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写作范文

中考高分语文作文(4篇)

来源:其他 时间:2023-12-09 手机浏览

中考高分语文作文篇1

丰子恺先生有一幅漫画:一个行人,微弓着腰,担着沉甸甸的行囊,独自在山路上逶迤而行。“一肩担尽古今愁”,这是画的题目。亘古以来,因人类的智慧、愚笨,愁便似喷发的火山熔岩,层层堆叠,凝住,冷却……

人世间,有人肯一肩担尽古今愁,这是何等的气概!又是何等的悲壮!也许还有些许的无奈……历史的长河翻滚着,是李白吧,“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但他愁的是遭贬的不幸,来这岸边借酒消愁。是李煜吧,“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他愁的只是小家园的悲哀,最后南唐后主只能结束于一杯毒酒。是李清照吧,“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但她只是愁思念的绵绵无期!有谁愁的是旷世的悲哀?有谁愁的是古今的灾难?他们在这岸边徘徊、沉吟、挥泪,历史在岸边的礁石上刻下了他们不朽的名字。三闾大夫停留过,思考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他情怀的写照吧!举身赴汨罗,这是他愁绪的延续吧!我看见了他的悲哀,看尽了他的痛楚,他默默地走开,却留给后世以悲壮!鲁迅先生停留过,他用铁一样的笔杆批判着,弃医从文的选择是因为他在忧愁,他的肩上有着自古至今的愁!

“人吃人”的社会是他批判的;“救救孩子”的呼吁是他发出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留给后人的思索。因为他无所畏惧,所以他会承担这无尽的愁,给世界一个解释!“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多少人的愁穿越时空,绵延至今;有多少人的愁承前启后,亘古不衰?是啊!他们还活着,他们仍然在愁着。一肩担尽古今愁,担起旷世的悲哀,承起前人的启示,留给后人启迪。是责任还是义务?是责任!

一肩担尽古今愁,担起民族的兴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他们曾在民族的崛起时留下名字,不朽于史册,名垂千古!一肩担尽古今愁,需要勇气也需要力量,但这是每个热血沸腾的中华儿女都应担起的重任,谁都不能退缩,谁也不能退缩!一肩担尽古今愁需要坚实的肩膀啊

中考高分语文作文篇2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代表着一年的开始,也代表着一年的结束。

很多人都把春天比喻成一个姑娘,一个孩子,但在我看来,春天不是人;也有人把春天比喻成一本书,一首音乐,但我却觉得,春天不是任何东西。春天只是一个季节,它没有人的感情,不能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它看不到,摸不着,但它却真真实实地存在着。

我对春天的花没有很大的好感,甚至有点厌恶它,因为我对一些花粉过敏,在春天这种百花盛开的季节,想在野外放肆的游玩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即使春天很美,我也只能在别人的描述中感受到它。我时常在想,如果春天不开花该有多好,但那样春天就失去了它原本的色彩。

虽然不能靠近花朵去感受春天的美,但春天也不只是单单体现在花上。

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总会有一阵阵春风袭来,它不像夏天的风那么枯燥,也不像秋天的风那么凉爽,它带着冬天寒风的一丝凉意,但打在脸上时,却又不像寒风那么凛冽,只能说,这就是春风独有的感受。

晚上入睡后,梦里听见滴滴答答的声音,就像是山上石缝间的泉水落下来击打石头的声音,还以为自己身处山谷间。清晨醒来,梦中的声音已经消失,推开窗户,透出一股清凉的味道,原来是春雨降临。不喜欢春天的'花,却对春天的雨情有独钟,或许是因为,春雨过后,我能到外面玩耍罢。吃过早餐,来到路旁的绿化带里,感受春雨带来的春天的气味。刚刚萌发的树叶上还残留着春雨的痕迹,轻轻触碰,便顺着树叶落到地面的水洼上,激起一圈小涟漪。不久,太阳露面,光芒照射在还未干的路面上,熠熠生辉。清晨的潮气消失,雨水被太阳照射得蒸发成了气体,让我如同身处仙境一般。

