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水产养殖水质如何调理(6篇)

来源: 时间:2024-04-02 手机浏览

水产养殖水质如何调理篇1

关键词:补钙;水产养殖;作用

中图分类号:S966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7.07.027

水产养殖池塘,如果长时间养殖一个品种的水产品,那么就容易出现钙磷等营养元素缺乏,进而对水产品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所以为了在养殖过程中水产品能健康快速生长,就要及时关注池塘水质颜色以及水产品的生存情况,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补钙措施,促进水产品健康生长。

1淡水养殖水产品补钙的原因

很多品种水产品的食物都是水中的浮游植物,而钙质是水中浮游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钙是浮游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果缺乏钙质的情况下,浮游植物中的海藻等生长速度会变慢,导致肥水困难,一些水草容易腐烂,水的颜色容易变混;对于淡水养殖来说,水的质量是有严格要求的,需要合适的硬度和酸碱度才能保护水质。钙除了可以稳定水底和水质的pH值外,还能缓解水体的冲击力,同时降低水里重金属的毒性,促进水中有益生物快速繁殖生长,加速水中营养物质的再生。经常施用含钙丰富的营养类产品,可以解决肥水困难,调理和改善各种危险水色;钙是组成淡水养殖的水产品的骨骼、鳞片等的重要成分,如果缺钙,养殖的水产品会出现硬壳速度慢及蜕壳死亡的情况。

2淡水养殖水产品补钙的益处

2.1钙的综合益处

淡水养殖过程中补钙就是给产品补充各种营养。在各种营养中蛋白质的含量是最重要的,其是组织器官不能缺少的物质构成部分,也是生物活性质激素、抗体的重要部分。脂肪不足会导致蛋白质利用率和吸收率下降,水产品的代谢不规律。维生素C是促进水产品健康生长的关键因素,如果缺乏维生素,会导致水产品的存活率降低。矿物质对水产品的生长也是必不可少的,集约化淡水养殖过程中,矿物质不能满足水产品的需要,所以需要从钙中来补充矿物质的量,但是矿物质的量又不能过多,过多会引起水产品中毒。免疫力增加剂是淡水养殖过程中水产品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适当使用免疫力增加剂可以提高水产品的存活率,同时促进水产品健康成长。

2.2葡萄糖酸钙的益处

补充葡萄糖酸钙后,可促进水产品对钙质的吸收,且推动虾蟹、蚌等水产品进行蜕壳和硬壳,增加水产品的体质。钙含有高质能量,能帮助水产品快速恢复体能和体质,增强自身抵抗力。葡萄糖酸钙可与日常饮食一起食用,阴雨天及台风后也可以使用,同时能减少浮头的几率。葡萄糖酸钙含有丰富的碳源络合剂,能促进藻类繁殖,肥水的效果也特别明显,可以改善恶劣天气及用过杀虫剂之后水产品产生的厌食现象。

3钙在淡水养殖中的作用

淡水养殖虾蟹的器官发育和断肢再生等都要通过蜕皮和蜕壳来完成,然而蜕皮、蜕壳的速度及成功率是由虾蟹体内的钙的含量决定的。只有钙量充足,蜕皮、蜕壳成功后的虾蟹个头才能有所增大,同时能提高虾蟹的抵抗能力,提高成活率和养殖的经济效益。向淡水中投入足够的钙,可以增加水中钙的含量,促进藻类生物的繁殖,使水质肥沃,为水产品提供天然的氧气和抵抗激素。

4适时补钙

4.1何时补钙

一般看水产品的生活状态。当虾蟹出现蜕壳不成功或软壳虾蟹死亡的时候,就要及时补钙。当水变暖,气温不稳定、昼夜温差大时,虾和蟹的幼苗比较容易产生反应,此时的虾蟹身体钙含量不足,就特别容易发生脱壳死亡现象。对于水产品,例如虾,当出现蜕壳前进食少时就可以补钙,可使用超级活力钙1包于1亩水体喷洒;对于海藻枯死,水体环境变化大时,马上喷洒刺激性大的药物,以防止引起的水产品反应,此时主要是将活力钙1包2亩进行喷洒,同时添加复合维生素1亩1包。

4.2如何补钙

在淡水池塘中,肥水补钙的情况下,可以每亩水深添加2.5公斤的磷酸二氢钙,这样的比例既能补充水体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又能帮助水藻快速繁殖。放苗前进行补钙肥水可以既肥水又补钙,为水产品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条件。在调水时补钙,就可以利用水浮生物的光合作用,增加水里氧气的容量,使菌类和水藻达到平衡状态。

5结语

淡水养殖受水质条件影响,必须要及时观察,在发现缺钙苗头时及时补钙,以促进水藻类生物快速生长,同时促进水产品自身钙质的含量及其他营养元素的含量,提高淡水水产养殖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周金华.补钙在池塘养殖和河蟹养殖过程中的作用[J].水产养殖,2011,(06)

水产养殖水质如何调理篇2

关键词:中华鳖;病害;生态防控

中图分类号S9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7)09-0133-03

Abstract:InordertoanalysisonecologicalpreventionandcontrolofdiseaseofChinesesoftshelledturtle(Pelodiscussinensis)culturedinpondoutside,4adjacentpondsoutsidewiththesameconditionwerechosedtotestecologicalcontrolandconventionalcontrolexperimentsofsoftshelledturtlefor193d.TheresultsshowedthattheeffectofecologicalpreventionandcontrolofdiseaseofChinesesoftshelledturtlewasobvious,includingincidenceofinfectiousandnoninfectiousdiseaseratesignificantlydecreased,thesurvivalrateincreasedby3%~6%,netweightincreasedby10.4%~19.3%,thefeedcoefficientdecreasedby0.21~0.30.

