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嫁接育苗技术范例(3篇)
蔬菜嫁接育苗技术范文
关键词蔬菜栽培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SomePracticetoImproveVegetableCultivation
TechnologyTeachingEffectiveness
WANGFu,LIWenli,WANGHui
(CollegeofHorticulture,QingdaoAgriculturalUniversity,Qingdao,Shandong266109)
Abstract"Vegetablecultivationtechnology"isaverypracticalprofessionalcourses,byadjustingthestarttimeandhours,increasingexperimentalhours,theselectionofpracticalmaterials,additionalteachingintuitiveandfun,flexibleteachingmethods,usingreasonablecourseassessmentmethodsandmeanstostimulatethestudents'enthusiasmandinitiativetoimproveclassroomteachingatmosphereandimprovetheeffectivenessofteaching.
Keywordsvegetablecultivation;teaching;effectiveness
如何使学生真正掌握蔬菜栽培技能,学以致用,根据我们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体会,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1调整了开课时间和学时
根据蔬菜栽培技术课程特点和各种蔬菜作物的实际栽培季节,调整了开课时间。蔬菜栽培技术包含的内容比较多,主要包括瓜类、茄果类、葱蒜类、豆类、白菜类、薯蓣类、绿叶菜类、根菜类、水生蔬菜和多年生蔬菜等蔬菜的栽培技术,总学时96学时,这些蔬菜种植的季节不同,有的适合在春季种植,有的适合在秋季种植,有的蔬菜种植需要一年的时间,有的蔬菜一年可以几作,以前把蔬菜栽培技术作为一门课程,安排在一个学期上课,这样造成周学时比较多,每周要6学时甚至到8学时,学生难以在短时间接受这么多的知识,复习时间少,学习效果不好,另外,由于蔬菜的种植季节不同,在一学年的两个学期哪个学期开课,都不能保证讲课过程中涉及的蔬菜作物处于实际生产栽培时期,学生无法现场参观或操作,第一印象不深,没有比较直观的认识,也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在我们的做法是把这一门课程分成两门课程,分别是蔬菜栽培学Ⅰ和蔬菜栽培学Ⅱ,在一个学年内的两个学期讲授,这样既减少一个学期的课程量,又按作物按照实际生产栽培季节进行讲授,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和实践,如大白菜安排在秋季讲授,茄果类和瓜类在春季讲授,使得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同步,提高了讲课效果。
2增加实验教学学时数和改变开设方式
目前实验课的总学时是20学时,相对于以前有所增加,同时在实验课开设的方式和内容上也有较大的改变。增加了综合性和设计性类实验,如嫁接试验,为了克服土传病害,在生产上很多蔬菜作物种类采用嫁接的方法。因此我们不仅采用黄瓜作材料,还进行番茄、甜瓜、西瓜、茄子等蔬菜作物的嫁接试验,整个实验从设计到播种育苗,再到嫁接后的管理直至成活,全部由学生亲自完成,而且实验的学时数也由原来2学时增加到4学时,对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学生自己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同时要求学生比较不同蔬菜嫁接方法、嫁接后对环境要求、嫁接后成活率等方面内容,要求写出实验报告,内容包括设计思路、技术环节、具体操作、结果统计和分析、问题与思考等,全面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对实验的理解程度。
3辅助开设了蔬菜育苗技术实践课程
在开设蔬菜栽培技术课程的同时,我们还开设40学时的蔬菜育苗技术课程,蔬菜育苗技术是蔬菜栽培技术的辅助课程,大家公认蔬菜栽培技术的最重要的环节是蔬菜育苗,好苗八成收,蔬菜育苗是蔬菜栽培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该门课程主要以实践为主,理论课只占12学时,主要学习育苗的条件和方法以及各种蔬菜作物的育苗技术,这门课程给蔬菜栽培技术以极大的实践补充。同时结合其它教学实践内容加强教学效果,如主要结合教学实习、蔬菜栽培技能和科研训练以及毕业论文等形式,强化学生对所学育苗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4调整授课内容和精选教材
