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济效益(3篇)
规模经济效益范文
【关键词】大港油田;短期;长期;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4-0142-3.5
一、油田企业的市场类型和特殊性
分析一个企业短期和长期的经济效益,首先应确定一个企业属于什么市场性质,我国的石油市场基本属于寡头垄断市场,由几个大企业集团控制着绝大部分的石油生产量,但是目前国内石油价格已与国际接轨,我国参考国际油价对国内原油进行定价,油田企业不存在确定最优价格的问题,因此油田的原油生产经营处于近似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之中,只存在根据价格调整生产经营规模和控制成本问题。
油田生产经营和一般企业相比有其特殊性,主要生产产品原油和天然气,是以地下稀缺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为基础,自然资源的状况会对产量产生较大影响,自然递减是油田生产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开发初期,油井递减产量小,随着开发时间的增长,油层含油饱和度与压力逐渐降低,原油产量递减加大而且速度较快,而且在不同时期的质量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在油藏资源有限情况下,原油生产经营规模不可能根据市场需要无限制的增加,生产经营者只能根据已经掌握的资源量及其品质以及市场油价来确定每年的生产经营规模(产量、投资)。
二、从短期看,努力追求利润最大化
(一)分析油田企业盈利的区域。企业的利润等于总收入减去总成本,用I=TR-TC来表示。由于我国石油价格由国家统一制定,则油田的总收入函数为产量的线性函数,等于原油价格乘以原油产量乘以商品率,用TR(Q)=P*Q表示。
在短期内,有生产要素的投入是固定不变的,企业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通过调整其可变投入进行生产经营。油田的短期基本界定为一年。所以短期总成本函数包括固定成本TFC和可变成本TVC,用TC(Q)=TFC+TVC(Q)表示。其中固定成本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是一条直线;而可变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是一条向上翘的曲线。因为受油藏自然条件、储量品位以及管理水平、组织方式的影响,不同油藏的可变成本存在较大的差异。按照先效益好后效益差的开发顺序,可变成本以加速增大的趋势上升,从而总成本函数也是一条随产量增加而逐渐上翘的曲线。
这样油田企业的总收入曲线与总成本函数就有两个交点,也就是存在两个盈亏平衡点,称前一交点为最低合理经营产量,后一点为最高合理经营产量,两点间的区域称作有盈利的合理经营产量区。用图形表示如下:
图1原油合理经营产量区图
从图1可以看出,企业只有在Q1到Q3之间的合理经营产量区进行生产才能保证盈利,盈利区以外的产量均会让企业亏损。
表1大港油田2000-2005年产量成本情况表
表2大港油田2000-2005年产量成本情况表
表32000-2011年原油价格情况表单位:元/吨
考虑到油田开发总成本在产量规模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急剧增加,总成本函数需要大量的数据并选择三次以上多项式进行拟合,本分析没有对总成本函数进行推导,求解出盈亏平衡点。只要原油价格高于平均总成本,企业即可盈利。
从表1、表2和表3可以看出,大港油田2000-2011年每个年度均在合理经营产量区生产。2002年油价最低时,当年的产量水平仍使原油价格略高于单位平均成本。2009年油价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大幅下降,单位平均成本大幅攀升,即使产量水平高于2002年52万吨,但利润几乎回到了2003年的水平。2010年和2011年原油生产成本相当,但由于全球经济回暖2011年原油价格高涨,使2011年利润水平超过2010年2倍之多。
(二)边际成本确定最大利润产量。在合理经营产量区生产的产量是不是能够获得最大的利润,就需要进一步计算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是指企业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当实际产量未达到一定限度时,边际成本随产量的扩大而递减;当产量超过一定限度时,边际成本随产量的扩大而递增。根据经济学理论,当边际成本(MC)等于边际收益(MR)时,企业获得最大利润,此时的产量为企业获得最大利润的产量。因此边际成本对老油田决策是否增减产量,缩减或扩大投资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原油的生产每年都存在着逐渐递减的趋势,增产措施工作量逐年加大,油田企业的边际成本需考虑原油自然递减的情况,产量增加量中包括弥补当年自然递减部分的产量,即:MC=TC/Q=(TCn-TCn-1)/(Rn-Rn-1)=(TCn-TCn-1)/[(Qn+Qn)–(Qn-1+Qn-1)]
=[TC(Qn)-TC(Qn-1)]/[(Qn+Qn)–(Qn-1+Qn-1)]
=dTC(Q)/d(Q)
式中:TCn指第n年的原油总成本,TCn-1指第n-1年的原油总成本,Rn为n年的理想产量,Rn-1为n-1年的理想产量,Qn为第n年没有采取措施的实际原油产量,Qn为第n年的自然递减产量,Qn-1为第n-1年没有采取措施的实际原油产量,Qn-1为第n-1年的自然递减产量。根据上式,只要对总成本函数求导即可得到边际成本。
