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孝文化的作用范例(3篇)

来源:网络 时间:2024-03-15 手机浏览

孝文化的作用范文

论文摘要: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而孝却是五千年文明的精神核心和根源,若中华文明没有孝,那称不上文明。中国孝文化之根本就是子女那自然流露出的由衷的对父母的“爱敬之心”,是所有相亲相爱和睦相处的保证,是为人德之根本,“百善孝为先”这是一句流传了千年的做人标语。但是,在当今这个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里,孝道早已被人忘之脑后,人们为了金钱利益和权欲而麻木不仁,我们大学生是民族之希望,国家之栋梁,我们应该将这种绵延了几千年的精神文化传承下去,推己及人,让人人行孝之道,让每个人学会感动,学会例行孝道,学会孝道重生。

泱泱华夏,历史悠久,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孝”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精神支柱,精神根源。中国传统文化若是缺少了孝,那么就称不得中国文化,更称不得中国文明。所以历史学家钱穆先生称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梁漱溟先生也说,如果不认识中国人的孝文化,那么便永远也不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孝道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根源,更是整个世界,乃至全人类的精神支柱,是他们进步的原动力,为了让绵延了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让中国人的孝文化走进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的世界更加和谐美好,我们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百善孝为先”的教育活动,对中国孝道进行探究和思考。

一、何为孝,中国“孝”的真正涵义

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人类由此在地球上繁衍开来,于是孝道便产生了。WWw.133229.coM【中国的孝道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最初的意义是指尊敬祖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延续生命。最早的汉字“孝”则出现在距今约3千余年前的殷商时代,不过当时“孝”字仅见于卜辞一处,用于地名。商代金文中有一例用于人名,在博物馆的青铜器上刻着“孝”的象形图形,古文字学家解释为“孝”的篆体,因为人老了,弯腰弓背,手柱拐杖,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根据现有资料,较早的见于《尚书·酒诰》篇,其中有言日:“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意思是说,人们于农事完毕之后,赶着车出外做些生意,用以孝敬奉养自己的父母。

《辞海》中是这样解释孝的。孝①古代的道德规范。儒家指养亲、尊;②指居丧;如:守孝;戴孝;孝服。在《现代汉语字典》中孝的涵义:①祭,祭祀;②孝顺,善事父母;③对尊亲敬老等善德的通称;④居丧;⑤指孝服、丧服。《孝经》中载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用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在《围炉夜话》中:“孝子忠臣,是天地正气所钟,鬼神也为之呵护。孝乃是天地之正气的凝结,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引用)

二、为什么要行孝道,为什么在大学生中开展孝文化教育

孝作为传统文化的精神根源,中华民族绵延的几千年的文化精髓,两千多年前的万圣之师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有生也”。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对于所有人民的教化都应从孝道开始。“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意思是说,仁是众德之根源,而孝又是众德之根本。他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孔子强调天地间万事万物人是最宝贵的,而人的行为中没有比行孝更重要的。“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行孝道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我们作为一个人,作为人之子女所必须要做的一件事。“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孝是一个人最起码的精神品质,不孝之人罪大恶极,人人得而唾之,无论是天子将相还是布衣百姓,都要行孝道,孝无国界,无种族,无等级之分,人人得而行之。

《诗经·蓼莪》中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吴天罔极”父母生我养我育我,含辛茹苦的把我们养育成人,在把我们送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他们那是用自己的青春来换取子女的成长成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无微不至的疼爱自己的子女,为了我们无怨无悔的付出,“欲报之德,吴天罔极”,为人之子女,我们必须懂得孝道,必须学会感恩,回报我们的父母。

三、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行孝

《大学》中说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习孝道是我们每一个人修身的第一步,我们只有学会了如何行孝,才能齐家,只有拥有孝心才能治国,接而才能平定天下。

