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的区别范例(3篇)
东西方文化的区别范文
(一)变量的选取本文被解释变量为文化消费,统计口径包括文化娱乐用品和文化娱乐服务。被解释变量选取文化消费的绝对支出和相对支出,解释变量选取当期家庭总收入、上一期家庭总收入、上一期文化消费等。本文从个人特征、家庭环境、家庭金融、社会互动、预期五个方面选取控制变量。个人特征选取年龄、年龄的平方、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年限、就业情况、行业、社会阶层、健康状况、户口、党派、、民族;家庭环境指标选取家庭规模、16岁以下人口占比、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重大疾病人员占比;资产负债的细分借鉴Sudip-to、陈斌开、李涛(2011)的方法,家庭金融选取金融资产、非住房的实物资产、家庭住房资产三类资产指标和用于建房购房、用于教育、用于做生意、用于股票投资、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用于家庭成员治病、用于家庭生活其他困难和其他负债八类负债指标;社会互动指标选取为是否经常参加单位、社区组织的公共活动;预期指标分别选取为经济形势预期、生活消费品价格预期、收入预期三类。
(二)描述性统计结果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③的文化消费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当期的还是上一年的文化消费,无论是文化消费的绝对值还是相对值,都体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细分区域看,东部地区上一年和当期的文化消费在四大区域中占比最高(0.068>0.052>0.05>0.032;0.068>0.059>0.05>0.036)。东北地区上一年和当期的文化消费在四大区域中占比最低(0.032<0.05<0.052<0.068;0.036<0.05<0.059<0.068)。西部地区上一年和当期的文化消费绝对值和相对值略高于中部地区(1852.24元>1595.69元,0.052>0.05;2370.37元>1637.19元,0.059>0.05)。从表2中可以看出,当期东部地区文化消费占比(6.77%)最大,文化娱乐服务占比比文化娱乐产品占比多0.25个百分点,这可能与我国东部地区的地理位置有关。东部地区省份多位于沿海经济带,对外开放度较高,获取最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相关信息比较迅速。东北地区文化消费占比(3.55%)最小,文化娱乐服务占比比文化娱乐产品占比少0.97个百分点。这与东北地区的气候有很大关系。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居民的外出活动少,获取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关信息的速度较慢。居民即使有文化消费,也不倾向参与户外的文化娱乐服务活动。出乎意料的是,西部地区的文化消费占比(5.91%)高于中部地区(4.95%)。这可能与抽样调查的样本选择有关,西部抽样调查的地区为四川省内文化消费水平较高的成都市、德阳市、攀枝花市和甘肃省内相对富裕的兰州市和天水市。
二、回归分析
(一)模型的选择1.Tobit模型我国的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不是呈正态分布,同时有大量的文化消费支出的绝对值为零(3923个样本中有225个文化消费支出绝对值为0)。如果直接用OLS模型进行回归,会导致估计偏误。事实上,截断的观测值(也就是被解释变量为0的数据)在性质上与未被截断的观测值有较大差别,不能将这些数据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回归。而Tobit模型恰好可以处理这类数据。因此,截断数据变量方程表达式可以写成。2.OLS模型为了使离散数据的曲线更加接滑曲线,笔者对部分变量取对数,再用OLS模型进行回归,方便建模后经济学意义的解释。
(二)模型的设定根据前部分的叙述,本文设定的模型如下:其中zi包含了本文考虑在内的所有其他影响文化消费的因素。
(三)模型的回归分析首先,利用Tobit模型,从文化消费的绝对值和相对值两个方面分析总体样本的文化消费弹性和影响因素。根据模型1、2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从表3(1)列到(6)列可以看出,当期家庭总收入对文化消费有正向的影响,而且至少在1%水平上显著且稳健,在分别剔除上一年家庭总收入和上一年文化消费后,显著性没有变化。(3)列和(6)列全面考虑了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因此更有说服力。根据上述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第一,当期家庭总收入影响文化消费。当期家庭总收入增加1%,文化消费增加0.726%,文化消费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增加0.012%。第二,文化消费存在消费惯性。上一年文化消费增加1%,当年文化消费增加0.398%,文化消费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增加0.008%。第三,个人特征影响文化消费。受教育年限增加1年,文化消费增加0.054%,文化消费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增加0.001%。与较低的社会阶层相比,较高的社会阶层文化消费增加0.217个百分点。与其他户口的居民相比,非本地农村户口的居民文化消费减少1.262个百分点。与有的居民相比,没有的居民文化消费增加0.322个百分点。第四,家庭环境影响文化消费。家庭人口数增加1人,文化消费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减少0.004%。16岁以下人口占比增加1%,文化消费增加1.205%。重大疾病人员占比增加1%,文化消费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减少0.017%。第五,家庭金融影响文化消费。家庭金融资产增加1%,文化消费增加0.020%,文化消费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增加0.001%。家庭成员治病的贷款增加1%,文化消费减少0.102%。购买耐用消费品的贷款增加1%,文化消费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减少0.005%。其次,利用OLS模型,细分样本,划分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从文化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和影响因素分析四大区域的文化消费差异。根据模型3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从表4可看出,(1)列和(2)列分别剔除上一年家庭总收入和上一年文化消费后,显著性基本没有变化。(3)列全面考虑了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因此更有说服力。根据上述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第一,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居民文化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同。