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训练的特点(6篇)
体能训练的特点篇1
关键词:高中体育特长生训练效率方法
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都比较紧张,特别是体育特长生每天还要训练,每天训练的时间很有限,那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们更快、更好、更科学的提高体育成绩呢。本文就针对高中体育特长生如何展开训练来进行讨论。
1.当今高中体育特长生现状
要提高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效率,就要了解体育特长生的各方面状况,包括生活、学习及训练等,要及时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及心理状况,这是一套提高体育特长生训练效果的前提条件。
1.1高中体育特长生的生活学习状况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体育特长生一般都是在班级里面学习成绩不太优秀的学生,是学生中的边缘部分,这部分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差,普遍处于中下游位置,但是,这部分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体育成绩优秀,有良好的体格,其体育成绩与学科成绩相差太大。这部分学生一般从小就表现出了其体育天赋,并且一直坚持体育,他们的学科成绩一直都是呈下滑趋势的。
1.2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训练现状
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体育老师在对体育特长生进行体育训练的时候都采取的是一视同仁的方法,没有对学生展开一对一指导。没有根据学生的体制来进行训练,在教学内容上也比较单调,总是围绕着考试内容来进行训练,使训练氛围太过压抑,进而降低学生积极性。
1.3体育特长生的个人状况
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体育特长生只是体育技能比较突出,对其相关的体育知识及社会体育知识等认识不够,对两者之间的区别更是知之甚少,大部分的学生对前途一片迷茫,还存在着一定的悲观情绪,由于学科成绩比较差的因素,总感觉自己比别人差。
2.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方法
1.训练特点对训练方法选择的要求
1.1要在不同的年级阶段选择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法
中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建立在掌握一定数量的动作技术基础上,因此,这一时期需要建立技术可能获得发展的、大量的基础性条件反射。基本技术的教学在中小学生的训练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最主要的训练内容之一,这就使身体素质训练中的教学法与技术训练中的教学法一样占有显著的地位。高中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其心理特征的发展表现出相当显著的差异。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必须考虑这一点。低龄阶段应重在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此时直观性教学方法就应作为主要的方法。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应当逐渐引导他们向抽象思维发展。在低龄阶段强调直观性教学时,一定要注重各种技术动作的正确性,要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要领,进而结合技术教学内容把对身体素质的培养融会在一起。在高中高年级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已具备的技术基础,丰富运动员的想象,形成有关身体素质的正确格念,把身体素质的表现与运动技术的各个环节联系起来,明确各种身体素质在技术中的作用。使身体素质的训练成为运动员自觉、有目的的行动。发展身体素质的最佳效果,取决于针对不同年级阶段所采用的不同的教学方法。
1.2身体素质的训练务必要考虑不同年级学生表现出来的发展敏感期身体素质的训练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根据中学生不同年级所表现出来的“素质发展敏感期”的时间来安排训练内容,所选择的手段与方法一定要有利于学生该敏感期某些持定的索质的发展。
2.对选择身体素质训练方法的限制
2.1高强度、强制性的间歇方法一定要慎用
高强度、强制性间歇的训练方法对运动成绩的提高在短时期内会产生显著的作用,可是这种方法对心血管系统与神经系统的刺激极其强烈,而且在训练结束后这些方法的后效作用
不易解除,依然会使这些系统产生强烈的反应。高一年级学生这些系统的发育并不完全,采用这类方法不仅在训练过程中对他们的有机体是严重的负担,而且这种负担在训练结束后的恢复过程中仍难以消除。多次、频繁地动用这种高强度的训练方法对心血管、神经系统造成损害是无疑的。因此,在低年级原则上不宜使用这类方法。就是对高年级的中学生使用这些方法时,也一定要加强观察和医务监督,尤其对出现“青春期高血压“的运动员,更不宜使用。
2.2低强度、长时间工作的训练方法不宜过多、过频
往往有人认为,中小学生应当多使用促使心血管系统发展的手段与方法。这有利于心脏腔编的加大与心壁的肥厚,认为这是耐力的发展基础。因此,经常使用这类方法做主要的训练内容与方式。其实,这仅仅反映了事物的一个方面。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心壁肥厚的程度应当适当,过度的肥厚台产生病理性改变,而且心脏腔隙的加大与心壁的肥厚本身就是矛盾的。中学时期这方面过度的发展很可能在成年后表现出负面的作用,并且不利于身体的健康。
2.3要找准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平衡点
如果不能够找准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平衡点,那么文化学习就会成为影响体育训练效率的影响因素。在这方面,教师必须要正确的认识到体育特长生的特点,要了解高考对其的要求,并要针对高考的具体要求和各个体育特长生文化上的薄弱环节和特长环节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首先,文化学习的任务不能够过于繁重,在完成训练之后,应该给予适当量的文化学习任务,否则不但不会受到任何效果,还会使其因为休息不足而影响第二天的训练。其次,体育特长生的文化学习必须要以体育训练为主,穿插在训练的“空档”中,这样才能够避免文化课学习影响体育训练的训练效率。
3、总结
总而言之,要想全面提高高中体育特长生体育训练的训练效率,学校领导和相关教师、教练员就必须要加强对体育特长生的现状的了解,并要掌握能够影响体育训练的因素,继而采取有效地措施调整、完善体育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高体育训练的训练效率,实现训练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戴晶晶.高中体育教学中提高体育特长生训练效果的方法[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6).
