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药品(6篇)
急救药品篇1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以来的急诊抢救车管理情况。
结果:药品100%处于完好状态。
结论:严格执行分区图表法结合大封条加小封条封存管理急诊抢救车的管理方法既保证了急救药品物品完好率,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
关键词:抢救车管理方法改进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588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379-02
我院是我县唯一一所二级甲等医院。担负着全县60多万居民的急救诊疗任务。急救诊疗用物的完好备用对抢救危重患者至关重要。因此,急救物品的完好率一直是护理质量监控的重要指标,要求达到零缺陷管理。[1]急诊科危重患者多,抢救车使用频繁。护士编制为16个,还要当担门诊、急诊留观患者输液,护士工作量巨大,保证抢救物资的完好性难度很大。我科在总结分区图表保存法和封条保存法的基础上实行分区图表标注结合大封条加小封条的管理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管理方法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急诊科自2010年1月至2013年实行抢救车专人负责,当班护士用后及时补充封条封存,班班交接。抢救车负责人随用随查,每周总查一次的方法对抢救车进行管理,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2010年1月之前的护理部定期质量控制检查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2方法。抢救车实行四级质控。一级质控为当班护士,用后及时补充用物,用封条封存抢救车。二级质控为抢救车负责人,每周总查对一次,随用随查即:知道科内有抢救后查抢救车。检查药合封口是否开启,如有开启即开盒检查。三级质控为护士长,每周抽查。四级质控为护理部,每季度总查,每月抽查。
抢救车分四层(见图1)1上层左边为抢救药区,右边为输液用物区,夹层为抢救车分布图、抢救登记本。第二层为两个抽屉,右边抽屉存放一次性无菌物品;左边抽屉存放消毒无菌用物包。第三层为一个大抽屉内装有常用诊疗用物。第四层为门柜里面放有气管插管盒、面罩盒、喉镜盒、呼吸气囊盒等。第一、二、四层用专用单面粘贴抢救车封存纸双签名封存。第三层不封,每班交接。抢救车内物品有效期一直是困扰抢救车管理的一大问题。李小玲[2]等建议建立抢救车物品有效期登记卡管理抢救车内用物有效期。刘杰玲等[3]利用EXCL表格管理抢救车内用物有效期。笔者认为最直观最有效的立法为在外包装标识有效期处用记号笔标记失效的年月并在失效前两个月将其移出抢救车。抢救车内抢救药实行小封条管理。两端开口用易折透气胶布封口药品使用右进右出。这样检查补充抢救车时只看封条完整性不用每盒开启检查,避免抢救车的交接各种药品由于多次接触,药品的外包磨损加大为保证质量经常更换。封条式管理降低了药品物品不必要的损耗,提高了利用率。抢救药品物品失效前2个月更换,既节约了医疗资源又保证了医疗安全。
常规工作:①抢救车药品管理及使用原则:保证原盒包装,并遵循左进右出,先进先出,近期先用的原则,非抢救情况下不得动用抢救车;②相关护理部分需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启封检查无误之后由负责护士再次贴上封条,检查者在抢救车检查登记表上签上登记时间及登记人;③每周四及每个月最后一周由护士长和专管人对抢救车进行全面的检查记录;④每周由责任人查对封条的完好情况及最近失效情况进行记录,若是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应及时进行解决,并将相关问题汇报给抢救车专管人员。物品及药品在更换和使用的过程中时,只需要认真完整填写表格,重整失效期的先后顺序,并重贴新的失效期封条。
注:物品清单贴在相应的用物外面不在抢救车内
2结果
护理部、护士长每次抽查,无物品药品过期,抢救车处于100%应急状态。2010年1月至2013年抢救药品及物品合格率为100%,2010年1月之前抢救药品及物品合格率96%,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3讨论
使用分区图表法联合大封条加小封条,大大减少了抢救车内药品和物品短缺的现象确保抢救药品和物品的合格率达到100%,保证了使用抢救车时方便快捷准确保证了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抢救车封存管理是于雪松等借鉴香港医院结合实际工作首次改进的抢救车管理方法,是目前较好的一种抢救车交接管理方法。减少了清点环节,节药了护理人力,使护士检查抢救车从25分钟缩短到3.5分钟。抢救车内物品应用分区与图表的联合应用,明显提高临床广大护士对抢救车的熟悉程度,减少了抢救时的忙乱,节约了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车的使用效果。避免抢救车的交接各种药品由于多次接触,药品的外包磨损加大为保证质量经常更换。为了使抢救药物合格率到达满分,可以使用封条来减少抢救车内的药品短缺现象。对所有的抢救药品进行整理登记,记录好药品的使用时间和使用的数量,可以方便核对和管理;护理人员要准确的掌握好所有药物登记、信息和使用方法,避免使用药物过程中出现的浪费,这样在使用抢救车方便的同时也能更准确、更快捷的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既节约了医疗资源又保证了医疗安全。节约了护士工作时间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宁俊丽.急诊抢救车管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4):3230-3231
