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写作范文

超详细中国历史年表(6篇)

来源:收集 时间:2023-11-14 手机浏览

中国历史百科知识篇1

1、我国的四大发明指的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他创造成的纸又被称为“蔡侯纸”;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唐朝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列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战国时制成的”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13世纪传入欧洲。宋元时期,火药在战争中广泛使用。

2、四部古典科技巨著:北宋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科技名著;明代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此书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明末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是一部集我国古代农业科学之大成的著作;明末宋应星著《天工开物》,总结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此书被誉为“17世纪中国的工艺百科全书”。

3、唐代影响、成就的诗人当推李白、杜甫和白居易。李白的诗雄奇飘逸,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人称“诗仙”;杜甫诗的内容多位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语言精炼细腻,感情真挚动人,富有现实主义精神,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代表作是“三吏”“三别”。白居易的诗具有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纯朴自然的风格,代表作有《秦中吟》《新乐府》。

4、宋词:北宋时的苏轼(豪放派)、两宋之际的李清照(婉约派)和南宋时的辛弃疾(爱国词)。

5、在明朝以叙事为主的通俗文学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明清时期的四大名著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明)、施耐庵的《水浒传》(明)、吴承恩的《西游记》(明)和曹雪芹的《红楼梦》(清)。《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

以前中国历史资料之简介篇2

中国历史是指中国从中华文明产生到现在的历史。中国历史悠久,自黄帝王朝的姬轩辕时期算起约有5000年;从三皇五帝算起约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约有近4100年;从中国第一次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秦朝算起约有2200年。

中国历经多次演变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文化、科技世界瞩目。

中国史前时期炎黄二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公元前21世纪,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东周推进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帝国—秦朝,西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魏晋南北朝时,中国陷入分裂割据局面,五胡乱华期间,异族融于中国趋势加强,诸多民族在分立政权的冲突中逐渐汇聚。隋唐时期,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联系更为密切,经济繁荣、科技文化高度发展。两宋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经济、科技发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明末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9世纪,清朝闭关锁国政策阻碍对外交流,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和两千多年的帝制,确立了共和政体。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混乱时期。后经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终于在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1978年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以前中国历史资料之朝代列表篇3

夏朝约前2070年-约前1559年(约500年)[45]

商朝前1559年-前1046年(约600年)

周朝

前1046-前256

西周前1046-前771(约329年)

东周前770-前256春秋前770-前476(共295年)

战国前475-前221(共255年)[46]

秦朝前221-前206(共16年)

西楚前206--前202(共5年)

西汉前202--公元8年(共210年)

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共16年)

玄汉公元23年--公元25年(共3年)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共196年)

三国220-280魏220-265(共47年)

蜀221-263(共43年)

吴222-280(共59年)

晋朝265-420

(共156年)

西晋265-316(共51年)

东晋317-420(共104年)十六国304-439(共136年)[46]

成汉304-347

前赵304-329

前凉314-376

后赵319-351

前燕337-370

前秦351-394

后燕384-407

后秦384-417

西秦385-431

后凉389-403

南凉397-414

南燕398-410

西凉400-421

北凉397-439

北燕407-436

胡夏407-431

南北朝420-589

(共170年)

宋420-479北魏386-534[45]

齐479-502

梁502-557西魏535-557东魏534-550

陈557-589北周557-581北齐550-577

隋朝581-619(共39年)

唐朝618-907(共290年);武周690-705(共16年)

五代907-960

(共54年)

后梁907-923

十国891-979(共89年)

南吴902-937

(契丹)

辽朝916-1125

前蜀891-925

后唐923-936

吴越907-978

闽904-945

后晋936-947

南汉917-971

南平924-963

后汉947-950

南楚927-951

后蜀934-965

后周951-960

南唐937-976

北汉951-979

宋朝960-1279

(共320年)

北宋960-1127西夏1038-1227[46]

