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商业区景观设计范例(3篇)
城市商业区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新湖滨;商业街;景观;西湖
1前言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说起杭州之美,西湖便是魂。然而西湖之美绝不仅仅只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自然风光诗意之美,更是“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市井生活世俗之美。湖滨街区正是位于西湖风景区与城市商业圈的过渡地带(如图一),湖滨商业街北起庆春路、南至解放路,西滨西湖、东至延安路。如何在浓浓的商业氛围中保留西湖风景的典雅风致,又如何在脆弱的自然环境下满足现代市民消费娱乐交通需求。湖滨景观规划与设计便显得敏感而担重。立了有趣的空间关系。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建筑景观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从而产生一种丰富而细腻的感官环境。
3.连续的空间使人的活动连续。徘徊在湖滨步行商业街与西湖之间,休息、散步、逛街、购物、会友等各类公共活动的切换是毫无刻意之感的。狭窄街道与两旁建筑的空间导向性和引入其中的或笔直或曲折的水道都加强了空间组合的横向联系,水池不是完全连起来的,有的会穿过地下,所以寻找下一段水渠也成了小孩子们常有的目标,景观的设置引导了人们的行为,让整个商业街徒增魅力。
4景观节点分析
1.沿途景观
设计师采用了极其纯净的现代设计风格,没有太多美学修饰却并不觉的冷冰冰——静静的流水映着建筑天空和路人,小孩子们穿梭于水道之间,又给景观平添了活泼的闹意;绿色的植栽点缀着灰黄色的背景色调,阳光下闲得清新可人;路边的木质座椅精致而温暖,也有花坛加宽的边缘增加了临时座位同时增加了凹凸的韵律。正是因为移步异景,行走间的乏累感也大大减轻,购物消费不再是一种功利性的追求,而是边赏玩边休息的一种诗意的享受。
2.肌理细节
美国黄色沙岩自由的铺砌和了自然溪流、山野的趣味。花岗岩与深色岩石规整节奏对应着建筑的数理,还有毛条石、青石砖、强化木板的拼接对比,直线与曲线,理性与自由的重合、粗糙与细腻的触感交织。体现了商业空间与城市山水的呼应。这些肌理虽不论设计还是施工铺装都极其精致讲究但乍看之下却极其朴素天然。活泼与精致之中又有一种自然纯净之感。
5结语
总的来说,杭州西湖新湖滨商业街的景观设计是极其成功的。其成功之处并不仅仅在于美学上的景“观”——即视觉上的好看。更在于其真正做到将“三面云山一面城”所谓的景与城的割裂,变成“三面云山映入城”所谓的景与城的融合。景映于城,城便有了天地之空逸;城融于景,景便有了人之灵气。如今,新湖滨商业街已经融入杭州市民生活之中,成为了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对于业主来说,正是这些不经意的游赏,大大增加了购买与消费的营业额。所以在社会经济层次上,设计也极其的成功。
参考文献
[1]丁圆.景观设计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城市商业区景观设计范文篇2
【关键词】商业区;人文;生态
一、前言
商业是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我国正处在一个高速现代化的建设时期,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强烈冲突,导致城市面貌出现急剧变化,传统文化与城市原有特色正在逐渐消失。城市传统商业区大都面临着现代化的改造与更新,它的规划和建设已成为完善城市职能,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另外,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购物与休闲、旅游、教育等多方面相结合的体验式消费己经作为一种全新的消费理念。消费者对购物场所的要求,从单一的容纳购物行为逐渐转变成能提供多种服务功能的、满足多种需要的场所。因此营造一个理想的、舒适的商业环境,形成多业态有机组合的满足人们购物、餐饮、休闲、观光、娱乐、健身等多种需求的商业街区设计成为城市商业街区更新趋势。
二、城市商业区规划设计思路探析
1、倡导“以人为本”
