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时间:2024-02-26 手机浏览

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范文1篇1

(一)加强防灾减灾气象服务

全力推进“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建设。建立多灾种综合、多部门联动、多环节应对的气象灾害预警机制,建立和完善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指挥系统,加强重大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依据。加强气象灾害普查和评估,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建立和完善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指挥系统。整合全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项目,建立完善《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指挥系统》,实现全市自然灾害监测设备、资料信息和预警信息通道的共享,提高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综合能力和水平。

建立气象灾害防御系统。加快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平台建设,建立气象灾害防御应急救援队伍。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建成广覆盖的农村气象预警信息网络。建立气象灾害防御管理系统,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和应急预案动态管理平台。开展气象灾害防御认证。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影响评估系统。构建有效联动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系统,逐步理顺管理机制,完善人工增雨防雹系统,落实完善乡镇气象工作站职责,编制农村气象灾害风险规划。

建立应急气象服务系统。强化气象应急及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市级气象应急指挥中心和市、县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平台建设,建立灾害性天气实景监测系统和气象灾害数据库,依托《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指挥系统》,强化信息共享、部门联动和突发公共事件的联合预警以及预警信息的快速,提高预警及应急响应能力;建设移动应急保障服务平台,满足对重大气象灾害、突发公共事件、重大社会活动等的气象应急保障服务需求。

(二)强化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建立完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体系和工作平台。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气候资源,大力开发和推广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开展太阳能等资源详查和应用评估,为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提供气象科技支撑。加强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建立城乡规划、重大工程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推进城乡规划、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重大工程、农业结构调整等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服务工作。

(三)加强为农气象服务

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全面完成乡镇自动气象站建设,发展覆盖乡镇的精细化、网格化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业务,推进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深化新农村建设气象服务,完善气象信息手段,提高农村气象服务信息接收能力。

不断完善农业气象预报情报系统,建立农业气象服务指标体系。加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开展花椒、核桃、油橄榄、茶叶等特色农产品产量与品质预报。加强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农业气候区划细化工作,特别是细网格的特色农业气候资源区划。加强农业生产气象咨询服务和农业气象科技知识普及。

加强农业生产领域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加强影响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与影响评估。开展异常天气气候条件下粮食产量动态监测和综合评估业务。加强重大农林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等级预报服务。制定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标准和灾情调查规范。重点围绕构建特色农业“四产区、五基地、多片带”发展格局做好工作。

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建设。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技术系统,建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决策指挥和效果评估系统,提高作业的科学水平和效益。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基地建设,积极实施以农业抗旱、森林防火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推进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常态化。

(四)做好公众气象服务

建设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做好气象实况监测、常规气象要素预报、各类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开发与公众工作、出行、健身、医疗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建设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系统,开展公众气象服务需求与满意度调查和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业务。

建设市、县气象科普宣传业务平台。公众关心的重大天气、气候、环境和空间气象事件信息及气象新闻,传播和普及天气、气候、气候变化等科学知识。加强针对公众需求的气象科技和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普及工作。增强公众科学应用气象产品的意识和水平,提高公众的防灾自救能力。

(五)强化专业气象服务

建设完善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和平台。建立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系统。积极开展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气象服务,做好城市电力、热力、供水、油气线路和管道沿线的天气预报预警等服务。

做好城市气象服务。建立和完善城市突发气象灾害各类应急预案,做好城市高影响天气的气象服务,开展城市气象环境评价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开展城市居民生活气象评价服务。

做好交通气象服务。初步建立服务于公路、铁路等交通行业的交通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系统。重点做好新建铁路和新建高速公路气象服务。做好新建飞机场气象服务。

做好旅游气象服务。建设旅游景区气象观测系统,开展旅游景区特殊气象景观和旅游气象指数预报;建立旅游安全气象预报预警体系,加强旅游景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

做好卫生气象服务。开展人类疾病发生、流行的气象条件分析和预报服务,开展人体健康指数预报。

做好山洪地质灾害气象服务。开展流域面雨量分析和预报、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开展流域及局地山洪气象监测预警服务。

强化重大活动、重大工程项目等专项气象服务。不断总结重大活动气象服务经验、技术方法、业务流程以及组织方式。围绕各级政府发展战略、规划等,开展重大工程项目气象保障服务。针对防雷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大活动保障等需求,开展雷电预报预警服务。

二、加强预报预测体系建设,提高天气气候精细化预报预测能力

(一)进一步推进现代天气业务发展

加强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工作。建立和完善基于上级部门和欧洲气象中心数值预报产品的天气气候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开展短期和中期天气预报业务,开展预报技术总结、产品检验业务。建立中短期灾害性天气的集合预报释用业务。订正上级部门下发的指导产品,制作7天精细到乡镇的气象要素预报产品。

加强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建立适应本市灾害天气特征的物理量指标体系。建立雷电、冰雹、暴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警业务系统和低温冷冻害、高温、干旱等预报预测业务系统。

进一步优化市、县二级天气业务流程。发展精细化气象要素短期预报业务,逐步建立无缝隙预报业务体系。完善短时临近预报业务流程和技术,提高预报预警时效。发展基于动力和统计释用的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技术。短期预报业务注重提高定量降水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做好灾害性天气种类、强度和落区预报。中期预报业务,注重发展常规气象要素以及灾害性天气中期概率预报技术方法。

建立分类预报产品检验业务。改进完善各类预报产品的客观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检验评分系统。改进常规气象要素预报检验业务,建立并完善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中期天气预报和延伸期天气趋势预报的检验业务。

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精细化气象预报工作。开展山洪地质灾害精细化降水预报技术和短时强降水概念模型及阈值指标研究。建立山洪地质灾害短期潜势预报系统、短时强降水临近监测报警系统及山洪地质灾害短时临近预警系统。

加强专业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建立、改进及优化城市空气质量、紫外线辐射、人体舒适度等城市环境气象精细化预报业务系统。建立服务于公路、铁路等交通行业的交通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建立卫生医疗气象预报业务系统和旅游气象预报业务系统。完善森林、草原火险等级气象预报业务系统。

(二)进一步推进现代气候业务发展

依托省级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系统。建立和完善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系统,制作月、季、年短期气候预测产品。开展干旱定量化评估业务。完善延伸期—月气候预测业务,制作月内精细化天气过程预测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测和服务产品。加强季节—年度预测业务,制作市县级预测产品和针对地方需求的精细化预测产品。发展定量化气候影响评估评价技术,建立完善气候影响评价业务平台。

三、加强综合观测体系和信息与技术保障体系建设,提高气象现代化发展支撑能力

(一)提高综合观测能力

完善和优化地面气象观测网业务布局。全面实现地面观测自动化,加强观测数据稀疏区观测能力,显著增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完善区域天气观测网建设,加快乡镇自动站建设,实现全市195个乡镇全部覆盖。在暴雨、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加密布点建设自动气象站。对已建4要素以下自动站升级改造为4要素或以上。

加强高空气象观测业务。在武都建设一部风廓线雷达。

优化调整农业气象观测业务布局。保证粮、油等大宗农作物的气象服务观测和牧业气象观测,稳步开展当地服务需求明显的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等气象观测。加强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能力建设,改善农业气象观测条件,实现全市土壤水分观测自动化。逐步建设农田(林、牧)小气候观测系统,开展农田(林、牧)实景观测试验示范,完善农业气象灾害调查和农业气象遥感观测业务。

加强专业气象观测网建设。在气象灾害多发区及重点地区铁路、公路(次等级公路)重点路段建设交通气象观测网。建设全市雷电监测网,在主要林区建设森林防火监测网,逐步建设城市环境气象监测网。

做好台站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加大《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的执法和宣传力度,积极争取将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纳入政府目标考核范围,完成全部台站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编制,争取纳入当地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改善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台站气象探测环境。

(二)增强信息与技术保障能力

建立市县级技术装备保障体系。建设全市气象装备保障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引进开发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运行监控系统。制定市级业务设备储备件目录,建设市县级气象监测系统仪器设备备件库。建设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系统。建立市级移动气象计量检定标校系统,增强观测系统稳定运行能力。

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网络系统。重点加强地面高速宽带网络、3G无线网等应急网络建设和应用,加快推进气象通信网络的升级换代,提升气象数据存储、传输分发和网络安全控制能力,确保气象信息和相关灾害信息准确、及时地传递。

加强气象信息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完善气象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建立气象通信、高性能计算机、数据存储管理与服务等实时业务应急备份系统,增强气象信息系统安全备份能力。

四、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建设,提高气象事业持续发展支撑能力

(一)加强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

集中力量开展提高气象服务能力、气象预报预测能力、综合气象观测能力的攻关和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精细化天气预报、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应用及数据共享、农业气象等应用气象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二)优化气象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

建立科研与业务双向交流制度。健全科技成果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从科研开发到成果转化各环节的紧密合作机制。优化开放合作与交流机制,加强与科研业务机构、企业的交流与合作,鼓励不同性质岗位人员相互兼职、轮岗和挂职等人员交流。

(三)加强气象人才支撑体系建设

加大气象教育培训力度。按照提高气象队伍整体素质的要求,积极组织开展全体气象从业人员的培训活动,大力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和技能拓展、提高的教育培训,拓宽知识领域,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快高层次气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建设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和选拔学科带头人和气象技术能手,提升全市气象科技人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加强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任用工作,继续推行干部轮岗和上挂下派交流,不断提高基层台站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好水平。

五、加强基层气象基础能力建设,改善工作生活条件

按照“高起点,高规划,高标准”的要求,以“立足实际,着眼发展,突出特色”为原则,对未达到业务用房标准的台站优先建设。对现有布局不合理的业务用房进行改造和扩建。对改造价值不大的业务用房拆除重建。对水、暖、电等不符合要求的台站进行彻底整改。形成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环境优美,工作舒适的新台站。满足基层台站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范文篇2

