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手术台范例(3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3-10 手机浏览

手术台范文

【摘要】分析医院手术管理现状及质控需求,依托医院信息系统建立手术信息平台。手术管理信息平台的应用,提高了临床科室及手术室运行效率,降低了手术申请信息错漏概率,提高了手术数据统计质量。

关键词手术管理;信息平台;信息化

DOI:IO.13912/i.Cnki.Chqm.2015.22.4.04

王筱慧牛婷婷钟海忠*张殿勇俞磊魏民

通信作者:钟海忠

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200433

手术运行管理是手术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加强手术运行管理对于提高手术质量、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本研究介绍了依托信息系统将手术质量管理涉及的各个环节进行整合,强化手术名称标准化、手术授权和手术信息规范化管控,以实现安全高效的闭环式管理2。

1现状分析

目前,医院手术质量管理大多局限于回顾性调查及人工数据传送与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1纸质手术申请单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

如各种原因导致的纸质手术通知单提交不及时;手术方式、手术部位、患者病情、隔离情况、特殊需求或特殊器械等手术相关信息填写不完整甚至错误等,延误手术时间,留下安全隐患;手术信息统计需重复录入,增加了工作量和影响数据准确性。

1.2手术授权难以落实到位

虽然依照手术医师卫生技术资格及职务进行了手术授权,但由于缺少有效的管理手段对手术范围进行控制,授权质控难以落实。管理部门只能通过对病历记录进行回顾分析来发现问题,存在管理盲区。

1.3手术名称书写不规范

手术医师通常按照各自习惯填术名称,造成标准手术名称编码与手术分级对应不上,影响单病种手术信息统计的准确性,增加了手术质控的难度。

1.4术后费用确认不规范

有的医院采取手工查阅方式,与医师商讨手术项目及收费标准,随意性较大,不同医师相同手术名称而收费标准不统一,增加了质量监管难度。

1.5手术环节质控管理滞后

有的医院采取回顾性病历检查统计方式进行质控,缺少信息化平台支持,以致管理效能低下,环节与终末质量监控与评价困难。

1.6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

《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发[2009]38号)要求,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应≤30%,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在术前0.5~2小时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应≤24h。但由于缺乏有约束力的管控措施,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并不规范。

2手术质控信息平台设计

2.1项目设计

项目组由质管科、医疗科、信息科、手术室、药材科、感控科、病案室、财务科、手术科室等联合组成,通过立项论证,确定实施方案(图1)。依托医院HIS系统,整合电子病历系统、电子医嘱系统、手术申请系统、手术麻醉系统、药房集中摆药系统、收费系统、病案编目系统0等功能(图2),建立手术管理信息平台。通过需求收集——流程规划——字典库维护——数据清洗整合——系统搭建——科室试点——反馈改进——全院推广等8个步骤逐步推进。

2.2建设目标

通过手术基本信息自动提取、手术部位自动校验及增加要素项备注,以降低手术申请信息错漏概率。手术申请、手术安排、术中医嘱等的信息化,可提高临床及手术室运行效率。通过手术名称、编码标准化,提高手术运行数据统计质量。要求手术分级授权落实到人,控制超范围、超权限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前置管控,可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通过自动提取术前申请信息核准纠偏,提高手术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手术收费项目标准化,可提高手术收费的合理性、规范性。整合手术相关数据,以满足手术质控与绩效评估等需求。

3实施方法

3.1字典库维护

字典库维护与标准化工作是规范化管理的基础,工作量大,专业性强,需要多部门协同。医院完善了军队系统疾病诊断与手术编码库,实现了与国家标准编码的对照统一;依据国家、军队标准细化了医院手术授权项目库,完成了手术编码、手术分级的一一对应,并建立手术科室及医师个人授权库。同时,整理手术收费项目,实施手术与收费标准的对应或参照对应。

3.2手术申请

手术申请环节是手术安全控制的源头,是手术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首先,要在医生工作站建立手术申请模块,申请界面由7个部分30个要素组成,主要包括手术患者查询、患者基本信息、诊断及病情、手术名称及编码、分级信息、切口信息、拟实施手术、术中用抗生素等,必须对手术申请流程进行优化(手术申请流程见图3)。系统对基本信息设置自动提取、重要信息设置必填项目、安全信息设置校验及提示、管控信息设置范围及原因勾选等功能,达到既方便临床填报又规范医师行为、确保信息完整准确的目的。