现代商业区的空间环境设计愈来愈关注“人文关怀”。人本主义原则作为第一要义的设计原则应该遵循人体生理与心理的规律,尊重人的本性、共性和特性,并在生理、心理和精神需求层面上,设计空间环境,安排购物场所。(1)需求导向的功能配置。消费者的需求与商业区功能之间是不可分割的相互作用体。消费需求对功能配置有导向性作用,商业区更新改造的功能配置必须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另一方面,商业区的功能配置引发的各种活动对消费需求又具有反作用,它能唤醒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激活潜在的消费力量,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因此,从这两个角度来看,这种基于消费需求和商业化改造功能配置的综合考虑是商业区更新改造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规划时采用与所在城市经济水平和居民的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功能分区,使商业区的规划布局符合人们的行为空间规律,以提高场所的利用率。(2)消费对象的多样化。商业区公共空间建设的目的是满足市民需求,而市民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社会地位的市民群体具有不同的需求。从功能上讲,商业区一方面应服务于当地居民,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比较集中的用于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活动的空间,另一方应满足都市旅游者的基本观光、购物、娱乐、餐饮等需要。功能业态配置时,应充分考虑各种人群的要求,既要有精品高档的购物中心,也要有满足普通居民购买生活必备品的综合超市。安排供市民需求的娱乐活动。如:深圳万象城是华润中心的购物及娱乐中心,是深圳最大、华南最好、中国最具示范效应的大型室内购物中心,总建筑面积达18.8万平方米,拥有6层商用楼面,300多个大小不一、功能各异的独立店铺,集零售、餐饮、娱乐、休闲、文化、康体等诸多元素为一身,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消费概念和生活体验,是真正意义的“一站式”消费中心。
2、体现城市记忆
人的生活和对环境的认知离不开记忆,没有记忆的商业区割裂了与城市的关系,让人不知道它从何而来。这样的商业区会令市民们没有认同感和场所感,使人不能很容易理解接受它。商业区应对观赏性资源、文化资源等进行情境化设计,形成情境化的场景和环境。情境主题可采取不同的设计策略。(1)地域性主题。民俗化、地域化的主题是最能满足当地消费者心理回归和外地游客猎奇新的需求。这一主题往往最能体现一个地域最本土、最传统、最具特色的习惯、风俗、行为准则、审美方式与行为方式。其可以通过民俗活动、传统商业、建筑形态等方面具体展现出来,它们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不可复制的独一性,对消费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2)文化性主题。为日渐现代和趋同化的城市保留住一些有文化特色的东西,被视为城市发展成熟的一种标志。文化性主题是现代城市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形式,其取题范围比较宽泛,例如影视主题、时尚主题、休闲主题等。它们往往反映的是当代文化生活领域最受欢迎的方面,较容易被消费者接受。(3)历史性主题。每座城市都有每座城市的历史,记录了城市记忆的历史精华需要我们的继承发扬,现代化的建设决不是割裂历史与传统,而是对地区历史与文化传承的同时发展历史文化。历史性主题是商业区更新较为常用的主题形式,这是因为更新往往涉及到对历史信息的保护延续,这些信息往往比商业区本身物质形态更令人感兴趣。对传统历史文脉的继承与发扬,不但唤起了人们对于传统的记忆,传递了商业文化的历史,还促使我们更加积极的思考有关问题,增强城市意识。如重庆解放碑商业区成功实现了历史和商业的有机融合。一个有特色的商业区主题的确立,能让人们随着主题特色,身临其境地重塑生活经历。因此,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保存城市的记忆体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赋予其新的活力,正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3、注重生态设计
