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创伤急救技能范例(12篇)

来源:网友 时间:2024-02-20 手机浏览

创伤急救技能范文

[关键词]交通事故;卫勤保障;军民融合;创伤急救

[中图分类号]R14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7)05(c)-0165-03

[Abstract]Thisarticlefocusedonthepracticalrequirementfortraumacareorganizationafterfataltrafficaccidents.Firstly,thecomplexityofserioustrafficaccidentcareandthenecessityofmilitary-civiliancombinationrescueareanalyzed.Then,difficultiesinmilitary-civiliancombinationrescuearesystematicallyanalyzed,includingdifficultiesinlegislation,institution,technology,andsoon.Andonthisbasis,thepaperputsforwardanideaaboutconstructingmilitary-civiliancombinationfirstaidmodeoftraumainmajortrafficaccidents,andsystematicallyformulatesfromconstructionprinciple,hardwareconstruction,andprofessionaltraining.Itwillbeagoodguidanceandreferenceforthefuturetrafficaccidentrescue.

[Keywords]Trafficaccidents;Medicalsupport;Military-civiliancombination;Traumafirstaid

近年来,高速交通工具改善居民生活出行方式的同时,也使交通事故对人们生命财产的威胁越发明显[1-3]。2011年7月23日,温州发生重大动车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故救援中救治技术支撑与组织环节的问题随之暴露,自此,重特大交通事故伤员的创伤急救日益受到重视[4]。研究与实践显示,提升重特大交通事故联合救援效能,一体化的救援体系不可或缺[5-7],而军地力量的结合在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8]。本文将从的现状背景、现实需求、问题难点和体系设计等方面对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模式的构建做一论述。

1重特大交通事故特点

笔者将重特大交通事故的特点归结为两个“复杂”,即综合环境复杂和专科救治复杂。

1.1综合环境复杂

重特大交通事故往往发生突然,难以预料和防备,瞬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为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最大程度降低经济损失,必须尽快组织综合救援力量进行营救。同时,引起事故的原因是多元的,现场环境不确定因素多,现场可能存在携带易燃易爆品及有毒物质的较大型的事故车辆,在事故现场条件下,可能出现意外情况,造成二次损害,从而大大增加了事故处理过程的专业程度、风险程度和复杂程度[9]。

1.2专科救治复杂

在重特大交通事故中,驾驶员以及乘车人员的损伤程度往往较重,而且受伤部位往往不止一处,伤情累及机体多个系统[10]。我国部分省市近年的交通事故伤谱数据[11-14](表1)也反映出了交通事故特征性的伤情分布,可以看出,以颅脑伤和多部位伤为代表的较为严重的伤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在重特大交通事故中,这一比例还会增加[15-16],在这种情况下,受伤人员的救治也会变得更为复杂,对医学专科交叉合作的要求更为急迫。

2军地一体急救的必要性分析

2.1单一单位无法短时间内妥善处理批量伤员

重特大交通事故会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伤员且伤情复杂,伤势较重,而事故区域内地方医院在设计规划时通常不会超量储备卫生资源,难以单方面应对重特大交通事故的伤员救治工作。另一方面,在21世纪初军事斗争卫勤准备的系列工作推动之下,军队医院以及驻地部队多储备有以专业车辆、医疗装备和技术人员为主体的卫生资源,且具备紧急启动的能力,是处理大型突发卫生事件的重要应急力量,在需要时,可积极加入交通事故的救援工作。

2.2军地联合救援是对平战结合军民共建的促进

重特大交通事故伤员伤谱与战时伤员的伤情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面ο嗨频娜挝瘢积累经验,对战时军地联合实施卫勤保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7]。同时,军队建制卫勤力量和区域医疗机构可以在重大事故的紧急救援中进一步密切与当地地方卫生实体的联系,顺畅沟通协调通路,理清组织指挥机制,有利于军队卫生机构自身的建设发展。

2.3救援工作需求军地综合力量的通力合作

重特大交通事故的救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除本身专业的医疗救护外,很多的工作同样需求军地力量的合作支撑。如伤员在完成现场的急救处理后即进入后送流程,在后送道路保障方面,军地的协同不可或缺;又如平时的血库储配在重特大交通事故情况下可能供不应求,此时除协调中心血站积极备血外,驻地部队官兵的献血动员与组织也是非常关键的措施。

3现阶段军地一体化实施创伤急救的困难

重特大交通事故属于突发、偶发事件,军地一体救援的经验少,法规、制度不健全,卫生力量本身的能力素质也还存在短板,@些都是现阶段军地一体化实施创伤急救所面临的现实困难。

3.1法规制度不健全

不只是交通事故,我国针对灾害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军地联合救援法规体系和动员协同机制至今尚未系统构建。虽然《中国人民卫生工作条例》《中国人民动员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对军队救援工作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军队尚未纳入地方救援体系,这为军地一体化实施创伤急救带来一定困难。

3.2指挥机制未建立

由于缺少机制、预案和演练经验,事故初期没有统一的指挥机制,各救援力量只能盲目的各自为营进行伤员救治,基本谈不上联合,卫生资源利用率不高,效能未得到有效输出,整体救援效率受到很大影响。

3.3专业能力待加强

事故发生后,救援的关键在于拥有较强业务能力的多只救援力量密切协同。而现阶段可动用的卫生力量,无论是单独的救援专业训练还是综合的军地协同训练,都很少参与,技术支撑和协调渠道都较为薄弱,军地双方的卫生部门缺少彼此间的了解,在平时未能做到有效沟通和磨合,这也重特大交通事故的紧急联合救治带来不小的困难。

4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模式探讨

针对上述分析,笔者对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模式做一简要探讨。

4.1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的基本原则

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需把握三个基本原则:①统一指挥,各负其责。在事故区域地方政府的指挥下,各部门遵照职责权限划分,有序协同,形成核心指挥机构。具体的处理过程中,各单位人员各司其职,积极沟通,按照职责分工扎实开展工作;②确保安全,以人为本。救援先救人,将确保事故现场伤员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兼顾降低财产损失。③强调快反,决策果断。参与救援急救的卫生力量应深刻理解救治的时效规律,措施得当,果断决策,尽力降低事故所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

4.2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的制度完善

在理论层面对相应的指挥关系、建设标准、战备制度、专业技术和支撑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规划。在此基础上,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具体的军地一体化急救框架下各类卫生力量的组织结构、职能划分、工作流程、处置要点进行规范,确保军地双方的救治力量组织实施有法可依,心中有数,准备得当,一旦进入状况,就可以有条理、有侧重地协同开展事故现场伤员紧急救治的相关专业工作。

4.3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的预案建设

军地卫生救援力量主体应依据现有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任务定位和人员装备情况,系统详实地制订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急救的系列预案。通过预案,对本单位的人员抽调、床位调整、装备使用、集结机动、展开部署、专业分工以及后勤保障等方面工作事物进行明确[18],从而提高应急反应综合处置重特大交通事故的能力。

4.4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的物资保障

建立充足高效的物资储备与调用机制,以确保救援过程中的物资需求得到满足,避免或缓解可能出现的物资紧缺。地方政府和军队部门应对可及卫生资源、物资装备、机构床位保持实时的掌握,预先明确储备部门和救援力量的保障协同关系,动态组织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过程中的物资保障。

4.5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的信息建设

信息化建设在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模式中属于基础性建设,应依托既有平台、规范数据结构、突出平台整合、强调综合效能[19-20]。现有的警务和医疗感知终端可以作为信息系统建设的信息获取端口;救治指挥部门和执行实体应建立稳定通讯路径,确保指令和反馈传输的及时性;成立专业的信息系统维护保障中心,以备紧急处理因突发事件造成的通讯不畅、滞后以及内容失真等问题。

4.6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的专门训练

专业训练是形成救治能力、生成救援实力的重要方法。军队与地方卫生机构自身应定期组织重特大交通事故创伤急救的知识学习技能培训;机构间应积极组织联合演练,科学实施考核评估。

4.6.1机构自主组训卫生机构自主组织专门训练形式大致有3种:①知识技术专项培训班。组织重特大交通事故创伤急救相关基础知识和必备技术的专项培训是提高卫生人员现场处置技能的有效方法。②岗位练兵。对于日常医疗工作繁重的卫生机构,组织人员以日常工作为基础,结合自身岗位实际,通过自主学习、专家指导、共同学习等形式,对与应急救援相关程度高的技术进行常态化训练。③实景模拟。结合大型训练计划,引进模拟训练设备,组织所属人员进行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以及基础生命支持等专项技能练习,以及危险环境下的危机应对和生存训练,提高受训人员的任务适应性。

4.6.2军地联演联训卫勤演练是军队卫生力量卫生战备的必要工作,同样也适用于地方医疗力量,日常工作中,军地双方按照统一计划,组织人员进行灾害条件下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保障联合演练,对提升整体的专业救治能力和综合保障水平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4.6.3训练效果评估对卫生力量在应急条件下的组织专业急救效果的评估,通常方法是按照通用组织形式,在既定时间内,对分队的专项技术和整体流程进行考核评定。考核形式包括理论和实训两部分,理论考核目的在于对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实训考核则是为了综合评估分队的全部队员或参与任务的多支分队的整体专业保障能力。评估结果归档保存,既可以作为针对性总结点评和横向纵向对比的参考,也可以作为下一步改进训练方式方法的依据。

创伤急救技能范文1篇2

[关键词]120多发性创伤;运送途中;护理;急诊科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8(b)-129-02

随着本州城镇居民和牧民群众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对医疗保健需求也逐步提高,大多数人在遇到紧急医疗事故时都希望得到医学专业人员的帮助。本科“120”出诊日益成为急诊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浅谈多发性创伤,也就是因车祸,高处坠落,打架等所致外伤,此类患者病情危急,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本科“120”全体医护人员的出诊速度、运送途中的正确护理,为预防患者出现并发症和提高抢救成功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笔者现将护理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科急诊“120”2009年1月~2010年11月出诊189例,其中,男111例,女78例,年龄3~70岁,平均年龄38岁,呼叫原因:车祸72例(包括摩托车),坠落11例,其他外伤8例,晕厥14例,昏迷12例,癫痫5例;高热13例,其中小儿高热抽搐8例;心脏病10例;腹痛12例;醉酒16例;溺水6例,出车未接回10例。

1.2现场处理

“120”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首先判断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观察意识、呼吸,测量血压、脉博、吸氧等。若患者心跳呼吸停止则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外伤患者如有活动性出血或骨折等进行止血、包扎和固定。一般情况特别是5km内的患者,选择简单处理后立即接回本院急诊科。在转运途中医护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5km外的患者,根据病情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道。若病情较轻则避免进行静脉穿刺,因车辆行进过程中液体滴入多不太顺利。

