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风俗作文(20篇)
节日风俗作文篇1
刨猪汤,是中国西部及重庆地区农村的传统习俗,其意思就是在年前杀年猪,做成满满一锅菜,通常必须包含一个主菜:把猪肉、酸菜煮成一锅,味道酸辣而不失新鲜。只要有一户人家杀了年猪,就会做顿刨猪汤,邀请邻居及亲戚前来享用,以达到联络友情,增进联系的作用。
不过对于一个普通的孩子而言,联络友情、互通信息可能并不重要,我们对其感兴趣,就是看上了这一桌菜的味道。
首次去到乡下,吃到了这一桌农家饭后,我就喜欢上了乡村。平时很不起眼的小菜,在乡下的柴火的爆炒下都变得鲜美无比,肉类更是色香味佳,令人眼馋,各种菜肴香的香,辣的辣,再配上一杯冰镇后的橙汁或可乐,简直堪称完美。
由于刨猪汤食材都较为新鲜,所以整顿饭在色、香、味各方面上比普通的农家饭更要胜上一筹。
先是菜品:大菜装在一个大盆里,缀着年终出坛的泡菜,较浓的汤水里若隐若现地浮现肥硕白嫩的肉类;小菜则用白净的小碟、盘子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桌上。一桌子美食看上去既丰盛、热闹,又不失古朴、雅致。虽然早春的天气还有些寒冷,但是新鲜的食物曝光在清凉的空气下冒出的徐徐白烟,给周围增添了一份温暖的感觉。
润滑的血旺汤缓缓入嘴,慢慢入肚,咸辣的口感仿佛让全身都暖和了起来;咬上一口猪肝,一种厚实却入口即化的口感在嘴中蔓延开来;夹一块熏香的腊肉,一年的满足仿佛都会聚到这顿饭里……
客人们吃饱喝足,提着临走前主人热情硬塞的新鲜猪肉,顺着崎岖的山路往回走,主人家的小院又静下来了,只有墙上挂着的那个猪头,还在暗示着这里刚举办过一场丰盛古老的盛宴。
刨猪汤,一个听起来再朴素不过的名字,其字行间却充盈着每个乡下人家一年的辛苦,这的年前盛宴,就是人们劳动与智慧的结晶。
节日风俗作文篇2
“5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听到这首儿歌,就让我想起了端午节,每年5月初五,都是国内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大家家乡的端午节,虽然没赛龙舟、饮酒,但家家户户都要吃上香喷喷的大粽子,一口一口地吃下去,目前想起来还要流口水呢!母亲有时还会用五颜六色的线编在一块,栓在手腕上或脚脖子上,很好看。也有时母亲会在家门上挂上一些艾草。
大家家一般都会在端午节的上午包粽子。大清早的时候我就已经看见母亲在厨房忙来忙去的身影了。我也想包便进来,让母亲教我包粽子。开始动手了,我拿出两片一大一小的粽叶,学着母亲的样子折出一角,再在折好的角筒上放入一些已浸泡好的糯米,放入花生,再放入已经清洗过的大红枣,又用糯米盖得严严实实的。我得意地笑了笑,原来包粽子这么容易呐!当我再把粽叶盖好时,粽叶像一个顽皮的爆竹一下子爆开了,一粒粒糯米像雨点似的脱落在地上,发出动听的声音。幸好母亲替我“解了围”,帮我重新示范了一遍,我认真的看着每个步骤并牢牢的记在了心里。
我又重新包了一个。步骤跟前面的一样,还好这次糯米没落地,而是听话的在里面呆着,我手忙脚乱的折腾了好一会儿,终于到了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扎粽绳。我拿出粽绳,先把粽子五花大绑捆了一圈,还自作倡导地打了一个蝴蝶结,自觉得还扎的非常不错。母亲看了看我的粽子,又皱着眉头拿过我的粽子,一拉线粽绳就开了,并又给我重新绑了一遍,几个小时将来。终于包完了,母亲说最低要煮四个小时。在煮粽子的过程中,我一直迫不及待地掀开盖子察看。
下午了,看到热气腾腾的粽子出锅了,我开心地手舞足蹈,粽子香喷喷、软软糯糯,太美味了。这就是大家家乡的端午节的风俗――包粽子。
端午节是中国千年来文化历史的结晶,大家要把自己家乡的端午节的风俗永远传承下去,留于后人。
节日风俗作文篇3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说到端午节,我们就会想起屈原这位伟大的诗人。