1、行孝于父母

(1)珍爱自己。《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为人子女,我们没有权利去糟蹋自己的身体,没有权利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我们唯有珍惜生命,修养身心,建功立业,把有限的生命作出无限的贡献,取得无限的成功,赢得生前身后名,让我们的父母收获慰藉和荣耀,这才是孝的最终归宿。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虽身在他乡,不能侍奉父母于左右,但是我们照顾好自己也是在行孝道,珍爱自己,在学校好好的学习知识,为以后进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2)善待关心父母。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他告诉我们,如果为人子女仅仅在于养活父母,那么与养活狗马无区别,所以孔子说:“意者身不敬!辞不逊与!色不顺与!古之人日:农与缪与,不女聊。”孝敬父母不仅要态度恭敬,还要和颜悦色,并不仅仅供其吃穿,父母需要的不单单是物质,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安慰,作为真的孝子,我们必须做到“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我们怀着梦想与父母的希望外出求学,我们应该常回家看看,不要因为学习忙就忘记孝,要经常发发短信慰问关心一下我们的父母,因为父母真正所需要的是他们那远方的子女最切实的精神上的关爱。

(3)为父母解忧。《诗经·蓼莪》中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吴天罔极”,父母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我们又该那什么回报我们的父母呢?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苦儿未见,儿苦母不安,我们已经是大学生,我们已经长大了,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应该学会帮父母解忧。儿行千里母担忧,无论我们身在何方,我们的父母的那颗心永远为我们牵挂,所以我们要谨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要让我们的父母为我们牵挂操劳。爱子心无价,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无论我们在学校或在外面受了多大的委屈,我们带给父母的只能是快乐和幸福,因为那些苦和委屈只会让父母更加痛苦,更加难过。

(4)跨越代沟,了解帮助父母。近些年来,“代沟”一词常用来形容子女与父母之间的隔阂,为人子女应该越过这些所谓的“代沟”,走进父母的内心深处,去感知父母,去想父母之所想。“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为人子女,知道自己父母生辰是最起码的,而我们的大学生又有多少人真正的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的呢?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们因为父母长寿而高兴,但是更要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间,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我们不但要了解父母,我们更要帮助我们的父母,我们要“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2.行孝于天下

《大学》中说:“爱人者,人必爱之;敬人者,人必敬之”。孔子也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爱者,不敢慢于人。一个人倘若真的爱自己的父母,那么他也会爱天下人的父母。“故不亲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享,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反之,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话,他还能爱谁?何以平天下?我们唯有怀抱一颗博爱之心,去爱天下人,行孝道于天下,才能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我们要不独人之亲为亲,博爱天下,然后用我们的博爱和孝道去感召身边的所有人,让每个人心中充满爱和孝,让我们的大学充满爱和孝。一家仁,一国兴仁,我们相信,一人行孝,满国行孝,世界行孝。

四、“百善孝为先”思想给我们的反思和启示

1.端正心态,调整思想,重拾孝道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孝文化已经在我们中国绵延了几千年,它集天地之正气和精华于一身,让我们所有的生灵感到幸福快乐。当今社会物竟天择,适者生存,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在金钱和权欲的种种诱惑下,人们利欲熏心,人们之间的关系逐渐金钱化利益化,人们的那颗心已经麻木,已经不懂得感恩和行孝。我们中国和许多西方国家一样,都在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威胁,明天的老人可能拥有万千财富,但是他们内心深处却是寂寞的,因为他们缺少了子女的爱。未来的世界是我们的,我们的使命任重而道远,所以我们要端正心态,调整思想,重拾孝道,推己及人,感召身边所有人。

2.教育应从娃娃抓起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刚生下来就像一张白纸,父母就是染料。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古时候,家长在孩子幼年就让他们学习《孝经》,学会例行孝道,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也是最重要的学校,我们想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我们就染什么颜色。我们必须想到这些,因为当我们为人父母的时候,我们也想自己的孩子能够孝敬自己,所以教育应从娃娃抓起。

3.倡导教育革新,将孝道贯穿于每一个学习阶段

在封建社会中,《孝经》是每位读书人所必读的书,是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必需的第一步。然而再看看我们现在的读书人,我们的读书人有多少人知道《孝经》,有多少人看过《孝经》,又有多少人能够背诵《孝经》。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我们不能遗忘,我们必须例行教育革新,将中华孝文化贯穿于每个学习阶段,不但启蒙学要学,我们大学生也要学,我们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专业科技知识,还要学中国孝文化。