Keywords:Chinesesoftshelledturtle(Pelodiscussinensis);Disease;Ecologicalpreventionandcontrol

中A鳖(Pelodiscussinensis)在我国的常规养殖模式主要有:全程控温养殖、温室+外塘式养殖、外塘大池常温饲养等几种形式[1]。由于集约化高密度的养殖方式,使得养殖水环境急剧恶化,加之不配套的饲养管理,种质的下降,以及不健全的病害防控措施,导致养殖过程中鳖类疾病频发[2]。近年来,各地为构建“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中华鳖养殖产业体系,积极推进“中华鳖池塘养殖技术规范”的实施[3],又创新发展了鱼、虾、鳖多品种混养、稻田(莲田、茭白田和葡萄园)养殖等模式[4],促进了中华鳖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外塘中华鳖生态养殖和病害生态防控技术是中华鳖提质、增效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国内现有很多关于外塘生态或仿生态甲鱼养殖试验报道[5-6],而有关甲鱼疾病生态防控技术效果对比分析的报告尚少见。为此,本研究采用中华鳖病害生态防控技术与常规疾病防控技术进行对照试验,旨为验证2种防控技术应用效果的优劣,为甲鱼养殖企业从事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1试验条件与方法

1.1试验设计选取安徽省喜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内相邻4个外塘,面积均为1000m2,进行中华鳖养殖。其中:采用常规养殖与管理方式池塘为对照池,其他3个池均设计为生态养殖与病害生态防控试验池。除下列特别指出不同布置和操作外,4个外塘其他条件与方法均一致,试验饲养周期为2016年5月30日至12月10日。

1.2外塘条件土底,淤泥约25cm厚,池深1.5m,平均水位1.2m;每池防逃设施为水泥护坡和防逃墙;水源为地下水,进水是水泵通过pvc管道进入池塘,污水经下水道先排入沉淀池,再流入专用污水处理沟,通过水生植物净化后再循环;设4个晒背台,每个10m2,13块网状食台,每个4m2。

1.3清塘和培水

1.3.1清塘清理池中垃圾,进水10cm深,用生石灰

2250kg/hm2均匀泼洒。

1.3.2培水清塘7d后进满水,水温>25℃时,水体自然肥;若仍不肥的池子,则追施豆粕450kg/hm2均匀抛洒1次(或施用速效氨基酸30kg/hm2)。

1.4放养甲鱼品种来源于喜佳公司多年选育、抗病力强、自繁的中华鳖,放养情况见表1。

1.5投饲管理全程使用幼甲鱼料(喜佳公司专用料)。试验1~3池每隔10d后,连续3d投喂人工配制料(鱼肉+蔬菜、瓜果),对照池则无。饲料投喂主要根据水温确定。5月份早期,气温>20℃时,上午10:00左右喂1餐。气温>25℃以上时,早上06:00,下午05:00点各喂1餐。到了9月份,气温

1.6病害防控方法

1.6.1生态防控措施试验池1~3号水面均种植水生植物(凤眼莲等),占水面1/3;微生物制剂的定期使用,采用调水宝(南昌市亿隆达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产品)15kg/hm2+速效生物底改先锋(公司同上)30kg/hm2全池泼洒;水质较差时,先使用速效生物底改先锋30kg/hm2,第二天再使用调水宝60kg/hm2;水质破坏严重时,适当换水,再使用生物制剂万士芽孢原粉(安徽万士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产品)全池泼洒,用量为7.5~15kg/hm2。生物制剂在消毒剂使用大于3d后方使用。每天用拌料王(南昌市亿隆达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产品)按日粮量的1%~1.5%拌料内服,护理肠道,排除外界毒素、解除应激及代谢障碍类疾病,提高其免疫力。根据气温的高低,水质的好坏控制外塘水位。

1.6.2常规防控措施每天巡塘,及时发现病情;甲鱼吃食异常和水质突变时,及时采取措施处理;每月换水1~2次;小剂量定期使用消毒剂漂白粉2.0g/m2等进行水体消毒,一般每15d使用1次,但高温季节,每7d全池泼洒1次,二类药物者交替使用;每10d后连续3d内服抗生素类药物防控疾病。

1.6.3疾病治疗方法有病死鳖的池塘,采取减食或停食;查明具体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生态防控措施的池塘,尽可能选择中草药制剂进行治疗,或中草药配合温和型消毒剂使用,待甲鱼病情好转3d之后,池塘将进行补菌培水。

2结果与分析

2.1各池成品产出情况由表2可知:试验1~3池比对照池中华鳖成活率分别提高了3、4、6个百分点,说明采用甲鱼病害生态防控措施的试验池比常规防控技术的对照池,其池内甲鱼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普遍有所降低,而甲鱼净增重量却分别提高了19.4%、15.6%、10.3%,饵料系数分别下降了0.30、0.25、0.21。表1、表2结合分析可知:试验1池放养规格较小(0.80±0.03kg/只),试验3池放养规格较大(1.20±0.04kg/只),二者甲鱼放养重量相同,放养总重量也相同,但试验1池的中华鳖放养密度大于试验3池,在相同的生态防控措施条件下,最终成品鱼产出中,前者比后者多产出中华鳖216kg,其他鱼少产出8kg,表明:同一池内的中华鳖与其他鱼之间的生长是互受影响的,同时,随甲鱼放养密度的增大,发病率不断增加,成活率略呈现下降趋势。