3.3手术名称标准化

在“拟实施手术”项目中,设置了对应的手术序号、切口序号、切口等级、手术名称、手术编码、手术等级、要素项备注等7项信息。统一从标准手术编码库中调取规范的手术名称,系统自动匹配手术分级、编码等,通过在备注栏内添加要素项对手术部位、手术方式、手术器械等信息加以补充。对于一次行多个手术的病例,分别录入每项手术的名称和相关要素。以上除手术要素项备注内容可以编辑,其他信息必须从系统中选录。

3.4手术授权管控

建立“手术医师授权字典库”,按照医师资质、职称等级和临床手术能力授权手术范围,手术授权明确到个人。进行手术申请时,主刀医师、第一助手只能在登记过指纹信息的在职医师数据库中选择,主刀医师申请实施的手术限定在该医师已获授权的手术范围内。申请超出授权范围的手术,需要在“未授权手术”界面录入申请信息,由医疗科通过信息平台进行审核,并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给予临时授权。管理部门定期汇总临时授权的手术名称,并按照手术授权申请、审批流程进行论证和补充授权。

3.5手术切口信息

申请手术前需明确本次手术切口的等级、位置(同一个切口下行多个手术仅需填写一条切口信息)。系统按照切口增加的顺序,自动对切口进行编号,并以各切口中等级最高者作为抗生素适用依据。

3.6手术部位校验

手术管理信息平台设置了对手术切口部位的多重核对功能,当人院诊断中包含“左”、“右”、“双侧”信息时,如果切口位置、手术名称、手术描述中的部位信息与术前诊断中病损部位信息不匹配时,系统会提示医师进行复核,并确认手术部位的具体位置,避免不良事件发生。

3.7抗菌药物使用

感控科依据《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确定术中抗生素基本用药范围,由手术室集中提供。系统重点设置了I类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范围,建立“手术切口与抗生素对照字典”。手术申请时如为I类切口手术,医师只能在限定使用的抗菌药物范围内选择用药,并选择使用理由,同时通过申请系统手术室可打印医嘱单,并按照手术申请信息执行用药,确保预防性抗菌药物用药时机在术前0.5~2小时内。

3.8术后登记复核纠偏

术后登记是手术信息确认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术后手术名称确认、手术医师确认、手术用药记录、手术费用录入等。系统默认为申请时的手术名称、手术医师、手术方式、麻醉方式、切口信息等。如术中发生手术名称、方式等的变更,则按照申请时的方法重新选录手术名称。同时需要确认术前、术中抗菌药物使用信息,记录使用时间、追加药物等情况,作为合理用药的统计依据。

3.9手术费用确认

手术管理信息平台建立了“手术字典与费用价表对照库”,术后由手术医师、巡回护士、财务人员共同确认手术名称和手术费用,通过收费系统进行相应信息录入,避免手术随意收费性,减少错收费、漏收费现象。

3.10病案首页信息提取

通过系统可可自动提取术后登记确认的手术名称、手术编码、手术切口、手术医师等相关信息,并由病案室结合手术记录和病理结果对手术信息进行二次审核纠偏,确保病案首页信息准确无误。

3.11手术绩效评估

手术管理信息平台建立了统一的数据规则和质控信息报表,使得手术相关数据信息获取更为完整。通过对手术室医疗工作月报表、全院一科室一主诊组一医师手术绩效指标统计、I类切口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信息的汇总,确保管理部门可以及时掌握全院手术运行情况,也为医院实施手术绩效评估、考核、奖励等提供了考量依据。

4实施效果

依托医院信息系统建立的手术管理信息平台已在医院运行,围手术期质量与安全初见成效。

(1)形成了关键流程的电子化和闭环式管理模式。初步实现了手术名称标准化、手术授权个体化、切口管理规范化、术中抗生素管控前置化、手术收费标准化、手术信息统计精准化等6方面功能,为临床科室手术运行和职能科室手术质控提供了高效、便捷的信息平台。

(2)提升了围手术期规范化。手术管理信息平台的临床应用,解决了手术名称、分级授权、编码等信息的整合问题,以及手术申请、术后登记、病案首页全程信息的规范一致性问题。手术名称的细化和手术信息的功能性拆分录入,解决了手术信息统计的精准性问题。将手术授权管理落实到个人,强化了手术医师对拟实施手术必须报备和授权的意识,降低了安全隐患。术中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前置管控等,保障了合理用药制度的落实。手术管理信息平台的应用,也使得医院手术管理模式由终末评价前移至环节管控,由粗放型、被动型管理转变为精细化、主动性管理,促进了手术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