我们选用全国统编教材蔬菜栽培学(北方本),同时还参考其他全国统编教材,比如21世纪教材等。在授课内容方面,各种蔬菜的栽培季节和时期,主要栽培的方式和方法等都以山东为例进行讲述,水生蔬菜虽然在山东栽培较少,但是也有一定的栽培面积,如莲藕和茭白的栽培面积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我们也以山东栽培情况作为讲课的主要内容。而一些山东名特产蔬菜如大白菜、萝卜、大葱、大姜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解。
5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动画效果
蔬菜栽培技术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了在课堂讲授时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每种作物的栽培过程,我们制作了蔬菜栽培技术的多媒体课件(PPT),中间采集了图片2000多张,同时还设置一些FLASH,增加了一些动画效果,提高课程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另外我们还收集了全国各地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制作的蔬菜栽培录像片,根据课程需要给学生播放。
我们还把学生分组,每组负责制作一章课程的PPT,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每组学生分工协作,利用网络查找大量资料,制作出的课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视觉冲击力强,知识性和思想性都很强,与教师制作的课件风格迥异,但是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制作之后还要选择1~2组在课堂进行讲授,这样是学生更加用心制作课件。
6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加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改变以往课堂教学教师满堂灌,学生只记笔记,不思考,被动学习的传统方式,增加互动式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如讲述芥菜类蔬菜,提问学生榨菜是否属于芥菜类?学生对榨菜很熟悉,但是他(她)们却回答不上来,因为他(她)们只知道根用芥菜是芥菜类,其它就不知道了,通过提问学生马上就记住了榨菜也属于芥菜类了。再比如大白菜抽薹问题,给学生直接讲授很抽象,学生也很难弄懂什么是抽薹,为什么抽薹了。但是要求学生实现复习准备,在课堂上增加学生讨论环节,提示学生为什么传统生产大白菜都是在秋天,而不是在春天,通过讨论学生就明白大白菜抽薹这一生理现象,以及在生产上如何利用抽薹知识防止大白菜抽薹。
7采用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
以往的课程考核成绩只是根据期末考试成绩进行评定,一门课程一次考试决定了最后成绩,所以学生只注重最后考试,而对过程不重视,甚至平时不学习,最后冲刺,考试结束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现在我们采用实验、期中、期末和平时表现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一般实验占30%,期中占10%、平时占10%,期末考试占50%,实验成绩不只是看报告写得好坏,更重要是看学生如何进行实验的设计和完成实验,期末考试的题目以综合性题目为主,重点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全面综合性的考核对学生在各个环节学习都起到了督促和促进作用。
根据学生反馈的意见,这些做法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青岛农业大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XJPK1107)资助:山东省应用型名校工程省级课程资助
参考文献
[1]王聪,张玉霞,董永义.蔬菜栽培学教学体会与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8(4).
[2]康云艳,杨暹,郝振萍.网络资源在《蔬菜栽培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9):5628-5629.
蔬菜嫁接育苗技术范文
