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生态旅游的发展(6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2-25 手机浏览

生态旅游的发展篇1

[关键词]生态旅游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发展概述

1.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

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形式。可持续旅游是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而引申出来的旅游业发展的原则,适用于所有能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社会和文化环境保持和谐发展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可以作为实现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工具,但可持续旅游不仅局限于生态旅游,当然做不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不能称作生态旅游。

2.生态旅游的兴起

伴随经济的迅速发展,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类对自然资源无限度地索取和掠夺性开发,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解决全球化环境问题的主导观念渗透到各个领域。生态旅游这一高层次旅游类型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一种以良好生态的环境为基础,保护环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陶冶情操的高雅社会经济活动,它的出现迎合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管理体制与旅游法制不健全

旅游业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得到各个部门的协作和配合,而长期以来多是各行其是,如旅游与环保的联系是最紧密的,可旅游部门往往缺乏环保人才,只侧重旅游业的发展,而忽视了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是旅游资源的产权和使用权分离,在使用权出租的前提下,为了在有限的租期内获得最大利润,开发经营者和管理者总是尽可能多开发旅游资源。而尚不健全的旅游法制又不足以加以规范,特别缺少适合本旅游区实际又易于操作的法规。

2.缺乏科学的规划,盲目开发旅游资源

有些生态资源在开发旅游项目之前未制定详细的旅游规划,或虽制定了规划,但在实施过程中未能切实执行,导致旅游开发失控。如漓江从桂林到阳朔段由于不适当开发,造成两岸森林覆盖率仅为18.5%,不少地方荒山秃岭,与漓江秀美的景致极为不协调。又如我国许多溶洞由于开发不当,一些洞口开得过大,过长,加速了洞内气体对流,再加上游人太多,二氧化碳骤增,加速了洞内景物的氧化和风化。

3.旅游区缺乏有效的管理规章制度

部分生态旅游地游客严重超载,超过生态承载力,导致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生态旅游的价值降低。这主要是由于生态旅游开发前未进行环境容量分析或旅游项目推出后缺乏必要的监控措施,旅游经营部分单纯为了增加旅游收入无限制地增加游人,造成了旅游地超负荷的运转。只注重眼前经济利益,必然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

1.建立健全生态旅游的管理机制

为保护生态旅游的正常进行,需要有健全的生态旅游的管理机制,还包括有完善的管理机构与人员进行各个环节的监督和检查,同时,还需要有比较完善的条例、法规来规范企业行为和个人行为。应当对开展生态旅游做出明确的规定,并将有关信息及时通告给公众。一些行业组织制定了本系统内的行为规范,一些国际组织在拟定开展生态旅游的标准以及进入这个行业的条件。

2.加强旅游环境意识教育,规范旅游环境开发行为

生态旅游所强调的首先是保护自然而不是破坏自然,由于我国开展生态旅游的时间不长,缺乏经验积累,广大旅游者素质参差不齐,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所以,搞好旅游环境的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可把环保教育纳入各级学校的教育内容之中,通过新闻媒体等各种公益广告,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对旅游者和管理者在生态旅游的实践中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通过强制性的法律与国民自律的道德规范相结合来规范人们的旅游行为,使其环境保护渐成风气。通过教育使与旅游利益相关者认识到环境对于旅游业的重要性,认识自然环境是旅游第一环境的道理并深入每位利益相关者的内心。

3.加强生态管理,健全旅游管理规章

健全的旅游管理规章是搞好生态管理的前提。管理规章和条例要体现出有利于促进对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在内的资源环境进行统一的管理;有利于保护区或风景区名胜区在发挥职能的同时获得自身的健康发展,通过强有力的监督机构代表政府管理、监督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环境工作,用生态学的观点和理论指导欣赏、探索生态旅游活动,各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对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及生态旅游活动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要进行科学的评估和论证,要开展定期的环境监测工作,特别在旅游季节集中和区内的景点集中之地要科学监测游客数量的进入度,旅游商业网点等设施的建设及游人总量必须控制在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承受能力范围之内,以避免不合理建设和超负荷接待造成的自然景观的破坏和生态系统的失衡。

参考文献:

[1]杨振之.旅游资源的系统论分析[J].旅游学刊,1999,(12):30-31.

