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保护野生动植物意义(6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3-23 手机浏览

保护野生动植物意义篇1

人类经过千百万年漫长的进化繁衍,每一步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对野生动植物的利用。但自工业文明以来,由于生产活动的需要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人对动物捕猎趋于盲目,而有些生产生活行为又间接地破坏了动物的生存环境。几百年来,这种大肆捕杀的行为已致使一些动物走向灭绝。据有关科学家研究,自16世纪以来,世界上约有250多种动物灭绝,那些濒危动物的灭绝速度也正在加快。

每种动植物都有它存在于自然界的独特生态地位和功能,如果人类不采取行动制止这一态势蔓延,那么人类最终只会自食其果。因此,保护珍稀动植物,抢救濒危动植物,保护自然资源,是一件关系人类发展的大事,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繁多的濒危物种

一个物种可以左右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一个基因可以影响一个民族的兴衰。物种一旦消失就不可复生,人类就永远失去了这些基因。

保护野生动植物普遍受到了国际上的政治家、科学家、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高度关注。如形成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湿地公约等多个公约,把保护野生动植物提升到全球战略;2010年圣彼得堡召开了老虎保护峰会;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通过了成果文件《我们希望的未来》。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多样,为物种进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未受第三纪和第四纪大陆冰川的影响,因此,我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仅脊椎动物6347种,占全球脊椎动物种类总数14%。另外,我国特有属种多。脊椎动物中,大熊猫、金丝猴、华南虎、扬子鳄等470多陆栖脊椎动物是仅分布于中国的特有物种。

濒危动物是国家的重点保护对象,也是一种极其珍贵的、不可替代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它们在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开展对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是濒危动物分布大国,且濒危物种繁多。2011年国家林业局启动了第一批濒危野生动物专项调查,至2014年底前完成外业调查工作。本批次调查共涉及14个物种,包括海南长臂猿、朱q、黑脸琵鹭、遗鸥、黑嘴鸥、黑琴鸡、栗斑腹c、扬子鳄、四爪陆龟、莽山烙铁头蛇、六盘山蝮、秦岭蝮、蛇岛蝮、鳄蜥。

调查发现,我国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海南长臂猿,目前仅分布在海南省霸王岭部级自然保护区内,现有长臂猿种群ABC三群,共25只,其中有独猿3只,2015年新生幼崽1只。濒危鸟类朱q的野生种群数量为1549只,分布于陕西、河南和浙江三省的15个区县。黑脸琵鹭在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地越冬,数量为294只。栗斑腹c分布于内蒙古扎鲁特旗、阿鲁科尔沁旗、科尔沁右翼中旗、乌兰浩特以及吉林省镇赉县,数量为5131?16091只。我国特有淡水鳄扬子鳄在安徽分布于广德县、郎溪县、南陵县、泾县和宣州区,野生种群数量为144?177条;四爪陆龟分布于新疆霍城县,本次调查中,样线调查未发现任何活体或者痕迹,濒危状况相当严重。我国特有的蛇类莽山烙铁头,仅见于湖南莽山部级自然保护区、宜章县和广东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内,数量为430?502条;六盘山蝮蛇仅见于甘肃庄浪、宁夏隆德及泾源3县,数量为160800?241200条;秦岭蝮蛇仅见于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户县、宁陕、周至、佛坪、太白、凤县,数量为281000?385944条。我国特有的鳄蜥仅见于广东茂名市、韶关市曲江县,广西桂平市、金秀县、昭平县、贺州市八步区,野生种群数量为1080?1248条。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总工程师严旬介绍,对14个物种的分析评估表明,34.69%的物种受到栖息地扰、破坏、分割、退化等的较“强”程度的威胁。“栖息地破坏”这一因素对野生动物造成的影响,明显高于食源干扰、水源干扰、人为直接干扰和大型建设干扰等威胁因素。

由于栖息地成为“生态孤岛”,野生动物在被分割为互不相连的保护区内,形成一个个孤立的小种群,迁移、繁衍、基因交换受到制约。以大熊猫为例,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因栖息地受工程建设和人为活动割裂,全国野外大熊猫形成多个相互隔离的种群,部分小种群由于基因交流受阻而灭绝。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大熊猫栖息地内,有水电站319个、矿山479处、景区25个、道路总里程1339公里、高压输电线268.7公里、常住人口50人以上的居住区984个。虽然全国野生大熊猫按山系划分为六大种群,但栖息地被隔离成33个板块,相应形成33个局域种群。

“我国大量物种处于稀有或濒危状况。有44%的野生动物种群呈下降趋势,高等野生植物种群有15%至20%处于濒危状态,高于世界平均值。”严旬说。他透露:我国现有2140种野生动植物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我国现有的脊椎动物中有900多种生存受到威胁,高等植物中有3700多种生存受到威胁。

功莫大焉的自然保护区建设

世界自然基金会最近的《2014地球生命力报告》显示:仅在过去40年间,全球野生动物数量减少了一半以上,物种灭绝速度已超过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对生物多样性威胁最大的是工业化和资源开发导致生物栖息地的丧失和退化。作为野生动植物的最后避难所,自然保护区在工业化大潮中坚持着。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无疑是保护野生动物、维持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对珍稀动物的保护工作,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建立了一批部级、省级自然保护区。目前我国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已是这些濒危动物的最后居住地,同时也是它们最为可靠的庇护所。

野生动植物是重要的生态资源,是构建生态的基本要素,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生态系统的功能发挥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经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形成了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层次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建立了完善的保护管理与执法体系。自然保护区已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最重要的载体。”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陈凤学说。

早在1950年我国就了《稀有生物保护法》,并于1956年建立了第一批自然保护区,开始了拯救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实践。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快了野生动物保护步伐,从完善法律法规、建立自然保护区、强化执法监管、扩展国际合作、提高公众保护意识等多个角度,全面推进保护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截至2014年底,全国自然保护区数量为2729个,总面积147万平方公里,占陆地国土面积14.84%。其中,部级自然保护区数量为428个,总面积96.52万平方公里。中国自然保护区面积居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林业部门管理的自然保护区达2228处,总面积1.24亿公顷,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3%,均占全国自然保护区个数和面积80%以上;此外,国家林业局还建立了各类自然保护小区5万多处,总面积150多万公顷。全国有3500多万公顷天然林和约2000万公顷天然湿地和相当数量的荒漠植被被划建为自然保护区。90.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类、65%的高等植物群落,300多种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和130多种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得到保护。

