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教案范例(3篇)
古诗三首教案范文
一、知诗人创作背景,解诗题
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来看,我认为学生对古诗的学习还是感觉很乏味的,只有让学生对作者和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随着教师的思路走,怎样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文章的兴趣,更有效的完成课堂教学呢?首先,诗人的感官是敏锐的,因时事或家事亦悲亦喜,就触发写作动机。“触景生情”“因事感伤”产生创作灵感。诗句以凝练的言语,无穷的韵味,凝缩了诗人的情感,可谓是“言浅而意犹深”。因此,要读懂古诗先要了解诗人创作的时代背景。其次,教学时一定要讲求方法,我在学生读题后,让其明白李白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然后紧接着介绍诗人创作的时代背景: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享有“诗仙”之称。可是他的一生非常坎坷。天宝元年,被召入京,供奉翰林。由于受权贵馋毁,仅一年余便离开长安。安史乱中,曾为永王李粼幕僚,因败受牵连,流放夜郎,行至巫山遇赦得还,《早发白帝城》是他遇赦东下,过了三峡回到荆州时所作的。此时此刻学生对于李白这位诗人已经产生浓厚的兴趣了。于是我趁势引导学生抓住“发”字理解题意。这个环节可设问:“发”字读哪种音?为什么?什么时候出发?从哪里出发?学生此时兴趣正浓,因此可以顺理成章地理解诗题的意思,又为下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二、抓字词读读议议,明大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古诗教学更应该咬文嚼字,反复推敲字眼、词眼,只有真正领悟诗人用意,才能领会诗的内容。这个阶段,要让学生反复读读议议,参阅课后注释,大胆质疑,教师的角色就是一旁辅助学生完成学生意见不统一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在提出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次激发学生兴趣,使之印象更加深刻,正确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意思,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和用意。在掌握诗题后,我让学生自由读诗句几遍,要求读熟,读准字音。然后精讲细读第一句。这时,我设计一下问题帮助理解:①“朝”应读哪种音?在字典里解释什么?结合到整句诗词,又表达的意思是什么?②诗人抓住哪种景物来描写早晨白帝城壮丽景色?③“彩云”指什么?随着以上三个问题的分析,学生已经大致把握了诗句的意思。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回顾学习方法:抓字词读读议议,彻底理解诗意。
叶老说:“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旨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通过上面的学法归纳,成为一种自读导向,使学生渐进于善读。有了第一句做先例,后面三个诗句,可放手让学生读懂,读会。(根据本人经验,有了第一句的经验,学生一般已经学会自主讨论了,老师只要提出一些小问题,学生自己便可以查词典,小组交流总结答案了。)例如,在学生读第二句时,可设问作者离开白帝城要往何处?两地相距远吗?哪个词点出?这么远的路途,诗人只需多长时间到达?“还”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还?经过前两句的精读、扶读、后两句诗,可在反复的读议中,难度稍微大点的问题,或是学生小组答案不一致的情况下,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便可理解,这种通过学生自主讨论出答案的问题,学生印象会特别深刻。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探讨深究,悟诗情
