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园艺专业实践论文范例(3篇)

来源: 时间:2024-03-28 手机浏览

园艺专业实践论文范文

关键词园艺植物保护学;昆虫学;植物病理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4-0128-02

ReflectionsonTeachingReformofHorticulturalPlantProtec-tion//MAJian,XUZhaohuan,XIANGMiaolian,SONGShuilin

AbstractBasedonthecharacteristicsofthegardeningspecialtyandthecoursehorticulturalplantprotection,aguidingideologyofcul-tivatingappliedtalentsismadeandareformmeasureontheoryandpracticeteachingofhorticulturalplantprotectionisproposed.Thecorrespondingsuggestionswereputforwardinordertostimulatestudents’learninginitiativeandimproveteachingquality.

Keywordshorticulturalplantprotection;entomology;plantpatho-logy;teachingreform

园艺植物保护学是高等农林院校园艺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教材内容是将传统的《园艺植物昆虫学》和《园艺植物病理学》两本教材进行内容整合,概括为上、下两篇。其中,上篇为园艺植物保护基础的总论部分,主要介绍园艺植物病理学、园艺植物昆虫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下篇为园艺作物重要病虫害及防治的各论部分,主要介绍园艺植物重要病害、虫害的症状及危害状,病原物、害虫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控方法。本门课程具有知识涵盖面广、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等特点[1],对学生掌握植物保护学基本知识及园艺作物重要病虫害防治对策,提高解决园艺生产中植保问题的能力具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人才培养体系注重经济发展需求,突出专业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2]。因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针对园艺专业植保课程的特殊性,就园艺植物保护学的教学进行初步探讨。

1加强教材建设,优化课程体系

教材是学校课程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育人载体,优秀的教材是教师教好和学生学好的基础,更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基本因素[3]。目前有关园艺植物保护学的综合性教材较少,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选用侯建文、朱叶芹主编的《园艺植物保护学》2009年版本。该教材内容精炼,注重生产实际,较好地反映了园艺植物保护学的内容体系;但教材中有关真菌主要类群的分类体系已落后于菌物分类研究的发展。

黄云、徐志宏主编的《园艺植物保护学》“十二五”规划教材已于2015年正式出版,该教材吸收了植保科技领域的新成果,增加了教学新内容,使学生了解到园艺植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势。但从事该类课程教学的植保专业教师大多缺少园艺作物知识背景,对课程讲授会有一定影响。因此,相关专业教师应加强学科交流学习,努力提高园艺学科专业素质,同时与兄弟院校的同行任课教师进行交流,结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探讨教材编写,加快教学内容更新与教材建设,以更好地满足园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园艺植物保护学是一门内容庞杂的学科,该课程内容量大、知识面广、实践性强、但随着学分制改革的推进,授课学时不断压缩,课堂中难免出现新的问题,例如:教师若讲解细致、注重逻辑,避免课程内容脱节或随意增减教学内容,则难以形成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教学体系;相反,若单纯注重课程本身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流于形式,仅注重重点、难点,忽视细节,不能很好地营造课堂氛围,深入浅出,联系生产实践进行互动教学,则可能使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另外,园艺植物保护学下篇各部分内容涉及的病虫害种类较多,若上篇总论部分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则不利于学生各论部分的学习,易于混淆,很难提高教学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因此,针对园艺类专业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与学生深入交流,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在优化课程体系过程中注重引入网络教学平台,设立课程内容、实验指导、多媒体课件、习题库、交流学习、植物病害图片等栏目,指导学生课后进行自主学习,使课堂教学与网络课程密切结合,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兴趣,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工作后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园艺生产中遇到的植保问题奠定基础。

2依据学生认知水平,规范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更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4]。应依据学生对课程认知水平与理解程度,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修订或编制教学大纲、实验实纲,健全课程体系,规范教学内容,在限定学时内完成课程教学,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

江西农业大学园艺植物保护学是为园艺专业本科生三年级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分上下两学期讲授,学生普遍不具备植保专业知识。本课程名词术语多、知识点庞杂、内容略显枯燥、学习难度较大,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依据学生认知水平,规范教学内容,融入科研成果,联系生产实践,培养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内容注重地方经济产业,如选用的2009年版本教材中未涉及柑橘病虫害,但柑橘是江西省重要果树产业之一,学生较为熟悉,教学内容中增加了柑橘病虫害知识,联系生产实践,引导学生主动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遇到的植保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3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发挥主观能动性