生态旅游的发展篇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行业也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潜力,生态旅游可以使忙碌的人们得到适当的放松和休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生态旅游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实现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推动我国生态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

一、目前生态旅游存在问题

(一)粗放开发生态环境

在一些生态景区,一些部门急功近利,缺乏对生态环境的科学调查和评估,盲目地对生态环境进行开发规划,在开发过程中只重视生态环境的开发,不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环境资源的浪费和损坏。一些生态景区的树木遭到大面积的砍伐,一些宝贵的野生动物遭到猎杀,这种粗放型的开发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了生态旅游的发展。

(二)破坏生态系统的协调性

近年来,一些生态景区越来越商业化,生态景区中建设了大量的宾馆、餐厅、游乐设施,使原本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很多生态景区盲目地扩大景区,炸山修路,修建旅游设施,破坏生态系统的协调性和统一性。在我国的很多景区中都修建了索道,改变了原来的生态风貌,每年景区都要接待大量的游客,加速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生态旅游污染严重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旅游业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规划,导致每年大量的生态景区被严重污染,往往是人们旅游到哪生态环境污染到哪,塑料袋、饮料瓶等垃圾随地乱扔,大量的垃圾堆积在生态景区中,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

二、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的原则

(一)科学规划生态景区

科学规划生态景区,划分合理的旅游区,保护生态环境中多种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珍贵植被,最大程度地降低游客观光游览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维护生态区居民的利益。

(二)充分利用自然景观

在发展和规划生态旅游景区时,要充分利用景区中山、水、湖泊等自然景观,在依托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开发旅游设施,创造优美和谐的生态景区。

(三)结合旅游发展实际情况

生态旅游开发要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情况,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目标,通过旅游业推动经济的发展,以经济的发展推动生态景区的发展和规划。

三、生态旅游的发展规划

(一)充分利用生态资源

生态景区最吸引游客的还是那些原本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迹。在发展和规划生态旅游要充分了解生态景区中的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科学划分观赏型旅游景区、游乐型旅游景区和特殊性旅游景区,针对不同的旅游景区,充分利用生态环境中原本的自然资源,科学合理地制定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方案,保护生态景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景区中居民的生活需求。

(二)开发生态景区的地方特色

在生态旅游的发展规划中应该充分开发生态景区的地方特色,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扩大生态景区的生物多样性,使更多的植被和动物和谐的结合在一起,例如在生态旅游景区布置花卉园、人工湖、热带风光园林、水景园等,利用生态景区的地形地貌,开发丰富的旅游生态园。在游客较多的游乐型景区,为游客提供方便的衣食住行服务,使旅游景区中的服务机构形成生态化的产业链,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积极向游客宣传地方特色,推动生态景区的不断发展。在发展规划生态景区时要结合景区的实际情况,例如,在一些生态脆弱的景区,旅游设施以简洁便捷为主,不能将一些人工旅游园强加在脆弱的生态景区中,采用一些节能的设施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主要以发展绿色产业链为主,最大程度地降低对生态景区的损害,保护生态景区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三)科学布局生态旅游景区

针对生态旅游景区自身的开发潜力和环境的承受能力,科学规划生态旅游景区的空间布局,完善生态旅游的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生态景区中包括农田保护区、动植物保护区、自然环境敏感区等。农田保护区主要是用来保护耕地和农田,这样的地区不能被开发成旅游景区,只能作为农业用地。动植物保护区往往用来保护那些濒临灭绝的动植物,这些珍贵的动植物不适合游客去旅游观光,也不能作为旅游景区。自然环境敏感区主要用于自然景区的保护、回复和重建,这样的生态区由于比较脆弱,很容易受到破坏,因此在开发规划生态景区时也不宜使用这样的地区。根据生态环境中动植物的分布情况和自然环境敏感区的位置,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科学布局生态旅游景区,充分发挥生态旅游景区的发展潜力,推动生态旅游景区的健康发展。

(四)加大政府监管生态景区的力度

政府是发展和规划生态旅游景区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规范生态景区的开发规划,从生态旅游景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景区实际的承载能力和最大限度的容客量,严格限制生态景区每天接待游客的数量,合理分配生态景区的公共设施资源。在开发规划的过程中,推荐一些对生态自然环境影响较小的旅游项目,严禁一些污染性强的旅游项目。制定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对于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及时地进行教育指导,对于一些破坏环境的恶劣行为从重处罚。另外,政府还要组织生态景区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意识,为游客树立保护环境的榜样。

