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新生儿发烧的护理方法范例(3篇)

来源: 时间:2024-05-03 手机浏览

新生儿发烧的护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烧伤;儿童;静脉穿刺;护理

儿童静脉穿刺是一项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的护理操作技术,而小儿烧伤后由于皮肤完整性受损,体液大量丢失,血管充盈度差及穿刺部位受限等诸多原因,使穿刺难度增大。为提高烧伤患儿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患儿痛苦,我科对2006年4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78例烧伤患儿穿刺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相应对策,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2006年4月至2010年6月共收治烧伤患儿78例,其中,男43例,女35例,年龄在5个月~12岁之间,烧伤面积5%以下29例,5%~15%34例,15%以上15例;78例患儿住院期间共行静脉穿刺1252次,3岁以下患儿600次,3~5岁患儿525次,5~12岁患儿127次;1次穿刺成功684次,占54.6%,一次穿刺不成功568次,占45.4%,其中,2次穿刺成功398次,占31.8%,3次以上穿刺成功170次,占13.6%。

2原因分析

2.1患方因素568例穿刺失败者中有512例主要由患方因素引起,在1252次穿刺中的发生率为40.9%。

2.1.1血管条件差患儿伤后早期由于创面大量渗液,导致体液丢失,血容量不足,致使外周血管充盈度差,外周静脉压低且弹性差,使进针困难;或针头进入血管后回血不明显,误以为未进入血管而退针导致穿刺失败;或由于反复穿刺,药物影响等因素致使大量浅表小静脉破裂、出血、痉挛,导致穿刺失败。

2.1.2穿刺部位局限小儿烧伤多发生于头面部及四肢等暴露部位,若采用包扎疗法,使可供穿刺部位更少。78例患儿有59例采用包扎疗法,占75.6%。

2.1.3患儿不合作患儿因环境陌生,害怕打针及疾病影响,会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多表现为哭闹,不配合,且小儿烧伤后由于疼痛及体液不足等因素引起躁动不安,给静脉穿刺带来不利和难度。

2.1.4患儿家长情绪对穿刺的影响小儿烧伤为突发意外事件,家长往往着急,心疼孩子又自责,对护士过分挑剔,增加了护士的心理压力,影响其有效探寻隐匿且易穿刺静脉,大大降低穿刺成功率。

2.2操作者自身原因分析

2.2.1心理素质差心理素质不佳是导致穿刺失败的主要原因,操作过程中,操作者因对自身能力认识不足,加上患儿血管条件不好,担心自己不能一次穿刺成功;或患儿哭闹不合作;陪护多而挑剔、指责,使操作者产生紧张、胆怯、焦虑、烦燥等不良情绪,致使穿刺失败。

2.2.2技术不熟练操作者对小儿静脉血管特点不熟悉,不能很好的掌握进针深浅度及方向,或未掌握穿刺要领,不能准确感知针头是否进入血管,盲目进针与退针,而刺破血管壁,导致穿刺失败。

2.2.3准备不充分患儿病情重,使操作者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选择的穿刺部位不恰当,针头大小、型号不合适或用物准备不齐全,都会使穿刺失败。

3对策

3.1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取得穿刺成功的重要条件。操作时无论血管难易,弹性好坏,都必须沉着冷静,操作时精力要集中,有一针见血的信心。对患儿及家属态度要亲切,灵活运用沟通技巧,适时劝导和安慰家属,让多余家属到病房外暂时等候,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营造良好静脉穿刺环境,避免过多家属给操作者增加心理压力,一旦穿刺失败,应向家属道歉取得谅解,为重新穿刺打下良好基础。

3.2穿刺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3.2.1选择好针头根据患儿年龄大小,穿刺部位及血管粗细,选择合适的针头,一般宜选择5.5号针头。对于额上静脉,颞浅静脉,大隐静脉,肘部静脉等相对较粗且直者,可选用静脉留置针。

3.2.2认真选择比较血管宁可把时间花在选择血管上,也绝不花在反复穿刺上,以免加重患儿痛苦,增加自身压力,选择时应根据烧伤部位及治疗需要再确定相对暴露,走行明确,直、粗且较有把握的静脉。对早期血容量不足,血管找寻困难者,可采用局部热敷、轻拍、按摩等方法使血管显露,对局部组织水肿者可用手指沿静脉走向按压血管处水肿组织,使局部液体暂移一旁,显露血管,便于穿刺。同时还应注意保护合理使用血管。

3.3掌握正确的穿刺方法穿刺时要做到稳、准,充分暴露血管,看清血管走向后,左手拇、食指绷紧皮肤,右手持针柄与皮肤成20°角在距血管0.5~1cm处快速刺入皮肤,然后根据不同条件的血管采用不同的进针方法。

