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话题作文

描写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12篇)

来源:网络 时间:2023-12-11 手机浏览

描写家乡的风俗作文篇1

每年春节,我们一家人都会回到妈妈的家乡——客家古邑河源。在河源过年很热闹,除了团圆饭,最过瘾的就是看“打火龙”了。

“打火龙”是客家乡村的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乡俗活动。火龙是由木棍和稻草扎成的,长达10几米,龙身上插满了香烛。

每年除夕,大家早早吃完团圆饭,“打火龙”活动就开始了。照例是一轮烟花炮竹,这时,龙身上的香烛已被点燃,八个经验丰富的壮汉将火龙高高举起,舞动着行走起来。围观人群激动起来了,发出雷霆般的欢呼声。我和村里孩子们在几条火龙之间来回穿梭着,边跑边叫,嗓子都喊哑了。人越来越多,场面越来越热闹,火龙走到哪,人们也跟到哪。远远望去,火龙身上闪着的灯火绵延几百米,场面十分壮观。火龙上下舞动着、跳跃着、欢腾着,龙身越烧越旺,在夜色的映衬之下,显得格外耀眼。在一条条火龙的舞动之下,客家乡村的春节也渐入佳境了。

每次看“打火龙”,兴奋和热闹过后,心里总是暖暖的。妈妈说“打火龙”的习俗在她小时候就有了。传说是神龙下凡赶走妖魔鬼怪,驱邪避灾,来年就会风调雨顺,老百姓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现在,我想起“打火龙”,在心里默默地盼望着,盼望客家人的火龙能驱除瘟疫,驱走冠状病毒,让我们早点开学。

明年过年,我要回河源看一场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打火龙”。

描写家乡的风俗作文篇2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家,每个家也就有自己的风俗。今天我就要给大家介绍我的老家——阜新

阜新是辽宁省很小的城市。那里比北京冷,也没有像哈尔滨天天下雪那么冷。

阜新有很多风俗,比如在除夕夜里要开门迎财神。年夜饭里要有鱼和丸子,有鱼是因为“年年有鱼”,丸子是因为希望家人团聚在一起。然后就要放烟花,放完了烟花才能回家吃饭,还有除夕当天只能吃两顿饭。

说了一些除夕的风俗,初五的风俗也有很多,而且都很有意思。只要到了初五,除了要放烟花还有我认为最好玩的一项活动,还要吃一样东西。

吃的东西是一个小朋友很爱在夏天吃的,那就是冰棍。冬天吃冰棍是只有在东北人们才做的习俗,但大家也就吃一两根。好多人都会去冰场滑冰,因为阜新是一个小城市,所以只能在湖面上在冻一层结实的冰。

爷爷告诉我,好多老年人从小就在那里滑冰。直到现在,他们还有很多人来到冰场上坚持滑冰呢!

关于初五吃冰的这个习俗,好多人都是吃冰棍。我在网上查到,据说以前没有钱去买冰棍吃,人们就在井边上挖冰块去吃。这样吃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好多人都认为初五吃冰就可以让你在新的一年里腰不酸、腿不疼、牙也不痛,干活浑身有劲!到现在为止,东北人一直没有忘记这个习俗,我们家一直遵循这些习俗呢!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家,每个家也都有很多有趣的风俗。希望你的家乡里也一样有很有趣的风俗。

描写家乡的风俗作文篇3

我的家乡是湖北,那里有许多独特的风俗。我最喜欢的是春节的习俗。

在我们那边除夕之夜12点的时候,各家要把一个做好的金元宝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招财进宝。这虽然看起来没什么用,但你做了还是希望会招财进宝,给自己一个美好的寓意和祝愿。做这个金元宝还是挺难的,有一次我制作了4次才做好,不过做完了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年初一,必须要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尊长,然后出门拜年。拜年是不问亲疏的,称为“拜年无大小”。我特别喜欢拜年中的不问亲疏,因为有些时候成绩没考好,邻居家问起来难免会有些尴尬。家中来的拜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俗语有“拜年拜节,糍粑发裂。”我当时看到这句俗语其实我是感觉有点奇怪的,因为拜年为啥和糍粑有关系呢?

