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技术工程范例(12篇)
生态修复技术工程范文篇1
关键词:水利施工;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运用方法
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开展防洪蓄洪工作,具体的施工项目包括兴建水库、大坝施工、护坡建设工作等多个环节。这属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中的关键一环,基于新时期城市化发展进程的重点任务就是节约资源及保护环境。因此,如何在水利施工工作中科学运用生态修复技术,从而达到保持水土的目的,就是目前工作的难点所在。
1水利施工工作在水土保持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水利工程施工单位在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时,还存在一些难点问题需要解决,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1.1员工水土保持意识
在开展水利工程施工工作时,大多数施工单位都没有定期对员工进行专业工作能力及工作素质的教育培训工作,导致许多员工仍然在使用传统的工作方法进行各项施工操作。而且,员工自身缺乏对水土保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其思想还停留在过去先破坏后治理的理论层面上。在这种情况下,容易由于施工操作引发的灰尘和污染等问题,对河流两岸植被的健康生长造成不良影响。同时,施工中土石方易滚落至下游,形成裸露边坡,造成水土流失问题。这些都是现阶段施工单位在工作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1.2水土流失形式多样
水利施工工作流程相对较为复杂繁琐,涉及到的工作环节有很多。比如,混凝土混合制作,材料运输,软土地基加固以及土石方开挖等工作。因此,在工程施工中,容易出现的水土流失问题也较为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由水力和重力作用引发的山洪侵蚀、崩塌、滑坡,以及石洪、泥流等问题,不同的问题实际的处理方案不同。而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可以看出,生态修复技术是新时期各个地区在开展水利施工工作时,较常使用的一种水土保持技术方法,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及发展前景。
2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优势及技术操作原则
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施工水土保持工作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想要推动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还有一些技术操作要点需要遵守。
2.1应用优势
水土保持指的是防止水土流失,并对山区、丘陵以及风沙地区的水土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充分发挥土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生态修复工作的目标就是结合可能会出现或者已经出现的水土流失问题,结合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规律,通过人工方法来恢复生态系统。现阶段,比较常见的就是土壤加固以及植被种植工作等等,水利施工单位应当充分意识到,科学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可以全面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这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
2.2操作原则
在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时,会涉及到生物学、环境学、地质学等多门学科。技术操作难度较高,因此,对施工人员的专业工作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施工单位对工作人员展开教育培训工作,并定期进行考核,结合考核结果分配具体的工作任务。还可以利用责任监督机制来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保证生态修复技术应用价值的充分发挥。同时,在水利工程设计工作中,工作人员应当遵循经济适用性的原则,拟定经济预算方案,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提高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的经济效益。最后,施工单位要开展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消除施工安全隐患。并重点结合工作经验,研究优化技术操作流程,提高技术应用效果的可行方案。
3运用生态修复技术解决现存问题的具体方法
生态修复技术的种类有很多,具体开展技术操作时,应结合实际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合理的选择。
3.1绿化种植技术
在生态修复工作当中,应用范围最广且应用效果最好的方式就是绿化种植技术。水利施工单位首先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以及水土流失情况对绿化植物的类型进行合理的选择,目的是提高植被的存活率,避免造成经济的浪费。其次,施工人员应当将植被种植在河堤两岸,通常以生态护坡的形式出现。工作人员需要先确定水利工程护坡建设工作的角度和面积,以美化环境及水土保持为基本目标开展施工工作。基于护坡覆土较厚,土壤条件干燥,应以各种旱生草本组合搭配灌木的施工方式为主。乔灌下较阴处,种植耐阴的单一品种,如麦冬、二月兰、白三叶等。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种植各种旱生草本组合,形成缀花草坪,提高美观性。最终通过这种方法来有效解决现阶段水利施工工作中存在的水土流失问题。
3.2土壤保护技术
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也与自然地质条件有一定的关系,由于河流两岸的土壤长期接触水源,因此,地质结构层当中的含水量就相对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出现地质结构稳定性差的问题,在洪水来临或者河水水流相对湍急时,不仅会引发水土流失问题,而且会污染水资源。基于此,运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开展水利施工工作时,施工人员就应当开展科学的土壤加固工作,将软弱土质层换填为符合施工要求的土壤,并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这可以为后续植被种植工作提供便利,需要操作专业的挖掘施工设备来完成这项工作。此外,施工单位需要对员工进行水土保持重要性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员工在施工环节做好对原有自然植被的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的河流生态环境。
3.3技术创新研究
运用生态修复技术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水利工程施工情况进行分析,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开展技术的创新研究工作。这就涉及到对施工人员创新意识的提升,基于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相关资料信息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查找和分类。能够实现信息共享,共同推进我国各地区水利施工水土保持工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目前,主要的生态修复技术创新方向就是对人工修复工作所使用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创新研究。以边坡裸露问题为例,基础的施工方法是采用喷锚措施进行防护。这种方法虽然能够有效缓解水土流失问题,但是无法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因而无法达到修复自然生态系统的目的。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对施工材料及施工技术方法进行创新,现阶段常见的材料主要是以连柴柳枝与各种柔性护岸相互结合,最终达到合理解决现存问题的目的。
3.4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想要充分发挥出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施工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施工单位还应当在内部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安排管理人员全程参与到管理工作环节中去。监管制度的建立需要与国家相关管理条例结合起来,以此来提高施工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为了减轻员工的工作压力,施工单位也可以建立信息工作平台,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引进计算机工作设备。通过在现场安装一些具备感应功能及监控功能的装置,及时智能的掌握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找到引发问题的根本原因,最终采取科学有效的处理措施,降低水利施工工作的难度,推动施工行业各项工作的稳步发展。
生态修复技术工程范文
〔关键词〕专利数据;专利分析;SWOT分析;生态修复;产业发展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9.024
〔中图分类号〕G306;F1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9-0136-06
〔Abstract〕Inthisarticle,usingthepatentdataasthefoundation,combinedwiththeSWOTmethod,itcarriedoutacomprehensiveanalysisoftheoveralldevelopmentofecologicalrestorationindustryinChina.Basedonpatentdata,thisarticleanalyzedthedevelopmenttrend,theregionaldistributionofpatenttechnology,thepatentee,patenttechnologyfields,patenttype,patentlegalstatus,patentorganizationattributes,patentstrengthandcorepatentoftheecologicalrestorationindustryinChina.Finally,combiningwiththeanalysisofpatentdataandinternalandexternalinfluencefactorsofindustrialdevelopment,thispapermadeaSWOTanalysisinthedevelopmentofecologicalrestorationindustry.TheresultscouldprovideintelligencereferenceforthestrategiesoftheecologicalrestorationtechniquesindustryinChina.
〔Keywords〕patentdata;patentanalysis;SWOTanalysis;ecologicalrestoration;industrialdevelopment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自然资源不断被消耗,而过度的、不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会使生态系统退化并破坏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现代工业和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人类对环境破坏和污染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有毒害的污染物以不同形式不断输入环境,环境污染的压力逐步加剧,有些区域的生态功能整体退化甚至丧失,极大地削弱了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1-2]。生态修复是指利用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生物媒介为基础,结合相关物理、化学及工程技术手段,通过优化组合,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一种综合的环境修复方法。生态修复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是,严格遵循循环再生、和谐共存、整体优化、区域分异等生态学原理;第二是,生态修复主要是通过生物媒介(微生物、植物等)生命活动过程中积极改良的作用来实现的,影响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各种环境因子也是影响生态修复效果的重要因子,因此,生态修复具有影响因子多而复杂的特点;第三是,生态修复的过程涉及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微生物学、栽培学和环境工程等多学科知识,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3-6]。
本文以生态修复产业专利为对象,通过专利分析加SWOT模型分析对我国生态修复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首先,运用专利检索全面分析我国生态修复产业的整体状况;然后,运用SWOT模型全面分析我国生态修复产业发展的内外部影响因素,通过梳理其内外部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生态修复产业的发展战略提供信息参考。
1分析工具与数据收集
采用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检索及分析平台的专利数据库和Dialog公司的Innography专利信息检索和分析平台对中国生态修复产业专利进行检索和分析。中国专利文摘数据库(CNABS)收录了自1985年至今在中国申请的全部专利文摘,内容丰富,并且包括多种分类信息。Innography包含100多个国家、地区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等,收录超过1亿多件全球专利数据,可以查询和获取同族专利、法律状态及专利原文;还包含有邓白氏商业数据、美国和国际专利诉讼、将近700万个商标数据、将近900万条公司记录和金融信息;其独有的专利强度指标用于判断专利价值;无效侵权检索、专利诉讼、异议能使用户快速洞悉、避免高风险专利,帮助用户进行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利布局[7]。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生态修复产业专利量共计1173件。
2中国生态修复产业专利分析
21生态修复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由图1的中国生态修复产业专利发展趋势分析可知,自2000年以来,中国生态修复的专利申请量呈现逐渐快速增长的趋势。而且,通过每一年份专利申请量和专利申请人数量随时间变化的专利技术的生命周期图也可以得出,从2000年以来,参与到生态修复产业中的专利申请人和专利申请量整体都显示出逐年快速递增的趋势。特别是,进入2010年以来,中国生态修复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生态修复产业技术应用取得较大进展,其市场发展空间很大,展开专利布局的专利权人与其专利申请量皆同步增加。以上分析表明,近年来我国生态修复的研究受到相关技术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生态修复产业开发利用相关机构越来越重视生态修复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大量新的生态修复产业专利技术出现,生态修复产业技术高速发展,未来市场前景广阔。图1中国生态修复产业专利发展趋势
22我国生态修复专利的地区分布
将1173件生态修复专利按照申请人地区进行统计分析(图2),可知生态修复技术的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江苏(214件)、北京(142件)、上海(111件)、浙江(82件)和湖北(72件)等中东部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这可能与以上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急需解决以及这些地区开始越来越意识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的重要性有关。
23生态修复专利权人分析
由图3可知,我国生态修复专利申请量排名前10的专利权人中,高校有6家,有3所科研单位和1家企业,这说明在我国生态修复产业排名前10的专利权人中,高校是生态修复产业技术的发明创造中的主力军。而且,其中5家高校、1所科研单位和1家企业都分布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说明这些地区在生态修复产业方面具备较强的专利布局意识和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
24生态修复专利技术领域分析
通过如图4的统计分析可知,我国生态修复产业专利主要集中在水或废水或污水的处理、与工程建设有关的河道或海岸或边坡等的保护或改良以及通过园艺或养殖或栽培等方式实现环境修复的领域。其中,在C02F3/00:水、废水或污水的生物处理技术领域的专利量最多,有364件,占全部专利的3103%,这说明该技术领域是我国生态修复产业专利布局和攻关的主要方向。
25中国生态修复产业专利类型、法律状态和所属机构性质分析由如图5的分析可知,中国生态修复产业专利中专利类型最多的是发明专利,有888件,占比757%;其次是实用新型专利,有282件,占比2404%;有很少量外观设计专利(3件),占比026%。这说明我国在生态修复开发利用领域中的技术创新性较强。由我国生态修复产业专利的法律状态分析可知,在我国生态修复产业专利技术中,授权专利占4996%(586件),失效专利占2907%(341件),还有2097%(246件)的专利处于审查状态中。这表明在我国生态修复产业发展中,授权专利占有率已近一半,而且有相当一部分生态修复产业专利(审查,2097%)处在发明实质审查阶段,整体看来我国生态修复产业专利的开发利用处于良好的积极发展状态中。由我国生态修复产业专利的所属机构属性分析可知,机构属性为企业的专利权人最多,占比4322%;其次是高校,占比3521%;第三是科研单位,占比2131%;机关团体占比最少,只有026%。这表明,在我国企业和高校是生态修复产业中技术创新的主体,它们在生态修复产业中的研发能力直接决定了我国生态修复产业未来的发展态势。
26中国生态修复产业专利强度分析
专利强度(PatentStrength)是专利价值判断的综合指标,挖掘核心专利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该技术领域的研发重点。专利强度受权利要求(Claims)数量、引用(ForwardCitations)与被引用(BackwardCitations)次数、是否涉案(Litigation)、专利年龄(Life)跨度、同族专利(PatentFamily)数量等因素影响,其强度的高低可以综合代表该专利的价值大小;Innography将专利强度为0%~30%的专利归为该技术领域的一般专利,30%~80%的专利归为该技术领域的重要专利,80%~100%的专利归为该技术领域的核心专利[8]。图6是中国生态修复产业的专利强度分布情况。0%~10%区间的专利最多,有904件;同时,由图可知,整个中国生态修复专利技术分布情况也表明一般专利的数量最多,共有1066件,所占比例高达9088%;其次是重要专利,有104件,占887%;核心专利最少,只有3件,占比026%。