1.3接回后处理

急诊处理: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吸氧、补液,配合医师做进一步的检查,明确诊断以及对症处置。

1.4运送途中的护理

1.4.1对患者进行正确搬运,迅速转运,可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再损伤。救护车在行驶时会有颠簸,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抢救。正确搬运在现场救护中很重要,能减少患者的痛苦,防止损伤加重。在搬运过程中主要是固定好骨折部位如上臂骨折,固定后上臂用衣物垫起,与胸部平行,肘部屈曲90°放于腹部。如有骨盆骨折,骨盆两侧用沙袋或衣物等固定,防止途中晃动。一般患者可2人搬移至担架上。如脊柱骨折患者一定要用4人搬运:4人均单膝跪地,1人双手抱患者头部两侧轴向牵引颈部,另外3人在患者的同一侧,分别在患者的肩背部、腰臀部、膝踝部。双手掌平伸到患者的对侧,4人同时用力,保持脊柱为一轴线,平稳将患者抬起,放硬担架上,有条件的放于脊柱板上。头部用固定器或布带固定好,搬运要平稳,动作要轻巧、迅速、避免强拉硬拽和震动[1-2]。

1.4.2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卧位:一般创伤患者取仰卧位,胸部受伤的患者采取半卧位或侧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休克的患者采取中凹位(头和下肢各抬高标准20°)。颈椎、腰椎骨折的患者放硬担架上平卧[3]。

1.4.3严密观察呼吸是否平稳,呼吸道是否通畅,氧气导管是否脱落,吸氧装置连接处是否松动。必要时给予吸痰,恶心呕吐者采取侧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进入气管内。

1.4.4严密观察输液装置是否脱落,输液部位是否通畅,输液速度是否合理,并及时添加静脉输入液体,严防空气栓塞,观察活动性出血是否停止,闭式引流是否通畅。

1.4.5严密观察心电监护仪上显示的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多发性创伤患者病情危重应严密观察意识、瞳孔面色,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抢救[4]。

1.4.6给予患者心理帮助:面对突如其来的伤害,患者肯定缺乏思想准备,表现恐惧、紧张、焦虑,迫切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救治,所以医护人员特别是护士在救治过程中可因人而异地做好解释和疏导工作,使其消除紧张、恐惧,并充分应用熟练的抢救技术,给患者以信任感,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能够很好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抢救及治疗。

2结果

本次189次急诊出诊中患者死亡15例,其中,院前死亡12例,入院后死亡3例,收入院124人次,门诊留观40人次。5例经过现场处置自觉症状缓解,患者要求不随车返院;2例患者由他车送至医院;3例患者被其他医院接走。

3体会

多发性创伤患者在到达医院前的救治以及运送救治的方式与治愈的关系十分密切。应在现场做简单处理后再及时送往医院,有条件时边送往医院边做治疗。应特别重视患者黄金抢救时间,使患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快速有效的救治。这也对医护人员和救护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急救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过硬的技术操作技能,还必须具备娴熟的综合处理能力。“120”急救组织、设备、药品要随时处于戒备状态,接到急诊呼救电话后,120值班组人员应在很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赶往事发现场。迅速安全地使受伤患者脱离危险环境,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妥善处理其出血伤口[5-6]。救护中医护人员既要明确分工又要密切配合,这样才能发挥院前急救的职能,实现院前急救的效果,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伤残,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陶红.急救护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65.

[2]孙志扬,刘中明.一体化的创伤急诊模式在突发灾难事故急救中的优越性[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7(12):549.

[3]刘中明.改善急救模式,提高创伤救治水平[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11(2):413.

[4]白香菊,刘颜.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的现场急救护理[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8,31(20):4.

[5]卢.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及护理措施[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2):5.

创伤急救技能范文篇3

(江苏省宿迁市人民医院急诊急救中心江苏宿迁2237800)【摘要】目的:探讨多发性创伤病人院前急救中的护理。方法:36例多发性创伤患者施行急救护理措施。结果:经过迅速及时、准确有效的急救护理后,死亡3例,痊愈23例,存活但有伤残或并发症10例。结论:及时迅速、准确有效的急救护理能为挽救多发性创伤患者生命争取宝贵的时间,从而能够成功降低死亡率、致残率、并发症发生率等。【关键词】多发性创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国分类号】2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366-01创伤是人类机体受到物理、化学或者生物因素作用后,造成体表及内部组织结构紊乱和被破坏,以及同时或相继出现的组织器官功能障碍。随着城市的发展,车辆的日益增加,包括交通事故在内的突发事故也逐渐增多,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多发性创伤致伤者达到数百万人,而致死人数至少有十余万人。院前急救是指对各种遭受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的患者在被送入医院前进行的急救。国际上大多认为创伤后1h为抢救黄金时间,并且伤后10min还有"白金10min"的称号。由此可见重视如何使伤病员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获得最确切的治疗措施,是创伤急救医学的一大课题,能有效提高院前创伤急救的成功率并减少死亡率[1]。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治疗36例多发性创伤患者,其中男29例,女7例,年龄5~65岁。平均年龄3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0例,坠落伤6例,刀砍伤3例,砸伤3例,棍棒伤2例,其他2例。受伤部位:颅脑损伤7例,胸部损伤8例;腹部损伤7例,骨盆骨折3例,四肢骨折8例.脊柱损伤3例,其中多发伤9例。1.2院前急救与护理:(1)判断病情。急救护士在救护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时,应力争在最短的时问内,通过对患者瞳孔、呼吸、神志、脉搏、血压、四肢温度、四肢活动、伤口出血等情况的观察准确评估出病情,同时告之医生。在询问同时,立即解开(或剪开)患者的胸罩、衣裤,按急救程序AB-BCS法检查:A(airway气道)有无堵塞;B(breathe呼吸)深度和频率;B(bleeding出血)体表出血部位;C(circulate循环)脉搏、血压、末梢循环;(2)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呼吸道管理,维持呼吸道通畅在院前急救中是格外重要的。医护人员应及时了解创伤患者是否通气不良,胸廓运动是否对称,若发现患者呼气有哮鸣音则应当警惕患者是否出现气道阻塞。应尽快解除气道阻塞,将患者安置于平卧位,迅速使患者头偏向一侧形成最佳,及时清除口腔及鼻腔内异物或呕吐物后,再给予鼻导管或面罩进行吸氧供应。对有舌根后坠患者,应用舌钳将舌头拉出,并向前托起患者下颌,放置口咽通气管。对有严重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的患者,应配合医生立即进行气管插管以给予机械通气正压吸氧,必要时可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并用呼吸机辅助患者呼吸。(3)处理伤口,控制出血:妥善处理伤口和固定伤肢,制止出血,防止感染和避免加重损伤是外伤患者院前急救的极为重要的处理原则。控制明显的外出血多用加压法,四肢出血采用敷料局部加压包扎;若加压包扎无效可进行钳夹止血或上止血带,要注意的是上止血带前要将肢体抬高二分钟,使血液尽量回流。止血带松紧程度以出血肢体的近端不出血为宜,扎止血带部位须有标有明显标志并记录下包扎时间,对大血管出血患者可先进行结扎。对于隐蔽性出血的判断则较为困难,因为大量血液丢失在软组织内,很容易与骨折病员混淆,所以腹腔内脏器损伤出血或腹部大血管损伤的患者表现在外的生命体征不明显。此时应立即行剖腹探查术,直接送入手术室,行急诊手术挽救生命。(4)保持有效循环:对于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应快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尽快恢复循环血容量,防止低血压休克导致的心、肺、肾等重要脏器损伤。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时,有效循环血量低于正常标准,应立即用静脉留置针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快速大量输液,必要时输血,从而补充血容量以缓解患者的休克状态。平衡液属于一种扩容液,通常在救治失血性休克时会用到,比较安全,液体的复苏遵循先晶体后胶体的原则。中度休克患者在30min内快速输入平衡液1000~2000mL,中分子右旋糖酐500mL;重度休克在30min内输入平衡液2000mL以上,血定安1000mL。保证静脉道畅通,根据血压情况调节滴数。(5)动态病情监测。

安全运转及途中监护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观察创面出血情况及受压肢体末梢循环等,不间断实施有效救护措施,给患者以继续生命支持和监护。发生颅内高压(脑疝形成)时,立刻给降颅压处理;血压下降时,应给快速补液,用升压药物、止血药;出现呕吐窒息应立刻给予吸痰、清理呼吸道、吸氧等。同时转运途中及时与医院联系、报告伤情,使有关科室做好接收和急救准备,以使伤员在到达医院后能及时迅速地得到专业救治。若发现心脏骤停,立即行心肺复苏术,电击除颤。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包括神志的观察、呼吸的观察、脉搏的观察、血压的观察等[3](6)心理护理:

突发严重创伤后,患者往往会突然遭受到严重打击,易产生恐惧和悲观情绪,急救护理人员故应以热情、诚恳的态度安慰患者,做好心理治疗工作,解除其心理压力和负担,使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2、护理结果

36例中,抢救脱险31例,死亡5例,抢救成功率为9167%,有效抢救时间为26~60min,平均(37±46)min。3、体会

多发性创伤患者病情突然、发展迅速,急救护理时应以维持生命、最大限度减轻创伤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为目的,早期、准确、主动采取急救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失血性休克是导致多发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对于患者休克能否早期复苏,直接关系到休克伤员的愈后情况。医护人员应保障好院前急救和及时的护理治疗,使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确保抢救工作急而有序,忙而不乱,行之有效,这样方能有效提高多发性创伤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同时,医护人员快速敏捷的应急能力和熟练的抢救技能也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基础。如果单方面按照医生的安排施救,极可能延误病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急救护理应围绕"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确保创伤急救的连续性、整体性,不断完善护理程序。在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的同时,协调好创伤急救的院前、急诊、监护病房3个环节,实现三者间的连续性、完整性,并提高创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参考文献[1]董书玉,大批车祸伤员的急救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7[2]陈卫东,严重多发伤早期急救护理体会[J]护理学杂志,1999[3]郑一宁,吴欣娟,实用急诊科护理及技术[M],科学出版社2008

