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数字货币存在的问题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时间:2024-03-14 手机浏览

数字货币存在的问题范文篇1

(网经社讯)美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近日题为《区块链技术回顾》(草稿)报告,重点介绍支撑比特币和其它数字货币的区块链技术及其广泛的应用。加密货币及支持数字货币的区块链技术最近在媒体上炒作不断。大部分关注数字货币,主要是因为比特币或者区块链技术本身被描述为互联网之后最具颠覆性技术。区块链支持者认为,它可以让个人无成本或无安全风险地进行交易,而没有传统交易中所需的中间人。

区块链本质上是一个分散的分类账,可以同时在多台电脑上保存交易记录。一旦一组记录进入到分类账中,数据块的信息就会以数字方式连接到其它数据块,形成记录链。由于这种数字关系,特定信息块在不改变链中所有后续块的情况下是无法被改变的,并且网络中记录保持者造成的差异会很快被发现。通过这种方式,区块链技术构建一个可靠的分类账,不需要记录员之间相互了解或信任,进而消除了单一所有者将数据保存在中央位置的危险。

区块链概念吸引了大量的支持者,目前市场上有数百种数字货币,企业也开始研究如何部署更多的区块链。由于市场迅速发展,一些利益相关方、客户和机构要求NIST构建区块链的直观描述,以便市场的新手能以相同的技术知识进入市场。

区块链作为一个强大的商业方式,现在的问题是什么时间合适并如何利用。NIST的报告概述了一些可能的适用范围,包括银行业务、供应链管理和保险交易跟踪等,为IT管理人员就区块链是否应该成为一项特殊任务的工具提供决策支撑。

(来源:NIST编选: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数字货币存在的问题范文1篇2

其次,然而,价值流却不同,因为价值是人赋予事物的东西,是人的价值判断的产物,因此,价值的主观性决定了在物品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价值可以随时间而增加或者减少,这就表现为价值的“内生”或“湮灭”运动。

如果把gdp作为货币发行的依据,价值流的有增有减和货币流的只增不减就形成一对内在的不协调性。就会出现gdp下降的时候需要回收封存货币,而货币一旦发行是无法收回的。因此,gdp作为货币发行依据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再次,消费品的价值随着消费活动随同商品一起湮灭,而获取或接受这种价值湮灭或转移的劳动力的价值和消费量没有关系,即一个劳动力的价值并不会因为他多吃了几斤肉而有所改变。

只要银行不指定本位商品并设定其价值量,而采用没有“一美元就是一美元”的非本位制货币体制,则货币量问题就是一个并不存在的伪问题。

参照“时间货币”的思路,以劳动力的服务时间作为“本位商品”。假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按照每年吸纳劳动力的服务时间数量衡量,比如平均就业居民的劳动时间为h小时/年,如果在货币发行的第一年设定单位劳动服务时间的货币量平均为m元,则总货币发行量为m=m•h。

在m=m•h这个式子当中,唯独h是可以客观的测量的,而h和m是相互决定的,因此是一个不定解的式子。

一旦设定m,则一个居民一天工作八小时就可以获取8m的货币工资,他就会考虑如何用8m货币安排最低的生活保障,这时,平均的生活资料需求量水平和这个货币量之间的关系,就决定了生活资料的价格水平。

例如,当时一个人每天需要0.5kg食物,则0.5kg粮食的最高售价就是8m元,或说粮价是16m元/kg。再高,就养不活一个劳动力了,整体上生产活动就无以为继了。同样,如果煤的价格也可以根据从采挖到运输、销售各个环节的劳动力用量来得到其最高价格水平。而随后的价格波动完全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发展水平。

这就是说,价格的原始决定是人为的,随后的发展变化也是在此基础上由供求速度变化决定的。

现实的经济就是,厂商雇佣居民劳动生产足够全体人口生活的商品,然后给商品人为地定下一个价格,这个价格就是居民劳动力的价格。比如,雇佣h小时的居民劳动,生产q数量的商品,则hm为居民得到的货币数量,居民用此数量货币购买q数量的商品,则商品的价格就是hm/q,然后按照以此价格吸纳的劳动力价值从货币当局得到自己梦寐以求的货币。

货币政策的原则究竟应该是恒定价格水平还是恒定本位商品的价值?

在宏观上,供求总是平衡的,除非厂商是非理性的,不顾库存信号盲无目标地生产。实际上,如果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是以所有商品的价格均衡为目标,则必然要穷于应付。因此,货币当局只能选定最基本的商品比如粮食、能源为目标,这实际上又回到了本位商品制上面了。如果粮食和能源的生产是完全自由化、市场化的,那么货币当局就要能够准确获取生产的信息,以便使得货币量和这些基础商品的数量对应。

而如果是以恒定本位商品的价值为原则发行货币,则只要选用数量恒稳的本位商品就可以确定发行量,比如国土疆域、居民寿命(时间)、严格控制的粮食储备等等。这时候,物价会根据需求自行调整并引导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那种认为货币当局没有必要存在的观点是完全不可取的,因为货币发行之初的人为定价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否则,就不会出现统一的货币了。最终的货币上面会印制着各种价值单位,只是一个以无数种商品为计量标准的欠条,如张三欠李四一斗小麦、王五欠麻六一头牛等等,这种欠条在债务结清时就会变成废纸,而不能成为货币。

货币当局就代表一种稳定的信用,而私人机构是很难形成这种信用的。一旦私人机构形成了全民共识的信用,它也就演变成为了实质性的货币当局。就像封建社会的货币当局其实就是皇族私人一样。当今的货币当局是历史演进形成的,而不是一下子造就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各个诸侯竞相造币而使得货币成色大打折扣的现象。

一个有秩序的社会就是一个法制社会,而货币当局就是经济领域里的最高执法结构,没有这个执法机构,经济秩序必然陷于混乱。即便是货币作为纯粹的信用符号,我们也需要在交换时相互确认对方的信用,如果所有这种确认信用的行为都由交换者自己进行,总的社会成本将会大大增加,因此,货币当局就起着信用管理的作用,从整体上降低社会成本。

取消货币当局试行货币私营化的建议,其实就是经济领域里的无政府主义思潮。

有人预期,未来的“世元”在很大程度上会以地球陆地面积抑或地球总表面积作为定价的本位商品。而另一个可能性是以居民数量为依据,即承认每一个居民的生命具有固定的、平等的价值,体现价值概念的根本意义。

如果发行数量恒定的“世元”面世,按照前面的理论:s1+s2=m,则不再有以货币量衡量的经济增长问题存在,相反,“通缩率”将会成为一个值得追求的经济指标。因为通缩的实质是单位货币的购买力的增强,即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了,原有的收入可以换取更多的消费品,也就是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了。此时,通缩率的同义词“物价下降幅度”将会是政府值得炫耀的业绩指标。这时,经济指标和居民生活水平脱节甚至相反的问题也就不再存在了。

实际上,由于根本的价值意义是人的生命,而人口数量短时期内是一个稳定的变量,因此,随着生产发展生产越来越多的商品的话,单位商品对应的生命时间(命价——单位商品值几条命)是越来越小,也就是说,总体上单位商品本质上的价值量是在下降,即通缩。也就是说生产力提高意味着单位生命时间可以生产并消费的商品越来越多,即实际收入水平增加。亦即就价值流来衡量的话,经济的发展应该表现为总体商品价格递减之势,而非价格的稳定,更非通涨。假如追求商品总价值的上升,说明脱离了人本思想,把自身的生命看得越来越淡了,这是不符合人类社会价值观的发展趋势的。

炫耀通缩,实际上就是炫耀生命价值的提升。

从价值的本质意义来看和以本位商品为依据发行货币来看,都导出固定的结论:通缩。也就是说,不以本位商品为依据定量发行货币,实际上违背了人类对生命意义的认识规律。

货币变成一个纯粹的价值计量单位,而流通便利性主要依靠货币的辅币结构控制,而随着货币的电子化,辅币结构问题也会逐渐消失。一座房屋的交易结果是,买主信用帐户上的数字变小了,卖主电子帐户上的数字增加相应的一笔,而随着这种数字转移房屋的所有权由卖主转移到买主。仅此而已。

这时,人们或许会因为这种看不见的电子交易而对拜物教式的货币积累感到空虚和迷茫。其实,就像现在对于许多富起来的人一样,财富已经变成了存折上的数字游戏。这将极大地挑战人们的财富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念。

要不要完全电子化、信用化的货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宗教存在的价值在于它有效地缓解了人们对于生命注定要消亡的恐惧,同样,货币拜物教填充了人们满足实际需要之外空虚的精神需求。造出一个货币拜物教来,使得多少世代的人们沉迷其中,“充实”地打发掉自己的生命时光,这就如同庞大的政府机构同时也是一个就业渠道一样,并非没有其好的一面。对于各种宗教来说,神、佛或上帝原本存在于人的心中,仅仅是一种信仰,但人们需要使其形式化表面化,因此要造出神灵的雕像和建立供奉雕像的庙堂。不断地增发无法收回的货币,也是满足货币拜物教的需要的惟一手段。

因此,只要对货币拜物教存在的合理性不予完全的否认,则对“炫耀通缩的时代”的企盼目前还只能说是“遥望”。

不存在为明天的消费而节欲的逻辑。因为明日复明日,明日无穷多,永无消费的理由存在。如果这个世界上仅有守财奴一种人,则节欲就是生活准则,世界很快就会进入维系基本需求的最低消费时代即完全的通缩时代。

如果世界上都是及时行乐者,而且“乐”只能从交换中获取,则经济注定就是膨胀性的,大家都为消费而消费,在世上匆匆而过,一个加工消耗资源的有机机器而已。

问题就在于,这个世界既不是守财奴的世界也不单纯是及时行乐者的世界,而是两种人组成的世界。当守财奴占据上风的时候,把货币看得很重,其它物品看得很轻,需求速度下降,推动物价下降,经济就进入通缩时代;相反,当及时行乐者占据上风的时候,需求速度上升,价格具有上行趋势,经济就进入通胀时代。(《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张建平,

“难能可贵”和值得庆幸的是两种不同的人居然是互补的。守财奴为了把货币当局不断增发的货币敛聚起来,就要不断的投资,而投资就是给他人发工资,而他人如果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就会及时把收入(货币配发连同工资收入)花费出去,一并返还厂商。经济的流通恰好可以满足两种人的同时存在——行乐者和守财者一起创造财富,财富归行乐者享用,而被享用的财富被货币当局及时用统一的符号记录在叫做货币的纸上,满足守财奴们的收藏爱好。

两种人可以共生的条件之一就是货币当局要及时把行乐者消耗的财富记录在案转交给守财者。

那么,你是愿意做一个清心寡欲的守财奴还是做一个消费资源的有机机器?

前天看到一则新闻,英国86岁光棍老汉比尔•阿勒斯布鲁克一辈子吝啬,终生住在一幢破败不堪的小屋中,每天只吃一碗麦片粥和一个烂苹果。但日前比尔因意外火灾遇难后,人们竟在他家中发现了近200万英镑股票!成为当代的守财奴代表。早在2003年就有一位叫做约瑟夫利克的英国“守财奴”住在破烂的屋子、只穿二手衣服,甚至到邻居家看电视以节省电费。但是约瑟夫利克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守财奴,去世时他把生平攒下的110万英镑悉数捐给“导盲犬协会”。

当然,大家也一定对富豪的奢侈和靡费司空见惯了,无须再一一举例。

通过论述,我们证明了两个相互矛盾的必要条件:必须不断地增发货币和保持货币量的稳定性。怎么解释这两个必要性之间的矛盾呢?如果货币和本位商品挂钩,货币量问题消失,货币当局的任务仅仅是保证货币损耗的及时补充,经济体内的货币总量不再变化。

理性人的行为原则是“趋利避害”,但是,价值主观论则说,这是不可证明的,各人所趋之利和所避之害都不尽相同。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地说,理性人都是要用最小的付出获取最大的享受。但是,问题依然没有消失,即不同价值观的人对“享受”的理解是不同的。守财奴以聚财为乐,把货币看作是最终目标;而败家子则视金钱为粪土,仅仅将之当作一个工具。一个是手持一大堆欠条,乐于作为一个债权人;一个是要尽快找到债主把欠条清掉。

劳动价值论是以劳动时间计算价值,本质上是以人的生命作为价值本位的。如果守财奴和败家子都是以生命为最高价值标准的话,则相对于稳定的、差异不大的生命时间来说,守财奴用固定的生命换回的货币数量越来越大,也就是说命越来越值钱,而钱越来越不值命了。而败家子在生命期间得到的非货币商品越来越多,即命越来越值物,而物越来越不值命了。总归来说,如果各自向着各自的目标运动的话,结果都表现为生命价值的提高。

你瞧,守财奴和败家子殊途同归,最终冥冥之中都是在追求生命价值的最大化,而追求得到的结果是自古到今,守财奴和败家子的寿命没有什么差异,是不是像《石头记》所说的“终究一个土馒头”。就像那个守财奴的英国老人也活到了八十多岁一样。也就是说,行为并没有达到动机目标。由此,对经济行为的分析倒向一个无解的哲学命题:生命的意义。

数字货币存在的问题范文篇3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的效应如何,是宏观经济学的热点问题之一。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只是一个货币现象,有研究证实价格变动与货币供应密切相关,片面地认为只有货币政策有效。罗伯特•狄夫纳,汤马斯•斯达克与赫伯特•泰勒(1996)实证研究和估计了货币政策如何影响通货膨胀和收入增长的长期关系。但是货币主义通货膨胀决定理论存在局限性(龚六堂,2002),财政支出与通货膨胀存在联系,财政政策治理通货膨胀也是有效的。

经济学家们一般都认为,赤字财政政策是通货膨胀特别是高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通过创造过度总需求,不断发生的财政赤字导致了通货膨胀,如ThomasSargent。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认为,央行不将赤字货币化的条件下,赤字仍然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米勒(1983)的实证研究发现,财政政策实行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弱联系。