2.2不同防控技术的外塘甲鱼发病情况由表3可知:试验1~3池塘中华鳖吃食的稳定性均较好,鲜有肠胃炎类或营养代谢障碍类疾病发生,而红底板病、白底板病、红脖子病等传染性病害也并不常见。原因可能与试验1~3号池塘中常用拌料王类生态制剂内服相关,它促进了食物在甲鱼体内的充分分解和消化吸收,同时提升了甲鱼自身的免疫力;另一方面,池塘水面设置放养部分水生植物,具有一定水质自净功能,且常用微生态制剂调水和尽可能使用中草药剂治病等生态防控措施,有助于池塘水体内浮游生物的稳定,使外塘微生态环境的稳定性获得保障,从而减少了因水质恶化或甲鱼消化障碍所引起的病害几率。

3讨论与结论

3.1甲鱼养殖模式与发病率甲鱼发病的原因是甲鱼机体、环境和病原体3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温室大棚养殖中华鳖时由于养殖池塘处于相对封闭状态,集约化程度高,养殖密度大,很容易滋生病菌,引起疾病发生[7];本试验中,外塘中华鳖疾病采用了生态防控技术,从水质微生物调控、营养均衡投喂、疾病定期绿色给药等技术环节上与常规防控方式比较,更利于水体生态环境的稳定,因而池塘中甲鱼疾病发病率下降是必然。无论甲鱼养殖何种模式,减少各类病害的发病率,重在保证甲鱼养殖系统生态平衡,强化人工调节,而人工调节内容主要体现在优化系统生态环境和科学饲喂上[8]。本试验中如增加配置增氧设备,保证水体中充足溶氧,有效降解有毒物质,控制适宜的放养密度,减少应激反应,则甲鱼疾病发病率可能会进一步降低,而池塘养殖经济效益还能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3.2生态防控水质处理技术生态防控应遵循“抗激为主、抗感染为辅”的指导原则[9],因此,环境友好的病害生态防控技术尤为关键。首先,应大力推广微生态制剂、免疫增强剂、水产疫苗、中草药、生物渔药等无公害绿色渔药的合理使用;其次,将铜离子发生装置、过氧化氢、臭氧等新型水体消毒方法在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中进行应用[10]。当前甲鱼生产实际中,利用常用水质改良剂,单一方法难以达到养殖废水无害化[11],本研究中采用生态的多种方法综合处理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疾病防控效果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可推荐为今后甲鱼养殖水质处理的有效途径或方式。

3.3生态甲鱼品质有研究指出:仿生态鳖的营养价值明显高于温室鳖,另外不同性别的鳖营养成分价值也不同,雌鳖的水分、蛋白、氨基酸部分种类较雄鳖含量高[12]。仿生态鳖由于采用的是非控温式的大面积养殖池,低密度的绿色养殖模式,鳖是在模拟自然环境中,从而可以获得最大限度地生长和生理需求;而温室恒温养殖,缩短了饲养周期,养殖密度高,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常采用多种药物防治疾病,养殖出的甲鱼,其营养价值、口感显然不如仿生态鳖,尚且还有药物残留的可能。当前,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治的主要技术包括药物、免疫、生态与综合防控等[13],只有免疫、生态防控技术,才能真正解决长期困扰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3.4结论外塘中华鳖病害生态防控技术比常规防控技术具有显著的技术、生态及效益方面的优势。将此项技术进一步完善并加以推广,将能快速推动我国中华鳖产业朝节能减排、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上前行。

致谢:感谢安徽省喜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徐宁场长,安徽省鳖类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员王芬、张静二位同志在本研究过程中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赵春光.浙江甲鱼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J].科学养鱼,2015,1:1-2.

[2]桂琳,王晓清.甲鱼疾病现状及研究进展[J].湖南饲料,2014,1:19-21.

[3]GB/T26876-2011中华鳖池塘养殖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4]张建人,杨芳.甲鱼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水产,2014,7:22-25.

[5]李进村,刘其芝,童厚广,等.甲鱼生态养殖技术推广效果研究[J].科学养鱼,2011,7:30-31.

[6]夏建海,范武江,王晓清,等.中华鳖原生态养殖技术研究[J].水产科技情报,2013,40(2):110-112.

[7]何义进,金武,张铁辉,等.温室大棚养殖中华鳖几种主要疾病的控制技术[J].科学养鱼,2015,1:58-60.

[8]张廷军,杨振才.甲鱼养殖系统的特点与甲鱼疾病[J].福建水产,1999,3(1):81-85.

[9]成南,唐玉华.水产养殖病害生态防控技术[J].江西饲料,2014,4:24-26.

[10]王维新,张弼.水产动物疾病无公害防治技术应用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5533-5538,5560.

[11]周冬仁,罗毅志,叶雪平,等.几种常用水质改良剂处理中华鳖养殖废水效果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6,2:268,270.

[12]何蓉,谢晶,黄硕琳,等.中华鳖在温室养殖、仿生态养殖条件下的营养成分比较研究[J].食品科学,2013,34(13):234-238.

