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动物细胞特征范例(3篇)

来源: 时间:2024-05-16 手机浏览

动物细胞特征范文篇1

1细胞分裂方式检索表(以二倍体为例)

①分裂过程中无纺锤体、染色体出现……………………………………………无丝分裂

①分裂过程中有纺锤体、染色体出现……②

②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③

②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④

③染色体着丝点排列于赤道板上…减Ⅱ中期

③染色体着丝点分裂,细胞质均等分配或不均等分配……………………………………减Ⅱ后期

(次级精母细胞、第一极体或次级卵母细胞)

④无同源染色体的变化……………………⑤

④有同源染色体的变化……………………⑥

⑤染色体着丝点排列于赤道板上………………………………………有丝分裂中期

⑤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子染色体分向两极………………………………………有丝分裂后期

⑥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或对称排列于赤道板两侧………………………减I前期或中期

⑥同源染色体分离并移向两极……………⑦

⑦细胞质均等分配…减I后期(初级精母细胞)

⑦细胞质不均等分配……………………………减I后期(初级卵母细胞)

此检索表还可进一步细化和扩充。查用检索表时,根据图像的特征与检索表上所记载的特征进行比较,逐级递进,便可检索出该图像的归属。

[例1]图1为三个处于分裂期细胞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可能是丙的子细胞

B.乙、丙细胞不可能来自同一个体

C.甲、乙、丙三个细胞均含有二个染色体组

D.甲、乙、丙三个细胞均含有同源染色体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结合相关的原理准确地判断出相关图像的归属(分裂类型及时期)。据图1中显示的特征并结合检索表可知:三个细胞均无细胞壁但有中心体,故全为动物细胞。甲中有四条染色体,但无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形成的子染色体正在分离且细胞质均等分配,说明甲为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动物细胞,即甲可能是第一极体或次级精母细胞,此时细胞内有2个染色体组。乙中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暂时加倍,移向每一极的染色体中均有同源染色体,共含4个染色体组且细胞质均等分配,说明乙是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动物细胞。丙中有2个染色体组,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且细胞质均等分配,应为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初级精母细胞。结合减数分裂过程,从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来看,甲可能是丙的两个子细胞(次级精母细胞)之一;从染色体组成来看,乙、丙染色体组成相同,可能来自同一雄性动物个体,只是两者所属分裂方式不同。

参考答案:A。

2遗传病类型检索表

①患者表现为母系遗传(母病则子女均病,父病子女均无病)…………………………细胞质遗传病

①患者不表现为母系遗传…②细胞核遗传病

②患者表现为家族聚集倾向且发病受环境影………………………………………多基因遗传病

②患者无家族聚集倾向且发病不受环境影响……………………………………③单基因遗传病

③患者只在男性中出现…伴Y染色体遗传病

③患者在男女中都会出现…………………④

④患病夫妇不会有正常孩子………………⑤

④患病夫妇有正常孩子……………………⑥

⑤患者男多女少,正常夫妇无病女;母病子必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⑤患者男女均等,正常夫妇可能有病女;母病子未必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⑥患者男少女多,患病夫妇无常女;父病女必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⑥患者男女均等,患病夫妇有常女;父病女未必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例2]图2为某家系遗传病的遗传图解,该病不可能是()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D.细胞质遗传病

解析:遗传系谱分析是常见的遗传学题型之一,因其蕴涵着多种变化而常作为考查综合能力的难题。本题只为遗传病的分析提供了一个遗传系谱,因此不能从男女发病率(从自然人群调查中得到)角度分析,只能利用家系遗传图解提供的信息分析。利用检索表结合遗传系谱中相关患者的发病情况可知:“母病则子女均患病”,该病具有母系遗传的特点,说明该病可能是细胞质遗传;而从“母病、女病而父正”现象,不能排除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以及常染色体显性或隐陛遗传病的可能性,但可断定该病不会是伴X染色体隐陛遗传病。因为若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女病父必病”,与系谱中“女病而父正”现象相矛盾,所以只能选C项。

参考答案:C。

3基因位置(遗传方式)的推断检索表

①正、反交的结果相同……………………细胞核遗传中的常染色体遗传

①正、反交的结果不同……………………②

②正、反交后代性状均同母本(即母系遗传)…………………………………………细胞质遗传

②正、反交后代性状与性别相关联且分离比在两性间不同………………………………………③

③表现为交叉遗传,患者男性多于女性…………………………………X染色体隐性遗传

③表现为交叉遗传,患者女性多于男性…………………………………X染色体显性遗传

[例3]某果蝇品系有三组性状:I和I’、Ⅱ和Ⅱ’、Ⅲ和Ⅲ’(I、Ⅱ、Ⅲ表示显性性状,I’、Ⅱ’、Ⅲ’表示隐性性状),请根据以下几组实验结果,分析上述三组性状的控制基因的位置和遗传方式,并简要说明理由。

