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城市设计的概念范例(3篇)
绿色城市设计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绿色交通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U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a)-0140-01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绿色交通是其重要的构成内容,同时也是实现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之一。最近几年,关于城市绿色交通、可持续交通、低碳交通的相关内容成为热点话题。以下简要针对绿色交通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1绿色交通、可持续交通、低碳交通的相关概念
1.1可持续交通的概念
城市可持续交通指的是通过较低的成本投入,最低的环境危害,尽可能满足现今城市发展的需求,同时对后代的需求不造成危害的城市交通综合体系。这种体系一般具备的特点包含以下内容:其一,安全;其二,环保;其三,畅通;其四,舒适;其五,高效等。交通的运输体系能够确保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民众的生活质量,确保社会稳定发展。
1.2绿色交通的概念
对于绿色交通来讲,其指的是可以降低交通拥堵、减少能源损耗、推动环境良好、节约施工费用的城市交通体系。在绿色交通中,重点强调的是交通与环境的协调性,在建设、发展城市交通体系期间,需要对环境保护及生态保护予以重视。
1.3低碳交通的概念
低碳交通重点强调的是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多种方法减少交通运输期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实现绿色交通的方法
2.1做好土地与交通的整合规划,保证设计质量
对于交通体系来讲,其是发展空间与支撑城市功能的重要内容,所以,在进行交通设计期间,应保证其同四周的用地特性相协调。可以在设计过程中引入土地与交通互动的机制。一般来讲,相关工作人员多采用TOD的模式对土地与交通进行整合,不但可以防止城市的无规律蔓延情况,同时也是一项特别的土地开发方法。该模式的核心内容为布局紧密、用地使用形态较为复杂,可以较好的提供服务功能,并且对自行车及步行交通环境进行改进。
2.2实行公交优先的方法,促进城市交通模式的变更
不管是绿色交通,还是低碳、可持续交通,其核心内容都需要建设以公交为主的交通体系。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应对公交体系进行重点设计、规划。推行公交优先的方法,真正将绿色交通落到实处。
一般来讲,居民出行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步行。据相关调查发现,很多城市中步行的交通约占据总体交通的25%左右,一些城市会到达50%。然而,现今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没有对步行交通体系予以规划,设计人员很少对行人的出行要求予以考量,当前存在的步行交通体系缺乏连续性与整体性,空间也被严重挤占。
想要发展高品质的城市绿色交通环境,就需要创建一个高效、便捷、舒适、环保、无缝衔接、安全的慢行交通体系。人们在出行时,如果距离较远,则由公交车来完成,如果距离较近,则可以由步行或者自行车的方法来完成。我国目前一些大中型的城市正在努力向该方向发展,例如:杭州、厦门等地,在城市建设规划期间,就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民众创建了良好、方便的出行环境。
2.3增强道路网格建设的科学性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速率的快速发展,道路的网格化建设越来越重要。当前,我国一些城市仍过于追求大而宽的路面,并且不断对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进行挤占,这同绿色交通的理念相差甚远。大而宽的道路网格能力较弱、不易于组织交通,同时也对行人过街造成很大不便。在进行道路网格设计、规划期间,首要重视的问题就是路面的特性同四周用地的协调,特性不同的道路其功能也存在差异,所选用的交通管理方法也相应变化。同时,需要对道路的连通及级配予以关注,防止出现车辆左转对直行车辆造成阻碍的问题出现。
2.4不断改进并完善道路安全设施
当前,我国很多城市的道路多出现隔离栏、安全岛、标志线等缺失或者设计不合理的问题,其是导致交通水平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双向的六车道路面,需要设置行人通过安全岛,并且针对道路的交通功能等设置护栏,保证斑马线、其他标志线清晰。