南宋1127-1279金朝1115-1234

(大蒙古国1206--1271

元朝1271--1368

(北元1368--1388

明朝1368--1644;南明1644--1662;明郑时期1662—1683

后金1616--1636;清朝1636--1912

中华民国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0.1--至今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

卧薪尝胆

伍子胥谏吴伐齐

吴王夫差要去攻打齐国,伍子胥说:“不行。齐国与吴国,习俗不同,言语不通,即使我们得到齐国的土地也不能与齐人相处,得到齐国的百姓也不能完全役使。而吴国与越国接壤,道路相连,习俗一致,言语相通。我们得到越国的土地就能够与越人相处,得到越国的百姓就能够役使。越国对于我国是如此。吴国与越国势不两立,越国对于吴国如同心腹之疾,虽然没有发作,但它造成的伤害深重而且处于体内。而齐国对于吴国只是癣疥之疾,不愁治不好,况且也没什么妨害。如今舍弃越国而去讨伐齐国,这就像是担心虎患却去猎杀野猪一样,虽然打胜,但也不能除去后患。”太宰嚭说:“不能听信伍子胥的话。君王您的命令之所以在中原行不通,是因为齐、晋两国的原因。君主如果进攻齐国并战胜它,然后移兵直压晋国边境,晋国一定会俯首听命。这是君王一举而收服两个国家啊!这样,君王的命令一定会在中原各国得到推行。”夫差不听从伍子胥的话,而采用了太宰嚭的计谋。

伍子胥说:“上天想要灭亡吴国的话,就让君主打胜仗吧;上天不想灭亡吴国的话,就让君主打败仗。”夫差不听。伍子胥提起衣服,大步从朝廷中走了出去,说:“唉!吴国的朝堂一定会成为废墟了!”夫差兴兵伐齐,与齐军在艾陵交战,把齐军打得大败。回来以后就要杀伍子胥。伍子胥说:“我怎么才能留下一只眼睛看越军攻入吴国呢?”说完就自杀了。夫差把他的尸体扔到江里,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国都的东门,然后说:“你不会看到越军侵入吴国的!”过了几年,越人攻破了吴国的国都,夷平了吴国的宗庙,夫差本人也被活捉。夫差临死时说:“死人如果有知的话,我有什么脸面在地下见伍子胥呢!”于是以巾盖脸自杀了。

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伤重身亡,夫差即位。此后,勾践闻吴国要建一水军,不顾范蠡等人的反对,出兵要灭此水军,结果被夫差奇兵包围,大败。但夫差不听伍子胥等人的劝告,留下了勾践的性命。

越王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仆,对夫差恭恭敬敬,饱受屈辱。勾践为他驾车养马,勾践的夫人为他打扫宫室。夫妻两人住在潮湿的囚室里,极尽屈辱。伍子胥多次建议吴王夫差将勾践杀掉。勾践靠着伯嚭的保护,才免于被杀,终于在三年后得到夫差的赦免归国。

勾践归国后,决心报仇。他暗中训练精兵,每日晚上睡觉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他自己耕田而食,夫人织布而衣,以此节省开支。

勾践返回越国后,还采用“十年生聚,十年教养”的策略,大力发展生产,繁息人口。他下令十年不收赋税,让百姓“居有三年之食”。奖励生育,以繁衍人口。禁止壮男娶老妇为妻,老男娶壮女为妻。女子17岁不嫁,男子20岁不娶,父母有罪。妇女快分娩时,须报告官府,官府派医生守护接生。生男孩,奖励两壶酒、一只犬;生女孩,奖励两壶酒,一只小猪。若一胎生两个,官府供给衣食,若一胎生三个,官府给请奶妈喂养。对鳏寡孤独者也有相应的照顾。缓刑薄罚,以安定民心。整饬内政,招贤纳士。重用文种、范蠡、计然等人。选国内“达士”,给以上等住宅,供给上等的衣食,使他们为国效忠出力。招募贤才,有从诸侯国来越的游士,勾践一定在宗庙中举行隆重的接待礼,并根据他们各自的特长任用。