①早I×I’F1表现I性状;I’×IF1表现I性状,说明:_________。

②Ⅱ×Ⅱ’F1表现Ⅱ性状;Ⅱ’×ⅡF1表现Ⅱ性状()和Ⅱ’性状(),说明:___________。

③早Ⅲ×6Ⅲ’F1表现Ⅲ性状;Ⅲ’×6ⅢF1表现Ⅲ’性状,说明:__________。

解析:遗传方式的推断基于遗传学的相关原理(遗传的基本定律、伴性遗传等),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之一。正交与反交的结果常用于细胞质遗传与细胞核遗传的鉴别,而其在细胞核遗传的伴性遗传中存在的差异却常被忽视。据检索表可知:实验①中正反交结果相同,说明I性状为显性性状且与性别无关,控制I和I’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属于细胞核遗传中的常染色体遗传;实验②中正、反交所得后代表现型不同且与性别相关联,说明控制Ⅱ和Ⅱ’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属于细胞核遗传中的伴性遗传;实验③中正、反交所得后代性状均与母本相同,具有典型的母系遗传特征,说明相关基因位于细胞质中,属于细胞质遗传。

参考答案:①控制I和I’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属于细胞核遗传中的常染色体遗传。因为正交、反交的结果相同,F1总是表现显性性状

②控制Ⅱ和Ⅱ’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属于细胞核遗传中的伴性遗传。因为F1在不同性别中出现了不同的性状分离比

动物细胞特征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动物模型的构建及标本处理

选取的sd雄性大鼠和标准饲料由中山大学北校区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诱癌饲料由标准饲料加入0.06%3′甲基4二甲氨基偶氮苯(3′methyl4dimethylaminoazobenzene,3′medab)(东京化成工业株式会社)制成。29只sd大鼠分为2个实验组:诱癌组大鼠24只,喂饲诱癌饲料和正常饮水;对照组大鼠5只则喂饲标准饲料和正常饮水。各组大鼠分别在诱癌后第4、8、14、17和24周处死(诱癌组第4周时处死4只,其后分4次各处死5只;对照组每次处死1只),取肝组织经4%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并连续切片备用。

1.2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

he染色按照实验室常规方法进行。

1.2.1免疫组化所选用的一抗、试剂盒及操作方法。

ov6单抗,由美国stewartsell教授惠赠。抗体稀释度为1∶50,用edta高压修复,所用二步法试剂盒及dab显色剂均购自福州迈新公司。afp(克隆号a0008)和ckit(克隆号a4502)均购自dako公司,前者抗体稀释度为1∶100,用柠檬酸热修复;后者抗体稀释度为1∶50,用edta高压修复;所用sp法试剂盒及dab显色剂均购自福州迈新公司。上述3种免疫组化均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1.2.2免疫组化对照组的选择

每组切片均设立阴性空白对照、阳性对照、阴性对照。阴性空白对照片用pbs代替一抗,其余方法步骤一样;阳性对照片是已知的肯定有表达的切片;阴性对照片是肯定没有表达的切片。

1.3特殊染色

爱先蓝(alcianblue,ab)(ph2.5)法[5],按参考文献[5]方法操作。粘液物质呈蓝色阳性反应,阴性反应的组织、细胞呈红色。

2结果

2.1实验性肝癌发生过程的he形态学特点

随着诱癌剂刺激时间的延长,卵圆细胞增生越来越明显:从第4周开始汇管区有少量的卵圆细胞增生。第8周时卵圆细胞较前增多,沿着肝小叶界板增生,同时向肝实质以出芽状延伸。还可见胆管增生灶和胆管不典型增生灶、肝细胞透明变、嗜酸性变和小细胞变病灶,以上病变统称为肝癌前病变[6,7]。第14周时卵圆细胞明显增多,并分割肝小叶呈假小叶状;肝细胞癌前病变较前明显,病灶有形成结节的趋势,见图1;部分区域胆管不典型增生灶恶变。第17周时卵圆细胞增生较前未增加,部分区域形成明显的肝内胆管细胞癌灶并沿汇管区浸润生长,逐渐融合成连续的较大片的癌灶,见图2。第24周时,大片分布的癌灶周边可见少量残存的相对正常的肝组织,卵圆细胞很少见;癌灶呈梁索型、假腺样型或不规则腺样、管状结构,见图3。

