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范例(3篇)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范文
移动互联网具有便捷性、移动性、多样性、开放性、隐私性、移动性、融合性、局限性、智能性等典型特点。具体而言,便捷性体现在移动互联网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地在在同一时间进行多种移动网络使用。为了实现移动互联网的融合性,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者应当综合考虑多样化、个性化的移动用户,实现移动互联网业务渠道的高度融合和开放。移动性主要体现在终端用户能够在移动状态下随时享受到互联网服务,方便携带和使用移动终端产品。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开放性主要借鉴Web和SOA业务模式,实现移动互联网内容和业务开发者对移动电信网络业务的合理开放。移动互联网的隐私性主要体现在对移动互联网业务使用的私密性,实现对移动终端用户内容和服务个人隐私方面的保护。
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2.1国内外发展现状简述
现阶段,美国的移动互联网主要由接入网、主干网、近距网络和编队网构成,并且开启了研发空间互联网路由器的网络历程。国内外互联网主要存在传输时延大、传输距离远和传输误码率高等问题,使得移动互联网中的数据链路资源容易流失,造成移动网络通信的时延较大,使得移动互联网的空间环境受到严重干扰,降低了传输协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降低了移动互联网的功能指标,限制了移动的空间网络和移动宽带,使得移动网络空间资源的互联操作受到制约,不利于异构网络的传输安全,削弱了移动接入资源的互联互通性和互联网的可扩展性。
2.2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中存在的技术瓶颈
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中遇到的技术瓶颈主要是WLAN利用的速率有待提高,能够增加移动互联网能源的消耗和蓝牙的能耗,降低了网络信息资源的传输速率,不利于移动设备的有效识别和连接,不利于蓝牙技术的运用率,降低了WLAN技术在数据传输中的速率,降低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有效发挥和创新,不利于整体网络系统能耗的减少和终端定位节能技术的运用效率。因而在未来的移动互联网定位过程中,降低移动接入资源的耗能是我国遇到的技术瓶颈。此外,我国在移动操作系统、网络定位技术、移动应用程序、移动网络接入和管理等服务技术还应当不断完善。
三、未来趋势及展望
3.1向着多样化和便携式发展
融合移动通信和无线通信的移动互联网作为传统互联网和电信网络的融合产物,其向着便携式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移动互联网主要向着宽带化、多样化的移动终端和移动网络接入技术,实现手机操作系统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实现移动网络用户内容体验和制作的丰富化,进而促进多元化移动网络业务模式的形成,促进各种业务应用的快速发展,实现移动接入网络无线接入手段的多样化。
3.2向着高校定位发展
未来移动互联网定位技术将向着高效精确、综合利用的方向发展。这有利于提升高校定位技术研究的精准度。尤其是在多类定位技术的重叠区域,应当提升移动互联网感知定位和网络定位的综合利用率,以便为移动终端用户提供精确高效的定位服务,进而提升移动互联网定位技术的效率和质量。因而,移动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交流方式,提升了信息定位的效率。
3.3与物联网高度结合
物联网作为绝大多数国家大力推广和创新发展的一种信息网络技术,其用途十分广泛,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为了丰富物联网的功能,提高物联网的信息传输效率,未来的移动互联网络应当努力实现与物联网的高度融合,优化移动终端的识别和网络信息采集等重要节点,实现移动互联网接入方式的创新和接入点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物联网处理能力和运行效率的提升。因而,未来应当完善物联网的传输、定位和节能等环节。
3.4与高效智能化接轨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传统的传送地址无法满足移动终端用户的信息需求。为了实现移动互联网与高效智能化完美接轨,信息传送设置应当保护移动互联网的特性,进而满足网络结构的规模化需求,实现移动互联网传送数据的完整性和技术的安全性,实现移动互联网接入点的自动化配置和计算,有利于保持网络路由聚类的有效性,提升网络服务的质量。
四、结语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高速公路;智能交通;信息平台
