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对于科技创新的认识范例(3篇)

来源: 时间:2024-05-17 手机浏览

对于科技创新的认识范文

培养兴趣;素质教育;转变观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5)

12―0024―01

为了认真落实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和新时期教育规划纲要,培养学生崇尚科学、抵制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学生积极的科学探究、科学创新的热情,进一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推进创新教育的步伐,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新课改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大纲要求,以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活动为载体,提升科技辅导老师的自身功力,增强学生们科学探究的热情。

一、新课改对提高学生素质、全面健康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过去的应试教育提出了挑战

1.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要科研化。以《通用技术》课为基础,高中各年级必须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开展并制定专题研究性学习报告制度,从筹划、准备、制定方案、实践探究等都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而且要落到实处。只要我们理、化、生、历史、地理、信息技术的老师人人出主意,想办法,人人动手,积极参与,指导两到三个研究项目,就会带动全校性的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认识到创造发明不再是科学家的专利,这样在积少成多、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科技含量,达到创新性、科研型、实用性的要求。

2.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要经常化、多样化。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综合实践及社团活动,从各个方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可以开设如物理兴趣小组活动、音乐、绘画等多个兴趣小组,并开展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等活动;也可以走出校园,调查当地风土人情、文化遗址、名人趣事等等,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有效地实现各学科之间知识的整合以及能力的提高,使科技创新活动经常化、知识化、最大化。

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上好《通用技术》课,目的就是发展素质教育,让学生们从中受益,最终实现学生终身发展的目的

1.上好《通用技术》课,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实现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过程,使学生们体验到科学探究过程的快乐。在完成《通用技术》课的每一个实验中都要认真扎实,细细品味,科学探究,重在过程。在不断的动脑、动手过程中,他们不断地猜想、不断地探究,奇妙的现象和规律也就随之而来。这种探索发现的快乐是其他一切娱乐所替代不了的,学生就会从厌学到乐学,最终形成兴趣。

2.科学探究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也培养了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通过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培养了爱科学、爱创新的能力,提高了求知的兴趣,感染了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使学生们保持对科学的极大兴趣,并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理想,培养了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3.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每一次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们体会到应当将我们平时课本中所学到的各科知识形成网络加以活用,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不仅要善于与其他知识建立联系,而且还要懂得将不同知识加以灵活运用,这样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从而构成一个知识体系,增强个人素质,提高个人能力,真正实现活学活用。

4.科技创新活动培养了学生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实验中每一个环节,如原理、目的、器材、步骤、数据的处理等都要按照严格的规程来进行操作,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从中感受到实际科研工作的艰辛以及精益求精的态度。真正体验到科研工作的甜酸苦辣,从而认识到干任何事不可能一蹴而就,是要付出艰苦劳动的,要认识到必须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三、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坚持新课改,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是关键

1.全体师生必须提高对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认识。学校领导要把科技活动经常化、教学化、课题化、制度化。学校要以出色的成就、崭新的风貌进行新课改,认识新课改,上好《通用技术》课,不要做做样子,流于形式;领导要用睿智的目光,构划出新世纪学生发展的宏图,提出较前沿的办学特色,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本,让每一个学生在创造实践中成长,培养21世纪具有综合能力的各行各业的创造性人才为目的。

对于科技创新的认识范文篇2

关键词:科技创新;科技服务业;内涵

中图分类号:F0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一、科技服务业内涵研究综述

目前,科技服务业得到学术界、企业界以及科技管理工作部门的高度重视,但对于科技服务业的内涵仍未形成统一认识。在我国,科技服务业一词较早出现在原国家科委于1992年的《关于加速发展科技咨询、科技信息和技术服务业意见》(国科发策字[1992]566号)中,该文件给出了科技服务业所包含的一些行业范围,认为科技服务业是“科技咨询、科技信息和技术服务业的统称”。从此,科技服务业的概念开始被大家所认识。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科技服务业的确切定义尚未统一,对科技服务业内涵研究主要分为两类——目的论和手段论。

一是目的论,代表学者有程梅青(2003)、石忆邵(2009)等。其中,程梅青等(2003)认为,科技服务业是为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提供各种服务的所有组织或机构的总和;石忆邵(2009)认为,科技服务业是指以着眼于深化科技与经济的互动联系为目标,以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为基础,为整个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各种支撑和管理的行业。目的论中的“科技”是“服务”的目的,是从服务对象的维度定义科技服务业,这种观点实际上认为科技服务业就是为科技活动提供服务的行业,忽视了利用科技手段提供服务的机构或组织。