创伤急救技能范文篇4

[关键词]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7(a)-140-02

近年来因工伤、车祸等各种原因引起的创伤较多,临床上由于创伤死于失血性休克的患者达32.6%~59.5%,因此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院前急救护理成为急诊医学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能否进行及时有效地救治对抢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各种原因引起的创伤失血性休克,使机体有效循环急剧减少,而引起全身组织血流灌注不足,使多器官功能受到损害[1]。临床急诊中,由于诊断及时,早期快速静脉补液及输血,尽早消除病因,在短时间内使血压迅速回升,使患者转危为安,抢救效果较为满意。本院急诊科2003年6月~2006年4月共救治了创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132例,现将救治情况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急诊科2003年6月~2006年4月共救治了创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132例,男85例,女47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8岁,平均37.9岁。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休克。受伤原因:车祸伤62例,刀砍伤25例,高处坠落伤29例,机器绞伤16例。受伤类别:颅脑损伤并多处骨折38例,开放性胸部外伤41例,闭合性腹部伤16例,四肢骨盆伤29例;复合伤8例。

1.2评估标准

伤者至急诊科后对其休克程度进行综合评估,休克程度的参考标准[2]见表1,132例伤者中休克前期18例,轻度休克37例,中度休克63例,重度休克14例(表1)。急救治疗后对伤者休克和整体情况进行评估,分为好转、无变化、恶化3个方面。

1.3救护方法

1.3.1体征监测保持患者安静,避免搬动,采取头胸部与下肢(下肢骨折除外)均抬高30°。立即为患者进行全面的生命体征监测,测血压、脉搏,并仔细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心率,准确记录。注意保暖,防止着凉[3]。

1.3.2止血包扎对明显出血者应立即压迫止血或包扎止血。如为大血管断裂者可用血管钳止血,待病情稳定后立即清创缝合。对开放性伤口或四肢骨折应妥善包扎和固定[4]。

1.3.3积极抗休克补液快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抽血查血型及交叉配血,输入晶体溶液或代血浆,快速扩充血容量,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及止血药物。

1.3.4吸氧时刻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良好的呼吸循环。清除口腔呼吸道痰液、呕吐物、血液。必要时吸氧,用鼻导管或面罩给氧4~6L/min,直至休克好转,以改善组织的缺氧状况,促进气体交换,保证充足的氧气供给,提高动脉的血氧含量。

1.3.5做好术前准备血压基本稳定后,急诊实施必要的急救性手术,控制活动性出血。护送患者做CT、B超等特殊检查,以明确诊断,做好皮肤清洁准备以及药物过敏试验和术前导尿等[5]。

1.3.6心理护理创伤可引起患者的心理反应,当创伤较重而患者意识清楚时,可发生惊恐、焦虑、郁抑或愤恨等情绪变化。因此在抢救患者的同时,要同样重视患者的心理状况,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关心患者,给予其言语安慰,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实行有计划用药,热心帮助患者联系家属,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共同安慰患者,使患者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6]。

2结果

132例不同程度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救护结果见表2,好转总数96例,占72.73%,无变化24例,占18.18%,恶化12例,占9.09%。休克前期好转达88.89%,轻度休克好转达81.08%,中度休克好转达71.43%,重度休克好转达35.71%。结果显示,休克程度越低,救治越早越及时,好转痊愈的程度越大。

3讨论

创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判断休克程度的各指标同样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因此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情重、变化快,组织管理及急救护理配合、及时正确地运用急救护理程序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措施。由资深有经验的护理人员统一指挥,明确分工,可将参与抢救人员大致分为呼吸道管理人员、生命体征管理人员、药品管理人员及机动人员,各司其职,紧密配合,确保抢救紧张而有序地进行,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在抢救过程中,护理人员对病情的正确评估以及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抢救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急救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熟练的业务技能,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技术和急救器材的使用方法,才能进一步提高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率。

休克患者的急救必须遵循“先救命,后诊断治病”的原则,由于伤员来势凶、发展快,院前急救来不得迟缓,其重点在于救命。一旦伤情确定,立即吸氧(面罩),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通畅,同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选用留置针,建立1~2条静脉通道快速补充液体。对于心跳、呼吸骤停者,应立即除颤、气管插管,胸外按压。同时要认真做好止血和包扎。当患者窒息、止血、休克得到初步控制后,应对其进一步检查,尽可能准确诊断,减少误诊或漏诊。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是非常严重的状况,急救过程中强调“黄金1h”,在未彻底控制出血之前,液体复苏是极其必要的手段,如何将补液量、补液速度、补液成分、血压等调节到最佳状态,是关乎患者病愈好转的重要环节。大量补液时,补液速度原则上先快后慢,前30min输入平衡液1500ml,右旋糖酐500ml,休克好转时可减慢输液速度,如果血压不回升可再快速输入平衡液1000ml,若仍无反应,可输全血600~800ml或用7.5%氯化钠溶液250ml,其余液体可在6~8h内输入,输液量和速度必须依临床检测结果及时调整。

救护创伤致失血性休克不能间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脱节,都将出现严重后果,且救治效果与患者的受伤及休克程度密切相关。本研究显示,处于休克前期者救治效果较好(无出现恶化病例)。随着休克程度加深,救治效果越来越差,恶化病例增多。重度休克救治效果最差,好转5例(35.71%),恶化则高达3例(21.43%)。这说明在救治失血性休克患者时,尤其要重视对重度休克期的抢救,及早明确,及早急救,把握好救治的各个环节,可提高救治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8-32.

[2]余志英.严重多发伤的急救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1):1498-1499.

[3]张宏,陈明利,林俊,等.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J].南方护理学报,2003,5(6):18-19.

[4]刘良明,胡沛红.严重创伤性休克的液体复苏进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15(5):314-315.

[5]王西莲,李芳.伤性休克院前急救的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9,6(6):133-134.

创伤急救技能范文篇5

1月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严重创伤急诊救治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与总结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救治的护理配合措施与临床效果。结果:经过积极、有效、及时的救治与护理,60例严重创伤患者中,有58例成功脱险,2例因伤情严重、送治较晚等多方面原因,经积极抢救后无效死亡,抢救成功率高达96.7%。结论:对严重创伤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急诊救治措施并实施针对性护理配合,有助于全面检测患者病情,并有效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救治;护理方法;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6)18-0076-02

doi:10.14033/ki.cfmr.2016.18.042

严重创伤作为急诊科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病症之一,其主要是指在无法抗拒或无法预料的外力作用下,给人的皮肤、血肉及骨骼、脏器等机体组织造成的致命伤害,通常表现为以骨折为主的脏器系统损伤,并伴有创伤性休克、多器官损害及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呼吸窘迫等严重并发症,临床救护的难度比较大,死亡率极高[1]。为了有效提升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水平,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接诊的60例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措施展开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接诊的严重创伤急诊救治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60例患者中,男46例,女14例,年龄16~58岁,平均(33.4±3.6)岁。致伤因素主要包括:高空坠落8例,车祸22例,挤压伤24例,金属刺伤

4例,重物砸伤2例;创伤部位主要有:颅脑损伤21例,胸部创伤12例,腹部创伤10例,四肢创伤15例,其他部位创伤2例;经入院诊断,其中单脏器创伤23例,复合创伤19例,多发性创伤18例。全部患者均在创伤后30min~5h到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进行手术救治。

1.2护理方法

60例患者急诊急救的护理配合主要有:术前急诊急救护理、急诊室护理及手术护理。

1.2.1入院前急诊急救护理鉴于严重创伤患者的病情比较急而且重,所以入院前要展开针对性的急诊急救护理,护理的原则是先救命后治病。具体的护理措施有:(1)护理工作人员赶赴现场后,首先应全面检查患者的身体及创伤情况,并且在尽量不移动患者的情况下,检查或评估患者的身体机能受损状况,急诊急救护理过程中,若发现有危机患者生命安全的症状,应及时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比如开放气道、止血或吸氧、人工呼吸、心胸复苏等。(2)适当处理患者创口,根据患者病情病况针对性采取输血、输液等救助措施,防止失血过多、创口感染等问题的发生;通常严重创伤患者均伴有大量失血的症状,所以要针对性采取止血措施,并采取静脉留置针建立起两条及以上静脉通道,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输液、输血救治,缓解患者的病情。急救结束后,应安全、快速地将伤者送往医院进行后续治疗,搬运患者时应保持好患者的,并对患者身体进行适当的固定,同时利用车上的设备、仪器等给予患者生命支持和监护,确保患者呼吸顺畅[2]。

1.2.2急诊室护理待患者进入急诊室之后,护理工作人员应当做好抢救准备。(1)短时间内护理工作人员要对患者的创伤程度、身体机能特征、呼吸心跳状况等进行全面检查并详细记录,在抢救过程中护理工作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与之进行交流,以观测其神智状况,同时还应当监测并记录患者的心跳、脉搏、血压等状况[3]。(2)急诊室护理人员在接诊后,应当对患者的各方面情况进行评估,查看其休克与否,呼吸道畅通与否,呼吸或供氧是否能满足其气体交换需要,查看完之后应当采取相对应的救助措施。严重创伤患者病情重、死亡率极高,并且患者在1h内的救治存活率更高,这点必须引起医护工作人员的重视。与此同时,为了有效防止患者因低血容量性休克而死亡,护理工作人员应当有预见性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最好在医生医嘱下达之前,便使用套管针帮助患者迅速建立2~3条静脉通道,并且留存患者血液标本,以便检验患者血型、配血等,为手术和失血性休克的救治等工作奠定基础。(3)监测并预见患者的病情,护理工作人员应当通过实时监测患者重要脏器功能的变化来预见患者病情的发展。通常情况下,严重创伤患者均为多个脏器遭受损伤,因此病情发展快、变化急,此时护理工作人员应当结合相对应的检验监测仪器实时观察患者心率、血压、体温、血氧饱和度及呼吸等身体机能的变化情况,并科学预测评估患者病情发展变化,从而有助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治与护理措施[4]。(4)加强各科室间的协调作业能力,由于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涉及到多个科室,因此需要科室之间进行及时的交流与沟通,并协同作业,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患者救治的连续性、高效性。因此,作为护理工作人员,为了确保抢救工作及时进行、不受阻力,应当在急诊救治工作之前,有预见性的协调好与其他各科室间的转诊交接工作,确保急救工作畅通无阻,从而为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提供积极、有效的保障。(5)强化心理护理工作,对于意识清醒的严重创伤患者来说,对自身的病情、救治情况、治疗效果及预后等,都是无法预测和评估的,因此患者大多都会出现焦虑、恐惧、担忧等负面情绪,甚至有部分患者和家属迫于经济压力,出现放弃治疗的念头。针对这些情况,护理工作人员应当在救治过程中通过抚摸、眼神交流、手势等肢体语言和从容、镇静的工作态度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与此同时,护理工作人员还应当运用熟练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护理技巧帮助患者及家属解开疑惑,指导他们进行正确的用药护理、日常护理等,为患者早日康复奠定坚实的基础[5]。(6)在检查评估完创伤患者的病情和身体机能后,针对患者的救治需要采取相对应急诊急救方案,病情严重者,应当立即送入重症监护室,并准备好所需的药物及医疗器械设备等[6]。