图7显示了中国生态修复产业专利强度各个指标因子所占的比重,其中发明人(Inventors)比重最大,工业值(Industries)比重第二,专利年龄(Life)比重第三,而权利要求(Claims)、前引(FwdCites)、后引(Cites)和诉讼值(Litigation)相对较小。这表明近年来在我国已经有很多的发明人在生态修复产业专利的市场方面展开了布局,且该领域大部分专利比较新,法律纠纷少。目前,在中国,生态修复产业整个领域处于新技术不断研发的状态,其市场非常广阔,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27中国生态修复产业核心专利分析
通过对中国生态修复产业核心专利的分析可知(表1),3件核心专利都为有效专利,其保护期限至少都还有10年,该3件核心专利涉及的技术领域为水体修复和土壤修复领域,且它们均有一定的被引次数,说明这3件核心专利有很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这3件核心专利的授权年均为2012年,说明自2012年以来未出现新的核心专利,国内相关机构或个人在生态修复专利的研发和技术创新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国内关注度非常高的雾霾治理方面的生态修复核心专利技术暂时还非常缺乏,今后需要在这方面加大研发创新力度。
3中国生态修复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结合前述专利分析结果及相关市场和政策环境,对我国生态修复产业的开发开展SWOT分析。SWOT分析法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以来,是一种广泛地被研究人员用来对内外部环境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有效工具,SWOT分析法可以对研究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分析,其中S代表优势(Strength)、W代表劣势(Weakness)、O代表机遇(Opportunity)、T代表威胁(Threat)[9]。通过对我国生态修复产业开发利用的内在优势和劣势以及生态修复产业发展面临的外部机遇与威胁的分析,利用SWOT分析法,建立了SO可持续型战略、ST挑战开拓型战略、WO扭转升级型战略和WT防御规避型战略4种战略模型[10],如表2所示。结合我国生态修复产业的专利分析与生态修复产业发展整体环境的SWOT分析可知,我国生态修复产业自身存在内部优势与劣势因素,同时也面临外部的机遇和挑战,但总体来看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综合我国生态修复产业发展致力于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我国生态修复产业专利战略应该采用SO战略模式――以可持续的专利布局战略为主,ST挑战开拓型战略、WO扭转升级型战略和WT防御规避型战略共同协作配合的产业发展战略模式,即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抓住发展机遇,通过优势与机遇的结合互补,弥补劣势,更好的规避威胁。
31Strength分析
目前,生态修复产业是值得大力发展并且拥有广阔市场空间的绿色产业。我国在生态修复产业方面已具有一定的技术积累,生态修复产业的专利储备量多,其中发明专利就有888件,而且专利布局涉及水体修复、土壤修复、与工程建设有关的河道或海岸或边坡等的修复和植被修复等领域,产业面涉及广,结构合理。我国生态修复相关机构或个人具备一定的专利布局意识,专利申请布局与自身技术的研发方向和实际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契合度高,结合紧密。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为例,拥有42件生态修复专利技术,涉及水体修复、土石边坡修复、废弃矿地修复等方面,这较好地体现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具有较强的专利布局意识,以科研目标和实际环境问题相结合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利布局。
32Weakness分析
虽然近几年国内专利权人通过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等方式使生态修复产业技术得以较大提升,拥有生态修复产业专利1173件,但就产业整体而言,能极大地推动产业发展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产业前沿技术和高端精准关键技术十分匮乏(核心专利只有3件);同时,还存在研发投入不足等影响国内生态修复产业整体水平提高的不利因素。我国生态修复产业授权专利只有586件,而现实面临需要解决的环境压力非常大,水体修复、土壤修复、植被修复、大气环境修复(如雾霾的治理)等问题亟待解决。我国生态修复产业专利的技术创新储备不足的现状,势必会影响生态修复产业的市场发展,需要重点攻关核心技术,着力扭转这一被动局面。
33Opportunity分析
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为生态修复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措施支持生态修复产业及其下游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国家致力于发展和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政策,为生态修复产业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新的契机。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将美丽中国写入五年规划,显示出国家层面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美丽中国首度写入五年规划,十三五生态修复产业恰逢发展的黄金期。更有分析称,生态修复产业将保持高度景气的发展氛围,生态修复产业分支领域存在多个投资机会,其中之一便是已逐渐进入产业化正轨的土壤修复行业。土壤修复是使遭受污染的土壤恢复正常功能的技术措施。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均制定并开展了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计划,形成了新兴的土壤修复行业。而我国土地已修复场地数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从发达国家的整体经验看,未来随着土壤污染问题不断突出,中国将经历从修复技术、治理模式以及立法规范化的过程,并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市场机制。2016年3月我国环境保护部《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从模糊走向明朗;一系列的政策和方案的出台都为我国生态修复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34Threat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和城市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我国面临十分严峻的生态环境修复问题。工业“三废”、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以及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垃圾对我们周围的生态环境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威胁,同时生态环境的破坏每年都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又直接威胁着社会安定,五六十年代随处可见的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如今已难寻踪影。目前的生态修复问题中土壤修复问题尤为突出。土壤本来是各类废弃物的天然收容所和净化处理场所,当土壤中的各类污染物过多,影响和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表明土壤受到了污染。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很多,如工业“三废”、污水灌溉、大气中污染物沉降,以及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等。我国耕地有近1/5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土壤污染后会导致农作物减产,还可能引起农产品中污染物超标,进而危害人体健康。另外,随着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加速,工矿企业导致的场地污染也十分严重。中国土壤污染已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农产品生态安全构成威胁。土壤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是难以再生的自然资源。目前我国土壤污染呈现如下特点:污染面积增加明显,一些地区土壤污染由局部开始呈现连续成片分布;污染物种类复杂多样,复合污染特点日益突出;污染物含量呈增加趋势。因此,必须对严峻的土壤污染形势予以高度重视,土壤污染的预防和污染土壤的修复亟待推行科学有效的生态修复方案,对污染土壤进行妥善管理并加以修复,使其得到合理利用。
4对策建议
(1)加强相关政策研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生态修复产业作为新兴的发展事物,目前政府政策扶持力度还远远不够,这必然会限制生态修复及其产业化发展。生态修复属于一个周期长,涉及多个学科知识交叉运用的改良建设过程,各有关政府部门能否给予长期、持续的倾斜性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直接影响生态修复及其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2)抓住机遇,制定生态修复产业持续发展目标。要充分利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机遇,提升产业竞争力,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在现有的基础条件上,由政府部门、相关研究机构和企业制定我国生态修复产业专门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规划,全面掌握生态修复产业中水体修复、土壤修复、植被修复和大气修复的核心技术,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生态修复产业及其相关产业链的产业体系。
(3)探索创新生态修复产业的投融资机制。目前生态修复产业的投资者几乎全靠政府,这种由政府出资的单一融资模式无疑存在弊端。一方面,生态修复工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容易造成较重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政府独立投资运作,使生态修复产业的发展相对缺乏灵活性。因此,可以考虑社会资本的介入,通过社会融资方式大量吸收社会资金,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生态修复,推动生态修复产业高速发展。
(4)积极探索生态修复和生态产业相结合的发展路径,使生态修复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新途径,引导生态修复区域居民从当地传统的低收入产业向高端生态产业、旅游业和服务业方向发展,提高当地居民收入,进而实现生态修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使生态修复产业能获得长久发展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崔爽,周启星.生态修复研究评述[J].草业科学,2008,25(1):87-91.
[2]高吉喜,杨兆平.生态功能恢复:中国生态恢复的目标与方向[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5,31(1):1-6.
[3]周启星,魏树和,张倩茹.生态修复[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156-157.
[4]孙铁珩,周启星,李培军.污染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12-314.
[5]ZHOUQX,HUAT.Bioremediation:areviewofapplicationsandproblemstoberesolved[J].ProgressinNaturalScience,2004,14(11):937-944.
[6]朱亮,苗伟红,严莹.河流湖泊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述评[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1):59-62.
[7]知识产权来源|Innography[EB/OL].http:∥.cn/public/upload/files/general-files/INNO-DS-Overview.pdf,2016-01-15.
[8],张甫,许慧青,等.基于Innography平台的核心专利挖掘、竞争预警、战略布局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9):127-133.
生态修复技术工程范文篇3
关键词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X1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03-0267-01
破损山体的修复治理是以绿化为主的生态修复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也是一项投入较大、施工复杂、技术含量高的系统生态建设工程。2012年以来,辽宁省提出了以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治理为重点的“青山工程”生态建设,经过2年的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治理,丹东市共治理破损山体921.27hm2,极大地推动了该市的绿色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然而,在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治理的技术措施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科学编制施工方案
对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治理施工前,要进行实地考察,确定可行的生态修复治理技术路线[1-2],编制施工设计方案,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制定方案时首先要确定损毁山体的破坏类型,比如矿山坑口屈洞型、采石场露天破损型、山体切面断开型、尾矿堆积山体型、山体取土平面型等,针对山体损毁面积、回填土石方量、表土来源与数量,确定栽种植物种类、数量和栽种与遮盖方式;最后要确定施工时间,作出用工、车辆、耗材、土石、苗木等工程概算和施工要求,绘制有关项目位置图、项目现状及预测分析图、项目生态修复规划图、项目施工设计图和治理后效果图。做到认真规划,严格设计,依设计施工,确保修复质量与效果。
2把握合理技术途径
在落实修复山体的技术途径上要推行生物工程与还土工程相结合、造林与种草相结合、栽种乔灌树木与栽种藤本植物相结合、绿化覆盖与工程护坡相结合、绿化美化与景观造园相结合、营造生态林与营造经济林相结合。针对不同区位、不同类型的损毁山体,综合运用土建、生物等技术途径,灵活进行设计,把损毁山体治理成生态防护、休闲观光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样板工程。修复矿山、采石场等损毁山体,在设计施工中,按照省政府的要求思路,因地制宜、一地一策、一矿一措、分类施策。做到“五个结合”,即与土地整理相结合、与城镇化发展相结合、与工业区建设相结合、与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相结合、与建立矿山治理长效机制相结合、使青山修复治理项目发挥最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3运用适宜技术措施
一是预防控制措施。主要是在矿山、采石场、尾矿库、废石场等工程建设中,为防止生产者无限、无序扩大山体损毁面积,防止斜坡径流洪水冲蚀已修复林地的表土,以免出现水土流失和泥石流,而采取的修建截水与排水沟、挡土墙等水土保持工程[3-4]。二是工程加固措施。针对矿山坑口、采石场、排岩场、塌陷区、修路破损山体等出现的断面和塌陷地,采取砌墙护坡、网格固土护坡、土石填埋等护坡工程措施,确保堆放土石、矿渣等尾矿库的安全稳定性,为全面采取生物工程措施打下基础。三是土壤修复措施。主要是针对破损山体的地表土壤损失后无法栽种树木的情况,采取客土、回填表土、填加基土等措施,恢复林地土壤理化性状。回填土要分2步进行,先填加碎石和土壤混合基土,形成水分渗透层,增加土壤通透性,可利用废弃矿渣、碎石渣、弃土场、城乡拆卸建筑垃圾等作为填加基土,厚度不低于30cm;然后回填厚度不低于30cm的表层熟土,并进行平整和挖坑整地。
4采用立体多样化设计
对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施工设计,要根据山体损毁的面积、形状、恢复难度、所处区位、矿山周边环境与经济实力等情况,统筹采取绿化、美化、香化、效益化、景观化设计模式,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宜花则花、宜果则果、点块结合、景绿结合、修废利废,把破损山体生态修复项目与植物造林和城乡绿化美化结合起来,将破损山体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成为绿化美化的精品工程。节俭、科学、求实、立体多样化设计施工。
5落实施工与管护责任主体
一是落实矿山等业主的治理主体责任。采取严厉的经济和行政手段,确保对破损山体生态修复不走过场、不出现返工,确保按设计施工。二是落实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责任。对破损山体生态修复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对保证施工质量非常重要,要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签订责任书,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程监管与审计,确保按设计施工,保证修复效果尽快显现。三是落实林地所有人的监督管理责任。一般矿山和采石场的林地所有人大多为村集体和林地承包者,编制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方案与设计时,要征求土地所有人的意见,土地所有人要出具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意见书,意见书要经村民代表议定后签字盖章。林地使用权人或治理主体要出具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承诺书,从而建立矿山业主、政府部门与林地所有权人多方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责任机制。
6参考文献
[1]于荣,沈夫钧,张黎华,等.建立集体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体系初探[J].林业经济,2010(5):37-40.