商业区不仅要有空间丰富的形态特色,也要有特色鲜明、层次丰富的景观环境。城市居民对城市环境的需求日益高涨,不仅有舒适人居环境的要求,还有对城市整体环境品质和价值的要求。城市居民对户外活动的需求不断上升,但是现代城市高密度的建筑、暴涨的土地成本、绿地逐渐减少使城市户外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少。在这种背景下,为市民提供环境优美的空间环境,对城市环境和景观再造是商业区建设的主要功能之一。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所是商业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在商业区的环境设计中应注重绿化布置。它一方面可以有效改善商业区的小环境,另一方面还为市民提供了游憩空间,为步行者提供有树荫、舒适的旅游线路。绿化不仅会给居民及游客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其他感官也会得到享受,如植物中散发出来的清香和花香沁人心脾,生长茂盛、生机勃勃的绿色植物会使人放松精神等。街道是商业区开放的空间,它的景观形象也应把基地及周边环境在时空上有机延续。因此街道空间景观应富有变化,利用景观、小品、绿化、店标、旗帜等元素来组织层次丰富的街道景观,避免街道空间过于单调与呆板。在商业街的景观设计中注重人景交融,把街道转化成人们聚集、聊天、参加各种活动的地方。把购物路线曲折化,在不知不觉中景观产生了变化,自然和谐的街道景观就形成了。整条街道在绿色树木的包围中,重新唤起人们对老街的绿色记忆,进而创造出一个可读性强的商业区,形成“自然、和谐、绿色”的商业区景观。在广场可适当引入动物,如草坪内可放养和平鸽,水体中放养水禽、金鱼等,给环境带来生机和活力,尽量为消费者提供一种回归自然景观感受,实现商业区与自然的有机融合。如:深圳华侨城欢乐海岸,不仅填补了深圳大型都市娱乐和生态旅游项目的空白,极大丰富了旅游文化产业内涵;同时,还以其所独有的唯一地处都市腹地的华侨城湿地及椰林沙滩公园,与周边的华侨城主题公园群、滨海休闲长廊和红树林保护区一起,形成规模宏大的城市生态旅游区域和新深圳湾商圈,对提升深圳滨海城市形象,建设高品昧的生态城市起到积极的作用。
4、重视参与体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需求逐渐从物质享受转向精神享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渴望在消费过程中体验到某种与日常社会活动不同的东西。商业区更新的最终目的是形成商业区自身的特色,特色是商业区的生命力,是评价商业区成功更新与否的关键。商业区的设计潮流趋势是基于不可复制的人的体验的形成,其特色是带给人独特的体验,其最终目的就是成商业区自身的特色。(l)参与性活动,引导市场消费。在商业区中,商业是整个区域的功能核心,应通过良好的环境创造,使购物休闲化、娱乐化和主题化,以刺激消费者在城市商业区购物。另外,商业区的建设应为市民提供有意义的闲暇生活方式,如通过娱乐、健身、观演、社会公益活动等对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人们从中得到身心放松,使消费者由被动购物变为主动参与活动。(2)注重体验化的设计理念。体验包括主动与被动参与,被动参与是指消费者被动接受体验,如参加音乐会、看电影。主动参与是指消费者成为创造体验的主体,是气氛的制造者,如参加现场的一些活动。商业区激发消费者娱乐体验的事物既可以是商业元素,也可以是人的活动。街道空间中存在者许多吸引人群的活动,如街头艺人的演唱,画家的写生,甚至商家的促销活动等,这些都是吸引好奇人群的活动。在设计中如果对这些活动加以整合利用,可以诱发因好奇心而形成人际间的接触和交往,进而促进整个商业区的活力。大多数的人喜欢主动参与的体验,更愿到现场观看,体验现场气氛。因此,如民俗活动、大型表演、聚集、歌舞、庆贺等场面宏大的公共活动,所有的人都愿身体力行参与其中,此时所有的能量在瞬间聚集、释放,人们在此时此刻完全融入活动之中,成为活动的参加者。
三、结语