正常对照组从第4周到第24周均未见卵圆细胞增生,保持正常肝组织的结构。

2.2爱先蓝染色

诱癌第24周大片癌灶中,梁索型、假腺样型区爱先蓝染色阴性,证实其为肝细胞癌灶;而不规则腺样、管状结构区阳性,证实其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灶[8],见图4。还有的癌灶,呈粗梁索型,但其中有少数胞浆蓝染的细胞,与阴性染色的细胞相间混杂。正常肝细胞、胆管、卵圆细胞爱先蓝染色均阴性。以上特点说明本诱癌模型最后发生的是一种混合性肝癌。

2.3免疫组化

2.3.1ov6表达特征

ov-6阳性呈棕黄色细颗粒状,分布于胞浆中。卵圆细胞,见图5、6,胆管上皮细胞和胆管细胞癌灶均呈阳性,而肝细胞、肝细胞癌灶阴性。正常对照组从第4周到第24周均未见卵圆细胞增生,在汇管区可见正常的胆管细胞ov-6阳性。阴性空白对照背景洁净。

2.3.2afp表达特征

afp在卵圆细胞和胆管细胞癌灶中弱阳性,而胆管细胞和肝细胞阴性。诱癌第24周时,在大片的癌灶中,梁索型、假腺样型的肝细胞癌灶afp阳性表达,部分区域强阳性,见图7,而不规则腺样、管状结构的胆管细胞癌灶呈阴性。正常对照组均未见afp阳性表达的细胞。阴性空白对照背景洁净。

2.3.3ckit表达特征

ckit在卵圆细胞和胆管细胞癌灶呈弱阳性;正常肝组织中枯否细胞阳性,而肝细胞和胆管细胞阴性。诱癌第8周时,汇管区ckit弱阳性的卵圆细胞增生明显,细胞密集的区域有少数散在的ckit强阳性(但ov6阴性)细胞,至第14周时这种细胞数量增多,见图8。诱癌第24周时,大片癌灶无ckit表达。正常对照组均未见卵圆细胞增生,正常肝组织中可见阳性表达的枯否细胞。阴性空白对照背景洁净。

3讨论

实验性肝癌动物模型具有人体标本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模拟肝癌发生的自然进程,具有很好的可控制性和可重复性。3′甲基4二甲基氨基偶氮苯(简称3′medab)因其诱癌效果好、癌变过程阶段性明显而成为使用最为广泛的诱癌剂之一[9]。

ov6是美国休斯顿大学于1989年[10]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因其对卵圆细胞特异性强而作为一种示踪标志。第14周以前,在诱癌剂的持续作用下,卵圆细胞的增生随着诱癌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加重。但第14周以后,增生的卵圆细胞一部分向胆管细胞和肝细胞分化以修复受损的肝脏,另一部分却在诱癌剂作用下发生恶性转化,形成混合性肝癌。实验性肝癌模型很好的说明了从卵圆细胞开始增生,然后经过肝癌的癌前病变[6,7]到混合性肝癌发生的过程。ov-6阳性细胞在肝癌发生过程中的分布特征与he切片中观察到的卵圆细胞的演变特征相吻合,从一个新的角度说明了卵圆细胞与肝癌发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本动物模型所诱导的胆管细胞癌,根据其he形态特点,判断为细胆管细胞癌,是一种发生于细胆管或赫令管的特殊类型的胆管细胞性肝癌[11]。由于肝脏在持续的诱癌剂的作用下,从卵圆细胞增生到胆管细胞癌变的进展很快(在诱癌的第14周开始即有胆管细胞癌的形成,到第24周才有明确的肝细胞癌灶形成),癌细胞依然保留ov-6这种卵圆细胞的分子标记,这也很好的证明了胆管细胞癌起源于卵圆细胞。

