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水产养殖发展现状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时间:2024-03-25 手机浏览

水产养殖发展现状范文1篇1

关键词养猪业;存在问题;发展对策;安徽肥东

畜牧业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首选产业和有效途径。在畜牧业中生猪产业所占比重大、优势明显、潜力巨大,是绝大多数农民家庭肉食品自给和增加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为了全面掌握肥东县养猪业的发展状况,笔者深入村镇广泛开展调查,在了解掌握肥东县养猪业现状、特点、优势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发展养猪业的对策措施。

1肥东县养猪业存在的问题

1.1养猪成本与养猪效益非正比增加的矛盾

从2009年养猪效益看,虽然养猪效益较往年有所提高,每头生猪出栏纯收入(除劳动力)达300~400元,在纯收入提高的背后却是养猪成本迅速上涨:一是仔猪、饲料成本的增加。仔猪价格不断攀升,猪饲料价格不断上涨;每出栏1头生猪,饲料成本增加40~50元,仔猪成本增加200~250元[1]。二是劳动力、水电费用增加。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较大,外出打工者增多,在家养猪不如外出打工挣钱多,从事生猪养殖既脏又累,还要承担疫病和市场风险,导致散养的农户减少[2]。加之水电、运输、劳动力等饲养成本居高不下,使得生猪养殖效益的增长空间受到压缩,在“养猪一头不如打工一周”的效益比较下,不少青壮年农民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在家从事养殖业。

1.2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大与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的矛盾

与其他产业相比,养猪业属“三高一低”产业,即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低回报。目前,生猪养殖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长期生产看,生猪产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养殖户经不起市场低潮冲击;传统的生猪养殖缺乏组织动作,组织化程序低,无法将分散的养殖户组织起来形成养殖合力,难以预测和适应市场的变化,无法承受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只能被动应付,使养殖者失去养殖的积极性。

1.3疫病形势严峻与防控难度大的矛盾

传统分散饲养中公共卫生防疫建设存在部分空档,加上动物防疫可追溯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动物疫病严重威胁着养猪业的发展。一些常规疫病在一些规模饲养户和防疫空白村时有发生,造成一定经济损失[3,4]。2007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一些规模养殖户和新进猪群中发生,疾病多数引起全县猪大批死亡,对养猪业的危害性极大。同时多数养猪户对猪的防疫保健意识不强,重饲养轻防疫、重治疗轻保健,没有按要求和需要建立免疫程序,对新的病种没有足够重视,不采取免疫措施,一旦发病损失较大,将影响养殖户增养补栏的积极性。

1.4生猪良种体系建设与现代化要求的矛盾

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肥东县母猪饲养量总体较少,大多数养殖户母猪饲养水平低下,农户自繁自养能力不强。从外省调入的仔猪抗病能力较弱、疫病风险较高、损失较大,导致仔猪购买成本增加。由于资金投入少,品种改良规模小、范围窄,加之生猪生产以农村散养为主,没有形成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和科学的饲养管理体系,使良种良养普及率低。

1.5投入不足与畜牧业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

养猪业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圈舍、良种、饲料、防疫等都需要一定的投资。据预算,一个千头猪场仅固定资产投入就需要60多万元,同时商品猪从出生到出栏上市约6~8个月内需花费1100~1200元,资金周转周期长,需要流动资金大。由于规模养殖土地大部分为租来的闲置土地,养殖场不能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导致很多规模养殖户多年来处在低水平运行状态。而养猪除省级有一定项目投资外,县乡级对养猪业建设项目的配套投入较少,信贷投入、民间资本以及外资投入也不足。另外,加工龙头和市场建设滞后,除围绕县城供应的定点屠宰厂外,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制约着养猪业产业化进程。做大做强生猪业,要社会资金及金融资金进入,需要各级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良种推广、动物防疫、养殖户贷款政策性贴息等方面加大投资。

2肥东县养猪业发展对策

通过对肥东县养猪业的调研,认识到肥东县养猪业资源较丰富,市场容量较大,技术较成熟,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重新审视养猪业的现状、外部条件和发展前景,不得不认识到:养猪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应确立发展生猪产业、做大做强生猪产业的科学定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工业理念和产业化思路来谋划、推进生猪产业的发展;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产业提质增效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突出良种繁育、疫病防治、标准化养猪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实施养猪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经营,推进养猪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全县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1切实加强对生猪生产的组织领导

把生猪生产纳入各级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立足肥东县实情,统一思想,上下一致,齐抓共管,针对肥东县的资源优势和生产潜力,对畜牧业内部结构进行比较客观的调整。按照“以农养猪、养猪促农”的要求,稳定千家万户养殖,重点发展适度规模养殖。采取个人、集体、国家有机结合的办法大力发展养猪业,选择养猪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发展养猪小区、家庭规模养殖场等适度规模养殖,开展仔猪繁育和商品猪生产基地建设。

2.2完善良种繁育体系

将猪的品种改良作为提高养猪生产能力的一个突破口,从行政到业务给予高度重视,按照《畜牧法》及畜种区域规划,加大对引进和出售种猪的管理,实行良种鉴定、登记制度,坚决取缔劣杂公猪,加快瘦肉型猪改良推广步伐,促使猪种品质优化。按照养猪生产“三化”繁育体系的要求,加大新品系的培育和优良猪种引进;鼓励农户饲养二元生产母猪,大力推广猪的人工授精和三元杂交优质肉猪生产技术;建立稳定的区域性母猪饲养基地,提高高繁优良母猪比例,增加仔猪来源。

2.3转变养殖方式,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

饲养方式落后是养猪产业发展缓慢、效益不高的一个关键性制约因素,加快发展养猪业,必须大力转变传统的养殖方式,将现代化养殖作为今后生猪养殖的关键措施来抓,将综合配套技术应用于养猪,突出良种应用,配合饲料、疫病防治、科学饲养流程与生态养殖、沼气池建设利用等技术的应用。在今后工作中因势利导,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扶持,加快示范村、养殖小区建设和扶持大户规模养殖,加快推进标准化养殖,在一些条件成熟,生产有一定规模和实行标准化养猪的地区,开展无公害、有机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全面推进标准化养殖,便于统一优良品种和科学饲养防病技术。

2.4加强养猪技术培训,提高科技含量

畜牧业现代化需要养殖户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只有掌握了系统理论知识的人才能切实做好动物防疫工作,才能生产出无公害的畜禽产品。在今后工作中结合生产实际,以人为本,下大力气开展不同层次的科学养猪技术培训。全面认真实施千家万户科技入户工程,做好畜牧科技普及型培训工作。针对规模养猪户(场),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技术难点,建立健全长效培训机制,实行注册登记长期跟踪培训,深化培训内容,从普及型培训转向专业型培训。同时鼓励饲料兽药厂家和经销商结合产品推广开展科学养猪技术培训。要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努力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理论与实践操作的能力。要加大对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密切关注国内外畜牧兽医科学技术发展动态,及时推广人工授精、生态养殖、标准化养殖等技术,全面提高养猪业的科技含量。

2.5加强防疫保健,确保养猪业健康发展

针对现阶段猪病十分复杂的现状,切实加强生猪防疫保健:一是积极争取资金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和防疫冷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免疫、检疫和疫病监测,突出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等重大疫病的防控,落实强制免疫,强化内防外堵,确保不发生大的疫情。二是积极引导和指导养猪大户强化猪的防疫保健意识,把防治疫病资金用在防疫保健上,并制定切合本场本户生产实际的免疫程序,做到计划免疫,对一些新的病种有免疫防治。三是畜牧部门要根据养猪生产实际,强化疫病的监测工作,对近年来疫病监测中发现的新病种及时制定防控方案,开展早期预防免疫。四是将发展暖棚养猪与沼气池建设、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等工作结合起来,强化对粪水及其他污物的再利用,防止粪水污染环境。在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一批利用养殖场粪污生产沼气和有机肥项目。

2.6切实增加投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发挥养殖户、加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的同时,政府必须在基础设施建设、良种推广、动物防疫、政策性贴息补助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对优质种源生产场应给予相应的财政补助,农村认真落实母猪补贴和保险,对种公猪引进也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性补贴,以保障生猪生产的基础。二是建立生猪产业扶持和稳定发展基金,对因产业发展波动而受损的规模养殖给予政策性扶持补助,稳定肉猪市场供应。三是加大科技推广,重点解决生猪养殖中的技术问题,如优良杂交组合筛选、提高母猪生产力、重大疫病监测防治等,帮助养猪者提高生产能力,节约生产成本,节支增效。四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安徽省有关生猪产业扶持政策,搞好项目筛选、养殖小区的验收完善和省级龙头企业的上报工作,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扶持。争取县财政资金支持,扶持生猪产业发展。

2.7积极推进生猪产业化进程

一是畜牧部门积极为公司、协会、合作社、农民牵线搭桥,使其形成发展合力,有效解决肥东县生猪生产中农户单打独斗、品种和产品规格多、饲养小规模与大市场难于衔接的问题。积极引导养殖户成立生猪产、销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形成合力,使养猪做到规模化、标准化。鼓励专业合作组织和大型猪场投资建设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发展订单生产,形成“公司+合作社+养殖户”和“龙头企业+养殖小区+养殖户”的经营模式,增强养殖户扩大规模养殖的信心。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争取在良种、饲料、加工等方面引进资金、技术、厂商,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积极扶持协会及经济合作组织和畜产品经纪人及营销队伍,建立健全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畜牧业市场化进程。四是健全和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建立专业交易市场,开通绿色通道,鼓励和支持生猪专业定点收购及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加强预警体系建设,科学预测市场和消费需求走势,正确引导生产和经营决策。

3参考文献

[1]祁跟兄,胡永杰.青海省民和县养猪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养殖与饲料,2008(6):108-109.