与此同时,勾践听从大夫扶同“亲于齐,深结于晋,阴固于楚,而厚事于吴”的外交策略。在“厚事于吴”的方针里,主要实行文种的计策:经常送些玉帛珍玩给吴国的君臣,使他们高兴;假报国中受灾,向吴国借粮1万石。第二年,越国选上好的粮食,经过蒸熟后还给吴国。吴国见越国的粮种颗粒饱满,于是用来作种子,致使吴国粮食无收;越国向吴献上美女西施、郑旦,引得夫差将政事荒于一边;勾践派3000名木工到山中砍伐大树,并将所伐木材雕刻上花纹,然后献给吴国。夫差用这些木材,大兴工程,修造宫殿,耗费民力和国力;还暗中动作,加深夫差、伯嚭与伍子胥之间的矛盾,最终伍子胥被逼自杀。总之,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越国的国力逐渐强大起来。

越国一方面积极支持夫差北上同齐、晋争霸的方针,一面暗中同齐、晋、楚等国联络通好。为了麻痹吴人,越国还对楚佯攻一次,楚国也派兵追击越军。吴、楚是世仇,吴人见越攻楚,对越更加放心。

越国经过多年的准备,兵强马壮,只等有利时机向吴发起攻击。一次夫差带领全国大部分兵力去赴会,要求勾践也带兵助威。勾践见时机已到,假装赴会,领三千精兵,拿下了吴国主城,杀了吴国太子,后又擒了夫差。勾践终于一雪国耻,灭了吴国。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篇5

一鸣惊人

春秋时期,楚国的储君也就是楚庄王在登基后,为了观察朝野的动态,也为了让别国对他放松警惕,当政三年,没有发布一项政令,在处理朝政方面没有任何作为,朝廷百官都为楚国的前途担忧。

楚庄王不理政务,每天不是出宫打猎游玩,就是在后宫里和妃子们喝酒取乐,并且不允许任何人劝谏,他通令全国:“有敢于劝谏的人,就处以死罪!”

楚国主管军政的官职是右司马。当时,有一个担任右司马官职的人,看到天下大国争霸的形势对楚国很不利,他就想劝谏楚庄王放弃荒诞的生活,励精图治,使楚国成为继齐桓公、晋文公之后的诸侯霸主。然而,他又不敢触犯楚庄王的禁令,去直接劝谏;他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使楚庄王清醒过来的办法。

有一天,他看见楚庄王和妃子们做猜谜游戏,楚庄王玩得十分高兴。他灵机一动,决定用猜谜语的办法,在游戏欢乐中暗示楚庄王。

第二天上朝,楚庄王还是一言不发,这位右司马陪侍在旁。就在庄王准备宣布退朝的时候,他给楚庄王出了个谜语,说:“奏王上,臣在南方时,见到过一种鸟,它落在南方的土岗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只鸟叫什么名呢?”

楚庄王知道右司马是在暗示自己,就说:“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在观察民众的态度。这只鸟虽然不飞,一飞必然冲天;虽然不鸣,一鸣必然惊人。你放心吧,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半年以来,楚庄王亲自处理政务,废除十项不利于楚国发展的刑法,兴办了九项有利于楚国发展的事物,诛杀了五个贪赃枉法的大臣,起用了六位隐士当官参政,把楚国治理得很好。出兵攻打齐国,在徐州击败了齐军,在河了晋军,在宋国大会诸侯,楚国称霸天下。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篇6

三分天下

三国时期(190~280年),魏、蜀、吴三分天下。

东汉末年,国势衰微,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政治腐败,天灾不断。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从此开始了近一百年的战乱时代。