(3)提高了手术运行效率与管理成效。手术管理信息平台优化了手术申请流程,减少了人工录入与核查环节,提高了信息传递效率,满足了不同部门问的信息共享,改善了基础数据质量,形成了手术数据链,满足了手术信息的双向追踪,实现了手术信息从终末统计提升至环节统计的管理需求。同时,高质量的数据信息为医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可靠依据,也为管理者科学、合理地评价手术绩效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郭雪清,肖飞,黄正东,等.医院数字化管理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4,30(3):213-216.

[2]靳萍.信息系统实现围手术期精细化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11):73-75.

[31王剑云,俞华,高玮,等,基于无线临床信息系统的围手术期安全管理体系建设[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1):69-70.

[4]王剑云,高玮,俞华,等,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医院手术分级管理模式重建[J].中国医院管理,2014,33(12):45-46.

[5]曹晓均,杨秀峰,基于医院信息平台的手术麻醉信息闭环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11):871-872.

通信作者:

钟海忠: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

E-mail:zhonghz117@126.com

收稿日期:2015-02-04

手术台范文

[关键词]关节镜;胫骨平台骨折;钢板内固定

[中图分类号]R4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3(a)-0080-02

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典型的关节内骨折,在膝关节创伤中是最常见的骨折之一。正因为如此,对于此类骨折的手术对膝关节的影响比较大,处理不当可能造成膝关节的功能障碍。同时,胫骨平台骨折还常伴有半月板损伤、膝关节软骨损伤、膝关节韧带损伤等,术后比较容易出现大范围感染和多种膝关节的并发症[1]。为了尽可能的减小手术对膝关节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在临床实际操作中一直在研究和发现新的手术方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外科手术领域微创手术开拓了一片天地,在骨科手术中微创手术的体现之一便是关节镜下进行操作,为探讨在关节镜下运用经皮钢板内固定的方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配合。现对2013年1―6月间该院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经皮钢板内固定配合关节镜治疗的疗效进行了观察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研究中的9例患者均为来该院就诊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在这些患者中,有5例因交通事故导致骨折,1例被重物砸伤致骨折,2例因坠落致骨折,1例为挤压所致骨折,他们的病情经检查均为闭合性的胫骨平台骨折。9例患者中有7例男性,2例女性,年龄在20~56岁之间,平均年龄(33.12±1.28)岁。在手术前对这些患者拍X光并做CT扫描,根据Schatzker分型这些患者中有2例为平台外侧塌陷并且呈现劈裂式骨折(Ⅱ型),1例为胫骨内侧髁骨折(Ⅳ型),4例为单纯平台外侧塌陷骨折(Ⅲ型),1例为Ⅵ型,1例为胫骨内外侧髁劈裂式骨折(Ⅴ型)[2]。所有患者在受伤后2~10d内均进行了手术治疗。

1.2方法

对患者进行腰部麻醉,取仰卧位,选择在膝关节前方内外两侧入路对患者损伤部位进行关节镜检查,在镜下将关节内骨碎片和积血清除,根据胫骨平台骨折严重程度、半月板损伤程度、塌陷程度等进行合理的关节腔内处理。根据Schatzker分型选择不同的固定方式,将单侧钢板固定用于Ⅱ、Ⅲ、Ⅳ型的骨折患者,对Ⅴ、Ⅵ型骨折患者采用双侧解剖钢板进行固定。针对塌陷部位在胫骨结节内侧或者外侧作一小切口(直径2cm左右),置入窄骨膜起子,增加压力直至塌陷消失,这些都在关节镜下完成。关节面复位完成后,于胫骨纵向作一隧道,将准备好的钢板进行固定。最后对关节腔进行冲洗然后缝合切口。

2结果

针对所有患者在术后之后进行X片检查发现骨折复位情况良好,钢板固定也很稳定。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感染、伤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发现骨折愈合时间为3~4个月,没有膝关节功能障碍、创伤性关节炎等情况出现。根据Rasmussen’s评分标准[3],患者膝关节恢复优良率达到89.7%,见表1。

