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范例(3篇)

来源: 时间:2024-05-07 手机浏览

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范文篇1

关键词:图形创意;设计视觉语言;图形语言

1图形的概述及起源

1.1图形的概述

图形就是图而成形,它的产生源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需要。图形是人类进行交流、表达、记录思想等相关活动的最早手段。

“言为心声,图为心画”,图形作为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元素,长久以来一直是信息传播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表达手段。当前,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每时每刻都在读取各种无声的图形信息,如行车时的指示牌、公共空间的导示系统、日用产品使用示意图,小到某一产品按钮上的图形,图形在很多地方起到了文字语言无法达到的效果。因此图形是一种没有国界和地域限制的语言形式,是一种国际性的语言,它超越了文字语言的局限性。

1.2图形的起源

图形起源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需要。从已发现的4000~8000年前的象形文字可以判断,图形的出现远远早于文字。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图形标志逐渐统一和完善起来,这时文字产生了。文字的出现使信息可以进行广泛而准确的传播,使人类的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

图形的演化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分别是原始符号和原始文字的形成期、是中国西汉时期发明的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19世纪欧洲的产业革命。

2图形创意的概念及目的意义

2.1图形创意的概念

图形创意就是寻求视觉传达的独创性意念、构想,是现代设计师根据表现主题内容的要求,以说明为主的图画形象为现代造型元素,运用一定的独创形式构成的规律性的组织变化,使现代图形本身更具有深刻的寓意,从而调动视觉来激发心理层面,并准确传递信息,沟通情感。图形创意需要符合视觉美的要求,现代图形含有一定的信息量,为了传播某种概念、思想或观念而存在。通过美好的造型、艺术的构思,来吸引人们观看、解读,从而在欣赏画面的同时,让现代图形的传播更直观,视觉传达的冲击力更强,接受现代图形所要传达的观念信息而具有国际性。

2.2图形创意的目的意义

图形创意的目的是把信息通过媒体传播给观众。创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信息传播的有效程度,信息传播的有效程度又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现代创意思维是图形创意的核心,创意是设计的灵魂,是成功设计的前提。

图形创意的意义是以传播信息为根本原则。以创造性思维为先导,寻求独特、新颖的意念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以独特而清新的阐释方式说明信息内容;以独具匠心而新异的形象引人关注、发生兴趣、产生感染,接受信息并留下深刻印象;以独特的表现方式,对事物的全新理解给人以思想和智慧的启迪;以超然意境和独特审美情趣给人以美的熏陶和引导。

3图形的创意特征

3.1图形创意的艺术特征

1)艺术的原创性。原创是职责,是使命,是现代设计生命的意义所在。2)语言的独创性。对图形语言的研究是在对概念进行捕捉和建构之后,语言能够全面提升其品质和特质,能进行艺术的思考和表现,能强烈的再现个人风格等。3)文化的综合性。

3.2图形创意的符号特征

图形创意本身是视觉空间设计中的一种符号形象,是视觉传达过程中较直接、较准确的传达媒体,它在沟通人们与文化、信息方面影响着现代图形创意设计表现性思维的表述,让平面图形设计的信息传达更加科学准确,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彩。

3.3图形创意的语言特征

图形语言在信息传播中,以简洁、真实、直观的形象,承载着大量的信息,让人易于识别、记忆并产生联想。图形语言的生动性、直观性、象征性的表现特点弥补了文字语言的局限行,帮助人们理解概念和传达思想。

3.4图形创意的信息特征

图形是信息的载体。在现代图形的创造中对信息的准确表达是其核心思想,也是图形自身价值的根本体现,经常运用一种可感、单纯而又简练的语言,有着强烈的直观性,激发观者产生联想,达到情感与思想的交流,运用感性、含蓄、隐喻的象征性符号,暗示和启发人们产生联想,时代性信息带来的审美价值,图形的传播应该具有可读性和准确性,图形语言的传播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4图形创意的思维方式与形式语言

4.1图形创意的思维方式

图形创意思维是指设计者的创造力和创造思维。创造力是指设计者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知识、思想、概念、综合归纳、逻辑分析的能力。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对形态与意念具有深刻的理解和严密的逻辑性。从元素到创意灵感的过程具有突发性、突变性和突破性。创意灵感是思维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最富于创造性的心理现象之一。创造性是创意灵感的基本特点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理念上的创新。

4.2图形创意的形式语言

图形语言作为一种客观的艺术形式,在平面设计创意、表现中占有主要的地位,它以其可视性的语言达到信息传达的目的。所以,图形的创意过程,是一种运用视觉形象而进行的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5图形创意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5.1标志设计的表现形式