据历史记载,屈原本为楚国重臣,但因他人陷害,被楚王流放。期间,秦楚两国交战,屈原回来后,楚王又不听他的劝阻,执意赴会议和,最终死在了秦国。屈原不愿看着自己的国家灭亡,投江自尽,以身殉国。后来,人们将这天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赛龙舟,食粽子,以祭屈原。
每到端午,江边可就热闹了,一群人围在江边,伸长了脖子,看着江上的人赛龙舟,边看边大声呼喊。只见江上一条条龙舟驶过,舟上的人们卖力地划桨,船头敲鼓的人狠狠地击鼓,激昂的鼓声振奋着正在划船的人们,动作整齐划一,节奏欢快铿锵,而岸边的观赛者呢,呐喊助威声连着鼓声热闹了两岸。
端午节不仅有热烈的龙舟赛,还有画额、吃粽子等习俗。画额,就是用雄黄酒在额头上画王字,希望能借猛虎以镇邪。粽子,那是每年端午节的必备食物。五月初五,这天吃饭时,谁家不是粽香四溢呢?粽子种类繁多,口感丰富,做法简单,最基本的做法是把洗净的糯米和蜜枣放在卷好的粽叶里,绑上细绳,放入锅中煮2—3个小时,香喷喷的粽子就做好了。煮粽子时,看着棕叶从青绿色变成了灰褐色,我不禁问道:“这粽子怎么煮着煮着就黑了?”听完这句话,全家人都哈哈大笑。粽子煮煮熟后,一掀开锅盖,热气就扑面而来,空气中全是粽子的香味。我赶忙抓起一个,剥开粽叶,糯米和蜜枣融在了一起,在粽叶的包裹下形成了一个类似于三角形的样子,光是看着就让人垂涎三尺。轻咬一口,糯米的软糯和蜜枣的甜味,足以让人大口大口地咬下去。
端午的习俗还有很多,但粽子的清香和龙舟的热闹,是最让人回味无穷的。
节日风俗作文篇4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个地方的春节习俗也各不相同。我们这个小村庄也有特有的春节习俗。
每逢大年初一的清早,村里的中年男人们有的聚在一起,有的单独行动,去给各家的老人拜年。听我爸爸说,超出约定的时间可还要“罚款”呢!各家的老人也都早早的起了床,准备好瓜子和烟。来迎接“客人”。到了邻居的家里,拜完年,会互相说祝福语,然后把烟和瓜子推来推去,再放几个炮。这画面谈不上壮观,但是春意盎然,其乐融融还是谈得上的。至少在城市里是绝对见不到这种场景的。这真是应了“远亲不如近邻”的俗语。
初一初二满街走,但初三走亲戚的都不会很多,因为这一天都会给死去的亲人烧纸,好让他们也感受到过年的滋味。
节日风俗作文篇5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便迎来了,我最喜欢的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又叫重午节,我记得妈妈说是为纪念屈原所设。这一天主要活动是吃粽子、赛龙舟等。
到了那天,我和妈妈会很忙,因为我们要包粽子。首先,妈妈拿出了所需要的材料。把绿豆洗干净,糯米调好味,把它切成一块块。妈妈做好以上工作,便对我说:儿子,咱们一起包粽子吧!我看着这一片片绿色的棕叶,在想粽子那金字塔的外表,像三角形而又有一点不像三角形,一下子发起呆来,问妈妈怎样包啊?妈妈见我如此疑惑,便做起示范来,首先把两快粽子叶叠成一类似圆锥的物体,然后把糯米绿豆和五花肉放进去,再用一块粽子叶封好底面,用草绳把它扎紧,不把它绑紧煮熟了就不好吃。妈妈是示范后,我就尝试着包了起来。一开始不太顺利,不是漏了东西没放进去,就是没捆扎紧。经过一次次失败,终于成功了。
包好后,就要开始煮了,看着这些刚下锅的粽子,我以为十几分钟后便可以吃了,但妈妈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对我说:这些粽子起码也要四五多个小时后才能吃。听了妈妈的话,我似乎有些失望。等呀等,突然妈妈到厨房翻动一下粽子。我连忙跑了上去,看着这又大又饱满的粽子,闻闻那香味就够咽几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口大口的朝嘴里塞灌呢!
家乡的习俗多得数不清,但无论什么节日,我都会开开心心地过,开开心心地做。
你们吃过自己做的粽子吗?