[关键词]光照温度水分新疆

[中图分类号]X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5)02-0296-01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段发展,人类活动正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地球系统,导致全球环境恶化,灾害频繁发生,根据气候环境和水资源供势趋势,今后我国旱灾发生的频率、强度将会明显增强,预计今后一个时期,一般年份全国受旱农作物面积在2000万公顷左右,特重年份在3000万公顷以上,“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可见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极其重要性,而农业生产中收获多少直接影响农村的经济增长,所以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研究和防灾减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而确保农业经济稳定发展。

1农业气象灾害及其研究的意义

1.1农业气象灾害的概念

根据气象学的基础理论,可以把农业气象灾害概述为:各种不利的气象条件给农业造成的灾害。其中由温度因子引起的气象灾害有热害、冻害、霜冻、热带作物害寒和低温冷害;由水分因子引起的有旱灾、洪涝灾害、雪害和雹害;由风引起的有风害;由气象因子综合作用引起的有干热风、冷雨、冻涝害等。

1.2研究农业气象灾害的重要意义

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其中以干旱和洪涝的危害最大,据统计,在1949-1991年期间,有14年发生严重干旱,其中又以1959、1960、1972和1978年最为突出,全国受灾面积都在4~5亿亩,成灾面积在2亿亩以上。其中3年粮食减产都在1500万吨以上。洪涝灾害平均每年受灾面积1.1亿亩,成灾面积0.65亿亩。事实表明,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的困扰日益上升,影响着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更影响到了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农业气象灾害是确保农业经济稳定发展的客观需求。

2近年来盘锦市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盘锦市地处辽中,多为平原,一年四季大风多发,农业气象灾害类型多,而且发生频繁,给当地的农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盘锦地区由于农业气象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在逐年的增多,尤其是在2005年,农业气象灾害频发,据统计全年造成农业经济损失1922万元,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国家和气象部门的重视和努力下,06年有回落,将农业生产中的气象灾害降到了最低。

下表是盘锦市地区近20几年来每年各月6级大风出现的次数统计,(资料来源于盘锦市气象局)。

盘锦地区每年各月份6级大风出现次数(1981-2005)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春季盘锦地区出现6级大风的次数最多,而且危害的程度也比较大,春季正是水稻育苗移栽的季节,大风会使移栽的秧苗倒伏,使秧苗的成活率降低,这样就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损失,所以气象部门要及时准确的预报大风情况,我们也要注意收听天气预报,以便及时的做好防御措施,同时我们还要在本地区多选育一些抗倒伏的品种,这样会大大减少大风带来的农业灾害。

2003年盘锦市出现春旱、大风各1次,造成经济损失62万以上;2004年穿线干旱2次,大风1次,局地暴雨4次,直接经济损失70万以上,2005年出现雷暴5次,冰雹4次,大风3次,秋旱1次,龙卷风1次,共造成经济损失716万元;2006年出现低温冷害1次,干旱1次。盘锦市2003年-2006年农业气象灾害给农民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农业气象灾害类型也在逐年的增多,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可见气象条件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3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及加强灾害预警的对策措施

3.1在气象部门的监测和防御方面:

气象部门建立了国家和省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气象灾害情报收集处理系统,在部分灾害性天气多发省份,还建立了中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在防灾、抗灾、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各级政府指挥防灾、抗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大大增强了中国预防和抵御天气、气候灾害的能力。

3.2在农业生产方面

在农业生产中我们还要发展水利灌溉、平整土地、改良土壤等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抗灾能力;营造农田防护林,以有效地防御干旱、高温热害和干热风;根据地区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特别是其季节分布特点,进行作物和品种布局;根据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推行防灾抗灾的农业技术措施,以减轻或避免灾害损失。

4结论

我们要重视对气象灾害的研究,正确地认识气象灾害问题及其发生,发展规律及成因,采取有效的减灾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对农业和人类造成的危害和经济损失。当然在我们注重科技减灾的同时还应该提升全社会的减灾意识,只有农业各相关部门都来关注灾害,掌握减轻灾害的常识并根据常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使全社会抵御灾害、预防灾害的能力大大提高。更要加强对气象知识的宣传,使农民认识到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重要性,普及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最大程度的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进一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世奎主编.中国农业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

[2]王京华,林石达.全球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适应对策.地球科学进展.1995,10(6).

[3]李来胜,吴元勋主编《农业气象学》.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4]易明晖主编.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农业出版社,1990年10.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气象系主编.气象基础与农业气象.农业出版社,1990年5月

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范文篇3

关键词:农村;气象;防灾减灾

中图分类号:P429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11.026

气象灾害(meteorologicdisaster)即为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害,它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暴雨、台风、干旱、冰雹、冰雪等是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1]。据统计,我国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总损失的70%以上。典型的例子,2010年8月我国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遭受强降水袭击,造成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4.7万人受灾,死亡1492人,失踪273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候天气事件多发频发,其强度和频率为过去50年的最高[2]。气象灾害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防灾减灾工作,增强极端天气事件的应对能力需要人们积极行动[3]。

面对日益严峻的气象灾害防御形势,近年来,一些地方相继出台了气象防灾减灾的软、硬件设施建设规划和目标。以诸暨市为例,到2017年要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农村气象灾害观测站网,其空间分布密度要求达到5.5km以内,农村气象监测站95%以上要实现自动化,农村气象灾害的预警时效要提前至30min以上发出,农村气象灾害信息的覆盖面要在95%以上,向农村的天气预报准确率要达到90%以上,农村气象服务的社会公众满意度要达到88%以上。特别是要强化农村边远地区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面,力争将气象信息进入农村“最后一公里”地带。

1气象防灾减灾概述

1.1气象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各地先后设立气象机构以来,气象防灾减灾就一直贯穿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4-5]。国务院近几年陆续下发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政策性文件《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2年)》指出,要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组织能力建设,尤其要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体系。未来气候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新挑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博士认为,气象防灾减灾已越来越成为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需从国家法律层面上来重视推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因此,充分认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提高气象防灾减灾的针对性、敏感性和协调性,全面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是各级政府当前及今后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

1.2国外防灾减灾简况[6]

美国防灾减灾具有统一高效的救援指挥协调机构。譬如,美国每年有950余万个家庭和4000亿美元的财产受到洪灾威胁,美国把全国划分为13个流域,每个流域均建立了洪水预警系统,洪灾预警是美国防洪减灾非工程性措施的核心内容之一;日本把预防和应对灾害看得同等重要,为了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日本建立和完善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灾害管理体制,日本首相任中央防灾会议主席;英国政府很早就建立起紧急规划长官负责的紧急应对机构。应对自然灾害的一个主要原则是,灾害发生后由所在地方政府迅速负责处置,以便最快捷地救援受困人员以减少损失。

1.3我国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的主要做法

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农村更是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地区。当前,气象部门切实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简称“两个体系”)建设[7-8],气象部门向农村的气象预报预警信息覆盖面和时效性进一步增强。

现阶段我国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的主要做法包括,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服务系统建设,建立针对暴雨、台风、冰雪、高温、干旱、雷电、大风等主要气象灾害的实时监测预警系统;提高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警时效和预报的精细化水平;加快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绿色通道”,提高预警信息的及时性、针对性;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做好旱灾、洪涝灾、风雹灾、台风灾和低温冻害等农业气象灾害普查和区划工作[9],使农村公众做到早防范以及采取抵御异常气候变化的对策;推进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建设,农村乡镇(街道)设立气象工作站并建立气象协理员制度,村(社区)建立气象信息员制度;深化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和应急准备实战演练,开展气象科普知识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事业活动,有效提升农村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2诸暨市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路径探析

诸暨市作为浙江省的一个县级市,2013年被福布斯排列为全国10强县级市的第2位。诸暨市位于浙江省中部偏北,钱塘江流域中段,介于东经119°53′~120°32′,北纬29°21′~29°59′之间,区域面积23.11万hm2,下辖3个街道、24个镇乡,常住人口在150万左右。素有浙江“小黄河”之称的浦阳江贯穿诸暨境内,防灾减灾、防汛抗洪任务较为繁重。从表1可以看出,暴雨、台风是影响诸暨最主要的2种气象灾害。为此,就诸暨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思路及策略从5个方面展开探析。

2.1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布设应“全覆盖”

诸暨市自2013年开始开展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全覆盖工程建设,此项工程是以农村气象灾害监测覆盖、机构队伍覆盖、预警信息覆盖以及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平台等“3覆盖+1平台”为主要内容的一项工程。其中“3覆盖”的首要任务是实现气象灾害监测全覆盖,包括加快推进农村自动气象监测站、气象卫星接收、天气雷达、高性能计算机等系统建设,完善气象灾害的立体监测网。截止到2013年底,诸暨市已建有中小尺度自动气象监测站33个、数字化天气雷达1部、灰霾监测站1个、雷电定位监测站1个,但离多手段、高密度的现代化综合气象观测网要求尚有距离,仍需加以完善[10]。为此,诸暨市亟需加强在杭金衢、诸永、绍诸等高速公路交通干线,主要输电线路沿线,浦阳江流域重点水利工程,经济开发区,部级森林公园和“五泄―浣江―西施故里”4A级旅游景区等部位的气象监测设施建设,加密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气象灾害监测站布设,达到对暴雨、台风、干旱等影响全市主要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分辨率、高精度的综合连续监测。同时,建立诸暨市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综合分析系统,加强对主要气象灾害的实时监测分析。

2.2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应“精准快”

据调查,诸暨市的公众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常规的灾害性天气预报,而是更关心能提前到什么时候更精确的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对天气预报警报的“精准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的是有足够的时间、充分的信心进行预防。从现阶段看,诸暨市农村气象灾害预警预报的精细化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天气气候预报业务能力需进一步提升。同时,应尽快建立灾害性天气短时、超短时临近预警业务,开展精细化的针对全市27个乡镇(街道)的分片气象预报警报。还要积极发展延伸期预报业务,开展月、季尺度的中长期气候预测业务,以及建立专业化的预报预测业务技术体系[11]。

2.3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应“全方位”