东部地区居民家庭总收入增加1元,文化消费增加0.044元。中部地区居民家庭总收入增加1元,文化消费增加0.038元。西部地区居民家庭总收入增加1元,文化消费增加0.113元。东北地区居民家庭总收入增加1元,文化消费增加0.030元。第二,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居民文化消费的惯性不同。东部地区文化消费惯性最强,东北地区最弱。东部地区上一年文化消费增加1元,当年文化消费增加0.436元。中部地区上一年文化消费增加1元,当年文化消费增加0.233元。西部地区上一年文化消费增加1元,当年文化消费增加0.269元。东北地区上一年文化消费增加1元,当年文化消费增加0.189元。第三,东部地区受教育年限、家庭规模、用于家庭成员治病的负债对文化消费的影响显著。受教育年限增加1年,文化消费增加91.492元。家庭人口增加1人,文化消费减少245.646元。用于家庭成员治病的负债增加1元,文化消费减少2.369元。第四,中部地区健康状况对文化消费的影响显著。与不健康的居民相比,健康的居民文化消费增加459.773元。第五,西部地区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的负债对文化消费影响显著。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的负债增加1元,文化消费减少11.7元。第六,在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民族和金融资产对文化消费的影响显著。中部地区汉族居民的文化消费比少数民族多906.486元,东北地区汉族居民的文化消费比少数民族多766.763元。东部地区金融资产增加1元,文化消费增加0.006元。东北地区金融资产增加1元,文化消费也增加0.006元。第七,在东部和东北地区,用于建房购房的负债和用于做生意的负债对文化消费的影响不同。在东部地区,用于建房购房的负债增加1元,文化消费减少0.023元。用于做生意的负债增加1元,文化消费增加5.208元。在东北地区,用于建房购房的负债增加1元,文化消费增加0.06元。用于做生意的负债增加1元,文化消费减少13.126元。第八,在西部和东北地区,用于股票投资的负债对文化消费的影响不同。在西部地区,用于股票投资的负债增加1元,文化消费减少12.246元。在东北地区,用于股票投资的负债增加1元,文化消费增加14.343元。
三、研究结论
东西方文化的区别范文
一、2009年我国地区经济的基本形势
(一)各地区经济呈现稳步回升趋势,回升基础不断巩固
2009年,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四大区域经济分别比上年增长13.4%、12.6%、11.6%和10.7%。与上年相比,西部地区增速加快了1.0个百分点,增幅提高了3.1个百分点;中部和东部地区增速分别回落了0.5、0.4个百分点,但降幅分别收窄了1.6和2.9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增速回落了0.8个百分点,降幅停止扩大。与前三季度相比,中部经济增速加快了1.5个百分点,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加快了1.0、1.0和0.8个百分点。各区域经济增长逐季加快,经济下滑态势得以扭转,经济回升的基础不断巩固。
(二)中西部地区发展较快,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2009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表现出更为强劲的发展势头,西部地区增速居四大区域之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均超过东部地区。在经济增长最快的前十位省份中,西部地区占5个、中部地区占3个、东北地区占2个、东部地区仅有1个(第十位有两个省份并列)。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四大区域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8.5%、8.4%、19.4%和53.7%,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比重比上年增加0.7个百分点。此外,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等主要指标的增长速度均快于东部地区。一年来,中西部地区一大批交通基础设施、重大水利工程和重大能源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旅游等民生事业加快发展,各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加快,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有所增强。
(三)重点地区开发开放步伐加快,地区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9年,作为应对经济危机实施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区域规划和区域性政策文件。国务院相继批复了关中―天水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横琴、辽宁沿海经济带、中国图们江地区、中部地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8个区域规划,印发了推进上海建设两个“中心”、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等多个区域性政策文件。在一年的时间里,区域规划和政策性文件出台数量之多是前所未有的,其产生的积极效应、引起的广泛关注也是前所未有的。随着区域规划与政策性文件的出台,我国区域经济版图发生重大变化,重点地区开发开放力度明显加强,发展速度显著提高,迅速成长为引领各个区域发展的增长极。经济增长较快的省份在一定程度上均得益于经济增长极的强力推动,例如:天津在滨海新区快速发展的强力推动下,经济增长速度高达16.5%,位居全国第2位、东部地区之首;北部湾经济区加快发展推动广西经济同比增长13.9%,增速居全国第5位。
(四)各地区投资快速增长,国内消费平稳提升
2009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促进投资和消费发挥了积极作用。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同比分别增长23.0%、35.8%、38.1%和26.8%,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增速较上年分别加快了3.2、3.5和10.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增幅最大,东北地区增速比上年回落了7.6个百分点,是四大区域中唯一增幅下降的地区。从投资构成看,各区域建筑安装工程投资仍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中部、西部、东北和东部的增速依次为36.8%、36.7%、36.1%和25.0%。西部、中部、东北和东部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依次增长32.3%、32.3%、30.0%和18.6%。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比设备投资增速快,表明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对基建投资的促进作用更大。国内消费方面,四大区域的市场销售均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速度位次是:西部、中部、东北和东部,分别增长19.7%、19.2%、18.9%和17.4%,增速比上年回落了2.6、4.0、3.6和4.0个百分点;但与前三季度相比,四大区域增速有不同程度的加快,分别加快了0.7、0.4、0.5和0.8个百分点。