4.呼吁社会践行孝道,宣传孝文化

如果我们众人例行孝道,那么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世界都将会行孝道,那么我们的世界就真的和谐了。所以我们应该呼吁社会践行孝道,宣传孝文化知识,对那些不孝之人进行曝光、谴责和鞭挞,让孝文化走进千万寻常百姓家,让全世界都流淌着孝的气息,让所有有生命的生灵都学会例行孝到,让他们收获慰藉,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幸福生活。

我们每个人都有父母,所以不必羡慕别人怎样,我们要的是倾毕生精力回报我们的父母,因为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作为大学生,我们更要率先垂范,例行孝道,学习中国孝文化,做一个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中国文化的传承者,我们要用我们的双手托起孝道的文化天空,践行孝道,将孝道发扬光大。要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证明自己,去孝敬我们的父母,我们要时时刻刻谨记自己的责任,我们要牢记我们的一切的一切都是来自我们的父母,饮水思源,我们要用自己的一生去尽一个为人子女应做的事情,让我们的父母收获慰藉。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辞海编辑为运会编纂.辞海(1999年普及本中册)[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字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字典(第5版)[k].陕西:商务印书馆出版,2005.

[4]禾火.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孝经(注音版)[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9.

[5]王永彬.围炉夜话[m].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9.

[6]于丹.于丹论语心得[m].北京:中华书局,2006.11.

[7]孔子.论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9.

[8]李一冉.大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11.

[9]任义.关于孔子孝道思想初探[j].易起论文网,2010.25.

孝文化的作用范文篇2

关键词:中小学;孝文化;必要性;对策

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文化霸权主义的威胁,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而且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加强对中小学阶段儿童孝文化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儿童基本的道德意识,尊敬父母,理解父母,还能使儿童正确地认识自我,洁身自爱,珍惜生命,促进孝道文化的传承与革新。

一、中小学加强孝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中小学生的道德孝道意识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中小学生自杀、犯罪、辱骂老人的现象频频被曝光,从小学阶段加强孝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一)学界对中小学孝文化教育的关注度不高

论文通过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获取数据。在搜索中以“主题”作为检索项,分别输入“孝文化教育”和“孝道教育”,选择“精确”查找,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分析,除去重复的和不相关的文献,共得到论文374篇。通过逐篇进行文本内容的分析发现,关于中小学生孝文化教育的论文24篇,仅占相关研究总量的6.4%,而对大学生和高职生孝文化教育的研究125篇,占相关研究总量的33.4%。由此看出,专家学者比较关注大学生及高职生孝文化意识的养成,对于中小学生孝文化意识养成的关注度不高。

中小学阶段是儿童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够充分把握儿童发展的规律性,在这一阶段培养儿童的孝文化意识和态度,对后期儿童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中小学生加强孝文化的教育是培养道德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基础,应该引起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的关注。

(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推动

自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推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成为社会中一个庞大的群体,越来越多的家庭里是四位甚至更多位老人宠着一个孩子,很多年轻人迫于工作压力或者其他的原因,把孩子交给老人看管。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难免会被溺爱,这就不利于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同时,人口老龄化在各项养老福利制度还不健全的中国势必会增加儿童未来的养老负担。从2011年4月底国家统计局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发展,老年人口的数量及老龄化人口的增速大大超出预期。

儿童生活在这样一个老龄化急剧递增的时代,急需从小就培养他们爱老、敬老的意识。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是一个整体,在这样一个整体里,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需要协同努力,弥补儿童孝文化教育方面的缺失。虽然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也素来以孝治国,但是近年来,孝文化意识越来越淡薄,加之媒体的宣传,比如婆婆媳妇一类电视剧的上演,以及很多家庭的儿童受父母一代的影响,耳濡目染地形成了一些扭曲的孝文化的价值观。