二是手段论,代表学者是陈先荣(2005)、王晶(2006)等。其中,陈先荣(2005)认为,科技服务业是运用现代知识、现代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王晶(2006)认为,科技服务业是以技术和知识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产业,其服务手段是技术和知识,服务对象是社会各行业。手段论中的“科技”是“服务”的手段,也就是科技型服务业,这种观点强调科技作为提供服务手段的特征,忽视了科技服务业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的目的。

界定科技服务业内涵,是研究科技服务业以及政府部门制定科技服务业政策的起点,既要体现科技服务业的目的,也要体现科技服务业的对象,更要体现科技服务业的手段。仅仅从目的论或者手段论角度来界定科技服务业,都无法把握科技服务业的本质特征。基于此考虑,下面将从科技服务业形成的内在逻辑,即从科技创新链或科技活动链的角度出发,对科技服务业内涵进行界定,以求规范、严谨、全面、清晰、易懂。

二、科技创新链的过程分析

科技创新链是指从产生科技的新创意和新知识,经过研发和技术要素组合,将新创意和新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并进行实际应用,以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受到人力、资金、设备、文化、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从链条时序看,科技创新链包含科技成果产生、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科技成果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三个阶段。从链条功能看,科技创新链可以分为研究开发链与科技产业链两个子链条,前者与科技成果产生阶段相对应,后者与科技成果转化阶段、科技成果产业化阶段相对应。

科技创新链可看作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配套的科技服务过程,而科技服务业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一是实现研究开发链的专业化细分,形成相互联系的研发生态群;二是促进研发链与产业链高效对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业作为科技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科技创新要素互动、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中发挥着对接、催化及加速作用,为科技创新提供全过程综合服务。

三、基于科技创新链视角的科技服务业内涵的界定

根据以上对科技创新链的分析以及国内学者的研究,本文将科技服务业定义为:科技服务业是为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以科学知识、现代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为主要支撑手段,为科学技术的产生、传播、应用等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的新兴产业,是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的重要抓手。具体而言,科技服务业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从服务宗旨来看,科技服务业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它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体系高效运作的“剂”,是促进科技和经济有效结合的“桥梁”和“纽带”。

第二,从服务手段来看,科技服务业与科学知识、现代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有着密切联系。科技服务业依托科学知识、现代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开展科技服务活动,无论是科技服务业的服务内容还是服务形式,都具有此特征。

第三,从服务对象来看,科技服务业服务对象主要是研究开发链和科技产业链中的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等创新的参与者,集中在研究开发链和科技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或高端环节。除包括上述主要技术创新参与者之外,也包括政府机关。

第四,从服务内容来看,科技服务业涵盖了技术的产生、传播、应用,提供的是技术研发、技术评估、技术交易等以知识和科技为基础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

第五,从服务层次来看,科技服务业是一种高层次、高增值、低消耗的高端新兴产业。科技服务的过程既是科学技术和知识传播、应用的过程,又是科学技术和知识增值的过程。

第六,从产业属性来看,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新型高端服务业态。

参考文献:

[1]李兴华.对科技服务业及其管理的思考[J].广东科技,2010(13).

[2]程梅青,杨冬梅,等.天津市科技服务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03(3).

[3]石忆邵,刘玉钢.上海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4]陈先荣.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积极推进CBD建设[J].今日科技,2005(9).

[5]王晶,于建宇,等.南京科技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3).

作者简介:王富贵(1984-),男,山东淄博人,广东省技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科技与社会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对于科技创新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国防科技奖励;国防工业自主创新;结构方程;策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E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引言

作为国防科技工业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国防科技奖励对国防工业自主创新的作用也在科技奖励的改进的过程中伴随着效能的不同而作用的程度亦不同[1]。一方面,国防科技奖励对国防工业自主创新提供了前进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在推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亦需要对相关的激励与奖励的策略进行改进。本研究重点研究国防科技奖励的效能对国防工业自主创新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提升策略。

1国防科技奖励对国防工业自主创新的作用的理论分析及假设研究

1.1国防科技奖励的创新主体激励作用分析国防科技奖励的创新主体激励对国防工业自主创新的作用体现为创新动力的激发、创新团队的稳定、创新竞争的引入以及创新主体的培育四个方面。国防科技奖励的创新主体激励对国防工业自主创新的作用如图1所示。

1.2国防科技奖励的成果认定作用分析国防科技奖励对国防工业自主创新成果的认定作用,通过三个方面实现:标识国防工业自主创新绩效,催化了国防工业自主创新成果的转化,为新一轮的国防工业自主创新积累了基础,如图2所示。

