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城市设计定义(6篇)

来源: 时间:2024-04-28 手机浏览

城市设计定义篇1

关键词:旧城改造;城市设计;原则;方法

1旧城改造中完善城市设计要求的提出

城市发展是一个不断更新、改造的新陈代谢过程,自城市诞生之日起,旧城改造就作为城市自我调节机制存在于城市发展之中,是城市发展的综合需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旧城原有物质设施的水平低下和自然老化,以及旧城功能的过于集中和用地结构的不合理,使旧城人口膨胀、居住紧张、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越发难以解决,而且在工业离开市中心、居住向外疏散的城市发展过程中,旧城出现功能和结构的衰退问题,亟需进一步配置商业、服务业、金融业及必要的交通和市政设施,提升城市中心区的服务功能。

旧城改造中的城市设计与城市功能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看作是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与内容要达到完美统一的结合。

2城市设计的含义

城市设计对于城市规划的深化和营造适用、优美、宜人的城市环境具有深远的意义。城市设计的内容是广泛的,对于城市设计含义的理解也是广泛的,国内外不少研究者对城市设计下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但都涉及到城市的空间环境问题,而空间环境是由城市物质实体和空间这对互为依存的因素而组成,具有三维的概念。由空间和物质实体所组成的环境是显性的,可被感知的。

不应忽略的是,城市设计应和经济建设联系起来,应以有利于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城市希望通过改善自身的形象以吸引更多的人投资、购物和工作。城市设计的目的在于经济的振兴和发展。同时,城市设计也是为了管理和控制城市发展,使城市的发展与原有部分和谐融合,以维护城市环境的质量和特色。当今的城市设计涉及的环境质量内容,除城市“美”外,正越来越扩展到其他方面,进一步的涉及到城市的物质层面,尽管这种影响也许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但这种观点无疑为我们开拓了视野和思维。

3旧城改造中城市设计的三个原则

3.1探索旧城的空间布局规律因为城市的整体形象和面貌不仅仅取决于一幢幢单独的建筑。建筑物之间良好的建筑关系,细腻而独特的外部环境,以及丰富的空间场所才是城市最为重要的空间特征。它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创造城市自身特色的场所。

同时,为了城市改造中新旧建设的和谐一致,我们在城市营造上需要探索和融汇旧城的空间组织规律,传统的城市充满丰富的空间,既是我们建设的基础,也是我们创造的源泉。

E·沙里宁受西特思想影响提出的城市建设三原则——表现的原则;相互协调的原则;有机秩序的原则。

针对空间艺术的分析手法,更有丰富的艺术理论交织在城市研究中,例如常见的三种理论:图底理论(Figure-groundTheory)、联系理论(LinkageTheory)、场所理论(PlaceTheory)。

城市设计的几类手法包括序列性原则、侧面封闭和边沿连续原则、综合性跨接原则、轴线和透视原则、室内外融合原则、强调和暗示原则等(R.Trancik)。借此就便于创造出具有清晰的虚实结构,完善的场所联系,并考虑人的需求和文化脉络的、有特色的城市环境。3.2发掘旧城的文化底蕴文化特色与空间形态密切相关,同时文化特色的体现又是在艺术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到场所、感受、文脉等文化性的要求,因而有着更为深入和丰富的内涵。

在旧城改造中,城市设计的主要关注点首先是场所,场所的一系列基本特征决定了人们的感觉。对城市中各种场所的特征加以总结提升,反过来再作为规律性的东西应用于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是旧城改造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考虑场所优先于考虑建筑;谦虚地向过去学习并尊重文脉;鼓励社区所有层次的混合功能;在人性尺度上进行设计;鼓励步行的自由;满足社区所有层次的需求并和他们协商;建设易读的环境;建设能够持久和适应的环境;避免太大规模地区同时变化;用一切可利用的方法促进建成环境的舒适性、愉悦性和观赏性。

3.3激发旧城的生命力把促进地段复兴作为旧城改造的首要目标。通过城市形象的再塑造,整合城市风貌,推动城市的二次发展。

整体协调观念,珍惜借鉴历史传统,推陈出新,综合各行各业的需求,即维护社会平衡的要求。

4旧城改造中城市设计的要点

4.1城市设计的延续性完成一个好的城市设计需要城市各个层面的人士来关心和参与,它可能包括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城市规划师、建筑师以及当地的市民。城市设计也不应仅存在于建设城市的某个阶段,而应贯穿于整个建设的始末,具有连续性,城市设计应和城市规划并行参与到对城市的发展建设中。具体而言,就是贯穿于城市规划的诸阶段。如果说,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是对一区、一片、一街的局部设计,那么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是较详细规划阶段更宏观、站得更高、整体性更强的城市设计,它是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将各分区、片、街坊统一考虑的城市设计。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是延续的,在各阶段有相应的特征和任务。

4.2城市设计引导与控制功能城市设计要有引导与控制的功能,去指导城市的具体项目的建设,并由此促成城市建设有序发展。在当前城市建设的条件下,特别是旧城改造,它具有相当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一方面,目前运用较广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的要素主要为土地的使用性质和土地开发强度,其中开发强度的指标,如容积率、建筑高度、绿地率等虽在一定程度从总体上决定城市建设的环境效果,但基本还是对建设技术经济指标的反映。而相同的容积率、建筑密度要求,通过不同设计思想的引导与控制,却会形成效果迥异的城市环境。另一方面,目前的开发方式多为开发商投资,从本位利益出发而较少考虑社会、公众环境的效益。所以也就要求设计者能预先从整体角度出发,制定可以引导与控制城市空间环境发展方向的城市构想。新晨:

参考文献:

城市设计定义篇2

关键词:形式,建筑类型学,城市设计,建筑设计

Abstract:thearticleintroducestheconceptandcharacteristicofarchitecturalculture,andthebuildingoftheessenceandthedesignmethodoftypologywerediscussed,andtheuseoftypologystudyarchitectureandurbanismandarchitectureoftherelationship.

