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范例(12篇)
植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园林规划;植物;多样性;生态安全;景观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当前追求高品质生活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潮流,无论是优化居住环境、减少污染还是构建充满魅力的园林城市都成为了当前城市规划的必然选择。园林城市的规划意味着将自然引入城市,带给人们更好的生活享受,园林规划所构造的多样化生态系统与多物种将会增强城市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生态环境稳定性,具有多重积极意义。不过随着园林规划的积极开展,其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植物多样性选择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下面我们结合园林规划实际情况对植物多样性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对策。
1园林规划中植物多样性存在问题分析
城市园林规划引进了众多植物,这些植物的引进种类多、引进方式多样化、引进规模大,给城市生活和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了不少积极影响,但是同时也出现了诸如不经实验引进、破坏生态环境稳定、驯化间隔过短等问题,虽然短期内有利于构建园林城市,满足其对多样化植物的需求,但是混乱无序的局面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下面我们结合实际情况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城市园林植物选择和引进并非简单的绿化工程,其中涉及到城市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对植物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估,是一项技术要求高、科技含量高的工作,只有在确保适应性试验和风险评估过关之后才能够进行引进。随着园林规划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升,新植物的引进越来越多的重视商业价值与观赏价值,对于生态价值和风险则大为忽略,逐利环境下,大量植物被非法推广。这种局面无疑是由于我国绿化植物引进制度和监督制度的缺失所致。目前除了《植物检验检疫条例》外,我国有关绿化植物引进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和监督机制建设尚不完善,由此增加了植物引进的风险[1]。
比如前些年引进的加拿大一枝黄花、三裂蟛蜞菊、凤眼莲等已经对不少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生态失衡、植物泛滥等情况屡见不鲜。初步统计显示,我国外来杂草共75属107种,其中就有62种是作为观赏植物、药用植物、蔬菜、饲料、牧草等引进的[3],这些惨痛教训再次敲响了盲目引进的警钟[2]。有调查显示,我国目前已经引进的百多种植物中超过一半是作为观赏性植物、经济性植物引进,但是在引进之后其结果和效益不如人意者众多,这就是无序机制带来的严重问题[3]。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积极引进了不少外来植物,但是在营造多样化园林效果上并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是由于引进工作过于重视数量的增加忽略了种类所致。所以,目前我国众多城市园林规划工作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植物种类单一问题,虽然某些地区城市及其周边自然生态环境中植物多样性种类超越一千种,但是大多数地区还是在四百种以下,其中能够应用于园林规划的绿化植物则更加少。大规模植物引进乱象中种类少问题严重,植物品种过于局限于其中几种,各地盲目跟风现象屡屡发生,尤其是城市街道两旁树木的引进,除了常见的木棉、爪哇美人树、洋紫荆、凤凰木、羊蹄甲等,剩下的种类十分单调,也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4]。
在多样化植物引进上,园林规划要考虑到植物本身对当地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的适应性,以及其服务于城市园林规划的功能性,只有在因地制宜基础上,才能够完成规划目标。但是国内多数地区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盲目抄袭现象,在植物品种的选择上、园林绿化的设计上,类同情况比比皆是,一种植物的引进会迅速波及到很多地区,对于植物本身的适应性、经济性和功能性则较为忽视。这种情况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不同地区植物的种类分布特色,同时还会造成生态环境失衡与资源浪费,弱化了园林城市的构建特色。
城市园林规划作为城市民生工程的重点组成部分,是打造本城市特色的特殊工程。我国国内很多城市的园林规划工作者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过分欣赏外来植物、忽视本地植物的问题,对于本地乡土植物引种驯化的忽视,对于外来植物的过度青睐,造成了诸如无序引进、生态环境失衡、物种排挤甚至灭绝等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地多样化生态格局的营造,还可能会带来一系列外来物种侵略等问题。所以,重视本地物种地位,对于营造稳定、高效的城市园林有重要意义。
2园林规划植物多样性体现策略
城市园林规划中植物多样性的体现要在保障植物引进多样性的基础上强化安全性,以此为目标,园林规划工程要切合当地自然环境、城市性质、植物特性、生态稳定等需求,以多样化的策略实现多样性建设。
植物引进要与当地地理环境相切合,在明确植物特性的基础上选择土壤和气候最适宜的地区,选对植物种类,做到科学合理规划,这样才能够完成园林规划工程中的多快好省目标,减少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将植物本身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在明确本地区气候环境的基础上,要考虑到植物本身特性,确保其引进后能够在实现观赏价值的基础上带来更多的自然经济效益,比如城市街道两旁的树木选择,既要能够忍耐瘠薄的土壤,同时还要耐热抗辐射。考虑到生态环境多样性,在旱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选择与分布上也要做到科学合理,比如开敞性空间高大乔木可选择棕榈、枣椰子、霸王棕、台湾相思等,水景空间选择各类蕨类和沉水、浮水、挺水植物等。
在植物的选择和引进方面既要保障生态安全,还要营造区域特色,保住本地区的生态安全底线。在安全性方面,多样性植物意味着风险也成倍提升,在品种引进上要切实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在保障多样化的基础上,提升当地生态环境抗干扰能力,营造更美城市园林风貌的同时保障生态安全。在区域特色上,植物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在当地营造特色风貌,提升城市园林文化品位,在外来植物和本地植物比例分配方面,要科学、合理,积极应用外来植物的同时保护好当地植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比如园林规划中较为典型的复层绿化,可通过积极拓展三维空间分布,在不同的平面空间构造不同功能性的植物绿化设计,增加立体感,充分利用植物多样性与立体空间,增加植物富集度和立面景观美化度。
园林规划设计方面,要积极利用多样化植物带来的多样观赏特性,设计与城市本身风貌相协调的景观,保障适应性、功能性、经济性与观赏性。比如根据植物分属观花类型、观叶类型和观果类型在不同地区进行合理布置,最大限度的发挥多样化植物对环境的忍耐能力、净化能力,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缓解城市污染带来的热岛效应和负面影响,保障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营造一个将植物特色、城市风貌和谐搭配的城市景观。比如可以通过积极增加人工群落等手法将植物群落结构的特性发挥到极致,形成规模效应,扩充同类植物多样化品种的种植,遵循绿地景观设计原则,塑造缤纷多彩的生态环境。
总之,城市园林规划中植物多样性的体现要通过积极综合各方力量实现,在加强植物引进把关的同时将城市生态环境安全、植物多样性、景观建设等融合在一起,在实现观赏性、功能性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生态性。
参考文献
[1]刘卫国,吴森.张家界市省级园林城市建设的初步探讨[J].湖南农业科学,2009(3).
[2]杨金凤,王玉宽,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36(26).
植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范文篇2
Keywords:landscapearchitecture;citygreening;plantcultivationmanagement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98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现代的园林学
1.1基本内容现代的园林学主要包括传统园林、城市园林绿化和大地景观规划。传统园林涉及园林艺术、园林植物、园林工程、园林建筑等学科,运用其成果来创造、培育和管理园林,选育优良植物品种,研究最佳植物群落组合、植物生长发育及栽培技术,提高园林绿地规划水平、景观质量、生态效益等。城市园林绿化研究园林绿化的城市建设作用,测定其改善和净化环境的数据,调查居民游憩、健身对园林绿地的需求和文化心理,科学确定城市生态绿量,合理布局城市绿地系统;研究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技术;分析和评估城市园林绿化的宏观经济投资和效益,制定其政策和保护措施。大地景观规划是发展中课题,就是把大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当作资源,从生态、社会、经济和审美价值进行评价和环境敏感性分析,最大限度保存典型生态系统和珍贵濒危物种繁衍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最合理使用土地资源。
1.2研究概况园林研究主要集中在园林植物及风景园林两大方向上。园林植物研究包括:①木本花卉。多集中于栽培、繁殖及品种资源方面。②草坪及地被植物。③盆景。包括树桩、山水及艺术。④切花、插花和干花研究。⑤园林植物资源。包括其引种、选育、驯化等。⑥草本花卉。⑦温室园艺与室内绿化。⑧园林植物适应性、耐性和抗性。⑨园林植物生理生态及快速繁育。风景园林研究包括绿地规划设计、园林艺术、园林绿化管理、外国园林等内容。其中,绿地规划设计、园林艺术、木本花卉、园林绿化管理、盆景等是园林研究的重点。近年来,园林还集中在园林植物群落、植物造景、绿地系统规划、生态效益测算、景观质量评价等方面。
1.3发展趋势近几年,园林正从以古典园林为核心的传统园林设计转向以现代景观为核心的现代景观设计,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知识体系及实践取向方面都发生着重大转变,主要包含:①学科重点转移和范围扩展。从传统园林到现代景观的重点转变,从单一传统专业扩展为综合交叉的现代专业;②学科核心内容转变。从植物为核心的园林规划设计到包括植物、地貌、水体等多种元素构成的景观为核心的环境规划设计。1958年,中央提出在全国城乡土地上,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种草栽花,治理和改造荒山荒地,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减少自然灾害,实现“大地园林化”。1986年,我国率先提出“生态园林”理念,即遵循生态学原理,科学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和多功能的植物群落,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生态园林打破了城市园林绿化小地域范围的概念,在建设范围上包括公园、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还涉及单位绿化、郊区森林、农田林网、桑园、茶园、果园等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的一切植物群落。它要求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植物资源相结合,创造地方特色,并以植物造园(景)为主,减少人工建筑和设施,融科学、生态、艺术和游憩观赏于一体。21世纪,风景园林已提升到审视人类生存空间的高度,在环境设计中,注重生态和社会功能,使其与建筑、城市规划构成环境设计的三足鼎立。开敞绿色空间网络系统不仅是为了游憩观赏,更重要是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它阻止城市无限生长和破坏生态环境。因此,将分散的各类绿地连通,形成绿色通道网络系统,成为21世纪城市园林绿化的主题。
2城市园林绿化
2.1城市园林绿化概念城市绿化以生态效益为主,兼有美化功能。相对于城市园林,其形式较为简单,功能较为单一,美学价值比较一般,管理比较粗放,是城市园林的重要组成和生态基础。城市园林绿化是园林和绿化的统一,其意思与城市园林的内涵相同。城市园林绿化以生态学和环境学原理为指导,以人工植物群落为主体,以艺术手法构成具有生态、景观、休闲等综合功能的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它通过在城市建造一定规模的绿地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缓减人对自然的破坏,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城市园林绿化应用生态恢复和重建的理论与技术,汲取园林精华,从传统的游憩、观赏功能发展到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再现自然景观的新阶段。
2.2城市园林绿化作用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基础建设,主要作用有:①保护环境资源。城市园林绿化通过人工重建生态系统和模拟自然的设计手段,不仅对城市原有自然环境进行合理维护,更对自然环境再创造,使园林植被这种能够塑造自然空间的资源在城市人工环境中合理再生、扩大积蓄和持续利用。②综合功能。园林植物综合功能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其它生态因子所不能替代的,如通过其生理活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产生的生态效益;通过植物景观创造的良好城市环境和为人们提供游憩空间的社会效益;创造减灾条件(如火灾)和提供避灾场(如地震)产生的城市安全效益;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和促进旅游发展派生的经济效益等。③提高生物多样性。城郊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生境,以及人工建造的接近自然生境的园林绿地,可为植物、动物、鸟类、微生物等提供适生的栖息地,为生物多样性创造有利条件。④促进城市文明。城市园林绿化可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及城市文明建设,这不仅体现于优化环境质量,促进人类身心健康,也充分体现于继承和弘扬本国文化,陶冶情操,提高人们文化修养、艺术审美和行为道德。
2.3园林与绿化绿化包括国土绿化、城市绿化、四旁绿化、道路绿化等,具有改善生态、美化环境等功能。园林是各种公园、绿地概念的总称。绿化单指植物因素,而植物是园林的重要组成,因此,绿化是园林的基础,是局部。园林包括综合因素,是对其各组成要素的有机整合,是各个组成要素的最高表现形式,是整体。绿化注重植物栽植和实现生态效益的物质功能,同时也含有一定的美化含义;园林则更加注重精神功能,在实现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强调艺术效果和综合功能。园林与绿化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是一致的,但在审美价值和功能多样性方面是不同的。由此可见,园林可包含绿化,但绿化不能代表园林。
3园林绿化关键技术
3.1规划设计技术规划设计主要技术包括:①生态设计。城市绿地以人、生物与环境的良性关系为目的。绿地生态设计可促使城市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调整物流、能流、信息流等的良性循环,使绿地与城市生态要素功能耦合更为密切、城市生态系统运行更加高效和谐;②区域设计。21世纪城市园林绿化要突出区域特征,强调改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和空间发展的有机结合,绿地规划要符合生态性、生物多样性、野郊休闲性、人居环境舒适性和可持续利用性,要扩大到整个城市区域范围,建立城郊结合、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生态系统;③文化设计。通过城市绿地植物与景观系统的结合来实现城市总体形象的整合、塑造和强化,建设有文化底蕴、形象鲜明的特色城市;④科学艺术设计。城市园林绿化始终和艺术互相浸润,相互影响。科技发展改善了传统的绿地设计手段和研究方法,并影响着其主题文化。信息社会、人类生活方式改变及其对环境态度变化都决定了城市绿地设计必须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适应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⑤立体设计。技术包括垂直绿化(使攀缘植物沿墙面、廊栏、立杆、灯柱、棚架、凉厅、拱门等上升形成垂直的绿化面,形式有附壁式、篱栏式、棚架式、拱门式、立柱式及悬蔓式);生物墙(将墙砌成空心,内填种子及树胶、肥料等混合物,供以水分形成绿色围墙);屋顶花园(在建筑物、构筑物、城围、桥梁等的屋顶、露台、天台、阳台或人工假山体上种植树木花卉);绿色建筑(把建筑与植物、自然融为一体,如1980年美国芝加哥市世界第一座生态大楼、1995年加拿大第一幢生态花园楼等);绿化壁网(日本把壁网架放在水里,让苔藓植物繁衍附在上面,打捞出放在绿化地方)。
