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保护的途径范例(12篇)
生态系统保护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入侵植物;入侵途径;生物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X176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333176
外来植物是指在一个特定地域的生态系统中,不是本地自然发生和进化而来,而是后来通过不同的途径从其他地区传播过来的植物。外来植物如果能够在自然状态下获得生长和繁殖,就构成了外来植物的入侵。外来植物入侵到本地,会通过竞争有限的空气、光照、营养、水分等资源胁迫到本地生物的生长和分布,影响和改变本地固有植物的物种组成、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导致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而且这种破坏是长期的、持久的,因此研究外来植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对其产生的危害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对保护和发展本地动植物相对稳定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1外来植物的特性
外来入侵植物往往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能力、繁殖能力和传播能力。这些物种的生长、繁殖、扩散会严重影响到本地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稳定性;外来植物在长期的生长过程中会逸为野生种,进而危及到本地生物的生长和生物的多样性[1]。
2外来植物的入侵途径
植物引种,近年来为了促进农林牧业等产业的发展和升级,我国引入一些外来植物物种,这些物种的引入导致了入侵植物种类增加、危害加剧等严重的生态学后果。
人为无意传入,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增加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外来入侵物种借助水流、旅客、运输的货物等途径进入我国。
自然传入,外来植物通过风力、水流、气流、鸟类等自然因素传入我国。
3外来植物的特征
3.1外来植物的生物学特征
外来植物的生物学特征直接影响着它们的入侵能力、生存能力和扩展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的物种入侵潜力就大,环境适应能力较弱的物种入侵潜力相对就小;繁殖能力和繁殖方式也影响着外来物种的入侵能力、生存能力和扩展能力,如以地下茎等方式进行无性繁殖的物种入侵能力较强;依靠种子繁殖的植物物种由于对资源的竞争力强、抗干扰能力强、且干扰后恢复快的特点,其入侵能力往往也较强。
3.2新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特征
新栖息地的环境对外来植物物种的生存有着较大的影响,新的栖息地与原栖息地生态环境特征相似程度越高,外来植物物种入侵的成功率就越大;如果新的栖息地与原栖息地生态环境特征相差较大,外来植物入侵的成功率较低。外来物种入侵程度与群落的生物多样性也有密切的关系。生物多样性高的群落,对空间和资源的利用率较高,生境空位相对较少,外来物种较难入侵;而结构单一的生态系统,外来物种很容易入侵和繁殖。现在生态学理论证明,气候、土壤等全球性变化也影响着生物入侵的程度。例如,环境CO2浓度的高低和氮素沉积的增加有利于外来植物入侵。
4外来植物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1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外来植物入侵到本地,会通过竞争有限的空气、光照、营养、水分等资源胁迫到本地生物的生长和分布,影响和改变本地固有植物的物种组成、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导致本地物种多样性丰富度的降低,并且造成土地贫瘠、水土流失和他感作用等不良后果。
4.2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
外来植物的入侵会影响和改变本地固有植物的物种组成、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直接破坏生态平衡。如近年来,内伶仃岛部级自然保护区微甘菊大量繁殖,岛上的乔木和灌木被微甘菊覆盖,阻碍了这些植物的光合作用,导致乔木和灌木逐渐枯萎死亡,直接破坏了内伶仃岛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平衡。
4.3对景观多样性的影响
外来植物的入侵会影响景观多样性的丰富度。如原产热带美洲的五爪金龙,自1912年起在香港广泛分布,如今在华南地区广泛生长并蔓延。它通常攀在其他植物上,覆盖其林冠,使其他植物无法得到足够的阳光而枯死。
5小结
外来植物入侵到本地,会通过竞争有限的空气、光照、营养、水分等资源胁迫到本地生物的生长和分布,影响和改变本地固有植物的物种组成、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导致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本文分析了外来入侵植物对本地生物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的影响,期望对保护和发展本地动植物相对稳定性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生态系统保护的途径范文篇2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富集地区所做的努力主要集中在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区方面。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保护生态系统,各类湖泊、候鸟繁殖和越冬栖息地及生物物种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手段。但实际上,许多保护区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尤其是湿地保护区不仅处于生物多样性濒临灭绝的危险境地,而且正在不断消失,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传统的保护管理模式激化了湿地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导致湿地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排斥当地群众,利用与保护对立起来而生物多样性难于切实有效地得到保护,另一方面,社区的无序发展又大大削弱了保护区的管理,使保护的目标难于实现。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利用,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为了拯救濒于灭绝的生物物种,维护和保持人类生存的环境,但目前湿地保护和建设中令人堪忧的现状,成为了各级政府、全社会自然保护工作者面前极为紧迫的问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贫困、发展和环境间的复杂关系,促使人们探索联系保护和发展的途径。
究竟怎样做才能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资源,又解决好利用与保护的矛盾冲突呢?显然,单纯封闭式的保护模式,或与保护目标脱节的发展模式都是不可取的,只有寻找一条路子或一种模式,使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当地社区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坚持综合保护与发展的理念和方法,才能为当地社区和各级保护组织所接受,解决各方利益群体的需求,保证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湿地公园正是这样一种模式,既有利于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又有利于充分发挥生物多样性的多种功能与效益,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公众需求,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可见建立国家湿地公园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落实国家湿地分级分类保护管理策略的一项具体措施,是解决各方利益群体需求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协调保护与发展的战略途径,是引导该区地理、生物、人类社会复合系统走向互利共存,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步,对实现该地区生态安全、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与进步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西湖湿地属澜沧江水系,地处洱海源头,其生态系统多样性极为独特,形成了面山森林(灌丛)―村庄―农田―湖滨沼泽―湖泊水面一岛屿村庄的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交叉重叠的多样性特征,具有典型的湖盆―湖滨一面山结构,包含了区域内景观多样性的所有范畴,构成了地热温泉、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烟渚渔村、岛屿水乡的特色景观构架,在我国较具代表性。其湖光山色、村中有湖、湖中有村、岛屿人家的水乡特色,以及森林、岛屿、田园、民居倒映湖中的奇特景象胜似杭州西湖的三潭映月。西湖平均水深1.8m,最深达8.3m,是一断陷湖泊,为洱海的重要水源之一。洱海13%的地表水来自西湖,与东湖隔河(弥苴河)相望的特殊地理位置所形成的水网形状及其所发挥的功能作用恰似洱海“双肾”,在洱海保护治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其湿地生态系统中形成的泥炭沼泽,埋藏于水下约2m处,平均厚度4m,最深超过15m,储量达390x104t,是目前在滇西湖泊中发现的极具价值的类型。
洱源西湖湿地是极具观赏价值的珍稀鸟类紫水鸡(Porphyrioporphyrio)在我省的唯一分布地,也是我国紫水鸡最重要和最大种群分布地,还是许多越冬鸟类的栖息地和补食地;此外,西湖出水道为特有种大理裂腹鱼(scllizothoraxtaliensis)的洄游通道和产卵区,生物多样性价值极为独特和丰富。此次调查记录到的哺乳类动物共有18种,爬行动物16种,两栖动物14种,鱼类26种,鸟类76种,其中水域鸟类39种;维管植物306种,其中,湿地植物115种。这些动植物中,野菱(Trapancise)、海菜花(Otteliaacuminata)属国家Ⅱ级保护植物,虎纹蛙(Ranarugulosa)、大壁虎(Gekkogecko),灰雁(Anseranser)、普通篱(Buteobuteo)、大蔫(Butasurindicus)、凤头鹰(Accipitertrivirgatus)、白尾鹞(Circuscyaneus)、,燕隼