1.2.3术中护理配合由于严重创伤患者大多数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为保证抢救时间,及时、连续的进行手术,护理工作人员应当提前准备好手术所需的材料,比如说皮试、留尿管、配血及备皮、胃管、引流管等。与此同时,还应做好各个相关科室间的协调与配合工作,确保急诊急救工作的及时性、连续性和高效性。

2结果

经过积极、有效、及时的救治与护理,60例严重创伤患者中,有58例成功脱离生命危险,但有2例因伤情严重、送治较晚等多方面原因,经积极抢救后无效死亡,本次研究的抢救成功率高达96.7%,死亡率为3.3%。

3讨论

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发展与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干预模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严重创伤由于病情严重、发展快,因此在抢救过程中,及时有效的急诊护理干预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手段。急诊护理能够保证严重创伤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生命保证,缩短患者抢救时间,同时护理人员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对患者进行有效抢救,并根据自身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做到更及时、更科学的有效护理,这对于患者而言,不但提高自身的存活率,而且能够降低患者后遗症的发生率。因此对严重创伤患者实行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7]。

而在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救治过程中,针对患者病情实施全面、准确的评估,对于制定有效抢救、护理方案至关重要,因为在此基础上能够明确下一步的救治方案和护理措施,有效防止出现抢救不及时及护理遗漏等问题的发生。与此同时,严重创伤患者多伴有呼吸困难、休克昏迷等并发症,因此保持患者呼吸通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缺氧问题,减轻其机体消耗。而对于呕吐患者,应当让其头部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引发窒息现象。对于失血过多的严重创伤患者应当及时进行输血扩容,而闭合性创伤患者则应当迅速明确其活动性出血或者内脏出血状况等,以尽早使患者脱离生命危险、减轻不良症状的发生,为后续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8]。此外,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与护理中,应当细致、全面、及时的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以便于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案,全天候确保患者的稳定康复。

在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救治与护理配合中,护理工作还应当注重一点,那就是必须具有较强的预见性,急诊科护理工作人员应当针对患者的病情及抢救情况、生命体征变化等进行科学的评估和预测,同时加强与相关科室的交流和沟通,确保转诊流程顺利,以免耽误患者的治疗时间。此外,患者护理记录是以书面形式对护理工作状况进行的呈现,其有助于各方面交接工作中加强对患者病情的了解,同时还能够在医患纠纷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因此在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救治与护理过程中,应当及时、全面、详尽、准确的做好护理记录并妥善保存、归档[9]。

由于严重创伤患者的病情多是由突发事件造成的,因此大部分患者对自身病情感到恐惧、担忧和害怕,患者家属也往往会对患者较重的病情感到担忧和恐慌,因此护理工作人员还应当注重患者与家属的心理护理,以专业的知识和治疗成功的病例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建立起治愈病情的信心,提高患者依从性,加强他们在临床治疗中的积极性和配合度,从而有效提升救治效果及预后[10]。

本次研究中,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严重创伤急诊救治患者60例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60例严重创伤患者中,有58例成功脱离生命危险,但有2例因伤情严重、送治较晚等多方面原因,经积极抢救后无效死亡,本次研究的抢救成功率高达96.7%。说明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及时的抢救与治疗并采用整体性、针对性的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率和效果,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施素华,殷婷婷,孔悦,等.创伤评分预警在多发骨折合并多器官损伤患者救护中的应用[J].护理杂志,2011,28(4):54-55.

[2]成守珍,汪牡丹,陈利芬,等.ICU护理安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3):270-274.

[3]郭利利,李漓.护士疼痛教育项目的实施及效果评价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11,8(4):180-183.

[4]史爱珍,严翎,王芝,等.创伤严重度护理综合评分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884-887.

[5]裴辉,罗志毅,刘保池.四种院前创伤评分对急诊创伤患者的评估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15):4394-4399.

[6]黄雪丽,郭爱敏.国外常用急诊分诊标准的使用现况及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5):597-601.

[7]付逸超,黄萍.五种院前创伤评分方法在急危重症创伤患者识别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杂志,2015,32(22):57-59.

[8]余志华,何满红,黎小群,等.优化急救接诊程序在严重多发伤患者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95-296.

[9]谭雯,黄严.严重创伤患者107例的院前急救护理[J].护理杂志,2012,29(14):34-36.

创伤急救技能范文篇6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概述

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大学生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指大学生生命观的教育。人的生命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复合体,我们可以从生理、心理、伦理层面上提出,也可以从自然、社会、精神的三个角度来把握,还可以从成长、成才、成功的目标上来确定。但根据对生命教育含义的界定并结合我国当今大学教育的实际,大学生生命教育是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帮助和指导大学生理解生命意义、激发生命潜力、掌握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创造生命价值、追求生命意义的教育活动和过程。大学生生命教育不仅要教会大学生珍爱生命,更要启发他们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也不仅只是告诉他们要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关注、尊重和热爱他人的生命。

二、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新途径

20世纪90年代我国大陆的生命教育才真正进入人们视野。关于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展,我国大陆的中小学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辽宁省从2004年12月22日起全面启动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将生命教育”作为一门中小学生必修课的正规课程开设。2005年上海也正式颁发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上海市教科院正式将54所中小学命名为生命教育试点学校”,实施生命教育。但目前,关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从2007年开始只有武汉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几所学校将生命教育作为选修课开设,但只是对生命教育进行一些笼统的理论介绍,学生们掌握了丰富的理论却缺乏相应的动手能力或生命救援技能,在面对生活中常见的意外伤害时束手无策,错过最佳救援时机。

现在我们讲应急救护指的是现代救护,现代救护是在事发的现场,对伤病员实施及时、先进、有效的初步救护,它是立足于院前急救,以第一目击者的身份对伤病员进行现场救援。它遵循先救命后治伤的原则,以通俗易懂的理论和简单有效的操作技能使第一目击者尽可能在黄金救援时间内抢救伤病员。

应急救护培训内容,从目前来讲主要是以红十字会编写的《救护员培训教材》为蓝本,里面主要包括心肺复苏、创伤救护、常见急症、意外伤害和突发事故这些与人们生活紧密联系的一些急救知识和技能。近年来大学生意外伤害事故时有发生,为了提高学生对生命自我保护以及救护他人生命的能力,各高校也开始关注应急救护培训,有的学校专门聘请一些医护人员和红十字会的培训师来指导。以海南省高校为例,海南医学院是全省第一个提出全员救护培训”的学校,学校以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为目标,每个周末对学生和老师进行救护培训。培训过程中,同学们不仅仅在医护人员或培训师的指导下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而且懂得了突遇灾害时在确保自我安全的情况下怎么样去救援别人?面对不同的伤病情怎样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去救人?等等。在亲自实践和切身感受救护的过程中,同学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利用自己的双手不仅仅是在挽救别人的生命,同时也在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抢救生命、关爱生命这些都是生命教育关注的最基本的内容,因此,应急救护技能的掌握也应该成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

从应急救护培训角度来看大学生生命教育,不仅充实了生命教育的内容更重要是为生命教育的实施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学生们在掌握应急救护技能的过程中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在救援生命的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在进行心肺复苏操作中,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操作技能就能用自己的双手通过有效的按压使停止呼吸的伤病员有可能恢复呼吸,从死神的手里夺回一条鲜活的生命;在创伤救护中,用一条条绷带、三角巾、止血带就可以让血流不止甚至命悬一线的伤病员生命得到保障;用各种现场取材的木板、报纸等就可以将出现骨折疼痛不能动的伤病员进行固定,控制伤情等等。这种学生亲自体验的方法,比在课堂上纯粹的理论灌输效果要好,单纯的理论灌输仅仅只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不能真正的了解怎么办”,学生是知道了生命的重要性、珍贵性,应该珍爱生命,但却不知道怎么样真正的做到珍爱生命?不知道怎样去关爱别人的生命?当生命受到威胁时怎样能够挽救别人的生命?应急救护技能的培训与普及,使同学们在观摩救护技能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通过自我的参与,了解常见的意外伤害种类及救护方法,掌握各种常见伤病的急救技能,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利用自己的双手就可以让别人的生命得到延续,使生命之花开的更加绚烂。

三、学会救护珍爱生命——当代大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技能

大学生肩负着推动社会发展的重任,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是整个国家的栋梁之才,对应急救护技能的把握不管是对他们现在的发展还是将来服务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技能。

创伤急救技能范文篇7

关键词:创伤急救规范化漏诊

Clinicaleffectivenessofstandardizedtraumaemergencysystemonthetreatmentofseveretrauma

JIANZhenAORongguangLIDejianZHANGXuJIANGXinhuaYIChengqingYUBaoqing

DepartmentofOrthopedics,ShanghaiPudongHospital,FudanUniversityPudongMedicalCenter;

Abstract:Objective:Tocomparetheclinicaleffectivenessoftreatmentforseveretraumapatientsbeforeandaftertheestablishmentofastandardizedtreatmentsystemforearlyfirstaid.Methods:TheseveretraumapatientstreatedwithstandardizeddiagnosisandtreatmentsysteminShanghaiPudongHospitalfromJanuary2018toNovember2019wereincludedasthestudygroup,and75patientswererandomlymatchedasthecontrolgroupaccordingto1∶1radioamongtheseveretraumapatientstreatedwithconventionalemergencymodebasedonsimilarageandinjuryfactors.Results:Aftertheestablishmentofthestandardizedtreatmentsystemforearlyfirstaid,thetimetostartfirstaidwas(3.5±1.2)min,andtheaveragetimeinthecontrolgroupwas(5.0±2.1)min,andthedifferencebetweenthetwogroups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Theemergencystaytimewas(3.5±5.1)hinthestudygroupand(20.1±7.8)hinthecontrolgroup,whichwaslonger(P<0.05).Inaddition,ittookshortertimefortheauxiliaryexaminationwith(0.9±0.3)hinthestudygroup,while(1.3±0.4)hinthecontrolgroup(P<0.05).Themisseddiagnosisrateinthestudygroupwas1.3%(1/75)andthemortalityratewas8%(6/75),whileinthecontrolgroup,themisseddiagnosisratewas4.0%(3/75),andthemortalityratewas16%(12/75).Themisseddiagnosisrateandmortalityrateinthestudygroupwerelowerthanthoseinthecontrolgroup(P<0.05).Conclusion:Theestablishmentofstandardizedtreatmentsystemforearlyfirstaidhasplayedapositiveroleinimprovingthesurvivalofthepatientswithseveretrauma.Thissystemhasimprovedtheefficiencyoffirstaidandreducedtherateofmisseddiagnosisofinjuries.

