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元素范例(3篇)
中式元素范文篇1
关键词:新中式家居传统装饰元素运用
新中式风格诞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新时期,快节奏的生活,使现代风格大行其道。但有些人不满足于现代风格底蕴的苍白,想赋予其一定的文化内涵;部分接受传统中式风格的人也不满足其复杂繁琐和功能上的缺陷,想在保持韵味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改变。于是,室内设计界刮起了一阵新中式风,并率先在室内设计中占领了一席之地。
新中式风格是中国传统风格、文化意义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演绎,是对中国当代文化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当代设计。新中式风格不是传统文化的复古装修,而是在现代的装修风格中融入古典元素,也不是纯粹的元素堆砌,而是通过对原来的风格“元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归纳,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事物,让传统艺术的脉络传承下去。
在众多的新中式风格中我发现有大量传统装饰纹样的出现,并对此类风格起到了很有力的诠释作用。
一、传统
世代相传或沿用已久并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
二、装饰纹样
纹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个流程,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始终,反映出不同时期的风俗习惯。从原始社会简单的纹样到奴隶社会简洁、粗犷的青铜器纹饰,再到封建社会精美繁复的花鸟虫鱼、飞鸟走兽、吉祥图案纹样,都凝聚着相应时期独特的艺术审美观,被广泛地应用在现代设计中。
装饰纹样的种类繁多,可以分为这样几大类:1.几何纹样;2.动物纹样;3.花鸟昆虫纹样;4.吉祥纹样;5.人物纹样;6.器物纹样。其中经常运用在新中式室内设计中的有回纹、云纹、卷草纹、“”字纹等,本文选了这五种装饰纹样做重点分析。
回纹是被民间称为“富贵不断头”的一种纹样。因为它是由横竖短线折绕组成的方形或圆形的回环状花纹,形如“回”字,所以称作回纹。
云纹是印染专业用语,云纹一般是指由深到浅,或由浅到深过渡自然的花型,也有由里向四周逐渐散开的云纹,一种或多种色彩深浅层次变化,使图案有立体感,显示细腻而生动逼真。云纹形态多样,有十分抽象规则的几何图形,也有生动形象的自然图形。
卷草纹是中国传统图案之一,多取忍冬、荷花、兰花、牡丹等花草,经处理后作“S”形波状曲线排列,构成二方连续图案,花草造型多曲卷圆润。因盛行于唐代,故名唐草纹。
“”字纹在中国佛教的翻译也不尽一致,有的将它译成“德”字,有的译为“万”字。“”字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右旋,一种是左旋(“”)。佛家大多认为应以右旋为准,因为佛教以右旋为吉祥,佛家举行各种佛教仪式都是右旋进行的。这是一个被佛教徒视为吉祥和功德的具有神秘色彩的符号。
三、新中式装饰纹样
室内设计别是新中式下的装饰纹样并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对传统符号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传统造型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富有时代特气息,同时也体现民族特色。具体来说,处理手法有以下两种,在具体运用中这两种变形手法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一)变形处理
1.直接移用
在室内设计中,新中式风格下中国传统纹样可以用在各个空间,如顶面、墙面、地面、门窗、家具、装饰物等,可以通过对已有造型进行有选择的吸收融会和巧借,形成新的设计作品,其中可以直接分解或间接分解。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种类繁多,其实各有其可取之处,将这些可取之处直接移用到新的设计中,比如室内天花把“”字纹用木材雕刻出来的应用,墙纸和隔断可以直接使用卷草纹,轻而易举地取得巧妙生动的设计效果。