对于大港油田这样开发了40多年且规模不小的企业,短期内固定成本不会有较大的变化,变动的主要是操作成本,操作成本是引发边际成本的主要部分,而边际收益就是原油价格。考虑到税金及相关费用,根据MR=MC原理,当P-F=dTC(Q)/d(Q)时,实现利润最大化。其中P为原油价格(元/吨);F为单位产量分摊的税金及其它相关费用。
表42010年和2011年油井操作成本分级表
表52010年和2011年边际收入和边际成本情况表
从表4可以看出,油井的操作成本是逐级上升的,并且大于等于24美元/桶的油井的操作成本是急剧上升的。2011年与2010年相比,操作成本小于8美元/桶的井数所占比重下降4.66%,同时年产量所占比重也下降了5.15%;而操作成本高于24美元/桶的井数所占比重比上年增加了10.04%,同时年产量所占比重也增加了5.90%。由此可见,2011年与2010年相比,由于油田的开发条件越来越差,低产井、高含水井的井数及其产油量在全油田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导致油田高成本井的比例越来越大。
图2边际成本、边际收益、平均成本关系图
根据图2和边际成本法则,若边际收入>边际成本,可继续扩大合理经营产量,逐渐向Q2产量靠近;若边际收入
(三)从区块情况看不同油价下油田的经济效益。以上分析是从大港油田整体产量情况来看,以2011年为例从区块情况来看油田的经济效益。根据已开发油气田效益评价分类标准,
Q×I×(P-R)>C+F1+F2时为效益一类区块;
C
C操
Q×I×(P-R)≤C操为无效益井。
Q—年产量,I—商品率,P—不含增值税价格,R—单位税金,C—生产成本,F1—期间费用,F2—地质勘探费用。
调查的87个区块中,当油价处于40美元/桶时,效益评价结果如下:有55.65%的效益一类产量,有0.47%的无效产量。油价处于50美元/桶时,效益评价结果如下:有88.43%的效益一类产量,有0.47%的无效产量。当油价处于60美元/桶时,效益一类产量为92.13%。当油价处于80美元/桶时,有93.03%的产量为效益一类产量。当油价处于100美元/桶时,有99.66%的产量为效益一类产量。
表62011年区块效益评价分类表
油价对产量效益的影响较大,根据2011年80-100美元/桶的油价,效益一类井在油田的生产经营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在目前的成本不断攀升的状态下,如果油价较低时,无效产量所占比例会大增,且高效产量较少,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继续加强成本控制,以适应油价的大幅波动。
三、从长期来看,努力减少规模不经济
(一)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在长期,企业所有的要素投入都是可变的,企业可以使用更多的生产要素以扩大生产规模,生产企业所期望的产量,但扩大生产规模既可能获得经济上的利益,也可能引起收益的减少。一种是规模收益递增,意味着产出比例大于投入比例,若要素价格不变,单位产出成本下降,达到规模经济;一种是规模收益递减意味着产出上升比例小于投入增长比例,若投入要素价格不变,则单位产出成本开始上升,则是规模不经济。
(二)分析油田的经济规模。油田企业需要不断的进行勘探投资,获得更多的石油资源;需要不断的进行开发投资,增加新井,维护老井;需要不断的进行技术研究投资,提高石油采收率,石油的运输和销售需要专门的大型设备;职工需要经常的技术培训。为了寻找资源,减少递减,提高产量,油田企业不断的追加投资,这本身就需要石油企业有较大的规模,提高投资利用率,充分利用资源,才能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以求规模经济。上面我们分析了石油企业的规模经济性,但是这并不等于说石油企业的规模越大越好,经营规模过大使企业的有效管理和协调变得更加困难,这会引起生产效率的下降,而且石油资源的有限性,限制了石油的无限开采。因此油田企业要兼顾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寻找最合适的经济规模。
目前国内外研究经济规模,通常是以长期单位产品成本最低为标准来确定。如图3所示,长期成本曲线包罗着每一个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生产相应产出量最小成本点的轨迹,企业以此曲线为依据建置企业的规模,以便生产最佳预期产量。最低点E点为长期经济规模点。
图3长期平均成本与短期平均成本关系图
表72000-2005年投入产出情况表
表82006-2011年投入产出情况表
从表1、表2可以看出,大港油田自2000年至2011年平均总成本呈现先是平缓上升,后是加速上升的趋势。剔除钻井价格上升因素,从表7和表8的原油产能投资投入和产能产出的比例情况可以看出,2001-2007年产能变动比率大于产能投资变动比率,处于规模递增阶段,2008-2011年产能变动比率小于产能投资变动比率,处于规模递减阶段。回顾2008下半年到2009年年底,受金融危机影响,油田投资规模与产能建设规模多次调减、原油产量结构与总量多次调整,2010年、2011年依然是矛盾突出,开发储采比依然较低、勘探难度不断加大、稳产基础改善难度大、产量建设总量偏低、投资压力加大,油田的勘探开发工作仍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现实经济中,规模收益递增与递减,规模经济与不经济是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规模收益递减最终会超过规模收益递增,多数油田企业尤其到了中后期时期都存在一个规模收益不变阶段,该阶段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对规模收益的作用相互抵消。所以企业应注重规模收益不变阶段,当规模收益递增减弱,规模收益难以发挥时,企业采取种种现代化管理,努力减少规模不经济,延缓规模收益递减阶段出现,LAC曲线具有平缓的底,这意味着规模经济将很快耗尽,而规模收益在相当的产出区间保持不变或近似不变。
