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雕刻技术入门知识范例(3篇)

来源: 时间:2024-05-13 手机浏览

雕刻技术入门知识范文篇1

玉雕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82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时期。尽管原因尚无定论,但对于玉石崇拜的现象却遍布南北东西,并非偶然现象。

随着历史的发展,玉器的用途先后发生了多次重要变化。除了读者已经耳熟能详的红山、良渚、齐家等文化时期外,苏州草鞋山和张陵山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出土了距今4000至6000年的玉器。

从祭祀使用的“神玉”、代表等级规制的“王玉”走下神坛,流入民间,成为达官显贵、文人雅士均为之趋之若鹜的风雅之物,这也促使民间制玉的技术和艺术水平不断提升,并根据各地人文特点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笔者在本系列访谈录中曾经介绍了多位来自苏州的玉雕大师,相信读者们对“苏作玉雕”的发展历史和工艺风格也已具备了一定了解。不过每当说起苏州的玉雕,人们往往都会立即联想到相王弄、光福镇这些关键词,如同舟山核雕,郁舍书画一样“标志鲜明”。这次,笔者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光福镇玉雕行业背后一支鲜为人知的骨干力量,那就是本文的主角――朱玉峰老师,以及他所在的迂里村……

人杰地灵・师出名门

自古以来,苏州便是一处风物清嘉之地,不仅物产丰富,更是人才辈出,素有“吴地风雅”的美名。苏作玉雕作为自古流传的一个风格派系,在整个玉雕工艺的历史中都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与当地的人文风土密不可分。

史料中对苏州的制玉工艺不乏记载,尽是赞美之词。南宋范成大编修的《吴郡志》就有五代广陵王钱元V令吴郡玉工颜规于王府便厅解玉的记载,明代《天工开物》一书上更有“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之说。明代以后,苏州的玉工人才辈出,如贺四、刘谂、王小溪、陆子刚等的技艺都名震京师,誉满四方。尤其是陆子刚,在民间玉工行业中被奉为鼻祖,与他相关的奇闻异事数不胜数。直至乾隆年间,宫廷设立了“琢玉馆”,广召苏州工匠进京制作玉器,从此“苏邦”玉工和玉器便是声名远播,饮誉四海。

时至今日,喜爱当代玉雕的藏友对于相王弄的鼎鼎大名已经是耳熟能详。然而,90年代初才逐渐发轫的相王弄,在苏州的玉雕行业发展历史中相对只能算是“后起之秀”。

就近代玉雕行业的发展来看,苏州市光福镇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与鼓励下,为民间手工艺从业人员提供了大力的扶持,以玉器生产合作社的方式将曾经很多流散在外的工艺人寻找回来,并最终转变为玉石雕刻厂。经过系统地培训、管理和经营,不仅使民间艺人在技术和艺术上进行了全面提升,更将这一惠民产业大力发展,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广福镇就已经拥有从业人员千余人。

在光福镇的整体行业氛围影响下,迂里、山墩、浩度等村大队于1976年先后创办玉器厂,成为了当代苏州玉雕的先锋。直至九十年代以后,整个镇子中从事玉雕及相关行业的人员数量就已过万,成为了光福镇玉雕产业中重要的核心力量之一。然而由于各方面原因,其名气并未随着业务的扩大而崛起,一直“低调”地向艺术品和收藏市场输送着精美的作品。

朱玉峰老师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光福人,可以说是自幼就在玉器的琢磨声中长大,终日穿梭于村里大大小小的玉雕工坊,耳濡目染。似乎对于他来说,从事玉器雕琢的工作就是如此的天经地义,顺理成章。

学校毕业后的他于1993年进入了东渚镇吴荣峰玉雕厂,开始了学艺之路。与其它学徒一样,为了更快、更完整地了解工艺步骤和生产流程,他们必须在师傅的教导和带领下将每项工作都学会,学精,面面俱到。从小型器物的纹饰琢磨到大型器皿的出胚成形,每道工序都要繁复尝试,不断练习。要知道一件玉器从原料到成品,其中几十道工序,全部做下来,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除了勤学苦练,努力钻研之外,更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要成为出色的玉雕创作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琢玉需要非凡的耐性和细心,这是显而易见的。但与此同时,手上的劲道也要长期磨练才能到位,说是个体力活儿也不为过。在厂子里的这些年来非常感谢老师们对我的教导和栽培,正是他们的指导和信任为我的雕刻技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练就了过硬的基本功,可以说是终生受益的。”朱老师如此回忆当年的情形。