交通体系的安全性、效率、秩序等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交通设计来实现,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我国目前的交通项目水平已经获取了较大的提高。例如:在十字交叉路口,可以通过科学的设计,充分挖掘路口的交叉资源。另外,应遵循人性化的原则建设交通文化,进而更好的实现绿色交通。
2.5对道路安全进行评估
我国交通道路安全问题十分严重。据相关统计发现,在2012年,我国道路交通死亡人数约74595人,导致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为很多家庭造成悲剧。道路安全评估指的是以交通工程、系统工程的原理为基础,找寻城市道路体系内存在的安全问题,对事故多发段进行重点排查,及时分析事故出现的原因,并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进而消除事故的隐患,减少事故出现的几率,增强道路的安全性,保证人们出行安全。
2.6增强停车设备的建设水平
增强停车设施是改善交通秩序、增强交通利用效率的关键方法。需要结合相关标准及城市交通发展要求,合理创建停车场,并科学设定路边的停车位。
另外,需要依据交通要求及发展期间的特点,通过相应管理,保证城市交通的供求达到动态平衡。当前,我国的城市交通体系存在失衡、拥挤、停车难等问题,相关工作人员应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及时找寻相应方法予以处理,保证出行通畅、安全,实现绿色交通。
3结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现今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道路建设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城市将来的理想模式是生态城市,公交车、自行车、步行等出行方法是未来理想的交通方法,绿色交通需要全体人们的共同努力,从而保证道路出行通畅,人们出行安全,促进城市建设更好发展。因此,对绿色交通的实现途径进行探讨是值得相关工作人员深入思考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张晓春,王波,孙超,等.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深圳市盐田区交通规划探索与实践[J].交通与运输:学术版,2011(1).
[2]殷广涛,黎晴.绿色交通系统规划实践――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J].城市交通,2009(4).
绿色城市设计的概念范文篇2
关键词:绿色雕塑;绿色理念;伪绿色设计;艺术与科学融合
检索:.cn
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832(2015)11-0111-03
"Green"PrincipleofContemporaryUrbanSculptureArt
HEJing-jing,HuangYi-di(CollegeofDigitalArts,ShanghaiUniversity,Shanghai200444,China)
Abstract:Inadditiontothecontemporarygreenurbansculpturedesign,thedesignerneedstofollowtheprincipleof4R,andalsoneedtocomplywiththelawandthedevelopmentoftheart,withaseriousandresponsibleattitudetocreation.Atpresent,therearemanyuncertainfactorsintheprocessofthegreendesignevaluationofurbansculpture,anditisneededtodevelopevaluationcriteriaandimprovetheaccuracyoftheassessment.Throughtheanalysisoftheexistinggreenurbansculptureworks,thearticleconcludedthatthepromotegreenideas,economicalandpracticalgreenproduct,eliminatepseudogreendesign,fusionofartandscience,whicharethefourcontemporarygreenurbansculpturedesignprinciplesaresummarized.Itisnotonlyasupplementtotheprincipleof"green",butalsoprovidesareferencefortheevaluationofthestandard.
Keywords:greensculpture,greenidea,pseudogreendesign,fusionofartandScience
Internet:.cn