(Falconidaesubbu-teo)等属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另外,分布有大眼鲤(Cyprinusmegalophthalmus)、洱海大头鲤(c.pellegrinibarbams)、大理云南鲤(C,yunna-nensisdaliensis)、灰裂腹鱼(schizothoraxgriseus)、大理裂腹鱼(s,taliensis)等滇西高原湖泊特有鱼类和斑头雁(Anserbemicla)等青藏高原特有珍稀鸟类,有着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是开展泥炭沉积、湖泊演化、生态系统研究的典型地段,也是湿地环境教育的基地,在洱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域环境维护和湿地资源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方经济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不断膨胀对资源的需求,给洱源湿地环境的保护带来了极大压力。我们曾尝试把这一具有全球意义的关键地区建设成为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但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对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在这一贫困地区采取单纯被动式绝对保护的做法,显然不利于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地区同样要承受既要实施有效保护,又要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由于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仍然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这一贫困地区谋求发展的重要条件,如何解决保护与利用的矛盾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当地政府和各级保护部门,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必须承担的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为了遏制对这一地区高价值生物资源和景观资源的低层次利用,必须寻找一条协调保护与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这正是建立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意义和关键所在。
生态系统保护的途径范文篇3
关键词:变电站;综自系统防雷
前言
我局所辖的部分110kv变电站就曾多次发生过因雷击而造成综自系统设备损坏事故,不仅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严重影响了变电设备和电网的安全运行。因此我们针对雷击的特点以及变电站综自系统对防雷的具体要求,提出了具体的技术方案加以实施,以改善变电站综自系统对雷击的防护能力,达到保障综自设备安全运行的目的。
我们知道雷击的产生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雷击,雷云之间或雷云对地面某一点(包括建筑物、构架、树木、动植物等)的迅猛放电现象称之为直接雷击,它因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效应等造成物体损坏和人员伤亡;二是感应雷击,雷云放电时在附近导体上(包括架空电缆、埋地电缆、钢轨、水管等)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等现象称之为感应雷击,它因过电压、过电流易对微电子设备造成损坏、伤害工作人员、使传输或储存的信号或数据(模拟或数字)受到干扰或丢失。
1感应雷击主要通过如下途径损坏变电设备的
1.1供电电源线路
从供电部门送出的电源线大都是架空的,架空线路很容易感应到雷电,而供电线是一个互通的配电网.一旦电源线的某处感应到了雷电,则雷电会沿供电线路传到很远的用电设备,并将设备损坏。
1.2信号线路
网络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流要通过各种信号线来传递数据,这些信号线在室外有些架空、有些走电缆沟,无论哪种情况都可能会感应到雷电并通过信号线传到远处将设备损坏。
1.3地电位反击
一台设备(或一个小的局域网)同时接到两个以上且相互没有直接电气连接的地,当这些地网因雷击而存在较高电位差时.此电位差会沿接地线而直接加在同一设备上,这样设备内就存在电位差,如果此电位差超出设备的耐压值时,设备就会被损坏。
1.4空间电磁场
雷击时突变的雷电流在其周围产生很强的电磁场,此电磁场使处在其中的导体(电源线、信号线等)感应上较高的电压,此过电压也可能将设备损坏。
从以上分析可知,对于一个变电站来说,完善的防雷方案就应包括防直击雷、防感应雷击两个方面。目前变电站都已安装有避雷针引下线及避雷器等防雷设备,并同时具备良好的接地系统,通过长期的运行经验证明,这对直击雷的防护是行之有效的。而感应雷击的防护主要使用感应雷击防雷器、屏蔽和等电位连接措施,要求接地网的接地电阻不大于4Q。从我们对曾遭受雷击的综自设备进行的现场调查发现:大多数受到雷击损坏的综自设备所在建筑物屋顶中央多装有铁塔或避雷针,铁塔基座、避雷针、避雷带与建筑物主框架钢筋相连,并通过建筑物主钢筋作为避雷引下线与变电站接地网相连。由此看来,建筑物本身防雷状况良好的同时,并不能保证建筑物内部综自设备不受影响,综自设备仍然有被雷电感应破坏的危险。
经过我们分析,认为变电站当前综自设备受到雷电袭击的主要途径是:低压电源线路、信号线路被感应雷电而产生瞬态过电压,进而损坏综自设备。由于很多变电站接地电阻并不一定满足要求,对感应雷电的防护能力低,因此我们认为对于防感应雷击最佳的解决方法是在上述综自设备前端安装防雷器,雷电压到达其设备端的残压一般可控制到安全电压,从而使综自设备处于不被雷电损坏的范围之内。
2根据防雷设计规范及相关标准,提出以下防雷方案
主要从低压电源线路、信号线路感应雷击防护的几个方面来考虑。
2.1低压电源线路的保护
在实施感应雷击防护措施时,应将重点放在低压电源防护方面,一般都是根据截断感应源、防止综自感应、重点保护以及多级保护的办法,使瞬间过电压、电流被抑制到综自设备能够承受的安全状态。由于变电站对安全、可靠供电有较高的要求,为确保综合自动化系统避免受到瞬态过电压的干扰和破坏,我们选用两级浪涌保护的方式完成低压电源系统的雷电防护。
①主控室电源总配电屏
感应后所产生的过电压、高压脉冲可能通过电源线路侵入综自设备。用大容量的防雷器在各配电箱处作第一级防护。在主控室电源总配电屏并联安装一台三相电源防雷器,抑制电源线路上的瞬时雷电压、操作过电压侵入综自设备,它能将高达6kV的雷电压快速抑制到安全电压以下,充分保护综自设备的安全。
②主控室电源配电箱
用大容量的防雷器在主控室电源配电箱处作一级防护。在主控室给监控系统设备提供220V交流电源的空气开关处,各并联安装一台单相电源防雷用于再次抑制电源线路上的瞬时雷电压、操作过电压侵入综自设备,它能将高达3kV的雷电压快速抑制到安全电压以下,充分保护综自设备的安全。
2.2信号线路、设备的保护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延伸和相互交错,雷电电磁脉冲通过静电感应、高电位反击、直击等多种方式串人外接信号线,或建筑物内其它大型设备所产生的过电压可能进入机房或终端设备,造成接口或设备损坏的情况。这是因为信号线路又多又长,错综复杂,易于感应,而且计算机网络在防过电压、浪涌方面是一个脆弱的电子信息系统。因此对外线进入的信号线一般都应采用屏蔽和安装防雷器的保护措施,来降低或完全截断雷电流对设备的侵入。
①主控室、10kV、35kV开关室
外接进人机房的LONWORKS信号线路均是雷电和其它不明线路之间相互感应或建筑物内其它大型设备所产生的过电压可能侵入机房的主要途径。在进入主控室、10kV、35kV开关室的地方各采用安装信号防雷器进行保护,LONWORKS现场总线选用信号防雷器保护各室里的综自设备。并将所有LONWORKS通讯网络线更换为铠装通讯电缆,铠装电缆的屏蔽性能更好。
②远动主站PC与外联系的通道
通过通讯线路进入机房的信号线路也是雷电侵入综自系统的主要途径。我们采用安装音频防雷器进行保护,以抑制通过Modem载波通道侵人远动通道的雷电感应。
生态系统保护的途径范文篇4
[关键字]园林景观生态学;任务;发展趋势
园林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强调空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区域生物种群的保护与管理,环境资源的经营管理,以及人类对景观及其组分的影响。在景观这个层次上,低层次上的生态学研究可以得到必要的综合。作为一门学科,园林景观生态学是在60年代在欧洲形成的。早期欧洲传统的园林景观生态学主要是区域地理学和植物科学的综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一直是园林景观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园林景观生态学直到80年代初才在北美受到重视,但迅速发展成为一门很有生气的学科。园林景观生态学给生态学带来新的思想和新的研究方法。它已成为当今北美生态学的前沿学科之一。
1.园林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1.1园林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园林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的景观,景观是自然和人文系统的载体。园林景观生态学家对“景观”的理解不尽相同,这些观点既有所联系,又不完全一致,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是从景观的直观景象来认识。这是景观的最原始和最普通概念,它主要应用于景观建筑学,这里寓有美学因素。尽管现代景观建筑学对景观的理解不限于此,但它依然是景观建筑学的主要目标。
第二是从个体的属性结构上理解景观。在地质学、地貌学、土壤学和植被科学中,景观原理用以说明个体各属性在地表的结构格局,这个属性是这些学科的研究对象,如岩石、地表形态(地形)、土壤个体、植物群落等。地质景观、地貌景观、土壤景观和植被景观常被用来描述格局。
1.2园林景观生态学的任务
目前,应遵循系统整体优化、循环再生和区域分异的原则,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提供理论方法和科学依据;探求解决发展与保护、经济与生态之间的矛盾,促进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措施。园林景观生态学的基本任务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景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包括对自然景观生态系统和人工景观生态系统的研究。通过研究景观生态系统中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以及社会经济过程来探讨各类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及演替。研究景观生态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模拟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建立各类景观生态系统的优化结构模式。景观生态系统结构研究主要包括景观空间尺度的有序等级。景观功能研究主要包括景观生态系统内部以及与外界所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及这种交换影响下景观内部发生的种种变化和表现出来的性能。