水产养殖水质如何调理篇3

关键词:淡水养鱼效益提高

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海洋捕捞渔业资源锐减,国内外市场对淡水养殖的需求越来越大,淡水养殖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的渔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其中淡水鱼养殖出口获利丰厚。随着我国淡水鱼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淡水鱼养殖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为了使淡水鱼保持优势,健康发展,提高养殖效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优化和改进:

1.养殖科学技术

第一,推广现代化的养殖模式。要在现有淡水鱼养殖经营的基础上,通过政策鼓励和引导,实行股份制或合作制,大力引进外资和先进的技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集约化程度和整体经济效益。推动技术推广和普及,发展更优化的淡水鱼养殖经济。比如网箱养殖的推广。由于网箱养鱼具有投资少、易捕捞、操作简单、管理方便等特点,在水田较大、水位较深的池塘,均可推广网箱养鱼以提高经济效益。

第二,加强应用技术的研究。为适应渔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养殖效益,必须要重视科技研究,拓展科研领域,加强淡水养殖、水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应用技术研究。比如大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在鱼苗培育和优化的应用。同时,要积极与有关科研机构和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加快产学研协作发展,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

第三,加快科技的推广。要建立健全地方各级的科技推广网络,给予充足的资金投入和改善基础设施,加快各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的建设步伐。

2.产品结构

目前我国淡水鱼的养殖结构还是比较单一,主要产品还是局限在鲤,不能满足人民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养殖效益越来越差。而名特优新水产品具有营养价值高、产量高、效益高、市场前景广阔等特点,既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又能为养殖户带来可观的收益。因此要调整产品结构,推广名特品种。

一是实施特种水产工程。制定和完善淡水鱼养殖规划,推动名特品种养殖业较快发展。以市场需求为中心,改善产品结构,增加鱼类的花色和品种,树立良好的品牌效应,不仅能提高经济效益,还会促进整体渔业结构的调整。

二是因地制宜调整进行合理的布局。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养殖业,实现养殖资源优化配置。在养殖中重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推广健康养殖、无公害养殖,生产安全优质的产品。

3.成本收益管理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在共同致富的目标下,扩大渔业生产经营规模,以规模经济和产业集群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还要进行科学管理,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对养殖的设施设备和技术,进行不间断的控制和管理,以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做好科学放养,科学投喂的工作,投喂要注重饲料的质量,节约开支。

其次,发展淡水养殖保险。淡水养殖保险是由保险机构为水产养殖者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保险。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功能,这三大功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参考文献

[1]徐富华.如何提高淡水养殖效益.渔业致富指南,2004(24).

水产养殖水质如何调理篇4

一、开展水产养殖业保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水产养殖业是我国渔业生产的支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国情出发,确立并实行“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使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2009年我国水产养殖面积接近1.1亿亩,从业人员超过1000万人,水产养殖产量3622万吨,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71%,占世界水产养殖产量的70%,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改变了我国传统渔业依赖天然渔业资源的经济结构,提供了稳定、充足、优质的水产品供应,促进了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并带动了休闲观赏渔业、水产品加工、储运、销售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水产养殖业也是农业中的“三高”产业,即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据统计,2009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造成水产品损失116万吨,受灾养殖面积1296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52亿元。2010年5月~8月,我国大部分地区遭受特大暴雨和洪涝灾害袭击,水产养殖生产损失极为严重。据不完全统计,15个省(区、市)渔业直接经济损失共计100.2亿元(其中水产养殖业经济损失96亿元);养殖池塘受灾393.3万亩,湖泊、稻田等其他养殖水面受灾164万亩,毁坏网箱98.3万个,损失水产品83.7万吨。进入十月,海南省遭遇连续强降雨袭击,损毁养殖池塘18.7万亩、网箱近1.6万口,水产品损失7.3万吨,养殖经济损失达16.6亿元。虽然水产养殖业风险巨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与美国、加拿大、挪威、日韩等水产养殖保障体系完善的国家相比,我国水产养殖业的配套保险服务体系非常滞后,养殖户基本上没有保险保障。养殖渔民“三年奔小康,一年赔精光”,因灾返贫、因灾致贫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发生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悲剧。在今年暴雨灾害中,湖北省孝感市闵集三合宫渔民专业合作社损失十分严重,其11户社员2300亩精养池塘因堤坝溃口全部被淹,养殖产品大多逃逸或死亡,导致鱼种、饲料等物资累计投入资金160多万元血本无归。无论是基层干部的呼吁,还是调研中广大水产养殖户的直接反映,水产养殖小区、养殖户普遍要求开展养殖保险。为保障广大水产养殖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其抵御灾害风险的能力,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以及渔区和谐稳定,应尽快开展水产养殖业保险,建立全国性水产养殖业风险防范体系。

二、水产养殖业的风险特点及开展保险的难点

通过近些年水产养殖灾害统计以及各地的反映,水产养殖风险主要来自自然灾害。淡水养殖面临的主要风险为洪涝灾害、冰冻灾害、干旱、病害、污染及人为破坏等;海水养殖面临的主要风险为台风、风暴潮、热带风暴等风灾,以及赤潮、病害等。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09》的统计,2009年全国水产养殖因台风、洪涝损失61.6亿元,因病害损失34.5亿元,因干旱损失17.7亿元,合计占全部直接经济损失(152亿元)的75%。农业保险是保险业务中的老大难问题,而养殖保险则是农业保险中的老大难问题,水产养殖业尤甚。一是水产养殖保险标的的多样性和养殖方式的多样性;二是水产养殖风险高、损失大,赔付率居高不下;三是水产养殖保险标的生活在水中,看不见、摸不着,在发生部分死亡或流失的情况下,很难直观准确地核定损失程度,定损比较困难;四是部分投保人的思想素质不高和保险人的技术防范手段不足,道德风险高。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在1982年到1995年间,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水产养殖保险的保费收入是112万美元,同期赔付220万美元,损失率高达197%。同时,困扰水产养殖业保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渔民群众的保费支付能力低。调研中了解到,渔民群众普遍参考政策性水稻保险,能承受的费率水平为1%左右。与之相矛盾的是,保证水产养殖保险正常运行的费率则高出很多。参考韩国《养殖水产品灾害保险法实施令》,对风险最低的工厂化养殖牙鲆,在承保台风、海啸和因此发生的次生疾病等指定风险时,根据不同的风险区划,费率在3%~5%之间。从国内来看,开展水产养殖保险规模最大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上海安信保险公司淡水养鱼保险,仅承保台风、暴雨、雷电等自然灾害所致泛塘、溃塘和漫塘损失,费率为2%,附加恶劣气候泛塘、水质污染中毒、他人投毒损失责任的费率为10%。