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园艺植物保护学课程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图片资料多,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将抽象的讲解转变为具体的视觉刺激,不能呈现教学的直观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整个课堂枯燥无味,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使W生易于理解、消化与吸收。因此,教学过程中将传统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起来,通过板书演绎呈现教学框架与知识脉络,多媒体教学配合图文并茂、视频影像与趣味讲解,合理设计课堂,发挥二者互补优势,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注重启发式与互动式教学园艺植物保护学是实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实际,尽量将所学知识点与实践中的病虫害联系起来,通过对知识点深入浅出、层层剖析的讲解,图文并茂,逐步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或穿插一些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也应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提问,适时插话或让学生自由提问、回答,也可以学生熟悉的典型园艺作物为基础,就某一问题展开提问,让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最后做归纳分析。

此外,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园艺植物病虫害设置一些专题,让学生以组为单位选取感兴趣的学术专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完成专题并登台讲授,让台下学生进行提问,教师进行归纳分析,指出学生讲课的优缺点。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活跃课堂氛围,融洽师生关系,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后续课堂的互动与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开展专题讲座,激励学生创新精神专题讲座是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依据课程特点,以学术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某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专题讲座知识涵盖面广、容量大、系统性强,具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与补充。在园艺植物保护学各论部分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园艺病虫害热门研究领域开展1~2个专题讲座,对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研究、参与科学研究、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热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搞好实验课教学实验教学环节是园艺植物保护学课程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基本知识的同时掌握相关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园艺生产中病虫害预防及防治的基本技能。因此,实验环节中要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注重结合当地病虫害发生规律,增加一些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锻炼实验操作技能。此外,要注重实验平台的建设与实验素材的征集,重视实验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让学生在实验课中消化、吸收所学理论知识,增强实验教学效果[5]。

注重现场教学实习教学实习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根据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园艺植物保护学分上下两学期进行讲授,相应教学实习依据园艺作物病虫害的高发季节,安排在每年的5月份和9月份。教师带领学生在学校果树、蔬菜及花卉等教学基地实习,现场注重作物病虫害的症状识别、鉴定及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防治对策,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丰富实践经验。同时以组为单位,安排学生采集相关病害及害虫标本,指导学生对标本进行整理、制作及保存,并于实验室指导学生完成病害标本的病原鉴定与害虫分类,使学生直观地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锻炼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

5结语

园艺植物保护学是面向园艺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集植物保护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于一体的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普遍不具备植保专业知识,给教学带来挑战。教师应当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特点,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尽最大努力优化课程体系,规范教学内容,周密设计教案,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实物等,联系生产实践,融入科研成果,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化肤浅为深奥,用热情和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程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朱丽梅.《园艺植物保护》教学改革的思考[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5,21(2):98-100.

[2]程立宝,薛林宝,韦军,等.新形势下园艺专业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初探[J].科教导刊,2013(33):120-121.

[3]王丽艳.植保专业农业昆虫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1):65-67.

园艺专业实践论文范文

关键词:设施园艺;考核方式;改革;初探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016-02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不断进步,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创新精神。然而,传统考核方式注重理论考核,这与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不相适应,继续完全沿袭传统考核方式将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况且,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也不同,其考核与评价方式也应不同。因此,高职教育考核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

一、《设施园艺》课程特点

《设施园艺》是园艺技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阐述园艺设施建造、园艺设施环境特点、园艺设施环境调控、设施作物栽培、无土栽培技术等内容,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均很强。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园艺设施建造、环境调控、设施作物栽培等核心内容,能够从事设施园艺相关工作。

二、考核方式改革迫切性

目前,高职高专的专业课程考核中仍然存在着考核方式单一现象,主要采用闭卷方式考核,开放式考核方式较少,理论考核内容多,技能操作能力考核少。单一的考核方式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学业和技术运用的真实水平,影响到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技能性、操作性和岗位性强等特点,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更加注重操作技能和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强化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之前,我院《设施园艺》课程考核主要采用期末理论考核的方法,该方法虽然具有知识容量大、覆盖面广、容易量化等特点,但不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不能反映学生解决和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更加全面、及时、有效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情况,需要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实际生产,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授课老师也可通过考核了解教学效果,应时调整和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改革《设施园艺》考核方式探究