但在实际运用中,更多的结论是关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同时对通货膨胀的有效性,达雷特(1985)发现货币供给和赤字都显著影响通货膨胀,但财政政策中赤字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比货币供给更可靠;哈姆雷特(1981)等发现一些证据证实赤字与通货膨胀和货币供给存在联系。SadanandaPrusty协整分析的结果表明,1960—1961年与1990—1991年期间印度各州政府的财政货币政策有效影响价格水平。多年来由于缺乏资金和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需要,印度中央政府一直实行赤字财政的政策。由此导致居民需求加大,而供给的增长比例小于需求的增长幅度,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印度在1991年改革之后,开始控制财政赤字,同时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通货膨胀有了明显好转,1993—2000年均通货膨胀率是7.1%,2000—2004年均通货膨胀率为4.32%,成为一个亮点。通过研究印度通货膨胀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因素之间的协整关系,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检验1994年到2004年印度财政货币政策应对通货膨胀的有效性,同时进一步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具体分析通货膨胀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具体因子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为具有相同国情的中国实施恰当的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治理通货膨胀问题提供借鉴支持。

二、模型分析

英国经济学家克莱夫•格兰杰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协整(co-integration)理论发现,把两个或两个以上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特殊组合后可能呈现出平稳性。大多数经济总量的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协整理论是处理非平稳时间序列间协整关系的有效方法。

格兰杰在协整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格兰杰协整定理,解决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个定理证明了协整概念与误差修正模型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协整关系的一种必然的等价表达形式就是误差修正模型(ECM)。如果非平稳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那么必然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而如果非平稳变量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那么该变量之间必然存在着协整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则是直接对两个变量的因果关系做出判断的重要方法。

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选取财政赤字(FD)分析财政政策效应。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应量的三个层次流通中现金M0、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更广义货币M3为货币政策的代表衡量货币政策效应。通货膨胀水平使用批发物价指数(WPI)来衡量。

三、数据与实证结果

1.样本数据的选取

选取印度物价消费指数(WPI)、流通中现金(M0)、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更广义货币(M3)、财政赤字(FD)时间序列,取自然对数变换数列为LNCPI、LNGE、LNM0、LNM1、LNM2、LNM2。采用月度时间序列,样本期间从1994年4月至2004年3月,共132个样本。数据来源于印度储备银行:HandbookofStatisticsonIndianEconomy。

2.ADF单位根检验

进行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要求时间序列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首先对这些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可知,LNCPI、LNM0、LNM1、LNM2、LNM3选择含有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的模型中,均为I(1),而LNFD在不含有常数项和都含有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的模型中为I(1)。总体而言,6个变量均含有单根,必须差分之后才能平稳。因此,所列的6个变量在水平值上都是非平稳的。如果继续对这6个序列的1阶差分进行单位根检验,可以发现这6个变量都是差分平稳的。

3.协整检验、协整分析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

通过单位根检验得知指数序列都是I(1)过程,可以对指数序列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选择4阶滞后就能很好地满足检验要求,同时建立了ECM模型。

轨迹检定(tracetest)中,在R=0时,轨迹统计量123.9478、大于5%显著水平,拒绝5%水平下虚无假设。而后在R≤1的情况下,轨迹统计量小于5%显著水平,所以在轨迹检定下变量之间存在1个共整合向量。

接下来得到标准化协整系数的协整关系估计:

LNICPI=0.32LNFD-2.31LNM0+0.54LNM1+2.73LNM2-0.9LNM3+vecm(1)

方程(1)表明,协整关系检验说明在5个变量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这意味着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的相互作用和共同趋势。M1、M2序列和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序列有相同的变动趋势。LNCPI与M2成正方向变动,协整系数较大;而LNCPI和M1协整系数比较小,但M0和M3成反方向变动的协整系数较大。

为了进一步分析各变量间的相互作用,使用误差修正模型检验变量之间长期均衡关系对各自短期波动的影响。将方程(1)代入误差修正模型,得到方程(2)为,*表示在5%的水平下显著,()表示标准误,[]表示t-统计量,下同,

分析上述ECM方程我们发现,首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调整与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统计上的关系显著((2)方程中协整误差et的系数显著),表明受长期均衡关系的影响较强;其次,在短期调整当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量对财政赤字的作用显著,这是财政政策短期有效的体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于各个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影响微弱,这说明货币政策短期对于抑制通货膨胀作用微弱。

4.因果关系检验

我们检验变量之间的格兰杰影响关系(Granger,1969)。选择影响关系最为显著的滞后阶数得到附表的估计结果。

5%的水平下,*表示拒绝原假设,结果显示财政赤字FD对CPI产生显著作用,对CPI存在显著格兰杰影响;其次,各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对CPI没有显著的格兰杰影响,也验证了协整分析中协整关系不显著,说明货币供应量不是物价的主要决定因素,这说明货币政策作用对于抑制通货膨胀作用微弱。

四、结论分析

以上对印度通货膨胀下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了分析,由实证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印度财政赤字与物价水平长期呈正相关的关系,短期对物价水平的影响显著,印度控制赤字财政政策对治理通货膨胀有效,表明印度财政政策的效应较强。印度的政策执行者认为,通货膨胀率控制在5%左右,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就会有利。印度政府从增收和节支两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控制财政赤字控制通货膨胀。第一,简化税制、调整税率、扩大税基,增加财政收人;第二,改变财政赤字弥补方式,控制印度储备银行的信贷发行;第三,加强国债管理,减少补贴支出,征税筹集的资金用于政府经常性支出,债务资金则主要用于生产性投资,促进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加;第四,减少政府开支,合理调整支出结构,重点发展公共财政;第五,抑制货币供给总量的增长。印度储备银行通过采取反通货膨胀措施,降低实际货币供给增长速度,上调现金储备率(GRR)实施公开市场业务销售政府证券。

第二,各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对物价水平短期影响程度较小,作用不显著。但长期存在均衡关系。长期M1、M2、M3和物价水平通向变动,符合经济学假设。

第三,综合以上,可以看出印度财政政策短期与长期控制物价水平的效应大于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短期调节物价水平的作用不明显。由于印度的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长期的赤字财政,治理通货膨胀总量调节运用的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只成为辅工具,通过货币供应量总量调整的作用并不明显,货币供应量中介的宏观调控能力较弱。印度主要运用选择性信贷控制,传统的货币政策三大调控工具的作用不明显。

五、对我国的启示

由于我国1998年至2004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型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起了巨大作用,尽管目前通货膨胀率较低,但考虑积极财政政策带来的大量赤字,财政政策应当转型,淡出宏观调控,主要用于供给结构性调整,总量调整以货币政策为主。

第一,谨慎运用赤字财政,转向中性偏紧的财政政策。赤字财政政策的不合理容易导致财政风险,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财政政策必须考虑削减赤字规模,转向对经济结构调整,淡出总量调整,转向公共性财政。财政政策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作用就大于货币政策。货币总量调控只能调节需求总量而不能调节供给总量,更不能调节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降低国债发行规模,逐步降低赤字率,缩减隐性债务,调整支出结构,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防止局部性通货膨胀。

数字货币存在的问题范文篇4

关键词:美国;债务经济;国际货币体系;国际循环

中图分类号:F82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13)09-078-05

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美国经济的走向一直是世界经济领域重要的课题之一,其中关于美国债务问题的探讨也一直是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焦点。菲利浦·凯甘(PhilipCagan)在《赤字经济》一书中,评析了美国建国以来的财政赤字问题。凯甘以1960年代为界,将此前后产生的赤字分别称为以往赤字和当代赤字两类。凯甘认为,美国所参与的历次战争是以往赤字产生的根源,而政府政策、利益集团等人为因素则是当代赤字产生的根源。Diamond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框架内分析了美国债务形成的原因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他认为在一定时期内债务经济的确刺激了美国经济增长,但是一旦超出赤字天花板可能牺牲政策调整的灵活性并对经济造成伤害,而目前的情形似乎正在印证Diamond将近半个世纪前的说法。陈建奇、张原在细致梳理美国国债发展的基础上认为,目前美国财政政策已经背离稳态水平,巨额的财政赤字可能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并引发系统性风险。章奇则将美国的财政状况总结为从盈余到赤字再到更大的赤字。威廉·塔布分析了1970年代以来债务膨胀和愈演愈烈的经济泡沫,认为美国已从工业生产为核心的经济转向食利主义为主的经济,食利资本家和美国在全球日益获得支配性地位将导致美国走向新的帝国主义。威廉对美式资本主义的批判可谓入木三分,姑且不论新帝国主义诞生,至少有一点可以明确的是,天量财政赤字和与之相对应的债务对美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体系和国际货币体系都带来了相当的负面影响(也有相反的观点认为高赤字从长期看对美国经济利大于弊)。除了巨额的财政赤字之外,不断攀升的贸易赤字同样是世界经济稳定的一种挑战。施建淮认为,巨额且不断增长的贸易逆差反映了全球储蓄结构的失衡,并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不确定性因素。姚枝仲认为,由于美国长期以来是净资本流入国,资本收益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但是国外资本的回流将使经常项目更加恶化,美国的贸易逆差不可持续,调整已经不可避免。徐明棋在解释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时提出,国际金融体系的缺陷是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得以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逆差累积到一定的阶段必然会发生质的改变。

一、美国债务经济及其国际循环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的30多年,是美元大“繁荣”、危机常爆发的时代。总结这30年来美国经济的发展史,可以归纳为经济持续增长、贸易逆差显著扩大、财政赤字日益增加、国债规模不断扩大。

首先,美国经济持续增长。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来看,以2000年不变美元计算,1970年以来美国占世界经济比重基本维持在30%左右没有发生改变,而同期作为发达国家代表的OECD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呈现明显下滑的趋势,这主要是后工业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不断崛起蚕食了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其次,贸易逆差显著扩大。自石油危机之后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持续扩大,是世界第一大逆差国,贸易逆差占GDP的比重由略有盈余到一路下探,2005、2006年贸易赤字占GDP比重均接近6%。再次,财政赤字日益增加。美国是一个有着“光荣”赤字传统的国家,除了1920年代“柯立芝繁荣”和克林顿总统的第二个任期之外,美国建国后绝大部分年份均存在一定数量的财政赤字。赤字高企始终是美国经济运行中突出存在的一个问题,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美国财政赤字规模骤然上升,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创下10.02%的战后最高纪录。最后,国债规模不断扩大。赤字规模日益增加,直接结果就是美国国债急剧上升,无论是从绝对数量上看还是从国债占GDP的比重上看,美国国债扩张的趋势都十分明显。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12财年美国国债总额已经突破16万亿美元,是世界第一大债务国,国债规模首次超过了CDP规模。

虽然美国国内财政赤字高企,贸易赤字攀升,存在所谓双赤字问题,但是长期以来美国依然保持了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在主要的工业化国家中经济增长速度也毫不逊色。对此,邹玉娟认为美国的经济增长与贸易逆差相辅相成,彭斯达等也持有相同的观点。

实际上,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分工格局下,双赤字已经成为美国转嫁国内经济危机的一种手段,美国债务经济的国际循环路径已然形成。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美元陷阱,扮演着进退维谷的两难角色。简单地说,为了填补财政赤字,美国大量发行美元债务,新兴经济体通过对美贸易获得了大量的贸易顺差,购买美国国债,美元回流到美国国内。这个循环的一方是经常项目逆差持续增加的美国,另一方是经常项目盈余持续增加的新兴经济体和资源输出国,循环的渠道则是日益充斥国际市场的美国发行的以美元计价的各种债务资产交易及其体系。尤其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的美国国债大量被上述国家所持有,成为各国外汇储备中的主要储备品种,这便构成了美国债务经济的国际循环。

更加糟糕的是,这种债务循环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由于国际货币体系纪律约束的松弛而更加明显和突出:美国制造业大量外迁,同时国内消费日益膨胀,导致美国逆差规模越来越大,由于美国坐拥铸币税特权,只要通过发行货币就能购买国外商品,因此就形成了美国大量发行美元货币,购买外国商品,美元现金在国外大量累积,美国继续发行国债,其他国家使用积累的美元现金购买美国国债,美元现金回流到美国而美元资产转移到国外,其他国家到最后获得的仅仅是一纸美元资产凭证,一旦美国不能偿付或者通过实行恶意的美元贬值,其他国家面临的将是巨大的外汇资产风险。而这一美国债务国际循环渠道得以畅通无阻的根源:一则在于现行的国际分工体系,众多新兴经济体成为制造业产品的加工地,而资源型商品输出国成为原料来源地;二则在于现行的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国坐拥铸币税而其他国家只能依靠廉价劳动获得所谓“血泪美元”。

二、美国债务经济与国际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稳定成型的国际货币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目前正处于纪律约束匮乏、行为准则失控的混沌时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元才得以获取了独一无二的超常地位,美国债务经济的国际循环路径才得以延续。可以说,国际货币体系是美国债务经济的支撑体系。

1.美国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国际货币体系格局,是美国债务经济的经济基础

以现价计算,2011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高达14.58万亿美元,与欧盟(16.25万亿美元)规模相近,占全球份额的23%。合并商品和服务贸易,美国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一大进口国和第一大贸易赤字国。并且,从流量看美国是世界第一大FDI输出国和目的地,2010年美国吸收FDI为2282.49亿美元;美国对外FDI为3289.05亿美元,与德国、法国、中国和中国香港地区之和(3330.45亿美元)接近。美元依旧是各国最主要的储备货币,根据IMF公布的官方外汇储备组成货币(CurrencyComposition0fOfficialForeignEx.changeReserves,COFER)报告,1995年以来,美元在各国和发达国家外汇储备中的比重甚至略有上升,而仅在发展中国家中的比重略有下降。

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和最大的进口国,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最主要的出口市场;美国通过输出逆差和对外投资,大量输出美元资产,成为世界其他国家最主要的外汇来源地。世界各国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框架内,无法摆脱美元对其国内外经济活动的影响力。美国的经济地位造就了美元的霸权基础,在国际货币体系内,美元的霸权基础进一步发酵和强化,最终使得美元、美国和世界经济成为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