城市雕塑是公共环境里为大众服务的室外雕塑艺术形式,简称为“城雕”,目前还没有比较准确的定义。上海市人民政府于1993年颁布的《上海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法》中释义:城市雕塑是指在本市道路、广场、车站、码头、机场、体育场(馆)、公共绿地、公园等公共场所以及居住区、开发区内塑造的独立形象雕刻作品。城雕也是艺术家运用形体和材料来表达设计意图和思想性,在公共环境中赋予人们感受和联想的物质载体,是城市精神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故此,设计者需要更多地考虑市民在使用和参与的过程中,城雕、人、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引入绿色设计理念是实现城雕艺术形式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城市文明发展的一种理性选择。
当代绿色城雕设计除了需要遵循4R原则,设计师更要以一种认真而负责的态度进行艺术创作,把握作品的“绿色”艺术形式、“绿色”概念和“绿色”艺术现象。在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制约下,绿色城雕所呈现的艺术形式和现象既不应停留在过去,也不要受限于既定概念,需要顺应艺术潮流,认清艺术发展规律,不断萌生新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形态,显示出作品无限的生命力。
一、原创性和唯一性
雕塑艺术的生命力来源于艺术家不断的发现和创造,雕塑作品是艺术家通过一系列的审美活动而创造的产物,所以它必然包含作者独有的审美情趣,这便造就了城市雕塑的唯一性和原创性,其中包括主题、历史背景和环境的唯一性,以及艺术形式、风格、尺度和加工工艺的原创性。那些简单模仿、批量复制的雕塑作品,势必经不起历史的考验,最终会被遗忘在某个垃圾角落,但它已经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二、为地域文化和人而设计
在城雕设计中运用绿色设计理念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雕塑的环保功能并满足大众的审美要求的必然选择。城雕设计理念必须与当地的地域文化相统一,以体现不同城市的个性特色、美化城市景观、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和提高城市知名度为目标,是成为一个理想的绿色城雕作品的必备条件。同时,现代城市是个对一切公民平等开放、自由准入、平等参与且包容性极强的公共空间,这也是城雕之所以在城市立足的核心精神。
1981年,由理查德・塞拉创作的雕塑《倾斜之弧》或称为“铜墙铁壁”(如图1)是延伸120英尺、高12英尺的钢板制品,当地人们因它阻碍了其在联邦广场的行走,将它称为“生锈的钢铁屏障”,联邦服务总署共收到近4500封要求拆除这件作品的投诉信,为此还举办了听证会,作品最终被拆除。塞拉在听证会上说到:“我是通过处理既定现场的环境因素来创作作品的……它的构思和产生是与现场的特殊环境息息相关的……挪动《倾斜之弧》就等于毁了它。”虽然如此,但还是被转移到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内收藏。事实很明显,他虽满足了地域文化,却忽视了人的因素。江苏张家港的名为《帆船》的城雕也有类似遭遇,当年政府招标的时候,参与决策的人员都觉得“一帆风顺”寓意不错,结果刚建好就遭到了市民的强烈反对,原因就是“帆船”是“翻船”的谐音,不吉利,无奈拆除,这也是一种浪费的污染。
三、雕塑作品本身倡导绿色理念
雕塑设计师在设计作品时需以传播生态环保理念为主体,在城市的公共环境区域引发大众对生态观、环保意识的重视。
(一)抽象寓意的启发
绿色抽象雕塑仍然沿用比较传统的雕塑材料,如钢铁、青铜、石材或木材等,体现出人们对大自然的渴望,对环境生态的迫切要求,在这类雕塑作品中,绿色生态概念被扩大化、宽泛化,起到了向导与教育的作用。当代景观和艺术设计不再是一般的模式化的产物,不再是传统的“形式美”概念的表达与演示,而是逐渐注重对于人们的内在心理世界产生激发和影响的意义①。彼得・沃克的很多作品不失为是通过抽象寓意的启发来倡导绿色理念的典范,他强调几何和秩序,材料上除了使用新的工业材料如钢、玻璃外,还挖掘自然材料的新魅力,通常将自然材料用一种抽象而极简的人工形式表达出来,体现出工业时代的特征。例如1979年彼得・沃克为哈佛大学设计的《泰纳喷泉》(图2)(TannerFountain)是一个没有水池的喷泉,由159块石头排成了一个直径18米的圆形石阵,喷雾设计在石阵的中央,人们可以在里面任意穿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二)具象形态的语言
一切对实物自然形态的忠实再现的艺术表达方式都属于雕塑具象形态的表达语言,具象形态能让人一目了然,具有直接反应和表意明确的特性,使用具象形态的表达语言不失为还原自然形态的最好方式之一,特别适合用在倡导绿色理念的宣传中。2010年11月16日,在烟草控制框架公约(FCTC)缔约方第四次会议的背景下,世卫组织在蒙得维的亚街头放置了一组呼吁禁烟的雕塑《香烟的丛林》(图3),号召人们不要迷失在香烟的丛林中。当刺激物激活我们的感觉神经,由此引发的感受被传送到大脑做处理时,关注就产生了②。
四、经济实用的“绿色产品”