Keywords:form,buildingtypology,urbandesign,architecture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建筑类型学的概念及特点

类型学的设计方法不是从纯功能或纯形式角度入手的,而是从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角度入手的。类型法并非一种崭新的设计手段,前工业社会或传统社会中的唯一设计方法就是类型学方法。类型学的生命力在于它永远是更新和发展的。在传统上建筑与其他艺术相似,均是根据对一系列先行构造、具有一定意义的词汇进行排列、组合和构造。功能主义则试图彻底改变建筑构成的传统,试图以在形式上和功能上无法减化的要素代替先行构造、先期设计的词汇。功能主义认为由此手段构造出来的建筑其意义将仅由作品自身的形式、功能和构造中获得。但是类型学认为在任何符号系统中,符合表达意义的能力来自于特定符号系统中的约定俗成的关系结构,而不依靠符号与外在先行存在的其他参照系统的关系。

另一方面,现代主义的历史观认为在任何阶段,文化实践仅能够从它在历史进化的位置上来理解,文化是暂时的,仅适于某个时代。类型学则认为任何阶段的文化意义都是重叠的,每个词句、每种艺术形式均依赖其他词句和形式的存在。建筑的历史与语言的历史相似,并不是后一阶段彻底取消前一阶段的过程,而是过去遗存下来的建筑形式同时并存。因此,在目前的建筑实践中,就可以将历史上的形式看作原材料(素材)。

类型的概念说明了在建筑设计中形式是如何产生的。建筑的类型犹如语言,语言总是先于任何使用语言的个人。建筑的系统也是存在于任何建筑师的创造之前的。正是由于先前(早期)“形式”的存在和其持续性才使得建筑系统可以传达意义。这些“形式”就是所谓的类型,类型在每个历史阶段中与当时具体的建筑任务和问题相结合就形成了整个建筑系统。作为个体的建筑与建筑类型的关系犹如言语与语言的关系,建筑可以千变万化但都脱离不开类型。

在现代主义运动早期,柯布西埃试图在工业产品与标准化的分类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但这种分类是从工业生产的角度上来衡量的。类型学理论认为建筑形态在历史中重复出现的现象提示人们类型和形态的概念是独立于技术变化之外的。每个时代尤其是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建筑的类型总是相对稳定的,它是独立于形式、思想、技术等范畴变化之外的。这种稳定性保证了文化意义的持续性。这种保持人类生活相对稳定的结构或建筑类型十分重要,其作用犹如语言的相对稳定对人类社会的稳步发展所起的作用。

2建筑类型学的本质及设计方法

产生建筑类型的原因并不复杂,人类经常面对相同的要求和条件限制,从而导致产生某种建筑类型来适应和满足这种条件和要求。人类又具有总结经验的倾向,从而使得某种类型占有主导地位。人们使用这种类型进而根据自身所面临的特殊问题、情况、条件和要求对该类型进行变通,从而产生某种类型的多种变体。类型是普遍的形式或结构,或一种使得种类和组团具有显著特征的性质,或对物体的分类。它是一种人们按照其进行制造和生产的模型。某些类型是普遍的,某些是由文化限定的,而另一些则是地区性的。因此对类型的定义是相对的,对类型的识别通常也是根据分析研究的尺度而变化的。类型既保持了文化与传统的连续性,又提供了创新和变化的余地和可能。

在使用类型设计方法时,第一步是发现或寻找出类型,这就要对历史和传统上的建筑、城市和社团居住环境进行分析,从广泛的材料中寻找出类型,根据设计任务选定研究对象进行设计。例如设计任务是在某城市的传统住宅区内设计一幢住宅,就要对该城市的住宅组团、邻里和城市空间进行分析总结、找出传统的类型,将其抽象化,简化为可据此进行再创造的“原型”。在此阶段有必要采用强化和任意性的手段将模糊的类型简化为“原型”。在某种意义上,类型的概念是含糊的中心概念,将其精确化、清晰化和图示化需要根据层次进行,简化和还原的产物就是“原型”。原型意味着首原初、本质和基本的类型,是人们据此进行设计、生产的模式。“陈规类型”则是“原型”的对立物,它是指持续不断、毫无变化的重复,即所谓的“模子”。应该指出类型并不意味着某种可按其在流水线上一成不变重复生产的模子。类型的本质一是由类型中要素的主要特征的组合构成;二是由不失去本类型特征的一系列要素的变体构成。因此类型就与要素的重复性和要素的选择性联系起来。

3城市与建筑的关系

建筑是组成城市的基本细胞,精制而富有特色的建筑最能展示城市的艺术性。建筑的设计手法现在基本有3种:模仿、再生、创新。功能成为建筑设计的主题,形式只是外皮的建筑创作过程正在被建筑师们推敲。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许多建筑师正在研究建筑的基本组成元素,然后在某种法则的指导下,进行建筑的重组,从而展现崭新的建筑形式。建筑的外皮也成为单独研究的一个课题,其保温、承重、生态、维护等诸多功能被分层研究,再进行组合,形成有独特内涵的外皮或立面形式。这种解构主义的创作手法更立意于建筑的本原,创造出理性而非感性的建筑。这种建筑形式先思而后建,比施工图设计的建筑形式更利于城市整体的艺术环境。