2.当前的国际分工格局强化了国际货币体系,是美国债务经济的产业基础

从国际货币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看,国际货币体系是世界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减少各国经济联系下汇率波动的产物。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最初即为了平滑因贸易而产生的汇率波动,而贸易发展又取决于比较优势下国际分工的发展。战后,随着国际分工的持续发展,美国经济发展方式趋向软化,国内产业逐步向海外转移。特别是1990年代之后跨国公司的兴起加快了美国制造业向海外迁移的步伐,同时美国政府大力刺激国内消费,扶持金融垄断资本兴起,居民消费方式逐渐向信贷消费发展,消费水平逐渐提升。制造业萎缩和居民消费扩张导致美国货物贸易逆差持续扩大。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内,得益于美元在国际货物贸易领域独一无二的计价、结算功能,美国可以几乎不受约束地通过增发美元或者发行美债大量进口国外商品。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进口国,大量从新兴经济体进口制造业商品,输出大量美元积累了巨额的贸易逆差。新兴经济体通过贸易获得美元顺差后,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内,只有通过购买美国国债以实现保值增值,自觉或不自觉得陷入美元陷阱之内。

3.华尔街掌控了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是美国债务经济的循环基础

在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内,执世界金融体系牛耳的华尔街同样占据着重要地位。华尔街代表着美国大型金融垄断资本的核心利益,华尔街金融创新和无限杠杆化操作是美元泛滥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美国国债向外扩张的重要渠道。华尔街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对以美债为基准的美元资产定价权方面,一年期美债基准利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各国资产基准利率和证券收益水平,在此基础上以标普、惠誉和穆迪为代表的三大评级机构通过信用评级影响着美国乃至世界许多国家的资产价格收益率水平。

华尔街的兴起和发展几乎是沿着一条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平行的轨迹。1971年尼克松政府宣布关闭“黄金兑换窗口”的决定被看做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建立的开端,同时也是华尔街金融大鳄最乐于接受的决定。这一决定意味着美国从此不再维持美元兑黄金平价,美元创造和金融创新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羁绊被彻底打破,美国财政部终于超越了黄金对美元的约束而可以自主决定美元价格,“双方从来没有在任何一项问题上如此一致”。当美国政府希望维持弱势美元时,可以以华尔街为渠道发行国债,压低利率价格;而当美国政府觉得强势美元更能获益时,或者通过华尔街的评级机构、金融垄断资本打压其他货币,或者回收美元促使美元升值。在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内由于华尔街独一无二的地位,美国似乎更加倾向于使用第一种方法而不是切实提高美元竞争力以维系美元地位。

三、美国债务经济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可持续性

由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超强地位和现行的国际分工格局,加上华尔街的推波助澜,美国当前的债务经济已然与国际货币体系有机结合,成为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目前看美国经济在发达国家中基本面仍然向好,但问题是美国的债务经济是否可持续?国际货币体系是否可维持?

1.美国债务经济难以为继

国际社会对美国债务经济非议颇多,美国目前已经变成一个食利主义和经济过度虚拟化的国家,国内制造业外迁,在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出现的情况下,很难通过开发新产业解决因制造业外迁而导致的就业机会流失问题。失业问题将长期存在,导致领取政府养老金的失业人员数量不断上升,政府社会保障开支持续攀升,对政府开支形成巨大压力。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政府出台救市措施拯救摇摇欲坠的银行业,形成了更大的财政赤字。同时,美国消费者的消费刚性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导致超前消费和负债消费方式日渐盛行。一方面是垄断金融资本在背后推波助澜,另一方面消费向上而生产向外走,最终导致对外贸易逆差持续扩大,使得美国债券经济难以为继。

2.美国债务经济与国际货币体系联系出现裂痕

在美国债务经济不可持续的大背景下,债务经济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天然联系也必然出现裂痕。国际分工格局下的世界经济不平衡性加剧,凸显了二者的内在矛盾,使得债务经济与国际货币体系的联系更加脆弱。世界经济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不平衡、贸易格局不平衡、债权国与债务国发展不平衡。很长时间以来,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明显低于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加之目前的国际分工格局,新兴经济体成为贸易顺差方面发达国家则成为逆差方,这又导致新兴经济体成为美国重要的国债持有者。一切似乎都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货币体系内不断循环。伯南克认为,国际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东亚国家的过度储蓄,导致美国过度消费,并导致了国际失衡问题。这种说法明显臆造了两者的因果关系,美国过度消费绝非因为东亚国家过度储蓄,至于东亚国家是否过度储蓄仍是值得探讨的话题。美国之所以能够实现过度消费,根源在于目前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和既成的国际分工格局,在这种情况下东亚国家被动卷进了这个系统内部。要消除目前国际失衡问题,国际分工格局,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不应满足于充当发达国家的加工厂,应该通过提升制造业的设计能力、供应链的整合能力、产品的营销能力等向国际生产的上游发展。

另外,金融危机给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金融垄断资本在各方面造成了严重冲击,从次贷危机到占领华尔街运动,华尔街资本运作方式已经成为众矢之的,金融改革刻不容缓,否则更大的危机也并非不可能。

3.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和前景

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缺乏对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约束机制。在该体系中,允许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出现经常项目赤字,在国内赤字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推高了美国的外债水平。持续净外债导致美元贬值压力上升,这与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保持主要储备货币币值相对稳定的客观需求相矛盾。但是,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机制可以迫使储备货币发行国进行调整,也没有有效的办法对美国通过国际货币体系过度攫取铸币税利益进行管制与约束。适当的国际储备货币应当能够保证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并促进经济增长,而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似乎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功效,反而成为危机的导火索并在危机来临时显得束手无策。多极化的世界经济需要多元化的国际货币储备体系,对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的需求从来没有因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而来得这么紧迫。

数字货币存在的问题范文篇5

【关键词】欧元;汇率;希腊债务危机;生存环境

一、前言

2009年12月,以标准普尔(S&P)为代表的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先后宣布将希腊的长期信贷评级下调一档,拉开了希腊债务危机的序幕,欧元汇率自此开始持续下跌。2010年5月10号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通过最高为7500亿欧元的紧急贷款计划,欧元区乃至整个欧盟对7500亿紧急贷款寄予厚望。从资金规模的角度来看,这个数字足以让欧盟区债务问题国家撑上数年,而现实是残酷地,事实与期望相背。自2010年5月10日起,欧元继续下跌,6月7日,其对美元汇率跌至1.19,几乎接近四年来最低点,随后多有措施出台,但是效果不明显,其整体处于低迷状态(如图一)。

数据来源:笔者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由上可以看出,解决欧元持续走低的问题已经不能单纯地从欧元本身或欧元区出发。那欧元为什么会持续走低呢?由希腊等国债务危机引发的这次持续走低为什么在7500亿紧急救助后还是未能止住?这些都是本文将要解决的问题。

二、理论回顾

货币有货币与超货币之分,纵观人类历史长河,到目前为止有且仅有贵金属可称之为超货币,在以国家信用为后盾的“纸币本位制”下,只能说是其货币或者说国家货币,欧元的出现,使人类第一次看到纸币成为超货币的可能。

欧元是在欧洲大部分范围内“纸币本位制”下的超货币。欧元的出现,是人类货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自其出现之日起,就受到全世界各个国家政府和经济学者的关注,学者们对此也进行了大量研究。一般认为,欧元的理论基础是最优货币区理论(OptimumCurrencyAreas简称OCA)。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最优货币区是指一种“最优”的地理区域,在这个区域内一般的支付手段是一种单一共同货币,或者是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的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盯住,保持不变;区域内的国家与区域外的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在最优货币理论方面,蒙代尔(1961年)、麦金龙(1963年)、格鲁博(1979年)、戈登(1972年)、石山(1975年)、威策特(1976年)等著名经济学家作了开创性的研究,他们从区域货币的的经济特质到评估参加一个货币区的收益和成本等作了系统性的分析,克鲁格曼和奥博斯菲尔德(1998年)对该理论曲研究作了总结,并提出了GG-LL模型,主要用于判断加入货币联盟的时机。

虽然最优货币区有着强大的理论后盾,蒙代尔等人也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其一系列的存在条件一直是其软肋,首先,其对加入货币区的国家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性要求高;其次,要求区内各国家经济状况要与货币区的总体经济环境相协调,借贷成本和物价水平保持一致等等,这些前提条件也影响到了其日后的应用。

三、欧元内外生存环境分析

欧元是对传统区域货币的一次大的扩展,在世界货币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这一切都不能掩盖其先天性缺陷,这些缺点几乎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前提条件与假设一一对应:成员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分离。根据欧盟纲领性文件《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里斯本条约》的相关规定,其要求货币区国家让渡出一些国家,财政统一(欧元国家区财政标准),要素市场统一,欧元的出现要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分离,经济和政治分离;但是,由于区内各国劳动要素差异较大,要素单方面流动,货币统一后,在生产力方面未能一体化,货币政策调整乏力。欧元的先天性缺陷或许在一定的条件下并不那么为人所知和注意,但问题一旦显现,后果将不堪设想。希腊等欧元区国家债务危机的持续和加剧,将欧元的缺陷彻底展示在人们面前,致使人们对其预期降低,这或许是其这次汇率的持续低走的根本原因。

从欧元区内部各国来看,存在问题也不少,各国债务比及赤字率远超《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规定(如图二、图三)。

数据来源:).

作者简介:

数字货币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数字货币;支付体系;思考

中图分类号:F8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6)12-0039-04

随着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在以比特币等为代表的私人部门数字货币应用实践的推动下,数字货币体系正逐步从理论设想走向现实应用。各国中央银行、银行机构等也在积极研究和布局数字货币,如瑞银、毅联汇业等机构已开始联手研发“多功能结算货币”,用于未来银行间跨境支付和金融交易清算,并规划在2018年投入商用。数字货币的大规模应用将对现有金融体系造成较大影响,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金融创新的重要方向,对金融体系特别是支付体系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作为货币体系关键渠道支撑的支付体系,需要结合数字货币的架构和特点,对实施同步“数字化”变革的路径和措施进行提前谋划和研究。

一、数字货币应用实践模式选择

按照发行主体不同,数字货币可以分为由中央银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和商业机构发行的私人部门数字货币两种。当前业界主要对法定数字货币的架构模式进行研究,相关方案主要包括:完全去中心化架构、中央银行独立发行管理架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元制架构三类。综合考虑数字货币应用对已有金融体系架构形式和业务系统改造的影响等因素,本文认为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回笼宜沿袭现行实体货币发行的基本架构,即“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模式。在该模式下,央行负责数字货币发行与验证监测,商业银行从央行支取数字货币后,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数字货币流通服务,并与央行共同组建数字货币记账中心,基于区块链技术分层记录维护数字货币账本。单位或个人用户在商业银行经实名身份认证后开立数字货币账户,使用数字货币账户储蓄数字货币,并可将数字货币提取至数字钱包。数字货币账户和数字钱包可通过移动终端上相关应用程序访问控制。

央行根据测算确定的数字货币发行量,生成数字货币基金,存放于央行数字货币发行库。商业银行在央行开立准备金账户,缴存数字货币准备金,并根据自身需求,向央行支取数字货币,数字货币从央行发行库发送到商业银行业务库。用户在商业银行开立数字货币银行账户后,可直接使用数字货币银行账户支付,也可从商业银行数字货币银行账户提取数字货币至数字钱包,使用数字钱包支付购买商品或服务。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在商业银行开立若干个数字货币账户,每个用户持有唯一的数字钱包,与其拥有的数字货币账户绑定。

该模式与现行实体货币管理要求的一致性较高,便于央行对实体货币和数字货币进行统一管理,而且数字货币提存和交易方式与实体货币具有一定相似性,易被社会公众接受。基于区块链分层存储交易账本,一方面缓解了商业银行节点计算和存储资源压力,避免央行节点单点故障问题;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不能同时获取所有的账户及交易信息,实现了用户隐私保护与账本公开透明需求的均衡。因此,“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元制架构对于降低货币“转型”成本、提高数字货币普及效率具有积极作用,可以认为是数字货币在我国应用的一条合理化路径。

二、数字货币支付体系架构模式

货币体系与支付体系密切关联,数字货币支付体系的组织架构、运行模式、业务流程等应当与数字货币体系相适应、相协调。因此,数字货币大规模应用的实现,需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数字货币支付体系有效模式,以保障在支付安全、效率、成本上满足数字货币发行、流通、调控、回笼等需要。

(一)数字货币支付体系的总体架构

支付业务的本质是支付指令信息传输和账户余额变动,因此,可以围绕支付指令信息的生成、传递和发挥作用来构建数字货币支付体系。而在支付体系架构设计中,“完全去中心化”、“高效率”和“安全性”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其中,“完全去中心化”是指支付体系中是否存在中心支付节点,且中心支付节点是否对信息数据具有唯一记录权,是否可以修改或否认所有记录的信息数据;“高效率”是指支付信息数据传递和确认过程所需时间;“安全性”是指参与的支付节点或主体是否可以否认其传递的信息数据。以应用区块链技术的比特币为例,其完全去中心化的设计模式存在区块容量受限、确认时间长、能量消耗大等缺点,难以满足在高峰值业务状态下的并发支付交易需求,即在实现完全去中心化和安全性要求的同时,难以实现对短时、高频支付交易的支撑。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数字货币支付指令信息传递必须对相关目标实施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可以通过有效的技术支撑和制度安排,实现三个目标的适度均衡。从技术支撑来看,近年来,在区块链技术的演化上,除了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公有链技术外,针对如何实现“类中心化”,又衍生了联盟链技术和私有链技术。联盟链技术具备权限分级,只允许预设的支付节点进行记账,新加入的支付节点都需要申请和身份验证,这种区块链技术实质上是在确保安全和效率的基础上进行的“部分去中心化”或“多中心化”的妥协。而私有链技术的区块建立则掌握在一个实体手中,且账本的读取权限可以选择性开放,为了安全和效率已经演化为一种“中心化”技术模式。基于法定数字货币体系需要满足由中央银行垄断发行(在发行环节实行中心化)以及在流通过程中的多节点参与要求,可以选择联盟链作为其技术支撑方案。

