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对神经疾病的认识范例(3篇)

来源: 时间:2024-05-13 手机浏览

对神经疾病的认识范文

摘要中医药学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预防医学思想及有效的防治原则。随着国民生活水平逐步进入小康,人们对养生保健的意识及需求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中医药以其先进朴素的中医系统理论及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为疾病预防控制展示了新的天地。

关键词治未病中医中药疾病预防养生保健

中图分类号:R2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2-0009-04

Applicationof“preventionofdisease”ofthe

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preventionandcontrolofdiseases

ZHUANGQin

(Centerof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ofJiadingDistrict,Shanghai201800,China)

中医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在生活实践中同疾病作对斗争的经验总结,内容极其丰富。《黄帝内经》有句名言:“圣人治未病”。“治未病”一直被国际上评为“最先进最超前的预防医学”。唐代名医孙思邈又发展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全国名老中医邓铁涛先生认为:实行“上工治未病”,医学将以养生保健为中心,使人人生活过得更愉快、舒适、潇洒。本文就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理论和作用作简要论述。

1中医预防控制疾病的理论基础

1.1依据-生长发育与生命活动规律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说:“人与天地相应”,“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这里“天、地”是指大自然、人类生活环境。“五气、五味”即自然界的氧气,各种营养素等,人体吸入氧气、加上消化吸收食物中营养成分,进行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又说“女子七岁、男子八岁,肾气实、齿更发长”;女子到14岁、男子16岁时“天癸至,进入青春期;女性21~28岁、男性24~32岁“身体盛壮满”;女性至49岁“天癸竭”、男性至64岁“天癸尽”,步入老年期;“八十岁,肺气衰,百岁,五脏皆虚而终矣。”认为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衰老、寿终是有一定自然规律和应得“人寿年限”的。

1.2目标-健康生存和提高期望寿命

《内经》首篇着重提出:“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原因为是“其知道者(懂得生命活动生、长、壮、老、终规律),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1]。”用现代的话说,即健康生活,期望寿命,须由预防控制疾病来实现。

1.3对象-健康、“未病”及疾病

对于“健康“的中医解释,“体力强壮曰健;乐为康。”健康乃体质强壮,精神愉快之意。若健而不康,或康而不健,都不是完美的生存质量。这一认识相当于世界卫生组织(WHO)1948年对健康的定义:“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

对于疾病古、今有异同的解释。中医学认为:“无疾,健康人;初患苦为‘疾’,疾甚为‘病’。疾是初级阶段,有痛苦但症状不一定严重,尚未达到“病”,即处于“未病”状态。疾甚、重疾,谓之“病”,即已经出现躯体、机能或精神心理的不正常。由此,中医学将人的生存状态分为健康、“疾”、“病”三个层次。“疾”的含义是“未病”,即“亚健康”状态,是介于第一态“健康”与第二态“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这种状态,人的机体虽无明确疾病,却表现出活力降低,反应能力减退,适应能力下降等改变,处于疾病前驱期,最需要采取预防措施,即“未病先防”。

1.4前提-疾病发生机制与致病因素

健康正常人,中医又称为“平人,平人者不病,形肉气血必相称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阳表示机能、兴奋等;阴表示物质、抑制等。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内、外环境之间必须保持对立统一平衡。如果在某些因素作用下,人体的相对平衡被打破,即“阴阳失调”,疾病也就随之发生。导致“阴阳失调”的因素即“病因”,中医学概括为三大类:即外界因素,如“外感六淫、疫疠之气传染”;体内因素,如“内伤七情”(情志刺激、神经精神因素);外伤、劳逸、饮食所伤(社会、生活环境、自身人为因素)等,为疾病预防控制指明了方向。

1.5法则-扶正祛邪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一是由于人体功能紊乱、正气相对虚弱;二是邪气对人体的影响。关键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一般情况下,人体的“正气”旺盛,邪气就不易侵犯,不会发生疾病;只有在人体的正气相对虚弱,不足以抵抗致病因素时,才引起疾病。因而提出“治外之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治内之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以培养人体内在正气和避受外界邪气侵袭,是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基本法则。达到正气旺盛而战胜病邪;避免病邪干扰则正气才能安定的目的。

1.6策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中医学中的“疾病预防控制”统称“治未病”。将“预防疾病”,称“未病先防”,即疾病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相当于一级预防。认识预防之道,“治于未形,故用力少而成功多,以见其安不忘危也”。把“控制疾病”称“既病防变”,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应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传变、或迁延、致残。相当于现在所说的“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

2中医预防控制疾病实践经验

2.1未病防变与“养生”