诸暨市气象部门通过各种手段,正在打造气象信息进“56个社区、790个村庄、278所各类学校、86个企事业单位、8家医院、5个车站、9个专业市场”的全覆盖工程。在手段上,除了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电话声询等以外,还应扩大在农村乡镇、公众场合、人员密集地带等安装气象电子显示屏,iTV气象直播频道,乡村安装大喇叭等。目前,诸暨市已安装气象电子显示屏38块,iTV气象直播频道用户40个,乡村大喇叭790只。此外,还应充分发挥好乡镇(街道)气象协理员、村(社区)气象信息宣传员的作用,做到千方百计把千变万化的气象信息传送到农村千家万户的每一个人。从“全方位”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角度看,诸暨市尚需从多方面加强建设和提升。

2.3.1加快山洪地质灾害气象设施工程建设建设具有区域代表性的标准化的多要素综合气象监测点,重点是加快推进山洪地质灾害气象监测系统、预报与风险评估系统、预警信息与服务系统、信息网络支撑系统以及装备保障系统等五大系统建设。

2.3.2完善覆盖全市的“村村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推进农村乡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建好气象频道气象预警信息传播的主平台,升级气象灾害短信应急预警平台向偏远乡村发送的性能。重点是建立和完善覆盖各个乡村的“村村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

2.3.3建成标准化的诸暨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诸暨市是浙江省较早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的县市,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及7、8月间,诸暨市人影办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实施人工增雨作业,经济社会效益显著。重点是抓紧建设标准化的诸暨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

2.3.4推进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健全完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推进气象灾害防御应急认证和防灾减灾示范创建,做到100%乡镇通过气象灾害防御应急认证,100%乡镇完成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建设,30%村(社区)完成防灾减灾示范村(社区)建设。

2.3.5建设诸暨市气象科普馆加快推进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重点是建设诸暨市气象科普馆,做到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科普手册进村入户,气象灾害防御科普教育纳入农村干部及农业技能培训体系。

2.4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推动应“政府化”

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与传播工作的意见》(〔2011〕33号),其别强调了政府主导和部门联动。2012年,诸暨市政府明确了农业、水利、林业、国土、民政、安监等部门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并要求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乡镇政府绩效考核内容。部门联动就是各个部门对于不同的气象灾害,按照本部门的特点进行防御,譬如暴雨极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诸暨市国土部门与气象部门建立起联动协调机制,开展相应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和防御机制。除国土部门外,诸暨市气象部门与农业部门建立农业气象专家联盟会商机制,与水利部门建立防洪抢险应急保障机制,与林业部门建立森林火险等级防范机制,与民政部门建立“应急避险场所”救援保障机制,与安监部门建立安全隐患排查监督机制等。由此可见,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必须高度重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重要性,并充分突出政府的主导和协调作用。

2.5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推进应“持续化”

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要更加注重坚持政府主导和管理机制的创新[12-13],同时,要不断完善财政保障、机构建设、管理运行和监督考核机制,建立和形成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2012年起,诸暨市政府每年安排100万资金用于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一些项目的资助。在具体实践中,诸暨市政府把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推进与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14]、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改善乡村治理机制有机结合起来。2014年的诸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完善农村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大力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强化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气象服务,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稳步推进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可持续化发展。

3结论

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作为气象部门特别是基层气象部门应切实贯彻落实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系列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积极推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取得实效。同时,要向全民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利用气象、教育、新闻等资源,加大面向广大农村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体农民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使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真正意义的无缝隙对接。

参考文献:

[1]何林.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J].科技园地,2006(2):35-35.

[2]国效宁.广东省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及主要气象灾害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6):181-185.

[3]陈振林.我国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与实践[J].阅江学刊,2013(6):21-25.

[4]王云,梁阿锋,楼金伟.新时期气象为农服务的现状及对策[J].福建农业科技,2014(2):70-72.

[5]张洪涛.山西省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规划[J].山西农业科学,2009(9):62-66.

[6]郑言.国外防灾减灾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J].现代职业安全,2009(8):65-67.

[7]商兆堂.江苏省建立气象为农服务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5):1-3.

[8]陈红萍,梁丽君,孙建文,等.“三农”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08(10):63-64.

[9]葛慧君.抓好4个关键环节不断提升浙江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能力[J].浙江气象,2012,33(2):1-2.

[10]张新龙,张彦辉,魏学,等.浅谈气象灾害对设施农业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4(3):92-93.

[11]李芬.中国农村气象服务的现状、需求及其发展策略[J].农学学报,2013(4):62-67.

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范文篇4

关键词气象灾害;早稻产量;影响;湖南邵阳;2010年

中图分类号S42;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1)11-0289-02

邵阳市早稻于每年3月底至4月初、气温稳定在10~12℃开始播种,7月上中旬成熟收割,早稻生育期包括播种至出苗、移栽、分蘖、幼穗分化、孕穗、抽穗扬花、成熟收割,播种至成熟所需的活动积温为2100~2500℃,有效积温为1200~1350℃。2010年邵阳市早稻生长期内天气气候条件异常,倒春寒、冷害、低温连阴雨、强降水、暴雨洪涝等农业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对该市早稻生产和产量影响极大。其中倒春寒和低温连阴雨都是多年罕见的,导致早稻大面积减产,同时对邵阳市农业经济和农民收入产生很大影响。及时总结分析2010年天气气候条件及其对早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对今后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和防灾减灾、早稻产量预测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12004―2010年早稻产量变化趋势分析

2004―2010年邵阳市早稻单产绘制的产量变化趋势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2007年早稻平均产量最高,达到6153kg/hm2,2010年早稻平均产量为近7年来最低,为5707kg/hm2。根据早稻生长期间天气气候条件,2007年农业气象条件较好,没有遇到倒春寒、低温连阴雨等农业气象灾害,因此平均产量较高。2010年,早稻生长期内遇到了倒春寒、低温连阴雨、暴雨洪涝灾害等多种农业气象灾害,致使早稻生长期推迟,分蘖数减少,部分早稻田绝收。

2早稻生长期农业气象条件概况

一是积温。2010年,早稻播种至成熟收割期间≥10℃的积温为2034~2245℃,较常年偏少66~255℃。二是降水。2010年4―6月邵阳市降水量在592~758mm,较常年同期偏多50~150mm,其中4月较常年偏多30%~60%,5月邵阳市区较常年偏多3成,其他地区正常,6月较常年偏多40%~60%,且6月局地降水异常偏多。三是日照。2010年4―6月邵阳市日照时数在202~273h,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少70~130h。由于5月阴雨寡照日数较多,严重影响早稻生长和分蘖,使早稻生长期推迟10~15d。

3农业气象灾害及其影响

3.1倒春寒

倒春寒指每年3月中旬至4月下旬旬平均气温低于该旬平均值2℃或以上,并低于前旬平均气温,则该旬为倒春寒。倒春寒能造成水稻烂种烂秧,严重影响早稻产量。倒春寒等级标准见表1。倒春寒是大尺度天气系统产生的持续性天气过程,当华南静止锋生成并维持在湖南省上空,可形成低温连阴雨天气,地面不断有新的冷空气从中路或东路补充到静止锋中,使静止锋得以长期存在,造成倒春寒天气[1]。

2010年4月上中旬邵阳市各个县(本站)平均气温和平均气温距平值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除绥宁县为轻度倒春寒外,该市其他地区均达到中等倒春寒。2010年4月中旬,正值该市早稻苗期生长阶段,此时北方冷空气活动频繁,造成邵阳市4月中旬温度偏低,早稻出现不同程度烂种、烂秧、烂苗,对早稻扎根有不利影响;同时早稻出苗期进一步推迟,苗情较差,较常年推迟10d左右。为了减少倒春寒对早稻的不利影响,要选择合适的播种期播种,抓好种子处理关,可以采用薄膜保温育秧,增加苗床温度。

3.25月低温及连阴雨

5月连续5d或以上日平均气温≤20℃为5月低温。5月低温发生时,西风环流指数为由高指数转为低指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从北纬16.3°北抬至北纬18.6°。中低层长江流域存在横切变,地面天气图上存在华南静止锋,并有冷空气从东路或中路补充南下[1]。连阴雨指3月1日至10月30日,日降水量≥0.1mm连续7d或以上,且过程日平均日照时数≤1.0h。低温连阴雨对早稻的影响较大。分蘖数是表征水稻产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2]。据资料统计,2010年5月邵阳市降雨日数达到18d,降雨量与常年相比正常,月日照时数在74~101h,较常年同期偏少20~33h。5月早稻正处于分蘖至幼穗分化期,连阴雨天气严重影响了早稻分蘖数,造成早稻分蘖数减少。根据武冈农试站记载,2010年邵阳早稻分蘖茎数为113个,较2009年减少30个左右,分蘖数的减少严重影响了早稻产量。为减少低温连阴雨对早稻造成的不利影响,雨后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防止早稻根系病变、烂种死苗,同时根据苗情长势,及时追肥,中耕除草。

3.3暴雨洪涝灾害

根据资料统计,2010年5月13―14日邵阳市出现了大范围暴雨和局部大暴雨。13日邵阳自动站显示,有77个站点日降水量超过25mm,18个站点超过50mm,2个站点超过100mm;14日有33个站点大雨,12个站点暴雨,1个站点大暴雨,城步五团,日降水达150.5mm。这次过程为2010年入汛以来最强降水,此次大范围暴雨造成该市早稻大面积绝收。2010年6月邵阳市共发生暴雨洪涝灾害7次。根据降水资料统计,绥宁县暴雨洪涝灾害发生频繁,致灾程度严重,降水量异常偏多,导致早稻大面积绝收。从表3可以看出,2010年6月,绥宁县月降水量为350.7mm,较历年偏多9成,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多,且局地降水异常偏多,暴雨频繁发生。因此,邵阳市6月暴雨洪涝发生频繁,是早稻产量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暴雨洪涝灾害是邵阳主要气象灾害之一[3],每年都有洪涝灾害发生,只是受灾程度不同。6月正值水稻孕穗至灌浆乳熟期,此时早稻耐洪能力较差,暴雨洪涝灾害使早稻结实率下降,空秕率增加,造成早稻严重减产,甚至绝收。据统计,2010年近4万hm2早稻绝收。

4结语

结合早稻生长期间天气气候条件,重点分析了影响早稻产量减产的3个关键农业气象灾害[4]。4―5月连阴雨日数较多,北方冷空气活动频繁,造成邵阳市气温偏低,早稻生长期推迟10~15d;暴雨洪涝淹没农田,造成农作物大面积绝收,造成早稻产量下降。以期为以后早稻产量预测预报打下基础,同时趋利避害,更加合理种植和管理,减少农业气象灾害对早稻的影响,提高早稻产量。

5参考文献

[1]廖玉芳,汪扩军,赵福华,等.湖南省现代农业气候区划[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2]李伟.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J].汉中科技,2010(6):59.