体能训练的特点篇2
关键词:中学;体育特长生;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014-01
在对年的体育教学与训练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以下四点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法;榜样激励法;弱项刺激法;分组对抗刺激法,希望能给特长生的训练带来帮助。
一、因材施教法
中学特长生的运动水平高低不齐,专项也不同,运动经历也不同,所以在平时的训练时要注意对每个特长生,采取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训练。因此在平时训练中我们所必须做的就是如何对他进行特殊照顾,也称之为“开小灶”。这其中,额外加量训练法便是我们最熟悉和最常用的训练方法。比如在力量训练中,我们一般安排大部分队员的起始力量练习是50公斤,而对于体育特长生则应该根据他的能力大小将起始力量增加到55~60公斤,或者更大;在安排队员的最大力量训练中,我们给体育训练特长生的力量安排更可能要高出其他队员10~50公斤不等,甚至更多。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在训练中使他能够“吃得饱”、“吃得好”,决不能让他“饿肚子”。提高训练质量是搞好课余体育训练的工作关键,训练质量的提高在于教师的训练水平,在于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敢于创新敢于探索的精神,在于好苗子的不断充实一个好苗子,是任何一位教练都梦寐以求的因此我们经常到那些师资力量不够,办学条件较差的周边学校选苗子,以便为训练队不断补充好苗子打下基础,只有经过努力,才能对这些个体特征进行归纳总结,有针对性的制定训练计划,以严谨的工作态度与他们一起完成各个阶段训练任务。
二、榜样激励法
体育特长生在训练队中运动能力突出,我们大多会安排他作为训练队的队长,在平时训练中管理其他同队队员的同时,更要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这对他自己来说也是个综合能力提升的过程。当他训练懒散时,我们完全可以以队长的帽子“压”他,让他知道他是队中的“老大”,是大家行为之模范,行动之楷模,他应该做得最好,也必须做得最好。当然,体育特长生的榜样模范作用是我们的初衷,以此带动同队队员,也激励自己。比如体育训练特长生的篮球打得好,故在安排篮球训练时,我们可以拿体育训练特长生作为榜样,让他多做示范,示范中更应该多肯定他的优点,给他以优越感,从而提高他的训练积极性,同时也可树立他在训练队中的威信。当然,我们对他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也必须及时地进行指点、分析并指正,以防止队中其他队员类似错误的发生。
三、弱项刺激法
体育特长生的运动能力比较突出,大多情况下指的是他的综合运动能力较强,而并非他每项运动都非常好都能拿第一,他必然有自己的弱势项目和不足之处,因此如何对他做好弱项刺激是值得我们训练老师教练员深思的由于体育特长生综合运动能力比较强,长期处于优越感中,当他面对自己的单个弱势项目时,一般情况下是不容易屈服认输的,这对我们训练老师教练员来说是个挑战,但反过来说则更是个很好的教育机会,即如何运用弱项刺激法,提高体育特长生的训练动力,从而提高他的弱势项目的运动成绩,更使其运动能力得到综合全面的提升比如体育特长生的弱势项目是足球,故在足球训练中,可以拿足球比他好的队员跟他进行比较,让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不足,更让他感受一下弱者的感觉,适当时候还可以用语言刺激一下他,以唤起他不服输的精神,提高他的训练热情、积极性,从而提高运动成绩。但在比较、语言刺激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语言表达的技巧和方法,更要注意察言观色,随机应变。
四、分组对抗刺激法
训练队员中大多成员都具有不服输的精神,他们都有着桀骜不驯的韧劲,因此分组对抗练习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练习方法,因为这种训练方法非常迎合不服输队员的心理,这种训练方法不但可以较快地提高队员的运动成绩,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对体育特长生来说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训练激励方法,甚至可以说是更适合于此种队员的训练方法比如当我们安排分组接力比赛时,我们就可以按队员的实力情况进行合理搭配,但在搭配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的就是尽量做到体育特长生队实力小于另一队队员的实力,因为这样对体育特长生来说才可能形成考验,也是个挑战,这样也更能够起到对抗刺激的作用,激发体育特长生的动力,从而充分挖掘他的运动潜能。
综上所述,以上四种训练方法对我们的日常训练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如何做到更好便是我们教练员和训练老师一直努力的方向。在日常训练中,对待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时,以上四种方法都是我们所常用的,但在不同运动项目的训练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来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比如什么项目、什么时候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训练方法,以期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我们大多的训练老师和教练都一直在努力地尝试着。当然,要搞好课余体育训练工作是需要长期积累,不断进取的,我们不但要认清在素质教育下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新形势,还要了解本地区本校的情况城镇中学有其自身优势,亦有不足之处,如:学生能吃苦,身体素质较好;学校开展的其他活动不太多,为体育训练能争取出时间等。
