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诗集(6篇)
红色诗集篇1
关键词:彭斯;玫瑰;通感;象征;韵律
罗伯特•彭斯(1759―1796)是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是苏格兰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又称为苏格兰著名的农民诗人。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但他热爱劳动,对诗歌怀有浓厚的兴趣,并且非常熟悉古老的苏格兰民谣,15岁时就开始作诗。在27岁那年,为了筹集一笔旅费,他把自己平时在劳动之余写的诗收集在一起,出版了第一本诗集《苏格兰方言诗集》(Poems,ChieflyintheScottishDialect),没料到这部诗集却令他一举成名。他的诗多用苏格兰方言写成,继承和发掘了民间歌谣的传统,把诗与歌紧紧结合起来,因此主旨鲜明,纯朴自然,极具乡土色彩,表现普通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朴实自然、简洁明快,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几乎首首可诵。
《一朵红红的玫瑰》这首诗出自诗人的《主要用苏格兰方言写的诗集》,是诗集中流传最广的一首诗,是诗人为在离别时送给他的恋人而写的。诗人在诗中歌颂了恋人的美丽,表达了诗人的炽热感情和对爱情的坚定决心。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而对爱情最简洁、最直观、最多变的表达方式无疑是诗歌。这首诗可称为彭斯爱情诗的杰作,他巧妙地应用诗歌创作的优势,以其意味悠长的底蕴、生动逼真的描绘、饱含音乐性的语言,赢得了千千万万读者的青睐,更受年轻人的喜欢,成为他们必读的爱情诗。诗中传达出的纯真爱情的伟大力量在当代社会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震撼。
一、通感的巧妙运用使意蕴生动丰厚
这首诗全诗共分四节。一开篇,诗人就用了两个经典的比喻来形容心上人的美丽动人:“啊,我爱人像红红的玫瑰,它在六月里初开;啊,我爱人像一支乐曲,美妙地演奏起来。”英国人最喜欢玫瑰,每年的六月是英国玫瑰花盛开的季节。玫瑰象征着爱情,诗人把自己的爱人比作“六月初开的玫瑰”,“一朵红红的玫瑰”,寥寥数笔就让读者看到:娇柔的玫瑰散发着缕缕清香,殷红的花瓣、晶莹的露珠在和煦的阳光下散发着七彩的光芒。这正如“我”钟爱的姑娘,她有着修长的身材、迷人的面庞,带着一丝羞怯,散发着缕缕清香。诗人用明喻来突出爱人的年轻貌美,芳香如花,使读者享受到了一种视觉的美。紧接着,诗人又把爱人比作“一支美妙(sweetly)的乐曲”,把读者引入了另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我”的恋人是如此美丽、端庄、善解人意,与之独处就像身处一间温馨、舒适的小屋,品着浓烈醇香的美酒,聆听自己最喜爱的乐曲。
二、辅以象征与夸张手法宣告爱情的坚贞
诗的第二、三节层层递进,进一步表达诗人的炽烈爱情:“你是那么美,漂亮的姑娘,我爱你那么深切;我要爱你下去,亲爱的,一直到四海枯竭。一直到四海枯竭,亲爱的,到太阳把岩石烧裂;我要爱你下去,亲爱的,只要是生命不绝。”这一段爱情的宣言,诗人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用具体可感的岩石、海洋、太阳和沙漏来象征坚贞不渝的爱情,更用夸张的手法,以海枯石烂和万古不变的沙漏为比喻,歌颂爱情的坚贞。表达了诗人不仅渴求全心投入的爱,对爱情的永恒也同样充满了期待,更渴求“沙漏式”的相濡以沫的爱情。这火山爆发般、压倒一切的激情可谓发自肺腑,感人至深,深深地牵动着读者的心。特别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读到这里,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还记得在中国汉乐府中有一首诗《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还有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写道:“这天高地厚情,直到海枯石烂时。”