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声乐教学范例(3篇)
零基础声乐教学范文
关键词:即兴伴奏;音型;编配;变化模式
大部分会弹伴奏的人,都是从进入高校才开始系统学习伴奏的,我们学习伴奏是一开始就是为了与其他乐器或人声合作,让音乐作品更好地被诠释给听众,“更好”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很多作品都已经有人写出了织体恰当和声严谨的钢琴伴奏正谱,但正谱有两个小缺点:1.有钢琴基础的人识谱更快些,正谱容易上手练,而到了大学才开始学钢琴的拿到正谱,光是识谱都会花很长时间,所以,简谱配伴奏更方便一些;2.正谱是将别人心里的音乐弹奏出来,和声织体或许很正规,却不一定适合弹奏者,所以,即兴伴奏更能充分发挥当下弹奏者的内心情感与想象。
高校学习即兴伴奏本来就有些晚,四年或许还不到,就要拿着自己所学的东西参加工作,吃力是肯定的,关键是连练习都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就困难了。人成年以后手就相对僵硬一些,没那么灵活,本人有些钢琴基础,弹起伴奏不那么吃力,平时也老有人问我“我该怎么弹呢?”,一开始我就照着自己弹的,给标上和声,手把手地教,因同学基础薄弱,教也只是让他知道自己无法驾驭这弹法;后来我就减少了弹奏音的数量,降低难度,只给标上和声,用同一种织体,也认可其他的弹法,反而让他们多了些自信,多问几次之后自己也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了,于是我也得到一些启发:即兴伴奏讲究的就是“即兴”两个字,如果在教学的时候把所有的曲子都教成一样的弹法,那和弹正谱就没区别了,正确的做法就是基础时期就给一个大框架,里面的东西由自己去填,才能逐步完善“即兴”二字。
如果说和声是一幅画的色彩,那织体就是一幅画的形态,要画好一幅画,得先把形状打好吧,那同理,要弹好一首伴奏,先把织体弄清楚了再说。
伴奏的音型最基本也是最简单的就是将和弦音以“分解、半分解、柱式”这三种方式在旋律中运用起来,通过不同的变化模式让伴奏音型不再单一,那么我们可以用到的变化模式至少有以下5种:
一、排列的变化
简单来说就是和弦的转位,因为有时候伴奏需要在弹奏中带一些旋律,对演唱者来说也有一定好处,对于音准不太好的演唱者,如果能在伴奏中带旋律,那会让演唱者更好把握音准,不至于跑调,所以如果在和弦音中如果有旋律音在,就可以用转位的方法让和弦音里的旋律音处在高声部或者是合适的突出的声部以便演唱者能够听到从而校准自己的音高;排列的变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改变原位和弦的音响效果,不同的音处于低音或者高音,都会带来不同的音响效果,在旋律中带动的感情也会有所区别。
二、层次的变化
如果说一首歌曲,一直用同一种音型编配弹奏,会显得特别无趣,好像机械一样,但是如果能在伴奏的层次上面做点变化下点功夫,那会给伴奏增添很多色彩。层次上的变化可以用其中一只手弹奏更多层次的音乐达到,其实在基本音型里面,分解和弦与柱式和弦就是算一个层次的伴奏音型,半分解和弦就有了一点不同,一个半分解和弦必须至少要用两个不同时间发出的音响才能完成,所以时间上就给音乐带来了空间以及层次,能让音乐效果做出更多变化,一首歌的伴奏至少要做到两种以上的变化才能做到带给演唱者以及听众更好的感情带动。
三、节奏的变化
我们在学习即兴伴奏的时候一开始都是用的现成的歌曲来即兴配弹,歌曲是怎样的节奏,我们就会用相应的节奏来安排我们的音型该如何排列,最常用的也是最简单的音型就是左手琶音右手和弦,所有的学生都会用,但是我们会看到一个现象,所有学生都只会用的同一个节奏型,例如《月亮代表我的心》这首歌,学生就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右手用一个和弦,左手用“两个八分音符”或者“四个十六分音符”均匀节奏弹上行琶音,听久了会觉得这样的伴奏一成不变,再听就会打瞌睡了,但是如果学生能在左手的琶音节奏上做写改变,例如把均匀的节奏变成切分节奏或者附点节奏,那音乐形象又会不一样。