四、结束语

生态旅游的发展篇3

【关键词】吉林省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是近来吉林省大力倡导发展的旅游策略,做好生态旅游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根据吉林省实际情况,来制定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旅游发展对策。

一、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有利因素分析

(一)吉林省确立建设生态强省战略

2001年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精神,吉林省人民政府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生态旅游强省的决定》,提出要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生态旅游强省,推动并实现吉林省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就有了省政府的支持

(二)生态旅游资源类型丰富

吉林省生态旅游资源不仅种类多,而且分布空间良好。吉林省的生态旅游资源有:自然遗址、荒漠、草原、水域湿地以及森林,有将近40个省市级和部级的自然保护区、10多个部级的森林公园、约30个景区、100多个景点,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吉林省生态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状况良好。在吉林省东部分布着火山山水森林旅游资源,比如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等;在吉林省中部分布着湖泊水源涵养林旅游资源,比如净月潭和松花江等;在吉林省西部分布着草原、沙地和湿地旅游资源,比如松嫩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等,而便利的交通条件更是将这些旅游资源联系了起来,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更具有多样性的旅游享受。

(三)森林、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明显

吉林省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明显,长白山绵延千里,横跨过吉林省的多个县市,山上森林资源丰富,有“长白林海”的美誉,多个部级的森林公园:龙湾群、五女峰、白鸡峰等;多个部级的自然保护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伊通火山群自然保护区等,特别是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不仅面积大,而且质量高,具有非常高的生态价值和旅游价值。

吉林省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也比较明显,吉林省不仅是“东北三宝”的主产地,它还拥有十分丰富且珍贵的野生动植物。其已探明的野生动物种类有437种,已探明的野生植物种类有5284种,其中包括:珍稀野生动物金钱豹、梅花鹿、丹顶鹤、紫貂、东北虎等;有用药用植物1452种,珍贵药用植物天麻、人参、细辛等,特别是长白山地区天然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三大天然药材宝库之一。

吉林省西部的草地资源丰富、草场面积较大、分布连片、草质优良,是我国的牧区之一,也是我国发展畜牧业的重要基地。

(四)发展生态旅游后发优势突出

生态旅游这一发展理念提出的时间较早,西方一些国家有更长时间的发展经验,与这些国家和国内的一些地方相比,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时间虽然较晚,但是这些年来政府对发展生态旅游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民众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吉林省生态旅游的发展也就更具有政策支持和民众支持优势,也有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的经验教训。

二、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限制因素分析

(一)客源竞争不断加剧

这些年来,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都意识到了生态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和环保效益,尝到了发展生态旅游的甜头,也就都想方设法地改善和调整生态旅游发展战略,使得本来就紧张的客源竞争变得更加剧烈,这些都加大了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客源竞争的压力。

(二)旅游需求差异化程度日益提高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有充足的旅游资金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而交通的便捷和快速化为人们远距离的旅游创造了条件;再加上民众自我意识和自主选择能力的提高,以及各地旅游宣传力度的增加,民众旅游的选择性更强,呈现出的旅游需求的差异化程度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高,这些都会影响到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时客源上的竞争压力。

(三)生态旅游产品宣传力度不够

吉林省目前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合理的生态旅游营销机制,负责其景点宣传和生态旅游产品宣传工作,导致吉林省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不充分、后续营销和服务工作不完善等,严重制约了吉林省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发展效益的增加。

(四)生态旅游开发资金不足

生态旅游是将生态自然和旅游业以及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的一种产业,其中涉及到旅游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开发、自然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交通条件的创造和改善等,这些方面的发展和提升都要有大量资金支持。然而政府能够支持生态旅游发展的资金毕竟是有限的,远不能满足其发展所需。

三、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

(一)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总体思路

要充分利用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条件,在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且得到良好的保护的前提下,尽可能充分地开发生态旅游资源;

要对游客的消费趋势以及旅游喜好进行调查了解和分析,细化旅游市场,建立和发展符合游客需求的生态旅游项目;

要最大化地发挥出吉林省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和特殊性,开发体现吉林省特色的生态旅游景区,生产和销售具有吉林省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创造出只属于吉林省的生态旅游特色,与其他地区形成较大的差异,从而提高吉林省生态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获得更多的游客。