Keyword:trauma;emergency;standardizedtreatment;misseddiagnosis;

创伤一直是影响人类健康及生活质量的突出社会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每年因交通事故致死人数约120万人,伤约5000万人[1-3]。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交通事故、工程建设等各类致伤因素的暴力程度也在不断增加,因而创伤发生率仍居高不下,并且伤情更加复杂,使得创伤救治更为棘手。

由于严重创伤具有高死亡率、低救治成活率的特点,早期有效的急救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建立健全而完备的急诊体系是高效救治的基础[4-5],欧美国家均进行了不同模式的探索[6-8]。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尚缺少这样的救治体系,具体原因包括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脱节,院前与院内信息无法共享导致交流不畅通;创伤急救首诊人员缺乏系统化、规范化专科培训,综合创伤救治能力不强;缺乏专业高效的创伤急救团队、院内救治流程冗杂等,这也是我国严重创伤的病死率、致残率均高于欧美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5,9-10]。

为深入探讨早期急救的规范化治疗系统建立前后严重创伤患者救治的效果,提高区域医疗中心对严重创伤的救治能力,我们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1月期间上海市浦东医院早期急救的规范化治疗体系建立后收治的75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依据相似的年龄及受伤因素,在采用常规急救模式处理的严重创伤患者中按照1∶1随机匹配75例患者进行对照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7年7月创建早期急救的规范化治疗体系,并日趋完善,故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1月在上海市浦东医院采用规范化诊疗系统救治的75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病例纳入标准:严重创伤患者,ISS评分≥16分;按照ISS划分的6部位,损伤累计至少2处,至少1个身体部位的AIS得分为3分以上[10];创伤至入院时间<24h。排除标准:患者或家属拒绝纳入研究;年龄<18岁或>80岁;基础疾病处于活动期;伤前存在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等。

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严重创伤患者75例作为研究组;2010年3月—2015年2月在我院采用常规急救模式救治的严重骨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病例库,按照同样的纳入、排除标准,依据类似的年龄及受伤因素进行随机1∶1匹配,共纳入75例作为对照组。两组的年龄、受伤因素、性别及I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救治流程

传统急诊的救治流程模式主要为首诊医师负责-专科医师会诊救治模式。接诊患者后,由急诊科医师对患者进行首诊急救,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请相关科室进行会诊,各会诊医师对患者进行评估并开具检查,待检查结果出来后再次请相关科室予以会诊治疗,如有明确专科疾患,则转入相关专科病房进一步救治。

早期急救的规范化治疗体系建立后,在急诊抢救室设立创伤急救“红区”,毗邻摄片室、CT检查室,配备急诊手术室;建立院内患者信息联动,患者从预检到最终转归过程的全部医疗信息均可实时在患者诊疗信息中显示,供各科医师查阅;人员配置以急诊外科团队为核心的多学科协作创伤救治团队,急诊外科团队成员均接受中国创伤急救培训(ChinaTraumaCareTraining,CTCT)的相关培训[11],由1名高级职称的急诊外科医师作为负责人,成员包括当日值班的急诊外科、神经外科、普外科、胸外科、骨科和重症医学科等专科医师。

早期急救的规范化治疗体系建立后,针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流程:患者入院后立即进入红区,急诊外科团队立即进行初评和生命支持,同时召集固定的多学科创伤救治团队协作诊断及救治,开通绿色通道,信息联动供多学科协作创伤救治团队进行快速决策,急诊外科团队在信息平台查看并综合各亚学科建议后决定患者进入急诊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或专科病房。

1.3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主要包括开始急救时间(指患者入院后到接受医护抢救的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指患者停留在急诊科的时间总和)、辅助检查时间(指从患者就诊到完成辅助检查取得检查报告的时间,检查通常包括血液检验、心电图、CT,必要时还需可疑骨折部位摄片、B超等)、漏诊率(指患者入院24h后发现的损伤,在早期救治中未制定相应的措施)及病死率(患者入院后发生死亡的比例)。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在SPSS20.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进行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或绝对值表示。统计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等。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早期急救的规范化治疗体系建立后,研究组开始接受急救的时间最长8min,最短1min,平均(3.5±1.2)min;对照组最长15min,最短的2min,平均(5±2.1)min;研究组开始接受急救的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急诊停留时间,研究组最长12h,最短0.5h,平均(3.5±5.1)h;对照组最长48h,最短1h,平均(20.1±7.8)h。辅助检查时间,研究组最长1.2h,最短15min,平均(0.9±0.3)h;对照组最长2.5h,最短40min,平均(1.3±0.4)h。研究组的急诊停留时间、辅助检查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

研究组漏诊率1.3%(1/75),对照组漏诊率4.0%(3/75);研究组病死率8.0%(6/75),对照组病死率16.0%(12/75)。漏诊率及病死率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救治情况见表1。

表1早期急救的规范化治疗体系建立前后严重创伤患者救治情况

3讨论

根据2007年8月中国卫生部公布的《中国伤害预防报告》显示:每年我国伤害发生约2亿人次,死亡70万人~75万人。创伤致死占总死亡人数9%左右,是我国45岁以下人群死亡原因的第一位[3]。每年因伤害而就医约6200万人次,预估直接医疗费高达650亿元。高处坠落伤以及交通损伤是当今我国创伤的最主要原因[12-13]。作为社会主要的生产力,青壮年最容易受累及的群体,且多数属于严重创伤,由此造成的死亡和残疾对社会经济影响深远,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3,14]。

上世纪60年代由美国外科学院(AmericanCollegeofSurgery,ACS)依据医护人员配备能力、创伤救治能力,建立了相对较为完备的创伤中心分级制度,70年代美国外科医师协会开设高级创伤生命支持(advancedtraumalifesupport,ATLS)课程指导快速开展创伤急救和复苏,降低了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出现[13,15],近年来又进一步提出军民合作的创伤急救理念,实现创伤可预防性零死亡[16]。但考虑中美两国创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的巨大差异,以及我国医疗资源的特点,直接沿用“美国模式”显然不切合实际[11]。近年来,我国各地区也在不断探索严重创伤救治的新思路、新方法[9-11]。

上海市浦东医院作为浦东地区南片区域医疗中心,辖区内包含众多交通枢纽及工业园区,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最大程度降低严重创伤出现的各种并发症,我院自2017年7月创建早期急救的规范化治疗体系,探索建立符合浦东新区地域特色的创伤急救模式,其特色在于“早期”、“规范化”以及“体系”的建立与实现。具体如下:

“早期”急救的开展:时间是创伤急救效果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创伤大多数死亡发生在事故的第1个小时内,原因多为过量失血、气道受损或呼吸衰竭[1-2]。早期急救往往能够迅速识别并解除这类致命的伤害,因此有了急救“黄金一小时”的说法,即从患者受伤到接受确定性的治疗或损伤控制外科的处理时间控制在1h以内。创伤患者错过早期救治时机,导致机体长时间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引起病理生理急剧恶化,继而由功能性的改变逐步演变为不可逆的器质性病变,最终引发各器官功能衰竭,此时即使能够得到确定性的治疗,往往也会造成并发症的残留,甚至难以挽救患者的生命。与后期进行更高级的救治相比,早期快速急救措施能够提高患者生存的可能性,有望使患者病死率下降至10%以内[17]。在早期急救的规范化治疗体系建立后,符合指征的患者入院后立即进入红区,急诊外科医师评估后开启绿色通道。红区紧邻各类检查室,并配备有手术室,使得一些紧急的救命性操作或手术能够在急诊抢救阶段完成,免去向手术室转运的延误与相关风险。患者各类检查信息通过电子诊疗系统实时共享,各专科医师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将救治严重创伤的时间节点提前,开始急救时间、急诊停留时间以及辅助检查时间均有效减少,患者早期得到有效治疗。

“规范化”急救的实现:ATLS的基本原则自1978年首次引入以来,已为创伤诊疗提供了一个标准化框架,用于对创伤患者进行快速评估和复苏。该结构基于以下概念:创伤以一系列可重复的过程致使患者死亡,医师可根据该进程迅速识别和救治可能致命的创伤患者[18]。该原则主要是根据医生的经验而非实验研究而创建的,因而它是一种全面、可重复实现的临床策略,可在任何急救条件下提供创伤救治指导。Ali等[19]报道指出,当急诊医师接受ATLS方法系统培训后,创伤急救患者的病死率从67.5%降低至33.5%。VanOlden等[20]报道采用ATLS方法后,创伤患者病死率从48%降低至31%;1年后,随着医护运用ATLS理念的成熟,纳入研究的患者在到达医院后最初的60min内,患者的病死率从24%降至0。国内创伤领域的专家将ATLS理念与国情相结合,提出了中国创伤急救培训CTCT培训[17]。该研究中,早期急救的规范化治疗体系建立后创伤救治团队所有成员均接受过CTCT培训,其中有1人取得ATLS证书,所有成员均能够按照ABCDE原则进行初次快速评估和生命复苏,团队成员定期参加创伤救治培训,加强评估和复苏的技能,保证了创伤患者接受规范化的诊疗。本研究结果证实早期急救规范化治疗系统的建立可显著降低患者病死率。

急救“体系”的建立:创伤救治时常常需要多专科会诊的支持,从而导致时效性差,甚至出现“马拉松”式会诊。各专科医生只考虑本专业可能出现的临床问题,局限于本专科的技术特长,容易出现拘泥于固有思维而不能全面评估伤情的情况,影响甚至延误或忽略其他专科急需处理的疾患,特别是一些影响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损伤。有文献报道创伤急救患者的漏诊率甚至超过50%[21-22]。因此,多专科组成的救治团队的建立并非是简单各专业人员的集聚,而是长期、固定的多学科人员构建的医疗团队相互间磨合,弥补相互间专业知识和技能上的不足,形成可靠的急救体系,才能满足严重创伤的救治需求。研究组漏诊率低于对照组,这得益于我院建立的以急诊外科团队为核心的多学科协作创伤救治团队,随着急救体系的建立,团队内部定期举办学术交流及病例讨论,介绍各专业常发病、易漏诊的创伤;为保障急救的有序进行,每日由1名高级职称的急诊外科医师作为负责人,统筹救治进程。

总之,我院建立的早期急救的规范化治疗系统对于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生存率初步起到了积极作用,该体系提高了急救效率,降低了患者伤情漏诊率,值得进一步在各地区域医疗中心推广。

参考文献

[1]DauerE,GoldbergA.What'sNewinTraumaResuscitation?[J].AdvSurg,2019,53:221-233.