春,我又喜又厌。

春不语,却能催醒百花。花不语,却能醉人心田。多么美的句子,多么美的春天。

中考高分语文作文篇3

在校园停车库旁有一块“圣地”,中间高大的杉树阻挡了炎炎夏日的紫外线,为那儿增添了几分荫凉。对于我们这些中午饭根本吃不饱的“泡面族”来说,那儿无疑是最能赏识风景且品尝“美食”的地方了。

“走,吃泡面去,我请客!”我曾经的哥们S向我发出了邀请,我心中一阵暗吉,毫不拘束的自答应了。说着我们便走向了小卖部,正当我们端着泡面来到了“圣地”时,竟发现我们一贯的座位竟被两个不识“规矩”的初一小孩占了,S向我抱怨了一句,便咒骂着冲向了那两个小孩,只见S一个健步冲上前去一脚把桌子踹翻了,泡面撒了他们一身,汤汁溅落了一地,其它吃泡面的同学看见了S的行为都惊得目瞪口呆,S向那两个小孩吼道:“谁让你们坐的?”那两个小孩吓得自然不敢说话,像接受审训的人一样低着头站在S面前,S又骂道:“快滚!”那两个小孩便飞快地跑走了,这是我们初二时发生的事,那时我有过一丝震惊,但已经习以为常。S从来都是这么放荡不羁的人,班里的恶棍,成绩极烂。

初二上,他去了澳大利亚,班里总算有一丝消停。“圣地”也有了一丝安宁。就这样,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

当我再次看见他时,正是前几天,在校门口,他已判若两人,上身穿着西装,下身穿一条花色大短裤,我随即便调侃道:“你小子去了澳大利亚,变这么时尚啦!”他笑着回答说:“这是我在澳洲学校的校服,我觉得不错!”他文质彬彬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显然他已褪去了一年前狂妄的青春期少年的本性,正当我感叹他的巨大改变时,他说道:“澳洲的学习很轻松,但每天都有测试,不敢不学习,我看了你们的英语单词,太简单了,我要好好努力了!”这句话更让我大跌眼镜,要知道他以前上课时从来不听的呀!含蓄了几句我了解到,澳洲人很友善,澳洲学习很轻松,早上9点上课,下午2点放学,假期很多。

他的改变是巨大的,但也引起我的深思,中国教育是否也需要这样的改变?

中考高分语文作文篇4

任何学问都是苦根上结出的甜果。吕淑湘先生说过,语文学习必须咬文嚼字。学习语文,非得下苦功夫不可。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语文涉及到的知识面广量大,具有强烈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因此,学习语文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单靠按部就班的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鲁迅在学生时代就坚持做读书笔记,写日记,手熟笔巧,为我们留下了约1000万字的宝贵财富,成为文学大师,一代风范。

马克思研读文学名著,谙熟莎士比亚作品的词句、风格,并能诵读海涅、歌德的许多诗句,因此,他在讲话、写作时便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毛主席求学时,每读一本书,总是开动脑筋,细推深究,圈点批注,因此他的文章带有真知灼见,而被广为传诵。

至于“推敲”之类的佳话,更是不胜枚举。

显然,大凡善于运用语文工具的人,无不经过一番苦苦磨练。谁怕下苦功,谁就学不好语文。所谓下苦功,就是要乐于“自找苦吃”。一要苦于练笔,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齐白石作画“不叫一日闲过”,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二要苦于阅读,博览群书,早读夜诵,即使因此口舌生疮,手肘生茧也不以为憾。三要苦于思考。摄取生活素材,识别书中的真伪优劣,消化语文老师讲解的知识,都需要苦思熟虑。如果懒于思考,那就中了“学而不思则罔”的古训。末了,还要苦于修改,抱着“新诗千改始心安”的态度,对待每一次作文和练习。基础不好的,不要自暴自弃,基础好的更应精益求精。总之,要掌握语文知识,就得苦学,也就是要苦读,苦思,苦改。当然,“苦学”绝非“蛮学”,必须讲究科学方法,探求语文学习的规律才行。

要想让自己的语文学习园地里硕果满枝,那就让我们铭记毛主席的教诲吧:“语文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