(二)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分析

1.开发高品质生态旅游产品,积极开拓客源市场。充分利用吉林省充足的生态旅游资源,对国家地质公园、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文化遗产等进行生态旅游规划,重点管理湿地、森林、湖泊等较为脆弱的旅游资源,不仅要将这些区域单独隔离出来,划分严格的游览区和保护区,还要为这些地区配置专门的保护设施。

2.开展对生态旅游的促销工作,提高目的地知名度。将多种营销手段和营销方式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的生态旅游营销机制;鼓励企业对吉林省的特色产品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调动企业的力量加大对生态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并逐渐形成吉林省自己品牌,提高旅游产品名气的同时,提高目的地的知名度。

3.广泛吸引多方资金,加快生态旅游景区建设。除了政府出资外还可以通过社会机构捐助、民众集资的方式获取生态旅游景区建设的支持,还可以通过投标的方式,适当将生态景区的部分建设与管理工作交给相关企业。

4.加强旅游资源保护,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对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视程度,加大对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技术和手段的研究力度,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水平;并加大对民众和游客环境保护和生态资源保护的宣传与教育力度,调动起民众自发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意识和积极性。

四、结语

只有了解吉林省生态旅游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把握利用自身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提出并实行合理的发展策略,才能提高吉林省生态旅游的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的客源,推动建设生态旅游强省。

生态旅游的发展篇4

前言

20世纪60年代开始,旅游业以其迅猛的发展势头一举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产业。21世纪的中国经济更是飞速发展,旅游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旅游业的地位也变得更加重要。短短几年,齐河县从以前没有旅游业,到现在的山东省旅游强县。齐河县的旅游发展在诉说着齐河县的未来不可估量。近年来,齐河县把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来抓,全县旅游市场持续升温,齐河县旅游局局长范军说:“十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发展旅游业是遵循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基本要求,符合科学发展观总体要求。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将创建山东旅游强县作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手段,进一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好十精神。”

一、齐河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一)齐河县简介

齐河县隶属于德州市,地处鲁西北平原,与济南市区隔黄河相望;总面积141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3万;辖13个乡镇、2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齐河县的具体地理位置如图1所示:

(二)齐河生态旅游资源

1.资源概况

齐河旅游资源不仅丰富多样而且富有特色,不仅有浩瀚的林海;有美丽的黄河岸边;有令人心情舒畅的湖泊;还有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古遗址遗迹。现如今一个个建成的旅游景点,如黄河国际生态城、红心广场、泉城极地海洋世界、定慧寺等旅游产品。更是见证了齐河县旅游业的发展,也表现出齐河县的旅游资源被充分的挖掘。虽然在旅游产品开发以及宣传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比如齐河县目前打出的“黄河明珠生态齐河”口号,为齐河县的旅游发展奠定了品牌基础;旅游景区中泉城极地海洋世界已被评为4A级景区等等,但是在产品创新方面还是比较差,没有新元素加入,市场竞争力弱,并且景点分散,景区之间的交通联系也存在问题。

2.生态旅游资源

(1)自然旅游资源

齐河县境内沿黄河62.5公里,绵延婉转的黄河,景色宜人,风光无限。齐河县的地下水资源充沛,是我国北方少有的丰水县。县域饮用的水源为地下矿泉,富锶矿泉水水质优良。齐河县地热资源分布面积占县域面积的百分之八十。齐河县新植林木85万亩、9300多万株,有林面积达到100多万亩,林木覆盖率已达到48%。齐河县丰富的水资源、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地,使得齐河这片大地的农业资源丰富多样。

(2)人文旅游资源

齐河县具有丰富的古历史文化资源,以晏婴祠、定慧寺开发的旅游景点,以及古文化遗址、劳动模范时传祥纪念馆、时代英烈孟祥斌烈士墓等都是齐河县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齐河县也是龙山黑陶的传承地,是现代龙山黑陶的发源地。

二、齐河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指根据自身既定的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的一种战略分析方法。

(一)优势

1.生态旅游资源的丰富性

齐河县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的旅游资源为齐河县发展旅游业奠定了基础。不仅有浩瀚的林海,有各种珍贵野生资源,有绵延婉转的黄河,还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定慧寺、晏婴祠。