参考文献
[1]李玉芬.浅析中学课余体育训练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8,(01)
[2]章继录,林光.对高中课余体育训练中的若干问题研究[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01).
[3]付国青.谈体育教学和课余训练的关系[J].新课程(教研版),2009,(07).
体能训练的特点篇3
【关键词】运动;训练
Movementtrainingcycletheoryappraisalandforecast
SunJunjiang
【Abstract】Themovementtrainingcycletheoryformedmakestheimportantcontributionsuntilnowtothemovementtrainingdevelopment,butasaresultofthecompetitionsystem’ssignificanttransformation,causedtraditionalinthelastfewyearsthemovementtrainingcycletheoryandthemovementtrainingpracticeaskshastheconflict,tocausethemovementtrainingcycletheorytoinstructthemodernmovementtrainingpracticewell.Throughtheconsultmassiveliteraturemateriallaw,theexpertinterviewlaw,carryonthecommentaryandtheforecasttothemovementtrainingcycletheory,isforthepurposeofprovidingcertainreferenceforthetrainer.
【Keywords】Movement;Training
1前言
运动训练周期理论形成至今已历经大半个世纪.对运动训练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近几年来由于竞赛制度的重大变革,赛事频繁,导致传统的运动训练周期理论受到很大的冲击,并与运动训练实践产生冲突,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不断引起人们对这一理论提出质疑。传统的训练周期理论对于现代运动训练和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解释不足,特别是对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规律缺乏科学的方向指导在。因此,为使运动训练周期理论更好地为训练实践服务,有必要对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行回顾,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总结,以使教练员、运动员更好地把握训练理论的时代脉搏,进行科学的训练,促进运动训练水平和运动成绩不断提高。
2运动训练理论的简介
2.1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形成:周期训练的思想与实践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就已经萌芽,并先后出现了“阶段性分期思想”、“全年训练分期思想”,后经诸多学者,如台逊、格兰登、奥卓琳等的努力,为初步形成运动训练周期理论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马特维耶夫通过对参加1952年第15届奥运会(赫尔辛基)的原苏联国家队的游泳、举重和田径等竞赛项目的训练安排,以及后来对备战各种世界大赛的训练计划总结与分析,,在研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将这些训练的经验理论化,于1964年发表了专著《运动训练的分期问题》,标志着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正式形成,形成了“运动训练周期理论”体系。
2.2训练周期理论的核心内容与实质:“周期”指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如何合理安排训练过程,它的实质就是要有计划、分阶段、有重点、有节奏地在整个训练过程中进行系统的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以及智力和心理训练。
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核心问题,直到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许多学者仍然是以马特维耶夫的观点为基准。马特维耶夫认为,人体的竞技状态具有周期阶段性,即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需要经过获得、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获得、保持和暂时消失竞技状态决定了训练的性质,其随着竞技状态不同发展阶段而有规律地交换,这与传统的周期理论相一致[3]。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以年度为时间单位,划分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三个训练周期,并以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训练在不同训练周期的安排比例为中心,即在准备期以训练量和一般训练为主,在比赛期以训练强度和专项训练为主,在过渡期采用积极休息,促进运动员身体机能的恢复,进而进入下一个训练周期,这也是马特维耶夫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基本思想。