3.2植物配置技术植物配置必须考虑植物种类组合构图、色彩季相、园林意境,以及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等之间的相互搭配,其主要技术包括:①了解立地条件和植物特性(气候特征、土壤理化性状、光照强度、湿度等;植株高度、绿色期、开花期、花色、适应性等),遵循适地适植物原则。主要途径有改植物适地和改地适植物。改植物适地包括选种、引种驯化、育种等。改地适植物,即整地、施肥、灌溉、混交、土壤管理等技术;②根据绿地不同性质和功能选择植物,合理配置;③高度搭配要适当。上层乔、灌木分枝点较高,种类较少时,下层地被植物可适当高一些;种植区面积较小时,要选择较为低矮的种类;花坛边缘选择一些更为低矮或蔓生种类,会更加衬托出花的艳丽;④色彩搭配要协调。植物搭配要注意色彩的变化和对比,具有丰富季相变化。如落叶树下可选一些常绿植物,如麦冬、葱兰、沿阶草等。常绿树下可选耐阴性强、花色明亮、花期较长的植物,如玉簪、紫萼等。
3.3植物造景技术
城市园林绿化中,植物直接关系到绿化质量和美化水平。植物造景是构建园林绿地的基本手段,是运用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质感、色彩等自然美来创作自然植物群落景观。植物造景不仅要掌握各种植物的观赏特性(观花、观叶、观果等)、生理生态习性(如植物对光、水分、大气、土壤等要求)、植物合理配置(如植物种间关系、种群密度、配置方式、树种搭配、年龄结构等),还要注意艺术手法,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设景,使植物充分发挥其表现时空、创造景观、分割空间、改造地形、衬托景物、创作意境等功能。植物造景以适地适植物为前提,逐步引入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优良园林树种,充分展示园林植物形态美和群体美,利用植物香化、美化及净化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绿地综合效益。现代园林中的植物造景技术主要包括孤植、对植、列植、丛植(群植)、林植、植物专类园、花坛、花丛、花群、花境等。
3.4植物群落构建技术园林植物群落是在城市环境中模拟自然种植的适于本地条件,结构合理、层次丰富、物种关系协调、景观自然和谐的植物群落。应利用植物群落组成、内部结构与功能关系,构建单位空间生态功能最大、稳定性最好、维护成本最低的最佳植物群落。植物群落稳定性取决于空间结构的多样性、总生物量、恢复和再生能力以及抗干扰水平。应合理利用乔木、灌木、地被、草坪等多层的垂直配置,提高绿量及群落稳定性。另外,生物多样性可使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科学化、合理化和多样化,增强抗灾能力。城市绿地建设应从绿地垂直结构及水平结构,充分考虑光合效率及种间生态协调,提倡阳性与阴性、深根与浅根、落叶与常绿、针叶与阔叶等园林植物混交,形成稳定、多层、混合、错落有致的生态植物群落。主要技术包括植物筛选、混交类型(主要植物×主要植物、主要植物×伴生植物、主要树种×灌木树种等)、混交方法(星状、株间、行间、带状、块状、植生组混交)、混交比例及配置方式。同时,要突出本地特色,加强乡土树种利用,做好园林植物引种,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建设,扩大绿地规模,建立绿色生态网络,形成具有地域性植被特征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格局,全面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稳定性和生态效益。
3.5良种选育技术我国植物资源丰富,有种子植物25000多种,其中乔灌木约8000多种,在世界园林新品种培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著名的便是蔷薇属植物的杂交培育。国外观赏植物近千种,而我国相对贫乏,加之较低的育种及栽培养护水平,导致园艺栽培品种不足并不断退化。这些与我国“世界园林之母”名称极不符合。我们要学习国外经验,重视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以选育观赏价值高、维护成本低、生长健壮、抗逆性强的良种壮苗为目标。具体工作包括开展植物资源调查,加强现有物种种质资源保护;积极引种,加强种质资源研究;建立基因库,研究不同种类生态学、生物学特性,进行引种驯化和人工繁殖。另外,要提高园林植物育种技术水平。育种技术包括传统的引种驯化、有性杂交、诱变、选择等。现代育种技术有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基因分离和转移、原生质体融合(体细胞杂交)、离体胚培养、花粉和花药培养等;优良园林植物及脱毒种苗(球)的快速繁殖、体细胞变异体的诱导和筛选、次生代谢物利用、原生质体培养及融合等;通过卫星或宇宙飞船搭载植物材料,利用微重力、空间辐射、超真空等空间环境的影响,使植物出现变异;激光辐射、电子束、离子注入等诱变新技术。
3.6培育管理技术绿地科学地培育管理能够减少病虫害,改善环境条件,保证绿地植物健康生长,达到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的初衷。健康良好的城市绿地标准是:①植物枝繁叶茂,生长健壮,无病虫害;②树形丰满美观,人、畜、机械与车辆对植物损坏极少;③高大乔木不与架空线发生干扰,分枝较高,无阻挡车辆、碰伤人头、妨碍司机视线现象;④保持植物周围土壤疏松通气,植物基部无污染物。为了提高城市园林绿化质量,应从以下方面加强绿地培育管理:土壤改良、认真种植;施肥灌溉、中耕除草;整形修剪、清除杂草;防治病虫害及机械损伤。另外,要特别重视古树名木资源养护。古树名木是城市绿地的特色和标志性景观,具有重要的历史、景观及生态价值,主要有设立栅栏、松土换土、换根复壮、施肥、排水浇水、洞穴处理、吊枝顶枝、树干固定、病虫害防治等养护技术。
4结语
城市园林绿化作为改善城市生活质量、美化市容市貌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充分利用园林绿化植物,以及科学、合理的艺术手段,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构建层次多元、结构复杂、生态多样、功能最优的绿地生态系统。它产生的生态效益改善人体生理健康;景观效益改善人的心理机能和精神状态;游憩效益则改善着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质量。良好的城市园林绿化应以优良园林植物的选择、培育、栽培及养护为基础,从群落构建、绿地规划设计、植物造景、植物配置等环节进行科学地设计,使园林绿地能真正发挥改善人类与环境关系的作用。城市园林绿化还要有明确、易于操作的指标和要求,如不同功能区的绿地评价、植物选择的地域性、群落生态结构、植物生境、养护管理目标及绿化关键技术等。同时,我们应普及绿化科学思想,树立生态园林意识,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和向往,改变目前城市园林绿化过于追求气派和攀比求洋的做法,积极营造健康、自然、优美和舒适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
参考文献:
[1]园林基本术语标准.2-23.
[2]我国十年来园林绿化学科研究动态分析.中国园林,1997,13(5):28-31.
植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范文篇3
城市是一类以人类的技术和社会行为为主导,社会生态代谢过程为经络,受自然生命支持系统供养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城市是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集中展现,植物是生态系统的主体,城市植物景观的营造要依赖多样化的植物来实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城市多样性的丰富程度是衡量一个城市园林绿化水准高低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本地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关注“乡土植物”(Nativeplant)、“乡土树种”(Localplant)等带有“地方”色彩的同汇已悄然出现在景观规划领域中。
1乡土植物
乡土植物又称本土植物(Indigenousplants),广义的乡土植物可理解为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后,对某一特定地区具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区系成分的总称。它们是最能适应当地大气候生态环境的植物群体。
2乡土植物在城市植物景观营造中的意义和作用
2.1乡土植物在城市植物景观中的意义
乡土植物的适应性强,因为它是在自然选择条件下诞生的,并且有可观的生态效益,涵养水份,保持土壤,创造小气候等功能。它能体现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地区植物的区系特征,能充分表现该地区植物景观特色。乡土植物的应用历史悠久,许多被赋予一些民间传说和典故,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内含。
2.2乡土植物在城市植物群落营造中的作用
城市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是建立在城市植物景观营造基础上的多样性,在植物得到保护、利用的同时,将各植物元素科学地组配成植物群体,以达到使其发挥最大生态效益的目的。建设恢复型人工植物群落,将城市景观建设与种质资源引种保存、生态恢复与保护有机地结合。
在城市绿地中植物的群落设计和树种选择,首先要遵循植被地带性原则。以恢复自然生态系为目标,选择乡土树种的群落类型,除了种类的多样性外,同样应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变化和观赏特点的多样性,构建乔、灌、藤、草的多层复合结构,并应大力抚育野生地被,营造出具有良好天然更新能力、群落结构稳定、养护成本低、管理粗放、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强的绿地系统。白榆、山梨、椴树、蒙古栎、国槐、冷杉等树种都是东北地区典型的地带物种,这些树种能适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其果实能招引鸟类活动到维持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的生态作用。
3现代城市园林景观中植物应用存在的问题
3.1植物种类单一
城市植物多样性是城市生态系统功能提高和健康发展的基础。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园林绿化中,使用植物都在千种以上。绿地中植物栽培品种更为繁多。例如伦敦使用园林植物种类有3000多种。我国香港有高等植物近2500种。丰富的植物群落结构和多样化的物种类型,对丰富城市景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我国内陆气候条件最好、植物种类最多的几个南方城市,使用的植物种类也不过只有1000种左右,绝大多数城市也不过300―500种,在我国北方城市常用植物只有100-200种。植物种类的单一,造成了我国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种群结构单一,地域性植物景观表现不突出。
3.2植物功能单一
园林植物具有观赏、遮阳、防尘、隔音、净化空气和保持水土等诸多功能。但当前园林绿化中普遍重视观赏功能,而忽略其它功能。例如曾一度兴起的草坪热中,观赏草坪占主导地位,单一的注重景观效果,忽略了人们运动休息的需求,挤压了活动空间。这都是在规划设计中缺乏人性化考虑的结果。3.3空间利用单一
草坪中清一色的草坪草,街道两侧仅是行道树,都是单一空间利用的体现。在园林植物配置中应注意乔、灌、草的综合利用,并同时结合藤本植物和地被植物的利用。
4针对植物应用的现状应采取的相关改善措施
一个地区的生物区系是长期演化的结果,其中的物种组成具有相互适应性和平衡性。揭示人工植物群落的结构、生态、动态、分类等基本规律,研究植物生态群落构建技术,在此基础上应用这些规律来控制、利用、模拟、改造或创造群落,为园林植物配置提供技术支撑,进而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4.1从规划设计着手,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
从尊重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出发进行园林规划设计,遵循生物共生、循环、竞争的原则,以乔木为主,实行乔、灌、藤、花、草多种植物合理混配的林荫型绿化,造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园林植物群落,形成一个多品种、多层次、互促共存、遮阴效果好的复层种植结构。
4.2加强地域性植物品种的选育及应用
植物材料的选择应以植物区系分布规律为理论基础,以乡土树种为重点,以适应城市生态环境树种的选择为首要标准。
4.3关注植物种类的多样性
城市园林生态系统由于其结构简单,从本身来说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容易遭受病虫害的袭击。增加植物种类能够提高城市园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养护成本与使用化学药剂对环境的危害。我国园林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素有世界“园林之母”之称。当前却热衷于从国外引进许多植物种类,如金叶女贞和紫叶小檗,而我国许多乡土植物却受到忽视。例如在南京可以作为行道树栽培的树种就有重阳木、国槐、香樟、枫香、刺槐、朴树、榔榆、白榆、栾树等数十个树种,这些树种搭配种植,可以做到一街一景,并且可以避免现有的二球悬铃木病虫害多和春天飞絮污染空气环境的缺点。
4.4彩色植物与开花植物的应用
不同的季节,植物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令住在城市里的人们感觉到大自然季节的四季转换。植物的花朵具有极强的观赏性,色彩各异、香味芬芳,能够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和美化作用。在规划设计中合理地利用这些开花植物,不仅可以达到绿化环境的目的,更可以达到美化环境的目的。4.6园林植物综合功能的利用
园林植物除了观赏功能外,还有防尘、隔音、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等诸多功能。例如夹竹桃具有很强的抗SO2作用,在发电厂和钢铁厂周围种植,能够清除空气中SO2。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应将人类的需要作为根本的出发点,根据不同环境和不同需要,进行人性化设计。
4.7立体空间的利用
当今世界园林绿化建设中正朝着利用立体空间发展。不仅应在地面上进行了乔、灌、草的搭配种植,屋顶、墙体和高架桥上也应进行绿化。从植物特性看,每种植物都具有不同生态位、占据不同的空间。从而将乔、灌、草、藤和地被植物合理搭配种植。
4.8重视并加强城市园林苗圃建设
城市园林苗圃就像是城市绿化建设的“粮仓”,对提高园林绿化及植物多样性水平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园林植物种类的单调首先缘于园林苗圃所提供的苗木的单调。所以,生态园林建设要从园林苗圃建设开始,园林苗圃在生态园林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园林苗圃的建设规划要具有一定的战略性和前瞻性,在提高苗木质量、数量的同时,要积极协同园林植物科研所、植物园等有关单位开展园林植物的引种、驯化工作,为城市园林植物的多样性提供必要的苗木来源。
4.9重视植物配置及其基础研究
园林绿地中植物配置的质量是评价城市环境优劣的最直观、最显著的要素之一。植物景观在园林绿化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无论在发挥生态效益还是在景观营造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使有害生物的控制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在城市园林植物保护中,应该把促进植物周围环境有益生物增长、调整生态和微生态环境这样一种生态防治手段纳入到控制园林植物中有害生物的措施中去,其中生物防治是最廉价、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此外,在开展乡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必须重视对野生资源的保护,避免因采种或采穗而对野生植株产生过度的损害,从而导致杀鸡取卵的后果。
结语
植物的多样化、群落化使园林植物能在城市环境中合理再生,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改善城市环境。模拟自然植物群落,恢复地带性植被,是未来城市绿化的主要方向。城市不该只是人类的城市,希望“人――城市――自然相互融合”这一主题能在我们的城市中得到延续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自新.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中国园林,1998,14:9-13
[2]张国栋.入侵物种的危害[J].生态学报,2002,5:45-49.