[2]陈开升.诸暨市养猪业生产现状和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中国畜禽种业,2007(10):62-63.

水产养殖发展现状范文篇2

一、我县渔业产业发展的现状、潜力及对发展定位的认识

(一)渔业产业的发展现状。

“十三五”以来,县渔业主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渔业和农村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开展渔业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克服各种困难,务实开展渔业产业开发工作,引进鲶鱼、螃蟹、匙吻鲟、鮰鱼等名优品种进行试验推广,培育发展集垂钓、娱乐、餐饮于一体的休闲渔业。纵观吴起渔业历史,实现了我县渔业产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的根本转变,为我县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特色优势产业,并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据调查,目前全县现有养鱼水域面积约10000亩,开展养殖水面达9000亩以上。近年来,又成立了6家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2家水产养殖公司,年投放大规格鱼种5000公斤,鱼苗300万尾,预计年末水产品总产量可达到480吨。通过逐年发展,我县渔业水域面积居全市之首,已成为渔业发展重点县。2014年,我县生产的鲤鱼、鲫鱼、鲢鱼、草鱼等四个品种已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水产品产地、产品认证,2016年我县又被农业部全国水产总站认定为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示范站。同时,对水域环境保护也有了进一步认识,创建了简易化验室,购置了便携式水质检测设备,开展了养殖水域水质监测和保护工作。我县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有充足的饵料生物和多品种的野生鱼类及野生水鸟,使这些物种得以在我县生存繁衍。通过各级党政组织大力宣传,提高了区域内居民的环境优化意识,为全县生态保护和渔业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我县发展渔业产业的优势及发展潜力。

虽然渔业在大农业中所占比例还不是很大,但从渔业产业发展的潜力和发展前景来看,我县发展渔业产业具有很多特色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一是水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发展生态渔业养殖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我县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大量建造淤地坝,这对发展渔业创造了丰富的水资源优势,为在我县发展特色生态养殖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2014年县水产站引进匙吻鲟、螃蟹等等名优鱼类在边墙渠水库试验养殖成功,随后在吴仓堡计岔水库试验鲶鱼、鮰鱼养殖,同样获得成功。目前淤地坝生态养殖模式在我县大力推广,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减少了外源性疫病感染的风险,为进一步发展生态养殖模式奠定了良好基础。从发展前景看,随着养殖技术逐步完善,发展集生产、观光、餐饮、休闲避暑等为一体的乡村“渔家乐”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二是常规养鱼水资源充足,养殖技术及经营模式取得成功示范。我县南部的洛河流域气候温和湿润、植被良好、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特别适宜于多种淡水鱼类生存繁衍,发展水产养殖及休闲观光渔业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区位优势非常明显。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向好,北部的周、长水库虽然气候干燥但养殖面积较大,发展生态渔业和集约化网箱养殖同样潜力巨大,既可调整产业结构又可改善生态环境,同时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人们休闲养生意识不断提高,县城附近可建设垂钓鱼塘,以满足人们休闲娱乐需求,比如,金佛坪村、马湾村已建成的垂钓鱼塘效果显著,收入可观,极大地拓展了我县渔业产业发展空间和养殖收益。据四海养殖专业合作社代表程占雄介绍,如果加上休闲垂钓型渔家乐的经营收益,自己经营的水库年纯收益在10万元以上,为我县发展渔业产业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三)对全县渔业产业发展定位的认识。

根据对我县渔业产业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发展潜力的综合评估,在“十三五”期间,发展以渔为依托的集鱼类养殖、休闲垂钓、餐饮娱乐、旅游度假为一体的新型“渔家乐”已成为一个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因此,要站在充分发挥我县独特的水资源优势及区位优势、保护退耕还林成果、创新发展特色渔业、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进旅游富县战略实施、优化最佳宜居环境、加快转型跨越发展,站在“绿色创新、开放共享、安全健康”新品牌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我县发展休闲渔业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创新突破口的战略定位,抢抓机遇、科学布点、统筹规划、强基固本、创新发展,把加快渔业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各具特色的渔家乐、辟暑山庄、休闲垂钓与创新我县新的观光景点有机结合起来,放在与发展蔬菜、畜牧产业同等重要的位置统筹规划、全面推进。

三、渔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宣传、引导及推介力度不够,对外窗口较少,渔业及渔家乐作为新兴特色产业还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2、扶持政策和投资资金较少,支撑渔业发展的项目少,财政资金对渔业的倾斜力度不够。经营者对养鱼及经营渔家乐的基础设施投入明显不足,致使养鱼的效益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

3、对渔业养殖及产业经营的技能培训还未跟上,相关的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4、资源利用率不高,前景好,潜力大,但开发力度不大,整体发展规划滞后。

四、对加快渔业产业发展的建议

1、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渔业在我县跨越式科学发展中的重大战略意义,明确发展优势、发展潜力、发展定位,把创新发展新兴渔业纳入特色优势产业,统筹规划、科学布点、加快发展。

2、尽快制定科学的渔业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引导及对外宣传推介力度,着力打造“绿色创新、开放共享、安全健康”这一吴起新名片、新品牌。

3、切实加大对发展生态养殖、休闲观光渔家乐的政策扶持及资金投入力度。建议建立财政支持渔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积极推介相关招商引资项目,拓宽项目申报渠道,加强与发展渔业相关的电力、道路、渠系等基础设施建设。动员和鼓励能人、大户投资渔业的规模养殖和生态休闲观光渔家乐,加强渔业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全社会重视和支持新兴渔业、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

水产养殖发展现状范文1篇3

关键词:水库养鱼;现状;经济收入;前景展望

中图分类号:S964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水产养殖业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做为菜篮子工程的举措之一,为国民经济建设发展和丰富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伴随着这一行业的迅猛发展,污染、水塘老化、灾难性鱼病接踵而至,使人们对水产业养殖模式提出质疑。本文对水库养鱼过程中如何趋利避害,如何充分利用水体资源,提高水库综合效益,合理规划振兴水利经济进行逐一分析。

一、当前我国渔业发展现状

1、水库渔业产量迅猛增加。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素质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走上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水产品需求,扩大了水产品出口,而且为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了渔民的收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水库渔业养殖技术不断创新,品种趋于多样化。新的养殖技术和新的养殖品种不断推出,养殖领域进一步拓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工厂化养殖、生态健康养殖模式迅速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发展势头迅猛,养殖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逐步提高。

3、水产品贸易持续增长,远洋渔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我国水产品国际贸易得到迅速的发展,优势水产品的出口市场已基本形成,除日本、韩国、香港等传统出口市场外,对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也有较大的增长;形成以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的国际市场格局。远洋渔业特别是大洋性公海渔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入渔船数和企业效益不断提高,管理更加规范。

4、水库渔业发展出现危机。如:我国水库中天然饵料有60-80%未被利用,水库有近30万公顷的可养水面未进行开发利用。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需不断加大。政府将严格控制捕捞强度,对捕捞渔船进行大规模压减。这对渔业资源的养殖养护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各地加大了对电、炸、鱼等非法作业万式的查处力度,加大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力度、在此基础上,各地还积极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和人工鱼礁建设;对养护渔业资源、改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二、发展水库养鱼的意义

(一)水库养鱼是节地、节能、低成本、高效益的生态渔业。无需耗费水资源和其它能源,高综合利用,减少了挖地养鱼,并解决了一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水库渔业成为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二)水库养鱼高产带动灌区农作物高产。大量投饵、施肥增加了水库营养盐和有机物质的积累,远远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可使灌溉型水库营养增加,提高营养类型,改善水稻的质量,获得了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水库渔业还保证了我国粮食的安全,减少了挖地养鱼,节省了用于鱼饲料的粮食,同时保证了人口食物的质量安全。

(三)对鱼类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危害天然鱼类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一方面网箱养殖增加了鱼病发生的几率,尤其是爆发性鱼病有可能使养殖水域内天然鱼类资源遭受危害甚至灭绝,另一方面,通过基因工程培育的鱼类逃出后与天然鱼类进行繁殖将引起天然种群的种质退化,而外来物种逃出后可能对水域中土著鱼类种群的生存构成威胁。

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如过度的网箱、拦网养殖等渔业活动影响水库供水、航运等主体功能的有效发挥,防止水环境的污染。