二是景观生态监测和预警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是对人类活动影响和干预下自然环境变化的监测,以及对景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可能改变和环境变化的预报。景观生态监测的任务是不断监测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及生物圈其他组成部分的状况,确定改变的方向和速度,并查明种种人类活动在这种改变中所起的作用。景观生态监测工作,应在有代表性的景观生态系统类型中建立监测站,积累瓷料,完善生杰数据库,动态地监测物种及生态系统状态的变化趋势,及时发出,为决策部门制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景观生态设计与规划研究。景观生态规划是通过分析景观特性以及对其判释、综合和评价,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其目的是使景观内部社会活动以及景观生态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化,达到对景观优化利用,既保护环境,又发展生产,合理处理生产与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开发速度、规模、容量、承载力等的辩证关系。根据区域生态良性循环和环境质量要求设计出与区域协调和相容的生产和生态结构,提出生态系统管理途径与措施。主要包括:景观生态分类、景观生态评价、景观生态设计、景观生态规划和实施。
四是景观生态保护与管理研究。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探讨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景观生态系统的途径。应用有关演替理论,通过科学实验与建立生态系统数学模型,研究景观生态系统的最佳组合、技术管理措施和约束条件,采用多级利用生态工程等有效途径,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初级异养生产,提高不同营养级生物产品利用的经济效益。建立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区,经营管理和保护资源与环境。保护主要生态过程与生命支持系统;保护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保护现有生产物种;保护文化景观,使之为人类永续利用,不断加强种种生态系统的功能。
2.园林景观生态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问题的不断复杂化,传统的园林景观生态学已越来越不适应问题的解决。为了保持未来园林景观生态学的活力,园林景观生态学需要发展得更全面和更平衡。园林景观生态学不仅要保持其自然科学的属性,还要加强同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其他学科的联系,不断地改造和创新。这样,园林景观生态学才能拓展成为综合的景观科学。发展景观科学遵循的3个途径是:
2.1尺度一致性
即在时间和空间上必须同社会、行政和管理中相关的过程保持尺度一致性。由于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许多土地利用和自然保护问题只有在景观框架下才能有效地解决,全球变化的影响及反应在景观尺度上也变得非常重要,因而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景观生态过程研究十分重要。
2.2整体性
即景观科学是①园林景观生态学;②经济学和心理学/社会学;③包括设计、规划和管理的各学科;④决策学的有机统一。
当前人类对地球和景观的干扰日益严重,产生的问题也日益复杂。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经济学、社会学和其他包括公共管理学在内的各学科在景观尺度上同生态学密切合作。尽管园林景观生态学也提出了一些一般原理,但如何在真实的景观中应用这些原理还不甚清楚;同时,由于实际的景观管理需要多部门的协调组织,许多景观模型只是停留在理论水平上。这些迫切需要将传统的园林景观生态学和其他包括设计、规划、管理以及决策等学科紧密联系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园林景观生态学科研成果和信息在空间规划、决策和实施中的有效性,同时,反过来,提高园林景观生态学在评价各种规划和管理政策效果中的作用。
生态系统保护的途径范文篇5
【关键词】:林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前言】:要做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必须以林场的生态建设为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针对林场如何做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将从广东林场普遍发展现状入手,结合林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促进林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途径。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提升我国林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提供参考性建议。
1、广东林场普遍发展现状
广东在我国的林场数目上排列第三。我国广东的林场总面积和职工数量占比较高。因此,广东林场的经济发展状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整体林业的经济发展。广东地区地理处于边远位置,占据着重要的生态区位。林场普遍要设置几个分场,分布在乡镇区域内。每个职工工人需要管辖自己的一片场地,管理和生产任务较为繁重。广东地区天然的人工林场较少,经济林和用材林的数量少,结构上也存在不合理的状况。过熟林只占到林场总数目的37%。林场中可以利用的资源有限,主要以销售松树等木材作为利润来源,产量低,使我国林场的生态及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2、林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以广东林场的普遍发展状况为例,之所以产生林场投入成本高,利润少的情况,是因为林场的管理者没有认识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纵观历史,我国的林业自从实行林场分类经营后,其林场经营面积就迅速扩大。这是因为注重的了林场的生态区域,将我国各省的重要地域林场,定位成为公益林,并对其进行管理保护。对此,许多单位参与了国家林业重点工程,收益了巨额的林场管理费用。这说明了国家对林场生态发展的重视。另外,林场的多元化管理体制,改变了林场经营性质,结合林场自身特点,坚持分类经营,以保护林场生态为主,以林场产业经济发展为辅,使二者协调发展,这样才能实现林场的生态经济建设。
一、促进林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
3.1用科学发展理念指导林场发展
促进林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首要途径,就是用科学发展理念指导林场发展。从2014年开始,我国就有80%的林地,已经被纳入到我国重点公益林区范围内。并且有法律明文规定,公益林不得进行商业性采伐。这种做法体现出了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林场的职能,从经济效益转变为维护生态建设。这是保护我国森林的途径,将林场的生态保护作为主要工作,以林场的传统经营为辅助。在经营目标和方向上也做出了调整。我国采用了生态的科学经营方式,解决了当前经济发展与生态破坏的矛盾,使林场发挥出了生态与经济双重职能[1]。
3.2坚持分类经营的科学保护措施
坚持分类经营的科学保护措施的实施,主要是由于我国林场的自然特征。一般的林区都是天然的杂木林,部分的林场地处国家自然保护区域。因此,林场生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必须派有专门的人进行分区看护。这不仅拓展了当地的就业渠道,还通过了严格的培育手段,对林场的管理进行规范化。通过制定管理保护措施制度,清晰划分职责,保证责任到人,分类经营。实现公益林的有效保护和管理。坚持分类经营的科学保护措施,是林场由生产型向管户型方向转变的开始,也是实现林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标志。
3.3发展林场自营经济以促进发展
发展林场自营经济,促进林场的全面发展。就是将林场的经济收入与管护职工的经济收益联系到一起。通过实行承包经营,职工可以实现林场自营。自从发展了林场自营经济,林场中所种植的瓜果等产量逐步上升,职工个人的收入也不断增加。经营的杉木、松树等前景可观,林场承包责任人以十分高涨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林场还可以通过高标准营林和抚育,打造精品,寻找适合林地资源的树种种植、发展林下经济、发展森林公园旅游等,进而提高林场经济效益,努力发展自营经济。将持续发展作为林场经营的主要指导方针,林业也得到了稳步发展,增强我国林业综合发展实力。
3.4充分利用好商品林以壮大经济
充分利用好商品林以壮大经济,就是在管护好公益林的同时,加大林区的集中式管理。按照类型进行分类,划分出商品林和公益林,种植适宜当地气候的树木品种,调整资源管理力度,加大低产林的改造,壮大当地经济实力。利用好商品林,是林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当地职工向小康生活迈进的重要途径。职工需要提高自身的生产技术及管理水平,把握好商品林的经济发展机遇,促进林业稳步发展。
结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之下,林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也担负着重要责任。为了使我国的各地区的林场同时发挥出生态与经济效能,必须首先对林场进行保护和培养。在此基础上,发展林场多重产业,并加大经营监管和生态监测。只有这样,才能维护林场的生存与发展。本文针对林场如何做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是从广东林场普遍发展现状入手,结合了林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几点促进林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途径。第一,用科学发展理念指导林场发展;第二,坚持分类经营的科学保护措施;第三,发展林场自营经济以促进发展;第四,充分利用好商品林以壮大经济。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提升我国林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提供一份借鉴。
参考文献:
[1]曹诗颂,王艳慧,段福洲,赵文吉,王志恒,房娜.中国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与经济贫困的耦合关系――基于连片特困区714个贫困县的实证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16,08:2614-2622.