植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范文篇4
关键词:园林景观;地被植物;应用
Abstract:Asanimportantcomponentofhumanenvironment,thelandscapeisgainingmoreandmorepeople'sattention,andAsanimportantpartinthelandscapeeffect,groundcoverplantsgardenisofimportantsignificancetoimprovethematchtomaintainecologicalbalanceandprotectenvironment
Keywords:landscapegroundcoverplant;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S6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地被植物作为园林造景必不可少的材料,其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日益突出。其品种多样性、色彩丰富性和景观季相性将园林中的乔木、灌木、草花以及其它造景因素调和成色彩纷呈、高低错落的多层次立体植物景观。同时,地被植物其强大的覆盖功能对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生态平衡、削减噪音污染起到了其它类型植物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并显著提高了城市绿地的绿化覆盖率,加之植株个体矮小、生长速度快,弥补了乔木生长缓慢、下层空隙大的不足,能在短时间内营造良好的观赏效果,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了最佳的景观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了园林景观多样性。
一、地被植物景观营造应用
地被植物在与水体、山石、上层林木、园路、建筑等有关的园林要素进行搭配时,无论是在植物的种类选择上,还是布局形式的设计上,都不能任凭设计者根据个人爱好进行独立设计。要充分表达出整个园林设计的目的,必然是要遵循目的性原则及生态原则和艺术美学的原则。进行合理的组合搭配,使它不仅可以尽量体现出地被植物的景观功能,也可以和周边的环境有了一定的协调。
1、地被植物与山石的配搭
山石在中国园林中的利用,主要以山石自己本身的质地、形状、意境及色彩作为观赏对象。人们为了使山石更加具有生气,就利用植被植物对山石进行装饰。通过植物鲜明的色彩,烘托山石的质地,达到色调的和谐,制造出自然气息、充满独具匠心的园林风景。例如,把藤蔓形态的地被植物装饰在山石旁,营造出特别景观,趣味盎然。在使用地被植物和藤本植物对假山置石进行装饰时,还应该充分考虑植物色彩的对比,与山石的纹理达成统一。再例如,使用如长春花等一些枝叶相对细小的种类来搭配山石,可以重点突出山石的优美,用稀疏的植物映衬山石,更能让山石最美妙的部位充分凸显出来。另外,选用叶大繁茂的藤本植物种类,如野草莓、马蔺等,可以体现出假山生机勃勃,茂盛的景观。或者可以在岩石、假山周边摆放玉簪、肾蕨、银叶蒿等地被植物,不但美化了假山、岩石,又展现出典雅、清新的目地。
2、地被植物与上层树木的配搭
地被植物处于园林植物群落的最底层,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具有相对整体的复层人造植物群落空间中的上层林木,因为高度和色彩的搭配在艺术上是非常有讲究的,因此,在地被植物的使用上,要重视跟上层乔木的色彩协调、高矮搭配。上层乔灌木与地被植物一样有着各种各样的果实、叶色和花色,如果可以使它错别有致,就可以有多彩的季节改变。一些落叶的树冬季会枝叶凋零,可以选择一些常绿的地被植物加以衬托,例如卫矛、铺地柏等;在常绿植物的树丛下,可以选择一些耐阴的、花叶的或开花地被植物,比如二月兰、金银花等成片的种植,充裕绿地的色彩;在一些叶色黄绿的树林丛下,例如黄金香柳树下,可以选择配搭一些比较深绿色的常绿植物,如地被石竹、粗根鳞毛蕨等作衬托,使丛林的层次清晰化,更加的美观。如当上层林木有较高的分枝结构时,可恰当地种植相对高些的地被植物加以搭配;反之,当上层林木枝叶较低或呈球状,就应搭配一些较矮小的地被植物。
二、地被植物在景观中的应用
地被植物覆盖在地面,与草坪植物具有同样的存储水分的作用,但地被植物也有很多优点是草坪植物所不能及的。它的品种多,分布广,介于草坪植被与乔灌木之间,处于相对低矮的那个层次,因而具有相对广阔的空间资源。不同叶色、花色和果色可以为绿化园林的艺术形式美提供挑选,使园林作品增加更多的自然美,使它更具吸引力和生机。较强的繁殖能力和固定的生态适应性,既可以使该类植物的管理较粗放,又能快速遏制杂草的蔓延。因此,优良的地被植物一般都应该具有抗旱性,耐荫性等生物特性和色彩绚丽、季节风景多样化等观赏特性。
1、基本形态特性的应用
大部分用于园林装饰的草类地被植物的植杆高度不会超过25厘米,具有匍匐特性,因而具备较好的可塑性,可以充分利用独特的环境空间。尤其是地被植物中的木本植物,有层次空间上,高矮上的变化。部分品种虽然在自然的环境下长得比较巨大,但可以人工进行重复性的整体修剪来控制在一定的高度范围内,尤其适用于造型的装饰。可以修剪成球状、塔状及可以塑造的模纹图样,丰富植物风景的充裕度的同时,还让植物群落形成连绵起伏变化层次的结构。
2、生物特性的应用
经过了长期的选择和进化,大部分地被植物具备了较强的环境适应特性。耐旱性、抗逆性、耐荫性、生长速度快,对气温、阳光、土壤等环境要求不高。强适应性,多样不同的环境也能较好较快地成长,形成了地被植物的品种优势。通常普及的表现为叶面失水量小、耐旱性强、根系发达,而且拥有广大的适应性,能在干、湿、阴、阳等多种不同的生活条件下成长,它们覆盖力强、生长迅速,填补了乔木下层空隙大、生长缓慢的缺点。在短时间内收到了较好的欣赏效果。通常情况下,植物依赖阳光,在树荫下难以成长。那些耐荫的地被植物就填补了树下覆盖的空白。如玉簪、五叶地锦等耐荫植物,都可以栽种在浓荫的树冠下。还有一些耐旱性较强的地被植物,如沿阶草、半支莲等,可种于干旱缺水的地方。
3、独特的观赏性
在国内的城市绿地中,应用了丰富的地被植物品种。它们具有较强的群体功能性,但每种植物都具有不同的形态、色彩,芳香和风韵,形态各异,呈现丰富多彩的观赏性能。而这些观赏特性又随着生长阶段和季节的更替而变换。就单体植物而言,人们侧重欣赏植物的形体姿态,色彩光泽、芳香、自然衍生美,以及韵味联想。地被植物的群体美便聚合了单体植物的欣赏优点。在绿地种植的植物群落中,借助了地被植物的各方面欣赏特性,形成了具备花团锦簇、鲜明艳丽、自然野趣特别的地被风景。这样便使绿地的整体欣赏效果在空间上达到充足感和丰满感,发挥出绿地植物群落的自然独有效果。因此,在植物搭配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地被植物单体欣赏特性及其群体欣赏特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被植物在景观设计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合理地利用地被植物,以不同配植形式形成不同的景观效果,既解决了城市中的黄土问题,增加了绿地率,又丰富了植物景观类型,增加了城市园林绿地植物群落的层次,形成各具特色的景观。
参考文献:
[1]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植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范文篇5
关键词:中国;木本地被植物;植物多样性;园林应用;生态效益
随着人类的发展,土地与其他生态资源被大量占用,严重影响了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在此形势下,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任务,以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我国城市的建设发展中,园林作为多样性生物,尤其是多样性植物的载体,园林工作人员必须提高重视,创新应用植物进行园林造景,充分保护植物的多样性,最大化提高植物的生态效益。木本地被植物作为园林植物的代表,本文主要探讨木本地被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
一、我国木本地被植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木本地被植物是指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低矮丛生灌木、藤本等植物,这类植物具有较强的扩展能力与保护地面能力,而且管理方便,生态价值极高;生物多样性是由物种、遗传、生态多样性三个层次组成,植物只有具有加强的多样性,才能够具有更强的进化能力,保证物种的延续,进而形成多样的生态系统。我国对木本地被植物丰富,对其多样性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相关工作人员希望通过研究,能够提高其生态效益,并有效地保护木本地被植物的多样性。
根据相关工作人员的调查,我国木本地被植物种类丰富,其中以柏科、冬青科、蔷薇科以及紫金牛科等为主,各个植物科下又有很多的植物属,共同组成了多样的木本地被植物。另外,根据木本地被植物应用价值的不同,被分成匍匐、低矮灌木类,地被竹类、木质藤本类四种,这几种木本地被植物普遍具有低矮、生长能力强、对地面的覆盖性好,同时还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是作为园林造景的主要植物类型。
二、我国木本地被植物在园林中应用现状
(一)木本地被植物在园林中应用的重要作用
木本地被植物是园林造景的重要植物材料,对提高园林的生态效益也具有直接推动作用。具体来说,在园林造景过程中,合理配置各种木本地被植物的造型、色彩、位置等,可以使园林景观显得更加富有生动性与变化性,进而为人们提供更加美好的、舒适的生活环境;植物普遍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作用,木本地被植物更是如此。在园林中应用木本地被植物,可以达到很好的净化空气、降噪、吸尘、杀菌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改善空气湿度,提高空气质量;木本地被植物的延伸性与生命力都很强,能够减缓地表径流流速,保护水土。同时,木本地被植物根系的延伸可以疏松土壤、防风固沙,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效果也是很高的。
(二)我国木本地被植物在园林中应用现状
随着我国园林建设的不断进行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对木本地被植物种类的开发,在园林中可以应用的木本地被植物越来越多,不仅提高了园林造景的观赏性,也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园林建设的生态效益,同时由于木本地被植物的管理便利,有效地降低了园林植物管理上的成本花费。
目前,我国园林造景中常用的木本地被植物,根据地区的不同而略有不同,以长江为界,江北地区主要以柏科植物为主,而长江流域地区则以紫金牛科、杜鹃类、地被竹类等植物为主。但是,我国地区园林建设中广泛缺少特色品种,应用方式单一,这对进一步提高园林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是不利的。近年来,随着相关工作人员对木本地被植物多样性研究的深入,我国园林中又新增加了匍匐灌木类、低矮灌木类、地被竹类以及木质藤本类植物共40余种,丰富了我国园林应用中木本地被植物的多样性。
三、提高木本地被植物园林应用生态效益的策略
在我国园林建设中应用木本地被植物,是园林建设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木本地被植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的需要。因此,在我国园林应用木本地被植物过程中,园林工作人员必须提高重视,以创新的管理与研究手段,来提高木本地被植物园林应用中的生态效益。
(一)园林中应用木本地被植物的选择标准
结合木本地被植物的特点以及园林造景的需要,应该以以下标准进行木本地被植物的选择。(1)适应力高:不同的地区气候环境不同,在园林中不同的地段其土壤条件等也不同,因此在选择木本地被植物类型时,一定要注意木本地被植物的适应性,以使木本地被植物能够适应不同地段的要求,良好生长;(2)植株低矮:木本地被植物的主要特点即是能够形成地被景观,所以,植株低矮的木本地被植物更加能够适应园林地表高覆盖率的要求,并通过植物的紧贴地面,达到防止水土流失的目的;(3)延伸性好:较容易分枝的木本地被植物,更容易形成密丛,提高园林植物的覆盖率,因此,选择木本地被植物时也应该考虑其延伸性;(4)生命力强:为了大量繁殖园林造景植物,常常采用扦插、播种等形式来促进植物的生长。因此,只有生命力强、生长迅速、蔓延速度快,的木本地被植物才能适应园林发展需要。(5)观赏价值高:园林应用木本地被植物选择的最后一个标准是其能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最佳的木本地被植物是植株、花、果、叶等都具有观赏性,并能够长时间保持观赏价值。
(二)合理化木本地被植物的配置方式
不同地段的木本地被植物需要有不同的配置方式,笔者将简要探讨。(1)路缘地段:路缘地段是游人聚集之地,因此应该选用色彩丰富、造型生动、能够与周围环境形成对比的木本地被植物,并采用花镜、花坛、片植等方式吸引游人目光;(2)山石地段:山石地段宜选用藤本植物,以掩盖山石斧凿痕迹,增加山石景观的错落性。另外,不同光照下的山石需要配以不同属性的木本地被植物,以达到提高植物观赏性与生态效益的目的;(3)滨水地段:可以将滨水地段分层,并按照层次配以不同的木本地被植物,从而延长木本地被植物的观赏期,提高观赏价值;(4)密林地段:在密林地段,光照较差,所以应该选择光照需求较小的木本地被植物,并以大片种植的方式,结合其他观赏植物形成绿色生态组合,提高园林造景的丰富性与观赏性,进而促进木本地被植物生态效益的提高。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木本地被植物多样性资源丰富、管理便捷,适合应用到城市园林造景中,园林工作人员应该提高重视,加强对木本地被植物多样性的研究,以开发更多的类型的木本地被植物,创造更高的生态效益。相信,随着我国园林工作人员对木本地被植物多样性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的木本地被植物将被科学地应用到园林造景中,在提高生态效益的同时,更有效地保护木本地被植物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郭春生,贺征兵,温亚利,赵敏.陕西木本地被植物园林应用现状分析及建议[J].陕西林业科技,2009,(06).
[2]张丹.园林地被植物种类及其在城市园林绿地中的应用[J].河北农业科学,2009,(03).
[3]谷颐.地被植物在吉林省园林中的应用及开发前景[J].长春大学学报,2006,(08).
植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范文篇6
关键词:园林植物;景观空间;色彩设计
Abstract:plantlandscapereflectsomeaspectsoftheformalbeautyandnotexistalone,butorganiccombinationofeveryplantlandscapeofunit.Gardenplantsspaceiscomposedofmanysimpleplantspaceunitconstitution,everyplantspacehasitsspecialunitswerefunction,soitwillhavespecificform,color,textureoftreatment.