[2]HadfieldRJ,ParrMJ,ManaraAR.Latedeathsinmultipletraumapatientsreceivingintensivecare[J].Resuscitation,2001,49(3):279-281.

[3]LozanoR,NaghaviM,ForemanK,etal.Globalandregionalmortalityfrom235causesofdeathfor20agegroupsin1990and2010:asystematicanalysisfortheGlobalBurdenofDiseaseStudy2010[J].Lancet,2012,380(9859):2095-2128.

[4]MacKenzieEJ,HoytDB,SacraJC,etal.Nationalinventoryofhospitaltraumacenters[J].JAMA,2003,289(12):1515-1522.

[5]陈建荣,张劲松,岳茂兴等.地市级综合医院创伤中心建设管理专家共识(2022)[J].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22,6(4):193-201.

[6]ScottJW,StaudenmayerK,SangjiN,etal.EvaluatingtheassociationbetweenAmericanAssociationfortheSurgeryofTraumaemergencygeneralsurgeryanatomicseveritygradesandclinicaloutcomesusingnationalclaimsdata[J].JTraumaAcuteCareSurg,2022,90(2):296-304.

[7]PuzioTJ,LoveJD,McNuttMK,etal.PredictorsforDirecttoOperatingRoomAdmissioninSevereTrauma[J].JSurgRes,2022,261:274-281.

[8]NumataK,MatsubaraT,OkumuraY,etal.DevelopmentofClinicalSkillsandConfidenceQuestionnaireforTriageandActionMinorEmergencyCourse:Test-RetestExam[J].Cureus,2022,13(9):e17864.

[9]杜哲,都定元,黄光斌等.综合医院创伤中心模式治疗严重创伤患者疗效的多中心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2,22(8):703-706.

[10]杨鹏,陈恒峰,王龙刚等.创伤救治中心建设前后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效果比较[J].中华创伤杂志,2019,(10):913-917.

[11]张岫竹,张连阳,陈洪.创伤医学体系建设——来自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5,3(3):122-125.

[12]郭妍,马信龙.规范化程序化多层次医学救援体系的建设[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2,32(5):513-517.

[13]ZhangLY,ZhangXZ,BaiXJ,etal.CurrenttraumacaresystemandtraumacaretraininginChina[J].ChinJTraumatol,2018,21(2):73-76.

[14]徐少文,张茂,干建新.关注严重创伤救治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中华创伤杂志,2011,(1):4-7.

[15]SpijkersAT,MeylaertsSA,LeenenLP.MortalitydecreasesbyimplementingalevelItraumacenterinaDutchhospital[J].JTrauma,2010,69(5):1138-1142.

[16]BerwickDM,DowneyAS,CornettEA.ANationalTraumaCareSystemtoAchieveZeroPreventableDeathsAfterInjury:RecommendationsFromaNationalAcademiesofSciences,Engineering,andMedicineReport[J].JAMA,2016,316(9):927-928.

[17]WilsonMH,HabigK,WrightC,etal.Pre-hospitalemergencymedicine[J].Lancet,2015,386(10012):2526-2534.

[18]PetrosoniakA,HicksC.ResuscitationResequenced:ARationalApproachtoPatientswithTraumainShock[J].EmergMedClinNorthAm,2018,36(1):41-60.

[19]AliJ,DunnJ,EasonM,etal.ComparingthestandardizedlivetraumapatientandthemechanicalsimulatormodelsintheATLSinitialassessmentstation[J].JSurgRes,2010,162(1):7-10.

[20]vanOldenGD,MeeuwisJD,BolhuisHW,etal.Clinicalimpactofadvancedtraumalifesupport[J].AmJEmergMed,2004,22(7):522-525.

创伤急救技能范文篇8

200601~200712我院急救中心共救治创伤病人364例,回顾救治工作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364例,男293例,女71例,年龄4.5~67岁。交通伤155例,压砸伤97例,摔伤77例,刀砍伤24例,烧伤9例,电击伤2例。

1.2急救时患者情况意识障碍53例,呼吸衰竭48例,现场心肺复苏27例,死亡7例,多发复合伤34例,余195例为轻症。

2急救护理

2.1快速反应急救中心护士接到急救电话,问清出事地点及接车地址、联系电话(做记录),立刻通知急救小组成员,同时迅速准备急救用品。白天3min、夜晚5min内救护车出发,到达现场后,迅速给予就地紧急救护。

2.2伤情评估运用“一听二看三摸四问五测”的快速检诊程序,对病人伤情评估:(1)耳听呼吸,有无通气不良。(2)眼看口唇有无苍白或发绀、颈动脉怒张,胸部运动是否对称。(3)手摸桡动脉及颈动脉,触脉搏跳动情况。(4)问伤情及受伤过程,判断意识状况。(5)测血压,对意识不清患者判断休克程度。通过以上检测即可对病情做出初步判断,进而实施初步救护措施。

2.3现场急救

2.3.1基础生命支持[1](Basiclifesupport,BLS):对危重病人进行紧急处理,呼吸心跳骤停者,立刻行心肺复苏,快速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

2.3.2进一步生命支持(advancedlifesupport,ALS):BLS后,立刻行气管内插管,给予有效氧气吸入,并继续心脏按压或心电除颤等,持续心电监测,快速建立有效静脉通道。

2.3.3妥善处理伤口:出血病人迅速给予止血处理,常用方法:①加压包扎止血法。用于较小创口出血,局部生理盐水冲洗、消毒后无菌敷料加压包扎。抬高伤肢,增加静脉回流和减少出血。②指压止血法。动脉出血时用此法,手指按压出血动脉近心端,压闭血管,阻断血流。压迫时间不宜太长,以免远端组织坏死和增加感染机会。③止血带止血法。用于四肢大出血。在伤口近心端上10cm处捆扎止血带,松紧适宜,以出血停止,远端触不到动脉搏动为宜。放松1次/30min,2min/次,连续使用不超过4h[2],不可在同一部位反复绑扎,需要时可在另一稍高平面扎绑。

2.3.4安全运转及途中监护:给病人以紧急救护、生命支持后,迅速将病人转运至医院。转运途中,通过心电监护、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机械通气、保持静脉通道给药、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观察创面出血情况及受压肢体末梢循环等,不间断实施有效救护措施,给病人以继续生命支持和监护。转运途中曾有1例心电监护发现室颤,立即给予电击除颤;5例发生颅内高压(可疑脑疝形成)立刻给降颅压处理;15例BP下降,给快速补液,用升压药物、止血药;1例呕吐窒息立刻给予吸痰、清理呼吸道、吸氧等。以上22例经途中及时有效抢救,均化险为夷。同时转运途中及时与医院联系、报告伤情,使有关科室做好接收和急救准备,以使伤员在到达医院后能及时迅速地得到专业救治。

3体会

3.1重视对护理人员急救意识的培养急救中心护士应具有较全面的知识和应变能力,具有对各种伤员快速、准确地进行评估和判断能力,才能进行针对性的有效现场救护。并具有强烈责任心,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随时处于应急待命状态。

3.2有效的呼吸道管理通畅的呼吸道是基础生命支持及进一步生命支持的关键。尤其脑外伤病人、胸外伤病人常因舌后坠,血液痰液阻塞呼吸道而导致呼吸困难、窒息,因此迅速有效地清理呼吸道,解除梗阻,对院前救治效果尤为重要。

3.3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对创伤严重,有休克现象者,应于全面评估前建立静脉通路。一则可快速补液扩容,用药治疗,二则可避免检查造成时间耽搁使失血性休克病人静脉塌陷,造成穿刺困难。穿刺时应使用大号穿刺针,为加压输液快速抢救提供条件。

3.4紧急处理危及生命的伤情救护人员到达现场后首先迅速果断地处理直接威胁病人生命的伤情或症状。本组66例有呼吸困难,给氧气吸入;3例肋骨骨折致创伤性气胸出现严重呼吸障碍,迅速给予胸腔穿刺排气,吸氧;1例股动脉断裂,立即钳夹止血。经以上紧急处理,病情得以有效控制,使患者转危为安。

3.5护理体检要全面全面体检避免遗漏,清醒病人询问受伤经过,进行护理体检时,原则上尽量不要移动病人身体,尤其对不能确定的创伤病人,移动有加重伤情的危险。

3.6创伤病人的心理护理突然的意外伤害,使病人缺乏思想准备,尤其是成批车祸和煤矿创伤,伤情轻重不一,当看到危重或现场死亡病人,会对其他病人产生极为不良的情绪影响。主要表现为惊慌失措,迫不及待地要得到最佳的治疗和护理,甚至有过激行为。抢救人员应采取轻重缓急,先病危后一般的抢救程序,并妥善处理死亡病人。救护中不仅要重视“急的救护”,还要重视“急的心情”[3]。要适当运用非语言交流手段,以从容、镇静、急而有序的态度,纯熟、精湛、准确的技术,敏捷、快速地处理病人的行为,给病人以安全感、信任感。

4结论

快速有效地院前急救,对保证病人生命,减少院前期病人病死率、致残率至关重要[3]。而急救护士强烈的急救意识,快速的急救反应,敏锐的观察力和迅速的伤情评估,熟练的急救技术,有效的基本生命支持,以及伤口的有效处理,肢体的妥善固定,安全转运是院前救治成功的必要保证。同时,要关注病人心理,减少负面情绪,引导病人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参考文献】

1]王庸晋.急救护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5.