(三)未成年人自杀与犯罪率升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急剧增加,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逐年增加,留守儿童在跟随老人居住的同时,与父母的感情淡薄,使得社会“生而不养,养而不教”的现象影响了儿童孝文化意识的根基。很多儿童不珍爱自己的生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孰不知,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就是最大的不孝。2011年,商丘9岁学生因功课压力大服毒自杀,2012年泌阳县14岁儿童喝农药自杀,2013年,开封市一名小学生上吊……从这些事例中足以看出儿童孝文化意识的淡薄。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2009年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在调查涉及的13个省约1.5万名中学生中,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有6.5%的学生为自杀做过详细的计划。

未成年人自杀现象严重,其犯罪也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急剧攀升,甚至2004年较之2002年增加了40%。未成年人犯罪率的攀升虽然由很多方面导致,但这些犯罪的未成年人的基本的孝文化意识非常薄弱,他们很少考虑甚至不考虑父母的感受,也有一部分未成年人吸毒、上网,威胁甚至以暴力方式向父母索要“生活费”,给父母带来了极大的精神折磨。

(四)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学校教育的缺陷

通过对不同年级的部分学生和老师的访谈调查发现,中小学孝文化的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现在的中小学儿童大都是家里的宝贝,在教育功利主义和社会优胜劣汰的淘汰机制驱使下,家长往往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智力的开发以及儿童特长的发展,忽视了儿童道德习惯的养成。有些儿童在帮爸妈干家务或者用其他形式来感恩父母时,往往会得到父母“你把成绩提上去就是最大的孝”这一类的话。长此以往,儿童的孝亲意识就会逐渐淡薄,认为自己有出息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孝,而忽视了与父母在情感上的沟通。还有很多老人对待孩子一口一个小公主、小皇帝,使得孩子从小就养成了霸道不听话的习惯,动辄打骂老人。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一方面过于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忽视了学生道德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小学校基本的道德教育是教会学生如何讲文明讲礼貌、互帮互助和舍小家顾大家,忽视了儿童孝文化意识的培养。调查发现,教师对活动缺少积极的反馈与评价,活动举行得如何,儿童是否从中有所收获,都没有引起教师的关注,儿童对孝文化的意识并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来。

二、进行孝文化教育的对策

(一)学校要形成良好的孝文化教育的氛围

让孝文化进课堂。课堂教学是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中小学校应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和加深孝文化的教育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更要重视传统孝文化承载的人文理念,以及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在适应新课改进行课程整合的同时,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孝文化的内容,尤其是在人文学科教学中穿插孝文化的教育,从思想上和精神上进行孝文化的传递,使孝文化像一加一等于二一样深深地印在儿童的脑海中。从小培养孩子的孝亲意识,并形成连续性的教育,使儿童在中小学阶段能够不问断地接受孝文化的熏陶。学校还要根据各自的实际和需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孝文化资源,借助榜样的力量督促学生了解更多的孝文化知识,在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中植入孝文化的内容,把孝文化切实有效地贯彻到学生的学习中去。陈侠指出“在教材中重视学习者实践,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最好办法”。学生在理论的支撑下再去结合实践,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进行孝文化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

将孝文化的弘扬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除了通过直接说教外,还应把孝文化教育融人到生活实践中,使学生认识到孝文化的现实意义,巩固所学的孝文化的知识,真正认同和接受孝文化,践行孝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通过开设主题班会、教育活动、办宣传栏等,挖掘学生的兴趣点,营造良好的孝文化氛围,通过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学生对孝文化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孝文化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孝文化意识。学校还要充分利用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资源,开展孝文化的相关活动,把课堂所学与多种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实现二者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使学生在实践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每一个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都要负责任地组织学生对实践活动的效果进行反馈,通过多样的形式展示学生实践活动的所感所获,并通过多样的评价方式对活动进行有效评价,借助儿童的同伴影响提升孝文化在儿童群体中的发扬。在中小学中,教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群体,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学生模仿,或是不自觉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因而,教师还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表率作用,加强自身孝文化的学习,在掌握更多的孝文化知识的同时增强自己的责任心,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家庭要起到良好的桥梁作用