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动火,饭菜都是先弄熟了,称为“压岁”。我在想如果不扫地的话,家里来的人会吃很多东西。在老家,很少人会扔在垃圾桶里,大部分都是扔在地上。如果不扫地的话,那岂不是垃圾要堆成山了呀!但是我觉得可能是我家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吧,不会发生垃圾堆成山的这种情况。初三才能开始挑水,并在井池旁边烧纸钱说是“买水”。门神也要在初二取下烧掉,俗谚说:“初三烧了门神纸,各人寻生理。”

新年伊始,举笔写字时,在过去要先用红纸写一幅“新正举动蛇笔,万事大吉利”地话贴在墙上。原来在过去人们都是自己写对联的,但现在都是买的。我非常喜欢看对联,因为对联上的字都是繁体字。虽然看不懂,但我觉得很好玩,而且我会慢慢地看,总会有一点细节是与楷体是差不多的。但每次我看的时候,总有些字我认不出来。我会去找我妈妈请教一下,也会问一下这个字是怎样演变过来的。我觉得认对联是非常有意思的。

正月十五是春节地的高潮,锣鼓敲得震天响。没有锣鼓或锣鼓少的时候,人们会把铁罐子也当成锣鼓敲。我们这边把这个习俗叫做“正月班半敲铁罐”。每当正月十五,我都会戴上我的耳机,因为那时候会非常的吵。如果说你融不进去,会觉得非常的烦。有些时候我会因为这个一个人在那生闷气,想着:怎么这么吵,要是没有这个活动该有多好呀!特别是他敲什么都好,偏偏敲到锣鼓。本来锣鼓声就大,现在刚好又敲这个,天呐!

我还是很喜欢我家的春节的,每当春节来临的时候我都过得非常充实。每天都有不同的事等着我去做。虽然爸爸妈妈在春节的时候很辛苦,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所有的麻烦习俗都是为了给新的一年开个好头。

描写家乡的风俗作文篇4

中秋只有吃月饼和赏月吗?我想并不是。我的老家江西就有一个特别的习俗——烧塔。

传说元朝时候,蒙古族对汉民族进行血腥统治。汉民族便纷纷发起了起义,并约定农历八月十五日以宝塔点烽火为信号,对元朝发起大规模进攻。虽然这次起义被镇压下去了,烧塔的习俗却流传下来了。

每年农历八月一到,我们就准备做宝塔,街头路边丢弃的砖头、瓦块和小石子都能用得上。宝塔做得越大,需要的材料越多,大的有时候要提前一两个月去捡呢。幸好老房子的屋顶都铺瓦,只要多走几处老房子,就能收获足够的瓦片。

等中秋节近了,材料收集得足够了,我们就开始搭宝塔了。在门外找一片空地,用砖围成一个圈,这就是塔基了。接着在塔基上一层一层往上砌砖。可别小看砌砖,可有讲究了:一是砖与砖之间的空隙一定大,这样烧塔的时候,火光透出来才好看;二是要留一个门,供烧火添柴用。砌完三四层砖后,注意砌最后一层砖时,门上用一块长砖覆盖,然后开始在砖上砌瓦。瓦片与瓦片之间也要留缝隙,但越往上瓦片就越密。渐渐的,宝塔的顶端只留下一个巴掌大的小洞,这就算完成了。

十五的夜晚终于降临了,大家都早早地吃完晚饭,走出家门烧塔。在宝塔里面加上柴,点了火,火光透出来,照得四周通明。宝塔内的火越烧越旺,还能听到柴火噼里啪啦的响声。火星从空隙里蹦出来,一阵风吹来,火星随着风飘舞,犹如满天星星,散落人间。火光映在人们脸上,那笑容比白天更好看。农村的夜晚,就这样被一座座红通通的宝塔点亮了。人们这么爱烧塔,也许是因为一座座宝塔里面装着人们的心愿吧:祝愿日子红红火火,家人平平安安。