1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高速公路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伴随着经济发展的步伐快速建设,全国高速公路主干网已基本建成。当前,随着经济发展,依靠传统的高速公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公众及时性、准确性、多样性的需求,对高速公路交通信息服务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移动互联网+激发了技术的不断创新,为高速公路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实现方式。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产业变革,带动出行方式的变革,移动互联网技术因其信息技术优势大,数据通讯传输速度快,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的合理应用提高了高速公路的智能化发展,提高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移动互联网技术对于交通信息服务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具有便携性、及时性、定向性、准确性、交互性等特征,因此移动互联网和交通信息传递服务的有效结合对于高速公路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准确性影响较大。首先,需要改变信息供求双方的角色定位,在传统交通信息发展过程中政府扮演者信息供应者的角色,而公众则是需求者。在信息时代的发展背景下,交通信息的供应主体逐渐增加,不仅有政府部门,也有智能交通参与企业,而公众则成为了交通信息的接受者和信息来源。其次,拓展交通信息的服务方式以及手段。传统交通信息均是通过电视、各大门户网站、交通广播以及路边的情报板等提供信息,服务受到较大限制,服务效率和质量不高。移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拓宽了公众的信息渠道,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也有所保证。其次,移动互联网技术促进了交通信息服务的个性化以及定制化发展。传统交通信息面向社会公众,提供了无差异的均质服务,而移动互联网则可以依据用户的不同进行信息准确推送,可双向交互信息,交通信息服务的多样化和差异化特征日益明显,满足了人们对于交通服务的个性化以及定制化的要求。
3高速公路智能交通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建立
3.1系统框架
高速公路智能交通服务系统主要是由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交通信息处理系统以及交通信息系统共同组成,如图1所示。①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主要是由静态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以及动态信息采集系统组成。静态交通信息是通过各业务部门的数据库以及静态信息录入系统中获得,而动态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主要包括固定型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以及移动型交通信息采集系统。该系统可以通过智能终端中的定位系统对位置信息进行确认,并通过爬虫程序采集用户信息。②交通信息处理系统的主要作用就是对交通信息采集系统采集的交通信息进行处理分析。交通信息处理主要有数据库、静态交通信息、动态交通数据处理系统共同组成,可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与分析。数据库系统主要包括了基础信息数据库、业务数据可以及GIS地理信息数据库等。其中,基础信息数据中的信息为高速公路交通网络、收费站、服务站等信息,GIS地理信息数据库主要为空间地理信息,基础信息数据库主要为空间地理数据外的路网信息、路线信息等。采集信息数据库主要为车检器信息、气象信息、视频信息等,业务数据库为周边景点信息、客运信息。
3.2逻辑结构
高速公路公众信息服务系统中主要分为用户接入层、应用层、应用支持层以及数据层,如图2所示。①用户接入层。用户接入层是连接系统与用户,为用户和系统交互提供了路径,可将用户的相关信息输入系统中,而系统也可将信息反馈给用户;②应用层。应用层可实现系统功能,获取用户录入的信息,依据输入信息的类型应对功能的不同进行反馈,应用层可以对应用支持层发挥的数据处理与管理要求进行反馈;③应用支持层。应用支持层可以对数据的管理、分析等进行一系列操作,并且对应用层的相关数据进行响应,依据数据信息类型的不同对数据进行合理应用;④数据层。数据层是高速公路智能交通服务系统的基础,主要作用是数据的采集和存储。就应用支持层发挥的请求进行响应,并提供相关的服务,对信息进行初步处理。
3.3核心技术