学有小成之后,朱玉峰老师开始进一步探索玉雕的艺术风格和技术手段。即便不考虑技术难度和制作风险,也还要选择一个自己今后主攻的门类潜心钻研下去才能成功。玉雕种类非常多样,除了传统的把件、摆件、牌子、炉瓶外,还要考虑题材问题等。于是在起初的一段时间里,朱老师除了日常的工作之外,也在尝试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作品类型,希望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玉雕之路。碧玉茶壶

常言道,名师出高徒,朱老师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于是在1996年,他有幸拜入上海玉雕名家严嘉德门下,正式成为了一名入室弟子,随严老师继续“修行”,精进技艺。严嘉德老师以古代风格玉器与动物形象玉雕而闻名,器皿件古意深厚,动物件栩栩如生。拜入他的门下不仅使朱老师的技艺日渐精湛,更重要的是也直接影响了他日后的玉雕风格及定位。

“严老师在我玉雕事业的发展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一笔,至关重要。在他门下学习的那段日子,老师对我们这些徒弟们如父如兄,除了把专业知识亲囊相授之外,平日也是照顾有加。”朱老师回忆到学艺时的情景,给笔者讲了个记忆深刻的小故事。

记得当年有一次,严老师给了他一个任务:雕一只小老鼠。这次任务的目的,一来是为了锻炼他的手力和眼功,二来也算小小考验一下。这个“命题作文”听起来容易,但仔细分析一下“作业”的内容,实则极为复杂:首先,小老鼠的手里要捧一颗花生,这对整个作品的构图、比例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况且花生表面的纹理需要极大的耐心仔细处理,着实不易;第二,花生壳要开口,里面的花生仁必须能够活动,又不能掉出来。要完成这样的设计,必须完美结合镂雕、掏膛等技术手段,同时还要考虑到花生仁的表面抛光等问题。丝毫的失误就可能导致整个作品功亏一篑,前功尽弃;作品的设计本身已经极具难度了,而为了完成如此高难度的“作业”,严老师只给了他一块极小的玉料用来创作。在这方寸之间做如此多的文章,还要做到面面俱到,细致入微,难度可想而知。

“这对我来说绝对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要完成这样的任务,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熟练的技艺之外,还要高度集中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容不得半点差错。”朱玉峰老师接着略带自豪地笑了笑,说道:“当然,我的作业老师还是满意的”。

喜爱传统玉雕艺术的读者可能知道,严嘉德老师无论在玉雕技艺还是教育方面都拥有杰出的成就。除了朱玉峰以外,另一位当代玉雕大师――俞挺老师也出于他的门下。然而白石先生曾有名言:“学我者生,仿我者死。”正所谓师傅领进门后,个人的修行才刚刚开始。如何探索适合自己的技术和艺术风格,灵活运用从师长处学到的知识才是迈向成功,自立门户的关键。

原则上说,要想取得杰出的成就,就必须对所研究的事物具有全面、透彻的认识与理解,这在任何一个领域内都是适用的基本原则。“老师于我有栽培点化之恩,我汲取老师传授之精髓,融入一些自己的想法和理念,使其融会贯通到作品中,这样才能形成我自己的风格。”朱老师继续说道:“大巧不工,大拙胜巧。我一直秉承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量料取材,因材施艺。在力求显现出玉石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美感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掘、提升其自身价值。”

朱老师认为,玉石乃是大地所结出的精华,得来不易。它们的形状各异,大小不一,决不能一概而论。玉雕艺术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因势造型,如此才能创造出巧夺天工,精美传世的玉雕作品。在充分突出玉石本身优点,掩盖瑕疵之外,也要充分利用材料,不可浪费,将材料的利用率发挥到极致。

雕刻技术入门知识范文

【关键词】雕饰装饰构件花式图案色彩运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建筑外观和室内的装饰技术不断提高,同时新的装饰类型及各建筑装饰品也相继出现,北方传统民居雕刻装饰也逐渐被新的装饰事物所替代,但中国北方民居的装饰艺术的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去研究。

北方民居的装饰艺术特色,即民居建筑雕刻装饰以及门窗的方格、雕花设计等渐渐的不为人所知,在现在民居建筑装饰中已看不到古民居那种典雅,具有古典美的气息。为了传承和发扬北方民居装饰的特色,继承了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特点,并与现代建筑装饰相结合,经过想象创新,大胆的设计,创造出既经济实用,又美观雅致,具有古典艺术的作品。

