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写作课程总结范例(3篇)
应用写作课程总结范文篇1
一、提升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重要性
如今社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严格,而应用文写作是一个专业人才必备的能力之一,关于应用文写作指导的书籍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今天,工作和生活中处处需要写作,一个人的写作能力直接关系着其升职、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成为代表一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表征。因此,出众的写作能力对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进行学习交流时更加需要写作,而且学习也需要写作。因此写作的过程也是巩固学习的过程。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程,而且有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趋势,甚至有些高职院校已经把应用文写作课教学提升到与英语教学同等的高度,学生具备了较高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就为以后进入社会参与激烈的社会竞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高职院校应用文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已经认识到应用文写作课程的重要性,大力开展应用文精品课堂建设,将提升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水平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积极探索新式的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的整体教育水平,对学生的继续学习和将来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但是,经过我们的实际调研发现课堂效果却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对应用文写作课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高职院校对这种课程提起了高度的重视,但是重视程度远远不能与其他主修的专业课相比,从学生甚至到教师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轻视观念,学生们往往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专业课的学习上,不能提起对写作能力足够的重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因此,转变观念至关重要。其二,课程设置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虽然应用文课程早就存在于我国高职教育的课堂上,但是新形势下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依然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教授,使课堂丧失了灵活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学生在这种学习环境中难免会产生厌倦情绪,课堂效果难以理想。
三、建设应用文写作课精品课的措施
(一)紧扣教学特点,制定教学文件进入21世纪,我国高职教育经历了一个蓬勃发展的过程,高职院校的扩招为广大学子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机会。面对也能够用温课程覆盖面积广,涉及人数多的问题,如何高效的提升应用文写作课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各学校面临的首要问题。高职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根据各专业应用文的写作特点,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课程手册,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积极贯彻教学计划,使课程教学大纲符合各专业培养计划和目标,充分体现应用文写作的应用性高,专业性强的特点,体现高职院校高质量的办学特色。
(二)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全面发展的社会,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保持飞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建设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精品课程,就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探究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指导,训练为主线的新型教学模式,并积极探索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方法,如比较阅读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说写综合教学法都是实践证明了的高效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堂上做好及时反馈工作,根据课堂效果和学生的课堂反应进行当堂总结,及时发现自身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并争取弥补。学生也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导优势,在课堂上或课后积极与教师沟通,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共同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增加课堂效率。
(三)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实际需求,深化教学课程改革,优化教学课程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应用文写作课程当中讲义的选取至关重要,教师应该在课余时间安排学生深入社会收集写作案例,教师在根据收集的素材进行整理和总结,以某一企业为案例背景,设计案例内容。要求学生根据案例内容写作产品质量月活动策划方案,编写专题报道,对产品月质量进行跟踪报道,并作出总结。由于写作素材是学生们收集的第一手资料,题材新颖,容易调动广大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同时在更新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教材建设,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写作水平和文件综述能力的培养,通过运用典型案例切实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的能力。
四、结语
应用写作课程总结范文
一、民族地区大学应用写作教学中的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和教学结构的不断完善,我国的民族地区大学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但是在大学应用写作教学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对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产生了严重影响。
1.教师教学任务重
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应用写作的重要性,因为应用写作在社会实践中获得了广泛应用,并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重视。大学生灵活掌握应用写作技巧,还能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因此,各大高校的各个专业都应开设应用写作教学,从而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因为专业的应用写作教师人数不足,整个院校的写作教学任务集中在部分教师身上,使教师的教学任务较重,没有充足的时间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行改进与创新,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2.教师知识陈旧,教学理念落后
还有部分高校虽然已认识到应用写作教学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外部条件的限制,高校中的教师本身的应用写作水平并不高,且有部分应用写作教学的教师是由一些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兼任。虽然这些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但是因为其并不是专业的应用写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是按照教材内容开展教学活动的,其应用写作知识一般都是沿用在学生时代学到的应用文写作知识,教师的教学知识结构比较陈旧,不能积极创新,教师对教材中的某些知识也存在一知半解的现象,开展的教学活动往往比较保守,不能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需要对应用写作教学的内容进行及时更新。这样开展教学活动,虽然大学生能够学到一定的应用作知识,但是有部分知识已经失去了实践意义,影响了教学质量。
3.专业安排与教学实际存在出入
在民族地区的大学中,具体的专业课程安排与实际的教学实际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应用写作课程是文科类学生的基础性课程,也是其必修课。但是多数情况下,学校发放了具体的应用写作教材,但除了针对汉语言文学学生开设具体的应用写作课程,对其他文科专业的学生基本不安排具体的教学。这导致同样是文科专业学生,但两者参与应用写作课程学习的情况却不同。而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严重的专业安排与教学不符的现象。