(一)《设施园艺》考核成绩评定方式

根据课程特点及岗位技能要求,对园艺技术专业《设施园艺》课程考试进行改革,将传统的一次性闭卷考核改变为注重实践操作、分析和创新能力的分阶段性考核。学生最终总评成绩由各部分考试成绩按照一定比例加权得到。考核由平时考核(30%)、技能考核(30%)、理论考核(40%)等三个方面组成。

(二)《设施园艺》考核方式建议

1.建立园艺专业考试标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应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单纯以课程知识的考核分数来衡量学生对一门课程掌握的程度就显得非常不全面,建立科学、合理的规范考试标准,把考核当作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的一项有效手段,全面评价学生能力。要做到全面、客观的评价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情况,就要从考核内容、方式等方面设计出一套相对完整、切实可行、能充分发挥考核功能和实现教学目标的考核标准。为此,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设施园艺》课程考核标准,作为考核该课程教学的依据。

2.改革课程评价方式。根据高职教学的要求,高职学生不仅要学习与课程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熟练掌握课程规定技能并能够与实际生产相衔接,适应生产工作岗位要求。这样考核的内容就要加大平时及技能考核权重,具体考核组成如下:①平时考核。主要包括学生课程论文完成质量、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训报告完成情况,进行综合量分,占总成绩的30%。②技能考核。重点对《设施园艺》课程中设施园艺建造、设施园艺环境调控等核心技能进行考核,综合量分,形成技能考核成绩,占总成绩30%。③理论考核。重点对园艺设施建造、园艺设施环境调控、设施园艺作物生长发育等理论性知识进行考核,考核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占总成绩的40%。

3.采取适合职业教育的考核方法。高职教育教学要求突出实践技能、注重学生专业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根据课程特点,研究适合课程的切实可行的考试方法。

(1)在单一科目考核中,突出理论知识对实践生产的指导意义,真正达到通过考核反映出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及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的能力。例如在对《设施园艺》中项目“日光温室的建造”阶段的考核,我们把日光温室设计的原理等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当地的纬度、气候条件、生产条件及该温室在当地的应用情况相结合,因地制宜,充分体现设计要为生产服务的理念,更具有实践应用性。(2)改革考核方式为阶段性考试,重视过程考核。《设施园艺》课程的实践教学受到季节、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多数技能训练项目受到气候和季节条件限制。因此,阶段性考核是最适合《设施园艺》课程的评价方式,使生产实践和课堂、学习与考核相融合,实现教、学、做、考一体化。《设施园艺》课程中“穴盘育苗技术”的实训项目的考核便是这样完成的,这样的考核针对性和操作性强,同时对学生适应岗位技能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3)在考核评价中,依据考核范围的全面性、考核指标的系统性、考核主体的多样性、考核方法的综合性的原则,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形式,从而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的积极性,为学生今后适应生产一线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与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相比较,这种考核方式更全面、更客观,效果较好。

4.建立考核分析与考核反馈机制。考核分析既是高职考核过程中的基本步骤,又是促使考核评价走向科学、合理的必要手段。在高职考核管理过程中,加强对考核的分析评价,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考核的分析分为两个部分,即对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成绩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能够准确、有效地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操作能力程度,准确分析教师教学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通过考核的评价反馈,帮助教师完善教学计划,调优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技能教学和创新等。

参考文献:

[1]孙淑凤.高职蔬菜栽培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研究[J].考试周刊,2012,(75):8-9.

[2]田伟,刘艳侠,郭振升,等.高职高专作物栽培课程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

[3]姜国立,朱丽丽,李井会,等.园艺专业主干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研究[J].考试周刊,2012,(55).

[4]秦旭,王猛.浅谈蔬菜栽培课程模块教学及考核方式的改革[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8).

[5]陈元生,刘永贵.高职课程《设施园艺》教学改革初探[J].现代园艺,2009,(5).

[6]曹庆杰.应用型本科《设施园艺》的教学探讨[J].职业技术,2011,(7).