三、水产养殖业保险具有可保性

正因为对开展水产养殖业保险的一些顾虑,如保险标的不好确定、勘查定损比较困难以及赔付率高等,导致商业性保险公司很少介入水产养殖保险业务。但是通过调查分析发现,这些所谓的“难题”不全是水产养殖独有的,在种植业、畜牧业保险中也都不同程度存在。因此,只要确立合理的原则和路径,水产养殖业具有可保性。一方面,养殖场地的租金投入、海域使用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苗种成本、饵料投入、人工费、水电费等成本投入客观存在。在调研中了解到,一个9m2的海水养殖网箱成本为2700元,加上固定网箱的锚要3000元左右;滩涂养殖修建围堰、水闸,内陆养殖池塘修建护坡、道路、进排水设施,每亩要投资5000多元。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养殖池塘流转租金1600元/亩,苗种投入为2000元/亩~3000元/亩。湖北省石首市池塘养殖早期清塘、投苗、饲料投入在3000元/亩左右。两省石斑鱼、龟鳖等特种养殖苗种投入都在10000元/亩左右。这些都是实实在在、明明白白的投入,是要靠生产挣回来的,可以作为水产养殖保险的对象。另一方面,目前各类水产养殖合作社、行业协会等专业化组织发展迅速,在组织开展标准化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组织养殖户建立了生产台账、养殖日志,一旦发生灾害事故,在定损时有据可查,为发展水产养殖业保险提供了基础资料。而比较规范的专业合作社、养殖企业和规模养殖户养殖规模大,投入多风险大,投保意愿也比较强,可先组织他们参加养殖保险,以此带动其他分散养殖户参加保险。

四、发展水产养殖业保险的初步设想

(一)水产养殖保险以保成本为主水产养殖保险以保成本为主(包括标准化精养海水滩涂、淡水池塘设施投入、育苗投入等)。一是以成本为保险标的额,在发生损失后,通过保险理赔可以为养殖户提供基本的灾害补偿,让受灾户及时恢复再生产。二是可规避道德风险,并且简单易于操作,能够为拓展水产养殖保险长期发展空间积累基础。如果以养殖业产值为标的额,养殖户需要交纳较高的保险费,多数养殖户不愿承担;且在价格下跌的过程中,容易引发部分投保人恶意造成损失后向承保人索赔,存在较大的道德风险。

(二)政府要为水产养殖户参加保险提供保费补贴从水产养殖业风险特点和渔民保费承受能力看,开展水产养殖保险必须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保费补贴。国内外实践经验也表明,凡是涉及到农业保险的,除极少数完全商业化经营外,其他的都有政府的介入,只不过介入形式和程度不同而已,有的以保费补贴,有的以颁布行政指令和行业规则,有的靠政府的权威处于中间协调等。我国从2007年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对参加种植业、畜牧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保费补贴。目前,政策性保险的险种不断增加,农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国家对保费补贴的比例不断提高。2007年~2009年中央财政支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141.7亿元。2010年财政部为实施农作物保险、能繁母猪保险、奶牛保险等保费补贴,安排预算资金103.2亿元。水产业是农业的重要产业,水产养殖业风险也大于种植业和畜牧业,但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不包含水产养殖业,制约了水产养殖保险的开展,地方干部认为养殖户没有享受到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对养殖户是不公平的。水产养殖业保险不仅应该享受财政保费补贴,而且补贴水平应高于种植业、畜牧业。

水产养殖水质如何调理篇5

1池塘养殖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服务

1.1池塘养殖生态系统的结构

McLusky等认为,生态系统结构由3类特征决定和体现,第1类为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分类学特征,第2类为有机体及环境因子的尺度和生物量特征,第3类为具有相同生态属性的功能组特征¨“。因此,国外研究人员在分析生态系统结构时往往是通过各个生态指标来研究的,如非生物属性的温度、盐度、颗粒类型、溶氧量,生物属性的物种多样性,生物量,物种丰度,叶绿素含量和功能组特征等¨“”1。

1.1.1池塘养殖生态系统的非生物属性池塘养殖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结构指的是该系统中光、热、水、泥土、气体、及无生命的有机与无机物质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这些非生物环境要素构成池塘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池塘养殖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项:光强和光照时间‘“1、水温㈣、悬浮颗粒‘1“、溶氧㈣、池塘底泥‘”1。

1.1.2池塘养殖生态系统的生物属性池塘养殖生态系统的生物系统结构是该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其生物学特征与天然河流、湖泊、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相比有更明显的区别,尤其在物种多样性n“、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啪1、种群繁殖及寿命、功能组(functionalgmup)旧¨等属性上有较大差异。

1.2池塘养殖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功能被描述为生态系统组分随时间变化和因此发生在系统内所有过程的总和。特别是能量、物质的转移和循环¨“,大致可以分为3种类型:环境一生物(environment—biol093r)过程描述物理化学系统(盐度、温度、地质状况)等为生物创建生境的过程,如河流水流减小有助于底栖生物生存。生物一生物(biology-bi0109y)过程描述目前的生物群落是如何因生物过程和种内、种间关系(如捕食、竞争、寄生)而改变的。生物一环境(biology—environment)则描述生物学可以影响物理化学系统并使物质在物理化学系统中输入和输出的过程。由于池塘养殖生态系统的目的非常明确,在人工控制和管理下,其系统结构相对简单,池塘养殖生态系统的功能也相对比较清楚。最基本的功能有水域环境提供的生境H纠以及水体流动、蒸发引起的小气候变化¨“,光合作用和初级生产呤…,养殖池塘发生的捕食、竞争、寄生关系ⅢJ,有机物降解和氮磷循环”。