生态系统保护的途径范文篇6
关键词:高校;生态道德;方法途径
一、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
生态道德又称环境道德、地球道德,是调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道德行为规范的总和,其核心是人类尊重、爱护和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道德已成为思想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具有生态道德成为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传统的道德教育是一种人际教育,强调的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忽略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其他生命体的关系的教育内容。随着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物种灭绝等问题的加剧,具备生态道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注重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尤为重要。
二、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
1.生态道德知识的传授
生态道德观认为,不仅要对人类讲道德,而且要对自然界的一切生物讲道德,把讲道德的对象从人类社会扩大到整个自然界。通过近几年的环保活动和环保宣传,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较以前有所提高,但由于我国整体生态教育氛围不浓,造成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不强。因此,应加强生态道德知识的传授。
2.生态道德情感的培养
“人与环境同处于一个发展系统,人们只有激活了热爱生命、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在情感,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通过生态体验等方式,帮助学生感知大自然和各种生态关系,通过不断体验和反思逐步积累生态道德知识,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
3.生态道德行为的养成
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学会从社会成员的角度养成为人类社会普遍接受的道德标准,并养成以生态道德的标准去衡量包括自己从事的专业在内的科学技术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习惯,科学技术可以推动社会进步,给人类带来幸福,而使用不当则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只有养成以生态道德的标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才能保证当科学技术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时,会站在整个生态系统的立场上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性探索
1.生态道德教育形式多样化
图片展示形式。这是一种直观的、直接的视觉教育形式,可利用反映当前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物种灭绝等现象的图片,把客观事实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图片展览在各教育场所,以激发学生生态道德意识。
征文研讨形式。针对自然环境中某一方面的问题,在学校开展征文或研讨活动,提高学生的生态理论认识,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放映专题片形式。该形式即利用播放专题片等手段,将环境演变过程向学生播放,以视觉和听觉的形式配以教育内容的独白,提高生态道德教育的效果。
实地考察比较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实地考察,在考察中体察自然生态,并感受生态的恶化状况,通过比较让学生从深层次去感悟生态道德教育的紧迫性。
2.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
第一,高校教育是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高校作为育人场所,应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学内容。课堂是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可以通过各学科教学,一方面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生态环境的基础知识、环境科学与环境卫生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规范学生的生态行为,激发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树立和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行为。
第二,加强社会生态道德教育和监督。一方面,各级领导要重视,把保护生态环境纳入考核体系中,増强在社会实践中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宣传,增强生态道德教育的浓厚氛围。
四、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应坚持的原则
层次性原则。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方式不同,在开展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有目的地了解受教育对象的特点,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科学划分教育对象。
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就是在发挥学校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既锻炼学生的能力,也使他们的生态体验更加客观,从而使他们最终形成科学的生态道德观。
渗透性原则。坚持渗透性原则,在开展课程建设的同时,建设好校园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发挥好学生社团的作用,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生态道德意识。
参考文献:
生态系统保护的途径范文篇7
关键词:植物抗旱性物质代谢
水分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起着极大的作用,水资源短缺是目前制约农业生产的一个全球性问题。干旱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植物减产,限制植物的广泛分布,并使生态系统日益恶化。因此,研究植物的抗旱途径成为现代植物研究工作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一、植物抗旱性生理范畴
在缺水条件下,作物能获得足够的产量的能力谓之为抗旱性。抗旱性是一个总的概念,其内涵包括逃旱性、避旱性、耐旱性和复原抗旱性。植物抗旱性的提高一方面是因为植物吸水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因为有效防止植株失水从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抵御干旱胁迫。抗旱性涉及三个主要的生理范畴:干旱条件下作物维持高含水量;作物在低含水量的情况下保持其生理功能;旱后作物含水量和功能的恢复。
二、植物以形态变化适应水分亏缺
1.植物调节根系形态以保持水分
植物根系是植物直接吸收水分的重要器官,在有限水分条件下,吸水的多少由根系深度的深浅决定,深层吸水差是由于根长不够所致。纵深发达的根系系统可使植物充分吸收、利用贮存在土壤中的水分,保证体内水分收支平衡,使植物度过干旱期。此外,根水势也能反映根系的吸收功能。根水势低,吸水能力强。一般认为抗旱性强的植物,根水势低,利于水分吸收。所以,在干旱胁迫下,植物的根系会向土壤深处伸长,有效吸收水分,以满足自身对水分的需求,有效提高植物耐旱性。
2.植物调节叶片形态以适应干旱
作为同化和蒸腾器官的叶片,在长期干旱胁迫下,叶片的形态结构会发生变化,其形态结构的改变与植物的耐旱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叶片表皮外壁有发达的角质层,厚的角质层可提高植物的能量反射与降低蒸腾,从而增强植物的抗旱性;具有表皮毛,可以保护植物避免强光照射,减少蒸腾;发达的栅栏组织分布于叶的背腹两面,具有良好的贮水作用,以备干旱时急需;干旱胁迫时,植物调节叶片生长速率,使老叶脱落,将叶片面积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有效地减少了蒸腾面积,调节了体内水分平衡以适应逆境。耐旱品种通过关闭气孔来保持体内水份,通过控制气孔来减少水份损失是提高水份利用率的最重要的途径。
三、植物以渗透调节进行抗旱
渗透调节是一个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植物细胞溶质增加,渗透势减少以适应不良的生长环境。干旱胁迫下,植物会积累有机分子相溶性溶质或渗压剂。提高植物的渗透调节能力,可以增强植物的抗逆性。
1.增加脱落酸含量以抗旱
脱落酸在植物的许多生理过程中起调节作用。脱落酸含量与对逆境抗性程度呈正相关。随着干旱的发生,植物叶片中脱落酸增加,使植物对不利环境产生抗性。植物促使气孔关闭,从而减少水份损失。脱落酸除能调节气孔开闭外,还能促进根系对水和离子的吸收。缺水时叶片合成的脱落酸通过韧皮部运到根部,促进根对水和离子的透性。脱落酸能促进芽的休眠,使生长速度下降,促进同化物质的积累,这些都可以减少蒸腾,提高植物保水能力,对植物抗旱是十分有利的。
2.脯氨酸积累以抗脱水
脯氨酸积累是植物为了对抗干旱胁迫而采取的一种保护性措施。脯氨酸可保护蛋白质在水分胁迫下的不变性。脯氢酸亲水基与蛋白质亲水基相互作用使蛋白质稳定性提高,乃至严重水分胁迫下植物代谢酶和结构蛋白质可能会受积累的脯氨酸的保护,减轻严重干旱对植物代谢酶的危害程度[1]。在干旱条件下,植物中游离的脯氨酸含量脯氨酸可呈10倍地增加,增强了植物的渗透调节作用,使植物的抗脱水力加大。
3.与甜菜碱有关的酶类活性增高以抗旱
近年研究结果指出,甜菜碱可能是作为植物的主要渗透调节物质之一而对植物的抗旱性起作用。其依据是渗透胁迫条件下,植物体内的甜菜碱醛脱氧酶和植物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因此,在受到干旱胁迫的细胞中,甜菜碱起到一种低分子量分子伴侣的作用,稳定RuBP羧化酶的构象并使其处于功能状态,部分抵消了干旱的胁迫。
4.水孔蛋白调控水分通透性以抗旱
水孔蛋白存在于原生质膜和液泡膜中,水孔蛋白属于整合膜蛋白的家族。水孔蛋白构成选择性水分通道,它们允许水分自由通过,但并不起泵的作用,这种水分运动的驱动力在本质上是水压或渗透压。在植物体中,水孔蛋白存在于液泡膜(如玉米中、拟南芥中),也存在于原生质膜中,如烟草中、拟南芥中[2]。水孔蛋白是植物体中水分跨膜运输的主要途径,在调节细胞水势和胞内盐离子分布中起信号传导作用。
5.清除活性氧以降低干旱带来的伤害
植物受到水分胁迫时,产生活性氧,对细胞造成损伤,植物体内自由基的产生和清除平衡会受到破坏。大量研究表明,植物体内广泛存在的抗氧化酶系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等)能有效清除活性氧,保证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维持其对干旱胁迫的抗性[3]。因此,植物为适应干旱环境,在逆境条件下能使保护酶活力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有利于清除自由基,降低膜脂过氧化水平,从而减轻膜的伤害程度。
6.增多LEA蛋白以提高抗旱性
LEA蛋白是指胚胎发生后期种子中大量积累的一系列蛋白质,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中。一般情况下,LEA蛋白在植物细胞中具有保护生物大分子、维持特定细胞结构、缓解干旱环境胁迫的作用。LEA蛋白大多是高度亲水的。高度亲水性有利于LEA蛋白在植物受到干旱而失水时,能够部分替代水分子,蛋白质的多羟基能保持细胞液处于溶解状态,从而避免细胞结构的塌陷,稳定细胞结构,尤其是膜结构。在干旱脱水过程中细胞液的离子浓度会迅速升高,高强度的离子浓度会造成细胞的不可逆伤害,控制了缺水伤害。
四、结语
关于干旱对植物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在分子水平上植物抗旱途径还没有很系统的研究,植物旱害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如何最大程度地避免植物旱害是全世界研究的课题,利用转基因技术获得抗旱性能的植物新品种是各国科学家研究的热点,是未来获得抗旱高产作物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干旱条件下,植物的抗旱途径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汤章城.抗逆性的一般概念和植物的抗涝性[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3,(3):24.