2.间接移用
在遇到不同类型的设计造型,直接分解困难的时候,可以采用间接分解,这时可以在借鉴移用时有所取舍。
(1)廓形与细节同时变化;廓形不变,细节变化;细节不变,改变外形。其中强化物象中的某一部分,改变其比例和结构,增加装饰效果,如图一中对基本纹样云纹进行变形,重点突出了两种线条形式,而后组合用木材雕刻刷漆的形式运用于天花装饰,可与装饰吊灯、筒灯、灯带相结合的方法取得更生动的效果。又如图二把两个运用得非常广泛的基本纹样回纹和卷草纹进行组合后的图案可用于门洞或花窗装饰,增强了室内的空间感。
(2)增加或删减现状中必要或不必要的部分,使其复杂化或单纯化。比如图一中的云纹是相对复杂的,如果要使其变得富有现代感,就必须对之进行简化。相反可以给回纹增加一些细节,使其增强趣味性。在新中式风格下的室内设计必须考虑每一个物体,包括室内各个界面和陈设品,而这类装饰纹样具有了现代感,与当下的风格更加协调了。
四、色彩调和
对于色彩,家就是一个调色板,新中式的色调不再是沉闷的木色,其有着诸多发展空间,纷繁的21世纪又让人们把眼光重新投向了象征纯洁、轻快的白色,其缭人、娟秀,让人品味无穷。
白色是一种最简单的颜色,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敢用,因为任何瑕疵在白色中都无法掩饰,所以一个好的空间动线则是白色家居的重点。可以在隔墙上挖窗,不再是沉重的木色,而是轻巧的白色,让传统园林的曲径通幽为家增添情趣。如果想在客厅和餐厅的结合处设置一个隔断,屏风可能就是最佳的选择,白色空间,不一定墙面就是白色,适当选择一些彩灰不会影响主色调,试想一下,灰色的墙面,白色的隔断,再合适不过了。在传统观念中,地板无非是褐色或黄色,其实将地板粉饰成白色也别有一番风味。
在白色空间中,天花不必要设计得非常复杂,可以镂空设计,选择一种曲线式传统装饰纹样,将灯光暗藏其中,让单调的顶棚也展现丰富的层次,因为优美的曲线能化解白色空间过于冷酷的居住感觉。
白色也可以和黑色搭配,是比较流行的组合,大量的白色辅助一些黑色的云纹或卷草纹有些许Artdco味道,可以用在一些重要的背景墙设计上。
小饰品的色彩可以选择一些相对鲜艳的色彩,依旧能起到对比、烘托的作用。比如小摆设、花瓶等,都是营造流行的高手。色彩不必很多,简单的一两种就能让它们成为白色空间中的视觉焦点。
五、材料多样
新中式风格下的室内设计材质运用多样化,不一定大面积都被木材覆盖,如果大量使用白色的空间,材料一定要丰富,讲究细部处理。
墙面可采用哑光漆,减少光污染,还可选用草编壁纸、硅藻土壁纸、矿物石壁纸等;地面的可以设计成回字纹样的青砖,中式气息呼之欲出;云纹应用于玻璃材质上的效果;卷草纹用铁艺的形式做成隔断用来装饰。金属材质有概括和组织的能力,如果觉得空间太平淡,适当添加金属装饰就能增加一下重色,弥补这类缺陷,比如金属的花窗、金属的隔断,现代中透着一丝古典;布艺柔软、自然,适当选择有肌理的布料能增加材料的亲切感,如亚麻、丝绸、立绒等材料不仅有体面的外表,而且手感相当细腻,适合做沙发或窗帘。总之,传统装饰纹样用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材质以新的形式来表现整体空间感觉。
新中式室内设计是现代生活与中国传统文化邂逅、碰撞的结晶,人们在崇尚异国文化后,心灵得以回归,转而皈依自己的传统文化,这就使得新中式室内设计得以诞生,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被广大民众所追捧。
而传统装饰纹样更是新中式风格的重中之重,以上例子只是传统图案符号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被开发的一小部分,我国丰富的传统图案还有待于继续探索,对于传统符号既要有所继承,又要有所扬弃,并进行形、色、质等方面的改造,赋予全新的设计理念、功能与形式,使之成为适应和符合现代社会审美与实用要求的现代装饰符号,使我国的室内设计在保持自己风格特征的同时又能与现代国际社会接轨。对于传统纹样形式的沿用,可以说是对传统符号的一种浅层次的发展和提升,而一种新的民族形式的创造,是需要我们摆脱美学传统的物化表象,进入深层次的精神领域去探寻的。
参考文献:
[1]郑曙阳.室内设计资料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中式元素范文