1.3池塘养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成

根据Daily的解释…,生态系统服务即为能充实、维持、满足人们生活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某种状态和过程。池塘养殖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也能提供相应的生态系统服务,具体服务类型及产生的价值量均由生态系统的结构属性和功能属性决定,具体服务包括气温调节、提供生物栖息地、食物供给、碳的固定、空气质量调节、生物调控、氮磷循环、美学与文化、休息娱乐Ⅲ“1。而这些服务类型均是由水产养殖生态系统特有的结构和功能决定的(图1)。由图1可知,从生态系统功能决定服务的原理来看,文化、美学以及娱乐服务与其他服务有较大不同,原因在于其他服务都可归于一种或某种生态系统固有的生态功能,但文化、美学娱乐服务虽然由池塘景观和渔业文化这种生态功能决定,但这种功能更多依赖于人的选择和主观评价,很难确定与生态系统结构要素的对应关系。

2池塘养殖管理措施对养殖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服务的影响

池塘养殖系统是一个半人工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常用的水产养殖管理措施如清塘、放养养殖品种、施肥、投饵、用药、换水、充氧、起捕等影响水产养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影响其生态服务的供给(图2)。

2.1清塘

清塘是池塘养殖过程中的第一步,清干池塘水,在底泥中添加生石灰,用在阳光下曝晒的方式消灭可能危害养殖对象的病菌和有害生物。从生态系统结构上看,添加生石灰影响池塘底泥的成分,使池塘底泥中的有机成分矿化并分解为无机营养物;杀灭底泥中的厌氧分解者,添加生石灰改变分解者功能组的结构;降低池塘底泥中的生物多样性。从功能上说,添加生石灰改变池塘水环境,提供生境特点和水体流动蒸发现状,促进有机物降解和氮磷循环,改变养殖池塘中捕食、寄生和竞争关系,降低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生物调控能力。

2.2放养养殖品种

养殖者自主选择养殖品种和放养量、仔鱼的来源,从结构上说,决定池塘生态系统主要生物种群的繁殖特征和年龄结构,决定捕食功能组的组成,如鲢鱼以浮游植物为食,鳙鱼以浮游动物为食,草鱼、团头鲂以水草和幼嫩陆草为食,鲤、鲫则除摄食螺蛳、摇蚊幼虫等底栖生物外,还摄食水草、藻类和腐屑等。养殖品种的人为选择以及仔鱼种群,往往通过几条亲鱼繁殖的状况大大降低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从功能上说,它主要改变养殖池塘中捕食、竞争和寄生关系。

2.3施肥

由于池塘生态系统初级生物量不足,须要添加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增加池塘养殖系统中氮、磷、钙等物质含量。从结构上说,向池塘养殖生态系统补充大量鱼类生长所需的物质,扩大捕食生物链和腐屑生物链,扩大养殖生态系统可能的生物量限度;同时,改变水环境的化学构成。从功能上说,施肥增加初级生产和光合作用,影响有机物降解和氮磷循环。

2.4投饵

投饵也是一种向水体补充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方式,其作用基本与施肥类似。不同的是,投饵直接从食物链的中间部分加入参与物质和能量循环,而施肥从食物链起始部分开始。

2.5用药

对于富营养化、物种结构简单的池塘养殖生态系统中,较易发生鱼病,而这些鱼病主要以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和寄生虫病为主。因此,从结构上说,用药就是通过药物杀灭造成病害的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降低它们的生物量,降低生物多样性,改变水体中的化学构成;从功能上说,用药改变养殖池塘的捕食、寄生和竞争关系,同时在食物链运行的过程中化学物质进入食物链并向顶端累积。

2.6换水

在常规鱼类池塘养殖过程中,一般采取加注新水来补充因蒸发丧失的水体,但在虾蟹类养殖中,须要经常性大量换水。从生态系统结构上说,换水使养殖水体增加溶氧,增加池水中的透明度,降低藻类分泌的抗生素浓度;在功能上改变池塘水环境提供生境的特点和水体流动蒸发现状,促进初级生产和光合作用。但换水实际上也是一个养殖生态系统与外界环境系统交换的过程,往往是一个将超过自身自净能力的废物向外释放的过程。

2.7充氧

通过增氧机充氧是池塘养殖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管理措施之一。充氧从结构上提高水体中的溶氧量,改变水体溶氧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从功能上加快池塘有机物降解和氮磷循环,提高初级生产力,增加食物供给能力,加强水体的自净能力。

2.8起捕

在养殖品种达到商品鱼阶段,将养殖群体捕捞,这一过程是池塘养殖生态系统最主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一食物供给一实现的过程,这一过程在生态系统结构上确定养殖群体的生长寿命、年龄结构,改变养殖池塘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大小,在功能上改变水体流动、蒸发现状,以及养殖池塘捕食、竞争和寄生关系,人为地使池塘生态系统走向终结。综合考虑池塘养殖各项管理措施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的影响,以及池塘养殖各项管理政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其结果如表1所示。