宝塔里最后一团火也熄灭了,鸟鸣虫吟的声音伴着人们入睡。烧塔结束了,但这样古老的习俗会一直传承下去,我就是其中一个传承人。

描写家乡的风俗作文篇5

每次过年时,我都格外快乐。

因为,只要过年,大人们就一定会去买东西,我也就可以顺手取些小玩意。有人要问了,为什么不在平时买,而非要在过年时买呢?这里头呀,可大有讲究。

平日里,大人们都省吃俭用,虽说还不到一块一元硬币都舍不得的地步,但是,至少不会随便给我们小孩子买玩的。可是呀,到了过年就不一样了,大人们出手都特别阔,我们可以多拿些吃的糖呀,卡片呀。总之,小件的东西可以随便拿。在超市里买上了年货,离祭祖也就不远了。记得上一次烧祭祖菜的时候,足有十几个盘子,最中间用最大的碗放了一条红烧鱼。今年,也是这样。

和日常的吃饭不同,这祭祖的时候,可庄严的多。大人们在桌子正对门口的方向上摆了烛台,和一小杯土用来插香。每个人都一定要拜三次,许几个心愿,像什么出入平安之类的,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把用烛火点燃的香插进土里,再等上一会儿,说什么请神呀,先人的灵魂呀吃饭。其实,在这段时间里,桌上的菜不会有任何改变,也不会有筷子自动在虚空中漫步的灵异事件。外婆说,这是因为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相当于投影出了饭菜,所以对现实不会有任何影响。在这段时间里,所有人不得看手机、电视,不可随便讲话,不然可是对它们的大不敬。吃完饭,就到了放鞭炮的时候了。

每次祭祖,外婆都会拿一大包用黄纸做的“钱”,有的画着鲜红的莲花,有的折成元宝。把他们放进一个红色的炉子里烧掉,妈妈说这些钱可以让阴间的人花。先人们的灵魂可真幸福啊!每年都有人们给他们送钱。边感叹着,我去看那烈火,像无底洞一样蚕食着纸,那些被吃掉的地方,穿过无形的墙,到过阴间。看着那金黄明亮的火,我就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仿佛这世间只有这朵放着金光的花可以让事物来回穿梭于阴阳两界,而这花又有一种奇特的包容性,让人忍不住要扑上去。这恐怕才是飞蛾扑火的真正原因吧。送完了黄纸钱,我闲来无事,开始看动画片,过了一会儿竟想起了一件比看电视还要好玩的事,那就是——放鞭炮。

每次早几天的时候,爸爸都会去买一千多块钱的鞭炮。有些时候会少一点,但量也十分大。吃完饭到现在也没过多久,急不可耐的黑夜便侵吞了黄昏的余辉,那唯一的一抹暗红在山尖沉寂,形成无尽的暗。随着第一道光和第一声炮响,黑夜的空间开始被切割,一把把“刀”直冲云霄,随之破碎,最后消失。有时还带点着夜的鲜血。好似炮为刀俎,夜为鱼肉。那砧板上的肉,唯一的优势就是打不碎,再怎么切就是会很快愈合,好似对着空气一样。

十点早过了,放炮的人却越来越多。渐渐的,夜披上了新衣服,带上了新帽子。但是,这些都没有那用几村的灯火做成的鞋好看,红红的,亮亮的。

家乡的节真让人快乐呀。

描写家乡的风俗作文篇6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随着春姑娘的到来,我们将迎来一个岁时节令——清明。

每年清明节,无论有什么事情,我和爸爸妈妈都会赶到奶奶家去,因为在这一天,要祭拜我们死去的亲人。在绍兴我们基本不叫扫墓,而叫“上坟”。我们绍兴人对上坟时间也有特别的讲究,在当天一般只是给这三年内或者当年过世的亲人上坟,俗称“应清明上坟”;而清明前后15天,选定日子上的坟是“老坟”,到谷雨后一般不会再上坟了。

按照传统习俗,上坟时,各家会根据经济情况携带上水果,老酒,纸钱,报纸等物品。把报纸铺在坟前,将这些食物摆在上面,点上烟,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中,然后全家人一个一个叩头行礼祭拜。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清明节根据传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并且,经历史发展,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会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风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这些风俗习惯,给了我深深的启示:祭祖,告诉我们要牢记出心,不能忘本。