1.3国防科技奖励的创新研发导向作用分析那么国防科技奖励对国防工业自主创新研发的导向作用通过三个方面体现:引领国防工业自主创新的科研选向,提升国防工业自主创新的研究水平,优化国防工业自主创新的资源配置。国防科技奖励对国防工业自主创新研发的导向作用如图3所示。

1.4理论模型与假设研究基于前文关于国防科技奖励的创新主体激励、创新成果认定以及创新研发导向对国防工业自主创新作用机理的分析,提出本研究的研究假设H1-H3:

H1:国防科技奖励的创新主体激励对国防工业自主创新存在正向作用。

H2:国防科技奖励的创新成果认定对国防工业自主创新存在正向作用。

H3:国防科技奖励的创新研发导向对国防工业自主创新存在正向作用。

2国防科技奖励对国防工业自主创新的理论模型

本研究的结构方程模型设计如图4所示。

3国防科技奖励对国防工业自主创新的作用实证结果分析

3.1国防科技奖励的创新主体激励作用对国防工业自主创新的影响根据Cohen对参考路径系数范围的研究,路径系数与潜变量之间因果关系强弱的关系,见表1,即绝对值小于0.10为小效果,绝对值在0.10到0.50之间为中效果,绝对值在0.50以上为大效果,如表1所示。

依据表1所示路径系数范围与因果关系强弱的关系判断,国防科技奖励创新主体激励作用对国防工业自主创新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573,处于大效果范围,能够证明国防科技奖励的创新主体激励作用对国防工业自主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国防科技奖励创新成果认定作用来看,创新绩效标识的因子载荷为0.734,创新成果转化的催化的因子载荷为0.615,创新基础的积累的因子载荷为0.677。从国防科技奖励创新研发导向作用来看,科研选向的引领的因子载荷为0.782,研究水平的提升的因子载荷为0.715,资源配制的优化的因子载荷为0.689。通过各作用向对国防工业自主创新路径系数的数值来看,可以看出,在国防科技奖励对国防工业自主创新的作用中,国防科技奖励的创新成果认定作用对国防工业自主创新作用最大,国防科技奖励的创新主体激励作用次之,国防科技奖励的创新研发导向作用相对较弱。

3.2国防科技奖励的创新成果认定作用对国防工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国防科技奖励的创新成果认定作用对国防工业自主创新的影响主要从三个维度来考察,分别是创新绩效的标识(PM)、创新成果转化的催化(RC)、创新基础的积累(BA)。从国防科技奖励创新成果认定作用来看,创新绩效标识的因子载荷为0.734,创新成果转化的催化的因子载荷为0.615,创新基础的积累的因子载荷为0.677,可见创新绩效标识对于国防科技奖励的创新成果认定作用具有最强的反映能力,创新基础的积累次之,相对而言,创新成果转化的催化较弱。

3.3国防科技奖励的创新研发导向作用对国防工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国防科技奖励创新研发导向作用对国防工业自主创新的影响主要从三个维度来考察,分别是科研选向的引领(DL)、研究水平的提升(LU)以及资源配制的优化(RO)。从国防科技奖励创新研发导向作用来看,科研选向的引领的因子载荷为0.782,研究水平的提升的因子载荷为0.715,资源配制的优化的因子载荷为0.689,可见科研选向的引领对于国防科技奖励的创新研发导向效能具有最强的反映能力,研究水平的提升次之,相对而言,资源配制的优化较弱。

3.4国防科技奖励的不同作用对国防工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分析通过各作用向对国防工业自主创新路径系数的数值来看,国防科技奖励的创新成果认定作用对国防工业自主创新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最大,国防科技奖励的创新主体激励作用对国防工业自主创新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次之,国防科技奖励的创新研发导向作用对国防工业自主创新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相对较小,可以显示,在国防科技奖励对国防工业自主创新的作用中,国防科技奖励的创新成果认定作用对国防工业自主创新作用最大,国防科技奖励的创新主体激励作用次之,国防科技奖励的创新研发导向作用相对较弱。

4结束语

本文实证检验国防科技奖励对国防工业自主创新的作用理论模型。通过结构模型方法对理论模型进行了拟合度检验及修正,对实证检验的结果进行了分析,检验了理论模型的研究假设。并提出国防科技奖励对国防工业自主创新的作用及对策。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方法研究了国防科技奖励对国防工业自主创新的因果关系,分别从国防科技奖励的程序优化策略、组织创新策略和形式选择策略等方面提出了国防科技奖励对国防工业自主创新的对策。

参考文献:

[1]评论员.科技奖励见证自主创新活力[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03,02,第001版.

[2]姚昆仑.科学技术奖励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