节日风俗作文篇6
元宵节,家家户户前挂着红灯笼。饭前,鸣放鞭炮。晚饭也多了一道菜——胖乎乎圆滚滚的汤圆。
到了元宵的晚上,我们家就非常热闹。平常走动的街坊邻居们,有的就早早相约来我家里搓麻将;有的牌友没抢到座位也要围着桌子,细细观赏一番,忍不住时还会插句话:“要赢哒嘞”“要不得要不得,打错哒咯”,还有人也会抱着手机玩游戏刷抖音……而这天夜里,没有大人管束的小孩,那就是放飞了的气球。晚上,叔叔带我们买了各式各样的花炮,即使没有花炮,在家中也能有声有光地玩耍。我们选花炮,犹疑不决,哪个想要买,花费了将近一个小时来选。等到我们到家了,我们又迫不及待地把买来的花炮排在地上,开开心心地玩了起来。看烟花时,小朋友们像看电视一样,全神贯注,紧紧盯着花炮,胆子小的孩子也会捂紧耳朵,眼睛缺舍不得闭上。半空中的烟花像仙女像精灵,飞来飞去,跳来跳去,还伴着节奏,但是散发出来的硝烟味比屁还要臭呢,熏得我躲回房间了。花炮玩了,我和小朋友们又玩起了游戏,玩老鹰抓小鸡时,我们小队就像扭来扭去的一条龙。直到肚子饿得咕咕叫了,我们才稍微安静下来。就在这时,我被汤圆的香味吸引了过去,妈妈一句:“吃汤圆了,吃汤圆了!”我焦急地盛好汤圆,生怕它们突然在我视线下消失了。那白白胖胖的元宵很是好看,我用小勺舀起一个放在嘴里,只轻轻一咬,那香香的滑滑的馅料便甜到了我的心里!我一下吃了八个嘞!
我喜欢吃元宵,也喜欢过元宵节。因为一家人在一起热闹又有趣。
节日风俗作文篇7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重阳节的习俗有登高、赏菊花、吃重阳糕、插茱萸等。
重阳日这一天,大家会从四面八方来欣赏五颜六色的菊花,因为菊花在古代象征着长寿,也就是代表祝福老人们长命百岁。在赏菊花的同时,人们还会登上高山,眺望远方,这样可以达到心旷神怡、健身驱病的目的。
和登高相联系的是吃重阳糕的风俗,因为“高”和“糕”是同音字。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粮食丰收,品尝新粮的意思,后来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的习俗。代表了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在古代,茱萸是一种草药,可以驱虫避邪,并能消积食、治寒热。古人认为九月九日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因此,人们喜欢在重阳节佩戴茱萸来避邪。
重阳节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和“久久”是同音,包含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到了八十年代,我国把“重阳节”又称“敬老节”,倡导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
节日风俗作文篇8
春节是一年中我最喜欢的节日,它有着丰盛的大餐,特别多的红包,好看的节目,壮观的烟花,十分美好。
春节中,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年货,比如酸鸡鸭鱼肉,糖饵果品等一大堆。因此,父母也开始忙碌起来:上街买菜,回家制作,总是要花很长一段时间。但到了晚上,大量美味的佳肴也纷纷呈现在眼前,饺子、汤圆、年糕、各类鸡鸭鱼肉,应有尽有。
而我们小孩有一个非常好的特权——拜年拿红包。
所以在吃饭时,我毫不犹豫地率先对在场都的长辈说了“恭喜发财,红包拿来”的吉祥话,而长辈自然也纷纷把红包都递给了我,一个红包就有好几百块钱呢。
饭一吃完,我最喜欢的节目也就刚好开始了。春晚的舞台上,很多著名演员都在那表演着,我总是看得十分入迷,跟着那些演员开心、伤心,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等到较晚些时候,主持人提醒我们新年倒计时要开始了,我立刻跑向阳台,向天空望去:
天空先后出现了两朵美丽壮观的绚丽花朵,紧接着空中美丽的大花越来越多,次第盛放,绽出一簇簇的花火,所发出的声音也是震耳欲聋,就连人们说话的声音也被完全掩盖了。无数的烟花炸开,那么的华丽,那么的缤纷,让人久久痴迷。
等到除夕一过,新的一年就来到了,这个热闹团圆的年三十,也被我深深刻在了脑海里。
节日风俗作文篇9
端午节,又叫端阳节、正阳节、龙舟节……
在大家老家,大家会在端午节这天吃粽子、划龙舟、挂艾草、喝雄黄酒,每一个人身上都会佩带香囊。
我最喜欢的当然是包粽子和吃粽子了。我学着母亲的样子,拿两片粽叶折成了甜筒的样子,舀了一勺糯米,放上一颗咸蛋黄,再盖上一勺糯米,将咸蛋黄盖得严严实实的,我想:嘿嘿,看来包粽子还蛮容易的嘛。下一步要把粽叶盖过来,到这时粽子就有点不听使唤了,糯米一直从粽叶里跑出来,如何也合不上,我急得满头大汗。旁边的母亲帮我舀掉了一小勺糯米,这才把糯米安顿好,原来我装的糯米太多了。下面就是五花大绑了,我拿起一根长长的棉线在粽子上绕来绕去,我感觉非常结实了,就打了一个结,可是一提起来,粽叶里的糯米和咸蛋黄就像一颗颗珍珠伴着一块金子一样散落到地板上,最后还是在母亲的帮忙下包好了一个咸蛋黄粽。哎!看上去容易,但做起来还是蛮困难的。
大家包了非常多种馅的粽子:有叉烧的,有大枣的,还有咸蛋黄的……粽子的清香缓缓地从锅里溢了出来,飘满了整个房屋。弄得我口水都要流出来啦!粽子终于起锅了,尽管还非常烫,我已经迫不及待了。小心剥开墨绿色的棕叶,洁白的糯米团里仿佛镶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非常是好看。我包的蛋黄馅儿的粽子则像晶莹剔透的白玉簇拥着一颗闪闪发光的黄金。我大大的一口咬下去,呀!是我最喜欢的蛋黄馅儿!怪不能这么香。可吃到了自己最喜欢的粽子!但仿佛开心得太早了,“哪个吃到了蛋黄馅儿哪个就要打扫卫生!”在我刚咬了一口粽子,满心欢喜时,母亲在旁边宣布。我满嘴的粽子,没法说话,只朝母亲做了个鬼脸说:“哦,好吧,吃饱了再劳动。”全家人都哈哈大笑了起来。