目前,我国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大江大河源头生态系统、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横断山区等地区的天然林都在自然保护区内得以保护保育。以长江流域为例,整个流域部级自然保护区多达144个,长江上游温带森林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野生动物是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最大受益者。大批重点保护和濒危的野生动植物得到保护,栖息地得到恢复、扩展,种群得到恢复壮大。贵州梵净山部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黔金丝猴,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300余只增长到750余只。广西建立弄岗等自然保护区后,白头叶猴数量由2003年的598只增长到目前的937只。全国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数量已达67处,总面积达到336万公顷。66.8%的野生大熊猫和53.8%的大熊猫栖息地纳入了自然保护区网络,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大熊猫个体数量增加到1246只。

“大熊猫、朱q、扬子鳄、苏铁等一大批濒危珍稀物种正逐步摆脱灭绝的风险,显现稳中有升的良好势头,栖息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据陈凤学透露,我国林业系统已有23处部级自然保护区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网络”,34处自然保护区加入国际重要湿地,18处自然保护区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组成部分,还有一批部级自然保护区加入了“东亚―澳大利亚西亚涉禽迁徙网络”、“东北亚鹤类保护网络”、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批绿色保护地名录。

虽然成就卓著,但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形势仍很严峻。“根据全国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结果,我国87.7%的野生动物种群因栖息地缩减、割裂、质量下降、人为活动干扰等原因,生存空间不断受挤压,不少濒危物种的栖息地、鸟类集群活动区域及迁飞通道面临着土地开发、农业开垦、环境污染等威胁,前景堪忧,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司长张希武说。

保护物种基因

在广袤的大地上,无数的绿色森林使人类居住的地球多情而美丽。森林中,一个个涌动的生命向我们展示了自然的勃勃生机。走进森林,我们不仅可以和自然对话,清洗都市的烦躁和不安,还可以和自己的心灵低语。偶尔传来的鸟鸣天籁让我们仿佛回到了远古时代,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家园。

森林和湿地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藏。在这里,各种珍奇的动植物资源争奇斗艳,展示着各自的风姿和美丽。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而森林就是生物多样性的摇篮。在森林和湿地中,不管是参天大树、奇花异草,还是飞舞的鸟类、爬行的昆虫、游动的鱼类,在它们身上都传承着物种的基因、地球的密码。

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而言,保护珍稀动植物具有重大意义。首先,保护珍稀动植物能够维护生态平衡。因为每个物种都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物种之间通过食物链的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一旦食物链出现脱节,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被打破。比如,人们无节制地猎捕蛇类,就会导致蛇类资源趋于枯竭,这就导致森林、草原和农田鼠害、病虫害猖獗,给农业、林牧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加速了草原的荒漠化。

其次,保护珍稀动植物才能保证科学研究和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众所周知,濒危动植物是科学研究的试验材料,在现代科学的诸多领域,例如仿生学、医学、药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动物园中的珍稀动物,以及博物馆收藏、陈列或展出的濒危动植物标本,能够很好地深化广大民众对保护珍稀动植物重要性的认识。

在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过程中,我国先后制订实施了《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条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等法律法规,初步建立起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五年来,会同公安、海关、工商等部门,先后开展了‘打击网络非法野生动物贸易专项行动’、‘天网行动’、‘利剑行动’等一系列全国性专项打击行动,全国森林公安机关共破获重特大野生动物刑事案件1258起。从2013年开始倡导发起了三次多国联合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的‘眼镜蛇行动’,在国内外产生强烈反响。”张希武说。

2016年7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经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修订通过,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自1989年3月1日实施以来,在2004年和2009年进行了两次修订。本次修订,对近年来争议较大的虎骨、熊胆、犀牛角入药及野外放生、外来物种放生做了详细规定,对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实行分级管理,并要求每五年调整一次,这是该部法律自1988年颁布实施以来修订幅度最大的一次,弥补了长期以来保护野生动物过程中的一些立法空白,进一步明确了法律责任的分配,进一步加强了对珍稀野生动物的保护,对当下野生动物的保护具有积极指导意义。

导致我国大量物种濒危高于世界平均值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濒危物种种类多、分布范围广,且大多处于偏远落后地区。“最理想的办法是将居民全部从野生动物栖息地迁出,但仅现有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就高达147万平方公里,依赖移民搬迁显然不现实。”张希武说。

保护野生动植物意义篇2

关键词:濒危物种,保护,生态破坏

一、濒危物种的概念

什么是濒危物种?从字义理解,是指接近危险状态的那些物种。科学上说,是指种群小,野外数量不增的生物类群,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种群小,是指组成该物种种群总量的个体数量少,或者数量有限。但如果要问种群数量要低于多少才能认为是数量少呢?我们认为,不同的生物种类应有不同的准则。近年来有人提出最小有效种群的概念,有助于对此的理解。其二是野外数量不增。对有的长期适应进化,处于自然平衡状态的种群,其数量可能是不增的,对于有的受环境胁迫和人类干扰而处于退化状态的种群,其数量也可能是不增的;野外数量不增,可能意味着数量平衡,也可能意味着下降,如果这样的种又是上面所指的小种群,那么,就可称之为濒危物种。但真正要确定濒危物种,还要靠相关领域的专家集体完成。目前,确定一个物种是否是濒危物种的依据主要有,一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编制的濒危物种红皮书(RedDataBook)及其相关的红色名录。二是根据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制定的濒危物种名录;三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该名录是国内有关专家,参考IUCN红皮书的内容,制定国内的红皮书,而后,以此为基础,根据我国有吴生物保护的法律而制定。在上述几种不同的名录中,对濒危物种又各自分为不同的等级。例如,我国出版的动物红皮书使用了灭绝、濒危、易危等级别(解众,汪松,1995;解众,陈焰,1997),不同濒危等级的制定可用于不同的场合。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物种的濒危状况处在经常的变化状况,上述濒危物种名录需要不定期更新,这要有相应的专家组织来完成,表1是我国红皮书中选定的濒危动植物种类。通过与我国现存各类生物物种相比较(钱迎倩,1994),大致反映出不同类群生物的濒危状况。