描写家乡的风俗作文篇7

我的家乡妈祖故里——福建莆田,古称“兴华府城”。

“大年三十除夕夜团圆饭,初一吃妈祖面,家乡人称它为‘做岁’;正月初四晚上又是满桌丰盛团圆饭,初五也是一碗妈祖面,俗称为‘做大岁’。”爷爷一边吃着妈祖面,一边绕有兴趣介绍“做大岁”的由来。

据莆田县志记载:明朝嘉靖年间,当时倭寇入侵兴华府城,血腥屠杀,城中官民四处逃亡,倭寇占据兴华府城,直到临近春节,以戚继光将军为首的援兵赶到,和城中幸存的官民一起奋力杀敌,驱赶倭寇,终倭寇不敌,才弃城而去。直到初二,兴华府城幸存民众才陆陆续续回到自己家中,收拾断壁残垣,安葬家中亡故的亲人。也因此,正月初二在莆田民间称为“探亡日”,是民众回到家中后互相探望亡故亲人的日子。为了避讳,在莆田便有了初二这一天不到亲戚朋友家中拜年的习俗。民众安顿好之后便约定在正月初四这天补过了年——“做大岁”,这一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

不仅初四晚团圆饭是丰盛的,初五也不例外,与初一一样。奶奶都会起个大早,为家人准备一碗妈祖面。“在妈祖面上,以八卦的图腾方式,相隔分别放置着五花肉、蛋块、豆腐条,顶方以紫菜、黄花菜及花生仁点缀其中”奶奶一边准备一边介绍,不一会儿一碗碗色、香、味俱佳的妈祖面便呈现在我的面前。“面”与“命”为谐音,一碗妈祖面必须不留一丝面,便意味着平平安安又长了一岁。所以,我一直认为妈祖面是最美味的食物,因为面里有浓浓的亲情和深深的祝福。

“莆田人无论身在何处,都不会忘了‘做大岁’。在莆田人心中‘做大岁’远比除夕夜‘做岁’更加隆重,这是一代又一代传承,因为‘做大岁’,在热热闹闹的团圆背后,是莆田400多年前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巨大苦难。现今传承‘做大岁’,也是让后人记住那段苦难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让后人传承抗倭中爱国自强、保卫家乡的莆田人永不言败的精神,是莆田人一笔独特的文化遗产,”爸爸一边慷慨说着,一边指着电视画面说:“宝宝,你看福建省第一批赴鄂抗疫医疗队,有我们莆田儿女身影——赵培培、陈黄冰,她们是昨天抵达武汉,放弃了与家人‘做大岁’团圆,与新冠肺炎病毒冲刺抢时间,是莆田人的骄傲,她们身上也正是传承着莆田人永不言败的精神。”

“爸爸,我长大了,也做一个像培培姐姐们那样的人。”从现在开始,我要脚踏实地,好好学习,做一个永不言败的莆田人。

描写家乡的风俗作文篇8

今年春节我们全家去了外婆家,大年三十还包了饺子。团团圆圆过了一个饺子年。

我我有一个大家庭,有外婆、大舅舅、大舅妈、小舅舅、姨妈、姨夫和两个姐姐。大年三十那天下午,外婆就从冰箱中拿出了一大袋猪肉,又从买菜的袋子里拿出了一袋子的青菜,对大家说:“今天晚上我们要吃青菜猪肉馅的饺子,谁来为晚上包饺子做准备啊。”

只见大舅舅撸撸袖子说:“我来洗菜、挑菜。”爸爸扶了扶眼镜说:“那我来和面。”姨夫站起来将嘴里的瓜子咽下清清嗓子说“我来切姜蒜。”他们三个人进去了,我也想要去帮忙,跑进了厨房,凑到正在洗菜的大舅旁边:“大舅舅我来帮你吧。”大舅舅不理我,撸着袖子埋头洗菜,水花哗哗的溅在他的身上,他前面的睡衣打湿了。他头也不回:“别过来,不然溅你一身。”我跑到了姨夫那里:“姨夫,我来帮你切。”只见姨夫十分娴熟的切着姜丝:“小心,别过来这里有刀哦。”我又跑到爸爸这里:“爸爸我来帮你。”爸爸面揉好了正准备烧水:“小心,这里有火!”我只好出来,看看外婆她们,都在吃着瓜子,看着电视。我又透过门缝听听,个个听起来十分卖力,锅碗瓢盆撞在一起的声音,菜刀敲在菜板的声音,水哗哗流的声音交杂在一块儿,像一首交响曲。