学习古诗,理解诗的内容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理解诗的感彩,进入诗人写诗的意境。指导学习古诗,必须通过对诗文中“诗眼”的反复推敲,对诗句的深入浅出的分析,把握诗的内容,体验诗人的情感,即“批文入情”。在学生充分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说出诗的大意,而后通过那些带有强烈感彩的词琢磨,体会诗人的感情。教学时,紧扣下面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千里”与“万重”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说千里江陵可一日还?哪个词充分表现行船之快与心境的愉悦。这一问题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思考,联系当时时代背景,重温诗词的内容,就比较顺利地找到答案。
四、指导朗读,入意境
古诗三首教案范文
一、2014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总体情况
由上表可见,今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呈现如下特点:
1.所选诗歌的时代分布。今年所选择的23首诗歌,周朝1首,唐代6首,宋代11首,元代1首,清代4首。其中选料最多的是宋代,其次是唐代,再次是清代,最少的是周朝和元代。清代作品今年考了4首,为历年来之首。所选诗词最远的是周朝,最近的是清代,历史的跨度为近年来最大的一年。唐宋诗词约占74%,显而易见,唐宋诗词仍然是考查的重点,毕竟它们是古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代表了中国诗歌的最高成就。以此为题料,命题者可以把握好难易度和可信度,不会受到诟病。而其他朝代的作品只能是唐诗宋词的“影子”或“替补”,无法望其项背。
2.诗歌的体裁。所考诗歌中,数量最多的是诗,共17首;其次是词,共4首,再次是曲,共2首。诗的比例约占73%,可谓“独霸天下”,具体又分布为:9首七言绝句,2首五言绝句,2首七言律诗,2首五言律诗,2首古体诗。从入选诗词的篇幅来看:最长的诗词为孙周卿的《双调・蟾宫曲自乐》(福建卷),也仅57字;最短的为两首五言绝句,一首仅20字;大多数诗词的篇幅在30至50字之间,是历年来篇幅最短小的一年。可见,短小精悍的诗词已成为了高考诗歌命题的首选。这样,一方面降低了阅读难度,另一方面突出鉴赏的重点。
3.作家的情况。23首诗歌涉及到22位作者(其中有二首诗的作者同为陈与义)。著名作家较少,一般作家居多。考生较为熟悉的诗人有杜甫、韦应物、李商隐、韦庄、刘长卿、苏轼、陈与义、陆游等8位,不熟悉的却有14位。今年的试卷对作者进行介绍的只有一家,即新课标卷II。该注释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对解题起了有限的提示作用。我们都知道知人论世,是诗歌鉴赏的基本思维方式。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特别是诗歌的主旨和情感,就往往要了解诗人的个性特征、创作风格、人生经历、创作背景等等。所以,从诗人和创作背景入手来剖析诗歌的情感和主旨,一向是诗歌考查的重点。而今年的试题,2/3左右为不熟悉的作家,绝大多数命题者也不太注重对作家进行补充注释和背景介绍。即使有注解也多限于词语的解释,这样做的好处是更强调对诗歌文本的关注。从而更好地考查出考生的真实水平。诗歌名家越来越少的原因是反押题和回避已考诗文,这也是命题者无奈之举。