品着美味的粽子,我不禁想起了国内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屈原。目前,大家要认真学习,坚定信念,热爱祖国,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节日风俗作文篇10
古时,南京人对小寒颇重视,但随着时代变迁,现已渐渐淡化,如今人们只能从生活中寻找出点点痕迹。
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会煮菜饭吃,菜饭的内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鲜可口。其中矮脚黄、香肠、板鸭都是南京的著名特产,可谓是真正的“南京菜饭”,甚至可与腊八粥相媲美。
到了小寒时节,也是老中医和中药房最忙的时候,一般入冬时熬制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到了此时,有的人家会再熬制一点,吃到春节前后。
居民日常饮食也偏重于暖性食物,如羊肉、狗肉,其中又以羊肉汤最为常见,有的餐馆还推出当归生姜羊肉汤,一些传统的冬令羊肉菜肴重现餐桌,再现了南京寒冬食俗。
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南京人在小寒季节里有一套地域特色的体育锻炼方式,如跳绳、踢毽子、滚铁环,挤油渣渣(靠着墙壁相互挤)、斗鸡(盘起一脚,一脚独立,相互对斗)等。如果遇到下雪,则更是欢呼雀跃,打雪仗、堆雪人,很快就会全身暖和,血脉通畅。
广州传统,小寒早上吃糯米饭,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腊肉和腊肠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葱白,拌在饭里面吃。
广东人很讲究食疗。小寒因处隆冬,土气旺,肾气弱,因此,饮食方面宜减甘增苦,补心助肺,调理肾脏。池晓玲说,所谓“三九补一冬”,但小寒时切记不可大补。在饮食上可多吃羊肉、牛肉、芝麻、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棒子、松子、葡萄干等,也可结合药膳进行调补。
节日风俗作文篇11
每年的阴历5月初五是国内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距今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关于端午节的故事、风俗和文化影响都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民间,关于端午节的故事有很多的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大家“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在这部分说法中,纪念屈原的说是影响最广最深的。
传闻屈原死后,百姓们很哀痛,纷纷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他们拿出为屈原筹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为的是让鱼、虾、蟹们吃饱了,如此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大家见后纷纷仿效,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大家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就如此大家做出了粽子。之后每年的5月初五这一天,大家都会包粽子以此来纪念屈原。
除去包粽子以外,赛龙舟也是端午节大家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要紧风俗,在中国南方十分时尚和看重,它最早当应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大概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而在21世纪的今天,赛龙舟已经慢慢的进步成了一项富有激情的体育竞技项目,受到很多青年的喜欢。赛龙舟比赛充分体现大家中华民族努力纷争,拼搏向上的精神!
端午节是与新年、清明节和中秋节并列的国内四大传统节日,在世界上影响广泛,据了解世界上有的国家和区域也有端午节节日活动。端午节不只丰富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活内容,更在这林林总总的节日文化中渐渐酝酿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情感和一同的精神世界,这无疑将成为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财富。
国内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很多古人的文化风俗更是一直延续到今天,而传统节日是传承先祖文化的一个要紧途径,大家应当在信息这样发达的新年代继承和发扬先辈的文化精神!