过了一会儿,大舅舅端着一盆饺子馅出来了:“大家来包饺子喽。”我便迫不及待的冲了上去,心想:“我今年一定要学会如何包一个像金元宝一样的饺子。”想到了这里我便开始包起来,我拿起一个皮儿在中间放上了三分之一的肉馅儿,用水在周围涂上了一圈,对折起来,用手捏起了褶皱,诶,我的饺子咋裂了个大口啊。我忙找到外婆,外婆可是一个包饺子能手,我要向她取取经。我问:“外婆,我的饺子为啥裂了一个大口子呀。”外婆说:“这是因为你上面捏的太狠了,把下头的皮捏在一起了。”她接过我的饺子看了看,说:“我来改这个,你自己再拿一个试试”。我再拿了一个,按前面的步骤做了一遍,最后又沾了一点水,我小心翼翼的捏起了褶皱,我尽量让这些褶皱相等一些。一下,两下,三下,这边也是,哈哈,我的饺子总算包好啦。可我的饺子却只能躺在那里无精打采,我又问外婆,外婆将我的饺子窝了窝,说:“这样窝窝就好啦,自己学学”。我再次将一张饺子皮放在了手心里,再放上了三分之一的肉,用水涂了一圈,捏上了好看的褶皱,再窝了窝,一个漂亮的饺子做好啦。将我的饺子放在‘队伍’饺子挺着大肚皮,戴着美丽的发卡,神气地站在队伍中,与其他饺子比毫不逊色。家人们也说着笑着包完了饺子。

煮饺子了,我们出来等着爸爸为我们煮饺子,我们说说笑笑,好不热闹。饺子来啦,只见爸爸端出了两大盘饺子,我们拿起了筷子,夹起了饺子,饺子真好吃,猪肉的浓香与菜的清香混合在了一起。

大家吃的吃,说的说,坐不住的下楼放鞭炮,看电视,欢声笑语留在除夕的夜色中。

描写家乡的风俗作文篇9

我的家乡是在荆州,我相信每个人应该都很熟悉吧,我的家乡是一座历史悠久充满文化底蕴的古城,家乡有很多民风民俗,像关帝庙会、荆河戏、荆州花鼓……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要数“采莲船”啦。

“采莲船”又称旱船,是荆州市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民间习俗舞蹈,以采莲船为道具,多在春节和元宵节期间表演。民间传说,采莲船是为了纪念蔡状元和观音娘娘坐船筹款的善举而表演采莲船的。

传说,有一个叫蔡状元的人,想为乡亲们做点好事。他觉得乡亲们过河没有桥,就动了修桥的念头。哪知道,桥只修了一半,蔡状元的家产就卖光了,他无可奈何,只好到处乞讨。正月初一这天,家家户户都在过年。蔡状元打着莲花闹,一边拜年,一边乞讨,想讨些钱来修桥。可是,一些有钱的人家看他像个叫花子,不想让他在自己家门前乞讨,老远就把门关上了。蔡状元一分钱也没讨到,就来到河边,望着半截桥哭了起来。一会儿,河里漂来一只花花绿绿的彩船。人们哪见过这种船,就都赶来看彩船。只见划船的是一位老汉,打着赤脚,船上坐着一位漂亮的姑娘。这时,老汉向围观的人边拱手,边说:“哪位公子能用银子抛中姑娘,就把她许配哪位为妻。”话音刚落,一些公子少爷就都跑回家,抱着大包小包的银子,朝姑娘身上抛。可抛了半天,谁都没有抛中。抛去的银子也都落在了船舱里,险些把船压沉了。原来,船里坐的是观音娘娘,划桨的老汉是赤脚大仙。观音娘娘看蔡状元很善良,才想这个办法帮他募捐修桥。那些公子怎么可能抛得中观音娘娘呢?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蔡状元和观音娘娘的善举,就玩起了“采莲船”。