因此,我们在构建数字货币支付体系时,可以考虑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总体框架下,通过运用联盟链等技术,搭建类中心化的架构,达到既提升交易效率、又满足法定货币发行流通要求的目标。即由中央银行或其授权的机构组织,采用“信任机制”方式达成共识,系统中设有中心化的授权节点,通过分节点对参与者身份进行识别,通过对参与节点赋予注册证书,由注册证书生成交易证书的方式确保对节点进行识别和隐私保护,更好地满足支付业务安全和性能需求。这一模式能够实现分布式的“类中心化”记账,平衡“去中心化”、“安全性”、“高效率”三个核心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与数字货币相适应的支付清算、非现金支付、支付业务与账户、发行流通等关键环节应用,支付体系架构三目标优化调整路径见图3。

(二)数字货币应用的关键环节

1.数字货币支付清算系统。支付业务互联网化程度的持续提升,对系统处理容量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集中式支付清算系统架构虽然能够基本满足高峰值业务规模情况下,对业务处理的一致性、稳定性与安全性要求,但也存在硬件投入成本高、扩展性较差等问题。在数字货币背景下,可以运用分布式账簿技术,兼顾去中心化和高效率的要求,建立由中央银行运行的总交易数据库和由各商业银行自行运行的二级交易数据库,每一笔支付交易创建和状态的修改首先在二级交易数据库中完成,产生的变更通过可靠数据复制中心复制到消费记录数据库和商户查询数据库。二级交易数据库定时将账簿更新数据上送至总交易数据库,或由总交易数据库定时访问各二级交易数据库更新数据,对于跨二级交易数据库的支付业务,则由总交易数据库轧差记录后返回各二级数据库更新数据,从而确保数字币的支付指令一经提交即具有最终性。

2.数字货币支付。鉴于数字货币与实体货币的差异性较大,数字货币的应用将对现有非现金支付工具产生重大影响,部分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业务处理模式将基于数字货币的底层技术(如区块链技术)实现大幅度调整与变革。数字货币钱包应用将对现行卡基支付工具形成替代效应,现有的纸质票据和电子票据将被数字票据所取代。如借鉴现行电子票据模式中线上清算与备付金账户相挂钩的方式,可以将数字票据的网络节点与存有数字货币的备付金账户绑定,商业银行将兑换的数字货币存放在备付金账户中并实现在平台区块链中流通,在线完成票据业务各个流程。

3.数字货币支付业务与账户。数字货币框架下的账户体系是自发性或自动性的记账体系,不再设置“记账中心”,而是基于密码学的公私钥体系,各账户间基于不需要信任协调的共识机制进行价值转移,将身份属性和账户属性进行绑定,按照基础协议,明确数字货币的身份属性、账户规范和记账规则,确保账户体系的一致性和不可更改性。数字货币支付业务账户不再是个人或单位的交易账户,而是数字化交易的主体和客体。具体来说,客户通过向认证中心提供本人所控制的公钥和身份证明材料申请身份认证,在交易时使用私钥进行签名,其他人可使用其公钥进行验证,交易信息在全系统内公开。数字货币支付业务账户的交易记录、账户余额、安全管理等突破了中心化模式,开户便捷性提升。同时,监管部门在开展监管业务时,可通过特定许可的方式访问相关账户身份信息,既实现了监管目标,又满足了对用户隐私的保护。

4.数字货币发行流通。从数字货币发行回笼渠道来看,主要包括两个环节:一是依托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依据商业银行货币需求量,将商业银行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兑换为等量数字货币,在账簿上同时实现中央银行发行基金数据库和商业银行业务货币数据库的等量一减一增;二是流通市场上的单位或个人用户持数字货币钱包,将账户余额兑换为数字货币(实体货币与数字货币并存阶段)或银行受交易对手委托将定额的结算款项转入客户数字货币钱包,在账簿上同时实现商业银行业务货币数据库与客户数字货币钱包的等量一减一增。在数字货币发行的底层技术上,采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记账技术,将中央银行主导的关键节点加入到记账体系中来,通过使用有效加密算法确保交易信息不被篡改。

三、数字货币支付体系的构建路径

构建与数字货币相适应的支付体系,需要在法律制度和关键技术积累等方面提前着手,持续推进支付业务电子化进程,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强化信息化监管能力建设,从而实现数字货币体系与支付体系的有机协同。

(一)探索建立与数字货币支付体系相适应的监管制度框架

一是建立以《数字货币条例》为上位法依据,以《数字货币支付结算管理办法》、《数字货币支付系统管理办法》等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从法规制度层面禁止对数字货币支付实施诸如限定使用特定商业模式、收取附加费用或给予低优先等级等形式的歧视行为,并明确除因自身重大过失外,付款人使用数字货币支付承担的付款责任限定在一定额度。二是在业务规则层面,制定《数字货币支付业务会计核算手续》、《数字货币受理环境建设规划》等制度,为银行等相关参与机构办理数字货币支付业务、加快数字货币受理环境建设提供依据。三是数字货币支付体系对信息安全和金融安全的要求非常高,宜在技术层面出台与数字货币支付相关的业务系统及受理终端技术规范,鼓励优先应用国产密码算法和网络核心技术。四是合理明确法定数字货币与私人部门数字货币在支付业务应用上的界限。在保证法定数字货币占据社会资金结算、清算绝对主体地位的同时,对于私人部门数字货币在限定、小额支付领域的应用,宜实施包容监管的策略,避免采取过于严厉的监管使之转入地下运营,导致相关风险控制陷于被动。

(二)构建数字货币支付产业链主体合法权益保护机制

一是按照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并重的原则,探索建立数字货币支付业务风险防控体系,明确支付风险防控、客户权益保护、支付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管理要求,切实保护各产业链主体的合法权益。二是建立数字货币支付业务风险评估机制,由监管部门、支付清算自律组织或第三方独立机构对相关机构的数字货币支付业务风险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堵住风险漏洞,促进相关业务流程持续完善。三是强化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持续推进数字货币支付业务知识普及教育,引导广大单位和个人熟悉相关业务流程和安全使用知识,确保数字货币支付得到平稳有序应用。

(三)以“监管沙盒”方式推进数字货币支付体系建设

近年来,为规范和鼓励金融科技创新发展,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纷纷推出“监管沙盒”①,开展金融创新产品测试并提供监督管理机制和政策环境,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帮助监管部门和消费者更好地识别和缓释风险。从业务归属来看,以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数字货币支付属于金融科技范畴。因此,可以借鉴“监管沙盒”模式为数字货币支付服务提供限制性许可或“监管豁免”。具体来说,在遵循《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的前提下,设立数字货币支付体系的“监管沙盒”,将数字货币支付基础设施及其参与者的法律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运行风险、一般业务风险等纳入到数字货币支付体系监管框架下,在充分考虑适当风险缓释措施及确保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监测评估数字货币支付技术在金融基础设施应用上的有效性、安全性。允许相关机构在“监管沙盒”中突破现行监管规定开展业务创新,对相关技术标准、交易指令格式,以及涉及的支付活动实名要求所带来的身份认证和准入许可等进行检验,从而实现分步骤、隔离式地推进适用于数字货币支付的监管体系革新。

注:

①由英国首创,指从事金融创新的机构在确保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按特定简化的审批程序,提交申请并取得有限授权后,允许金融科技创新机构在适用范围内测试,监管机构会对测试过程进行监控,并对情况进行评估,以判定是否给予正式的监管授权,在沙盒之外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范一飞.中国法定数字货币的理论依据和架构选择[J].中国金融,2016,(17).

[2]谢众.央行数字货币使用环境建设[J].中国金融,2016,(17).

数字货币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电子货币反洗钱措施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金融的发展,利用电子货币进行洗钱已经成为当前洗钱活动的重要形式,它不仅破坏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和合法的商业活动,而且加大了全球金融业的风险,因此,加强对电子货币流通下的反洗钱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电子货币的概述

电子货币是适应人类进入数字时代的需要应运而生的一种数字化货币,是货币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这种货币从形式上看,早已与钱币无关,是一种通过0与1的排列组合,运用网络载体进行金融交易的货币。目前关于电子货币的概念有许多不同的观点,这里引用世界银行巴塞尔委员会对电子货币做出的定义: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公开网络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预付支付机制。所谓储值是指保存在物理介质(硬件或卡介质)中可用来支付的价值,如Mondex智能卡等。而预付支付机制则是指存在于特定软件或网络中的一组可以传输并可用于支付的电子数据,由多组二进制数据和数字签名组成,可以直接在网络上使用。

目前电子货币的使用是电子货币使用者用一定金额的实体货币从发行者处兑换并获得代表相同金额的数据,将现金价值预存在集成电路芯片内,通过使用某些电子化方法直接转移给支付对象从而能够清偿债务,可见现在的电子货币还是以实体货币为基础的。按照电子货币的支付方式划分,电子货币有以下几种:一是储值和信用卡型,如储蓄卡和信用卡;二是电子支票型;三是智能卡型,如IC卡;四是数字现金型,指依靠Internet支持在网络上发行、购买、支付的数字现金。第一种与第二种电子货币进行支付时由于离不开基本账户需要把存款或其他资金划分另一个账户,只能视为查询和划的划拨银行存款的电子工具或对现存货币进行支付的电子化工具。第三种IC卡型的电子货币是把金额和相关的信息记录在镶在该卡上的芯片或磁条上,取代了纸币在特定的范围内使用,但其受限在于流通范围有限,也要借助于一定的终端设备。第四种可以认为是一种真正的电子货币,它采用了全新的信用方式,可以脱离银行账户并且可以循环使用,货币所有人对该数字现金的控制体现在对包含有该货币数量的信息的密码控制上,这种货币正在形成和发展当中。如发达国家的CybederCash、DigiCash、NetCheque等。

二、电子货币流通下的洗钱问题

凡隐匿或掩饰犯罪行为所取得的财物的真实性质、来源、地点、流向及转移,或协助非法活动有关系之人规避法律应负责任均属于洗钱行为。一般的洗钱方法主要是通过货币走私、利用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洗钱。然而随着各国反洗钱措施的不断加强及传统洗钱犯罪方法的弊端日益明显,洗钱者正在寻找新的洗钱方式,而在电子货币流通条件下其本身的无形性、网络性、匿名性、快速性等特点为洗钱者提供了新的机会。

从洗钱犯罪的基本过程来看,一个典型的、完整的洗钱过程应经历三个阶段即为放置阶段、离析阶段和融合阶段。对于洗钱来说,利用电子货币洗钱模糊了这三个阶段的界限,而且加大了反洗钱的难度,主要表现在:

1.处置阶段

此阶段一般被认为是洗钱犯罪的最脆弱环节。即对来自犯罪活动的收入改变成便于控制而且不易被怀疑的形式,其传统方式主要有:将现金存入国内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或将现金走私出境存往国外账户;或购买飞机、贵重金属等高价值物品。在使用电子货币的情况下,洗钱者可以将现金先存入银行,然后通过使用智能卡或数字现金直接兑换外币或购买商品等,由于电子货币支付体系有严密的密码体系保证了这些交易表现为较强的匿名性。

2.离析阶段

作为洗钱活动的核心阶段,即通过复杂的金融交易,以隐瞒或掩饰犯罪收益的真实来源和真实的所有权关系,模糊犯罪收益的非法特征。其传统方式主要有:现金电汇银行后用存款购买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房地产及其他合法行业的投资等。而在电子货币支付体系下,可通过一台简单的个人PC就能实现这一阶段的目标,也不会留下任何账目痕迹,电子货币的交易能即时完成,也会不受到任何地域、时间的限制。3.融合阶段

即将上一阶段“离析”过的犯罪收益与合法资金结合在一起混入经济、金融体系中去,让非法所得以合法的面目出现。其传统的方式主要有“前台公司”将资金“”贷回原主,增开或伪造发票等,或以在外国金融机构的存款为国内贷款提供抵押。在电子货币的环境下,洗钱犯罪不需要任何金融机构,只需要一台简单的个人PC机就能将资金用于投资或购买其它资产。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到,电子货币所具在的特点已经使传统洗钱的三个阶段融为一体,洗钱活动已从现实世界转向虚拟空间,利用电子货币能够轻而易举地将犯罪所得转移到世界的任何地方,电子洗钱已成为了更为隐秘的洗钱手段,而由于洗钱犯罪活动的危害性极大,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

三、电子货币流通条件下反洗钱的对策

1.限制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

现在各国的货币发行权一般都规定由本国的中央银行或准央行垄断发行。而电子货币目前各国还没有统一的规定,商家、企业或非金融机构也可以发行电子货币,而且实现跨界流通,这必将侵害一国的货币发行权及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因此,必须控制电子货币的发行权问题,由中央银行或中央银行授权的机构发行电子货币,但必须要纳入金融监管范畴并进行严格控制。

2.建立一套完善的密钥托管机制

必须建立一套密钥托管机制,使政府在特定的情况下能够获得电子货币密码技术中的私人密钥。由于电子货币的加密性给政府机构的监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由政府机构对所有的私人密钥进行托管,在一定条件下如为了追踪洗钱犯罪分子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程序就可以从托管机构那里获得私人密钥,破解相关的信息,从而较好地监控犯罪分子的洗钱活动。但其中必须要注意的是不能破坏消费者的隐私权,否则就会动摇消费者的信心,因此,只有政府机构才能建立密钥托管机构,统一管理私人密钥,并允许执法部门在一定的条件下获取密钥,才能保证打击洗钱等犯罪。

3.扩大反洗钱的范围

反洗钱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它需要社会各界及相关部门的相互配合与支持。因此首先要强化各级金融机构领导和员工的反洗钱意识,要充分认识反洗钱工作的重要性及危害性,把反洗钱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正确定位、强化责任感;其次是强化非银行金融机构、其它发行电子货币的机构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等电子货币的参与者的反洗钱意识,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注意监测、收集、分析、汇总可以资金的流动;最后还必须联合税务、海关、工商、公安及个人对反洗钱工作的充分认识,支持和理解反洗钱工作,最终形成反洗钱的合力。