创伤急救技能范文

重点任务包括普及校园急救知识、配备校园急救设施和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将加强对校园常见的气道异物梗阻等紧急救护,创伤出血与止血、关节脱位与扭伤等创伤救护,淹溺、烧烫伤、中暑等意外伤害,火灾、地震、踩踏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护知识普及教育。

消息指出,为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加强学校急救教育,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实施青少年急救教育行动计划,开展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

消息显示,首批拟组织150所高中和高校参与,在校园内配备相关急救设施设备与物品,并对学校教师、学生进行急救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研制急救设施设备配备规范(试行)和急救技能培训方案(试行),探索校园急救技能证书开发试点建设工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急救教育经验做法,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强化急救教育。

试点工作主要有三项重点任务。一是普及校园急救知识。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主题教育为重要载体、以日常教育为基础的急救教育推进机制。结合学校实际,加强对校园常见的气道异物梗阻等紧急救护,创伤出血与止血、关节脱位与扭伤等创伤救护,淹溺、烧烫伤、中暑等意外伤害,火灾、地震、踩踏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护知识普及教育。鼓励高校开设应急救护相关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

二是配备校园急救设施。试点校要参照有关学校卫生工作标准、校园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等,结合学校规模、环境、地势、交通、建筑等实际情况,配备足用、实用、适用的校园急救设施设备。鼓励有条件的试点学校逐步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创伤急救技能范文篇10

河南省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济源459000

[摘要]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急诊患者的抢救及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对该院收治的88例严重创伤急诊患者抢救及护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积极抢救及优质护理干预,成功抢救80例,死8例,抢救成功率为90.9%,平均抢救成功时间为(46.59±20.23)min,患者对护理满意率为88.6%。结论在急救过程中通过优质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临床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http://

关键词严重创伤;急诊;抢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3(c)-0149-02

严重创伤是指肢体或危急患者生命、或局部创伤定级标准≥3分、多发性创伤严重程度评分≥16分的创伤[1]。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交通业的快速发展,各类意外事故频繁发生,严重创伤患者逐年增加,疾病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及难预料性等特征,致残率及死亡率较高,因此急救是否及时及急救中护理质量直接影响患者抢救效果,为探讨严重创伤急诊患者的抢救及护理方法与效果,现对该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54例严重创伤急诊患者抢救及护理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88例严重创伤急诊患者为研究,男56例,女32例,年龄5~68岁,平均年龄(30.55±5.15)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34例,坠落伤26例,砸伤15例,刀刺伤9例,其他4例。受伤部位:颅脑损伤35例,胸部损伤26例,腹部损伤15例,各类骨折10例,脊柱损伤2例。就诊间隔时间:受伤30min内抢救28例,30min~1h抢救44例,1h后抢救16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立即对其基本生命体征进行监测,给予低流量供氧,立即建立多条静脉通道,对于呼吸、心跳停止者给予心肺复苏术治疗,颅内压升高及脑疝形成患者立即静脉滴注复方甘露醇注射液5mL,病症严重者可加入地塞米松5mg或重复性滴注复方甘露醇。对于出现休克及活动性出血患者快速静滴羟乙基淀粉氯化钠注或乳酸林格液,立即给予患者输血治疗,对患者血容量进行快速补充,及时止血。腹部外伤伴随出血患者需经腹腔穿刺证实,必要时可行B超检查及腹部透视,对出现的各类并发症进行治疗。对胸外伤伴随开放性伤口患者伤口立即进行处理并闭合伤口,伴随血气胸患者经X线胸片检查及穿刺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开胸探查,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对于颅内血肿、多发性开放性损伤、开放性颅脑损伤等导致昏迷需要立即给予治疗患者,充分做好术前准备,保证手术可顺利进行。

在对患者抢救同时给予患者整体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①急诊患者病情较为严重,疾病进展快,因此医护人员要在到达事发现场及转运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全程监护及护理,到达现场后立即对患者基本生命体征及意识进行观察,并对患者病症耐受力及病情进行初步评估,观察患者伤口及四肢活动情况,对威胁患者健康情况进行处理,立即建立静脉通路,止血包扎,开放气道。在搬运患者中保证患者原有体位,搬运过程中对患者基本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②患者进入急诊室后,医护人员要保证足够的镇静,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观察,对患者症状及院前处理进行简单询问后,给予患者有效的急救措施,能够预见护理中出现的风险,根据患者的创伤部位及具体病情安排专科医生进行抢救治疗,同时对使用仪器及药物进行检查,保证抢救及时进行。严重创伤患者多会出现呼吸道梗阻现象,引起窒息,因此医护人员要观察患者呼吸及口唇颜色,对于呼吸伴随高尖的哮鸣音患者,要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呼吸道阻塞,对患者口腔内呕吐物及分泌物进行及时清理,必要时可行气管插管治疗。静脉穿刺同时采集患者血液标本对患者血型进行检测,保证患者可立即进行输血,缩短休克时间。③心理护理,严重创伤多为突发性事件,患者及家属无心理准备,会出现恐惧、高度紧张等不良情绪,易暴躁、激动,因此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抢救同时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安慰,安抚患者家属情绪,稳定其情绪,告知其治疗效果,获取其依赖,对于意识清醒患者,可安抚患者,鼓励患者,激发患者的求生意识。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抢救时,要保证技术娴熟,从而获取患者及其家属的信赖,争取其配合。

2结果

经积极治疗及优质护理干预后,88例患者成功抢救,死亡8例,其中4例患者抢救过程中死亡,2例抢救成功后肺部感染死亡,2例患者死于突发性呼吸衰竭,抢救成功率为90.9%,患者平均抢救成功时间为(46.59±20.23)min。78例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率为88.6%。

3讨论

严重创伤是某一单一因素引起的多个解剖部位出现的创伤,而多种解剖部位中至少有1个解剖部位会对患者生命造成较大威胁,多种创伤相互作用,导致患者病情加重。严重创伤患者多伴随吸氧血症、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及出血性休克等,而严重创伤下,患者机体处于应激状态,生理功能紊乱,极为危险,救治难度较大[1]。因此临床抢救创伤严重患者必须把握时间,临床资料显示创伤1h内是决定患者生死的重要阶段[2],因此临床抢救越快越好,这就要求急诊科医生与护士在最短时间内对患者的伤情进行准确判断,为治疗提供依据,同时在抢救护理中,医护人员要把握以下几点:①把握时间,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伤情并给予相应护理及治疗;②保证技术的娴熟,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对于出现的紧急情况进行处理并告知主治医生进行治疗;③在对儿童及老年严重创伤患者抢救中,要注意药物的使用,更加细致的观察其各类器官及体征[3]。

该次研究中,经过积极抢救及优质护理,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0.9%,抢救时间为(46.59±20.23)min,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满意率为88.6%,由此可知,及时抢救及优质护理对于严重创伤急诊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医护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

http://

参考文献

[1]曾慧.严重创伤急诊患者的抢救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1):37-38.

[2]黄维梅.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抢救与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6):2269.

创伤急救技能范文1篇11

【关键词】多发伤;急救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053-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民群众对院前急救服务的要求逐步提高,急救对象更加广泛、复杂,难度加大。我国目前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在急救平均反应时间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无专门的院前急救法规,对从事院前急救机构、人员、业务、救护车与装备等方面准入制度的规定不够完善,存在着全国院前急救工作发展不平衡,网络建立仍不完善,资源配置不甚合理,缺少对院前急救从业人员的特殊的培训及配套政策,筹资渠道不畅等问题。

1多发伤的定义

一般而言,多发伤是指同由于一个致伤因素而导致人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严重损伤。在医学解释上多发伤这一概念包括以下三个内涵:

第一个内涵是指:患者的损伤一般是由同一个致伤因素而引起的,而这一致伤因素主要指由于机械力所导致的损伤,比如说交通事故、坠落、火器、高空坠物等。而在医学领域,与多发伤极为相似的是复合伤,但是多发伤与复合伤有完全是不同的概念,复合伤由不同致伤因素引起,如机械伤复合冲击伤、烧伤复合冲伤、烧伤复合放射伤。

第二个内涵是指:患者的损伤一般而言必须是由两个以上的致伤因素造成。按简明创伤分级标准,人体分为9个解剖部位:头部、面部、颈部、胸部、腹部及盆腔、脊柱、上肢、下肢、皮肤。多发伤指上述9个解剖部位中有两个以上部位受伤。同一部位内的多个脏器损伤或同一脏器的多处损伤也称为多发伤,但须冠以部位或脏器名称,如胸部多发伤、腹部多发伤、小肠多发伤、脑多发伤等。

第二个内涵是指:患者的损伤必须是严重的,对伤员生命构成威胁,需要立刻进行急诊处理的。一般而言严重损伤的定量标准一般是指损伤严重程度评分≥16。

2急救护理的定义

急救护理学是医学上一个极为常见的一门学问,它主要是研究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疾病急性发作以及会危重病人的抢救与护理的一门学科。而且急救护理学确定了急救护理实践的角色、行为和过程。它已经成为护理学科中的一个重要专业。

3多发伤急救护理的措施

3.1保持呼吸道通畅严重多发伤患者多伴有呼吸道梗阻以致窒息,应迅速清除呼吸道异物,若为年长的患者还需检查是否佩戴假牙,若佩戴假牙就要取出假牙、血块,同时还需要及时吸净呼吸道分泌物,并给予面罩吸氧,其中将氧流量设定为4―6L/min。

3.2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此措施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加快补充有效血容量是抢救严重多发伤休克的重要措施;但在进行血容量补充的时候也有许多的注意现象,这就要求进行医学急救的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调节液体滴速,这样可以极大地保证医学急救的质量同时为抢救工作争取时间和保证手术的成功率,最关键、最人性的一点就是可以大大的缓解病患的痛苦。

3.3及时控制出血以及严重多发伤的开放性伤因为有出血和严重多发伤的患者很可能会由于出血过快、失血过多而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血容量锐减从而导致休克,更严重的还会导致死亡。因此,我们对开放性骨折、活动性出血患者,医护人员要给予夹板固定和用无菌敷料加压包扎止血。

3.4及时监测病患的身体状况采用多功能监护仪,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根据中心静脉压掌握补液量及滴数。根据少氧饱和度了解缺氧情况,随时调整吸氧浓度。留置导尿,准确记录每小时尿量。这样可以每时每刻都对患者的情况进行了解,以确保医学急救工作的进行,同时还可以根据各项身体机能指标的变化对患者进行适度、准确的急救活动。

3.5做好术前准备护土应及时做好配血、皮试、备皮、导尿、置胃管等术前准备,以减少在手术过程之中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同时还可以增加手术的成功率。

4体会

4.1科学规范的急救护理程序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保证。而且我们要根据多发伤患者的数量、受伤程度以及抢救任务重等特点,提前制定医护人员的抢救配合分工任务。这样可以极大的充分的利用时间和人力,确保抢救工作急而有序,行之有效,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宝贵时间。同时还可以极大的减少人员工作的重复,确保每一个伤患人员都有医可治,有药可用,极大地保证了伤患的康复率。

4.2熟练的医学急救技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一方面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病情病情判断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在对多发伤患者进行医学急救的过程之中要做到严密观察,准确无误发现问题并快速的作出判断,及时处理;另一方面熟练的医学急救技能对提高医疗工作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因为熟练的医学急救技术可以大大的保证手术的成功率,减少不必要的手术失误,而且拥有熟练的医学急救的医护人员也拥有很多的实践经验,这样就可以大大的提高医护人员的信心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这也是手术成功的一个保障。