二、濒危物种的保护

物种的保护,一般有三种主要类型,即自养保护、圈养保护和基因保护。

自养保护,即保护区保护,是指自然生态系统状态下保持物种的自然生长状态,使之不受环境及人为活动的干扰。建国以来,我国的保护区事业有很大的发展。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主要有四大类,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珍贵植物及各种植被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历史遗迹保护区。从1956年开始建立我国第一处自然保护区,截至1992年9月,中国已建立保护区708处,总面积5609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84%(李渤生,1994);截至1996年底,中国已建立保护区7”处,总面积7185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7.19%(政府白皮书,1996)。《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的颁布为物种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圈养保护,即公园保护,指利用动物园、植物园以及相关的国家公园将动植物限制在特定范围内进行保护。以动物园的发展为例,1985年中国动物园协会成立以来,我国动物园发展很快,目前全国动物园和公园动物展区有170多处,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动物园有28个(李渤生,1994)。动物园的建设和发展为濒危动物设立了避难所,对动物的饲养、繁育、实验动物的研究、动物保护和动物学知识的宣传起到了重要作用。,生态破坏。

基因保护,即基因库保护,指利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技术将生物的遗传基因保存下来的方法。例如,中国农科院系统的作物种质资源库和在青海省建立的国家作物种子资源库等等。

三、濒危物种的研究

九五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系列调研报告陆续出版,如《植物科学》、《动物科学》、《生态学》发展战略等,发展战略对生命科学的项目申请起宏观调控作用。生命科学部在九五期间支持的重点项目中,包括原生动物进化和多样性”、川、滇、藏交界地区陆栖脊椎动物系统演化的研究”、重要植物类群区系演化的研究”、重要生物类群的分子系统与基因进化规律的研究”、中国珍稀濒危鸟类的生态适应机制及保护对策”等等。上述项目与我国涉危动植物的保护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态破坏。这些项目的实施将在多大程度上推动我国保护生物学的研究,有赖于项目组主持人及相关单位科研处的共同努力,同时也关系到下个世纪初我国生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九五期间,重大项目中国关键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的研究”也已开始批准实施,本项目将对生物多样性、物种濒危机制与保护开展研究,其研究结果对我国濒危物种的保护、生态系统的持续维护提供理论支持。三志”在九五期间被基金委特批为重大项目继续给予支持。

四、分析与讨论

一般来说,濒危物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物种不是从它产生那一天起就进入濒危的,而是有它自身的发展过程。另外,有的濒危物种也不一定总是处在濒危状态,也可能从濒危状态转向正常。因此,确定一个物种是否为濒危物种,除了上文提出的野外种群小,且数量不增两个必要条件外,还要对物种产生濒危的外在原因和内部条件进行全面分析,这样,才能给出客观准确的判断。我们清楚,虽说IUCN确定了红皮书和红色名录,我国也制定了重点保护动植物名录。这些名录也是需要不断修订的。,生态破坏。不仅应该关注名录内的物种,那在名录边缘的物种,也是需要认真对待的。,生态破坏。

在已经确定的濒危物种名录里面,那些物种是否得到有效保护,还有什么科学问题值得探索,是当前的紧迫问题。,生态破坏。我国保护区建设虽说已有很大发展,但不可能把所有的濒危物种都划入保护区内。,生态破坏。而且,保护区建设,保护区管理的研究是我国的薄弱环节。已经划入保护区的物种,其保护状况如何,有无值得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跟其他发达国家的保护区理论研究有多少差距,是需要关注的。对没有划入保护区的圈养生物,既要开展其生物学、保育繁殖的研究,有条件的,还可能移栽或放归野外。对有的物种,可以使用野外保护和圈养保护相结合的办法。东北虎、朱鹤的研究可称为两个特例。

本文重点分析了濒危物种的确定准则,濒危物种保护的三种主要类型,即自养保护、圈养保护和基因保护。对自养保护的物种、保护区理论的研究、保护名录的编制、物种濒危状况和机制的研究是主要的研究领域。圈养保护的物种,有条件的可以开展保育和繁殖的研究、实验动物的研究、以及各种实验生理学和实验生态学的研究。对基因保护的物种,要开展保护方法、保护种类和保护机制的研究,要健全完善的法规,并争取跟国际接轨。中国的环境状况要靠自己的能力来改善,中国应当有能力改善环境状况,也同样有能力保护濒危物种。使物种保护和研究工作早日赶上国际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加连,刘忠权.江苏盐城部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与对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5).

[2]安慧,崔萍,覃勇荣.关于木论部级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模式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0,(15).

保护野生动植物意义篇3

如何保护这些珍稀的野生植物资源,将是21世纪我国农业野生植物保护的首要任务。我们拥有并利用农业野生植物来挖掘优异基因,创造新型种质,培育综合性状良好并具有某种特异优良性状的农作物新品种,已成为新世纪农业科技创新的新课题。

平桥区野生植物资源概况

信阳市平桥区位于河南省南部的驻马店、南阳、信阳三市和湖北省随州市的结合部,在大别山的北麓,北纬31°43’~32°27’,东经113°42’~114°25’之间。平桥区境内低山、丘陵、垄岗和沿河平原并存。淮河穿境而过,明显将平桥区分为西北和东南两部分。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淮河以北兼有暖温带气候特征,境内横跨两个植被带,即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带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生物资源丰富,野生植物种类繁多。目前面积和数量较大的农业野生植物有:野生大豆、中华猕猴桃、野生韭菜、金荞麦、野生菱、莲、八角莲、马兜铃、明党参等。这些野生植物主要分布在平桥区南部的震雷山和西北部的天目山的山区和浅山丘陵地区。其中野生大豆、野生韭菜、金荞麦分布广泛,全区18个乡镇均有分布。其次是野生猕猴桃在震雷山与天目山的深山区的山沟两侧,分布集中,面积约有50hm2。