绿色设计理念下的城雕作品不仅可以从形象上美化城市和教育大众,还可以同时具有“经济实用”的价值,既可以向用户和社会提供功能先进实用的绿色作品,也可以创造好的环境效益和生态经济效益。如利用太阳能、风能或潮汐能来发电,产生新的有用能源。由伦敦设计师劳里・查特伍德(LaurieChetwood)设计的《伦敦绿洲》(图4-5)形如一颗参天大树,是以大量艺术形式展示由绿色创新科技支持的太阳能城市艺术装置。花朵开合,展示“花枝”里太阳能电池的运作;绿洲中心躯干装有热风筒,用风力使内部涡轮旋转制造更多能量,同时为装置散热;装置使用了一种特殊的燃料电池,以储存由太阳能和风能提供的能量;此外,还能收集雨水给人们降温或灌溉田地。作品利用太阳能、风能和雨水处理系统,是名符其实的绿色环保作品。
五、杜绝“伪绿色设计”
伪绿色设计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为经济而设计
目前很多雕塑题材雷同或缺乏创意,主要原因是为经济而设计:1.在经济利益迫使下,雕塑家多数是依赖客户需要、理解和感受,很少凭借独立的价值判断来选择恰当的形式定位,其审美情趣和创作风格受抑制而不得发挥;2.在从众心理支配下,“拿来主义”使得一些雕塑作品“水土不服”,沦为没有艺术价值的“垃圾雕塑”;3.选择雕塑设计师的标准不严谨,忽视了不同作品特点对不同风格的设计师的要求也不同,往往造成客户不满意。“为经济而设计”的方式很少或根本没有考虑到生态环境问题,其雕塑作品可能是一次性的,或是被大众所摒弃的,又或是因为造成严重危害后,被政府部门强制处理的,甚至遭遇被拆毁的命运,这就是所谓的“从摇篮到坟墓”(CradletoGrave)的设计③,最终还会导致大众对城市雕塑审美能力的普遍降低。据新闻报道,2004年底,有关部门对北京城市雕塑进行全面普查,筛选出差的雕塑15座,占总数的1%,另外在案登记的已经拆除34座,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
(二)形式主义
1.口号化。不论城雕作品是否“绿色”,宣传口号一律被冠名为“绿色设计”,作为吸引人眼球的卖点,具有欺骗性,有些作品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2.形式化。对绿色设计理念的应用形式化,认为只要有水、有山、有植物就是“绿色”,有悖于“绿色”的初衷。如常年干旱的地方出现大量的人工亲水雕塑广场,或者城市供电紧张的夏季大搞所谓的“绿色冰雕展”等,不但不“绿色”,而且还损耗资源和能源,典型的“伪绿色”设计。
六、艺术与科学融合
前文中已经枚举了几个雕塑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例子。当我们追求绿色环保的新艺术形式时,科技就会出现在艺术的身旁,帮我们解决问题。当我们追求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来启迪思维时,我们觉悟了科学是在寻求规律,艺术在提升境界、提升美④。
绿色雕塑设计涉及材料、设计、工艺、环境和管理等多学科知识,需要收集大量各学科相关资料,工作量和难度都较大。我们必须作进一步工作:
(一)绿色设计方法的综合运用:目前主要应用的方法有生命周期设计、模块化设计、面向拆卸的设计、面向回收的设计、长寿命设计、节能设计、虚拟设计等,需要针对具体雕塑作品的不同特性,将上诉方法合理组合并灵活应用;
(二)目前,城雕的绿色设计评估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需要制订评估标准,并提高评估的准确性;
(三)将绿色雕塑设计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来考虑,除了对技术方法、设计流程和评估体系进行深入探讨,还需对保证绿色设计能够有效实施的外部条件,例如政府的产业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企业的责任感、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等方面进行研究。
结语
目前,很多国内外艺术家以及理论工作者已经逐渐开始关注如何实现雕塑作品与自然生态、景观环境的融合,如何在作品材料和创作方式上最大限度的使用原生态材质和现代环保材料,为城市雕塑课题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故此,雕塑家和雕塑设计者都应该真正深入涉及绿色设计理念的各个关键环节,多层面、多角度将各个设计要素进行宏观控制、有机整合,将其理念完美地融入到整个城市雕塑设计和制作之中。
随着全球化带来的城雕价值共享和高科技的支持,绿色设计理念必然有进一步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城雕设计应注重最新绿色生态技术的应用,实际运用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现代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和高度。设计师和艺术家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尊重自然,更多的考虑人、自然和环境三者之间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不单纯以人为中心,这是绿色城雕设计的前提和始终要遵循的原则。
注释:
①翁剑青.超越本体的价值含义-公共艺术的广义生态学管窥[J].文艺研究,2009(09).