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中,雕刻技术是北方民居建筑常用的装饰方式,主要有砖雕、石雕、木雕等。在中国北方古民居中,门是住宅等级的一种象征,大多数正常朝向的四合院的大门均在东南角,面朝南开。按照风水里的说法,东南即“巽”位,主生,最为吉利。那些朝东西和北方向开设的大门,一般会位于整个宅院面向胡同的一角。对北方民居独有的雕刻技术和门的类型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有很大的意义。。

砖雕装饰技术大多数采用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用借代、隐喻、比拟等手法来表达吉祥的寓意和对未来生活美好的祝愿。如:借桃代寿、借牡丹代富贵、借石榴代多子;以羊隐喻为孝、以梅兰竹菊比喻君子、以荷花比喻清廉等等。民间的工匠将这种寓意、祝愿与追求以丰富的想象力绘制出图案。在山西祁县乔家大院、渠家大院、太谷曹家大院等建筑中均有精美的砖雕制品。从更深的角度来说,主要体现在脊领、影壁、花墙、墀头,门楼等等。并且有各种各样的砖雕纹样,如:人物神祗、花草山水、祥禽瑞兽、器物等等。

作为雕刻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石雕艺术,在我国民间石雕工艺渊源久远,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古代石雕主要用于石窟造像与陵墓石雕,现石雕在建筑上的应用也很广泛。除此之外,陈设小品、印纽等观赏性作品也极为流行,石雕的题材形式多样,技术精湛。在建筑上,石雕主要用于建筑上的廊心墙、梁枋、台基、柱础、门狮、门枕石、石牌坊等。石牌坊是运用在建筑装饰中的石雕艺术之一,牌坊是我国古时的一种建筑形式。牌坊的形制多样且自由,屋顶由斗拱承托形成楼檐。牌坊的斗拱、额枋、夹杆石和屋顶都是重点装饰的部位。门枕石也叫抱鼓石或门墩,位于大门的门轴下面,是用石材做成的具有结构功能和艺术欣赏价值的建筑构件,主要起承托大门转动门轴的作用。门墩上的圆形主要采用低浮雕或线刻,极少用透雕。因为浮雕栩栩如生,给人很好的视觉效果。

古建筑中木雕的运用也很广泛,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浮雕、立体圆雕、镂空雕刻、浅雕四种。北方的木雕主要是皇家建筑为主,也有具有文化特色的民间木雕艺术。古时木雕工艺也很讲究,分为观赏性木雕和实用性木雕两种,观赏性主要是在窗、台、架等上,而实用性木雕主要是利用木雕工艺装饰的,实用与艺术结合的艺术品,如屏风、镜框、及建筑装饰构件等等。

双扇门用得较为普遍,按门扇分:一般分为棋盘门、格子门、镜面版门和隔扇门。棋盘门,大多用于宫殿、衙署或城门,主要由于门的洞口高大,门的尺寸也比较大。例如北京故宫的城门,是由上下抹头组成边框,框内置若干横幅,然后再订板。由于钉子在门上不是很美观,于是在门上包些铁或是钉上门钉。隔扇门一开始是两扇,后来发展为四扇拼装而成,两外扇为固定扇,内扇为两个活动扇。如山西沁水县的西文兴村,有一个前后重院落的“司马第”,该院落的正房是三开间,四扇隔扇门,两边固定,中间两扇为活动的。

窗的形式多样,十分丰富,且窗的窗口开的较大。其形式常见的有槛窗、支摘窗、圆拱窗等。槛窗又叫半窗,是古时汉族建筑外窗的一种形式,与隔扇门的上半部分大致相同,下有风槛承接,呈水平开启。是由格子门演变而来的,则形式十分相似,由于气候的关系,槛窗一般位于殿堂门两侧各间的槛墙上。槛窗的形式与隔扇门相似,通常每间为四扇,也有六扇的,两边为固定扇,中间的两扇为可向内方向开启的活动扇。槛窗大多用在宫殿、寺院等建筑的大殿上,装饰比较简洁,大多为几何图案。支摘窗,又叫和合窗,可以支起和摘下窗子,即使窗子由下往上纵向式开启,并用摘钩固定,开启的窗子有一定的坡度。支摘窗一般为上下两层,上是支窗,下为摘窗,虽说气势不如槛窗,但比较实用,并且清美雅致。北方民居中主要出现在民居居室的次间和稍间的前檐,支摘窗的装饰也很独特,例如山西民居的支摘窗大多用剪纸的窗花进行装饰,显示了当地的民族风俗和文化特色。圆拱窗,其整体性态为圆拱形,外部是砖砌的拱门,里面是木制的窗户,一般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为拱券半圆,下部分是由半圆延伸下来的矩形或长方形,主要的木雕装饰有:“福、禄、寿、喜”汉字,也有花卉图案,和几何纹理。