4.学生汉语基础差,学习主动性不强
民族大学中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各个少数民族的学生,汉语作为其第二语言,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频率较低,因此学生的汉语基础较差,学生应用写作教学中的阻力较大。且随着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下滑,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不感兴趣,在应用写作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失去兴趣,不能主动写作,不能及时完成教师布置的应用写作的教学任务。
二、民族地区大学应用写作教学中的发展思路
1.运用多元教学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促进民族地区大学应用写作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适应新的社会文化发展形势,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同文化氛围下的教育,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的多元化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
(1)情境模拟代入法。应用写作教学中的情境模拟代入法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模拟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完全置身于惟妙惟肖、生动可感的情境中,更好地体会写作方法。
(2)口头作文训练法。口头作文训练法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应用写作教学法。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根据主题进行口头作文训练,学生通过语言来阐述整个作文的构思以及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的时间内完全复述出来。让教师当堂进行点评,指出文章的不足,并进行改正。这种方法既锻炼了学生在短时间内作文的思维能力,又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随堂习作练笔法。应用写作教学中,引入随堂习作练笔法开展教学,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斟酌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笔,然后开展具体的练笔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并展示自己的作品,提高写作水平。
(4)归纳总结概括法。对于应用写作的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加以归纳总结。另外,也可以通过教师引导,让细心的学生总结概括平时训练以及课堂理论中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认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开放课堂教学法。素质教育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大学应用写作教学中也应该积极营造开放性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轻松地掌握写作知识。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积极组织适当的教学活动,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联系,构建开放型的课堂。
2.加强阅读训练,辅助写作联系
除了在应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还应该加强阅读训练,更好地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课堂阅读。教师在应用写作的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阅读,通过阅读一定的资料和理解教学内容,并积累相应的写作素材。另外,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具有可读性的书籍,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培养学生的课堂阅读习惯。
(2)课外阅读。应用写作教学中只有课堂阅读还远远不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阅读延伸到课外,通过接触课外生活,选择不同的课外读物,来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水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整个教学发展。
3.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促进写作教学
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运用现代技术组织丰富的教学课堂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地区的大学教室中已经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因此,在应用写作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更多的课堂内容,通过不同的实例,为学生讲解不同的写作技巧,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师的教学改革。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教学体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民族地区大学应用写作教学已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分析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及问题,并积极寻求促进教学改革的方法及措施,能更好地促进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应用写作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策略
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的把指导学生读书与指导学生的习作有机结合气来,读中探写,写中求读,读写融为一体,不仅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为此,笔者结合自身语文教学工作实践,对实效性读写结合教学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一、实效性读写结合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实效性读写结合教学是指围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这一目标,而在教学中依托课本中的文章,结合学生的课外阅读,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一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指导学生读书与指导学生的习作有机结合气来,读中探写,写中求读,读、说、写融为一体。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写字、阅读、作文是一个系统。培养小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读写结合关系到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这一总体目标能否顺利实现。阅读具有吸收功能,为作文提供样式;作文具有表达功能,体现阅读的效果和水平。读写两者相辅相成,读是理解和吸收,写是表达和运用。吸收才有助于表达,表达的运用中又可以加深理解。阅读中指导学生作者分析、观察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虽有内化吸收、外化表达之分,但也有其共同点。两者都以生活为实践,思想认识为前提,语言文字为工具,学习顺序上都是从字、词、句、篇循序渐进的,两者是同步的。在这过程中,一定要千方百计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否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随风而散。因此,处理好读写的关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问题,读写结合是推进语文教育素质化的有效手段。
二、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存在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而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广泛存在重阅读感悟教材中的“人文性”,而忽略了运用语言文字即“工具性”的培养和训练的现象。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听、说、读、写并重,而我们的阅读课程重读轻写,忽视读写结合,以为写是作文课的任务,这是严重的认识上的失误。语文教学中,教师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习作的能力总是不尽人意。因此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到课外作文班补课,以求提高写作水平。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如何处理好阅读教学和习作练笔的关系,以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呢?
