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范例(12篇)
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范文篇1
20世纪末,以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为代表的几位著名心理学家开启了以探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学研究新视角”。人们把这场以重视人的积极心理体验、人格特征与力量的心理学价值回归的研究与实践活动统称为积极心理学运动(PositivePsychologicalMovement,PPM)。Seligman[2]在1998年美国心理学年会上指出:“20世纪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缺憾就是对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重视不够”。因为在此之前,主流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问题、消极情绪与矫正功能,心理学实际成为了病理心理学或消极心理学[3]。2000年1月,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在世界著名的心理学杂志《美国心理学家》上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详细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与发展方向,使积极心理学为世人所熟悉[4]。2001年3月该杂志又设立了一个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专栏,专门发表积极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同年冬天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也出版了积极心理学的专辑,而2002年,Snyder与Lopez合作的《积极心理学手册》的正式出版,则标志着PPM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积极心理学正式形成[5]。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与群体的积极心理力量,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如表1所示)一是主观层面:着重研究个体对过去(成就感、满意度等)、现在(快乐、幸福、愉悦等)、将来(希望、乐观等)的积极主观体验。二是个体层面:主要研究积极人格特征(自尊、友好等)与个人良好品德(智慧、勇气、仁爱、正义等)的形成机理与测量、培育方式。三是集体层面:着眼于建设有利于发展人的积极力量与品质的积极社会制度。
PPM从1998年发起,到现在才不过十二年,可它的影响已经超出美国,波及世界各国的心理学研究,同时还影响到社会的其它领域。积极心理学的许多理论、观点、方法已经渗透到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对一些旧的公认的研究视角提出了挑战。在管理学方面,过去不少研究者研究员工的“职业倦怠”问题(包括Freudenberger等一大批研究者),但是受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影响,目前,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者开始从“职业幸福”的角度用积极的方法研究如果吸引住员工,让员工把提高工作效率作为一种成就感,而不是像“职业倦怠”研究者那样,研究如何用被动的方法去防止员工流失,使员工把提高工作效率当成了一种负担气在经济学领域,积极的思想与研究视角使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和公共关系学教授卡尼曼成为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之一,原因就是他将不确定条件下人的判断和决策思想结合到经济科学中提出的“前景理论”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从一定程度上说,卡尼曼教授的经济学理论可以称为“积极经济学理论”。此外,积极的思想还在公共管理和社会政治活动中得到体现。总之,PPM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并在全社会掀起了一场积极运动。本文就PPM对组织行为学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展开探讨(见表1)。
积极心理学运动对组织行为学的影响
PPM倡导积极人性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改变了消极心理学过分注重问题心理研究的片面性,这与现代管理思想相吻合,因此被组织行为学所接受。Luthan#指出,PPM对管理理论至少产生了两个主要影响:一是组织行为学家开展了积极组织学术研究,探讨如何提升组织潜能与培养积极的组织特征;二是积极组织行为学(PositiveOrganizationalBehavior,POB)的出现。此外,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概念对组织行为学大有裨益。
1、积极心理学运动促进了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形成与发展
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NebraskaUniversity)的Luthans教授是第一个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观点应用到组织行为学领域,并提出积极组织行为学概念的学者。Luthans[w]认为,积极心理学,特别是有关积极情绪状态的研究成果引入组织行为学目的是开发与提高领导效能与员工绩效。虽然在PPM之前,组织行为学也研究员工的正向强化、积极关怀、积极情绪及其与工作绩效的关系,但是像传统心理学一样,研究重点落到了员工消极问题的处理上。例如,过分关注员工压力与离职,而不是如何使他们轻松快乐;过多研究员工的低效率与组织机能失调,而不是他们的心理潜能与积极力量[11]。心理学者Robinson和Bennett甚至还开发了一种测量员工“异常工作行为”的量表。然而,在这个经济变数加大、地区政治不稳、全球竞争加剧、科技进步无休止的时代,Wright[13]等认为,应该借鉴PPM成果,采取积极的方法去研究组织行为学与社会学,并把这种以积极视角去研究组织行为学新内容的体系称为积极组织行为学。POB着眼于微观层面有关人的积极心理状态(如乐观、希望、快乐等),主要研究积极导向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心理力量的测量、开发、运用和管理,从而实现改善工作绩效的目标。用Luthans等人[14]的研究成果来概括POB的特点就是:POB是针对那些具有积极导向的、可测量的,可开发的、能有效管理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心理能力所进行的研究及运用,其目的是提升组织中的工作绩效,它与传统组织行为更关注管理控制和克服员工弱点的特点形成鲜明对比。不仅POB的研究思想与PPM相同,而且它的研究内容、方法、概念也都留有积极心理学的痕迹。
首先,POB借鉴了PPM积极的研究思想与导向。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组织的行为特征与规律,目的在于通过对个体、群体和组织行为的研究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提高员工满意度,减少离职率与缺勤率。但是传统组织行为学过多研究组织、团队及员工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他们的优点;靠监督惩罚员工来校正他们的行为,而不是通过授权、表扬来激励他们的表现。正是受PPM影响,POB提出了积极的研究思想与视角,将积极心理学关于乐观、希望、主观幸福感等积极情感纳入了自己的体系之中。LuthanP就提出,POB应借用积极心理学的思想研究组织与人的积极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同时,受积极研究导向的影响,戈尔曼以心理学为基础提出的情绪智力(ED也被POB理论吸收,改变了人力资源管理注重员工智商(IQ)轻视情商(EQ)的局面。
其次,POB吸收了积极心理学的相关概念与研究方法。Luthans等研究者提出POB的概念是习得的、发展的、可测量的、易于开发的。其中易于开发这一标准要求POB所包括的概念是状态性(state-like)的,而不是相对稳定的特质性(trait-like)变量。总之,POB研究的概念不仅要与积极性相联系,而且必须与传统组织行为学概念有所不同,最重要是可以通过开发它们来提高组织与员工的绩效。根据这个标准,学者们提出以下POB的概念:自我效能、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情绪智力。很显然,这些概念大多来自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情绪体验的研究成果。在研究方法,POB也大量借鉴了心理学的观察、实验与测量的技术与方法,特别是纵向比较研究的使用。
2、积极心理学运动推动了积极组织学术的兴起
就在积极组织行为学提出的同时,2003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一群学者受PPM的影响,认识到对组织的学术研究也要转变价值取向,以积极的视角去挖掘组织的力量与效率,这就是积极组织学术(或称“积极组织学术研究”,PositiveOrganizationalScholarship,POS)的指导思想[16]。实际上,POS是由密歇根大学商学院倡导建立的积极组织学术研究小组发起的,以研究组织及成员的积极特征、积极过程和积极结果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活动。与传统组织研究不同,POS着眼于人的积极动机(无私、利他、奉献)、积极现象的促成因素(如过程、能力、结构与方法)与结果(活力、意义、高兴与质量)的关系,试图解释什么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以及如何发掘与利用它来实现组织、个人及研究者的共同目标。
POS的研究思路与内容受到PPM与POB后期研究的影响,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关于“积极性(Positive)”。POS理解的积极是一种状态(如善意),以及与这种状态相联系的力量或结果(如感激)。POS研究积极状态并不意味着传统组织研究着眼于消极状态有什么过错,而只是说传统组织研究没有给予积极状态、积极力量足够的重视。POS也研究典型的个人与组织行为模式,而且并不回避有关人与组织的障碍、弱点或伤害行为,但它倾向于良好行为模式的培养,强调能使个体、群体、组织产生积极结果的因素,这与PPM的思想基本相同。其次,关于“组织性(OrganizationaD”。POS不仅重视积极组织环境、组织的积极现象,而且更强调与组织环境相联系的积极状态与过程,它根据组织理论全方位地理解、解释、预测被传统组织忽略了的积极行为的发生原因与结果。例如,组织如何在复杂情境下通过能力建设、员工承诺、领导力提高等措施产生更积极的结果,这与传统组织行为的研究取向完全不同[,而与POB理解的现代组织是完全一致的。最后,关于“学术性(Scholarship)”。在现实生活中,关于如何取得幸福、成就、效率等积极结果方面,并不缺少一些自助性的通俗读物,如《谁动了我的奶酪》、《一分钟经理》、《七个习惯》等,但这些成果缺乏可信的实证与理论的支持,而且这些描述性的研究无法解释什么样的行为能产生什么样的结果[19]。受积极心理学重视实验、实证与纵向研究的规范学术思想影响,POS注重研究的科学性、理论性、系统性及应用性,要求严格定义与规范学科术语,以此约束组织学术研究的活动范围,其目的是发展理论,进而为实践服务,所以说,POS成果是建立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基础上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POS的理论基础与学术规范来源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值得提出的是,POS不仅仅受PPM的影响,而且还受到诸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组织公民行为学的影响,并与它们一起构成以“积极”为导向的学术研究新动态。POS与POB的主要区别是,POS倾向于研究宏观的组织层面,它致力于研究究竟什么能代表和最接近组织最好的因素与状态,而POB主要从更微观的组织个体层面出发,致力于研究能提高个体绩效的心理潜能与优势。此外,POS主要涉及一些对员工工作绩效有影响,但有可能是无法开发的建构,如仁爱和善良等;而POB中所包括的构念正像本文所说,是状态性(state-like)的,是可以开发的建构,如“自我效能”等。
3、积极心理学运动改变了组织行为学对人格理论的认识
在PPM之前,人格心理学强调对问题人格与影响人格形成的消极因素的研究。正如Seligman所说“现在心理学家已经能够精确地测量和定义以前很模糊的概念,如消沉、精神分裂、酒精成瘾等,我们似乎只学会了
把人类从不幸或痛苦中拯救出来而忘记了怎样帮助人类过上幸福生活”。PPM倡导研究积极人格特征(自尊、自控)、良好品质(如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卓越等)以及积极人格的实现途径(如增进积极体验、培养良好自尊),改变了“大五”(神经质、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人格理论关于人格是稳定不变特质的观点。积极人格理论强调个体的能力和潜能在积极人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现代西方社会兴起的积极教育与积极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积极人格理论。正是积极人格理论的影响,Judge和Bono™开始研究人格特征的培育以及它们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他们的研究成果表明,积极人格的核心价值,如自尊、自控与情感稳定与员工满意度和工作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Judge还在《积极的力量》一文中提出积极自我概念,并对积极自我概念与员工绩效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开发积极人格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成果转变了传统组织行为学对人格理论,特别是问题人格的认识。
如果说,PPM在理论上的贡献是推动了组织行为学的再认识,那么它对实践的贡献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动向。
积极心理学运动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虽然PPM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不像对POB和POS的影响那么直接,但在管理实践中,伴随着积极心理资本概念的提出,也出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概括而言,这种管理新趋势更加重视个体积极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培养而不是单纯强调雇员的学历与经验;希望通过建立积极的工作制度来激励员工工作,而不是通过惩戒性的规则来提高员工绩效。PPM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开始于心理资本概念的提出。
1、积极心理资本概念的提出
心理资本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投资学和社会学等文献中。近年来,Luthans等[M]把积极组织行为学中的自信、希望、乐观、坚韧四种积极心理状态合并成为更高层次的核心概念,称之为积极心理资本(Posi¬tivePsychologicalCapital,PPC)或心理资本,并特别指出:PPC是个体积极的核心心理要素,它超出了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通过有针对的培育与开发而使个体获得竞争的优势。心理资本具有以下本质特点:(1)属于积极心理学范畴,强调个人的心理潜能和积极性,反映个体的优点,而不是缺点。(2)是基于积极组织行为学标准的一种心理状态。(3)不同于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而是超越二者的价值。人力资本强调“你知道什么”,它明确了员工应该具备的受教育程度与技能;社会资本强调“你认识谁”,注重关系网络和人际沟通;而心理资本则强调“认识你自己”以及“你想成为什么”,即关注重点是个体的心理状态。(4)具有投资收益特性,可以通过特定方式进行投资与开发,将其潜力挖掘出来,促使个体实施积极的行为并产生高绩效,进而使组织获得竞争优势。(5)心理资本既可以被感知,又能对员工的行为与态度产生重要影响,而且智力资本只有在强大的心理资本的推动下才能发挥作用。心理资本与智力资本的结合能产生生气勃勃而又具有竞争优势的个体与组织,因此,企业应把这两种资源协调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2、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
积极心理学运动,特别是PPC的提出,使企业管理者认识到,要想提高工作效率,达到员工与顾客满意,必须加强员工PPC的培养。具体而言,PPC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招聘与选拔重视员工的PPC。与传统企业招聘与选拔重视员工的学历与经验相比,基于PPC的员工招聘与选拔更倾向于考查员工的心理资本与情绪智力。例如,乐观主义就被用于像选拔人才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程序中。人人折扣店(Men’sWarehouse)的人力资源总监认为要雇用乐观、热情、能兴奋、有精力的人,而不是那些只有学历与经验的人。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也只雇用那些有非常积极人格特点的员工,其公司创办者赫布凯莱赫索说我们需要那些带着笑容与善意把工作干好的员工”11]。另外,情绪智力(或情商)因素在招聘、选拔、职业发展、绩效评估和晋升中也受到了重视,改变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系列传统模式。近几年,积极心理学家与盖洛普基金会合作共同编制的关于测量个人积极品质的量表一心理健康的源泉(Well-springs)[2]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员工的招聘与选拔中。所有这些改变都说明,越来越多的组织注意到了PPC与情绪智力因素在组织招聘与选拔中的作用。
其次,培训与考核内容的改变。从理论上讲,个体的积极心理资本是可以开发、管理、培育的,如果能够在PPC开发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干预,就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培训相比,现代企业更注意培育员工积极体验、良好品质与乐观向上的心理。例如,美国快递财务顾问公司将“乐观主义”纳入员工的培训内容。蓝盾公司和香港电信公司也把情绪智力(ED作为培训与咨询的内容,培养员工处理涉剧烈情绪与工作情境变化的良好心态[12]。另外,一些组织在制定绩效考评体系时,也把PPC纳入绩效管理之中,强调员工之间、团队之间的合作,个人绩效与团体绩效的协调。
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范文篇2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323-02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大心理学发展趋向,它最大的特点是旨在强调心理学要恢复研究人类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1]。在过去,心理学的研究一直致力于人们的心理问题,而忽视了对人类积极品质、潜力、美德的研究,传统心理学始终以一种病理性特征而存在并发展着。而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扭转了过去心理学的病理性特征,强调心理学应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2],应为人们能过上幸福生活而提供技术支持。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研究人自身的积极因素,致力于深入挖掘人们的积极心理品质、内在潜能、美德等,并利用这些天赋、美德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或普通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并获得幸福的生活。
具体说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大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向,第一是主观层面上的对积极情绪体验的研究,涉及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和快乐感,如希望、忠诚、乐观等体验。第二是个体成长层面上的对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如勇气、乐观、创造性、爱等。第三是群体层面的积极的组织系统,涉及需要建立积极的社会环境,以促使公民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职业道德品质等。
高校辅导员是专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群体,他们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与日常管理、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群体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同样采取“病理式”、“说教式”教育方式,只针对有问题的学生和学生干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们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那些“逃课”、“迟到”、“作弊”等行为的学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把学生看成是“问题”的来源,发现的也都是消极的一面,这样使得很多问题得以出现。而积极心理学的这种价值取向不仅给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还丰富了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范畴。