平桥区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现状

平桥区从2000年开始开展野生植物保护工作,2004年、2007年,对全区的野生植物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建立了全区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库,初步掌握了全区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的区域分布和生长状态等。在此基础上,平桥区开展了有计划的保护工作。2006年,平桥区天目山野生大豆原生境保护区项目,经农业部批准实施,2009年5月顺利通过农业部专家组的验收。2010年,平桥区猕猴桃原生境保护区建设项目获得农业部批准,该项目高标准规划,高规模建设,投资140万元,建成设备齐全、制度完善、保护有力的标准保护区域,目前该项目正在建设中。2009年,平桥区农村能源环境保护站组织人员对我区库、塘、坝广泛分布的野生菱,天目山相对集中分布的野韭菜、野葡萄、野枣进行了调查,聘请专家加以认证,并进行了部分保护工作,希望能及早受到国家重视,使这些珍惜的农业野生资源物种得到更好、更有效的保护。

野生植物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野生植物保护是随着近年来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和基因技术的发展而开展的新工作,大多数人认识不到保护野生植物的重要性,对保护这些荒山野岭生长的植物难以理解,更不了解其中的战略意义,造成农业部门开展工作难度较大。

目前全区没有野生植物保护单项工作经费,开展工作只能依托农业部项目,项目建成后却无后续经费,保护工作难以为继。当地群众有采摘野生植物资源进行贩卖的习惯。如春天挖采野韭菜、明党参等野生药材资源,夏天贩卖野生猕猴桃、野生山楂、野生葡萄等,部分群众还有饲养牲畜和野外散养牲畜的习惯。这些行为对植物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威胁。由于保护工作刚开始,急待解决的问题很多,政策落实相对滞后,综合开发利用工作尚未启动,缺乏保护与开发利用相互协调发展的机制。

对策与建议

成立平桥区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由区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科技的副区长任副组长,有关单位和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农业局,统一指导、协调、监管野生植物的普查、规划、保护、开发等各项工作,推动全区野生植物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以平桥区能源部为基础,抽调相关单位具有执法资格的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组成平桥区野生植物保护执法队,配备车辆及通讯工具,加大对全区野生植物的管理力度,防止野生植物资源遭到破坏和流失,使农业野生植物得到长期、有效的保护。

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开展农业野生植物与项目调查,查清农业野生植物的种类、分布、保护价值、濒危状况等,建立野生资源信息档案。科学制订野生植物保护措施,提出重点保护对象、保护区域、保护目标以及重点保护工程,确保全区珍贵野生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3]。

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和形式,开展保护农业野生植物的普法宣传教育,普及野生植物知识,提高公民保护野生植物的意识。对干部群众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培训、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自觉自愿地保护野生植物。

按照农业部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建设要求,建立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长效机制,切实做好保护工作。争取农业部及省、市、区政府的大力支持,把农业野生植物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对野生植物调查研究、示范区建设及管理的人、财、物投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工作技术水平。

保护野生动植物意义篇4

关键词: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承载能力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6-0095-02

1引言

生态旅游是旅游场不断发展、不断细分的产物,是以生态学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自然生态环境和相关文化区域为场所,为体验、认识、欣赏、研究自然和文化而开展的一种对环境负有真正保护责任的新型旅游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愈来愈高,“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生态旅游悄然兴起。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更愿意到大自然中游览,生态旅游便是人们的最佳选择。

生态旅游也是人们欣赏自然、享受原野风光、探索野生动植物尚存的文明旅游活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要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2生态旅游开发的自然条件

四川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位于东经102°53′~103°21′和北纬28°25′~28°54′之间,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凉山山系黄茅埂山脉以北,境内以中山山体为主,山岭连绵、山川并列、季风气候十分明显,干湿季分明,最低海拔1375m,最高海拔4042m。保护区林业用地面积50655hm2,森林覆盖率高达98.0%,是世界同纬度地区森林植被的典型代表。保护区内植物种类繁多,经调查鉴定,有野生维管植物144个科423属926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红豆杉,有二级保护植物连香、水青、银杏。保护区有脊椎动物29目89科296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川金丝猴,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熊猫、猕猴、血雉。保护区的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河流纵横,水量充足,雨热同季,年温差小,是理想的生态旅游发展基地。

3生态旅游开发的意义

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消费方式和精神消费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渴望到相对没有被影响或污染的地区去欣赏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风光、探索野生动植物尚存的文明痕迹和自然地域文化。因此,发展保护区生态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1)生态旅游是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旅游景观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通过适度的旅游开发,有利于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游客和当地居民进行宣传教育,传达保护意识,保护好有限的自然景观,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财富。

(2)生态旅游能够满足人类对生活品质的不断需求。适时适度的进行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旅游者尽情的欣赏自然美景,探索自然地域文化,从这种活动中不仅获得适当的身心运动和体魄锻炼,使身体更加健康,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地公共设施及落后的交通状况,提高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

(3)生态旅游有利于经济发展。发展保护区生态旅游有利于加强与外地的联系互补,增加当地就业机会,提高旅游地居民的收入,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经济不断的发展。

4生态旅游开发的原则

4.1生态性原则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要坚持生态优先,适度开发,尽可能保护自然环境,如果不注意环境保护,很容易打破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平衡,一旦破环很难恢复。因此,必须坚持生态性规划、生态性开发、生态性经营管理的开发利用理念,以实现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4.2区别传统旅游原则

自然保护区开展各种旅游项目的内容和形式必须与自然环境协调。在发展旅游开发的同时,政府要加大对旅游者、经营者和当地居民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使游客在欣赏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风光和自然地或文化的同时要爱护花草树木、保护野生动物和其它自然资源;经营者要做到依法经营、诚信经营,保护好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当地居民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真正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4.3整体协调发展原则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经济效益调整到最优,而不能强求最大,对游客流量要采取适时调控手段,控制游客的流量。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做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5生态旅游开发的模式

5.1国宝大熊猫文化游

四川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是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以保护中国最为珍贵野生大熊猫而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野生动物资源种类丰富,只要保护区管理部门科学地设计出观光路线,在不破坏大熊猫栖息地环境的前提下,游客可以观赏到随海拔升高的不同林带栖息的不同动物种群景观。

5.2野生植物资源科普游

保护区内野生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有珍贵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树、红豆杉,二级保护植物连香树、水青树等,其中:珙桐树又称为中国鸽子树,春天的花叶就像一群白鸽,使人难以忘怀。珙桐树、连香树、水青树都是古代遗留下来的珍贵树种,是探索地球生命起源,揭示大自然的进化谜题的载体,这对普及科学探索人类生命发展意义重大。开发这种模式的旅游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5.3原生自然环境景观游