[2]王志为,王春.丹东市林产资源现状与发展对策[J].科技资讯,2008(1):147.
生态修复技术工程范文篇4
关键词现浇网格;生态护坡;河道边坡;生态修复
中图分类号:U41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我国河流众多,河流系统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但近年来由于工农业生产、乱砍滥伐、气候等原因造成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河堤渠岸破坏严重,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人们生存环境的恶化。1991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该法令明确了水土流失治理、预防以及推广施政的方法和体制,成为开发地开发治理、生态修复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方针。
针对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的河流,人们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传统的硬质护坡将河岸表面封闭起来,达到了河岸免受河水冲刷的目的,却阻隔了水土的联系,破坏了河流生态平衡,影响了河道的自净能力发挥;同时河道高直的岸墙拉远了人与水之间的距离。于是河道生态修复的理念逐渐兴起,主要有植被措施和植被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两种方法。
目前市河道生态修复,往往偏重于园林景观和人文历史陈迹的恢复,忽略了河道生态修复的核心。真正意义的河道生态修复是在保持边坡稳定的基础上,以营造边坡的生物多样性为目标,河岸水文联系的沟通为关键,在水—土—生物之间形成良性循环,构筑优美城市景观,保证河流生态系统健康。
现浇网格生态护坡技术运用工程与植被相结合的措施,在河道边坡上以30%的硬化面积获得了70%的绿化面积,达到了水土保持、涵养水源、改良土壤、生态恢复的目的。
2现有河道生态护坡技术
河道生态护坡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形成的河道生态护坡技术主要有:
(1)植被混凝土护坡多孔混凝土由粗骨料、水泥、适量的细掺和料组成,是植被型生态混凝土的骨架,孔隙率>40%,表面等效孔径为2~3cm,孔隙自构件顶表面可蜿蜒通至地面。生态混凝土中加入的保水材料以有机质保水剂为主,并掺入无机保水剂混合使用,为植物提供必需的水分。此技术受水位骤降的影响较小,有利于排出和降低被保护土内的含水量。
(3)生态袋护坡:利用人造土工布料制成透水不透土的生态袋,植物在装有土的生态袋中生长,并以此来防护河堤、湖岸、坝坡和修复环境,同时植被生存条件受到生态袋空间环境所限。
(4)香根草护坡:是在边坡上植入根系发达的香根草,形成高强度生物土层、高密度地上绿篱的护坡。适合黄河以南的地区应用。
(5)土工合成材料复合种植基护坡:是采用土工织物上铺设混凝土预制块成框格状,在框格内填土、深栽植物的护坡。有土工网垫植草护坡、土工格室植草护坡、加劲纤维毯护坡。现在的土工网垫大多数以热塑树脂为原料,塑料老化后,在土壤里容易形成二次污染。
(6)生态砖护坡:是在边坡上铺设或嵌固一种带孔的混凝土或砖砌块,并在孔中种植植被的护坡。先进的技术有联锁式砌块护坡、铰接式砌块护坡及坡改平砌块护坡。
①联锁式砌块护坡是生态砖之间互相嵌固封锁避免发生侧向移动形成整体的生态砖护坡。由于其联锁是在二维平面上的散体连接,容易遭水流冲刷或地基沉陷破坏。
②铰接式砌块护坡是将预制高强度混凝土块用一系列绳索相互连接而成连锁型矩阵铺面护坡,其造价较高。
③坡改平砌块护坡是将砌块的下底面制成与边坡坡面相平行的斜面,上底面制成水平面的空心砌块,铺设时底部与坡面相吻合,上端能够保持水平,达到保水、保土的效果的护坡方法,该方法是散体结构拼接砌筑而成,整体稳定性与抗冲刷破坏有待进一步观察。
3现浇网格生态护坡技术
现浇网格生态护坡技术是在河道边坡上用现浇网格生态护坡模板现场浇筑的钢筋混凝土网格内种植植物、铺设抗冲刷基质,达到河道水土保持、涵养水源、改良土壤、生态恢复目标的新型生态护坡技术。
它是针对我国河道边坡绿化困难、稳定性差和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河道边坡生态修复工程经验,自主研发出的一项先进的生态护坡技术。研发内容包括现浇网格生态护坡技术的模板创新、适用范围、边坡稳定、水土保持、抗冲刷基质、本土植物等多个方面研究,综合实现边坡稳定、水土保持,生态恢复的目标,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大部分地区河道边坡的水土保持、生态恢复的技术体系。
3.1技术原理
现浇网格生态护坡技术是集工程力学,土壤学、肥料学、生态学和植物学于一体,形成的综合性生态护坡技术,现浇网格工程、抗冲刷基质和本土植物是该技术的三大主要内容。
(1)现浇网格工程稳固坡面,网格工程技术的稳固性主要是由两方面来体现的,其一,硬质工程方面:纵横交错的钢筋混凝土与锚杆在整个坡面形成三维立体护坡结构,利用宋庆丰[6]边坡稳定性模型分析内蒙古地区30°、45°和60°的岩土质边坡,其稳定系数均达到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的标准。其二,植物根系方面:植物根系在边坡稳定上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试验证明,在网格工程的框格内种植乔、灌木,一年后,边坡的稳定性系数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0.03-0.05。
(2)抗冲刷基质材料水土保持,硬质工程框格的下框梁比其他的框梁高,减少了水流陶土的作用力,同时抗冲刷基质材料可降低水流对边坡的冲刷能力,达到了水土保持的目的。
(3)本土植物绿化环境,以“乔灌先行,模拟自然,恢复生态”设计理念为指导,形成地面草-中间灌-上面乔的垂直生态模式结构,并在水平方向上形成草、灌、乔优化配置的种植模式,增加区域环境内的生物多样性,为区域范围生态自然恢复提供了必要条件。
现浇网格生态护坡技术以硬质工程护坡为基础,减少水土流失为关键,本土植物美化环境为重点的绿化理念出发,最大程度的模仿自然规律,减少人为干扰,坚持社会倡导的尊重自然,施法自然,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河道。
3.2技术原则
(1)稳固性原则边坡稳固是绿化的基础,网格工程具有抗侵蚀能力(风蚀、水蚀)、具有一定的强度及三维立体稳定结构。
(2)水土保持原则鱼鳞坑网格能够极大地减少水土流失,抗冲刷基质可以大量的缓减河水对边坡冲刷。
(3)因地制宜原则依据地域气候条件,设计施工方案,并选用当地抗逆性强的植物作为护坡绿化植物。
(4)自然修复原则,以本土乔灌木为主要先锋种,逐步形成以当地生物群落为主的生态系统,达到自然恢复的目标。
3.3技术优势
(1)坡面稳固现浇混凝土(钢筋)网格与锚固形成三维立体的网状护坡结构,结合草、灌、乔立体种植模式的植物根系保护,使坡面更加稳固,不易塌方毁坏。
(2)高绿化率常用模板整体浇铸的网格,每1m2中框格面积占0.3m2,绿化面积达0.7m2,而且框格梁的设计呈上窄下宽的梯形结构,在边坡稳定的基础上,极大地减小硬质框格面积,扩大网格植物种植空间,为后期的坡面绿化创造条件。
(3)水土保持与现有的生态绿化技术相比,浇铸成型的网格呈下框梁比上框梁高的鱼鳞坑结构,框梁的高度一般为0.15m,下框梁中部高出0.03-0.05m,经实践证明,下框梁的高度对目的边坡的水土保持能力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4)抗冲刷基质材料在网格内种植植物后铺设抗冲刷基质材料,能够加大地表粗糙度,减缓河水冲刷力,增强土壤涵水能力,为植物的正常生长提供环境条件。
(5)应用本土植物充分发挥本土植物抗逆性强的护坡优势,以草、灌乔相结合的模式种植,组建人工植物群落,逐渐演替为生态自然群落。
(6)模板浇铸,节约成本支架模板攻克护坡领域支模难关;现场机械浇铸,易于施工,提高了工作效率;网状结构护坡节省材料,降低了施工成本。
3.4适用条件
现浇网格生态护坡技术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在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指导下,现浇生态护坡技术中的各个影响因子可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几乎可涵盖自然或人工的各种类型的河道边坡生态绿化。
现浇网格生态护坡技术在城市河道边坡生态恢复中的应用尤为突出。它是在利用土体极限平衡原理对边坡进行坡改缓的基础上,把现浇网格浇筑成能够涵养水源的鱼鳞坑状,再选用本土植被进行坡面绿化、抗冲刷基质进行坡面保护,达到稳定、水土保持、生态恢复的综合效益。
4现浇网格生态护坡技术用于河道护坡的施工工艺
4.1工程施工过程
现浇网格生态护坡技术的施工过程如下:
(1)河道边坡根据实际边坡的坡度进行平整,并勘测放线。
(2)在整平的河岸坡面上铺设钢筋,将钢筋按照一定的角度交错铺设,根据需要可加锚固(执行《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将现浇网格(钢筋混凝土浇铸)生态护坡模板(斜网格、纵横网格)套至于钢筋上,依据河岸坡面绿化面积将模板拼接成一个整体的连续浇铸系统。
(3)根据河岸坡体的性质,配比钢筋混凝土,用搅拌机搅拌均匀。
(4)将搅拌均匀的混凝土用输送泵输送,并用浇铸机浇铸,打开放气阀,振动棒振实。
(5)待其凝固,取下模板,进行养护。
4.2施工构件
(1)钢筋材料
为了加强河道边坡的稳定性,在网格的框梁内加筑钢筋作为拉力。钢筋规格按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执行。
(2)锚杆设置
锚杆是减少边坡下滑力的重要保障,起到锚固的作用,尤其是在河道边坡的固定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锚杆主要应用于坡面稳定性差和坡度较大的岩质边坡。锚杆以铁质的螺纹钢或圆钢为主。依据坡面的结构和特殊性,锚杆的设计密度、规格可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执行。一般小于30°的边坡无需加设锚杆可直接绿化。
(3)混凝土浇铸生态护坡模板
混凝土浇铸生态护坡模板是一种预置模型,目前有斜网格(专利号:ZL200920006293.4)和纵横网格(专利号:ZL200920006293.8)两种混凝土浇铸生态护坡模板,1000mm×600mm、1200mm×800mm、1500mm×1000mm等多个尺寸模板,适用于不同类型,坡度,坡长的边坡,网格内可种植植物。如图1、图2所示:
图1护坡植物种植
图2护坡效果图
4.3铺设抗冲刷基质
抗冲刷基质材料的铺设是现浇网格生态护坡技术的特点,将设计的材料按照比例混合,在网格内种植植物后铺设50—100mm的抗冲刷基质材料。依据坡度的不同已经配制出适合30°、40°、50°、60°边坡使用的G1、G2、G3、G4四种抗冲刷基质材料。
4.4本土植物选择
根据不同的植物特征,选择绿化植物一直以来是绿化上的热点。经多年的绿化实践经验证明,河岸护坡植物应具备防涝、抗寒,耐贫瘠,生长速度快,绿期长,根系发达等特点。多年来内蒙古和信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坚持以“乔灌先锋,乔灌结合”的绿化模式设计施工,随着该地区水土保持、河道边坡生态修复的发展,已从当地野生种中选育出一批适合该地区绿化种植的优良植物。如马莲(LacteaPallVarChinensis(Fish)Koidz)、柽柳(TamarixchinensisLour.)、沙打旺(AstragalusadsurgensPall)、杨柴(Astragalusmongolicum)、紫穗槐(AmorphafruticosaL.)、花棒(Hedysarumscoparium)、互叶醉鱼草(BuddlejaahernifoliaMaxim)、欧李(SemenPruniHumilis)、胡枝子(LespedezabicolorTurcz.)、蒙古莸(CaryopterismongholicaBunge)等。
