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范例(3篇)
结构主义范文篇1
关键词:结构主义神话学;野性的思维;列雏--斯特劳斯
作者:韩鼎,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南京,210093
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09)02-0091-007
作为一种学术思潮,结构主义对20世纪后半期的诸多人文学科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文化人类学中,有着“结构主义之父”之称的列维--斯特劳斯把结构主义方法运用得炉火纯青,形成了具有独特方法论体系的“结构人类学”,成为战后文化人类学中独树一帜的理论学派。在列维―斯特劳斯的理论体系中,结构主义神话学占有着异常重要的地位,对它的探讨不仅能够展示结构主义的理论核心,而且可以全面体现结构主义的方法论特征,其价值不仅是理论体系上的,更是为分析神话提供了一套实践工具。本文拟对结构主义神话学进行概要式的绍介,并且对之进行客观的评价,以向列维――斯特劳斯这位人类学大师百年寿辰表达一份敬意。
一、野性的思维
正如被公认为最能理解列维――斯特劳斯理论的人类学家埃德蒙・利奇所说的,列维一斯特劳斯的研究以《忧郁的热带》为中心,沿着三个方向展开,分别是:亲属关系理论、原始分类和神话逻辑。这也正是结构人类学研究的三个主要方向。其中除专门对神话逻辑进行研究的领域外,原始分类与结构主义神话学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原始分类在列维――斯特劳斯的整个理论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表明列维――斯特劳斯的研究超越了亲属制度范畴,从人类思维角度重新审视自然与文化的关系,探索文化产品背后更深层更本质的东西――思维模式,进而对各类文化事项都有了新的诠释。可以说《图腾制度》和《野性的思维》是对思维原理的阐释,而《神话学》是对这一原理的应用分析。
列维――斯特劳斯反对列维一布留尔认为原始思维受“互渗律”的支配,而且这种“前逻辑思维”与现代思维是截然不同的观点。并认为,这些思维形式是始终存在、活跃在我们中间的。我们常常使用这些思维,它们与依赖科学的思维形式是并存的,它们同样也是现代的。∞这种思维是建立在土著居民对自然的分类基础上,而分类本身就是以对秩序的要求为基础的,而具体科学等理论学科也是进行秩序化的活动,因而原始思维和科学思维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列维――斯特劳斯认为“野性的思维”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具体性的科学。原始人对客观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求“宇宙既是满足需要的手段,至少同样也是供思索的对象。”他们会用几百个词去描述植物的各个部分和特性,当语言细化到这个程度去描述周围的世界,那么“它首先是为了满足理智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动植物不是由于有用才被认识的,它们之所以被看作是有用或有益的,正因为它们首先已经被认识了。”
其次,野性的思维有将对世界的认识进行分类的倾向。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世界进行直观的感受,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理解、思考和整理,确定这些信息的属性。但大脑并不是把这些信息融汇成一个关于世界的整体认识,而是把它进行分类,这样,世界就变成了大量的个别事物的集合体。这一过程就使大脑中形成了对自然世界认识的分类,当人们去创造文化产品时,这种分类就无意识的被赋予到了文化产品上面,即大脑用已有的对自然界的分类系统来排列分类人工产品,这样就造就了文化秩序与自然秩序的一致性。图腾制度体现的正是这一过程,简单来说:动植物为人们提供了一套区分系统,人们通过选取系统中的不同项目使人群产生了对立。氏族的关系是建立在图腾之间的特殊关系上的,图腾制度就是借助自然系统来设立文化系统,进而创建和强化社会区分。