总之,随着当代消费者对购物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商业区规划设计已经过时,今后商业区规划设计应在空间结构和功能上得到进一步完善,以营造良好的商业区的环境。将商业区建成可居、可游、可购的区域,增加城市吸引力,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城市设计(第二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城市商业区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商业街区;规划设计;市场
1前言
1.1项目背景
湖南省永州市是湘、粤、桂三省重要的物流集散基地,特别是农、副产品生产销售基地。黄泥井商业街位于永州市冷水滩城区河西商业区。该片区是永州市冷水滩城区实施旧城区改造工程的重要地段,这一地段建设是旧城改造和周边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传承冷水滩城区原有功能的具体体现。
现状的黄泥井市场是当地的农贸产品集散地,商业文化氛围浓郁,每天有上万人在这交易,在冷水滩区及周边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力,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个片区地理位置的商业价值愈见增长,但场地明显偏小,基地现状建筑品质较低,沿街建筑大都与相邻道路保持平行或垂直,并将肌理往地块内部延伸。人流、车流混杂给零陵路带来一定的交通压力,同时,这一片区的城市形象也急需改造,规划设计新的商业市场势在必行。
1.2用地现状
基地西靠零陵路,东临任家院北路,北起解放路北,南至虎岩公园,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90―280米。近几年来,在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引导下,加快了旧城区的改造步伐,使中心城区过度集中的城市功能得到一定的疏散,特别是零陵路沿线,旧城改造取得了一定成效。黄泥井超级大市场的建设开发正是由于这种趋势。规划区内,还有永州市生资公司、种子公司、冷水滩区供销社等单位建筑为2-7层的民房和公寓,多半外观陈旧简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无公共活动场所,商业、办公与居住混杂,对片区的建设和景观营造增加一定的难度。
1.3交通现状
本规划区位于永州市冷水滩老城区,主要交通量集中在南北向的零陵路,以及东西向的解放路、狮岩路上。规划梅山路交通量在近期内,尚未贯通。规划区有铁路通过,近期将被拆除,沿原铁路线改造为区内机动车道。
南北向的荣辉路、任家院路段为16米的城市支路,保留一定的交通性质,交通均为居住区内交通,具备步行化可能。同时由于本次旧屋区改造的统一建设开发,梅山路等支路的建设为统筹疏导超级大市场和居住小区交通提供了条件。黄泥井市场的建设势必会减轻了旧城区的人流、交通过于集中的压力。
2规划理念
2.1统一设计的理念原则
强调商业街区完整性与统一性,以风格统一的环境设计规范整条街道,并要求对这条街实施统一的管理。努力提高文化品位,精心设计小品、水景与绿化,整治广告与店面。
2.2“以人为本”的理念
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创造轻松、舒适、独具特色的购物环境。新经济时代的商贸业不应局限于单纯的购物,更应体现对人的关怀,注重营造一种休闲享受的氛围,让购物成为一种享受和乐趣。
3规划构思
依托现状及其区位条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及改造要求,其用地性质定位为集商业购物、文化娱乐、居住、办公、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商业街区。规划打破原有的建筑布局,形成新的环境,布局划分以步行商业街为主,配置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商业步行街、高层商业办公大厦及生活居住的新型综合小区。完成城市商业与居住;城市交通与建筑格局;建筑密度与城市环境的改造及规划设计。使该片区成为冷水滩城区一个“以人为本”、以“商业文化”为内涵,具有功能空间多样性、景观空间特色性、环境空间可持续性的现代综合性城市商业街区。
4.规划布局
4.1功能分区
本片区的功能传承商业功能,注重各种互补功能,是综合商业街区开发建设的重要经验。黄泥井商业街区由三部分组成:北面,中部为步行商业街,南面规划为花鸟市场。靠近零陵路建设高档写字楼,东侧为居住小区,其中西、中部为商业兼容住宅,就地安置拆迁的居民。此外,黄泥井商业街区涉及改造安置区、东面商品房小区等居住区,同时中心入口小广场还涉及市场和西侧高层区。