生态系统保护的途径范文1篇8
【关键词】企业;计算机;设备管理
企业对计算机设备的管理明显存在不足之处,淡化设备管理的重要性,由于企业的快速发展,增加计算机设备的运行负担,企业必须保障设备稳定才可发挥计算机的运行优势。
如何加强企业计算机设备管理成为企业重点考虑的问题,主要以计算机设备为主,规划可行的管理措施,提高计算机的应用效率,发挥设备管理的效益优势。
一、企业计算机设备管理对企业发展的效益
计算机设备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要途径,因为企业利用计算机完成大量的操作,着实增加设备压力,为保障计算机设备的正常运行,企业需加强设备管理力度,计算机设备管理对企业存在实际的效益影响。
第一,设备管理改善计算机的运行环境,避免计算机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企业利用高性能的计算机设备,完成各项业务项目,有效保护业务运行;
第二,企业管理计算机设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为企业节约设备运营成本,体现企业节能发展的思想,设备的长期运行有利于保障企业内部业务数据的完整性,提升企业的运行水平。由此可见:企业加强计算机设备管理,不仅为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在根本上改善企业的运行。
二、企业计算机设备管理的系统构建
企业计算机设备管理系统,能够容纳管理技术、体系,为设备管理提供运行平台,结合设备管理系统的目的,在结构、数据库、模块三方面做如下分析:
1.系统结构
管理系统结构稳定,有利于设备管理多项方式的同时进行,确保管理方式之间互不干扰。管理系统采用C/S结构,以应用程序为基础,实现数据服务。C/S结构可以满足设备管理的所有操作,当用户操作后,C/S结构会自动下达操作命令,要求应用程序快速执行,获取计算机设备的数据信息,然后提交服务器,用户在服务器内即可获取相关信息。
2.系统数据库
MySQL数据库的优势较为明显,基本不会产生格式要求,在企业计算机设备管理的过程中非常适用。MySQL具备超高的运行速率,实际其在计算机中并没有占据过多空间,有助于释放大量的CPU空间,提高管理系统的服务水平。MySQL是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存储计算机设备的管理信息,此类型的数据库可以应用于最为常见的计算机系统,其在所有数据库中占据较高优势。
3.系统模块
系统模块属于设备管理分项执行的汇集点,不论是监督体系还是反馈系统,都需在管理系统内占据独立的模块空间,便于明确设备管理的行为。系统模块的分类较多,包括:报修、故障、报表、维护等多项功能,企业需合理使用系统模块,保障设备管理的科学性。
三、强化企业计算机设备管理的途径
结合企业计算机设备管理的实际运行,规划可行的管理方式,加强计算机设备的管理力度,满足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需求。
1.科学利用条码管理技术
企业内的计算机设备,均具备独立的条码编号,汇集该设备的各项信息,通过条码管理技术,能够迅速获取设备的基本信息,一旦设备出现问题,条码技术自动获取该设备的信息,主动了解故障设备的基础性能。企业根据条码技术获取的信息,分析故障设备的维护流程,准确得到计算机设备的故障信息。条码管理技术利用跟踪优势,监控计算机设备的运行,形成管理系统,优化计算机的设备管理。
2.构建设备运行监督体系
监督体系是设备管理的根本保障,企业通过主控计算机构建监督体制,用于监控所有计算机的设备运行。企业在监督体制的作用下,可以提前进行设备维护,起到预防作用,在设备发生故障之前对其做防范处理,提高设备使用的效率。例如:某企业利用监督体系监控机房内的设备,重点监控设备日常的运行状态,监督体系监控设备运行参数时,生成监督日志,该企业根据日志内容,规划设备维护、检修与保养的计划表,确保设备处于健康的运行状态,该企业在高效管理计算机设备,避免不必要的设备投入,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
3.定期执行设备检测
检测是计算机设备管理的核心途径,有利于诊断设备故障。企业内的计算机设备,其在计算机系统内具备对应的功能模块,可以通过编程解析,检测设备近期的运行状态。以某企业的检测数据库为例,分析设备检测的重要性。该企业引进数据库系统,集中对应不同的设备,数据库内部具有独立的编程语言,以MySQL为运行服务,模拟设备的在企业中的运行方式,实行解析诊断。编程语言属于检测设备的主要途径,能够真实反映计算机设备的运行信息,相比该企业内其他的检测方式,检测结果准确度非常高。目前,该企业升级数据库,可以定期进行设备检测,避免遗漏需检测的设备,影响计算机的使用水平。
4.完善设备管理的反馈系统
企业为加强设计算设备管理,积极完善反馈系统。反馈系统内包含设备运行的主要信息,反馈到管理界面,引起管理人员的注意,管理人员根据反馈信息,进行设备维修。反馈系统缺乏一定的完善性,较容易出现信息延迟,影响设备管理的效率,大量需管理的设备被无故搁置,由此引发严重的管理问题。因此,企业提出完善措施,弥补反馈系统的不足之处,根据企业计算机设备的运行属性,划分不同的反馈模块,区别对待反馈信息,强化信息反馈,不仅缓解高负荷信息反馈的压力,而且提升反馈系统的效率,体现计算机设备的管理优势。
四、结束语
计算机设备的强化管理是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的直接途径,确保企业对计算机设备的积极应用。计算机设备管理涉及多项内容,企业利用强化管理的措施,稳定计算机设备的运行,进而为计算机提供稳定的使用环境。企业在管理计算机设备的同时,需贴近计算机设备的使用实际,站在实际使用的角度,才能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郭彦坤.论企业计算机设备管理[J].中国金融电脑,2011(03):89-91.
[2]汤其容.计算机设备管理系统及其应用[J].石油教育,2011(S1):33-35.