再次,野性的思维在文化产品创造过程的中运作模式――“修补术”。当修补匠面临一项任务时,他就会用手边现有的材料去“修修弄弄”完成任务。在原始人的大脑中,他们的材料就是对自然进行观察而获得的一个分类的形象库,包括动植物及各类事物。当原始人要完成某些“任务”时(如创造文化产品),他们就会使用“修补术”来安排这些材料,这些材料通过这一过程就被赋予文化的意义。
二、结构主义神话学综述
可以发现的思维结构,因此就应该选择比较简单的社会为研究对象,这样比较容易发现思维结构。第三,美洲神话所形成的庞大的体系包含了诸多的主题,使之可以以美洲神话为主线,同时兼顾到欧洲古典神话的分析。
但是,列维一斯特劳斯却拒绝为神话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在他看来,任何定义都不足以包含神话的所有意蕴。他试图举一个美洲印第安人对该问题的答复来诠释神话的定义,这个答复是“尚未区分的故事”,列维――斯特劳斯认为“这个定义是很深刻的”,因为人与兽共同生活在一片土地上,相互影响、相依相存,但人与兽却不能沟通,这是令人气愤和伤心的。所以“神话不愿意将这种可能存在的缺陷视为最初就有的缺陷;神话认为,这种缺陷的产生既创立了人的地位,也削弱了人的地位。”这也就是说,,面对“缺陷”,神话试图给出调解和解答:曾经人与兽可以相互沟通交流,但某些改变本民族命运的重大事件破坏了这种关系,文化英雄以这种“沟通”能力为代价,换取了本民族生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这一解释,无疑对伤心气愤的心理是一种抚慰。这种意义上说,神话是一种自发调解内心矛盾的工具。与此同时,人“得到”文化是以脱离自然为代价的,从自然的脱离确立了人的文化地位,但同时也使人不再属于自然,从曾经是朋友或是敌人的“兽”中脱离,在另一个角度上说,这是人的地位的削弱。这种自然和文化的对立深刻的凝结在思维之中,也必然的蕴含在文化产品中,结构主义神话学的目的就是去发现它。结构主义神话学认为:神话的深层结构中体现了文化与自然的对立,而在表层结构(即内容)中又努力去解释和调解这一对立,只有认识到这两方面的对立我们才能真正的读懂神话。
当然,结构主义神话学并非仅仅“读懂神话”那么简单,它所追求的是揭示隐藏在神话表面之下的深层结构,进而推导思维的普遍模式。人通过大脑认识自然,又通过大脑创造文化产品,这些过程都受到大脑机能限制。通过文化产品来观察和理解人类是如何认识自然的、如何发明和运用分类方法的等等现象,就可以推测人类的思维机制,而神话则是记录人们如何认识自然的最原始的材料。以往的神话研究,往往针对神话的表层含义去解释神话,运用历史的、社会的、宗教的、哲学的等等理论去解释神话的内容,列维一斯特劳斯认为这些研究方法并没有真正读懂神话。结构神话学并不是要读懂一个神话,而是要发现使单个神话文本所以然的普遍规则。其研究思路是:人类制
造文化产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大脑的某些普遍特征的制约,而这一普遍特征构成了人类文化产品的共同结构,神话也是如此。所以,在神话研究时我们就要透过神话光怪陆离的情节去探寻隐藏在其背后的深层结构。神话是大脑对自然素材“修修弄弄”的结果,而且这些“修补术”似乎都“师出同门”,透过其表面差别极大作品,可以发现共同的东西。由于各种文化产品都是大脑的产物。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背后必定存在着共同的结构,这一结构实际上是创造文化的人类本性的表现。研究神话,就不能局限于对单个神话在具体时空中的功能做出解释,而要挖掘神话背后的深层结构。
三、结构主义神话学的关键概念
结构主义神话学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这些概念在整个理论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下面就具体剖析一下这些概念:
1.二元对立
世界各民族的生存环境、历史文化都不相同,但作为人类却要面对一些相同的困惑:生存但必将死亡、年轻但终会衰老、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但又不同于自然、膜拜着祖先但却发现自己是始祖的后裔,等等。神话的功能就是调解这种永恒对立的矛盾,调解由此造成的精神困惑和焦虑,恢复心理的和谐与平衡。而在所有对立中,自然和文化的对立最为突出。