在未发生疾病时采取预防,中医古籍称“养生”。而百姓“养生之道”的获得和实施,需依靠健康教育。古人云:“夫上古圣人之教下,是以心安而少欲,形劳而不倦,美其食……此养生之道也,使百姓无病。”明代医家张景岳注解为“教民远害,预防也”。意即人们在医圣“健康教育”的指导下,懂得“养生之道”的理论和法则,并于生活实践中贯彻执行,由人们自己把握和保护身体健康。

对神经疾病的认识范文

一、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

为了确保规范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减少对家庭、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提高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这一工作作为推进医疗体制改革、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之一,县政府成立了县重性精神疾病管理领导小组,召开了专题会议,落实了县级各相关部门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县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结合我县卫生系统实际情况,成立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领导小组,制定了《县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实施方案》,组织各医疗卫生单位认真学习了《方案》内容,使各单位明确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范围、服务方式、职能分工,并将工作完成情况纳入了年终卫生综合目标考评;各实施单位按要求把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立了领导小组,设置了管理办公室,配备一至两名专(兼)职人员负责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使我县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形成了政府牵头、部门参与、卫生主动的工作格局。

二、积极多方协调,确保资金到位

为确保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顺利实施,提高工作效率,卫生行政部门积极向县政府汇报,申请把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我县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稳步推经提供了经济保障。

2014年,我县委县政府拨付专项工作经费10万元,用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筛查工作,并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配套资金中2%用于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服务规范项目(包括重性精神病患者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体检、康复指导、信息更新、随访记录)。按照项目管理办法严格资金管理、合理使用,确保项目专项资金专款专用。

三、强化业务培训,提高服务能力

为了不断提高基层精防工作人员业务能力,进一步做好重性精神病人管理治疗工作,2014年,我中心积极派员参加上级各部门组织的培训,举办对基层精防人员的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培训班,参加培训人员共计100余人。重点对重性精神病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国家重性精神疾病数据收集分析系统录入、随访记录更新以及重性精神病人在基本医疗、生活照料、功能训练等,有力地提高了我县基层精防人员业务能力,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顺利实施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四、扎实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努力普及精防知识

为了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重性精神疾病防治工作,在全县普及精神疾病防治知识,我中心利用“世界睡眠日”、“世界预防自杀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卫生日,在车站、广场等人群密集地通过发放宣传单、宣传车广泛宣传精神卫生知识核心内容、精神疾病患者康复知识。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用宣传栏、展板、视屏等开展宣传活动。全年共发放宣传单页10000余份,发放宣传画报3000余张,进行现场咨询活动20余次,宣传覆盖了农村及城镇居民、离退休老人、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人员及流动人口等各类群体,累计受宣传达到50000余人次,为普及全县人民精防知识夯实了基础。

五、定期开展督导,逐步完善存在问题

为了确保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顺利实施,进一步提高全县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落到实处,我中心开展了对全县72个乡镇(地名)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轮督导,对在督导中发现的问题,以《督导报告》下达限期整改。

六、积极开展排查,提高精神疾病患者发现率

按照《县疑似精神障碍患者排查暨危险性评估工作实施方案》要求,2014年,我中心积极与市身心医院衔接,抽调专业技术骨干15名,利用3个周末对我县疑似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排查及危险性评估工作。根据县卫生局《县疑似精神障碍患者摸底排查任务数》和各卫生院上报的《县重性精神病患者排查行动发现患者信息登记表》,对3023人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开展了排查及危险性评估工作,最后确诊重性精神病患者2503人。

七、强化随访管理,提高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质量

各乡镇(地名)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国家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服务规范的有关要求,为确诊的重性精神病人都建立了健康档案,并落实专人对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随访治疗和康复指导。截止2014年12月底,全县累计排查出五大类精神疾病患者3102人,建立档案3102份,参加管理2709人,管理率为87%,监护率95%,社会参与率65%,显好率60%,肇事肇祸率控制在0.3%以下。全县接受精神卫生服务的人群覆盖面达95%以上,提高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质量,为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和谐作了不懈努力。

八、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人员匮乏。受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等因素的影响,人民群众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日益增多,精神疾病防治工作任务更加繁重。然而我县目前尚未设置精神疾病医疗机构、无专业的精神疾病治疗专业人员,严重制约着我县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

(二)发现率偏低。相关部门对精神病人重视不够、配合不力等导致我县精神病人发现率偏低。

(三)基层卫生单位人力不足。绝大部分基层精防工作均是兼职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导致全县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率偏低。