Keywords:gardenplants;Landscapespace;Color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园林植物景观空间概念及特点
1.1园林植物景观空间的概念其实构筑园林植物景观空间的主体就是各种植物材料,而它们与人的相互关系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植物景观空间。
1.2园林植物景观空间的特点园林植物景观空间的主要构成材料是“植物”。它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运动性。植物环境是活的生灵,每时每刻都在发展变化,植物空间随时间变化的程度是其它任何人为环境不能比拟的。植物材料本身规定了其空间具有强烈的运动性,它所表现出来的灵活性、延续性和复杂性,与人为的硬质环境有着明显的差别。二是色彩季相性。植物色彩的丰富宽广、季相的分明度远大于人工色彩,同时植物的色彩明暗对比和不同色相有机配合,必然引起人们的审美感受。三是可塑性。园林植物空间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对它的限定作用不象建筑和其它设施那么僵硬,而且园林植物空间具有丰富的空间层次和光影变化,构图巧妙的植物景观设计可以构成多种变化的植物空间。
1.3现代园林植物景观的发展特点一是整体性。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更多的是从整体的空间入手,进而深入到各个局部的植物景观空间的环境设计。其整体性除了要求合理的群落结构之外,其中组群的内部和外部必须有机结合,形成组群之间的联系和过渡。二是时代艺术性。植物景观空间有它自身的组织结构,表现为一定的色彩、质地、具有一定的形状,同时也容纳一定的地域性。人们除了对它本身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美的欣赏之外,还会在审美观念中加入时代要求,植物景观空间是按照人们头脑中的创作意向在实际中形成的,它的空间气氛所表达的意义、空间的使用特点等都必须与这个时代的使用者之间产生信息交流。只有当植物景观空间与该时代的审美情趣相适宜,它才会与人们之间产生巨大的亲和性,反之则令人避而远之了。三是评价的多主体性。评价现代园林中植物景观的主体,公众在自身素质层次上有着极大的差别,评价的原则与出发点亦有显著不同。针对如何调节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融合雅与俗方面则应有全面的分析。四是持续发展性。城市化的不断加剧,生态环境的日益破坏,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使得植物景观设计从空间的组成,植物材料的运用,以及植物的季相、时相、位相的变化等方面进行灵活处理,这正是解决城市及其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基本条件之一,而这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环节,因此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认识这一特点。
2园林植物景观空间的构景手法
2.1植物材料的视觉特征园林植物景观空间是由植物材料构成的,其形态特征对创造构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详细探讨。
第一,植物的形态。植物材料的形态、色彩、质感、季相等视觉特征对园林植物景观空间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它在植物的构图和布局上影响着统一性和多样性。由于它们各种各样的着生方式,使得每一种植物都有着独特的形态,通常可分为圆球形、椭圆形、锥形、圆柱形、垂枝形、水平展开形,还有不规则形。
第二,植物的色彩。它是通过叶、花、果、枝、干等表现出来的,极易被人感知,具有一定的情绪效应,因为色彩能引起人们生理和心理感应,从而获得美感。
第三,植物的质感。其是指植物材料能看到感觉到的表面特性,而这种特性常常是设计者容易忽视的。植物材料的质感通常由叶片、枝条的大小、数量、排列方式以及树皮的外形决定。在冬季落叶植物的质感则主要由枝条的大小、数量、着生方式来决定。植物质感通常分为粗糙、中等、细腻三种。粗质感植物是指叶片大、枝干粗壮、树皮粗糙的植物。粗糙植物容易吸引人们的视线,常作为视觉焦点来处理;细质感植物是小叶片和微小脆弱的小枝生长整齐密集的植物,由于细质植物纤维柔软因而不太醒目,但其清晰的轮廓,文雅密实的外观,使其在设计中常作为背景出现,具有远离观赏者的倾向;中质感植物是具有中等大小叶片、枝干以及具有适度密度的植物。由于中质植物占绝对数,因此它也是植物空间的基本结构,统一整个布局。质感的这三种类型的划分是相对的,一般是依据植物之间的比较来确定。一种植物与质感较它粗糙的植物相比是细质植物,而同质感较它细腻的植物相比较,则它又成了粗质植物。
第四,季相。植物景观空间的季相变化体现了时空的连续性,对空间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季相变化中的色彩变化十分引人注目。当植物空间由落叶植物围合时,空间围合的程度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夏季具有浓密的树叶、树丛能形成一个闭合的空间,视线被阻隔,而随着植物的落叶,视线逐渐能延伸到限定空间以外,空间产生流动显得更大、更空旷,而空间范围主要是依靠枝条来限定的。
2.2构景手法植物景观空间是为了人们所使用的,这种人造的空间环境一方面要满足人们的切能使用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感受的要求。即在具有实用属性的同时还要赋予它美的属性。多样统一是形式美的植物景观空间原则,多样统一是指有适当变化的同时作为整体又具有牢固的结合状态,在植物景观空间中多样统一是通过简洁、多样、均衡、强调、秩序和比例六个因素对植物的形态、色彩、质感的合理选择、组织而得以体现。
第一,多样性。过于单纯的构图会令观赏者感到平淡单调,而利用多样性则可以控制过多的重复,从而引发人们的兴趣。植物景观空间形式的多样性应该在具有一种控制性的贯穿整个构图的植物种类之后进行变化。这种“作为构图基础”的植物称为基调植物,用于“调整构图”的植物称为重点植物。同样多样性也可以通过植物的形态、色彩、质感的变化来体现。
运用植物形态特征进行设计。将具有相似形态的植物组合在一起,在构图中重复出现形成整个植物空间构图中的控制性因素,使构图更易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例如圆球形植物没有方向性,对构图不会产生破坏性,因此它可以衬托形态特征明显的植物形成视线中心而不会破坏构图的协调。椭圆形、锥形、圆柱形植物具有垂直方向性,可以用来通过加强高度创造构图的焦点;垂枝形植物具有明显的下垂枝条,易于将人的视线引向地面,因此这种植物常被用于创造柔和的线条,成为与地面的视线纽带;水平展开形植物使人产生宽阔感和外延感,能引导视线向水平方向移动,既可以与垂直方向形产生对比,又可以在水平方向上联系其它形态;不规则形植物具有奇特的造型,这就使得它极易吸引人的视线,在突出的设计位置上作为孤植树将会产生不同凡响的吸引力。
根据植物的色彩进行设计。在园林植物空间色彩的处理中,从整体出发,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以绿色为基调色,以其它色为点缀色,形成“大调和,小对比”。将类似色组合,适当使用一系列具有变化的绿色植物,使构图具有丰富的层次效果。深绿色沉稳凝重,浅绿色令空间明亮、轻快,并令人有漂浮感。将具有对比色彩的植物配置在一起,其色彩的反差会造成强烈鲜明的视觉效果,对该种植物组合在景观中可以适当点缀形成点睛之笔。
例如用花卉造景者有春桃、夏荷、秋菊、冬梅的表现手法,但在设计中应注意不宜过多的运用,否则会造成跳跃和不统一感。对于色彩鲜的花卉和小灌木应在特定的区域内大面积布置,形成成片的效果,或者在某一重点部位作为强调色吸引观赏者的视线。
第二,秩序。形态的秩序是利用水平展开形、圆球形、圆锥形、圆柱形之间的相似形的顺序而形成低、中、高、低的秩序变化。对于质感来说,秩序就是细质、中质、粗质或反之亦可,这种秩序可以由形态、质感、色彩分别形成,也可以由三者相互结合形成。在植物景观空间中,按照一定的节奏运用形态、色彩和质感可以使植物配置协调。秩序是植物景观的节奏,它将视线从一个焦点自然地逐步引向下一个焦点,植物按一定间距种植,形成秩序,直到间距发生变化,这时变化的植物将很容易被看到从而形成秩序,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个视野中焦点的数量只能是一个,仔细安排主景植物在植物景观中的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合理地运用秩序规律使植物景观中的各种形式和空间共存于一个有秩序的、统一的整体之中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第三,强调。在植物空间中打破了植物材料的秩序和模式,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以控制空间构图。植物景观中强调作用,通常由主景植物来实现。主景植物的选择应考虑其形态、色彩或质感在该植物群体中是否足够突出。在一个群体中若有一种植物具有显著的形态特征,则它将会在群体中凸显出来。质感就是如此,如果在植物景观中的控制性植物模式的质感为细质,则利用粗质或中性质感的植物就可以创造强调效果。但要保持植物之间各种要素的平衡状态,即均衡的设计与处理给景物外观以魅力和统一,均衡的美学价值就表现出来了。均衡可分为对称均衡和不对称均衡。对称均衡是用来衬托主题的,在形态、色彩、质感上应该是强有力的,中心的明确标定可以避免散漫和混乱;不对称均衡是利用景物多维空间来创作的,在构图时要综合衡量构成园林绿地物质要素的虚实、色彩、质感、疏密、线条、体型、数量等给人产生的体量感觉来设计,不对称均衡布置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偏感性的自由灵活,可以起到移步换景的效果。
植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范文1篇7
关键词:减少设计;绿色生态廊道;生态网络建设;种群;生物多样性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景观设计,需要从景观设计的方面来研究。生态文明的重点是绿化和节能减排。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来说,就是通过对于景观环境的设计,来改善环境设计。下面从减少设计和减少建设的途径;从绿色生态廊道的原理,完善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以及廊道、种群和生物的多样性等方面来论述探讨建设城市的生态文明的措施和方法。
一、减少设计和减少建设的途径
最有效的利用资源,不仅包括土地、森林、农田、湿地、滨湖沿河的保护,更重要的是对于武汉市城市景观场地的理解和有效保留,如保留城市湖泊的面积、山地和森林的面积、保留农田的面积等,体现出以少胜多的效果,设计追求少拆迁、原有场地植物的少移植、少铺草坪、少硬质铺装、少用水、少用电的原则,减少对整体环境的影响。
少移植:大树移植虽然可以让项目短期内从视觉上呈现绿色效果,但移植过程不低碳环保。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尽量避免场地上现有树木的砍伐,少用外来移植的植物,强调更多地选用乡土植物用以降低植物养护,因为乡土植物通常不仅可以更好地体现地方特色,而且养护需求也低。
少草坪:草坪花坛等需要大量的灌溉用水和修剪、施肥等的维护管理费用,都属应尽量少用的设计元素。提倡少用一年生观花植物,而采用多年生植物,如月季、月月桂,不同习性的植物要科学配置,乔、灌、地被层次分明,快、慢生植物合理搭配,进而形成丰富的植物多样性。
少铺装:绝大部分建设都会设计将自然渗透地表变成不渗透的地表,如水泥地表等,大面积的铺装既阻碍了自然界雨水的正常渗透,雨水的吸收和土壤植物对于水资源的涵养功能,也增加了暴雨时段市政排水管道的瞬时负担,此种情况极大地破坏了自然界雨水的循环,与此同时,雨水的激增,势必导致洪灾的惨烈。
最有效地利用资源的设计,在武汉市的城市建设和景观设计中尽量地充分利用当地的原有高大植物,当地的树木,直径超过15cm的各种树木,如乌桕树、构树、悬铃木、大白杨、榆树、臭椿、朴树等各种当地的常见的树木,尤其是高大的树木的保留更要慎重,这些树木的存在,将大大地加强了空间的紧密联系,也成为更大区域的城市绿肺,过滤空气中的污染,改善区域小环境。
设计应该与自然,与大地融为一体,尽量减少对原生自然环境的破坏,把人的活动与场所创造融为一体,不刻意去“做”景观,“建”建筑,景观与建筑共生于土地之上,如从土地上长出来一样,这与中国园林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一致的,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建筑和景观设计要和自然相融合或一致,而不是成为自然的对立面。
二、绿色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建设
自然景观是城镇绿地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实现绿地生态构建的基础和关键。基于自然景观保护的绿地生态系统规划与构建技术,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绿地规划与构建技术,基于文化景观保护的绿地生态规划与构建,一起形成绿地基础设施。绿道通过纵横交错的联结形成网络,形成一个绿色的网络系统。网络系统由不同的类型的生态节点和纵横交错的生态廊道组成,通过生态系统网络中的生态系统连接成体系,并相互渗透。绿色生态网络系统的生态循环应该是物质流和能量流正常循环,绿色网络系统因为不同的尺度,在基质、斑块和廊道的角色变化中,形成不同的空间构成元素,但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和能量流是自成系统的,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的确定在生态网络系统中尤为重要。
生态节点是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的总称,是生态网络中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汇或源,是绿地生态网络构成并发挥生态功能的基础。首先保护的是景观斑块,在武汉市,这个斑块或者说是整体生态中的节点,就是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文化纪念物、风景保护区、河岸区域、湖岸区域、洪泛区和河流缓冲区、分水岭和山脊等可以作为生态节点的中心保护区。自然生态节点在武汉市而言,还包括一些配备基础设施的风景名胜区,如东湖公园、磨山公园、黄鹤楼公园、汉口江滩公园。一定规模的城市公园以及湖泊、河道等水域地带等,以及野生动物保护区,高尔夫球场。
绿地生态廊道中要保护和确定的廊道:一种是已经存在的斑块连接,另一种是潜在的廊道。这种情形的廊道,体现出游憩型、自然生态型、风景名胜区型廊道系统,包括了河湖沿岸的绿色廊道系统和风景名胜区观景浏览廊道系统,如东湖公园磨山风景区等等。还有可以开发的楚河汉界沙湖沿岸游览参观廊道系统。生态网络形成的基础是景观节点经过廊道的连接形成网络系统,形成自给的生态系统,生态网络系统形成建立在土地适应性分析的基础上。
自然景观是整个生态网络形成的原始基础,没有动植物和自然环境,山河湖田林湿地等,它们是能够通过太阳光产生能量流和物质流的原始系统,为人类的生存提供基础。城镇及其的自然景观的破坏和消减造成城市生态安全的重大隐患,保护与恢复自然景观的网络系统是绿地生态网络所担负的重要功能。尤其要保护城市中的自然景观,长江河岸线及其周围的生态环境、武汉市的城中湖的形状和面积以及湖岸滩涂湿地和动植物生存廊道宽度的保护和贯通,尤其是要模仿自然创造的自然景观。自然景观中表现为水域景观的衰败:水质污染、河床淤积、水生物过渡繁衍出现红藻和蓝藻;驳岸护坡硬化、生物多样性下降、湖岸河岸滩涂变窄或消失;滨水绿地消失,两栖动物和鸟类生活的场地缺失;湖泊被填埋,湿地减少、缩小或消失,水质加速污染,动植物栖息地消失,生境下降,生物多样性下降,景观破碎化;水域边缘地带侵蚀。山地景观恢复,在蔡甸、江夏和黄陂等区的山地矿产区域,选择种植攀援植物如耐干旱、强光、生长快速,有发达吸盘和气生根或卷须的木本藤本植物,进行山地断面的景观恢复,种植攀援植物,围绕“下垂、上爬,中连接”的原则;建立山地的保护区,形成生态安全通道,建立生态隔离廊道、建立生态缓冲区。农田区域的景观恢复,在农田边缘带形成防护林,隔离带和防风林带等形成独特的视线廊道,增加农田的自然景观魅力。棕地地区,如工矿区,武钢的焦化厂、厂前地区等,废弃的工矿厂区域,要对河流进行污水处理和突然改良,增加肥力,再围绕群落生境保护的方法,培育植物物种的保育和养护,以此建立植物的生态网络系统。对于武汉市的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要多建立污水处理系统,减少生活污水直接排湖入江,如生活垃圾污水直接排往金银湖、南湖、沙湖、东湖和长江,要建立垃圾处理厂和通过芦苇等湿地生态系统进行污水的处理。
三、廊道、种群和生物多样性
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是构成景观空间格局的一个基本模式。斑块是生物地理学中对不同群落分布形式的描述,斑块是在景观空间比例中常见的最小的异质性单元,是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的地带,可以看作是一个线状或带状的斑块。廊道中的连接度、结点和是否中断等反映了廊道结构的重要指标;基质是景观中范围广阔、相对同质而且连通性最强的背景地域,是一种重要的景观元素。斑块和基质在尺度上具有相对性,两者在不同的比例中会相互转化,斑块在更小的尺度下,会变成基质。景观的空间结构因为斑块的不同,表现为一定空间层次的多种自然地理和生物的元素的不同,如植物品种的多样性,乔灌草高中低矮植物的同时存在,动物种类如野生哺乳动物、鸟类、昆虫等存在等形成景观空间的异质性。地球上多种多样的景观是异质性的结果,异质性的产生是自然界能量流、物质流流动产生的原因。气候、水、土壤和植被是景观异质性产生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循环的载体。
廊道网络的交点、网状格局、网眼大小,动物的觅食和植物种子的风媒传播或昆虫、鸟类和野生动物的觅食传播,需要一个连通或相交的交点作为传播的交点或节点,廊道的宽阔或狭窄,决定了动植物的觅食和种子的传播,也决定了自然界的能量流和物质流的循环。廊道中网格的大小,决定了动物觅食或繁衍的距离,如相同植物间的距离,以及廊道的连通性,都是决定着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自然循环的重要因素。武汉市的道路和桥梁的密集和连续贯通,居住小区和各个单位的院墙、建筑的密集程度等都是阻隔动植物流动、迁移的障碍。因此各个小区的院墙、各个单位的院墙已经成为交通的障碍、植物绿道的障碍、野生动物活动和生物多样性的障碍。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种群,由于城市中的夸张的植物表型栽培方式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物质资源比如水和营养物资,尤其是矿物质燃料产生的氮,而且还需要更高超的栽培和养护技艺,并且需要大量的时间用来去除杂草,用以减少种间竞争。由于资源的短缺和萎缩,现在越来越需要用新的栽培方式来培养绿色植物,增加生态环境的物质流循环和能量流的循环。
大面积地被种植的生物学途径就是利用种群的竞争优势,让植物生长,减少了过度耗费的人力和物力。大面积地被种植主要使用草坪,而小区域使用传统的观赏园艺种植方式。为了有利于地被植物生态方式的转变,在大面积和小面积的种植设计中,大量使用植物群落种植,这种种植方式的好处在于:能够更好地支持生物多样性,增强碳捕获和对碳的封存;促进城市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而生物多样性需要空间错落大量的群落来支持,可以是木本的群落、草本的群落,也可以是两者的结合。由于不同的物种具有不同的生长速度,因此,种间竞争和各物种的植株大小并不成正比,速生物种由于生长迅速,会与比邻的植物争抢资源,尤其是阳光。这将导致不同物种间的生长环境产生更大的差别,最终导致喜阳性慢生植物不能吸收足够的阳光而被喜阳性速生生物物种所淘汰。于是种植的过程中,扩大了不同品种的种植距离,这样增加了不同植物品种的生存空间。
种群的生存,取决于所依赖的环境资源如水分和养料,控制资源,有利于为非竞争的优势物种创造足够的阳光来维持正常生长。种群种植的植物,有利于群落的整体效果而非个体效果,这样才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中更有利于打理和节约成本。对于因为灌溉和过高的肥力产生的生长迅速而倒伏或难看,进行捆绑加固或修剪,这样大大降低维护成本。