2.深层结构
列维一斯特劳斯认为深层结构就是要素与要素问关系的总和,这种关系有在一系列的变形过程中保持不变的特性。首先,它与文化产品的表现没有直接关系,只有通过对其表层意义的结构分析,以二元对立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深层结构才能被发现。其次,这种深层结构是意识结构的一种体现,它不是思维有意识的去把某些目的性的东西隐藏在文化产品中,而是在构造文化产品时无意识地赋予其中;最后,可以通过广泛的对文化产品的结构分析,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层结构,这样。就可以发现大脑的运作模式,这对认识论乃至几乎全部的学科都将起到推动作用。
3.神话与语言
许多论述都认为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观就是把神话视为一种语言,然后用结构语言学的分析方法去分析神话,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十分贴切。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神话与语言、言语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所以只能说神话具有语言的性质。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神话既属于言语,又属于语言,同时又在第三个层面上表现出同样的绝对客体的特点。理解这一论述需要参照结构语言学的概念:“语言”是指整个语言系统,它是某一民族语言的整体抽象逻辑及其内部关系共时系统的总和。而“言语”是指在语言系统支配之下,经由个人表达而实现的历时性语言实践。语言赋予言语以意义,而言语是语言的具体体现。反观神话,因其自身固有的发展序列,使神话具有历时性的一面,即“言语”的属性;而神话自身又是一套解释系统,诠释当今世界之所以是现在这样的原因,神话提供的解释体系就形成了一个共时性的系统,也就使之具有了“语言”的属性。至于第三个层面,列维―斯特劳斯认为,该层面强调了神话的“通译性”(原文表述为“超语言”)。因为哪怕是对神话所属民族一点也不了解,而且遇到最糟糕的翻译,全世界的读者仍然会把神话当作神话,所以神话的本质不在于文体风格,不在于叙事手法或句法,而在于它所讲述的故事。总之神话是一种在极高层面上发挥作用的语言行为。
4.神话素
利用尽可能精简的话语反映事件之间的联系,实际上就是给一个谓语派定一个主语,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关系”,它就是神话素的初级形态。但神话真正的组成单位不是孤立的关系本身,而是一束束的这种关系。所以,真正的“神话素”就是初级形态“关系”的“集束”。列维一斯特劳斯通过对美洲神话的分析,列举了普遍存在的关系束:
(1)亲族地位、友好或敌对、是否被允许、相互依存等一系列人类社会关系。
(2)人类、鸟类、兽类、两栖类、昆虫类、超自然生物等不同种族之间的关系。
(3)食物范畴类之间的关系――如和分娩、饮食与排泄之间一再出现的相似性。
(4)、由动物叫声或人类乐器声造成的吵闹与安静的关系。
(5)地形、季节变化、气候、时间变化天体等范畴之间的关系。或者任何这种关系间的组合。
这里还必须指出的是,神话素的识别是和历时性和共时性表格分不开的,但由于篇幅关系,我们这里就不赘述了。
四、唯一的神话――《神话学》简析
四卷本的《神话学》(《生食与熟食》、《从蜂蜜到烟灰》、《餐桌礼仪的起源》、《裸人》)是集中体现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神话学思想的巨著,书中共对813个美洲印第安人神话进行了分析,并揭示出书中所有的神话及其所构成的整体皆有一定的结构特征。这些神话间结成转换关系,并表现出同构性。神话运用不同的代码:感觉的、社会的、美学的和天文的,传递不同的信息,但却展示了同样的深层结构。也就是说,神话的逻辑结构反映了原始人类的心智结构,而结构分析可以发现这一结构,正如《神话学》中展示的那样。
1.神话之网
列维一斯特劳斯之所以在《神话学》中运用了813个(且不算异文)美洲印第安人的神话来进行分析、阐释,是因为他认为所有的神话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它们共同编织了一张复杂的神话网,以致于我们不能随意地截取其中的任何片断。