4.诗歌的题材。扫描2014年各地高考试卷诗歌的题材,我们发现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诗备受命题者的青睐,达到了历史之最。除了湖北卷、新课标Ⅱ中的两首思乡怀人诗,新课标Ⅰ中的1首闺怨诗,广东卷中的1首送别诗,湖南卷中的1首的贺婚诗以及上海卷中的1首写人抒怀诗,其他均是写景抒怀诗。写景抒怀之作一般包含两类题材:一类是山水田园诗歌,此类诗以写景为主,情感淡然悠远令人回味无穷,抒情较含蓄;一类是即事感怀类之作,景、事、情交织在一起,情味深厚令人感慨万千,抒情议论较为明显。为方便设题,把写景咏怀诗作为考点也就自然而然了。总的来说,今年的古诗词鉴赏题还是很重视对学生文学修养与积淀的考查。重大社会题材的减少和日常生活题材的增加,是2014年试题题材选择的显著特点。
5.考点的分布。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今年鉴赏题仍然对表现手法、形象、思想情感、语言等方面综合进行了考查。除上海(第14题)、北京(第12题①)设置了客观选择题,其余均为主观题。其中,表现手法共设题13题、思想情感14题、形象4题、语言4题。考查的重点突出,紧紧围绕着诗歌写了什么――内容(形象)、怎么写的――表现手法(语言)、为什么写――思想情感,这样的三个中心,引导考生主要从宏观上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表达技巧。同时,也兼顾了考查微观的诗歌语言层面。可谓点面结合、收放自如。同时,命题者在每份试卷中都设置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问题,问题的设置有具体、小巧等特点。设题密度大,考查内容全面,基本都是围绕着“形象”“手法”“思想情感”等方面来设题,如江苏卷的三道题就是如此。那种大而无当、泛泛而谈的命题方式已逐渐被命题者摒弃。诗歌鉴赏题命题形式已逐步走向成熟。
6.分值趋向稳定。通过对近几年高考卷诗歌鉴赏题分值的比较,我们发现整体上保持了稳定,分值持续提高的趋势已经基本停止,并且各地的分值差距在缩小,说明命题者普遍对此题已有了成熟的定位。绝大多数省份的分值在都在8分以上。各地诗歌鉴赏题最低分为6分(福建卷),最高分为11分(新课标卷、北京卷、辽宁卷和江苏卷),分值差为5分,与去年一致,是近几年来差距较小的两次。今年的北京卷诗歌鉴赏题的分值定位也是最适中的一次,北京卷在2011、2012两年的诗歌鉴赏题都达17分,远高于大多数省份,2013年北京卷又将诗歌鉴赏题降回2010年的7分,成为2013年仅次于福建卷6分的分值,今年分值调整折中为11分,缩短跟其他省份的分值差距,也给予诗歌鉴赏分量上理性的定位。
二、备考建议
盘点2014年高考古诗歌鉴赏题,就会发现:命题紧扣《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在形象、表达技巧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上都有所涉及。就考点设置、能力考查点而言,没有太大的变化。全国各套试卷没有怪题,应该说难度是适中的。对此,我们有以下几点建议:
1.勾连教材,学会联想。
教材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高考试卷有引导教师全面用好教材资源的功效。为了体现高考的客观性和公平性,所有试题的材料均来源于课外。但是几乎每个考题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他们的影子。有些题目明扣教材,有些暗扣教材。这样真正体现题目在课本外,答案在课本内的命题理念。还有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学生已经接触了几百篇古诗词,其中既有课本明确规定必读必背的篇目,也有课外读本和唐诗宋词选读,还有若干高考真题。这些都是我们考生日积月累所形成的知识宝库。