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虽然兼并战争仍旧继续进行,但是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三国的统治者都比较重视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如魏国曹操的屯田和九品中正制的推行;蜀汉诸葛亮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治”的策略;孙吴发展世家大族的统治政策等,客观上对全国的统一都起着有益的作用。比起东汉末年那种无数军阀割据的纷乱局面来,三国鼎立是中国遭受十几年大破坏以后逐渐恢复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随着军阀混战的愈演愈烈,汉献帝的政治作用似乎越来越大了。建安元年(196年),袁绍谋臣沮授曾劝说他,如果能“西迎大驾,挟天子而令诸侯”,就会收到没有谁“能御之”的功效。

而曹操更是早有此识。191年,曹操做东郡太守不久,皇室刘邈在献帝面前称赞曹操忠诚,曹操为此十分感激。初平三年(192年),治中从事毛珓向他建议:“今天下分崩,乘舆播荡,生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此言深得曹操之意。

曹操的很多幕僚们也认为,应该迎接困居在洛阳的皇帝,拯救形势危如累卵的朝廷。当然,也有人反对说,为什么要搭理那个只能算是洛阳县令的倒霉小皇帝?曹操明智地决定,迎接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一个“挟”字,决定了刘协后半生的命运。

这时,在洛阳的董承因韩暹自恃有功,专横跋扈,内心十分不满,但又无力对付,于是暗中召曹操进京。曹操得到这样的机会,自然十分高兴,于是立即亲率部队赶到洛阳,朝见献帝。曹操上表请治韩暹、张杨的罪,韩暹自料敌不过曹操,急忙单骑逃出洛阳,到梁县投奔杨奉。献帝因韩暹、张杨在东迁途中“护驾”有功,下令不再追究。

当时宫中食用困乏,曹操便经常向献帝进献食品和器物。献帝还在洛阳时,曹操就曾向他进献过缝帐2顶,丝线10斤,山阳郡所产的甜梨2箱,稗枣(一种青黑色的枣)2箱。献帝到许都后,曹操更是经常进献,其中有桓帝时赐给他祖父曹腾的家藏器物,也有属下陆续搜寻到的一些宫中流失的器物。

曹操对献帝的物质保障和适度尊重,果然得到了他所期待的巨大回报。曹操于是担负起了保卫京都和献帝的重任。献帝授给曹操节钺,录尚书事,任司隶校尉。“节”即符节,是古代帝王派遣将相委以重任时,用为凭证的一种信物,有了它就有了斩杀违犯军令者的权力。“钺”是古代一种像斧的兵器,这里指帝王所专有的、代表征伐之权的一种斧钺,多以金银为饰,有了它就有了总统内外诸军的大权。“录”即总领诸事之意,“录尚书事”实即总揽朝政。东汉以来,中央政府中号称三公的太尉、司徒、司空只是名义上的首脑,实际权力在尚书台,皇帝总是挑选亲信大臣“录尚书事”。献帝授予曹操节钺,录尚书事,则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曹操一人身上。这说明曹操在事业上往前迈出了一大步,他亲近献帝的策略及为此所作的努力结出了硕果。在与其他割据势力的角逐中,曹操已占有了比较明显的优势。

曹操总揽朝政后,即以献帝名义,杀掉了侍中台崇、尚书冯硕等人,而封卫将军董承、辅国将军伏完等13人为列侯。但曹操深知,要巩固自己在朝廷的地位,真正做到“奉天子以令不臣”,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迎接汉献帝来许昌,是曹操的另一个杰作。曹操到洛阳后,部下董昭提醒他只有把献帝迎到他的地盘许昌,方可成就大业,万事无虞。这样,曹操借口京都无粮,要送献帝到鲁阳就食,把献帝安全转抵许昌。196年,汉献帝迁都于许昌。

迁都许昌后,献帝又任命曹操为大将军。虽然后来曹操又辞去了大将军一职,而改任司空,但有献帝在许昌,他实际获取了高出于所有文臣武将的地位。曹操遂以许昌为中心,不断扩大势力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