科技在蔬菜产业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蔬菜产品的要求由数量型向数量质量型转变,不仅要求有充足的数量供应,更趋向于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美味可口、外观精致、特异保健功能的转变。蔬菜种植的方式由传统种植模式向更加注重依靠科技进步来推动现代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科技在蔬菜产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蔬菜年用种量约4万t,但许多国产蔬菜种子以中低端为主,品种抗性和产量与外国良种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种子产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在国家种质资源研究科技攻关项目的带动下,国家种质资源蔬菜地方品种达到了3万余份,引进国外材料2万余份。在育种方法上,除了采用传统的有性杂交育种手段外,现代的生物技术、细胞工程和分子标记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被许多育种家所采用,大大提高了蔬菜育种的技术水平和效率。一批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质优良,可抗2~3种主要病害的蔬菜新品种纷纷走向市场。主要蔬菜良种更新换代频率加快,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初步形成以地域、产品为特征的具有一定规模、经营主体多元化的种子企业。种子科研、生产、销售产业链初见端倪,种子管理走向法制化轨道,蔬菜种子市场需求上升,蔬菜种子区位优势趋弱。各个地方也积极加强同高校、科研院所、相关育种单位的联系和合作,加大良种研发力度,获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质优良的蔬菜种子。育苗是蔬菜生产中的关键环节,能提高蔬菜产量与品质。而工厂化育苗不仅可大大提高蔬菜种苗的质量,还可实现蔬菜育苗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近些年,嫁接育苗和工厂化育苗发展较快。嫁接育苗主要应用于瓜类作物,主要采用顶插接和靠接,其次是劈接,由此又衍生出许多新的嫁接方法,同时,嫁接对果实产量、品质和生理生化影响方面的研究也得到广泛重视。开展蔬菜工厂化育苗关键技术研究,对提高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推动蔬菜生产健康稳定地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建立区域性蔬菜种苗繁育中心,降低育苗成本,提高育苗水平和产品质量,在马铃薯、大蒜等无性繁殖蔬菜茎尖培养脱毒快繁技术的研究上起步早、进展快,尤其是脱毒马铃薯良繁体系的建立和脱毒种薯推广成效显着。设施栽培的发展和高价位瓜菜种子的应用,促进了集约化育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目前,在全国各地大型蔬菜种植区域,工厂化育苗基地广泛建立,每年可提供商品苗800多亿株,商品苗应用已成为设施蔬菜栽培发展的一个新亮点。我国地域广泛,各地气候条件差异较大,蔬菜栽培技术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导致蔬菜单产低、质量参差不齐、档次低、竞争力不强。随着我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各地区纷纷制定各自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安全、标准化栽培技术的应用为蔬菜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促进了蔬菜产业的提档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在蔬菜生产过程中,着力推广多茬次、多品种立体栽培,提早、延晚栽培技术和节水灌溉、生物防治、沼气综合利用等技术,破解蔬菜“两淡”技术难题,基本实现淡季不淡,鼓励科学用肥,提倡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肥。增加蔬菜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使耕地、施肥作畦、覆盖地膜、定植、中耕除草、收获运输、产品加工包装等作业环节全部或部分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使广大菜农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我国设施栽培的主要类型有塑料中小拱棚、塑料大棚、日光温室、阳畦、地膜覆盖、加热塑料温室、玻璃温室、双层活动层面温室等。如今,对设施的结构性能,设施的生态环境,设施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也得到广泛开展,设施新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我国蔬菜设施栽培发展势头令世人瞩目,设施栽培分布的地域不断扩大,到2008年全国设施蔬菜面积达334.7万hm2,已经成为设施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蔬菜设施栽培工程的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蔬菜无土栽培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蔬菜栽培技术,对于克服土壤连作障碍,有效提高蔬菜单位面积产量和改善品质,实现蔬菜生产的集约化、现代化、高效化,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采用标准化栽培技术和选用抗性强的品种等栽培管理措施,防虫网、遮阳网、杀虫灯、粘虫板等物理防控技术以及高效低残留新型生物农药的研制和合理使用,在综合防治蔬菜主要病虫害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技术成果。