生态系统保护的途径范文篇9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电磁兼容;分析;处理
1.概述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小至一个部件,大到一个复杂的子系统(如供电、车辆、通信、信号等),乃至整个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工程,对内对外都存在着电磁兼容问题,尤其在城市轨道交通供电和接触网系统中,电气和电子设备集中,电磁环境复杂,在正常和异常运行状态下都易产生或出现各种电磁干扰。
自动化设备是电磁干扰的敏感者。以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二次弱电设备,如继电保护、自动控制、远动和通信装置等在供电和接触网系统中广泛使用,它们的灵敏度高,且与强电设备靠近,所以很容易受到电磁干扰。本文结合西安地铁二号线供电、接触网系统电磁兼容问题分析了与各子系统及设备相关的电磁干扰源和干扰途径,提出了相关的防护措施。
2.与子系统或设备有关的干扰源和干扰途径
2.1.与电磁兼容有关的子系统和设备
西安地铁二号线供电系统、接触网和轨道旁辅助设备中与电磁兼容有关的子系统和设备有:
1)35KV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柜及保护装置
2)整流变压器
3)整流器
4)配电变压器
5)1500V直流金属封闭开关柜
6)直流电源屏
7)交流电源屏
8)杂散电流监测系统
9)电力监控系统
10)接触网
11)钢轨电位限制装置
12)环网电缆等
2.2.与子系统或设备有关的干扰源
2.2.1.与子系统或设备有关的主要干扰源
西安地铁二号线供电系统、接触网系统和轨道旁辅助设备中,与上述主要子系统或设备有关的干扰源有:
1)高压回路中操作断路器、隔离开关引起的电磁暂态干扰;
2)高压装置产生的工频电场和磁场;
3)接地系统中的短路电流引起的电位升;
4)雷电引起的暂态干扰;
5)低压设备开合操作引起的电快速瞬变;
6)静电放电;
7)由于设备内部或者外部的无线电发射装置产生的高频场;
8)由于设备内部其他电气或电子设备产生的高频传导和辐射干扰;
9)由供电线路传来的低频传导骚扰;
10)其它干扰源。
2.2.2.对二次设备最具影响的干扰波形
对二次设备最具影响的干扰波形有:阻尼振荡波、电快速瞬变脉冲群、辐射电磁场、静电放电、浪涌、工频磁场、线路故障时或开关操作时瞬间的暂态脉冲磁场、电力系统供电质量(包括电压波动、电压突降和短时中断、谐波、频率变化等)。
1)阻尼振荡波
主要是由高压隔离开关和断路器操作产生的暂态过程,操作时由于触头间电弧的熄灭和复燃,在被断开或充电的电路上,因电压突变而引起的暂态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因电路特性阻抗不匹配而引起反射,形成高频阻尼振荡波。在如此高的频率下,暂态波会以暂态电磁场的形式向外辐射,耦合到二次和低压线路上去,还会通过一些耦合设备(如PT、CT、载波等)直接耦合到二次设备上。在常规的高压变电站内测试到隔离开关操作时,在二次回路中最高干扰电压达到5kV,频率从几十kHz到几MHz,对GIS可达几十MHz。
2)电快速瞬变脉冲群
快速瞬变电压是断开低压直流电路中的小电感负载时(如机电式继电器、接触器等),引起的暂态电压。当断开触点时,电感负载中的电流企图继续流通,在电感负载两端产生高电压,在断点间引起电弧,随着触点的运动,电弧不断熄灭和复燃,一连串的电压脉冲叠加到与电感负载相连的电源上,并耦合到其他回路上。这种干扰的特点是上升时间快、幅值高、频率高。实测表明,电压可达数千伏,重复率为数十到数百kHz。
3)辐射电磁场
辐射干扰来源于一些有用或无用的电磁发射,如无线电广播、大功率无线发射台、移动式收发信机等。在电力系统中,对设备影响最大的是对讲机等移动通讯设备。对讲机一般功率为3~5W。如按使用距离为0.5米,功率按3W计算,按场强公式可得到场强为10.4V/m。
4)静电放电
带静电的人体接触到设备时,就会对设备放电,放电时的能量通过各种途径耦合到设备内部的电路,可能使设备工作失灵、出错甚至损坏。
5)浪涌
变电站可能直接遭受到雷击,但更多的情况是线路遭受到雷击,雷电波沿线路侵入到变电站,并通过一、二次系统间的各种耦合途径或接地网进入到二次回路。
6)工频磁场
工频磁场干扰来源于载流导体和运行中的电力设备。工频磁场干扰分为正常远行情况下的干扰和短时故障时的瞬间干扰,前者强度较弱,但一直存在。后者较强,但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只有几秒钟。工频磁场对一些磁敏感设备影响很大,尤其是对计算机显示器。造成显示画面扭曲、抖动、变色等。
7)在轨道交通中除了上述一些主要的干扰源外,还有其他的干扰会影响二次设备的正常工作。如线路故障时或开关操作时瞬间的暂态脉冲磁场、电力系统供电质量(包括电压波动、电压突降和短时中断、谐波、频率变化等)。
2.3.与子系统或设备有关的干扰途径
电磁干扰的途径可分为两大类: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
3.为减少发生电磁干扰而采取的措施
生态系统保护的途径范文篇10
关键词:变电站二次系统、电磁干扰、耦合途径、共模干扰、差模干扰、干扰抑制
0、引言
计算机监控系统、微机保护以及系统通信技术构成了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已广泛应用于变电站二次系统。综自系统的基本单元源于敏感的MOS器件,对外界的电磁干扰极其敏感。变电站本身是一个高强度电磁干扰的环境,站内的高频电磁场、高压系统或直流电路中的操作、雷电波和系统故障等事件均可能产生电磁干扰,这些干扰进入变电站的二次系统,就可能引起综自系统工作不正常,甚至损坏某些部件或元器件。
1、电磁干扰的传播途径及其模式
电磁干扰按模式分为共模干扰与差模干扰,干扰源通过磁场耦合在两根导线和设备构成的回路上产生感应电压,对应的干扰电流在作为往返线路的两根导线上传输的叫差模干扰;干扰电流以两根导线做为回路,在地线做返回路线上的传输叫共模干扰。在不平衡电路中共模干扰可转化为差模干扰。
电磁干扰按照其传播的途径分为传导干扰与辐射干扰,通过各类设备、电源线、信号线、地线、大地等路径传播的干扰称为传导干扰,它是干扰传播的主要形式;以电磁场(电磁波)的形式将电磁能量从干扰源经空间传输到扰的设备称为辐射干扰。传导干扰与辐射干扰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在高压变电站内,辐射干扰经过导线可转换成传导干扰,传导干扰又可通过导线形成辐射干扰。传导耦合的基本耦合方式有电阻性耦合、电容性耦合、电感性耦合,根据信号频率,通常30M以下的低频干扰信号,在近场以电磁感应的形式传播,30M以上的高频干扰信号,在远场以电磁辐射形式传播,电磁波系两个相互正交随时间变化的高频电场与磁场组成,由近及远的传播,电磁干扰传播途径及其耦合方式如图1所示。
变电站的微机保护及二次系统的电磁干扰往往源于几种耦合方式产生的综合效应。隔离开关断开空载线路、直流、雷电、静电等。
1.1开关切断空载母线过程产生的干扰
空载线路属于电容性负载。在开关合闸操作过程中,断口间会出现几十次乃至几百次重复燃弧及断弧的过程,故会在由系统中的电感及电容所构成的振荡回路中产生一系列很复杂的过渡过程,决定了暂态振荡电压波形幅值较高并包含多种频率分量的衰减振荡波。切除电容器等其他电容性负载,都会因电弧重燃而引起上述过程的过电压,在母线及引线上产生幅值及频率均较高的暂态电压和电流,除了通过CT或CCVT直接耦合到二次系统,还在母线周围产生很强的多种频率的电磁场,以各种不同的耦合形式干扰二次系统:
(1)高频辐射:以母线为天线,以高频辐射的形式干扰二次系统。
(2)电感性耦合:这是操作空载线路产生干扰的最主要的干扰形式,产生的交变磁通和二次回路交链,在二次系统中产生感应电势。
(3)电容性耦合:通过静电感应干扰二次系统。
(4)电阻性耦合:高频电流经过接在母线上的CT、CVT等的接地引线时,使电缆外皮中流过高频电流,在其芯线上产生干扰电压。
这些电磁干扰以共模电流形式耦合到二次系统。据测量,这类干扰电缆中的干扰电压可达到数千伏,甚至5kV以上。
1.2雷击干扰
雷击是二次系统电磁干扰的主要来源,从以下几种形式形成干扰:
(1)直接雷:高频雷电通过高压母线、一次设备等流入地网,由于阻抗的频率特性,地网的阻抗常常增大10倍以上,暂态电位显著升高,相对于远端地的电位上升几十万伏。雷电流一方面通过电阻耦合,对综自系统产生很大的共模干扰,另一方面,在雷电流通过母线或一次设备及地网的过程中,产生的电磁场通过电感性、电容性耦合,在综自系统的二次回路上产生干扰电压。随接地系统接地方式的不同,形成很大的共模或差模干扰。对于两点接地的屏蔽电缆,由于电缆屏蔽层两点的电位不同,使屏蔽层内流过电流,将在电缆芯线上感应出干扰电压。
(2)感应雷:电力设备附近发生雷击时,产生电磁场对设备电磁感应耦合,这种中低频感应雷通过近场电磁感应,是雷电干扰的主要形式:
电感性耦合:通过电磁耦合作用,在综自系统二次回路导线与地之间、室内外电源、信号线及设备上产生感应电流和电压,形成差模干扰,伴随着共模干扰。
电容性耦合:在附近电缆线之间产生很强的电场。由于它的高频特性,通过电缆线之间的分布电容耦合,会在低电位电缆线上产生电压浪涌。
(3)雷电波侵入:高频雷电波可以通过远场幅射侵入。由于高频雷电磁场集聚更强的能量,雷电波侵入时,产生的脉冲瞬态磁场,交链二次回路,在回路中感应出瞬态过电压,据有关资料,1.2/50μs波形雷击变电站在二次回路中产生的瞬时过电压测量最大值可达2.15kV;而二次电缆外皮的骚扰电压最高可达30kV,其频率可达几兆赫兹。
雷击通常是上述三种形式同时作用的结果,每种形式不存在单一的耦合方式,都会通过不同幅值的电阻、电场、磁场、电磁场耦合互相叠加,在二次系统产生很高的瞬时感应过电压,造成综自装置元件的击穿与损坏。
1.3直流电源操作过程产生的高频干扰
由于高压变电站直流回路对地电容很大,直流回路中存在着大电感线圈,在直流电压的中断和恢复过程中,直流系统内部会出现暂态过程,产生多种高次谐波分量,形成了一系列连续、脉动和瞬变干扰。这种谐波也会通过电阻性耦合、电感及电容性耦合及电磁幅射对二次系统产生共模或差模干扰,可能导致内部逻辑回路电位发生畸变,造成功能紊乱乃至跳闸命令的错误输出。
1.4接地故障产生的工频干扰