4.3重视心理护理。大多被送到医院进行医学急救的多发伤患者由于病情来的过于突然,大多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而且大多对于病情的不了解,这个时候就需要医护人员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进行心理辅导,以平缓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情绪。这样不仅可以使患者及其家属对于病情及时的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定。同时患者心理的平复对于医学急救也有很大的帮助,因为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使患者有强大的内心,这也可以极大地保证手术的成功率以及康复率。

创伤急救技能范文篇12

关键词:创伤性休克;院前急救;措施

创伤性休克是指人体机体遭受剧烈的暴力打击,导致重要脏器出现损伤、大出血等引起正常有效的循环血量锐减,微循环灌注不足,亦或是患者受到创伤后机体出现剧烈疼痛、恐惧等,创伤性休克是一种由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机体代偿失调的综合征,其病情急,病理复杂,有效救治时间相当短,失血量大,死亡率高,也是创伤救治中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临床发现,其发生率与致伤物性质、损伤部位、失血程度生理状况和伤后早期处理的好坏均有关,近年来,随着严重多发伤的发生率日益增多,创伤性休克的发生率也随着上升,因此,入院前现场的紧急处理是否能够及时、有效、准确,对伤员的病情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伤员的生命及预后[1]。本文通过对创伤性休克的原因进行分析了解,指出院前急救措施的重要性,根据实际救援情况提出如何评估事故现场、如何测量各项生命体征、如何正确使用休克复苏液、如何实施现场高级救治及院前插管,以最大限度的争取时间对伤员进行施救,改善伤员的病情及预后,挽救生命。

1创伤性休克的原因分析

创伤性休克是指机体受到外力严重撞击后,伤员体内本身正常有效的循环血量减少,导致血液循环功能障碍,致使脏器的血流灌注不足引起缺血、缺氧、代谢障碍,导致重要脏器例如心、肾、肺等受损害的病理综合征,即是创伤的原因是动能对机体的不利作用而产生的[2]。从临床来看,造成创伤性休克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四类:Ⅰ类:交通事故伤,此类创伤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约占总数的65%,其救治较为困难;Ⅱ类:机器损伤,此类创伤主要易发于从事第一产业的单位,约占总数的12%,其救治也较为困难;Ⅲ类:坠落伤,此类创伤包括意外坠落和自杀行为,约占总数的12%,其救治也较为困难;Ⅳ类:其他伤,主要包括打架斗殴、身体疾病发病时为引起重视而出现的并发症等,约占总数的11%,其救治根据伤员的创伤部位、创伤时间而不同[3]。

2院前急救措施的重要性

院前急救措施是指伤员在出现创伤性休克后送入院治疗前所接受的有效的急救措施,其目的是缩短伤员的救治时间,及时控制伤员的病情防止恶化,维持伤员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预防创伤引起的其他并发症。伤员出现创伤性休克后,其血流动力学、组织代谢、机体免疫功能均会出现变化,这是一个复杂又相互连续的病理过程,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会引起伤员体内血流在微循环中淤滞缺氧,组织细胞损害,皮肤和周围脏器血管长期持续痉挛,血管血液浓缩,黏性增大,自身凝血机制发生紊乱,严重会形成微血栓,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血管阻塞,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组织代谢的变化会产生如酸碱平衡紊乱、线粒体膜肿胀、细胞障碍的现象,并使伤员体内血管活性物质及血液流变学发生改变从而造成微循环紊乱,加重伤员的休克程度。伤者的机体免疫功能变化则主要表现在伤员体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量减少,巨噬细胞和细胞内氧化过程不同程度的抑制了创伤之前机体正常的免疫系统的防休克恶化的作用。因此,对伤员实施院前急救措施对改善血流动力、组织代谢、机体免疫功能均有明显的作用,能够防止病情的恶化,改善预后。

3急救措施的进展分析

3.1评估事故现场美国创伤性休克研究中心创始人考莱(R.ASAMSCOWLEY)曾提出了著名的“黄金一小时(GOLDENHOUR)”理念,即在生存与死亡之间存在一个“黄金一小时”,如果患者不是在那段时间内死亡,可能在两三天甚至两周后死亡,但在那一小时内发生在患者体内的改变已经是不可恢复了,有调查研究显示,伤员员在1h内得到救治,病死率是10%,若是伤后8h才得到救治,那么病死率达75%[4]。因此,医护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后,应观察事故发生的原因,伤者的意识状态等,不能鲁莽的直接搬动伤员以致再次受伤或加重病情,需要判断伤者有无外伤、内伤,可能受到严重性创伤的部位,依据受伤机制、受伤部位、病情的危重程度,来决定院前急救的具体方式,缩短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并观察周围是否仍然存在安全隐患。

3.2测量各项生命体征在对事故现场进行评估后,医护人员应及时的判断伤者的呼吸、血液循环、脉压差、血容量、创伤口皮肤的变化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及时对伤者的脉搏、血压、心率、心律等一般资料生命体征进行测量,并密切监测,因为伤者的创伤处皮肤颜色变化是评估休克程度的早期指标,这些变化可出现在血压、脉搏变化之前;脉搏、血压和脉压差的测量也十分重要,脉搏对休克早期的循环变化更为敏感,其代偿性更快,低血压往往是诊断休克的重要指标,休克早期由于机体代偿作用会使血管高度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收缩压正常,舒张压升高,这样脉压差会增大,故脉压差的变化也是判断休克早期较好的指征;休克时机体的最先反映是血管收缩,特别是小静脉,当浅表静脉难以扩张充盈的时候即是由于血容量不足引起休克的[5]。此外,根据伤者的意识状态可判断伤者是否有组织灌注不足或低氧血症。

3.3正确使用休克复苏液创伤小休克是低血容量、缺氧、微循环障碍、全身脏器处于低灌注状态导致功能障碍,控制出血,并及时补充液体是抗休克的关键,需要立即建立两条以上输液通道,确保能快速补充血容量,补液的速度应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临床上认为,首先应为伤者快速补充晶体液例如生理盐水和乳酸林格氏液,在第一个30min内给予平衡液1000~1500mL,这样能够很快的扩张血管并稳定血容量,升高血压,其电解质的分解能够有效的缓冲伤者体内的碱含量,若失血在500mL以上或输液在2000mL以上的患者应同时补充胶体液例如全血、明胶等,其中全血是最理想的胶体液,但应尽量避免大量输注库存血,白蛋白和明胶可作为选择之一,可以较长时间保留在血管内,对纠正休克有利,右旋糖酐有维持胶体渗透压的作用,可有减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但使用不要超过1500mL,尽量减少葡萄糖液的用量,防止高血糖及渗透性利尿导致体液丢失,有数据显示,最理想的晶体液和胶体液使用比例为4:l~2:1,严重失血可达1:1,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指导碱性药物的应用,纠正伤者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如血压恢复,红细胞压积在30%~50%,尿量0.5~1.0mL/kg·h[6],神志清醒为复苏有效。此外,使用补充液虽然能够有效的挽救伤者的生命,但在具体实施中应特别注意一下几点:①对于严重脑外伤患者来说,需要慎用液体复苏,因为此类患者的平均动脉压不可降的太低,否则会影响脑的灌注,但也不可太高,突然大量的扩容会加重脑水肿和出血;②对于长期高血压伤者来说,补液量和速度应特别控制,需要严格根据个体差异重视伤者的特殊性;③液体复苏的时限并不是越长越好,也不表明这种状态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在将伤者的机体恢复到一定的生理状态后,就要适度的减量或减速。

3.4实施现场高级救治在有条件的事故现场可以根据创伤性休克伤者的呼吸和循环系统功能决定是否实施现场高级救治,其救治原则是止血和减少失血,尽可能的维持伤者呼吸、血液循环系统的正常,努力防止休克的加重。有部分学者认为在现场实施高级救治势必会增加伤者在现场停留的时间,也有可能对伤员的病情发展不利,此外,高级急救技术的实施,要求急救人员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和技能,如果不熟练,出现并发症的机会就增加,影响救治的效果。但更多的医学工作者认为,院前高级急救技术在早期能够有效地稳定严重创伤患者的病情,对伤员的病情及预后有利[7],因此,只能说在伤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并在事故现场有足够的医疗条件,急诊人员由一定的急救经验的情况实施的院前高级急救措施。

3.5院前插管院前插管是院前急救措施中最为困难的一项救治,也是针对严重创伤性休克伤者的救治,当伤者的呼吸道堵塞,气道不顺,极易吸入胃内容物和血时,确保足够的氧气通气量便成为急救的重点,其救治的原则是尽早实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以改善伤者的低氧血症,实施院前插管的主要作用在于:①改善通气、改善气体交换,纠正低氧血症和酸中毒;②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肌缺血缺氧,改善心功能;③减轻呼吸肌负荷,快速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状况[8]。此外,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虽然现场实施气管插管能够有效改善伤者的预后,但也具有一定的失败率和并发症的发生,主要原因在于:没有使用镇静药或肌松弛药,急救人员插管技术不熟练、误吸等,因此,需要改进插管方法,提高急救人员的专业技能,提高插管成功率。

4总结

随着交通事故和自然灾害的逐年频发,导致创伤增多,而由于院前急救时间的紧迫,环境恶劣,操作空间与条件的限制,对实施院前急救措施的出诊人员要求更高,工作人员不仅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及时准确评估患者病情及休克的严重程度,这样才可以在患者休克早期就能给予及时纠正,还必须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技术与急救器材的使用,加强彼此之间的配合度,以提高抢救成功率。此外,还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实施院前急救措施后,在转送伤员上车到医院时,其血液动力学会发生改变,会导致病情的变化,因此,要求工作人员在转送过程中应边抗休克边转运,密切监测伤员的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检查创面包扎是否固定,各导管例如输液管、吸氧管等是否通畅且固定,搬运的动作一定要轻柔、平稳,避免车开动时伤员由于惯性而使脑供血减少的现象出现,确保伤员获得连续性的治疗,保证生命体征的平稳,提高伤员的救治率。总而言之,对创伤性休克伤员的院前急救应及时、准确、有效,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存活率。

参考文献:

[1]彭先美,黄雪梅,纪建波.创伤性休克的院前急救与护理体会[J].全科护理,2011,9(4):1072-1073.

[2]刘卫丽.创伤性休克的院前急救护理[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8,40(6):754-755.

[3]彭素娥,杜金莲.创伤性休克的院前急救与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7):1154-1156.

[4]王西莲,李芳.创伤性休克院前急救的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9,6(6):133-134.

[5]袁延青.创伤性休克救治概述[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2(4):288-290.

[6]陈奕颖,朱福君,陈朝群.等.创伤性休克病人的院前急救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