这张网的编制过程即列维一斯特劳斯所说的“圆花图案绘制”的过程:首先任意选择一个神话,按照结构主义方法对该神话进行分析,神话会在不同层次上表现出一个个序列,比如地理层次上、伦理层次上、空间层次上等等。进而给每个序列都建立起一组转化,转化可发生在该神话的内部,也可发生在同源或邻近民族的神话中。这就使神话向四周扩展延伸,进而形成一个以该神话为圆心的圆,而这个圆上的任意一点皆可重复上述过程,正如[片断]图所示。这使列维――斯特劳斯超越了对特定神话的研究,进到考察沿同一根轴分布的某些指导图式。分析每一个神话都要涉及其它的神话,这种语义的传染是逐渐的朝着若干个方向发展的,“就好像我们到达了一个面向广阔前景的观察点,这些前景又促使我们前往其他的观察点,从这些观察点出发又可以朝着新的方向延伸一样”。对每个神话重复该过程的循环就会形成[横面]图一样的图案。但若像[横面]图那样,无限制的铺张开来,这张神话网将是没有穷尽,但列维――斯特劳斯认为,其实每个圆都是向内弯曲的(即每个圆都是类似碗状的立体结构),最终我们会回到出发点来。这样,最初模糊不清的领域便显示出一个网络立体结构,如[立体图]所示。
上图均为示意图,试图说明《神话学》的分析使得美洲神话有机的结合成为一个网络整体,并不是说通过结构分析。神话在被离解之后又重新结晶成一个稳定的整体,[立体图]也只是这些神话中央部分组织化的图示,其周边仍然是捉摸不定的,不会像图中一样形成边缘明晰的球形。
2.唯一的神话
《神话学》中每卷都可以独立成为一个整体,因为它们各自都研究了不同的侧面,但同时它们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神话学》开始于南美掏鸟窝者的博罗罗神话,结束于北美最北部的一个
神话。虽然研究线路纵贯美洲大陆,但列维一斯特劳斯在四卷《神话学》的研究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回归的思想。正如四卷名称所表明的那样:《生食与熟食》、《从蜂蜜到烟灰》、《餐桌礼仪的起源>这前三卷都是表明从自然到文化的过渡,而第四卷《裸人》又回到了出发点,相对于文化而言的“裸人”就相当于相对自然而言的“生食”,而且生与裸,这两个词也是交相呼应的,研究内涵最终又回到了出发点。这正是的列维――斯特劳斯所强调的回归。最后一卷《裸人》以“唯一的神话”结尾,对此列维一斯特劳斯的解释是:这四卷本的巨著所描述的其实只是一个重大主题的变体,该主题正是从自然到文化的过渡。
3.《生食与熟食》的方法论特征
首先,《生食与熟食》书中随处可见对二元对立的确立和分析,它不仅存在于一个具体的神话中,还存在于相关的一组或多组神话的相关情节中。书中涉及的二元对立很多,比如男与女、生与死、内与外、接受与排斥、沟通与拒绝、节制与放纵、姻亲关系与亲嗣关系等等。正是这些对立的发现与确立,才使得结构主义分析方法得以深入,可以说二元对立的确立和研究对发现深层结构和进行神话间的转化都起到基础性作用。
其次,深层结构是《生食与熟食》中结构分析能够成立的最终基础,也是能够把813个神话融入到一个体系中的终极原因。正因为所有文化产品中有着共同的深层结构。所以才能把神话看作是其他神话的转化。由于社会制度、生存环境的不同,神话问的转化呈现出或全盘或部分的区别。如谢伦特人的神话M12就可以视为博罗罗人神话M1的全盘转化,并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对称性。这是因为M1所属的博罗罗部落是母系制、从母居,而M12的谢伦特人是父系制、从父居。由于M1情节丰富,除与M12对应部分外,仍有诸多情节,但经过分析可以发现,这些情节正是谢伦特人神话M124的转化。为此,列维――斯特劳斯还创造了相关术语一骨架:在多个神话中保持不变的那些性质的总体;代码:每个神话赋予这些性质的功能的体系;消息:特定的神话内容。虽然列维―斯特劳斯并没有给我们关于骨架和深层结构关系明确的答复,但可以看到,骨架是建立在深层结构之上,是深层结构的外在表现,这些转换和公式均以深层结构为基础。