急救药品篇2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共98例,男32例,女66例。年龄4~83岁,其中10岁以下3例,11~20岁18例,21~50岁68例,51~83岁9例。中毒药物甲胺磷52例,敌敌畏31例,乐果2例,其他13例。中毒途径除2例经呼吸道吸收外,其余均为口服中毒。中毒程度轻度中毒59例,其中12例拒绝入院治疗。中、重度中毒39例,其中救护车到达现场时已经死亡3例,经救无效死亡1例。共82例病人经现场抢救后转送入院治疗。
2出车前的准备
接到电话时要问清药物种类、意识状态等,备好相应的急救药品(一定要备大剂量解毒剂),急救器械如氧气、吸痰器、气管插管配件、简易呼吸器(有条件可备呼吸机及心电监护仪)。若病人在诊所里,可与诊所的医生取得联系,指导给以初步治疗。
3现场急救
3.1迅速评估病情,确定抢救程序医护人员一到达急救现场,要迅速判断意识,看瞳孔,听呼吸音、心率。一般医护人员一旦目测病人即可估计病情轻重。轻度中毒者接上救护车上,询问病史后再给以相应的治疗。中、重度AOPP不忙于搬到救护车上,此时应争分夺秒就地展开抢救。
3.2中、重度AOPP的急救AOPP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高,在急救现场往往需要同时进行多项急救操作,如吸氧、吸痰、开通静脉、数十次的静脉推注、气管插管,甚至心肺复苏等,这些操作若一一执行,势必影响抢救速度,因此,急救现场必须医护密切配合,充分利用有限的现场资源,争取宝贵的时间,才能挽救患者更宝贵的生命。
我们的做法是:①医生边检查病人边给以必要的处置,如将病人平卧,开放气道,给氧。护士要快速开通静脉,为争取抢救时间要保证一次穿刺成功(可直接选择粗大的正中静脉并且使用留置针)。静脉通道建立后医生下口头医嘱并从急救箱中取出药品,护士核对后抽吸药液接上静推。这样,就可以缩短药物进入机体的时间,为病人赢得更大的生存希望。②现场急救阿托品用量一定要迅速达到阿托品化。尽早达到阿托品化是抢救成功的关键[1]。在快速静推阿托品过程中,医生要不断听诊肺部罗音和心率变化,护士应协助观察意识、瞳孔、呼吸、脉率变化,注意分泌物和皮肤出汗是否减少,综合判断阿托品用量是否足,抢救是否有效。若颜面紫绀转轻,呼吸困难有所缓解,分泌物明显减少,皮肤干燥,瞳孔较前扩大,心率增快即可将病人搬到救护车上,继续给复能剂和脱水剂等治疗。③若病人出现意识障碍、高度呼吸抑制甚至呼吸间停,医生应立即进行气管插管接呼吸气囊辅助呼吸,护士要快速静推解毒剂而不忙于做心脏复苏,因为,急性呼吸衰竭是AOPP的致死原因,而大剂量解毒剂能迅速缓解中毒症状,逆转早期呼吸衰竭。况且,AOPP从发生呼吸衰竭到心跳停止有一段时间,要争取在心脏停搏前使呼衰得到纠正。所以,笔者认为在此期间内快速静推大剂量解毒剂与辅助呼吸一样比防治心衰更重要。④若现场病人已经发生呼吸、心跳停止则应按心肺复苏(CPR)程序进行急救:医生做胸外心脏按压5次,护士挤压气囊做人工呼吸1次,注意医护配合,在护士挤压气囊时,医生暂停心脏按压,以免影响送气。直到确定心肺复苏有效再实施开通静脉、吸氧、给药等抢救措施。
总之,通过现场急救要阻止急性胆碱能危象的发生和发展,改善中毒症状,遏制病情发展,为后继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
4途中转运
转送途中,护士应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呼吸、心率、皮肤、分泌物等表现,正确识别和判断阿托品不足、阿托化和阿托品过量,从而及时、准确提供病情信息。同时,要与院内急诊科联系,备好洗胃机、呼吸机,做好各项抢救准备工作,使病人能尽快接受进一步治疗。
5体会
①出诊前一定要备足大剂量阿托品(阿托品10mg×100支),这是患者能否获救的前提。我院曾有2例病人院前分别用阿托品800mg和1280mg,预后较好,且无并发症发生。有实践证明,阿托品化的时间越早,病死率越低[2]。②一般不在现场洗胃,中毒症状改善立即转送医院,现场急救毕竟条件有限。③医生要熟练掌握气管插管技能,通过插管,应用呼吸气囊辅助呼吸,防止呼衰,能使重度有机磷中毒病死率明显下降,大大提高了急救成功率[3]。④一定要重视医护协作,强调在急救现场不要过分划清医护职责而各行其是,只有医护相互协作,默契配合,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现场资源,提高AOPP的院前急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赵宏伟,张俊华,吕昌玲.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阿托品中毒15例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1,10(4):274.