倘若,将植物群落大规模种植于武汉市的河湖滩涂野外和街道马路两边等地,将有利于汇集经过自然沟渠、排水洼地、雨水花园和生态屋顶所收集的雨水,缓解城市变暖问题,提高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取决于自然景观的环境,自然景观表现为山地、湖泊,而且其中的植物的生物多样性表现突出,物种丰富,落叶与常绿交替,季相变化丰富,植物密集,植物形成带宽比较宽,吸引了野生动物的栖息。这样的环境情况,会对生物多样性有很大影响。比如湖泊沿岸的绿带宽度,如湿地中的沉水植物、挺水植物以及滩涂上的乔灌草所形成的绿色廊道宽度,600m宽的绿色廊道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比较好。就武汉市的湖泊沿岸而言,如沙湖、东湖、南湖、墨水湖、野芷湖、汤逊湖以及黄家湖等武汉市城市三环以内的湖泊中,没有几个湖泊的沿岸能够形成这样的绿色廊道宽度的景观空间格局,能够形成生物多样性的景观空间环境,而且湖泊沿岸的道路和景观廊道能够首尾连续,循环没有交通的障碍。
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根源不仅仅在于森林和草原的锐减,重要的在于人类的生活方式,如人口的增加、人类拓宽了自然生态位和对地球上生物产品的更多更大的占用,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经济系统过于注重和倚仗CPI的增加,而忽略了对于环境破坏带来的灾害的评价,以及不适宜的社会结构,以及法律和制度对于破坏环境的制裁的软弱和无力。
四、结语
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工程,重点是规划、排污总量的控制,减少污染的排放,以及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由于城市建设变化很大,生物多样性是形成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稳固,是促进生物的多样性的重要手段。减少设计是尽量利用自然环境少进行设计,提高自然及生物自己做工(功)的手段。种群、生物多样性和规律研究有助于构建和设计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反规划”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9.
[2]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王仰麟编著.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天津:科学出版社,2001.7:99-102.
植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乡土植物;植物多样性;应用
目前我国城市绿化植物选用的突出问题有植物种类普遍偏少,缺乏多样性;地域性特征不明显,城市之间景观雷同;引进外来物种缺乏前期试验,存在盲目性;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尚未足够重视等。因此,了解乡土植物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有利于植物多样性的建立与保护,有利于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
1乡土植物的概念
广义的乡土植物是指经过长期的物种选择与物种演替后,对某一特定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区系的总称。而人们通常把当地土生土长的,经过长期种植,能很好地适应当地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自然分布,自然演替,已经融入当地的自然系统中的植物统称为乡土植物[1]。
2植物多样性的意义
多样的生态系统及物种构成使城市的园林绿地有可持续发展潜力,而单调的生态系统及物种构成使城市园林显得相对脆弱,一旦发生具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园林可能失去它应有的形态及功能。据悉,近年我国北方某城市由于发生大规模植物病虫害,使该市的主要树种杨树受到严重影响,城市几乎失去绿色。
植物的多样性可以塑造景观的多样性,不同的植物其形态、质地、色彩均有差异,多样的植物可以营造更加丰富的景观,从而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满足城市不同的环境要求。园林植物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塑造城市的特色,进而显示城市的风貌和特征,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及土壤条件的地域性植物种类,从长远来看可以彰显地域文化。我国已有以植物简称的城市,如榕城、蒲乡等[2]。
3乡土植物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
3.1乡土植物的广泛应用有利于植物多样性的建立及保护
植物群落的相对稳定是建立在植物多样性基础上的,缺乏植物多样性会导致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甚至会造成毁灭性灾害。而乡土苗木的发展在群落稳定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和适地适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乡土植物在千万年的进化中,非常适应当地的土壤条件、气候环境,便于栽种、易于成活、成本低廉;并且乡土植物与周围的环境构成了稳定的生态系统,对病虫害有很强的抵御能力,共同维护着当地的生态安全,是植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广泛的挖掘乡土植物资源,加大其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力度,将会大大有利于城市植物多样性体系的建立,可保护和延续许多在自然界面临生存威胁的植物种。
3.2植物多样性与园林地方特色的关系
园林是一地域性很强的艺术门类。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悬殊,土壤变化也十分明显。就植物生存的生态类型来看,有荒漠、草原、寒温带针叶林区、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雨林等各种不同类型,在这些区域里,既要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种苗,又要努力提高植物种类多样性。首先,城市园林绿化的骨干树种和基调树种应是当地的特色树种。乡土树种苗源多、易成活,能够降低绿化成本。采用不同种类的乡土植物有机组合搭配,不仅起到了绿化、美化作用,还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较好地反映该城市所在地域的植被特征,使城市形成鲜明的个性特征。其次,在城市绿化的灌木及草坪地被植物选择中也应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开发利用地方物种,不应一味地从外地引进。再者,在引进异地植物时要注意把握好度。虽然外来植物在丰富绿化材料中可以起到一定作用,尤其在植物材料比较缺乏的地区,其作用更为显著,但是过分引进外来植物会造成本地物种的减少,常此以往,民族特色及地方特色将消失殆尽。此外,在植物配置时要充分体现当地植被群落特征。园林设计师应充分了解当地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和演替规律,在园林中选取典型的群落进行艺术再现,从而在整体上反映地方风貌。这样,每个城市,至少每个地域的城市在园林植物的总体选择上形成明显的地方特色,并且通过城市绿地的多种生态条件和城市小气候对当地物种进行广泛的栽植,从而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从全国范围内来看,不同地域的城市绿化植物则形成一个相当丰富的物种群体。
多样的园林为多样的植物在城市中提供了生长繁衍的场所,园林事业主观上的利用植物在客观上对植物起到了保护作用。植物在城市中既能发挥其美化功能,又能保存下来,实现了园林建设与植物多样性保护的和谐统一。
4乡土植物在园林绿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园林绿化建设中,一些城市不遵循自然规律,忽视乡土植物,大规模引种南方花草树木,造成园林绿化植物的单调重复使用,植物多样性差,以及各城市间的景观雷同现象。引进外来植物往往达不到城市对绿地的综合功能要求,生态功能差,不仅增加绿化成本,也为维护管理增加难度。一些城市甚至未经栽培和驯化试验,忽视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大量盲目引进外来植物。许多外来植物难以管理,生长不良或死亡,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5应用乡土植物提高植物多样性的措施
5.1发展地方特色种苗提高植物多样性
5.1.1本地区植被气候带乡土植物种苗的发掘。乡土树种的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逆性,造林容易成功,同时乡土树种资源丰富,栽植成本低、效率高。大力发掘乡土植物种类,对其生物学特性、生态习性和在园林绿地中的适应性进行检测,筛选出生长势旺盛、抗逆性强、观赏价值高、便于培育的植物种类,推广到林业建设中,提高植物物种丰富度[3]。
5.1.2建立种质资源保存、繁育基地。结合生产绿地建设,建立种质资源基地,进行优良绿化植物材料的选育、保存和繁育,为中推广应用打好基础。
5.1.3提高园林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城市植物群落也应追求自然美,优化物种、群落外貌、形态和色彩等组合,重视植物的景观、美感、寓意和韵律效果,产生富有自然气息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底蕴,达到生态、科学和美学高度和谐的效果,并与城市景观特色、建筑物造型相融合。在物种选择上,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乡土植物,能在当地降雨条件下生存和生长,推广少灌或免灌群落;利用绿地凋落物和绿肥等,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利用混交根瘤或菌根植物,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能源的使用。另外,绿地群落构建的重点也应转移到立地条件的改良,推广以人工介质为基础的种植土,创造和模拟植物适生生境,为更多物种的引进和健康生长奠定基础[4-5]。
5.2地方特色种苗基因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
5.2.1充分利用种、变种、变型等,提高物种基因多样性,充分利用植物栽培品种的多样性。我国园林植物栽培品种资源众多,如品种有几百种,牡丹和芍药也有几十种,月季有上百种,各种观赏植物都分系、类、群、型,形成各自的品种多样性。充分利用植物栽培品种的多样性,可以有效提高园林绿地的物种多样性水平。
5.2.2充分利用植物起源多样性。有些观赏植物是由多个野生种参加形成的远缘杂交,或在物种起源过程中出现染色体加倍,从而形成观赏植物起源多样性。如香水月季是巨花蔷薇与“朋红”月季的天然杂交种;矮牵牛为整叶矮牵牛与腋花矮牵牛的种间杂交种,再经培育的多倍体。为此,园林植物种苗的开发应充分注重起源多样性的利用。
6建议
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全面的植物调查与规划协作,在增加植物种类的同时,注重主要植物种类的遗传多样性,显现地方特色,塑造城市园林特色景观;植物选择应该以久经考验的乡土植物为主,适当引进其他物种;对城市园林草本植物的选择除了一些常见花草之外,应该大力挖掘在当地适应性强的多年生草本花卉,从而节约成本,提高物种的多样性。外来草本植物的引进一定要注意对其潜在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避免引进恶性蔓延物种。林木种苗生产要科学决策,发展地方特色种苗和名特优新品种,努力提高植物种类多样性,要适应林业建设面临的供求关系和消费多层次变化,林木种苗供应与需求趋向多元化。
7参考文献
植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范文篇9
【关键词】园林植物;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物学;景观生态学;园林设计;植物配置
生态园林是遵循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以及园林学等环境科学的原理,以植物材料为主体,其他造景要素为辅助,建成既有园林外貌,又有科学内涵,具有多种功能与效益、景观优美舒适、人与生物和谐共荣的生态环境或生态系统,在单体园林中科学地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植物群落,以达到顺应自然、提高环境质量、有益人们身心健康的园林绿化的目的。1生态学原理在植物配置中的应用
1.1遵循生态适宜性原理,保护性地利用景观场地现有的自然资源
在生态园林设计中,应用生态学适宜性原理进行设计,保护自然环境不受或尽量少受人类的干扰,现有场地往往经过很长时间,已经形成了新的动植物生态系统。在生态园林设计时,要充分保护利用场地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尊重场地原有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尽可能将原有的有价值的自然生态要素保留下来并加以利用,组织到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去,同时,要对现有场地的生态演变有一个了解并对将来的生态演变做出说明,以作为后续的工程或管理参考。
1.2根据生态位选择植物材料
植物群落并不是植物个体简单的拼凑,而是一个有规律的组合。生长在一起的植物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既包括生存空间的竞争与相互依存,也包括各种植物对光能、土壤水分和矿物质等外部环境的利用和植物分泌物的相互影响等。生态位就是种群在群落中与其他种群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相对位置及关系。每种植物在群落中都占有一定的生态位,如果2个种在同一个稳定的生物群落中占据相同的生态位,终究有一个要退出该群落。因此,在构建生态园林植物群落时必须按照生态位原理来确定群落中优势树种、伴生树种的种类。优势树种多为乔木,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起着决定性作用,因而它在群落中的数量是占多数的。
根据生态位理论,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择配置植物种类,避免各个物种对空间和营养的争夺,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又能形成具有良好视觉效果的园林景观。根据各种植地不同的实际情况(如干旱、贫瘠、土壤密实、污染严重、病虫害严重等),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选择植物种类,尤其是高大乔木优势种的选配,直接决定了园林生态效益的发挥程度。生态园林设计中要求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营养,各个种才能协调共生。因此,在植物材料选择时,应该因地制宜,发挥不同植物的各自优势,最大限度地满足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生态条件,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进行相应的选择。
2生物多样性理论对生态园林设计的指导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4个层次。在城市绿地这一特定环境中,与植物配置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2.1物种多样性
遵从生物多样性原理,模拟自然群落的植物配置。生物多样性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等,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结构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物种多样性主要反映了群落和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生态学家认为,群落结构愈复杂,系统也就愈稳定。因此,生态园林设计过程中,设计多物种组成的植物群落,比单物种群落更能有效利用资源,具有更大稳定性,即保持各物种多样性如动植物种资源多样性、各种文化特质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深远的生态环境意义。
2.2景观多样性
景观生态学把景观要素划分为3个基本类型:一是斑块,指外貌与周围地区有所不同的非线性区域。二是廊道,即与基质有所区别的一道带状区域,如道路、河流等。三是基质,基质的结构、功能及变化直接影响着整个景观。
斑块的尺度、树木、性状及位置对生物多样性有直接的影响。斑块尺度越大,物种多样性越丰富,而尺度小的斑块则是某些物种的避难所,因此,生态园林中必须有大面积的森林以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和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还必须有小的植物群落来保护和发展一些特有或稀有物种。斑块的数量越多,物种受保护的程度越大,因此,在生态园林设计中,必须设计2个以上的大型斑块,以达到保护某种物种的目的。斑块形状理论表明,边缘不规则的斑块比规则的斑块生态功能性要好,因此,在设计生态园林边缘时,要进行适度的不规则处理。当一个斑块中的物种灭绝之后更有可能被来自相邻斑块同种个体所替代,从而使物种整体上得以延续。因此,对整个生态园林起决定性作用或具有重要意义的植物群落必须设计在园林最关键的位置。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景观多样性是通过物种多样性实现的。当然,在提倡景观多样性的同时,也应考虑到景观多样性过度会导致生态位的重叠,造成物种间的竞争。例如,在草坪上植树可增加景观多样性,但是如果在植树过多,不仅会破坏原有的景观美感,而且会造成树种之间的竞争,影响植物生长。
3生物学理论在生态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是指植物生长发育、繁殖的特点和有关性状,如种子发芽,根、茎、叶的生长,花果种子发育、生育期、分蘖或分枝特性、开花习性、受精特点、各生育时期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等。必须了解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以便掌握植物的生长规律,进而进行植物配置。例如,根冠比是指植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鲜重或干重的比值,它的大小反映了植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相关性。这需要在植物苗期创造良好生长条件,促进根系生长,增大根冠比。
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是生态学特性的个性体现,充分了解植物的生物生理学特性,可以对生态学做出补充,如树木周围的地面铺装材料必须是透气的,这样可以保证植物的根系呼吸,才能使现有的植物景观维系和发展下去。因此,了解所用植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创造适宜植物生长的环境,如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中耕断根、蹲苗等措施;为了减少外界对植物本身的影响,防止植物动摇,要做好加固措施;减少使用不透水、不透气的铺装材料等。
植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范文1篇10
关键词:川滇高山栎群落;不同退化程度;土壤种子库
中图分类号S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3)14-25-03
CharacteristicsofSoilSeedBankunderDifferentDegradationDegreeofQuercusAquifolioidesCommunity
ZengJiaqinetal.