3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通常在损伤后会有膝关节肿胀疼痛的情况出现,会导致患者活动障碍,如果不进行合理的固定和手术,会给患者今后的生活带来严重困扰,于心于身都有不利影响。一般传统治疗此类骨折通常采用长切口打开关节腔的手术方法,清除碎骨片和关节腔内的积血,然后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再固定[4]。这种手术方法具有视野局限、创伤大不易恢复、术后易感染等缺点,通常对膝关节的损伤较大,术后对膝关节的恢复也有一定的影响。该研究通过观察分析钢板内固定配合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对患者术后的疗效,可以看出这种方法对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大有益处,并且患者术后恢复的也比较快。这得益于微创手术小切口,高科技技术的运用[5]。配合关节镜手术可以说是骨外科微创手术的一个代表,目前,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科技的进步,这种微创手术应用的领域渐渐拓宽。对骨科手术来说,关节镜下医生的视野比较全面,相当于医生的眼睛进入了关节腔中对创伤表面进行探查,同时,置入关节镜使得手术切口的直径大大缩小,术后更容易达到伤口的一期愈合[6]。通过钢板固定配合关节镜的手术方法缩短了患者的恢复期,同时由于创面大大减小,使得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大大降低,而且在关节镜视野下医生的操作更为精细,对骨折的复位以及胫骨平台塌陷处的修复更加完美。但是,关节镜下的手术对医生的技术水平要求更加高,医生一定要进行严格的培训,熟练掌握关节镜视野下对各种情况进行妥善处理[7-9]。综上所述,经皮钢板内固定配合关节镜下进行手术具有手术切口小、视野全面、恢复期短、功能好等诸多优点,迎合目前外科手术微创领域的飞速发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吐尔孙塔依.吐尔汗.关节镜辅助与有限切开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12.

[2]周煜虎.CT对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的影响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10.

[3]欧海山.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功能评价方法探讨[J].海南医学,2013(10):1505-1506.

[4]赵慧玲.关节镜下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的手术配合[J].中国乡村医药,2010(5):70.

[5]张振东,王维山,董金波,等.临床路径在关节镜辅助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实施效果评价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3):1489-1491.

[6]舒鹏飞.关节镜监视下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27):173-174.

[7]高旭.关节镜下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7):1968-1969.

[8]WangGQ,XuEL,XuMY,eta1.Arthroscopicmanagementoftibialplateaufraeutures[J].ChinaJournalofEndoscopy,2004,10(1):43-54.

手术台范文篇3

术后处理:①全身用药:每天用青霉素800万U和地塞米松5mg,静脉滴注,3~5d,云南白药2片,3次/d,口服,共3d。②局部处理:患眼连续加压包扎3d,隔日换药,7d拆除结膜缝线,并戴眼模出院。1个月后佩戴义眼片。疗效标准义眼台活动度评价指标:以龙胆紫标出义眼台中心点,优:左右移动>20mm,上下移动≥10mm;良:10mm≤左右转动<20mm,5mm≤上下移动<10mm;差:左右移动<10mm,上下移动<5mm。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根据资料性质作Fisher’s精确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眼窝饱满程度67例患者除2例患者合并眶骨折外术后仍有轻度塌陷外,余患者均义眼台植入术后眼窝饱满,1个月后佩戴定做义眼片,与健眼对称,活动与健眼同步。

义眼台植入手术时机的选择Ⅰ期植入义眼台因解剖结构清晰,眼外肌寻找容易,组织无粘连,所以术后可以获得较好满意度,而且在摘除眼球的同时植入义眼台,手术一次完成,减轻患者二次手术的痛苦,并减轻经济负担。Ⅱ期手术因经过几个月或几年的时间,其眼眶解剖受到破坏、眶内容萎陷、眶脂肪丧失、眼外肌挛缩及纤维化、周围组织粘连和瘢痕形成,术中不易分离眼外肌,这些因素均会影响手术的效果[2]。眼外肌寻找困难,筋膜组织通过分离也难以达到原有解剖层次,导致术后难以获得良好活动度,所以义眼台Ⅰ期植入不但保持了良好的活动度,而且手术操作简单,从以上角度出发应在眼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首选一期植入。在Ⅱ期手术中眼外肌与周围组织粘连,术中寻找眼外肌困难,本研究在寻找眼外肌中的体会是:眼内容摘除术后,在巩膜瓣四条直肌相对应巩膜面,用斜视钩紧贴巩膜面钩取,有力量有肌纤维走行者即为眼外肌,对于眼球摘除术后者,可嘱其上下左右转动眼球,有凹陷处,即为肌止端。残留上眶区凹陷多见于Ⅱ期植入,可能由于经过一段时间后,眶内组织萎缩,再加上植入HA过小或由于合并眶骨骨折使眶容积较正常增大,如单纯植入眼台,不修复眶骨折,难以完全充填充丧失的眶容积。手术操作粗暴造成术后眶内脂肪组织进一步吸收[3],义眼台与肌肉固定不牢,由于重力作用眼座向下移位,也可造成上眶区凹陷。

