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苑》“齐桓公出猎”阅读训练二则附答案
“齐桓公出猎”阅读训练一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15分)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①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②之过也。使尧在上,咎繇③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
【注】①牸牛:母牛。②夷吾:即管仲。③咎繇:人名,法官。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⑴以臣名之( ) ⑵臣故畜牸牛( )
⑶公诚愚矣( ) ⑷管仲正衿再拜曰( )
16、请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3分)
_______________
17、管仲“请退而修政”的原因是__________ ,“修政”的内容是____________ 。(2分)
18、请给文中画线的句子用“/”断句。(3分)
臣 请 陈 之 臣 故 畜 牸 牛 生 子 而 大 卖 之 而 买 驹。
参考答案:
15、(4分,每题1分)
⑴以臣名之( 命名 ) ⑵臣故畜牸牛( 养 )
⑶公诚愚矣( 确实 ) ⑷管仲正衿再拜曰(使……正/整理好)
16、⑴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3分)
_ 假使尧做国君,咎繇当法官,怎么会有夺人马驹的呢?/假使尧在上主政,咎繇当法官,怎么会有夺人马驹的呢?(“使”、“理”、“安”各1分,兼顾全句)
⑵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3分)
_ 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一样被欺负,也一定不会给他马驹的。(“见”、“暴”、“与”各1分,兼顾全句)
17、管仲“请退而修政”的原因是狱讼不正(1分),“修政”的内容是完善法制。(1分)(意思正确即可)
18、请给文中画线的句子用“/”断句。(3分)
臣 请 陈 之 / 臣 故 畜 牸 牛 / 生子 而 大 / 卖 之 而 买 驹。
“齐桓公出猎”阅读训练二附答案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①,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逐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
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②之过也。使尧在上,咎繇③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
注:①牸牛:母牛。 ②夷吾:即管仲。③咎繇:人名,法官。
15、写出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以臣名之________
(2)臣故畜牸牛________
(3)公诚愚矣________
(4)管仲正衿再拜曰________
16、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与另三句不同的一项是(2分)
( )
A、是为何谷 B、何为以公名之
C、以臣为愚 D、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17、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从全文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桓公、管仲都认为愚公不是愚者。
B、桓公、管仲都认为愚公是愚者。
C、桓公认为愚公是愚者,而管仲认为他不是愚者。
D、桓公认为愚公不是愚者,而管仲认为他是愚者。
19、管仲“请退而修政”的原因是________,“修政”的内容是________。(2分)
答案点拨与解析:
15、(1)命名 (2)养 (3)确实 (4)使……正(或整理好)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1)“名”后有宾语“之”,所以在这里只能作动词“命名”讲。和课文《种树郭橐驼传》中“甚善。名我固当”中“名”一样的意思。(2)“畜”后加宾语“牸牛”(母牛),也只能是动词“畜养”之意,如《论语·乡党》:“君赐生,必畜之”。(3)“诚”有真心、不虚伪,确实、的确,表示假设这三种义项,结合上下文“确实、的确”恰当,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中“诚”是一样的意义。(4)“正”字的理解,关键问题是“衿”是“襟”(上衣前面的部分)之意,就能知道它的意思了。)
16、B(解析:本题考查文中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为”字有两个读音,一个是“wéi”,一个是“wèi”,读前一个音时多是动词,后一个音多作介词。在此题中,A、C、D三个选项都应读“wéi”,都可以解释为“是”之意,A项中“是”即代词“这”之意,“为”是“是”之意;C项中“以……为”是“认为……是”之意;D项中作谓语动词“是”之意,而B项中“何为”是宾语前置,应是“为何”,读音也应读“wèi”,作介词“因为”讲,因此选B。)
17、(1)假使尧在上主政,咎繇当法官,怎么会有夺人马驹的呢?(重点词:“使”“理”“安”各1分)
(2)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一样被欺负,也一定不会给他马驹的。(重点词:“见”“暴”“与”各1分)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能力。做这一类题特别需要注意的就是句中关键词语的翻译。第一句中的“使”“理”“安”和第二句中的“见”“暴”“与”,再结合语境,做到文言翻译的三个要求:信(准确)、达(通顺)、雅(语言优美)。
18、C(解析:从文中“公诚愚矣!夫何为与之”和“桓公遂归”,可见齐桓公确实认为老者是愚者,他并未参透老者的用意,于是归朝“以告管仲”,而管仲听后“正衿再拜:‘此夷吾之愚也。使尧在上……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改’”,可以看出管仲参透了老者的用意,并采取了实际行动,因此,二人的观点并不相同,所以选择C项。)
19、狱讼不正 完善法制
(解析:本题考查对全文的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筛选出文中的信息,从“狱讼之不正”“请退而修政”可以概括得出,注意所给的提示信息:咎繇是法官,并且狱讼也主要是司法方面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