保护区植被垂直分带明显,从低到高分别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木林和高山草地,只要旅游路线设计合理,在较短的时间内游客就可观赏到不同林带的大自然美景以及广阔的高山草地,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旅游带来的身心放松。

5.4山峰峡谷景观游

保护区植被覆盖率较高,溪水长流,谷坡陡峭,山峰耸立,有不少的乔、灌木及奇花异草生长,景色怡人,令人浮想联翩。

5.5彝族民俗地域文化游

保护区地处凉山彝族居住的中心地带,彝族文化传统保存较为完好,民俗民风文化浓厚,特别是彝族招待贵宾那种大口喝酒、大块吃肉的豪爽,使人感叹。

6旅游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1)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要把保护自然环境放在第一位,各景点选择、开发要合理,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而发展旅游,尽量减少对景观进行改造,尽量以原始风貌出现在游客面前。

(2)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要实行科学管理,居民迁入要有限制,游客的流量要有控制,如果超过环境的承载量,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环,造成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就得不到永续利用。

保护野生动植物意义篇5

【关键词】美国;野生动植物保护法;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濒危

2008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由美国农业部动植物检疫局(APHIS)再次修订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LaceyAct)。目前,APHIS与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林业局(USFS)等其他相关机构正在共同推行该法规的逐步实施,而自2008年12月15日起,LaceyAct修订案有关进口植物及植物制品申报的规定已经开始执行。由于该法案涉及面广,对我国产品输美贸易潜在影响很大,已引起国内出口企业、相关产业界及政府管理部门的高度关注。笔者认为,美国LaceyAct修订案的实施应该成为我国进一步加强保护野生药材资源的契机。

1《野生动植物保护法》修订案基本概况

LaceyAct主旨是通过立法的形式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非法获得、加工、运输和买卖野生动物、鱼类和植物的贸易,禁止对野生动植物的货运文件作假。LaceyAct前后经过多次修订,重要的几次修订发生在1969、1981年和1988年。2008年5月22日,美国APHIS又重新修订了该法案。此次修订案增加了打击木材非法采伐,并规定任何人在州际或海外贸易中违反国内或国际法律进口、出口、运输、出售、收受、获取、收购下列来自外国的植物(少数除外),即属违法。①在违反外国植物保护法规的情况下擅自取走、运输、拥有或出售的植物;②在没有缴付必需的林区使用费、税或未付费的情况下擅自取走、运输、拥有或出售的植物;③在违反任何植物出口或转运法规限制的情况下擅自取走、运输、拥有或出售的植物。

此次修订的主要变动包括:①管理范围由“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管理”扩展到“整个野生植物及其产品”;②要求2008年12月15日后进口到美国的野生植物及其产品,进口商须填报“植物及产品申报单”;③对违法植物及产品要采取扣押、罚款和没收措施,对申报虚假信息、错误标识等行为也要采取处罚措施。按照LaceyAct修订案的规定,重罪将处以个人5年徒刑及25万美元罚金(公司将被处以50万美元罚金)[1]。

2《野生动植物保护法》修订案涉及的植物及产品范围

此次修订案重新定义了植物及产品的概念,将“植物及产品”定义为:植物界的所有野生植物,包括根、种子、其他植株组成部分及其产品,包括天然林木或人工种植林木。该修订案要求进口商申报的产品范围非常广泛,涵盖活植物、植株组成部分、木材、木浆、纸、纸板,以及含有某些植物成分的产品如家具、工具、雨伞、体育用品、印刷品、乐器、植物提取物、纺织品等。

修订案明确规定以下3类植物可以免除进口申报:第一类是除树以外的“常规栽培植物”和“常规粮食作物”(含根、种子、其他植株部“常规栽培植物”和“常规粮食作物”范围);第二类是供实验室或田间试验研究使用的植物繁殖材料科学样本(包括根、种子、胚质、其他植株部分及其产品);第三类是拟用于种植的植物。但对于上述第二、三类植物,如符合下列情况仍需要进行申报:①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公约》(CITES)附件所列植物;②属于美国1973年《濒危物种法》(ESA)所列的濒危或受威胁物种;③依据美国任何一个州有关物种保护的法律,属于本地濒临灭绝的物种。

3《野生动植物保护法》修订案规定的进口申报内容

此次修订案规定,从2008年12月15日起,凡进口到美国的受限植物及植物产品,进口商需填报“植物及产品申报单”,申报内容包括植物的拉丁学名(明确到种)、货值、数量(包括计量单位)、产地来源国等信息。申报内容须符合下列规定:①若用于生产该植物产品的植物种类多样,且确切种类不明,进口商须申报可能用于生产该植物产品的每种植物名称。②若用于生产该植物产品的植物品种来自多个国家,且确切国家不明,进口商须申报每个可能的植物来源地国家名称。③对纸张和纸板类植物产品,如含有可回收植物成分,进口商须申报可回收植物成分的平均百分比及不可回收植物成分的信息;专门用作包装材料(如支撑、保护或装载其他物品)的植物及植物产品,不需要进口申报,但如果包装材料本身属于进口商品,则也需要进口申报。

4《野生动植物保护法》修订案实施计划

根据LaceyAct修订案,美国对进口植物及产品申报的实施将分阶段进行,并对具体的实施时间表和每一阶段涉及的植物及产品范围进行了多次拟定和修改。2009年2月3日,APHIS修订了之前(2008年10月8日)拟定的实施计划,将每一阶段的实施时间由3个月延长到6个月,整个实施时间为2008年12月15日-2010年9月30日。对每一实施阶段涉及的植物及产品范围按照加工程度及成分复杂性进行了重新调整。新修订的申报实施时间表和涉及的植物及产品范围如下。

2008年12月15日-2009年3月31日为第一阶段:对进入美国的野生植物及产品开始要求进口商提供“植物及产品申报单”。在APHIS网站提供申报单式样。此阶段只需纸质申报且为自愿提供,未申报的进口商不受任何处罚,但不得伪造申报信息,否则可能遭起诉。