规模经济效益范文篇2
关键词:钦南地区,养殖业发展,经济效益,规模效益
钦州市钦南区位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区》的前沿中心地带,北距南宁市百余公里,濒临北部湾,东连北海市,西接防城港市,南拥钦州港,是钦州市辖区。钦南区是国家沿海水产星火产业带组成区域,我国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以农业为主的完全县级建制区,辖12镇,1华侨农场和四街道办事处,人口总共68万人,农业人口40万(58.82%),总面积2214平方公里。享有“中国大蚝之乡”、“全国优秀郊县(区)”、“全国科普示范县(区)”等美誉,2007年、2009年、2011年、2013年连续四次通过全国县(市、区)科技进步考核。
钦州对虾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市场需求量较大,不会出现产品滞销,市场风险较小。
近年来,钦南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水产业遵循“优质、高产、高效、健康、安全”的发展理念,不断提升产业化水平。对虾产业已形成了苗种、饲料、药物、养殖、流通一系列化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是我区水产领域产业化程度最高,产业链最完整的一个行业。
钦南区对虾产业发展也面临着难点与问题,尤其是种苗缺乏自主品牌,没有当地的亲虾培育,长期依赖其他地区;养殖技术参差不齐,部分养殖户主要靠运气,致丰年增产,灾年减收;产业化程度较低,标准化体系建设不健全,技术服务和培训体系不完善,带动转化能力不足,制约了养殖业规模的扩大;农民科技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对虾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增收等方面远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就这一对虾养殖中的难题,2014年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推出课题――《钦南区对虾高效生产集成技术示范》,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实施,并得到大力支持。该项目于2013年8月开始筹备,共投入1161万元,分五阶段开展,实现纯利润共1665万元,并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该项目的研究如下所述:
12013年钦南区对虾养殖的现状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钦南区海水咸度适宜虾、大蚝、鱼类等水产品的繁殖与生长,水产资源丰富,渔业潜力巨大,2012年经自治区科技厅认定为主攻对虾产业的示范县,对虾养殖业是当地农民主要收入。然而对虾养殖成功率不高,部分养殖户靠天吃饭,对虾育苗技术大多偏低,效益不突显,对于水生动物疾病也常常束手无策,听天由命。
2项目规模
2.1示范基地
共三个:康熙岭镇谢德鱼虾养殖场(450亩);康熙岭镇白鸡村对虾养殖基地(150亩);广西海纳绿洲海洋开发有限公司犀牛脚对虾养殖基地(占地1034亩,养殖面积950亩)。
犀牛脚镇沙角村的钦州海纳绿洲海洋开发有限公司对虾生产基地(占地1034亩、养殖水面950亩),主要应用推广对虾标准化养殖技术、无公害对虾养殖技术、水质调控技术与对虾病害综合防治等养殖技术。省科技厅委托钦州市科学技术局组织专家对其测产(2014年10月20日;2015年7月),亩产值(21906.72元;24979.20元)。
康熙岭镇团和大队青草坪村南围谢德鱼虾养殖场,养殖面积600亩;建立冬棚健康养殖面积2亩,主要应用推广对虾冬棚健康养殖技术。放苗时间2014年12月12日,平均成活率82%,产量是3640kg,产值26.2万元,毛利润50062元/亩。
康熙岭镇白鸡村及团和村对虾养殖基地养殖面积分别是150亩,主要应用推广微生物肥水养殖技术。
并且,建立钦南区尖山镇钦南区鑫农农业生产观光生态示范园,利用生物与农机技术紧密结合,从养殖池水的物理化学指标、微生物指标到水产品的投料饲养、病害防治,全部采用计算机系统实现远程数字化采集数据,按照设定健康养殖指标自动化机械操作可全程解决的方案,是无季节、不分日夜的水产健康养殖系统:保证养殖水产品高产量、健康高品质,还可将其排泄物及肥水种植果蔬。循环利用,节能、环保、健康,展示给游客观赏及学习。
例如,南美白对虾养殖自放虾苗后,通常需要进行90天以上的养殖,才能达到上市规格。在这个养殖过程中,对虾的排泄物、残饵和生物尸体等有机物不断积聚,对底质产生污染。当虾蟹池塘底质发生恶化时,每667O可施用1kg底改菌(1瓶)+4kg腐植酸钠或5kg沸石粉加适量水浸泡4―6h后均匀洒塘。情况严重的可连续施用2次。pH偏高时可施用降碱菌。
施用微生物时注意菌体活力及菌体数量,一般要求含3亿个/毫升以上的活菌体,且活力强,同时注意制剂的保存期,随着保存期的延长,活菌数量逐渐减少,故保存期不宜过长,并且打开包装后尽快使用。