在蔬菜产品贮运流通期间品质变劣机理和有效的调控技术等方面开展了较深入的研究,开发出了新型、环保、使用安全的防腐剂和保鲜材料。据农业部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国蔬菜加工规模企业达1万余家,年产量4500万t,消耗鲜菜原料9200万t,加工率达到14.9%,产后商品处理率由20世纪80年代的不足10%提高到现在的40%,延伸了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大规模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对蔬菜的良种选用、育苗、栽培管理、收获储藏、加工流通各个环节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将推动设施完善、功能全面的蔬菜产业健康发展。如今,全国范围内的蔬菜产销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已逐步形成。蔬菜产业发展不仅需加强蔬菜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等的奸杀,同时,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体系、产业的服务体系、农业保险制度等。在我国有些地区,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专家预测预报制度已开始逐步建立和完善,可以帮助蔬菜产业各环节、各单位及时了解掌握蔬菜市场最新情况,及时向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提供科技信息,将产销有机结合,为制定指导性计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很多蔬菜生产面积较大的地区都成立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可以通过现场指导、电话和网络等方式为菜农提供病虫害防治技术,增强了时效性。互联网已经成为蔬菜交易的另一个重要途径,积极推动蔬菜生产订单式的发展,实现未收先卖、未种先卖。
今后我国蔬菜科技工作重点
利用各种现代化的科研方法,对现有种质资源进行综合鉴定、改良、创新,做好种质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做好国内种质资源的收集工作,同时加强对国外优良种质资源的引进,扩宽我国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重视种质资源保存技术研究。同时,加强育种技术及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抗性、品质等重要遗传性状遗传规律研究,逆境耐受生理机制研究等,缩短育种时间,加快育种进程。在育种目标上扩宽蔬菜用种种类,适应现代化物流对蔬菜流通质量的要求,在选育优质、高抗、丰产新品种的基础上,加强对耐储运性好、货架期长、外观整齐一致、专用、高效品种的选育。开展良种选育技术研究,提高蔬菜种子产业化水平。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展蔬菜培养脱毒技术、细胞融合培养技术、种质资源亲缘关系、蔬菜生理机制研究,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转基因技术等确定种质资源亲缘关系,建立蔬菜作物遗传图谱,转育优良基因,加快蔬菜育种进程,提高蔬菜育种水平。深入开展蔬菜生长规律、产量形成和环境调控技术的研究,完善和推广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改进蔬菜施肥技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降低蔬菜生产成本,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减少产品污染。提高蔬菜种植机械化程度,研究大面积蔬菜机械化种植高产栽培技术。加强设施栽培技术、环境调控,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对影响蔬菜生产的重大病虫害,研究其动态规律,开发高效、低毒药剂,大力发展生物防治,研究关键控制技术,采用多种防治办法相结合,保持蔬菜生产和环境友好同步协调发展。研究蔬菜在储藏和运输过程中的劣变机理,开展各种蔬菜的深加工工艺技术研究,研究蔬菜加工工艺与设备,开发挖掘蔬菜保健食用功能。加快蔬菜产业保险制度建设,建立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和蔬菜栽培技术信息平台,加强对蔬菜产区的技术培训和支持,引导蔬菜种植者结合市场需求调整种植计划和产业结构,健全深化蔬菜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提高蔬菜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实用技术到位率,协调蔬菜工厂化育苗体系、蔬菜生产体系、储藏运输体系和产品深加工体系的协调配合机制,推动蔬菜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蔬菜嫁接育苗技术范文篇3
