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尾气对环境的影响(6篇)

来源:网络 时间:2024-03-15 手机浏览

尾气对环境的影响篇1

【关键词】汽车尾气;抗尾气能力;相对电导率;叶绿素;MDA;SOD;POD

1、引言

研究表明,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的空气污染中,由与汽车排放尾气所造成的污染约占总污染量的60%~70%,汽车尾气污染已经成为了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的第一大污染源。由于汽车尾气排放超标,部分车辆尾气排放量大,不仅严重影响了地区生态平衡,而且对于植物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园林绿化植物是城市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减少城市污染、绿化、美化城市以及维持城市生态系统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绿化植物进行抗汽车尾气能力的研究可为城市选择绿化树种以及合理利用提供可靠的数据。对于绿化植物抗汽车尾气能力的研究,一般使用汽车尾气成分中的某一种单一污染物,例如SO2,NOX等对植物进行处理,从而测定植物在生理和生长等方面的变化,而汽车尾气的成分更为复杂,对于植物的复合影响并不同于由一种污染物质对植物造成的影响。

采用标准的汽车尾气对植物进行静态熏气处理在国内的应用实例不多,马树华等曾做过相似研究,但并未对绿化植物的抗汽车尾气能力等方面做过比较。

植物在尾气胁迫环境下的叶绿素含量、膜脂透性、自由基清除系统的酶促以及非酶促系统含量和活性的变化通常被作为评价植物抗尾气能力的重要指标,并已做了大量相关研究。本研究拟采用标准尾气对植物进行静态熏气处理,通过测定4种苗木叶片中的MDA含量、电导、脯氨酸含量、POD及SOD酶活性,对4种树种的抗尾气能力和适应性进行评价,为合理选择城市绿化树种提供科学依据。

2、材料与方法

2.1试验材料

本研究选取了黄杨、栾树、楸树以及七叶树四个树种,取其生长状况相对一致的两年生树苗作为试验对象。采用盆栽方法对苗木进行培植,盆规格为26×21cm,每盆一株,3月份上盆,盆栽土壤按照草炭土与园土1:3的比例调制而成

2.2试验方法

本研究采用简易静态熏气装置对植物进行熏气处理,气室长4m,宽、高各2m,容积为16m?。采用钢筋支撑,实木作底,外部则罩以6mm厚的农用塑料薄膜。熏气室的温度控制在25~32℃,湿度控制在80%,对照气室的湿度与温度与熏气室应一致。气源为标准汽车尾气,主要构成成分为:CO、CO2、N(平衡气)、NO2、丙烷。气体通过减压稳流装置进入熏气装置,并在入口处使用3伏风扇搅匀,以设定好的浓度充入气室。试验按浓度不同分为6组,每组五盆苗木,处理时间为72h,并与无污染物条件相同环境中的植物对照。试验材料应在进行熏气处理前24h放入气室使其适应环境。早8点进行熏气处理,至第四天的早8点结束处理。熏气处理结束后从每株植物上选取3个新梢,并在其中部采集功能叶片,以供指标测定。其中,黄杨采集25片,楸树10片,栾树采集羽叶10片,七叶树15片。数据处理则采用DPS2.0系统软件和Excell进行分析和计算。

3、结果与分析

3.1不同浓度尾气对植物SOD酶活性的影响

通过将熏气处理后的植物与相同温湿度条件下的植物进行对比,分析表明4种植物叶片的SOD酶活性会随着汽车尾气浓度的增加而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4种植物出现变化的汽车尾气浓度有所不同。七叶树和楸树在0.5mg/m?的浓度时活性最强,在达到1.2mg/m?之后其活性开始迅速下降;黄杨则从对照开始一直缓慢上升,在达到0.8mg/m?的浓度时活性最强,之后则逐渐下降;栾树在0.3mg/m?的浓度时就迅速的达到了峰值,之后活性则缓慢平稳的下降。根据4种植物的峰值大小以及出现的时间就可初步判断就SOD酶的活性而言其抗尾气能力依次为:黄杨、楸树、七叶树、栾树。通过数据方差分析发现,黄杨与其他3类树种的差异极为明显,楸树则与栾树和七叶树差异极为明显,栾树和七叶树则无显著差异。