四、音区的变化
我们都知道,钢琴有88个键,音域非常广,基本上是人声达不到的音域,但在一定的音域上,是可以分出男女所适合的音高的,比如我们在排四声部合唱的时候,男低音、男高音、女低音、女高音也是按照音区的从低到高排列的,所以不同的音高塑造的不同音乐形象也不同。最简单的音区变化就是同一首歌,男声和女声可能就需要不同的音区去伴奏,才能符合演唱者所要塑造的音乐形象;音区的变化,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塑造音乐形象,除了要根据演唱者的性别改变一下音区之外,音乐本身所需要塑造的音乐形象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首柔情似水的歌曲,几乎用不到最低的音区,所以我们在编配的时候也要知道不能为了编配伴奏新颖就乱用音区,这样可能会事倍功半,只有找到合适的音区才能得到好的伴奏效果。
五、速度的变化
拿到一份歌谱,首先就是看歌曲标注的速度记号,一般在速度记号后面会再加一个情感记号,例如:《我的家乡沂蒙山》这首歌曲,速度为中速,后面还会加一个“赞美地”,用文字形式告诉演唱者以及伴奏,歌曲的整个感情以“赞美”为主,这样就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概念指示我们用怎样的速度力度感情来演唱以及演奏;但是还有一部分歌曲,没有感情记号,只有速度记号,甚至连速度记号都没有,那就是这首歌曲可以用到的速度是比较自由的,可以快一些也可以慢一些;速度的变化对于音型也是有着很大的影响的,特别是对于不均匀的节奏型而言,加快速度,可能会让原本的音型更加有律动感,相反,原本速度比较快地弹奏的音型如果放慢速度,就会变得比之前沉稳,这都是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确的东西。
所以在一个大的基调上做一些小小的变化,就能让我们的伴奏变得更有新意,学习的兴趣也会随之变浓厚,进步也会越来越大。
即兴伴奏作为一个综合性学科,需要在各个学科中打下基础,也得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才能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谢元.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J].钢琴艺术,2000(01).
[2]倪林.也谈钢琴伴奏[J].钢琴艺术,2001(06).
[3]王文俐.谈即兴伴奏课的改革[J].钢琴艺术,1997(06).
[4]冯志平,杨加力.珠联璧合的魅力―简论声乐教师的钢琴伴奏艺术[J].钢琴艺术,2003(08).
零基础声乐教学范文
关键词:巴斯蒂安钢琴基础教学教学运用
詹姆斯・巴斯蒂安(JamesW.Bastein)是美国著名钢琴家、作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他于1999年被授予了美国全国音乐教师协会终身成就奖,他和妻子钢琴家简・斯密瑟尔・巴斯蒂安(JaneSmisorBastein)对钢琴初学者的生理和心理做大量研究,写了许多关于钢琴基础教学的书籍及教材,如著名的《巴斯蒂安钢琴教程》,巴斯蒂安系列有300多本书,他的教学理念启发了全球成千上万的钢琴教师与学生。
巴斯蒂安把钢琴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教学,第二阶段是中级程度,例如:弹奏巴赫的创意曲、卡巴列夫斯基的小托卡塔,以及其他同等难度的作品,第三阶段是大学以上的专业学习。笔者通过对巴斯蒂安钢琴教学理念的理解,结合多年教学经验针对中职钢琴基础教学阶段谈谈看法。