园艺专业实践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园艺专业人才培养应用型创新性人才模拟承包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101

长期以来,我国园艺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量”的变化上,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也给园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1]。这主要体现为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园艺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呈现出观光农业、旅游观光农业、采摘农业和精准农业等多样化的消费方式[2],同时消费者对园艺产品“质”的内在要求也更加凸显出来[1]。此外,随着园艺产业的不断发展,园艺植物的种类和品种更新也更为频繁,野生类型的开发与利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些现实问题为园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实现园艺产业“质”的飞跃,必需培养产业发展相应的高质量应用型创新性人才。

然而当今普通高校园艺本科毕业生不具备系统的、完整的园艺专业基本理论,对园艺专业的基本技能理解不够透切,很难掌握并真正地将所学技能应用于园艺生产工作中,也谈不上为园艺产业贡献力量。虽然,近几年来普通高校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研究较多,但这些培养模式多侧重于教学内容的改革,都是在强调“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目标,以及“拓宽面向、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更新内容、整体优化、重视实践、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培养原则[1,3]。虽然强调了实践,也一定程度地增加了学生参加各项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的学时,但基本上都处于被灌输的状态,学生自主独立操作的时间相对较少,独立主动发现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机会少之又少;加上园艺作物生长的周期长、季节性强,实践效果不能及时客观地反映出来,大部分学生仍未能进入主动接受知识和训练的状态[4],更谈不上主动学习与探索。这反映了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未从根本上解决教和学的统一,尤其在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还急需加强[5,6]。

因此,如何把应用型和创新性培养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较为完整的适合本专业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性”人才,是本专业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7]。为此,探讨和研究如何加强园艺专业学生的教育与培养,提升培养质量的意义重大[8-9]。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在校相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笔者在《园艺场地经营与管理》课程的教学工作中,从培养高质量“应用型创新性”专业人才的要求出发,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当前园艺产业发展现状,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重视“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对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通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教改内容

1.1课程设置的由来及构想

园艺专业是种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果树、蔬菜和花卉等方面,《果树栽培学》、《蔬菜栽培学》和《设施园艺学》等为专业主干课程,而这些课程的内容基本都是在学习园艺植物相关生物学习性的基础上加以应用,包含的内容应用性极强。然而,长期以来普通高校园艺专业学生进入专业知识学习的时间较晚,一般大三才开始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应的专业技能,并且基本都是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对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时间较短,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也较少,因而使得对知识理解不透切,技能掌握不够牢固,更不用说在生产中加以利用,这些现状极大地影响了园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此外,笔者经过与多届学生交谈发现,多数学生认为由于接触专业知识的时间较晚,使得很多学生对园艺专业的认识不够深入,对专业兴趣不浓,在学习生活中很难找到学习目标,如此恶性循环,当进入专业知识学习时已全无兴趣,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园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为此,凯里学院园艺专业教研室结合单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人才的办学理念和园艺专业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从进入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开始,每学期均开设了《园艺场地经营与管理》课程,该课程是使学生在参加园艺产品生产、评价和销售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提出解决办法的能力,从而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基础理论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将逐步获取的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相结合应用于园艺生产各个环节,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转化为自我专业素养的实践平台。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虽然在学生对专业知识知之甚少时就让其参加专业实践可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但由于园艺专业技能的极强实用性,及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园艺产品的观赏性等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之主动地去获取一些简单的专业基础知识,这也使得学生在后期的学习中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技能,对培养应用型创新性园艺专业人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1.2教学内容系统化、实用化和阶段化

园艺专业的相关基础理论和技能极其丰富,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学习、了解及掌握这些知识一直是园艺专业人才培养值得探索的问题。长期以来,多数普通高校园艺专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学时相对较少,《果树栽培学实验》和《蔬菜栽培学实验》等课程开设的实验内容相对有限,同时为了满足“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目标,这些内容的系统性和延续性不强。此外,大多实验内容仍以十年前,乃至二十年前制定的内容为主,这又使得很多内容与目前园艺产业发展的需求有一定的差异,造成实用性不强的状况。为此,在综合考虑上述背景和《园艺场地经营与管理》课程的设置情况下,我们对其教学大纲进行了系统化、实用化和阶段化修订。

例如大一学年第一学期主要围绕“建园”开展教学工作,主要内容由园艺场地参观,园艺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园艺场地的规划与设计,山地园艺场梯田修筑,改土和定植前准备,及冬季果树苗木的定植组成;第二学期则以“桃”为中心,主要内容包括桃树物侯期观察及相应管理和记录,桃树生长结果习性观察,桃树花果管理,桃果实品质评价、分级和包装,桃树夏季修剪。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该课程内容的系统化、实用化和阶段化修订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起到良好作用。首先这一修订可以使学生在相对集中的一段时间(如以学期为单位)围绕某一核心内容进行学习,由于内容的系统性和实用性较强,使学生更容易将所学内容联系和运用于实践,同时所学内容相互交错使得所学内容不断得到巩固加强,最后转化为自身的专业能力。