结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出现给建筑外观装饰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创作空间,中国各城市设计者已进入高潮,不同建筑类型以它特有的优越性,在建筑装饰设计中运用现代艺术与古典民居装饰艺术巧妙结合的原理和手法,无疑会对城市文化及环境,和建筑本身带来深远的影响。所以有针对性的对建筑外观造型及美学研究,有利于加深我们对建筑的进一步认识,从而为建筑的创新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山西民居》王金平徐强韩卫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北方民居》李秋香贾B罗德胤清华大学出版社

雕刻技术入门知识范文

在数代帝王的不断搜求下,故宫收藏的竹雕制品,不但数量庞大,而且工艺精湛,呈现了中国竹雕艺术的顶尖水平,历史上究竟有那些竹雕高手曾经进宫服务,他们的作品有着怎样的特色?本刊记者近日走访了著名鉴定专家、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刘静女士

名家竹雕一般没有名款

据统计,目前故宫博物院共保藏有各色竹雕器物3200多件,堪称海内外最为丰富的竹雕收藏。这些竹雕中,以明末到清初阶段的制品为多,笔筒和圆雕这两种器形的器物,数量相匹,各占据半壁江山,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些器物多为明清名家所制,但留有款识的数量极少,不到总数5%。刘静说,当时的竹雕匠人没有留款的习惯,为皇帝制作器物一般也不允许留款。除非在特殊的情况下,经皇帝许可才能在自己的作品上留名。例如,在雕刻圣手黄振孝即将出宫返乡之际,乾隆就特许他在一件渔家乐笔筒上留下姓名,做为对他的奖励。

虽然,故宫收藏的竹雕艺术品中留有名款的极少,但这些器物却有一个有趣的特点。刘静说,古代匠人的留款十分小巧,安排的位置也很隐蔽,没有专家指点,寻常人很难找到。如故宫收藏的朱小松制《刘阮入天台》香薰,“小松”的落款留在了天台洞府的匾额上,猛一看好似匾额上“天台”两字的落款。再有,朱三松曾将自己的“三松”落款留在器物上雕琢的屏风上,看起来像是屏风上画作的落款。与古人完全不同,现在的一些赝品喜好刻大款,既喧宾夺主,破坏美观,又不符合古人制器的规矩。

除了不能在自己作品上留名,进入皇宫的竹雕艺人,还受到了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让这些在民间散漫惯了的艺术家们极度不适应。刘静说,这些竹雕艺人在没进宫前,作品的设计和制作大都一手全来,创作的自由度很大。但到了皇宫中,他们只能遵从皇帝的旨意,按照如意馆提供的画样进行雕刻,让他们很是郁闷,纷纷意欲重回民间,不少人甚至因此走向了极端。史料记载,为了回家,绰号武疯子的工匠不惜装疯卖傻,每日爬到颐和园中的一颗古树上吹箫。而擅长竹根人物雕刻的施天章,为了解除心中苦闷。不惜多次跳河求死,后又大量饮酒,每醉如泥,几乎不能做活……

乾隆帝炒热吴之瑶

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十分喜好竹雕艺术品,不少竹雕艺人在他们的推崇下声名鹊起,其中最为有名的是首创薄地阳文刻竹的吴之[,而他出名的过程也十分具有传奇色彩。

在清乾隆年间,款署“槎溪鲁珍”的竹刻木雕作品多次进入宫廷,并赢得了乾隆的喜好。但当他询问,

“鲁珍”是谁?”侍臣们都说不知道。后来,乾隆组织人遍查书籍,最终从康熙年间南翔文人陆廷灿撰写的《南翔随笔》中,找到了鲁珍的真实姓名。原来,鲁珍就是南翔竹刻高手吴之瑶。乾隆知道鲁珍就是吴之瑶后,十分向往,多次写诗赞誉吴之瑶,并让工匠镌刻于吴氏的作品上,其中有一首诗这样写道:“竹刻由来称鲁珍,藏锋写像传有神。技哉刀笔精神可,于吏吾当斥此人。”在乾隆的推崇下,吴之瑶迅速火遍了朝野上下,大江南北。