虽然英汉文化与风俗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在爱情的生死表白和恋人的誓言方面,具有何等的相似!可见,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人们都追求和向往美好纯真的爱情生活。诗人简朴、纯真的爱情观在第四节到达高潮:“再见吧――我惟一的爱人,我和你小别片刻;我要回来的,亲爱的,即使是万里相隔。”写出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经风雨侵蚀、岁月洗礼的爱情更显坚贞和不朽。
三、选词、韵律的别具匠心深化主题
该诗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唤起人们追求纯真质朴的美好爱情,又给予人们强烈的艺术美享受。全诗以具体物象“玫瑰”开头,使读者感到鲜明直接;接着又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抒情,诗歌的意境由微观转向宏观,爱情主题得到深化,以千万里的远行结尾,意境由小到大,到广,到深,虽是道离别之情,但更像是爱情的誓言。诗中的语言用词很有特点,叠字复句的运用更有无限匠心。王佐良就认为,“诗中……尤其是第八、九两行――Tilla’theseasgangdry――的重复实是意味深长的天才之笔,因为这一重复出现在全诗的正中,划分而又衔接了两个不同的境界:前八行是你我之间的恋爱,只牵涉两人,情调热烈而轻快;后八行则将岩石、海洋和太阳都卷了进来,爱情有了一个宇宙背景,不仅空间扩大,时间上也延长了;最后又回到原来的两个人,这时爱情深化了,人生经验也丰富了……经过这样上天入地,爱情是经受得起一切考验了。”
这首诗的语言不仅产生美好的意境,更是充满音乐性的语言。luve(古体)是诗中反复出现的字眼。在短短的4个诗节中,我们总共可以发现7处之多。而这一复叠仿佛一串串活泼跳跃的音符,给读者创造了一种回环往复,余音绕梁的“波峰一波谷”效应,使心中蓬勃热烈的爱如同澎湃激昂的乐曲,不仅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真实的情感,而且会情不自禁地把其与自身爱的经历紧密相连,从而在诗人和读者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理解的桥梁,产生强烈的共鸣。诗的开头多用短元音,给人一种相爱的甜蜜和轻快的节奏;而在结尾则使用大量的长元音,放慢了全诗的节奏,表达了恋人间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而诗中“O,mylove”,“mybonnielass”,“mydear”,“myonlylove”看似简单的重复,但却给全诗带来了和谐的乐感美。
四、结语
彭斯的这首《一朵红红的玫瑰》以其独有的韵味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的经典之作,开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对以后的像济慈、拜伦等诗人有很大的影响。诗人用流畅悦耳的音调、质朴无华的词语和热烈真挚的情感打动了千百万恋人的心,也使得这首诗在问世之后成为人们传唱不衰的经典。特别是在当代人们对于感情日趋现实的生活中,再读这首诗时,给人一种莫名的感动,唤起了沉睡在人们内心深处对于美好爱情的憧憬。真正的爱情就应该如诗中所说,爱一个人就需要彻底的牺牲,毫无保留的给予。这里应该没有门第观念和金钱的贪欲,要的只是一颗无私、宽容、永无穷尽的爱心;这里应该没有两颗心灵激情碰撞后对日趋平淡的生活的厌倦和对责任的逃避,要的是细水长流,在未来漫长的生活中相扶相携,互体互谅。一朵火红的玫瑰,一段炽热的爱情誓言,只要心中有爱,又有哪个人不会为之感动?
参考文献
[1]蒲度戎.彭晓华主编.英美诗歌选读[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2]苏煜主编.英国诗歌赏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3]徐艳萍,杨跃.东西方情诗的巧合[J].西北大学学报.2004(6)162-165.