2009年4月1日(即美国电子申报系统实施日期)-2009年9月30日第二阶段:涉及HS编码44章(木材及木制品)内的4401(薪材)、4403(原木)、4404(箍木、木劈条、木桩及削尖木桩)、4406(铁道及电车道枕木)、4407(纵锯木或纵削木)、4408(装饰木板)、4409(任何一边、端或面制成连续形状的木材)、4417(木工具、工具手柄、扫帚手柄)、4418(建筑及木工用木材),均强制要求提供“植物及产品申报单”,并采用电子申报系统。

2009年10月1日-2010年3月31日第三阶段:包括上述受限植物及产品,以及HS编码44章(木材及木制品)内的4402(木炭)、4405[木丝(刨花)]、4410(刨花板)、4414(纤维板)、4412(胶合板、胶合镶板)、4413(强化木材)、4414(木构架)、4415(木箱、木盒)、4416(木桶)、4419(木质餐具和厨具)、4420(木质镶饰物、木匣、木雕);47章(木浆)内的4701(机械木浆)、4702(化学溶解木浆)、4703(硫酸盐木浆)、4704(亚硫酸盐木浆)、4705(机械化学木浆),均强制要求提供“植物及产品申报单”,并采取电子申报系统。

2010年4月1日-2010年9月30日第四阶段:包括上述受限植物及产品,以及HS编码44章(木材及木制品)内的4421(未列明或未包括在其他章节的木制品),48章(纸和纸制品)内的4801(新闻纸)、4802(未经涂布的书写纸)、4803(卫生纸、面巾纸)、4804(未经涂布的牛皮纸)、4805(其他未经涂布的纸及纸板)、4806(植物羊皮纸等)、4807(复合纸及纸板)、4809(复写纸)、4810(经涂布的纸和纸板)、4811(除4803、4809及4810外经涂布的纸等),94章(家具等)内的940169(带木框架坐具)、940330(办公用木家具)、940340(厨房用木家具)、940350(卧室用木家具)、940360(其他木家具)、940370(木家具部件),均强制要求提供“植物及产品申报单”,并采取电子申报系统。

今后,第二阶段的需申报产品名单基本不会有变化,但对于第三、四阶段的产品名单,将视情况进行增加,并给予个人和企业至少6个月的时间进行调整适应;同时,APHIS还将继续针对未列入申报实施时间表的产品名单之内的其他产品,考虑是否有必要也采取申报制度,并对如何实施申报征求公众意见。

须强调的是,上述分阶段实施计划只适用于进口申报的规定,并非针对LaceyAct的其他法律规定和法律责任。

5《野生动植物保护法》修订案的实施对我国的潜在影响

首先,LaceyAct修订案要求美国进口商申报的产品种类非常广泛,远远超出对濒临灭绝生物物种的保护,涉及很多商品种类,当前对我国出口木材及木制品贸易影响可能最大。该法案要求美国进口商提报“植物及产品申报单”,必然转化为由进口商要求出口企业提供相关信息。但准确提供产品的植物学名、产地来源国家等在操作方面存在较大难度,特别是涉及到一些合法性证明,如出口木制品涉及到从第三国进口的木材。对如此众多的产品要求进口申报,无形中增加了一道进口申报审核环节,提高出口成本,必然对我国产品在美国顺利通关构成限制。其次,LaceyAct修订案具体实施范围及操作具体细节尚不明确,同时,美国各州之间法律诉讼不同、执行掌握尺度不一,操作复杂性及未知因素较大,也会对我国产品出口造成潜在影响。

转贴于

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数据,2008年我国提取物进出口总额为6亿美元,其中出口5.3亿美元,同比增长11.12%,但出口量下跌10.70%,呈现量跌价增的趋势。出口目的地因金融危机影响发生了较大变化,日本、美国、墨西哥分列前三甲,而2007年出口前三大市场是美国、日本和韩国[2]。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美国普通民众的消费能力下降,对来源于植物提取物产品的消费亦明显下降。而且,随着金融危机的持续,我国植物提取物产品输美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在当前我国出口的植物提取物产品中,涉及的许多植物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种植,如甘草、青蒿、绿茶、麻黄草等,但仍有部分产品来源于野生植物,如积雪草、淫羊藿等,处于野生与种植资源共存状态。很多植物提取物小品种,由于出口的数量和规模不确定,出口目的国的需求也不尽相同,目前还没有实施大面积的人工种植[2]。预计这类产品今后出口美国将受到一定的限制。

6对我国保护野生药材资源的启示

6.1完善法律体系

6.1.1制定专门法律

野生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必然要求我国以综合的长远的观点对药材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其立法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制定专门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法律,对其资源保护及综合性开发进行法律规定。我国目前尚无相关的专门法律,制定《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法》并与其他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专门法律相协调,是实现野生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满足当今及未来社会发展的长期需要。

6.1.2修订原有法律法规

我国在尚未制定《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法》之前,对于原有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法律规范,应根据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新原则和新制度以及其他客观情况的变化予以适时修订,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工作的现状。这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6.1.3加强地方性立法

我国各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很大,野生药材资源空间分布的区域特性十分突出,各地区的药材品种、类型、数量、开发利用方式各具特色。如东部季风区域的栽培药材人参、浙八味(贝母、白术、延胡索、玄参、天麻、白芍等)、四大怀药(地黄、牛膝、山药、菊花)等,西北干旱区域的野生药材甘草、麻黄、黄芪、黄芩及栽培药材党参、当归、枸杞子等,青藏高原区域的高山红景天、冬虫夏草、麝香等。全国性的法律规范不可能包容各地的具体情况,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地方性立法大有可为。应遵循自然的空间分配规律,因地制宜确定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方式与范围,制定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保护规范。

6.1.4制定与国际公约相配合的法律法规

为保障我国在国际环境关系中的权益和履行承诺的国际义务,在野生药材资源保护领域,非常有必要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在有关法律规范中对地道药材、野生及人工培育药用植物品种等内容做出具体规定,制定与国际自然环境保护公约相配合的法律法规。这样可使我国国内法与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有效衔接,从而适应当代资源领域的国际合作并减轻我国的履约压力。