4.建立完善的反洗钱监管体系

实行各国中央银行、银行监管部门和存款货币银行等金融机构相互配合的一体化监管体系,银行监管部门应该严密网络银行及电子货币的发行机构的业务审批和监管机制,并将是否实施有效的反洗钱监测作为一项重要的审核内容。各国中央银行可充分利用银行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提供的信息,通过数据分析和现场检查的方式及时发现可疑线索,掌握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查处,确保反洗钱取得实效。

5.建立全国统一的CA认证中心

在数字签名制度下,可以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CA认证中心核发私钥和公钥来解决客户身份确认问题,以防止客户使用不实的身份进行洗钱犯罪。客户以网络方式向金融机构提交使用电子支付工具的申请并下载CA证书后,开户银行应该要求客户当面提交身份证明文件,核准无误后才能批准客户使用电子支付交易工具。

6.加强国际间的协作与信息共享

洗钱是一种国际犯罪活动,对洗钱者来说,采用电子货币进行洗钱的最大优势就是它可以通过互联网超越时空界限,进行更具隐蔽性的跨国资金划拨,并利用不同司法管辖区对洗钱犯罪立法的差异来逃避制裁。因此,仅仅依靠一个国家的孤军奋战是很难达到预期目标的。为此各国除了运用本国法律对洗钱犯罪进行预防和控制外,还应该加强国际间的协作与交流,国家之间的密切联络、经验和信息的共享、反洗钱机构之间的有效配合等,这样才有助于整个国际社会共同打击洗钱犯罪活动。

参考文献:

[1]泰国宏李良:“浅析电子货币的洗钱问题”[J].《金融会计》,2006,(8)41~45

[2]马冰:“电子货币对反洗钱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福建金融》,2006年第8期,31~33

数字货币存在的问题范文篇8

关键词:通货膨胀;财政赤字;格兰杰因果检验

1理论回顾

有多种理论来解释通货膨胀和赤字之间关系的传导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Barro(1976)在讨论李嘉图理论体系中持续赤字是否导致通货膨胀的问题时认为,一旦政府债务存量的增长率超过了产出增长率,持续赤字就会通过货币化的形式引起通货膨胀。

二是Sargent和Wallce(1981)就时间、利率对财政赤字的影响进行了详实的论证,指出对于给定现值的财政赤字,如果现在较少地采用铸币税(也即货币发行)弥补,即一部分财政赤字由国债发行弥补,则将来势必要用比原本更多的铸币去弥补。

三是Dornbusch(1998)等提出的分析框架,认为通货膨胀对债务存量的实际价值和实际利息率具有显著影响。

四是Wray(1997)等提出的成本效应理论,认为赤字影响总供给。

五是阎坤(2000)认为由于中国中央银行可以在公开业务中收购国债,加之过大的外汇储备,从而形成巨大的货币扩张压力。

这些理论研究表明了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之间的理论关系,并为实证检验提供了理论根据。当然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国家背景进行的不同时期的观察与研究,在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后,得出的结果必然有差异。但是至少能说明的一点便是通货膨胀与财政赤字之间的相关性值得研究与探讨。

2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的实证分析

2.1研究方法

2.1.1单位根检验法

单位根检验是检验时间序列平稳性的一种正式方法,在序列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下,对参数估计值进行显著性检验的t统计量不服从常规的t分布,Dickey和Fuller于1979年给出了检验用的模拟的临界值,所以称该检验为Dickey-Fuller检验,简称DF检验。后MacKinnon又改进了单位根临界值。但在DF检验中,常常因为序列存在高阶滞后相关而破坏是误差值的假设。AugmentedDickey-Fuller(ADF)检验对此做了改进。

(1)无漂浮项且无趋势项:

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一组稳定的时间序列资料。假设数据是一组非稳定的时间序列资料,如果序列的ADF检验t统计量大于使用者要求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则不能拒绝原假设,表明序列存在单位根,是一非平稳序列。反之,如果检验t统计量小于使用者要求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则拒绝原假设,序列是稳定的。最终的数据资料需要具有稳定性,以符合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要求。

2.1.2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是考察序列x是否是序列y产生的原因的一种方法。先估计当前的y值被其自身滞后期取值所能解释的程度,然后验证通过引入序列x的滞后值是否可以提高y的被解释程度。如果是,则称为序列x是y的GrangerCause,此时x的滞后期系数具有统计显著性。通常还要考虑序列y是否是x的GrangerCause。其检验模型为:

检验零假设为:X是Y的非Granger因,即H0∶β1=β2=^=βα=0。由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滞后的阶数非常敏感,通常可以依次多滞后几阶,看结果是否具有同一性。Granger因果检验同时要求数据资料具有稳定性,非稳定的数据资料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会出现“伪相关”问题。所以本文要对数据二阶差分,以确保数据资料具有稳定性。

2.2数据搜集与整理

本文以各年的国家统计年鉴为依据,收集了1990年到2006年17年间的数据,我们选取以各年的零售物价指数减去100代表通货膨胀率变量(GRTI),以各年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代表财政赤字变量(DDEF)。全部数据均来源于有关各年的《中国财政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见表1)。

本文对这两部分数据取自然对数后进行单位根检验,说明数据是非稳定的。在对其二阶差分的数据再次检验,则拒绝假设,显示二阶差分数据是稳定的,符合GrangerCausality检验的要求。表1为ADF检验结果。表1的检验结果显示,经过二阶差分的数据是稳定的数据资料,符合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数据的要求。

2.31990-2006年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1)模型设定及样本数据选择。财政赤字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只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一个必要条件,只有当财政赤字引起的货币供给增加量超过经济增长要求的货币需求量时,超过的部分才会引起货币的非经济发行,即成为没有物质保证的空头票子。财政用这部分借款安排支出,无疑会造成社会需求总量的膨胀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为此,本文拟通过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1990-2006年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相应构建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有:

由表3可见,对于财政赤字不是通货膨胀的格兰杰成因的原假设,拒绝它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是0.61205,不能拒绝原假设,表明财政赤字不是通货膨胀的格兰杰成因。第二个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39958,说明通货膨胀也不是财政赤字的格兰杰成因。可见,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不存在紧密的因果关系。通过对表1的观察,我们也可进一步证实上述结论,例如,1996年和1997年财政赤字率为这一时期最低,但1996年通货膨胀率却达到6.1%;而2002年财政赤字率为这一期间最高,为2.64%,但1991年的通货膨胀率却仅为-1.3%。笔者认为,虽然这期间财政赤字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但并没有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在于:财政赤字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幅度还远没有超过由经济增长所要求的货币需求的增加幅度。根据我国在此期间的实际经济情况,我们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测算:(1)1990-2006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平均在10%左右,而货币流通速度(GDP/M)由1990年的1.224下降到2006年的0.6129,即平均每年下降4%左右,因此,在此期间,我国由于经济增长以及经济货币化所要求的货币需求量的平均增加幅度为ΔY/Y-ΔV/V=10%+4%=14%。(2)1990-2006年我国的货币乘数平均为2左右,而财政赤字占货币供给量的比重平均在1%左右,因此由财政赤字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幅度为M(Dgc-Dgc-1)/M=2*1%=2%。(3)综上所述,财政赤字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幅度2%远远小于经济所要求的货币需求量的增加幅度14%,因此,在此期间财政赤字并不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

3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在构建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联系机制的理论框架基础上,对我国财政赤字的通货膨胀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实证研究结果,至少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利用VAR模型,我们进一步对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了检验,发现这个时期财政赤字虽然对货币供给量都有一定的扩张性作用,但由于无论从财政赤字率或是财政赤字占货币供给量的比重来看,我国财政赤字的规模仍然被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财政赤字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的幅度还远远小于经济增长所要求的货币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因此,这个时期中财政赤字没有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

虽然从现阶段看,我国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之间似乎并不存在紧密的联系机制。但随着今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以及国债市场的逐步成熟,财政赤字规模的增长有可能与利率上升建立必然联系。如果此时政府仍然任由赤字与国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那么由此引起的利率的持续上升必将迫使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国债以维持利率水平,而这种做法的最终结果将使货币供给量不断增加,最终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此外,当财政赤字与国债规模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后,政府信用的可持续条件将会被打破,一旦政府通过国债实现不了预期的结果,那么就只有靠铸币税来弥补所有的财政赤字,那么同样最终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的发生。因此,今后我国政府至少应从以下两方面做好对财政赤字通货膨胀风险的防范工作:第一,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明确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对中央银行独立性给予法律的保证将有利于割断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量的内在联系,从而限制政府直接通过向央行透支来弥补赤字的可能性。同时,中央银行将“币值稳定”作为首要的货币政策目标将可以有效控制财政赤字所引起的货币间接发行。第二,加强财政收支管理,以有效控制财政赤字规模作为今后我国财政政策的一个基本目标。即使有财政赤字化的情况出现,如果财政赤字能够控制在较小的规模内,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也非常小。因此,我国政府应以目前实行的稳健的财政政策为契机,通过建立健全现代税收征管体制、优化政府支出结构以及加快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等手段,为逐步缩减财政赤字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Barro.RelytoFeldsteinandBushanan[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76,84:343-350.

[2]Sargent,Wallace.Someunpleasantmonetaristarithmetic[J].FederalReserveBankofMinnepolisQuarterlyReview,1981,5:1-17.

[3]Sargent,Wallace.Someunpleasantmonetaristarithmetic[J].FederalreservebankofMinnepolisQuarterlyReview,1981,5:1-17.

[4]Uribe.Afiscaltheoryofsovereignrisk[R].Europeancentralbankworkingpaper,2002,187-196.

[5]阎坤.积极财政政策的通货膨胀风险分析[J].税务研究,2002,(6):10-14.

[6][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财政赤字与物价上涨[J].世界经济译丛,1982,(3):4-10.

数字货币存在的问题范文篇9

关键词:货币银行学;自主学习模式;数字化

一、引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特别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发展现代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和保证。

近几年来,各大学的校园网络建设趋于完善,电教设备和多种媒体的建设也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所以,随着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多渠道、多方面获取知识的欲望的增强,高校目前“数字化”学习态势业已呈现。但高校现有的硬件建设和管理模式还存在一些因素不利于“数字化”学习的开展因素。所以,研究、分析基于“数字化”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并构建学生终身学习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数字化学习的要素构成与特点

(一)数字化学习构成要素

1.数字化学习环境

数字化学习环境包括如下基本组成部分:(1)设施,如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校园网络、因特网等;(2)资源,为学习者提供的经数字化处理的多样化、可全球共享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3)平台,向学习者展现的学习界面,实现网上教与学活动的软件系统;(4)通讯,实现远程协商讨论的保障;(5)工具,学习者进行知识构建、创造实践,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

2.数字化学习资源

数字化资源包括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CD-ROM、网站、电子邮件、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计算机模拟、在线讨论、数据文件、数据库,等等。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的关键,它可以通过教师开发、学生创作、市场购买、网络下载等方式获取。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切合实际、即时可信,可用于多层次探究,可操纵处理,富有创造性等特点。

3.数字化学习方式

数字化学习方式具有多种途径:(1)资源利用的学习,即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情境探究学习;(2)自主发现的学习,借助资源,依赖自主发现、探索性的学习;(3)协商合作的学习,利用网络通讯,形成网上社群,进行合作式、讨论式的学习;(4)实践创造的学习,使用信息工具,进行创新性、实践性的问题解决学习。

(二)数字化学习特点

1.学习内容和资源的获取具有随意性

事实上只要网络系统具有较理想的带宽,学生和教师就能够在网络和资源库上获得所需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资源。学生可以不受时空和传递呈现方式的限制,通过多种设备,使用各种学习平台获得高质量课程相关信息,可以实现随意的信息传送、接收、共享、组织和储存。

2.学习内容具有实效性

通过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当前国内、国际现实世界中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并融入课程之中,让学习者进行讨论和利用。这种以现实为基础的信息利用,将有助于学生发现知识并加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3.对学习内容探究具有多层次性

数字化资源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共享性,把数字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内容,对相同的学科主题内容,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的难度水平进行探索。

4.学习内容具有可操纵性

数字化学习过程,既把课程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时又利用共享的数字化资源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这些数字化学习内容能够被评价、被修改和再生产,它允许学生和教师用多种先进的数字信息处理方式对它进行运用和再创造。

5.学习内容具有可再生性

经数字化处理的课程学习内容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采用新颖熟练的数字化加工方法,进行知识的整合、再创造,并作为学习者的学习成果。数字化学习的可再生性,不仅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三、学生自主学习货币银行学的困难与成因分析

1.学习需要不明确,学习动机有待进一步加强

少数学生学习货币银行学需要不明确或根本没有自主学习需要,在这种状况下,谈学习动机则缺乏基础。学习需要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少数学生本身就没有学习需要或者根本就不想学习。学生学习的动力来自家庭方面的占绝大多数,他们在学习上的盲动和无奈,我们从以往的一系列的座谈中就能明确体会到。(2)一部分学生本身有需要,但需要不明确,这也不能使学生产生大的学习动力。(3)一部分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存在的,但学习需要不端正,这导致了学习动机的不端正,同样也不能产生学习动力,从而不能引发自主化学习的行为。

2.对现代教育和自主学习的认知和适应尚需提高

有少数学生对现代教育和自主化学习货币银行学的认知和适应程度不够。有调查显示,调查样本中有291人不太喜欢甚至不喜欢上网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占样本量的27.6%。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1)宣传和教育不到位。对自主化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和教育不够广泛、深入;(2)传统学习方式的禁锢和少数学生自主化学习素质低。师传生受、耳提面命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已经存在几千年,并且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要想在短时间内提倡和养成自主化学习习惯,不是件容易的事。

3.对资源的整合意识不强,利用效率应最大化

调查样本显示,大部分学生能够自觉利用多媒体学习资源进行学习,而且利用的种类多、学习时间长。但是,仍有小部分学生自觉利用的多媒体学习资源种类少、学习时间也少的情况。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1)学生素质方面的原因。少数学生对新技术应用能力整体水平低,且存在着适应能力差的缺陷,这些学生不可能自觉地花费较多时间学习多种媒体;(2)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有些地区的学生还不具有自主化学习的起码条件;(3)自主化学习资源的数量和功能也影响了学生的使用。