红色诗集篇2
关键词:网络平台《七律・长征》自主开放式
《七律・长征》是在红军长征胜利时写下的一首56字的革命史诗,再现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饱含了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翻阅之前学过的教材,没有任何与长征有关的故事内容,因此本课对于现在的小学生来讲,应该说离得比较遥远了。这样的红色经典课文学生较难理解感悟,但是现在的孩子对于网络非常熟悉,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深刻解读了这首红色诗歌。
一、了解背景,长征故事汇报
课后的“资料袋”中虽然介绍了长征的时间、原因等,但是较为简略,学生是无法从中体会长征路上是如何艰苦卓绝的。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收集资料的能力,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去查找长征的背景、长征故事等资料,通过手抄报展示、课堂汇报,让学生了解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遭遇的艰难险阻,为后面理解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奠定基础。
二、查找地名,再现长征历程
短短的四句诗中,共出现五个地理名称:“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岷山”,按时间地点的顺序,勾勒出一幅“长征路线图”。但学生对这些地区、地名没有空间概念,因此通过网络查找地名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长征路线,并对诗中所描述的“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战斗有深刻的理解,进一步了解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经历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再现中国工农红军二五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
三、搜索配画,理解品味诗句
律诗用词精辟凝练,是作者字斟句酌而为,因此理解诗意不但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诗是诗人情感的抒发,而感情又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文字表达出来,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果在教学中把抽象、凝练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事物联系起来,将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以看得到的一幅幅生动直观的图片,那么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初读、解字词、明诗意,借助网络平台,教给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评议。诗中“逶迤”“磅礴”等词语较难理解,为了不让这些诗句的理解成为孩子的负担,让他们愉快地学习,我放手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与诗句相匹配的图画,形象直观地感受长征艰险壮阔的场面,进一步体会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四、选择配乐,共鸣升华情感
通过为诗句配画,学生已经对诗意有了一定的了解,体悟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如何使孩子们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呢?在以往的诗词教学中,老师们喜欢通过示范读或播放录音来帮助孩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可不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并表达情感呢?
音乐是开启人类情感的钥匙。在教学中为了把诗中的情感与音乐相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读文入境,感受这首律诗磅礴的气势,我大胆地尝试让学生去网上为《七律・长征》找一个合适的背景音乐,配乐朗读。通过在网上搜索、选择背景音乐,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了朗读兴趣,我只对学生在诗的节奏和重音、情感方面进行点拨,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进一步感受作者的奇特想象、博襟、英雄气魄和中国工农红军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五、课外延伸,自主拓展求知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首气势磅礴,饱含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的律诗,我让学生自主选择以下作业:背诗、画诗、写感受、背诵课外搜集到的的诗词。通过自主作业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并进行对诗人诗作的积累。学生有的选择画一画,给古诗配上了“五岭逶迤腾巨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精美图画;有的几个人根据诗的大意,扮演当时士气鼓舞的红军将士,把当时的“三军过后尽开颜”的情景生动再现;有的搜集到的诗,自学理解并背诵了下来……自主性作业让学生主动地去完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实现了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加强了作者相关红色诗歌的积累,培养了课外阅读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实践证明,运用网络平台辅助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亲近红色经典,进一步了解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历程,让学生对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夏洪金,李怀森.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古诗教学[J].读与写杂志,2010(9).
红色诗集篇3
自古以来,
东江是珠江的分支,
珠江是长江的分支。
香港人饮用的是东江水,
香港人喝下的是长江水。
那些年,
西方人垂涎的东方之珠,
耀武扬威的英国大兵,
在兰桂坊酒吧任意疯癫,
在骆克道舞厅肆意狂欢……
香港人用汗水,
换来了东江的饮用水;
香港人用血汗,
供养着英国佬一百年。
八一军旗,
高耸香港十五个盛夏。
今天,终于见到
一队军车行驶在大街上,
一群迷彩装端坐无声。
去年,终于听说
威武的绿军装,
辉煌闪现在香港大学;
国父站立过的讲台上,
现身一位将军。
最近,终于得知
香港医院血库一半的血浆,
子弟兵长年自愿捐献,
殷红鲜活的青春热血。
橄榄绿,
全军最优秀的精英,
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结晶。
流血,流汗,
默默护卫着香港。
,
从未索取过香港人分毫钱财;
五星红旗,
托庇着戍边将士的铁骨衷肠。
同一片天空下,
同一片黄土地,
草绿色的身影,
血浓于水。
东江是珠江的分流,
珠江是长江的支脉。
香港人饮用的是东江水,
香港人年年月月,
吞咽的是长江水;
香港人日日夜夜,
吮吸的是母亲的乳汁!