当变电站内发生系统接地故障时,大的短路电流经接地点流入地网,特别是变电站内高压母线发生单相接地时,中性点接地的变压器将通过相应的中性点电流,该电流通过地网分布,大部分流人大地中回到故障点,在通过地网接地阻抗时使地网电位高于大地电位,对二次系统形成共模干扰;另一小部分则经地网通过接到变电站地网上的送电线路接地屏蔽线回到故障点,从而在地网导体中的不同点引起工频电位差,对微机保护、监控系统的正确动作产生不良影响。在二次电缆芯线上产生的干扰电压可以从几十伏到近万伏。干扰电压并非均为工频电压,含有很大的暂态分量,且暂态干扰电压远远超过稳态分量,频率约为几千赫兹。
1.5工频电磁场及其它干扰
户外变电站高压线路或汇流排、开关等设备将产生工频电磁场,均可能对二次系统造成干扰,由于电压等级较高,电流较小,电场远大于磁场。在载流约0.5kA的线路母线下,220kV站的工频磁场为14A/m,400kV为9A/m。除此,变电站还存在各种干扰,如静电干扰,当工作人员带有高电压静电后触及综自装置时,可能在装置上产生上千伏的放电电压,一个3W的对讲机可以产生50V/m的电场,都有可能使综自装置的元器件损坏或使逻辑打乱。所以综自系统应明确规定离对讲机的距离。电晕、火花放电及局部电火花等会产生电磁辐射,高频载波也产生不容忽视的辐射干扰。
2、电磁干扰的抑制措施
2.1屏蔽
(1)电场耦合的屏蔽和抑制
造成电场耦合干扰的原因是由于分布电容的存在。二次系统应避开集中电容设备如电容式电压互感器、耦合电容器等。增大干扰源与二次回路之间的间距;弱信号线敷设要远离强信号线;强、弱信号不得通过同一根电缆;减少控制电缆的长度;选择合理的电缆敷设路径;避免平行走线等对减小分布电容等都很有效。
克服电场耦合干扰最有效的方法是屏蔽。即用电导率良好的材料对电场屏蔽,以金属柜作为微机保护屏的外壳为第一防护层,密封的铝结构框架放置各电子元器件作为第二防护层,用带护环的多层板的印刷线路作为第三防护层。
(2)磁场耦合的屏蔽和抑制
抑制磁场耦合干扰的重要措施是屏蔽干扰源。利用高导磁率的铁磁材料(如铁、镍铁合金、坡莫合金等)的低磁阻通路实现低频磁屏蔽。利用屏蔽体产生的涡流反磁场,抵消干扰磁场,从而实现高频磁屏蔽,对电磁辐射的抑制也主要采用屏蔽的方式,基本原理和高频磁屏蔽一致,是利用电磁波在屏蔽界面上的反射损耗和屏蔽层内部的吸收损耗(涡流)来衰减电磁场能量。因此它要求采用高导电率的材料,如铜、铝等。
二次系统应尽可能离开避雷器装置、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等高频暂态电流的入地点,二次回路布线时,应尽量避免平行走线,减小互感耦合系数,一般采用双绞线。由于双绞线在外界的干扰磁通中,每根导线均被感应出干扰电流,同一根导线在相邻两个环的两段上流过的感应电流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而被抵消,故在总的效果上,导线并没有被感应干扰电流。双绞线外加屏蔽层可克服双绞线易受静电感应的缺点,使信号线有很好的电磁屏蔽效果。信号线特别是小信号线,要采用带屏蔽的双绞线。
2.2隔离
隔离措施是从传播途径上消除电磁干扰的重要手段。
电源隔离:微机电源回路是电磁干扰最容易进入的通道,在电源的输入侧安装隔离变压器,由隔离变压器的输出端向微机供电,实现电的隔离。电气连接处采用光耦连接,增强系统对电网的抗干扰能力。通过UPS电源向微机系统供电,可有效地抑制电网低频状态下的干扰。
10隔离:开关量、模拟量的输入输出及系统对外通讯口要采用光电耦合器或隔离变压器,有条件的话采用光纤通信,以加强接口的隔离度,提高信号传输的可靠性。
空间隔离:远离干扰源或用网罩屏蔽。
2.3滤波
滤波是抑制传导干扰的有效方法。在电源的输入侧安装电源滤波器,开关量输入回路前及信号变换部分也应考虑采用滤波。保护装置的引入线在端子处经电容滤波。一些常受干扰的通信通道,在接收端应加装带通滤波器,滤去通道中远动信号频率成分以外的干扰信号。
2.4保护
在雷电等可能侵入的输入、输出端口,设置多极保护。二次系统的输入、输出线及系统输送信号的进出口,要装压敏电阻以抑制信号线的过电压。压敏电阻的电容量要尽量小,以防止压敏电阻对信号的衰减。隔离变压器之前也要设置过电压保护装置,安装避雷器和浪涌抑制器。避雷器可用压敏避雷器。浪涌抑制器应根据系统可能遇到的浪涌电压及电流的最大值来选型。过电压保护一定要作好等电位连接,保证接地系统各点的等电位。
2.5接地
接地也是一项有效的抗干扰技术,不同的接地方式对不同的频率的电磁干扰抑制作用效果明显。“一点接地”有效地避开了地环路电流,对于频率低于10MHz的电磁干扰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在“一点接地”前提下,为避免公共阻抗耦合干扰,通常将模拟信号、数字信号、功率大信号、继电器信号等分组方法连在一起分别各自接地,然后再集中联在一起一点接地;对于频率高于10MHz的高频信号,为避免彼此之间的干扰,应采取多点接地方法,各回路分别就近接地,避免公共阻抗的存在,消除公共阻抗在彼此之间的耦合干扰。
对于由开关场引入保护装置的屏蔽电缆,屏蔽层在开关场和控制室两端同时接地,开关场的屏蔽层接地点应离一次设备的接地点3-5m处接地。小信号线最好采用多重屏蔽电缆,各屏蔽层要可靠接地。
屏蔽电场耦合干扰时,导线的屏蔽层不得两端连接当地线使用,否则,有地环电流时,这将在屏蔽层形成磁场,干扰被屏蔽的导线。正确的作法是把屏蔽层单点接地,一般选择它的任一端头接地。
微机保护屏之间用不小于50mm。的多股铜芯线将其底部的接地小铜排相串连,而后接于截面不小于100mm2的接地铜排上,再将接地铜排和主控室电缆层的接地网可靠连接。
生态系统保护的途径范文1篇11
【关键词】生态补偿机制;财政政策;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国外研究动态
(一)生态补偿机制的一般理论研究
早期对生态补偿的理解为,修复或异地重建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系统来补偿造成的生态损失,目前Carsten认为生态补偿是受益者对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提供者和维护者进行的补偿。19世纪70年代,首个湿地快速评价模型产生,由美国麻省马赛诸塞大学的Mazzarse与Larson共同提出,目的是为了协助政府颁发湿地开发补偿许可证。Costanza最早进行较全面生态价值评估,对全球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服务的经济价值进行了测算。美国学者Wu和Boggess提出了评估生态保护程序设计的框架并研究了生态保护资金的区域分配问题。德国Drechsle和Johst运用经济学与生态学交叉的研究方法,设计出一套完整的生态经济模拟程序,并形成了保证生物多样性的一系列生态补偿方案。
(二)生态补偿机制财政政策研究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环境委员会首次提出了“污染者负担原则”,自1992年世界环境发展会议以来,进一步认识到生态补偿税(费)等财政手段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有关组织还系统地研究了与生态补偿相关的环境税的设计与实施、分配效应和补偿措施、收入使用等政策问题。Bovenberg和Mooij,Goulder对与生态补偿相关的环境税“双重红利”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Cuperus.R认为政府购买依然是世界各国生态补偿的主要模式、是生态环境的首要支付方式。生态补偿应用于大规模的项目工程,一方面在国家基础设施工程项目上增加自然保护领域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在相关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向生态环境开发利用的受害者提供各种补偿。德国Jctzt和Morgen的研究人员研究得出的征收生态税的二十二条标准。Kumar在对生态系统服务市场的研究中认为,政府作为生态服务的主要购买者和私营支付计划的催化剂,在生态服务市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Imura对国外生态补偿类型和方式进行了归纳,并指出发达国家主要都是通过政府和市场来共同促进开展生态补偿的实践工作。西方国家的生态补偿途径包括直接公共补偿和制定限额交易计划,即政府通过财政资金等方式对生态环境的拥有者和保护者给予补偿,利用排污权交易制度等来补偿保护者的行为。
二、国内研究动态
(一)生态补偿机制一般理论的研究
目前我国对生态补偿政策理论与实施问题的研究主要从宏观角度进行,包括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以及各个构成要素。张智玲,王华东主要研究了生态环境补偿费收费的理论依据,分别从外部不经济理论、资源价值理论、生态补偿原则和边际机会成本理论等角度进行研究。沈满洪,陆菁根据不同的标准对生态补偿类型做了详细划分,包括按补偿对象、条块角度、政府介入程度、补偿效果划分。郭广荣对美国、芬兰、哥斯达黎加与中国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中国要特别重视生态产权界定,按生态地位确定补偿标准。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之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系统研究了生态补偿的理论和方法,规划了中国生态补偿机制的战略和政策框架,并设计了森林、草原、流域、矿产、自然保护区等生态补偿机制和相关政策。
具体实践研究方面,国内主要研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流域生态补偿、功能区生态补偿等。宗臻玲、欧明豪等研究了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重建补偿机制,指出应运用内部补偿、外部补偿与代际补偿相结合这种补偿模式,来建立流域经济补偿机制。陈根长指出我国90年代后开始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实践,与之相关的是国家启动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及长江中下游重点防护林项目建设等工程,以及《森林法》规定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罗吉对我国跨区域调水环境补偿制度进行研究,并阐述了其环境补偿的理论基础,提出受益者补偿原则,指出应由调水方给供水方适当的补偿。孙非亚,于霖以环渤海区域为研究对象,提出建立渤海海洋环境保护补偿制度途径,如建立和完善海洋环境资源产权制度、海洋环境保护补偿资金制度、海洋生态补偿税收制度等。