摘要:黄泥井商业街区是永州市冷水滩城区河西商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该地段商业价值的提升,规划结合旧区改造打造一个全新的综合性商业街区。本文结合湖南省永州市黄泥井商业街区规划设计项目,阐述了在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综合性商业街区的设计。
关键词:商业街区;规划设计;市场
1前言
1.1项目背景
湖南省永州市是湘、粤、桂三省重要的物流集散基地,特别是农、副产品生产销售基地。黄泥井商业街位于永州市冷水滩城区河西商业区。该片区是永州市冷水滩城区实施旧城区改造工程的重要地段,这一地段建设是旧城改造和周边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传承冷水滩城区原有功能的具体体现。
现状的黄泥井市场是当地的农贸产品集散地,商业文化氛围浓郁,每天有上万人在这交易,在冷水滩区及周边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力,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个片区地理位置的商业价值愈见增长,但场地明显偏小,基地现状建筑品质较低,沿街建筑大都与相邻道路保持平行或垂直,并将肌理往地块内部延伸。人流、车流混杂给零陵路带来一定的交通压力,同时,这一片区的城市形象也急需改造,规划设计新的商业市场势在必行。
1.2用地现状
基地西靠零陵路,东临任家院北路,北起解放路北,南至虎岩公园,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90―280米。近几年来,在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引导下,加快了旧城区的改造步伐,使中心城区过度集中的城市功能得到一定的疏散,特别是零陵路沿线,旧城改造取得了一定成效。黄泥井超级大市场的建设开发正是由于这种趋势。规划区内,还有永州市生资公司、种子公司、冷水滩区供销社等单位建筑为2-7层的民房和公寓,多半外观陈旧简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无公共活动场所,商业、办公与居住混杂,对片区的建设和景观营造增加一定的难度。
1.3交通现状
本规划区位于永州市冷水滩老城区,主要交通量集中在南北向的零陵路,以及东西向的解放路、狮岩路上。规划梅山路交通量在近期内,尚未贯通。规划区有铁路通过,近期将被拆除,沿原铁路线改造为区内机动车道。
南北向的荣辉路、任家院路段为16米的城市支路,保留一定的交通性质,交通均为居住区内交通,具备步行化可能。同时由于本次旧屋区改造的统一建设开发,梅山路等支路的建设为统筹疏导超级大市场和居住小区交通提供了条件。黄泥井市场的建设势必会减轻了旧城区的人流、交通过于集中的压力。
2规划理念
2.1统一设计的理念原则
强调商业街区完整性与统一性,以风格统一的环境设计规范整条街道,并要求对这条街实施统一的管理。努力提高文化品位,精心设计小品、水景与绿化,整治广告与店面。
2.2“以人为本”的理念
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创造轻松、舒适、独具特色的购物环境。新经济时代的商贸业不应局限于单纯的购物,更应体现对人的关怀,注重营造一种休闲享受的氛围,让购物成为一种享受和乐趣。
3规划构思
依托现状及其区位条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及改造要求,其用地性质定位为集商业购物、文化娱乐、居住、办公、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商业街区。规划打破原有的建筑布局,形成新的环境,布局划分以步行商业街为主,配置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商业步行街、高层商业办公大厦及生活居住的新型综合小区。完成城市商业与居住;城市交通与建筑格局;建筑密度与城市环境的改造及规划设计。使该片区成为冷水滩城区一个“以人为本”、以“商业文化”为内涵,具有功能空间多样性、景观空间特色性、环境空间可持续性的现代综合性城市商业街区。
4.规划布局
4.1功能分区
