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要点范例(3篇)

来源: 时间:2024-05-08 手机浏览

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新生儿;出血症;护理

新生儿出血症为新生儿自然出血,是由于维生素依赖凝血因子显著缺乏所引起的一种自限性疾病。多在生后发病,以消化道出血最为常见。为探讨新生儿出血症的最佳护理对策,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接收治疗的100例新生儿出血症患儿,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接收治疗100例新生儿出血症患儿,其中男性患儿64例,女性患儿36例,入院时日龄小于1d的有64例,2~4d的有72例,大于4d的44例,胎龄小于37w的56例,37~42w的有144例。颅内出血的患儿有48例,消化道出血的患儿有88例,脐部出血的患儿有32例。并发硬肿症的患儿有8例,肺炎患儿16例,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有12例。皮肤出血的患儿有32例。

2护理

2.1一般性护理患儿病房一定要保持空气的新鲜、通常温度应该保持为22℃~24℃,房间湿度应该在60%~65%,病房需要每天用紫外线灯照射30min,桌椅、地面以及床等需用5%的过氧乙酸进行擦洗与消毒,保持病房内外的安静,要时刻保持患儿的呼吸道通畅,定期对患儿吸痰,清理呼吸道的分泌物,同时还要注意患儿的保温、及时有效的吸氧。需要对患儿进行3次/d口腔护理,患儿便后需用温水对其臀部进行清洗,防止红臀的出现。每次护理患者前后都应洗手或者用含量为0.5%的碘伏擦手。

2.2常规护理病房内消毒需2次/d,患者的床椅以及地面需用84消毒抹擦洗2次/d,患者病房需定时通风最少2次/d,在颅内出血护理的情况下一定要保持病房的安静。患儿的头肩需抬高,右侧需卧位,在治疗护理中尽量集中进行,在操作过程中需做到轻柔。尽可能的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搬动,以免加重出血,仔细分析患儿的呼吸、四肢、以及神智、面色等,如果存在异常现象应第一时间告知医生。患儿如若有消化道出血现象应禁食,可使用胃肠外营养。仔细分析患儿是否存在腹胀以及呕吐等现象,大便性状。当患儿在呕血时,护理人员应将患儿的头偏向一侧,这样是为了防止患儿出窒息等特殊状况,及时有效的清理患者呼吸道的分泌物,密切分析患儿的皮肤情况和出血的部位性质与性质,尽可能的避免肌肉注射,通常使用皮下注射的方法,注射后需采用压迫止血,在按压过程中脐部出血通常用无菌纱布加压包扎来对患儿进行护理,尽量减少拖拉,同事保持床单位的平整。

2.3注意皮下出血的性质、部位以及范围。以此来鉴别其它原因引发的出血科学合理的观察与分析患儿的心率、血压以及呼吸、体温。当出现颅内出血时,可能会出现精神不振、烦躁不安以及嗜睡、尖叫等一些不良症状,此时作为医护人员应该尽可能的避免搬动患儿的头部。

2.4消化道出血众所周知,消化道出血为新生儿出血症最为主要的临床表现,其以呕血为主要早期症状当部分患儿失血量较大时,应该给予一定量的输血,以防止患儿出现贫血症状,禁食期间以静脉输入的方式输入一定量的爱咪特、脂肪乳等,以此种方法为患儿提供能量。所有病例在出血完全停止后都应该依据患儿的日龄以及胎龄尽早给予母乳,或者早产儿奶试喂,这样对于促进患儿肠道菌群的建立非常有帮助,同时对维生素K的合成也非常有帮助。试喂期间应该注意奶温绝对不能过高,奶的浓度也不能过大,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通常每2h喂1次,另外最好置胃管以此来观察患儿胃内的容物以及有无鲜血等情况。

2.5预防感染不可否认的是,新生儿防御机制尚不成熟,且当出现生新生儿出血后其患儿的免疫功能会不断降低,所以需要在进行各项操作过程中,应科学的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以防止感染。强化基础护理,保持皮肤、床单以及口腔等的干燥与清洁,为了尽可能的降低交叉感染的出现率,新生儿室和普通病房必须进行区分,减少病房人员的流动,每日需定时进行空气消毒。