3.2不同浓度尾气对植物POD酶活性的影响

通过数据处理和对比分析发现,4种植物叶片的POD酶活性会随着汽车尾气浓度的增加而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栾树、七叶树和黄杨三类树种在浓度为0.3mg/m?时POD酶的活性就已达到峰值,之后其活性则开始下降,七叶树和黄杨的下降趋势稍快,栾树的下降趋势较为缓慢。楸树则在汽车尾气浓度达到0.5mg/m?活性最强,浓度超过0.8mg/m?后活性开始迅速下降,之后趋势趋于平稳。在所有处理组中黄杨POD酶的活性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其后依次为七叶树、栾树和楸树。同样通过方差分析可以就其POD酶活性划分出4种植物的抗尾气能力大小为黄杨、七叶树、楸树、栾树,并且各树种间的差异均极为显著。

3.3不同浓度尾气对植物MDA含量的影响

通过在不同尾气浓度下植物MDA含量的测定以及数据对比,发现4种植物的叶片MDA含量会随着尾气浓度的增加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变化趋势。七叶树和黄杨的叶片MDA含量会随着尾气浓度的增加而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而楸树则表现出MDA含量逐渐增加的趋势,栾树则分别在浓度为0.3mg/m?和0.8mg/m?时出现两次下降,但仍以浓度为0.3mg/m?时MDA含量最低。其中黄杨叶片的本底值较高,仅比其最高值低0.0015mg/m?,并且在所有的处理组中含量也一直最高,在浓度为2.0mg/m?时则稍有下降。楸树的MDA含量在所有的处理组中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在浓度为2.0mg/m?时七叶树、栾树和楸树均达到最高值。

3.4不同浓度尾气对植物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通过在不同尾气浓度下植物脯氨酸含量的测定以及数据对比分析发现,除楸树外其他3种植物的叶片脯氨酸含量会随着尾气浓度的增加均呈现出下降而后上升的趋势。而楸树则呈现出先上升、下降而后再上升的趋势。在尾气浓度为1.2mg/m?时4种植物叶片的脯氨酸含量均下降至最低值,其中黄杨下降至对照组的10.51%,栾树下降至对照组的51.37%,七叶树则下降至对照组的25.49%。楸树叶片脯氨酸的含量受尾气浓度影响变化较小,在尾气浓度为1.2mg/m?时还能保持在对照组的95.58%。

3.5不同浓度尾气对植物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通过数据处理和对比分析发现,4种植物叶片的相对电导率会随着尾气浓度的提高而呈现出升高的趋势,但上升趋势缓慢。这其中,黄杨叶片电导率受到尾气浓度的影响最小,而栾树在浓度达到1.2mg/m?时,电导率会显著增加。

4、结语

植物在受到逆境胁迫时,生理的变化是错综复杂的,受到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若用单个指标来评价植物的抗污染能力并不能充分反应出植物的抗性能力。因此,必须综合评价各种苗木的抗尾气能力大小,来科学的选取城市绿化植物。

参考文献:

[1]马树华汽车尾气污染对四种北方阔叶树苗木膜脂过氧化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4(12).

尾气对环境的影响篇2

论文摘要:汽车作为人们的代步工具,在人类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数量迅速增加,汽车尾气产生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对生态环境平衡及人类身体健康都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主要表现在人体患病率的增加以及光化学烟雾的产生,我们应及时对汽车尾气的污染重视起来并加强汽车尾气控制和治理。

汽车是现代人类的重要的交通工具,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数量也随之迅速增加,在人们出行方便的同时,汽车尾气对人类生存环境也造成了严重污染。

据乌鲁木齐市环境监测中心对机动车排气污染分担率调查显示,目前机动车氮氧化物造成的污染占城市空气中氮氧化物污染的比例已上升到40.1%,一氧化碳的污染比重达到94.1%。

机动车排放的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碳氢化合物、光化学烟雾等污染物,严重影响空气环境质量,并直接危害市民身体健康。