[3]张茂文,谢彦,刘许生,等.洪涝灾害对早稻产量的影响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142.

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范文

摘要:分析得出影响天水苹果正常生长的主要农综合评价z业气象灾害是前秋9月大气干旱、冬季12—2月暖冬高温、苹果花期4月下旬高温干旱和春季4月下旬低温危害。各灾害发生频率在53%~70%之间,以前秋9月干旱最多,春季4月下旬低温危害最少;前秋9月大气干旱以中—大灾为主;其他灾害均以轻、中灾最多,大灾居次;各种灾害因子重灾年份最少,仅在6%~15%之间。农业气象灾害综合评估除轻灾评估准确率略低,为89%外,中—重灾评估准确率均达100%,灾害评估效果比较理想,对农业防灾减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气象;灾害;苹果生产;甘肃天水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国之一,年均灾害损失约510×108~640×108元。其中由气象灾害引起的损失占85%左右,仅干旱、洪涝、风暴潮、冰雹、低温冷害这几种气象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损失的97%左右,直接经济损失占总经济损失的76%以上[1]。天水地处黄土高原与西秦岭山地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海拔在750~3120m之间,年均气温7.0~11.1℃,年降水量430~600mm之间,平均日照总时数2000~2400h,无霜期156~188d,极适宜优质苹果生产,是甘肃省主要苹果产业发展基地,所产苹果以个大、色艳、硬度强、糖分高、品质佳、耐储存而深受广大客商和消费者青睐,“花牛苹果”已获得全国知名品牌类注册证明商标,是支撑天水市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天水市现有苹果面积约6.5×104hm2,总产量约54×104t。但由于境内山多川少,沟壑纵横,海拔高差大,气候差异显著,属全国气象灾害高发区域,干旱、洪涝、冰雹、低温冷害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苹果产量、品质和优质率提高很慢,极大地限制了苹果产业化发展。

近年来,气象灾害评估技术研究已引起众多学者高度关注,但大多局限于单种气象灾害[2-5]的定性化研究。特别是针对多年生果树,在实况灾害资料极度缺乏的情况下,果树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报道很少。为此,本文利用统计学方法,确定影响该地苹果生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因子,并将各农业气象灾害因子划分等级,进行天水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对果树作物量化评估影响研究,为有效防御农业气象灾害,最大限度减轻或减免农业损失提供参考。

1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1资料来源苹果产量资料取自天水市统计年鉴1978—2007年;相关气象资料取自天水市关山区清水、渭北旱区秦安和河谷区麦积二县一区气象站1978—2007年气象观测资料。

1·2研究方法

1·2·1代表点的选取根据天水气候区划,选取渭北旱区、关山区和河谷川区苹果种植面积较大的秦安县、清水县和麦积区作为代表点。

1·2·2苹果产量资料的处理苹果气候产量资料分解的方法和准确性,会直接影响苹果农业气象灾害的分析评估研究。

在参照仅有的农业气象灾害观测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将天水市苹果总产量资料按3、5年滑动平均法、线性法、正交多项式法、指数法等多种函数分解方法[6]提取其趋势产量。统计分析表明:天水市苹果总产趋势产量的提取以指数法效果最佳(图1),趋势产量提取方程为y=8682·2e0·126t(y:趋势产量;t:时间序列,t=1,2,3,…;n=30;r=0·93)。用y′i=(Yi-yi)/yi×100%计算逐年苹果总产量动态相对偏差百分率[6-7](y′:苹果气候产量增减率;Yi:苹果实际产量;yi:逐年苹果趋势产量;i:年份)。

1·2·3影响天水市苹果总产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因子的提取农业气象灾害对天水苹果生产的影响研究[8]中,通过分区统计分析,得出影响天水渭北旱区、关山区和河谷川区三区苹果正常生长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均为上年秋季9月大气干燥度,冬季12月至2月负积温的光照条件订正值和苹果花期4月下旬平均最高气温的大气相对湿度订正值,春季低温晚霜冻出现频率和危害程度正在逐步减轻。

为了更进一步提取影响天水市苹果总产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因子,将3个气候区主要灾害因子与天水市苹果总产量动态相对偏差百分率进行逐步回归[9],建立如下影响苹果气候总产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因子提取方程:式中,y′i为苹果总产量动态相对偏差百分率;K′9秦安为渭北秦安上年秋季9月大气干燥度∑T≤0℃×Q12-2麦积为河谷区麦积冬季12—2月负积温的光照条件订正值;TM4月下旬/U麦积为河谷区麦积苹果花期4月下旬平均最高气温的大气相对湿度订正值;Tn4月下清水为关山区清水苹果花期4月下旬平均最低气温。12—2月暖冬高温虽然不属于气象学上定义的气象灾害因子,但随日益加剧的暖干气候[10],暖冬高温对苹果生长影响极大,仅次于前秋9月干旱灾害。

1·2·4气象灾情等级划分标准将渭北秦安上年秋季9月干旱(用大气干燥度表示)、河谷区麦积暖冬(用冬季12—月负积温的光照条件订正值表示)和花期高温危害(用苹果花期4月下旬平均最高气温的大气相对湿度订正值表示)、关山区清水春季低温危害(用4月下旬最低平均气温表示)4种标准化处理后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标准值作为成灾变异值。再将1978—2007年30年成灾变异值中大于或等于0·1以上的成灾变异值(春季低温为小于或等于-0·1以下的成灾变异值),按变异值的离散程度[11]分成相等的4个组,从小到大将灾情等级依次划分为轻灾、中灾、大灾和重灾4个等级,并采用分级赋值和内插法依次赋以1~3、4~6、7~9、10~12。9月干燥度(秦安)、暖冬(麦积)和花期高温(麦积)成灾变异值小于0·1为无灾;春季低温(清水)成灾变异值Z大于0·1为无灾,无灾年份灾害等级分值ci按0分赋值(表1)。

1·2·5灾情指数的计算及综合评价方法式(1)得出影响天水市苹果总产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为渭北秦安上年秋季9月大气干旱、河谷区麦积12—2月暖冬和4月下旬花期高温干旱、关山区清水春季4月下旬苹果花期低温危害。

为此,本文将以上4种灾害作为影响天水市苹果总产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因子。用式(1)计算得出的相应站点灾害因子的贡献率(方程中相应灾害因子系数/4种灾害因子系数绝对值之和×100%)作为相应站各类灾害因子的影响权重(wij:其中渭北秦安9月干旱w1=37%;河谷区麦积暖冬w2=27%,花期高温危害w3=22%;关山区清水春季低温危害w4=14%),并与其对应站点相应灾害类型的等级分值相乘,4种灾害类型进行累加[式(2)]就得到农业气象灾情的灾情指数(Pk),并以此作为农业气象灾害危害评估指标,与苹果气候产量增减率实况分级进行对比分析(苹果气候产量增减率实况亦分为无、轻、中、大、重5级,分级方法同灾害成灾变异值分级)。

Pk=∑4j=1Cij×wij(2)式中,Pk为灾情指数;Cij为4种灾害等级分值(i:1978—2007年各年份,i=1,2,3,…,30;为4种农业气象灾害,j=1,2,3,4;下同);wij为相应灾害因子的影响权重。灾情指数(Pk)越大,表明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越大,灾情越重;反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小,灾情越轻。

2综合评价

2·1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分布表2是影响天水苹果生产的前秋9月干旱、冬季12—2月高温、花期4月下旬高温干旱气候和春季4月下旬低温发生频率统计。1978—2007年30年中,前秋9月旱灾最多,发生频率70%,主要以中—大灾为主,占旱灾年份的52%;轻灾年份次之,占38%;重灾年份最少,占10%。暖冬和花期高温灾害次之,发生频率分别为63%和67%,均以轻灾为主,分别占灾害年份的47%和45%;中—大灾次之,分别占47%和40%;重灾年份最少,分别占5%和15%。春季低温危害最少,发生频率53%,仍以轻灾居多,占灾害年份的50%;中—大灾次之,占44%;重灾年份最少,占6%。

2·2综合评价将式(2)计算的逐年农业气象灾害综合灾情指数(Pk)分成1、2、3、4、5相等的5个组从小到大将灾情等级依次划分为无灾、轻灾、中灾、大灾和重灾5个等级与苹果总产量动态相对偏差百分率实况分级(表3)进行对比分析。

天水市1978—2007年30年逐年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对苹果生产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并与实况(表4)进行对比分析。评估无灾11年,与实况相符10年,评估准确率91%。灾害年份中,评估轻灾9年,与实况相符8年,评估准确率89%。评估中灾5年,大灾5年,重灾1年,均与实况相符,评估准确率均为100%。灾害年份除轻灾评估准确率略低外,中—重灾评估准确率较高,特别是重灾的1991年、大灾的1984年、1987年、1989年、1992年和1997年,苹果均出现较大幅度减产,灾害评估效果比较理想。