节日风俗作文篇12
传说古代爱国大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被逼投汩罗江自尽,人们用箬叶包了糯米饭,投进江中祭祀屈原,这种祭祀活动一年一年流传下来,渐渐成为一种风俗。为了纪念他定于农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
端午节有很多特殊的习俗:赛龙舟、挂艾叶菖蒲、吃五黄、最少不了的就是包粽子了。今天我跟随牛通社的记者们一起来到德清,亲自体验了会包粽子的趣味。
小竹林里小记者和家长们围桌子站着,桌上摆放着一盘伴着酱油的糯米,一碟酱油肉肥瘦相间,另一盘白糯米和一盘蜜枣。粽子根据馅料的不同分成很多口味,()我们今天包的有咸的肉馅和甜的蜜枣馅两种。还有碧绿的箬叶,放大版的竹叶。做粽子首先要选上等的箬叶,那绿绿的箬叶散发出阵阵淡淡的清香,仔细闻一闻真让人心旷神怡。我挑了一张又宽又长又绿的箬叶放在手心,在叶尖三分之一处向内卷紧,形成一个圆锥形加进酱油糯米,用手轻轻的压紧米粒再加一块肉再放第二层米压紧,接着将尾部箬叶向内包裹着封口,不让米粒掉出一颗来。最后用线将粽子来个“五花大绑”,箬叶被绑的来严严重重没有一点空隙,打上死结,一个丰满的“三角粽”就大功造成了。看着我包的粽子像个胖娃娃,真可爱。我多想再多做几个带给外公外婆吃呀!可惜我包的成品不多,一个被我捏破了、一个没扎紧散了。“哎,前功尽弃了。”我埋怨道。我的粽子只剩下那只“胖娃娃”了。终于又完成了一个迷你粽,一口粽,只比大姆指粗一点点。太高兴了我提着粽子还合了影。
满载丰收成果的我们一到家,就开始下锅煮粽子,我迫不及待在厨房里等着粽子的出炉。随着锅里水的沸腾,一股箬叶的清香又一次扑鼻而来。过了好久我品尝着亲手包的粽子,还和妈妈包的蜜枣粽比开了。
节日风俗作文篇13
“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月饼圆圆甜又香呀,一片月饼一片情呀,爷爷是个老红军呀……”每当听到了这首歌,我就想起了中秋节,每年有很多节日,中秋节是我最欢的节日了。
过中秋节最让人开心的事是“做月饼”了。月饼有很多种类,月饼制作的方法有很多,有的是烘烤制成的,有的是蒸熟的,还有的是冷冻的。月饼的口味非常丰富,各有不同,有很多美味的水果馅,有的是芒果味,有的是苹果味,有的是桃子来,还有的是草莓味……也有很多营养丰富的伍仁月饼,香气诱人的蛋黄月饼,甜甜蜜蜜的莲蓉月饼,还有清新爽口的冰皮月饼。月饼外表有许多美丽的花纹,不同的月饼花纹和造型也各式各样,有可爱的小动物系列,有漂亮的花朵系列,还有苍劲有力的书法系列……
今天是中秋节,下午,妈妈带着我和姐姐一起做月饼。首先,我们用盆子把面粉用水发好,用筷子搅和均匀。等一会拿出来,搓成一个个小面团,把它们放在桌子上,然后再把面团一个一个拍扁,接着再把自己喜欢的馅放在面皮上,馅不要放太多,最后再把馅包起来,将它揉成一个小球,放进自己喜欢的模具里压一下,就做好啦!最后妈妈把刚做好的月饼放进烤箱烘烤15分钟,我们就可以吃到自己亲手做的月饼了!
在我们小区里,小路边,大门前到处挂满了红色的灯笼。灯笼上写着灯迷,小朋友们在争先恐后地猜灯迷,那边,一群小孩在你追我赶地玩游戏,大门广场还有歌表表演呢!