在城市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必须强调“城市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计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这就要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城市设计以城市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作为主要对象,而一个好的城市设计则在于整体环境的和谐、优美,不仅仅是单纯的建筑单体设计。沙里宁在《论城市》中提出城市体形环境设计的三条原则,其中第二条就是“相互协调的原则”。西特在《城市建设艺术》一书中总结中世纪欧洲城市建设艺术中强调的“互协调要素”,并加以发展,指出自然界虽然千变万化,但又是相互协调的,因此,人类建设新城也应该遵守这条原则。在沙里宁的实践中,把建筑设计、户外空间以及园林绿化等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完整和谐的整体。

而我们的城市,最缺的就是关系,建筑与环境之间没有关系,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没有关系。单独看,有些还不错,放在一起就是乱七八糟。我认为这不是单纯建筑的问题,而是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相协调的问题。

城市设计定义篇3

论文摘要:提出了城市设计诠释理论的审美结构及其在不同的设计阶段所具有的诠释特质。审美结构根据诠释认知的审美深度及层面不同可分为城市形态化、城市文本化和城市表现化的三级结构。这三级审美结构的实践途径分别为城市设计理念层面的意义诠释、城市设计表意过程的文本诠释和城市设计创作实践的主体诠释等。

1城市设计诠释理论的提出

城市设计诠释理论(或称之为解释论)是基于诠释学、现象学和接受美学等学科研究背景,以“诠释”的思维贯穿于城市设计的全过程,并将诠释学、现象学、接受美学及相关理论的知识点应用于城市设计的意义理解、文本表达及主体创作过程的城市设计思维与方法的建构。

以诠释学的视角,城市设计是基于意义理解、文化认同、文本诠释和诠释性思维构建的一门“城市空间诠释美学”或称之为“城市空间的诗学”。城市设计诠释理论是基于城市设计在美学与人文科学的研究图景,是城市设计思维与方法理论与诠释学交叉研究的初步尝试。在这个研究领域中,城市空间是复杂的、多元的;城市的意义是可认知的、可诠释的;城市的形态是可审美的,是可以用语言塑造的认知客体。

2城市设计诠释理论的理论基础

美学与人文科学领域是本文的研究背景。其中,现象学、诠释学与接受理论三大理论构成了本文研究的理论主体。

2.1诠释美学

在美学领域,谈论艺术作品的理解问题是诠释学争论的焦点。伽达默尔有意将系统的审美问题转变成艺术经验问题。伽达默尔认为,在经验所及并且可以追问其合法性的一切地方,去探寻超出科学方法论控制范围的对真理的经验。这样,精神科学就与那些处于科学之外的种种经验方式接近了,即与哲学的经验、艺术的经验和历史本身的经验接近了,所有这些都是那些不能用科学方法论手段加以证实的真理借以显示自身的经验方式。因此,艺术经验的真理问题的探讨就自然成为我们深入理解精神科学的认识和真理的出发点。

意义是诠释学一个核心的概念。理解是对意义的理解,诠释文本就是诠释文本的意义。意义表征着一种关系,是一种复杂的多元关系。这种多元关系主要表现在要辩证地处理科学诠释的规范性与历史性、表达功能与指称功能,在文本意义的语形、语义和语用三个维度的辩证统一中建构科学诠释的意义结构(图1)。

2.2现象学美学

现象学(从字面上说,关于现象的理论)是一个试图如其所显现的那样来描述事件和行动的一个哲学流派。它批评那种只把自然科学所描述的东西视为真实的倾向。胡塞尔现象学的中心概念是:“意识的意向性”[1]。胡塞尔提出的现象学方法是凭借直觉直接从现象中发现本质。现象是指呈现在人们意识中的一切东西,其中既有感觉经验,又有一般概念。现象的背后还是现象,并不存在着自在的实体,因为实体在现象学中也是意识活动的产物。所以,现象是实体和构造实体意识组成的整体。本质也是现象,只不过是更为一般和纯粹的现象。从现象中发现本质需要凭借直觉,而不能以任何预先的假定为前提。从现象中发现本质的方法实际上是一个意识活动的过程。

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包括3个步骤,这就是:①感性直观,即以出现在意识中的现象为对象,对它进行自然的描述;②本质直观,即舍弃杂多的外观因素,抓住事物不变的结构,洞察事物的本质;③先验直观,是专注于意识活动的主体本身,即把事物的存在的信息输入进去,从而达到纯粹的先验的自我表现并进而得到先验的自我。

2.3接受美学

接受理论是以德国的姚斯(HansRobertJauss)、伊瑟尔(WolfgangIser)、瑙曼为代表的,诞生并盛行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种文学美学思潮。20世纪60年代后期法国南部康斯坦茨大学的汉斯罗伯特姚斯和沃尔夫岗伊瑟尔等几位学者为代表提出了“接受美学”(Rezeption-Aesthetics)和“接受理论”(Rezeptionstheorie)的主张。而且,他们的主张还很快构成了一门文艺美学新学科的雏形,并产生了广泛的世界影响。正如美国学者RC霍拉勃所指出:“从马克思主义者到传统批评家,从古典学者、中世纪学者到现代专家,每一种方法论,每一个文学领域,无不响应了接受理论提出的挑战。”[2]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或接受研究。是以现象学和诠释学为其理论基础,以读者的文学接受为旨归,研究读者对作品接受过程中的一系列因素和规律的理论体系。它把读者与作品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体,探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反应与接受,以及阅读过程对创作过程的积极干预,并研究对作品产生不同理解的社会、历史和个人的原因。

3城市设计诠释的审美结构

3.1城市形态化的表层审美结构

城市的形态化是人们认知城市最表层的审美结构。因为,城市的物质形态被认为是城市物质、文化、社会因素的外显形态。物质因素是相对表层、外在的,是城市最基本的空间元素的组合。此外,城市设计是一种延续性的设计,它必须考虑城市现有的结构、文化、背景等。从城市文脉的角度来分析,也就是合情合理地理解、理顺整个城市整体的上下文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对城市的审美体验往往是城市设计创作的初始阶段,审美体验也成为城市形态化的表层审美结构基本的审美方式。