3运动训练周期理论辨析
3.1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优点:训练周期理论作为一般训练理论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首先,是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按照生物学的观点.将竞技状态的发展过程分为形成、保持和消失阶段,与此相对应训练周期中的准备期、比赛期和恢复期。准备期着重发展一般和专项竞技能力,促进竞技状态的形成:比赛期要求提高专项竞技能力,发展稳定的竞技状态;恢复期则以消除疲劳,积极恢复为主要任务。各时期的任务明确,有利于教练员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及分析解决训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期系统训练,有利于竞技状态的形成和保持,在比赛中创造优异成绩,近40年来运动训练周期理论影响了很多国家和不同水平的运动员。特别对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3.2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质疑
3.2.1训练周期理论缺乏基础理论和实验的支持:有学者指出:一个训练模式必须建立在运动训练理论的基础上,须对运动规律进行深入分析,同时要从人体机能,人体运动的生理、生化机制和运动力学特征等方面支持并解释训练理论的科学性。陈小平博士研究认为: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理论提出的依据主要是对部分体能类项目训练计划的分析与总结。他对一些在该理论中起关键支撑作用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条件提出质疑,具体来讲就是,训练周期理论是在体育科研水平较低的时代背景下,在缺乏严格控制的研究和实验条件下提出来的,且该理论多年来一直没有在这些方面进行补充和改进。训练周期理论的另一个缺陷是缺乏基础应用理论的支持,缺乏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等方面的支撑。
3.2.2训练周期理论不适合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和体育科研水平的提高,国内外一些学者开始认为训练周期理论并不能覆盖整个训练过程,它忽视了训练规律,即不同训练年限、训练阶段、训练水平运动员的生理、生化特点,以及人体机能对训练规律、方法和负荷的不同要求,缺乏对不同层次运动员的区别对待,影响了高水平运动员成绩提高,制约了训练理论的进展。陈小平博士认为,我国部分体能类项目优秀运动员的成绩长期徘徊不前,是因为受传统周期训练理论的影响,在高水平训练阶段缺乏正确的训练指导思想口。1980年,前西德的马丁认为:“马特维耶夫的古典的周期模式对那些竞技水平仍停留在当年的运动员来说仍然是适用的,但高水平的运动员必须经过高强度的负荷才能提高竞技水平。”前苏联训练学者维尔霍山斯基在对训练周期理论进行长期和深人的研究后认为它已不适于指导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
3.2.3训练周期理论不适应新赛制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竞技体育商业化和职业化影响,高水平运动员的年度比赛数量大幅度增加,因而运动员只能按赛事安排而无法以旧的训练理论模式来进行训练。年度比赛的增加要求运动员在较长的时期内都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而这只能靠加快体能的恢复来保证,同时要使机体适应频繁的比赛,就必须提高训练的质量。因此,年训练安排上越来越多地采用双周期和多周期的训练模式,其大周期中的阶段划分也随之发生变化。马特维耶夫的训练周期模式已不能适应目前赛制的变化,必须加以发展与创新。而目前我国的状况是,面对新赛制,许多教练员不能及时调整训练方法,还没有找到与之相适应的训练途径,继续盲从马特维耶夫并不完善的训练周期理论成为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障碍之一。
4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新发展
4.1运动训练学三屉次理论体系的确立:人们在描述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时候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进行不同的构架。从横向来看,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运动训练的原则、运动训练的内容、运动训练的方法、运动训练的安排、运动训练的负荷这样5个方面。而从纵向来看,可以解释为包含着一般训l练学、项群训练学和专项训练学这样3个层次。适用所有的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称做“一般训练学”;适用于部分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学理论,称做“项群训练学”;而适用一个运动专项的运动训练学理论.则被叫做“专项训l练学”。构建这样一个三层次理论体系的关键在于项群训练学的提出和建立。田麦久1998年正式出版了《训练理论》专著。分别阐述了依不同主导竞技能力而划分的8个项群的训练特点,使运动训练的理论体系更趋完善。这是我国运动训练学界对运动训练学理论建设的重要贡献。