3结果

治愈172例,占总人数的86%,自动出院的又20例,占总人数的10%,死亡8例,占总人数的4%。

4讨论

新生儿容易出现维生素K匮乏性出血症,该症状主要和下面几个因素有这密切的关系:①维生素K通过胎盘的通透性较低,正常情况下只有10%的量达到胎儿体内,早产甚至低于10%;②新生儿肠道内还没有完全建立起菌群,因此不能充分合成维生素K,所以较容易缺乏;③母乳中维生素K的含量是牛乳的50%,此次选取的病例母乳喂养儿也较为多见,也支持此观点;④新生儿易出现腹泻以及肝胆疾病等,此类疾病会严重影响患儿对维生素K的吸收。维生素K的缺乏之所以会诱发出血,很多时候是因为凝血因子Ⅱ,Ⅶ以及Ⅸ,Ⅹ等主要于肝微粒体内合成,该过程离不开维生素K的参与,所以有肝脏疾病的患儿容易患本病。而维生素K参与该病主要过程于凝血因子Ⅱ,Ⅶ以及Ⅸ,Ⅹ等谷氨酸残基羧化是γ羧基谷氨酸,也只有在羧化后才会出现生物活性。很多新生儿因为其肝脏还没有完全成熟,如此更加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上述凝血因子在生后48~72h中度下降,7~10d回升到出生时水平。在凝血酶原降到成人水平的30%时,即会有出血的倾向,到20%时即出血。

而消化道出血为新生儿出血症的基本临床表现,其以呕血为主要早期症状。需要注意的是,颅内出血是导致新生儿出血症诱发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强化临床观察,尽早发现、尽早处理,是挽救新生出血症患儿生命的重点。根据此次临床观察与分析能够发现,科学、有效的护理对减少新生儿出血症地死亡率,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不断促进患儿迅速康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道,张喜凤.婴儿肝炎综合征合并颅内出血48例分析[J].安徽医药,2009(03):11-12.

[2]赖伟权,欧阳科.维生素K缺乏症的特点、病因及预防[J].临床医学,2010(13):13-14.

[3]赵秋菊,阎雪,皮亚雷.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中文文献报告病例20年(1989-2008)综合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0):66-67.

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颅内出血;病因;新生儿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etiologyofintracerebralbleedsamongneonates.MethodsCollectedourhosipitals60neonatesthatdiagnosisedintracerebralbleedsbymeasuringCTBrainScanat2000-2007,andontheetiologywereanalyzedretrosepectively.ResultsThereasonsof60intracerebralbleedswere:30sampleswerelaboranoxia,15sampleswerepremature,8sampleswerebirthinjureis,5samplesweretheotherreasons,2sampleswereVitkdeficiency.ConclusionAt2000-2003,anoxiawasthemainreasonsofintracerebralbleedsamongneonates,secondlywasbirthinjuries;At2004-2007themainreasonsthatcausedintracerebralbleedsamongneonateswaspremature,secondlywasanoxia.Doagoodjobofperinatalhealth,strengtheningthemonitoringoftheHigh-riskinfants,preventingpremature,andfurtherimprovingtheresuscitationasphyxiatechniqueofinfantsarethekeytopreventintracerebralbleedsamongneonates.

【Keywords】Intracerebralbleeds;Etiology;Neonate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常见的严重疾病,死亡率高,严重者常有神经系统后遗症[1]。对小儿智力影响极大,严重影响优生优育质量。为提高人口素质,预防本病的发生,现对本院2000~2007年共收治的60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因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00~2007年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60例。发病年龄:除维生素K缺乏症2例为27~28d外,其余为1h~7d。其中男35例,女25例,胎龄30周~42+1周,出生体质量1.1~4.2kg,足月产43例,早产15例,过期产2例。阴道分娩41例(其中急产、臀位产、钳产、胎头吸引产10例),剖宫产19例。

1.2诊断标准经头颅CT检查确诊。

1.3统计学分析2000~2003的与2004~2007年间的各种病因发生率比较均选用χ2检验。

2结果

2.1新生儿颅内出血病因见表1。

缺氧包括窒息、宫内窘迫、羊水污染、脐带异常、胎盘早剥。其中窒息25例(Apgar’s评分1min≤3′5例,≤7′20例)。其他包括急产、头盆不称、过期产、母亲患妊高征。

2.2新生儿颅内出血CT结果见表2。

2.32000~2003年与2004~2007年间的各种病因统计学分析见表3。

3讨论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严重疾患,死亡率较高,严重者常有神经系统后遗症[1]。存活者中部分留有不可逆性脑损伤,如癫痫、智力低下、脑性瘫痪等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损失和经济负担,因此它是围产期医学有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新生儿颅内出血可发生在脑内各个部位,病因尚不很明确,所以分析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因,预防本病的发生,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尤为重要。