作为具有传媒特性的标志,为了在最有效的空间内实现所有的视觉识别功能,一般是通过特示图案及特示文字的组合,达到对被标识体的出示、说明、沟通、交流从而引导受众的兴趣、达到增强美誉、记忆等目的。表现形式的组合方式一般分为特示图案,特示字体,合成字体。

5.2图形在标志设计中的具象图形表现形式

具象表现是忠实于客观物象的自然形态,对客观物象采用经过高度概括与提炼的具象形进行设计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是对显示对象的浓缩与精炼、概括与简化,突出和夸张其本质因素。具象的标志具有图形的通俗性与高度清晰的识别性,表现较为自由,充满个性,容易以清新、明快的视觉形象传达标志的神韵而为大众接受。

5.3图形在标志设计中的抽象图形表现形式

抽象表现是以抽象的图形符号来表达标志的含义,以理性的几何图形或符号化的表现形式来突出标志的个性。抽象形式的标志,单纯地表现对象的感觉和意念,具有深刻的内涵。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和视觉冲击力。抽象表现形式可分为:圆形标志、方形标志、三角形标志、多边形标志等等,以及它们的多种组合形式。

6结语

图形是特殊的美的视觉信息,也是用思维和思想串起来的独特的视觉符号。创意是设计思维的奇妙火花的碰撞。创意并不是对一个简单图形结构的描述,也不是数学式的加减乘数,而是集图案思维、图案形式、图案联想、图案变形、图案技法、图案风格等一体的情感的幻化;是一种远远驰骋于另一个可思而不可及的艺术天地里的美德幻化的演示。

参考文献:

[1]何方.图形创意设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王亚非.标志设计[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

[3]李金莉.再谈标志设计中的图形思维[M].合肥: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

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范文

关键词地域化建筑创作

地域性建筑创作原本是指建筑创作回归到朴素的本原,是试图将建筑的发展引向一条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以“脚踏实地”为作风的稳定发展道路上,也以此对抗科技全球化造成的趋同现象。但是在目前建筑创作多元化发展潮流的影响下,对于地域性建筑创作本身也逐渐出现了多样化的繁乱趋势。

在建筑创作的设计思想上,现代主义建筑创作思潮以其“国际式”建筑风格宣告了某种建筑价值的普遍性和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适性,从而在过去的大半个世纪内成为主导建筑领域的一种思想体系。地域化建筑创作设计思潮扎根于“当时与当地的现实生活”,其生命力蕴藏于“当时与当地的现实生活”之中。其建筑创作作品体现出了建筑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背景。在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想中,包括了对于建筑含义的更广泛的认识,突破了建筑本体的局限,强调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及对于地域文化的认同。

一、地域化建筑创作的特征

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包含了一个广义的建筑概念,相对于现代主义建筑创作思潮中的“国际式”建筑中的普遍性特征,它更强调建筑的地域性的特殊性和客观性。它体现了地域性的环境特征、文化特征和技术、经济特征。

1.地域化建筑的环境特征。建筑产生于环境中,建筑与环境的对立统一构成了千百年来人类建筑活动最基本的矛盾关系。自然环境是建筑赖以存在的物质前提。人类的建筑活动就是从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之利。从人类早期的聚落选址以及其原始建设形式演变的进程中,可以看到它们是如何在特定的地域中取自然之利,避自然之害。展现环境特色。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随着人类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这种对地域性环境特殊性的表现从最初的无意识或被动的行为,逐步转化成自觉和积极的进取与创造而延续至今。

2.地域性建筑的文化特征。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都有其各具特色的文化,“每一文化有它赖以成长的肥沃土壤,有缔造它的伟大人民,还有杰出的代表人物,当然也必然有其杰出的城市建筑与园林作品,在这些杰作的背后。更蕴含有智慧、哲理,反映着民俗、风情”。文化根植于当地人民的生活之中。正是它们孕育了地域性建筑文化与场所精神。“文化是经济和技术进步的真正量度”;“文化是历史的沉淀”,建筑创作观念的地域化趋向意味着在世界文化丛林中找出地域文化环境中那些既根深蒂固又充满活力的设计思想。

3.地域化建筑的技术经济特征。当今社会是一个多种技术并存的时代,由于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使得建筑技术因地域不同而呈现出丰富多样性,例如高新技术、传统技术等。从而不能单纯地认为建筑中体现的经济与技术特征对于建筑的决定作用。建筑技术经济的特征应深深地扎根于“当时和当地的现实生活”,应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技术条件,发挥创造力,挖掘技术潜力,创造富有特色的地域性建筑,这就是地域性建筑的技术经济特征的内涵与意义。