急救药品篇3
【中图分类号】R35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016-02
有机磷农药中毒作为基层医院常见急症之一,其特点是,来势猛,发展快,变化多,急救时,在洗胃的同时应用解毒药物,阿托品是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因阿托品有拮抗乙酰胆碱,对副交感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清除或减轻毒蕈碱样症状,对抗呼吸中枢抑制,但用量过大,可发生药物中毒甚至导致死亡。[1]应用阿托品是治疗急性中毒的关键药物,积极、正确、合理的使用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其应用原则是早期、足量、联合其他解毒药物、反复给药,使之尽快、尽早达到阿托品化,然后逐渐减量,注意防止阿托品中毒。[2]用量根据中毒的程度,个体耐受量等因素。
1阿托品化的指征观察
应每5-10分钟观察精神症状,瞳孔、脉搏、呼吸的变化情况,以确定是有机磷中毒症状,还是阿托品化,表现阿托品化是阿托品疗效指标,由于阿托品与阿托品使用剂量之间并无明确的比例关系。所以,阿托品化的用量应在严密观察中寻找,阿托品化指标是:(1)瞳孔散大不再缩小:如瞳孔时大时小,说明阿托品应用量不足。(2)面色潮红,皮肤干燥。(3)腺体分泌减少、口干、口渴、无汗。(4)心跳加快120-140次/分。(5)肺部湿性音明显较少或消失。(6)轻度躁动不安(对昏睡者是阿托品化的明显指征)。(7)尿潴留。
2对已达到阿托品化病人的观察
当达到阿托品化时,阿托品的剂量已接近中毒,因此,对已达到阿托品化的病人应注意:(1)密切观察体温和脉搏,如体温达39℃以上,脉搏大于160次/分,常提阿托品中毒。(2)继阿托品化后,出现狂躁、谵语、幻觉等,精神异常时应警惕阿托品中毒,单纯狂躁者尚须除外其他因素。如尿潴留,应检查膀胱的充盈度。(3)必须准确无误地给予阿托品,掌握好剂量。
3阿托品中毒的观察
(1)瞳孔散大>6mm以上,对光反射消失。(2)面色潮红或苍白。(3)皮肤干燥、灼热或溃裂。(4)心跳加快,每分钟160次以上或在原基础上心率增加40次/分以上。(5)尿潴留。(6)幻视幻觉,狂躁谵语,惊厥或昏迷,甚至呼吸麻痹等。(7)高热、体温达39-42℃,称“阿托品热”。[3]
在实际工作中,遇有机磷中毒病人,急救使用阿托品时,应从以上几个方面仔细观察,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认真区分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及时调整用量,及时发现和预防并发症,切实提高急救工作质量,提高抢救患者的生存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刘志萍,药理学.[M].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8―39
[2]罗杰,何国厚,等.实用内科诊疗常规[M].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63
急救药品篇4
关键词:列车救护工作;安全用药;药箱管理
车站和列车上人群密集,人员流动量大,乘客在车站和列车上极易发生意外情况和突发事故。为了提高列车乘务人员和车站工作人员的救护能力,避免意外伤害的出现,要及时对乘客进行可靠救护。铁路部门为列车配备了红十字救护人员和列车药箱,同时制定了安全用药管理条例,红十字救护人员必须在掌握安全用药常识的前提下,提高救护技能,加强对列车药箱的管理。
铁路红十字救护员是站、车服务中应对突发疾病的救护者,是乘客安全的重要保障者,必须经过严格培训,具有较强的救护能力。笔者随机对昆明铁路局客运段150名列车红十字救护员进行安全用药规范的问卷调查(n=150)。见表1。
1调查结果
针对表中的调查结果,现总结出以下几点问题。
1.1急救管理制度不到位铁路局段的领导对急救管理体系重视不够,很多列车红十字救护员不熟悉相关的乘客急救预案,沿线站点并没有建立完善的联动机构,当乘客突发疾病时,一般采用广播通知医护人员,这往往会延误疾病的救治,严重时导致患者死亡。相关急救制度还没有落实到位,急救措施不够及时[1]。