采莲船一般用竹篾做龙骨,扎成船状,外用各色布块和彩纸糊成,船顶犹如楼阁,底部成船形,船中可容一人站立,当锣鼓响起时,采莲船便开始舞动起来,一名漂亮的姑娘站立在船内,做出采莲船行进的各种姿态,船外,男的化装成花脸做丑角,手摇大蒲扇,扮成滑稽的样子赶艄,逗趣取乐,女的手持竹桨在旁撑船并表演各种唱词,锣歇歌起,歌词多是自己临场即兴自编的,尽是恭喜发财、心想事成、健康长寿、家庭和睦、五谷丰登和大吉大利等方面的吉庆内容,而采莲船玩到哪家,哪家就得给点东西呀!因为观音娘娘坐彩船时,为的是募捐,如果不给点东西,就会显得主人太小气!

采莲船是荆州特有的风俗,怎么样,是不是很有趣呢?如果你到荆州来,一定要好好玩一下“采莲船”哦!

描写家乡的风俗作文篇10

“铛铛,财神到”锣鼓喧天,冲破云霄。我飞快的跑下楼梯,映入眼帘的财神口带长髯,头顶乌纱,足蹬朝靴,金银垫肚,外罩紫红袍,右手持宝剑,左手持大元宝,威风凛凛的,神气十足。紧接着有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响起一声:“金银财宝滚进来。”那声音是如此的浑厚,随锣鼓节奏,从屋外跳到屋内,从柜台前跳到帐桌旁,分别表演招财、兜财、送财的动作来获取一些钱财,我看向爸爸问:“为什么给跳财神的人钱呢?”“你想啊,他们穿着这么厚重的衣服,走那么多路为我们带来祝福是多么辛苦啊,所以才给它们钱啊,就像你考试全优我会奖励你一样,为他人的劳动成果负责啊!”爸爸推了推眼镜,语重声长的说,“那不跳财神不就是了”“跳财神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他们要把这个东西流传下去啊,而且他们也要赚钱养家。”“我也要上网了解了解老祖宗留下的东西。”

”哦,原来跳财神中的财神取自古代神话小说《封神榜》中的赵公明啊!”而且跳财神属于傩舞,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百姓把美好希望寄托于神灵,逢年过节想讨个吉利,盼望财神光顾。而且跳财神不仅有一人舞,另一人司锣兼挑夫两人组合、一人独舞,一个司锣,一个挑夫的三人组合还有三人舞蹈,一个司锣,一个挑夫五人组合的呢。而且跳财神的动作十分麻烦为手足并用。手部许多动作有其特定的含意。如招手示招财;托举示招到财宝亮于面前;扛肩示财宝多而重;推举示送出财宝;按掌示元宝置于钱柜银箱。舞拂尘示指令方向。脚上也有功夫:高跳步表兴高采烈;蹉步表扛宝进门;弓箭步表进宝方位;摆腿左右摇臀为逗乐,指腿称为翘脚财神。此外,还有“抖肩捧腹”、“捧宝转身”、“提襟藏宝”等动作。跳财神还反映了当时老百姓的精神追求和经济状态。

原来跳财神有这么多知识啊!学海无涯,学无止尽我要去了解更多的的知识!傲游在知识的海洋!