三、水库养鱼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分析我国的资源现状,进一步发展水产养殖业生产仍具有相当大的潜力。发展我国的水产养殖业,无论从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是从资源的潜力来讲都具有较好的条件。但仍然有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科学规划水产养殖,既要保护水体生态环境,又要实现水库渔业可持续发展,还要维护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根据水库库形、生物组成、营养化程度决定生产模式和生产规模,争取利用发展水库渔业经济减轻、改善单位亏损。

(二)在协调水库主体功能的前提下,按水库的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水资源敏感性、代表性对水库进行分级开发与管理。并建立水库生态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库渔业活动进行实时监测与生态风险评估,及时提出防范措施。

(三)积极开发设施养殖技术,发展高效养殖业。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加强优良品种开发。我国的工厂化养鱼始于工厂化育苗,大多数海、淡水的鱼、虾、贝、藻的苗种基本上实现了工厂化生产。淡水工厂化养殖成鱼也有一定发展,养殖水平不断提高,一般单产在50kg/m2以上。海水网箱养鱼近十几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海水鱼类养殖的主要生产方式,但主要是抗风浪能力较差的小型网箱,集中在风浪小、水流缓的水域进行养殖,导致养殖密度过高,水质环境恶化,病害频发。

今后要积极开发可控制程度高的集约化、高密度养鱼技术,重点研究海、淡水工厂化养殖技术,解决相关的养殖工艺、水质控制和净化处理、增温、自动控制等工艺及设备;开发10m等深线以外离岸海水养殖技术以及高密度养殖海区环境改造和水质改善技术,开发相关的养殖工程设施和自动控制技术,增加对养殖条件的人工控制能力。

(四)实施水库渔业资源保护,划定禁渔期、渔具渔法及捕捞强度,保持经济鱼类及非经济鱼类资源的永续利用;根据不同渔业类型取得不同渔业许可,以养殖为主的水面办理养殖许可证,作为合法权益的保证,以捕捞自然鱼为主的水面办理捕捞许可证,作为生产许可,捕捞限额由水利渔业管理部门根据各水域的资源状况逐年下达。

(五)在水库生态环境可持续前提下,针对各类型水库的生态特点制定科学的渔业规划,规范渔业增养殖方式与规模,合理开发渔业资源,强化对水产养殖的管理、技术服务与指导,促进水库渔业健康稳定与持续发展。

(六)完善承包经营体制。养殖水面承包经营实行招标投标。最好实行风险抵押承包、买断经营权,这都是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创新和完善,经营风险由牵头人和职工承担,既可以增强经营者的责任心,又能够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实行招标投标制度,操作上透明、客观,水库可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益,杜绝腐败和。

(七)实施科学管理,明确水利渔业的管理主体,明确划分水库水面的渔业类型。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对水库渔业资源进行规范化管理,保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到位并培养专业人才队伍。水库是一个复杂的多功能体,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体系,水库渔业仍然是一门新的科学,从理论和实践上都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

结语

水库渔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只要坚持持续发展的方式开发利用水域资源和水生生物资源,依靠科学技术,尊重客观规律,保护生态平衡,有效而合理地开发利用水域和渔业资源,走无公害、绿色、有机鱼产品生产之路,水产养殖业必定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谷雪芬;张欣;万紫锦;王文福.发展水库渔业,促进生态养殖[J].河北渔业,2008,10.

[2]鲍广栋;王文阁;刘战军;林治宝.水库渔业必须坚持生态养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J].水利渔业,2004,1.

水产养殖发展现状范文

论文摘要分析淮北地区渔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充分挖掘淮北地区渔业的发展潜力,给养殖户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1发展现状

1.1发展态势良好

近几年,水产养殖规模迅速发展,精养程度逐步提高,名优比重逐步加大,渔业产值大幅度上升,渔业比较效益明显,产业素质有所提升。

1.2结构调整加快

一是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出现热潮,出现了一大批市场畅销、品种优良、特色鲜明的水产品种,由原来传统的“四大家鱼”发展到鳖、黄鳝、河蟹、鳜鱼、银鱼、黄颡鱼、泥鳅等十几种名优品种。二是养殖模式多种多样,基本上实现了由单一养殖模式向综合高效生态模式调整,目前的养殖主要有渔牧综合配套养殖、网箱养殖、稻田养殖、庭院养殖、链式养殖等模式,基本上实现单调的水产养殖业与其他产业嫁接。

1.3农民养殖积极性高

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一是资金投入大。一些养殖大户抓住塌陷区综合治理的机遇,争取项目贷款,申请小额信贷和自筹资金投资渔业项目。二是创业意识强。许多渔民看准了水产品市场稳定、增收快的行业特点,奋力创业,表现了强烈的创业精神。三是养殖方法新。变传统的、单一的成鱼养殖向两头延伸,拉长了产业链条,形成了繁育、养殖、销售一条龙生产的格局,创新养殖模式,水库网箱养殖、稻田养殖、河沟流水养殖等模式新、生态好、效益高。

1.4发展潜力巨大

淮北地区尽管水域面积较小,但水质清新,无污染,ph值适中,饵料生物丰富,较适宜渔业及其他水生物生产。

2存在问题

2.1水域滩涂规划质量不高,落实有偏差

该区水域结构零散,工作量大,渔业部门人手不足,经费短缺,规划相对草率。勉强规划后,由于是弱势产业,从上到下认识不够,实实在在的落实下去比较难。

2.2养殖品种老化,养殖方式没有根本转变

虽然进行了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出现了一批名优品种,但养殖品种还是以传统的鲤、鲫、草、鲢、鳙为主;且保持粗养状态,产量上不去,而这些鱼经济价值低,销售困难,难以产生经济效益。

2.3对优良品种养殖束手束脚,不成规模

很多养殖户对电视、报纸上渔业养殖典范仍持有怀疑态度,想干又怕失败,零星地养一点试着看,利益不太明显。

2.4病虫害体系建设不健全,服务滞后

病虫害防治机构、队伍不完整,测报手段、测报相关制度不完善,测报范围小,测报时间徒短,大大影响了测报准确性,影响了测报质量,误了有效防治时机。

3发展对策

3.1走特色发展之路

3.1.1抓特色品种。一要抓具有地方特色的土著品种,占领地方市场;二要抓人们普遍关注的优质品种,如河蟹、虾、鳜鱼、黄颡鱼、?鱼等,迎合消费者心理。

3.1.2抓特色规则。一要发展地方养殖特色,提高养殖积极性;二要发展连片精养带特色,形成网或链状养殖;三要发展渔业休闲观光特色,启动渔业游乐园。

3.1.3抓特色服务。一要通过办培训班、散发资料、解答问题等形式向渔民传授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二要为渔民提供市场需求、市场发展方向等信息。

3.2走品牌营造之路

当地政府要为自己的产品吆喝,营造平台,通过推介会、展销会、交流会等形式扩大知名度,为其正名、冠名。一个优质品种只有有了品牌,才有极大的影响力,才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才能在渔业发展的路子上越走越远,才能推出更多、更好的品牌水产品。

3.3走规模化养殖之路

各地首先要确立主导产品,抓重点,扩大养殖规模,使其形成气候。只有这样,才能把公司、基地、农户有机地串联起来,才能统一投资,统一开发,统一放养,才能对外产生影响力、对内便于管理,才能源源不断地向市场供货,才能壮大某种鱼类、某个品牌,提高其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3.4走健康养殖之路

国内外市场对水产品的质量安全越来越关注,要求越来越严格,因此注重优质水产品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无公害水产品、绿色水产品、有机水产品的发展。这就要求各地渔业部门、生产单位、养殖户要按照《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生产,严把水域内外环境关;加强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做好水生生物病虫害防疫检疫工作;开展对养殖生产、水产苗种、兽药使用、质量监督等重要方面的执法监督管理,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水产养殖发展现状范文篇5

【关键词】福建;水产养殖良种化现状发展前景

一研究现状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有着发展渔业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全省海岸线长达3324公里,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岛屿众多,河流纵横交错,水质良好,气候温和,发展海洋与渔业经济的条件非常优越。根据省海洋与渔业局统计的资料,2005年全省海洋经济增加值924亿元,占全省GDP的14.9%;水产品总产量已达602多万吨,渔业经济增加值517亿元,占全省GDP的7.86%;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福建省确立了2010年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主要经济新目标:海洋经济总产值4550.7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1900.2亿元;水产品总产量725万吨;水产品总产值1585亿元,渔业经济增加值822亿元。福建水产业被确定为本省国民经济“九五”期间至2010年着力培育和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