所谓复现式元素,指的是在系列/类型电影中存在着相似的场景布局、角色设定、矛盾冲突以及殊途同归的故事结局等。不是电影语言的单纯重复,而是在故事主旨和主角精神塑造上有着内在的一致性。笔者对这四部电影进行梳理,发现故事都发生在异国他乡,分别是曼谷、日租界、罗马和海上无名孤岛;作为主角的李小龙饰演的分别是海外劳工/冰厂工人、霍元甲弟子、海外劳工/餐厅员工和少林弟子;主角所承担的主要任务分别是摧毁贩毒集团、“大英雄报师仇救同门”、挽救华人餐馆和清除少林叛徒;主角所受到的阻力/反抗分别来自于东南亚贩毒集团、日本空手道高手、罗马黑社会和少林叛徒。笔者试图通过对李小龙电影中复现式元素的分析,来解读李小龙电影创作的模式。
一、雷同的叙事形式
参照大卫?波德维尔在《电影艺术――形式和风格》[1]一书中对电影《公民凯恩》做出的影片分析,笔者对李小龙这四部电影做出同样分析可以看出这四部电影也有相似的叙事形式。从故事上看,都是关于主人公和罪恶力量作斗争,最终清除了罪恶,恢复了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从人物动机上看,主人公都是被逼迫的反抗,是忍无可忍的爆发,更是出于正义感的行动。《唐山大兄》和《猛龙过江》两部电影都是因为弱小受到威胁,主人公出于正义感而与恶势力作斗争。从时间上看,都发生在一段时间内,从主人公意外出场直到消灭罪恶后,主人公自动离场,电影随之结束;《唐山大兄》结尾处李小龙被警察带走,《精武门》结尾处李小龙被警察击毙;《猛龙过江》结尾处李小龙离开罗马。同时李小龙电影加入了侦探的元素,主人公带有探寻事件真相的动机,领着观众一起深入了幕后真相,牢牢地吸引了观众的视线。
对比以往的香港武打动作片,李小龙电影最大的视觉特色是充满着异域风情以及大量真实的外景拍摄。这四部电影从故事的发生场地可以看出,没有一个发生在中国(内地、香港以及澳台)的地理范畴,都设置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东南亚、日本租界、欧洲、无名孤岛)。《精武门》的故事虽然发生在上海,可是却是在上海租界里,按照当时中国人被迫签订的屈辱条约规定,却属于外国人的占领地。四部电影中李小龙去泰国曼谷务工、回上海租界报师仇、远赴欧洲罗马照看餐馆以及上孤岛清除叛徒,无一不是在一个陌生化的、相对独立而又充满险恶的场所。影片散发着孤独落寞的气氛,人物的异域心态很明显,隐约透露出港人的孤岛心理,这是香港影视工作者意识形态在电影中不自觉的投射。
异域的场景设置,不仅带来了视觉上的新鲜感,更重要的是给予故事充分的发挥空间,也就是默许了暴力存在的合法性。《龙争虎斗》就是在一个警察也不能随便干涉的私人孤岛上,岛屿的主人就是这个空间最大的领导者,拥有主宰岛上所有人生命的权力。因此他才可以私自豢养一批死士以及举办比武大赛,这样的比武是以击毙对手为目的的。《唐山大兄》发生在泰国曼谷农村的一个小工厂,最后的大决战也是在幕后老板的私人庄园里进行,这样造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可以不受到外界的干扰以及警察的制止。《猛龙过江》发生在法律制度最为完善的罗马,但是警察依旧对捣乱的流氓无能为力,只是在电影结束时才匆匆赶来,代表秩序的警察也处于失语和不参与叙事的境遇。最后的大决战更是直接搬到了古罗马竞技场,将西方竞技的象征变身为东方武士的擂台。在这里暴力是可以被允许的,更是回归到人类的原始层面,展开了兽性的决斗。李小龙电影不遗余力地营造着他国形象和暴力元素,是因为港人试图“在陌生的故事场景,震惊式的叙事框架和梦幻性的影音体验中,体会着无家的苦痛和失国的惶惑”,也是为了“重构内心深处的家国图景,营构香港地域的文化形象”[2]。
同样李小龙重复的故事情节塑造了一系列“无父”“无家”的漂泊者形象,剧中主人公不是在出走,就是在回家,总是一副“在路上”的样子。《唐山大兄》和《猛龙过江》都是一样的主题:一个华人去异国他乡务工求生,出于正义感和当地的黑恶势力作斗争。电影《精武门》中,主人公不再出游,但是开篇我们却看到一个拎着行李箱从外边风尘仆仆归来的白衣少年,这依旧是一个刚经历旅途奔波的人。可以看出李小龙电影里面的主人公一刻也没有停歇,总是在流浪。但在电影结尾处当罪恶被消灭,秩序得到恢复时,主角选择自动离开。似乎剧中人物去某个地方就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就是为了铲除罪恶,使失去平衡的秩序得到恢复。
也有评论认为,李小龙电影中除了李小龙是合格的,其他的故事设置、场景选择、摄像技术以及配角的表演都是有问题的。不可否认这四部电影的质量参差不齐,第一部电影《猛龙过江》中,我们可以看到众多穿帮镜头,但到了最后一部和美国合拍的《龙争虎斗》,无论是表演还是拍摄完成度都是一流的电影作品。技术的进步,也表明李小龙电影在不断地走向成熟,这也是复现式元素在不断继承和发展中完善电影的故事情节。正如贾磊磊所言:“李小龙开创的‘截拳道’,成为他纵横武侠电影的看家本领。他在打斗时凌厉的叫声、睥睨的眼神,已成为李小龙武术风格不可缺少的标记,特别是他创造的‘凌空三弹腿’更成为李小龙电影独特的武林绝技。”[3]然而正因为李小龙这个具有高度识别度元素的反复出现,我们才将这四部电影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分析,也就有了李小龙系列电影是在不断重复的故事框架下进行叙事的认识。