义眼台暴露和手术方式选择HA义眼台植入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植入物暴露,1992年以来,国外学者报告植入物暴露发生率为1.6%~21.6%[4],国内为15%左右[5]。所以植入义眼台的各种手术方式也是围绕如何能降低义眼台暴露率而开展。现在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式可分为自体巩膜包裹义眼台植入,其中又包括巩膜壳内植入,义眼台前表面包裹自体巩膜,以及一些改良式自体巩膜包裹义眼台,异体巩膜壳内植入,由于植入义眼台较小,术后眼窝饱满程度稍差,在眼球严重萎缩、眼内炎、恶性肿瘤、严重感染和破损等情况下自体巩膜不足时,即需寻找合适的替代品;异体材料来源受到局限,不能满足大量临床整形病例对植入材料的需求;无巩膜包裹眶内直接植入义眼台不受包裹材料限制,手术步骤简单,义眼台直接与眶内组织接触,有利于血管长入,但义眼台前表面与筋膜层直接接触,增加了结膜裂开的机会,所以临床上对于选择何种手术方式植入义眼台一直是在探讨的问题。尤其是在自体巩膜不能利用时,不需要准备异体巩膜也减少了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6]。本课题就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用3种不同手术方式,自体巩膜义眼台前包裹、异体巩膜包裹、无需包裹物,眶内直接植入义眼台,分析术后暴露率有无明显差别,术后结果是暴露率统计无显着差异,也就是说暴露的发生与是否有包裹物无明显关系,而无巩膜包裹眶内直接植入术式因不受包裹材料限制,手术操作简单,义眼台直接与眶内组织接触,有利于义眼台血管化形成血管,同时眼肌在义眼台前表面形成了一道眼外肌屏障,眼外肌富含血管,眼外肌直接附在义眼座上有利于义眼台的血管化,血管化的义眼座不仅暴露发生率低,而且不易发生急慢性感染等[7,8]。

本研究在术前、手术操作过程及术后护理的经验体会是:①术前30min肌内注射凝血酶,减少术中出血。②剪开球结膜在分离筋膜组织时掌握好分离层次,尽量减少损伤筋膜组织,尤其是Ⅱ期植入时,由于筋膜瘢痕增生及组织挛缩,分离时要贴近外层巩膜壁分离,减少损伤筋膜。③术中剪断视神经后,止血要充分,如有活动性出血,可用双极电凝烧灼止血,无活动出血后用温热眼水纱布加压填塞肌锥腔。④HA义眼台有较强的吸水性及吸附性,开封后应浸泡在庆大霉素与地塞米松溶液中,以免粘附纤维杂质而加重术后反应,同时有抗菌及减轻排异作用。⑤术中用钢球测量大小,植入合适大小球体,在儿童4岁以上尽量植入20mm眼台,12岁植入一般为成人尺寸,避免因植入过小眼台二次再行手术。⑥义眼台植入肌锥腔要有足够的深度,否则浮于表面易造成创口裂开HA义眼座暴露,创口愈合困难,结膜囊狭窄等。⑦筋膜层与结膜层游离要充分,无张力,缝合时用5-0可吸收缝线行褥式缝合,因为用可吸收缝线对前面覆盖结膜囊及结膜严密缝合义眼台前覆盖的结膜不会退缩,避免了结膜组织变薄,筋膜层缝合后检查有无义眼台暴露处,要达到严密缝合状态,这非常关键。⑧球结膜行连续缝合,术后加压包扎3d,不宜过早放开,防止出血,地塞米松5mg应用3d,减轻水肿反应。通过注意以上手术操作细节,可以尽量减少义眼台暴露的发生。总之,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整容效果满意,Ⅰ期植入术后活动度比Ⅱ期植入好,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首选义眼台Ⅰ期植入。术后主要并发症是义眼台暴露。3种术式术后义眼台暴露无显着差异。在自体巩膜不能利用及异体材料缺乏时,眶内直接植入义眼台术式简单,术后并发症少,无需材料包裹,是临床可以广泛应用的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