汽车排放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尾气排放,燃油蒸发排放和油箱通风。后两方面所造成的排放物相对第一方面来说要小得多,通常后两方面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为总排放量的1%-2%,碳氢化合物为20%左右。因此,汽车排放主要来自发动机燃烧产生的尾气。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苯、硫化物、芳烃和烯烃等有害气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其中一氧化碳与人体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是氧的250倍,因而能阻止血红蛋白向人体组织输送呼吸到的氧气。当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在50UL/L以上时,冠心病患者就会感到胸痛,并使心电图发生变化,还可以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动脉硬化、脑溢血和末梢神经炎等症状,对胎儿和幼儿的生长发育影响更大。

有证据表明,汽车排气中许多烃类化合物有致癌作用,但这种作用是化合物本身的直接效应,还有许多物质的协同作用至今尚不清楚,据美国环保机构统计,美国每年的癌症病例中,约58%是由空气排气引起空气污染造成的。

氮氧化物能导致人的呼吸困难、呼吸道感染和哮喘等症状,同时使肺功能下降。尤其是儿童,即使短时间接触氮氧化物也可以造成咳嗽、喉痛。

尾气排放的有害物质不但增加了大气污染,破坏环境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这些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会生成二次污染—光化学烟雾,对人体造成更大的危害,光化学烟雾是机动车排出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在特定的气温条件下,即静风、湿度低、温度高、并在阳光长时间照射时会产生一种复杂的烟雾,这种烟雾叫“光化学烟雾”。

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洛杉矶首先发现了光化学烟雾。每到秋冬季节,许多人的眼睛轻度红肿,嗓子疼痛,甚至还有人皮肤出现程度不等的潮红,丘斑疹等;人们还常会产生呼吸困难和疲乏的感觉。1955年九月,严重的汽车尾气加上气温偏高,洛杉矶再次出现了光化学烟雾,而且浓度非常高,光化学烟雾不仅影响了人们的呼吸道功能,特别是损伤儿童的肺功能;引发胸痛、恶心、疲乏等症状,导致了几千人受害,两天之内就有400多名65岁的老人死亡,生长在郊区的蔬菜全部由绿变褐,无人敢吃;水果和农作物减产,大批树木落叶发黄,几万公顷的森林有四分之一以上干枯而死。继1943年洛杉矶发生世界上最早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后,在北美、日本、澳大利亚和欧洲部分地区也先后出现了这种烟雾。我国虽然只在少数城市发现过光化学烟雾,但随着城市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我国很多城市也都存在着潜在的威胁。据有关部门初步测算,去年深圳机动车共排放碳氢化合物约2.3万吨,一氧化碳17万吨,氮氧化物4.5万吨,而排放总量以10%左右的速度增加。由于深圳北部受山脉阻隔,遇到夏秋静风、光照强烈的天气,如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很有可能出现“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

目前,汽车尾气控制和治理已成为世界重要课题,发达国家由于汽车总体技术较为先进,汽车尾气控制技术也较为先进,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现在正向超低污染排放和零排放迈进,而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许多控制技术处于探索和试用阶段,但我们正努力与国际接轨。

控制汽车尾气污染措施有很多方面:可以使用清洁能源,如使用甲醇或改为电驱动;还可以改进操作条件,如改进气-燃料油的比例,改进内燃机设计,改进燃料油和其他添加剂的性质,如使用无铅汽油等,这些措施目前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在世界共同努力和关心下一定能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研制出更有效,更完善的尾气净化技术,为地球大气环境净化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华爱红,李丽,丁国良.浅谈汽车尾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J].科技资讯.2007.(04).

[2]吴国正,马丽萍,贺克雕.汽车尾气的污染与防治[J].广东化工.2007.(05).

尾气对环境的影响篇3

关键词城市环境;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与治理

中图分类号X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363(2017)11-0005-01

无论对人体还是环境,机动车尾气都有着巨大的危害,显然,在现代城市,这种危害已经爆发,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环境将会遭到破坏。因此,针对严峻的形势,笔者认为,绝不能畏首畏尾,政府必须要运用强制力,才能改善这种局面,刚柔并济才是现今的解决之道。

1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现状与危害

1.1污染现状

众所周知,机动车行驶过程中会排放大量尾气,尾气中含有大量化合物,这些物质对于大气会造成破坏,也会严重污染问题。近年来,我国机动车尾气问题愈演愈烈,随着城市的发展,机动车数量剧增,由此导致的尾气排放问题,使得城市污染愈发严重,人类的生存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随处可见的尾气排放,对于城市居民而言,是生活的噩梦,而对于环境而言,亦是破坏的源头,解决机动车尾气问题,可以说已经成为城市环境的重点项目,严峻的污染形式必然催生出强硬的政策,如果放任尾气排放,则后果不堪设想。在人们出行基本靠车的今天,机动车尾气排放问题显然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城市黑洞。