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挂在天空,我们一家吃着月饼,看着月亮,我想起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节日风俗作文篇14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说到除夕的刀砧声,邓云乡撰写的《燕京乡土记》却记载着除夕一个十分凄凉的故事:旧社会穷人生活困难,三十晚上是个关。有户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了尚未拿钱归来,"家中瓶粟早罄,年货毫无。女人在家哄睡了孩子,一筹莫展,听得邻家的砧板声,痛苦到极点,不知丈夫能否拿点钱或东西回来,不知明天这个年如何过,又怕自己家中没有砧板声惹人笑,便拿刀斩空砧板,一边噔噔地斩,一边眼泪潸潸地落……,这个故事让人听了.确实心酸。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古代,过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质,有些酒现在已经没有了,只留下许多动人的酒名,如"葡萄醅"、"兰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苏酒"等等。在这些酒中间,流传最久、最普遍的,还是屠苏酒。但是屠苏酒的名称是如何来的?又是用什么制作的?从来传说不一。
屠苏是一种草名,也有人说,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尾因为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这种药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孙思邈每年腊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也就是说合家欢聚喝饮屠苏酒时,先从年少的小儿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逐人饮少许。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有人不明白这种习惯的意义,董勋解释说:"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这种风俗在宋朝仍很盛行,如苏轼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苏轼晚年虽然穷困潦倒,但精神却很乐观,他认为只要身体健康,虽然年老也不在意,最后罚饮屠苏酒自然不必推辞。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直至清代,这一习俗仍不衰。今天人们虽已不再大规模盛行此俗,但在节日或平时饮用这些药酒的习俗仍然存在。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屠苏”本来是一种阔叶草。南方民间风俗,有的房屋上画了屠苏草作为装饰,这种房屋就叫做“屠苏”。有的书上说,住在屠苏里的人们酿的一种酒就叫做屠苏酒。它是用几种药草酿成的。据明代屠隆的《遵生八笺》记载:“屠苏方:大黄十六铢,白术十五铢,桔梗十五株,蜀椒十五铢,去目桂心十八铢,去皮乌头六铢,去皮脐茇葜十二铢。”古人把一两分为二十四茱。照这些分量按方配制,就成为屠苏酒。”
如果分析一下屠苏酒所包含的七味药草的药性和功效,我们就很清楚地知道它是防治瘟疫的。大黄的功能是排除各种滞浊之气,推陈致新,所以被称为药中的将军。白术是健胃、利水、解热的药,久服能轻身延年。桔梗能补血气,除寒热,祛风痹,下盅毒。蜀椒也能解毒、杀虫、健胃。桂心的功能是化瘀、活血、散寒、止痛。乌头能去风痹,去痞,温养脏腑。茇葜能驱毒、防腐、定神。综合这些药的功能,可以肯定它是防治疫病的有效药方。
由此看来,古人守岁饮屠苏的习惯,也颇有一些道理。尤其是饮屠苏,可以说是群众性的防疫运动,很值得研究群众卫生的同志们作为参考资料。
节日风俗作文篇15
农历的2月28日,我们全体村民在村长的带领下,来到当年抗日战争的地方,进行一次缅怀先烈、不忘历史的活动——扫墓。
到达了目的地,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个用混凝土建成的灰色方柱形纪念碑,它稳稳地耸立在葱郁的密林中,那碑像尖尖的寒剑直指苍天,上面镌刻着“抗日阵亡将士暨死难同胞纪念碑”14个刚劲有力的大黑字,底座正中铸着“千古不朽、浩气长存”8个敬仰英魂精神的大字。看着看着,景仰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扫墓活动开始了,村长首先具体痛诉了日军的滔天罪行,讲述了抗日战士和死难同胞顽强反抗的感人事迹。听着听着,我的眼睛湿润了,我对死难同胞的敬佩忘怀念亡情随加浓。我紧攥着小拳头,脑海中浮现出先烈们奋勇反抗、惨遭日军大屠杀的情景。
接着村长叫每个村民向纪念碑鞠躬,轮到我了,我拖着沉重的步子向纪念碑走去,恭敬、深情地向纪念碑行了三个鞠躬礼。我思潮起伏,注视着碑前那两株高大的榕树,仿佛看见了烈士就在我们面前,我回到原处,听着那时时变调的溪流声,仿佛觉得是英雄的赞歌;看着怒放的杜鹃花,映照着我们的脸,不禁联想起诗句“杜鹃啼处血成花”。是啊,那花是先烈们的血染红的。我擦了擦湿润的眼睛,心里默默地宣誓:一定要好好学习,去完成先烈们未竟的事业,为祖国成为强国而努力,不让祖国母亲承受到任何的屈辱。
烈士的英名啊,千古不朽;先烈的精神啊,浩气长存。
节日风俗作文篇16
春节,传统名称有新年、大年、新岁等。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开始,一般要到正月十五结束。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会进行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的活动。