二、复现式人物表演
李小龙电影中最大的识别标签就是李小龙自己,即使身处异国他乡也总是一身传统唐装;总是在不断的逼迫中奋起反抗,最终以暴制暴;决斗时都是撕破上衣,赤裸着冒着血的上半身;击毙对手时总是发出混杂着兴奋的怪吼以及痛苦迷乱的面目表情;不喜欢刀枪,更倾向使用双节棍、长棍等器械,注重拳拳到肉的空手格斗。在这个意义上而言,作为一个个人而不是演员,李小龙自身就充满着无穷的个人魅力,因此才有后人对他的不断模仿。李小龙不仅仅是个演员那么简单,他更是一个武术家、哲人和明星(偶像)。
从表演理论的观点来看演员表演,是一种“动态的实践、事件和行为”,不是静态的文本来分析和研究,而是在不同情景的行为以及和他人交互的动作中呈现出自身特点的。诚如张英进认为,“角色扮演和表演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游戏中充满再现和模仿,讲求角色扮演和反串,结局永远是不可预料和开放的,这就意味着它总在不断进行场景再造,跨越时间、空间、性别、种族以及一切既定的区隔”[4]。这个理论在动作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动作片即是靠动作、身体推进故事进展,刻画人物性格的。李小龙电影中充斥的异国情调、跨国元素以及施虐和受虐的身体审美也在这个理论框架下得到了印证。
在电影中,李小龙一出场就是宗师风范,不仅在武术技能方面具有高超的水平,甚至在道德层面也占据了制高点。电影开始的乡巴佬模样和被欺压形象也是为电影后面的奋起反抗做铺垫,属于欲扬先抑的刻画手法。李小龙在电影中似乎从来没有成长,有的只是一次又一次地迎接挑战,继而打败对手,在一部又一部电影里的不断比武格斗中完成自己银幕形象的塑造。最主要的是李小龙本身就是一名功夫高手,银幕下的他也是公认的世界高手,曾荣获1964年全美空手道大赛冠军。张英进认为“表演本身是一种高度自我的能动行为,而正是表演的重复再现使‘表演’本身消隐于无形,变得自然而然。诚如巴特勒所言:‘极具个性的复现行为’因为多次反复,使得表演看起来不再像是在表演。”[4]李小龙将自己在银幕中战无不胜的形象和真实生活中的身份融为了一体,从这个角度而言,他不仅仅在演电影,更是在展示自己真实的个人形象。因此在李小龙出场的一刻,观众似乎也就认可了他的英雄形象和他自身所代表的战胜对手的能力和信心。
“受虐”和“施虐”是李小龙电影中暴力元素的集中体现。众所周知,李小龙自小学习咏春拳,成人后自创截拳道,开馆授徒,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武术高手。他在表演过程不采用替身和分镜拍摄,追求拳拳到肉的狠劲和一镜到底的真实感。其“受虐”最典型的形象是:在格斗中往往撕破上衣,露出健硕的肌肉。敌人用刀子或者棍子直接打在李小龙的身体上,李小龙也不躲避,兵器和肉体碰撞的场景往往令观众心跳,反而更激发了李小龙的斗志。在电影开端被恶势力压制时,李小龙一般都穿着整齐的唐装,默默积聚着压抑的情绪并酝酿着反抗的举动。一旦他脱掉上衣,观众也自然跟着亢奋,因为他们知道影片的高潮就要开始了。脱衣不仅仅是展示肉体,是对男性魅力的一种展现,更是将人物“受虐”的过程以更直观的、更清晰的方式展示给观众。其标志性的怪吼也正是一种肉体疼痛和精神快感的发泄,如同李道新所说的,“这种建立在疯狂的复仇意识基础上的复杂表情,显示出李小龙电影独有的一种掩饰不住的悲剧感”[5]。同时李小龙也是一个嗜血的“施虐”者。在其所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唐山大兄》中,不仅代表罪恶势力的贩毒集团悉数被李小龙击毙,代表正义、无辜者的华工也悉数暴毙。电影中李小龙罔顾法律,直接凭借一己之力击毙众多打手,在肆意搏杀中不可避免地滥杀无辜。其中最为经典型的是在影片《猛龙过江》中,最后的终极决战是在罗马圆形竞技场内,这个场景的选择暗合了格斗真谛:是一种回归原始、你死我活的格斗形式。格斗的目的不是分出胜负,而是要以一方击毙另一方为最终诉求,追求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始正义。