三、实效性读写结合教学的策略
读、写同处于小学语文教学这一系统的过程中,具有统一的辩证关系。指导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写作的因素,把阅读的过程看作一个双向的理解过程,把读的因素和写的因素对应起来。阅读的过程是观察、思维、理解、吸收的统一,作文的过程是观察、思维、运用、表达的统一,但理解和运用的都是语言文字,要把理解和表达相结合,使读写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换,自然沟通、融为一体。实效性读写结合教学的基本要求,可以用“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十二个字来概括。具体讲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着力:
(一)以读导写,于阅读中寻求吸收写作方法。
很多时候小孩子读书就像是小和尚念经一样――有口无心。有的学生抬头随口唱,有的闭上眼睛信口读,弄得口干舌燥,还是没有从书中受益。其实,造成这种情况,并不能埋怨孩子,主要还是做老师的没有给学生以正确的读书方法指导,学生只是机械的、被动的完成老师不值得两遍、三遍、四遍的读书任务,之于没一次读书想要得到什么他们十分的茫然。针对这一现象,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意识到读的重要性,意识到学生的读书能力和习作能力的联系性。写自内而外的表达,读则是自外而内的吸收。在语文教学中,实际上读是文章作者的写的逆向活动过程。老师再指导学生读书过程中应细致的引导学生打开文章的字、词、句、篇等外在语言材料入手,像剥开竹笋一样,层层进取。读一次又一次的认识、所得、进展。在读书的过程中,由表及里的逐步把学生引入书中,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弄清作者的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的四路,在读中明白意义,探索写作脉络,积极吸收别人的长处。
编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不仅思想内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而且表达方法也值得我们效仿。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应多一个角度去思考:这篇文章在遣词造句上有什么特色?在巧妙构思、语言应用和表达形式上有哪些是学生可以学习和模仿的?挖掘出文本的“读写结合点”,指导阅读时在理解文本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基础上,巧妙地引导学生领悟表达方法,从中迁移并应用于学生的习作之中。
读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有初读、通读、细读、精读。指导学生的读书不能平均用力,随着年级的升高,阅读的速度要逐步提高,并把读的重心向后移,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一、二年级可以引导学生去认识、推敲作者一个词语用法的巧妙。在中年级就要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运用的写作方法,如何去谋篇布局。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我首先放手让学生试读、通读课文,从而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西沙群岛的富饶的,接着引导学生细读课文,通过作者使用的语言文字真切的感悟到西沙群岛确实是一个富饶、美丽,物产丰富的好地方,作者把西沙群岛描写的这么美,是因为他对西沙群岛,对祖国深深地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弄清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思想去安排材料的,如何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围绕中心展开写作的。作者在文章的开肉以简洁的语言高度概括了西沙群岛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继而围绕第一小节的内容展开材料和叙述,在详细介绍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使语言更加生动、具体,中心句的使用使段落中的重点十分突出明了。在文章的截为作者再次用总的概括性的语言展望了未来,也集中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生在反复回味精读课文,深思课文内容的过程中领会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理清了思路,学到了写作知识。更加重要的是学生能把自己在读书过程中学到的习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册教材,第六单元的习作训练是“去学校的周围或郊外走一走,看一看,选一处你喜欢的景物,仔细观察,把你的发现写下来。”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无论是写校园中的美景,还是写他们熟悉的小花园,光明广场大都能用上课本中的写作方法,比如“总――分――总”结构形式的使用,围绕中心句来写一个意思,比喻句的使用让他们的语言更加丰富生动。
(二)以写促读,在于写作中引导学生自觉阅读。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是人们在写作过程中求读的真实的心理写照。为了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往往会调动起自己在读书过程中所获得的语言、知识的积累,有时绞尽脑汁回忆自己曾有印象的名篇名句,好词佳句。有时不得不悔恨自己读书的贫乏。因此,把写中求读的积极性与日常生活中的阅读教学结合起来,是十分必要的。从写作中找差距,激起学生的求读欲望。比如在学习日记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观察的内容可以是植物、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玩具,或者是日常的用品,并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用笔记录下来。在开始的时候,学生一般只能写100-200字,而且形式死板,语言不够具体、生动。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想办法帮学生克服。在学习《雨》这篇课文之后,我提醒学生把自己的文章与《雨》做一下比较,并想一想如果自己去写“雨”将会怎样写?开始他们觉得作者写的也无所谓,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后来,在一场秋雨过后。我让他们去写了,然后进行了比较,这时学生都意识到《雨》这篇文章写作条理十分清楚,细致入微,比喻运用恰当形象,不仅用眼睛去观察,而且用耳朵去倾听,用鼻子感触,用心灵想象。后来,再让学生去写观察日记,他们在文章的观察顺序上、语言的运用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读写结合,融为一体。
读和写之间的关系要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的运用,使读和写互相促进。
1、结合阅读教学安排习作练习。作文教学应从学生的思想、生活、实践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将阅读教学和写作联系结合起来。有时可以在范文教学前开展活动,先获取感性知识,而后读书,读了说,说了写;有时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以书示范,读了想,想了说,说了写;有时还可以先读书,后开展活动,通过学生的亲身体会实践,获取习作材料,而后再进行说和写的练习。比如在教学《爬天都峰》这篇课文时就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出去旅游时发生的,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拿出笔记录下来。学生就更加用心的再次去读书,有的孩子主动去报刊、杂志,以及自己手中的资料去寻找范文.这样他们有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写起来不会感觉太难。
2、点滴积累,经常安排读、写活动。“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读写能力是在日常的多种形式的反复训练中提高的。老师要在课堂上,在平时,多给学生创造读、说、写的机会。随着学生写的层次的提高,各种形式的说也要紧紧跟上:说课文大意,说对词语、句子的感悟,说对着这感情的体会,说自己学文后的敢想,以及各种形式的复述。在时间安排上读应该多于说,说多于写。学生说过的内容可以有选择的进行写的练习。比如用上几个词语写一段话,给课文续编结尾,写一写读后感。随堂小练笔的设计应该机动灵活,将读和写紧密的结合起来,调动了读和写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了思维,使学生的想象纵横驰骋,能动表达。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提高。我国小语专家崔峦老师说“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读写结合能使学生阅读、写作两种能力相互迁移、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多形式的读写结合策略能有效地搭起阅读与写作的桥梁,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语言内涵,揣摩语言规律,习得语言技巧,提升语言质量,实现用教材教语文,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田本娜.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教育学术月刊.2008(01).
2.施玲英.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将作文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读与写.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