本片区的功能传承商业功能,注重各种互补功能,是综合商业街区开发建设的重要经验。黄泥井商业街区由三部分组成:北面,中部为步行商业街,南面规划为花鸟市场。靠近零陵路建设高档写字楼,东侧为居住小区,其中西、中部为商业兼容住宅,就地安置拆迁的居民。此外,黄泥井商业街区涉及改造安置区、东面商品房小区等居住区,同时中心入口小广场还涉及市场和西侧高层区。
4.2业态分布
1)农产品交易市场―――依托现状商业条件,新建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延续黄泥井市场的传统功能的同时,也提高对市场的综合管理。
2)步行商业街―――中心广场北侧的商铺为三层,中心广场南侧的中央商铺为三层,东西两侧为商住混合的商铺,一至二层为具有独特吸引力的时尚购物街,四至六层为居住功能,作为就地安置拆迁住户。二层商铺之间设计连廊方便顾客购物。
3)商务大厦―――根据规划要求,沿零陵路拟建高层综合性商业大厦,北面的二层建筑为综合性商业空间,南面为高层公寓式写字楼,可作为办公或酒店灵活置业。
3)花鸟市场―――结合南面的虎岩公园,新建休闲型的花鸟市场,创造轻松、舒适、独具特色的商业环境,给城市肌理注入新的活力。
4)住宅小区―――结合安置拆迁区的就地安排,在步行商业街东侧统一规划建设住宅小区,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4.3空间组织
北入口结合辅地和植物配景,形成标志性入口广场。中心入口结合旱地喷泉和驻留平台,与对景广场形成曲线化的景观空间。此外,布置了儿童戏水区和地面喷雾设施,营造欢快的氛围。南入口简化处理,以花鸟市场中间通道的标识牌和广告牌作为引导,将真正的入口广场置于南面广场上,结合小型园林广场与喷泉。该广场位于虎岩公园对面,可以形成良好的引导区景观和过渡作用。
5交通组织
在步行商业街中部设置中心广场,强调步行者优先的原则,建立一个安全的步行系统,实行人车分流和机动车管制交通方式。强调无障碍设计的原则,在步行街区增加对残疾人的专用设施,体现人性化关怀,反映市民文明程度,强调城市对外形象。
步行街区只允许行人、非机动车通行。机动车交通利用步行街道路进出,避开主要人流,便于卸货与工作性人流出入的需要;并实施红绿灯交通管制。机动车流尽量控制在街区入口附近,减少对步行的干扰;步行街路宽控制在12.0m,分别为5.0m、5.0步行道和2.0m绿化休憩区,符合商贸空间的步行尺度。步行街区在紧急情况下,可通行消防、急救等特殊功能用车。区内主要围绕农产品交易市场、商业街及商务大厦布置室外停车坪,地下停车库主要布置在农产品交易市场和商务大厦地下层。
6街景形态
规划全区建筑以多层为主,在规划区西侧建设高层商务大厦,形成“一点”的高度控制形式;同时,通过商务大厦东侧布局的多层步行街形成有机的联系,使规划区中心的空间更为开阔,共同构筑富有变化的城市天际轮廓线。
街道空间形态强调沿街建筑界面的连续,沿街高度控制,步行街空间高度和宽度比在0.8-0.9之间,空间感适中,极具有围合感,同时又没有压抑感,收放自如。可充分利用朝夕的光影效果营造商业生活气息。
7景观规划
7.1广场景观
广场是城市的起居室,是城市社会生活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规划根据规划区的需要设置了交通性、文化性等性质的一系列广场。在规划区的中心上,布置中心区休闲文化广场空间,并与城市开发型绿地相结合;而在步行街北面入口处布置交通性广场,引导人流进入步行街与农产品交易市场。围绕着中心文化广场,布置了驻留平台、旱地喷泉、夜景灯和张拉膜等设施。在南北入口建入口小广场和标志夜景灯,以激光灯和光灯营造夜景标志。
7.2步行街景观
在步行商业街上结合带状绿化布置休闲小景,以丰富中心区域的景观,达到步移景异的视觉效果。适当运用骑楼、塔楼等传统建筑要素,形成视觉趣味的中心。大力组织增加小广场空间,结合支路路口分车行管理,当打破过于封闭,单调的街道空间格局。强调商店前的步行空间的缩放,丰富道路景观;取消和弱化道牙;可采用彩色沥青作为道路路面材料,丰富道路景观。
7.3建筑装饰风格
运用骑楼、塔楼等传统建筑风格,同时展现商业店面的现代建筑繁华风格。依据城市设计确定的装饰原则对各商店进行装修设计,严格把关,令其在统一中求变化,使店面装修既符合商业街整体环境的要求,又造型各异,丰富多彩。
8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59034.5
建筑基地面积:26211.3
总建筑面积:113332
容积率:1.92
建筑密度:44.2%
绿化率:30%
9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