中式元素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服装设计;中式品牌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式服装设计当中的主要元素,同时也常见于国际大牌服装的设计当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载体之一,服装的设计关乎到我国传统文化元素能否得到正确的传承。随着我国在世界范围之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国民众对中式服装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服装艺术中的价值体现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社会价值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特定的文化体系和与众不同的传统风俗,所以各个民族在生活方式和审美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别。服装设计师在进行服装设计时应当考虑到区域和人们喜好特点,设计出有特色的具有针对性的服装。中国的传统元素多宁静、祥和,比如最具代表性的龙、凤图案,分别象征着权威和高贵,是一种贵族气息的无声流露,服装设计师要了解每一种传统文化元素的意义和象征,在了解的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让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中式服装设计发挥重要价值。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人文价值
在服装设计当中融入具有深刻内涵的民族文化元素,让服装更具深意和内涵,同时有了更丰富的视觉效果,既能体现出设计师的人文意识,又可以展现服装的人文精神。当前来说,在服装设计当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已较为普遍,在服装当中加入喜鹊、牡丹以及龙凤符号等典型的中国图案,可以瞬间吸引到消费者的眼光,让服装和消费者产生共鸣。消费者看到这些元素会有熟悉之感,也对其中的深意心领神会,明白设计者的用心以及服装的价值所在。
(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艺术价值
将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到中式服装创新设计中,可以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元素的魅力和精神。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所以说,将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服装设计当中时,需要设计师在理解的基础上,赋予传统文化元素另一种定义,结合当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水平,进行艺术的二次创作,取传统文化的神与当前潮流趋势相结合,设计出神行兼备的中式服装,满足当前时代下更高的消费需求及审美需求。
二、中式服装的兴起与窘境
中式服装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服装。近几年,由于我国经济的持续提升,让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中式服装也在全球范围内占有一席之地,多次惊艳亮相,让中式服装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一些国际大牌服装当中也常见中国传统元素的应用,青花瓷、龙纹以及盘扣和刺绣等多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受到国内国际设计师的青睐,得到了频繁的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受到青睐对于中国文化的发扬和传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一些设计师对中国符号不够理解,导致应用的国语肤浅,这也是当前普遍存在的现状。很多设计师对中式服装和中国元素理解比较片面,简单地将盘扣、斜襟、青花和刺绣等定义为中国元素,在设计当中将这些元素生硬地搬到服装上,通过元素的堆砌,达到其中式风格设计的目的,这种形式化的设计,让中国元素的内涵没有发挥出来,同时设计出的服装也不符合时代审美特点。这样的现状,也是制约中式服装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中式服装中传统元素的应用与创新