城市形态化的表层审美结构提出了人们认知城市基本的认识论问题,或者说是如何对城市审美的态度问题。审美——也是诠释者对“意谓的客体”的实践形式。在城市设计的方法体系中,如何从美学的高度,以审美的方式研究城市形态的生成、延续、嬗变,寻求城市本质、本原、本体的回归,以及对城市意义的理解、解读、诠释等这一系列问题是城市空间诠释美学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3.2城市文本化的中层审美结构

城市文本化是城市设计诠释的审美结构的第2个层面。城市文本化反映的是精神层面城市所体现的东西,它反映在城市文本之中。城市文本包括城市客体的拟文本和城市(规划)设计文本两个概念,它们在城市设计的不同指称、不同阶段对城市客体产生作用,是城市的诠释主体与城市客体的中介形式。在城市文本化的过程中,城市的意义在不断的深化中被拓展,人们理解城市的途径往往是从城市文本中获取知识,城市(规划)设计文本以理解和诠释等方式形成其基本的审美形态。城市(规划)设计文本的作用在于塑造城市意义的深层形象,开拓主体对城市体验的心理空间,以实现主体通过想象和联想在头脑中唤起的一系列具体可感的城市形象所构成的艺术形式。因此,中层的审美结构主要是通过文本所呈现的感觉、联想、移情、认同、控制等形式作用于城市,是在人心理上构成一种貌似真实而实则虚幻的城市形象,所以,我们称之为城市文本化的中层审美结构。

3.3城市表现化的深层审美结构

城市的表现化属于城市设计的深层审美结构。在美学关系上的城市设计原则只是在城市精神层面的设计体现,属于中层的审美结构。然而,城市之美决不是仅仅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城市文化和设计理念,城市更是社会生活的容器,是表现城市真实存在的“诗意的栖居”。因此,反映城市真实状态的审美形式必然是具有深层审美的表现化结构。所谓表现化是指城市设计的意蕴层面,即蕴含在形象的指向性和包容性中的历史态度和社会倾向。也就是说,在城市设计的操作阶段,城市设计的诠释主体很难以一种超然审美的态度去面对城市社会的复杂问题。因此,我们需要研究更为深层的、反映空间复杂性与真实性的思维与方法。这一问题的出现也使得城市设计在相关交叉学科和政策实施层面的研究方向成为很多学者关注的热点。例如,1995年,伊利诺大学(芝加哥校区)把规划系从建筑学院分出来,和公共事务管理系组建成新的城市规划和公共事务学院。注重解决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各类城市问题,如城市中心区衰败的重建对策、新的城市中心区建设等。

城市的表现化反映城市设计主体在创作阶段对城市存在的真实把握。城市不仅仅是物质的、精神的,更是社会的。社会性的城市总是充满欲望、功利和实用的追求,如果完全没有这些,那么城市也就无需存在了。对城市设计来说,关键问题在于如何通过设计使得城市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将城市这种狂野的甚至是疯狂的欲望、功利跟实用需求相结合,使浮躁的城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沉静下来。

4城市设计诠释审美结构的类型指称

根据城市设计的诠释特性和城市设计学科特点的相关研究,笔者认为城市设计的类型可划分为:概念型城市设计、导控型城市设计和实施型城市设计3种,分别指涉城市设计注重形态概念、注重表意过程、注重创作实践在城市设计各个阶段不同的思维特性。概念型城市设计可称之为理念层面的城市设计,导控型城市设计(管束性城市设计)和实施型城市设计(开发性城市设计)可称之为操作层面的城市设计。在城市设计的诠释过程中,它们分别表现为城市设计在类型和阶段层面划分上的不同诠释途径,如在理念层面的意义诠释、在表意过程的文本诠释和在创作实践的主体诠释等(图2)。

“意义”是城市设计诠释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理念层面城市设计的研究过程其实就是城市意义的诠释过程;在城市设计的表意过程中,城市设计师通过文本性成果指导、控制城市设计的实施,并通过文本控制体现城市文本化的中层审美结构;在城市设计的具体设计阶段(即操作层面的开发型城市设计阶段),城市设计师的创作实践活动(具体城市物质空间的设计)突出体现了主体创作活动的审美经验及主体诠释的自我表现等内在性问题。创作实践活动的城市设计诠释是在理念层面对城市意义的研究的指导下及表意过程的文本控制的框架内,充分发挥主体创作特性的诠释形式,其诠释结果是创作出了具象化的城市设计作品,其诠释内涵反映了创作主体对城市存在的真实把握。

5城市设计诠释的实践途径

5.1城市设计理念层面的意义诠释

“表意”是指创造意义的过程[3]。文化表意层面的城市设计主要表现在理念层面的城市设计对意义传达方面的追求,也可称之为对城市文本的研究。因为,诸如城市空间、城市环境、城市景观的意义都是被诠释和生产出来的,这些非语言的意义同样产生于社会和文化传统,但对其意义的诠释却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同时,城市建成环境的意义随着社会的价值观的发展而变化,以适应社会的经济组织模式和生活方式。因此,意义伴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也可以说,城市空间的价值就在于人们如何认知、评价城市以及如何从中抽取意义和赋予其意义。

在意义的研究中,我们对城市系统(城市文本)的整体概念进行诠释理论视角的解构,从其深层结构、显性形态、描述物、表现物等多侧面进行城市文本研究,这些概念分别对应城市结构、城市形态、城市空间的实体与内空等几方面展开城市设计文化表意层面的意义诠释(城市文本分析)。可以说,这是从城市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入手,深入探求城市文本意义生成的美学途径问题。