军魂壮丽卷中珍
──题蔡丽双诗文新作集《鱼水情深》
青海省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吉狄马加
(一)
军旗映日绕兵歌,难得诗文精粹多。
时代风云萦笔墨,戎衣赤胆爱山河。
(二)
诗家应是有心人,手上毛锥重千钧。
描绘英雄真本色,军魂壮丽卷中珍。
鱼水情深心底声
──贺蔡丽双诗文新作集《鱼水情深》
历任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陈旭
(一)
鱼水情深心底声,灵潮奔涌美丛生。
军人本色英雄气,都在行间字里腾。
(二)
兵营旗展卷风云,精美诗文万象吞。
绿俏戎衣舒剑胆,椽毫浓墨绘军魂。
鱼水总情深
──贺蔡丽双《鱼水情深》诗文新作集出版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伏来旺
(一)
诗中鱼水总情深,壮美诗文细润心。
士气军魂诚伟博,遒雄笔力响强音。
(二)
蕴涵深厚自名家,姹紫嫣红笔绽花。
军旅人生铺锦绣,诗情画意壮风华。
清平乐・赞驻香港部队
《中华诗词》社长李文朝将军(北京)
文明威武,
正步和平路。
行使来进驻,
树起擎天玉柱。
红星闪耀香江,
紫荆孕育芬芳,
朝暮十年共处,
军民鱼水情长。
清丽双臻仰读蔡丽双《鱼水情深》
《世界华文作家》主编蔡佩珊(香港)
奇崛清新雅,
行间字里韵娉婷。
时代风云毫底卷,
兵歌雄壮浪涛腾。
笔墨绾戎衣,
妍葩沾露馨。
欣大气,
喜珑玲。
诗剑文心萦哨所,
军旗枪眼贮豪情。
红色诗集篇4
关键词:诗体拟句题材内容意境创设
《代悲白头翁》是一首拟古乐府,题又作《代白头吟》,此诗从红颜女子写到白发老翁,感叹青春易逝,富贵无常,有很深的的哲理意蕴。韩兆琦在《唐诗》珍藏本评《代悲白头翁》曰:“这首诗不论是它的思想还是它的艺术形式,在初唐时期都是佼佼者,它直接影响着后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甚至一直影响到《红楼梦》的《葬花吟》。[1]《葬花吟》的基调是“伤春”,在哲理内涵与诗歌形式上都借鉴了《代悲白头翁》,并加之改造、润色,使之成为千古名作。下面分析一下两诗的相同之处。
一、诗体及拟句方面。在诗体上,两诗均为七言歌行体,在《文明辨序・府》中有云:“自琴曲之外,其放情言,而无方者曰歌;步,疏而不者曰行。兼之曰歌行。”[2]歌行作为一种诗体,产生于汉代。进入唐代以后,歌行从乐府中分离出来,专指不袭用乐府古题的七言长短句为歌行。但在初唐时期,诗人们依然沿用着魏晋以来的文人七言诗,篇幅加长,句式整齐,但注意换韵,使这一诗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代悲白头翁》前半部分通过“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一句展开,接着引出洛阳女儿这一形象,通过花的娇美,女儿容颜的美丽转到对花开花谢,红颜不在的叹息,于是发出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感慨。感情徐徐展开,渲染有致。后半部分由“寄言全盛红颜子,须怜半死白头翁。”一句转入对花落时的落寞,对白头老翁老去无依的怜惜,最后以“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收尾,全文两个部分围绕着同一个主题,将情感自然流露出来。而《葬花吟》是由“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直切葬花主题,闺中女儿出门葬花,接着用女儿的眼睛写出春末的景,用女儿的语言来透视内心的情,然后发出“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只有谁?”的感慨,接着转向女儿生存的现实世界,写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残酷现实,然而她并没有屈服,选择用一净土埋葬自己,这是她葬花的原因。在诗歌的最后,她发出了“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悲叹。全诗的情感波澜起伏,最后达到情景交融的纯美境界。这两首诗抒情极富感染力,使诗人的情感得到极致发挥,不失为歌行的代表作。