刘静介绍,吴之瑶,字鲁珍,号东海道人。他师承朱三松,将北魏的石雕技法融入到竹刻中,创造出一种稍稍突出地子的浅浮雕技法,即“减地浅浮雕”,也称“薄地阳文”,这是一种以浅浮雕突出题材,留空四周作为背景的新型雕刻法。这种浮雕大致分两种,一种是用深刻作高浮雕,深浅多层,高突处接近圆雕,底陷处则采用透雕技法。另一种是摹拟龙门石刻中的浅浮雕技艺,这种刻法。在朱氏高浮雕与浅浮雕中间。他所刻的一事一物只占全部器皿的一部分。其余部分则用去地法,刮至露出的肌理,任其光素。此种刻法,宾主、虚实分明,对比之下,素地可见到朴实的竹丝,精镂细琢部分则肌润光泽。此外,在竹刻技巧上,吴之[善于以景物来遮掩压叠之处。他刻的纹饰,层次分远近,在浅浮雕有限的高度上。甚至在高低相间的表层上,都能给人以透视深度之感。因此,他所刻的人物、花乌极为生动。

源于乾隆的喜爱,当时大量的竹雕笔筒假托吴之瑶之名进入宫中。但作为嘉定派的创作,吴之瑶主要用圆刀刻制,进贡来的笔筒不知道这一特点,多采用三角刀,还将后面的落款用蓝色的矿物原料封死,形成所谓的填款,让人看不清刀痕。所以宫廷现存的竹雕器物中,落款的吴之[竹雕中,填款的很多。

封氏一门尽为高手

据档案记载,自康熙朝进宫,一直服务到乾隆朝的竹雕艺人多达数十人,其中最值得书写一笔的就是以封氏三兄弟为首的封氏家族艺人。

刘静说,封锡爵、封锡禄、封锡璋三兄弟,工诗善画,精于竹根人物,《竹人录》中曾记载说“竹根人物盛于封氏,而精于义侯,其摹拟梵僧佛像,其踪异状,诡乖离奇,见着毛发竦立。至若采药仙翁、散花天女,则又轩轩霞举,超然有出尘之想”。由于他们刻竹技艺精绝。名声远播,当时地方官经常用他们的作品作为地方物产进贡朝廷。并推荐封锡禄、封锡璋进宫。公元1703年,二人入宫“供奉内廷”,并授予“行走”官职,专为皇室服务。据记载。封锡禄平时为人“落拓不羁。天资敏妙,奇巧绝伦”。这样的性格使他难以忍受宫廷中森严繁复的清规戒律。精神长久处于极度紧张状态,常常狂走不休,终于狂癫,患上了精神病,后朝廷赐金放归。离京时,名流们为之争相题咏,记述他的才华和遭遇。回乡不久。一代竹刻大师病逝故里。封锡禄有三子,分别是封始镐(字彝周)、封始豳(字锦周)与封始岐(字时周),均擅长刻竹。也曾先后供职皇室。

仅看人脸即可辨伪

自从竹雕拍卖兴起以来,收藏爱好者对明清竹雕的兴趣与日激增。市场上也不乏早年自皇宫中流出的竹雕精品现身。面对晶类繁多,纹饰各异的竹雕器物,应当怎样断真识伪?

刘静说,鉴定竹雕需要的知识十分丰富,除了要掌握各家各派的艺术风格,雕刻特点,还要把握竹雕艺术整体的发展脉络。简要说来,明代的雕刻以镂空透雕为主,到了清代,高浮雕开始盛行。纹饰图案开始繁杂,讲究通景满布,而且清初期的竹雕笔筒往往有镶口嵌底,堪称一时风尚。到了清代中期,文人开始参与竹雕的设计,当时,有的工匠非名家画稿不做。有的画家则是非著名雕刻家不提供画稿。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目前,市面上出现的赝品竹雕虽然在形似上做的不错,但往往在细节上露出破绽。以竹雕上的人物形象为例,在明代,无论老人妇女都是长圆的鸭蛋脸,而且无论器物上有几个人物。脸型都略有不同,现在仿制的贝0是一奶同胞,极为相似。再有,明代喜好水葱形状的手,手指长,没有指甲。另外,明代老人头上表示衰老的三道弯离眉毛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