4.2项群训练学下的训练大周期划分的特点:面对3个层次的训练学理论体系,任何一个训练学命题,如训练的原则,训练的内容,训l练的方法,训练的负荷,训练的安排等等,都既可以在一般训练学层次进行研究,也可以在某一个项群和范畴内进行研究。还可以就一个专项的需要进行理论研究。训练大周期的划分是否恰当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能不能使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周期性变化,适应于特定日程重大比赛的参赛需要。不同项群运动员竞技状态的主要表现特征是不同的.其训练大周期的划分也应该有若明显的区别。而经典的马特维耶夫的周期学说的主体内容.是在体能主导类项目的训练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很少顾及到技能、技心能、技战能主导类项目的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变化和表现的特点。田麦久(2000)关注到这一问题。并专题研究了训练大周期划分的项群特点。他首先分析不同项群运动员良好竞技状态的主要表现和相应的指标.然后建立不同项群运动员竞技状态的评价体系。确立不同项群运动员良好竞技状态的培养途径.最后提出不同项群大周期中阶段训练的安排要点。
5结论与建议
5.1传统的周期训练理论对运动训练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至今对那些超长距离、长时间耐力性项目和全能多项运动仍然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但是,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的高速发展,商业化比赛更多地介入到竞技体育中,训练和比赛强度不断增大,传统的周期训练理论已不能客观地解释和代表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趋势,己不完全适应现代赛制的发展,已不利于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
5.2对训练周期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运动训练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周期理论”也应不断向前发展,它从产生至今,包括马特维耶夫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学者都对其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前后提出的训练个体化的问题,即在周期训练过程中应考虑到项目特点和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因而对运动训练周期理论不应该简单地否定,而应对这一理论的科学依据是否具有普遍性意义做出全面的判断。
参考文献
[1]陈小平.对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理论的审视[J].中国体育科技,2003(4):6-9,51
[2]金健秋,杨克新,刘强.运动训练周期理论辨析[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313-316
[4]邓成涛.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辽宁体育科技,2004(6):1-2
[5]吕季东,杨再淮,邵斌,等.周期训练理论的基本原理及研究中的若干新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1):46-50,55
体能训练的特点篇4
关键词:竞技网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特征要求
中图分类号:G8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b)-0231-01
竞技网球运动是一项非连续性、强度不断变化的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目。一场正规的网球比赛少则一个多小时,多则超过四个小时,耗时较长,比赛中的运动员在场上需要不断快速移动、击球,精神还要高度集中,根据对手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防守与进攻策略,这些都对运动员的体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体能训练是重要的一部分。
1正确认识体能训练的作用
竞技网球运动训练的四大内容为体能训练、技能训练、战术训练和心理训练,四大内容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体能训练是重要的基础部分,没有相应的体能作基础,一切的技能、战术训练都会成为空谈,没有高效的体能基础,网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就难以实现。
1.1良好的体能条件是竞技网球比赛取胜的基础
竞技网球运动属于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目,但构成网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中,虽然技能、战术能力属于主导因素,但体能、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一样不可忽视。所以,在日常的专项训练中,教练员应该让运动员清楚网球比赛不仅仅是在比技术和战术,还是在比体能和心理。没有良好的体能条件作为基础,不可能在现代激烈的竞技网球比赛充分发挥自己平时掌握的技战术能力,竞技能力得不到良好体现。现时的竞技网球比赛中,特别是顶级男选手之间的较量,一场比赛要用到三小时以上,体力消耗非常大,没有很好的体能作基础,想取胜是不可能的。
1.2体能训练既训练身体又锻炼意志品质