一、高校辅导员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消极应对学生的“问题处理”模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为一种消极应对学生的“问题处理”模式,即从学生存在的问题入手来开展工作,强调对缺点的克服,将重心放在修补学生身上存在的各种问题。这种做法不仅费时耗力,事倍功半,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身上本应存在的美好品质和闪光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针对学生出现的如旷课、迟到、厌学、失恋等问题去进行说教和辅导,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了负能量,扼杀了他们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倡导地帮助他们发现自身潜能、帮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核心目标却缺失。
2.辅导员与学生主客体关系太过明确
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就是明确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辅导员是教育的主体,辅导员的说教学生必须听从,学生仅仅是作为教育的客体存在着,学生不能够从自身的潜能中挖掘出优良品质进行自我教育,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应积极地影响学生,同时也应该是教育的客体,承接着学生的积极影响。学生也可以是教育的主体,可以挖掘自身潜能,培养自己优秀的积极品质等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积极树立榜样模范作用,实现教学相长。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化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形式化色彩浓重,有的为了“出观众”而强迫学生去参加一些讲座,有的为了实现活动现场的互动效果对学生观众提出各种不合理要求甚至还需要“彩排”。这一系列形式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但没有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还要压制学生的怨气,不但没有让学生得到教育,反而抑制了正常途径对于学生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致力于开发那些调动学生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活动,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关心自我的发展。
4.以批评教育为主的说教式教育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消极的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常采用的方式就是讲授、规劝、训诫、奖惩等,尽管形式变化多样,但仍然是一种以消极灌输为主导的权威主义教育模式;同时,在教育时涉及的战争历史教育、国防教育、反教育、反腐倡廉教育、安全教育等,往往暴露了人性的罪恶,充斥着流血、仇恨、恐慌、哀伤、贪婪、灾难等极其消极的内容和因素,形成了教育对象自我认知和观察世界的消极心理图式,恰恰与积极心理学的主流话语和价值意蕴背道而驰[3]。当代大学生多以90后为主,这些学生个性化明显,而经验不足,价值观各有不同,思维方式也各有特点,这种教育方式实际上常常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常常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向学生灌输这些教条,很难培养出能够独立思考、积极向上的学生。
二、积极心理学对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以赞赏教育为主
积极心理学倡导赞赏教育,即每个学生,无论种族、文化、遗传、年龄、生活方式,都能学习和成功。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辅导员重视每一个学生的个体,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将培育优秀的学生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4]。在学生犯错的过程中,仍能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归因的理念,将问题产生的原因归为可控的、暂时的,给学生以信心,学生才能树立起积极应对的态度,同时在积极关注学生闪光点的同时应积极给予强化和鼓励,使之内化并吸收,最终形成自己的品质。
2.积极教育的理念
教育是对人的一种教化,教育在于使人成人。积极心理学主张以积极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这不是对受教育者身上存在的不良品性视而不见,而是强调在教育中,我们应首先关注、重点强调的是受教育者身上的积极品质,要从他们身上的积极品质出发,通过营造积极的教育环境,激发受教育者自身的资源与潜力,并引导他们充分利用教育环境中的积极因素,改善自身的品质,并在积极品质形成的过程中逐渐克服自己的不良品行。”[5]积极教育就是指教育要以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力量、积极品质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为主要途径,最终达成培养学生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6]
3.提高预防理念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解决问题”,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则强调“预防问题”,“预防和治疗的不同在于,它强调的是人性中的积极方面和健康的功能,相信人性中一定有抵抗障碍的倾向和潜能,成长的潜能一定会战胜不健康的因素,并相信人面对挫折和障碍,具有自我恢复的功能和康复的功能。”[7]每个人都有心理冲突,同时每个人也都有潜在的自我完善的力量,如:一个总逃课的学生,他的内心也有明晰的是非判断和抗拒诱惑的力量,他的内心也有不想逃课的是非判断,只要是一个人,他就有是非判断,就必然存在积极的力量。每个人都有上进心,每个人都不愿自暴自弃,每个人都有向善向美的憧憬,只要辅导员开启他们的心扉,释放出那股积极的力量和品质,就可以有效地预防他的“问题”,这远比他出现“问题”后你去“治疗”要好得多。
4.营造积极的氛围
积极心理学家彼得森在《积极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良好学校的标准,指出:“学校的积极态度和动机能够使它们取得良好的学术成绩,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成为毕生的学习者,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仍能长久地在心理方面收益。良好学校的特点包括具有明确和公认的目标:学校的立足点是什么以及学习的努力方向在哪里。好学校强调学生个人,并且能为学生的努力和成就给予肯定和鼓励。好学校应该帮助学生成为高效的终生学习者,给予学生安全的环境,设立公正的评判标准,营造人性化、相互关心关照的氛围,保护每个学生的尊严,以使其成为富有爱心、有责任感并最终成为建设性的社会成员。”[8]积极心理学认为,尽管个体在积极体验和形成积极人格过程中受基因的影响很大,但这一过程也依赖个体生活的外在环境。积极的氛围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宏观层面,即政府要提供相应的政策,对营造积极的学校氛围进行支持;第二个是中观层面,即大学校园要对校园景观设置、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制度建设等提供积极方面的支持;第三个是微观层面,即辅导员应将每个学生周围的积极团体建立起来,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名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探索和情绪体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积极、有效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马甜语.积极心理学及其应用的理论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
[2]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3]任俊.西方积极教育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6,(5):3.
[4]吴玉伟.浅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取向[J].经济与法,2009,(8).
[5]任俊.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4.
[6]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42.
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范文篇3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
一、大学生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及特征
(一)大学生情绪管理的重要性。情绪是一个人面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时,产生的一种主观态度体验。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本身正处于敏感的青春期,在情绪上容易受到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尤其容易受到友情、爱情等方面的困扰,从而影响自身对于客观事物的认知。曾经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和复旦大学投毒案,均是因大学同学之间的琐事而酿成的惨案,也使得社会各界开始愈发关注大学生的情绪管理教育工作。另外,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大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思维迟缓、意志力减退、认知功能受损等问题,进而影响到学习和工作的效率,甚至会降低身体免疫力,从而诱发各类疾病。科学的情绪管理,有助于大学生保持身心健康,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在工作和学习中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对自身有一个清晰的定位,面对挫折和失败不气馁,不迁怒他人,勇敢地站起来,带着积极、愉悦的心情奋发向前。
(二)大学生情绪管理现状及特征。1.大学生情绪影响因素较多。影响大学生情绪变化的因素可以说是非常之多,常见的如家庭因素、人际关系与沟通、异往、环境适应能力以及课程学习等。这些方面的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大学生的情绪产生影响,如果学生不能够科学地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容易反过来影响到自己的人际关系、学习成绩以及性格和价值观的形成。另外,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是影响其情绪的重要因素。许多大学生在初、高中时期,习惯了学校和家庭的高压约束,一旦迈进大学之后,缺少了严格管理,自我管理能力又不强,容易迷失自我,在学习上消极懒散,终日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无法自拔。2.大学生情绪特点多样。大学生在年龄段上正处于敏感的青春期阶段,其情绪特征丰富多样。唐子璐(2019)等人针对某高校的19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重点探讨了大学生的情绪特点。其中,有54%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清晰地识别到情绪的波动状态以及变化情况,有4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情绪属于压抑型,有53%的学生在调查问卷中认为自己的情绪属于多愁善感型,有25%的学生认为自己属于冲动型的情绪;还有约3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情绪兼有上述几种类型。由此可以看到,大学生群体的情绪特点丰富多样,类型不一,而且还不排除少部分大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情绪特点,这些情况无疑都会给情绪管理的团体辅导增加困难。3.大学生情绪处理方式单一。我国在校大学生,尤其是一、二年级的新生,其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简单,多数情况下都是局限于班级和校内的同学,或者是以前的同学和朋友。因此在情绪处理方面,其方式也略显单一。根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多数男生在遇到情绪上的困扰时,会通过游戏或者体育运动来发泄情绪,而女大学生则会选择和闺蜜或家人倾诉,也有人会选择投入到自己的爱好中去,转移注意力。此外,有不少大学生会采用冷处理的方式来处理情绪,即对问题置之不理,被动地任其自生自灭。值得注意的是,很少有大学生会选择向心理导师求助或者向健康中心寻求心理疏导。由此不难看出,大学生在处理个人情绪方面的问题和隐患。
二、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中的作用
(一)团体辅导的概念。团体辅导也被称之为团体心理咨询服务,它是一种以团体为基础对其进行心理辅导的工作。团体辅导通常被看作是心理咨询的一个衍生概念,它以心理学理论为核心基础,借助于团队中不同成员彼此之间的交际作用和人际关系,让学员能够在日常交往中达到学习、沟通、反省和接纳自己的目的,从而增强学员和其他成员之间的密切关系。班会、小组交流、专题讲座等都可以看作是大学生团体辅导形式,此外还有座谈会、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等。本文所探讨的大学生情绪管理团队辅导,主要是指结合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行为理论以及社会学习理论等,缓解学生的负面情绪。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其普及性、探索性和体验性的特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着普遍的应用。然而,由于传统的团体辅导是以消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其关注的重点在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和治疗,并且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作为团体辅导的最终目标,其辅导效果往往不能满足一些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内容并不仅仅是摆脱各种心理问题,它以探索人的情感体验和积极情绪为导向,重在提高人的智慧、乐观、宽恕、爱等积极心理情绪和行为表现,从而有效促进人的道德人格、健康心理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事前辅导和预防而并非事后辅导的手段,以欣赏和开放的眼光帮助学生发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和心理潜能,从而在根本上杜绝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二)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中的作用。1.积极心理学为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提供教学指导和目标。积极心理学理论通过乐观、欣赏、开放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个人的潜力,重点在于提高人们积极、乐观的精神,从而使人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在针对大学生的情绪管理团体辅导中应用积极心理学,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体验,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从而让学生在分享中获得快乐体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个人的潜能,保持生命的最佳状态,这和新时代对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教育目标是相吻合的,同时也可以为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提供教学指导。2.积极心理学为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提供理论依据。对于个人而言,积极的心理因素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内驱力,这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内容。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不同形式的心理教育主要包括分享快乐、发扬正能量、播撒阳光和传递幸福等途径。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的方法同样也是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依据,通过创建情境、亲身体验、参与互动、心理辅导、心理激励、心理暗示等手段,全面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情绪,让学生能够在自我调整中找到最合理的情绪调整和情绪管理方法。3.积极心理学为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提供科学模式。团体辅导要结合大学生的具体特征来设置不同的模式,同时也要充分表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思想。积极心理学是以培养人的积极心理机能为核心目标,以积极的心理品质为研究内容,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和活力。在情绪管理团体辅导中应用积极心理学,不仅丰富了团体辅导的内容和模式,同时还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体验,提高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引导学生发挥积极健康的情绪,从而促进了团体辅导的实效性,满足学生用积极态度去完成积极人生的教育目标。
三、积极心理学在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活动中的应用对策
(一)树立“培养个体积极心态”的指导理念。积极心理学改变了传统心理学过分关注人类疾病和弱点的特征,转而重点关注人的心态健康和优秀品质,从关注点上来讲更富有积极意义。因此,针对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团体辅导实践工作,也应当重视对学生积极心态的培养,通过具体的活动使得学生体验幸福和美好的情绪,从而实现学生对于幸福感、快乐感、满足感等积极情绪的切实感受。另外,团体辅导还应当教会学生合理调控情绪的常用方法,让大学生能够客观认识到不同的情绪波动状态,熟练掌握控制情绪的技巧,从而养成积极的品质,素质健康的价值观,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团体辅导应注意结合不同学生的情绪特点。团体辅导对于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干预,应当有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避免单纯的理论说教而造成学生的厌烦情绪,进而妨碍团体辅导的成效。在具体的团体辅导工作中,首先应当了解和接纳团体成员中已有的情绪管理机制。例如,有的大学生在团体交流中表现出对就业的焦虑情绪,辅导者应当了解这种情绪的深层原因,给予正确引导,让学生明白一味的焦虑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此时,辅导者再借助于积极心理学中的乐观、积极等理念灌输,帮助学生客观、自主地分析自身优势和潜力,将焦虑的情绪转化为对加强自身就业能力的培养上,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较少焦虑情绪。