3.3.1表浅静脉对表浅不充盈的血管,针头刺入皮肤后,进针角度一定要小,速度要缓慢,避免因回血不明显,误以为未进入血管而继续进针穿破血管或贸然退针,也可在穿刺前将输液瓶置于穿刺点同一水平,调节器置于输液管下段紧贴莫菲氏滴管的位置,利用力学原理加快回血速度,待见回血后再缓慢平行刺入1~2mm即可。

3.3.2隐匿静脉对较大且隐匿的静脉,先用手指探明血管走行,沿血管用指甲轻划痕标记后,在血管正上方刺入,由浅至深,缓慢进入,当针头滑入血管后有轻微落空感,且有回血,再将针头平行送入2~3mm即可。

3.4静脉留置针的应用烧伤后体液渗出期组织水肿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早期组织水肿不明显,血管易于暴露,选择较大且直的静脉行留置静脉针,避免在水肿高峰期行静脉穿刺,减少穿刺难度,保护血管,也大大减少患儿痛苦。

3.5做好穿刺后护理

3.5.1针头的固定小儿穿刺成功后固定针头非常关键,穿刺成功后,左手固定针柄,右手快速用胶布固定针柄,防止针尖摆动、滑出血管。四肢浅静脉用小托板固定,松紧应适度,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应用干棉签擦净周围汗迹再固定,针头用“S”法固定好,再用固定带固定,然后将头皮针软管或输液管末端固定在同侧耳廓上,可有效防止针头被扯动。留置针行交叉固定后,在粘贴BD膜,对患儿家长应做好相关知识宣教,加强巡视,保证输液顺利完成。

新生儿发烧的护理方法范文

高热是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而持续高热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同时,增加热能的消耗,损害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以致产生多种并发症,威胁病人的生命[1]。小儿在烧伤后由于各种原因,通常都会引起发热,如不及时治疗及护理,控制体温,轻者使患儿体质下降,影响烧伤创面愈合,重者可产生高热惊厥,甚至死亡。及时做好发热时的治疗和护理,可提高患儿的治愈率。现将小儿烧伤后合并发热的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烧伤发热机理、发热类型及发热原因

1.1发热机理据国外报道,小儿烧伤发生率为33.3%,14岁以下儿童烧伤发生率为36.77%[2]。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皮下中枢兴奋性较高,自身调节功能差,体温调节中枢活动过程很不稳定,易受各种因素刺激而发生高热[3],特别是在烧、烫伤情况下,机体的防御机能降低,轻微的烧伤和感染也可引起高热反应[4],尤其是小儿突发的高热,容易发生惊厥等严重并发症[5]。因此,对烧伤发热患儿进行及时、正确的护理非常重要[6]。

1.2发热类型[7]发热可分为:低热(37.4~38℃),中等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以间歇热型为主,体温高低不一,体温可突然增高,持续几小时后又突然下降,而后又隔数小时或1~2小时突然升高,持续几小时后又突然下降,周而复始。无体温几日持续下降而不见回升者。

1.3发热原因

1.3.1创面感染发热烧伤后表皮破损,大量液体外渗,这些坏死物质成为细菌繁殖的良好环境,表现为局部创面潮湿、积脓伴恶臭味,这时引起发热的主要原因。同时,烧伤后肠道细菌越过肠粘膜屏障迁居至肠外组织器官或播放至全身,也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8],引起发热。

1.3.2渗出液的吸收热在烧伤早期,表皮破损,毛细血管张力和通透性增加大量组织内液体外渗,病人出现创面肿胀,但在烧伤48小时后毛细血管张力和通透性逐惭恢复,渗出于组织间的液体的电解质开始回吸收,同时部分毒素也被回吸收,而产生吸收热。

1.3.3换药热在烧伤的情况下,在换药的过程中由于坏死物质分解产生内源性致热源和疼痛、寒冷的刺激均直接作用于皮肤神经末梢,增加了较强的疼痛刺激[9]。均可导致高热。此种高热多为一过性,持续时间3~5小时。

1.3.4肺部感染儿童烧伤后抵抗力低,免疫力差,易发生肺部感染,特别是合并有呼吸道烧伤的患儿,更易发生肺部感染,产生高热。

1.3.5水电解质紊乱烧伤后大量体液渗出,患儿因口渴饮入大量不含钠液体,或短时间输入过多水分,造成稀释性低钠血症及脑细胞水肿而出现高热。

1.3.6环境温度、湿度的影响患儿本身由于创面的原因存在一定程度的发热,在干燥炎热的环境,持续暖炉保暖,极易出现发热现象。这种现象在2岁以下的婴幼儿身上表现尤为突出。