第三,神话素的确立和在关联神话中的应用。神话之间除了由上文所提及的因相同骨架这种隐性的模式所关联,还更为明显的表露为具有相同神话素的神话间的关联。前面已经分析过,神话素即关系束,在《生食与熟食》中,它成为神话间相互关联分析的枢纽,使得200余个神话得到表层意义上的关联和对应(经过分析才能发现内部深层结构的一致性)。若把《神话学》比作一张大网,神话素就是网中的结点。M1神话开始于子对母的行为,更抽象的说,就是发生了不被许可的。这是一个关系;而后M1故事发展为父亲向儿子复仇,而最终自己被杀,神话似乎最终判定父亲的复仇是有罪的,而对行为态度是冷漠的,这又是一个关系。这两个关系相结合,我们发现了一个简单的神话素,它是包含两个关系的关系束:的正当性和对不正当的态度。以该神话素为连接点,M1顺利的与M2形成关联,M1、M2都表现了“神话对的漠不关心”。神话间这样的联结在《神话学》中处处可见,它使得神话之网一步步铺陈开来。
第四,历时性共时性表格的应用。对于单一的神话分析,该表格的方法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分析俄狄浦斯神话那样。但当把视野放在整个美洲神话的分析上,该方法的运用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缺陷在于它不能体现神话与神话之间的关系,基于这个原因,列维――斯特劳斯把历时性和共时性表格的方法加以改进,使之更适用于整个神话群的研究。他用多个表格的对比来体现两个或多个神话的对应关系,每个表格的横行都是一个神话某一情节的历时性体系,如下面Mx神话的a情节的1、2、3片断,b情节的1、2、3片断,My神话的m情节的1、2、3片断,n情节的1、2、3片断;表格的纵行体系的是共时性的对应关系(以二元对立为基础),比如Mxa(1)体现的是天上,Mym(1)体现的是陆上,Mxa(2)体现的是男性,Mym(2)体现的是女性等等。根据实际分析的需要,这些表格往往不只两个。
经过对表格形式的改造,把运用于单个神话分析的历时性共时性表格,改变成为适用于多个神话或神话群分析个工具。这一工具在《神话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把神话间的关系明晰的表达出来,有利于分析的进一步深入。
以上就是把上文中所阐释的结构主义神话学方法,简单结合《生食与熟食》的有关内容进行的应用说明。一方面也体现了《生食与熟食》的主要方法论特征,一方面可以使这些方法的运用模式更加清晰,这对于阅读《神话学》的四本著作都是有裨益的。
五、对结构主义神话学的总体评价
无可否认,结构主义神话学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首先,结构神话学批判的继承了之前各理论学派的研究方法,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模式,深化了神话的研究层次;其次,结构主义方法为神话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要求研究者在把握神话表面意义的同时更要探寻神话的深层结构,透过神话纷繁的现象把握具有普遍意义的结构;第三,通过分析神话与思维的关系,揭示出思维具有二元对立的普遍模式,它的发现不仅对神话学,而且对诸多人文学科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第四,列维一斯特劳斯在神话分析中运用了科学分析的方法,如神话转化公式等,努力使神话分析更为严谨和科学;第五,一系列神话研究术语的提出,丰富了神话研究的途径。最后,结构主义神话学对整个学界都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出现了一大批运用结构主义方法对神话进行分析的典范之作。
结构主义范文
【关键词】结构主义;基本特性;方法
结构主义在科学思想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它与演绎法和实验法的结合是近代才形成的。由于人类智慧的自然倾向是从简单到复杂的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因而在分析工作没有遇到复杂难题之前,无法获知各种相互依赖关系以及系统的存在。并且对于结构而言,由于无法直观观察,不同层次的结构必须通过抽象才能形成或达到,因而需要一定过程来反映抽象的结构。
一、结构主义的定义