(三)制定严密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制定,除了要结合学生情绪特点之外,还需要围绕着情绪的积极认知、情绪的识别体察、情绪的合理表达、情绪的宣泄为单元主题,制定严密的目标和流程,然后按计划定期开展辅导。例如:情绪的积极认知单元,首先明确目的,旨在让学生客观分辨出积极和消极情绪,学会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待问题,从而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为了强化团体辅导的效果,可以采用活动的形式:第一,让学生将最近自己被情绪困扰的一件事写在纸上,折成条放在事先准备的盒子里;第二,再以抽签的方式,让每个学生抽出一张,通过自己对积极认知的理解,分析所抽到纸条上的问题所包含的消极认知和消极情绪,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对大学生进行问题测试后,可以将有共性的学生构建成小组,通过小组成员的互动系,促使学生在交流中观察他人、自我体验和自我认知,改善个体与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团体中找到被人接纳的感觉,找到彼此共同话题和爱好,通过分享发现“与我类似”的平衡点,达到放松情绪和管理情绪的目标。
四、结语
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其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身心健康发展对于个人、家庭乃至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团体辅导,需要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同时结合不同大学生的情绪特征,以团体活动的形式制定辅导方案,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团体氛围中把负面情绪释放出来,客观地认知自我,掌握熟练的情绪管理技巧,最终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和优秀品质。
【参考文献】
[1]剑虹.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2):78~80
[2]唐子璐,万柳辛,庄静等.大学生情绪管理影响因素及改进策略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7):38~39
[3]陈瑜,杨文娇,王晶等.学生的情绪管理课程在医学生情绪智力干预中的效果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2,1:61~62
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范文篇4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资本以人为中心积极心态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099-02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为办学宗旨,这意味着不仅要教授学生高级的职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但是,高职学生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较低,且“90”后学生大多性格敏感倔强、个性张扬、思想容易极端等,这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学生德育工作有待完善。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人才培养背景下,应充分发挥高职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发努力获得良好的学业成就,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发展。
一、以人为中心的观点
20世纪中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CarlR.Rogers)提出了著名的“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理念,在心理治疗领域开创了新的治疗方法。“以人为中心”包括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充分信任来访者的积极机能。罗杰斯相信人总是有一种积极的趋向,个体认为自己是一个有自我价值的人。在个体发展过程中趋向充分发挥机能,充分体验并接受自己的每一个反应和感受,只要给其一个安全的环境,来访者就能在这种环境下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动性,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本性。二是与来访者建立助益性关系。助益性人际关系是指主导者创造的一种帮助他人独立成长的人际互动关系。它能引导当事人把个体内在的积极人性本能激发出来,学会自然地接纳自我,最终获得心理上的成长。在这种助益性的人际关系中,当事人的行为、言语甚至于人格都会有所变化,如变得自信,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真实需要,并激发一种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与此同时,当事人和咨询师两者间的关系达到融洽,在融洽的关系中当事人将新激发出的积极本能稳固下来。
罗杰斯将这种咨询中“一对一”的助益性关系推广到学校、管理、家庭等领域,认为在“一对多”的团体中也存在这种关系的规律。只要在团体中建立起助益性关系,管理者与队员间就能顺利地进行沟通,帮助队员获得个人成长,这种成长可能是队员的单方成长,也可能是管理者与队员双方的成长。在班级管理中,教师担任着管理者的角色,在教师的引导下与学生建立起的助益性关系能促进师生间的良好沟通,激发学生积极的自我思考,最终实现个人成长。
二、心理资本的概念
心理资本是路森斯(Luthans)在积极心理学、积极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高层次的心理概念。它是个体在追求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状态,这些心理状态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会随着个体的练习和时间推移发生改变,包括自我效能、希望、乐观和韧性四个维度。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在面对挑战性任务时,能付出努力并有信心获得成功。是个体对“我是什么样的人”的认识,高自我效能的人喜欢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能自我激励并能为目标坚持不懈。希望(hope),指对目标锲而不舍,为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调整途径最终达到目标的能力,包括动力、目标和途径三个成分。拥有高希望的个体能够在动力驱使下朝着目标前进,并为此设计实现的途径,遇到障碍时通过修改原有路径重新达到目标。乐观(optimism)是一种归因风格。乐观的个体把积极事件归因于内部的、持久的和普遍性的因素,把消极事件归因于外部的、暂时的和特定情境的因素。韧性(resilience)是指当身处逆境或被问题困扰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原有水平并取得成功的能力。它不仅包含从困境中复原的能力,还包括从非常积极、挑战性事件(如出色的销售业绩或高管职位的提升)中超越平凡的意志力。
三、以人为中心理念与心理资本的联系
以人为中心观点与心理资本理念有其共通之处,可以将它们整合为一体,运用于学生管理中,让高职学生更好地发挥自主能动性。
首先,两者的基本观念都包含积极因子,只是着重点不同。以人为中心观点关注个体积极机能是否得到发挥,即如何使个体的积极机能表现出来。它从人性的本质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只是在寻求自我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的许多规范不得不戴上面具,操控自己非自愿的行为,久而久之丧失了自主激发积极机能的动力,出现了烦恼甚至是心理疾病。但这种积极的本能并不消失,只是潜伏于个体的本性中暂时无法释放,只要将个体放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就能激发出积极机能。而心理资本强调的是个体积极心理状态的强弱变化,即如何提升个体心理资本。心理资本是个体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心态,它可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改变。不管其程度如何,都能使个体获得一定的工作业绩,但心理资本水平高的个体能更自信地迎接挑战,为达到目标坚持不懈,获得的业绩水平远远高于心理资本水平低者。
其次,两者对于开发和提升个体积极机能都有成熟的依据与方法。以人为中心的观点以建立助益性关系为基础,通过助益性关系激发个体内在的积极机能,在助益性关系中,只要给予当事人无条件的关注、接纳和欣赏,就能使其进行自我引导从而重新获得成长动力,并激发出自身的积极本能,促进个体自我成长。心理资本的开发是通过微干预法,分别从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韧性四个维度逐步提高个体的心理资本水平。
总之,不管是以人为中心观点还是心理资本理念,都强调从个体内部激发积极本能,通过改变内部因素推动个人成长。在这一改变的过程中,它们都具备一套成熟的建立依据和方法,在遵循必要的前提下激发个体的积极本能,提升其积极心态以应对当前和未来的困难。
四、开发与提升高职学生积极心态的策略
虽然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成绩较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学习能力差,若将以人为中心作为学生管理基础,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机能,再运用心理资本理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积极心态,高职学生同样能取得出色的成绩。
(一)建立助益性的师生关系。大学生已初步形成基本的思想体系,但仍有较大改造空间,如果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便能较好地在思想层面上对其进行教育并提高其积极心态,因此助益性的师生关系是开发学生心理资本的基础。建立助益性关系需要遵守三个原则:第一,信任学生是前提。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倾向,只要给予其一个安全的环境就能将学生的积极机能发挥出来。高职学生基础薄弱,对学习表现出较为被动和冷淡的态度,此时要求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坚韧的耐心去观察学生的行为,理解和探求学生的情感需要,通过学生的表面行为透析其发生的根源。通过了解学生特点做到欣赏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敏感地体会到学生的心理需求。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教师的信任与关注时,才会表现出与教师建立良好关系的强烈意愿。第二,真诚态度是关键。相对于冷淡、疏远和过分同情的相处方式,真诚的态度能与学生建立起稳固而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三,自我成长愿望是助推。普通的师生关系建立在教师的管理上,教师充当权威管理者的角色,学生是顺从规则的下属。在这种关系中,教师总是费尽苦心却无法得到学生的理解与配合,学生也会出现“故意”的抵触行为。助益性的师生关系与普通师生关系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师带着自我成长的愿望与学生建立师生关系。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引导者,同时也是学习者,通过与学生相互学习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长。只有渴望自我成长的教师才更关注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也能把这种共情运用到学生身上,对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保持敏感性,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
(二)从自我效能、乐观、希望和韧性四个维度提升学生的心理资本。教师在助益性的师生关系上,可从学生的自我效能、乐观、希望和韧性四个维度去提升学生的心理资本。在助益性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较易接受教师的引导与建议,也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1.提高自信。教师可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换位学习两种方法来激发其自信心。让学生体验成功指鼓励学生完成具有一定挑战性但经过努力就能达到的任务,让他体验到成就感,逐步建立自信心。高职学生以学习职业技能为主,教师可通过从简到繁的操作步骤让学生直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其自信心。换位学习指模仿与自己处境和能力相仿的同学,通过学习他人的成功方法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用他人的成功激励自己。
2.树立希望。希望包括三个要素:目标、动力和途径三个成分。教师从目标设立和改变途径两方面让学生树立希望。首先,帮助学生设立恰当的学习目标,必须是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能达成的目标。其次,让学生自己将目标分解成“子目标”,通过“自主参与、自主管理”提高学生的积极能动性。最后,当目标受阻时,学生能通过制订应急计划和改变途径的方法达到目标或完成任务。通过这些训练后,学生在学习中就能避免消极的学习态度,使自己处于高希望水平。
3.保持乐观。主要通过“包容过去、珍惜现在、寻找未来”三个训练,培养学生的乐观精神。即学会接受自己过去的失败和消极的反馈,原谅自己曾犯下的错误。如有的学生常常会后悔“如果当初我努力学习……,我现在都已经……”这些消极的心理暗示使学生长期处于后悔或怨恨的心境,产生的消极心态影响其发挥自主能动性。“包容过去”的训练就是让学生放下过去的包袱,放眼当下与未来。学会“珍惜现在”,即珍惜现在生活和学习中那些利于自己发展的资源和事件,如具备某方面的特长、有较好的学习资源等。“寻找未来”,即把未来的不确定看成是一个自我发展和提升的机会,以积极、接纳的态度去接受和期盼未来。
4.增加韧性。班主任应帮助学生关注优势、关注风险、关注过程。在学生进行一项任务前,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优势资源,制定相应的任务或目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提高学生面对失败的韧性。此外,要善于发现学生表现出的能力,让这些突出的能力及时得到强化并固定下来。
总之,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有效引导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重要前提。在助益性的师生关系中提高学生的心理资本,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自我思考获得个人成长,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已的积极心态,取得出色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路森斯.心理资本[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罗杰斯.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范文篇5
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在继承和整合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诸方面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学生和国民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践体系。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必须扎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继承和借鉴经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经验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构建起自己的基本体系。
关键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国传统文化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由来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概念的主观臆造或翻新,而是在整合借鉴西方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诸方面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1.积极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健康这一概念最早由玛丽·贾赫德1958年在《当代积极心理健康观》一书中提出,认为积极心理健康可以被视为促进持续发展的人格特征或为人格和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状态。他认为积极心理健康包括:积极的自我态度,全面的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自主发挥功能的能力,对现实的准确认识;能掌控自己周围的环境。目前,积极心理健康的内涵有了新的演绎和发展,主要包括:情感控制;情绪调节;自我感觉良好;积极的人生观;良好的应对技能;交朋友的能力;幽默感;积极的自我感觉等。“积极心理健康”为创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2.积极心理治疗
积极心理治疗是由诺斯拉特·佩塞施基安1969年在德国开设自己的心理诊所之后,逐渐形成的心理治疗思想。与从疾病出发、把患者看成是疾病载体的传统的心理治疗有所不同,积极心理治疗从人的发展的可能性和能力出发,强调每个人天赋的潜能在解决心理问题中的重要性。积极心理治疗中的积极这个概念,意思是说治疗并非首先以消除病人身上现有的紊乱为准,而是首先在于努力发动患者身上存在的种种能力和自助潜力积极心理治疗拓展了积极心理健康的实践领域,丰富了积极心理健康的内涵,为创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实践基础。
3.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最早在1954年出现于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但直到美国心理协会前主席马丁·赛里格曼在1998年的美国心理协会年度大会上明确提出把建立积极心理学作为自己任职内的一大任务时,积极心理学才开始正式受到世人的关注。
积极心理学是以一种新的视角诠释心理学,将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那些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并得到良好的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环境条件下的普通人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为创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直接的思想动力。
4.积极教育
积极教育是20世纪末美国发起的蔓延西方的一场教育运动。积极教育就是指以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力量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为主要途径,最终达成培养学生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而实施的教育。积极教育重视技能、态度、行为、交流风格等的教育,强化个体自信、自尊、忍耐、尊重他人、爱护环境等积极品质,以此激励、促进个体和人类的发展。
积极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表现为:所有人不论年龄和生活状况,都能学习和成功;持续的创造性的方法要能打开一个人的心智;家庭、学校、专业人员、环境和年长的人整合起来为当代和未来的学生提供支持;重视和尊重人的文化遗传、年龄、生活情景、信仰和个人的特点。积极教育的兴起,为创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教育学的支撑。
5.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出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在继承和整合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诸方面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而创立的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学生和国民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它针对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把重心放在“诊断和消解痛苦”等问题上,提出要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加强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进行解读,诠释和解决当前的许多社会心理危机、矛盾、冲突和困惑,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个体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使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使生命最佳状态得以丰富和发展,从而塑造与和谐社会相匹配的充满乐观、希望和积极向上的美好心灵。概括地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国文化根基