2护理措施

2.1物理降温因为结合小儿的生理特点,物理降温对患儿生长发育影响较少,且安全,如头面部皮肤完好患儿可选用冰袋行头部尤其是前额外敷最为理想,可以降低并减少脑组织耗氧量,注意给患儿足部保暖。对恢复期患儿可使用对身体创伤性小的擦浴法,如温水、酒精擦浴降温,可获得良好降温效果[10]。

2.1.1常用方法当体温达到39℃时给予物理降温,常用方法为冷敷、酒精擦浴、冷水擦浴、温水擦浴。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在降温处理后30分钟必须再次测量体温,观察降温效果,并记录于体温单上。

2.1.2冷敷法冷敷时冰袋可放置前额、头顶或体表大血管处,每3~5分钟更换一次敷垫,持续时间15~20分钟。如采用头部降温应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及体温变化,一般肛温降至38.5℃,腋温降至38℃时可逐渐撤除冰袋。如观察1~2小时降温效果欠佳,可交替或重复使用上述方法。

2.1.3温水擦澡温水擦澡水温在32~34℃之间,擦澡部位选择远离烧伤的正常皮肤(一般为上肢或下肢及背部)。为防止擦澡引起血管收缩,可于头部放置冰袋,脚下置热水袋。如30分钟后体温降至38.5℃以下,应取下头部冰袋;密切观察全身情况,如有寒战、面色苍白、脉搏、呼吸异常,立即停止,并通知医生。禁擦前胸、腹部、后颈,因这些部位对冷刺激敏感,易引起不良反应;腑下、掌心、腹股沟、胴窝、脚心等部位,擦拭力量可略大,时间可稍长,利于降温。降温同时,注意心率、呼吸、血压及其他生命体征变化,定期检查血电解质,防止电解质紊乱。

2.1.4酒精擦澡酒精擦澡用50%的酒精,温度在30℃左右,其方法与注意事项同温水擦澡。

2.2药物降温选用对患儿副作用少且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药物进行降温。进行药物降温时,一般要求肛温在39℃以上,腋温在38.5℃以上方可采用。美林混悬液中含有布洛芬,由于它的作用机制和对胃肠道毒副作用较少而受到优先应用。是目前广泛用于临床的退热及镇痛药。其它还有常用安乃近滴鼻,肌注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及选用中药紫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等。在使用退热药时应特别注意患儿出汗多引起虚脱。

2.3补充液体量小儿烧伤后失液量较成人相对多,特别是发热期,高热加上创面渗出,水分丢失的比较多,在保证血容量的同时,可适当增加输液量[11]。输液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输液速度,争取既能合理补液,又不给患儿心、脑、肺等器官造成太大负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避免酸碱失衡及水中毒等。

2.4加强创面处理加强创面处理是控制烧伤患儿发热的根本措施。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定时给患儿翻身,避免受压创面潮湿或腐烂,对大面积烧伤或痂下积脓患儿尽早去除坏死焦痂和脓性分泌物,清创应在血容量得以补充,休克纠正之后进行,且清创给予适量的镇静剂。换药动作要轻柔,尽量缩短清创或换药时间。这样,可以避免创面毒素入血,引起换药热。

2.5生命体征观察对发生惊厥者,要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脉博是否规则,观察速率和强度有无其它伴随症状,特别是神志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阻塞气道引起窒息,并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

2.6监测水电能质平衡患儿因烧伤发热,食欲下降,注意补入液体的速度和质的分布十分重要,尤其要避免在短时间内过分集中地输注葡萄糖液,以免引起小儿的低钠血症,导致组织细胞、脑细胞水肿及惊厥。因此应及时抽取血标本进行血生化检测。

2.7正确使用抗菌药物抗生素要现配现用,保证有效血药浓度,为了合理应用抗生素及避免引起二重感染,可行创面培养或血培养选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

2.8保护性隔离

特重烧伤患儿住单间隔离病房,保持房间的空气清新,安静。每日开窗通风1~2次,每次15~20分钟,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2次,每次不低于30分钟,室温控制在28~32℃,湿度控制在50%~60%,每班用消毒液湿抹地板台面,医护人员进入病房接触患儿前应严格洗手,穿隔离衣,戴口罩,手套,换专用鞋,防止发生创面感染,限制探视人员。