在本组资料显示:①缺氧引起颅内出血最多见占50%,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与缺氧后脑内酸中毒、脑血管内皮损伤及脑内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关[1]。缺氧酸中毒造成脑血管痉挛,继之以最大限度扩张,微血管壁受损,血液外渗致使颅内出血;②早产儿颅内出血所占比例较高占25%,且多表现为脑室内出血。早产儿脑损伤与其中枢神经系统在解剖生理学和神经生物学的发育不成熟密切相关[2]早产儿侧脑室脉络丛毛细血管与室管膜下毛细血管不成熟,其内皮均缺乏完整基膜保护,使毛细血管容易断裂,引起脑室内出血[3,4]。正常足月儿脑血流自主调节功能完善,而早产儿脑血流自主调节功能不健全或不完善,增加了脑损伤的危险性[5]。另外早产儿凝血功能不完善也增加了颅内出血的危险;③产伤引起颅内出血占13.3%,以硬膜下出血、脑实质出血、小脑出血多见。产钳时用力不当、胎头吸引器助产(由于负压吸引作用影响脑循环)、胎位异常(常导致娩出困难)、不适当的牵引均可导致颅内出血;④其他:急产、头盆不称、过期产、母亲有妊高征,亦是引起颅内出血的原因;⑤维生素K缺乏症2例患儿发生在出生后27~28d,均为外来人口家庭接生,未预防应用维生素K,因凝血因子不足发生了颅内出血。

我国卫生部和中华围产医学会在2003年7月正式成立了新生儿复苏项目专家委员会,组织翻译了美国第4版新生儿复苏教程(NRP)[6]。为了提高产科分娩质量,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自2004年2月我院产儿医生进行全面新生儿新法复苏培训,成立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于2004年3月起坚持产儿合作、儿科医生进产科工作,取得满意效果。笔者将2000~2003年与2004~2007年间的各种引起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因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处理:①缺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57,Р

本组新生儿除维生素K缺乏症患儿发生在出生后27~28d外,其他均发生在围产期,其出血原因与围产期的因素:产时窒息、宫内窘迫、羊水污染、脐带异常、早产、急产、臀位产、高位产钳和多次吸引器助产、过期产、胎儿过大、头盆不称等有较密切的关系。综上所述,2000~2003年,缺氧是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主要病因,其次为产伤,2004~2007年早产是造成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主要原因,其次为缺氧。加强对高危儿监护,预防早产,更为重要的是作好围产期的保健工作,加强外来人口管理,杜绝旧法接生,进一步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及产科技术,尽可能减少缺氧和产伤,从而降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是预防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生新生儿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62-781.

2LarroqueEB,MarretS,AncelPY,etal.Whitematterdamageandintraventricularhemorrhageinverypreterminfants:TheEPIPAGEstudy.JPediatr,2003,143(4):477-483.

3MasahisaF,HiroshiT,kazukoN,etal.Chinicaleventsinassociationwithtimingofintraventricularhemorrhageinpreterminfants.Jpediatr,1992,121:614-619.

4王玮,陈涵强,康仲涵,等.早产儿侧脑室毛细血管超微结构特点及其与侧脑室出血的关系.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7,12(2):94.

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要点范文篇3

[关键词]新生儿;患儿;颅内出血;护理;体会

1临床资料

50例中男30例,女20例。早产儿29例,足月儿21例。全部病例根据临床表现,结合CT检查确诊。痊愈达91.4%。

2病情观察

2.1意识和精神状态的观察

CH由于损伤的部位,出血量以及新生儿成熟程度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患儿出血量较少,早期以兴奋为主,表现为激惹、烦躁、尖叫性啼哭。出血量较多的患儿常伴有面色苍白或发绀、反应差、嗜睡,甚至昏迷。无论患儿躁动或安静,嗜睡都应做到动态的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异常并及时处理。

2.2观察囟门及有无惊厥

惊厥是ICH常见的症状,与颅内压增高有关,可出现前囟饱满、呕吐,摸之囟门紧张;病情好转,颅内高压降低或消失时,这种体征消失。因此应引起重视,以防脑疝发生。还应注意新生儿有无惊厥表现为无定形的发作,可通过观察瞳孔对光反射和刺激足心后患儿反应和四肢的活动情况来判断。如眼球水平位或垂直位偏斜,眼睑反复抽动,患儿肢体肌张力增高,某一动作反复出现,应考虑为惊厥。