我们的动物模型中从第8周就出现卵圆细胞由汇管区开始沿着肝界板增生的现象,与赫令管的组织结构特点相吻合,证实卵圆细胞可能来源于赫令管上皮的增生,与大多数的文献报道一致[12]。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卵圆细胞与胆管上皮细胞共表达ov6也不足为奇了。也由于卵圆细胞来源于赫令管上皮这一事实,在诱癌剂的持续作用下,被激活的赫令管上皮细胞容易发生基因突变,形成细胆管细胞癌。而来源于赫令管上皮的干细胞要经过不同分化阶段的卵圆细胞,然后经小肝细胞再分化成肝细胞,分化的路线较长,所以发生肝细胞癌的时间要明显滞后一些[1,13]。肝癌发生机制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的诱癌模型肝癌形态结构的复杂性。

afp,即甲胎蛋白,是一种幼稚肝细胞的标记,卵圆细胞表达afp与文献报道一致[14],说明卵圆细胞具有幼稚肝细胞的特性,具有向肝细胞分化的潜能。一般认为afp也是肝细胞癌的一种特异性很强而敏感性较低的标志物[15],本模型混合性肝癌中肝细胞癌灶阳性表达,证实了其肝细胞源性;但胆管细胞癌灶也有afp的弱表达,这是由于从卵圆细胞增生到胆管细胞癌变的进展很快,癌细胞依然保留卵圆细胞的分子标记,所以即使是胆管细胞癌,也可以表达较弱的afp。

ckit又称cd117,是干细胞因子(stemcellfactor)的受体,是骨髓干细胞的标志之一[16]。卵圆细胞表达较弱的ckit,说明卵圆细胞与骨髓源干细胞之间有某种渊源联系[16]。在胎儿早期,肝脏曾经是一个造血器官;在胎儿后期,造血干细胞由肝脏向骨髓迁移的过程中,可能仍然有部分残留在肝脏,并可能是卵圆细胞的前体细胞,所以卵圆细胞与骨髓源干细胞具有相同的分子标记。除了存在于肝内的固有来源外,还有可能持续、严重的肝损伤释放某种信号分子,刺激、吸引骨髓干细胞向肝脏移行,到达肝脏后肝损伤局部的微环境(niche)可以刺激某些基因的表达,使之朝卵圆细胞方向分化,并进而向肝细胞或胆管上皮细胞分化,以期调动机体的所有潜能来修复肝脏损伤[17,18];随着卵圆细胞的继续分化,其骨髓源性干细胞的标记逐渐减弱,到第24周发生混合性肝癌时,已经发生恶性转化的干细胞丢失骨髓源干细胞的标记,因而ckit在癌灶中未见表达。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卵圆细胞是一种肝内干细胞,具有双向分化的潜能,在诱癌剂的持续作用下,可异常分化形成混合型肝癌;特征性表达ov6、afp和ckit,其中ov6是卵圆细胞最特异的分子标志;ckit在实验性肝癌中的表达特征说明了卵圆细胞与骨髓干细胞之间可能存在某种渊源联系,这一点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以找到更直接的证据。

【参考文献】

[1]opieel.thepathogenesisoftumorsoftheliverproducedbybutteryellow[j].expmed,1944,80:231246.

[2]farbere.similaritiesinthesequenceofearlyhistologicalchangesinducesintheliveroftheratbyethionine,2acelylaminofluoreneand3'methy4dimethylaminoazobenzene[j].cancerres,956,16:14241428.

[3]sells.cellularoriginofcancer:dedifferentiationorstemcellmaturationarrest?[j].environhealthperspect,1993,101(suppol5):1526.

[4]sells,piercegb.maturationarrestofstemcelldifferentiationisacommonpathwayforthecellularoriginofteratocarcinomasandepithelialcancers[j].labinvest,1994,70(1):622.

[5]凌启波.实用病理特殊染色和组化技术[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311315.

[6]internationalworkingparty.terminologyofnodularhepatocellularlesions[j].hepatology,1995,22(3):983993.

[7]anthonypp.hepatocellularcarcinoma:anoverview[j].histopathology,2001,39(2):109118.

[8]孙丽萍,周燕,曹敏,等.混合型肝癌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2002,22(11):671673.

[9]徐元鼎,张绍成,张锦生,等.3’medab诱发大鼠肝癌的实验病理研究[j].中华病理杂志,1988,17(2):8790.

[10]dunsfordha,sells.productionofmonoclonalantibodiestopreneoplasticlivercellpopulationsinducedbychemicalcarcinogensinratsandtotransplantablemorrishepatomas[j].cancerres,1989,49(17):48874893.

[11]梁英锐,丁濂,朱世能.现代肝脏病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44.

[12]fauston.liverregenerationandrepair:hepatocytes,progenitorcells,andstemcells[j].hepatology,2004,39(6):14771487.