2.区位优势明显

齐河县位于德州市最南端,北接京津唐,南接宁沪杭。以齐河县为中心,500里半径内有济南、青岛、太原、郑州、石家庄、天津、北京等大城市。尤其是与省会济南隔黄河相望,是济南周边县市最近的卫星城市,去年开通的济南与齐河县公交线路,大大促进了齐河县南融济南的发展。

(二)劣势

1.行政区划限制

齐河县隶属于德州市,在融入省会,服务济南方面还是存在一定阻力,在电话区号、车辆入境检查收费等方面无疑给人们带来一些不便。齐河必须打破不在一个行政区划内就不能对接发展的误区,积极促进县城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做好北接天津滨海新区,南融省会济南都市圈,不断推进齐河县旅游业发展。

2.生态旅游不成熟

齐河县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对于旅游开发的实际经验认识不深,尤其是在开发生态旅游方面,实践经验不足。开发生态旅游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而齐河县目前的状况使得许多优势的生态旅游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

3.旅游产品单一,宣传力度不够

旅游产品数量虽多,但产品类型比较单一,缺少富有特色的精品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只停留在普通大众化观光旅游方面,缺少游客能够参与、休闲娱乐性强的旅游产品,也缺乏系列配套旅游产品。旅游形象设计虽然有“黄河明珠生态齐河”这一旅游口号,但是在创新方面还是欠缺,生态齐河的口号目前很多人并不知道,可见其宣传力度和广度都不够。

(三)机遇

1.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齐河县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并着力把旅游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此在2008年,县委、县政府组建了县旅游局,编制并出台了《齐河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挖掘并整合齐河县的旅游资源,推出了黄河国际生态城、定慧寺重建、国科温泉、泉城极地海洋世界等旅游项目。齐河县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组织了专业的招商队伍,积极参加各种招商活动和会展活动,吸引了许多知名企业,为齐河县旅游品牌的打响做好了铺垫。

2.生态旅游受到全社会普遍关注

2012年中共十正式明确将生态文明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形成五位一体新布局,可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方式,不仅重视旅游地的生态环境,而且能够保护当地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正式目前所倡导的。

3.山东旅游市场发展态势良好

齐河县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齐河县旅游业带来了机遇。济南目前已被评为一线城市,不仅肯定了济南的经济发展,也为济南未来的旅游业发展带来机遇。对齐河县这座济南的后花园的旅游业发展有积极影响。

4.政策支持

2009年全国主题旅游年是“中国生态旅游年”,主题口号是“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到2012年党的十提出的“五位一体”新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正式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关于生态建设的政策发展,体现了生态旅游越来越受重视。

(四)威胁

1.区域竞争激烈

生态旅游呼吁很久,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重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并竞相争夺市场。齐河县周边县城的资源环境都与齐河县的相似,再加上城市的旅游发展本身就早,也很成熟,在这种严峻的环境下,齐河县旅游业的发展势必会受到影响。

2.人才匮乏、管理滞后

齐河县县城相对于城市来讲,在人才招聘方面,缺乏地区吸引力,这导致许多旅游方面的人才不会选择来县城就业,加上齐河县旅游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也导致旅游人才缺乏,而缺乏管理与经营的人才以及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真正意义的生态旅游会很难。

3.环保意识欠缺

近年来,齐河在旅游的硬件环境改善和建设方面投入了很多财力物力,并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在软环境建设方面还相对薄弱。尤其是生态旅游观念没有深入人心,当地人对于环境保护这一观念的认识还很浅显,也并没有真正形成一种意识。

三、齐河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一)大力发展文化旅游

以齐晏古城为发展目标,加大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和广度,以打造齐文化和黄河文化为主,重建齐河县的古文化遗址遗迹。积极发展以时传祥纪念馆、时代英烈孟祥斌墓和鲁西北第一党支部-安头乡后里仁村建设为主的红色文化;大力发展以定慧寺为主的宗教文化旅游。

(二)积极发展农家乐旅游

齐河县拥有丰富是我林业和农业资源,在农家乐旅游方面很有优势,而且齐河县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所以齐河县应积极了解旅游需求,不断开发符合齐河县旅游资源和游客需求的新产品,积极发展齐河县生态乡村特色旅游,吸引广大喜欢生态农家生活的城市游客。