4.学生间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不多

在参加现代教育学习的学生中间建立和重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调查样本表明,少数学生间交流、相互学习机会不多的现象依然存在。主要原因有:(1)对交流和相互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传统思想认为学习基本上是个人的行为,没有必要去与同学就学习进行交流;(2)缺乏交流学习的一些基本条件。

四、自主学习货币银行学模式构建

针对货币银行学的教学特点,根据自主性、交互性和个性化网络教学要求,在金融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课程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以先进的校园网系统为依托,形成了Blackboard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和货币银行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http://www1.aufe.edu.cn/college/jrxy/jing.asp)形成三位一体、相互补充、互相依赖的网络教学特色,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优势,弥补了课堂教学的某些不足。

参与安徽省教育厅教研课题《基于数字化的我省高校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2007jyxm287)和安徽财经大学教研课题《数字化下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构建》(ACJYYB200609)的研究认为,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远程教育信息化进程迅速推进的要求,目前应加快校园网络以及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步伐,结合自身现有条件积极有效地开展“数字化”学习,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水平。

在今后的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做到:

1.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积极引导,提高学生自主化学习货币银行学的认同感

从学生开始接触本课程的第一天起,就要有意识的向学生介绍货币银行学的课程特征、学习形式、教学过程、使用的教学媒体和教学环节等。在此基础上,抓住时机,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强化其自主化学习观念,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货币银行学自主化学习习惯。

2.进一步加强货币银行学课程资源的建设和整合,引导学生自觉使用

在注意货币银行学课程资源建设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自觉使用适合货币银行学课程自主化学习的多媒体资源,使货币银行学课程资源建设发挥最大效用。

3.注意学习方法的传授,侧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知识经济时代,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的能力以及来自于知识的创造力。在货币银行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能力尤其是创造力的培养,而不能仅限于知识的传播,还应进一步探索出更科学、更有效的货币银行学等课程教学模式。

4.增进学生与学生、学生和老师间的对货币银行学等课程的交流和沟通

教学双方的情感交流相对枯燥的说教而言,具有无抵抗性、直接感动等特征;同时,情感是培养学生对教师、现代教育和货币银行学自主化学习方式的归属感、认同感的重要因素,不容忽视。增进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和沟通的主要目的在于建立学习小组并使之良好地运行,从而更好地进行协作学习,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孙莱祥,张晓鹏.我国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1,(1).

[2]葛晓春.基于Internet的远程学习模式与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1,(11).

数字货币存在的问题范文1篇10

关键词:商品流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货币资金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停留在货币形态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三部分。货币资金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持有一定数额的货币资金,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实质上也是企业货币资金的收支过程。货币资金收付业务是企业发生最频繁,也是最容易发生错弊的经济业务。因此,必须加强对货币资金的管理,建立和健全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在实际工作当中,商品流通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存在诸多问题:

一、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单位领导不重视,财会人员素质不高。一些法制观念淡薄的商品流通企业的法人代表,“严以律人,宽以待己”,只喜欢约束别人的内控制度,而讨厌约束自己的内控制度。内控制度加强了,贪污舞弊、侵吞资产、弄虚作假就不容易了,那些私心重、想“捞一把”的企业负责人以及某些员工就不那么愿意了。还有一些国企或私企法人代表的业务素质较低,根本不懂内控制度为何物,对财务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不懂财经法规,对财务人员任意指使,授意其做违反法规制度的事,当然在这种单位也就谈不上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了。

2.货币资金的筹集、使用不经济,持有量缺乏合理的预算。货币资金是变现能力最强的资产,可以用来满足生产经营开支的各种需要,也是还本付息和履行纳税义务的保障。因此,筹集和拥有足够的货币资金对于降低企业的风险,增强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和债务的可清偿性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货币资金属于非营利性资产,即使是银行存款,其利率也非常低。货币资金持有量过多,它所提供的流动性边际效益便会随之下降,进而导致企业的收益水平降低。

3.制度不严,无章可循。有些企业不按账、款分管的原则行事,单位领导、会计人员随意经手现金,且长期不与出纳员结算,出纳员对现金收支情况不明,因而常出现差错。有的企业为了逃避上级或有关部门的审计、检查、监督,采取隐瞒收入的手段,私设“小金库”,搞“账外账”,这样,不仅会造成“账内”资金与“账外”资金相互交错,而且由于这部分资金在收支上存在的不合理性和不合法性,加上长期缺乏正常监管,因此,常常出现乱批、乱支、乱花现象,这也是导致货币资金出现差错的重要原因。

4.手续不全,疏于防范。有的出纳员填写支票、收据等不规范,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钻了空子。有的借款无借据或领款不签字、不盖章,时间一长,借款人、领款人遗忘,或有意赖账,或意外身亡,事后清查账务,出纳员又找不出对方借款、领款的其他证据,只得自己赔钱了事。有的对现金、支票、存折、印鉴等保管不善,一旦遗失或被盗,就会酿成祸患。

5.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中藏“猫腻”。银行对账单是由开户银行出具的存款方截止日银行存款的收支结存状况的资料。银行对账单来源于企业外部的开户银行,其可靠性和证明力较高。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造假的手法层出不穷,使用假银行对账单或者编制虚假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来应付审计、掩盖违法违纪的问题也时有发生:隐瞒销售,偷漏税款;套取现金,设立小金库;出借银行账户;公款私存。

二、建议和对策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很多,而任何经济业务的发生都离不开货币资金。针对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企业可以采取的对策主要有:

1.单位领导重视,提高财会人员素质。领导重视是严格有效执行内控制度的保证。内部控制能否落到实处,最重要的在于企业领导层能否统一思想,力排干扰,敢于碰硬。企业领导层要重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工作,在经营管理的一切过程和环节中,都坚持和督促照章办事,例如:明确财务负责人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参加党政联席会议和行政领导办公会议。

2.加强货币资金的预算、筹集与使用管理。企业必须合理确定货币资金持有量,使货币资金不但在数量上,而且在时间上相互衔接,以便在保证企业经营活动所需资金的同时,尽量减少企业闲置的资金数量,提高资金收益率。为此,企业应在合理分析并预测实际经营需要的基础上,以日常业务预算和特种决策预算为基础,编制反映货币资金收支结存情况的预算,经审批后严格控制执行。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筹资规模、筹资结构、筹资时间、筹资方式、资金成本等因素,筹集多种不同的资金,以满足企业经营的需要。

3.健全制度,按章办事。严格执行账、款分管制度,出纳员不登记会计记录,尤其是不得接触销售收入账目、往来账目、坏账核销等相关会计业务;非出纳人员一律不得经手现金。建立健全现金收支和票证管理制度,现金收取使用统一规定的收款凭证,并及时全额入账,严禁收入不上账或截留收入,私设“小金库”。现金开支要由分管财务的领导审批,严禁坐支、挪用、公款私存,库存现金不得超过规定限额。

4.规范操作,杜绝漏洞。填写支票、收据等要认真,做到字迹清晰,数码规范,大写前不留空,小写前注明“¥”,避免给人以可乘之机。编制记账凭证,要按原始单据的自然张数填写附件张数,并用胶水粘牢,以防脱落和避免原始单据被别有用心的人抽掉销毁、嫁祸于人。

5.加强内部审计。在货币资金内部监督过程中,企业要注重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内部审计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对相关人员、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以确定相关人员的行为是否合法、合规,既定的政策是否得以贯彻,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否达到等。在企业各个层级的人员中,就内部控制而言,内部审计人员占据极其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部分,也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

三、结束语

商品流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一切交易活动都必须借助货币资金作为支付和交换手段来实现。因此,商品流通企业除应拥有以各种实物形态存在的资金外,也要拥有纯货币形态的资金,它们是企业生产经营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货币资金是企业资产中流动性最强、涉及面最广的资产,也就最容易被不法分子贪污、盗窃和挪用。因此,建立和健全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既是贯彻国家财经法纪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商品流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和获取赢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丽华.如何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J].河北财会,2001(6).

数字货币存在的问题范文篇11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就业;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率持续下降,从2011的9.2%下降到2015年的6.9%,与此同时中国的就业形势保持相对稳定,2011-2015年期间年均新增就业岗位1286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维持在4.1%左右。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仍将面临增速调整和结构调整的问题,而经济增速的调整将不利于总就业的增长,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可能产生大量的结构性失业,因此经济增速和结构的调整不可避免地会对中国的就业产生负面的冲击。为此,中国政府应当采取恰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稳定就业形势,为中国经济增长的转型升级赢得更多的时间。但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就业到底有多大的促进作用呢?现有的研究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

有大量的文献研究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中国就业的影响,其中卢亮、刘新和刘星、董万好和刘兰娟、张宏亮等研究了财政政策对中国就业的影响;许先普、李伊涵和陈利锋、易定红和白九梅研究了货币政策对就业的影响,然而尚未有文献在同一个理论框架和计量模型中研究财政政策和币政策对就业的影响。不仅如此,现有研究的结论存在显著的差异,甚至存在较多矛盾之处:第一,关于财政政策对中国就业的影响,卢亮、董万好和刘兰娟发现财政政策对中国就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刘新、刘星发现财政政策对中国就业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第二,关于货币政策对中国就业的影响,李伊涵和陈利锋、易定红和白九梅发现货币政策对中国就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然而许先普发现货币政策对中国就业有不利的影响。

综上所述,已有的研究割裂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互影响关系,没有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相互作用的理论框架下来估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就业的影响。不仅如此,现有研究并没有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就业效应达成一致的认识。因此,我们尚不清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中国就业贡献的大小,我们也不能根据现有研究的结论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此,我们需要采用新的数据和新的研究方法评估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就业效应,以便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根据1991-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估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中国就业的影响。本文的创新主要有三点:第一,采用新的方法――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估计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就业效应,这是一种积极的尝试;第二,本文采用财政赤字作为度量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变量,从而更好地解决了财政政策的识别问题;第三,本文在同一个模型中估计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就业的影响,从而能够比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就业效应的大小,进而能够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与方法选择

关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中国就业的影响,现有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各不相同,因而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结论。总体而言,现有研究主要采用了如下五种研究方法:第一,卢亮以凯恩斯的宏观乘数理论为基础,测算了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和转移支付乘数,进而测算出财政支出对新增就业的贡献大约为4%;第二,董万好、刘兰娟建立了一个分析财政科教支出对就业及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的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CGE),发现财政科教支出对就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于住宿和餐饮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有较强的促进作用;第三,刘新、刘星估计了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与就业之间的面板协整模型,发现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对就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张宏亮估计了财政支出与就业之间的协整模型,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后财政支出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大幅度下降,而曾学文分别估计了财政支出、国债发行、货币供给与就业之间的协整模型,发现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就业促进作用不理想;第四,易定红、白九梅通过时间序列模型估计了利率波动性对失业影响,发现利率波动与失业率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第五,李伊涵、陈利锋采用了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流通中现金量和社会信贷余额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发现社会信贷余额的就业效应大于流通中现金量的就业效应。

综上所述,已有的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宏观乘数法、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协整模型、多元时间序列的回归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等五种方法,但是在这些方法中哪种方法更加适合于研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中国就业的影响呢?现有研究并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地讨论。事实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就业的影响主要具有如下三个特征:第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就业的影响具有动态特征,也就是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就业的影响在政策实施之后的几个时期内都是存在的;第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就业的影响具有时效性,我们主要关心的是经济衰退时期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就业的影响,因此我们主要研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就业的短期影响关系,而不是研究二者对就业的长期影响关系;第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外生冲击的识别问题,这是因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通过政府的外生干预而实施的,但是政府的干预过程是不可测量,从而成为遗漏变量进入了误差项,导致了内生性问题,应当采取恰当的方法识别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外生冲击。根据上述三个特点,我们认为宏观乘数法、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多元时间序列的回归模型、协整模型都不是研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就业效应的最佳方法,因为前三者不能考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就业的动态影响关系,而后者不能集中考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就业的短期影响关系。因此,我们应当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就业的影响。但通常来说,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必须要解决外生政策冲击的识别问题以及样本量较少带来的估计结果不稳健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向量自回归模型估计结果的准确性。

关于外生政策冲击的识别问题,目前主要有如下三种解决方法:第一,西姆斯(Sims)提出的短期零限制条件识别方法,这种方法也称为递归识别法,该方法假定政策变量在当期对其他经济变量不产生影响,那么结构型向量自回归模型A中矩阵A为下三角矩阵,矩阵B为对角矩阵,从而可以采用乔里斯基(Choleski)分解的方法确定矩阵A和B,但是伯南克(Bernanke)和布林德(Blinder)指出变量排列顺序对这种识别方法的分解结果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建议把政策变量排在所有变量的第一位;第二,布兰查德(Blanckard)和柯(Quah)以及布兰查德和佩罗蒂(Perotti)提出的长期零限制条件识别方法,该方法的思路是,把结构型的向量自回归模型转化为ut=A-1But=Cut的形式,然后根据残差ut与结构型冲击ut的长期关系确定矩阵C中部分元素的具体值,从而识别出政策的外生冲击,但是这种识别方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需要预先通过经济理论和相关数据对模型中的关键参数进行估计,如果我们选取的理论和数据出现偏误,则采用该识别方法估计出来的结果将是不准确的;第三,尤里格(Uhlig)提出的符号限制的识别方法,这种方法通过设定一定时期内一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来识别政策的外生冲击,比如帕帕(Pappa)通过假定财政支出与总产出和财政赤字正相关的方法识别了财政政策的外生冲击,卡诺瓦(Canova)和帕帕通过假定财政收入与总产出和财政赤字负相关的方法识别了财政政策的外生冲击,博蒙特(Berument)等则通过假定利率与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负相关的方法识别了货币政策的外生冲击。