3结论与讨论

3.1生态系统服务决定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结构决定功能,而功能决定服务供给,对于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服务研究,须要了解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属性和功能属性,以及结构属性与功能属性与其相对应的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尽管由于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及其与服务的关系很难透彻了解,但粗略描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准确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基础。Dail扩1、constallzaBo、MEA等Ⅲ1已构建了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框架的一般模型,但具体到某一个生态系统或某一类生态系统就须要基于生态系统的特性具体化构建该系统的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框架,即必须基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分析,构建某一系统的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框架,以求更准确地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3.2养殖管理措施影响水产养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影响生态服务的供给

池塘养殖各项管理措施在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上或改变生态系统初级生产者组成,或提高生物地化循环的物质量,或降低生物地化循环的物质量,或改变生物地化循环的速率,由此大大提高水产养殖生态系统的食物供给能力;但同时,其他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气候调节、气温调节、栖息地、生物控制、文化与娱乐等)均受养殖管理措施的影响,不仅是增加或降低某一类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甚至由于不合理的管理措施使某些服务完全消失,或者产生负服务(环境损害)m1。

水产养殖水质如何调理篇6

关键词水产养殖;水体处理;水质净化;方法

中图分类号S9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03-0234-02

随着规模化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养殖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来自水产养殖的环境负荷是水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因此,挖掘集约化水产养殖业内部的节水环保潜力意义重大。现对常用的水体处理方法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分析当前生物净化技术,对生态农业健康渔业提出一些展望。

1水产养殖水体自然生物处理方法

使用自然生物处理池塘养殖水体的方法一般有稳定塘、自然湿地及利用土地处理等方法,其优势是对于处理含TN和TP的养殖水体,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非规模化水产养殖的自然水体本身类似于典型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在充分合理地利用其自净能力的情况下,能够较好地净化池塘养殖水体,并且经济合理。池塘的水生生态系统本身就有较强的自净能力,对渔业养殖水体的处理中,可以充分合理利用池塘的水生生态系统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来处理渔业养殖污水。

2水产养殖水体物理处理方法

2.1机械过滤法

由于渔业养殖废水中的生物排泄物和剩余饵料等主要以悬浮物形式存在,因此采用机械过滤去除是最为便捷、高效的处理方法。常用的过滤设施有砂滤器、压力过滤器、机械过滤器等[2]。在水产养殖废水处理工程实践中,机械过滤器使用较多,分离效果较好,其工作原理是将通过喷淋管喷洒到过滤箱,过滤箱内的过滤器和小粒径沸石颗粒过滤后的水返回到水池。

2.2光照处理法

光照处理作用机理是通过将微生物的DNA链断裂,造成微生物永久失活,从而达到灭菌的目的。光照处理系统对渔业养殖废水具有明显的处理效果,对渔业养殖废水中的NO3--N、NO2--N、NH4+-N、TP、COD的处理效率分别为52.5%~61.73%、48.9%~57.86%、68.91%~80.07%、41.56%~49.87%、13.86%~25.68%[3]。光照处理法利用光照对池塘养殖废水进行处理,具有成本低、操作易、处理后出水水质稳定的特点。

2.3泡沫分离法

泡沫分离法是利用气泡的气液界面可吸附、浓缩污浊物质的性质,从而分离去除水中污浊物质之浮选分离法的一种方法[4]。泡沫分离和臭氧消毒设备对渔业养殖水体中异养微生物、NH4+-N、NO2--N处理效率分别为86.72%~94.66%、36.56%~40.21%、37.59%~39.12%,能明显提高水体溶解氧,对COD的处理效果较低;连续工作24h后,能有效降低渔业养殖水体中的NO2--N的含量和异养微生物数量。泡沫分离法处理效果一般,在泡沫分离设备处理后位置比处理前位置的NH4+-N、NO2--N和COD浓度能降低38.92%~43.45%、23.65%~28.71%、10.52%~13.85%,但能明显提高出水溶解氧含量。

3水产养殖水体化学处理方法

养殖水化学处理法指通过在养殖水体洒入一定量的无机或有机化学制剂,与水中污染物或悬浮物发生反应以改善养殖水质,这种方法在传统渔业养殖中使比较普遍。根据化学反应类型可分为中和法、沉淀法、络合法、氧化还原法[5]。其中臭氧处理法已较广泛应用于渔业养殖用水的处理,效果比较明显,但臭氧处理法大幅度增加养殖的成本,同时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也不能降低养殖水体营养物质TN、TP等的含量,因此在渔业养殖废水的深度处理中应用较少。

4水产养殖水体生物处理方法

4.1生物制剂法

微生态制剂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加入到渔业养殖水体后能够快速增殖而变为优势种。利用有益微生物改善渔业养殖水体环境、维持渔业养殖水体生态平衡,是保持渔业养殖健康和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6]。光合细菌是目前应用最多的一种水质微生态调控剂,光合细菌可利用水中的NH4+-N、H2S等污染物质,使水中的有毒有害成分降低,溶解氧增加,遏制水体的富营养化,增强水体的透明度,使水质得到改善。在pH值合适的情况下,芽孢杆菌为主的复合菌对养殖水体有很好的生态调控作用,特别对水体中NH4+-N、NO2--N、NO3--N和COD的处理效率很好。随着投放时间不同,去除效果也不同,投入微生态制剂9d后,上述主要污染物含量显著降低,渔业养殖水体可以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Ⅱ类水域的水环境质量标准[7]。反硝化细菌对水体中的NO3--N、NO2--N处理效率也较好,研究表明,NO3--N、NO2--N为1mg/L的水体中,3d内NO3--N、NO22-N处理效率可以分别达到95.8%和90.2%[8]。