世界著名网球运动员阿加西说过:“没有一定的体能,就谈不上意志品质”。体能训练与意志品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提高体能所进行的一般或专项训练,运动员的意志品质也在训练中不断得到提高。另外,运动员意志品质的提高,可以促使运动员自动积极去承受更大强度的体能训练。但在体能训练中运动员常会感到非常疲劳,有些体能训练的手段又比较单调枯燥。因此,在训练中应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对身体训练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一个运动员如果体能水平很低,无论是在训练场还是在比赛场上都不可能表现出良好的意志品质。
2竞技网球运动的特征
2.1竞技网球运动供能属有氧代谢和ATP混合性供能
虽然竞技网球比赛耗时较长,但其是由许多不同的回合组成。根据统计,每一个回合的运动时间多在10秒以内,整场比赛10秒以内的回合占到80%左右,并且每一回合的强度大,需要动用ATP—CP供能系统来供能。但是,随着比赛时间的增长,身体运动越来越激烈,运动员的供能系统要不继满足肌肉对能量的需求,这就要求具有超强的有氧能力,在每一局和局间休息的时候需要有氧代谢帮助再合成ATP和CP。
2.2竞技网球运动的力量要求的特征
竞技网球比赛中的球速可以达到每小时200公里以上,需要足够的力量才能完成爆发力挥拍的高速度击球。再者,在比赛中,运动员在攻防过程中,经常需要快速蹬地起动、到位后急停,快速引拍等,因此良好的力量素质是竞技网球运动员的重要特点,是运动员完成快速移动、急起急停、发球、击球技术环节的基础,没有足够的力量素质,不可能在竞技网球比赛中有上乘表现。再者,良好的力量也是预防运动损伤,提高运动寿命的重要条件。所以,力量训练是体能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
2.3网球运动对运动员柔韧要求的特征
运动员柔韧素质的良好发展,有助于速度、耐力、灵敏、协调等其它素质的综合发展,要想成为优秀的网球运动员,良好的身体柔韧素质在技术与力量中的含量是不可否认和替代的。在激烈的竞技网球比赛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运动员为救一个球,做出大胆大幅度的动作,如大劈叉救球等;运动员为了击出速度更快的球,经常大幅度引挥球拍,这些都要求网球运动员的身体柔韧素质要过关,否则不但救不到球或发不出更高速度的球,可能还会造成肌肉拉伤,以至影响运动寿命。所以,良好的身体柔韧素质对网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提高也至关重要。
3体能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体能训练是竞技网球运动的四大训练内容之一,良好的体能水平是提高网球技战术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证,所以在竞技网球的体能训练中,体能训练应与技战术的训练相一致,主要目的就是为技战术的提高打好基础。同时,在有效的训练时间内,应该最大限度地去挖掘体能训练的有效性,为此,我们应该对竞技网球项目特点、运动员特点和场地设备有充分的了解。
3.1结合项目特点
体能训练要有针对性才能有高效率,在进行体能训练时必须考虑到竞技网球的项目供能特点,对网球动作技术结构以及参与工作的肌肉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另外对各肌肉群参与工作性质和比例也应有所了解。只有充分了解竞技网球运动的项目特点,才能在制定体能训练计划时有整体宏观的控制,并且在选择训练方法和手段上有所依据有所指向,使所选择的训练方法手段更具有高效性。例如,从对网球比赛各个回合的分析来看,竞技网球比赛以ATP—CP供能和有氧代谢能力交替进行的供能方式,那么在进行耐力训练时,就应该多进行类似的练习方法和手段来提高网球运动员这方面的供能能力。
3.2结合运动员的实际情况
发展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水平除了根据项目特点之外,还需要根据运动员个人具体情况来安排,特别是高水平运动员,更需要区别对待、因人施教,做到发挥其优点,弥补其缺点。
3.3充分考虑到训练条件
在制定体能训练计划前,必须对训练场地的好坏、器材的质量与数量、恢复条件有全面清楚的了解,因为它们都是组织实施训练活动重要的物质基础。某些训练设备较差的地方,要充分考虑用当地条件的实际性,寻求可替代性的练习方法。
4结语
良好的体能条件是竞技网球比赛取胜的基础,进行体能训练,既训练身体又锻炼意志品质。在安排体能训练时,要掌握竞技网球运动供能属有氧代谢和ATP混合性供能的特点,结合项目特点、运动员的实际情况以及充分考虑到训练条件,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使体能训练更有实效性。
参考文献
体能训练的特点篇5
【关键词】青少年网球训练发展策略
贵州省青少年网球运动的开展较晚,基础训练水平不高,然而,贵州青少年网球运动有良好的运动氛围,2011年,“体育杯”贵州青少年业余网球赛开幕,报名人数达到60人。2012年,这一赛事报名的小运动员达到70人,尽管增幅不大,但依然呈增加趋势。也充分说明,更多的青少年开始对网球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网球的基础设施较薄弱,场地少,业余训练的教练员较少,网球训练水平也亟待提高,从总体看,贵州青少年网球业余训练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贵州省青少年网球业余训练的基本状况
(一)训练内容及技术要求
青少年网球训练有着年龄的特殊性和训练的阶段性特征,青少年时期的网球训练必须结合青少年年龄特征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在训练内容上,注重身体素质与网球基本技术相结合,心理素质与体能训练相协调。然而,由于教练员对青少年网球业余训练的理解不同,许多教练员在体能训练、技战术训练、心理训练等方面比重不同,显示了教练员对青少年网球业余训练不同的理解。