1.2医护人员急救能力不足,缺乏用药常识。虽然列车红十字急救培训工作已经稳步推进,但由于乘客数量庞大,现有的红十字救护人员数量不足,加上列车员这一岗位人群流动性大,其中劳务工占据较大比率,比起正式职工稳定性相对较差,救护人员流失现象普遍,再加上救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无法满足实际铁路运输中所有乘客的需求。很多列车上并没有配备合格的救护人员,针对患者的病情不能及时做出正确判断,由于基本医疗知识的缺乏,出现拖延救治甚至错误救治的现象。
1.3红十字药箱管理不规范《旅客列车急救药箱管理办法》中规定,药品配置必须符合国家卫生局的标准,应包含治疗突发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热、精神病、外伤等药物,要配置常用的诊疗用具,药箱由专业人员负责管理。但在实际的列车药箱管理,管理方法不到位,药箱管理工作暴露出较多的问题,例如药品使用不符合规范,药品和诊疗设备不全,有些药品过期后没有及时更换,诊疗用具念旧失修,失去了诊疗作用,没有专业人员管理药箱,救护人员对药品种类和诊疗器具的使用方法不熟悉,遇到紧急情况后不能在第一时间开展救治,对药品的使用也没有详细登记。
2解决途径及方法
2.1规范急救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规章制度,完善急救管理体系,铁路局段的领导将急救管理作为工作的重点,相关部门投入资金为列车配备标准急救药箱,按照要求配备1~2名合格的红十字救护人员。红十字救护人员必须在掌握安全用药常识的前提下,提高救护技能,加强对列车药箱的管理。同时,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急救管理制度,使得制度与当下的列车急救现况相适应。
列车上制定完善的乘客急救预案,与沿线车站建立联动机制,保证列车可以在第一时间联系地方卫生部门,提高救治效率。
2.2普及安全用药常识药品大概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两大类,主要是根据药品的给药途径、规格、品种和适应症进行划分的。其中处方药必须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调配和服用,非处方药可以自行购买和服用。
服用药品之前必须仔细阅读说明书,重点阅读适应症。结合患者的病症对症下药,熟悉药品带来的不良反应,关注用药的禁忌症。联合用药时要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特别是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几乎所有的药品都有不良反应,但是不可'因噎废食',利用药物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需注意不良反应[2]。
在对症下药的过程中,重要的一点是要明确药物的服用方法和服用剂量,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不得随意更改服用剂量,用量过大可出现中毒、昏厥等不良症状,用量过小则无法发挥应有的疗效。
若乘客患者中存在老人,必须注重老人的实际身体状况,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在衰退,对药物的耐受能力下降,同时对药物的适应能力也不强,可能影响身体对药物的吸收和代谢。针对老年患者来讲,平时用药多为口服,但由于老年人体质较差,胃粘膜萎缩,导致胃酸分泌量大大降低,小肠的吸收面积也比青年人小,体内血浆蛋白较低,一旦服用的游离药物增多,药物的毒性就会增加。
如果乘客患者中存在儿童,就需要特殊对待,由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身体的各组织器官尚未发育成熟,组织器官的功能也不完善,与成人相比在服用药物后容易出现不良症状,在儿童用药的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实际症状对症下药,计算儿童的用药剂量,慎重用药。不可图方便将成人的药物给儿童服用,也不可为了避免纠纷,索性就不给婴幼儿用药,造成病情延误,耽误治疗。
3加强列车红十字药箱管理