3结论与讨论

(1)分析得出影响天水苹果正常生长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是前秋9月大气干旱、冬季12—2月暖冬高温、苹果花期4月下旬高温干旱和春季4月下旬低温危害。各灾害发生频率在53%~70%之间,以前秋9月干旱最多,春季4月下旬低温危害最少;前秋9月大气干旱以中—大灾为主;其他灾害均以轻、中灾最多,大灾居次;各种灾害因子重灾年份最少,仅占6%~15%。

(2)综合评估表明:影响天水市苹果生产的农业气象灾害综合评估除轻灾评估准确率略低(89%)外,中—重灾评估准确率均达100%,灾害评估效果比较理想。

(3)由于苹果灾害实况调查观测资料极少,给苹果灾害的评估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不便。

为此,本文主要采用统计学方法,利用苹果产量资料,在参照仅有的农业气象灾害观测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将指数法分解后的苹果总产量动态相对偏差百分率,按其离散程度确定为无灾、轻灾、中灾、大灾和重灾5种灾害程度实况类型。影响天水市苹果总产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因子的提取,也是采用了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理论提取。研究结论除轻灾评估准确率略低外,中—重灾评估准确率较高,在缺乏农业气象灾害实况观测调查资料的情况下,可作为气象灾害评估的有效方法,对农业防灾减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因苹果灾害实况灾情资料极少,现实生产中仍有待更进一步研究验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李世奎,霍治国,王道龙,等.中国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对策[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

[2]刘濂,王卫,刘东都,等.河北省3种农作物气象受灾程度分级与灾害损失率分区的研究[J].生态农业研究,1997,5(4):

[3]徐良炎,高歌.近50年台风变化特征及灾害年景评估[J].气象,2005,31(3):41-45.

[4]山义昌.冬小麦风雹灾害的等级划分与灾情评估[J].气象,1998,24(2):49-51.

[5]魏丽,王保生.江西省区域性洪涝灾害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1998,19

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气象灾害;类型;农业生产;影响分析;防御措施;河南许昌

1气象灾害的种类和特点

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暴雪、干旱、雷电、冰雹、大雾、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霜冻、冰冻、寒潮和霾等造成的灾害。许昌市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境内气候复杂多变,是河南省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市之一,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全市gdp的3%~5%。尤其是近年来因气候变化等原因,各种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具有发生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的特点。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大风、冰雹、霜冻、干热风、寒潮、连阴雨、雨(雾)淞、雷暴等十多种[1],一年四季都可能有灾害发生,“风调雨顺”之年很少出现。

统计数据显示,近50年来,许昌市年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温上升趋势更加明显,多数年份气温偏高。而季节气温变化趋势不同,冬季和春季气温上升最为显著,而夏季则有明显的降温趋势,“暖冬”、“春热”、“凉夏”出现频次高。年降水量略有增多,而时空分布不均,春秋季降水减少,而夏季降水显著增加,导致旱涝趋势加剧。2007、2008年连续2年出现春夏之际大旱;2009年春季,又遭遇了自1951年以来的特大旱情。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累计降水量仅有6.1mm,比常年同期偏少近9成,全市小麦受旱面积逾10万hm2。2006年7月2日出现特大暴雨,日降水量达到335.9mm,突破历史极值,全市因此次暴雨损失2亿多元,并出现人员伤亡;2008年6月3日出现风雹灾害,瞬时最大风速达到31.5m/s(11级风力),突破历史极值,也造成了严重灾情。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增强,对全市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深刻影响[2]。

2气象灾害防御

(1)气象灾害防御是防范与减轻气象灾害活动的简称,是对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调查、评估和防灾、减灾等活动的概括。气象灾害防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做好气象灾害可能对农业、交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影响的预防工作,又要做好气象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救援等工作。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涉及的部门比较多,只有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明晰相关部门的防御责任,促进部门间的有机联动,才能真正实现对气象灾害的整体防御。

(2)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目前,许昌市已经建成了由5个国家常规气象观测站、69个乡镇自动雨量站和17个四要素自动气象站组成的地面观测网,建成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建成了由2部天气雷达组成的雷达观测网,初步形成了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立体监测体系,极大地提高了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水平[3]。特别是近2年投入业务使用的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乡镇自动雨量站等现代化监测设备,在暴雨、冰雹等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依托现代化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初步建成了短时天气预报警报、中短期预报、短期气候预测以及农业气象、水文气象、地质灾害等专业预报系统。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水平和短期预报准确率稳步提高,强对流、暴雨、干旱等预警、预报水平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多部门联合制作和的地质灾害气象等级、病虫害气象等级、火险气象等级、电力气象、交通气象等预报,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的影响评估等,在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以需求为牵引,积极创新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围绕许昌粮食核心生产区和花卉、烟草、中草药种植等特色农业,开展现代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区试点建设,不断探索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新体系。大力实施空中云水开发工程,在全市各县区兴建标准化防雹增雨基地,为抗旱救灾、缓解水资源短缺、保护生态环境等提供保障。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建立乡镇气象信息员队伍,做好气象服务“三农”工作。

3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对农业影响最大的是干旱和雨涝,不仅发生频率高,甚至相伴出现,危害也最重。其次是低温、霜冻、干热风、连阴雨等,对农业生产也有一定影响,但发生频率较低,危害相对较轻。

(1)干旱。是指因久晴无雨或少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而形成的一种气象灾害。《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中将干旱划分为5个等级,并评定了不同等级的干旱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①正常或湿涝,特点为降水正常或较常年偏多,地表湿润无旱象;②轻旱,特点为降水较常年偏少,地表空气干燥,土壤出现水分轻度不足,对农作物有轻微影响;③中旱,特点为降水持续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干燥,土壤出现水分不足,地表植物叶片白天有萎蔫现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④重旱,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持续严重不足,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植物萎蔫,叶片干枯,果实脱离,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的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一定影响;⑤特旱,特点为土壤水分长时间严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较大影响。

干旱是许昌市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干旱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根据旱区分布调整作物布局,种植耐旱作物品种;二是灌溉时采用灌溉和滴灌技术,节约用水;三是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四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开发空中水资源,抓住有利的天气条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2)暴雨。是指24h降水量达50mm或以上的强降水。按其强度又分为3个等级,24h降水量50.0~99.9mm为“暴雨”;100.0~249.9mm为“大暴雨”;250mm以上为“特大暴雨”。许昌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暴雨容易引起河流泛滥,淹没粮田,诱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时收听收看气象部门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加固堤防,疏通河道,检查维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4];二是及时组织抢收或排除田间积水,防止内涝淹死作物;三是维护房屋农舍,防止大雨冲灌致使房屋或围墙垮塌;四是避开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的危险地段。

(3)冰雹。是指由积雨云中降落的、一般呈圆球形透明与半透明冰层相间的固体降水,形如葱头,俗称“冷子”。冰雹发生时经常伴随着狂风暴雨和电闪雷鸣。冰雹极易砸伤人畜、毁坏禾木,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冰雹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对成熟的作物要及时抢收;二是在多雹地带,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改善地貌环境,破坏雹云的形成条件;三是多雹灾季节,农民下地劳作时要随身携带防雹工具,同时气象部门要适时开展人工消雹作业,以降低灾害损失。

(4)干热风。春末夏初,常见的一种又干又热的西南风或南风,其风速3~4级,温度30℃以上,相对湿度30%以下,且连续刮风2~3d。干热风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因为干热风发生时正值小麦乳熟期,此时“热风”和“干风”给小麦带来“高温热害”和“低湿干害”,双重灾害导致小麦籽粒干瘪,既降低了小麦质量,又减少了小麦产量[5]。干热风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选用抗干热风的小麦品种;二是营造农田防护林,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麦田气温,减小风力,抑制水分蒸发;三是在小麦灌浆前视墒情浇水;四是在小麦孕穗至灌浆期,适时喷洒磷酸二氢钾或石油助长剂。

(5)大风。风速≥10.8m/s、风力≥6级的风称为大风,常分为北方冷空气南下大风、雷雨大风、台风侵袭大风3种,又以北方冷空气南下大风为最多。大风不仅能摧毁农房、庄稼、树木和通信设施,而且能引起飞沙走石,伤害人畜。大风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时加固蔬菜大棚和果树,二是切断户外危险电源;三是减少户外活动,尽量不到田间劳作。

(6)连阴雨。是指连续5d以上有降水,且累计降水量≥30mm的天气过程。许昌地区连阴雨天气多出现在4月上旬至11月上旬之间,其中7、8月最多,是该地区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连阴雨期间,雨水多、湿度大、光照少,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成熟作物的收获,连阴雨对小麦、棉花、大豆、花生的品质影响较大,发生在播种期的连阴雨致使播种推迟,导致庄稼欠收减产。连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根据气象预报,及时做好粮食抢收抢晒工作;同时做好隔湿防潮,以防霉变;二是连阴雨期间做好清沟排水,防止内涝和渍害;三是为农作物喷洒农药时在药液中增加粘着剂,如把适量的植物油、豆粉、淀粉等加到药液中,以保证施药效果。

(7)寒潮。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过程。由于冷空气的入侵,使气温在24h内剧降8℃以上,而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温度又在4℃以下;或48h降温10℃,最低气温在4℃以下,称为寒潮。寒潮过境时,常伴随6~8级的偏北大风,使沿途气温骤降,容易引发冻害,对农业、畜牧业造成危害。寒潮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在寒潮来临前,对于已浇越冬水的麦田,要划锄、松土、通气;对于未浇越冬水的麦田,要及时镇压、保温、保墒;二是寒潮来临时大棚内温度下降,造成棚内作物生长放缓,因此要增大肥水供应;三是对大棚进行加固,防止大风掀棚[6]。

(8)低温冻害。是指某一时段、某一地域内出现的气温明显偏低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的一种天气现象,可分为冷害、寒害、霜冻和冻害4种类型。小麦冻害是由越冬生态条件超出冬小麦抗寒能力而引起,小麦的冻害程度主要取决于降温强度和低温持续时间长短,但与品种、播期、播量、土壤、耕作质量及水肥管理等方面也有很大关系。因此,防御冻害即使麦苗与越冬生态条件相适应。防御冻害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培育和选用抗寒品种,搞好品种合理布局,并根据品种春化特性,合理安排播期和播量;二是提高整地质量和播种质量,培育壮苗越冬;三是可采取灌水、中耕保墒、镇压防冻;四是增施磷钾肥,做好越冬覆盖。

4参考文献

[1]刘勇军.就《河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施行答记者问[n].许昌日报,2009-07-07(2).