经过对贵州省各地市级青少年业余17名网球教练员的调查发现,各地市网球业余训练都安排了体能、技战术以及心理等专项训练内容,然而,各教练员对三项指标的比重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直接影响训练水平的提高。
表1各校业余网球教练员训练内容安排结构(N=17)
上表中,训练内容结构比例不同,比如,11名训练员在训练时,70%时间安排技战术训练,体能训练内容占20%,心理素质训练10%。以下各比例中,分别为接受调查的教练员对训练内容的结构安排。从训练比例中明显反映出,各教练员对技战术训练内容安排比重较大,有个别教练员甚至安排90%内容用于技战术训练,从一个方面分析,大部分教练员认为技战术是训练的重点。而心理训练和体能训练只需要附带训练。基本沿袭传统训练理念,忽视青少年主体性在训练中的作用。
(二)训练时间调查
训练时间关乎训练强度和训练密度对青少年身心影响,对青少年训练水平提高程度的影响。合理的训练时间安排,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调查发现,贵州省青少年业余网球训练时间大多较短,基本在课余时间或者双休日训练。有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方面保证孩子们正常文化课时间,文化教育课时是官方时间,网球训练只能在教育课时之外安排训练。另一方面,孩子的家长对孩子业余训练和文化教育的认识,希望训练前提是不影响孩子文化课学习,一旦发生时间冲突,一些家长会主动放弃训练。从而造成当前青少年网球训练时数不足的状况。(表2)
表2网球业余训练时数(N=17)
从上表看,每周训练时间和次数难以保证,集中训练时间不多,只能靠每天课余时间,增加训练次数弥补时数的不足。
(三)训练方式
从整体看,贵州省青少年网球业余训练主要是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以教练员的教为主,青少年在训练过程中,其主体地位、个性心理都没有充分体现。新教改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这需要教练员要更新观念,紧跟教育时代变革,提高网球训练质量,把只重视网球运动的成绩,转变为注重青少年全面发展,身心健康为主,尊重青少年主体性在网球训练中的作用,促进贵州网球业余训练方式发生根本改变。
二、贵州省青少年网球训练对策
结合青少年身心特点,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分别采取不同的训练方式和手段,实施不同的训练内容,形成系统化训练体系。是贵州青少年网球业余训练的战略发展思路。
(一)结合训练的训与练,全面提升网球训练质量
训,是预设的训练方案,练,则是实训过程,结合训练的综合过程,提高预设教案的质量,并重视青少年在训练中的感受,学会观察青少年运动员个体感受,行为习惯,训练中的思想变化,针对性的设置多种训练方案,比如,不断调整训练伙伴,增加训练趣味,重视个性心理素质的提高,体能的增强与恢复。让青少年运动员提高技战术能力,强健体魄。
(二)引导青少年对网球的兴趣
青少年在训练中,容易出现兴奋时间段,注意力不够集中,遇到挫折容易气馁等特点,如果一味强调技战术训练,忽视青少年在运动中所体验到的乐趣,将不利于青少年对网球运动持久的热爱。因此,引导青少年对网球运动热爱,学会体验网球运动快乐,逐步培养青少年参与网球训练的兴趣,培养青少年持久参与网球运动的习惯,是网球业余训练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训练中,增加趣味性的内容,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丰富多彩的训练手段充分发挥网球训练的魅力,激发青少年兴趣。
(三)量身定制的训练方案
对于低龄段(9-12岁)孩子训练,以培养兴趣为主,以身体素质为主,结合网球运动基本技术要求,熟悉球性,形成稳定的技术动作,在这样训练思想指导下,运用灵活的训练手段,训练方式,增强运动训练的趣味性为主。游戏教学方式,让青少年在玩中学,学中玩。对于中年龄段孩子(12――16岁)训练,需要挖掘运动潜能,结合身体素质训练,进行针对性的准备训练,网球运动具有开放性运动特征,不管老人,妇女还是孩子,都能参与网球运动与训练,因此,在网球训练中,结合年龄特征,身体特征进行网球训练,更切合训练需要,加强青少年网球步法、握拍动作、正反手击球动作等多球练习等,以提高训练效率。
(四)体能训练
体能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也是网球训练的需要,在网球业余训练过程中,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是网球训练的重要环节。竞技网球不是技战术的比拼,而是技战术、体能、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综合能力的比拼,技战术能力高,是赢得胜利的首要条件,没有体能保证,高超先进的技战术难以发挥,许多优秀运动员由于体能原因、伤病原因饮恨赛场的例子比比皆是。体能训练既要训练身体素质,也要提高意志品质,身体素质训练量的加大,需要坚强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的提高,又可以使得运动员承受更大抢夺的体能训练。因此,遵循一定的准则,把握青少年年龄特点和身体特点,加强体能训练。
三、结论
贵州省青少年网球业余训练除了训练内容、训练手段和训练时间问题,还存在与其他体育运动同样的尴尬,训练投入不足,场地不足,设施差,条件亟待改善等问题,同时,由于业余训练的教练员人数较少,难以满足训练人数增加的需求,这样,就造成个性关注度不够,训练不系统,针对性不强等状况。同时,由于参与网球业余训练的青少年家长的因素,也为青少年参与网球业余训练的人数受到限制。
参考文献:
[1]史为临.关于中国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训练的几点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1.