3.1落实规章制度,健全药箱管理体系。铁路局段领导因更重视列车的救护工作,加强救护人员的技能培训,将标准的急救药箱配备于车厢上,制定详细的救急预案,完善联动机制,与沿线地方取得可靠联系,出现重大疾病时列车可以联系地方卫生部门,列车到达站点后,医生开展紧急救治,将患者在第一时间送往医院,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3.2药箱及器具管理①按照红十字药箱的配备标准和使用原则,红十字药箱由专人负责,做好药箱的交接和使用登记工作,定期检查急救药物的保质期和剩余量,及时更换和补充,铁路部门每年分批次开展红十字救护员的培训工作。②针对现有的药箱管理规定加以完善,加强药箱的责任约束,针对没有按照标准配备药箱的列车,对车组人员进行责任追究。③铁路红十字救护人员必须遵循职业操守,依法科学开展救护工作,在发生紧急情况后必须第一时间赶往现场,为乘客提供及时的服务,当超出自己能力范围时,必须联系专业医务工作者进行救治[3]。
3.3具体管理工作的落实当乘客患病时,利用列车广播通知红十字救护人员,立即携带药箱到达现场,及时开展初步救治工作。救护人员认真填写《药械使用登记》。
在车站遇到需要救治的患者时,工作人员应及时联系当地的急救中心,红十字救护员携带药箱到达现场,开展初步救治工作,及时向当地的医务工作者求救。在开展紧急救护的过程中需要将情况如实告知患者,并如实填写《药械使用登记》。
红十字救护人员每月检查药品保质期和剩余量,各管理单位每月补充药械时,必须携带上月的《药械使用登记》及药械补充申领表。列车红十字药箱内的药械每次使用消耗后,必须在返乘时及时向客运段申领补充,确保在出乘时药械齐全。其他单位红十字药箱内的药械每月补充一次,如有特殊情况药械用完可随时申请补充。
旅客列车和客运车站红十字药箱分别放置于列车医疗点候车室,药箱放置的位置必须设置相关的紧急救护标识,在药箱外一律采用红十字标志。
为了避免药物流入非法渠道,救护人员不得随意丢弃药品,药品使用后必须做好相应的登记,交回配置部门,过期的药物应集中销毁。
4结语
在铁路运输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乘客的安全问题受到广泛的重视,相关部门已逐步推进了乘客突发疾病的救治工作,为铁路运输线路配备了红十字救护人员。在开展救护工作的过程中,急救药箱的管理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鉴于出现的种种管理问题,广大乘务人员和医护人员必须意识到药品应用问题,保障乘客的人身安全。
参考文献:
[1]马添梅.旅客列车上急救管理问题与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04):419-420.
急救药品篇5
随着社会的进步,患者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护理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诊科是医疗事故和纠纷的高风险区,急诊工作具有变化快、要求高、风险大的特点,护士操作工作的机会多,技术性比较强,容易发生差错事故,故细节管理在急诊科管理中尤为突出。我科于2009年5月~2010年5月加强对急救药械的细节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急救药械管理中常见问题主要有:①急救药品、物品有过期失效。②急救仪器使用时出现故障。③个别护士不熟悉急救环境和急救物品的位置,拿取物品速度较慢。④某些护士对急救药品的作用、剂量认知不足,难以保证及时、准确用药。⑤部分护士在抢救患者的紧急情况下,对仪器设备操作不熟练。⑥交接班时急救药品器械检查时间长、流于形式。
2细节管理方法
2.1树立细节管理观念针对发生在急救药械管理存在的问题,组织我科全体护士召开护理隐患讨论会,要求全体护士参加,会上围绕护理质量、护理安全的细节展开讨论。大家发言踊跃,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各项制度执行中容易忽略的细节。针对问题整合管理流程,细化流程,强化护士学习新的管理制度,要求工作中严格按制度、流程完成。举出由于不注重细节管理而导致的医疗纠纷实例,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加强细节管理的重要性。2.2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保障急救药械安全使用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护士的专业知识水平,以满足护理工作的需求。