近几年,福建水产养殖业在良种培育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鳗鲡、大黄鱼、九孔鲍、罗非鱼、坛紫菜、对虾等是我省水产养殖中最重要并具有特色的种类,已经被农业部确定为我国六种最具优势出口水产品。除了鳗鲡外,其余种类人工繁殖都已经过关。1999年起在省科技厅和国家863计划资助下,福建省有关单位已经先后开始了对大黄鱼、日本对虾、坛紫菜和杂色鲍的遗传育种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中大黄鱼全雌育种研究已经突破了各项关键技术,初步建立起功能性雄鱼选育群和两个原系雌鱼选育群,并培育出一个生长较快、抗病力明显提高、外观性状良好的雌核发育二代群体。日本对虾抗病良种选育研究已经培育出了在抗病力和生长方面有明显提高的子三代。由国家863计划、福建省科技厅和厦门市科技局资助的坛紫菜细胞工程育种技术研究,已经培育出生长快、产量高、藻体薄、品质好的优良品系,在生产上得到养殖业者的高度赞扬和广泛应用;由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863计划资助的杂色鲍杂交与选择育种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2004年以引进的日本杂色鲍与台湾九孔鲍杂交,杂交组育苗成功率和成活率比台湾九孔鲍自交对照组大大提高,抗脱板病选育群繁育了子二代,其育苗成活率也比对照组明显提高。

虽然,福建省水产良种培育取得一些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主要养殖品种退化、养殖技术含量不高、病害频繁发生和产业效益较低等严重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在预防病害和保护环境的同时,加速实现水产养殖的良种化,尤其是水产养殖动物优质高效抗逆的良种培育。

我省现有的水产养殖产业结构简单,在同一海区往往是一、两个种类长期占主导地位,一方面难以满足市场对产品多样化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种类的更替而不利于养殖环境的优化。长期在同一海区进行单一种类的养殖,使养殖对象容易受到病原生物的侵染,并诱发流行性疾病,造成大规模死亡,致使产业处于剧烈的波动之中。迄今为止,我省水产养殖生物用于繁育的绝大部分亲本还是天然野生型。一方面这些种质生产性状的稳定性差,但另一方面,在生长速度、抗病能力以及产量等诸多经济性状方面遗传改良的潜力很大。

因此,开发新的适于我省不同海区养殖的名特优良品种的养殖技术,特别是突破种苗培育技术迫在眉睫。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并结合有效的传统技术,开展优质高产抗逆养殖良种的培育,将对我省海洋生物资源的合理、有序、高效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重要保证。一个好的新种类的种苗开发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我省近几十年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每次大的飞跃也都是与新的种质资源进入产业和种苗培育技术的突破密切相关。藻、贝、虾三次养殖浪潮的兴起,无一不与种苗人工繁育的解决相关。

二发展前景

多年的养殖实践证明,使用优良的养殖品种,可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大幅度地提高养殖的产出,并减少风险和提高养殖的生态效益。因此,水产生物品种改良的研究深受各国的重视,纷纷对主要经济种类遗传改良开展研究,已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供养殖利用。例如,前苏联培育出罗普莎鲤等优良品种;日本对几乎所有人工繁殖获得成功的养殖对象都进行育种研究;美国长期选育虹鳟,培育出了凡纳滨白对虾无特异病原品系;挪威培育出生长快、品质优良的三文鱼,其产品畅销全世界。水产生物的性别控制也是水生生物育种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日本已培育出全雌牙鲆、樱鳟、大鳞大麻哈鱼等近10种全雌鱼,美国培育出全雌草鱼投放到天然水域以控制其繁殖。近年来发达国家纷纷对重要的水产生物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的基础研究,日本对虹鳟抗IPN病毒IHN病毒病、牙鲆淋巴瘤、大鳞大麻哈鱼入海洄游习性等性状分子标记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用所获标记进行辅助选择都取得成功。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对淡水养殖鱼类进行遗传改良研究,已经培育出单性罗非鱼、异育银鲫、建鲤、湘云鲤、湘云鲫、全雌鲤等一批优良品种应用于生产,大大提高了养殖经济效益;海水品种选育除了海带和条斑紫菜较早培育出几个品种外,海水养殖长期以来一直依赖对野生种的直接利用。近年来农业部和科技部都对水产育种表现出极大地重视,科技部在国家863计划资源与环境领域中,将海水养殖对象的遗传改良列为海水养殖种子工程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已经资助启动了中国对虾、牙鲆、大黄鱼、皱纹盘鲍、杂色炮、扇贝、海带、坛紫菜、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SPF、SPR品种培育)等部分种类的遗传改良技术研究。

针对当前制约我省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的“种子”问题,集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和传统技术的综合优势,科学合理地开发我国名特优良养殖种类的苗种繁育技术,对主要养殖对象进行遗传改良,实现养殖种类经济性状的定向改造,培育优质、高效、抗逆的水产养殖新品种(品系);研究开发水产养殖动植物种质库,建设相关的支撑技术,建立海洋生物核心种质库,筛选和克隆核心种质中的重要功能基因并予以有效利用。通过5~15年的努力,除了人工繁殖技术尚未过关或者由于某种原因难以进行人工育苗的种类外,实现所有主养种类都有不止一个人工选育的优良新品种或者品系,并建立良种场,用于继续选育和保持这些品系,实现主养种类的良种化养殖;通过继续开展坛紫菜、大黄鱼、日本对虾、罗非鱼、鳗鲡的遗传改良研究,培育出品质好、生长快和抗病力强的优良品种或品系,并分别建立良种场,进行良种的培育、维持和推广;开展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的良种选育和选配,提高杂交后代的生长速度和雄性化率;开展九孔鲍快速生长和抗病良种的培育研究,解决脱板病问题;开展真鲷、鲻鱼、香鱼、锯缘青蟹的遗传改良和良种化养殖。建立良种场,同时开展新出现养殖种类的遗传改良研究;建立主要养殖品种的良种繁育中心,使我省水产养殖优良、健康种苗的覆盖率达到80%以上。

综上所述,未来5-15年我省水产养殖良种培育的研发内容如下:

1、利用杂交育种、定向选育、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技术,对养殖生物进行遗传选育,主要针对大黄鱼、真鲷等鱼类,鲍鱼、扇贝、牡蛎等贝类,中国对虾等虾类,坛紫菜、江蓠等藻类选育养殖新品种(系);优良品种的规模化及健康养殖管理技术研究,包括建立良种养殖技术服务和监督体系,保证良种养殖效果;

2、育种的遗传学基础理论和育种新技术的研究,如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3、建立重要海水养殖鱼类配子和胚胎的低温保存技术及其种子库,发展实用化的海洋动物的种质细胞超低温保存技术,建立较系统的种质分子遗传性评价方法;

4.重要养殖鱼类、贝类、虾类生殖调控和胚胎发育、抗病和抗逆重要功能基因的筛选、克隆和应用;

水产养殖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刺参;发展;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6.4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1132119

1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北方的刺参养殖业发展异常迅猛,2008年仅山东半岛地区养殖面积已达3.4万hm2,产值突破110亿[1],2012年全国刺参产量达13万t,刺参产业总价值位居海水增养殖单一物种之首(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2)。刺参增养殖现已成为水产养殖业继海带、对虾、扇贝、海水鱼养殖之后兴起的又一新的支柱产业,其发展速度之快、经济效益之好是前所未有的。

2刺参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良种缺乏

我国目前用于增养殖的刺参苗种多为未经培育的野生种群后代,在良种方面也仅有“水院1号”[2]和“崆峒岛1号”[3],而且应用面积有限。良种缺乏仍然是刺参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瓶颈,经常出现刺参苗种生长缓慢、个体差异大、病害频发等多种危及产业健康发展的养殖问题。姜作真等(2014)[4]对烟台刺参产业的调查结果表明,烟台市附近海域养殖用刺参苗种存在近亲繁殖现象,种质退化日趋严重。随着刺参产业的迅猛发展,无节制捕捞导致我国沿海海域自然种参资源日趋萎缩,已经很难找到野生群体的存在,也为我国的良种培育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2.2环境恶化

随着人类活动日益加剧,刺参作为一种经过上亿年进化而来的低等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刺参特有的适应机制,如夏季高温期,刺参会进入“夏眠”状态,出现肠道退化、停止摄食与运动等现场,生长也会停止,甚至出现负增长。特别是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高温天气,再加上2008年以来浒苔等赤潮生物的大量爆发,对沿海水质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使刺参养殖产业发展举步维艰,2013年和2016年因夏季高温对刺参产业造成的影响就是最好的例证。

3关于刺参产业发展对策的分析

3.1培育优良品种

良种是刺参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据统计,病害和环境每年都会对刺参产业造成几十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开展抗逆品种培育迫在眉睫。为了稳定目的性状需要连续多世代积累和纯化,因此,刺参良种培育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在此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加大科技投入和攻关力度,支持具有实力的科研单位和龙头企业强强联合,针对特定目的性状进行联合攻关,力求突破。

3.2改善养殖环境

社会发展引起的地球大环境变化在近期很难得到改善,因此,改善养殖小环境以求产业发展是当前的工作内容。目前,刺参养殖模式很多,但粗放式养殖占大多数,一般缺乏合理的布局和放养密度,如围堰、池塘和浅海底播增殖,存在生长速度慢、成活率和产量低等问题。根据2013年和2016年池塘刺参养殖情况,出现刺参大面积死亡的主要原因和应对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因池塘底部大型藻类出现爆发式增长,在高温期出现藻类死亡导致底部溶氧较低,造成刺参缺氧死亡。因此,应加强早期藻类的清除工作,或通过肥水降低池塘水体透光度抑制藻类生长。

因持续高温天气导致池塘水温持续上升,达到刺参生理上限,造成热死亡。对此可架设遮阴网或加大换水量,降低池塘水温。

池塘底部礁体的构型和高度对夏季高温期刺参成活率影响很大,特别是在池塘底部缺氧的时候。选择的礁体最好具有材料质硬以利栖身,紧密接触池底以利上行,具有足够面积以供躲藏,保证一定高度可以避开底部恶化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成林,宋爱环,胡炜,等.山东省刺参养殖产业现状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渔业科学进展,2010(4):126-133.