5.2城市设计表意过程的文本诠释

“文本”也称之为“本文”。城市设计研究的“文本”概念包括两重含义:其一是指城市自身的书写形式,称之城市文本,我们要通过“阅读”来认知城市,城市不同时期的形态被看成是一部文学著作的不同版本;其二是相对于城市客体研究所形成的规划设计文本,或称之为城市设计文本。如果突破纯技术层面的视角,城市设计文本则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狭义上的城市设计文本包括:其一,是对于不同层次的形态环境的设计编制,包括总体城市设计和局部城市设计,这些都是以形态为研究对象的设计表达;其二,是以城市设计的编制成果为纲要,侧重研究公共政策,制定城市建设管理和社会干预能力的内容,即转化为实施工具为城市设计的实施运作提供依据。[4]广义的城市设计文本可用“替代物”的形式研究城市客体。所谓“替代物”是源于人们认知客体的两类途径,一是以“实在空间”为认知客体的“直接认知”,二是以其“替代物”为认知客体的“间接认知”。“替代物”包括“描述物”和“表现物”两种文本形式[5]。

我们可以归纳出如图3所示的文本诠释框架模型。这是一个统括性的概念模型,从文本描述物到文本表现物的空间表现要素在这个模型框架中清晰可见。从描述物到表现物的文本“替代物”指涉了从表象到抽象的所有介质类型。其中,描述物的文本介质包括具体空间、图像介质、文字介质等,即从空间形态到空间实践的诠释过程;表现物的文本介质包括雕塑、影像……文学等,即从空间化到社会化的文本认知过程。如果我们注意到这些文本介质的表现的内在机制,就会发现我们在参与、解读、实践空间的过程中是“有意无意”的通过对这些“文本介质”的“中介的”诠释而激发创作情感的(图3)。

5.3城市设计创作实践的主体诠释

城市设计的诠释主体从诠释的初始立场走向了城市表现化的深层审美结构。如果说作者创造了城市的文本,那么读者则参与了重构文本中的城市。在作者与读者的共同视域中,城市设计师用自身的知识经验对城市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创作活动。如同文本一样,城市也能拥有多角度的诠释。因为城市本身就像一个开放的文本(opentext)。在文本的想象空间里,不同的读者因为自身的经验不同而得出因人而异的城市景观和经验。“当一个文本的演绎者越来越多时,人们的视野将得到不断的扩展和补充,在反省、诠释城市生活的同时也能界定自己的位置,进一步塑造城市的现状和个性。”因此,在对城市文本和城市设计文本进行分析之后,我们更有必要深入研究城市文本创造者的创作活动。

城市设计的主体诠释主要是指城市设计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在其理解结构、心理结构和批评结构等影响下所具有的特殊的“诠释”思维特质。城市设计的诠释方法是在诠释理论特定的规则系统中,应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城市设计的城市客体(城市文本)进行有效分析和合理说明。这些分析方法将直接影响城市设计的实践过程中的思维表达与设计手法。本文涉及到的城市设计诠释方法包括:语境分析、修辞分析、隐喻分析、意向分析和复杂性分析方法等。此外,城市设计主体诠释的创作表现也是在主体诠释的方法体系内研究的重要内容。

结语

城市设计诠释理论的建构是一种创新的尝试,是在城市设计诠释美学的审美特质与城市设计的学科特性双重影响下的城市设计基础理论研究。城市设计诠释理论注重对文本理论的研究,包括对城市文本的阅读和城市设计文本的创作过程及其创作实践主体性的探讨。文章提出的城市设计理念层面的意义诠释、表意过程的文本诠释和创作实践的主体诠释等三个实践途径,为科学研究诠释理论在城市设计的应用建立了总体的框架。

参考文献

1[德]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德]克劳斯黑尔德编.现象学的方法.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7.

2汉斯罗伯特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82.

3[英]MatthewCarmona,TimHeath,TanerOc,StevenTiesdell.城市设计的维度.冯江等,译.南京:百通集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8.

城市设计定义篇4

关键词:城市艺术;景观文化;现代思潮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202-01

城市景观主要是指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所呈现的艺术形式,通过视觉感受,体现了城市环境建设与城市人群、社会关系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特定的时空序列。通过对城市景观艺术设计,向人们呈现出一种视觉美感。现阶段城市景观主要分两部分,即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城市景观建设中的物质性主要通过城市的景观节点、景观轴以及其所形成的区域组成。而非物质文化景观则以一种抽象的形式体现,人们看不见、摸不着,却对城市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例如:风俗习惯、、礼仪风尚、生活习惯等等,以人文景观的形式呈现。

一、城市景观建设的内涵

城市景观建设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城市景观是指进行城市景观建设时,各景观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所呈现的文化、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征,为城市人群提供一种新的视觉感知。而狭义的城市景观是城市进行景观建设的主要部分,即城市中具有观赏价值、富有表现力的景观,强调城市景观为人们呈现的视觉美感。

二、城市景观艺术研究的主要内容

现阶段,城市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群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的发展。城市景观艺术设计将绘画、建筑、文化、历史、园林艺术等各要素进行有机融合,使之形成一个庞大的系统。然而,从城市景观建设的设计角度出发,城市景观建设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

(一)城市建设的景观渊源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开始以“乌托邦”为蓝图进行城市设计。虽然这些城市环境建设都没有取得成功,但是它对世界各国进行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中期英国城市环境建设又有了新的发展,开始强调城市建设与园林绿化的和谐发展。这一城市建设的观点,至今仍然影响着众多国家的城市景观建设。