在解题时要善于进行由此及彼的相关联想,以熟带生,由已知向未知延展,从而形成对知识进行迁移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2014江苏考卷的最后一问“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看到此题我们就会联想到诗词的简单常识:“结句”也称结尾,起收束整首词的作用,往往是一首词的点睛之笔,通常有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两种主要写法。前者如柳永《雨霖铃》的结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后者如王勃的《滕王阁》的结尾:“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很显然,本题属于后者,以景作结,借景抒情。本题答案为: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所环境,揭示其诗歌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
2.问读诗歌,切中肯綮。
诗歌鉴赏的试题是命题者依据考试大纲的要求精选题料诗而拟制的。可以尝试着对诗歌进行三次问读。一问写了什么,主要是何景何物何人何事;“诗言志,歌言情”,一首诗中最重要就是感情,即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二问怎么写的,亦即表达技巧;三问为什么这么表达,与诗人经历、遭遇、甚至审美追求有关。如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中,情感――借昭君形象表达自己才华横溢却入朝见妒,忠不被用却无辜遭贬,有家却难归、漂泊西南深沉怨恨;表达技巧――借古讽今;这么表达的原因――不敢讲,只好用曲笔。任何一首需要鉴赏的诗,我们考生都尝试着这么“问”。三问能促进考生思考,由浅入深了解考题,揣测出题人意图,学生如果懂得提好这个“问”,再掌握好一定的解题方法,考场就可所向披靡。
3.审读题干,据分答题。
我们要审慎地读题干。因为其中既有答题的要求,还有答题的区间,甚至还有暗示的答案信息。
古诗三首教案范文篇3
关键词:人教版初中《语文》;古代诗歌;缺失;改进;分配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10-092-04
作者:周萍,长沙外国语学校教师;湖南,长沙,410007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教是历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第十六》)自汉武帝时将《诗经》列为“五经”之首后,各种教育读物无不将诗歌作为重中之重。旧时许多文人无不接受过“柔日读诗”的严格训练,传统蒙学中就有《声律启蒙》、《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
现代教育的初中阶段(约12~15岁),是人生接受能力最强、记忆力最好的阶段。作为现行重要的初中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同样继承了我国诗歌教育的优良传统。在全部一百六十九篇课文中,有中国古代诗歌(包含诗、词、曲)三十首(以下简称“正选”)。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还选取了六十首古代诗歌作为课外背诵(以下简称“附选”)。毫无疑问,无论正选还是附选,这总共九十首中国古代诗歌对初中生的语文学习是大有教益的(附带说明,课文中还有中国现代诗歌和外国诗歌,但非本文论及对象)。所选诗歌无疑都是历来公认思想意义较深、艺术价值较高的作品。就其可接受性而言,无疑都是历来流传较广的优秀篇什。
智者千虑,难免一失。本人以为,人教版初中《语文》的古代诗歌选目仍不无缺失,其主要表现为:时期分布失衡,体裁分布不均,作者分布面偏窄。本文旨在对此三大缺失作出详细分析后,提出改进选目之我见。
一、时期分布失衡
从三十首正选的时期分布看,春秋前(含春秋)二首,三国一首,晋二首,北朝一首,唐十二首,宋九首,元二首,清一首。显而易见,过于偏重唐宋,唐占40%,宋占30%,二者合计共占70%。