(CollegeofResourceandEnvironment,AgricultureandAnimalHusbandryCollege,TibetUniversity,Nyingchi860000,China)
Abstract:Speciescompositionandseeddensityisthebasicfeatureofaseedbank.Thisstudywasperformedtocomparethespeciescomposition,densityanddiversityofsoilseedbankunderdifferentdegradationdegreeofquercusaquifolioidescommunity.Therelationshipbetweenstandingvegetationandseedbankswasdiscussed.Theresultswereasfollows:(1)theaverageseedstorageofseedbanksinlightlydegradedwas(412±64)grain/m2,whichwasmuchhigherthanthoseinmoderatedegradation,severedegradation,extremedegradation;(2)Shannon-WienerindexandMargalefindexoflightlydegradedwerethehighest,followedbymoderatedegradation,severedegradation,extremedegradation;(3)Similaritycoefficientofsoilseedbanksbetweenlightlydegradedandmoderatedegradationwashigher,whilethecoefficientwaslowerbetweenseveredegradationandextremedegradation.Thesimilarityindexincreasedwhenhabitatconditionsimproved.
Keywords:Quercusaquifolioidescommunity;Differentdegradationdegree;Soilseedbanks
土壤种子库是指存在于土壤上层凋落物和土壤中全部存活种子的总和[1]。种子库内的种子是群落过去状况的记录,它的存在将为植物群落的演替、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繁殖体,因此也是反映植被自然恢复的现在和将来特点的一个重要因素[2-3]。进行种子库特征的研究,对于掌握地带性植被恢复潜力、了解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对植被恢复采取合理的决策和措施[4-6]。近几十年,国内外的不少学者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植被的土壤种子库组成、分布状况与数量特征,以及不同外界因子对种子生产和散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7]。但是国内外的报道多集中于森林或湿润、半湿润地区土壤种子库的研究,对半干旱区土壤种子库的研究报道较少[8]。而充分利用天然种子库种源,保证和促进植物群落的健康演替和自然恢复,保全地域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在植被退化的地区尤为重要。
林芝地区位于半湿润半干旱区,降雨量相对较少,风大沙多,生态环境非常脆弱。长期以来由于不合理开垦、放牧,沙漠化土地日益增加,植被盖度降低。本研究选取林芝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高山栎群落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退化程度的土壤种子库进行了基本特征和差异性分析,对比该地区不同生境条件下土壤种子库的优劣,进而探究该地区植被自然恢复的潜力,旨在为退化山地近自然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土壤种子库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1调查与取样
1.1野外采样野外采样于2012年10月下旬进行,所选样地为农牧学院后山高山栎群落,海拔在3100~3300m。根据研究区实际情况,把调查样地划分为4种退化程度类型: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极度退化。轻度退化区域存在一定的采伐和放牧现象,对林下植被已经造成破坏,但影响不大,林分的郁闭度较高,林分相对比较稳定;中度退化区域采伐和放牧强度增加,林下植被和林冠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存在植被退化现象,林分郁闭度相对降低;重度退化区域采伐和放牧现象较严重,林下和林上植被受到较大破坏,林分郁闭度较低,出现一定的空地;极度退化区域距离居民区较近,人为干扰较多,放牧现象严重,土壤干旱加速,进而导致了沙荒地的形成,严重限制了植物生长。其上植被覆盖度低,乔灌木稀少,郁闭度极低。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4种类型的样地进行调查取样。分别随机选取一个典型样地(20m×20m),进行植物群落调查,并在样地内随机选取小样方采取土样,每个小样方面积为0.5m×0.5m。在每个小样方内,分3层采集土样,分别为0~2cm,2~5cm,5~10cm。将各层土样分装带回实验室分析,本次试验共布置4个样地,每个样地3个小样方,取得土样12份。
1.2室内分析对采集的土样在室内进行人工筛选与挑拣,检出其中的种子,分别记录完整、破损、空壳种子数量,并对挑选出来的种子进行活力测定。用四唑法测种子活力:称取1g1,2,3,5-三苯四唑苯化物(TTC),加重蒸水100mL(pH6.5~7.0)。将植物种子用自来水冲洗干净,浸泡2h后,吸干种子表面水分,横切不断裂,放入四唑溶液中,取出种子在放大镜下区分着色或未着色,着色种子是有活力的。
1.3数据处理对4个样地上土壤种子库密度、多样性以及调查的地上植被密度进行计算。土壤种子库密度用单位面积土壤中有生命力的种子数量(即有效种子数量)[10];多样性指标分别采用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性指数[11]表示。其中Margalef丰富度指数R=(S-1)/lnN;Shannon-Wiener指数H=-Σ[(ni/N)ln(ni/N)]。式中,s为群落中的物种数量,ni为第i种的个体数目,N为群落中所有种的个体总和。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物种相似性用CC=2c/(s1+s2)计算,式中CC是Sorensen指数的值,c是在植被与土壤种子库中都出现的物种数目;s1和s2分别对应于植被和土壤种子库中出现的物种数目。
2结果与分析
2.1种子库密度根据取样的面积和有活力种子的数量折算为1m2有活力种子的数量。由表1可知,不同退化程度的高山栎群落土壤种子库存在很大的区别,以轻度退化样地最多,为(412±64)粒/m2;其次是中度退化样地为(270±43)粒/m2;重度退化样地为(265±90)粒/,极度退化样地为(235±23)粒/m2。中度退化、重度退化和极度退化草地种子库种子存量差异不显著(P>0.05);轻度退化草地与其他3种退化草地种子存量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
表1土壤种子库中种库密度统计(粒/)
[样地\&种子库密度\&生境类型\&1
2
3
4\&412±64
270±43
265±90
235±23\&轻度退化
中度退化
重度退化
极度退化\&]
根据对种子库种子形态特征的鉴定,确定种子库中的大部分物种为禾本科、豆科、蔷薇科植物。通过与地上植被物种比较发现,4种不同退化程度下高山栎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与地上植被有密切关系。4种退化程度不同的样地土壤种子库均以禾本科种子最多,其次为豆科植物种子,这可能与禾本科和豆科植物种子易成熟且易萌发的生物学特征有关。
2.2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物种多样性由表2可以看出,4种退化下种子库物种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以轻度退化区最大;中度和重度的次之,极度退化区的指数最小。后3个区的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低于轻度退化生境条件,极度退化丰富度指数与3个生境间都存在极显著差异。随生境条件的恶化,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减少。4个样地地上植被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也是轻度退化下最大,其排序是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极度退化,与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在4种生境下的排序一致。
表2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物种多样性
[生境类型\&种子库物种\&地上植被物种\&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轻度退化\&1.2123±0.8354\&1.3514±0.0215\&0.8942±0.0821\&2.1244±0.2354\&中度退化\&1.0152±0.5420\&1.0322±0.0354\&0.7242±0.0354\&1.512±0.1354\&重度退化\&1.0123±0.0354\&0.9801±0.0734\&0.6541±0.0376\&1.112±0.0345\&极度退化\&1.0404±0.0375\&0.7423±0.0241\&0.5482±0.0564\&1.012±0.0452\&]
2.3不同退化程度下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关系地上植被是土壤种子库种子的来源,同时土壤种子库也为地上植被的更新和演替提供基础。由表3可知,地上植被物种数均明显高于土壤种子库物种数,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的物种数均是: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极度退化。轻度退化区种子库萌发植物与地上植被共有物种最多,随着生境条件的良好,其相似性指数(Sorensen指数)增大。显然,重度退化、极度退化区土壤种子库种源尚不能满足地上植被恢复所需种源量。
表3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关系
[生境类型\&地上植被(种)\&土壤种子库(种)\&共有种
(种)\&Sorensen
指数\&轻度退化\&17\&13\&8\&0.533\&中度退化\&15\&8\&5\&0.435\&重度退化\&13\&7\&3\&0.300\&极度退化\&8\&5\&2\&0.308\&]
(下转55页)
(上接26页)3结论与讨论
土壤种子库物种数的多少直接决定着土壤种子库群落的稳定性。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和种子密度是一个种子库的基本特征。在该研究中,4种条件下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均存在很大区别。中度退化、重度退化和极度退化高山栎样地种子库种子存量差异不显著(P>0.05);轻度退化高山栎样地与其他3种退化样地种子存量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
物种多样性特征是种子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被认为是植物种群基因多样性的潜在提供者,体现了群落结构、类型、组成水平、发展阶段和生境差异,反映了生物群落在组成、结构、功能和动态等方面的异质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群落的稳定性。文中涉及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极度退化4种类型样地,由于不同程度的干扰,影响了群落的稳定性和物种的更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结果均表现为: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极度退化。地上植被调查也显示相同的变化趋势,这也证明了种子库的种子的多样性与地上植被的稳定性有着一定的关联,土壤种子库的多样性特征同样可以为地上植被稳定性的判定提供一个可靠的指标。
参考文献
[1]SimposonRL.Ecologyofsoilseedbank[M].SanDiego:AcademicPress,1989:149-200.
[2]冯伟,潘根兴,强胜,等.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稻油轮作田土壤杂草种子库多样性的影响[J].生物多样性,2006,14(6):461-469.
[3]孙建华,王彦荣,曾彦军.封育和放牧条件下退化荒漠草地土壤种子库特征[J].西北植物学报,2005,25(10):2035-2042.
[4]朱小龙,李振基,谢明艺,等.模拟林窗光照条件对南亚热带雨林土壤种子库幼苗萌发的影响[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5(1):12-130.
[5]MayorMD.SeasonalvariationoftheseedbankofMedicagominimaandErodiumcicutariumasrelatedtograzinghistoryandpresenceofshrubsincentralArgentina[J].JournalofAridEnvironments,1999(43):205-212.
[6]李有志,张灿明,林鹏,等.土壤种子库评述[J].草业科学,2009,36(3):83-90.
[7]李彦娇,包维楷,吴福忠.岷江干旱河谷灌丛土壤种子库及其自然更新潜力评价[J].生态学报,2010(2):399-407.
[8]孙书存,陈灵芝.东灵山地区辽东栎种子库统计[J].植物生态学报,2000,24(2):215-221.