[2]张黎黎,曹学彬,李君华,等.俄罗斯仿刺参与中国仿刺参杂交F-1幼参的早期生长比较[J].水产科学,2013(2):68-72.

水产养殖发展现状范文篇7

关键词畜牧业;发展现状;成效;问题;对策;陕西杨陵

中图分类号S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09-0264-02

1发展现状

近年来,杨陵区紧紧围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一核心目标,突出奶(肉)牛和生猪养殖“两大重点”,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园区承载、科技支撑“四轮驱动”,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推广科学模式、加大项目扶持、实施科技创新,强力推进现代畜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发展,现代畜牧业生产水平进一步提升。截至目前,全区共有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80家,畜禽总存栏27.45万头(羽),其中奶牛、肉牛存栏2.11万头;生猪存栏7.86万头;家禽存栏17.12万羽;奶牛、肉羊存栏3600头(只);肉类总产量为12521t;鸡蛋总产量为1890t;奶类总产量为23830t。

2成效

2.1标准化生产水平稳步提高

以规模化带动标准化,以标准化提升规模化。畜禽规模养殖场快速发展,建成各类规模养殖场80个,建成省、部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7个,建成区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0个。

2.2畜牧科技水平稳步提高

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技术在全区3个奶牛场开展,参与测定的奶牛达到2200头;全混合日粮搅拌(TMR)技术已在4家奶牛场使用;智能饲喂、电子管理、自动化喂料、环境控制等先进技术和设施设备正加快推广。

2.3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不断增强

认真落实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措施,连续多年无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发生。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扑杀、无害化处理、基层防疫工作、补助政策不断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初步形成。

2.4畜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2015年底,全区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2521、1890、23830t,分别较“十一五”末增长50.6%、11.3%、12.6%,为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

3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杨陵区在发展畜牧业上克服了诸多因素,实现了转方式、提水平、增效益,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中省惠农政策的强力支持、得益于杨陵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但同时也要看到,全区畜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3.1畜牧业发展水平较低

杨凌区畜牧业生产方式总体还比较落后,养殖规模偏小,还有近5成的生猪、近4成的牛奶来自分散养殖。畜牧业信息监测预警手段还不够完善,畜产品价格波动依然频繁。

3.2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

畜禽跨区调运不断增加,防范难度加大;基层设施薄弱,防疫经费不足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防控措施的落实和防控成效。

3.3环境污染严重

对畜禽的粪尿处理还缺乏相应的废物处理系统和环保措施,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或是直接露天堆放,造成对家畜和环境的污染,同时也造成了一些人畜疫病的发生。

3.4养殖人员知识水平普遍偏低

大部分散养户人员没技术且不愿背景离乡外出务工,被迫从事养殖业。一些养殖户依然把养殖当作家庭收入的一种补充形式,加之其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接受现代化的专业养殖技能比较困难,成为大规模发展养殖业的一大障碍。

4发展对策

4.1科学防控疾病

近年来,畜禽疫病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种类越来越多,且病因复杂化,致使防治难度加大。搞好畜禽疫病的防治,既需政府部门做好动物产品检疫、疫情监测、强制免疫等各项工作,还需养殖场(户)主动采取科学防污措施、预防疫病、科学养殖,从根本上杜绝疫病的传染和污染物传入[1]。

4.2延长产业链

随着市场供求关系转变、竞争加剧,分散的饲养和加工难以获得稳定的市场和原料。建立并完善畜牧产业链条,让产品销售、兽药饲料生产经营、产品加工、畜禽养殖等诸多相关环节融入到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当中去,可以实现整体应对市场、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2]。

4.3提高畜产品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收入的增加,人们对畜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各种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因此,确保安全、提高质量不仅是人们的消费需求,也是能否赢得效益、进入市场的关键所在,更是社会公德和遵守法律的必然之举[3]。

4.4充分利用当地科研优势

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手机、书刊等现代化服务手段,加强信息沟通,针对养殖户提出的各类养殖技术问题,分期分类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教授做专题授课;另外,区畜牧部门也可组织养殖人员开展异地交流活动,让他们了解并接受现代化养殖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做法,从而促进杨凌区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4]。

4.5预防养殖业污染

规模养殖比例的不断增加,有效保证了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也带来了排放物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5]。畜牧业污染已经成为全社会重要的污染源之一,因此治理养殖业污染不仅是环保问题,也是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措施。一是治理。无外乎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大类,包括烘利用化学物质与粪便中的有机物进行化学反应、生物发酵、生物氧化及粪污的日光自然干燥、干膨化处理、综合利用等措施[6]。二是减少排放。提高畜禽对饲料的利用率,研制环保型饲料,全面合理地进行营养调控,降低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

5参考文献

[1]林涛,胡唐雁,李志强,等.二道江区畜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10):16-17.

[2]周寅,顾祥国,范文颖.国家生态区建设过程中畜牧业的发展对策与思考[J].浙江畜牧兽医,2015,40(6):8-10.

[3]罗保华,孙志红,赵育国,等.呼伦贝尔市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6(2):6-7.

[4]吕腊梅,李保荣.新常态下泸西县畜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山东畜牧兽医,2016,37(2):40-41.

水产养殖发展现状范文篇8

关键词:淡水渔业;发展现状;生态渔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9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6-0183-1

我国地域辽阔,水资源丰富,拥有众多的水库、河道、湖泊等适合淡水渔业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所以我国一直在世界淡水养殖业和出口贸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近年来对水体污染的加剧和过度捕捞等问题,给我国的淡水渔业养殖带来了很多破坏和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在对渔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与总结的基础上,积极探讨世界淡水渔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并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增加淡水渔业发展投入等措施,促进我国淡水渔业发展的生态化、绿色化和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我国淡水渔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在2009年,我国的淡水鱼类养殖总产量达到1957万吨,占我国鱼类总产量的65%以上,2010年我国水产养殖的总量为3800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72%以上,其中出口量为333.88万吨,金额达到了128.28亿美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品贸易国。在淡水渔业的养殖方面,2010年我国淡水养殖的总产量为2346.5万吨,加上2011年的初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我国淡水渔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形势。但是由于受到环境污染、消费观念、市场需求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淡水渔业在现阶段的发展中仍旧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1没有形成规模效益,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长期以来,我国的淡水养殖业都处于分散经营、各自为站的局面,政府缺乏有效的引导,养殖户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和配合,不注重对市场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很难准确把握市场上的变化趋势,一旦遭遇市场风险,往往缺乏必要的风险应对能力,这与我国的淡水养殖相对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效益有很大的关系。

1.2科学水平相对低下,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

从整体上看,我国淡水渔业对养殖机械和先进养殖技术的普及率相对较低,养殖与生产的方式相对落后,很多养殖用户以及企业对养殖业的经济投入和科技投入远远不够,使得淡水渔业养殖的现代化、自动化程度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加上很多养殖人员的综合文化素质水平不高,限制了淡水渔业养殖生产效率的提升。

1.3生态破坏严重,养殖环境日益恶化

由于受到我国经济发展和水利工程建设等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使我国的很多河流和湖泊遭受了污染,养殖水域富营养化的问题比较严重;另一方,使得我国的很多河流出现断流,湖泊的面积在不断萎缩。这不仅造成淡水养殖面积的减少,还会造成水产养殖病害的增加,严重时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有时甚至还会对食品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1.4深加工水平低,附加值不高

淡水渔业初级鱼产品的销售利润比较低,提高淡水渔业的深加工水平是延伸淡水渔业产业链、提高行业产品附加值的有效途径。但是,我国淡水鱼产品的加工技术不高,深加工水平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很多企业仍旧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最低端,导致产品的附加值不高,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2我国淡水渔业的发展趋势

2.1科技化水平越来越高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淡水渔业的发展也必然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尤其是随着我国生物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渔业设施新材料以及新工艺的发展,我国淡水渔业的科技化水平必然会越来越高,会促进淡水渔业设施的不断完善,带动整个产业的不断升级。

2.2休闲渔业会越来越受欢迎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旅游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为我国休闲渔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如饮食、垂钓、观光、观赏鱼开发等都可以作为我国休闲渔业的发展方向,会进一步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和精神需求,休闲渔业的发展道路也会越来越宽阔。

2.3生态渔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绿色生态渔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传统生态渔业的基础上,现代化的生态渔业将会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尤其是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转变,改善水体生态环境、实行农牧渔多种经营、提升综合效益的生态渔业的发展思路将会越来越清晰,绿色健康、无公害产品的市场潜力也将会逐渐被挖掘出来,会促进我国生态渔业的更好发展。

2.4规模化和深加工的程度会进一步提高

在市场和国家调控的双重作用下,中国的淡水渔业的发展将会越来越趋向于规模化、自动化和现代化,渔业生产的效率会不断提升。同时,为了进一步优化淡水渔业的产品结构,提高整个行业产业链上的附加值,淡水渔业的深加工水平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结语

总之,在发展绿色经济的背景下,我国的淡水渔业要想实现更好的发展,不断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就需要不断转变发展观念,提高淡水渔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和深加工程度,加大在生态渔业、休闲渔业发展上的投入力度,这样才能促进我国淡水渔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辛琰.我国淡水渔业发展现状的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30):217.