至于附选,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全部六十首中,汉一首,三国二首,南朝一首,唐三十七首,宋十六首,明二首,清一首。唐占61%强,宋占27%弱,两者合计占88%。
唐诗宋词作为一代之文学,双峰并峙,其高度空前绝后,选目有所侧重,谁都无可厚非。问题是现在的比例似乎严重失衡。尤其使人不能接受的是,作为与《诗经》并列的我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之一,“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刘勰《辨骚》)的以屈原《离骚》为代表《楚辞》,竟然一首(或一章)未录。此外,两汉四百余年,无论乐府民歌、文人诗歌,不乏名家名作,正选一首未录,附选仅录无名氏《汉乐府・长歌行》一首;灿若星河,为唐诗的兴盛准备了条件的南朝宋齐梁陈诗歌,正选一首未录,附选仅录梁吴均《山中杂诗》一首;北朝除正选录北方民歌《木兰诗》外,文人诗一首未录;隋因历史太短,一首未录,情有可原;“开创了词的初盛局面,而且历来还被奉为词的不祧之祖”(吴和熊语,见其《唐五代词三百首》前言)的唐五代词,仅录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一首,“不乏别有情趣的奇花异草和清溪幽涧”(黄天骥语,见罗斯宁选注《辽金元诗三百首》前言)的辽金元诗一首未录;辽金元词一首未录;即便是与唐诗宋词鼎足而三的元曲,仅正选二首,附选一首未录;有“陵宋跞元驾清”(羊春秋语,见其《明诗三百首》前言)之誉的明诗正选一首未录,仅附选一首;至若明代词曲,仅附选中录散曲一首,词则一首未录;有“承宋继唐”(钱仲联语,见其《=}青诗三百首》前言)之誉的清诗正附选各只录一首;有“承宋之绪而后来居上”(钱仲联语,见其《清词三百首》前言)之誉的清词竟一首未录;“也有一批杰出的散曲家”(羊春秋语,见其《散曲通论・作家论(清)》)的清代散曲,一首未录。
时期分布的严重失衡,必然无法贯通整个文学史尤其是诗歌史的发展脉络,无法让学子们领略诗歌长河的继承与创新,尤其是让一些重要的文学现象淹没不彰。
二、体裁分布不均
(一)诗词曲三者分布不均。在三十首正选中,诗二十一首,占70%;词七首,占23.3%;曲二首,仅占6.6%。附选六十首,失衡的情形进一步加剧,诗四十七首,占78%;词十一首,占18.3%;曲二首,占3.3%。
(二)各体内部之小体分布不均。
1、诗中各小体分布不均。正选中,骚体诗一首未录,六言诗一首未录,五绝一首未录。即便是《诗经》中之二首,全为风体,没有考虑雅体或颂体。附选中情形大致差不多。
2、词中各小体分布不均。正选七首中,表面看,小令一首,中长调各三首,似乎说得过去,但若仔细分析,所选小令和长调,均接近于中调,而与中调字数差距较大的小令和长调全无,尤其是长调中之三阕以上者一首未录,也未尝不是一个缺陷。且所录各词均为正体,“减字”、“偷声”、“摊破”、“摘遍”、“犯”、“慢”、“引”之类的变体一首未录。
附选情形更是糟糕,十一首词中,除晏殊《破阵子》略略超过小令五十八字上线为中调外,其余十首,俱为小令。且《浣溪沙》词牌即有三首(苏轼独占其二),《卜算子》二首。
3、曲中小体分布不均。曲选本来太少,不具有多少代表性,与一代之文学的地位极不相称。正附选各二首,纯为小令,套曲、带过曲、集曲、自度曲等皆一首未录,当然也无法录,也无法“均”。
(三)、文人体与民间体分布不均
正附选总共九十首作品中,姑且把《诗经》之《关雎》、《蒹葭》算作民歌,其民歌数量也不过四首,这与我国古代诗歌的实际状况不符。在古代的任何时期,都有大量民歌,尤其是在诗歌的非自觉时期。即便是后来的词、曲,也往往经历了从民间至文人的过程。单说《敦煌曲子词》,即是一个最有名的民间作品集,对此,选编者似乎全无意识。
体裁分布不均,甚至某些体裁一首未录,致使学生无法领略体裁的多样性、作者的创造性,无法体味形式与内容的某些关系。尤其是《楚辞》骚体的缺失,将会使学生对中国诗歌史的认识出现断层。民间体的缺失,不但无法让读者看到文人诗歌以外的另一片广阔天地,亦无法让读者看到诗歌从民间到文人的发展过程,更无法领略民歌与文人诗歌的风格差异。