1.2污染危害

具体来说,机动车尾气排放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由于机动车尾气中大量化合物,进入呼吸道后,导致肺癌、肝癌的几率极大,对于人体健康有着极为恶劣的影响,调查表明,长期生活在城市道路两旁的人,疾病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2)燃料燃烧不完全导致有毒物质留存于大气之中,在不断扩散之下,导致人吸入者中毒身亡。除了对于人体的直接伤害,空气中的这些物质会破坏大气层,破坏生态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居住环境,碳氧化物以及碳氢化物等等化学物质,对于大气有着强烈的破坏作用,且能够与紫外线结合,进入呼吸道后黏附与呼吸道表面,形成不可逆的伤害。

2控制机动车污染的对策

2.1控制排放标准

在尾气排放量在环境容量内时,大自然能够消解一部分尾气,但是超过容量,则会造成危害,机动车尾气中包含的一些有毒物质是无法被消解影响的。因此,要严格控制生产环节,严控排放标准,在可能的情况下,需要将标准提高,这需要严格把控生存资格,促进企业改良技术,降低排放量,尤其是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生产厂家必须要严格遵守标准,将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在标准以内,对于一些无法达到要求的企业,虽然暂时还有一定市场存活力,但绝不能让其继续流通,因此,对这部分厂家,需要责令其改正,降低排放量,如果无法达到要求,则强制关闭。控制机动车尾气,必须要政府强制力的参与,否则效果极其微小。

2.2鼓励生产环保型汽车

现在科技发展之下,许多汽车,或者是许多行业已经能够有效控制燃烧不完全问题,机动车行业势必要走向环保,要加快这一趋势的进程,绝不能仅仅依靠市场调节,要在社会引领观念,政府所能做的,便是极力引领、鼓励,从使用的燃料选择,燃烧过程的改进以及排放废气的收集,控制机动车尾气,需要从过程中寻求方法,环保型汽车若能步步做到最好,则机动车尾气必定能够得到解决。目前,市场上能够完全环保的机动车并不常见,但已有人在进行尝试,如何让其占领市场,降低成本,让环保不再高高在上,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机动车生产企业,必须将环保作为追求的目标,积极探索技术,才能迅速抢占市场,也为环保贡献力量。

2.3严格监督机动车的使用

机动车尾气问题的爆发最主要是由于机动车数量增加,因此,要控制机动车尾气,就需要对机动车本身的数量进行限制,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制度设计,一是可以限制购买,无论是以家庭或者以人口进行限制,总之对平均每人拥有的机动车数量进行严格的登记记录,当然,在登记时可对机动车的尾气排放进行检测,如果可以,可以按照数量与尾气的综合指数进行征税,当然,征税需要法律的规定,在未来环保事业发展的趋势之下,机动车尾气税必然会存在,当然,如果机动车尾气能够完全避免的情况下自然不用。另一方面,可对汽车的行驶进行限制,例如根据尾气排放量和行驶路程,确定排放总量,对每辆机动车进行统计,并加以限制。

2.4强制推广无铅汽油

上文已经提及汽车燃料的重要性,对于控制机动车尾气来说,燃料的控制是最为主要的步骤,如果燃料能够完全燃烧,或者燃烧的残余不会构成危害,则机动车尾气排放问题便能够迎刃而解。笔者认为,要想从燃料的问题加以解决,结合现实状况来看,要完成统一,必须要对我国机动车燃料进行统一的规定,否则很难完全控制,但这一问题并不难解决,操作方面会遇到一些问题,不过由于这一方面垄断性本身较强,因此,具有较强可能性。汽油中的铅在燃烧后产生的物质对于人体和环境有着极大的伤害和破坏,在解决燃料问题时,需要强制推广无铅燃料,减少燃料燃烧造成的危害,控制有毒气体,提升燃料质量。