(五)对外贸易继续大幅下降,但降幅明显收窄
2009年,全国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22072.2亿美元,同比下降13.9%;与前三季度相比,降幅继续收窄,缩小7.0个百分点。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同比分别下降13.3%、21.7%、14.3%和16.4%,与前三季度相比,降幅分别缩小了7.0、6.7、8.3和5.2个百分点。出口方面,全国实现出口总额12016.6亿美元,同比下降16.0%,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5.3个百分点。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出口总额同比分别下降14.5%、29.0%、20.6%和26.4%。其中,东部地区降幅比前三季度缩小了5.4个百分点,出口总额占全国的88.3%,预示我国的出口需求正在逐渐恢复;其他三个区域的趋势与东部类似,出口有所下滑,但降幅明显缩小。进口方面,全国实现进口总额为10055.6亿美元,下降11.2%,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了9.2个百分点。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进口总额同比分别下降11.9%、11.1%、4.4%和2.3%。其中,东部地区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9.0个百分点,进口总额占全国的88.1%。其他三个区域进口趋势与东部相似,增速仍有所下滑,但降幅均不同程度收窄。
(六)各地区产业构成趋向合理,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
2009年,各地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二产业比重均有所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有较明显上升。从第一产业看,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第一产业比重分别为6.6%、13.9%、13.8%和11.6%,同比分别降低0.2、0.7、1.8和0.1个百分点;从第二产业看,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为49.6%、50.4%、47.6%和49.9%,同比分别下降2.1、0.5、0.5和3.1个百分点;从第三产业看,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43.8%、35.7%、38.6%和38.5%,同比分别上升2.3、1.2、2.3和3.2个百分点。以上变化表明,在应对国际危机影响的过程中,中央关于“调结构”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七)区域合作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各地纷纷推出了本地区应危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把加快推进区域合作、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作为一项重大举措,与以往相比,区域间开展合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大大提高,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产业区际分工趋于合理,区域之间良性互动进一步加强。一年来,跨省区的党政领导互访日趋频繁,一揽子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相继签订,一些新的区域合作组织和形式不断涌现,区域一体化趋势更为明显,产业转移力度明显加大。“抱团取暖”、合作交流成为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提高整体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有效手段。区际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势头良好,有关省市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意见。内地与香港、澳门经贸关系更加紧密,两岸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国际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大湄公河次区域、中亚地区、图们江地区开发合作机制在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和贸易便利化等领域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二、2009年地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各地区经济尚未根本恢复,外部经济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2009年,东北、中部和东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回落,只有西部地区增速提高了1个百分点,但仍未达到2007年的增长水平,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危机之前的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从外部环境方面看,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存在。金融领域风险尚未根本消除,银行慎贷惜贷状况仍难以根本改观。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高企,威胁着世界经济复苏的社会基础。新增流动性大量涌入虚拟经济,国际社会通胀预期有所增强。上述情况,仍将影响我国各地区经济的全面恢复。
(二)区域经济增长仍以投资拉动为主,消费与出口驱动力严重不足
总体来看,2009年各地区投资增速已处于高位,受中央投资规模难有较大增加、银行贷款更为审慎、民间投资尚未有效启动、地方配套资金筹措压力大等方面影响,2010年各地区投资增速有可能放缓,单纯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恐难以为继。在国内消费方面,2009年四大区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上年均出现了明显回落,城乡居民收入短期内难以较大幅度提高,特别是消费潜力最大的农民群体购买能力有限,一些鼓励消费的政策效应也呈递减趋势,扩大消费仍面临不少制约。在外贸出口方面,由于发达经济体需求继续疲软,加之针对我国的贸易争端有所增多,出口形势依然严峻。
(三)中西部经济基础仍然薄弱,地区经济发展仍不平衡