[9]安树青,林向阳,洪必恭.宝华山主要植被类型土壤种子库初探[J].植物生态学报,1996,20(1):41-50.
植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范文篇11
关键词:赤峰;草地群落;物种组成;植物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Q9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7)11-2031-06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11.008
Abstract:InordertoimproveexistentvegetationdataofmaingrasslandareasinChifeng,promotegrasslandrevegetation,utilizereasonably,protectforagegermplasmresourcesanddeveloplivestockfarming,speciescomposition,richness,diversity,evennessofgrasslandcommunitywerestudiedingrasslandcommunitiesofthreeareasbytypicalsamplingmethod,andtherelationbetweenplantdiversityofcommunityandaltitudinalgradientwasrevealed.TheresultsshowedthatmaingrasslandareasinChifengwererichinplantresource,therewere39families155genera233species,mainlyCompositae,Leguminosae,Gramineae.Basedonplotinvestigation,thedominantplantspeciesinBalinyouBannergrasslandwereLeymuschinensisandArtemisiasylvatica,andCleistogenescaespitosa,Phragmitesaustralis,Carexduriusculawerecompanionspecies;ThedominantplantspeciesinBalinzuoBannergrasslandwereC.duriuscula,andthecompanionspecieswereL.chinensis,CleistogenessongoricaandLinumstelleroides;ThedominantplantspeciesinHexigtenBannergrasslandwereC.duriuscula,andthecompanionspecieswereL.chinensis,AgropyroncristatumandThemedeminor.Therewasanextremelydifferenceinthediversityofgrasslandplantcommunities(P
Keywords:Chifeng;grasslandcommunity;speciescomposition;plantdiversity
草地是世界上分布最V泛的植被类型之一,面积达34.8亿hm2,占陆地面积约20%,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内蒙古目前有天然草地8800万hm2,约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22%[2],是世界上草地类型最多、保存最为完整的草地之一。巴林右旗草地面积为85.8万hm2[3],巴林左旗为390.2万hm2[4],克什克腾旗为151.0万hm2[5],是赤峰草原主要分布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草地的开发利用强度也在逐渐增加,加上长期的不合理利用,人为活动影响剧烈,植被破坏严重,导致草地逐渐退化[6]。
草地资源保护利用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的矛盾,草地资源的脆弱性与草原生态建设投入不足的矛盾,草地资源基本保护、合理利用、开发建设与服务体系乏力的矛盾是赤峰草原分布区存在的主要问题[7-9]。草地的生物多样性是维持区域草地生态系统稳定和生产的基础,草地健康不仅关系着全球生态系统健康,也是当地牧民物质生活的基础[10,11],因此迫切需要加强赤峰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趋势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内容,而海拔梯度包含了多种环境因子的梯度效应,环境因子改变不仅影响植物的个体发育,而且Q定着植物群落的类型、分布和演替动态,气候因子往往为植物群落特征的主要决定因子[12]。因此研究生物多样性随海拔梯度的变化格局对于揭示生物多样性的环境梯度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赤峰草原主要分布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和分析样地草本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等特征,以及生物多样性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趋势,探讨草地群落的演变规律,不仅可以完善赤峰草原主要分布区草地现有植被资料,为草地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而且还可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保护该区域内的牧草种质、发展草地畜牧业奠定基础。
1研究区自然概况与方法
1.1研究区域概况
赤峰地处燕山北麓、大兴安岭西南段与内蒙古高原向辽河平原过渡地带,地理坐标为北纬41°17′-45°24′,东经116°21′-120°58′。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光热资源充足,年平均降水量385mm,降水多集中于6、7月,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植物资源非常丰富[13]。
巴林右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理坐标为北纬40°12′44°27′,东经118°10′120°05′,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为360mm,土壤主要是褐色栗钙土,植被类型有典型草原、低湿草甸和杂类草草原等[14]。
巴林左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北部,大兴安岭山脉向西南延伸处,西辽河支流乌尔吉伦河中上游地段,内蒙古高原向东北平原的过渡地带上,地理坐标为东经118°44′-119°48′,北纬43°36′-48°48′。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为310~400mm,土壤类型有暗栗钙土、砾石质栗钙土,植被类型主要为杂类草草原[15]。
克什克腾旗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大兴安岭南端山地和燕山余脉七老图山的交汇地带,地理坐标为北纬42°23′-44°22′,东经116°21′-118°26′。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为300~400mm,土壤类型有黑钙土、沙质栗钙土,植被类型主要有草原草甸、河漫滩草甸和山地草甸[16]。
1.2研究方法
于2015年5-9月,在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3个地区展开调查。在线路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典型取样法,分别在巴林右旗设置7个样地、克什克腾旗设置6个样地、巴林左旗设置4个样地,共17个。每个样地随机设置6个1m×1m的样方,共102个样方。对样方内所有植物进行调查,主要包括植物的名称、高度、盖度、频度、密度。根据《内蒙古植物志》[17]鉴定物种,对暂时不能确定的物种采集标本带回实验室,请专家鉴定。
1.3数据处理
1.3.1计算植物的重要值重要值(Importantvalue,IV)的计算和统计是近代植物群落分析的常用方法,到目前为止,IV公式的构建以及各类指标的选取多具备主观随意性,即根据调查样方的实际情况而定,没有统一的规定。目前,常用的IV公式构建指标多为密度、多度、盖度、高度、频度5种,其又分别对应于相对密度、相对多度、相对盖度、相对高度和相对频度。其中,相对密度和相对多度虽意义不同,但计算结果相等,故有效指标只有4个[18],计算公式分别为:①密度。该种植物在单位面积上的植株数。相对密度=(该物种的个体数/全部植物的个体数之和)×100%;②盖度。该种植物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相对盖度=(该物种的盖度/全部植物的盖度之和)×100%;③高度。该种植物的所有植株个体高度之和。相对高度=(该种植物的高度/全部植物的高度之和)×100%;④频度。该种植物出现的样方的次数。相对频度=(该种植物的频度/全部植物的频度之和)×100%。
1.3.2物种多样性分析选取物种数量与群落α多样性指数,采用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3个指标对群落多样性进行分析[19-22]。
1)Margalef丰富度指数(D)。D=(S-1)/lnN。
2)多样性指数。①Shannon-Wiener指数(H):H=-■pilnpi;
②Simpson指数(?姿):?姿=■■。
3)Pielou均匀度指数(J)。J=H/lnS。
式中,S为物种数;N为群落中全部物种的个体数之和,Ni为第i个样地的个体数之和;Pi为属于种i的个体在全部个体中的比例;。
1.4数据分析
采用SPSS17.0对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Duncan法对重要值和多样性指数进行显著性分析,用MicrosoftExcel作图。
2结果与分析
2.1赤峰草原主要分布区草本植物物种组成
调查结果显示,赤峰草原主要分布区草本植物共有39科155属233种,其中蕨类植物仅有问荆(Equisetumarvense)1种,裸子植物仅有草麻黄(Ephedrasinica),其他均为被子植物。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34科119属183种,单子叶植物5科36属50种。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豆科(Leguminosae)植物占优势,蔷薇科(Rosaceae)、藜科(Chenopodi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唇形科(Labiatae)次之,分别占物种总数的16.74%、16.31%、12.02%、6.44%、5.15%、4.72%、3.00%(表1)。
调查过程中发现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两种,分别为沙芦草(Agropyronmongolicum)、毛披碱草(Elymusvillifer);发现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6种,分别为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龙胆(Gentianascabra)、防风(Saposhnikoviadivaricata)、远志(RadixPolygalae)、秦艽(Gentianamacrophylla);另外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青蒿(Artemisiacarvifolia)、高羊茅(Festucaelata)、草麻S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中。在调查区域中,沙芦草、毛披碱草由于过度利用与放牧,导致濒危[23];甘草、黄芩等6种药用物种由于被过度采挖,数量急剧减少。
2.2赤峰草原主要分布区优势物种分析
2.2.1巴林右旗地区在该地区共设置了7个样地,样地植被类型有典型草原、低湿草甸、杂类草草原。通过样方调查,发现该地区草地群落有27科78种植物,其中,菊科14种,占草地植物种类的17.9%;禾本科12种,占草地植物种类的15.4%;豆科10种,占草地植物种类的12.8%;蔷薇科6种,占草地植物种类的7.7%;蓼科(Polygonaceae)、毛茛科、鸢尾科(Iridaceae)、藜科、川续断科(Dipsacaceae)、石竹科(Caryophyllaceae)、车前草科(Plantagin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紫草科(Boraginaceae)、瑞香科(Thymelaeaceae)、麻黄科(Ephedraceae)、脚6苗科(Geraniaceae)、茜草科(Rubiaceae)、葱科(Alliaceae)、莎草科(Cyperaceae)、十字花科(Cruciferae)、旋花科(Convolvulaceae)、亚麻科(Linaceae)、百合科(Liliaceae)、龙舌兰科(Agavaceea)、桔梗科(Campanulaceae)、龙胆科(Gentianaceae)、唇形科植物种类共占草地植物种类的46.2%,这一结果表明巴林右旗草地植物群落以菊科、禾本科、豆科、蔷薇科为主。
通过计算该地区植物的重要值,对重要值排名前20的植物进行优势物种分析。结果发现,该地区的优势物种为羊草(Leymuschinensis)、阴地蒿(Artemisiasylvatica),相对重要值分别为0.0928、0.0926;以丛生隐子草(Cleistogenescaespitosa)、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寸草(Carexduriuscula)等为伴生种,其相对重要值分别为0.0763、0.0751、0.0732(图2)。调查中,发现14种植物为该地区特有的,分别为q蓄(Polygonumaviculare)、草木樨状黄耆(Astragalusmelilotoides)、龙胆、三叶委陵菜(Potentillafreyniana)、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anserina)、虎尾草(Chlorisvirgata)、剪股颖(Agrostismatsumurae)、草麻黄、棉团铁线莲(Clematishexapetala)、蹄叶橐吾(Ligulariafischeri)、旋覆花(Inulajaponica)、野燕麦(Avenafatua)、栉叶蒿(Neopallasiapectinata)、艾蒿(Artemisiaargyi);其中,蹄叶橐吾、草麻黄、q蓄、龙胆、虎尾草、棉团铁线莲、旋覆花、野燕麦、栉叶蒿、艾蒿等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但蹄叶橐吾、q蓄、棉团铁线莲的数量相对较少,不超过10株;鹅绒委陵菜具有一定的景观用途,春秋栽植做地被较适宜;剪股颖具有较高的饲料价值,并且具有景观用途,常用于草坪及地被。
2.2.2巴林左旗地区在该地区共设置了4个样地,通过样方调查发现该地区草地植物包含26科83种植物,其中禾本科14种,占草地植物种类的16.9%;菊科12种,占草地植物种类的14.5%;豆科11种,占草地植物种类的13.3%;蔷薇科8种,占草地植物种类的9.6%;毛茛科、鸢尾科、藜科、川续断科、石竹科、车前草科、大戟科、唇形科、龙胆科、瑞香科、脚6苗科、葱科、旋花科、亚麻科、百合科、桔梗科、龙舌兰科、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紫葳科(Bignoniaceae)、远志科(Polygalaceae)、败酱科(Valerianaceae)、莎草科植物种类共占草地植物种类的45.7%。
分析结果发现,该地区以寸草为优势种,相对重要值为0.0796;伴生种为羊草、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songorica)、野亚麻(Linumstelleroides)等,相对重要值分别为0.0723、0.0670、0.0656(图3)。调查过程中发现有16种植物仅出现在该地区,分别有桔梗(Platycodongrandiflorus)、大籽蒿(Artemisiasieversiana)、细叶百合(Liliumpumilum)、远志、蓝刺头(Echinopssphaerocephalus)、糙苏(Phlomisumbrosa)、米口袋(Gueldenstaedtiaverna)、鸦葱(Scorzoneraaustriaca)、小蓟(Cirsiumsetosum)、金色狗尾草(Setariaglauca)、角蒿(Incarvilleasinensis)、甘草、稗草(Echinochloacrusgalli)、欧李(Cerasushumilis)、裂叶荆芥(Schizonepetatenuifolia)、败酱(Patriniascabiosaefolia);其中,桔梗、细叶百合、蓝刺头既具有观赏价值,同时也具有药用价值;甘草、远志、米口袋、小蓟、败酱是很好的药用植物;欧李是整个调查过程中为数不多的灌木中的一种,长势良好,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可食用、入药、作饲料,开发前景非常广阔;但细叶百合、蓝刺头、米口袋、甘草、远志的数量仅有5~6株。
2.2.3克什克腾旗地区在该地区共设置了6个样地,通过样方调查发现该地区草地植物包含28科83种植物,其中菊科13种,占草地植物种类的15.7%;禾本科10种,占草地植物种类的12.0%;豆科8种,占草地植物种类的9.6%;蔷薇科7种,占草地植物种类的8.4%;毛茛科、鸢尾科、唇形科、莎草科、桔梗科、亚麻科、百合科、瑞香科、脚6苗科、葱科、石竹科、车前草科、龙胆科、藜科、伞形科、茜草科、十字花科、景天科(Crassulaceae)、玄参科、蓼科、紫草科、白花丹科(Plumbaginaceae)、报春花科(Primulaceae)、木贼科(Equisetaceae)植物种类共占草地植物种类的54.3%。
分析结果发现,该地区的优势种为寸草,相对重要值为0.1176;羊草、冰草(Agropyroncristatum)、小菅草(Themedeminor)等为伴生种,其相对重要值分别为0.1128、0.0769、0.0660(图4)。调查中发现18种植物仅出现在该地区,分别有瞿麦(Dianthussuperbus)、紫斑风铃草(Campanulapunctata)、独行菜(Lepidiumapetalum)、短花针茅(Stipabreviflora)、点地梅(Androsaceumbellata)、白头翁(Pulsatillachinensis)、小叶棘豆(Oxytropismicrophylla)、二色补血草(Limoniumbicolor)、酸模(Rumexacetosa)、钝叶瓦松(Orostachysmalacophyllus)、野胡萝卜(Daucuscarota)、o芒雀麦(Bromusinermis)、钝背草(Amblynotusobovatus)、青蒿、白婆婆纳(Veronicaincana)、葶苈(Drabanemorosa)、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acaulis)、轴藜(Axyrisamaranthoides);其中葶苈、白婆婆纳、紫斑风铃草、独行菜、点地梅、二色补血草有一定的药用价值;顿叶瓦松、白头翁、瞿麦具有观赏价值,可开发用于园林绿化;但二色补血草、葶苈、瞿麦仅有1株。
2.3赤峰草原主要分布区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
赤峰草原3个主要分布区草地群落草本植物的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Margalef丰富度的变化范围分别是0.83~0.97、1.49~2.76、0.60~0.74和1.66~7.28,各指标均表现为自巴林左旗、克什克腾旗、巴林右旗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即巴林左旗>克什克腾旗>巴林右旗(图5)。巴林左旗与巴林右旗的Simpson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
2.4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与海拔的关系