二、研究方法地域化建筑创作的涵义

研究方法地域化建筑创作的涵义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作为一种设计思潮被人们所关注,主要是因为人们普遍意识到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中的国际式建筑风格对于人类社会造成诸多的社会问题。同时,该创作思潮本身就是反对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中所宣告的某种建筑价值的普遍性和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适性,强调地域的特殊性和多元性的价值观念。这就造成了地域化建筑创作概念上的宽泛性,它包含了诸多的设计流派和设计手法;追求多元性的价值观念作品散布于世界各地,形态和创作手法上丰富多样。这也造成了分析的难度。

建筑设计语言作为建筑创作的落脚点,清晰地表达了建筑创作的思想。某一特定的建筑设计语言是关于某一特定的建筑在设计构思、建筑的空间与形式及设计观念的综合。就建筑设计语言本身而言,内容也极其丰富。不同的地域之间。设计语言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不同的建筑师所使用的设计语言也各具特色;另外,设计语言中存在着传承性,它含有先前建筑创作之中沿用至今的习惯做法和前人的经验。这就造成了在界定具有地域化特色的建筑设计语言的范围中存在着模糊性和它内部所含内容的宽泛性。但是,建筑设计语言清晰地表达了创作者的设计思想。在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建筑设计语言体现了建筑师所面对的具有共性的实际问题,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具有共性的价值取向。因此,本文通过建筑室内与室外的关系、“原型”的引用和建筑与自然的对话这三个方面的分析,归纳了建筑师在创作地域建筑中的几个出发点,即“处于起源状态下的概念或形式”。继而探讨其形式生成的逻辑性,对建筑形式的创作进行理性的分析。

1.处于起源状态下的概念或形式。其指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时的出发点,是建筑师对于设计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后,对于建筑设计的总体构思。它对于建筑所采用的设计语言具有指导意义和规范作用。

(1)建筑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从建筑创作历程来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创作思潮的影响下,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中,对于这一矛盾有着不同的理解。例如,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在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内外有别”的礼制的影响下,中国典型的民居“四合院”呈现出对外封闭,对内与自然亲和的水平延展的院落形态:在现代建筑运动中的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在萨伏依别墅的创作中体现出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对于建筑与自然二元对立的理解。以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中相对于这一矛盾所呈现出的设计概念、空间与形式为出发点,在地域化建筑设计思潮的影响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地域环境中,不同的建筑师发展了诸多的建筑设计概念,运用到他们的建筑创作中。

(2)“原型”的引用。“原型”是一种普遍存在着的心理活动的基本模式,这种基本模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遗迹,那些典型经验的积累和浓缩。从科学的、因果的角度来看。原型可以被设想为一种记忆储藏,它来源于同一经验的无数过程的凝缩。在建筑学领域内,“原型”是存在于传统建筑文化之中的一种典型的形态,它凝聚了聚居在当地的人们所特有的哲理、情感和艺术修养,体现了在传统建筑文化中,人们对于人与自然等多种深层次的矛盾关系的理解。

(3)建筑与自然的对话。建筑与自然的对话反映了地域化建筑设计思潮中探求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设计观念。风、光、水等自然要素和环境景现在建筑创作中,作为构筑空间的同位体,展示出建筑师对于建筑与自然的关系的观点和主张。

2.形式生成的逻辑性。在建筑作品的创造过程中,逻辑思维抓住了建筑创作的共性和普遍性.它体现在建筑作品的创造过程中对于诸多矛盾处理的整体把握。形式是建筑创作中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最终落脚点。通过对于形式生成过程中所具有逻辑思维的分析,使我们能够透过纷繁的建筑作品的表象,对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具有共性的形式生成规律进行总体的把握。在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建筑师在新的设计观念的指导下,面对了许多新的设计问题,新的建筑设计要素也随之引入到建筑创作之中。使得建筑学的含义和内容得到了扩展。

3.形式与空间的文化含义。在文化层面上,地域化建筑设计作品的深层意念中有着地域文化环境中那些既根深蒂固又充满活力的文化含义,这些文化含义物化为丰富多彩的建筑作品中的形式与空间。它们决定了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时的价值观念。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所具有的文化含义表现出诸多表面上自相对立的性格特征,它反对现代主义建筑创作思潮所宣扬的某种建筑价值的普遍性和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适性,从而追求其地域的特殊性,同时,各地域之间文化价值观念多元并存:它力求延续地域性传统文化。同时又关注当时与当地的现实生活,表现出文化价值的原创性:它对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合理内容和地方传统文化价值兼容并蓄,同时又追求自身所特有的、符合当今社会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装饰;后现代艺术观念;装饰形态.