(二)风景园林的发展进程

19世纪中期,欧美等国家开始重视城市公园、绿地的改良运动,为风景园林建设提供了新机遇。20世纪上半叶,现代运动已经为城市的风景园林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哈佛革命后,城市景观建设正式加入城市建设。这一城市建设方式,打破了风景画式的局限,通过新的建设材料、技术,使城市城市景观穿创作中具有理性、自由的特征。经过对长期景观建设的探索,风景园林建设已经成人类整个生活环境中的到应用。

我国的园林景观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的城市园林建设以“宜”为中心进行园林设计。由于上述园林建设理念对我国现代的城市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导致我国的园林建设仍然停留在对传统建设方式的模仿上。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近几年来,我国开始引进国外风景园林建设理念。

(三)现代思潮艺术的影响

工业革命发展前期,人们社会仍然采用原有的方式进行城市景观设计,将城市建设和艺术设计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进行城市建设的工匠们艺术、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将其融入其中,建造了极具时代特征的标志性建筑。传统园林在建设过程中,更贴近艺术的表现形式。然而,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明显,技术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导因素。以技术来进行城市建设,忽视了城市坚实中的审美价值。现阶段,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开始偏向城市将艺术融入城市建设中,强调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更注重人们对精神文化深层次的追求。

三、城市景观设计研究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的发展,城市建设也面临的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实现了城市景观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共同发展的目的。通过对城市景观建设帮助人们了解城市景观中经济、文化的演变情况,并将其运用到城市建设中来。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不断受到经济文化、城市发展现状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也决定了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设计形式。因此,研究城市景观建设演变历程,可以让人们在进行城市景观建设中,注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引导城市景观的渐进式发展。

四、结束语

目前,科技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人们通过科技对自然进行改造,为城市景观建设具有借鉴意义。然而,科技的发展也导致一些人对城市建设产生了片面的理解,忽视了其美学意义。城市景挂的演变历程中,自然规律、生活方式、审美价值等方面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应注重具有美学精神,使得城市景观设计研究传达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情感。

城市设计定义篇5

关键词:城市、城市公共空间、文化。

城市文脉,是城市赖以生存的背景,是与城市的内在本质相关联、相影响的因素,是城市文化观念的自然延伸。不同的城市公共空间通过一系列的显性文化形态如人的行为、建筑物、空间构成方式、环境雕塑、环境小品设施、乡土植物等,体现着这种文化的渗透,也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公共空间。这些要素的存在,不单具有使用价值或审美价值,同时对城市文脉的延续、景观的多层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使居民更具安全感、归属感,促进人们丰富的交流以及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

一城市的文化性体现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体现着人的本质。由于每个人成长的社会环境不同,便归属于不同的地域民族,有了不同的文化。从社会价值意义讲,它是人们得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又是每个社会成员成长发展、汲取营养的根。"文化"最根本、最深刻的涵义是"人化",一切"文化"的含义都是从这个根本涵义发展、引申而来的,也就是"人性化"本质就是尊重他们的"文化"。

城市是人类文化的必然产物,相对于人类的其它文化成果而言,城市永远没有最终的完成体,它始终处于不断地交替之中。从一定意义上说,城市是一种文化形态。城市以同其居民们的各种重要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是人类属性的产物,是根植于人类一定时期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习惯及意识形态等文化土壤之上的,同时又是特定文化的表现形式以及文明人类的生息地。城市是人类文化的大"容器"。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及其文化性构筑的必要性

人类聚居形成了城市。人之所以要聚居,是因为人的生存既需要依赖于自然,同时作为社会的人又需要人际间的互相依赖。所以,人类聚居的城市中就出现了为人们进行这些活动的公共空间,且依存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差别。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空间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能使人们的种种公共生活行为在其中有效进行,并最大程度地反映城市公共生活的要求。这类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人群聚集性和活动滞留性,强调对全体公众的开放性。由于担负城市的复杂活动和多种功能,它是城市生态和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促进社会生活事件发生的社会活动场所,是城市景观的重要体现。

文化性作为城市最具普遍意义的本质属性,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灵魂所系。芒福德(LewisMumford)在他的城市理论中说:"城市有包涵各种文化的能力","城市通过它集中的物质和文化的力量加速了人类交往的程度"。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市民们日常生活、社交的场所,应该依托于地域文化的背景,注重文化特色的营造,设计出具有情感归属的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的特色性营造,是在满足空间功能性基础上的必然要求,也是建成环境评价的重要标准。吴良镛老先生曾说:"特色是生活的反映,特色有地域的分界,特色是历史的构成,特色是文化的积淀,特色是民族的凝结,特色是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典型事物的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因此它能引起人们不同的感受,心灵上的共鸣,感情上的陶醉。"而这一系列词语都反映出地域文化是创造特色的关键之所在,因而,城市公共空间特色创造的必然性源流之一就是"文化"。

三从地域文化中挖掘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要素

每一个城市都有它的特点,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它独特的文化成就和艺术特色,成为该民族该国家的精神性力量。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可以通过研究城市中的历史沿革、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等来挖掘出其地域文化内涵,运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及技术材料,将其溶入空间设计之中。例如景墙的设计就常以最直接的方式,以名人典故为主题,进行浮雕创作,在分割空间或形成景观节点的同时也突显了文化特色,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传递功能。

发挥历史遗迹的旅游价值,形成遗址公园、遗址广场也是营造良好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效措施。例如,南京汉中门广场就是典型的历史遗迹上现代城市广场,该广场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城门。该城门始建于南唐,为南京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城门。这里历史文化氛围浓重,是六朝古都南京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一个缩影。整个广场设计突出以石城门为核心,整体规划,使古城堡与新建广场构成统一的基调。广场上绿地和铺装图案采用了方格的形式,隐喻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方格网布局模式。在这里,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能量得到了充分释放,人们获得了超越时空的情感延续和浓郁的人文氛围。这对于保护传统城市空间与传统遗址、改善城市环境、突显个性与特色起到重要的作用,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城市公共空间。