2.9加强饮食护理能口服尽量鼓励患儿经口进食,可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12],如:牛奶、鱼汤、鸡蛋羹等,少食多餐,同时注意水、电解质,维生素等的及时补充。每日需要量,可根据烧伤程度不同进行计算[13],合理给予补充,有利于提高患儿机体抵抗力,促进创面愈合。

2.10生活护理患儿出汗较多应及时擦干汗液及更换清洁衣服,避免汗液刺激皮肤,保持皮肤清洁。烧伤患儿大、小便时应注意避免污染创面,大、小便完毕注意擦洗干净,避免引起感染而发生高热。高热患儿进行降温时应注意监测体温,观察体温下降情况,防止发生高热惊厥。

2.11健康教育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发热有过度的恐惧和焦虑现象[14],且在患儿出现寒颤,自述发冷时,家属就为其加强保暖,殊不知发热是由于产热与散热失衡,散热减少,导致患儿体温快速上升,引起过高热,甚至热惊厥。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好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让家属了解发热的原因、过程及预后,减轻家长的恐惧和焦虑心理。指导其正确对待患儿的畏寒症状,适当保暖,减轻患儿不适,但不可过多加盖衣被,防止过高热惊厥的发生。

3体会

一般认为发热与感染有关,尤其是高热。而小儿烧伤后的体温变化有其自身特点。

3.1首先与婴幼儿神经发育不完善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皮下中枢兴奋性较高,易引起高热。特别是婴幼儿皮下脂肪少,角质层薄,表皮与真皮之间的基底膜不完善[15],汗腺功能不健全,体温易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气温较高或包扎面积过大易引起高热甚至抽搐,对疼痛反应较敏感,可因疼痛刺激而导致或加重休克引起发烧。一旦处理不当或处理不及时创面可加深,真皮层薄而血管丰富,很容易因药物吸收过多而中毒。

3.2其次烧伤后早期体温升高常因皮肤组织坏死、组织蛋白的分解、吸收引起的无菌性炎症所致小儿免疫力低下、抵抗力低,创面易因感染而加深,引起高热。所以,处理小儿烧伤一定要慎重,包扎松紧适宜,敷料不宜过厚,动作轻柔,减少疼痛,缩短发热期,有利于创面早期愈合。

3.3滥用糖皮质激素降温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人把地塞米松常规用于烧伤病人,以操持病人有一个所谓正常的体温曲线。但是这种方法只能收效于一时,可能会给病人留下许多后患。糖皮质激素在发挥有益作用同时,还有抑制吞噬细胞趋化,抑制抗体形成,阻止创伤愈合等副作用。故对急性发热病人采用激素治疗要权衡轻重[16]。

因此婴幼儿烧伤后发热,不论是哪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应,应根据婴幼儿发育的特点,综合多方面的情况如临床表现、创面分泌物培养、血常规等,判断其发热原因,实行一系列有效的降温措施兼细致的护理及耐心的呵护照料,降低了因高热以引发的并发症。不应认为高热就是感染表现,而应用抗菌素,以至引发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刘凤侠,孙动梅,张艳.3~12岁儿童烧伤并发高热的原因及护理[J].中国校医2007,21(5):581.

[2]方之杨.吴中立.高学书,等.烧伤理论与实践[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571.

[3]黎鳌.烧伤治疗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441.

[4]李时济,周一平.周和平.小儿烧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6.

[5]周芳,龚海兰,雷萌,等.小儿烧伤并发高热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0),951.

[6]丛德香李瑞芬.小儿烧伤发热期的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12):1527.

[7]吴之理.医学全科通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379.

[8]黎鳌.烧伤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79~80.

[9]陈建珍,何惠兰,钟巧艺,等.小儿烧伤发热的原因分析及其护理[J].热带医学杂志2004,4(5):643.

[10]赵炳华.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6.

[11]陈岩,于秀梅.烧伤清创后引起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0,17(2):27.

[12]盛志勇,郭振荣.危重烧伤治疗与康复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324~329.

[13]张红香,孙杰.小儿烧伤发热降温方法的对比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1998,13(11):13.

[14]刘晓丹,张继红.小儿发热的机理及护理[J].吉林医学,2004,2(11):10~11.