②[美]RogerJ.Best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绿色城市设计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绿色通道;建设;生态;广西南宁
随着“十五”计划的实施,南宁正在逐步进入城市跨越式发展阶段,已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间,打通城市干道,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提高市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和亚热带风格的现代园林城市,构建“生态南宁”。
南宁市多样化的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已不仅仅局限于街道、广场、公园的建设,更注重于城市整体生态网络和城市空间系统的规划。近几年来,绿色通道被系统地认为是保护城市生态结构、功能,构建城市生态网络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核心[1]。这种具有很强自然特征和很高生态价值的绿色通道建设理论,为南宁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绿色通道作为连接公园、广场、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居住区绿地等开放空间的重要纽带,对自然生境与文化资源的保护、游憩地的建设、绿地系统的完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为南宁市打造“中国绿城”乃至建设“生态南宁”提供了可行性的理论依据。
1绿色通道理论
1.1绿色通道的定义
绿色通道译自英文单词greenway,来源于greenbelt和parkway两个词汇。Green意指自然或半自然植被的区域;Way是通道的意思,具有移动的意味,是人类、动物、植物、水等的通道[2],这是绿色通道的两个重要特征。绿色通道是具备较强自然特征的线性空间的连通体系,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休闲、美学、文化、通勤等其他多种功能。
1.2绿色通道的分类
1.2.1国外对绿色通道的分类。法伯斯(J.G.Fábos)将绿色通道的定义放在网络层次上阐述,定义为“不同宽度的廊道(corridorsofvariouswidths)”,它们在绿色通道网络中相互连接,就像互连着的高速公路网络和铁路网络一样[3]。认为绿色通道网络与高速公路网络和铁路网络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自然的超级基础设施(nature'ssuperinfrastructure),并且是已经存在于自然界中的[4]。法伯斯在2004年将绿色通道定义为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廊道(ecologicallysignificantcorridors)、游憩绿色通道(recreationalgreenways)和具有文化与历史价值的绿色通道(greenwayswithhistoricalandculturalvalues)[5]。
1.2.2我国对绿色通道的分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选取根据对象自身属性的分类标准,按照绿色通道自身属性进行分类,李昌浩[6]认为,绿色通道包括“绿道”、“蓝道”、“紫道”3种,分别代表道路绿色通道、河流绿色通道、文化遗产绿色通道。
1.3绿色通道规划的原则
绿色通道在规划中应遵循“生态与环境保护性、文化历史性、游憩观赏性、可达性、整体连续性”等原则[7],这些原则应综合考虑,避免顾此失彼。
2南宁市概况
南宁市位于广西南部偏西,东经107°45′~108°51′,北纬22°12′~23°32′之间,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一年四季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物产资源丰富。自1991年以来,先后荣获“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称号。
南宁市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将文化和地理相结合,初步构建了绿城风情游、八桂大地游、边关揽胜游、中越跨国游、民歌节庆等项目组成的特色旅游体系。其中“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国―东盟博览会”已日趋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节庆旅游项目,在国内影响力较大的旅游区如青秀山风景旅游区、昆仑关抗战遗址公园、大明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等旅游设施及服务条件也日趋完善;此外建成了一批在区内有影响力的旅游胜地,如广西博物馆、伊岭岩、扬美古镇、贝丘文化遗址、灵水―西江苑、良凤江―凤凰湖休闲度假区、金伦洞、大龙湖等,日益成为人们出游的理想目的地。