4.2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是渔业养殖水体生物处理的关键技术,其是以好氧微生物及其黏附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所组成,具有吸附分解有机污染物,有效降低有机污染物浓度的能力。在经典的活性污泥处理法上发展而来成的AB法和SBR等处理工艺,具有更好的处理效果。Umbletal在渔业养殖污水排放沟中使用类似SBR法的操作方法进行好氧和厌氧处理,效果良好。Meskeetetal对经典的活性污泥法处理渔业养殖循环水进行研究,其结果表明NH4+-N浓度较高达不到回用水质的要求。Nugualetal使用SBR法工艺处理海水养殖废水的有机污染物并研究盐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发现在处理盐度不是太高的海水养殖废水时,TN去除效果明显[9]。

4.3生物膜法

生物膜法由于具有产生活性污泥量少、运行维护便利、处理费用低廉的特点,在渔业养殖废水处理方面也有相对优势。生物膜法主要有生物转盘法工艺、生物接触氧化法工艺、生物流化床法工艺和生物滤池法工艺等,这些技术方法可根据微生物的多样化特征,选用于渔业养殖废水的封闭循环使用。由于生物膜上固定化的微生物密度较高、活性较强、反应速度更快,同经典的挂膜微生物处理工艺相比,对NH4+-N和难以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具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在连续曝气的作用下,生物膜法对渔业养殖池塘中有毒有害的NO2--N和NH4+-N等有很高的处理效率,尤其对NH4+-N的去除效果比不曝气的好。连续曝气对水体中可溶性P的去除无明显效果,不曝气时明显降低水中可溶性P浓度[10]。

4.4生物滤池法

曝气生物滤池是具有集生物氧化、过滤和生物吸附等多种处理工艺于一体的水处理工艺,其通过维持较高的水力负荷和保留较高的微生物浓度以减少环境冲击,能促进好氧微生物生长,同时污泥产生量较少。曝气生物滤池主要应用于受污染渔业水源的预处理、难降解污染物处理和回用水的深度处理,且应用前景很好。在规模化养鱼池塘中使用的生物滤池设备主要有平流式、降流式和升流式[11]。生物滤池的运行最关键的部分在于挂膜,滤料表面如果不能形成有效的好氧生物膜,则无法对渔业养殖废水进行处理。挂膜从环境微生物学的来讲,即菌体接种,使微生物吸附在滤料表面上。微生物的载体为生物滤池中的填料,在不更换滤料的情况下,生物滤池可以连续使用。

4.5渔业养殖水体人工湿地法

人工湿地按水流方式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表面流、潜流和垂直流3个类型。陈家长等[12]对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对混养区渔业养殖废水的处理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对渔业养殖废水中的COD、NH4+-N、NO2--N、NO3--N、PO43--P、TN和TP的处理效率分别变化在32.07%~50.00%、57.25%~91.67%、38.46%~79.59%、43.75%~81.82%、47.50%~78.67%、31.37%~80.00%和39.53%~71.43%,平均处理效率分别为41.69%、76.91%、53.06%、60.88%、61.33%、54.22%和59.15%。

5水产养殖水体处理发展方向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的日趋严重,未来世界各国将采用封闭式循环养殖方法,渔业养殖废水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排放技术研究具有巨大的实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13]。我国渔业养殖废水主要来自的渔业养殖结束后的排水及渔业养殖过程中的季节性换水和补水,排换水时间相对比较集中,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渔业循环养殖技术,运行费用非常昂贵,不适合我国的国情,在我国难以推广。我国池塘养殖具有规模小、分散,且种养混合区域面积广,主要养殖品种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等特点,采用人工湿地和自然湿地水质净化系统处理渔业养殖废水[14],符合现代和未来生态农业的要求,通过调整渔业养殖生态系统的结构,减少和避免养殖废弃物在水体中的积累,在使渔业养殖水质得到净化处理的同时使这些渔业养殖废弃物再循环利用。进一步研究高效可行的规模化渔业养殖废水集中处理系统和工艺,改善渔业养殖水体生态环境质量,保护水资源和减轻渔业养殖排水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我国渔业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6参考文献

[1]王君英.水产养殖对生态环境污染的控制措施[J].北京水产,2004(4):4-6.

[2]TILLEYDR,BADRINARAYANANH,ROSATIR,etal.Constructedwetlandsasrecirculationfiltersinlarge-scaleshrimpaquaculture[J].AquaculturalEngineering,2002(26):81-109.

[3]晏小霞,唐文浩.光照处理系统对养殖废水净化效果的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25):201-205.

[4]谭洪新,周琪.泡沫分离―臭氧消毒装置的水处理效果研究析[J].渔业现代化,2008(1):15-19

[5]郭立新.循环水培高等陆生植物系统对水产养殖废水的净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4.

[6]邹健,方建光.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环境生物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畜牧杂志,2007,10(43):60-61.

[7]孟睿,何连生,席北斗.芽孢杆菌与硝化细菌净化水产养殖废水的试验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11):28-31.

[8]尹艳娥,沈新强,晁敏,等.反硝化技术对模拟养殖池塘修复的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28(8):1727-1732.

[9]方圣琼,胡雪峰,巫和昕.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技术及应用[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5(9):51-55.

[10]张寒冰,黄凤莲,周艳红,等.生物膜法处理养殖废水的研究[J].生态环境,2005,14(1):26-29.

[11]ROUSSEAUDPL,VANROLLEGHEMPA,PAUWND.ConstructedwetlandsinFlanders:aperformanceanalysis[J].EcolEng,2004,23(3):151-163.

[12]陈家长,何尧平,孟顺龙,等.表面流人工湿地在池塘养殖循环经济模式中的净化效能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26(5):19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