①信息服务技术。信息服务技术主要包括信息查询、信息推送以及信息交换。其中,信息查询可以进行跨平台和跨异构数据库检索,可对大量数据进行快速、准确的查询,对交通系统信息进行全面扫描,使得检索功能更加完善,也可以对相关信息按照主次关系等进行排序与筛选。但是为保证信息安全,需要对用户权限进行合理设置,保证信息控制工作的独立运行。信息推送也可以独立于应用终端,可与Android等手机终端、微信终端、微博终端等相连接进行信息推送,建立可靠稳定的信息传输机制,保证信息快速快递。信息交换可以应用于不同的网络环境中,通过数据库表等可以进行数据的抽选、整合。②工作流技术。采用Petri网调度基础建立流程控制模型,可以满足分布式、异构环境要求建立工作流管理系统,为图形化流程的编制提供工具,满足各业务的开展要求。③LBS服务。LBS服务主要是由移动通信网络以及卫星定位系统相融合,为增值业务类型,定位技术的应用可以提供地理信息,为用户或者是通信系统提供有关空间位置的服务业务信息。
4高速公路智能交通服务的实现
4.1微信应用
微信应用提供的服务类型多种多样,可进行交通信息,依据用户的具置采集当地的交通信息和天气信息,并将其推送给用户。信息查询,只需要输入用户个人信息或者是车辆信息,就可以对车辆违规事项、是否发生过故障等进行查询,并且可以提供当地的交通部门联系方式。自助服务,用户可打电话进行服务预约,并且通过快速事故处理通道对交通事故的现场照片等进行完善,处理后可离开事故现场,交警部门和保险公司依据信息平台提供的信息进行赔偿处理即可。
4.2APP应用
和微信相较而言,APP提供的服务更加多样,使用安全性更高。用户第一次登陆时需要完善用户个人信息,如用户名、密码、姓名、手机、邮箱以及身份证号等,APP的应用需要与个人账号、密码绑定,当好用户忘记登陆密码,则可以通过手机或者是个人邮箱找回。若用户连续多次输错密码,则可以登录主页面进行解绑。登录后,用户可以相关信息,也可对信息进行校核。查核属实后可将其发送到APP应用平台,供其他用户阅览。若有虚假信息,则可以向用户发出警告信息,并对其进行严肃处理。另外,APP可直接导航,为车辆的安全运行提供有利条件。
4.3微博应用
微信、APP和微博可互通,用户在信息时,登陆微博在微博上信息均可。同时也可设置专门的信息平台,点击一个或者是多个选项即可,用户的信息可在信息平台上直接显示,但是用户无需一一登陆。
4.4网页应用
①统一数据管理后台。对系统后台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和维护,主要作用如下:对信息接入、汇总、编辑、审核、等进行统一;用户认证与管理、APP数据证书访问控制;对用户当前的位置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并提供LBS服务;系统管理,日志管理、接口及访问控制、数据交换,以及必要的业务数据查询、统计和导出功能。②身份认证。身份认证为APP的应用提供了支持,对密码设置、用户名功能的找回等进行重新设定;APP密码连续输入错误,密码即可被锁定。通过身份认证,用户可以对密码进行重置,通过微信发送验证码,验证码5min内有效。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交通信息网络日益完善,信息更加全面,高速公路智能交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立为用户提供了更方便、更及时、更准确的信息。为此,需要加强信息平台的研究工作,并大力推广,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交通服务。
参考文献
[1]于立群.智能交通技术在高速公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36(2):176.
[2]王燕,李永利.物联网下车联网的关键技术及应用[J].中国新通信,2016,18(16):84.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范文篇3
关键词:互联网;电力;通信系统;移动终端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4.126
1前言
现代电力通信系统主要是为电力生产提供电路、宽带、视频、电话、纤芯等全方位通信服务,包括光传输网、调度交换系统、通信电源系统等多个通信子系统,设备多、分布范围广,区域化维护管理难度大[1]。现有的通信网综合管理系统可对电力通信系统进行集中监控和管理,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2],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能够传输高质量图片及视频图像,这使得在电力生产单位监控中增加移动终端查询功能变得可行。
2研究目标
目前,部分电力企业已搭建完成通信网综合管理系统[3],可实现对各区域的电力通信设备进行集中监控管理,但通常采用B/S架构,其客户端仅支持桌面WEB浏览器一种形式,只能通过PC登陆查看通信系统的运行情况,这使得系统使用起来有着较大的局限性。为了提高现有通信通信系统运行的可靠性,降低电力生产的安全隐患,本文基于此系统做进一步深化研究,将电力通信系统监控信息从PC端安全高效移植至移动端,使得运维人员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等监控设备运行状态,在出现故障时快速做出应急判断。