文化符号是记录、保存、传递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民族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内的社会群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符号,它积淀着民族文化思想、观念和情感,是民族心理结构和审美情趣的外在形式体现。例如,灯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具有吉祥、幸福、生意红火等意义所指;凤凰作为文化符号,象征着美好的期许、自由和吉利等等。利用文化符号形成景观节点、烘托文化氛围也是我们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常用的手法。如南京夫子庙入口就以错落的"马头墙"为元素进行景观小品的创作;而竹子也为多种公共空间所常用,以寓意在繁杂的城市中为人们提供一个幽静、淡雅的休息环境。不仅如此,通过文化符号引出的城市记忆是可以信手拈来的,如意大利的圣彼得大教堂、埃及金字塔、北京的故宫、南京的中山陵、杭州的西湖、苏州的传统园林、上海的东方明珠、广州的三羊雕塑等,这些城市"记忆"成为一种历史的象征,既是城市的文化象征,也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标识,并以"城市文化资本"形式存在与发展着。

作为一个人格化的城市,城市人的行为文化,城市市民的社会行为规范与风范也具有"文化"属性,城市群体的教育程度越高,城市公共空间就更具有文化凝聚力。文化活动多样性是空间活力的源泉,产生出富有魅力的城市公共空间,也只有这样的空间才能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人们的交流。例如西安大雁塔广场上举行的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唱秦腔,吹糖人,剪纸艺术,捏泥人,剪纸,凤翔泥塑等等)就深受市民的喜爱,已成为人们的生活文化的一部分,同时这些活动也充分的体现了当地的地域民俗文化。"文化"与其它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元素比较,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属性。世界上所有城市形象良好、城市文化活力强的城市,无不具有体现特定文化构成关系的良好城市公共空间。因而,根据空间场所的主题设定,组织市民在其中进行的民俗文化活动也是反映城市文化特征和文脉的有效途径。努力继承、挖掘城市的历史传统和地方民俗文化特色,反映传统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人性,也就具有了多姿多彩的个性和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四正确对待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与文化的关系,反对设计决定论

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设计的行为受文化约束,设计的结果是文化的反映。城市空间设计和文化总是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地域特色为设计的进行提供了背景,突出地域特色,已成为不同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首要任务。设计行为的第一步就是了解社会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包括城市历史、特色资源、风俗习惯、功能需求等等,有了这些文化信息,设计才可以进行下去。并且,设计师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在某个社会背景下的人,其理念、行为方式都来自于那个特定时代的文化,因而设计的结果是反映本时代的文化的。

设计影响或创造了时代文化的一部分,设计推动文化发展。经设计的公共空间场所(环境设计的结果)经过社会变迁、历史沉淀而成为难以泯灭的稳定的、深层的无形的东西,成为历史的、稳定的生存方式,融入到文化中去,成为文化的一部分。设计者的前瞻性和创造性也决定了他们是时代的先锋和文化的推动者。

虽然,公共空间设计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设计作为一种文化行为,它的结果也确实推动了新的生活方式的形成,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把设计凌驾于其他人类活动之上,文化是不能被设计的。我们作为设计师,也不能认为自己就是"文化的设计者",而陷入泛设计论的论调中。从哲学层面来看,由于文化起源于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而设计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生产实践,所以,虽然设计活动是一种与文化相关的活动,但是设计不是文化的最终来源,文化不是设计出来的。文化也不是个体行为,是群体概念,必须具有群体的社会认同性,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类成果。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只是让更多的文化积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中显性体现,让城市文脉在城市中的每一个角落延续。

作为设计工作者,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设计能够反映文化,能够作为一种结果,影响时代文化,但是不能通过设计被刻意制作出来。搞清楚了这两者的关系,有利于尊重传统文化,建立起设计的人文观,有利于摆正自己的位置,本着一种谦虚的历史态度,深入地研究和体验我们人类所创造下来的宝贵文化,包括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各种亚文化,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让它正确、准确地体现在我们的设计中。当然,跟其他所有行业的人们一样,我们今天所做的设计作为一种客观结果,经过若干年甚至若千年代以后,也许会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做负责的工业设计师,尊重文化多样性,并积极推动文化进步。

五结语

在我国传统文化、民俗习惯中,人们活动的主要场所是街道,文化活动表现为庙会,集市等。随着中西文化交流,广场等多层次的城市公共空间己深入人心,并与我国传统的地域、民俗文化有了良好的结合。为大多数人服务,以人为本,根据市民的行为心理要求,设计出尊重传统、延续历史、继承文脉的城市公共空间是环境景观设计工作人员的任务,也是市民的期待,也只有这种充满市民化、地方感的有机空间才真正体现了对传统的尊重、对人的尊重,也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盖尔,交往与空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许越琦,再论"设计文化",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布莱恩.劳森,空间的语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城市设计定义篇6

关键词:市形象;设计符号;作用

前言

城市形象是一种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符号化的城市标记,其核心的价值就是作为一个城市精神的集中体现,更可以是历史文化的底蕴体现在城市的形象中,借助这个形象可以帮助城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城市最具特色品牌,让更多的人通过城市形象,引发兴趣深入了解城市,这就是城市形象对城市的重要价值。