这里还有必要指出,由于诗的比例太重,导致词、曲(尤以曲为最)内部之小体无法均衡分布。
还需附带说一下的是,除诗词曲之外,对联似乎也可作为诗歌之一体予以考虑。对联,尽管它全盛于明清(有人称之为有清一代之文学),但无论如何,它实际上是伴随着诗歌(包括骈赋)的产生而产生,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我以为在我们的课文中选取少许,让学生稍具对联知识,是完全有必要的。
三、作者分布偏窄
正选三十首中,共有作者二十二人(包括无名氏二人),其中杜甫四首,无名氏(《诗经》)、陶渊明、李白、苏轼(全为词)、辛弃疾(全为词)各二首,无名氏(《木兰诗》)、曹操、王湾、王维、岑参、刘禹锡、白居易、温庭筠、范仲淹、李清照、陆游、文天祥、马致远、张养浩、龚自珍各一首。
由于前述时期分布失衡的原因,作者的分布,自然在时期上注定了不均。二十二人中,先秦一人(《诗经》),三国一人,晋一人,南北朝一人,唐九人,宋六人,元二人,清一人。很显然,唐占41%,宋占27.7%,其他朝代,要么完全缺失,要么作者太少。即便是在有限的时期或朝代中,其分布状况仍值得商榷,如唐代九位诗人中,主要分布于盛、中唐,初唐全无。在这九人中,杜甫虽是“诗圣”,实在也没有必要选取四首。再,苏轼、辛弃疾不必纯粹以词人身份出现。尤其是苏轼,若诗词各选一首,或许更能使其具有宋代诗词大家的代表性。曲家仅选马致远、张养浩,实在人数太少,且都为元代,明、清散曲则无法入选。
附选作品数量翻了一番,本来应该相对有利于作者的均衡分布,然而,失衡的状况却进一步加剧。在总共六十首作品中,共有作者四十一人,其中唐二十一人,约占51%,宋十一人,约占26.8%,唐宋共占约78%。其他三国二人,汉一人,南朝一人,五代一人,元一人,明二人,清一人,几乎不成比例。四十一人中,李白六首,杜甫、孟浩然各三首,王维、岑参、韩愈、白居易、李商隐、晏殊、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陆游各二首,无名氏(《汉乐府・长歌行》)、曹操、刘桢、吴均、王绩、王勃、杨炯、陈子昂、崔颢、常建、刘方平、刘长卿、韦应物、李贺、刘禹锡、杜牧、温庭筠、李煜、王安石、梅尧臣、王观、杨万里、朱熹、赵师秀、张养浩、王磐、夏完淳、赵翼各一首。
正附选都出现的作者共有十四人,他们在正附选中选取的作品数量合计情况依多少排列如下:李白八首,杜甫七首,苏轼四首(俱为词),辛弃疾四首(俱为词),王维三首,岑参三首,白居易三首,李清照三首,陆游三首,曹操二首,刘禹锡二首,杜牧二首,温庭筠二首,张养浩二首。
只在正选出现的共有八人,他们是无名氏(《诗经》)、陶渊明、无名氏(《木兰诗》)、王湾、范仲淹、文天祥、马致远、龚自珍。
只在附选中出现的共有二十五人,他们是:无名氏(《汉乐府・长歌行》)、刘桢、吴均、王绩、王勃、杨炯、陈子昂、刘方平、刘长卿、韦应物、孟浩然、崔颢、李贺、韩愈、李煜、晏殊、梅尧臣、王安石、王观、杨万里、朱熹、赵师秀、王磐、夏完淳、赵翼。
正附选九十首作品共有作者四十七人,如果我们对其作进一步分析,便可发现:
(一)朝代分布面偏窄。
四十七人中,春秋前一人,三国二人,晋一人,南北朝二人,唐二十一人,五代一人,宋十三人,元二人,明二人,清二人。完全缺失的朝代有战国、秦、隋、辽、金。秦、隋历史太短,且无著名诗人,可不选。辽无著名诗人,亦可不选。战国有以屈原、宋玉为代表的楚辞作者,不选不应该。金有赵秉文、元好问等大家,至少不应无一人入选。其他晋、南北朝时期似乎入选面还可扩大。
(二)相关朝代的体裁空缺或分布面偏窄。
这主要体现在:
1、楚辞作者全无。
2、元代除散曲作家还应增加外,诗人、词人均不应无一人入选。明代词人不应无一人入选。清代词、曲都不应无一人入选。
(三)风格流派偏窄。
就风格流派而言,诗类完全空缺的有楚辞系、江西诗派、公安竟陵派、江左三大家和神韵派,数量偏少的有六朝山水诗派、建安邺下文人集团等。就词而言,清空典雅派、金元疏快派、晚明蕴藉派、清初阳羡派、清初浙西派、清代常州派等或空缺,或数量太少。就曲而言,无论本色豁达派,还是文采清丽派,均因入选作者太少而无法彰显。
其他如竹林七贤、太康诗风、竟陵八友、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苏门四学士、元诗四大家、元曲四大家、茶陵诗派、清初三遗老、晚清四大家等都应尽可能有所体现。