动物细胞特征范文

关键词:生物电子显微学;农业高等院校;研究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152-02

电子显微镜是一种超微结构分析精密仪器,主要用于观察被检测样品的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特征变化的研究。随着电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农学、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园林、食品与药品、草业与环境等农学生命科学科的应用越加紧密[1]。在农业专业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中,可通过电子显微镜对动物和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生物膜、叶绿体、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微体、中心体、细胞骨架和细胞质内含物(如糖原、脂类、蛋白质),以及细菌的特殊结构;微生物超微结构如:菌体鞭毛、菌毛、芽孢、荚膜等结构、病毒的囊膜、衣壳、霉病菌菌丝和孢子等形态,以及化工材料的化学结构元素分析,含水样品、含油样品、放气样品、加热样品、冷冻样品进行观察工作。因此,在农业高等院校研究生教学中开设《生物电子显微镜技术课程》,可以有效地提升各学科整体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一、《生物电子显微学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1.《生物电子显微学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生物电子显微镜技术》理论课程20学时,教学内容包括:电子显微镜的发展与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原理与制样、扫描电子显微镜原理与制样、免疫电镜细胞化学技术、冷冻切片技术与冰冻蚀刻、酶电镜细胞化学技术、电镜放射自显影技术、生物大分子电镜超微细胞化学技术、电镜原位分子杂交技术。

2.《生物电子显微学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要求。在实验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仪器的基本操作方法,生物样品超薄切片技术、半薄切片技术、负染技术、细胞化学定位技术、扫描电镜临界点干燥技术、离子溅射技术、细胞冰冻蚀刻技术等样品制备方法,使学生能够学会运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动植物组织细胞超微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二、生物电子显微镜技术在农学专业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

1.免疫电镜细胞化学技术在农学专业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免疫电镜技术是免疫化学技术与电镜技术结合的产物,根据抗原抗体的高度特异性结合原理,用高电子密度的标记物(如:金、铁蛋白等)在超微结构水平上检测某些抗原性物质的定位、定性、半定量的一种方法[2]。目前免疫电镜技术主要包括酶免疫电镜技术、免疫铁蛋白技术和免疫胶体金技术,此外还有抗体杂交技术、凝集素电镜标记技术和铁蛋白-抗铁蛋白电镜复合物技术。可用于农业作物抗旱、抗旱品种选育,品种间生长发育组织学特性表征抗原的定位分析;动物疾病微生物学鉴定、诊断和致病机制研究;动物组织胚胎发育,干细胞诱导发育研究,动物肿瘤的组织学诊断;林果品种发育结构特征等领域的科研研究。

2.冷冻切片技术与冰冻蚀刻在农学专业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冷冻切片技术是利用液氮快速冷冻技术,在冷冻超薄切片机中进行冷冻切片。省去了传统的戊二醛/俄酸固定、乙醇脱水、丙酮置换等有机溶剂操作过程,避免了化学药剂的处理,样品结构、成分不发生变化,实现快速固定,快速制片、快速研究与诊断的能力,保持了细胞或组织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原始状态。冷冻蚀刻技术是利用物理冷冻断裂方法对生物样品组织细胞进行断裂和复型相结合的制备透射电镜样品技术,用透视型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或细胞器的内、外表面微细的三维结构或膜内微细结构分析的方法[3]。可用于动植物新鲜组织细胞的超微结构、生物大分子和某些元素在组织内分布、免疫抗原电镜标记、细胞酶活性标记、电镜放射自显影等细胞的化学和细胞成分的定量定性分析。

3.酶电镜细胞化学技术在农学专业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技术是通过酶的特异性细胞化学反应来显示酶在细胞内的定位技术。一般先将酶原位固定在细胞内,再使它与特定的底物起反应,底物的分解物经过捕捉反应沉着于发生分解的原位上,最后使沉着物变为在电镜下可以看到的物质。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必须保存酶的活性不受破坏。目前能在电镜下定位的酶有三大类即水解酶、氧化还原酶和转移酶[4]。

电镜酶细胞化学技术可应用于农作物棉花、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品种选育、营养成分检测等方面研究;动物生长代谢机制、不同畜禽品种间组织细胞形态学和生理生化机制差异;牛、羊等畜产品贮藏方法和无公害研究;动物超微解剖学、动物生理功能机制、动物发病机制、动物病原微生物形态、动物免疫学机制、动物药物作用机理、药物成分和结构等方面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