2.5完善环境立法

环境立法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步履却很快,我国的环境立法在机动车尾气方面的立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重要的是,要有相关的配套实施法律,新的环境法颁布后,虽然较之以往有了较大进步,效力也有一定增强,但是在具体实施中还需要完善,在机动车尾气方面,既需要更为细化的规定,以从制度上规范机动车行业和机动车使用,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实施法,要加强立法的配套实施与监督,具体而微地实现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问题。尽量从立法层面确定各种制度的强制力,若能够将笔者上文的措施以立法加以固定,则汽车尾气的问题,必定会有较大程度的改善。

参考文献

尾气对环境的影响篇4

关键词:碱性燃烧技术;柴油机排放;影响

1概述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机动车的保有量在逐年增加,我们在享受机动车所带来的方便与快捷的生活品质的同时,也承受着由此所带来的能源消耗和尾气污染问题,这些正逐渐成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对于柴油机来说,凭借其动力性强,耗油率低以及其经济性好等优势,在中重型车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其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在我国,虽然重型柴油车占机动车总量的15%左右,但其氮氧化物和碳烟粒子排放量却占到了机动车总排放量的60%以上。由此可见,柴油机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迫在眉睫,亟需尽早解决。

为了减少柴油机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对柴油机设置相应的处理系统是必不可少的。从经济与环境的角度考虑,能够得到广泛推广的尾气处理系统应该具备结构简单,操作可靠,且能有效的解决汽车尾气污染问题的特点,同时系统成本要相对经济并且使用寿命长。

2试验过程与方法

在经过文献搜集整理以及实验准备后,我们拟采用在发动机燃烧过程中进行碱性燃烧处理的方法,来寻求柴油机排放的氮氧化物含量降低的技术。

所谓碱性燃烧,即通过伺服器将合适的碱性溶液雾化,并以适当的比例与空气融合,使进入到发动机内的空气含有一定碱性,从而在燃烧过程促进气体的燃烧效率。在传统燃烧方式下,经常会发生因为燃料燃烧不充分而导致燃料剩余造成浪费,并且产生大量的污染气体的问题,主要包括二氧化碳以及氮氧化合物。通过采用碱性燃烧技术,将合适的碱性溶液气溶胶与空气混合,可以促进混合气体的燃烧,提高燃烧的效率,探讨是否会减少燃烧所产生的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的含量。

为了验证设想,我们进行相关实验。实验主要目的有二

1)通过对比试验数据,研究碱性燃烧的节能减排效果,即尾气中CO2、O2、NO浓度的变化规律。

2)预测碱性燃烧的最佳环境和如何控制碱性燃烧效果。

实验采用柴油机动车,清洁燃烧伺服器,德图烟气测试仪,转速仪(负荷测试)作为实验设备。装置简图如图1所示。

图1车用柴油发动机尾气排放测试

实验时,将实验用柴油机动车停在实验场地,启动发动机并保持怠速状态20分钟,然后在发动机怠速的状态下,分别进行普通空气燃烧,加入碱性A液燃烧和加入B液燃烧。选定在发动机转速为1000r/min时,测定各种性质的空气对发动机尾气排放的影响,并做对比,具体步骤如下:

1)预热伺服器十分钟

2)开启碱性燃烧气体发生装置,采用碱性溶液A,并使发动机怠速运转十分钟

3)开启碱性燃烧气体发生装置,采用碱性溶液B,并使发动机怠速运转十分钟

4)关闭伺服器,在不加任何助剂的情况下怠速运转十分钟。

3排放气体数据绘图与分析

通过实验,我们得出NO、O2、CO2、排放数据,并绘制成图2、图3、图4。

图2怠速工况下,不同空气介质对排放NO的影响

图3怠速工况下,不同空气介质对排放O2的影响

图4怠速工况下,不同空气介质对排放CO2的影响

通过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在有碱性溶液介入的条件下,会对柴油发动机燃烧效率及尾气排放污染物均有一定影响,对于不同性质的碱性介质来说,燃烧效果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在本试验中,图2反映出怠速工况下,采用的A、B液对于氮氧化物的排放均有一定的降低效果。图3反映出怠速工况下,采用的A、B液对对排放O2的排放含量也有所下降,说明发动机缸内燃烧更完全,燃油经济性有所提升。但是,在碱性空气介质参与下,发动机缸内燃烧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所增加,如图4所示。