(三)开发及宣传旅游产品

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齐河生态旅游目前主要吸引的是周边地区的游客,国内客源市场空间分布主要在于济南市、泰安市、聊城市、德州市这四市中,可见齐河生态旅游的知名度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齐河生态旅游的国内客源市场处于初步开发阶段,仍然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多方位、多形式的宣传。对于充分利用齐河旅游资源可以开发以下方面的旅游产品:

1.开发商贸、会议旅游

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积极融入济南都市圈,将齐齐发大世界、黄河国际生态城、泉城极地海洋世界、国科高尔夫会议中心、齐晏温泉度假村会议中心等建设成齐河县的大型娱乐购物中心和会议中心,加快推进齐河县对外开放的经济发展。

2.开展大型主题娱乐场所,丰富游客的旅游生活

借以黄河国际生态城的建设,积极开发以游、购、娱为一体的、适合广大人群娱乐的大型娱乐性主题乐园,丰富游客的旅游活动,让游客们乐在游中。

3.大力开发和建设高科技农业观光示范基地

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重点抓好“示范园区、示范企业、示范基地、示范市场服务组织”五大任务。针对目前开发的农业示范基地进行扩展建设,通过积极引入具有前沿水平的种植技术以及农作物新品种,着力将目前的农业示范点培育成高新技术农业旅游示范区。

四、结束语

随着齐河县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加上齐河县人民的共同努力,齐河县已经完成争创山东旅游强县的目标。现在齐河县应当紧紧抓住这一机会,继续积极发展生态旅游这一模式,充分做好旅游市场调研工作,寻求旅游新亮点,不断完善旅游业,积极努力建设一个立足济南、面向全省、服务全国的高端旅游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

[1]孙昌平,张良,李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的SWOT分析及生态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林业建设,2012(5):73-77.

[2]代凌枝,代合治,赵汝磊.SWOT分析法在黄河三角洲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应用[N].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4(3):98-100.

[3]高兴国,王磊,齐代华,陈家德,饶勋剑.大山包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J].中国科技投资,2012(21):294-296.

[4]杨彦.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中国的现实与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2(18):9-10.

[5]张婷,吴艳波.浅谈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J].唐山职业学院报,2008.6(3):73-75.

[6]李海燕.浅析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延边党校学报,2012.27(5):85-87.

[7]张玉钧.生态旅游的发展:存在问题与实现途径[J].风景园林报,2012(5):105-107.

生态旅游的发展篇5

关键词:淮安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淮安市政府曾提出“到2015年在苏北率先建成国家生态市的战略目标”。生态旅游是淮安建设生态市的重要内容。淮安素来被誉为“漂浮在水上的城市”,以绿水为特色的生态资源极为丰富,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为响应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来发展淮安的生态旅游,必将有力地促进淮安“生态市”和“美丽淮安”的建设。笔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综合专家学者的意见,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对淮安生态旅游的发展进行研究,提出淮安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和建议。

一、转变生态旅游发展观,建立生态旅游城市

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创新发展观,以新的思维理念,从资源开发、旅游市场开拓、市场营销等多个角度发展淮安的生态旅游。优美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大力开发水体旅游资源,开发白马湖、洪泽湖,着力打造从淮安市区中洲公园到淮安区河下古镇的里运河风光带,深入挖掘水文化资源。重视绿化建设,栽花、植草、种树,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花卉节、园艺节,让绿色观念深入人心,把淮安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做成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品牌,从而提高淮安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让“生态家园”的美丽口号落到实处。

二、大力整合生态旅游资源,打造并推出精品生态旅游项目

淮安生态旅游资源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不同的资源有效整合,可以推出极有特色的旅游项目。比如,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可以推出“水体考察生态旅游精品”,利用知名度极高的淮扬美食推出“生态美食品尝旅游精品”,利用金湖的万亩水杉林、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盱眙的第一山开展“森林浴生态休闲旅游精品”,利用采摘农民种植的特色果蔬开展“农家乐生态旅游精品”,利用洪泽老子山丰富的地热资源开展“温泉养生生态旅游精品”,利用金湖闵桥的万亩荷花、涟水的白鹭节、洪泽湖丰富的鸟类开展“赏花观鸟生态旅游精品”。让“绿水城市、生态家园”的口号成为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努力把淮安打造成“生态旅游天堂”。