4.5养护
河道边坡养护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硬质和基质部分,监测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部分坡面下沉,及时工程修复,保证坡面基实,抗冲刷基质表面平整,无裂痕。另方面是植物养护,在植物移栽后的一到二个生长期内保障植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以及病虫害防治。因此生态护坡养护需注意以下几点:(1)工程竣工后对边坡坡体及绿化部分监测需一年;(2)在植物种植后的3个月内,第一月每隔10天浇水一次,后两月各浇水一次;(3)每一个季度喷洒杀虫剂一次;(4)及时清除杂草。现浇网格生态护坡技术应用于边坡绿化养护期一般为一年,植物成活率≥85%,植物盖度≥85%,病虫害成灾率≤0.5%。
5结束语与展望
河道边坡生态修复的重点已经改变了以往的模式,从环境破坏、污染后治理转变到原始保护上来,从硬化工程保护转到生态修复上来。
现浇网格生态护坡技术是一套生态的,科学的,合理的河道边坡生态修复技术体系。该技术在恢复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上,建立生态护坡模式,运用生态学先锋种入侵,生物多样性,植物空间分布等基本理论指导设计、施工,形成工程与生物相结合,植物优化配置,达到多层面,全方位,立体化的绿化效果,是目前边坡绿化领域内一项新型的生态护坡技术,已经初露头角,这将对深化绿化理念,为河道边坡生态修复达到理想的收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浇网格生态护坡技术在河道边坡修复中的应用将独显其与生具有优势,带来显著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
6参考文献:
[1]王富永,吴长文,王永喜.深圳市岩质边坡生态防护设计技术概述.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12(6):44-45
[2]赵明阶,何春光,王多垠.边坡工程处治技术.北京:人民交通出版,2003:260-268
[3]钱晓红,关云鹏,吴玲杰.现代生态护坡技术的应用研究.内蒙古水利,2009年。
[4]吴和政孙宁波.混凝土框架与框格梁锚固技术及其应用.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9(4)
生态修复技术工程范文1篇5
关键词:危害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
土壤是地球表面的疏松表层,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并且在生态环境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乡镇城市化,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由此会破坏人类生态环境,从而影响人们的健康,因此,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技术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一、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多种工业如采矿、冶炼、电镀、废电池处理、金属加工等的排放以及农业中各种农药,化肥的施用均是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据报道,全世界平均每年排放Hg约1.5万吨,Cu340万吨,Mn1500万吨,Pb500万吨,Ni100万吨[1]。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污染面积达、积累时间长、不易被微生物降解、有明显的生物富集作用等特点,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会严重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从而导致农作物的减产并污染农作物。安志装等人[2]研究发现镉与巯基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结合会引起氨基酸蛋白质的失活,甚至使植物死亡。另外,土壤中的重金属会被农作物吸收并在农作物体内富集,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从而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二、土壤重金污染修复技术
1.物理化学修复技术
1.1化学固化
化学固化法指的是通过在土壤中加入土壤固化剂来改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矿物组成、pH值和Eh值等理化性质,再经重金属的吸附或共沉淀作用来调节其在土壤中的移动性,从而降低其共生物有效性。固化剂将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固定后,不仅可以减少重金属通过径流和淋洗作用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而且被污染的土壤还有可能重建植被[3]。虽然化学固化法可以固化土壤中的重金属,但固化剂只是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重金属仍留在土壤中,因而该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1.2电动修复
电动修复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技术,其作用机理是将电极对插入被污染的土壤中,在通入微弱电流形成电场,使土壤中的重金属在电场形成的各种电动力学效应下定向移动,在电极区附近富集,从而将重金属处理或分离。
对于低渗透的粘土和淤泥土的修复,电动修复是常用的技术。郑喜坤等人[4]研究了电动修复技术对沙土中Pb2+、Cu3+等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率达99%以上。电动修复技术是一种原位修复技术,它可以有效的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并且经济效益好,是一种可行的修复技术。
1.3土壤淋洗
土壤淋洗是一种适用于治理大面积重废污染土壤的方法。所谓淋洗,是指利用提取剂(包括有机或无机酸、碱、盐、表面活性剂和聚合剂等)将土壤中的固相重金属转化为液相,土壤在经水淋洗处理后可归回原位利用,而对于富含重金属的废水也可进行回收处理,从而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5]。吴华龙等人[6]研究了被铜污染土壤修复的有机调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外加EDTA对降低红壤对铜的吸收率与加入的EDTA量的对数量显著负相关。土壤淋洗法虽然处理量大,处理效率高,但会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寻找一种既能提取各种形态重金属又不破坏土壤结构的提取剂将成为土壤淋洗法的研究热点。
2.植物修复
植物修复是指在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种植某种特定的植物,利用该植物对重金属的耐性和超富集作用将重金属移出土壤,使土壤中的重金属降低到可接受的浓度,达到重金属污染修复的目的。
根据其修复过程和作用机理可将植物修复技术分为4种:①植物萃取技术,即利用超富集植物将重金属从土壤提取出来,并将其转移,贮存到地上部分,然后通过植物收割来对重金属进行集中处理的过程[7]。韦朝阳等人[8]研究发现了一种大叶井口草,它对As的富集有明显的效果,其地上部分最大含量可达694mg/Kg。②植物固化技术,即利用耐金属植物及其根系微生物的一些生物化学作用降低重金属的活性,使其固化,从而减少对土壤的危害。该方法主要适用于有机质含量的矿区污染土壤的修复。③根圈生物技术,即利用植物根际分泌物和根际脱落物刺激细菌和真菌的生长,通过细菌和真菌对重金属的吸附固定作用,是重金属矿化的过程。④植物挥发技术,即利用植物根系的吸收、积累和挥发作用减少土壤中一些挥发性污染物,及植物将污染物吸收到体内后将其转化为气态物质释放到大气中[9]。
3.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是比较经典和传统的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方法,主要包括客土、换土及深耕翻土等方法。通过客土、换土或者将深耕翻土与污土混合,使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降低,减少重金属对土壤植物的毒害,从而使农产品达到食品卫生标准[10]。
客土法是将干净的土壤覆盖在已受污染的土壤上混匀,从而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换土法是用干净的土壤代替受污染的的土壤,对于换出的土壤应进行处理,防止二次污染的发生;深耕翻土是将表层已受到污染的土壤翻至深层,从而使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降低。
三、结语
目前运用于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技术有很多,但每种修复技术对于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均有一定的弊端,并且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壤受重金属的污染的程度的不同,单一的使用某种技术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综合多种修复技术的优点,互取优势,研究出新型的具有高效,低耗的修复技术。
参考文献
[1]周泽义.中国蔬菜重金属污染及控制[J].资源生态环境网络研究动态.1999,10(3):21-27.
[2]安志装,王校常.重金属与营养元素交互作用的植物生理效应[J].土壤与环境,2002,11(4):392-296.
[3]VangronsveldJF.AsschcVandClijstersH.1995.Reclamationofabareindustrialareacontaminatedbynorrferrousmetals:Insitumetalimmobilizationandrevegetation.EnvironPoll,87:51-59.
[4]郑喜坤,鲁安怀,等.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防治方法[J].土壤与环境,2002,11(1):79-84.
[5]龙新宪,杨肖娥,倪吾钟.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6):757-762.
[6]吴龙华,骆永明,黄焕忠.铜污染土壤修复的有机调控研究I.可溶性有机物和EDTA对污染红壤的释放作用[J].土壤,2000,(2):62-66.
[7]丁华,吴景贵.土壤重金属污染及修复研究现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3):7665-7666,7756.
[8]韦朝阳,陈同斌,黄泽春,等.大叶井口边草—一种新发现的富集砷的植物[J].生态学报,2002,22(5):777-778.