文化学认为,“文化世界不仅是人类创造的,而且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创造着不同国家、民族、社区人们的性格、心理、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种种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必须扎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这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浩然正气”,“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形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明进步的精神脊梁,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赋予了历史的灵魂。
2.“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以至中国文化中最古老、最广泛的概念之一。《周易大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和社会发展共生的规律。当人遵守自然和社会发展和谐共生的规律时,“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既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又注重人必须不断认识自然规律、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的特点。“天人合一”促使心理健康教育与自然、社会和谐有机统一起来,从而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生态学的理念和范式。
3.“致中和”的理想境界《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也就是说,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这些性情没有表现出来之前处于一种不偏不倚的平衡状态,就是所谓的“中”;如果表现出来时,则应遵循“道”,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就是所谓的“和”。做到了“中和”也就使情感(绪)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和调节,从而使身心健康地发育,即“致中和……万物育焉”。积极心理学认为,对积极心理品质的缺乏、对立、夸大都会导致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实际上就是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可见,“致中和”构成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想境界的历史基础。
4.“性善”主导的人性论思想
不同的人性论预设决定着人的向善性与向恶性。性善、性恶、性无善无恶三派学说争论两千多年不绝,但是性善论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孟子开创的性善说认为人生而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公孙丑上》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他还提出人天生就有“不学而能”的“良知”与“不虑而知”的“良能”。“性善说”揭示了人的向善的内在可能性,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人的光明面、人的优点与价值,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促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提供了人性向善的逻辑起点。
5.“预防”与“整体”的中医养生精髓
中国传统医学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和“整体”观念是其理论精髓,与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黄帝内经·素问》就曾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这种预防为主、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传统医学理念一是把顺应自然作为养生的重要原则,强调要“顺四时而适寒暑”,并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二是把精神情志的调摄作为养生的重要措施,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三是重视保养正气在养生中的主导作用,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认为人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人体是有机的统一整体,人体必须适应四时气候变化,否则就会损伤身体而生病。同时强调精神情志活动对人健康的影响,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与人体健康状态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现代“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医学模式和整体健康模式,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摆脱西方的病理学模式、医学模式而走向生态学模式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思想基础。
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简单否定,而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矫正、发展和补充。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可分为四类,分别是医学模式、社会学模式、教育学模式和心理学模式。5综合这几种模式不难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心理健康教育从消极、被动、补救向积极、主动、预防和发展的方向转型;从面向个别学生和学生的问题向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方向转型;从专职教师的专门服务向全员参与的全过程、全方位服务方向转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继承和借鉴这些经典心育模式的经验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构建起自己的基本体系,主要包括方向与目标、任务与功能、对象与内容、原则与特点、途径与方法、效果与评价。
1.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与目标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秉承积极心理学对人性持积极评价的取向,研究和教育重心是人和社会的积极因素方面,坚持“弘扬浩然正气”的大方向。马斯洛曾经指出:“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乱者、神经病患者、心理变态者、罪犯、越轨者和精神脆弱者,那么他对人类的信心势必越来越小,因此对畸形的、发育不全的、不成熟和不健康的人进行研究,就只能产生畸形的心理学和哲学。”6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相对立,而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矫正。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般划分为三级:一级目标是以预防教育为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二级目标是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针对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咨询,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三级目标是以治疗心理疾病为主,针对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个体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长期以来,实践的重心通常局限于三级和二级目标,而对一级目标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强化一级目标,兼顾二级和三级目标,实现三级目标之间的有机统一,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全体学生,体现在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
2.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与功能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观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内在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上,如积极的思维品质、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习惯的养成、积极人格的塑造、积极认知方式的形成、积极意志品质的磨练、积极心态的调整、积极组织与积极关系的建立等。具体来说,包括培养真诚、忠诚、坦诚、诚实、正直、仗义、率真、信用、自信心、自制力、情绪控制能力、情绪调节能力、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吸引力等积极心理品质和各种智力潜能和非智力潜能的开发。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不仅包含发展性功能、预防性功能和补救性功能,还致力于使人具有积极的理想追求、较好的社会功能、高效率的工作状态、建设性的人际关系、独立自主的人格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等。对学生来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尤其突出提高学习效能,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会学习,提高学习热情,改善学习能力。
3.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与内容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主要聚焦在少数问题学生身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在指向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的基础上,特别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并且还包括教师和家长。使所有人既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又是接受教育的对象,从而构建起新型的教育结构内在的双主体的平等关系。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谢恩·罗普兹等选取美国四个主流咨询心理学杂志进行内容分析,将积极心理品质按频次由多到少做了归纳和总结,具体内容及顺序为:价值观、道德规范、自我效能、成就、自尊、调节、应对、移情、目标设置、自我概念、问题解决、自我控制、亲情、思想开放、现实化、幸福感、动机、希望、适应性、一般能力、领导力、生活满意度、创造性、洞察力、见识、乐观、灵性、道德判断、情感智力、爱、生命力、积极情绪。根据我国国情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时间指向(过去、现在、未来)、活动类型(生活、学习、工作、社交)、关系维度(对人、对事、对己)等,可将下列十四项优先列为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增进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开发心理潜能、发挥智能优势、改善学习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加沉浸体验、培养创新能力、优化情绪智力、健全和谐关系、学会积极应对、充满乐观希望、树立自尊自信、完善积极人格。
4.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特点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尊重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着重强调:激扬生命、播撒阳光雨露;分享欢乐、传播幸福;开发潜能、增强心理免疫力;学会应对、提高生活学习效能;扬长避短、发挥多元智能优势;预防和发展为主,修复为辅;全员参与、突出自主发展团体训练为主兼顾个别咨询;情景体验、活动参与兼顾认知传授。
5.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的途径,形成以学校分管领导为统领,以专业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为骨干,以学科教师为生力军,以家长为后援,以正向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媒体宣传为积极氛围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在具体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更加强调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比如:多元智能途径、心理情景剧、心理活动课和心理拓展训练等都被证明是学生喜闻乐见又富有成效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6.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与评价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除了表现为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心理问题的消解,心理障碍的减少以外,更看重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个人层面上的积极人格特质包括:乐观、爱、职业能力、勇气、交往技能、美感、宽恕、创造性、天赋和智慧等;群体层面的积极组织系统包括如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促使个体发挥其人性中的积极品质,如责任感、利他、文明、忍耐和职业伦理等。
第二,主观层面的积极情绪体验。如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沉浸体验、自尊自信、乐观希望,等等。
第三,心理问题的积极预防。单纯地关注个体身上的弱点与缺陷不能产生有效的预防效果,应该通过发掘其自身的力量来有效地预防心理疾病。人性层面的积极力量和美德,如勇气、乐观、爱、交往技能、职业道德、信仰、希望、忠诚、坚韧等,这些积极心理品质对心理疾患起着不可忽视的预防、调节和缓冲作用。
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范文篇6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14-0115-03
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学习生活为了什么,是否能在学习生活中体验到高品位的幸福,是否能树立为人类福祉而奋斗的幸福观,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必须面对的,也是思政课教师、人文社会科学类教师需要重点研究和探讨的。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确立自身的学习生活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因此,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内涵和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通过多种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从理论层面上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比较典型的解释是套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科书里的解释,即: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其继承者对幸福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但综观目前学者们的研究,对这一概念内涵的展开还是不够的。马克思的幸福观是从马克思的中学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就开始有所探讨的,他认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趣,以人的动态和谐幸福为核心内容的,即:动态幸福观、和谐幸福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幸福观。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1997年首次提出的,它关注于人类美德和幸福,致力于人类积极品质和建设性力量的挖掘,改变了西方传统主流心理学过分关注心理疾病的消极病理性取向,使心理学的功能变得更加积极完善,并在世界范围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心理学的一股新思潮。由于积极心理学主张从积极入手,以发展个体的内在力量和美德等积极品质为主要目的,使其在教育目标上与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旨归具有内在契合性,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那么如何通过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将积极心理学有机整合到高校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中,将理论上的可能性转化为实践上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我校11级、12级学生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教学实践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和方法促进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探讨,总结出以下较为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希望能对这一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有所启发和促进。
一、幸福观大讨论
积极心理学认为拥有更多积极体验的学生,容易看到事件蕴涵的积极意义。因此,我们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中便引入了幸福观大讨论。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有其基本内涵的,但幸福却没有完全统一的概念。在幸福观大讨论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幸福本身没有固定不变的定义,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理解,让学生在开放式思维中去探讨幸福的涵义,激发思考和参与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头脑风暴法,即由全班同学都来充分思考并回答自己所理解的“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评价,通过多种观点的比较和碰撞,深化同学们对幸福观的思考。第二种方式是小组互动讨论,即小组同学课前思考何谓幸福、如何实现幸福等问题,然后在班上进行分享交流和交互式教学,各小组之间可以针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老师在这一过程中起着积极的引导和促进对话展开的作用。
这种开放、互动的德育对话具有一种生成性机制,可以不断促进学生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使对话指向更深刻、更富启发性的层面。而且,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开放式教学中体验成功、感受成功,可以改变师生间传统的主客体关系,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学们在幸福观大讨论中都各抒己见、积极踊跃地提出了多种看法。通过讨论,还启发学生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古代人是否比现代人幸福?如何提高幸福的质量?国内高校为什么没有开设专门的幸福课?