一、巴斯蒂安钢琴教学理念
(一)第一阶段――基础教学(分三年进行)
2.第二年。
3.第三年。
(二)从巴斯蒂安的第一阶段的亮点
1.降低入门门槛,循序渐进。
在引入五线谱之前的阶段,采用无线节奏谱让初学者兴趣大增,强调节奏的重要性,利用节奏练习使初学者产生成就感。
2.从黑键切入。
通过让初学者认识每组黑键键盘数的差异,两黑一组,三黑一组,明白钢琴的键盘组合,不论以白键、黑键任何一个音作为起始音,都可以弹奏出自然大调音阶。而且除了C大调外,任何一个调都使用到黑键。巴斯蒂安教学理念在初学者学习钢琴的开始,就引入黑键的练习,初学者很容易就把黑键与白键融为一体,只不过是颜色不同而已,不论黑键、白键,我们都应该平等对待。
3.乐理、视唱练耳的学习。
乐理知识可以让学琴者“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视唱练耳却可以提高学习者的音乐素养,加强对音乐的感知。从2007年起,中国音协明确规定,将音乐基础知识纳入音乐技能考级的必考科目,证明了乐理知识、视唱练耳的重要性,对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及终身学有益处。
4.强调歌唱性弹奏。
人的声带是最好的乐器,可以自由地表达微妙的情感,与心灵相通。“柯达伊体系”的创始人柯达伊说:“不先唱歌就开始学习乐器的初学者,一生中注定没有音乐。”开口歌唱容易让初学者摆脱紧张感,全身心地体会旋律的优美,而且借着歌唱,初学者能很自然地体会到乐句的分句、强弱感,很快在弹奏中表现出来,较快熟记学习内容。特别是中职的幼师在实际教学中更需要边弹边唱,会弹唱是将来工作必需的技能。
二、巴斯蒂安的教学理念在中职钢琴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以上巴斯蒂安初级阶段的基础教学理念,我把中职幼师专业的钢琴学习分为五个学期完成(我校学制三年,在校两年半,第六学期顶岗实习)。
第五学期主要是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重点是要求学生能掌握钢琴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及个性化曲目的演奏。
三年前我结合巴斯蒂安的教学理念在11级幼师班进行教学改革,如今效果显著,在刚刚结束的泉州市市级中职幼师钢琴比赛中(全市共26名选手进入决赛),我的两位学生杨桂玲、郑佳佳分别获得第四名和第六名,两位学生弹奏的曲目分别是《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浏阳河》十级的曲目,她们从零开始学琴,时间不到三年(另外前十名选手都有5-10年的学琴年龄),这令评委和专家们感到十分惊讶。当然除了她们刻苦用功外,还应当归功于有一条比较好的、比较成功的教学改革之路,让她们从零开始,循序渐进,快速成长。此外,其他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都能胜任涉及钢琴教学的要求。当然,我们在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如:转调、简谱转调、三升三降调的理解较困难,一些学生不理解,还有一些排斥钢琴学习的学生该如何引导,等等,这都是值得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深思的课题。
综上所述,美国的跨学科、边缘学科的研究始终走在世界前列,巴斯蒂安钢琴教学理念是相当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其快乐学习、全面发展的理念与时展的要求融合默契,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巴斯蒂安(JamesW.Bastein).巴斯蒂安钢琴教学成功之道.
