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药品范例(3篇)
高危药品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高危药品胰岛素在临床的应用情况,为以后临床的合理用药以及用药后护理提供参考。方法:结合医院及临床的实际情况,将在我院2008年1月~2011年9月收集到的50例由于胰岛素注射液的使用而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观察到的50例副反应中,低血糖反应最为常见,其他反应还包括免疫系统反应、注射部位皮下组织增生以及皮肤感染等。结论:作为常用药品和高危药品的胰岛素,在临床上的运用应该受到严密监控,避免在治疗过程中因使用不当使患者产生不良的反应,影响疗效和耽误病情。
【关键词】高危药品;胰岛素注射液;合理用药
高危药品的概念是由美国的医疗安全协会(theInstituteforSafeMedicationPractices,ISMP)首先提出的,其特点是出现的差错可能不是很常见,但一旦使用不当后果非常严重,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甚至死亡。由ISMP调查统计发现,排在前5位的高危药品分别是:胰岛素、阿片类、浓氯化钾或磷酸钾、抗凝药和高浓度氯化钠注射液[1]。
胰岛素作为高危药品的一种,是临床上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物,有些患者甚至需终生用药。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高血糖或尿糖,严重者可并发酮症酸中毒及昏迷。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因此,胰岛素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然而,在胰岛素的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诸多差错,造成用药不当,对患者机体产生影响,延误病情。
注射用胰岛素产生的副反应主要包括:低血糖反应、胰岛素抵抗等免疫系统反应、注射部位皮下组织增生以及皮肤感染等
本文对50例注射用胰岛素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了统计分析,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在我院2008年1月~2011年9月收集到的50例因注射胰岛素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男女患者都有病例的发生,低血糖反应、免疫系统反应、注射部位皮下组织增生以及皮肤感染等反应均被观察到。
1.2方法:对上述病例分别按患者中出现的男女比例和产生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进行分析。
2结果
对收集到的50份病例分别按患者中出现的男女比例和产生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进行的统计分析,详见表1和表2
2.1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性别的关系
2.2副反应的类型与出现比例
3讨论
3.1胰岛素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性别:在收集到的50例注射用胰岛素的不良反应中,女性患者的比例比男性患者稍高,二者出现的比例为16:9,且较多出现免疫系统的反应,如过敏反应等。这可能与女性患者的机体相对比较敏感,免疫能力较男性患者弱有关,因此,更应加强对女性患者出现免疫系统反应的观察。
3.2副反应的类型与出现比例:根据我们统计,在这50个病例中,多种不良反应在不同程度上均有出现,而其中低血糖反应出现的比例最大,占48%,是最常见、最危险的不良反应。低血糖反应与胰岛素注射部位的不同、剂量的偏差以及个体差异有关。主要发生于胰岛素注射后作用的高峰时间,由于注射后未及时进餐或活动量过大等原因引起。出现低血糖反应的病人往往表现为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如心悸、软弱、饥饿、焦虑、紧张、面色苍白、心动过速、冷汗及手足震颤等,并有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症状,如精神不集中,思维、言语迟钝,头晕,视物不清,焦虑不安,步态不稳等。当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可以进食补充糖分的食物或者给与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等[2]。
免疫系统反应也在病例中有一定比例的发生。主要包括胰岛素过敏和胰岛素抵抗。胰岛素过敏在初次用药和再次用药时均有可能发生,分为局部与全身过敏。局部过要表现为在注射的部位有针感、发热、发痒、局部肿胀、出现红斑、硬结、出水泡等等,全身反应表现为荨麻疹、紫癜、血清病,面部及口腔黏膜水肿,严重时甚至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当在患者出现过敏反应时,应立即给予抗组胺药治疗或者注射糖皮质激素或肾上腺素。避免严重的变态反应发生,危及患者生命。此外,使用高纯度胰岛素制剂也可以减少过敏症状的发生。当患者出现胰岛素抵抗时,病人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药效不明显,往往要加大用药剂量才能达到降血糖的效果。
当长期使用纯度不高的动物胰岛素时,常易出现注射部位皮下组织增生,为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可以轮换注射部位,不要集中于一处进行给药,并且尽可能的使用纯度较高的药品。
在患者刚刚开始使用胰岛素时,往往会出现屈光不正的现象。其原因是由于在给药后血糖骤然下降,使晶状体和玻璃体中间的渗透压下降,水分溢出而致使屈光率下降导致远视和视力模糊。在收集到的这些病例中,所有观察到的屈光不正的不良反应均在出现约3周左右消失,并不需要特别处理。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并且出现患者年轻化的趋势,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影响。俨然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跻身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目前,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药物,合理的使用胰岛素能够得到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胰岛素也越来越成为常用药物之一了。同时,胰岛素又属于高危药品,在使用时应严格监控其可能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注射用胰岛素在临床上的应用,应该更加关注由其引起的不良反应,根据混着的具体情况合理用药,并注重用药后的护理工作,尽量避免副反应对患者的身体带来的损害,耽误病情、影响疗效。此外,目前越来越多的胰岛素类似物被开发[5],并被运用到临床糖尿病的治疗中,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在由胰岛素产生的不良反应不能得到很好控制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胰岛素类似物的使用。
参考文献
[1]张波,梅丹.医院高危药物管理和风险防范[J].中国药学杂志,2009,44(1):3-6.