哲学家们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提出问题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再通过与其他同学的讨论和分享,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以及何谓幸福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从而达到了探究启发式教学的目的。
二、任务驱动教学
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提高学生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活动中的积极体验次数,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正向力量的发展,这种发展又有利于个体积极情绪体验的产生,从而促进个体的成长和生活幸福感的提升,因此积极心理学常把积极情绪体验的培养作为核心。任务驱动教学就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设计的,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课程主题设计教学任务,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特定任务相结合,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要求按学习小组完成任务,之后在班上进行交流、总结和提升。由于这种方法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能产生一种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活动,形成感知学习活动的良性循环,增强学习中的成就感、愉悦感,进而促进学生的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正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趣,这同时也是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内在宗旨。
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的“适应人生新阶段”部分的教学中,我们安排每个学习小组围绕“大学生活目标”这一主题制作小组海报。海报内容包括组名、组标、小组寄语和目标等,形式不限但要富有特色,从不同侧面展现出对大学新生活的憧憬和未来的理想。在经过小组展示和课堂分享环节之后,老师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启发同学们进一步深入思考理想、奋斗、奉献社会和幸福之间的关系,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理解。
三、情景剧教学
情景剧教学是指模拟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经过艺术的加工与整合,通过角色扮演、场景、人物、对话、视频等生动形象的手段表现一个故事情景,在故事中反映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现象或矛盾冲突,引发大家的思考。情景剧教学要求通过小组合作,自编、自导、自演情景剧,小组每个成员都必须担任一定的角色,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做观众和协助者。这一教学方式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话语境。同时,情景剧这一独特形式还有助于将宏大叙事与个体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建立个体与周围世界的真实关联,进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师生主体间的话语共享。
实践证明情景剧教学非常受学生欢迎和喜爱,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创造性和参与热情,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感受问题情境,有利于理论知识向生活实践的迁移,促进了学生的知行合一。另外,在情景剧的准备过程中,需要积极查阅相关资料,撰写剧本,经过多次排练,才能最终表演,这一过程加强了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合作与信任,也使课堂更加积极活跃,本身就可以说是一种快乐学习的过程。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学生参与度比较高的快乐课堂,也是一种很好的幸福教育活动。从更深层次讲,人生亦如剧,如何看待剧中的人、情节亦如何看待现实中的人和事,通过分析“剧中人”进一步分析“实践中现实的个人”的生活世界,有利于克服目前许多道德教育内容与日常生活存在巨大反差、不根植于鲜活的现实生活、无视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使道德教育变成“原则推衍”的苍白说教,缺乏层次性和生动性的问题。使同学们在亲身参与道德情景剧的素材搜集、稿本撰写和编导演绎的过程中更自觉、更深刻地去思考人生价值、道德原则与幸福观等问题,从而在寓教于乐中达到教学目标。
四、热点问题探析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个体应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有责任呼吁积极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社会舆论,遏止不良社会现象的蔓延,以提高公众的幸福感。在思政课堂进行社会热点探析也是一种较常用且较为有效的教学手段。但如何引入关于幸福观的热点问题呢?21世纪开头几年,人类有所觉醒了,被人类淡忘了多年的“幸福”一词,渐渐成了热门话题。据《生命时报》报道,哈佛大学自2004年开设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幸福课以来,这门课日渐火爆,成为哈佛选修人数最多、最受欢迎的课程。国内知名学者张尚仁先生于2008年在云南大学开设《幸福论》的选修课,学生选课热情非常高,在全国各地、各大媒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见,幸福问题已成为了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在十报告中四次提到幸福的概念,把“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作为我们的一个美好愿景和共同奋斗目标。在思政课的幸福观教育中,我们在结合热点问题探析的同时还将全国各地关于建设幸福新生活的实践作为鲜活的事例进行讲解或讨论。例如,通过结合学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从优秀共产党员干部幸福的基础、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优秀共产党员干部幸福的基本要求探讨优秀共产党员干部的幸福观。课堂上,我们还结合学雷锋活动,学习思考雷锋关于幸福的理解,使同学们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说“为人民服务”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观。
另一方面,随着西方经济危机的蔓延和持续,使得各国部分学者希望从东方思想里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出路,从而使东方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也是应该让学生学习了解的热点问题。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幸福观的论述,最有代表性的是老子的幸福观,通过对老子幸福观的研究,提炼出老子的幸福辩证法、何为幸福,老子幸福观对现代社会的意义等,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幸福观。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幸福观是中国人自身通过实践和理论探索总结出来的精华,这方面内容的研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题中应有之义。因此,通过思政课堂给学生讲解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幸福观内容,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和精髓,有利于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更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五、幸福观作业
积极心理学看重现实生活意义对提升幸福感的作用,主张通过自我决定的活动,为个体提供一些“制造意义”的机会,如义务支教、清扫公共卫生、到敬老院服务等,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存在的价值和奉献的快乐与幸福。
这一理念对于思政课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教育也很有借鉴意义。在以往传统的课程作业中,学生习惯于从书本或网络上查找答案,虽然可以起到知识性考核的作用,但对于培养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却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布置关于幸福观的作业时,我们首先要求学生一定要联系自身实际和社会实践来展开,各个小组要组织参加一次社会公益活动或志愿服务,变小课堂为大课堂,让学生在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实践活动中去体会什么是幸福,去自发地思考什么是正确的幸福观等问题,更能提升教学效果。
在思考题目的选择上,通常是选择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以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如:教育与幸福的关系;经济发展与幸福的关系;人际关系与幸福的关系等问题。要求回答时避免空谈理论,应用直白、通俗的话表达自身对于幸福问题的思考和理解。布置作业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什么是幸福等理论知识,而是为了让学生结合生活世界中的体验和感悟,去思考、探究和发掘生活中关于幸福相关问题的丰富意义和内涵。课后,教师再推荐一些关于幸福观方面的书籍给同学们进行课后阅读,如: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科伦理学》、约翰・格雷的《人类幸福论》、鲍吾刚的《中国人的幸福观》、老子的《道德经》、高兆明的《幸福论》、冯俊科的《西方幸福论》等,使同学们在全面了解和比较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认识和理解。
六、结语
幸福是人生的终极价值追求,人类追求的其他目标都是有原因的,唯独追求幸福是没有原因的。“每个人的意识或感觉中都存在着这样的原则,它们是颠扑不破的原则,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无须加以证明的……例如,每个人都追求幸福。”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发展,始终是同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联系在一起的。追求人类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这样的社会理想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的研究必然要从现实的人出发,对人的现实生活及其发展予以特别关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就是近年来人们在探析马克思等经典作者的思想,结合我们的具体实践,总结出来的重要理论成果,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令人关注的中国民众“幸福指数”问题和最近央视“你幸福吗?”问题采访引发的热议,都提示我们:正确的幸福观对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可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改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有益于大学生自我人格和世界观、人生观的完善与发展,从而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正向积极的幸福观的树立。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和方法引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不仅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才,还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在今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更加深入地去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
[2]姬兴涛,孙东梅,杜红.积极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整合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探索,2013,(3).
[3]叶德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浅析[J].教育评论,2009,(3).
[4]欧文辉.浅论优秀共产党员干部的幸福观―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的启示[J].世纪桥,2011,(17).
[5]欧文辉.老子思想对现代幸福观的启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6).
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范文1篇7
WANGLian-sheng1LUOMiao2
(1.JiangyinPolytechnicCollege,JiangyinJiangsu214405,China;
2.Jiangyin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ofJiangsuProvince,JiangyinJiangsu214433,China)
【Abstract】Generallyspeaking,psychologicalstatesofhighervocationalstudentsarerelativelycomplex,buttheuseofpositivepsychologycanhelptheclassteachertocarryoutthestudentwork.Classteachersshouldapplypositivepsychologytoguidestudentstodeveloptheirpositiveemotionalexperience,andhelpthemtofindtheirowngoodpersonalitywithdiverseeducationalmethodstocreateaharmoniousatmosphereoftheclass,andultimatelytoguidestudentslearnhappily,andcanbephysicallyandmentallyhealthy.
【Keywords】Positivepsychology;Highervocationalschool;Classteacher
1积极心理学与班主任工作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E.P.Seligman)在2000年1月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它英文名为PositivePsychology,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潜能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处于健康状态的普通人,它要求人们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塞尔格曼,2010)
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担负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任。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给予被教育者人格尊重,挖掘学生身上的潜能,让学生心灵不膨胀、不压抑,处于舒展状态。积极心理学的用法就是在实践中,帮助学生扬长避短,体现自身价值,使他们在成功的美德构建中完善其人格,我们必须首先关注学生学习中的心态,必须将其调节到一种积极的状态(任俊,2006)。这就涉及到班主任的工作,学生的心理主要由班主任来观察、留意。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班主任应该让学生能够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和生活,以达到学习更佳的效果,取得最佳的绩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体验到主观幸福感。通过快乐创造,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发展到他们的积极人格的培育和历练,发展积极的人格、乐观的精神,创造出积极的生长环境,进一步达到可以在更加积极的空间里发展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创造力。
2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经历了中、高考后,学生进入了职业学校进行学习,他们的普遍心理特点是在现实中,他们的心理状态与同龄人比较更为复杂而不稳定,表现为:(1)学业消极:由于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退而求其次进了职业学校;学习成绩一直达不到自己的目标;作业太难不能独立完成;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求知欲望得不到满足等。(2)人际退缩:不愿意参加班级、学校的活动,不喜欢与人交往。(3)兴趣狭窄:长期的被否定状态,使他们自己也否定了自己的其他才能,学习以外的其他能力得不到充分的表现。这些消极状态会造成部分学生抑郁感、焦虑感,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正是因为如此,班主任工作才更加重要。
3积极心理学在班主任工作的运用
笔者担任过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在多年的班主任实际工作中,充分运用积极心理学开展班主任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3.1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积极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学习进步的前提条件,为了让学生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班主任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应该培养学生两个意识,一个是参与意识,另一个是竞争意识。要让学生主动参与,首先要去除学生的依赖心理,要求学生不可作“容器”只管装,而要作海绵主动去吸。问题要自己发挥,答案要自己寻找,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上课时,能够积极鼓励学生认真思考,主动参与,努力竞争,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中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坚持民主管理,坚持和学生建立朋友式的平等关系。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是必须先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然后才是教育学生和管理学生。作为班主任,要有蹲下来与学生平等交往的勇气,具备引导和解决学生生理、心理困惑的能力,敢于把班级的组织和管理大胆地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成功,感受成功,找到自尊,培养自强,敢于创造。在与学生交流中,应该经常换位思考,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把握学生最敏感的心理,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目光、温和的语气、饱满的情绪去感化学生,在班级中创造和谐氛围。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和谐、融洽的基础。