[2]陶志翔.网球运动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蒋伟皓.现代网球运动技术模式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3.
[4]刘伟光.孙永平.辽宁省少年网球运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学.2005.2.
体能训练的特点篇6
一、针对少年女子运动员的特点,掌握适宜的训练原则
少年女子运动员,无论在身体形态、生理功能和心理变化等都不稳定、不成熟,应根据他们的特点,全面发展身体机能,进行正确规范的技术动作训练,使运动员在身体功能、基本技术及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均衡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要经过长期的训练过程,要依据少年运动员的生理特点进行系统训练,不可急于求成、“拨苗助长”,应采用适合少年女子运动员的多年基础训练计划,为运动员向高水平发展打好基础。
体校在训的运动员,年龄一般在12至18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女子运动员还有其自身的生理特点(如月经期的训练尤为重要)。在训练中,要遵循由弱到强、由上肢到下肢、循序渐近的原则,针对每个人的不同身体情况制定适合个人发展的训练方法。
二、合理安排身体素质训练
身体素质训练分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
对少年儿童身体素质训练,要把一般身体素质训练放在重要位置,做到既要提高一般身体素质,又要和专项素质相结合,这就要选择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一般身体素质训练内容和方法,做到力所能及,恰到好处。如一般身体-素质训练,可采用田径、球类等项活动进行,全面提高爆发力、速度、协调、柔韧性等各项身体素质,扩大机体机能,改善内脏器官的功能,为大运动量训练奠定必要的身体基础。
专项素质训练,包括力量、爆发力、速度、专项耐力和灵敏性的训练。
1、力量素质练习。力量素质指拉力、支撑、深蹲三大力量,还有前臂屈肌、小腿屈肌及其他伸肌等小肌群力量。女子举重运动员更重视小肌肉群力量训练。如手腕和肩胛周围力量、腰腹力量和伸肌力量及支撑力量。训练手段可采用腕屈伸、哑铃侧上举、壶铃推,俯卧挺身、仰卧起坐、侧拉和颈后宽挺蹲、抓举支撑深蹲等。
2、爆发力素质。爆发力是举重运动的生命,是能否成功的关键。女子运动员爆发力发展敏感期是13―14岁,练习方法有30米以内加速跑、跳深(台)、跳栏架、短跳+加速跑+长跳等。
3、速度素质练习。举重专项素质训练中速度和力量的关系密切,速度是力量的基础。发展速度的年龄是6-10岁和14-16岁。练习方法主要用小重量杠铃以最快速度做高抓、上挺及下蹲,30-50米冲刺、各种跳跃练习等。
4、专项耐力素质练习。举重运动员的耐力素质有其独自的特点――其能力不受较大的专项负荷,并能较快地消除疲劳。训练方法:用壶铃、橡皮带等进行多次重复练习,800-3000米跑,400-800米较长距离跨跳,次数较多的跳跃等。
5、灵敏素质练习。在举重运动中,灵敏性主要在掌握新动作的能力,举重动作的协调性和准确性可以做灵敏的标准。练习方法有:球类练习,支撑跳跃木马、山羊等,单、双杠上法、下法和前后摆动,技巧动作中前、后、侧手翻等。
以上训练内容和强度安排,应适合既增强少年举重运动员肌肉力量,又提高用力协调性,为以后提高运动成绩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合理安排技术训练
在少年女子举重运动员技术训练中,正确掌握抓举、挺举标准的技术动作,是提高训练水平和运动成绩的重要环节。
组织少年举重运动员训练,教练员要选择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训练内容、方法、手段等,这是提高少年举重水平的关键。
在技术训练中首先要掌握少年举重运动员的特点。少年运动员可逆性大,求知欲望旺盛,随着她们神经系统的形态、机能发育的完善,可以掌握许多完整的技术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