[2]姜秀芳,刘爱华.胰岛素应用过量致低血糖的原因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0,8(1B):137.
[3]范丽凤.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护理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1997,13(2):63-65.
高危药品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室危险药品实验室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6-0029-02
初中化学实验室是开展教学与研究的重要载体与平台,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与危险性,由于有大量危险药品的存在,所以要强化初中化学实验室的管理问题,通过构建管理体系,规范危险药品管理与使用问题,既要满足日常教学与研究的需求,同时也要避免危险药品安全隐患,提升初中化学实验室综合管理水平。
一、初中化学实验室的危险药品管理简述
所谓化学危险药品,指的是具有易燃易爆特性,或者是有腐蚀性或者放射性的化学药品。在初中化学实验室内,危险药品分为多个品种,其中既包括有毒的化学药品,包括能致人死亡和伤残的药品,同时也包括易燃易爆及具有较强环境污染性的药品。近年来,我国初中化学实验室由于管理问题,频频出现危险药品管理与使用不善,出现安全事故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作为初中化学实验室管理人员,必须创新管理理念,转变管理方式,提升自身的安全防范水平,科学引导师生正确开展化学实验活动,提高安全规范标准,进而实现安全管理目标。对于初中化学实验室内的危险药品,实验室管理员要重点关注,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二、强化危险药品管理与使用的有效策略
(一)健全化学实验室管理制度
制度是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在初中化学实验室中,要想提升危险药品的管理和使用水平,首先要建立和健全初中化学实验室管理制度,将各项工作都纳入到管理体系中来。对于化学实验室设备与药品,要明确使用权限与使用时间,并且将相关规范印制成手册,发放到每名学生与老师手中,让同学和老师在接触危险药品的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清楚掌握相应的规定,对于危险药品的摆放位置和存放方式,要进行特别醒目的标志,减小安全隐患,对于可能接触到危险药品的人员,要进行专门的教育与培训,同时对于危险药品要严格控制计量,并且经过编号处理,提升综合管理水平,避免药品的外流,减小初中化学实验室危险药品安全隐患,提升危险药品综合管理水平。
(二)开展危险药品分类管理
在开展初中化学实验室管理工作过程中,对于危险药品的管理与使用,要实行分类管理方式,并且通过科学的分类,让危险药品都能得到妥善的保管。从化学特性来看,危险化学药品都有较为鲜明的特征,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化学特性。对于初中化学实验室管理人员自身来说,首先就要加强学习,对于不同的危险药品化学特性都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同时根据危险药品的化学特性,进行有针对性的特性,在分类保存的基础上,在总体布局与摆放上也要下功夫,对于容易互相发生化学反应的药品,要设置一定的安全距离,避免潜在危险。在教师和学生使用过程中,要按照操作流程引导师生,避免可能发生的危险,对于初中化学实验室危险药品的管理,要做到事无巨细,将每一个操作步骤与操作规范,都明确标识出来,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三)运用多媒体设备开展宣传教育
作为初中化学实验室管理人员来说,要针对危险药品的使用与管理,提出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方案。一般来说,在初中教师与学生进入实验室前,都要做更衣等准备工作,可以在更衣室或者准备室设置一个电子屏幕,通过电子动画演示的方式,提醒师生注意危险药品的安全使用问题,可以有效提升危险药品安全管理与使用知识的宣传效果,提升初中教师与学生的重视程度,实现宣传教育目标。此外,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微信等社交软件已经成为必备的宣传载体与平台,实验室管理人员可以通^开设化学实验室公众号的方式,为师生推送一些必要的危险药品使用知识,提升综合宣传效果。
(四)强化管理人员培训与学习
在初中管理体系中,实验室管理是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全校师生的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初中化学实验室管理人员,要经常组织参加培训,特别是参加关于危险药品的培训,同时注重自身知识水平的提升,学习相应的知识,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实验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从初中化学实验室管理角度来看,要重点关注危险药品的管理和使用问题。作为初中化学实验室管理人员,要创新管理理念,转变管理方式,重点突出和强化危险药品管理与使用,既要为教学实验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也要保障教师与同学的安全,实现现代教学与管理目标,提升初中化学实验室综合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朱清勇,刘广林.天津爆炸案给初中化学老师的启示――兼谈初中化学实验的危险品使用安全[J].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2015,(11).
[2]娜仁图雅.初中化学实验室的管理与教学应用[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6,(4).