关于向量自回归模型样本量较少、回归结果不稳健的问题,已有研究致力于把向量自回归模型扩展为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从而充分利用面板数据样本量大、估计结果稳健的优点。但是,估计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面临如下两个重要的问题:第一,由于模型引入了因变量的滞后项而产生了内生性问题;第二,面板数据模型固有的不可观察的个体效应。霍尔茨一埃金(Hohz-Eakin)等最早把向量自回归模型扩展为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并且提出了采用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的滞后项作为内生变量的工具变量的方法,估计了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阿雷拉诺(Arellano)和邦德(Bond)首先通过一阶差分的方法去除了横截面的个体效应,然后采用变量的水平值的滞后项作为差分变量的工具变量,最后通过广义矩估计的方法估计了动态面板模型,这种方法称为一阶差分广义矩估计。由于一阶差分会损失很多的信息,阿雷拉诺和邦德以及布伦德尔(Blundell)和邦德提出了采用前向均值差分的方法去除个体效应,然后采用水平变量的滞后项作为差分变量的工具变量,采用差分变量的滞后项作为水平变量的工具变量,最后采用广义矩估计的方法同时估计了水平方程和差分方程,这种方法称为系统广义矩估计。以系统广义矩估计为基础,洛夫(Love)和泰克尼诺(Zicchino)采用前向均值差分的方法去除个体效应,然后采用广义矩的估计方法估计了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这是最早采用广义矩方法估计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文献,其后有大量的文献采用该方法估计了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如果面板数据具有较强的异质性,那么就应当采用如下的两种估计方法去除面板数据的异质性:第一,佩斯卡拉(Pesaran)等提出的混合组均值估计方法,该方法首先对每个横截面分别进行估计,然后对各个横截面的回归系数进行加总和统计推断;第二,斯瓦米(Swamy)提出的面板随机系数模型,即假定自变量的各个横截面的系数与其均值的差服从均值为0、标准差为Ω的正态分布,多恩等(Doan)进一步假定标准差Ω服从明尼苏达先验分布,从而可以采用贝叶斯估计方法估计面板随机系数模型,卡诺瓦和奇卡雷利(Ciccarelli)以及卡诺瓦等随后对该方法进行了发展和完善。

综上所述,我们应当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就业效应,并且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最新发展方向是外生政策冲击的识别以及面板向量自回归的估计。在本文中,我们采用省级面板稻菅芯坎普政策、货币政策对中国就业的影响,为了识别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外生冲击,我们采用短期零限制条件识别方法和符号限制的识别方法,为了匹配省级面板数据同质性较强的特征,我们采用广义矩估计方法估计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

三、计量模型、估计方法与数据

1.政策冲击的识别

为了得到稳健的估计结果,本文采用了两种识别政策冲击的方法:第一,借鉴短期零限制条件识别方法,我们把外生性最强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变量放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中各变量的最前面,把内生性较强的变量――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就业――放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变量之后;第二,根据符号限制的识别方法,财政赤字比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更适合于测量财政政策,因此本文不再使用财政收入或者财政支出作为测量财政政策的变量,而是采用财政赤字作为测量财政政策的变量。不仅如此,我们还引入了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率,即财政支出与收入的增长率之差来识别财政政策冲击,这是因为财政支出的增长率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率,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率提高,就意味着政府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反之亦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货币政策涉及货币供给和利率两个方面的变量,而且我们不能对这两方面的变量进行简单的整合,因此本文未能参考符号限制的识别方法识别货币政策冲击,而是把货币供给变量和利率变量共同带入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中,以研究货币供给和利率对就业的影响。

2.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假定yt是企业t期的总产出,λ是企业t期的生产技术,Kt是企业t期使用的资本,Et是企业t期的就业量,Pt是t期的除利率之外的其他政策变量,根据巴罗(Barro)对生产函数的设定方式,把除利率之外的其他政策变量Pt引入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得到生产函数yt假定wt是t期劳动者的工资rt是t期的利率,根据利润最大化条件得到就业函数Et=根据就业函数,影响就业的主要变量有总产出、工资、利率以及除利率之外的其他政策变量。

在本文中,测量总产出的变量是国内生产总值GDP,测量就业的变量是总体就业EMP和城镇就业EMPu,测量工资的变量是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WAG,测量利率的变量是一年期贷款利率尺,测量财政政策的变量是财政赤字BD和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率BDG(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的增长率之差),测量货币政策的变量是货币供给MO、M1、M2以及一年期贷款利率R。对于上述各变量还有如下四点说明:第一,总体就业EMP和城镇就业EMP的数据来源于各省市历年的统计年鉴,其他数据来自《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以及《中国统计年鉴》(2009-2015),同时由于《中国统计年鉴》只提供了1991年以后的货币供给M0、M1、M2的可比价格增长率的数据,因此本文中各变量的样本区间为1991-2014年;第二,根据林(Im)等提出的面板单位根检验,我们发现变量EMP、EMP、GDP、WAG、MO、M1、M2以及这些变量的对数均存在单位根,因此本文采用这些变量的增长率EMPG、EMPG、GDPG、WAGG、MOG、M1G、M2G,而财政赤字BD不存在单位根,因此本文采用财政赤字的对数lnBD;第三,货币供给增长率MOG、M1G、M2G、一年期贷款利率R是全国年度时间序列数据,样本期间为1991-2014年,样本量为24个,而其他变量是1991-2014年期间的省级面板数据,样本量为31x24=744个;第四,城镇就业增长率EMPGu的最大值为44.74,最小值为-21.84,因此该变量存在不合理的异常值,我们对EMPG进行了2%的缩尾处理。本文采用的各变量的名称、定义、数据来源、计算方法、描述性统计,参见表1。

3.模型的设定与估计方法

从理论上讲,我们应当把测量货币政策的四个变量MOG、M1G、M2G、R带入同一个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中,但是变量MOG、M1G、M2G、R是全国时间序列数据,并且变量MOG、M1G、M2G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如果把这四个变量带人同一个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中,则该模型不能被估计出来。因此,我们把变量MOG、M1G、M2G分别带人下面的三个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中:

因为省级面板数据具有较强的同质性,所以本文采用阿雷拉诺和邦德以及布伦德尔和邦德提出的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估计向量自回归模型,估计程序来自洛夫和泰克尼诺提供的Stata命令。

四、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

在估计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之前,我们需要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检验①:第一,根据林(Im)等提出的面板单位根检验,我们发现,变量EMPG、EMPG、WAGG、GDPG、lnBD、BDG、MOG、M1G、M2G、R都是平稳的变量,故而适合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估计;第二,根据BIC、AIC、HQIC三个信息准则,我们发现,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1a)、(1b)、(1c)的最优滞后阶数为五阶,但是采用五阶滞后得到的估计结果和脉冲反应图效果不理想,所以我们把最优的滞后阶数调整为三阶,把各内生变量的工具变量的滞后阶数调整为四阶;第三,根据稳定性检验,我们发现,九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都是不稳定的,其原因是模型中加入了MOG、M1G、M2G、R四个时间序列变量,如果要得到稳定的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就必须去除这四个变量,然而这将导致我们不能考察货币政策对就业的影响,不能比较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就业影响的大小关系,为了避免这两方面的不利影响,我们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中保留了MOG、M1G、M2G、R四个变量,同时采用bootstrap的方法对估计结果进行1000次的蒙特卡洛模拟,以尽可能地消除模型的不稳定对估计结果的影响。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的研究重点是,根据估计方程得到残差的方差协方差矩阵,然后再对方差协方差矩阵进行分解,进而得到相应的脉冲反应图,限于篇幅的限制,我们没有给出所有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仅给出了基于计量模型(1b)的回归结果,参见表2。如表2所示,模型中有较多变量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因此可以对估计方程的方差协方差矩阵进行分解,并得到相应的脉冲反应图。

1.财政赤字、货币供给增长率、利率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根据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1a),我们可以得到总体就业增长率EMPG、城镇就业增长率EMPGu,对财政赤字对数lnBD、货币供给MO的增长率MOG、利率R的脉冲反应图形,参见图1。

如图1所示,总体就业增长率EMPG对财政赤字的对数lnBD、货币供给MO的增长率MOG、利率尺的脉冲反应图分布在[-0.4,0.4]的区间之内,而城镇就业增长率EMPGu对财政赤字的对数lnBD、货币供给MO的增长率MOG、利率R的脉冲反应图分布在[-0.5,1.5]的区间之内。这表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总体就业的影响较小,而对城镇就业的影响较大。这是因为,总体就业包含了农业从业人员,而农业从业人员具有稳定、不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的特征,故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总体就业的影响较小,而城镇就业容易受到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故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城镇就业的影响更大。鉴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总体就业的影响较小,本文不再研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总体就业的影响,而是集中研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城镇就业的影响。

图1下方的三幅子图显示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城镇就业增长率EMPG.的影响:第一,在四年以内,财政赤字的对数lnBD对城镇就业增长率EMPG.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表明,增加财政赤字能够有效地促进城镇就业的增长;第二,货币供给MO的增长率MOG对城镇就业增长率EMPG.的影响在零水平线上下波动,且在较多情况下为负数,这表明,提高货币供给增长率MOG对城镇就业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第三,提高利率R,在两年以内对城镇就业增长率有正向影响,在两年以后对城镇就业增长率EMPQ有负向影响,这意味着,降低利率R在两年以内对城镇就业增长率有负向影响,在两年以后对城镇就业增长率EMPGu有正向影响。上述结论表明,在经济衰退时期,采取降低利率的政策在短期对城镇就业有不利的影响,这是因为降低利率就降低了企业使用资金的成本,这将促使企业采用相对更加便宜的资本来替换劳动,从而降低了城镇就业,而降低利率的政策从长期来看对城镇就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因为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可以刺激消费和投资,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促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进而促进城镇就业增长。

总体而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能够在短期内对城镇就业产生很强的促进作用,而增加货币供给MO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城镇就业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降低利率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对城镇就业有负向影响,因此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城镇就业的促进作用大于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城镇就业的促进作用,这一研究结论与曾学文的研究结论相似。

为了观察和比较货币供给增长率MOG、M1G、M2G对城镇就业的影响,我们估计了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1a)、(1b)、(1c),并得到城镇就业增长率EMPGu对财政赤字的对数lnBD、货币供给增长率M0G、M1G、M2G、利率尺的脉冲反应图形,参见图2。

第一,如图2第一列所示,在财政赤字的对数lnBD分别与货币供给增长率MOG、M1G、M2G搭配使用的情况下,财政赤字的对数lnBD对城镇就业增长率EMPG.的影响分布在[-0.5,2]的区间,而且在四年内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表明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城镇就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第二,如图2第二列所示,货币供给增长率M0G、M1G、M2G对城镇就业增长率EMPGu的影响分布在[-0.5,0.5]的区间之内,且围绕零水平线上下波动,这表明增加货币供给M0、M1、M2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城镇就业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第三,如图2第三列所示,在降低利率尺的货币政策分别与货币供给增长率MOG、M1G、M2G搭配使用的情况下,利率对城镇就业增长率EMPG的影响分布在[-0.5,0.5]的区间之内,且在两年以内基本为负数,在两年以后为绝对值较小的正数,这表明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对城镇就业的促进作用有限,且具有滞后性。

综上所述,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分别与增加货币供给M0、M1、M2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搭配使用的时候,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城镇就业有及时、强健的促进作用,增加货币供给M0、M1、M2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城镇就业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降低利率尺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只有在两年以后才会对城镇就业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的研究结论与卢亮、董万好、刘兰娟、曾学文的研究结论相似,与许先普的研究结论相反。

2.财政支出相对增长率、货币供给增长率、利率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为了检验上述研究结论是否稳健,我们采用财政支出相对增长率BDG作为测量财政政策的变量,根据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2a)、(2b)、(2c),得到城镇就业增长率EMPG对财政赤字相对增长率BDG、货币供给增长率MOG、M1G、M2G以及利率尺的脉冲反应图形,参见图3。

如图3第一列所示,在财政赤字相对增长率BDG分别与货币供给增长率MOG、M1G、M2G搭配使用的情况下,财政赤字相对增长率BDG对城镇就业增长率的不同影响分布在[-0.5,1.0]的区间之内,且在三年以内为绝对值较大的正数,在三年以后为绝对值较小的负数,这表明,不论与何种增加货币供给的扩性货币政策搭配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城镇就业均有显著的、较强的促进作用。

如图3第二列所示,货币供给增长率MOG、M1G、M2G对城镇就业增长率的不同影响分布在[-0.5,0.5]的区间之内,且围绕零水平线上下波动,这表明,增加货币供给M0、M1、M2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城镇就业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如图3第三列所示,在降低利率尺的货币政策分别与货币供给增长率MOG、M1G、M2G搭配使用的情况下,利率对城镇就业增长率的影响分布在[-0.5,0.5]的区间之内,因而对城镇就业的促进作用有限。具体而言,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在两年以内对城镇就业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两年以后对城镇就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四年以内对城镇就业的累计净促进作用趋近于零。

总而言之,当采用财政支出相对增长率作为测量财政政策的变量的时候,我们依然可以得到如下基本结论: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短期内对城镇就业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增加货币供给M0、M1、M2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城镇就业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降低利率的扩张性货币政策至少在两年以后才会对城镇就业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3.财政赤字、货币供给增长率、利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经济增长和就业稳定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两个重要目标,如果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差异,那么宏观调控政策就应当在促进就业和保持经济增长两个政策目标中有所取舍。因此,研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根据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1a)、(1b)、(1c),我们得到经济增长率GDPG对财政赤字对数lnBD、货币供给增长率MOG、M1G、M2G、利率尺的脉冲反应图形,参见图4。

如图4第一列所示,在财政赤字对数lnBD分别与货币供给增长率MOG、M1G、M2G搭配使用的情况下,财政赤字对数lnBD对经济增长率GDPG的影响均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且三年内为绝对值较大的正数,三年后为绝对值较小的负数,说明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如图4第二列所示,货币供给增长率MOG、M1G、M2G对经济增长率GDPG的影响呈现出“几”字型的变化趋势,而且在三年以内为绝对值较大的正数,在三年以后为绝对值很小的负数,这说明增加货币供给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也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如图4第三列所示,当降低利率R的货币政策分别与货币供给增长率MOG、M1G、M2G搭配使用的情况下,降低利率R在两年以内对经济增长率GDPG有较强的负面影响,在两年以后对经济增长率GDPG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说明,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小,而且需要滞后两年的时间才能凸显出来。这是因为,在经济萧条时期,企业和消费者对经济前景的预期趋于悲观,降低利率不会迅速地刺激消费和投资的增长,反而促使企业采用资本替换劳动,因而在短期内对就业和经济增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如果在较长的时期实行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则可能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促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就业。