总之,班主任既要用自己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去感染学生,更要善于利用情感、情境去陶冶学生,以激发其积极的情感体验,创设一个较大范围的和谐环境,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3.2创建积极的文化氛围
要善于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文化环境。如班主任常常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的“座右铭”,从学生中征集“学生心语”;在班级墙壁上设立“班级文化专栏”,用名人名言、学生反思、心理健康常识、发言稿、演讲稿等启迪学生思想智慧;把黑板报当作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充分展示学生的各类特长,张扬学生的个性。同时,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红五月”、运动会、义工岗位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学会合作、锻炼能力;能够积极通过电话采访等形式,与学生家长密切合作和交流,共同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
班级文化建设有重要的作用。第一,德育课堂对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一条非常好的途径。班主任在设计主题时,把握时代脉搏,抓住现阶段学生的思想矛盾、生活热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活动。寓教于乐提供了自我教育的机会,学生积极良好的个性得到了发挥和发展,而消极的不良个性受到抑制和排斥,使自我形象不断完善、成熟。第二,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一条佳径,此项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书本上没有的社会知识,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但切忌将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同一般的劳动任务。第三,班主任组织学生观看有教育意义的视频,要求学生认真听、快速记,并在新闻视频结束后,针对今日新闻中的焦点内容或是对自己有所触动的一条新闻展开讨论。
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与比赛。班级活动是一个班级生命力的具体体现。根据班级的不同阶段开展相应的活动,能使班集体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具体而言,可以开展一些文体活动,比如配乐诗朗诵会、文艺联欢会以及书法、舞蹈、体育活动等,还可以根据班级专业的特点,成立兴趣小组,进行团体训练,组织专业技能比赛,在引导学生专业进步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结与竞争意识。
4结论
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范文篇8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才忠喜(1973-),男,河北迁西人,牡丹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学生工作)“高校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建设”(项目编号:1252xs104)和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改项目“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2-XJ14088)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044-02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品格强项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它是当前心理学的最新进展,其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强调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品质、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待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和内在的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从而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促进社会的繁荣。可见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是从三个层面开展的:第一是主观层面,在这一层面上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感和满足(对过去)、希望和乐观主义(对未来),以及快乐和幸福流(对现在),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第二是个人层面,在这一层面上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积极的个人特质,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在积极的个人物质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是集中在形成这些品质的根源和效果上;第三是群体层面,在这一层面上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公民美德,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人际关系、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
二、积极心理学对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现
1.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途径。在高校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常常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游离于学校教育的其他工作之外,经常用管理取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上也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是开设理论课、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教育等,造成重管理轻教育,重结果轻过程,重视问题解决忽视心理需求,使思想教育效果不明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采取的方法一方面是取决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人性的根本认识,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及内涵的有深刻的理解。传统主流心理学的观点常常是这样的,把人比做动物与机器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把人当做精神病人看待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把人隐喻为一种信息加工系统是认知心理学的主要观点,这些对人性的认识与假设加剧了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对立,造成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常常处于被动状态。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多种基本需要,都重视自我发展,都存在巨大的潜能,都有积极向上的愿望,这种积极的人性观决定了高校思想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必将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2.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紧紧围绕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内容开展的,突出了政治性,而淡化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影响了大学生潜能的开发与思想素质的培养。“人人都是教育者、都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是积极心理学的观点,从这种价值取来看,积极心理学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在每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上和周围随时都能找到这些内容,从肯定学生的角度入手,挖掘学生的潜力,最后使这种积极因素内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力量。
3.突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体现就是以学生为本,其基本内涵就是把教育和大学生的幸福、尊严、自由、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促进人的完善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现代教育观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的人性论,这正是积极心理学的主要思想。积极心理学是把培育学生的优点作为教育本身的根本目标,力争发挥每个人的潜力,最终实现生活幸福的目标,从本质上说是它体现了教育的本来功能和使命,弥补了传统教育的缺点和不足。
三、运用积极心理学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
1.建立一支懂积极心理学的师资队伍。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很短,本土化过程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要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很好的应用必须建立一支精通积极心理学的师资队伍。一是在已有的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中通过培训提高,使其灵活掌握积极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的咨询中广泛应用积极心理咨询;二是通过校本培训或外出学习提高,对辅导员老师加强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和技能传授,使积极心理学能在他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加以应用;三是对班级的心理委员进行积极心理学知识教育,建立一支掌握积极心理学知识的朋辈心理辅导队伍,从而壮大积极心理学师资队伍。
2.营造积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积极的思想教育环境能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思想情操,是大学生积极进取的不竭动力。积极的大学生思想教育环境包括校园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公寓环境等等。在营造积极的思想教育环境的同时,还需要将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发展的环境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并使各种积极因素充分发挥作用,以形成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如开展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健康向上的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大学生成长的社会实践活动等。
3.开展积极心理学知识普及教育。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普通学生,重点放在问题出现之前的心理预防,如果让学生都掌握了积极心理学的知识,能对自身有正确的认知,随时发挥自身人格积极力量的作用,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自我调控能力和抗挫能力,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学习、生活、工作,在出现问题之前应能进行自我调节,从而把心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使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潜移默化地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4.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积极心理咨询和治疗模式。积极心理咨询是以挖掘大学生自身的潜能,激发大学生利用自身拥有的积极资源,促进自我知识内化的动力,实现心理品质的改善和素质提高的过程。以积极的思想开展心理咨询,把积极心理咨询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是对高校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补充,也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个性化化、独立性的特点,从而可以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每一个个体层面。积极心理咨询不是对大学生存在的不良品性听之任之,而是强调在教育过程中,更应关注大学生身上的积极品质,从而激发大学生自身的潜能,并加以引导使之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并在形成的过程中逐渐克服和改正自己的不良品行,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开拓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突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
[参考文献]
[1]周炎根,仲云香.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理论与改革,2010(1).
[2]李自维.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8).
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学;积极;教育工作
自从1879年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后就面临着三项重要的使命:治疗人的心理或精神疾病;帮助普通的人们生活得更加充实幸福;发现并培养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这三项主要使命都得到心理学工作者的同等程度地关注,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心理学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心理问题的研究之上。塞里格曼(SeligmanM.E.)在对人类的情绪进行的研究的主题中注意到,大约有95%的研究是关于焦虑、抑郁和偏见等负性情绪的研究。心理学正在逐渐变成一门带有消极性质的科学。事实上,心理学的研究重心的转移偏离了心理学本身的存在的意图,因为它让“很多心理学家几乎不知道正常人怎么样才能在良好的条件下获得自己应有的幸福”而积极心理学正重新回到心理学的本意上。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一)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谢尔顿(SheldonK.M.)和劳拉·金(LauraKing)认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他们的制定出的这个定义成功地描述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把它的研究重点放在了人本身的积极的方面,提出心理学应该从人的实际的、潜在的并且是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与美德出发,强调要以一种积极视角去对人的很多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方面的问题)重新做出合理的解释,进而可以激发出人们的内在的优秀品质和积极力量,并通过使用这些优秀的品质和积极力量去帮助那些有问题的人、普通的人或者是具有某些天赋的人,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最终让他们过上良好品质的生活。
(二)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所做的研究,以及荣格所做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却让这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断了。如果说赛里格曼1998年在美国心理学会上的发言拉开了积极心理学的行动的序幕,那么就可以说,辛德(SnyderC.R.)和洛佩兹(ShaneJ.Lopez)在2002年所主编的《积极心理学手册》的面世则宣告积极心理学的正式独立。而积极心理学比较正式地为世人所熟悉却是起源于2000年1月,当时塞里格曼(SeligmanM.E.)和西卡森特米哈伊(CsikszentmihalyiM.)共同在世界上非常著名的心理学杂志之一《美国心理学家》上发表了的《积极心理学导论》这一文章,这篇论文具体论述了积极心理兴起的主要的原因、主要的研究内容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等。
其后,又有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促进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正像赛里格曼所说:“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目前,积极心理学正以一种蓬勃的态势影响着社会上许多的领域,并且成功地在全社会掀起了一场积极的运动,积极心理学中的很多观点都已经渗透进了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不同的领域中,而且还对其中不少的理论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积极心理学主要的观点
(一)使心理学的价值观趋于平衡状态
积极心理学既可以被认为是对消极心理学的一种反对,更可以认为它是对当代心理学的研究价值的一种重新的回归。从一定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学是充分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倡导了积极的人性论。它扭转了消极心理学太过于偏向问题的取向的不平衡性,真正地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就具有的功能和使命,即是使所有的人的潜力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并能过着幸福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并不是把人的优点当成是克服其自身的缺点的工具,而是强调把培养人们的积极的品质作为社会科学研究自身的根本目标,这种改变不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人的和谐发展都是极其有利的。从根本上说,心理学的一个特别重要的任务就是预防可能的社会问题的出现,但是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的预防观却总是着眼于对社会成员产生不良影响的外部环境(如家庭的破裂、大众传媒不良的导向问题等),并从外部制定许多的制度规范作为改善措施,以期望用这种方式去预防社会问题的出现。积极心理学提出了一种新的预防观,就是提倡让人们去“自己防自己”。塞里格曼等研究发现只有人本身具有的积极的品质和积极的力量(比如对未来满怀希望、有爱心、胜任能力、乐观开朗、有勇气、对工作热情等)才是预防问题产生的最好的工具。
