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体裁作文 > 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600字

来源: 时间:2024-08-02 手机浏览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后,我首先想到的是孔老夫子。孔老夫子作为一位教育大家,他的一生都在为教育做贡献。他所提倡的“因材施教”的教育观点,放在当今社会之下,仍然非常适用。

  教育的本意是育人,所以教育一定要把人放在首位,各种教学观念也都要以人为本。但是这样的话,就会出现一个问题: 每个学生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如何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对于这个问题,孔子给出了比较好的方法————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实施教育。而要做到这点,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的优势、劣势,各自特点。了解不同学生的长处和短处。因为老师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知道什么样的花该施什么样的肥,才能对症下药,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代教育,从理论上早已接受了这种观点,但在实践中几乎都把备课看做是备教材、备教案,很少备学生,不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别,千篇一律地灌输知识,至于哪些学生能接受,哪些学生不能接受,学生接受多少,很多教师都不去考虑。在他们看来,他们的任务只是教知识,至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和他们无关。其实不然,在我看来了解学生比教学本身更重要,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更多的去了解学生,尤其是那些个性迥异的学生,就像影片中的莫朗奇,如果不是马修老师的仔细观察,他那副唱歌的好嗓子可能就会被埋没。

  影片给我的另一个感受就是:不要轻视任何人。

  记得小学的时候,班上有个同学非常调皮,整天不认真听课,不写作业,成绩很低,总是倒数的。这样一来,时间一长,这位同学就成了老师眼里的坏学生,老师看见他总是不顺眼,六年以来一直如此。六年以后小学毕业了,这位同学升入了初中。在这之后,我曾和他有过一两次的来往,但也仅仅是一两次,当时我依然认为他陋习未改,还是和以前一样,对于这样的人,还是少接触的好。但是当中考成绩出来以后,我惊奇地发现,曾经小学班上的那个所谓的坏学生考的却比班上其他大部分学生都要好。

  这件事后,我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同时,这件事也深深地触动了我:人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无权轻视别人。好学生和坏学生都不是绝对的,坏学生有时未必就不如好学生,相反那些坏学生更容易成就伟大的事业。因为对于一个坏学生来说他所经受的要远比同龄人经受的多,它所承受的压力要比同龄人受到的压力大的多。那种被轻视的感觉,被人看不起的感觉……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体会的到。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抗压性更强,要比同龄人获得的更多,因为他们收获的是精神上的财富,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国电影,讲的是著名指挥家皮耶尔.莫抗治收到昔日老友电话,登门拜访,两人回忆起他们的孩提时起,那时他们是一所寄宿制学校-——“池塘之底”的在校学生,这所学校的学生多为不服管教的不良少年,有一天来了一名新老师,马修。正是他改变了这些孩子们。

  这个故事十分朴实,所有的情节都发生在那座小小的阴森的学生宿舍。马修是一个矮矮的胖胖的有点秃头的中年人,他刚来学校的时候情况并不好,校长冰冷的像一个吸血鬼,孩子们又吵又闹完全不听他的话,甚至有学生偷了他的包,差点毁了他的乐谱,而马修总是以宽容的心对待他们,还替他们掩盖以不受校长的惩罚。一个偶然的机会,马修发现了孩子们喜欢唱歌,之后,马修开始教他们唱歌。音乐的力量是神奇的,终年不会笑的数学老师也愉快地加入了进来,连可怕的校长也童心大起玩起了纸飞机。他让每个人都充分人知道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用真诚.音乐治疗孩子们的心灵创伤,得到自我实现。可好景不长,马修最后被迫离开了学校。

  这六十个学生有两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个就是皮耶尔,他是一个很好看的孩子,有一点叛逆,有一点任性。他有一位单身母亲,可想他曾受过多少白眼和歧视。他其实是很爱他妈妈的,不然他不会冒雨在窗外偷偷看着他母亲,他不会扔墨水到向他母亲献殷情的马修头上。他天生有一副好嗓子,向马修说的那样“他的声音是一个奇迹”,他其实很爱唱,但是出于孩子气的原因,他坚决要和马修老师对着干,还好,最后他还是加入了,这直接引导他走上了从事音乐事业的道路。