[2]刘勇军.加强能力建设,服务地方发展[j].气象管理研究,2009(1):20-21.

[3]杜彩月.许昌气象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n].中国气象报,2009-11-10(2).

[4]白瑛,苗东梅,金庆荣,等.呼伦贝尔市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的影响及防御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s1):44-46.

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范文篇7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措施;新疆克州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称克州,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地跨天山山区、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山区及塔里木盆地边缘,山地占全州总面积的90%以上,谷地、盆地遍布山间,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干旱少雨,是有名的瓜果之乡。受地理区域位置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克州灾害性天气多,大风、沙尘、高温干旱、霜冻、暴雨洪涝、暴雪等农业灾害时常发生,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这些农业气象灾害的强度以及影响程度持续加重,严重阻碍了克州农业的稳定生产。因此,本文重点对克州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进行探究,旨在推动克州地区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1克州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分析

1.1大风和沙尘

由于克州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该地区时常会发生大风、沙尘天气,并且影响范围较广,给当地生态环境、农牧业生产均带来严重影响。一旦发生大风、沙尘天气,狂风、浮尘肆虐,轻则导致牲畜患呼吸道、肠胃疾病,严重情况下会使得牲畜受伤或者死亡,给畜牧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风沙出现区域农作物、牧草根系会外露,影响光合作用,破坏农业基础设施,使得农牧业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

1.2高温干旱

克州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内降水稀少、温度较高、蒸发量较大,因而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高温干旱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克州高温干旱灾害经常同时出现,这更加剧了其对农作物的危害程度。高温干旱会导致蔬菜瓜果植株萎蔫、生长受挫,甚至直接枯黄死亡[1]。高温烈日会导致果实、叶片被灼伤。秋栽蔬菜瓜果因缺乏水分而无法及时播种育苗,或播后秧苗枯死,使得作物大幅减产。

1.3霜冻

霜冻主要是指土壤、植物表面的温度下降到足以导致植物遭受伤害或者死亡的短时间低温冻害[2]。对于农作物而言,霜冻具有致命性伤害。克州霜冻通常发生于寒潮天气之后,通常发生于每年8月至翌年5月,霜冻对农作物的生育进程、作物根系生长和产量均会造成负面影响。

1.4暴雨洪涝

克州总体降水量较少,但是夏季降水比较集中,时常会因暴雨天气而极易引发洪涝等其他地质灾害,轻则导致农作物产量减少,重则导致作物绝收。尤其是近几年,克州暴雨洪涝灾害频发,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例如,2016年7月30日夜间,克州阿合奇县出现暴雨,造成房屋受损111户404间,转移受灾群众207户1132人,集中安置受灾群众35户113人,围墙倒塌3350m;淹没土地520.4hm2;S306线230km、240km、245km处泥石流导致3处道路堵塞1h,水渠受损12.146km,渡槽水毁106m,冲毁泄洪渠200m,直接经济损失1520.00万元。7月31日凌晨克州阿克陶县出现强降雨,引发洪水,造成61户村民房屋进水,玉米受灾4.4hm2,绝收0.3hm2,村道路损毁1km。

1.5暴雪

克州地区秋末至翌年初春(11月至次年3月)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降雪天气。降雪天气的出现则会影响正常放牧活动,使得牲畜无草可食,影响其长膘,有效牲畜还会因为无法及时供应牧草或者强降温而导致死亡。此外,降雪天气会导致设施大棚被大雪压垮、压塌,给农作物造成损害。例如,2016年11月21日8:00至22日8:00,克州地区出现降雪,大部分地区降雪量超过3.0mm,局部地区降雪量超过12.0mm,最大降雪在克州阿图什,降雪量16.9mm(雪深11.8cm),克州持续降雪天气给当地设施农业以及畜牧业均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危害。

2防灾减灾措施

2.1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

根据克州农业生产和该地区农业气象灾害发生发展规律,应不断建立健全克州区域自动气象站、农田小气候监测站,强化大风、沙尘、高温干旱、霜冻、暴雨洪涝、暴雪等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报预测工作。在灾害到来之前,气象部门领导应高度重视、靠前指挥、科学安排部署各项方针事宜。要求各级台站牢牢抓住决策服务以及气象防灾减灾这一中心,为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领导及时掌握农业灾情以及指挥农业生产提供决策依据。一旦监测到农业气象灾害信息,应及时向地方党政领导和新闻媒体等单位报送相关专题材料,以便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第一时间掌握信息,为农业防灾减灾提供可靠保障。

2.2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防御联合会商

应加强与农业、畜牧、林业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和优势,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防御联合会商,共同推动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的能力建设。在各部门联合会商时,气象部门主要分享克州实时天气气候特点及其对农牧业的影响,同时对未来天气展开分析预测,其他涉农单位应针对气象灾害对农牧业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形成多部门联合会商材料,并且及时为党政和相关部门提供科学合理的服务,尽可能降低农业气象灾害造成的各项损失。

2.3采取针对性灾害防御措施

针对大风、沙尘灾害,应及时为相关部门以及广大群众提供准确及时的预报预警信息,使农牧民能够提前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防灾减灾,减轻风沙对设施农业以及畜牧业的危害。针对高温干旱灾害,应积极采取灾前预警技术措施,提前准备水泵等抗旱物资;结合中耕,在植株基部地面覆盖杂草,降低地温、减少水分蒸发;建造农田防护林,改善农田小气候环境,提高空气湿度,降低农作物冠层温度[3-4]。针对霜冻灾害,可采取烟雾法、灌水喷水法、覆盖法。针对暴雨洪涝灾害,应兴修水利设施,及时排涝,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针对暴雪天气,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信息,及时为牲畜储备好牧草、饲料,同时做好设施大棚、牲畜棚圈的防寒保暖工作,降低暴雪对农牧业生产的危害。

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范文篇8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评估;防御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农业灾害的发展虽由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决定,但通过深入探究,认识灾害发生和发展规律,可以通过监测预警采取措施,减少农业灾害损失。

一、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研究

在农业生产中影响农业产量以及农作物产量最大的就是农业气象灾害,因此对此项所造成伤害进行了农业气象灾害评估。

(一)作物模型评估方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将信息技术与农业气象灾害研究进行了有效结合,而且在农业气象灾害研究的过程中建立了作物模型进行定量评估。进行作物模型评估的好处是直观的看出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发育时期各个阶段的温度变化、对土壤进行分析以及降水量,而且还可以对天气进行实时监管,从这些优势中显现出其较强的机理性。

(二)综合模型评估方法

综合模型评估方法就是综合受灾的程度、受灾的范围、抵抗能力、作物对灾害的敏感度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等多种因素进行评估,然后依据其建立灾害评估指标机制。在构建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的综合模型评估进行定量、定性评估时,可以结合模糊数学方法、层次分析法、回归分析、灰色聚类分析以及BP神经网络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评定。一些学者在实际建立综合模型评估中采用了逐步筛选聚类分析法和产量逐级分离模拟的方法,以便于其建立受灾等级查询和受灾程度分析。

(三)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实施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对已存在的危险因子在一定年限内的可发生性以及危险程度进行预测,这样就可以预知其危险程度、危害性的大小以及社会承受灾害的能力。在对农业气象灾害进行灾害风险评估的同时还要实施灾害风险管理,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对以预测到的灾害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控和处理,将灾害的程度降低到最小化,保证其在社会的承受范围之内。

二、现状分析

当前,世界上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危的影响评估的根据往往是农业气象灾害体系,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技术越来越先进,在20世纪80年代,有了质的飞跃,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以大田实践为前提,对相关资料进行深入地分析,并且以相关的研究成果作为根基,构建了多种数学模型用于评估不同的农业气象灾害。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形势下,对于气象灾害的评估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当前我国对于气象灾害的评估主要运用了3种评估模式,分别是综合模型评估、作物模型评估、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下面对这3种评估模式进行简要分析:

①综合模型评估,这种评估方式的着力点往往放在气象灾害的危害级别、对农作物的影响程度、农作物的抵御能力、当前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等等,在对这些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成功建立一个灾害评估指标体系,并且,结合了众多的数学方法,例如回归分析、模糊数学方法、层次分析法等。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评估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危害性,气象灾害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是采用综合模型进行定量评估的依据。相关的单位对于粮食损失的计算考虑的因素往往是绝收面积、成灾面积、受灾面积3种。

②作物模型评估,我国主要采用的是CCSODS模型,这种模型最大的特征是具有很强的通用性与机理性,并且非常实用,目前普遍运用于我国一些基层的农业管理者身上,能够为农作物的种植提供改进方案。

③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这种评估方式的着力点是气象灾害的具体要素,例如灾害的危险程度、对其的预测与减灾,这些要素往往具有变动性,考虑的因素众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开始对此技术进行运用,发展到现在,对此技术的运用更着重于灾害影响评估的风险性,并且运用了中队的数量化技术方法。

三、加强气象为农业防灾减灾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观测站网

气象部门要根据近几年来农业结构和农业种植结构的情况,农行生产布局变化对农业防灾减灾气象服务要求的变化,建立起区域性的观测网络。针对气象不能为小区域农业减灾防灾服务的现状,要建立起高时空密度、自动化和多要素的现代化气象综合检测网络,对相关的气象资料进行实时、准确的监测,提高气象检测的能力。

(二)提高对灾害的预测和预防能力

灾害的预测和预防体系是气象部门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的重要环节,只有对灾害进行准确的预测和预报,才能对灾害做出及时的预警和采取可行的防灾减灾措施。因此气象部门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新农村建设要求,开展针对性的灾害预警工作。在做好对常规天气预测准确、及时的同时,也要重点做好对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针对当地的农业特色,做好防旱、防洪、防涝以及防冻等农业气象的灾害预防措施。除此以外,气象部门还要适当增加适合农业生产的气象服务,针对不同农作物与农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的发育要求,对农民进行有效地指导。