可能有许多的人认为积极心理学的提出就好像意味着在它之前的心理学都是具有一定的消极性的,事实上,这种理解是不对的,并不是积极心理学的原意。积极心理学只是想告诉人们,心理学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偏向于研究问题,研究消极的方面。积极心理学是现实主义的,它从来不声称人类的所有本性都是光明而美好的,它只是提出了一种更加平衡的观点。Keyes等认为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的人都在过着一种理性的生活并且有能力让自己活得更加美好和更加旺盛,即便是当他们——尤其是在他们——面临着各种挑战、挫折与困境的时候。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幸福的生活都是相似的,不幸的生活各有各的不幸。”因此,我们与其花大把的力气去探寻不幸的各不相同,还不如先思考一下幸福的普遍相似性,或许对我们更有启发。
(二)强调每个人的积极力量
积极心理学提出用一种开放的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强调心理学要着力于研究一个普通的人所具有的积极力量。人的积极力量不是仅仅只包括人格方面的某些特质,它还包括有人在正确的时间能够正确地运用自己的各种技能与资源,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或者是去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困难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为了得到好的结果而能够灵活地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要去研究人类或者是人类社会的积极力量,具体地来说,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研究积极力量:首先,在主观层面上,积极心理学提出心理学要研究个体在看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的主观体验;其次,在个体层面上,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要研究的是积极人格;再次,在集体层面上,积极心理学倡导要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目前主要是研究了家庭、学校等组织系统,并提出这些系统的建立都是需要以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人们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为原则的,也就是说,这些系统的建立要把人的主观幸福感作为其出发点和归宿。
(三)提倡对问题做积极的解释
积极心理学提出要对个体或社会所出现的问题做出一种积极性的解释,并进而使个体或社会能从其中得到积极的意义。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问题本身虽然不能使人类获得一些力量或者是某些优秀的品质,但是问题的出现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现自己优秀的品质以及获得潜在能力的机会。正是这些“问题”在帮助我们有所成长。由于我们并不总是生活在一个相当安全的世界里,因此,我们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的或那样的问题。当问题出现后,作为一个自在的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选择自己的思想的自由,也就是说,可以对问题做出与他人相似的或是有别于他人的自己的理解。例如,在解释一件我们“办砸”了的事的时候,我们既可以选择从它不好的一面去看,当然更可以选择从它好的一面去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消极与积极可以被认为是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关键还是在于你的关注点是什么以及你如何去看待它、解释它。
正如马斯洛说的那样,心理学应当成为一门具有更多的积极和较少的消极的科学,它应当有一个较高的主题,而不要对人类所具有的种种崇高的潜力有所顾虑。积极心理学的主旨是帮助人们能够生活得更加美好,绝不仅仅只是普普通通地活着,生活得幸福才是每一个人活着的真正的意义之所在。
三、积极心理学对教育的启示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纠正缺点,使有问题的人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二是使人具有一定的知识、能力和社会道德;三是对人进行鉴别,并能够让天才得到充分的发展。而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心理学的主要使命的回归正巧契合着教育的目的,因此,笔者从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出发来谈一下它对教育的一些启示:
(一)用一种发展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位学生
积极心理学强调我们要关心普通人在良好的条件下如何才能获得更好地发展、生活的更幸福,使人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积极心理学主张可以通过促使教育者改变这一途径,使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让教育者能用一种发展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位学生,看到他们的优点,挖掘他们的潜能。因为在以往的大多数教育活动中,我们更多地看到问题,看到他们的缺点,而没发现他们的闪光之处,比如说他们的勇气、善良、乐观等等。事实上,在教育中,我们需要而且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当学生身上出现问题时,要相信他们能通过自身的积极潜能能克服问题,进而有所成长。
(二)对学生的“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
积极心理学家赛里格曼在大量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可以将人的解释风格分为“乐观型解释风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赛里格曼认为当人们面对挫折和失败时,所有的人都会进行归因,也即去寻求事情发生的起因。“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一般来说会觉得挫折和失败仅仅是暂时的,是由于外在原因引起的,自己如果下次注意或者是努力了就不会出现现在这样的结果,而且觉得这种挫折和失败就只限于在此时此地才会发生;而“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却将此次的挫折和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可改变的因素,是永久性的,是由于自身内在的原因导致的,并且这种挫折和失败是具有扩散性的,会影响自己做其他事情的结果。
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看到学生问题的两面性,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换一个视角会看到不同的事物。例如,桌子上有半杯水,乐观的人会觉得太好了,还有半杯水;而悲观的人会想只剩下半杯水了。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是一种机遇,它为学生们提供了一次开发潜在能力和优良品质的机会。当问题出现时,教育者们要从中发现学生成长的契机点,还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从而促使他们朝着完善自我的方向发展。
(三)要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
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范文1篇10
1积极心理学概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的研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马斯洛、罗杰斯等倡导的人本主义思潮,以及其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为现代积极心理学的崛起奠定了理论基础。心理学家KennonM.Sheldon和LauraKing曾经给了积极心理学一个明确的定义: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3个层面:(1)主观层面。从主观体验上研究人类的满意感,幸福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重点是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以及充满希望地乐观面对未来。积极心理学认为,弹性个体会从消极情绪体验和压力中迅速有效地恢复,并灵活地改变以适应环境,就像弹簧那样伸缩、弯曲,但却不会损坏。
(2)个体层面。研究人格中所包含的积极方面和积极特质,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爱的能力、工作能力、对美的感受力、勇气、毅力、宽容、创造性、洞察力等。积极心理学家们认为,人不必始终盯着自己的缺点不放,应该发挥自己的优点,培养出各种卓越的能力。
(3)群体层面。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健康的家庭、有效能的学校、关系良好的社区、以及安定的社会等,使公民具有责任感和利他主义,从而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感受到最大的幸福。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经验是在其所存在的环境中获得和体现的,进化的环境塑造了人类的经验。
2高校贫困生的现状
所谓高校贫困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及其相关生活费用,或者基本生活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标准的学生。贫困生往往性格孤僻内向,有自卑心理。进入大学后,很多贫困生仍属于埋头苦学型,与老师、同学缺乏沟通,面对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相对于其他同学,他们较少参与其中。久而久之,贫困生难免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1)坚强的外表与脆弱的心理时刻伴存。
(2)过强的自尊与过度的自卑感如影随形。
(3)独立的外表下掩饰的封闭内心。
(4)逃避集体活动,游走在大学的边缘。
(5)面临就业压力大。
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路径
贫困生虽然都遭遇经济困难,但其心理状况却大不相同:有些贫困生在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下沦为经济和心理的双困生”[1],有些贫困生却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出坚强勇敢、乐观拼搏的积极心理品质[9-11]。我们应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贯穿于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单纯的让学生克服缺点、纠正错误、改造问题,更重要的是发掘、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并付诸实践,让其充分体验积极心理、积极情绪和积极品质带来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享受,提高其应对消极事件的能力,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达到优化心理品质的目的。
(1)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精神:走进贫困生的心灵世界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走进贫困生的心灵世界,方能显示其助人成长的影响力。过去我们批评传统德育见物不见人”,反观当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在重复同样的错误,就是常常以教育者的角度,而非以学生的需要去设计心理辅导内容,致使心理辅导缺乏针对性。在心理辅导活动中,教师比较重视辅导活动的形式设计、技术运用,忽视贫困学生的反应和提问。以个别辅导为例,有的老师在进行辅导和咨询时,教师往往不是耐心的倾听贫困学生吐露心声和烦恼,而是经常打断,一味教导,听得少讲得多,背离了辅导人文关怀的基本精神。因此,只有走进贫困生的心灵世界,知道他们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和做些什么,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寻找到符合贫困生成长需求的辅导主题。
(2)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塑造贫困生的积极人格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激发和强化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使之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一方面,通过对贫困生实施挫折教育,就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挫折观,认识到遭遇挫折是人人都要经历的,对挫折的认知和遇到挫折后的处理方法才是人生成功的关键,学会自信与乐观。另一方面,运用赏识教育,采用肯定的态度、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语言来挖掘贫困生的自身积极因素,加强贫困生的主观满意度、自我决定性、积极防御机制等积极人格特征的培养,使贫困生拥有积极人格。
(3)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拓展:关注贫困生的积极体验
班级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多样性途径,其目的就是为贫困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在生活实践学会应对生活挑战与危机,获得积极的人生经验。通过多渠道的生活实践,使贫困生相信生活事件的必然性,让贫困生相信经历挫折的必要性,提高贫困生对过去的满意度。另外,帮助贫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唤回贫困生的自信心,树立贫困生乐观展望未来的心态。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回报,学会体谅,学会责任,学会付出,学会赞美等,生活需要体验,体验活动给贫困生带来快乐,促使他们在实践中收获,在体验中成长。
(4)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深化:积累贫困生的幸福指数
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宽恕;乐观;善良;仁慈;利他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142(2013)04-0151-06
一、引言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理论观点是:人类的各种心理特质本质上都是积极的。在过去十多年的研究中,积极心理学也紧紧围绕这一观点对人类的积极心理特质开展了三方面的研究:在主观层面上,注重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感和满足(对过去)、希望和乐观(对未来),以及快乐和幸福流(对现在);在个人层面上注重积极的个人特质: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未来意识、精神性、天赋和智慧;在群体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教养、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积极心理学认为,这些普世性的心理特质犹如打开人类幸福大门的钥匙,只要有效地干预和塑造这些心理特质,就能有效地促进人类的幸福。
然而,近年来一些心理学家在研究实践中却发现,积极心理特质并不一定总是导致积极的结果,积极心理特质也有其消极影响的一面,一些被认为是积极的心理特质,如宽恕、乐观、仁慈、善良、利他等在有些情境中不但不能增进个体的幸福感,反而还削弱了个体的幸福感,从而他们提出了心理特质没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心理特质的效用有赖于其发生的关系情境的与积极心理学相异的观点,并在心理学界引起了心理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争论。
鉴于积极心理特质的积极效应已在以往的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得到了有效证实,故不再作具体阐释,本文将主要依据后一种观点,从宽恕、乐观、仁慈、善良、利他等方面人手,重点对当前心理学领域有关积极心理特质消极效应的研究结果进行梳理与总结,以方便人们更好地理解心理特质的本质,并以此为基础,对积极心理学的未来研究提出有益的思考。
二、积极心理特质消极效应的相关研究
从1998年积极心理学研究伊始,积极心理学家就提出了最雄心的计划,即通过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特质和潜在力量以帮助人类获得美好生活。然而,正当积极心理学家为发现了人类的多种积极心理特质,并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了积极心理特质的积极效应而欣喜时,另一些心理学家却提出了不一样的观点与证据,即积极心理特质在有些情境中存在着消极效应。
(一)宽恕的消极效应研究
宽恕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心理特质之一。研究显示,更宽恕的个体显示出更好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如Witvliet,Ludwig和VanderLaan研究发现,宽恕对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都有着有益的影响。Toussaint,Williams,Musick和Everson采用全国性的美国成年人样本研究发现,宽恕与心理压力呈负相关,与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其他研究也显示,宽恕与更好的关系幸福感联系紧密。如Fincham,Beach和Davila研究发现,妻子的宽恕与丈夫自我报告的情感交流的提升呈正相关。
然而,来自临床心理学的研究证据显示,宽恕并非总是积极有益的。Gordon,Burton和Porter对家庭暴力避护中心妇女的研究发现,更宽恕的妇女报告更有可能回到施虐的丈夫身边去,从而更可能遭受新一轮的身体或心理上的虐待。McNulty研究发现,在结婚的最初五年中,更少宽恕的夫妇经历与他们的配偶对其施加的心理和身体上的虐待在频率上有所下降,而更多宽恕的夫妇在那几年中所经历的心理和身体上虐待的频率呈稳定或是逐渐上升的趋势。在临床心理治疗中也发现,在治疗过程中,咨询师与来访者探讨宽恕时会引导来访者与其具有虐待倾向的配偶重新建立关系,从而使来访者可能受到进一步的伤害。Stover在研究了家庭暴力现象后指出,在这些家庭中,往往存在着“伤害-道歉-和解-再伤害-再道歉-再和解”的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此外,McNulty采用72对新婚夫妻作为样本研究发现,虽然宽恕最初与婚姻满意度呈正相关,但是,夫妻的宽恕与他们婚姻满意度变化之间的关系主要取决于他们的配偶对其直接的、不友善行为的发生频率(如讽刺,侮辱,诅咒等)。在那些配偶很少出现不友善行为的夫妻之间,宽恕能够帮助他们保持较高的婚姻满意度;但是在那些配偶频繁出现不友善行为的夫妻之间,宽恕则与他们婚姻满意度的下降有关。Luchies,Finkel,McNulty和Kumashiro的一项实验研究还为宽恕的情境影响提供了因果证据。在该项实验中,被随机分配到相信他们已经宽恕了一个已经改过自新的犯法者的实验组的被试,报告其体验了自我概念清晰性(Self-ConceptClarity,SCC)的增加;而随机分配到相信他们已经宽恕了一个没有改过自新的犯法者的控制组的被试,则报告体验了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减少。宽恕对配偶施虐后的自我辩护的影响似乎也取决于配偶的心理特质。McNulty和Russell的研究显示,夫妻双方对配偶的宽恕倾向与配偶之间合适程度的相互关系,能够有效地预测在最初的两年婚姻中配偶是否会继续心理上虐待的改变程度。对满意配偶进行宽恕,与配偶继续采用心理虐待的下降存在相关;而对不满意配偶进行宽恕,则与配偶继续使用心理虐待的增加存在相关。