结束语

环境问题是现在社会的一大重点问题,由空气污染带来的城市的雾霾问题也是现在社会广泛讨论的一大热点。作为大气污染中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汽车尾气的排放物也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我们可以发现碱性燃烧在改善发动机尾气方面有着很明显的效用。碱性燃烧作为一种较为经济实惠且收效明显的手段,在经过不断的实践与完善后,可以作为柴油机尾气处理的推广手段,从而在保证柴油发动机的经济与实用性的同时,可以减轻柴油发动机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1)通过碱性燃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柴油发动机尾气中氮氧化物的排放量。(2)碱性燃烧技术可以适当地改善柴油发动机缸内气体的燃烧,使燃烧更充分。(3)不同性质的碱性介质,对于柴油发动机的燃烧效果的影响也是不同的。(4)碱性燃烧技术在促进燃烧的同时,会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

参考文献

尾气对环境的影响篇5

1.1环境影响评价含义

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简称EIA,这个术语的出现至今只有三十多年,它是在环境科学的研究从消极的防治转向防患于未然这个形势下出现的。

所谓环境影响评价是指人类进行某项重大活动(包括开发建设、规划、计划、政策、立法)之前,采用评价手段预测该项活动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对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要在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完成。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了解该工程的建设(包括建设期间和建成投产后),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周围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提出污染防治对策,最大限度地控制工程的排污量,为设计部门提供优化设计的建议,为项目决策部门和环境管理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1.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概念

从严格意义上讲,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环境影响评价是长期进行环保活动的实践中发展出来的一种科学方法或者说是一种技术手段,通过这种方法或者手段来预防或者减轻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它是指对环境有影响的人类活动进行预先评估,或者对拟议中的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后果进行分析,即对于拟议中可能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法律化、制度化,是国家通过立法对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对象、范围、内容、程序等进行规定而形成的有关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一套规则。是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机制。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主要法律制度之一,也是环境监督管理的主要制度之一,对于贯彻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原则,预防新的污染源出现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一制度对环境影响评价具有强制执行力,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反,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2.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2.1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概念及目的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对拟建公路可能对区域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分析和评价,以提出和采取相应的措施,是公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

公路建设项目是大型的基础性公共设施,修建公路对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刻的。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目的是弄清公路建设项目在施工期、营运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更重要的是在项目开工前就执行有效地消除或减缓负面环境影响的措施和对策,把环境影响限制到最低限度,为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2.2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目前,我国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通常将环境影响按要素划分为生态环境影响、环境空气影响、环境噪声影响、社会环境影响四个方面,并进行相应的环境评价。

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公路施工及营运期间对野生生物的影响评价、重要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价、水土流失的影响评价及水环境的影响评价等。

2)环境空气影响评价

环境空气影响评价主要包括公路营运期的汽车尾气及施工期的扬尘、沥青烟对周围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评价。

3)环境噪声影响评价

环境噪声影响评价主动要包括公路营运期的交通噪声及施工期的施工机械噪声对周围声环境质量的影响评价。

4)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3.公路运营中的环境影响分析及环保措施

3.1公路运营中的环境影响

1)对水环境的影响

某些公路沿线河塘水库密集,沟渠密布,临时施工点及机械所排出大量的废污水、废油脂以及生活服务区污水随意排放,会使地面水受到严重污染,甚至污染饮用水源。对于使用沥青路面的公路,雨水下到路面由排水沟或随意排走也会造成水环境的污染。公路建成后,由于公路阻隔原有水分的循环,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通路径,造成某些地方河流、沟渠淤积、积水淹漫农田,而一些地方河流缺水、干旱。

2)噪声的影响

公路运营期交通噪声对公路沿线产生的污染主要是交通噪声,其包括:车辆马达声、燃气排放声、轮胎与路面摩擦声、车辆高速行驶而造成的空气流动声、车辆的鸣喇叭声等。

3)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公路运营期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汽车排放的尾气;汽车排放的尾气,除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以及CO2、水蒸汽为无害成份外,其余均为有害成份,主要为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铅(Pb)等,而机动车尾气污染尤为突出。