1.3教学形式问题化、探索化和物候化

园艺专业应用性与实践性很强,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利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备开展实践操作的能力并进行实际生产体验,以及能结合各种园艺植物树种的特点,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2]。然而园艺产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是多样化的,并且这些生产中的问题与园艺植物特别是果树的物候进程密切相关,虽然解决这些问题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基本一致,但这恰好给任课教师提出了建设性的教学思路,即教学要有问题意识与教学过程要问题化,开课时间物侯化。例如,桃树物侯期观察及相应管理和记录的教学,首先提出什么是物候期?记录物侯期在生产中有什么指导意义?然后结合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侯期的概念,接着再结合生产过程中开展常规管理各个环节时期的选择讲解记录物侯期在生产中的指导意义。

此外,园艺专业所学知识大多不仅为前人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技术,然而随着园艺产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仅依靠继承和传播,或者说简单的复制和重现是很难满足园艺生产要求的,这些经验和技术也需要不断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和转化发展,以此来适应园艺产业的需要,这就要求从事园艺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应该有较强的探索能力。普通高校本科生是园艺产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生力军,这就要求普通高校在培养园艺专业学生时不仅要注重应用型的培养,而且也要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例如桃树生长结果习性观察的教学,首先结合实例,提出桃幼树和成年树的主要差异是什么?结果的基础是什么?生长结果的能力与那些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如何利用生物学特性促进桃树实现早结丰产?这系列问题的提出和回答不仅使学生积极思考,而且也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系统地理解了桃的生物学特性,也了解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最后在要求学生围绕促进桃树早结丰产拟定幼树管理方案。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园艺场地经营与管理》课程教学形式的问题化、探索化和物候化不仅可以刺激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培养主动学习的态度,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1.4校内实训基地施行“模拟承包制”管理

为了培养毕业后就能为企业所用的专业人才,在经过前两年一些基本理论和技能,及常规管理的学习后,从大三开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组合成立兴趣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对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模拟承包制”管理,使学生获得相对独立管理和自主经营的机会。这一教学的改革不仅可以很好地检验每个同学前期所学的专业知识,而且可以是学生更系统地理解园艺场经营与管理需要考虑的各个环节,包括成本预算、产品定位、市场需求、生产管理及产品销售等,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加生产实践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组织、协调和管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具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2教改效果

2.1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加强

通过《园艺场地经营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了生产实践的各个环节,从园地的规划与设计、梯田修筑、改土和定植、物侯期和生长结果习性,常规管理,果实采收、分级和包装等。这使得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与勤奋的精神。通过教学内容系统化、实用化和阶段化,教学形式问题化、探索化和物候化,及校内实训基地“模拟承包制”的实施,使学生跳出了前人经验的束缚,在学习过程中带着问题去思考,及时发现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探索与创新的能力。

2.2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提高

园艺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注重应用性,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是技术知识和基础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但这种传播并非简单的“复制”和“重现”,而是要进行创造性地加工和转化[2],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紧密联系实际,应将基础理论知识结合实例进行教学,并通过实践活动丰富教学内容。长期以来很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重理论,轻实践,或者是实践经验不足,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参加生产、实践不仅可以增加自身的实践经验,而且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起到良好的潜移默化作用。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已学的知识更新,掌握行业前沿最新的科研现状和技术,同时可以在生产中找到科研的切入点,从而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清西,李冬香,关夏玉.试论导师制与园艺本科人才培养[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1):78-82.

[2]秦栋,李兴国,霍俊伟,于泽源.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以农业大学园艺果树专业为例[J].教育探索,2011,244(10):94-95.

[3]徐呈祥,朱士农,催群香等.我国高等学校对新时期园艺专业教学的改革和实践[J].南京农专学报,2001,17(1):68-74.

[4]韩浩章,王晓立,王彰明.应用型本科院校园艺专业模拟承包制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9):164-165,177.

[5]邹佩文.园艺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07,(1):42-44.

[6]胡繁荣.园艺技术专业“生产过程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7,(35):5-8.

作者简介:杨芩,凯里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贵州凯里556000

李性苑,凯里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贵州凯里55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