(三)完善农村气象体系建设

气象科技服务是为农民服务的一项工作,深入农村,了解农村地区的实际需求,针对不同板块开发出适用的农业气象服务。让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出去,明确气象部门主动传递信息的责任,及时更新和气象信息。健全村级组织为农民服务的制度,让专职的气象员在农村收集气象信息,并通过电视、广播或者黑板等载体,及时告知当地农民天气情况。同时,还可以加强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公共媒体,为农民及时传达气象信息,让农民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气象的变化。除此以外,利用短信信息、短信专题等渠道,也可以为农民及时的传递气象信息。为了提高农民自己识别气象的能力,还可以深入农村,加强对气象科技知识的宣传,让农民也了解和掌握到相关的气象知识。

(四)农业生产气象灾害防御与调控

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综合监测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防灾减灾的综合应变决策服务系统,针对不同的灾种需要采取不同的防御技术或几种防御技术组合使用才能达到防御的目的。

(1)农业干旱、涝渍灾害防御与调控

应用农业生产气象信息服务保障系统,根据不同气候类型地区、不同作物及其不同生育阶段灾害的发生规律和危害机理,重点发展利用气象信息的非工程性节水农业技术,根据农业生产气象信息,建立防灾抗灾与农业增产相结合的基础体系。

(2)作物低温灾害防御与调控

利用农业生产气象信息数据库,推广新型增温、助长、促早熟的制剂及不同气象条件的制剂使用技术,形成投入少、效果明显、可操作性强、便于推广应用的综合防霜技术体系。

(3)不利气候环境的长期宏观调控

从降低风险、趋利避害的角度研究农业生产主要气候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和风险,为防灾减灾宏观调控和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制根据气候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动态变化和短期气候预测结果主动防御不利气候环境的宏观调控技术。

四、未来发展方向

由于所处国情的限制,我国对于农业气象灾害评估存在一定缺陷不足为奇,总的来说,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势头,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有一定的势头表现。

首先,将会越来越重视对作物模型的应用,大家都知道,作物模型能够有效地模拟农作物具体的生理步骤,能够更好地探析农作物与外部环境、外部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将农作物整个生长的过程都全面的展现出来,作物模型的应用意义重大,在以后对此技术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多,而模型的设计也会面向客户,紧紧围绕简单、精准的准则。其次,健全对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的评估,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理念引入其中,依据对灾害形成原因的分析,更深入地探究灾害形成存在的危险性、预防、承受灾害能力等。建立较为统一的评估标准。最后,综合评估技术将会越来越多样化,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往往无法估量,以往对灾害损失的计量只是关注直接性的经济损失,对于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往往却忽略了,因此,在今后对于综合评估技术的研究也会走向多样化。

结语

综上所述,气象部门要加强气象对农业的防灾减灾服务职能,加强对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根据现代农业的体系结构,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体系,提高气象部门预报信息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伍国勇,陆安霞.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产出的影响程度研究――基于贵州省1980~2011年数据的实证[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03:20-23.

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范文1篇9

为进一步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发挥气象防灾减灾对农业农村发展的作用,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通知》(渝办发〔〕355号)精神,经区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减轻农村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影响,加强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农村气候资源开发能力、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农业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建设,切实为我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气象保障。

(二)基本原则。

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强化薄弱环节,完善网络系统,延伸服务链条,积极推进农村气象基础设施建设。

(三)工作目标。

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立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政府统一。

二、主要任务

(一)提高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充分发挥气象在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的作用,区农委、区水务局、区林业局、区国土房管局等部门要切实加强与区气象局的协作,实现部门间信息资料共享,共同开展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预报预警工作,做好农村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应急保障。区气象局要用1—2年时间,组织编制我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开展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风险评估,尤其要做好气象灾害易发区,地质滑坡、泥石流、小流域山洪频发区,对气象灾害敏感的大中型水库及低洼地区的气象灾害精细化区划和评估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切实提高我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科技水平,进一步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防雹抗旱、水库蓄水、森林防火中的作用。建立集自动气象站、通信、指挥、实景观测、视频会商、预警信息于一体的移动应急气象台,升级改造高清预报会商系统,切实提高预报准确率和气象为农服务能力。

(二)建立农村气象工作体系。

各镇街要按照“六有”标准(有固定场所、有信息接收设备、有信息员、有定期活动、有管理制度、有长效机制)建立气象信息服务站并在今年年底前接入区自然灾害应急联动预警平台。镇街设立气象协理员,村社设立气象信息员,建立健全区级、镇街、村社三级农村气象服务组织体系,开展农村防灾减灾和农业气象服务。区气象局要加强对镇街气象防灾减灾和农村气象服务工作的指导。

(三)扩大农村防灾联动网络。

各镇街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清理登记各类灾害敏感单位,引导和督促灾害敏感单位建立健全灾害应急准备、应急响应机制,建立灾害预警接收系统并接入区自然灾害应急联动预警平台,全面提升行政区域防灾预警保障水平。区农委、区教委、区旅游局等部门要加强对农业产业化企业、农村学校、旅游景点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系统规划建设管理并接入区级平台,实现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第一时间传送到基层单位。

(四)完善农村灾害监测和农业气象服务设施。

2011年在山洪灾害易发区增设25个村级自动雨量气象站,依托区自然灾害应急联动预警平台,切实增强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自动监测、分析研判、预警预报、快速、灾情速报共享等能力,进一步增强防御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能力。

(五)引导农村加强防雷避雷设施建设。

区城乡建委、区规划局、区气象局及各镇街要密切配合,加强对新农村工程、巴渝民居、农村危旧房改造和中小学建设项目防雷装置建设、管理和指导,区气象局要组织编制农村防雷装置安装图集,引导农民按照防雷规范标准建房,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农村公共设施、农村学校、企业以及统一规划、成片建设的新农村防雷设施建设,从源头上把好防雷设施安全质量关,保护农民生命财产安全。

(六)努力扩大农业气象保障和服务范围。

重点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植大户建立农业气象预警服务系统,开通农用天气预报直通服务,3年覆盖全区优质粮油和蔬菜水果基地主要生产单位和种养殖业大户。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手机短信、村村响广播等媒介和途径,及时传递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实用农业气象信息,方便群众合理安排生产和防灾避灾。

三、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事关我区粮食安全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提高农村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保障广大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坚持不懈地抓好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强化气象为农服务基础。区气象局、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区城乡建委、区农委、区教委、区水务局、区国土房管局等职能部门及各镇街要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形成推动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合力。

(二)创新机制,完善体系。

各镇街要健全有效联动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合理配备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并按照属地化原则,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明确管理主体。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以区级管理为主,镇、村级自动气象观测设备维护、信息系统维护、气象信息员队伍以镇级管理为主。

(三)科技支撑,提升水平。

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对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评估及综合防御技术的研究,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推动农业气象及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信息、资源和成果共享。加强农业气象关键技术研发、试验示范和成果转化应用,为建设气象为农服务体系,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提高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范文篇10

1贵州省气象防灾减灾现状

1.1防灾减灾

大自然在提供人类赖以生存条件的同时,也不断地制造多种灾难。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加剧,极端灾害性天气出现的频率逐渐加大,对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将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对灾害的防御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各部门之间互相配合,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业务,只有这样才能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将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及国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1.2气象灾害基本势态与气象防灾减灾

气象灾害作为原生态的自然灾害,具有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活动频繁以及危害严重的特点。气象灾害不仅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同时还会恶化环境,影响经济发展,气象灾害在各类自然灾害中造成的危害是最大的,因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占自然灾害比例的45%,农作物受灾面积比例占88%,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比例占71%。

1.3气象防灾减灾行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气象工作的关注度逐渐加大。小至有无风雨、阴晴冷暖,大至全球气候变化,年内旱涝趋势,而对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预报则对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越来越受到贵州省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各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不断规范气象防灾减灾法规,同时建立起了气象防灾减灾机构,使贵州省的综合防灾减灾系统不断得到完善,大幅度降低了气象灾害带来的各种损失,确保了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

2贵州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2.1干旱

贵州省的干旱主要有春旱、夏旱及秋冬干旱。其中,危害程度和发生频率最高的是春旱,其次是夏旱,而秋冬旱造成的危害最小。春旱主要分布在贵州省西部,包括黔西南州、六盘水、毕节西部,春旱出现的天数要高于60.0d;轻春旱区主要分布在遵义市东部、黔南州南部和东部、铜仁市西部等地区,多年的平均春旱日数不高于40.0d。贵州省夏旱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正好与春旱的分布相反,主要集中分布在黔东南州、铜仁市及遵义市南部,多年平均夏旱日数高于60.0d;而中等夏旱主要分布在毕节、贵阳市、遵义大部分地区等;轻夏旱主要集中在毕节和安顺大部分地区、黔南州西南部,多年夏旱平均天数为30.0~40.0d。在出现严重干旱的年份中,旱季往往会导致溪河断流,使人畜饮水出现困难。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表明,贵州省由于自然水缺乏,导致农村、乡镇的缺水人口数达331万,缺水大牲畜达232万头,一些农村还出现了重度缺水的局面。

2.2低温冷害

低温冷害在贵州省农业发展中造成的影响也很大。例如,1991年出现在贵州省的倒春寒天气,具有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造成遵义地区40%的农作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烂秧烂种。而雨凇、雪灾及霜冻也是贵州省常见的低温冷害形式。北方冷空气入侵到贵州之后很容易形成雨凇,人们常常将雨凇称为“凝冻”,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极大。贵州省在冬季常见的天气现象是降雪,因出现降雪天气时的气温比较低,也可以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降雪如果和雨凇同时出现被人们称之为“雪凝”。霜冻主要集中分布在贵州省的习水县和黔东南南部地区,多年平均霜冻日数要高于30.0d,威宁县霜冻日数高达89.0d。霜冻灾害性天气对喜温农作物造成的影响最大,是贵州省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