3.2公路营运期环保措施

1)交通噪声防治

(1)对公路附近的学校、工厂和其他单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噪声防治措施,如修建高围墙、设置声屏障、临路两侧密集植树绿化、建筑物设置双层窗或封闭外走廊等。

(2)学校附近设置禁止鸣笛标志。

(3)加强交通管理,在公路主要出入口设置噪声监控站,禁止噪声过大的车辆上路。

2)大气污染防治

(1)路边植树绿化。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特点,在靠近公路两侧,特别是环境敏感区附近密植乔木、灌木,既可净化吸收车辆尾气中的污染物,衰减大气中的总悬浮微粒,又可起到美化环境、降低噪声以及改善公路路域景观的作用。

(2)严格执行车辆排放检验制度,利用收费站对汽车排放状况进行抽查,限制尾气排放严重超标的车辆上路。

3)水污染防治

(1)严禁各种泄漏、散装、超载车辆上路,防止公路散失物造成水体污染。

(2)在公路交通管理部门的生活区设置污水处理站,各种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4)潜在风险及农作物污染防治

(1)对运载危险品的车辆严格进行检查、严格监控,防止事故发生。

尾气对环境的影响篇6

关键词:磷铵尾气洗涤水;悬浮物;絮凝剂;澄清

磷酸二铵(DAP)是一种含氮、磷二种营养元素的二元高效复合肥,它被广泛用于农业生产。DAP的热稳定性较差,在70℃下失去一个氨分子而变成MAP,分解时的氨蒸汽分压很大,且将氨释放入大气中。传统法DAP的生产[1],通常使用湿法磷酸与氨进行中和反应,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同时物料在干燥时受加热空气的影响,会产生一定量的氨气、粉尘和氟化物,这部分物质进入尾气,会给环境带来不良影响,同时也造成了资源浪费,其尾气排放执行表1标准[2]。

为使尾气达到环保要求,通常情况下需要用水对尾气进行多级洗涤,传统尾气洗涤流程如图1。

系统尾气来源于中和、造粒、干燥、冷却及除尘系统,尾气中粉尘含量通过前期旋风除尘后,仍有2000mg/nm3左右,氨氮含量在500~700mg/nm3,氟化物(以F-计)在300~500mg/nm3,正常情况下,尾气通过三级洗涤塔洗涤后,各污染指标能够达到排放要求,但受系统水平衡及资源回收要求,洗涤水需最大程度进行循环使用。以瓮福磷肥厂年产800kt/a磷酸二铵计,为确保系统不能产生氨氮废水,尾气洗涤水新鲜补充水量不能超过20t/h,尾气总量为400Km3/h,则循环洗涤水平均固含量为4%,由于受系统生产波动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循环洗涤水固含量有时达到15%,受含固量影响,系统洗涤塔洗涤水喷头及PP球填料经常会发生堵塞现象,这导致洗涤水喷淋不均匀、在PP球内发生股流现象,洗涤水不能与尾气进行充分、高效接触,降低了尾气的洗涤效果,同时由于洗涤水pH的上升,也降低了氨气的洗涤效果。由于洗涤塔PP球的堵塞,需随时进行清理,影响了生产的稳定性,同时也使得外排尾气时常出现粉尘、氨气超标现象。

为有效提高尾气洗涤效果,在投资最省的情况下,最为简便、有效的方法便是降低循环洗涤水的固含量。循环洗涤水中含有大量氨氮,主要以磷酸二铵的形式存在,氨氮含量超过10000ppm,如此高浓度的氨氮洗涤水,短期内难以自然沉降,笔者对瓮福磷肥厂磷铵装置尾气洗涤水取样进行自然沉降观察,在1小时内几乎看不出明显变化,考虑装置现场空余场地较小的因素,只能找到使氨氮废水高效澄清的办法,才能实现减少循环洗涤水固含量的目的。

提高沉降效果最为明显的办法是添加絮凝剂,当前应用最为普遍和高效的絮凝剂便是聚丙烯酰胺(PAM)[3],结构式为[-CH2-CH(CONH2)]n-,分子量超过100万,最高可达上千万。在进行絮凝沉降前,聚丙烯酰胺需进行水解,产生具有吸附、架桥等絮凝作用的酰胺基(-CONH2)、羧酸基团(-COOH)。