虽然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经济占全国经济的比重略有提高,但东部地区目前仍占全国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从其他经济指标比较来看,东部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总和的比例分别是:第一产业增加值1∶1.75,第二产业增加值1∶0.86,第三产业增加值1∶0.73,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42,进出口总额1∶0.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7,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0.64,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1∶0.96,财政收入1∶0.7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西部及东北地区除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于自然因素和国家政策扶持高于东部地区外,其他方面均与东部地区存在明显差距。人才、产业、资金等资源要素仍大量向东部聚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依然较为薄弱。
(四)区域合作内生动力不足,产业梯度转移缺乏强有力机制推动
当前,为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各地区依然把“保增长”作为主要目标,经济发展的重点仍主要放在投资规模大、产值利润高的行业,区域分工意识不强,开展区域合作的内生动力不强。同时,区域间尚缺乏强有力的管理协调机构和法律约束,地方政府出于局部利益的考虑,对资源配置的随意性较大,难以从区域协调角度进行决策。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存在趋同迹象,区域性经济中心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强,城市之间开展区域合作的动力不足。
(五)经济发展与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依然较为突出
随着产业转移活动加强,“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倾向有所抬头,中西部地区环境容量压力有所增加。同时,不顾及环境保护,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现象在各地区特别是在广大中西部地区还普遍存在,个别地区甚至为了经济增速而放低了环保要求,科学发展的理念还有待进一步强化。
三、促进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培育区域增长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扎实推进已出台区域规划和区域性政策文件的实施工作,加快推进成渝经济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通过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在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培育壮大一批新的经济增长极,继续采取以点带面、以线串点的开发模式,推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进一步加大对、新疆、宁夏、青海等省藏区、广西等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政策支持的力度,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使区域开发在空间上趋向协调,努力形成各地区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保持投资适度增长,进一步调整投资重点和方向
继续发挥投资在拉动地区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民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不同区域的投资针对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更多地转向改善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就业培训、地震灾后重建等民生和公共事业领域;对中部地区要围绕“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建设,重点向“三农”、基础设施和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建设等方面倾斜;对东部地区的投资更多地转向扩大消费需求和调整产业结构领域,侧重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化产业集群、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东北地区要将投资重点放在促进产业振兴及提高粮食产能方面,同时注重改善民生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等方面的投入。
(三)推动出口稳定增长,提高引进和利用外资质量
要坚持开拓国际市场和扩大国内市场并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健全开放型经济体系。努力促进出口稳步回升,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稳定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提高出口产品档次、附加值和竞争力,继续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做好利用外资工作,提高引资质量,根据不同地区特点,研究细化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外资指导目标和区域性政策,重点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积极推进沿海、沿边地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重点加强与东盟、中亚、东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力度。
(四)努力发掘扩大内需潜力,积极推进中西部地区城镇化
从区域来看,扩大内需的潜力在中西部;从城乡来看,扩大内需的潜力在农村。推进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有利于拓展内需增长和经济发展空间,拉动投资和消费增长。在推进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将其与地区发展、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量、提高低保收入和最低工资标准、继续实施刺激汽车、家电消费等政策,扩大居民特别是新增市民的消费需求。积极推进土地管理和户籍制度等方面配套政策的改革。
(五)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区域产业结优化升级