新生儿发烧的护理方法范文篇3

【关键词】烧伤患儿留置针护理

静脉输液是护士最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之一。而留置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因能高效率保持静脉通畅,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但为烧伤患儿置留置针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一名烧伤科护士在面对不同部位的烧伤患者,尤其是小儿患者,不仅需要娴熟精湛的技术,还要不断的学习与掌握小儿的心理反应。小儿对突然发生的烫伤疼痛和医院环境陌生产生恐惧感、年龄小、生活不能自理、活泼好动、情绪直接表露等特点。根据这些特点进行留置针的穿刺与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2010年1月至5月我科收治的22例烧伤患儿,男14例,女8例,年龄1-6岁,平均年龄2-5岁。均为深ⅱ度以上烧伤。

1.2用物静脉穿刺常规用物、bd留置针24g、3m透明敷帖、5ml注射器一具。

1.3留置针静脉穿刺法因在日常生活中烧伤患儿通常是不慎突然被热液烫伤,受伤部位往往是面部或四肢,故穿刺时留置针接5ml注射器,以便穿刺时助手回抽血。静脉穿刺前向家长说明其优点,取得同意后方可执行。首先,家长协助固定患儿肢体头部,消毒后用左手拇指、食指分别固定静脉两端,持针沿静脉前方刺入,根据血管情况选择合适的静脉,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如果是头皮静脉不用扎止血带,四肢的血管扎止血带,左手绷紧穿刺部位的皮肤,右手以20°~30°角[1],针尖斜面朝上慢慢穿刺。因烧伤患儿血管不充盈,回血慢,边穿刺助手边抽回血,见回血后放低进针角度,继续前行至针头全部进入血管后拔除针芯,这样软管不易弯曲,避免穿刺失败。合理固定留置针,用透明敷贴固定留置针的前端针管,y型口及部分延长管,然后用自制的头套、小夹板固定留置针,避免抓脱及折管现象发生。输液完毕封管时采用3ml肝素溶液,不易发生堵管,留置时间延长[2]。

2穿刺中的护理

2.1语言语言是沟通护患之间感情的“桥梁”,护士的仪表整洁、说话和蔼可亲,满腔热忱面带微笑地面对所有患者,富有爱心、同情心,使患儿消除环境陌生感。尤其是第一次操作一定要温柔,争取一次成功,尽量不给患儿留下疼痛的感觉,使患儿消除恐惧心理。防止形成条件反射,见到身穿白大褂的就害怕,哭闹不止影响治疗。

2.2家长协助配合,顺利完成操作

小儿不同于成人,静脉输液时往往不配合。随着国家计划生育的发展要求、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率增高,许多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当患儿进行静脉输液时,不忍心看见孩子痛苦,加之患儿的哭闹,部分家长不能理解,甚至不配合,还有部分家长陪着孩子一起掉眼泪。这些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带来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穿刺成功率。这时护士应该提前做好家长的工作,根据烧伤的严重程度告之静脉输液在治疗中所起的重要意义,减轻家长的顾虑,积极配合护士,顺利完成操作。

3注意事项

(1)置管后24h严密观察局部有无渗血、红肿、疼痛、呼吸困难等情况。(2)一般3天更换透明敷贴消毒一次,记录敷料更换时间,注意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3)加强病房巡视,发生问题及时处理。留置时间通常为3~5天,一般不超过7天。若软管部分脱出,切忌重新送入血管,以免引起感染。(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及查对制度,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5)若进液不畅,忌用力挤压输液器,以免将小凝血块强行挤入血管发生静脉栓塞。(6)请家长配合,保护好静脉留置针防止患儿抓脱。

4讨论

静脉留置针这一穿刺法,操作简便。为抢救大量危重患儿赢得了时间。大部分患儿不需静脉切开。过去的穿刺方法往往是危重患儿在大量失血情况下,除了静脉穿刺用于临床给药、抢救用药外,还需医生做静脉切开,保证在短时间内输入大量的血液及液体。静脉留置针、针体长,外套管较柔软、无尖,不易打折,置于血管中不会因手术的变动刺破血管壁造成液体外渗,减少对血管及皮肤的损伤。而过去的穿刺针为金属材料制成,针体短而硬、有尖,不易固定,特别是在变动过程中,针尖易刺破血管壁造成液体外渗。静脉留置针滴速快,不需推血,维持时间长,省力。过去的穿刺方法由于滴速慢,不能满足快速输血的需要,常常是一名护士用注射器反复推血,有时因推血速度加快造成外渗。静脉置针这一穿刺法的应用,减少了穿刺次数,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质量。过去的穿刺方法,不但易造成液体外渗,常因病儿轻度扭动导致静脉穿刺脱落、重新穿刺。既增加了患儿的痛苦,也给护士增加了工作量。采用留置针接5ml注射器边穿刺助手边抽回血的方法适应了烧伤科患儿的特点,提高了我科护士的穿刺成功率,解除了儿童每天补液时穿刺的痛苦保证了患儿生命的安全,促进了患儿身体健康的恢复。由于这一穿刺法操作简单,一次穿刺可保留5~7天时间,深受医生、家属的欢迎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