关于春节的由来,其实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古时候,有年兽,名为年,每到腊月三十,便挨村挨户残害生灵,晚上人们也不敢睡觉,只得聊天壮胆(后来形成了守岁)。有一年的腊月三十,恰逢两牧童在赛牛鞭子,“年”忽闻空中有“啪啪”的鞭子,吓得赶紧跑到另一个村子,抬头却又看见一家门口晾着件红大衣,“年”不知道是什么,掉头就跑到了另一家,这家屋里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得逃跑。于是,人们总结出了“年”怕响、怕红色、怕光的特点,因此延伸出了放鞭炮,贴春联等活动,并在每年腊月三十通过这些活动驱赶年兽。
其实这些故事都是后人牵强附会,故意鬼神乱神的一些趣谈。其实,春节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农业的庆祝活动。它起源于殷商时期的祭神祭祖活动,后来农业越来越发达,从西周开始就变成一个庆祝农业生产的活动。汉朝则正式形成了新春的礼仪:开始燃放爆竹,到处进行团拜。魏晋时贴春联,宋朝开始放鞭炮……
随着历史的演变,春节的活动越来越丰富,并一一传承了下来,而且到后来还增加了压岁钱、扫尘、贴年画等好玩儿有趣的习俗。
除此之外,除夕宴上还有很多特别的食物,比如说年夜饭上通常会有年糕,寓意年年高升;还会端上一尾鱼,寓意来年年年有余,至于那盘饺子,形状像元宝,寓意包住福运和富裕……中华人民就是通过这些食物的名字,来表达自己对新春的一个美好的祝愿。
到了今天,春节已经变成了全国人民最喜欢最重要的节日,是国家假日中最长的一个节日,而且充满了喜庆。全家都会团聚在一起,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这种新年的祝福。
节日风俗作文篇17
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它又被称“岁除”,意思是除旧迎新。它是我们中国老百姓最重视的节日之一了,家家户户都会为这个日子做好充足的准备。我们家的除夕从早上就开始忙碌起来了。
天一亮,所有人就起身下床,各自忙碌起来。爸爸和外公把一只只肥肥的鸡给处理掉,用菜刀把它们切成一块块的,装在篮子里;我和侄子侄女们在大门的两边贴春联,先用米饭给春联做个按摩,再把春联贴在墙上,用手把它们给按紧,以防会被哪阵顽皮的风给吹下来;家庭妇女们更是手忙脚乱了,虽然那一桌子的菜需要花费许多精力,但是,精明的她们还是能在晚饭前准备好这一切。
当大家草草吃过早饭后,就拿上祭品出门拜神了。一般的祭品会准备瓜果饼干、大米和酒,这几种常见的食物。拜完神后,除夕晚上的前餐饭就开始了,虽说这菜比不上晚餐的丰盛,但在一上午的劳动后,大家也都饿了,刚上餐桌的菜很快就一扫而光。
到了下午,奶奶就开始做糍粑,小孩子们就会马上搬起小板凳来围观。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子,已步入社会闯荡多年的大孩子,两鬓斑白的老孩子,提起糍粑,谁不是嘴里就立马生出一种软糯香甜的感觉呢?只见奶奶熟练地揪起一坨面团,搓成一个小圆球,再把它给压平了,用勺子弄上一点糖馅放在皮中间,再把它搓圆起来,一个糍粑就像是变魔术一样地做好了。经过火的助攻,蒸出来的糍粑一口咬下去软软的,糖馅会自己流出来,吃得你满嘴都是。香气四溢,空气中充满了糯米的香味和我们的赞叹声。奶奶一见我们吃得这么开心,笑得比糍粑还甜呢。
在一天漫长等待后,我终于等到了年夜饭。所有人都陆续就座了,伴随着饭菜的香味,每个人都吃得很开心,一家人其乐融融。“嘭嘭”,不知是谁家的烟花放了起来,这个夜晚比往常更热闹了。小孩子们嘴巴还没擦完就立马奔下餐桌,拿出珍藏已久的爆竹出来放,大人们也去到客厅,边看着春晚边聊天,所有人都沉浸在守岁的快乐中。
这一年,就在热闹的气氛中渐渐退场了……
节日风俗作文篇18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也有很多传统节日:新年、元宵节、清明节等等,其中我最喜欢过新年了!
新年也叫春节。传闻每年除夕夜里,有个叫“年”的怪兽常常出没害人。大家的祖先曾和“年”斗争多年,知晓“年”怕三样东西:红色、火光、响声。在冬季的夜里,大家在门上贴春联,在门口烧火堆、竹子,终于赶走了“年”。于是,目前人便有了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发红包等风俗。
在新年的前十天,父母就开始买年货了。更要紧的是:家还要大扫除!父亲把旧春联撕下来,贴上新春联。母亲忙着扫地、拖地,我则整理东西。一每天过去了,除夕到了。在这天夜里,大家一直没睡觉。父亲出去了,我问母亲父亲去做什么,母亲微笑着说:“父亲出去放鞭炮吓‘年’怪兽啊。”“哦。”十二点到了,外面“劈里啪啦”响成一片,“春节联欢晚会”也快要结束了。我又问母亲为何不睡觉,母亲说这叫“守岁”。大家互相道喜我对爸爸妈妈说:“父母新年好!”“好!”父母边说边给我发红包。然后,大家拾掇了一下,便向小姨家出发了。
哇,好多人!“小姨新年好!”“姥爷新年好!”……。“你们出去玩吧!”小姨说。我和表哥一下子就冲了出去。“你的衣服好漂亮!”“当然,这是新的!”我说。过了一会儿,表哥说:“喂,仿佛要发红包了!”我们两个又快点往家跑。果然,大家都得到了红包。
到了晚上,大伙坐在一块吃团年饭,饭桌上摆满了美味佳肴:有金黄的炸肉圆,有翠绿的青菜,有新鲜的笋芽……,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条鳜鱼,它代表“年年有余”。但在大伙还未吃时,楼下忽然传来了鞭炮声,大伙一听到鞭炮声,就立刻吃起饭来……。
饭吃完了,大家又出去放烟花。不知是哪个点的火,天空中出现了朵朵漂亮的“大花”。有些像一朵怒放的菊花,有些像一只飞翔的小鸟……。把朦胧的夜空装扮得愈加奇妙了!