生态修复技术工程范文篇6
关键词:边坡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S1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6-4335-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6.066
近些年,随着生态道路、绿色矿山等理念的倡导,针对矿山、水电站、公路、铁路、采石场等各类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大量坡面治理不再只是依靠单纯的土木工程,而是要更注重生态理念,因此,边坡生态修复成为当下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1]。针对这一状况,国内外学者开发研制了一系列的边坡生态修复技术,如植被混凝土生态修复技术(CBS)、框格梁植草技术、厚层基材植被修复技术(TBS)、客土喷播技术及植生袋技术等。调查表明,这些技术都有一定的水土保持效果,但这些技术目前也存在着一些较难避免的问题。
为了能够科学地评判不同边坡生态修复工程的水土保持效果,对水土流失防治动态进行监测预报,为水土流失的治理部署和决策提供依据,就必须对水土保持效果进行评价[2]。柳小强等[3]以金安桥水电站为例,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对金安桥水电站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进行了评价;余海龙等[4]以土壤-植被系统质量和景观质量为构建主体,建立了高速公路边坡生态护坡工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张艳等[5]对不同护坡类型的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与土壤特征进行了评价。然而,至今水土保持效果评价仍然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具体措施的效果评价涉及较少[6]。总的来说,有关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的评价研究相对较少,评价指标也缺乏统一性[3]。
本研究通过对向家坝水电站四个不同生态修复边坡进行水土保持效果综合评价,为边坡生态修复方法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边坡水土流失后续治理提供了参考,同时为其他生态修复边坡的水土保持效果评价提供了可行的思路与方法。
1边坡样地概况
向家坝水电站坝址位于金沙江干流下游的向家坝峡谷出口处。水电站坝址以上流域面积为45.88万km2,最大年降雨量在1168.5mm,年最小降雨量为852.4mm。库区土壤土层普遍较薄,一般厚度在30cm内;土壤质地粗糙,存在大面积的石渣子或石骨子土;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普遍偏低。项目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项目区6个县水土流失面积共计4660.49km2,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
对于向家坝水电站边坡的水土流失治理,根据专家的建议主要采用了厚层基材喷播技术(TBS)、植被混凝土生态修复技术(CBS)、客土喷播生态修复技术、框格梁植草护坡技术等,本次评价研究的边坡样地基本情况见表1。
2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2.1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
研究表明在不同流域与不同尺度下,水土流失的产生过程及影响机理并不相同,水土保持所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这很大程度限制了水土流失的过程分析和空间尺度外推[7]。所以评价指标的选择应该因地制宜,需要突出各自的重点与特点。
生态修复边坡水土保持效果评价指标的选择上除了遵循科学性、客观性、系统性、有效性[8-11]的普遍原则外,还需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主要效果原则。此次研究只重在评价边坡生态修复工程的水土保持效果。但所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反映出来的效果都不是单一的,大多都是相互关联的。所以就只需根据影响边坡的重要因素选择出可以较全面体现水土保持效果的主要指标。
2)可量化原则。当前水土保持效果评价总的形势是以定性为主,定量的科学评价还比较缺乏[6]。为此,只有对所选的主要效果定量处理,得出的评价结果会更有科学性与实用性。
2.2具体指标
对于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根据上述的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构建了由水土流失量、土壤-根系质量和植被生长效果三大类组成的水土保持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选取意义及测量方法见表2。
2.3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所选择的指标,建立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图1)。
3评价方法
本次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The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层次分析法[12,13]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该方法是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AHP方法不仅原理简单,而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优秀的决策方法,此方法对于那些难以完全用定量方法进行分析的复杂问题特别适用。
3.1确定指标权重
在已经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从层次结构模型的标准层开始,对于从属于(或影响)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各个因素,用“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度构造成对比较阵[14],直到最下层。根据专家评分的统计结果构造出判断矩阵,层次分析法评价计算中的权重确定采用yaahp6.0版本软件,通过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15],得到的计算结果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生态修复边坡水土保持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中权重较大的是坡面植被覆盖度和坡面侵蚀模数,分别为0.3700和0.2590,土壤根系干重增加率和土壤容重的权重较小。
4计算综合评价值
4.1评价对象原始数据值
通过现场实地调查及室内试验得到以下数据(表4)。
4.2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由于本评价体系所选用的指标涉及方面、取值和单位不尽相同。为了能够比较各指标要素和计算指标的综合指数,需要进行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数据无量纲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分级打分的过程,在划出某一指标要素的给分范围后,根据统计数据给指标分级,采用极差标准型法和等级法对所得数据进行无量纲化。标准型无量纲化的公式为[16]:
Ri=0xi≤bixi-bi/ai-bibi
Ri=0xi≥aiai-xi/ai-bibi
Ri=x-ai/a-bibi≤xi
式中,ai和bi分别为第i个指标的上、下限,Ri为基础数据无量纲化之后的结果,取值范围为0~1,它表示该指标值距理想状态值的接近程度。
对于发展型指标(如边坡植被覆盖度、土壤―根系复合体抗剪强度、土壤根系干重增加率、稳定渗透率、物种多样性),当基础数据值xi越大,对生态修复边坡的水土保持效果越具有促进作用,此时的Ri按式(1)计算。对于制约型指标(如坡面最大冲刷深度、坡面侵蚀模数、土壤容重),当基础数据数值xi越大时,对生态修复边坡的水土保持效果越具有阻碍作用,此时的Ri按式(2)计算。对于发展型与制约型同时存在的指标,当基础数据数值xi在某个值时,所起作用最为积极有效,此时的Ri按式(3)计算(本次所选指标中没有此类指标)。
各评价指标的上下限值见表5(各指标上下限值均来源于所有边坡同指标的最大和最小值,土壤容重指标取值参照专业规范,坡面植被覆盖度根据实际情况)。
4.3综合计算
各指标的实际值经过数据无量纲化处理后,得到无量纲化数值Ri,以及通过AHP评判距阵法得到各指标的权重Pi后,两值相乘就得到各指标的综合值。即生态修复边坡水土保持效果评价综合指数计算模型为[17]:
SQR=Ri×Pi(i=1,2,…,n)
式中,SQR为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值,n为评价指标个数。
根据以上所得的数据,代入上式计算得到每个样地的综合评价值(表6)。
5结论与讨论
由表6的数据可以看出,四种边坡生态修复工程中水土保持效果综合评价值排序依次为:CBS>TBS>框格梁植草>草种撒播,植被混凝土生态防护边坡的水土保持效果综合评价值最高。实地调查发现厚层基材喷播样地生物群落垂直结构不完善、水平结构失稳;框格梁植草坡面植被群落物种数少;草种撒播边坡只有少量草本植物,致使水土流失严重;植被混凝土生态修复样地生物群落层次复杂,结构完善,坡面基质力学强度较高,水土保持效果较优(图2)。
可见运用建立的生态修复边坡水土保持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对4块样地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基本符合边坡样地实际情况,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所选择的评价指标和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对生态修复边坡水土保持效果的评价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为以后边坡水土保持效果的定量分析提供了可参考的方法,也可为生态修复边坡后期的监测与调控提供科学的支持。由于边坡生态修复涉及多学科的理论,随着对边坡生态修复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认识更加全面,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还需要不断地加以修正和完善,使各指标的计算结果更加精确。
参考文献:
[1]杜林峰,沈彦,王丽.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生态修复边坡预评价[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4,26(1):56-59.
[2]唐克丽,李玉山,史立人,等.中国水土保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柳小强,陈奇伯,王克勤,等.水电站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评价研究―以金安桥水电站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10,30(6):195-198.
[4]余海龙,顾卫.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效果定量评价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1,31(1):203-206.
[5]张艳,赵廷宁,史常青,等.坡面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与土壤特征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3):124-131.
[6]景可,焦菊英.水土保持措施与效益评价研究:以陕北安塞县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1):132-136.
[7]陈端吕,彭保发,李际平.植被水土保持效应尺度性研究综述[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3):432-436.
[8]和浩,和树华,柳小强,等.冲江河水电站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评价[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0(1):1-4.
[9]周云艳,陈建平.植被护坡工程质量评价模型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3):762-765.
[10]贾致荣,张玮.公路边坡植被恢复质量评价指标及方法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8,28(1):115-118.
[11]鱼哲,雷启祥,包文林.罗玉沟流域水土保持植被工程效果评价[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5(6):237-239.
[12]SAATYTL,VARGASLG.Estimatingtechnologicalcoefficientsbytheanalytichierarchyprocess[J].Socio-EconomicPlanningSciences,1979,13(6):333-336.
[13]SAATYTL.Howtohandledependencewiththeanalytichierarchyprocess[J].MathematicalModeling,1987,9(3-5):369-376.
[14]万年峰,蒋杰贤,徐建祥,等.层次分析法在上海市农田有害生物治理中的应用[J].生态学报,2005,25(11):2998-3002.
[15]陈萍,陈晓玲.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系统的干旱脆弱性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8):8-13.
生态修复技术工程范文1篇7
关键词景观水体;修复;处理方法;
前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景观水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日益关注以水景为主题的小区、园林、城镇等建设。然而,由于污染导致一些景观水的水质已开始发生变化,湖水正在变黑发臭,某些湖泊还出现了观赏鱼大量死亡的现象,水体的富营养化成为景观水体亟待解决的问题。
景观水体的水质维护主要是控制水体中COD、BOD、TN、TP等污染物的含量及藻类等的生长(使其不过度繁殖),保持水体的清澈、洁净,而景观水体的修复是针对已受污染的水体如何恢复正常功能。任何修复技术必须在可行性研究基础上进行选择,主要考虑的问题包括:技术的有效性;水环境被修复的程度;投资和成本,以及可能的替代方案的有效性与成本比较等[1]。
当前景观水体治理技术可归结为以下几种类型。
1.控制营养物质来源的技术
主要是控制外源性污染:对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这样的点源,应排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严禁排入景观水体;对初期雨水应适当进行处理后,再排入水体;严格控制景
观水体周围化肥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时间;杜绝生活污水、垃圾进入水体,严禁在河堤、湖岸倾倒堆放垃圾;定期对水面漂浮的树枝败叶及杂物进行清理。只有从根本上控制了外源性污染,才能为内源性污染的治理提供可靠保证。
2.控制藻类的技术
2.1机械除藻
利用捞藻船、吸藻泵等机械设备捕捞水面上的藻类,间接去除水体氮、磷营养盐。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于2001~2002年对滇池水华蓝藻进行机械清除,共清除蓝藻360.83t(干重),相当于从水体中去除了氮37.33t、磷2.71t、有机质200.32t,水体中的重金属也被部分去除。
2.2杀菌消毒及除藻技术
为了抑制水中藻类的生长,可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铜(铜离子含量为1mg/L左右)。当水体滋生了菌类时可向水体中投加氧化剂,如次氯酸钠、液氯、漂白粉、臭氧、异噻唑啉酮等进行杀菌消毒。
药剂杀藻是一种快速见效的技术。昆明世博会期间,为消除滇池草海蓝藻水华,采取了一系列应急措施,包括投加化学药剂杀藻,基本控制了水华和恶臭,改善了水体景观。
3.生物控制技术
3.1水生生物修复法
水生生物修复法是利用生态系统食物链摄取原理和生物相生相克关系,通过改变水体的生物群落结构来有效地回收和利用资源,取得水质的净化、资源化和景观效果等综合效益。
3.1.1水生植物修复法
多种高等水生植物能够有效的吸收水中氮磷等污染物质,抑制藻类的繁殖。水生植物可分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南京莫愁湖通过种植莲藕,年产莲藕25万kg,带出的氮有60多t,磷达1t多,浮萍在1个月内能将污水中的磷去除90%。北京动物园水体通过种植荷花、水葫芦及芦苇等水生植物,明显提高了水体的透明度和溶解氧,抑制了藻类的生长繁殖,还能带来一定经济效益。利用水生高等植物组建人工复合植被在富营养化水体治理中具有独特优势,但要注意防止大型植物的过量生长,应及时收割,避免其腐烂。
3.1.2水生动物修复法
水生动物是以游离细菌、浮游藻类、有机碎屑等为食,通过营养链进行控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控景观水体的水质。水生动物包括浮游动物、游泳动物和底栖动物。通过定期对游泳动物和底栖动物进行打捞,可以防止其过量繁殖造成的内源污染,同时也将已转化成生物有机体的有机质和氮磷等营养盐从水体中彻底输出。武汉东湖富营养化水体中引入50g/m3的鲢或鳙,使微囊藻水华得到有效抑制。扬州海德公园人工湖、新城河等景观水体内放养了白鲶、螺蛳等能滤食浮游藻类和有机碎屑的水生动物,用它们摄食水中浮游藻类,同时还能分泌一些促絮凝物质,使湖水中悬浮物质絮凝,使景观水体透明度提高,改善了公园内水体水质。
3.2微生物净化技术
景观水体中污染物高效降解菌很少,补充有益微生物和促进其生长的营养剂可加速水体中污染物的降解,也有助于加快底泥中污染物的分解转化。
3.2.1投菌法
采用投加菌种方法进行景观水体的生物修复近年来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在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应用较多。人工选育培养出的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复合高效微生物,能够有效去除氮、磷营养元素和有机污染物,抑制藻类生长,增加水体溶解氧,改善水质。目前较为成熟的投菌技术有美国CBS公司开发研制的CBS技术和日本琉球大学教授比嘉照夫先生开发EM技术。
3.2.2生物激活法
生物激活法是通过向水体中投加生物促生剂来刺激土著微生物的迅速繁殖,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种投加方式:投加微生物营养盐、投加电子受体与共代谢基质、投加表面活性剂。通过纯天然物质制成的生物激活剂BioOxidatorTM(Bo),NutraComplexTM(Nc)对上海植物园兰室和牡丹园湖水进行修复,结果表明,Bo和Nc对水体COD、BOD、TP、浊度等均有显著的去除效果,并可显著提高水中DO。
5.2.3水生微生物修复技术
水生微生物修复技术包括生物接触氧化法、曝气生物滤池和膜生物反应器等,其中以生物接触氧化法和曝气生物滤池运用广泛。刘书宇[2]等以沸石和煤渣为主要基质,从土著微生物中筛选驯化优势菌群挂膜于基质内构建复合生态床修复黑龙江省太阳岛天鹅湖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结果表明:优势菌群使系统很好完成对氮的循环去除,且优势菌群强化系统离子交换去除率及消化去除率延程均显著提高。陆洪宇[3]采用A/O一体式悬浮曝气生物滤池处理苏州园林景观水,COD、NH3-N、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56%左右、90%以上、40%左右和接近30%,出水浊度低于2NTU。
4生态控制技术
4.1生态稳定塘
稳定塘是经过人工适当修整,设围堤和防渗层的污水池塘,主要依靠自然净化功能使污水得到净化。何龙[4]采用生态砾石接触氧化/稳定塘处理微污染景观水,COD、浊度、TN、TP和蓝绿藻的去除率分别为56%~68%、80.6%左右、44.8%~48.3%、24.6%~31.4%和85%左右。稳定塘运行成本低,但占地面积大,处理周期长,适于附近有天然池塘可以利用的景观水体。此外,稳定塘内也可种植水生植物、放养水生动物以形成多级食物链,组成复合的生态系统。
4.2“生态岛”修复法
生态岛法就是往景观水体中投入临时性的人工设施来改善、创造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利用厌氧微生物、好氧微生物以及微小动物、植物等组成的生态系统将有机物进行强化分解,最终成为简单的含C、N、P等无机物,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目前植物浮岛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滇池草海水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了植物浮岛生态区78亩,用毛竹或水竹制成框架,其底部用聚乙烯网兜住的围栏形成植物载体,其上种植匍匐茎草本植物如凤眼莲等,挺水植物主要为狭叶香蒲、芦苇及风车草等及藤本植物,具有植物根系密实、抗风浪能力强、净水作用明显、景观效果好、维护管理方便等特点。
4.3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人工湿地是利用土壤填料-微生物-水生动植物复合生态系统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协同净化,通过过滤、吸附、沉淀、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实现对营养盐和有机物的去除。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型浅水湖―Apopka湖,利用人工湿地去除湖中的悬浮物、氮、磷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经过29个月的运行,主要污染物的去除率分别是:总悬浮物89%~99%,总磷30%~67%,总氮30%~52%[5-6]。TANNER等[7]在使用表面流人工湿地对新西兰北部放牧草地潜水径流处理中发现,占径流面积1%的人工湿地可有效降低径流水体的TN和TP。目前,我国的城市湿地已初具规模,有常德市西洞庭湖青山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等十数处。城市湿地作为城市稀有的自然落资源,是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降低洪水危害、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4.4地下渗滤系统
地下渗滤系统主要由潜水泵、布水系统、渗滤池、收集管与草坪等组成。原水在渗滤池中通过砾石层的再分布,在土壤毛细作用下上升至植物根区,经过土壤的物理、化学作用和微生物的生化作用以及植物吸收利用后得到处理和净化。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污染物被吸附、降解,达到净化除臭的目的,通过表面植草来吸收降解后的营养物质如N、P等,既满足了自身生长的需要,又去除了水中的污染物质。王绍春[8]等将该系统运用于苏州拙政园景观水,测试表明:出水浊度在4~10NTU之间,高锰酸盐去除率稳定在10%~35%,氨氮及正磷酸盐浓度下降,出水水质可达到园林景观水水质标准的B类。
4.5生物栅技术
生物栅技术是利用植物、微生物、水生动物和底栖动物等生态要素的协同作用来实现生态修复功能,在有限的空问内富集巨大的生物量,以达到快速、高效的处理效果[9]。杨清海[10]等设计的生物栅是一种不需要人工曝气的原位修复水体装置,生物栅的水生植物选用根系发达的黄花美人蕉(Cannaindica),其发达的二级、三级根系与填料纤维交织在一起,起到固定植物、提供强大的生物附着载体以及为其他生态要素提供氧气的重要作用。用该装置处理上海市苏州河支流华东师范大学校园内丽娃河河水(富营养化水体),在HRT=72h时,TOC、COD、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52.2%、57.6%、60.9%和82.4%。NH4+-N在HRT=24h时去除率为32.4%。
5.结论
物化方法净化景观水是目前常规的处理方法,但其前期投资费用相对较高,后期维护费用也较高,且能源消耗较大,并不能从源头上进行控制,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式。且随着耐药性藻类的出现,需要频繁地变换化学药剂,同时药的投加量也会更大,处理费用也较高,且造成二次污染。生物、生态技术则是以生物学以及生态学理论为基础,改善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优化水生生物群落,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维持水生态系统的稳定健康发展,是治理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的有效途径。生态修复的方法作为一种治理景观水体的新技术,克服了物理、化学方法的不足,因此成为目前景观水处理的应用热点。
参考文献
[1]张锡辉.水环境修复工程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刘书宇,马放,姜钦鹏.生物强化生态床修复景观水过程中氮转化积累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24(6):642-645.