各地区应积极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计划,加强技术改造,提升优化传统产业,夯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东部地区应率先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生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发展方式由依赖资源要素和出口向依赖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转变,形成新的和更高层次的国际竞争优势。中部地区应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提升原材料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西部发展中应注重调整资源依赖型发展方式,探索实施资源就地转化战略,延长资源加工产业链,积极培育装备制造业、高新科技产业、农牧产品加工业和旅游等产业。东北地区应加快落实装备、石化、轻纺、医药、冶金、建材、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振兴方案,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六)建立和完善区域合作平台,引导产业区际有序转移
各地区要抓住国内外产业加快转移的机遇,发挥各级政府、区域组织在区域合作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积极完善区域合作的信息平台建设,构建有利于开展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性文件,加快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成功模式。认真总结对口支援的成功经验,扎实推进对口支援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七)坚持倡导科学发展,促进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
东西方文化的区别范文篇3
【关键词】信贷配给区域差异区域经济
一、引言
信贷配给是信贷市场上存在的一种典型状况,是指在银行所报的利率条件下,人们对贷款的需求超过了银行所能提供的贷款数量,这时银行报出的贷款利率是低于市场出清利率的。
从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经济结构从近乎绝对平均化的贫穷状态开始向多样化的发展演化,一方面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区域性的差异越来越明显。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动力,我国的信贷也由改革开放前的行政均衡状态而呈现了区域信贷市场严重分化的态势,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信贷配给弱化,中西部地区信贷配给状况加重的局面,这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阻碍。
区域信贷配给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区域内的信贷供给无法满足区域内的信贷需求,从而使得区域内的信贷市场无法出清。这里的区域可以是区域经济学中泛指的任何区域范围,包括城乡和农村,行政省区的分类等,本文这里的区域特指以行政省区为基础的我国三大区域的划分,即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试图探讨这三大区域之间的信贷配给差异。
二、我国信贷配给的区域差异
(一)我国信贷配给区域差异描述
1.存款区域差异逐渐扩大。从存款的区域分布来看,从改革开放至今,三大区域的存款额始终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但是差异在逐渐扩大。1988年东部地区的存款余额为4086.3亿元,分别是中部和西部地区的2.2倍和3.6倍。1992年东部存款余额为11392.7亿元,分别比中部和西部多6922.9亿元和8631亿元,也分别是中部和西部地区的2.5和4.1倍。从1993年开始,各个区域的存款增长较快,区域间的差异也逐渐拉大。2008年东中西部地区的存款余额分别是316067.32亿元,92243.15亿元和64836.32亿元,分别是1992年的27.7倍,20.6倍和23.5倍,说明存款增速中东部地区最快,西部和中部地区尾随其后。2008年东部存款余额分别是中部、西部的3.4倍和4.9倍,比1988年分别多了1.2倍和1.3倍,说明东部地区与其他两个区域的存款差异在逐渐扩大,并且速度有加快的趋势。
2.贷款区域差异显著,东部增速最快。1978-1992年,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三大区域信贷配给差异不是太大。1993-1998年,三大区域间的信贷投放出现“非均衡”,差异变化明显。1992年,东部信贷投放量11014.6亿元,分别是中部6291.68亿元的1.8倍和西部3296.04亿元的3.4倍。到了2000年,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信贷投放量迅速扩大,分别达到61019.52亿元、25553.27亿元和14323.5亿元,东部地区分别是中部、西部地区的2.4倍和4.3倍,比1992年增长了0.6倍和0.9倍。
自中国人民银行1998年起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额控制后,商业银行完全摆脱了过去信贷规模限额控制的束缚,自主地根据市场进行信贷配给,中国区域间信贷配给差异化空前高涨。2008年,东部信贷投放量达到210284.01亿元,中部和西部地区也分别达58021.91亿元和42366.13亿元,是2000年的3.45,2.27和2.95倍,说明东部地区的信贷投放增长最明显。而这时期的东部信贷投放量是中部和西部的3.62和4.9倍,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1.2倍和0.6倍。
如表所示,从总量分析,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积聚了大多数的金融资源,以2008年的数据看,东部地区信贷余额高达210284.01的亿元,占全国信贷总额的68%,中部和东部地区仅占19%和13%,而同期东部地区的GDP为全国的61%,相对于GDP的比重,信贷资金的流入量显得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的金融资源远远少于东部地区。从2000年到2008年,东部地区信贷余额占全国的比重逐年增加,而中部在逐年递减,西部地区虽有下降但幅度不大,说明东部区域控制经济资源的能力在增强,吸引越来越多的资金,中部区域的控制能力在逐步减弱,西部区域在西部大开发的影响下,基本维持不变。从增长率来看,虽然中西部地区的信贷投放量一直在增长,但与东部地区的高增长率相比,中西部地区一直在低位徘徊,基本处于10%~15%的一个较低水平,甚至低至10%以下。由此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信贷配给有加重的趋势,其与东部地区在获得信贷资源方面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3.存贷比整体下降,中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更明显。1992年以前,东中西部的存贷比都在1以上,也就是说贷款量大于存款额,说明中国在实行市场经济以前,中国人民银行对各银行和企业实行的信贷配给是高度的计划性,没有考虑市场因素,才出现这种情况。直到1992年,东部地区存贷比首次下降到1以下,说明东部地区的资金自我积累能力开始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