新年的夜空,奇特的风俗与传闻,都被人感到亲切。在新年,每一个人都喜气洋洋,我真期望天天都像过新年一样快快乐乐!
节日风俗作文篇19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新年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自然各地也有不一样的风俗,亦展示出不一样的精彩。而作为地道的天津人,家乡的新年是我记忆中最难忘的节日。
天津卫有句俗话:“过了腊八就是年。”大家一过腊八就不再忙别的事,以很大的热情投入到春节的活动中。其实,天津人在春节的时候,不但可以大饱口福,还可以借这个年劲儿,大饱眼福,各式的庙会、花会、大戏,各样的游戏、杂耍把新年的这几天排得满满的——“娱乐”就是天津人新年的主题。
大家家也不例外。在小年之前,大家就开始采购年货,张罗着年夜饭。父母一般买几只土鸡炖汤喝,再腌制一些腊肉,等到新年时开开胃口。而大家孩子就买一些高兴果、瓜子之类的小零食,筹备到新年大年三十吃个痛快。
除夕这天,大家全家人都早早的起床。母亲筹备年夜饭的食材,在砧板上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我和父亲筹备好浆糊去贴对联。到了晚上,一家人团团围坐,美美地吃上一顿,庆祝新的一年马上到来。午夜,家家灯火通明,全家老少一块“守岁”,开高兴心地观看春晚,整个家都洋溢着欢乐的环境。子夜时分,我和父亲就开始放鞭炮,鞭炮声远远近近地响起,此起彼伏。一直到2、天清晨,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鞭炮燃爆后的香气,传递着浓浓的新年气息。
正月初中一年级清早一开门,照例要放鞭炮。小孩们一大早要给家的长辈拜年、作揖。这个时候,家长们乐呵呵地摸着大家的头,拿出红包塞到大家手里。这是我最为快乐的事情,由于我又能充分借助我们的压岁钱买我最喜欢的书了。在天津,非常重要的就是观看传统的文静活动,譬如舞狮子、玩龙灯、踩高跷等,这部分可千万不要错过。等到阴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家家都要吃元宵,玩花灯,观花灯,猜灯谜,拓展各种各样的文静活动。过完了元宵节,这个新年就过完了。
家乡的新年是开心的,回想起每个新年,总有很多地方让我回味无穷、高兴不已。它们犹如一颗颗星星,点缀着我童年美好的记忆。
节日风俗作文篇20
中国传统节日很多,什么中秋元宵清明除夕端午,数不胜数。但拥有一段凄惨的爱情故事为点缀的,便是乞巧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七夕节。
传说织女在人间遇见了牛郎,便留在人间和他生儿育女,幸福生活。但织女是玉帝的女儿,被玉帝发觉私下人间后,不得不告别牛郎,回到天庭受罚。牛郎带着两个孩子追至南天门,却被王母划下的天河所阻。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王母娘娘见他们的感情如此真挚,便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而这一天,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上搭起鹊桥,帮助牛郎织女相会。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所以人们也往往在相聚一起,期待能观此盛况。并以各种方式向织女乞求智巧。
古时候,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朝,七夕之时,各家女儿围坐一团,以五彩丝线穿针,速度快为巧者。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习俗也慢慢发生了变化,明清后,又有七夕中午,把针放进水里,借日影而验工拙,成花鸟云兽的影子,则乞得巧。
但现代,乞巧的女子越来越少,但在这一天期待和爱人相互厮守的情侣越老越多,所以七夕节已成了情侣们互述衷肠的节日。对于情侣来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收到对方的一份礼物,感受情人的一颗真诚的心,似乎便代表他们之间的情感就像牛郎织女那样,银河也阻隔不开。
七夕节的故事还在传唱,七夕节的儿女们不止眺望远方的星河灿烂,更凝视着眼前爱人,期盼着情比金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