1.1穴盘播种设备
穴盘育苗技术是国际上兴起时间比较早的一种育苗技术,具有出苗快、成苗率高及节省播种时间等优点。穴盘育苗的关键在于幼苗播种阶段,穴盘育苗技术对播种要求很高,要求每穴进行单粒播种,漏播和多粒种子的穴数尽可能少,同时要保证出苗整齐一致,群体结构合理。因此,精密播种技术成为蔬菜工厂化育苗环节的重中之重。播种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秧苗品质和作物产量,蔬菜精量播种还可以节省大量种子。
穴盘播种机是起步最早、应用最广的蔬菜育苗设备,国内多家企业己经具备了相关产品的量产制造能力。国内比较常见的穴盘播种机,如SF小型针式穴盘播种机,此设备体积小,方便现场作业,配置了气动系统,可自行播种,工作效率达到了160孔穴盘为100盘/h。基于负压吸种、正压吹种工作方式的BZ200型针式精量播种机,通过机电一体化的工作模式来准确地控制穴盘的排数和播种量,全自动实现打孔、播种等功能,播种速度可达到200盘/h。2BQ一D型气吸式穴盘育苗精量播种机采用负压吸种、整盘对穴播种的工作原理,通过更换不同规格和形式的吸种盘,来满足不同规格的育苗穴盘及不同作物育苗精量播种的要求。该设备工作效果稳定,便于人工操作,播种速度可达到120一180盘/h。
穴盘播种机就其播种装置特征可分为板式、单排吸针式和滚筒式3类。其中,板式播种是通过播种板上与穴盘穴孔对应分布的吸孔,受磁力或负压驱动将种粒吸附,对穴盘进行单次整盘播种。其作业效率较高,但对种粒一致性要求高,漏播情况比较严重,对特殊或规格不一的种子的播种精度不高,且针对不同规格的穴盘或种子需要配置附加播种盘等设备,成本较高,少量播种无法进行。单排吸针式和滚筒式均为逐行播种方式,单排吸针式播种装置随穴盘移动往复运动于穴盘和种盘之间,进行排种和吸种;滚筒式播种装置的种粒吸附部件圆周分布于滚筒外侧,滚筒随穴盘移动而同步旋转进行逐行播种。上述两类逐行播种方式,因其对种粒外形适应性相对较好,适用播种范围广,且更容易与播种生产线配套,逐步成为主流。滚筒式在作业效率方面更优,可达800盘/h以上。
播种设备就操作方式分为手动、半自动和全自动。其中,半自动和手动操作设备通常仅用于种粒播施环节,作业效率不高;但购置使用成本低,适用于小规模育苗农户。全自动方式主要应用于播种生产线,具备基质装填、压实、播种、覆土及淋水等作业功能,生产效率高,适用于大型工厂化育苗公司,采购价格相对较高。
1.2蔬菜秧苗嫁接机
现阶段,随着设施面积的进一步扩大,为克服连续作业的障碍,蔬菜嫁接技术得到不断发展,蔬菜嫁接需要较高技术性。传统人工嫁接可根据嫁接苗的实际情况灵活搭配,嫁接利用率比较高;而手工嫁接育苗存在工作效率低、嫁接苗成活率低、作业质量不高等问题,严重降低了蔬菜育苗嫁接的工作效率。
嫁接机是工厂化嫁接育苗生产的关键设备,其大量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嫁接作业工作效率和嫁接苗成活率,而且可以提高生产水平、降低嫁接过程难度、提高嫁接苗的成活率、保证嫁接苗均匀生长,有效地提升了嫁接作业的生产和管理水平。
嫁接机是一种集机械、自动控制与园艺技术于一体的机器。它根据不同嫁接方法,在极短的时间内将接穗和砧木接合为一体,嫁接速度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由于接穗与砧木接合迅速、操作规范,避免了切口长时间暴露氧化和嫁接苗内液体的流失,降低了病菌的传播,可以显著提高嫁接成活率。
自20世纪90年代开展相关技术研究以来,目前我国半自动嫁接机己经达到了产品化示范应用阶段,其由1-2人操作,嫁接效率约600-800株,然而其嫁接效果容易受秧苗个体形态差异影响,嫁接成功率在60%一80%之间。
根据自动嫁接作业方式可分为贴接式[Ds-zol和插接式两类,半自动嫁接作业流程主要包括人工上苗、秧苗切削、对接及输送固定夹进行夹持(贴接)。贴接式嫁接机可满足对瓜、茄两类大宗蔬菜苗的自动嫁接作业,嫁接速度块,接口愈合好且成长较快,嫁接成活率较高,更容易被用户接受;缺点在于需要选择合适的育种时机进行砧木和接穗的嫁接,同时贴接固定夹需要在愈合之后人工去除。插接式嫁接机通常只应用于瓜类秧苗嫁接,插接法工序简便,不需要嫁接夹,可以有效地降低病害的侵害;但由于此方法在砧木生长点切除、打孔及插接等工序对机械定位精度要求较高,操作相对严格,不容易被掌握,相对贴接法实施的可靠性较差。
当前半自动嫁接机需要操作者逐一从穴盘取出秧苗,并在愈合后去除固定夹,在嫁接效率和节省人力方面进一步提升空间有限,通过开发自动上苗机构和采用橡胶套管取代传统嫁接夹,有望实现蔬菜秧苗全自动嫁接。这是一种全新的作业模式,需要很少的人员管理,操作便捷,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的同时对嫁接用苗的培育质量要求非常严格,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1.3秧苗分选移栽设备