零基础声乐教学范文篇3
关键词:声乐教学;审美教育;建议
中图分类号:J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113-02
一、声乐教学现状
(一)职专幼教声乐教学现状
我国幼儿声乐教学应该具有师范性质,老师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帮助孩子学会如何发声和呼吸,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们如何体会声乐美。但是,目前,大部分幼儿声乐教学与音乐学院的教学在教学目的和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这主要是因为,幼儿声乐教学的声乐教学老师大部分来自于音乐学院,接受了音乐学院严谨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中很难跳出传统音乐学院教学路子。
(二)声乐教学的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的声乐教学系统中对声乐的技巧重视比较多,而对声乐教学本身想要表达的思想以及声乐教学中的审美能力不做相关的考核。基于这种现状,我国的声乐专业学生只为发声而发声,对歌声的内涵不理解甚至是不想去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是,教学过程单调,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由于声乐教学中的审美理念重视不够,声乐教学变成了单调的重复发音,学生学习就是不断的重复,因此,造成了很多学生对声乐教学的厌倦,学习积极性不高。二是,过于重视技巧,学生声乐素质受限。老师和学生都重视在声乐技巧的培养,认为掌握了声乐技巧就有了足够的声乐造诣。但是在实践中,很多学生的声乐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会遇到瓶颈问题,无论如何在声乐技巧方面努力,自身的声乐水平都不会有明显提高。
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一)审美能力是一个人素养问题
一个人审美能力的高低往往与这个人自身素质高低有关。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声乐素质就必须要做好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很多幼师在声乐教学中只重视声乐“技”的传授,而对学生“美”的教育重视不够,造成了很多学生在声乐发展方面遇到了瓶颈。要想解决瓶颈问题,就必须要从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中入手。
(二)审美教学的重要性
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和人格的培养。现在的九零后学生自小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由于家庭在经济和教育背景不同,造成了学生思想的开放性和不稳定性,看问题很容易偏激。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开放的社会中找寻自己人格的立足点。
三、如何做到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
要想真正的做到声乐以人为本,就必须要加强声乐教学中对审美教育的重视。努力培养学生的不仅仅是对声乐感兴趣,更对声乐教学感兴趣。因此,在日常声乐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现代职专学生特点。现代的九零后学生善于想象,讲究个性张扬,比以往时代的人更具创造力,但是学习东西耐性不足。职专学生大多数来自各乡镇,他们在中学期间的音乐教育基本等于零,特别是目前的教育环境下,学生日常的课业比较多,学生很容易把音乐课当成休息课。
(二)培养学生对“声乐”审美的能力
要想做好声乐教学中声乐的审美,主要靠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声乐老师,应该努力为学生培养出体验声乐美的氛围。比如,声乐老师在选择声乐曲目时,应该根据曲目特点和要求,在发声和旋律方面做好美体验的过程,为学生发现美提供宽松的氛围条件,降低学生感受声乐美的难度。
1.重视练声曲的作用。
练声曲在声乐教学中很常见,可以帮助学生锻炼在声乐方面的发声和呼吸,提高学生声乐技巧。但是,很多老师只单纯的强调练声曲在呼吸和发声方面的重要性,而对如何体味韵律感重视不够,因此造成了很多学生在练声曲中单纯的发声,虽然表面听起来声音还可以,但是在韵律感和情感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
2.重视声乐教学中老师的教学示范作用。
学生在声乐艺术造诣和风格很大程度上受到声乐老师的影响。因此,学生能否做到声乐教学中审美能力的提高关键还是要看声乐教学老师自身声乐造诣的高低。一是,声乐老师要特别注重范唱。范唱是声乐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是学生在接触一首歌曲时获得的第一印象。范唱如果做到声乐与美的完美组合,就可以为后续的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一个在声乐方面具有很高造诣的老师,可以通过完整的深情的范唱,激发激发学生了解歌曲背景,歌曲风格的欲望。二是,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受到老师处理声乐教学过程的能力。一个完整的声乐教学过程应该包括声乐音准、节奏、发声等一系列问题。拥有高超声乐造诣的老师会根据学生在声乐方面达到的高度,合理处理好声乐教学过程,让整个声乐学校过程中充满轻松的氛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歌曲而且还对歌曲自身的情感有了一定体会。三是,要注重现代技术与传统教育的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在传播知识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声乐老师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比如多媒体技术,形象的将学生学习声乐的技巧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可以直观的感受到自己在技巧方面需要达到的水平。然后,在通过传统的口耳相传的模式,将藏在歌曲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让学生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效果。
(三)培养学生对“声乐教学”的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不光是培养学生在课堂中对声乐美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对整个声乐教学的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