6.2确立法律制度

6.2.1资源权属制度

尽管我国现行法律规定自然资源归国家和集体所有,但由于缺乏具体的资源产权主体代表,在制度上又没有明确中央、地方、部门及个人的权利义务,导致各种开发者争夺资源而不顾其可持续利用。在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立法中应严格界定并落实所有权、经营管理权与开发利用权的各自归属,改变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双重身份的弊端,将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彻底分开。推行“谁保护谁享有、谁开发谁投资、谁受益谁补偿”的产权制度,建立野生药材资源产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并做出实质性规定。

6.2.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针对建设项目对环境质量影响的评估,随着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应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扩大到一切对野生药材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和自然资源开发项目;同时,还应开展对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本身的影响评价,主要内容是确立野生药材的开发利用及外来物种引入的生态安全认证制度。

6.2.3资源规划制度

根据我国野生药材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一定规划期内对野生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恢复和管理做出总体安排;从宏观上解决野生药材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当前利益与长期持续发展的矛盾以及资源分配问题,以尽可能用最佳的结构和形式开发利用资源,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6.2.4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目前,我国许多野生药材资源更新的补偿机制处于空白或不完善状态,许多药材仍停留在无价和无偿开发阶段,这大大加剧了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破坏浪费现象严重的局面。应当依照市场经济规律,对资源利用遵循有偿使用原则。野生药材资源开发利用应交纳资源补偿费,用于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工作。

6.3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6.3.1进行调查研究

当前,我国有必要从药用价值、分类学意义、野生资源量、野生资源减少速率、栽培状况、保护现状和综合开发利用现状几方面提出统一量化标准,这样才能避免可能的偏见和局限性,明确保护对象。这是立法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为了履行CITES公约,要求我国动植物学家及中药材专家必须及时准确地掌握我国野生中药材资源的现状,监测其国际贸易,从而在保证野生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贸易的前提下,管制那些由于大规模开发和国际贸易而导致“经济灭绝”的物种,并可通过CITES向公约大会提出将某种动植物列入管制物种名录。

6.3.2注意立法协调性

在内部协调性上,法律规范既要规定行为模式,又要规定法律后果。在纵向协调性上,要与现有法律、行政法规或者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之间保持协调一致;在横向协调性上,要与各部门法如民法、刑法、经济法、行政法之间保持协调一致。在野生药材资源保护过程中,只有实现立法协调性,才能对动植物药材的生态环境进行切实保护,有效实现野生药材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6.3.3针对我国国情

我国可通过立法,把政府扶植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促进发展野生药材种养业,鼓励进行野生药材品种的科学研究,如野生变家种、濒危药材迁地、野生动物驯化等,通过人工繁殖和规模栽培以及濒危品种代用品的研究,使这些药用珍稀濒危动植物得到保护和发展。目前我国已建立了相当数量的中药材生产基地,许多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经过系统研究,已具有成熟的人工栽培技术,其中杜仲、厚朴、天麻等100多种濒危植物已实现了大规模生产,能基本满足市场需求。药用濒危动物的养殖业也有进展,彻底改变了药用动物依赖野生资源的历史。对于通过人工养殖摆脱濒危状态的中药材物种,应对其经营管理制度做出新的规定。

7结语

利用野生动植物是人类医疗保健的需要,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濒危珍稀动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又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野生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更关系着中医药事业的生死存亡,实现二者间的协调有序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总之,在现有立法的基础上,完善或颁布更为严格的保护药用野生动植物的法律,切实有效地保护野生药材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药材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日益尖锐化,这一任务将越来越紧迫。

【参考文献】

[1]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信息部.我国植物提取物输美面临新挑战[J].医保信息,2009,(3):43-44.

保护野生动植物意义篇6

【关键词】实习教学;秦岭;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G642.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02

实习教学是高校动物学、植物学和生态学教学的重要内容[1]。一方面,可以将课堂的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对专业知识有深刻的认识,并学会基本的植物学,动物学和生态学调查方法,为以后的教学和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审美情趣以及提高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陕西师范大学生物学野外实习基地是26个部级生物学实习基地之一,在多年的实习实践教学中也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1秦岭生物学野外实习基地

秦岭横亘中国中部,地处陕西省西安南部,是我国自然地理,水系,气候,土壤和动物地理的天然分界线。秦岭也是我国南北生物区系的交错和过渡地带。秦岭在陕西境内连绵约500km,是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和我国南北方地理分界线,其北坡为暖温带气候,南坡为亚热带气候。秦岭又是中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库。景观分界明显,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是我国17个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

陕西师范大学秦岭生物学野外实习基地主要包括三个基地:

1.1太白山部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

太白山位于陕西眉县,太白县和周至县交界处,最高海拔3767m,是秦岭的主峰。也是我国大陆地区中东部第一高峰。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建于1965年,是陕西省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98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为部级自然保护区。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第四纪冰川遗迹,古文化遗产和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为总目标的一个综合性的保护区。

1.2洋县朱鹮部级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

朱鹮(NipponiaNippon)是全球濒危鸟类,从20世纪中叶以来,相继在前苏联,朝鲜等国灭绝。我国1981年在秦岭南坡的洋县重新发现,这是世界上唯一的朱鹮野生种群。朱鹮部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陕西省汉中地区,跨越洋县和城固县,其主体在洋县境内,于1983年建立,属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濒危物种朱鹮的种群及其生境。2001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级保护区,2005年7月经国务院办批准成立陕西汉中朱鹮部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为山地向低山丘陵的过渡地带,坡缓谷宽,沟底溪水纵横,河谷两岸有成片的水田。保护区大部分为森林覆盖。植被主要为北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次生灌丛。

1.3宁陕旬阳坝野外综合实习基地

基地位于陕西宁陕县境内宁东林业局驻地旬阳坝,地处秦岭中段南坡,东经108°16′16″-108°56′43″,北纬33°14′26″-33°50′32″之间。南北长约66.8km,东西宽约47.3km。区内最低海拔1250m,最高海拔2889m。旬阳坝镇距陕西省平河梁自然保护区13km,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1300m,最高处为平河粱。境内山岭纵横,森林茂密,植被完好。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面积近20000ha,森林覆盖率达97%以上。区内有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动物30余种,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2实习内容