[3]陆洪宇.改进型曝气生物滤池对景观水处理的试验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5.
[4]何龙.复合生态工艺处理城市景观河流的中试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3.
[5]古滨河.美国Apopka湖的富营养化及其生态修复[J].LakeSci(湖泊科学),2005,17(1):1-8.
[6]CoveneyMF,StitesDL,LoweEF,eta1.Nutrientremovalfromeutrophiclakewaterbywetlandfiltration[J].EeolEng,2002,19:141-159.
[7]TANNERCC,NGUYENMI,SUKIASJPS.Nutrientremovalbyaconstructedwetlandtreatingsubsurfacedrainagefromgrazeddairypasture[J].AgricultureEcosystems&Environment,2005,105(1):145―162.
[8]王绍春,费忠民,张维佳.地下渗滤系统处理园林景观水的实验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7,20(3):45-47.
生态修复技术工程范文篇8
关键词:创造学;战场抢修;发明原理;形态分析法
作者简介:王广彦(1976-),男,河北邢台人,军械工程学院装备指挥与管理系,讲师。(河北石家庄05000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163-02
装备战场抢修是指在作战或紧急情况下,采用应急手段和方法,使损坏的装备迅速恢复必要功能所进行的突击性修理,是战时装备维修保障工作的一项重要而独特的内容。相对于装备平时的规范化维修工作,战场抢修在维修时间、维修人员、维修方法、功能恢复等方面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在军事院校中开设装备战场抢修相关课程,有助于提高学员的应急维修能力,为部队输送技能更加全面的高素质维修保障人才。
装备战场抢修课程主要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的学员开设。目前该课程在战场抢修技术教学环节方面,主要向学员讲授切换、剪除、替代等应急处理基本原则。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只讲授这些应急维修的一般性原则,对于深入提高学员的应急维修能力作用有限,学员对于装备战时复杂的损伤状态仍难以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应急维修方案。针对这一突出问题,笔者将创造学的相关内容引入到了装备战场抢修课程当中。
一、装备战场抢修课程对于创造学的内在需求
装备战场抢修是一种非常规的应急维修方式,其具有维修方式不固定、维修人员不固定、装备恢复状态不固定等显著特点,因此战场抢修对维修人员的创新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采用水代替油液用于实现机构的缓冲功能。面对战场抢修的这一内在特点,特别需要针对受训人员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可以说将创造学内容纳入装备战场抢修课程之中,是该课程深入发展的内在要求。平时维修一般只存在少量几种比较典型的规范化处理方式,而战场抢修则不受此限制,只要能满足当前作战的基本要求,几乎任何处理方式都可采用,战场抢修活动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极强的创新活动。这种创造性主要体现在战场抢修技术语境模型方面,如图1所示。
战场抢修对策可从三个语境角度考虑:装备形态恢复层面的语境建模,主要针对装备物理形态层面的损伤描述战场损伤修复技术要求,重点考虑如何修复穿孔、变形、跳飞等损伤模式;装备基本功能恢复层面的语境建模,主要针对装备的基本功能项目,重点考虑如何恢复装备的行走、发射、通讯等重要功能;装备作战运用层面的语境建模,主要针对担负重要使命的装备,重点考虑如何恢复指挥、主战、供电等关键装备的基本功能。
根据语境可构建战场损伤修复技术解空间,探索战场损伤修复技术的解决方向:研究不同层面语境模型之间的转换关系,包括不同层面语境模型之间的层级递进关系和高层语境模型与低层语境模型之间的解聚/聚合关系;研究战场损伤修复技术解空间扩大效应,不同的语境模型可以映射为不同的战场损伤修复技术研发要求,从而形成不同层面的战场损伤修复技术解空间,语境模型层次越高,解空间范围越大,越有助于寻求到战场损伤修复技术实现的最佳方案;研究战场损伤修复技术求解算法,按照基于语境的战场损伤修复技术功能分析战场损伤修复技术开发可用资源分析战场损伤修复技术功能实现途径战场损伤修复技术开发的约束条件分析战场损伤修复技术开发需求确定这一分析流程构建求解算法,为战场损伤修复技术的概念设计和演化趋势预测提供输入条件。
通过对战场抢修技术语境模型进行分析,不但进一步明确了创造学相关内容在装备战场抢修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证明了将创造学相关内容纳入装备战场抢修课程的可行性,可依据不同的装备战场抢修技术语境模型引导学员学习并设计相应的战场抢修技术与方法。
二、创造学在装备战场抢修课程中的应用
1.创造学在课程中的应用设计
创造学是研究人类的创造能力、创造发明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常用的创造方法既包括群智法、组合法、模仿法等经验性的创造技法,也包括形态分析法、TRIZ理论等工程性的系统工程方法。装备战场抢修课程在抢修技术方面主要讲授常用的抢修工作类型和抢修设备工具设计两部分内容,结合常用的创造学方法,并考虑到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本课程将发明原理和形态分析法引入到了本课程之中,如图2所示。
抢修工作类型是指导战场抢修工作开展的一般性原则,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但这七条抢修工作类型是从战场抢修活动实施角度提出的要求,不利于从创造学角度启迪学员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影响这些抢修工作类型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落实。针对该问题,笔者将TRIZ理论中的发明原理穿插在抢修工作类型教学过程之中,进一步提升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程度。但这40条发明原理与7条抢修工作类型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如分割发明原理既与切换抢修工作类型有关,也与剪除抢修工作类型有关。为了将创造学的相关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之中,设计了以抢修工作类型讲授为主线,以发明原理介绍为辅线的交叉式授课模式,即在讲授抢修工作类型过程中,适时地插入相关发明原理的介绍。由于发明原理相对于抢修工作类型其可操作性更强,更有助于启迪学员的创造性思维,也就更有助于学员深刻理解抢修工作类型的内涵,并将这些抢修工作类型辅助于工程实践。
抢修工具设备设计是本课程的另外一部分重要内容。目前笔者所在单位已经研发了应急抢修工具箱等抢修工具,将这些抢修工具纳入到了课程之中,通过向学员介绍这些抢修工具的运用方法,达到使学员深刻理解战场抢修技术内涵的教学目的。但这种授课模式只能使学员了解一些常用的战场抢修技术,难以达到启迪学员创造性思维,激发学员创造设计抢修工具热情的更深层次的教学目的。针对该问题本文将形态分析法这一可操作性较强的创造学方法引入到了课程之中,并设计了相应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即在介绍常用抢修技术的基础上,引导学员思考如何进一步设计出更加有效、更加新颖的战场抢修技术或工具,此时结合形态分析法,将相关抢修技术的主要形态抽取出来,通过改变这些形态的特征值,达到抢修工具设备创新设计的目的。
2.创造学在课程中的应用案例
(1)发明原理在课程中的应用案例。剪除是一种常见的抢修工作类型,即将装备的损伤部分甩掉,以使其不影响基本功能项目的运行,如火炮的炮口制退器受击变形后影响弹药发射,在这种情况下可将炮口制退器拆除,然后采用小号装药继续射击。为了便于对装备实施剪除操作,要求装备损伤部位与装备整体必须是可分割的,这与第一条发明原理“分割”的原则是完全对应的。因此在向学员讲授“剪除”抢修工作类型时,将“分割”发明原理纳入到了课程之中,以加深学员对“剪除”抢修工作类型的深入理解,并以挖掘机长柄勺唇缘可更换为例进行介绍。挖掘机长柄勺唇缘是由一块硬钢成形的,如果唇缘上某部分磨损或损坏,整个唇缘就必须更换。这是一个极其耗费劳动力和时间的工作,会导致挖掘机停机怠工。在这种情况下可采用分割原理,使长柄勺的唇缘更耐用,可以将唇缘分割成单独的可分开的部分。当某一部分损坏或磨损,可以快速且容易地更换。该案例应用如图3所示。
(2)形态分析法应用案例。各种先进的金属维修工艺技术已经纳入到了装备战场抢修技术体系之中,如无电焊接技术、划伤快速填补技术等。实际上这些技术只是现代金属加工工艺中的典型代表,还有许多加工工艺在战场抢修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因此需要构建一个具有包容性的加工工艺理论体系,以便使学员更为系统地把握这些加工工艺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针对该问题,采用形态分析法构建了金属加工工艺矩阵,使各种金属维修工艺获得了更具普适性的描述,如表1所示。无电焊接技术的形态为:成型-热-颗粒-固态-气体-混合-稳定,划伤快速填补技术的形态为:成型-热-颗粒-固态-气体-材料外部-瞬变。后来学员又提出将快速成型技术应用于装备战场抢修,并获得了快速成型技术的形态:成型-激光-大块-固态-气体-材料外部-稳定,其中激光是对原有“能量”形态的进一步扩充,依然遵循原有形态分析矩阵的基本原则。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将形态分析法引入课程教学后,进一步提高了学员的理论化水平,使学员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
三、结束语
培养和提高学员的创新思维能力是现代军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如何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日常教学工作之中,是军事院校教育工作者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由于创新是装备战场抢修工作自身的重要特征,因此将创造学相关内容纳入到装备战场抢修课程中显得水到渠成。但为了全方位锻炼(下转第166页)
学员的创新思维能力,仅依靠这门课程还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将创造学的相关内容进一步融入到整个课程体系之中,是今后教学改革工作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宋明,张传燧.全面质量观下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优化策略[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11(1):72-75.