[2]林建华,吴林坤,沈振华,等.保护生态科学发展全面构建太湖渔业管理的新体系——太湖渔业管理现状及发展[J].中国水产,2008,(12):26-28.

[3]安红伟.河南省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河南科技:乡村版,2009,(3):4.

水产养殖发展现状范文篇9

【关键词】水产养殖;水产品种;引进;可持续发展

我国所引进的水产养殖新品种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国的水产种质资源,并且由国外引进的水产新品种大多都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和推广,为我国水产养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与此同时,水产品种的引进与应用也为我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总体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1.我国水产养殖新品种引进现状

建国初期,我国的水产总产量不足50万吨。50年代末期,我国加快了水产事业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使我国的水产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渔业产业结构经过几次调整,水产品总产量到2000年达4278.99万吨,比1999年增加156.5万吨,增长3.80%。发展最快的当数水产养殖业。

水产养殖事业的高速发展,除了我国的渔业政策引导和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外,其三要原因是我国加大了新品种的引进力度。从而促进了我国水产养殖事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大规模的新品种引进工作始于50年代末,早在1957年,我国就通过民间渠道从越南引进莫桑比克罗非鱼。1959年我国政府接受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赠送的原产于北美洲的虹鳟发眼卵5万粒和稚鱼6000尾,之后,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先后从孟加拉、日本、埃及、美国、泰国、越南、非洲、墨西哥、苏联、印度、澳大利亚、英国等引进了上百种水产养殖新品种。

2.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对国外水产养殖新品种的引进工作已经有了好几十年的历史,从最初的民间引进越南的一种罗非鱼起,到现在从日本、埃及、美国、英国等多个国家引进上百种水产养殖新品种为止,我国的水产养殖引进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时代的进步督促着产业的发展,将目前所取得的成就与市场、社会的需求相比,会发现其成就是渺小而不值一提的,甚至还会发现我国的水产养殖引进工作其实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且这些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如下:

2.1引进品种较少

从1957年我国通过民间渠道从越南引进罗非鱼开始,直到今天,我国的水产养殖引进工作已经坚持了五十多年,其品种的引进地、引进品种的范围也有了一定的拓宽和扩大。截止目前,我国已经从日本、美国、泰国、英国等多个国家引进了上百种水产养殖新品种。但与其他国家比起来,我国所引进的品种数量还是太少。再加上近年来大多数国家都开始将水产养殖品种的引进方向转换到驯化上,力求将野生动物驯化,然后投入市场销售,以便获得更高质量的养殖品种和养殖效益。但驯化引进工作的难度十分之大,曾经欧洲、亚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鳄科、鲤科、鲶科等多个科目的39中鱼类进行了驯化,但获得显著驯化效果的仅仅只有其中10种,剩下的29种鱼类中,18种鱼类驯化有一定效果,但效果并不显著;6种鱼类的驯化效果不好;最后剩余的5种鱼类的驯化效果模糊不清。

2.2水产养殖品种的引进存在盲目性

就我国所处的地理条件分析,我国沿海城市的数量并不多,淡水资源的限制以及沿海城市数量的限制,是导致我国水产养殖品种引进技术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而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对外交流与合作渠道不断扩大,不少单位自行联系,往往造成同一技术、同一种类由不同地区和单位重复引进,如虹鳟鱼、罗非鱼、南美白对虾、扇贝等多次从国外引进,有的因引种后的保种及纯系复壮工作做得不够,导致很快失去其经济优良性状而不得不再次引进等,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同时,也影响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2.3推广应用的力度不够

调查发现,不少单位由于种种原因,包括小集体意识,往往自行引进、自行试验,自然推广生产,导致许多技术和品种引进后多年仍难以推广,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是技术和种质资源的一大浪费。

2.4检疫工作仍未引起高度重视

经调查发现,一些单位在新技术、新品种引进过程中不能按规定进行检查、检疫。有的虽履行了检查、检疫手续而未能真正做到检查、检疫,甚至有的单位和个人通过民间渠室和三资企业的商务活动引进的种类根本不履行检疫手续,因此,难以杜绝和查处病虫害的带入。

3.发展战略与对策

3.1建立全国性水产养殖新品种引进管理体系与信息系统

要使我国的水产养殖新品种引进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必须建立全国性水产养殖新品种引进管理体系与信息系统,以便对我国已经引进和待引进的水产养殖新品种进行全上程跟踪管理。并根据产业发展,制定出今后引进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

3.2严格执行检疫法规,杜绝病虫害带入

水产养殖新品种的引进,对我国的渔业发展确实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也不应忽视在检疫方面的问题。检疫是引种中重要的一关,世界各地农作物引种中因检疫不严带进病害的例子很多,损失也很严重。应抓好检疫关,防患于未然。在实施引种的过程中,应对新品种和随其而来的所有工具、饵料进行严格的检疫、消毒并隔离饲养,确定无疑后再转入大面积养殖。

3.3尽快建立部级良种引育中心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不少地方原、良种资源的紧缺和浪费并存。因此,建议一是实施原、良种生产许可证制度,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狠抓部级原、良种场的年检。同时,要制定一系列包括税收在内的优惠政策,从物质和资金上,给予扶持。并实行原、良种的定点生产,取缔无证生产。二是建立健全权威性的国家原、良种监测机构,建全有关法规,建立相应的标准和苗种生产规范。

3.4切实搞好引进后的保种和推广工作

引进的优良养殖品种和养殖技术,对于缩短周期,增加我国水产种质资源,提高渔业产量和经济效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发现,我国引进的不少品种和技术尚未能达到规模化和产业化。其原因之一是多数未建立行之有效的保种和推广基地以及与之相应的各级苗种繁育和养殖基地。

4.结束语

据了解和调查,截止目前,世界各地所驯化和引进的上百种水产养殖新品种,都在我国有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并在应用中不断成长逐渐形成了产业,而这些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且大大推动了我国水产养殖事业的发展。可以这么说,我国水产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壮大,其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对水产新品种的引进。因此,为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为了我国社会总体经济的大幅增长,我们很有必要大规模的引进水产养殖新品种,丰富我国水产的种质资源。

【参考文献】

水产养殖发展现状范文篇10

关键词:淡水渔业;现状;策略

引言

淡水渔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增加收入的一项基础产业,对农业整体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当前,渔业发展因为受到养殖技术、加工技术等多方面的制约,渔业发展缓慢。正因为如此,渔业养殖才应该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积极寻找问题,并提出有效淡水渔业养殖生产的对策。

1淡水渔业生产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1淡水渔业养殖技术不先进当前渔业停留在传统养殖模式之下,技术简单落后,一些养殖技术运用不当,就容易引发连锁反应,无法满足生态化渔业发展的需求。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渔业产品质量不断下降,消费者对渔业产品也逐渐失去了信心,市场占有率无法得到提升。因为养殖技术的落后,养殖品种无法繁衍,养殖品种老化单一成了当下养殖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目前淡水产品主要还是以鲫鱼、鲤鱼等为主,而且还停留在粗养状态,没有实现精细化养殖管理,在固定的淡水区域中产量无法得到提升,经济效益比较低下。

1.2难以分散的渔业养殖风险影响渔民养殖积极性渔业具有高风险的特性,容易遭受各种天灾人害的影响,其主要风险来源于三方面:一是鱼病,很多鱼病无法预防和控制,水产养殖一旦发病,就容易引发大面积的淡水区域,从而涉及多品种的鱼类,发病时间也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很多时候将是对整个产鱼季节的影响。也正因渔业有这样的养殖高风险,很多渔民对养殖心存担忧,所以不敢大面积、大规模养殖,造成养殖规模始终停留在小散乱的状态,无法促进渔业养殖规模化发展。尤其是当前随着水土污染情况的不断增加,渔业养殖的风险也将变得越来越高。

1.3加工水平、运输手段落后制约渔业发展一方面,水产养殖加工上规模企业不多,水产加工技术水平有限,水产养殖和水产加工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很少。导致水产品研发力度不够,附加值普遍较低,绝大多数集中在售卖鲜活鱼类,最多也就是冷冻加工、初加工等低端的水产品加工。一些涉及高科技的功能食品研发、药物的研发以及水生活性物质的提取等渔业科技产业少之又少,从而无法将渔业产品进行高效利用。另外一方面,水产的储藏、运输设施和装备比较落后。当前我国的水产运输很大一部分都是活体运输,在运输过程中只是靠简单的增氧设备来保证水产品的成活率,但是这种运输方式只能使水产品保持二十小时左右的成活时间,造成了很多水产品在运输途中死亡,导致水产品活体运输成了制约渔业做大做强向外发展的可能。