三、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大力加强薄弱环节建设

在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中,淮安旅游最薄弱的环节就是购物和娱乐方面。尽管开发出了不少特色旅游产品,但是宣传不到位,尽管有一些专门的淮安特产专卖店,但是销售场所分散,不能形成规模效应,仍然无法满足广大外来游客的购物需求,建议有关决策部门下决心建设淮安“旅游购物一条街、生态美食一条街”。淮安市主城区四水穿城,组织专家深入论证,把“旅游购物一条街、生态美食一条街”沿河道布局,建设富有淮安水文化旅游特色的“水街”。淮安文化产业不算少,传统艺术也不少,比如淮安京剧、淮海戏、淮剧,但是淮安的娱乐休闲场所相对来说不多,旅游主要是一种文化精神享受,如果游客在淮安旅游中能享受一顿丰盛的文化盛宴,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四、建设特色生态旅游风景区,注重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

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游客需求日趋多样化。来淮安除了游山(第一山自然保护区、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玩水(洪泽湖、白马湖、大运河)等传统活动项目外,可以开发建设特色生态旅游风景区,这些景区要侧重养生、保健、度假、休闲等功能。如建设“渔文化、水文化、古文化”旅游风景区;建设“中医养生、生态养性、健康养老”旅游风景区;建设“洪泽湖健康养生园”和“洪泽湖水生态养生园”;建设“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生态旅游风景区等特色景区。完善生态旅游产业链,积极开发生态旅游商品、生态旅游酒店、生态旅游美食、生态旅游交通。金湖的荷花是一大亮点和特色,除了夏天开展赏花活动外,在知名度颇高的白莲藕上可以大做文章,藕可以作为农产品销售,藕汁可以做成休闲饮料,藕粉、莲子可以做成旅游商品,荷花二字也可以作为当地艺术团体、商品的名称加以冠名。把荷花、莲藕做成品牌,做成富民工程,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由于淮安地近生态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宿迁、盐城、连云港等沿海城市,可以通过区域联合开发出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线路,进一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五、创新生态旅游营销方式,切实提高生态旅游的知名度

在营销方面,淮安生态旅游除了要充分利用好传统的媒体如电视、报刊、广播等宣传手段之外,还要利用网络进行营销,特别是政府网站,要体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利用淮安生态资源的优势做好绿色营销,绿色营销体现的是环保效益,传递的是一种健康的消费和活动理念。积极到周边城市或国内大城市举办生态旅游推介会,通过各类平台和渠道,大力推介淮安的生态旅游活动和拓展旅游市场,使淮安成为一个令人向往的特色旅游目的地。

六、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健全生态旅游资源管理措施

生态旅游的发展篇6

农业生态旅游是目前较为流行的生态旅游方式,是将农业、生态旅游和休闲娱乐结合在一起生态旅游方式,它以农业自然环境、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内容和乡土文化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主题,利用农业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特有的人文景观,来吸引旅游者前来休闲、娱乐、度假,满足旅游者食、住、行、购、娱、游的需求,开展了一种生态旅游活动形式。黑龙江省农业生态旅游主要以观光为主,例如农家乐、采摘园、农业示范园等形式,高度地将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结合在一起,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生活改善,有机地将农业和生态旅游结合起来。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黑龙江省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进行探讨,通过对黑龙江省农业生态旅游的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进行综合分析,从中得出相应的结论,并根据此战略作出系统评价选择适宜发展战略。

一、开展农业生态旅游优势

(一)农业资源优势显著

黑龙江省地跨寒温带和中温带,大部分地域是湿润地区,一部分是半干半湿过渡带。黑龙江省地处平原辽阔,地势平坦,土地资源丰富,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垦区,土壤肥沃,多为黑土、黑钙土和暗棕壤,因此农业资源特色鲜明,如哈尔滨等城市的果园、育种种植园为主题的农业生态旅游,以品鉴农家菜、体验农家事为主题的二龙山、帽儿山农家乐农业生态旅游;从其农业生态的视角看,黑龙江是大农业、大平原、大冰雪、大森林、大湿地、大湖泊、大界江,再加上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四季分明的气候,悠久的民族历史和文化,构成了黑龙江省丰富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