(二)生态补偿机制财政政策研究
国内对于生态补偿财税政策的单独研究较少,大多是包含在对生态补偿整体研究之中。生态补偿财政政策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政府直接投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环境税费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等方面。章铮以自然资源定价理论为基础指出生态环境补偿费征收的理论依据,表明生态环境补偿费和排污费、资源补偿费或资源税之间有清楚的界限。杜振华、焦玉良认为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有理论基础和事实支撑,引用福利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科斯的产权理论,阐述了生态补偿制度的范式选择,并首次提出建立区际间生态转移支付基金的构想。高金龙,徐丽媛认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一方面要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同时要完善环境税费制度和建立环境损害补偿制度。邢丽指出为实现地区间的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转移支付制度,此外还应拓宽税收优惠政策,改革具有生态补偿性质的资源税费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收费制度。钟大能指出财政生态补偿是财政从正向和逆向对私人部门承担防范环境风险成本转嫁的双向补偿激励,以退耕还林为例探讨构建正向补偿核算框架,以资源税和环境污染税的税率机制为例探讨逆向补偿核算框架。梁莉探讨了财政政策在生态补偿机制中的职能,包括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财政投入政策、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激励政策,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税费政策,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等。彭春凝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指出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途径,包括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合理设计转移支付框架、建设可行性的横向转移支付机制、成立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专门机构等。罗志红,朱青认为科学的财税政策是确保生态补偿机制运行的重要途径,指出我国现行财税政策存在财政投入不足、调节手段单一、税收体系不完善和收费不规范等问题,提出调整和完善现行税制、开征新税种、规范收费制度等措施建议。
参考文献:
生态系统保护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内容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085-01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
社会经济要想长期稳定健康发展,需要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同时,城镇化的发展也是区域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社会整体发展的客观要求。不过,在城镇化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会受到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极大影响,而采取外延模式来促进城镇化进程已很难取得良好效果。我国在2014年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已指出,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应当转型为改进城镇发展品质的全新发展模式,努力平衡城镇发展中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矛盾,这样才可以使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在“强化海绵城市建设”的系列讲话中明确提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和我国人民的生活以及民族未来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关联性。在2014年12月召开的城镇化工作座谈中提出,要构建自然存积、渗透以及净化的海绵城市。在这一大背景下,我国建设部颁布实施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为构建海绵城市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二、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理念及意义
(一)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理念
海绵城市指的是采取相应措施强化城市的规划与管控,更加全面、深入地挖掘建筑工程、道路工程以及绿地等系统对自然降雨的吸纳、蓄存、渗透以及缓释等效用,使得自然降雨所带来的地表径流量得以有效管控,达到自然积存、渗透以及净化的城市生态系统。海绵城市就是要将城市建设成如海绵一样,可以更加优良地应对自然环境的改变,能够在遭遇灾害时有非常优良的“弹性”。在降雨过程中,将雨水吸纳、蓄存、渗透等,而在城市需水时把所吸纳的水资源再供给给城市。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将生态放在发展的前面,把自然途径和人工技术更有机地融合,在保证城市防涝安全性的条件下,使雨水被有效蓄存、净化,让雨水更加高效、合理地被城市所利用,达到生态保护的目标。构建海绵城市时,要协调好雨水、地表径流水以及城市地下水三者之间的系统性,同时也要兼顾不同水资源之间的复杂性及城市发展的长期性。海绵城市革新城市排洪防涝方式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海绵城市革新城市排洪防涝方式
(二)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意义
城市传统的排洪防涝是采取快速排放、及时排放、就近排放等方式来实现的。而海绵城市的建设是通过渗透、滞留、蓄存、净化、利用、排放六位一体的方式来实现对城市雨水的优化处理,使城市的排水工程更加具有生态化,对于城市与生态的长期、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保护城市已有的生态系统。通过构建海绵城市,可以使城市已有的河流、湖泊、沟渠等生态系统得到极大的保护,使城市拥有更加充足的涵养水量,让城市保有可以应对强降雨的林地、草地以及河流等,使城市自身的水文、地质环境能够得以最大限度的维护。
(2)城市生态的恢复以及修复。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利用生态保护的方式可以对易被破坏的生态加以恢复与修复,同时也能够让城市保有特定的生态环境空间。
(3)低影响开发。依据最小限度影响城市生态的思想,对城市进行规划与建设,使城市开发的强度得以有效、科学地控制,让城市拥有充足的生态用地,最大限度减少城市中不透水范围,使城市的水生态得以高效保护。
三、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内容
在海绵城市的专项规划中,要协调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地表径流排放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能够有效地对降雨进行渗透、蓄存以及净化,使城市的地表雨水径流得以有效控制,降低了雨水地表径流的峰值,并减少雨水径流所带来的污染。雨水管渠系统指的是城市中传统的排水工程,要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一起实现对降雨的汇集与排放。超标雨水地表径流排放系统是当降雨量过大时,超出了管渠的排放能力而建设的径流系统。通常在建设超标雨水地表径流系统时,要结合城市自然水体、泄解通道或者隧道等自然与人工途径结合的方式来实现。
四、结语
在构建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应当将生态环境摆到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自然途径以及人工技术有机融合在一起,保证城市拥有足够的防洪排涝能力,并可以有效对雨水进行积存、渗透以及净化,使得水资源能够被最大化再循环利用,以达到生态保护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