生态修复技术工程范文
关键词:土壤污染、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前言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将金属加入到土壤中,致使土壤中重金属明显高于原生含量、并造成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加之重金属离子难移动性,长期滞留性和不可分解性的特点,对土壤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同时食物通过食物链最终进入人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日趋受到重视,国家对污染土壤治理和修复的人力,物力的投入逐年增加,土壤污染物的去除以及修复问题,已成为土壤环境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而生物修复技术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项用于污染土壤治理的新技术,同传统处理技术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例如其处理成本低,只为焚烧法的1/2-1/3,处理效果好,生化处理后污染物残留量可达到很低水平;对环境影响小,无二次污染,最终产物CO2、H2O和脂肪酸对人体无害,可以就地处理,避免了集输过程的二次污染,节省了处理费用,因而该技术成为最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修复技术。
1.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土壤生物修复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土壤中天然的微生物资源或人为投加目的菌株,甚至用构建的特异降解功能菌投加到各污染土壤中,将滞留的污染物快速降解和转化成无害的物质,使土壤恢复其天然功能。由于自然的生物修复过程一般较慢,难于实际应用,因而生物修复技术是工程化在人为促进条件下的生物修复,利用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去除土壤中石油烃类及各种有毒有害的有机污染物,降解过程可以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条件(温度、湿度、pH值、通气及营养添加等)来完成,也可接种经特殊驯化与构建的工程微生物提高降解速率。
2.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种类
目前,微生物修复技术方法主要有3种:原位修复技术、异位修复技术和原位-异位修复技术。
2.1原位修复技术:
原位修复技术是在不破坏土壤基本结构的情况下的微生物修复技术。有投菌法、生物培养法和生物通气法等,主要用于被有机污染物污染的土壤修复。投菌法是直接向受到污染的土壤中接入外源污染物降解菌,同时投加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通过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和代谢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生物培养法是定期向土壤中投加过氧化氢和营养物,过氧化氢则在代谢过程中作为电子受体,以满足土壤微生物代谢,将污染物彻底分解为CO2和H2O。生物通气法是一种加压氧化的生物降解方法,它是在污染的土壤上打上几眼深井,安装鼓风机和抽真空机,将空气强行排入土壤中,然后抽出,土壤中的挥发性有机物也随之去除。在通入空气时,加入一定量的氨气,可为土壤中的降解菌提供所需要的氮源,提高微生物的活性,增加去除效率。
2.2异位修复技术:
异位修复处理污染土壤时,需要对污染的土壤进行大范围的扰动,主要技术包括预制床技术、生物反应器技术、厌氧处理和常规的堆肥法。预制床技术是在平台上铺上砂子和石子,再铺上15-30cm厚的污染土壤,加入营养液和水,必要时加入表面活性剂,定期翻动充氧,以满足土壤微生物对氧的需要,处理过程中流出的渗滤液,即时回灌于土层,以彻底清除污染物。生物反应器技术是把污染的土壤移到生物反应器,加水混合成泥浆,调节适宣的pH值,同时加入一定量的营养物质和表面活性剂,底部鼓入空气充氧,满足微生物所需氧气的同时,使微生物与污染物充分接触,加速污染物的降解,降解完成后,过滤脱水这种方法处理效果好、速度快,但仅仅适宜于小范围的污染治理。厌氧处理技术适于高浓度有机污染的土壤处理,但处理条件难于控制。常规堆肥法是传统堆肥和生物治理技术的结合,向土壤中掺入枯枝落叶或粪肥,加入石灰调节pH值,人工充氧,依靠其自然存在的微生物使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转化,是一种有机物高温降解的固相过程。上述方法要想获得高的污染去除效率,关键是菌种的驯化和筛选。由于几乎每一种有机污染物或重金属都能找到多种有益的降解微生物。因此,寻找高效污染物降解菌是生物修复技术研究的热点。
3.影响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主要因子
3.1污染物的性质:
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常以多种形态贮存,不同的化学形态对植物的有效性不同。某种生物可能对某种单一重金属具有较强的修复作用。此外,重金属污染的方式(单一污染或复合污染),污染物浓度的高低也是影响修复效果的重要因素。有机污染物的结构不同,其在土壤中的降解差异也较大。
3.2环境因子:
了解和掌握土壤的水分、营养等供给状况,拟订合适的施肥、灌水、通气等管理方案,补充微生物和植物在对污染物修复过程中的养分和水分消耗,可提高生物修复的效率。一般来说土壤盐度、酸碱度和氧化还原条件与重金属化学形态、生物可利用性及生物活性有密切关系,也是影响生物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效率的重要环境条件。
3.3生物体本身:
微生物的种类和活性直接影响修复的效果。由于微生物的生物体很小,吸收的金属量较少,难以后续处理,限制了利用微生物进行大面积现场修复的应用,
植物体由于生物量大且易于后续处理,利用植物对金属污染位点进行修复成为解决环境中重金属污染问题的一个很有前景的选择。但由于超积累重金属植物一般生长缓慢,且对重金属存在选择作用,不适于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因此,在选择修复技术时,应根据污染物性质、土壤条件、污染程度、预期修复目标、时间限制、成本及修复技术的适用范围等因素加以综合考虑。
4.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生物修复技术作为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项用于污染土壤治理的新技术,虽取得很大进步和成功,但处于实验室或模拟实验阶段的研究结果较多,商业性应用还待开发。此外,由于生物修复效果受到如共存的有毒物质(Co-toxicants)(如重金属)对生物降解作用的抑制;电子受体(营养物)释放的物理;物理因子(如低温)引起的低反应速率;污染物的生物不可利用性;污染物被转化成有毒的代谢产物;污染物分布的不均一性;缺乏具有降解污染物生物化学能力的微生物等因素制约。因此,目前经生物修复处理的污染土壤,其污染物含量还不能完全达到指标的浓度要求。
5.应用前景及建议:
随着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将不断深入并走向成熟,特别是微生物修复技术、植物生物修复技术和菌根技术的综合运用将为有毒、难降解、有机物污染土壤的修复带来希望。为此,建议今后在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方面加强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深入研究植物超积累重金属的机理,超积累效率与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价态、形态及环境因素的关系。
(2)加强微生物分解污染物的代谢过程、植物-微生物共存体系的研究以及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对污染物的修复作用与植物种类具有密切关系。
(3)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技术,使超积累植物的生物学性状(个体大小、生物量、生长速率、生长周期等)进一步改善与提高,培养筛选专一或广谱性的微生物种群(类),并构建高效降解污染物的微生物基因工程菌,提高植物与微生物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效率。
(4)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协调土著微生物和外来微生物的关系,使微生物的修复效果达到最佳,并充分发挥生物修复与其他修复技术(如化学修复)的联合修复作用。
(5)尽快建立生物修复过程中污染物的生态化学过程量化数学模型、生态风险及安全评价、监测和管理指标体系。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土壤重金属来源复杂,土壤中重金属不同形态、不同重金属之间及与其它污染物的相互作用产生各种复合污染物的复杂性增加了对土壤重金属治理和修复难度,且重金属对动植物和人体的危害具有长期性、潜在性和不可逆性,同时进一步恶化了土壤条件,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加速发展,所以要更好的防治土壤重金属污染还需要广大科研工作者不懈的努力,研发出更好的效率更高的修复治理技术,同时我们还不应该忘记必须加强企业自身的环保意识,提高企业自我约束能力,始终将防治污染积极治理作为企业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把企业对环境的污染程度降到最低限度,形成全社会都来重视土壤污染问题的良好环保氛围,逐步改善我们的土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钱暑强,刘铮.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介绍[J].化工进展,2000(4):10-12,20.
[2]陈玉成.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J].环境科学动态,
1999,(2):7-11.
[3]李凯峰,温青,石汕.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J].化学工程师,2002,93(6):52-53.
[4]杨国栋.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5]张春桂,许华夏,姜晴楠.污染土壤生物恢复技术[J].生态学杂志,1997,18(4):52-58.
[6]李法云,臧树良,罗义.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枝木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3,22(1):35-39.
[7]滕应,黄昌勇.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生态效应及修复研究进展[J].土壤与环境,2002,11(1):85-89.
[8]沈德中.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第一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4,311.