2淡水渔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2.1加强水产良种繁殖,加大良种质改力度加强水产良种繁殖,加大良种质改力度是完善养殖种类的一个有效方法。为了实现养殖产品种类的完善,政府可以出台一些良种补贴政策,通过经济利益的刺激影响渔民加快对水产品种类的改良,促进优良品种的养殖,提高渔业养殖的经济效益。通过良种繁育的方式,可以在原有固定的水域资源条件下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通过良种覆盖率实现对传统品种的取代,实现渔业养殖优化。同时,还需要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积极倡导绿色环保的养殖模式,采用生物、物理的方法改善水质,通过生态养殖的方式,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保证水循环系统的自然和谐,淘汰传统高投入、高产出、高排放的养殖模式,保证渔业养殖生态环境,从根源上减少各种养殖鱼类病害的发生,从而降低渔民养殖风险,为创收创汇打下基础。

2.2完善水产养殖防疫体系各级政府应该在水产养殖防疫和病害治理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扩大投资规模并逐步稳定投资渠道,建设鱼病防治中心等防治中心。这些防治中心要与当地渔民紧密联系,不定期走访各大渔业养殖基地,对各品种渔业水产品以及水域质量抽样调查了解,并开展各种流行疾病监测,及时掌握渔业病害发生的规律情况,采取有效的病害治理措施,提高养殖水域治理和养殖病害防治效果,最终保证水产质量。

2.3支持养殖加工和运输行业的发展积极培育和扶持大型科技水产加工龙头企业,通过扶持科技型骨干企业在养殖加工和运输方面的投入,从而提高渔业养殖技术的提升和对渔业的科学利用,实现渔业产品的利用率。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养殖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通过政策扶持或者政府补贴引导养殖加工龙头企业配置现代化的仪器设备,让更多科研工作者能够有良好的研究、工作环境。政府通过着力培育、发展和壮大一批技术优良的水产加工龙头企业,推动渔业养殖加工和运输的发展,将渔业水产品销售到更远的地方,增加渔业养殖的市场生存空间和利润空间,从而吸引更多渔民能够主动参与养殖,促进渔业的发展壮大。

总而言之,渔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受到自然因素的限制和制约。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积极寻求各种办法突破传统渔业的养殖问题,通过技术提升、风险防范等措施实现渔业生产能力的提升,最终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侯智伟.湖泊渔业生态化发展对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水产养殖发展现状范文篇11

一、养殖现状

目前,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06万亩,其中海水养殖面积70万亩(包括滩贝养殖),淡水养殖面积36万亩。水产养殖总产量29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11万吨(包括滩贝产量),淡水养殖产量18万吨。在海水养殖中,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和南美白对虾为主养品种,其中中国对虾养殖面积8.5万亩,日本对虾养殖面积12.5万亩,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4.9万亩,对虾总产量19982吨。工厂化养殖面积达到40多万平方米,养殖品种包括:牙鲆、大菱鲆、河豚等。在淡水养殖中,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为主要养殖品种。全市水产养殖业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大好局面。从以上这些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市的水产养殖规模不可谓不大,水产品产量不可谓不高,在农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谓不突出。然而,面对这些成绩我们仍需保持清醒的头脑,去发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去研究制约行业发展的矛盾所在。

二、存在问题

第一、养殖结构不尽合理,经济效益增长缓慢

纵观全市水产养殖结构状况,仍以传统的养殖品种占主导地位。海水以“三虾、三鱼、三蛤”为主,即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河豚鱼、牙鲆、大菱鲆、青蛤、文蛤、杂色蛤等。淡水主要是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等。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虽然是很好的传统养殖品种,但由于受病害的影响,单产较低,经济效益不稳定。淡水传统养殖品种单产高,总产量大,但由于集中上市,又没有稳定的出口渠道,只靠内部市场消化,市场价格持续低迷,经济效益差。区域优势品种效应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工厂化养殖在我市发展很快,也丰富了海水养殖品种,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但水质环境问题、苗种问题、病害问题又成了工厂化养殖发展的三大发展“瓶颈”,制约了工厂化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缺乏产品质量意识,难以形成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目前,我市水产养殖主要以池塘养殖为主,而池塘养殖大部分采取精养方式,尤其是淡水池塘养殖,放苗密度大,产量高,这样的养殖模式曾给养殖户带来过很好的经济效益。然而由于受到池塘老化、水源短缺、污染加剧及苗种品质退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病害频频发生,在整个养殖周期内需要不断用药,如消毒剂、抗生素、杀虫剂等。有些养殖户为了治疗鱼病,甚至使用一些剧毒农药,如溴氰菊酯、甲胺磷等,而这些药物的长期使用,造成病原体的抗药性增强,进而用药浓度就需不断加大,毒性也越来越大,药物残留严重超标,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这样的水产品流入市场对人类健康将造成危害,存在着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这和我们所倡导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相违背,并且在国际市场中药物残留也成了水产品出口受限的主要因素,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水产养殖业发展中的潜在风险。

第三、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受利益驱使和不当的宣传导向,有些地区为了追逐短期利益将大片的粮田改造成池塘,进行水产养殖,使当地植被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不良的后果。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几乎有水的地方就养上了鱼,造成水源严重短缺,养殖环境急剧恶化。养殖环境的污染除了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与生活污染等因素外,养殖本身也会造成水环境污染。成吨、成百吨、成万吨大量的饲料投入养殖水体中,而这些饲料只有20%左右被鱼虾转化利用,其余80%将以不同方式流入水环境中,造成养殖水域富营养化,随着池塘换水的进行,这些被污染的养殖用水排入河流或海域,成为一种新的污染源,影响着人类赖于生存的大环境。水产养殖业本身造成的环境污染不容忽视。

第四、优良品种匮乏,种质状况退化

良种的选择和培育是增产、增效的关键。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优良品种可显著增加产量。而目前我市的状况是缺乏高产、优质、抗逆能力强的优良品种,种质退化现象严重;养殖亲体或苗种依赖于捕捞自然资源,造成自然资源衰退或破坏。我市的人工选育和遗传育种的研究研究基本上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我市水产养殖品种除极少数进行过系统选育和改良外,绝大多数水产养殖动物都是未经选育的野生种,累代养殖出现了种质退化、杂合度降低、遗传力减弱、生长速度减缓、性成熟提前、品质降低、抗病力下降等问题。实践证明,品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市水产养殖业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尽快培育出生长快、品质优、抗逆能力强的水产养殖动植物新品种,对于实现我市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三、发展趋势

第一、以市场为导向,养殖结构将不断优化

一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开发当地传统品种,使之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如我市已经形成养殖规模的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河豚、河蟹等,要把我们的传统优势品种做大、做强,在产品质量上、品牌宣传上加大力度。按照开发一个品种,形成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思路,搞好区域规划和品种结构调整。沿海地区除了发展一般的浅海滩涂养殖外,还要适度发展工厂化养殖和深海养殖,拓展海水养殖的空间,山区水库要大力发展增殖渔业和观光渔业。倡导多种养殖模式并存,以往的高密度、高产量养殖模式,将向低密度、高品质、高效益的自然生态养殖方向发展。

二是要根据市场多变性和多样性的要求,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变到以市场为中心上来,紧紧围绕市场转。在引进和开发名特优新品种的过程中,一定要考察新品种对当地环境的影响,筛选出适合当地的优势品种,使之能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并有自己的市场。比如我市引进的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罗非鱼等就非常成功。已初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并且具有很好的市场。只要各部门从实际出发,认真考察、论证,在新品种的引进和开发上下大功夫,就能够不断为水产养殖业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讲究生活情调,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消费时尚。每个家庭在旅游度假上的消费支出较以往有了较大提高。我市旅游渔业资源丰富,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逐步发展独具特色休闲渔业,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如交通、旅馆、餐饮等)的发展。观赏渔业作为休闲渔业的宠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城市家庭买个小鱼缸,养点金鱼、热带鱼,宾馆安置个鱼缸放点水草、珊瑚已越来越时兴,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观赏鱼养殖及其系列产品将大有可为。稳步发展,逐步壮大,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后,将形成新的出口创汇品种。

第二、养殖品种不断优化,优质良种逐步增多

一是提高我市水产养殖育种手段的科技水平

在育种的技术手段上,充分发挥经典的选择育种技术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大力发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推动细胞工程育种育苗技术的成果转化,同时,注重其他育种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形成多种技术并举、各有侧重的发展局面。

二是改变优良品种缺乏的不利局面

在选育的种类上,目前应特别注意抓好对虾、扇贝、大黄鱼、牙鲆等海水主养种类的新品种培育工作。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其它重要种类的选种育种研究。对国外已经引进的名特优种类,如大菱鲆、欧洲鳎等,要强调对其遗传多样性的跟踪检测。对新开发和待开发种类,如石斑鱼、半滑舌鳎等,首先应完成人工条件下的亲体培育和苗种繁育技术的研究,摆脱养殖生产对野生资源的依赖性,在此基础上开展遗传育种的研究工作。