现代化蔬菜育苗体系以穴盘育苗为主要手段,穴盘苗的分选移栽是育苗生产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而人工作业的分选移栽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供应,同时工人作业水平不一也导致生产作业效率降低,难以实现工厂化生产的要求,对于穴盘育苗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程度的阻碍。
随着育苗生产的集约化和自动化,农户对商品苗的一致性要求逐步提高。为了使苗整齐统一,需要进行筛选,以剔除缺苗和劣苗穴孔同时进行补栽。20世纪90年代以来,荷兰、美国、韩国等研制了具有幼苗分选移栽功能的自动化设备,并进行了产业应用。然而,其主要针对特定幼苗个体进行移栽,对于不同穴盘规格和不同作物幼苗移栽缺乏通用性;同时,由于其主要应用于大型集约化农业生产模式,采购成本高,对我国现阶段设施农业生产模式适应性差。国内对穴盘育苗分选移栽技术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2003年才开始穴盘苗自动移栽机的研究,落后于国外成熟的技术体系。目前,国内邱立春、辜松等也针对蔬菜钵苗自动移栽机进行了相关研究,但相对产业化应用要求仍存在诸多技术瓶颈需要突破,穴盘苗分选移栽机目前还处于试验样机阶段,在移栽夹持手爪、种苗质量识别和对不同操作对象通用性3个关键技术方面表现较为突出。
穴盘苗呈簇生密植状态,叶片粘连重叠,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秧苗形态信息的在线获取方法主要分为3类:叶片冠层二维图像分析、融合立体信息图像分析及秧苗侧视图像分析。因此,通过融合多种技术手段多视角获取穴盘苗图像信息,以实现对秧苗形态的精确识别和测量是未来的研究趋势。
分选移栽部件主要包括移栽手爪和移栽定位机构。移栽定位机构驱动移栽手爪在不同穴孔之间移动;移栽手爪采用2一4组夹持针插入并夹持根部基质的方式对秧苗进行提取和移栽。移栽定位部件分为二自由度和三自由度两类构型:二自由度移栽机构需要依靠穴盘传送带的间歇移动,以实现对秧苗的逐行移栽,作业效率较低;三自由度移栽机构可以在穴盘传动带定位停止后对整盘穴苗进行移栽,作业效率达900盘。
在全自动移栽机研究方面,主要是涉及计算机控制领域内实现的自动化移栽过程,如空气整根气吸式秧苗全自动移栽机。其运动部件不容易接触秧苗,对于秧苗伤害程度很低;同时,控制部分采用了单片机和步进电机装置,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但仅适用部分蔬菜育苗,应用广泛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1.4其他辅助设备
基质是决定秧苗根系环境的重要因素,也是病虫害传播繁殖的场所,对基质进行有效的消毒处理是其循环利用的前提。高温蒸汽消毒方式是将蒸汽锅炉产生的高温蒸汽通过导管通入到覆盖有保温膜的栽培基质中,使基质温度升高达到80℃以上,干预有害微生物积累和繁殖,杀死病原菌,具有无污染、操作安全、保持基质养分不流失及提高基质透气性等诸多优势,己成为当前基质消毒的主流技术。
清洗是穴盘重复利用的重要处理环节。手工作业需要耗费大量劳动力,在高成本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通过高压水流喷射的物理清理方式,相对电子清洗和化学清洗,是一种更加经济和环保的作业方式。穴盘清洗设备主要工作原理为在封闭空间内对传送带上的穴盘进行高压冲洗,并将废水收集过滤后由泵加压后循环利用。
根据育苗栽培管理不同环节的作业需要,穴盘、基质及相关工具设备等农资物料在不同区域之间进行运转,园艺工作者的负担越来越多地集中在投入大量劳动力进行穴盘花盆等搬运方面,对于集约化育苗生产模式,人工操作远远不能达到生产工作要求。当前在我国初步使用的温室物流装备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用于穴盘、盆花等作物的中小型传送带,安装使用方便、成本低,在不同区域之间进行穴盘花盆的传输,避免人工搬运的繁杂,完成这些作物在同一生产区域内不同生产环节之间的转移。这一类传送带以完成某两个或多个环节的工作衔接为目标,结构较为简单。另一类结构相对比较复杂,一部分部件可以协同作业,实现不同生产范围内的不同生产环节的作物搬运,同时配合生产栽培系统的利用,在一整套的生产工作环境内能够高效地完成生产作物运送的物流链。
现阶段,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及园艺工作者对作物生产工作效率要求的不断提升,为了更好地实现园艺工作的规模化、生产高效化及生产作物品质化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传送带被引入到园艺工作环境中来;但鉴于目前资金投入有限,园艺工作设施面积不断增大,应用于整个生产区域物流输送的大型物流链并未有所普及。下面对这两类物流运送方式介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