安排每周四下午为学习时间,内容为学习急诊急救知识,了解国内外护理发展新动态,熟练掌握抢救药品种类、名称、用途、剂量、抢救仪器的使用方法及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由护士长和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轮流主讲,利用晨会加强对各层级护理人员的素质培训,定期学习急诊科各规章制度,提高大家的素质,养成遵章守纪的好习惯。每月组织护理查房1~2次,查房完成后以月中抢救病例或罕见病例为内容,由参与抢救、护理的责任护士主讲,另安排1名主管护师负责根据查房内容查找国内外进展,共同进行分析讲解,找出我们的差距、不足,寻找对策,以提高护士抢救能力。
2.3完善抢救药械的管理措施,确保急救过程安全科室设立急救药品、物品、器械清点本,每本首页均有各项管理措施及预警要求,使护士在交接班过程中不会因为检查漏项、未按要求配备而影响抢救。对抢救药品、物品和仪器根据抢救区域合理摆放,定点、定位、定量、定人管理,并且要求班班清点交接、记录,随用随补,消毒保养。指定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护士负责系统管理,每周消毒、保养、调试1次,每月大检查1次,护士长随时抽查,发现问题及时送检,并详细记录原因,以降低急救物品的损耗,确保急救过程的使用安全。
2.4抢救室急救药械管理细节
2.4.1物品分类管理。及时将不需要的东西清理出工作场所。要用的东西根据使用频率进行分层管理,合理安排其放置位置[1];使用频率较高的物品如八包、洗胃包、吸痰包、气管插管包、各操作流程做到目视化放置。使用频率较低的物品置于隐蔽处。抢救车、抢救仪器做到目视化放置。推行单一便是好的原则,达到现场无不用之物[2]。
2.4.2规范放置各物品。物品放置于固定的地点和区域,减少寻找的时间。抢救室各种抢救设备如心电监护仪、吸引器、呼吸机、除颤仪、心电图机、输液泵、抢救药品固定放置并专人保管,各抢救设备的操作流程、注意事项打印后塑封并挂于设备的固定位置,抢救车定点放置;各区域物品采用颜色管理法,制作小标签,用不同颜色标名物品名称,明确标识。
2.4.3封存管理。急救备用无菌物品均采用纸塑灭菌包装,无菌物品入柜或抽屉封存管理,抢救车亦采封存,封条有效期为4周。对柜内或抽屉内物品、抢救车物品药品分别制作清单,每一张清单以封条为单位列出物品的名称、具体数量、有效期。每班护士只检查封条完好情况,不需查看清单,清单由负责护士每周查看,并对即将过期物品、药品作出预警。所有抢救药物在失效期前1个月进行更换。当有抢救时,随时启用。抢救患者后,启封护士在抢救药械交接记录本上记录启封原因、签名及时间,并及时补充用物与负责护士共同清点核对后再贴封条。到期未使用亦启封,负责护士于封存前与护士长共同检查一次抢救车或柜内、抽屉物品,各项核对无误,在抢救药械交接班记录本上写上清点数量并签名,随后粘贴封条,并在封条上注明封存时间、有效期并签名。
3效果
实施细节管理后,急救药械准备完好率100%,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从85.6%上升到90.5%,保证了医疗安全。护士对急救药械的认识明显增强,掌握急救仪器操作技术的熟练度从85.6%上升到97.8%,患者对护士的综合满意率由86.9%上升到94.8%。护士交接班时间由30分钟降低到10分钟完成,每日节省护士交接班时间60分钟,从而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
急救药品篇6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28例,其中男9例,女19例,均为农民。其中经消化道吸收中毒26例;经皮肤吸收中毒2例。
中毒程度:根据临床表现及胆碱酯酶chE测定分类。轻度:chE70%~50%3例;中度:chE50%~30%10例;重度:chE30%以下15例。
临床表现:首发症状头晕、乏力、恶心、呕吐、流涎、腹痛18例;意识模糊、嗜睡10例;呼吸困难9例;昏迷8例。主要体征:皮肤潮湿、瞳孔缩小、肌纤维颤动、肺水肿、意识障碍。
接触时间:30分钟以内4例,1小时内12例,2小时内10例,3小时内1例,3小时以上1例。
农药种类:敌敌畏10例;甲胺硫磷14例,乐果3例,敌百虫1例。