三是加强优良品种培育基地建设

建议由政府投入和企业配套为主,建设区域性的养殖优良品种培育基地,重点做好主要养殖类的新品种培育工作。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与大中型水产养殖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广泛地群众参与的优良品种选育体系。建议由权威领导部门牵头,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一个面向整个产业的水产养殖良种选育计划,按产业发展的急需程度,分期分批分层次实施。合理地调配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的资源优势,把育种变为行业内专家和群众共同参与的行为。

第三、传统渔业将向现代渔业,数量渔业将向质量渔业不断转变

首先要大力推广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坚持“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重点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的龙头企业,促进渔业增效,农民增收。龙头企业要不断加快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经营管理,增强竞争能力。渔业主管部门要对龙头企业、渔业产业化示范区加强指导、协调和管理,促进渔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其次是提高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入世以后,水产品市场将更加开放,渔业面临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市场竞争也会更加激烈,对水产品质量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以往那种只注重产量,忽视质量的生产理念将被淘汰。从当今水产品国际贸易的特点看,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贸易壁垒。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经常以卫生质量标准为由对我们的水产品出口进行限制。如2000年欧盟对我国冷冻虾检出氯霉素超标,从而全面封杀了我国养殖冷冻对虾对欧盟的出口,给我国对虾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为了应对这种挑战,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水产品食用卫生安全管理。首先要全面推行水产养殖标准化,建立一整套符合本地区,又与国际接轨的水产养殖标准体系。二是要加快水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为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提供保证。三是依法实施水产养殖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强制性标准的监督检查力度,引导并提高广大养殖户质量意识,使之能自觉地按照渔业质量标准进行生产。渔业执法部门要积极行动,切实抓好从“鱼苗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的“无公害”水产品。

第四、养殖标准化体系将不断完善

水产养殖发展现状范文篇12

关键词生猪养殖;现状;建议;安徽郎溪;姚村乡

中图分类号S8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08-0251-01

家畜是在人类定向控制下进行驯化育种、繁育和增产的,是农学中畜牧学的主要研究对象。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特征。许多农村科技示范户、专业户依靠科学技术走上了致富之路,成了农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科技致富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的一种时尚。

1姚村乡生猪养殖现状

郎溪县隶属于安徽省宣城市,地理坐标位于北纬30°48′45″~31°18′27″,东经118°58′48″~119°22′12″,境内地貌比较复杂,北部和中部沿郎川河主、支流和南漪湖东岸以平原为主,南部和东部边缘为起伏岗、丘和低山。1987年2月,郎溪县组织参观、学习和推广后勤部“肉猪快速育肥”技术;目前,郎溪县姚村乡畜牧业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养猪大户23户,年出栏100头羊以上养羊大户3个,年出栏万只以上养鸡大户4户,养殖大棚45个。全乡畜牧业家庭农场3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生猪养殖和以往的一家一户的养殖有了很大不同,政府鼓励农民开展规模生猪养殖,并支持具备条件的养殖大户申办家庭农场。

1.1养殖户现状

姚村乡现有的23户生猪养殖大户中,22户为初中或以下学历,仅1户为高中学历。养殖户文化程度偏低,导致在理论学习上存在很多困难。另外,由于农村经济条件限制,养殖户资金投入存在困难。养殖户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高,导致养殖废物造成的污染影响了养殖场周围百姓的生活,不少百姓在网络平台上反应,个别的甚至很激烈。

1.2养殖条件的现状

生猪养殖所要的最基本的设施有存放饲料的仓库、猪舍(大棚)、养殖废物处理设施(沼气池)等。姚村乡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养殖户可以投入的资金有限,养殖场内的各项设施均比较简陋。不少养殖棚内几乎没有水电设施,部分养殖场有发电机、鼓风机等设施,但离标准化养殖还有很大距离。

1.2.1仓库。姚村的养殖户都是小规模养殖,所以仓库一般都功能单一,有的甚至和居住的房间合用,不规范,也不利于管理。个别养殖户有独立加工饲料装备,但由于用电用水、原料等价格因素,现已停产,直接从市场购买饲料。部分养殖户对仓库的管理缺乏认识,仓库容易滋生细菌,导致饲料霉变等不良后果[1]。

1.2.2猪舍。养殖户对猪舍的重视程度反应了管理的重视度。姚村乡地处山区,猪舍内的温度、光照、湿度等因素直接影响着生猪生长。有的养殖户猪圈建设的过于狭小,圈内的猪只数量又偏多,导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有的猪抢不到食、有的被咬伤等。从生态学角度来看,种群内由于密度增加导致的过度拥挤,能致使紧张强度增大,神经内分泌系统失控,生长抑制、繁殖力下降,表现烦躁和富有侵略性。

(1)猪舍内的温度。由于姚村地理位置的特点,夏天高温时,只要保证舍内通风,温度就不会太高,但是冬天保温难度大,养殖户常采用在圈内地面上加木板、干稻草等措施。

(2)猪舍内的光照。光照对猪的生长有重要作用。经姚村乡畜牧站调查,有的养殖户将猪舍修筑的较矮,猪舍内照明设施简陋,有的甚至根本没有照明。猪一直在漆黑的环境下生长,这样的条件不仅影响猪的正常生长,也容易导致猪生病,因此,建议养殖户改善养殖条件[2]。

(3)猪舍内的湿度。很多养殖户对猪舍内的湿度没有认识,从而导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对于各类猪群,空气的相对湿度的范围以60%~80%为宜,最高不应超过85%,最低应在40%以上。

1.2.3养殖废物处理设施。姚村养殖户目前主要采用2种处理措施。一是将养殖废物运到附近山上,做毛竹、茶叶生长的有机肥。二是运到自己种的苗木地里,将废物再利用。认真的养殖户会将养殖废物做无害化处理后作为农家肥使用。极少数养殖户直接将养殖废物堆放在离猪舍不远处。在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地区环境状况却日益恶化,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物排放量增大,农村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农村环境状况令人担忧。最好的办法还是建设沼气池,但目前项目资金短缺,推广这一办法尚需时日。

1.2.4养殖技术的现状。姚村的养殖户大多文化程度偏低,养殖技术靠多年自己摸索和向带头人学习。有的养殖并不是专业养猪,养殖场内有的还散养了家禽,这样容易分散养殖户的精力,不利于搞好养殖。姚村有不少养殖户搞的是“公司+农户”形式,公司会派人上门为养殖户接种疫苗,注射相应药物[3]。另外,乡畜牧兽医站经常上门指导开展动物防疫工作。

2生猪养殖建议

2.1养殖户要加强学习

在畜牧业发展方面,为了发展生产,增加养殖的效益,需要了解和掌握饲养动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满足其所需生活条件,防治对其有害的生物等,才能使其健康迅速发展。

2.2注意保持养殖场卫生

从切断猪肉绦虫生活史的总原则考虑,在预防上加强宣传教育,改良饮食和生活习惯,不食未熟或生的猪肉,注意防止猪囊尾蚴(cysticercus)污染食物;加强屠宰场的管理,严格肉品检查制度;加强猪的饲养管理,避免粪便污染饲料;及时治疗病人,处理病猪,以杜绝传染源。某些地区猪只在野外放养,或将猪圈筑在厕所旁边,猪因吞食人粪而感染猪肉绦虫,所以养殖场一定要注意保持卫生。经常保持圈内通风、清洗、消毒,避免闲人进入。

2.3养殖户要注意个人卫生

人畜共患病是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传染性疾病,能引起畜禽大批死亡,给畜牧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同时又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有报道表明,有人因食用了野猪肉和鹿肉而引起急性戊肝,说明戊型肝炎病毒可能在自然状态下或通过食物等在动物之间或猪和人之间传播。养殖人员进入养殖场前和离开养殖场后,都要进行必要的消毒措施,保证工作人员个人卫生。

2.4做好养殖场内的灭蝇工作

一只家蝇(Muscadomestica)可带菌5亿个,包括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共计40~60种。要有效地采取措施,如杀灭养殖场内、特别是猪舍内的家蝇,减少污染源。

2.5合理保持猪舍内的湿度

减少饲养管理用水,冬季尽量不用水冲洗地面,以保持地面干燥。为防止水分蒸发,应及时清除粪尿。在猪舍向阳面设置通气孔或在天棚上设置天窗,每天适时地通风、换气、排除湿气[4-5]。冬季猪舍使用无滴膜,并且加盖草帘,可防止膜面滴水和夜间结霜,减少舍内的湿度。做好猪舍墙体和房盖的保温工作,当冬季墙体和房盖在低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时,要提高猪舍的温度,应该增加通风设施,加大通风的强度。

3参考文献

[1]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帅江冰,张晓峰,徐晶靓,等.2005―2008年浙江省生猪主产区猪戊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畜牧兽医学报,2009(7):1037-1042.

[3]白志鹏,王.环境管理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