作为当代艺术设计的平台,装饰艺术的设计和创作是从事各类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当代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构建“大装饰”的理念,对培养学生设计意念、设计素养和原创能力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从人类艺术诞生之时,就没有离开过“装饰”这个名词。人类的艺术起源与原始的装饰有着某种不可割舍的关系。著名的美术史学者沃尔夫林·沃林格认为“美术史主要是一部装饰史”。装饰在原始社会是艺术的审美核心。各种彩陶纹样成为各种装饰美、形式美的标本。装饰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不但是审美的形式,而且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它包含着特定的社会感情和文化意识,它不仅是“装饰性”的,从秩序、线条、形式、色彩等方面带给人们以审美愉悦,而且是“文化性”的,从文化、理想、象征、历史等方面满足人们更深层次的需要。

沃林格在《抽象与移情》中说到:装饰艺术的本质特征在于一个民族的艺术意志在装饰艺术中得到了最纯真的表现。装饰艺术必然构成了所有对艺术进行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装饰对于现代设计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从装饰的角度出发,可以清晰的看到现代设计的发展脉络。在当今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有关后现代装饰语意的教学,应当从以下二个方面人手,才可确保“‘大装饰”思想富有艺术设计的当代性。

一、装饰的观念问题

把握后现代的艺术观念,是确保艺术设计当代性的根本因素。后现代艺术是当代艺术及艺术设计的热点,它泛指现代工业社会大工业流水线生产以后西方出现的一些艺术思潮和观念,是当今西方学者对当代文化研究所做的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发生在我国文化艺术领域的一些现象正越来越多地带有后现代的特征,而后现代艺术观念也正在被国内学术界接受与认同。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本身是一个含混复杂、矛盾纠合的文化现象,不但中国对其没有具体的定论,就连国外对“后现代”的认识也还处在不断发展阶段。其实,在很多艺术领域“后现代”作品与设计作品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所以总的说来,探究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可以从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谈起。而装饰几乎是后现代设计的一个最为典型的特征,是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国际风格的最有力的武器。后现代艺术主张采用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理需求而不仅仅是单调的功能主义中心。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全然屏弃的古典主义异常关注,他们不搞纯粹的复古主义,而是将各种历史主义的动机和设计中的一些手法和细节作为一种隐喻的词汇,采用折衷主义的处理手法,开创了装饰主义的新阶段。后现代主义者宣扬文化多元论及其差异性、开放性与变异性,强调设计的个性和民族特征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的一部分,而在后现代主义设计中又表现出古典的回归。后现代主义的装饰风格体现了对于文化的极大的包容性,这里即包括传统文化,也包含现行的通俗文化: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的哥特式艺术、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以及20世纪的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波普艺术、卡通艺术等等任何一种艺术风格。运用的手法更是不拘一格:借用、变形、夸张、综合甚至是戏谑或嘲讽。汉斯·霍莱恩设计的玛丽莲沙发就综合了古罗马、波普艺术和装饰艺术运动的风格特征。同时作为一种更加具备人性倾向的设计观念,后现代设计致力于消除工业生产和现实生活的距离,使设计更加富有温情色彩。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通俗化特征将轻松愉快带人日常生活,使每天的行动不再像举行宗教仪式般严肃刻板。现代主义是设计的理想主义,而后现代则强调人们生活在“现在”,后现代设计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物质的特征。享乐主义高于一切,快乐是最重要的原则,“好的生活比好的’形式更重要”(1945年以来的设计)。与严肃冷漠的现代主义相比,后现代设计中大量运用夸张的色彩和造型,甚至是卡通形象,唤起我们关于童年的美好记忆,后现代给我们带来的是有价值的东西:生活,真实而感性的生活,不是高尚的品位。因此学生面对装饰观念的学习和把握上,不妨采取“两端深人”的方法,即一端深人研究传统的古典样式,详尽地了解东西方在装饰领域的不同艺术思想和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另一端深人研究当代文化时尚的发展趋势,用兼具时代性和大众性的艺术眼光来审视和评析当代艺术和设计的审美取向,建立具有前瞻性的装饰观念,并具备引领和培育大众审美走向的能力。

二、装饰的形态和语言问题

在后现代设计中,装饰是通过材质、肌理、声光、色彩以及运动等综合手段传递信息,对所装饰物进行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审美创造活动。装饰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装饰语言中的形态表现。因此,现代设计越来越重视对装饰形态的研究,其中包括形态的基本特征的研究和形态与设计表现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