从水解方程式看出,聚丙烯酰胺水解会产生大量氨气,而DAP装置尾气洗水中含有大量氨氮物质,这些物质能否对絮凝效果产生影响、如何避免这一影响,是PAM能否快速沉降尾气洗涤水沉淀物的关键。对此,笔者通过大量实验,通过对洗涤水pH值和固含量的控制,找到了利用聚丙烯酰胺快速沉降DAP尾气循环洗涤水的方法。通过对瓮福磷肥厂DAP装置尾气洗涤系统的改造,实现了澄清洗涤水,提高尾气排放标准,回收资源的目的。

1实验部分

1.1提高聚丙烯酰胺絮凝原理分析

聚丙烯酰胺水解时会释放出大量,而DAP装置尾气洗涤水中含有大量有利NH3,会阻止水解的正常进行,不能充分水解的聚丙烯酰胺高效的絮凝沉降效果便无法得到充分体现,这应是通常情况下聚丙烯酰胺不能絮凝高氨氮废水的主要原因。为减少洗涤水中NH3的量,必须将NH3变为离子状态下的NH4+,磷酸二铵主要原料为磷酸和液氨,偶尔加入硫酸进行指标调节,为改变洗涤水中NH3的存在状态,可加入磷酸或硫酸进行指标调节,然后加入PAM观察沉降效果,同时找出最佳pH沉降范围,以此达到提高沉降速度的目的。

1.2实验水指标

以瓮福磷肥厂磷酸二铵装置循环洗涤水为对象,找出聚丙烯酰胺絮凝沉降的最佳条件,具体水质指标见表2所示。

1.3实验方案

用1000ml烧杯盛取试验水800ml共计6杯,分别滴加P2O5含量为46%的浓磷酸,控制pH在值当范围内,然后加入浓度为1‰的PAM絮凝剂,观察沉降效果,具体数据如表3。

1.4实验总结

从表3中看出,当洗涤水pH值在4~7,加入PAM后出现明显的沉降现象,其中pH在5附件为最佳沉降点。此实验结果,论证了高浓度氨氮废水加入PAM絮凝剂进行沉降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为使pH调节具有更为广泛的操作性,我们将硫酸替代磷酸进行洗涤水pH的调控,发现投加PAM絮凝剂后沉降效果优于前者,分析为硫酸根的极性优于磷酸根所致,因此判定,通过调节循环洗涤水的pH值,提高加入PAM后沉降速度的思路是可行的。

2工艺改造

根据现场空余位置的实际情况,瓮福磷肥厂DAP装置设计了一套沉降处理能力为200t/h的竖流沉降槽,为确保原有水平衡不被破坏,沉降槽底流回收水量控制在20t/h,则沉降槽产清水能力为180t/h,与原有20t/h的补水能力相比,现有补水能力提高了9倍,原有循环洗涤水固含量平均为5%,技改后循环洗涤水固含量降至6‰以下,极大地提高了洗涤效果,改造费用如下表4。改造后的澄清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

3经济成本核算

尾气系统进行改造后,需消耗部分电能和PAM药剂,同时每班新增一名操作员;与未改前的工艺相比,技改后洗涤效果明显,尾气中粉尘、氨气含量均有大幅度下降,通过对下降物质的费用折算,与投入消费对比,判断技改后是否达到增收节支的目的,以年为单位,生产运行时间为300天计,分析数据如表5。

从技改前后相关数据看出,技改后,每年可从尾气回收的资源中捡回300余万元的经济损失,技改投入可在3个月内收回,同时获得可观的环保效益。

4结论

本次研究主要针对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快速沉降方法,消除了PAM不能沉降高浓度氨氮废水的传统思维,结论如下:

(1)沉降效果与尾气洗涤水pH有关,需加入能与氨相结合的磷酸、硫酸等酸性物质进行调节,pH控制范围在4~7,最佳点在5左右。

(2)循环洗涤水pH降低后,提高了尾气中氨气的洗涤能力,同时由于固含量的下降,也增强了粉尘的洗涤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玉训,赵建勇.含硼磷酸二铵的生产工艺与控制[J].硫磷设计与粉体工程,2013(06)35-38.

[2]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S],中国标准出版社.

[3]蒋秋静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絮凝剂在污泥脱水工艺中的应用研究[N]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