在拟句上,《葬花吟》借鉴了《代悲白头翁》的形式和结构。“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与“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两句在形式和表达上较为接近。“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与“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情感表达相同。再者“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与“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都表达了人生易逝的哲理意蕴。《葬花吟》在整体上借鉴了《代悲白头翁》的形式和结构,“花谢花飞飞满天”一句,与“飞来飞去落谁家”表达上相似。“愁绪满怀无释处”与“坐见落花长叹息”两句在结构上几近相同。其次,“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家”与“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这两句几乎相同。最后,“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与“宛转蛾眉能及时,须臾鹤发乱入丝”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一致的。
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唐代丽正殿学士孙翌(季良)选编本朝人诗《正声集》时,就把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举为全集最好的诗,他说:“以刘希夷诗为集中之最,由是大为时人所称。”[3]脂砚斋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加批。”[4]《代悲白头翁》主题是感叹人生易逝,青春难驻。借“洛阳女儿”对“落花”感叹红颜易老,而美少年昔日何其骄盛,如今却落得一可怜白头翁。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最具深意,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言此句是/悟到了宇宙意识”,“从蜣螂转丸式的宫体诗一跃而到庄严的宇宙意识”。[5]《葬花吟》这首诗中林黛玉借落花表达自己漂泊无依的身世之感,如“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两首诗均借“落花”这一意象,表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这两首诗均借景抒情,将诗人的情感通过落花表达。因此“一切景语皆情语”便成了这两首诗的共同特色。
虽然这两首诗同为七言歌行体,却也有很多不同之处。这主要表现在题材内容和意境创设两个方面。首先是题材内容不同。《代悲白头翁》围绕落花展开描写。先写了洛阳女儿花容月貌,面对落花,感慨红颜易逝。接着又写了一个白发老翁,当年他曾是英俊少年,风流倜傥,而今年老多病,无人问津了。诗人把红颜女子和白头老翁的命运加以对比,点出青春难驻,人生易逝,全诗弥漫对青春的些许惆怅。《葬花吟》以葬花为主题,用春末的景映衬黛玉满怀愁绪的情,如“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有谁怜?”接着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来描述自己生存世界的残酷。最后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收尾。全诗弥漫着黛玉孤苦无依的哀愁。
其次在意境创设方面,《代悲白头翁》以人生问题为主线,用的是对比的手法。通过桃李盛开与落花纷飞、洛阳女儿与青春难驻、松柏摧朽与桑田沧海、红颜女子与白发老翁、清歌妙舞与一朝卧病、宛转蛾眉与须臾白发等诸多事物的对比,有力地深化了主题,构成岁月易逝、青春难驻的诗歌意境。《葬花吟》中黛玉将落花与自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如“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是黛玉以落花自喻,感慨世态炎凉,自己孤苦无依。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黛玉对自己寄人篱下,生存环境恶劣的控诉。“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则是黛玉发出对人生无常的感叹,弥漫着浓浓的悲哀之情。最后,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收尾,落花的命运就是自己的命运,全诗用的是比喻的手法,落花飘零构成了全诗的意境。
不难看出,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曹雪芹的《葬花吟》。两首诗都蕴含丰富的情感,都将情感、景物和人物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人们深切的感受到景物之外的悲伤。虽然两者的主题和意境有所不同,却以情真意切成为千古名作。
参考文献:
[1]韩兆琦.唐诗[M].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8:10页.
[2]徐曾.根校.文明辨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一四页.
[3]宋・尤炎.《全唐诗话》卷之一《历代诗话》(清?何文焕辑)[M].北京:中华书局,1982.74.
红色诗集篇5
“粉红丝带乳腺癌防治运动”由雅诗兰黛集团副总裁伊芙琳・兰黛和友人于1992年在美国共同发起,旨在向全球女性宣传“及早预防、及早发现、及早治疗”的防治乳腺癌理念,迄今已有17年的历史。目前,该活动已经延伸到近70个国家,成为全球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女性健康教育活动之一。粉红丝带运动创办至今,雅诗兰黛集团已经于全球分发了8000万枚以上的粉红丝带和乳腺癌防治资讯卡。作为“粉红丝带乳腺癌防治运动”的一个重要项目,2000年,雅诗兰黛集团启动了“全球地标亮灯活动”,包括尼亚加拉瀑布、悉尼歌剧院、雅典奥运场、比萨斜塔等。亮灯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媒体和大众的关注,成为最有效传递乳腺癌防治信息的途径之一。
2003年起,雅诗兰黛集团中国公司将粉红丝带乳腺癌防治运动带到中国,得到了中国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及参与。2006年,中国第一次加入了全球各地标志性建筑的亮灯活动。2006年9月27日,“世界第三大斜拉桥”上海南浦大桥的主桥部分被粉红色笼罩,整个黄浦江面沉浸在一片粉色的海洋中。
雅诗兰黛集团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沈祥梅告诉记者,今年是全球地标性建筑亮灯活动开展十周年。在这个特别的一年,雅诗兰黛公司将象征着奥林匹克精神的水立方点亮成粉红色,是为了传递希望的信息并鼓励人们与乳腺癌继续战斗。沈祥梅说:“去年的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在这里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发生。今天我们选择在水立方举行亮灯仪式,也是希望能用运动员们的精神激励自己,把这项运动深入、长远地开展下去。中国从各个方面来说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它也是我们公司最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当我们在关注中国女性美丽的同时,更要关注她们的健康和幸福。”
数据显示,由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及工作压力的增大,中国乳腺癌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以2000年到2005年为例,五年内乳腺癌发病率增长了38.5%,患者的年龄分布以40至55岁的患者为多,占60%左右,但已开始向年轻人群扩展。据此次“乳腺癌发病危险因素研究”项目承担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刘晓光博士介绍,与前几年相比,国人对乳腺癌的了解已经逐渐深入,早期筛查也受到足够的重视,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国内还没有规范的预防项目;此次雅诗兰黛公司与北医三院合作启动的这个项目,将侧重针对乳腺癌患者及高危人群的研究,明确以往危险因素与现代乳腺癌患者发病因素的相关性,以及探索是否有新的危险因素存在,期望找到可以人为控制的因素和规律。其最终目的是对可控制的危险因素提出预防建议,帮助和指导健康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有效预防乳腺癌,从而降低乳腺癌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红色诗集篇6
杭约赫是曹辛之常用的笔名。杭约赫,取长江船夫号子的谐音。1917年,曹辛之生于江苏宜兴。自幼酷爱文学艺术,1936年为宣传抗日救亡开始了创作。1940年在重庆生活书店任《全民抗战》周刊编辑,正式投身文化出版事业。1945年3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春之露》(书名后改为《撷星草》)。他说:“本来,我是个学画的,在能够涂抹彩色时,也偶尔用诗这一形式来抒阐自己的爱和悒郁。”(《〈撷星草〉序》)抗战胜利后,曹辛之返回上海。1947年,创办了《诗创造》。第二年,又与友人创办《中国新诗》。杭约赫和辛笛、陈敬容、郑敏、杜运燮、唐祈、唐、袁可嘉、穆旦的诗作,因为中国式现代诗的风貌,而被视为新现代派(多年之后,文学史上称他们为“九叶派”)。他先后又有《噩梦录》《火烧的城》和《复活的土地》等诗集面世。中国新诗史上留下杭约赫坚实的足迹。从重庆到上海,曹辛之也开始了书籍装帧的艺术生涯。《论第二战场》《江之歌》《北望园的春天》《手掌集》以及两个杂志的装帧等早期的作品,或端庄简洁,或清丽隽秀,无不温雅明净,自成风格。