3南宁市绿色通道建设目标
从自然条件和人文历史景观现状分析,南宁市主城区已经开始着手于绿色通道建设。道路绿色通道的构建,拟主要依托城市道路绿地的建设;河流绿色通道,则依托城市水系进行路线规划建设;旅游文化绿色通道又可以结合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路线规划建设。
充分利用南宁市个性化的山、水、城、林等特色,遵循“生态绿城”规划思路,以青秀山、高峰岭等为山林绿地,以邕江两岸作为夹江滨江风光带,市区则以道路绿色观光带为特征,以民族大道生态示范街为绿色“内环”,城市快速环道的绿带和滨江绿带为绿色“外环”,邕江、朝阳溪、南湖、心圩江、可利江等滨江水系和道路骨架组成的绿色通道为纽带,以星罗棋布的城市公园、森林公园、街头绿地、大型的单位附属绿地及居住区绿地为基础,形成“环、网、带”相互联系,“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
4南宁市绿色通道规划设想
4.1绿道概念性规划
绿道的概念性规划主要依托城市的内部轴线、市区及市郊山体、对外交通体系等来进行,笔者拟选取具有南宁特色的三方面探讨。
4.1.1城市中心绿色通道。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宁市大力发展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尤其是在城市道路绿地和公共绿地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建设了一批以民族大道生态示范街、大学路、明秀路―中兴大桥―壮锦大道等为代表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初步构成城市中心绿色通道的基架。
民族大道是南宁市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后改扩建的第一条大型“生态示范街”,是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建成的一条特色绿化亮化景观大道。道路绿化植物种类丰富,群落结构相对合理,层次复杂,道路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绿地总面积达44.6hm2,经过多年的精心养护管理,其绿化覆盖率已达到56%。该道路由西向东延伸,横跨南湖大桥,贯穿旧城和新区的代表区域,已经成为市区最主要的东西向景观轴线与骨架。
明秀路―中兴大桥―壮锦大道轴线,贯穿城北区和江南区,旧城和江南新区的代表性区域,集中体现了南宁市历史文化空间序列,形成体现城市现代化建设风貌。
4.1.2城市山体绿色通道。自然地形地貌是城市生态景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常常因其能够体现城市景观的个性而倍受城市景观设计者的关注。拟规划的南宁市山体绿色通道,可以青秀山为基点,联系青秀山、高峰岭、狮子岭、凤凰山、六怀山等构成城市山体廊道体系,建立城市生态的“核心基”,形成城市山体绿色生态廊道,将之建成城市的“生态绿障”。
4.1.3城市外环绿色通道。城市环道是城市内部与外部沟通的重要纽带,常常是城市“绿色通道”的主要载体之一。在南宁市,城市快速环道、机场高速公路、南―友高速公路(南宁至友谊关)以及城市内外交通联系的道路网络等,均可根据绿色通道原理,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成绿色交通网络通道。注意把城市道路型绿色通道和城市广场、城市公园、森林公园、街旁绿地等共同体现“点、线、面”的绿地节点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城市。
4.2蓝道概念性规划研究
蓝道即河流绿色通道。邕江为南宁市穿城而过的城市主要水系,结合邕江在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大小支流,对城市水域系统进行绿色通道建设,对南宁市蓝道的构建意义重大。笔者拟选取滨江绿地、朝阳溪景观绿化、南湖环湖绿地作简要分析。
4.2.1滨江绿色通道。南宁市滨江绿化带沿邕江两岸而建,经过几年的建设与管理,沿江两岸的江北景观大道、江南景观大道及临水的滨江公园,现已渐成城市滨江绿色通道系统的主轴线。其中滨江公园建设较早,是南宁市“136”工程的“四个亮点”工程之一,现已向滨江公园广大市民开放,每天接纳游客达数千人次,实现了“还绿于民、还境于民、还美于民”的建设目标,为市民提供了一处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