(一)款式创新
由于时代的快速变迁,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也在快速变化,这就要求服装设计也要与时俱进,灵活变通,符合当下的审美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式传统服装款式进行大胆创新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上海亚太经合会议期间,我方设计出的中式唐装参会服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服装设计以马褂”为基础,同时融入现代西装中的西装元素设计,达到了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服装艺术巧妙结合,让人眼前一亮。
(二)图案创新
服装的图案是体现服装美感的重要元素,赋予一个图案、一个符号生命力,让图案展现出自身的艺术价值才是一款好的服装设计作品。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多种多样,极为丰富。在将这些元素运用到当今的中式服装设计中时,需要进行二次创新,赋予文化符号新的生命。另外,服装设计师也可以灵活运用多种图案拼接方式以及剪纸图案、脸谱图案和皮影团等,创新图案方式,让服装更具审美表现力,在中式服装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面料创新
服装的设计最终要呈现在面料上,对于中式服装的呈现方式来说,一般会采用真丝等较为华贵的面料。但是,这样的面料设计并不符合大众普遍接受的消费观点。国际大牌Dior就曾用牛仔布制成晚礼服,颠覆了晚礼服的制作方式。受此启发,中式服装的面料设计也可以多元化,比如使用灯芯绒、亚麻等材料,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碰撞出别样的火花,甚至可以加入一些具有设计感的挂饰,打造出时尚感。另外,中式服装的设计也可以使用格纹面料,通过文化的碰撞,让中式服装有更多的审美可能。多种面料的尝试和使用,可以让中式服装更加具有生活气息,而不是传统的高贵、遥远的感觉,让消费者对其有距离感。另外,在面料的展现上,也可以结合拼接、压褶、印烫等多种设计方式,凸显服装的艺术气息。
四、中式服装中的文化内涵
中式服装的设计需要将传统和当下有机结合,在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基础上,加入现代化的审美风格。因为继承传统并不是说生搬硬套,以及模仿和拼凑,更不是片面地理解,曲解传统文化符号的真正内涵,而是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灵活应用,让传统的文化元素焕发新生。所以说,当代的服装设计师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深度把握中国民族文化的韵味和内涵。总的来说,想要让中式品牌服装设计的效果更具内涵,提升品牌价值,就需要将现在审美和传统文化符号有机结合,让传统文化元素成为中式服装设计的灵感源泉,让中式服装具有一定的文化气息。在现代的设计理念之下,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避免生搬硬套和盲目模仿,通过新颖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元素和现在审美风格相结合,推动我国中式服装品牌的持续进步。
参考文献:
[1]黄晓娣.我国传统文化与服装设计创新的整合[J].内江科技,2007(8):149.
[2]余卫华.浅析传统元素在中式服装中的创新性应用[J].美与时代,2010(10):91-93.
[3]李丹.浅析中国传统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12):106-108.
[4]杜丽玮.浅谈传统文化与现代服装设计的结合应用[J].现代阅读,2012(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