1949年后,诗人杭约赫在中国大陆诗坛消失了。消失的原因,一是曹辛之的工作,从上世纪40年代末已经转为书籍装帧与出版,写诗仅成了业余爱好;二是他和他的诗友的不同一般的艺术见解和创作风格,被认为与工农兵方向不合,而受到批判和排斥,他不得不中断新诗的创作。1957年更大的厄运降临,曹辛之被划为“”,流放北大荒,由此开始了二十多年的崎岖坎坷。艺术家的曹辛之也被迫放下了画笔。
曹辛之的书装作品,20世纪50年代的为数不多。《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总统苏加诺工学士博士藏画集》,1959年曾获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展览会整体设计金奖。他的大量创作完成于1978年“”改正之后至1995年逝世之前,这十多年时间,年老体弱的艺术家以不懈的努力和追求为我们留下了丰硕的成果,除了大型套书《郭沫若全集》《茅盾全集》的整体设计之外,更多的是文学、艺术、理论等书籍和期刊的装帧。
曹辛之不喜欢把过于写实的图像引进画面,而是追求内在的美。构图讲究简练,他认为画面表达多了,含蓄就少了,韵味就单薄了;色彩讲究淡雅,他喜欢用和谐的中间色调,很少用强烈的对比色彩。他的书籍装帧设计高逸、明丽、清朗、挺秀,蕴含着书卷气和诗意美。
端木蕻良的历史小说《曹雪芹》的封面,曹辛之设计得古朴凝重。上方是浅灰色瓦当图案,紫红色的“曹雪芹”三字居中横排,作者名字则反白处理。中央嵌上“上卷”的朱红印章,标明了卷次,地脚加上“长篇小说・插图本”,说明了书的体裁并非学术类的传记,也使封面的布局更为均衡丰满。《曹雪芹》上卷1980年出版,后又出版了中卷,可惜下卷终未写完,端木先生就因病去世。半部书稿,留下难以弥补的缺憾。
1981年出版的《九叶集》,选收了“九叶派”诗人的代表作品。这是1949年后中国大陆第一次出版带有流派色彩的新诗选集,曹辛之为书的封面着意经营。一株大树浑厚稳重,九片树叶错落有致,叶片饱满富有生机。草绿色的树干树叶,图案化之后如同剪纸,充满拙朴的情趣。阴文的“九叶集”三个大字,挺秀大方。书名上下分别为九位诗人的名字和出版社名。曹辛之用大树绽出新叶和连贯的叶脉,隐喻九叶诗人艺术风格的相近相通。铺满土黄的底色,喻养育诗人的沃土。《九叶集》书衣诗意纵横,实在是足以传世的佳构。
《莎士比亚喜剧五种》封面,浅绿色的底色上是一幅颜色稍深的伊丽莎白时代的舞台图样,这样的背景与书名相称,因为当初莎士比亚的喜剧就是在这“环球剧场”的舞台上演出的。莎士比亚一生写了十多个喜剧,书中只收五种,封底横列了五种剧名,与封面书名遥相呼应。书名的放置极具巧思,两行文字的书名分割了封面,本来会显得平板呆滞,但画家用了个阴文的阿拉伯数字5,点石成金,画面顿时活泼起来。诗人方平对此的分析挺有趣味:“这突如其来的‘5’,倒是有些像莎士比亚喜剧中少不了的插科打诨的丑角,他们百无禁忌,不受礼节束缚,给喜剧增添了欢乐诙谐的气氛。‘种’字面积小了许多,好像给淘气的‘5’字做个配角,一个捧哏,一个逗哏,成为一对可笑的滑稽演员。这样,我们看到,封面上并没有出现穿花绿衣服的丑角形象,而只是通过文字,平添了不少戏剧性的生趣。”(《如饮芳茗,余香满口――谈曹辛之的装帧艺术》)
汇集了曹辛之40年代新诗精华的《最初的蜜》,为狭长的三十二开竖排本。书脊左面的一面是封面,浅蓝色的六行诗句上,是深蓝色的书名和作者署名,手写的宋体字,俨然宋刻雕版。社名用朱红篆刻处理。“杭约赫诗稿”既是装饰,也是“杭约赫就是曹辛之”的交代。书脊和封底为深蓝色,封底书名《最初的蜜》汉字反白,上方是书名的汉语拼音,下方是由竖琴和鹅毛管组成的小型纹样。封面和封底,白色和蓝色的结合,“既成了鲜明的对比,又成了和谐的呼应”(王朝闻:《“领你去会见自己”》)。封面诗句:“记忆给我们带来慰藉,/把捉一线光、一团朦胧,/让它在这纸片上凝固。/凝固了你的笑、你的青/春。生命的步履从这里/再现,领你去会见自己。”年轻诗人对人生的审读和生命的自省,至今读来魅力不减。
曹辛之说:“民族形式并不是简单的把几个汉代车马图案或唐代飞天搬来搬去,而是要根据作品的内容、时代的特点加以变化和创新。既要注重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结合,又要讲究意境美、装饰美和韵律美。”(刘梦岚:《“生活精神”和书卷气》)
钱君评曹辛之:
他的书籍装帧非常清新静穆,一点也不哗众取宠,一条线一块色都经过他的构思、安排,极其妥帖,而且有生气。他的书籍装帧整个儿是一件珍珠宝贝,说他恬静又不恬静,说他鼓噪又不鼓噪,真是恰到好处,表现的东西都被搞得服服帖帖,一眼看去,仿佛都是他的思想感情的流露,彻头彻底的流露。(《想起了曹辛之》)
“落落大方而又沛然稳重。”诗人艾青在《曹辛之的诗》中,这样概括书装家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