作者分布面偏窄,使学生无法看到各时期各种风格流派的代表作家作品,自然也就无法整体感受古代诗歌的多样性。
四、改进选目之我见
我国现时为九年制义务教育,这意味着许多人初中毕业以后,不再有系统接受古代诗歌教育的机会,如果我们的初中《语文》古代诗歌选目缺失过多,意味着大多数的公民受到的古代诗歌教育是支离破碎、残缺不全的。针对上述三大缺失,本人以为,初中《语文》古代诗歌选目之改进应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作出考虑。
(一)、宏观考虑。
1、合理划分正附选功能。
(1)正选尽可能照顾到各个历史时期、各种体裁、各种风格流派有影响的著名作家、诗人团体。①从历史时期而言,春秋前(《诗经》)、战国、汉、魏、晋、南北朝(应兼顾到宋齐梁陈)、隋、唐(应兼顾到初盛中晚)、五代、宋、辽、金、元、明、清都应尽可能有作家作品入选。②从体裁而言,A.诗词曲比例应适当;B.诗中之古风、近体及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律体、绝体、民歌都要有恰当表现:C.词中之小令、中调、长调都应有所体现;D.曲中之小令、套曲、带过曲等都应有所体现。③从作者而言,尽可能把中国诗歌史上各种风格流派的大家名家选进来。
(2)、附选尽可能补正选之不能或不足。①补足未入正选的某些朝代或时期。②补足大家名家不同风格题材作品。③补足未入正选的某些风格流派、诗人团体。
2、合理分配诗词曲各体的数量及各时期的数量。
(1)首先给诗、词、曲各体分配一个大致比例。考虑到诗的历史最长,作者面最广,词、曲历史相对较短,作者面相对窄一些的状况,本人以为,诗、词、曲的比例正选可定在5:3:2,附选可定在6:2.5:1.5。
(2)合理分配各体在各时期的数量。①凡有重要作者的时期应尽可能有作家作品入选。②凡有重要风格流派的时期应尽可能有作家作品入选。③凡对后世有重要影响的重要作家应尽可能有作品入选。④著名的民歌作品应尽可能入选。⑤各体裁的早期作品应尽可能有入选。
(二)、中观考虑。
1、适当减少唐宋分量,尽可能使各时期的作家各品有所体现。
2、适当减少个别大家名家的分量,尽可能增列其他名家名作。
3、尽可能照顾到体裁、题材及风格的多样性。
(三)微观考虑。
所谓微观考虑,即考虑到具体作家作品。基于以上宏观、中观考虑,本人试拟出以下作家作品分配方案。
1、正选三十首分配方案。
(1)诗十六首:《诗经》一首(《风》体),楚辞一首或节选一章(屈原作品),汉一首(可考虑蔡琰),三国一首(曹操),晋一首(陶渊明),南朝一首(可考虑谢灵运),北朝一首(《木兰诗》),唐五首(王勃、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各一首),宋一首(黄庭坚),元一首,明一首,清一首。
(2)词九首:唐一首(李白),五代一首,宋四首(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姜夔各一首),元一首,明一首,清一首。
(3)曲五首:元三首(马致远、张养浩、关汉卿各一首),明一首,清一首。
2、附选六十首分配方案。
(1)诗二十九首,《诗经》二首(可考虑《雅》、《颂》各一首),楚辞一首(宋玉),汉一首(可考虑从《古诗十九首》选一),三国二首(可考虑刘桢、阮籍各一),晋二首(可考虑左思一首、民歌一首),南朝二首(谢胱必选,另一首可考虑鲍照),北朝一首(可考虑庾信),唐九首(王绩、李白、杜甫、韦应物、王维、岑参、孟浩然、韩愈、李商隐各一),宋四首(苏轼、欧阳修、陆游、杨万里各一),金一首,元一首,明一首,清二首。
(2)词十八首:唐一首,《敦煌曲子词》一首,五代二首,宋八首(苏轼、柳永、晏椎馈⑶毓邸⒑刂、周邦彦、姜夔、王沂孙各一),金一首,元一首,明一首,清三首(王夫之、陈维崧、纳兰性德各一)。
(3)曲十二首:元八首(卢挚、白朴、马致远、张养浩、乔吉、张可久、徐再思、无名氏各一,其中应有套曲一首,带过曲一首),明二首(王磐一首,无名氏民间作品一首),清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