2.3冰雹、大风

冰雹、大风是贵州省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冰雹主要出现在春季,是全年总降雹日数的75%。大多数年份的冰雹、大风天气会影响农作物的丰产丰收,尤其是重雹天气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更大。贵州省严重冰雹区主要集中出现在六盘水和毕节市。由于冰雹和大风天气出现的时间短,地域分布呈现出插画型和跳跃式分布,所造成的危害十分明显。贵州省春季多是夏粮成熟和秋凉作物幼苗生长期,如果在此阶段出现冰雹天气,将会对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损失,轻灾年份全省农田受灾面积达6000hm2,一般年份全省受灾面积达5.3万~13.0万hm2,重灾年份受灾面积超过13.0万hm2。

2.4暴雨洪涝

贵州省各地每年每月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降雨天气,每年的5-9月降水比较集中,此时的降水量是全年降水量的70%。贵州省暴雨洪涝天气出现的频率较大,因降水强度大和降水时间集中的特点,很容易造成大范围和成片发生的特点,严重的暴雨洪涝会对农业基础设施和人们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破坏。贵州省西南部地区是暴雨范围大和频率高的地区,年平均暴雨天数高达5.1d,其次多暴雨地区集中在黔西南东北部,贵州省东北部地区也是暴雨的多发区。

3农业防灾减灾对策

3.1加强重视,建立气象灾害防治工作长效机制

对于贵州省各级政府部门来说,要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工作,成立领导机构,各部门之间要明确分工。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积极纳入到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及财政预算中来,由政府部门部署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构建起统一领导、部门联动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工作小组,组织好气象灾害的相关工作,确保各项工作可以顺利进行;政府部门可以组织专业人员做好大型农业生产设施项目的气象灾害风险性评估,将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结合不同农作物的特点,不断调整种植结构。

3.2树立防灾减灾意识,提高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

贵州省基层气象部门可以在农村建立起长效的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机制,将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到农村教育体系中。通过在农村进行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可以使农村的人们熟练掌握气象灾害的成因和相关防御措施,一旦气象灾害来临,可以确保农民规范自身的行为,降低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另外,气象部门还要加大对从事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和素质的培训工作,将应急系统建设和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的效益充分发挥出来。

3.3多学科合作,深入开展气象灾害

防御科学研究在研究气象防灾减灾的过程中,要结合多种学科,不断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警、预报、预测能力,重点建设农业气象灾害预报指标,基于作物模型的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等,对在气候模拟、遥感、网络、GIS等技术集成预警系统研制方面进行科技攻关,不断提升农业生产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4结语

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范文篇11

1.加快建设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农业是对气象灾害最为敏感的行业。我国地域辽阔,气象条件差异大,农业生产的区域性、特色性较强,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需要符合地域特点、更加精细化的气象条件做保障;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性气候国家,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不断增强农业抗御各种气象灾害的能力。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呈现出新的特点,加快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成为发展方向。

为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中国气象局印发了《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用3~5年的时间,初步建成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国家、省、市、县四级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要建立适应农业生产区域性布局的农业气象观测网络系统,完善现代农业气象指标体系,建立健全面向农业生产全过程、多时效、定量化的农业气象监测分析、预测预报和影响评估的技术系统;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发展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产量预报以及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提升国家粮食安全的气象综合保障能力;完成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建立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决策服务业务。

2.全面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范文篇12

关键词:鹤岗市;自然灾害特点;防御措施

中图分类号:S1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157-2

0引言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损失严重。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对农业影响严重的主要是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指由气象原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给人类和社会经济造成损失的灾害现象。包括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大风、龙卷、冰雹、飑线、雷电、雪灾、冻雨、冻害、霜冻、低温冷害、沙尘暴、高温热浪、大雾、霾、连阴雨、渍涝、干热风、凌汛、酸雨、气象地质灾害、赤潮、风暴潮、作物病虫害、森林草原火灾、大气污染共28类。

我国最常发生的气象灾害有洪涝、干旱、地震、台风和滑坡泥石流等5种,所造成的损失占损失总量的80%至90%。1949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农作物受害面积年均超过4000万公顷,受灾人口年均超过2亿。我国是农业大国,干旱是对农业生产影响最严重的气象灾害。1951-2006年平均每年受旱面积为2246.3万公顷。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灾、成灾面积均趋于增加,2000年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最大(4054万公顷),旱灾损失粮食600亿公斤。

据预测21世纪我国气温将继续上升,降水也呈增加趋势。直接导致极端气候事件趋强趋多,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水资源问题日益严峻,冰川显著退缩,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受到海平面上升威胁,生物多样性遭破坏,人类生产生活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1鹤岗市自然灾害的种类、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鹤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总面积1.5万多平方公里。地处小兴安岭向三江平原缓冲地带,地形地貌复杂,西北部为山区,东南为平原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大、日照时间长、降水量过分集中。春季多风、少雨干旱;夏季短促而高温多雨;秋季降温急剧,常有霜冻发生;冬季漫长、严寒干燥。

由于境内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灾害种类多,且损失巨大。主要有干旱、洪涝、风雹,其次有低温寒潮、连阴雨等。在各类灾害中,尤以洪涝和干旱危害最大。因5至6月降水量较少,易发生春旱;7至8月降水量较大,占全年降水量70-80%,易发生洪涝,局部暴雨或大暴雨多数出现于夏季。

1.1干旱

干旱是指长期无雨或少雨,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的气候现象。中国最严重的气象灾害是大范围干旱,在1990-2005年中平均每年有8.9亿亩农田遭受干旱灾害,其中3.9亿亩农田遭受严重干旱灾害;在我市主要有春旱和夏旱。

1.2洪涝

洪涝是指某一时段内由于降水过多、排水不畅而产生的洪灾和涝灾,其中洪灾指河流泛滥和山洪暴发,涝灾指雨水过多或过于集中,使农田积水成灾。暴雨洪涝是我国最重要的灾害,20世纪5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的历次大水(如1954、1969、1975、1991、1993、1994、1995、1996、1998、2003年)都是由致洪暴雨造成的,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在我市,7-8月是洪涝灾害高发期。洪涝灾害发生后,将导致作物叶片变黄,根系发黑、腐烂,生长减慢,植株软弱。

1.3连阴雨

持续5天以上的阴雨天气成为连阴雨,我市常发生于春秋两季。春季连阴雨对作物播种影响较大,秋季连阴雨主要影响秋种和秋收活动。连阴雨持续时间长的,将导致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1.4低温冻害

低温冻害是指作物和果蔬在晚秋和早春,遇到0℃以下低温或剧烈变温而引起的植物体冰冻或丧失一切生理活动,造成植物体死亡或部分死亡。近些年以“倒春寒”为主的低温冻害频繁发生,所有作物均难幸免,尤其是对经济作物的影响最大。

1.5高温热害

高温热害是指持续出现超过作物生长发育适宜温度上限的高温,对植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损害。

1.6大风

瞬时最大风速17米/秒的大风,可以造成作物叶片损伤,茎秆折断,植株倒伏,自理脱落,农业设施损毁。一般6级以上大风就能造成风灾。

1.7冰雹

冰雹是从发展强盛的高大积雨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冰块或冰球。冰雹季节性明显,破坏力强,对农业生产危害很大。5-8月是冰雹高发期,我市绥滨县易发生冰雹灾害。

2防御自然灾害的具体对策

2.1干旱

(1)根据干旱规律,调整农业结构;(2)兴修水利,合理灌溉;(3)平整土地,深耕改土;(4)抗旱播种。春旱主要是影响作物出苗,因此要特别注意适时播种,获得全苗。

2.2洪涝

(1)建造高标准防洪工程;(2)修好田间排水沟;(3)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4)调整农业结构,实行防涝栽培等。

2.3连阴雨

(1)掌握天气气候演变规律,合理安排农事活动;(2)修好田间排水沟,及时清沟排渍,搞好田间管理;(3)提倡薄膜育苗和工厂化育苗,实施育苗移栽。

2.4低温

(1)掌握低温规律,调整农业布局;(2)利用和改善小气候生态环境,增强抗御低温能力;(3)运用综合栽培技术防御低温冻害。如地膜覆盖、合理施肥等措施。

2.5高温

(1)种植抗性较强的作物;(2)套种高秆作物,遮阴降温;(3)适时浇水,通过蒸发散热降温;(4)覆盖遮阴栽培;(5)施用生长调节剂控制落花落果。

2.6大风

(1)营造农田防护林,减轻作物受害;(2)合理布局,使作物生长关键期避开大风高峰期;(3)大棚蔬菜产区尽量搭建骨架式蔬菜大棚,增加压膜线。

2.7冰雹

(1)人工消雹;(2)大力种草植树,改善气候条件,减少冰雹发生频率;(3)随时关注天气预报,做好防范准备;(4)一旦发生雹灾,及时补救。

3防御自然灾害的宏观措施

农业以前是靠天吃饭的产业,农业生产过程就是与自然界博弈的过程。近年来,除了不断提高农业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预警水平,完善应急预案外,普及抗灾减灾知识、提高应对灾害的应急管理能力等,都是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保障。

3.1建立完善的农业灾害预警机制

积极和气象部门协调配合,加强农业灾害如洪涝干旱灾害等的全天候、大面积、全方位的动态监测,并及时农业自然灾害预警信息。

3.2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快速反应机制

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作为危机应对者的政府必须在第一时间采取果断措施,及时控制灾区局势,迅速恢复社会秩序。

3.3建立政府主导型的农业政策性保险机制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市场化的风险转移和分散机制,在国外农业发展上作出很大贡献。而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慢、规模小、范围窄、尚未有效调动农民、保险经营主体、政府等多方积极性。因此,应建立和健全农业保险机制,以政府为主体,加快完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机构和农业自然灾害风险保障基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