高危药品范文篇3
【关键词】高危药品,风险管理,应用体会
696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52-02
所谓风险管理,就是指在具有一定风险环境中,把其风险减弱于最低状态的管理过程。而对存在于探访者、患者以及护理人员中的潜在风险,给予有效识别和评估,同时选择正确行动的过程,则为护理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经常遇见的一种护理风险事件就是用药问题,尤其是高危药品管理,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难点与概念。何为高危药品,实质是当使用一个药品时,发生一些错误,无论错误程度是高或低,均可直接严重危害到患者。本文针对医院病区高危药品,采用风险管理的手段进行有效管理的应用体会,进行简要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随机选取我院20名相应护理人员作为观察对象,要求这些护理人员使用风险管理措施进行管理病区高危药品,其中有地高辛片、氨茶碱片、氟尿嘧啶注射液、胰岛素类注射液、注射用长春新碱、25%硫酸镁注射液、注射用阿糖胞苷等高危药品,细胞毒性及高浓度电解质药物等。
1.2方法护理人员通过利用风险管理措施,进行管理病区经常使用的高危药品,并对其潜在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估,如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落实查对制度;将高危药品单独存放,粘贴醒目标识;加强细节管理,保证安全用药等。并观察分析医院病区高危药品经过风险管理后的应用效果。
2结果
医院病区高危药品通过护理人员实行风险管理措施之后,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了,没有出现任何关于高危药品标识模糊、放置混乱和储存不良等现象,提升工作人员对高危药品潜在危害的知晓率,即由原有的50%上升至90%,同时也将护理纠纷以及不良事件出现的概率进行降低,从而增强护理工作质量。
3讨论
3.1风险管理的应用体会采用风险管理方法在医院病区高危药品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风险管理具体的应用有如下措施:一是将高危药品单独存放,标识醒目。高危药品不能与普通药品混合放置,同时在各种不同高危药品储存盒上贴上标识,并要求标识清楚,如剂量、药品名称、规格和浓度等。全部的针剂、片剂等药品均利用原包装,尽量使用近效期的。在存放高危药品的柜门上面,也贴一些标识,如高危药品、注意使用等字样,以便提醒护理人员拿取或使用时需警惕。二是将使用高危药品管理的工作流程进行规范化。对于高浓度电解质,该类药品在外形包装盒标识与品名等方面及其相似,难以区分,例如各为10%的氯化钾注射液与氯化钠注射液等,则这些药品需要分开摆放。当把高危药品给予患者使用或者制备之前,为了保证用药安全,需要实施双人复核。三是高危药品输液时的安全管理,静脉输液的速度必须严格控制,仔细观察患者用药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等;对一些重点药物的使用,需要建立其相关的程序与观察制度,巡视时间具体化、观察内容和处理措施需规范化、正确化。
四是加强细节管理,确保安全用药。在药柜上粘贴一些提示,如慎用高危药品,注意核查等。目的是将查对制度进行全面落实,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以及安全责任感。在取用、配制高危药品之前,相关护理人员必须认真查对,不仅如此,必须通过两人反复核对且确认无误后,才能取用与制备。五是将相应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尤其是检查查对制度是否落实。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由于查对不严而导致高危药品使用出现错误的概率达55.55%左右,所以,使用正确、科学的工作体制来防止工作人员的疏忽,从而给予护理安全提供保障。如电子医嘱,必须通过医生打印且签字后,相关工作人员才能打印相关输液标签或者治疗卡等,然后治疗人员反复核查且确认无误之后,才能交接于输液人员进行执行。值得注意的是相应治疗人员在核查中,需要经过两名人员核对,让患者自己说出名字,不能直接提问患者是否叫这个名字,防止患者因听错而回答错误,从而致成错误出现。六是加强交接班的管理。护理人员在交接班的时候,务必说明清楚关于高危药品的使用情况或注意事项,检查输液速度是否渗漏,是否通畅。
在医院病区高危药品管理中,经过使用风险管理后,不仅将护理人员对于护理风险意识以及主动评估能力进行提高,而且也将护理服务理念充分表现为“以人为本”。对于高危药品带给患者的危害,护理人员必须全面了解和掌握,并制定出具有高操作性的计划方案,明确护理服务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患者的信任程度。应用风险管理措施,将病区高危药品管理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加重分析,且采用有效的方法,把护理行为进行规范化,提高护理人员的“三意识”,即责任意识、法制意识及服务意识。总而言之,在医院病区高危药品管理过程中,积极采用风险管理措施,能够减少护理安全事件发生,提高患者信任度,增强护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夏同霞,罗晓兰,王玉和,刘明贤,孙凌霞,李琳育.风险管理在我院病区高危药品管理中的应用及体会[J].中国药房,2010,7(17):34-40.
[2]杨旭芳,宣彩君.持续质量改进在病区高危药品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药房,2009,8(13):23-30.
[3]刘云霞,潘川疆.浅谈我院病区退药对药房药品质量产生的潜在危害及防范措施[J].当代医学,2011,9(04):56-67.
[4]孙世光,李秀敏,崔杰,闫荟,张秀英,陈海花,吴海燕,余明莲,李丹.医院高危药品管理模式研究[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0,6(04):78-80.
[5]王秀锋,冯文超,张海芸,聂春丽,杨雪萍.临床高危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1,5(04):3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