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写作范文

探索孔子儒家思想理论的现代启发(3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3-11-28 手机浏览

人本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举例

摘要: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深入到高校日常教学工作中,它带来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管理等多方面的变革。

如何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每个高校任课教师都在积极研究的课题。

本文从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入手,探析在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古代文学课堂;应用

中国古代文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历史的学科。

它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所占课时比重较大。

长期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本篇1

1、“中庸文化”。“中庸”主要是强调“善”。“中”乃适合,“庸”乃按照适宜方式做事。“中庸精神”指的就是适度把握,按照适中方式做事,并力求保持在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这对我们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2、强调“知行”结合,注重实践。强调知行合一是儒家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孔子要求人们应“言行一致”,强调“力行”,坚持“言必行,行必果”。子曰:“君子学以致其道”,“行以达其道”,“力行近乎仁”。朱熹也十分重视“力行”,朱子曰:“故圣贤教人,必以穷理为先,而力行以终之”。他所说的力行就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强调实践。

3、“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儒家学者强调正确的“义利”观。当生命和道义二者之间不可兼得的时候,儒家选择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闻道”、“行道”。子曰:“朝闻道,夕可死矣。”儒家学者认为闻道、行道才能体现人生价值。儒家学者是把“仁”和“礼”作为了道德行为的最基本范围和最高准则成为人生的终极追求目标。小至“修身齐家”大至“治国平天下”,无不要求仁人志士“闻道”“行道”,实现自身的价值。

5、“忠孝”。孝于父母,忠于朝廷是我国封建社会一直以来遵循的原则。儒家要求孝顺父母、忠君爱国。孔子强调“孝悌”是“仁”的根本。提倡大家“入则孝,出则悌”,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长幼有序。以“孝悌”的'原则推广至国家,便是要忠君爱国。同时,对待周围的人事要“忠恕”,这便是为“仁”之道。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不器”。子曰:“君子不器。”这指的是君子不能像器物那样,隅于一技一能,只能发挥一种作用。儒家认为,君子应该追求大道,而不能拘泥于一技一能之“小道”。小道虽有可观者,然君子所不为也。“君子不器”是要求人们要“游于艺”、“通于艺”,由“器”上升到“不器”,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道。

7、“慎独”、诚信。“慎独”一词出自儒家《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东汉郑玄的解释为:“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其实,“慎独”即谨慎自己在独居、独处时的言论和行为,始终保持道德的操守,独善其身。荀子则将“慎独”与“诚”联系起来。不诚则不独。这便提出诚信的要求。诚信是完美人格的道德前提,也是沟通人际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纽带,儒家的“诚信”观不仅是立人之本,也是立国之本。

总而言之,儒家思想的确我是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当今人类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时代,为了创建适合于新的文明的生活方式,我们不仅应当总结工业文明时代教训,而且应当从古典的农业文明中去吸取人类生存的智慧。儒家思想固然有局限性,但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在当今社会合理运用,发挥其合理的教育指导意义。

儒家人本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的联系篇2

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思想,最早是在西方的人际关系学派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人本管理思想的基本内容是将对人的管理放在第一位。企业管理从对象上来分,分为人、物和信息三要素。企业的盈利目标是通过对人的管理,进而支配物质资源来实现的。从这个角度看,企业必然应该以人为本,来达到自己的商业目的,实现自己的商业价值。另一方面,现代人本管理把研究人的需求欲望作为出发点,通过满足人的需求来激励员工,使其充分实现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孔子看来的管理就是掌握人心的过程。后人常把孔子的仁学思想称为忠恕之道。“忠”就是充分扩充自己仁爱之心的过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恕”就是指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发扬内心固有的“仁心”,实行“仁政”,统治者以德服人才能使民众心悦诚服。

儒家的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建立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创立了“道之以德”的管理手段,确立了富民安民的管理目标,与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思想不谋而合,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为管理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

拓展: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篇3

1.1“以人为本”是儒家思想的基础

儒家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人在宇宙中处于中心的、特殊的地位,人是宇宙中最宝贵的存在,人惟万物之灵,在天、地、人三者之中,人是中心,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吾既得为人,是一乐也”,充分肯定了人存在于现实世界的意义。

儒家认为人之所以在宇宙中处于中心地位并与万物有着根本区别,在于有仁义礼智信之道德。《礼记礼运》中说:“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这一观点充分说明了人高于宇宙万物,是宇宙中最宝贵的社会存在,开启了中华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的优秀传统。

1.2“仁爱”是儒家思想核心价值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这里的“仁爱”指“仁者爱人”之“仁爱”,而非其它抽象的爱。孔子解释仁的基本涵义时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就是子女要尊敬、顺从父母、长辈,弟对兄要恭顺,而父母对子女则必须慈爱,兄对弟要友善和爱护。认为“孝”、“悌”是“仁”的出发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仁者爱人”和“仁者无不爱”的观点,即要用对待家庭成员间的友善态度来对待一切人,要有友善、宽容、助人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仁爱”。

1.3道德教育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十分重视教育,并且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孔子提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汛爱众,而亲近。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认为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社会所需要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孝顺父母,敬爱师长,做事谨慎小心,讲究信用,广泛爱护大众,亲近有仁德之人。在这样做了以后,若还有多余的精力,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孔子认为对人要用道德加以教化,要导之以德,使人具有孝悌、忠恕、诚信、刚毅、勇敢、自强、进取、勤劳、节俭、谦逊等品德,强调“据於德,依於仁”,着重培养人的高尚道德和仁爱之心,使其学会怎样做人,进而成为“仁人”。

在今天,我们把道德教育列入德育大纲,理所当然的是我们学校教育的目的,借鉴儒家道德教育,对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