九、今后工作安排

针对我县重性精神病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督促各单位认真对照督查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按照考核组现场指导和一对一书面反馈意见,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措施,扎扎实实地抓好整改落实工作,确保在尽快完成整改工作。

(二)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职责。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重性精神病人管理工作的领导,落实专门人员,强化工作职责,及时统计上报发现的疑似重精患者以便组织排查,按要求分析汇总上报项目实施情况,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整改,确保项目工作全面有序开展。

(三)加强业务指导,完善考核制度。在县级精防机构业务培训、指导的基础上,各单位要做好对辖区医生及村卫生站医生的业务指导工作,保证档案的真实性。

对神经疾病的认识范文篇3

【关键词】神经精神症状;内科疾病;误诊;原因

临床治疗中一些内科疾病常常以神经精神症状而发病,这就非常容易导致误诊[1]。本文选取我院近两年收治的9例误诊病例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科学、准确诊治提供有益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9例神经精神症状为首的内科疾病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48.7±6.8)岁。9例患者中临床表现症状为晕厥的有5例,头痛2例,丧失意识2例,晕厥伴随有抽搐3例,血压升高4例,心慌胸闷4例。被误诊是癫痫3例,被误诊是急性脑血管疾病6例。通过对患者实施一系列检查确诊是尿毒症2例,肺癌3例,糖尿病2例,急性心肌梗死2例。1.2方法

1.2.1尿毒症被误诊为癫痫的分析方法

本研究中2例男性患者因为阵发性意识而丧失意识并且伴随有四肢抽蓄而来我院诊治。两例患者在15天之前因为剧烈咳嗽、咳出带有血丝的痰液通过胸片检查确诊为支气管肺炎,进行抗感染治疗后明显好转[2]。但2天后患者突发阵发性抽搐,每次约(3~5)分钟,入院治疗通过检查体格,BP为(147/93)mmHg,脑脊液检查正常,但在第二天检查病房时患者上述病症再次发作,采用治疗癫痫的方法治疗后,未再发作。检查两例患者的尿常规发现BUN为92mmol/L,蛋白质为2+,Cr560为umol/L,红细胞为2+,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可知其有眼睑浮肿史,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得感冒,最终确诊为慢性肾炎尿毒症。

1.2.2肺癌被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分析方法

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可知,肺癌患者发生脑转移的概率约为(17~19)%。并且肺癌的脑转移可以不通过肺部毛细血管的过滤作用,直接通过椎动脉、颈内动脉以及左心房到达脑部,其集中在患者大脑动脉的颞叶、供血区额叶以及顶叶。本研究中3例肺癌其中1例为女性,因为其头痛眩晕,下部肢体无力而就诊,通过体格检查发现,BP为(147/79)mmHg,口角部轻度左歪,眼球呈现水平震颤状态,额纹变浅。在实验室检查,患者HDL-C为0.82mmol/L,TG为4.0mmol/L,TC为7.7mmol/L,通过采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后,患者不良症状无显著改善,其仍伴随有胸闷、眩晕、咳嗽等不良症状,且不能坐起。通过患者床边的胸片显示其右上肺片模糊且有阴影,继而实施肺炎治疗,10天之后复查胸片清晰可见右上肺阴影呈现块状,边缘粗糙。并在患者痰液中找到了腺癌细胞,将其转移至三甲级医院,通过脑CT检查显示患者大脑左侧多个部位出现转移性病灶,故确诊为肺癌合并脑转移。

1.2.3糖尿病被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分析方法

2例女性患者伴随有低血糖,其血浆葡萄糖浓度

1.2.4急性心肌梗死被误诊为脑血管疾病的分析方法

本研究有2例患者,一男一女,男性患者在12小时之内出现3次晕厥,因全身无力急诊入院治疗。入院之后采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治疗,其临床不良症状未明显缓解,且还出现了呼吸急促、胸闷及上腹饱胀感等不适症状,立即对患者作心电图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女性患者原来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且伴随心房纤颤,在起床过程中突然倒在床边,以风湿性心脏病合并缺血性脑栓塞而入院治疗。入院后对其采用治疗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方法治疗,发现其有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遂进行心电图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1.3统计学方法

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本次研究所得全部数据,用x2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计量资料。

2结果

分析9例以神经神经症状为首的内科疾病患者误诊原因可知,因患者本身对部分内科疾病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缺乏正确的认识,警惕性低,且常常因发病紧急,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而导致临床误诊。

3讨论

临床医生必须提高对内科疾病的神经精神症状的认识,科学、全面分析患者病情,对患者进行全面体检,才能有效避免遗漏重要体征,进而降低误诊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