实习时间为两周。由于学生日常的课程安排很满,因此实习一般选在暑假期间,也就是每年的7月或者8月。

2.1秦岭生物多样性的综合概况

秦岭人与自然宣教中心位于陕西省佛坪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所在地,被列入全国首批科普教育示范基地。中心建于2004年,有在秦岭分布的珍稀濒危动植物标本300余号。其中包括红豆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红腹锦鸡等珍稀动植物。中心建立的宗旨是旨在“探索秦岭奥秘,展示神奇内涵,领略原始神韵,关爱地球家园,人与自然共存,同谋持续发展”。通过参观人与自然宣教中心,可以对秦岭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和独特性有直观的了解。

2.2植物学

植物学以制作标本和植物的分类鉴定以及群落观察为主要内容。常规实习包括真菌、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主要的实习内容是标本采集、制作和野外记录。

植物群落观察以平河梁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垂直带谱和太白山北坡植被垂直带谱为主要内容。太白山保护区植被垂直带谱十分明显,北坡自下而上依次为落叶栎林带、桦木林带、针叶林带、高山灌丛草甸带4个植被带谱7个亚林带。

2.2动物学

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部分。无脊椎动物以捕捉昆虫和制作昆虫标本并进行鉴定为主要内容。并参观旬阳坝雷氏蝴蝶馆以了解昆虫的种类和多样性。

脊椎动物以脊椎动物包括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啮齿类的物种组成调查为主要内容,由于两栖爬行类和啮齿类的种类较少,因此以鸟类观察为主,并辅助以鸟声录制和动物与环境的关系调查。同时包括珍稀濒危动物饲养繁殖中心参观,濒危鸟类朱鹮及其夜宿地观察。

(1)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

位于周至县楼观台,距西安45km。是陕西唯一在全省范围内对国家重点保护一、二级野生动物实施野外抢救、饲养繁殖、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开发利用的保护单位。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以抢救繁育秦岭四大国宝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为重点。通过中心的参观,可以初步了解珍稀濒危物种的野外救护过程和方法;熟悉人工饲养繁殖是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重要保护途径之一;并了解珍稀濒危物种的人工饲养、繁殖和疾病防治的全过程。

(2)朱鹮夜宿地的观察

朱鹮是全球濒危物种,主要在高大的栓皮栎、马尾松上营巢和夜栖。并且在冬水田中觅食。洋县朱鹮保护区草坝保护站的营巢地和夜宿地站位于洋县县城东北4km的草坝村,朱鹮是大型鸟类,夜宿地主要在村庄周围高大的栓皮栎上。对于朱鹮的观察,可以对这一濒危鸟类有直观的认识,而对于朱鹮保护工作的了解,可以了解濒危物种种群急剧下降的原因以及物种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艰辛。

2.3生态学

以熟悉生态学调查方法,植物群落特征分析和物种多样性分析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调查了解植物群落调查的基本方法,并计算重要性值(相对多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和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反映群落组成的参数。

3实习成效

3.1在实习启动之前,准备工作充分

实习之前通过动员开会,并通过视频,图片等内容,激发学生对于野外工作的兴趣和实习的热情。而且对野外工作的注意事项和安全问题做强调,为实习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氛围。

3.2实习内容丰富多彩,安排紧凑

在短短十几天的时间内,为学生们安排了丰富的实习内容,包括植物学、动物学野外工作的方法的讲述,生态学野外调查方法和数据分析的讲述,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标本制作和鉴定,昆虫的15个目标本的采集,鉴定和制作以及应用检索表的鉴定。脊椎动物鱼类的捕捉鉴定,两栖爬行类的捕捉,鸟类的观察、鉴定和鸟类群落组成,铗日法和啮齿类的鉴定,种群生态和群落生态的调查和分析,当地生态、社会和经济状况访查,生物多样性知识的普及(视频资料和课程讲述)以及创新小实验的设计。

3.3实习报告要求严格

学生实习成绩的评价以实习报告的写作为主要参考。根据实习内容的安排,我们专门编著了秦岭生物学实习报告手册,包括蕨类植物、种子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和生态学五大部分,并增加了实结和实习心得两部分。每一部分对实习内容有详细的要求,实习报告一般在每部分实习完成时候要求学生当时完成并提交。并且针对每一类群的实习以组为单位进行及时的考核,让学生对实习所学内容能够认真对待,并且能够及时吸收。

3.4实习指导教材丰富,教师经验丰富

指导实习的教师均在秦岭地区从事了多年的科研工作,对当地的动植物概况了解,并且在长期的实习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依托秦岭部级理科基地项目,已经出版了图文并茂的《秦岭植物学野外实习手册》和《秦岭动物学野外实习手册》,而《秦岭生态学野外实习手册》也正在编写中。而且关于秦岭地区的动植物已经有《秦岭植物志》,《秦岭鸟类志》,《秦岭兽类志》,《秦岭鱼类志》,《中国陕西鸟类图志》,《陕西树木志》,《陕西植被》等专著的出版,为秦岭野生动植物的鉴定和生物生态学资料的收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实习,学生不仅加深了课程的理论知识,对生物学野外调查方法和注意事项也有了初步的掌握,培养了学生野外生存及工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专业、团结合作、吃苦耐劳的精神,树立对动、植物的保护意识。熟悉生物学野外工作的一般规律和注意事项。

实习基地从2007年以来,除了从事本校的生物基地专业、生物科学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的生物学野外教学外,已经先后接纳了国内包括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20余所理科基地兄弟院校的近300名师生,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与国内各高校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学习,也在不断探索和改善实习条件和实践模式。

4实习教学的改革和未来探索

随着高校生物学课程的改革,野外实习已经不止限于标本制作和采集,而是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2]。基于这样的要求,在野外实习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兴趣,依托实习基地的现有条件和设备,设立实习创新小课题,组织学生自由申请,并鼓励学生通过实际调查在老师的指导下有自己的设计和想法。

总之,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探索,陕西师范大学生物学野外实习基地建设已经基本成型,实习路线的规划和内容充分体现了秦岭这一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既关注珍稀濒危物种,也关注普通和常见物种,动植物区系,生态群落和整体生态系统。实习基地拥有实习所需的显微镜,解剖镜,单筒望远镜,双筒望远镜,单反照相机,摄录机,手持GPS,冠幅仪,测树仪,昆虫标本盒,捕虫网,粘鸟网等,捕鼠夹,捕鼠笼等野外实习设备,各种动植物志和图鉴。并且通过其他高校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实习基地会继续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丰富实习内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