2.3生命体征的观察

新生儿血容量少,且神经功能稳定性差,对外界干扰敏感,易出现生命体征的变化。应密切监测体温、心率和呼吸,还应密切观察患儿皮肤色泽的变化,注意有无皮肤苍白、发绀、黄染等,以了解出血量。而呼吸暂停是本病恶化的主要表现,一旦有呼吸不规则或呼吸困难应马上报告,积极协助抢救。

2.4消化系统功能的观察

患儿如有摄入减少、呕吐、拒食,甚至吸吮困难,吞咽反射消失,提示颅内压增高。如有消化道畸形,多伴有腹胀及大便形态的改变。

3护理

3.1护理要点

3.1.1观察病情注意生命体征改变,如意识形态、眼症状、囱门张力、呼吸、肌张力和瞳孔变化。仔细耐心观察惊厥发生时间、部位,避免漏诊。定期测量头围,及时记录阳性体征并与医生取得联系。

3.1.2保持绝对静卧减少噪声,一切必要的治疗、护理操作要轻、稳、准,尽量减少对患儿移动和刺激,静脉穿刺最好用留置针保留,减少反复穿刺,避免头皮穿刺,以防止加重颅内出血。

3.1.3合理用氧根据缺氧程度给予用氧,注意用氧的方式和浓度。病情好转及时停用。

3.1.4合理喂养根据病情选择鼻饲或吮奶喂养,保证热量供给。

3.1.5准时用药确保疗效。

3.1.6维持体温稳定体温过高时应予物理降温,体温过低时用远红外辐射床、暖箱或热水袋保暖。避免操作后包被松开。

3.1.7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呼吸功能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避免物品压迫胸部,影响呼吸。

3.1.8健康教育鼓励坚持治疗和随访,有后遗症时,教会家长对患儿进行功能训练,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增强战胜疾病的自信心。加强围生期保健工作,减少异常分娩所致的产伤和窒息。

3.2护理措施

3.2.1遵医嘱用药

根据医嘱使用镇静、止惊、抗感染、降低颅内压药用,防止再出血,脑水肿。同时使用脑细胞营养药以促进脑细胞功能的恢复。出血停止后配合高压氧治疗。患儿出现烦躁、尖叫等惊厥先兆时,应立即处理。首选鲁米那,也可选用水合氯醛,安定止痉,直至神经症状消失。用药后严密观察,防止呼吸抑制、反应低下等不良反应。并保持室内安静,患儿绝对静卧,尽量减少头部搬动,要抬高头肩部15°~30°,防止加重颅内出血。严密监测血糖,输注葡萄糖时要注意速度及浓度,以防高血糖导致的高渗血症,致颅内血管扩张,甚至颅内出血。及时应用止血药物,监测生命体征及末梢血运情况,决定是否输血。

3.2.2维持正常体温

新生儿最佳体温为36.5%~37%,体温过冷或过热都会增加氧的消耗量。新生儿监护室注意温度适宜,温度24%~26%,湿度55%~65%。对低体温患儿,放置于温箱保暖,箱温根据患儿体质量而定,防止体温过度波动而影响抢救效果。对于发热的患儿,给予松开包被或药物降温。并做好皮肤及脐部护理,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2.3营养支持

出血早期禁止早期哺乳,以防因吸奶用力或呕吐加重出血。对于出血轻者,用滴管滴喂;出血较重者易出现拒乳,吸吮反射及吞咽反射消失者,经口留置胃管管饲奶液,以保证营养供给。禁乳期,给予静脉补液以保持酸碱及水盐代谢平衡,供给足够的能量,使患儿血糖维持在5.4mmol/L左右。由于新生儿胃容量小,消化能力差,喷门括约肌松弛,应少量多次喂奶,给奶速度要慢,以防发生溢奶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窒息。给奶量按热卡计算。

3.2.4病发症的护理

新生儿由于各器官功能不成熟,颅出血患儿容易发生多种病发症,严重影响患儿的预后。如缺氧缺血性脑病、高胆红素血症、肺炎、新生儿硬肿症、肺出血等并发症,因此医护人员必须高度重视,把每一项治疗及护理措施落到实处,做到积极预防,早发现早处理。

3.2.5恢复期的护理

患儿病情稳定后,进行皮肤抚触,给予听、视、触觉及前庭运动等刺激。同时让患儿父母陪伴患儿和做有效的训练,以提高颅内出血患儿的生命质量,降低神经系统后遗症。教会患儿家长康复训练方法及护理婴儿的一般知识,制定可行性的训练计划。出院后每个月到医院检查和康复治疗1次,10d为1个疗程。连续3~5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