2.2人员和设备配置
钦南区科学技术局:行政编制4人,实际人数7人,其中本科5人,大专2人,有中级技术职称5人,初级技术职称2人。科技局下辖“钦南区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增挂“钦南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牌子:定编、在编2人。全区12个镇(场)及四个街道办事处均配备了科技副镇长、科技助理;
钦南区水产技术推广站:钦南区水产畜牧兽医局下属的二层事业单位(增挂钦南区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水产养殖工程师2人,技术人员4人,单位配套有水生动物疫病检测实验室,配备有电子微显镜、恒温培养箱等一批实验器材。该站多次成功组织实施辖区内的水产类项目,均取得显著效果;
课题组:9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2人。专业覆盖水产养殖、农业科技管理、行政管理等,职称、年龄、专业结构合理。
钦南区康科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举办3期对虾养殖技术培训班,培训社员200人次,辐射带动养殖户500户;贯彻、推广应用对虾标准化养殖技术、无公害对虾养殖技术、水质调控技术与对虾病害综合防治、微生物肥水养殖技术等技术。
2.3该课题知识产权:属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的符合本地区应用的技术。
3课题发展措施
由钦南区科技局统一领导,争取政府资源,落实责任,强化财务管理和创新机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引入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农村专业协会等成功经验和模式。同时,动员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引导国家高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对海水立养殖科技服务体系开展多种方式的科技合作和对口帮扶。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需加强当地农民的培训,培育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开拓进取、愿意接受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的新型农民,突破当地对虾养殖业发展的制约。
4课题的成果与效益研究
技术支持:建立了钦南区兴桂南美白对虾良种场和钦南区兴科水产种苗场两个优质南美白对虾育苗示范基地和最先进的水质处理系统。选派谢龙伟、阮良鹏、陈家珍等3名具有对虾养殖及育苗技术的科技特派员,提供育苗和技术支撑,得到基地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经济效益:生产基地盈利1570万元,良种繁育基地盈利95万元,总纯利润1665万
社会效益:课题实施期间内,编制了《钦南区现代生态养殖技术培训教材》2000多份,先后举办开展了13期对虾养殖培训班,共培训人员1583人次。培训内容丰富,技术先进实用,得到基层养殖户的好评,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区科技局组织摄制了“对虾养殖好帮手”实用技术视频教材,通过媒体等方式推广对虾健康养殖技术,成效更为显著。
环境效益:项目规范对虾生产技术和使用新技术,减少污水排放和渔药使用,提升对虾品质和产量及安全性;建立良种繁育示范,增强钦南区对虾的市场竞争力;减少水源污染,优化生产环境,发挥资源优势,实现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5课题实施中发现的问题
专业技术人员少,技术指导服务跟踪不到位;资金缺乏,示范建设还尚未完善;重视和宣传力度不够,尤其是基层群众和部分养殖户。
规模经济效益范文篇3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的论述,近几年来经常见诸报刊。许多农经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见解,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共识,即必须改变当前狭小的农户生产现状,扩大和优化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但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经济学理论依据、土地规模大小与生产成本、经济效益之间的经济数量关系,以及适度规模的量化标准等,却鲜有论述或者论述很不深刻。从经济学的角度,特别是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最终一般都要归结于数量关系,才是明确的,具体的,才能对解决实际问题有所帮助。本文试图根据经济学的观点,以定量的方法,()探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依据。
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经济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