(二)乡村的人文景观特色鲜明

黑龙江流域居住着鄂伦春、赫哲、达斡尔、满、蒙、回、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形成独具特色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和特有的黑龙江文化,例如黑龙江省建设的齐齐哈尔同江市赫哲族渔猎文化旅游示范区等多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大海林雪乡、镜泊湖朝鲜民族村、帽儿山吕家围子屯等多家农家乐旅游景点。各个名族的特色居民、农业乡村工艺、乡村农业活动等为旅游者提供了更够深入农村生活的空间,使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特色的农耕活动、农产品加工以及农业经营管理,购买到独具特色的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充分体验农业生态旅游。

二、开展农业生态旅游劣势

(一)农业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农业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例如农业生态旅游区的医疗机构的建立、旅游地住宿条件比较差,交通不够便利,相关的通讯、饮水、卫生条件等都比较落后,导致农业生态旅游区接待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发挥农业生态旅游的意义,从而制约了本地区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

(二)农业生态旅游服务者素质有待提高

农业生态旅游区的服务人员一般由本旅游区当地的人员,总体服务素质不高,没有经过系统的接待方法的培训和学习,旅游业对服务者本身要求很高,是一个集吃、住、行、游、娱、购等各个环节都与服务者紧密相关,服务人员的素质较低,同时也没有受到相关的农业生态旅游培训,意识还停留在传统的旅游服务上,对生态保护和旅游经济利益的认识未提高到应有的高度。相关旅游管理人员素质也不高,经营和管理水平都有限,缺乏生态保护的意识,重建设轻环境保护等问题显著。

(三)农业生态旅游品牌效应较低

黑龙江省农业生态旅游品牌效应不高,大多数国内外旅游者来黑龙江旅游主要是冰雪、太阳岛、森林、自然保护区等旅游,对农业生态旅游只停留在农家乐传统的旅游层次上,开展农业生态旅游的企业宣传力度不够,未提炼出本地区农业生态旅游特色,同时品牌农业生态旅游产品档次不够,内涵不丰富。

三、开展农业生态旅游机遇

(一)农业生态旅游市场的新形势

由于近些年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生活节奏加快,旅游业蓬勃发展,但传统的旅游形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消费者,生态旅游成为众多旅游爱好者的首选,既能享受大自然的丰富资源也能肩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农业生态旅游市场开发前景远大。人们旅游观念发生变化,提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而农业生态旅游既符合农业持续发展需求又可以提供新的旅游产品,同时为本地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因此农业生态旅游市场前景广阔。

(二)农业生态旅游形式多样化

国内外农业生态旅游形式有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品尝型农业生态旅游、休闲体验型农业生态旅游等。每种农业生态旅游形式下又有众多项目内容构成,如观光型农业生态旅游又可分为观光农业自然园林和观光农业科技园林等;品尝型农业生态旅游又可分为品尝野味和品尝绿色农产品等;体验型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又有体验农家乐、体验采摘、体验农作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农业生态旅游形式为兼顾了农业生产与教育功能,同时也促进了黑龙江省农业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三)政府对农业生态旅游重视度增加

政府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保障,黑龙江省文化旅游业“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农业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黑龙江省旅游局提出在2022年建成“旅游强省“的发展目标,为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开发提供科学的指导,提供经济、技术、资金上的扶持。农业生态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逐渐成熟,使得农业生态旅游管理规范有法可依。

四、开展农业生态旅游威胁

(一)农业生态旅游销售渠道发生深刻的变革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销售渠道发生深刻的变革,这对黑龙江省农业生态旅游销售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网上预订使得传统的旅游业面对着直销的挑战,旅游者选择旅游方式和旅游种类有了更大的自,而且参与农业生态旅游的对象在教育背景、经济条件和环保意识等方面都较传统旅游者要优越和高层次,倘若黑龙江省农业生态旅游建设不能紧跟销售渠道变革,一味是单一的产销方式,这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必将是个很大的威胁。

(二)农业生态旅游竞争激烈

随着旅游项目和种类的增多,旅游业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国内国外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旅游业的竞争从价格竞争开始延伸到服务竞争、社会效益竞争、资源竞争、专业营销竞争等。越来越多的省市农业生态旅游开始走向规范化、成熟化,特色也愈加鲜明,正确更多的生态旅游者,农业生态旅游服务业愈加专业,为生态旅游者提供了更大的利益,这些无疑都显露出农工业生态旅游竞争的激烈。

五、黑龙江省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