综上所述,增加财政赤字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及增加货币供给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增长均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但是降低利率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限,而且需要滞后两年的时间才会凸显出来。

4.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估计结果的稳健性分析

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中,更换变量的排列顺序对模型的分解结果有一定的影响。为了检验变量的排列顺序对本文研究结论的影响,我们重新估计了更换变量排列顺序的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3a)、(3b)、(3c),并得到相应的脉冲反应图①。我们发现,财政赤字的对数lnBD对城镇就业增长率EMPG的促进作用依然是最强的,货币供给增长率MOG、M1G、M2G对城镇就业增长率EMPG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远小于财政赤字的对数lnBD对城镇就业增长率EMPGa的促进作用,降低利率R只有在两年以后才会对城镇就业增长率EMPQ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更换变量的排列顺序之后,本文的研究结论依然成立,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较强的稳健性。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以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估计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中国就业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主要发现如下四点结论。

第一,由于农业从业人员对经济周期和宏观调控政策不敏感,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中国总体就业的影响很小,但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中国城镇就业的影响较大,因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应当着力于促进中国城镇就业的增长。

第二,扩张性财政政策对中国城镇就业有及时的、强健的促进作用,不仅如此,扩张性财政政策对中国经济增长也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因此扩张性财政政策能够在短期内稳定就业形势并恢复就业增长,是经济衰退时期保就业、稳增长的最重要的宏观调控政策。

第三,增加货币供给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中国城镇就业的促进作用非常有限,然而增加货币供给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增长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因此在经济衰退时期可以采用增加货币供给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但不宜采用增加货币供给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促进就业。

数字货币存在的问题范文篇12

当今学以货币作为价值流的计量尺度,并实质性地把价值看作是客观的,因此,经常以价值流的大小增减来考虑货币量的。然而,货币流和价值流具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首先,在一个体系内部,流出银行而投入民商两部门的货币量是单向流动的,只会增加不会减少,除了没收居民或厂商存款并加以销毁之外,没有再流回银行的可能(指所有权归属)。所谓循环是数量不改变的内部循环,整体上不具有“内生”和“湮灭”运动,因此,银行是经济的外生机构,货币发行是经济的外生变量。

其次,然而,价值流却不同,因为价值是人赋予事物的东西,是人的价值判断的产物,因此,价值的主观性决定了在物品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价值可以随时间而增加或者减少,这就表现为价值的“内生”或“湮灭”运动。

如果把GDP作为货币发行的依据,价值流的有增有减和货币流的只增不减就形成一对内在的不协调性。就会出现GDP下降的时候需要回收封存货币,而货币一旦发行是无法收回的。因此,GDP作为货币发行依据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再次,消费品的价值随着消费活动随同商品一起湮灭,而获取或接受这种价值湮灭或转移的劳动力的价值和消费量没有关系,即一个劳动力的价值并不会因为他多吃了几斤肉而有所改变。

只要银行不指定本位商品并设定其价值量,而采用没有“一美元就是一美元”的非本位制货币体制,则货币量问题就是一个并不存在的伪问题。

参照“时间货币”的思路,以劳动力的服务时间作为“本位商品”。假定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按照每年吸纳劳动力的服务时间数量衡量,比如平均就业居民的劳动时间为H小时/年,如果在货币发行的第一年设定单位劳动服务时间的货币量平均为m元,则总货币发行量为M=mH。

在M=mH这个式子当中,唯独H是可以客观的测量的,而H和m是相互决定的,因此是一个不定解的式子。

一旦设定m,则一个居民一天工作八小时就可以获取8m的货币工资,他就会考虑如何用8m货币安排最低的生活保障,这时,平均的生活资料需求量水平和这个货币量之间的关系,就决定了生活资料的价格水平。

例如,当时一个人每天需要0.5kg食物,则0.5kg粮食的最高售价就是8m元,或说粮价是16m元/kg。再高,就养不活一个劳动力了,整体上生产活动就无以为继了。同样,如果煤的价格也可以根据从采挖到运输、销售各个环节的劳动力用量来得到其最高价格水平。而随后的价格波动完全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发展水平。

这就是说,价格的原始决定是人为的,随后的发展变化也是在此基础上由供求速度变化决定的。

现实的经济就是,厂商雇佣居民劳动生产足够全体人口生活的商品,然后给商品人为地定下一个价格,这个价格就是居民劳动力的价格。比如,雇佣H小时的居民劳动,生产Q数量的商品,则Hm为居民得到的货币数量,居民用此数量货币购买Q数量的商品,则商品的价格就是Hm/Q,然后按照以此价格吸纳的劳动力价值从货币当局得到自己梦寐以求的货币。

货币政策的原则究竟应该是恒定价格水平还是恒定本位商品的价值?

在宏观上,供求总是平衡的,除非厂商是非理性的,不顾库存信号盲无目标地生产。实际上,如果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是以所有商品的价格均衡为目标,则必然要穷于应付。因此,货币当局只能选定最基本的商品比如粮食、能源为目标,这实际上又回到了本位商品制上面了。如果粮食和能源的生产是完全自由化、市场化的,那么货币当局就要能够准确获取生产的信息,以便使得货币量和这些基础商品的数量对应。

而如果是以恒定本位商品的价值为原则发行货币,则只要选用数量恒稳的本位商品就可以确定发行量,比如国土疆域、居民寿命(时间)、严格控制的粮食储备等等。这时候,物价会根据需求自行调整并引导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那种认为货币当局没有必要存在的观点是完全不可取的,因为货币发行之初的人为定价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否则,就不会出现统一的货币了。最终的货币上面会印制着各种价值单位,只是一个以无数种商品为计量标准的欠条,如张三欠李四一斗小麦、王五欠麻六一头牛等等,这种欠条在债务结清时就会变成废纸,而不能成为货币。

货币当局就代表一种稳定的信用,而私人机构是很难形成这种信用的。一旦私人机构形成了全民共识的信用,它也就演变成为了实质性的货币当局。就像封建的货币当局其实就是皇族私人一样。当今的货币当局是演进形成的,而不是一下子造就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各个诸侯竞相造币而使得货币成色大打折扣的现象。

一个有秩序的社会就是一个法制社会,而货币当局就是经济领域里的最高执法结构,没有这个执法机构,经济秩序必然陷于混乱。即便是货币作为纯粹的信用符号,我们也需要在交换时相互确认对方的信用,如果所有这种确认信用的行为都由交换者自己进行,总的社会成本将会大大增加,因此,货币当局就起着信用管理的作用,从整体上降低社会成本。

取消货币当局试行货币私营化的建议,其实就是经济领域里的无政府主义思潮。

有人预期,未来的“世元”在很大程度上会以地球陆地面积抑或地球总表面积作为定价的本位商品。而另一个可能性是以居民数量为依据,即承认每一个居民的生命具有固定的、平等的价值,体现价值概念的根本意义。

如果发行数量恒定的“世元”面世,按照前面的:S1+S2=M,则不再有以货币量衡量的经济增长问题存在,相反,“通缩率”将会成为一个值得追求的经济指标。因为通缩的实质是单位货币的购买力的增强,即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了,原有的收入可以换取更多的消费品,也就是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了。此时,通缩率的同义词“物价下降幅度”将会是政府值得炫耀的业绩指标。这时,经济指标和居民生活水平脱节甚至相反的问题也就不再存在了。

实际上,由于根本的价值意义是人的生命,而人口数量短时期内是一个稳定的变量,因此,随着生产发展生产越来越多的商品的话,单位商品对应的生命时间(命价——单位商品值几条命)是越来越小,也就是说,总体上单位商品本质上的价值量是在下降,即通缩。也就是说生产力提高意味着单位生命时间可以生产并消费的商品越来越多,即实际收入水平增加。亦即就价值流来衡量的话,经济的发展应该表现为总体商品价格递减之势,而非价格的稳定,更非通涨。假如追求商品总价值的上升,说明脱离了人本思想,把自身的生命看得越来越淡了,这是不符合人类社会价值观的发展趋势的。

炫耀通缩,实际上就是炫耀生命价值的提升。

从价值的本质意义来看和以本位商品为依据发行货币来看,都导出固定的结论:通缩。也就是说,不以本位商品为依据定量发行货币,实际上违背了人类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货币变成一个纯粹的价值计量单位,而流通便利性主要依靠货币的辅币结构控制,而随着货币的化,辅币结构问题也会逐渐消失。一座房屋的交易结果是,买主信用帐户上的数字变小了,卖主电子帐户上的数字增加相应的一笔,而随着这种数字转移房屋的所有权由卖主转移到买主。仅此而已。

这时,人们或许会因为这种看不见的电子交易而对拜物教式的货币积累感到空虚和迷茫。其实,就像现在对于许多富起来的人一样,财富已经变成了存折上的数字游戏。这将极大地挑战人们的财富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念。

要不要完全电子化、信用化的货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宗教存在的价值在于它有效地缓解了人们对于生命注定要消亡的恐惧,同样,货币拜物教填充了人们满足实际需要之外空虚的精神需求。造出一个货币拜物教来,使得多少世代的人们沉迷其中,“充实”地打发掉自己的生命时光,这就如同庞大的政府机构同时也是一个就业渠道一样,并非没有其好的一面。对于各种宗教来说,神、佛或上帝原本存在于人的心中,仅仅是一种信仰,但人们需要使其形式化表面化,因此要造出神灵的雕像和建立供奉雕像的庙堂。不断地增发无法收回的货币,也是满足货币拜物教的需要的惟一手段。

因此,只要对货币拜物教存在的合理性不予完全的否认,则对“炫耀通缩的”的企盼还只能说是“遥望”。不存在为明天的消费而节欲的逻辑。因为明日复明日,明日无穷多,永无消费的理由存在。如果这个世界上仅有守财奴一种人,则节欲就是生活准则,世界很快就会进入维系基本需求的最低消费即完全的通缩时代。

如果世界上都是及时行乐者,而且“乐”只能从交换中获取,则注定就是膨胀性的,大家都为消费而消费,在世上匆匆而过,一个加工消耗资源的有机机器而已。

就在于,这个世界既不是守财奴的世界也不单纯是及时行乐者的世界,而是两种人组成的世界。当守财奴占据上风的时候,把货币看得很重,其它物品看得很轻,需求速度下降,推动物价下降,经济就进入通缩时代;相反,当及时行乐者占据上风的时候,需求速度上升,价格具有上行趋势,经济就进入通胀时代。(《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张建平,经济出版社,P141)

“难能可贵”和值得庆幸的是两种不同的人居然是互补的。守财奴为了把货币当局不断增发的货币敛聚起来,就要不断的投资,而投资就是给他人发工资,而他人如果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就会及时把收入(货币配发连同工资收入)花费出去,一并返还厂商。经济的流通恰好可以满足两种人的同时存在——行乐者和守财者一起创造财富,财富归行乐者享用,而被享用的财富被货币当局及时用统一的符号记录在叫做货币的纸上,满足守财奴们的收藏爱好。

两种人可以共生的条件之一就是货币当局要及时把行乐者消耗的财富记录在案转交给守财者。

那么,你是愿意做一个清心寡欲的守财奴还是做一个消费资源的有机机器?

前天看到一则新闻,英国86岁光棍老汉比尔阿勒斯布鲁克一辈子吝啬,终生住在一幢破败不堪的小屋中,每天只吃一碗麦片粥和一个烂苹果。但日前比尔因意外火灾遇难后,人们竟在他家中发现了近200万英镑股票!成为当代的守财奴代表。早在2003年就有一位叫做约瑟夫利克的英国“守财奴”住在破烂的屋子、只穿二手衣服,甚至到邻居家看电视以节省电费。但是约瑟夫利克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守财奴,去世时他把生平攒下的110万英镑悉数捐给“导盲犬协会”。

当然,大家也一定对富豪的奢侈和靡费司空见惯了,无须再一一举例。

通过论述,我们证明了两个相互矛盾的必要条件:必须不断地增发货币和保持货币量的稳定性。怎么解释这两个必要性之间的矛盾呢?如果货币和本位商品挂钩,货币量问题消失,货币当局的任务仅仅是保证货币损耗的及时补充,经济体内的货币总量不再变化。

理性人的行为原则是“趋利避害”,但是,价值主观论则说,这是不可证明的,各人所趋之利和所避之害都不尽相同。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地说,理性人都是要用最小的付出获取最大的享受。但是,问题依然没有消失,即不同价值观的人对“享受”的理解是不同的。守财奴以聚财为乐,把货币看作是最终目标;而败家子则视金钱为粪土,仅仅将之当作一个工具。一个是手持一大堆欠条,乐于作为一个债权人;一个是要尽快找到债主把欠条清掉。

劳动价值论是以劳动时间价值,本质上是以人的生命作为价值本位的。如果守财奴和败家子都是以生命为最高价值标准的话,则相对于稳定的、差异不大的生命时间来说,守财奴用固定的生命换回的货币数量越来越大,也就是说命越来越值钱,而钱越来越不值命了。而败家子在生命期间得到的非货币商品越来越多,即命越来越值物,而物越来越不值命了。总归来说,如果各自向着各自的目标运动的话,结果都表现为生命价值的提高。

你瞧,守财奴和败家子殊途同归,最终冥冥之中都是在追求生命价值的最大化,而追求得到的结果是自古到今,守财奴和败家子的寿命没有什么差异,是不是像《石头记》所说的“终究一个土馒头”。就像那个守财奴的英国老人也活到了八十多岁一样。也就是说,行为并没有达到动机目标。由此,对经济行为的倒向一个无解的命题:生命的意义。

反过来说,如果逐步认识到生命价值的提高,说明生命的意义得以体现,而结果应该是生命之外的东西的贬值。换句话说,生命货币的通缩应该是守财奴和败家子共同追求的一个结果。但是,货币和非货币的价值之比如何变化其实是不确定的,要看上守财奴多还是败家子多了。败家子乐于用钱买物,物重币轻,通货膨胀;守财奴乐于卖物存钱,物轻币重,通货紧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