结构主义是指结构这一抽象概念能够适用于任何领域。霍克斯(T.Hawkcs)在其著作《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中指出结构主义是关于世界的一种思维模式,事物真正的本质不是其自身,而是各事物间可感的关系。对于一种因素的本质,其意义在于它与其他因素在既定情境中的关系,并且任何实体或者经验都只有在结构中才可感且有意义。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方法,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取得进展,具有技术上的优势以及理论上的先进性。真正的结构主义,是方法论上的结构主义。因此,无论科学精神有多么开放,要建构真正的结构主义,需要用结构主义的名义来判断人们所说和所做的事情,而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结构主义对于结构的解释主要是一种转换关系。结构自身能够通过转换规律保证整个体系的平衡与完整,并且能够通过数理逻辑的方程式或者控制论的模式形式化。事实上,通过运算互相协调能够组织形成体系,而体系构造过程的结果即为结构。
二、结构主义的基本特性
(一)整体性
结构具有内部融贯性,是若干成分的有机结合,而非独立成分的混合。成分通过规律形成结构,而结构不是简单相加的联合关系,因为结构中的成分具有与单独成分独立性不同的整体性。首先,整体并不先于成分。因为“格式塔”学派坚持的整体先于成分的理解是一种柏拉图先验论的立场,该立场会令结构主义陷入本体论的困境。从感知结构的角度以及社会整体性的角度考虑,反对源自联想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先验假设。其次,运算结构主义的立场强调,要重视成分间的关系,即指重视组成的程序或过程,因为关系组成秩序或过程的结果就是全体。某种程度上,体系的规律即是关系的规律。再者,整体是预先形成还是有形成过程,对于结构而言,由于其与发生论无关,所以结构在本性上是非实践性的,结构只是若干转换的体系并非静止的形式。实际上,是自然规律的“涌现”产生了整体性。
(二)转换性
结构是动态非静止的,依靠内在规律控制结构的运动发展。一方面,结构的规律能够形成结构;另一方面,结构的规律能够整合旧结构并且构造新结构。而所有结构作用的活动,只能包含在一个转换体系内。此外,结构的转换可以是非时间性(共时性)的,如1、2、3的逻辑数字顺序是直接显然的,也可以是时间性(历时性)的,比如结婚是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完成的。结构的转换需要将非时间性与时间性结合起来,避免与结构静止的形式混同。而结构转换的最终目的是要将结构建筑在数理逻辑体系那样的非时间性结构的基础上。
(三)自调性
自调性是指结构能够按其本身规律在无外因的作用下进行自我调节。结构自调性的前提是结构本身具有守恒性和封闭性。结构具有封闭性是指,结构内部的各种转换不会越出结构的边界,只会产生属于这个结构并保存该结构规律的成分;结构具有守恒性是指,结构可以以子结构的方式并入更广泛的结构中,而这作为一种联盟,不能改变结构内部的各种转换,也无法取消原边界。事实上,结构的自调性要求的结构守恒是非静态的,封闭也不是绝对的。同时,伴随着结构复杂性的逐渐增长,自我调整能够通过结构的整体性规律起作用,一方面确保结构向更高级结构的过渡,另一方面也完成了将结构作为子结构整合到更大的母结构中。
结构主义的三大特性构成了结构主义的理论,整体性定义了结构的基本特征,转换性定义了结构的基本规律,而自调性定义了结构在产生发展过程中主体不断适应客体变化的一种方式,三者缺一不可。
三、结构主义的融合与发展
对结构的研究不是排他性的,特别是在一般生命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因为结构主义的研究趋于把所有学科的研究整合起来,其整合方式建立在互反和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是多学科间的协调。如果某些结构主义立场包含某种排他性,那么一些相关观点总会自相矛盾。
结构主义范文
关键词:结构主义;视角主义;绘画
中图分类号:J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034-01
一、结构主义以及其方法论