滨江公园、江北景观大道、江南景观大道的规划建设,是南宁市建设滨江绿色通道的起点。笔者认为,在城市景观规划中,南宁应充分利用独特的邕江水系景色,通过城市规划尤其绿色通道的规划与建设,将沿江两岸的水、洲串成一线,使已有的景区景点(如滨江公园、民生广场)连成体系,同时在地基承载条件许可与满足防洪要求的前提下,规划在邕江两岸布局建设具现代有气息的滨江建筑群,形成优美的天际轮廓线,使人工与自然融合成一条滨江绿色通道。
4.2.2朝阳溪绿色通道。朝阳溪主要穿越南宁市旧城区,是邕江的一条重要支流,也是城市发展与变迁的历史见证。然而,朝阳溪曾经是城市“脏、乱、差”的集中地区。从2000年起,南宁市开始规划建设朝阳溪城市带状绿地景观,通过治理河道、截流污水、河床清淤、整理河岸、美化景观,重塑了朝阳溪城市滨水景观带的形象,同时推动了周边街区旧城的更新改造。
朝阳溪绿色通道是南宁市河道水系治理的典范,本着“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通过控源治污,拓宽绿带,逐步恢复自然型河岸,同时合理组织、规划并建设游步道系统,因地制宜地设置小游园,配备必要的城市家具及游览服务设施,以“绿”和“水”为空间基础,构成具有自然品质的绿色通道。
4.2.3南湖环湖绿色通道。从1998年起,南宁市开始着手南湖区域环境的综合治理,其中绿色通道建设是治理的主要途径之一,新建了南广场、北广场,改扩建并向市民免费开放了南湖公园,作出了真正“还绿于民”的初步尝试。
南湖公园位于城市东南面,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目前公园面积达126.6hm2,其中湖面占3/4,湖上有九拱桥、长堤、风景桥等,是一座热带气息盎然的水景公园。
2007年南宁又启动南湖环湖雨林景观建设工程,着力打造环南湖绿化景观带,这是环南湖绿色通道建设的基础,笔者设想将环湖路建设成为非机动车绿色通道,拟将南湖公园园内道路系统建成绿色通道网络,构建没有机动车干扰的宜人游憩型绿色通道,让市民享用到免遭现代交通污染的环境。
4.3紫道概念性规划
紫道概念性规划是结合当地的人文和历史积淀,借助特有的城市历史与文化资源,联系各种历史遗迹、人文景区,构建城市文化遗产通道,是城市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延续。
南宁市历史悠久,文化历史积淀比较丰厚,通过修善各种古迹公园或纪念地,确实保护完整的历史遗迹及其环境,将城市及其周边的古代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保护和利用。笔者认为修建如昆仑关抗战遗址公园、人民公园古炮台、贝丘文化遗址等是构建紫道的基础性工作。
5结语
根据绿色通道理论原理,南宁市应对绿色通道网络进行统一的规划部署,通过从场所层次的单条道路、河流的改造建设,把绿色通道规划思想贯穿于城市规划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之中,建设充满生机的城市绿色通道网络体系,对“生态南宁”乃至“和谐南宁”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绿色通道理论是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其理论探讨和建设实践需要生态学、林学、园林学、人文科学、艺术、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多学科学者的协作攻关。
6参考文献
[1]TOMTURNER.CityasLandscape:apost-postmodernviewofdesignandplanning[M].Oxford:GreatBritainattheAldenpress,1996.
[2]SEARNSRM.Theevolutionofgreenwaysasanadaptiveurbanlandscapeform[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5,33(1-3):65-80.
[3]FABOSJG.Introductionandoverview:thegreenwaymovement,usesandpotentialsofgreenways[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5,33(1-3):1-13.
[4]FABOSJG,AHERNJ(Eds.).Greenways:TheBeginningofanInternationalMovement[M].Elsevier,Amsterdam,1996.
[5]FABOSJG.GreenwayplanningintheUnitedStates:itsoriginsandrecentcasestudies[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04(68):32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