给药方法:采用阿托品+解磷定治疗方案。首次用药或重复用药,直到中毒症状消失,达到阿托品化,且chE活力恢复到50%~60%时,可暂时停药观察。如中毒症状消失,而chE活力仍低于50%时,应继续给予合适剂量的阿托品维持阿托品化24~48小时。若为乐果中毒,应维持3~7天,甚至更长时间,以防止反跳。对于中、重度中毒患者,我们应用阿托品,采用静脉途径给药,力争在4~6小时内消除中毒症状,达到阿托品化。用药间隔时间10~30分钟。而经皮肤吸收的轻度中毒病人,则不必达到阿托品化,只需用阿托品消除M样中毒症状,维持疗效即可。用药量见表。
讨论
阿托品的合理应用: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对副交感神经和CNS的M受体作用,能缓解M样症状及兴奋呼吸中枢。合理、准确、及时使用阿托品对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抢救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应用中应遵循“早期、足量、重复、持续和快速阿托品化”的原则,做到以下几点:①早期用药:早期一经确诊,立即用阿托品和复能剂。②足量用药:所谓足量不等于过量。就是说所用的剂量既能迅速实现阿托品化而达到良好的治疗作用,又不造成阿托品中毒。阿托品属剧毒药物,是一种生理对抗剂,生物半衰期一般2小时,其正常成人中毒量10mg,致死量80~120mg,儿童致死量更小,一般经首次足量或重复间断使用阿托品,病人可因中毒症状消失,迅速达到阿托品化,病情稳定。③阿托品化越早越好,否则预后不佳。一般来说,4~6小时内达阿托品化者,预后好。越过12小时则治疗效果差,预后不好。④在中毒后期或胆碱酯酶老化时应酌情给予小剂量的阿托品,否则轻者出现阿托品依赖现象,重者出现类似有机磷中毒反应,停用阿托品后易反跳。⑤由于有机磷农药中毒时chE活力变化与中毒症状平行,当chE活力达50%以上,一般不再出现反跳现象。所以中毒病人经急救治疗后,如果中毒症状基本消失和全血胆碱酯酶活力已恢复并稳定在60%以上,应停用阿托品。
我们在临床中发现有些患者在阿托品治疗过程中始终不出现瞳孔散大或颜面潮红,就是值得重视的事例。对于这些情况,人们极易想当然地加大阿托品的剂量,则AOPP与阿托品中毒并存。出现以下情况,要考虑阿托品中毒:①经抢救神志转清,继续用药神志不清。②阿托品未减量或延长给药间隔时间而症状加重。③停用阿托品后症状改善。④超高热、尿潴留、高度腹胀。⑤应用阿托品过程中出现躁动,且能排除脑缺氧、休克等所致,继续应用躁动停止,昏迷加深。出现中毒症状时即停用或减量使用阿托品,并对症处理。
重视在AOPP中影响机体对阿托品反应性的因素。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时,病人对于阿托品耐受性大大提高。在抢救AOPP过程中,阿托品用量往往超过正常人数十倍,甚至几百倍。再加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病情复杂,特别是重度中毒患者,机体对阿托品的反应性大大降低。机制:重度AOPP时,脑细胞中毒和代谢障碍,引起脑组织水肿。脑水肿时脑内血流量明显下降,脑内阿托品浓度较低,不足以发挥其抗胆碱作用,意识障碍加重,甚至昏迷。脑水肿可使皮质下中枢失去对血管神经的调节作用,虽用足量的阿托品,但仍无颜面潮红。脑水肿时,迷走神经对心率的抑制作用不易被阿托品解除,故心率不易增快。因而脑水肿时阿托品效应低下,阿托品化指征不显著。还有酸中毒、组织缺氧、老年体弱、血容量不足等也可引起阿托品反应低下而阿托品化指征不明显。若临床医师缺乏对阿托品反应低下原因的认识和临床经验,误认为阿托品用量不足而加大阿托品用量,则引起阿托品中毒。对于重度AOPP病人,我们通过输血或血液灌流等方法,同时对引起反应性降低的因素给予处理,以提高机体的反应性,减小阿托品的用量,防止阿托品中毒,达到成功救治的目的。
认识AOPP中的翻转现象:翻转现象是指大剂量应用阿托品后出现抑制作用而不是兴奋作用。阿托品能够兴奋高级中枢,下丘脑或延髓,特别是运动和语言中枢。大剂量应用早期可使兴奋转入抑制,后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抢救AOPP时,阿托品的剂量为治疗量,但已接受中毒量,因此,只有阿托品中毒时才能够引起翻转现象。阿托品的兴奋作用容易被人认识,但对翻转现象认识却不足,容易作出错误的判断而误认为是阿托品用量不足,加大阿托品的剂量,导致中枢系统的抑制,甚至造成死亡。
参考文献
1王吉耀.内科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