由图6可知,在海拔相对较低时,物种Margalef丰富度较低,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物种丰富度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即海拔在600~800m时,植物物种丰富度增加,海拔为800m处达到最高值;之后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海拔800m处最高,为2.517;其次为海拔700m,为2.470;在海拔600m处,其多样性指数较低,为1.970。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规律与上述规律变化一致,最高值出现在海拔800m处,为0.680。由分析可知,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均先增加后降低,中等海拔高度(800m)时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最高。
3讨论
赤峰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其植物资源极为丰富,不可能在一年的时间里对赤峰地区全部资源得以调查记录,赤峰地区野生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需要继续进行。本研究主要对赤峰草原主要分布区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进行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共发现野生植物资源39科155属233种。
在本研究中,赤峰草原主要分布区巴林左旗草本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最高,克什克腾旗次之,巴林右旗最低。巴林左旗样地设置沿着河流方向,附近居民较少,人类干扰强度与放牧强度均较弱,故物种多样性较高;克什克腾旗与巴林右旗样地虽然分布在河流周围,但样地周围村镇较多,人为干扰因素大,过度的放牧与打草导致该地区物种多样性较低;克什克腾旗样地设置分布较巴林右旗均匀,调查较为全面,因此物种多样性高于巴林右旗[24]。杨婧等[25]研究放牧对内蒙古草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物种多样性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在高原地区研究放牧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其结果与上述一致[26]。结合大量研究,表明放牧是影响物种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因素,降低放牧强度有利于草地的恢复。
在本研究中,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均先增加后降低,中等海拔高度(800m)时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最高,与段敏杰等[27]在藏北地区、王国宏[28]在祁连山地区的研究结果一致;而张文等[29]在喀斯特山地的研究表明,草地植物群落丰富度指数随海拔升高呈现出增加趋势,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随海拔升高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Peilow均匀度指数随海拔升高呈现下降趋势,是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引起降水、温度等差异,从而影响土壤水分等,进而形成不同的植物群落,由于影响草本分布的因素较多,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随海拔梯度变化的规律非常复杂,不同研究尺度上得出的结果不尽相同[30]。在低海拔处草地离居民点较近,受人和牲畜的影响较大,受降水的限制,导致物种多样性较低。在高海拔地区,气温逐渐降低,使非耐寒草本植物减少,物种多样性相应降低。而在中等海拔处,一方面,由于人为干扰因素大大降低,草地植物群落生长旺盛,另一方面,具备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适宜水热条件,因此物种多样性较高。由此可知,低海拔区域草地植被的保护对于草地生产力的维持和生物多样性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结论
经调查发现赤峰草原主要分布区草本植物共有39科155属233种,菊科、禾本科、豆科植物占优势,蔷薇科、藜科、毛茛科、唇形科次之。巴林右旗草地的优势物种为羊草、阴地蒿,以丛生隐子草、芦苇、寸草等为伴生种;巴林左旗地区以寸草为优势种,伴生种为羊草、无芒隐子草、野亚麻等;克什克腾旗地区的优势种为寸草,羊草、冰草、小菅草等为伴生种。
赤峰草原主要分布区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为自巴林左旗、克什克腾旗、巴林右旗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即巴林左旗>克什克腾旗>巴林右旗。巴林左旗的各多样性指数值最高,其中Simpson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95~0.96,Shannon-Wiener指数为2.42~2.56,Pielou均匀度为0.64~0.68,Margalef丰富度为5.22~6.09。
赤峰草原主要分布区草地植物群落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eilow均匀性指数随海拔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中等海拔高度(800m)时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最高。
参考文献:
[1]HUYGHEC.Newutilizationsforthegrasslandareasandtheforageplants:Whatmatters[J].Fourrages,2010,203:213-219.
[2]那亚.克什克腾旗草地资源特征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
[3]包云辉,李俊有,王志春.巴林右旗草地资源评价与天然草场气候生产力分析[J].内蒙古气象,2006(1):25-26.
[4]张玉兰,张晓华,梁秀华,等.巴林左旗草原建设十年回顾[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6):39.
[5]哈斯,李洪宾,李俊有.克什克腾旗天然牧草气候区划[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4):77-78.
[6]王改莲,庞云,陈景芋,等.浅析内蒙古草地现状,退化成因及发展建议[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2):3,21.
[7]苏雅拉,王霄龙.巴林右旗草地资源生产力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内蒙古草业,2004,16(4):52-55.
[8]张晓华,张玉兰,刘东林.巴林左旗天然草原植被恢复措施及成效[J].内蒙古草业,2004,16(3):20-21.
[9]巴布拉,豪布尔,乌云.克什克腾旗草地资源保护与利用[J].内蒙古草业,2012,24(1):19-21.
[10]TILMAND,DOWNINGJA.Biodiversityandstabilityingrasslands[J].Nature,1996,367:363-365.
[11]吴璇,王立新,刘华民,等.内蒙古高原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和退化分级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5):47-51.
[12]唐志尧,方精云.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J].生物多样性,2004,12(1):20-28.
[13]刘贵峰,刘玉平,康宁.赤峰市园林绿化植物选择与配置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6(6):685-690.
[14]王丽娟,李青丰,根晓.禁牧对巴林右旗天然草地生产力及植被组成的影响[J].中国草地,2005,27(5):11-15.
[15]王慧捷,张华.科尔沁沙地巴林左旗林草植被变化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1(6):174.
[16]那亚,赵秀芳,蒙荣,等.克什克腾旗几种草地类型利用现状[J].内蒙古草业,2008,20(4):47-50.
[17]马毓泉.内蒙古植物志(第三卷)[J].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269-271.
[18]王育松,上官铁梁.关于重要值计算方法的若干问题[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2):312-316.
[19]SHANNONCE,WEAVERW.Themathematicaltheoryofcommunication[M].Urbana:UniversityofIllinoisPress,1949.
[20]SOBALLEDM,KIMMELBL.Alarge-scalecomparisonoffactorsinfluencingphytoplanktonabundanceinrivers,lakes,andimpoundments[J].Ecology,1987,68(6):1943-1954.
[21]PIELOUEC.Anintroductiontomathematicalecology[M].NewYork,USA:Wiley-Inter-Science,1969.
[22]SIMPSONEH.Measurementofdiversity[J].Nature,1949,163:688.
[23]智颖飙,赵利清,王再岚.内蒙古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及其基本特征[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4(6):657-662.
[24]郑伟,朱进忠,潘存德.草地植物多样性对人类干扰的多尺度响应[J].草业科学,2009,26(8):72-80.
[25]杨婧,褚鹏飞,陈迪马,等.放牧对内蒙古典型草原α,β和γ多样性的影响机制[J].植物生态学报,2014,38(2):188-200.
[26]张鹏莉.放牧对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D].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27]段敏杰,高清竹,郭亚奇,等.藏北高寒草地植物群落物N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J].草业科学,2011,28(10):1845-1850.
[28]王国宏.祁连山北坡中段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J].生物多样性,2002,10(1):7-14.
植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范文篇12
关键词:城市建设园林绿化植物多样性应用成就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前言:近年来各地大力开展城市园林建设,增大城市绿化面积,以期通过植物的功能作用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现状。目前,很多城市都已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园林景观,营造了更好的人居环境,使人们能够欣赏到更多的植物品种所带来的园林景观,同时使植物多样性发挥更好的植物生态功能,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健康、更自然的生活环境。
一、城市园林植物多样性应用的成就
随着我国城市园林植物绿化建设的大力开展,很多城市都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极大的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城市的生态现状。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城市绿化覆盖率上升
近十几年来,我国城市绿化覆盖率大幅提高,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增长92万hm2,覆盖率提高11.6%。据截止到去年的统计结果显示,全国大城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2.5/人。
1.2城市绿地园林植物多样性提高
我国拥有丰富的野生花卉和栽培花卉资源,是许多花卉的世界分布中心。据统计,在近15年内全国城市应用的植物种类平均增加了80%以上。例如:北京市园林绿化植物从400余种增加到732多种,上海市城市绿化常用植物种类增加到820种。
1.3城市绿化质量提升
近年来,我国城市的绿化质量从以前选择单一树种到现在开始注重群落结构,绿化质量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另外,在城市绿化建设中,人们开始思考怎样从单纯美观到注重生态质量与低成本维护。如何能够做到从单一景观到四季景观的变化,从平面绿化到立体绿化,从注重城市中心区绿化到城乡―体化绿化等。
二、城市园林绿化多样性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园林绿化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城市园林绿化作为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品质的重要手段,得到政府的广泛重视与支持。但是,不可否认,园林绿化在备受追崇的今天也存在许多的问题:第一,植物种类单一.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城市的园林绿化中使用的植物都在千种以上,以保证园林绿化的植物生态平衡和稳定。而在我国绝大多数城市使用的植物种类只有三四百种。近年来大规模引进的外地绿化植物,主要集中在少数品种,跟风和盲从的现象表现突出,缺乏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第二,乡土植物比例少。目前城市园林绿化,过于青睐外来物种,忽视了乡土植物。许多人认为外来的就是好的,见的多了就不新鲜了。外来种的无序引进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后果,排挤本土植物、微生物和小动物,使其生存环境发生变化,不利于丰富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形成和构建地域特色的绿地景观。第三,植物引种缺乏安全性认识和措施。由于各种形式的国际间植物材料交流相当频繁,使城市绿化植物引种成为最有可能造成生物入侵的途径之一。目前在植物引种上,不仅在引种安全上意识薄弱,也缺乏科学有效的措施,不利于生物入侵的防范。第四,植物功能单一。园林植物具有观赏、庇荫、防尘、隔音、净化空气和保持水土等诸多功能。但当前园林绿化中普遍重视观赏功能.而忽略其它功能。
三、城市园林绿化多样性的措施
3.1采取相应的措施丰富植物的生长环境
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中为体现植物多样性,需要对当地地理环境全面考虑,结合地理环境特点,合理进行地形设计,并根据自然环境选择恰当种植物种,为这些物种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多样植物的生产,提高绿化效果。如,在植物生成中应综合全面考虑湿地、水面、平地、起伏程度、坡度、坡位、坡向等等,同时还需要结合当地阳光、热量、水分、土壤、肥料等因素进行考虑,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为植物种植创造良好环境,促进植物生长。另外,地形起伏能够营造阴阳向北的地理环境,会产生干湿差别,为一些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环境,水生、旱生、沼生、湿生的植物就可找到适宜的环境,进而在绿化中有利于体现植物多样性。
3.2增加植物种类
现阶段大部分的城市园林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容易遭受病虫害的袭击,需要使用大量的化肥农药来维持其稳定,成本高,而且容易对环境产生危害。增加植物种类,提高城市园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园林绿化的唯一出路。我国园林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为城市园林绿化实现植物多样性提供了条件,同时我们还可以引进一些适合种植的优良植物,增加植物种类。需要注意的是,城市绿化植物的选择和引进是一项科技含量高、技术要求高和生态风险大的工作。有些单位和个人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盲目的引进一些所谓“优良”品种,导致本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因此我们应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在进行相应的适应性试验和风险评估之后,才可以引进新品种。同时还要完善物种引进的相关规定,从法律的角度来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3.3扩充同类植物不同品种的种植
园林植物品种的单调往往是由于在绿地种栽植了不同种或少数几种植物,树种重复率高。如单一的梅花林、水杉林、樱花园、牡丹园等。其实,在同科、同属、同种中存在着许多生态特性相似,观赏性各异的植物种类。在植物规划时,在同科、同属、同种中充分利用植物的不同观赏特性和高度,力求达到多样化的植物种植方式。这在专类园中尤其重要。如蔷薇科约有120属,蔷薇属又有150种,在建设蔷薇园时,绣线菊、珍珠梅、火棘、海棠、木香、月季、樱花、梅花、桃花、榆叶梅等合理配置,不仅使四季景观丰富,同时也达到了植物多样性的目的。
3.4加强园林绿化规划使园林绿化具有层次感
城市建设园林绿化的时候,为提高绿化效果,应树立立体感和空间感,避免出现广场化倾向,设计中要尽量向地面以上的构筑物空间扩展,对不同平面,不同立体空间,应设计高度不同的乔木、灌木、花卉、地被、草坪、藤本植物等。
3.5注重体现城市特色
城市园林绿化要体现城市特色,首先要加强设计水平。设计师要充分了解生态园林的内在含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建设都应当按照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以全新的理念来进行,全面提升园林设计艺术水平和文化内涵等,体现生态与美学的和谐统一,创造出体现地方特色的园林精品。保住地域特色底线选择的园林植物一定要有地域代表性,这样才能有利于营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园林风貌。城市园林设计要根据本地的气候、土壤、降雨、城市文化氛围、功能等进行物种选择,以乡土植物为主,适当引进外地物种,丰富城市绿化设计。同时,城市园林绿化植物引进除需考虑其自身适应性、功能性外,还需要与所在城市的性质与定位相协调,注意其功能性。如文化型城市在树种选择上主要考虑物种的景观效果,植物要能给人一种友好和容易亲近的感觉。城市园林绿化要着力于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创造出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及物种构成,保证城市园林的稳定性,营造出一个富有地方特色与文化底蕴的现代园林城市景观。
3.6注重乡土植物的应用
注重乡土植物的应用,首先要注重本地野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本地区野生资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能全面反映所在地带的气候环境,具有最大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开发和利用本地的野生资源可在增加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减少外来生物入侵的威胁。其次要开展以乡土树种为主线的多品种绿化种植混交林和杂交林等多品种种植,降低病虫害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