结构主义是一种关于世界整体性和关联性的思维方法,主要强调的是整体意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各部分之间的可转换性。著名代表人物索绪尔对结构主义方法论的贡献有几个方面:其一、“语言”和“言语”的区分,整体性与个体性。其二、能指和所指的区分中引发出对“意义”的讨论进而产生符号学。其三、对共时分析的追求,集体共同意识的讨论方法。后者是结构主义者最喜欢用的分析方法之一。接下来我们就尝试用这些方法分析绘画作品,并从中发现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绘画作品中结构主义方法论的体现
(一)古典主义绘画的“透视”
古典主义绘画有强烈的对现实世界的再现性,这其中“透视”的运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绘画的再现性作为集体共同意识被当时的画家以及观者同时认可,并将绘画的逼真程度作为判断绘画的标准之一。这些就为当时艺术的创作、传播与阐释奠定了共时性的话语基础。
从艺术本体角度分析,古典主义的透视,也即是画家,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场所中作画,从这一点出发,将画面中各部分元素按照透视原则加以重组,形成单一视角的“绘画母题再现”。
我们可以看到,集体共同意识在这里就相当于索绪尔的“语言”,而透视,画面各个元素(内容,色彩,比例等)相当于“言语”。那么确立了整体性的“语言”之后,就需要建立一个不同于以往的结构模式,各个“言语”按照这种新的模式进行重组和自我调节,达到一种和谐,就形成了古典主义的绘画。
(二)塞尚绘画实践的“结构”
“现代艺术之父”――塞尚,强调物体的体积感,秩序感和永恒性,这种新的共时性“语言基础”。他强调和呈现的是绘画母题的结构,并将描绘对象进行画面各个因素之间的“转换”和“调节”“运用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每件物体都要置于适当的透视之中,使物体的每一面都直接趋向一个中心点”。
(三)马蒂斯绘画实践的“情感”
马蒂斯一直追求情感表现”和画面的“和谐美,我们知道一个体系或整体和谐的条件就是这个系统或整体的各个要素必须保持各就各位,有秩序。“和谐”在这里也即指画面各个因素的关系。当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情感表达占据主要目标时,绘画的母题内容,色彩,形式等都将为其让步,在画面上进行调节和整合,。这时候绘画母题仅仅作为参考的对象,他的画面所形成的结构是一种近乎平面化的结构。与塞尚的绘画拉开了距离。
(四)毕加索绘画实践的“多视角”同存
毕卡索立体主义破坏了传统的再现方法,主张新的绘画应该是与可视世界物体无关的独立存在,立体主义者的理论即:破坏材料的自然秩序和自觉的再造,他们所用的方法和技巧:发现事物的“同存性”,从不同视点和角度将观察到的物体直觉以一种自由方式相互叠加在一起,最终融进一个单一的、“同时性的”形象中。这也就是结构主义的“共时性”话语基础。选取在一定时间段内对事物的直觉印象,根据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因素与整体的关系,通过对其重新组织和调节,最终获得一个更真实的视觉形象。
三、阐述结构主义方法分析作品的过程中体现的视角主义
从上文的结构主义方法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只要一种艺术的“共时性”话语被建立起来,就相当于建立起了一种模式,其中为了达到“共时性“这一目标,绘画的其他各部分因素就要被相应的调节和整合,以配合和突出“共时性”这一话语。最终建构起一个新的结构关系,随即形成新的艺术形式。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新的结构关系的产生是人的主观构造,比如上文提及的古典主义的“母题再现”,塞尚强调的“结构”、马蒂斯追求的情感表现与“和谐美”以及毕加索结构主义所倡导的多视角“同存性”。这些“共时性”话语本身就带有艺术家或者团体的个人主观性。那么整个结构主义方法的分析,从哲学基础上就不可避免的陷入了唯心主义、视角主义之中。
在今天的英语哲学界,“视角主义”主要指的是这样一种哲学立场:一个命题的真是相对于相关命题把握者的视角的――换言之,在观察者的相对视角之外,根本就谈不上命题自身的真值。
讨论至此,我们发现用结构主义方法在分析绘画作品的过程中,存在着这种视角主义,那么整个讨论竟然不能成立,变成了伪命题。用结构主义的方法分析绘画也许成为一种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