(二)乐观的消极效应研究
乐观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另一核心内容。研究显示,乐观与个体幸福感和人际幸福感呈正相关。如Brissette,Scheier和Carver研究发现,乐观与压力和抑郁的减少有关。Srivastava,McGonigal,Richards,Butler和Gross研究发现,更乐观的夫妻比那些较少乐观的夫妻能够从他们的配偶那里感知到更多的心理支持。积极心理学将对现在的乐观解释也看作是积极的,如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认为乐观是一种解释风格,并把解释风格分为两种:乐观解释风格(OptimisticExplanatoryStyle)和悲观解释风格(PessimisticExplanatoryStyle)。研究显示,对不愉快的经历作出相对乐观的解释能够提升个体幸福感和人际幸福感。如Golin,Sweeney和Shaeffer研究显示,倾向于将不愉快事件的原因看作是较少整体的和较少稳定的大学生,两个月后经历了更少的抑郁症状;Karney和Bradbury研究显示,已婚夫妇对他们配偶消极行为的归因更加外部化,更少整体性和更少稳定性,这则与夫妻之间保持更加满意的关系存在相关。
然而,一些心理学研究显示,乐观和对理想结果的预期可能会产生有害的结果。如Gibson和Sanbonmatsu研究显示,乐观主义者更少远离――即使是在预期的失败之后,他们还会继续投入到下一轮的之中。Isaacowitz和Seligman研究发现,与年轻人和中年人的乐观性积极心理暗示相比,老年人的乐观则与过去一段时间内不断增加的抑郁体验相关,即乐观越多,由失望产生的抑郁症状也越多。研究发现,采用乐观的方式解释消极经历产生的原因也并非总是有益的。如Steele,Spencer和Aronson研究指出,对个体自己消极行为的乐观解释可能损害了个体寻求改进的动机。Truman-Schram,Cann,Calhoun和Vanwallendael有关夫妻关系的研究表明,那些对配偶的消极行为进行外部归因的妇女,具有再次遭受心理或身体上虐待的危险。研究还发现,乐观和对理想结果的预期对幸福感的影响取决于问题发生的情境。如McNulty和Karney采用82对新婚夫妇作为调查样本,研究显示,对理想结果的预期(即提升婚姻满意度)与满意度的高水平有关,这些对婚姻满意度变化预期的影响取决于夫妻证实他们能够改善夫妻关系的能力。虽然对理想结果的预期会帮助那些试图在思想与行动上看起来是满意的夫妻保持满意,即多为对方做出积极的贡献,抑制批评对方,但是,同样的预期却导致了那些缺乏这些关系改善技巧的夫妻满意度的下降。
(三)善良的消极效应研究
积极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证实了个人内部和人际间友善的好处。如Buchanan和Bardi研究显示,与控制组被试相比,实验组的被试每天做出各种善事,连续10天,他们的生活满意度会显著提高。Pasch和Bradbury对亲密关系的研究也显示,夫妻之间的友善行为与更高的关系满意度呈正相关。研究还发现,即使是对自己友善也能显著地提升幸福感。如Leary,Tare,Adams,Allen和Hancock研究发现,具有自我怜悯倾向的人,或是对自己很友善的人,在做了错事之后,比那些具有较少自我怜悯的人报告更少的消极情感。
然而,另有研究显示,善良也具有不利的影响。例如,有关大多数人利益决策的研究显示,当进行囚徒困境的游戏时,随着游戏的发展,更善良的游戏者(即那些更倾向于合作的人)经历了更多的心理竞争。其他研究显示,不友善反而能够为关系提供利益。例如,Karney和Bradbury采用成长曲线模型显示,在问题解决的讨论期间(如拒绝、批评),妻子越是倾向于采用不友善的行为,在4年中经过8项婚姻满意度的评估后,在丈夫和妻子之间预测了更加稳定的婚姻满意度。Maisel和Gable报告,夫妻一方对另一方关系满意度影响的人际支持取决于接受者对人际支持的回应程度。当该人际支持被看起来是对另一方需要的即时回应时,人际支持与关系幸福感有着正相关;当该人际支持看起来不是对那些需要的回应时,它与关系幸福感存在着负相关。纵向研究显示,不友善的行为是有害于还是有益于人际关系,都取决于这些人际关系的性质。如McNuhy和Russell研究显示,即使是在问题解决的互动期间,不友善行为与起初的婚姻满意度存在负相关,夫妻之间的不友善行为(如批评配偶,拒绝配偶)与婚姻满意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夫妻在他们的婚姻中所面临的问题的严重程度。在面临相对较小的问题时,夫妻之间的责备、支配以及拒绝他们配偶的倾向能够有效地预测夫妻之间婚姻满意度的较大下降;而在面临更加严重的婚姻问题时,那些同样的不友善行为能够预测夫妻之间更加稳定的婚姻满意度。McNuhy,O'Mara和Karney的研究认为,这种关系的出现是因为在具有更加严重问题的婚姻中,消极行为反而促进了那些问题的有效改进。
(四)仁慈的消极效应研究
积极心理学将仁慈视为个体重要的心理特质。例如以一个遭受身体虐待的妇女为例,在接受积极心理治疗的过程中,要想让她们从夫妻关系中获得利益,咨询师的基本治疗策略是:(1)将配偶的消极行为归因为外部因素,而不是配偶本身的性格特质;(2)对未来关系保持乐观态度;(3)宽恕配偶的虐待行为;(4)记住与她们夫妻关系的积极经历而忘记与她们夫妻关系的消极经历;(5)仍然深信她们的配偶。实际上,这种治疗策略在婚姻治疗中被称为“关系增进”,即试图通过反复教育夫妇这种仁慈的方式从而有效地促进夫妻关系的一种治疗方法。
但是其他研究表明,仁慈的效用也是情境化的。例如,针对临床心理治疗中常用的仁慈唤起的方法,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仁慈的策略可能会伤害这些遭受身体虐待的妇女。如果不采用这种仁慈的思维方式和行动策略,这些妇女反而会从中获益,如:(1)将配偶的虐待行为归因为他们的性格特质而不是外部因素;(2)预期虐待还可能会继续发生;(3)不宽恕虐待者;(4)记住虐待行为;(5)不再深信他们之间的婚姻关系。McNulty,O'Mara和Karney采用一项以82对新婚夫妇为被试的纵向研究以及另一项以169对新婚夫妇为被试的纵向研究显示,即使对配偶的不愉快行为的仁慈与婚姻满意度有着正相关,但是这些仁慈品质对婚姻满意度改进的影响取决于配偶们在他们的婚姻中面临的问题的严重程度。更具有仁慈品性的夫妇(即认为配偶不应该为不愉快的行为负责),在面临相对较小的问题时,较大地削弱了他们的婚姻满意度。相反,具有较少仁慈品性(即认为配偶应该为不愉快的行为负责)的夫妇,在面临更加严重的问题时,反而增进了他们的婚姻满意度。究其原因在于,这种交互影响被通过改变问题的严重性而得到缓解了,在严重问题的情境中,具有较多仁慈品性的夫妇经历了婚姻满意度的下降,是因为他们的问题仍然保持严峻;在严重问题情境中,具有较少仁慈品性的夫妇经历了更加稳定的满意度,是因为他们的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
(五)利他的消极效应研究
积极心理学认为利他是一项关键的积极心理特质。个体的利他行为不仅能够获得来自社会的、他人的和自我的奖励,而且能够避免来自社会的、他人的和自我的惩罚;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利他行为本质上是个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利益,同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进化论还为利他行为提供了神经生理依据。当目睹他人陷入困境时,旁观者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人的焦急、痛苦,这种情绪上的自动唤起会激活大脑中的一类神经元,导致“共情”体验,而当看到受助者脱困后如释重负、欢喜庆幸时,“共情”机制又会让助人者感到好像是自己转危为安的轻松与满足,这些正是人们感到幸福的情绪基础。
但是并非所有的证据都指向利他是有益的,研究发现,在某些情况下利他动机和行为反而会损害集体的幸福感。如Batson研究发现,当被试为该组的一个成员感到深切同情时,其情绪促进了利他行为,从而使他分配了更多的资源给那个成员,而损害了作为整体的集体利益。Batson,Klein,Highberger和Shaw研究表明,利他动机能够引导人们违反他们自己的道德原则而损害其他人的利益。在一项实验中,实验组的被试被随机分配的任务是为身患绝症的儿童感到同情,这些儿童正在候诊名单上排队等待接受药物治疗,而接受治疗后他们的生活质量将会大幅度地提升,结果发现,即使被试知道这样做是错的,但是他们仍然更可能允许这些身患绝症的儿童在候诊名单上跳到其他儿童的前面而率先接受药物治疗。
总之,从以上研究结果来看,许多积极心理特质确实有其消极的一面。宽恕、乐观、善良、仁慈和利他这些积极心理特质虽然对增进个体的幸福感方面有着积极的效用,但是在有些情境中,如果不善加干预和应用,它们也确实存在着消极效应,为个体或他人的利益带来损害,这也为一些心理学家提出反对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提供了有效的实证依据。
三、评析与展望
(一)评析
综上来看,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是人的心理特质都是积极的,都能产生积极的效应。积极心理学也正是利用人类这些内在的积极心理资源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人类的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不能否认,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主张对于心理学从消极模式转向积极模式,从关注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转向关注人类的幸福与尊严起到了历史性的推动作用。但是从以上众多的研究证据来看,积极的心理特质并不一定总是导致积极的结果,在某些情境中,积极心理特质能够有效地增进个体的幸福感,但在某些情境中,积极心理特质却会损害或削弱个体的幸福感。究其原因在于,积极心理学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个体长期生活的关系情境,忽略了情境因素对积极心理特质的调节作用,倘若将心理特质置于相互作用的关系情境之中并多加以长时期的纵向追踪研究,那么可以发现,这些所谓的积极心理特质并非都是积极的,反而会造成负面的影响。毕竟,人的行为不完全是由人的心理意识所决定的,相反,它是由心理意识与人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所共同决定的。与之相似,人的幸福感不仅仅是由人们的积极心理特质所决定的,相反它还由积极心理特质和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所决定的。不能否认的是,积极心理学在其研究过程中,过于强调心理学的积极取向,而忽略了消极取向的影响,过于重视积极心理特质的积极价值,而忽略或回避了积极心理特质的消极价值,造成了心理学研究中的“积极性偏差”。这也告诉我们,当讨论积极心理特质是否是积极时,积极心理学研究者还应该更理性地思考这些心理特质所发生的关系情境因素。
(二)研究展望
虽然以上这些研究结论尚不足以动摇积极心理学在当今心理学研究热潮中的主流地位,但其作为一种不同的声音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偏差起到警示或是补充的作用却有着另一番意义,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未来走向也提供了一种新的看问题的视角。
首先,积极心理学研究应该重视情境因素对积极心理特质的调节作用。心理特质并非生来就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它们对幸福感的影响取决于个体所处的环境。反观之,当前积极心理学对心理特质研究的重要缺陷之一是,过多关注心理特质情境影响的主效应,而较少考查心理特质情境影响的交互作用。正如Gable和Haidt所言,“积极心理学必须超越对主效应(乐观、幽默、宽恕、好奇)的描述性研究,注重大多数心理学者所认可的复杂交互作用的研究”。在有些情境条件下,积极心理特质可能不但不会促进人们的幸福感,反而会削弱他们的幸福感。如果仅停留于心理特质对幸福感影响的主效应研究,只能发掘积极心理特质的单方面效用,造成“积极性偏差”。因此,在进行积极心理特质的干预研究时,应该设计多种任务情境,考虑多种干扰变量;在进行积极心理治疗时,应该考虑被试的多种具体生活环境;在进行相关研究结果的处理时,应该考查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只有将积极心理特质置于不同的情境中,考查多因素的交互作用,检验潜在情境的调节作用,才能有效地促进心理学家对心理特质效应的完整理解。
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范文篇12
关键词:心理;教育;行为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
1.积极心理学的定义。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这股思潮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塞里格曼・谢尔顿(KnnonM.Sheldon)和劳拉・金(LawraKing)。他们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其矛头直指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2.积极心理学的背景与现状。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渊源,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就曾倡导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人本主义思潮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对积极心理学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全球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物质财富极大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精神追求却相对落后,负面心理层出不穷,而传统心理学许多理论似乎只把人当作动物或机器,而忽略了人内在的潜力和主动性。因此,积极心理学就在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客观社会环境的呼唤以及传统心理学研究的片面化等情况下应运而生。《美国心理学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等杂志分别在2000年和2001年发表了积极心理学专辑。1998年11月,在美国召开的第一次积极心理学高峰会议明确了积极心理学今后的发展方向―――成为世界性的心理运动。积极心理学在短短几年内,已从美国扩展到加拿大、日本、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地,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受到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关注。
二、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
1.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极其关注的中心之一。对于积极情绪,B.L.Fredrick(1998)提出了拓延―――构建(broaden2and2build)理论,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都有拓延人们瞬间的知―――行(thought2action)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同时,其他实验研究表明,积极情绪拓延了知―――行的个人资源,而消极情绪则减少了这一资源,而且,积极情绪有助于消除消极情绪。当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2being)、快乐(happiness)、爱,等等,都成了心理学研究新的热点。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自己对于本身的快乐和生活质量等“幸福感”指标的感觉。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间关系的追踪研究表明,只有3个月内的生活事件会影响主观幸福感。对于生活事件男女两性有相似的反应,但也存在着一些性别角色的效应:女性持续地体验到琐细的小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而男性则更倾向于受近期的整体条件的影响。关于人格因素对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发现,与主观幸福感联系最为紧密的人格特性为信任、情感稳定性、控制欲、耐性等等。跨文化研究表明,人格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情绪成分的影响是泛文化的,而对于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的影响则是受文化影响的。
2.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志。在积极心理学中,积极的人格特性(positivepersonality)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兴趣。Hillson和Marie(1999)在问卷研究的基础上将积极的人格特征与消极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1)正性的利己特征(PI:positiveindividualism);(2)与他人的积极关系(PR:positiverelationswithothers)。前者是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后者则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积极个性特征中,引起较多关注的是乐观。
三、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应用领域
1.积极教育。积极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强调教育并不只是对学生纠正错误、改造问题、克服缺点,而主要是发掘、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包括外显的和潜在的),并在实践中进行扩展和培育这些积极品质。积极教育就是要创建一种教学环境,让学生的主动性、思考能力、热情、勇气、坚强等得以充分发挥,而不是给予过多的约束、控制。另外,积极教育的目标是把所有人尽可能地建设到一个他可能达到的理想状态,这一理想状态是依每个人具体情况制定的各自可能达到的动态的理想状态,不求一致,但求尽力。
2.积极心理治疗。塞里格曼(Seligman)(2002)在《积极心理治疗手册》中提到“积极心理治疗”主要是指积极心理学思想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运用,并不是指某一特定的疗法,而是一种反对过去以问题为核心的病理性心理治疗,提倡把注意力集中在增进和培养人自身的各种积极力量。积极心理治疗吸收了东方佛教、道家和禅宗等思想,着眼于冲突、烦恼和苦恼的积极面,致力于加深自我认识,接纳自己,从而建立自我信任和安全的新生活模式。诺斯拉特・佩塞施基安在《积极心理治疗》中提到了积极心理治疗的五个阶段:a.观察/保持距离阶段;b.调查阶段;c.处境鼓励阶段;d.语言表达阶段;e.扩大目标阶段。
四、积极心理学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积极意义积极心理学倡导探讨人类的美德、爱、宽恕、感激、智慧等,以及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引导人们不断地发展自己,使普通人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促进个人,团体和社会的繁荣,这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从理论意义上来说,积极心理学弥补了心理学知识体系上的空档。心理学长期以来注重研究人类的消极一面,例如病态心理的治疗,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心理学的发展。积极心理学的诞生拓宽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打破了固有的思维模式,为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现实意义上来说,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引导人们实现自我、幸福生活和健康、和谐发展的心理学。它强调人性的优点和价值,探索人类的美德,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生活,发展和发挥潜能和实现价值。积极心理学批判传统心理学把人比作机器和动物,认为人要么有本能驱动要么有环境决定的被动的、消极的人性观,它注重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类固有的潜在的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它的诞生为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导向。
参考文献:
[1]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