生态修复技术工程范文篇10
依靠有形手”——由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
切实依靠国家的相关体制和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给我国的矿山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了路线指导,但矿业行业法律的缺失、体系的不完善仍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国际上一些国家在矿山环境治理方面的体制制度建设有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比如,澳大利亚是一个重要的矿业大国,其在矿山环境恢复方面领先国际,从其矿山环境治理和恢复的经验上看,依靠国家的相关体制和制度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也逐渐开始重视与矿山环境治理相关的制度和体制建设,如在2005年和2007年,国务院和国家环保总局分别出台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和《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两个文件都强调了建立矿山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在国家指导意见的推动下,我国的矿山生态补偿体制正在建设完善中,该体制的最终实现将带给我国矿山环境的恢复治理一个很大的加速度。此外,抵押金制度是矿业大国澳大利亚政府制定的、旨在促进被矿山开采破坏地区生态环境恢复的一种强效措施。就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的现状来看,将矿山环境治理恢复的保证金纳入矿山开采许可证制度,不仅可行,而且还能进一步确保矿山环境治理的资金来源。
放开无形手”——将矿山环境治理纳入市场机制
明晰矿山环境治理的产权。将矿山环境纳入市场机制,就是指矿山环境治理的市场化,即采用市场经济手段治理环境污染,其目的是实现污染治理设施的社会化投资、专业化建设、市场化运营、规范化管理。要实现市场化,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做到产权明晰。在我国,生态资源的使用权、所有权和治理权是分离的,矿山企业在开采矿产资源时,并没有将矿山环境资源纳入企业运营成本中,矿山企业的经济行为所引发的环境问题转实际上被转嫁给了他人和社会。这是不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因此,必须要对矿山所有权、使用权和治理权归属进行明确限定。在市场环境下,要想实现产权明晰,就应在下放使用权的同时,明确会造成环境问题的责任主体以及环境治理成果的受益主体,这两个主体的确定意味着责任主体作为日后矿山环境治理的主要责任人的生效,也意味着受益主体成为日后矿山环境治理主要受益人的生效。发展市场主体,实现产业化经营。
发展市场主体,是指要大力发展直接从事环境治理、资源性生产的企业。现阶段,要想进一步推进矿山环境治理的市场化步伐,就需要不断吸引有实力的矿山环境治理的投资企业主体,不断培育有能力的施工企业主体。只有具备了足够的市场主体,才能为进一步实现产业化经营奠定良好的基础。矿山环境治理的产业化经营是当前我国矿业恢复青山原貌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要实现最终的产业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遵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产权明晰的新型企业,实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为完全市场化提供良好的前提。二是加强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的法律和制度建设,只有用完善的法律体系来保证产业化的实施,矿山环境治理的市场化才能够早日实现。三是建立矿山环境管理系统。相信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矿山环境产业化经营定能帮助我国的矿产资源开发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拉拢好帮手”——加大矿山环境治理技术的研发使用
综观国外矿山环境治理成绩斐然的一些国家,笔者发现,其通常采用的治理技术有3种,即传统工程治理技术、生物工程治理技术和生态恢复技术。在矿山环境治理中,传统工程治理技术是最基础性的,生物工程治理技术是应用性的,生态恢复技术则是恢复性的,从这个意义上看,这3种技术是有着内在联系性和逻辑性的矿山环境治理中不可或缺的有效步骤。但就我国的技术发展现状来看,传统工程治理技术和生物工程治理技术的应用较为广泛;而生态恢复技术由于部分政策上的原因和技术条件的限制,真正实现的案例不多。传统工程治理技术。传统工程治理技术是矿山环境治理过程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主要包括地质体加固、岩土体补强、地质体改造及水文地质结构改造修复等技术。
生态修复技术工程范文篇11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冶金工业的不断发展,市场对金属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大,冶金设备在冶金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就目前而言,冶金工业的环境非常恶劣,恶劣的环境对冶金设备造成很大的损伤,因此冶金设备的维护和维修应该引起更高的重视。本文主要阐述了振动焊接技术在冶金设备维修中的应用,并结合有效的维修方案,提出加强冶金设备维修的有效措施,不断提高我国冶金设备的使用年限。
关键词:
振动焊接技术;冶金设备;维修
振动焊接技术具有焊接速度快、维修效率高和成本低等特点,将其应用到冶金设备的维修中,可以焊接一些大型的零件,其焊接原理是利用不同零件之间的相互摩擦力转化为热能,在接头面区域通过熔化并进行焊接,是一门较新的焊接技术,凭借着其焊接优点在很多设备的维修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振动焊接技术的原理和过程
在振动焊接的过程中,焊接的能量来自于不同零件之间的摩擦产生的热能,由于热能的产生,在不同零件之间的交界面就会熔化,熔化之后进行重新焊接。在这个过程中,两个零件之间的摩擦是在压力作用下运动产生的,通过摩擦产生热量,零件之间的接头处材料的温度就会不断升高,在高温下,设备材料达到熔点温度之后会发生熔化。当材料都被熔化之后,零件的运动停止,设备材料在压力作用下就会凝固,最终完成焊接。振动焊接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分别为固态摩擦阶段、瞬态阶段、稳态阶段和冷却阶段。固态摩擦阶段就是两个零件之间通过摩擦产生热量的过程,产生的热量导致温度的升高要达到材料的熔点,而不同的材料熔点是不一样的,所以针对不同的材料摩擦的时间和力度也是不一样的。此外,有一些材料的摩擦系数较大,零件之间很难发生摩擦,这时候需要借助表面促进两件的振动和焊接,在这个过程中,材料还是处于固态的。第二阶段就是瞬态阶段,这个阶段的时间较短,是固态材料转变为液态材料的过程,是一个过渡的阶段。第三阶段是稳态阶段,在这个阶段,固态材料已经全部转化为液态材料,所以溶液层的厚度基本已经是不变的了,所以已经达到了能量平衡。第四阶段是冷却阶段,这时候振动已经停止,材料冷却,在夹紧压力下会凝固,最终完成焊接,冷却阶段其实就是焊接阶段。
2振动焊接技术在冶金设备维修中的应用
2.1振动焊接技术在连铸辊修复中的应用在冶金工业中,随着冶金规模的不断增大,冶金设备的体积也越来越大,大型设备之间的构件本身就是采用焊接连接的,而对于大型的构件来说,对焊接技术的运用也是比较高的。振动焊接技术是在振动实效技术上发展起来的,在构件被焊接成型之后,通过振动的方法来消除构件之间的残余应力,但是构件的材料力学性却不会发生变化。连铸辊辊芯材料一般使用耐热钢,在长久的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裂纹和弯曲。对连铸辊修复的传统方式是埋弧焊,虽然具有一定的修复效果,但是却大大降低了连铸辊的使用寿命,这是因为在传统焊接过程中,会由于高温使连铸辊出现磨损和龟裂[1]。使用振动焊接技术,通过摩擦力产生的热量使材料熔化进行焊接,有效降低了对连铸辊的磨损量,在修复完成后也很少出现龟裂的情况。
2.2振动焊接技术在齿轮修复中的应用在冶金设备中,齿轮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零件,几乎在所有的设备中都可以看到,对齿轮的修复也可以使用振动焊接技术。齿轮在很多设备中都比较常见,齿轮的制作原料一般为低碳合金钢,往往外硬内韧[2]。齿轮的处理工艺十分复杂,包括很多道工序,所以在修复齿轮的过程中,要合理的控制维修的热量,要充分考虑到齿轮淬硬倾向大的特点,只有将热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降低会齿轮的不利影响,避免对齿轮造成较大的损害。采用振动焊接技术就可以很好的修复齿轮,采用振动焊接技术,可以很好的修复轴断齿和齿条断齿等问题,即使对于大型的人字齿轮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断齿问题,在焊接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增加压力,压力增加适当降低焊接的轻度和温度,使齿轮免遭受高温的损害。
2.3振动焊接技术在叶轮叶片修复中的应用风机叶轮在冶金设备中也比较常见,很多叶轮材料都是钢,它的功能主要是除尘,所以风机的作业条件是相当恶劣的,16Mn钢的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磨损和腐蚀等现象,很多风机的叶轮或者叶片在使用3000个小时之后便会出现磨损和腐蚀的现象,最终报废[3]。将振动焊接技术应用到叶轮叶片的修复中,可以很好的延长叶轮叶片的使用寿命,设备的功能也可以很好的发挥。叶轮在制作加工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外界因素消失之后,如果受到的作用力不能完全消失,而仍然存在结构中,我们将这种作用力称为残余应力。叶轮叶片在焊接的过程中也会引起残余应力,从而使叶轮叶片发生二次变形。而使用振动焊接技术,在焊接过程中会给叶轮施加周期性的外力,使叶轮振动,可以降低叶轮的焊接残余应力,避免或者降低叶轮发生二次变形的概率和强度。
3结语
随着冶金工业的不断发展,冶金设备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但是由于冶金环境的恶劣,因此冶金设备常常会被损伤,需要做好维修工作。为了保障冶金设备的安全使用,可以将振动焊接技术应用到冶金设备的维修过程中,维修维护人员需要详细了解振动焊接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在设备发生故障之后,应该保持冷静,找出故障发生的症结所在,合理利用振动焊接技术,顺利解决设备故障问题,保障冶金顺利进行,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朱政强,陈立功,倪纯珍.振动焊接工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焊接,2013,21(25):5-6,11.
[2]夏邦一.振动焊接——动摇了塑料连接技术的现状[J].塑料科技,2013,55(42):15-16.
生态修复技术工程范文篇12
关键词:生态修复;现代园林;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前言: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增高,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的人们只是一味的追求物质上的生活,而现代的人们开始注重生活环境的提高,尤其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更是不断的提高。而在城市中,每一处环境基本上都是人造的,也就是所谓的风景园林建筑[1],可想而知,做好现代化的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对于建筑厂商是多么重要。而要想做好现代化的风景园林的设计工作,就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因地制宜的使用一些自然景物进行景观设计,例如,多类型植物的相互搭配,水体的引用,等等都会使得人造景色大大加分,更加满足现代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需求。而要想实际的完成这种设计效果,那么就必须运用生态修复技术。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1.生态修复技术简介
本文虽然主要给大家介绍的内容是生态修复技术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然而在这里本文觉得有必要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生态修复的内容。其实许多人并不了解生态修复的。有的人甚至不知道生态修复的存在,觉得生态修复是一项很神秘的技术。其实真正的生态修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神秘,所谓的生态修复技术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2],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恢复生态系统原本的面貌,比如砍伐的森林要种植上,退耕还林.让动物回到原来的生活环境中。这样,生态系统得到了更好的恢复,称为“生态修复”。
2.生态修复技术的种类分析
上面给大家介绍了什么是生态修复技术,想必大家对这方面的内容都有一定的了解了,下面给大家介绍的内容是生态修复技术的种类。其实生态修复技术是一项综合的技术,它的种类有很多种,本文选取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三种给大家进行简要的介绍,希望大家对此有一定的了解。
2.1单项生态修复技术
首先给大家介绍的生态修复技术就是单项生态技术。读到这里大家也许就会发问了:什么是单项生态修复技术?其实单项生态修复技术并不是简单的一种生态修复技术方法,单项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它们是: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和化学修复技术[3]。虽然三种生态修复技术的理念与出发点不同,但是殊途同归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而研发出来的技术。
2.2复合生态修复技术
上面给大家介绍了单项生态修复技术,下面就给大家简要的介绍一下复合生态修复技术。大家在了解了单项生态技术之后或许对复合生态修复技术有一定自己的猜想。其实所谓的复合生态修复技术正如大家所想的那样,是一种融合了多种知识与技能的技术。在实际的生活中有些事物受多种复杂的因素影响,运用简单的单项生态修复技术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此复合生态修复技术应运而生,深受技术人员的喜爱。
2.3水体生态修复技术与方法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环境也在逐渐的恶化。想必大家对水污染这个问题并不陌生。想必大家应该知道一个常识,那就是水体是有一定的自净能力的。当水体受到轻度污染的时候,水体通过自身的自净能力可以使水体得到净化。然而当污染过于严重,超过水体自净能力之后,水体便不可能自行恢复。这时候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应运而生,解决了水体污染的问题。
2.4土壤生态修复技术与方法
同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相同,土壤生态修复技术也是为了解决土壤污染而专门研发的一门技术。不同的是土壤生态修复技术相对来说比较复杂,考虑的因素相对来说也比较多。目前我国突然生态修复技术并不是很发达,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在这里本文就不过多的介绍关于土壤生态修复技术相关的内容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相关资料。
3.生态修复技术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分析
下面就进入本文最主要的介绍内容,那就是生态修复技术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其实生态修复技术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是很全面的,下面就给大家具体的介绍一下。
3.1景观水体的生态修复
经过上面的内容介绍大家已经了解到,为了整治水体而研发的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因此在现代园林景观水体的维护过程中,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可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家都知道园林建设的过程中是一定会建设山水的。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很难保证水体不受到污染。一旦水体受到污染的时候,那么水体生态修复技术便派上了用场,为许多园林设计解决了景观水体污染的问题。
3.2受损矿区废弃地的生态修复
下面给大家介绍的内容是生态修复技术在受损矿区废弃地中的应用。生态修复技术就是治理受损的生态系统,因此凡是受到损伤的生态系统都可以应用到生态修复技术。在园林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有时候园林中会出现受损的矿区废弃地。如果不加以治理,不但浪费一些资源,还会产生一定的污染。因此相关人员在解决园林受损矿区废弃地的问题的时候,会采用生态修复技术加以修复。使之变废为宝。还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3.3废弃垃圾填埋场的生态修复
最后想给大家介绍的内容是生态修复技术在现代园林废弃垃圾填埋场中的应用。大家或许觉得生态修复技术不可能应用到废弃垃圾填埋场。认为垃圾填埋不涉及到生态修复方面的内容。其实这些观点是不准确的。在垃圾填埋的过程中会使土壤产生一定的污染,即对突然产生一定的危害。如果不加以修复和治理,那么就会损失一定的土地资源。因此相关人士采用生态修复技术就垃圾填埋场进行简单的生态修复。以此来保证土地资源的完整性与不被破坏性。
4.生态修复技术在现代园林中应用应该遵循的规则分析
其实生态修复技术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应用到现代园林技术中的,它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下面就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生态修复技术在现代园林中应用应该遵循的规则。首先要从全局看问题,不能简单的修复;其次要不断的增加绿化的面积,这也是修复的一种方式;此外还要因地制宜,不要盲目的乱采用技术。
结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风景园林建筑也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以往的建筑设计风格,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相关的建筑公司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就要不断的进行创新设计,及时的更改设计风格,尽全力的把自然风景融入到设计中去,让建筑与自然景色有效的融合在一起,从而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要求,也使得公司的利益得以保障,让公司处于不败之地。而要想把人造建筑很好的融合到自然环境中,那么生态修复技术就是必须选择的途径。因此,风景园林建筑公司,应该及其注重生态修复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运用,从而达到一种人工建筑与自然景观相关融合的境界。
参考资料:
[1]段雷,马萧萧,余德祥等.酸化森林土壤投加石灰石和菱镁矿5a后的化学性质变化[J].环境科学,2011.(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