描写家乡的风俗作文篇11

早上,淡淡的晨雾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晨雾散去,太阳从东方徐徐升起,大街小巷沉浸在一片祥和欢乐的氛围中,人们向往的方向只有一个,那就是——家。而这时,除夕已经临近了。

每逢春节,米馃是桐庐人过年必备的美食,自然而然,做米馃的“大战”也就在家家户户打响了。我的外婆可是个包米馃的老手,蒸粉团、揉粉团这些技术含量高的活非她莫属了。水多了要烂,水少了要有干粉;蒸的时间长了要糊,时间短了要有生粉丁;搓揉少了不劲道,口感不糯;搓揉多了团子就凉了不易拿捏。只有外婆这样久经历练的人才把控的好。

想做出味美的米馃,馃馅尤其重要。外婆前一天就备好了老嫩适中的冬笋切成丝,让味道鲜美的笋丝更好地绽放自然的味道,加上外婆亲手制作的油豆腐切丁,再加上农家豆干丝、腌菜丝、榨菜丝,切丁的猪肉榨出猪油,浸润所有的食材,放下调料加上辣椒,撒一把脆嫩的蒜叶,把食材的美味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已接到做米馃壳子的任务,传统的米馃壳子都要手捏,虽然劲道但特别麻烦。在追求美食的路上,智慧的劳动人民始终会想出更好更便捷的方式,发明了做米馃壳子的机器,一扣一压,那米馃团子就变成了碗状,盛入菜馅收了口子,一个桐庐人喜爱的小食米馃就做成了。但原本那心想事成的愿望在我手里却破灭了,米馃压下去时,会粘在机器上,这可是个麻烦。嗯,模具里搓点菜油更加润滑,可还是不行,油都被米团子吸走了。哦,再给米团子抹了些面粉,这样油和面粉的强强联手,双重隔离,得以使米团子轻而易举地做出光滑而又软糯的米馃壳。就这样,我如法炮制,顺风顺水,功夫不负有心人,米馃越做越多。

转眼间,外婆已端着米馃到老屋土灶上蒸制,在烈柴猛火的高温催熟下,米馃正在接受水与火的最终塑造,等待完美成型,很快让灶间弥漫出浓浓香味。终于,满满一蒸笼的米馃出炉啦,我顾不及烫手,先抓一个尝尝,鲜香饴醇,沁人心脾,还带着竹蒸笼的清香味,可真是名副其实的舌尖上的美味。一个小小的米馃,它包含了我们在新一年里的期望,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别看米馃小,腹中乾坤大。辛酸咸辣香,温暖在心田,小米馃,一道不可缺少的岁末美味,春节的序曲徐徐拉开。

描写家乡的风俗作文篇12

“蓝蓝的大海,大海最美;晴朗的天空,白云最美……”这首歌歌颂了我最最亲爱的故乡——威海。威海是一个沿海小城市,但是它有着许多不同的风俗,多彩多样,我也尤爱它的不同风格,时而神秘,时而静美,而我,喜欢船和海。

在威海最有生命力的就属船了。渔民们把它看成自己的好伙伴,是赖以生存的依靠。因此,为新船点睛则成了最有意思的事。我来到港口,只见有条船在岸上,正在奇怪之时,又注意到了船头上似眼不是眼的凸起,那个凸起有一个黑圈,黑圈里面净是白色。

我靠近了一点儿,发现一旁的平房里走出来了一队人,领头的最风光,大概是船主。他的手里有一支沾了不少墨的大紫毫,后面是一队极整齐的锣鼓队,一群人把新船围了起来。大红的鞭炮登场,噼里啪啦,好不热闹!有人上前一步:“某船长择今黄道吉日,将……下面请船主为新船点睛!”又是一串大红的鞭炮,噼里啪啦。只见船主上前一步,毫不掩饰他的开心。众人一起鼓掌,我也跟着鼓。船长手持大紫毫,一步步极认真、极严肃地走到船头前,躬下身来,右手持笔,给那两个凸起在正中点了两笔。

鞭炮再次登场,噼里啪啦。这是一个极富生命力的新生灵诞生了。众人喊着“大吉大利”的号子,一齐给新船披红挂绿,直到满满当当,再也挂不上什么了为止。有人喊了一声:“来!大家一齐把新船推下海去!”众人你肩抵我肩,我肩抵他肩,一步一步地把没有浸过一点水的新船推下海去。船在水里,似乎真的是一条灵动的大鱼,摇着鱼尾,在说你好,仿佛在这世间又有了一个崭新的生命,一个鲜活的灵魂。

这样的风俗,是独特而别有意义的。我也好像一条鱼,默默游在大海中……

“威海,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