3方法及内容
3.1方法
本文结合“互联网+”主流应用技术,提出微信和APP技术的移动端解决方案,实现了通过手机等移动端进行通信系统设备的运行监控,主要采用网络隔离、数据单向推送、服务器地址映射等技术,将传统的电力生产信息从Ⅲ区数据库服务器采集发送至Ⅱ区应用服务器,再单向推送至企业内网虚拟服务器中,以json文件格式进行存储,最后在企业内网虚拟服务器通过tomcat实现对通信系统数据的安全。方案建立最简单便捷的存储转发系统,不采用数据库。
3.2研究内容
3.2.1软件研发
本研究基于通信网综合管理系统及通信监控需求,研发电力通信监控信息web系统,系统主要包括数据采集程序、Web服务程序和移动客户端三大模块。
数据采集程序:周期性地从在III区数据库中采集通信监控信息,发送至II区应用服务器中,穿过防火墙发送到连接企业内网的虚拟服务器中,虚拟服务器接收采集发来的数据,将数据转成json数据文件,文件并保存到相应文件夹下。
虚拟服务器接收存储采集客户端发来的数据文件、处理数据访问服务和网页访问服务,并通过Tomcat向外网数据访问和网页访问内容,主要包括:机房环境、告警信息、值班记录和电话簿数据和网页访问。
移动客户端程序,通信移动客户端能够查询浏览信息,其中微信客户端通过关注的方式,Android和iOS客户端通过应用商城或扫码链接的方式下载、安装程序。
3.2.2程序安装部署
数据采集程序安装在III区应用服务器中,负责采集数据推送至虚拟服务器;Web服务端安装在信息中心虚拟服务器中,负责响应外网访问需求;移动客户端程序采用微信客户端关注形式,APP安装在Android和iOS客户端。具体结构布置见图2。
3.2.3采用的主要技术
数据采集系统客户端采用Java开发,JDBC访问数据库,通过hessian方式将数据发送到Web服务端。Web服务端采用以SpringFramework3.2为核心、SpringMVC作为模型视图控制器、数据操作层采用自用自定义JSON文件操作、前端界面风格采用MUI作为前端展示框架。移动客户端采用混合开发模式,采用DCloud公司的5+、mui方式开发,5+Runtime-增强版的手机浏览器引擎,让HTML5达到原生水平,MUI是接近原生App体验的前端框架。
3.2.4数据格式及内容
所有存储的数据均采JSON文件格式存储,根据通信系统日常维护管理需求,数据文件内容包括:机房环境信息、告警数据、值班记录、电话簿、角色信息等。
3.2.5接口设计
为了提高系统用户界面的友好交互性,用户可根据提示说明进行便捷操作,不需要单独定义任何语法或约定。内部接口采用用户登录模块将设置用户权限,给权限管理模块提供接口,用户登录模块将标记用户为已登录,给机房环境模块、告警模块等提供接口,权限管理模块定义用户的角色和权限,为功能开发模块提供接口;外部接口使用虚拟服务器上Tomcat提供的WebService。
3.2.6系统安全
为了安全有效地对通信网综合管理系统进行数据传送、存储,采用网络隔离、数据单向推送、服务器地址映射等技术,将信息单向推送至企业内网虚拟服务器中,通过tomcat实现对通信系统数据的安全。
3.3应用案例
通过上述步骤,建立了基于通信网综合管理系统数据和通信系统监控需求的移动端通信系统,其界面展示如图3。
通过该系统,通信维护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查看通信设备的运行情况、详细告警信息、值班记录,能够对于通信设备和业务故障做出更有效的响应,提高了维护效率、降低了维护成本,避免或减少发生严重设备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如2016年8月某日,某市政光电缆管沟发生火情,通信运维人员通过手机第一时间获取告警信息,准确地做出可能发生火情的判断,并立即联系了电网和消防等有关部门,及时进行灭火和光缆抢修,避免了光电缆火情蔓延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
4结论及展望
4.1结论
本文通过对互联网+应用以及电力通信监控需求的分析,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终端信息监控的解决方案,设计研发了跨平台的电力通信监控信息web软件,成功地将通信监控信息在微信、APP等移动平台应用方式进行展示,实现了iOS平台APP、Android平台APK及微信公众号几种应用形式,成功探索了一条实现“互联网+电力生产”应用的路。通信运维人员可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查看机房动环信息、告警信息、值班信息以及进行电话号码查询,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运维成本。
4.2展望
对“互联网+”技术[4]与传统电力生产结合的研究,还可继续做进一步研究,深化成果应用。例如二维码巡检、视频监控、远程遥控等研究,可大力推进电力通信系统维护的集成化、智能化、信息化改革,为企业提供更准确、更高速的信息服务能力,使电力通信系统的维护管理更精细完善。
参考文献:
[1]潘慧叶.基于手机视频监控系统的人员入侵检测[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4.
[2]于楠.基于的跨手机平台的煤矿移动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