1.符号——人类城市文明进步的特征

符号是人类最早所形成的对事物的认知的表达,其作为人类交流的重要方式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可以说文字也是人类创造的特殊符号。因此具有一个特定的符号可以说是人类城市文明发展的特征,就好像城市都有其名称。城市形象就是城市名称意外的抽象符号。其从产生就被赋予城市特质,其内涵是所有城市人都可以接受可以引起共鸣的符号象征。城市形象无论是文字、图形、理念蕴含的是城市所有特征最为突出的核心内容,其就是凸显城市特征的符号。城市的历史沉淀所积累的是城市特有的性格和文明,无论城市存在还是消失,其城市居民新中都会有一个符号具有特殊意义,并代表城市的历史或者精神。就像古埃及所留下的金字塔或者迪拜所建筑的迪拜塔和帆船酒店,我国的西安兵马俑等等,这些都是一种城市的符号,其代表的就是城市,其构成是通过对象的写实或者仿效而性的符号代表所在城市。符号系统不但表征的是对象系统的意义,更是扩展被传播和深化。

2.设计符号的双重性

从设计角度,符合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双重性质,其客观的形式表征是外在而主观的则是内在的,通过符号在表象的基础上表达受众所能接收的含义。城市形象的设计符号在现代意识形态中,可以是一个影片、海报、图形、文字等,其通过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符号,并且此核心构成完整的设计符号系统,以此展示一个字最为普通的符号意义。设计符号的客观性和主观性是其双向性的体现,符合的形成与传达符合伴随的精神、文化、理念息息相关,而符号本身的观念又会形成理念和文化,其反过来还会加强符号的主观性。符号的象征性通过双向的阅读来实现,即外在表现和其所传递的内涵。所以城市形象符号的设计不能将文化与传统和现代观念割裂开,只有从城市的社会、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把握设计的所有素材,才能建立起客观与主观相互统一的符号系统。

3.设计符号的价值

城市形象符号的设计必须体现其价值,即符号所要体现出的主观和客观意义。根本的目标就是通过设计符号系统来完善和加强一种和谐的公共关系,建立良好的城市形象。从而让城市获得一个公众认可的标识系统,更是良好的城市规划和和富有特色的城市建筑,即利用城市符号系统让城市的所有建设都集中体现这个符号的性格。符号本身是没有价值的,至于根治在城市的特质上才能体现其双向性,才能获得真实的价值。城市形象符号系统给城市的特质找到了表达的依托,通过山水、风貌、精神等给城市带来了无形的资产。

4.城市设计符号的原则

城市的符号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其设计的必须兼具历史和时代的精神,具有较好的审美价值,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产品。城市所在地域的文化、风俗、宗教等都成为城市形象设计的精神来源,城市的形象是城市的整体印象,是这个城市的文脉。在设计符号概念的失衡,必须利用以下原则进行,其必须具备感性、表意、叙事;于此相对的精神和文脉构建也应遵循,城市感情、城市意象、城市意境等。城市情感的构筑是符号的感性内容,就是利用建筑、绿化、自然资源、城市社会等诸多的因素构成形象的外在表象,以及这些具体表象都将给人带来舒适与高雅、通俗的特殊感受;设计形象的原则必须突出城市意象的建设,即表意原则突出形象符号的隐含意义;符号的叙事层则是为了体现城市的意境,通过对城市的体验对形象完成自我的解读,通过一个简单的符号表达出更深层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文化等等。

5.城市标志符号的设计过程

5.1形象定位过程

城市系统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系统,在设计形象符号的时候必须做到兼顾多数的城市属性,利用细分的方式对城市优势和特征进行整理,对复杂的城市进行分析以此确定城市的形象定位,其中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功能性的形象特征,功能形象通常是将城市的一般功能与核心功能结合起来,完成形象定位;城市的总体形象与区域形象;城市内涵形象与外在形象等。按照城市的环境形象定位,包括其自然环境形象、人文环境形象、经济环境形象等,其所代表的是城市突出的环境特征,并使之形成联想突出城市特色。还有按照城市的文化特征进行形象定位,包括现代文化或者古代文化形象,就好像前面提及的西安,以兵马俑作为城市的形象代言就是结合了古代文化。在这里无论选择何种形象定位,其核心都是突出城市的特征,在此必须进行形象的细分,将多种形象元素集中起来,进行细致分析与对比,找到某一个形象方面最为突出的特征,并进行拓展,使得城市的整体形象与众不同,且容易被公众接收,并以此形象为自豪。在城市形象细分后,对优势特征进行总结,并归纳与提炼,从而形成一个城市的形象化概念,并以此理念指导完成视觉的表达,也就自然会形成一个以定位为基础的城市标志。

5.2城市符号的获得

在完成城市定位后,就需要按照定位对符号进行提炼,即找到定位的核心思路,与城市特质之间的关联,并以形成一个符号。其具体的提炼思路如下:以城市发展为思路,即城市符号标志着城市理念,是发展理念的视觉载体,而城市发展是城市理念的重要构成。利用自然资源提炼,城市所在的区域自然环境与资源可以作为物质的载体,因为不同的地域孕育的是不同的文化模式,城市虽然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但是其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不会因为现代化为发生改变,其独特的自然风貌已经为城市形象打下来深刻的烙印,因此利用这些提炼城市符号也就水到渠成了。此外还可以利用历史文化、产业特色、民族特色等支持符号的提炼,也可获得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符号。

6.结语

符号是千百年来人类创造的重要文化元素,其价值甚至高于语言。因此对于城市而言,形象符号是其城市特质与发展理念的体现,更是历史与文化的精髓。借助城市形象定位与符号整合提炼,就可以完成对城市形象符号的设计,也可帮助城市获得具代表的性的形象特征,这就是符合对城市形象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燕.城市标志符号设计[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

[2]张宁.城市标志设计研究[J].美与时代(上半月),2009,(03)

[3]郭艺.小标点,大智慧——标点符号设计的教学与探索[J].才智,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