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第一园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与父母生活时间长,和父母有天生的亲和力,以此为切人点,孝文化教育工作更容易步人正轨。学校孝文化建设要通过“学校主课堂、家庭小课堂、社会大课堂”三位一体,形成一个广阔的立体教育空间。在孝文化教育方面,学校在充分利用宣传图窗、黑板报、校园广播等载体,做好广泛的宣传和发动工作,营造一种“崇尚孝道,感知孝文化”的氛围,充分重视并发挥好“家庭小课堂”的作用,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专题讲解孝文化,明确家长在孝文化教育方面对子女的要求与作用,使家长自觉担负起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的责任,努力树立良好的形象,形成良好的家风。

家长在与班主任或教师沟通时,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只询问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家长要虚心接受教师的意见及建议,共同为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基础而努力。学校和家庭在孝文化教育方面一定要形成合力,比如,教师布置学生回家给父母洗一次脚,干什么样的家务这样的作业时,父母要积极响应,为儿童设置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三)借助社会的力量进行孝文化教育

孝文化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孝亲文化;农村高中历史课堂;渗透;探究

将孝文化融入到历史课堂中,教师需要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相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孝心,提升学生的孝能,引导学生孝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将孝文化作为立足点,对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百善孝为先。”教师只有让如今的青少年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够唤起学生的良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孝文化,提高我国国民的素质。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如何将孝道文化融入到农村高中历史课堂当中,对学生发挥孝道教育的作用。

一、历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孝亲文化在农村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渗透,不仅要求教师要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还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对于广大农村学生来说,由于学习条件有限,课堂的学习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主要战场。在课堂上,历史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可能使学生受到影响。因此,历史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尤其是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用良好的个人品德和个人魅力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这样,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才能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的影响,使自己的人格更加完善和健全,成为心理健康的优秀人才。

二、利用课堂对学生渗透尊老老爱幼等孝文化观念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初高中的历史教材中大多蕴含着传统美德教育。因此,历史教师可以利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许多典型事例来倡导孝道教育,让学生学习优秀人物身上的孝道精神。比如,学习《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的时候,教师除了要向学生讲授孔子的儒家思想之外,还可以向学生渗透孔子的孝文化思想。孔子认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无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孔子看来,所谓的孝不仅仅是家庭的一种伦理道德观念,也是社会伦理的源泉。他还认为,在侍奉父母的时候,我们也要注重礼仪,在心理和言语上都要敬重父母和长辈。通过这样的方式,历史教师可以自然地将孝文化渗透到历史讲解的过程当中,让学生学会敬爱父母,养成尊老敬老的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还要向学生大力宣传对父母行孝的重要意义,让学生阅读《孝经》《三字经》《弟子规》等关于传统孝道的经典书籍,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孝道文化的熏陶。历史教师要让学生自发地学习孝道的文化,重视传统礼仪,自觉树立起尊爱幼的孝文化观念。

三、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加强多样化的孝道宣传

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历史教师要把孝道文化渗透其中。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地将孝亲文化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各种孝文化因素,找准切入点,将孝道思想渗透到教学内容中。[2]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多观看一些孝文化的视频;[3]可以创设以“孝文化”为主题的课堂辩论赛;定期举办有关孝文化的演讲比赛或专题讲座,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收集当今社会有关敬老爱老的典型故事,并结合历史知识同小伙伴进行分享。其次,教师要让学生走出历史课堂,走出校园去进行宣传和实践,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孝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四、挖掘历史知识中的孝文化

在高中的历史课本当中,教师还要善于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孝文化。比如,学习汉代察举制时,“孝濂”最为重要,很多优秀人才都是通过这一选举方式选拔出来的。西汉董仲舒也推出了以孝为核心的“三纲五常”。其中,“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制度。在唐代,统治者尤其重视孝道文化,《孝经》是文人才子必读的书籍,唐玄宗还亲自为《孝经》作注。教师在向学生渗透古代传统孝文化的时候,也要指出传统孝文化的不合理之处。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三纲五常”已经不适应如今的社会,某些孝文化思想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遏制了人们的自然欲求,对人有着消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吸收其合理内核,摒弃其不合理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