  另一个孩子是蒙丹。他是个可怜的孩子,行为不端被送进“池塘之底”。他不服管束,屡教屡犯,还带坏其他孩子,满嘴的污言秽语,连马修都拿他没办法。不久他出逃了,而那是学校里刚好少了十万法郎的经费,无疑他就被当成了罪犯。之后,蒙丹被抓回,校长怒不可遏对他一阵暴打,他依然不肯说出前的下落,于是他被关进了监狱,临走前他那蔑视一笑,我记忆犹新。最后真相大白,小偷另有其人。当蒙丹被放出来以后,他竟然放火烧学校进行报复!蒙丹是马修唯一没有帮到的人,他其实才是真正可怜,没人谅解他,而他也自甘堕落;有人伸出援手,而他却不愿意接受;没有偷钱,也不愿意辩解。最后离开了监狱,他已经彻底完了。与之相似的皮耶尔也差点成了这样,还好还好,他被马修拉住了。这两个孩子的对比是本剧高明之处,相似的开头,迥异的结局,被救赎与不愿接受,导致了他们人生的不同。

  马修真是个好老师,他帮助了这些孩子,虽然他只是个“小小小小的学监,一个失败的音乐家”,但是他用不一般的爱心.信任.,理解和真诚改写了孩子们灰色的记忆,留下了欢声笑语。如一缕阳光,春风化雨!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多方面的尝试失败后,五十多岁的马修来到了塘底学校。马修来到这个学校的时候是早上,大雾弥漫笼罩着生锈的学校大门,接着镜头移到了黑色的破旧的教学楼。整幅画面给人的感觉就是压抑、不舒服,好似马修来到的不是学校而是监狱。

  实际上,因为校长哈德森的管理理念——犯错惩罚,这个叫塘底的学校就是监狱,或者像马修在辞职前说的 ,这里是地狱。这里的惩罚大多数时候都是关禁闭,八九岁的孩子因为犯错一下子要管半个月禁闭,而且禁闭期间禁止家人探望。这个校长对待学生的态度,和希特勒对待犹太人的态度有什么区别?

  塘底是一所特殊学校,这个学校的学生都是被其它学校开除的"问题学生"。"问题学生"的代表有三个,第一个是郭和颐,第二个是皮埃尔,第三个是电影后半段被送到塘底进行适应能力测试,最后因为校长体罚怀恨在心,放火烧了学校的孟丹。

  马修老师身上的最光辉之处,在我看来就是勇气和智慧。

  在了解了上一个老师离开的原因是被学生用刀刺伤之后,以及亲眼目睹了校工掉入郭和颐 设计的报复陷阱,而差一点弄瞎眼睛之后,马修还是选择了留下。他难道是不害怕吗,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不,他也害怕。就像马修自己说的,他自己也很害怕,害怕睡觉的时候学生闯进来要了他的命。所以,这就是马修令人敬佩的地方,虽然害怕但仍然选择面对,而不是像那个手臂刺伤的老师一样溜之大吉。另一个表现马修勇气的地方,则是马修主动找校长,请求校长允许用自己的方法惩罚犯错的学生。在校长让马修停止合唱团之后,马修把合唱团转移到了地下,这是马修勇气的第三次体现。这个勇气用儒家的话来说,叫:"道之所存,虽千万人吾往矣。"

  爱,当然是教育的前提,但没有智慧的爱,爱也不会起到任何作用, 甚至会起到反作用——让学生觉得老师软弱,而更加无视纪律肆无忌惮。关于教育智慧,马修老师也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标杆。让郭和颐照顾校工,而不是直接体罚;帮皮埃尔说谎,保护皮埃尔的自尊心;第一节见面课,面对学生的刁难用幽默的语言轻松化解;查学生宿舍,学生用编的歌曲骂自己光头而没有大发雷霆,反而鼓励学生继续唱,结果发现了学生唱歌的兴趣和天赋组建了合唱团。

  电影的结尾很感人,当马修被校长开除,带着行李走到教学楼下时,所有学生把写着感恩的话祝福的话的纸折成飞机,从窗户上一个接着一个飞到了马修的手里。此刻的马修会因为失去工作痛苦吗?不,他心底只有幸福。

  今年是自己做教师的第五年,明天是做教师过的第五个教师节。希望,自己也是一个能改变学生命运的老师,被学生喜欢的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