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母婴护理行业的认识范例(12篇)
对母婴护理行业的认识范文
一、完善创爱的组织机构
巩固爱婴医院成果是一项永久的艰苦工程,为了避免创爱后思想松懈,工作下滑,扎实有效的开展工作,继续设立以邱凤院长为组长的巩固爱婴医院领导小组,把爱婴行动的工作列为全院工作的管理目标,加强督导与考核,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使爱婴医院工作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二、重点培训,确保质量
1、为了确保巩固爱婴医院成果,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强化培训和复训工作,使标准一致,认识一致,目标一致,质量一致,效果一致。
2、对新上岗人员进行操作指导并在半年内进行爱婴医院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3、对原在岗人员进行复训,并与三基考核相结合,进行一次理论考核,不合格立即进行强化培训。
4、具体培训计划如下:详见附页
三、加强产儿科感染管理,确保母婴安全
1、设置感染管理小组,在院感科的领导下,负责科室内院感工作。
2、设置产房和隔离产房并实行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控制入房人数,对隔离孕妇按隔离技术规程进行接生和护理,接生完毕后按要求对产房进行擦拭和消毒。
3、新生儿恒温箱按规程进行消毒和管理。
4、对婴儿淋浴用具做到一用一消毒,并使用一次性用品,淋浴完毕,进行紫外线空气消毒。
四、加强产儿科急救和规范化建设
1、为认真体现儿童优先,母婴安全的宗旨,今后的工作重点立足于产儿科急救及规范化建设,开通孕产妇绿色通道,继续实施孕产妇免费接送。
2、产科在岗人员全部持有执业医师证和母婴保健证,为医疗安全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
3、提高产儿科技术水平,降低剖宫产率,加强高危妊娠的筛选、管理和监护,降低孕产妇及婴幼儿死亡率。
4、对产妇母乳喂养指导实行责任制护士管理,对母乳喂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
5、继续落实三级医师查房制,抓好病历书写质量,做到认真如实、及时记录。
五、抓好产前宣教及咨询工作,努力办好孕妇学校
1、抓好门诊宣教工作,每月集中进行孕妇学校知识讲座,对妇女及孕妇进行全方位的健康知识教育,并作好登记。
2、深化乳房门诊工作,对问题乳房进行有效的指导并落实纠正措施,确保分娩后母婴喂养能顺利实施。
3、继续搞好母乳喂养咨询门诊,开通咨询电话,对产妇在母乳喂养中存在的问题要给予及时的指导。
4、继续作好叶酸的发放工作,使其知晓率和依从率达目标要求。
对母婴护理行业的认识范文篇2
[关键词]母乳喂养;因素;混合喂养
[中图分类号]R1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3)34-0004-03
Influencingfactorsofbreastfeeding
HEBoerSHAOHaizhen
ObstetricalDepartment,ZhoushanCityMaternalandChildHealthCareHospital,Zhoushan316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urveyinfluencingfactorsofbreastfeeding.MethodsSelected338casesofpuerperasassubjectsandtheywerefollowedup.Influencingfactorsofbreastfeedingweresurveyed.ResultsOnehundredandseventy-onecaseswerepurebreastfeeding,accountingfor50.6%.Onehundredandforty-sixcasesweremixedfeeding,accountingfor43.2%.Twenty-onecaseswerebottle-feeding,accountingfor6.2%.Senseofbreastmilkquantity,breastfeedingconfidence,breastfeedingwhethertochangeshapewereinfluencingfactorsofbreastfeeding(P<0.01).ConclusionBreastfeedingconfidence,senseofbreastmilkquantity,perspectiveofwhetherbreastfeedingtochangeshapeareinfluencingfactorsofbreastfeeding.
[Keywords]Breastfeeding;Factors;Mixedfeeding
母乳是婴儿天然的最好的食品,能够给婴儿提供最全面的营养,还能够提供必需的抗体,提高婴儿的免疫力。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推广母乳喂养。母乳能够满足婴儿的生长发育和认知发育,降低婴儿感染、腹泻、哮喘、特应性反应的发病率,母乳喂养还能够增进母婴感情[1]。产后母乳喂养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哺乳期产妇心理压力等也会影响乳汁的分泌,母乳分泌减少又会增加产妇的心理负担,导致恶性循环。本研究主要调查分析影响母乳喂养的社会心理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给予心理指导和支持,从而提高母乳喂养率。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选择2013年1~4月在我院足月分娩的产妇338例为调查对象。入选标准:①在我院进行围产期保健;②在我院分娩;③产后随访资料完整;④足月,无妊娠合并症,母婴均身体健康。排除标准:①拒绝参与调查;②不方便随访;③早产或者过期产;④合并有妊娠合并症;⑤新生儿患有疾病。
1.2母乳喂养分类标准
纯母乳喂养:仅给予母乳喂养,不补充其他液体或者固体的食物;混合喂养:母乳不足,补充配方奶粉喂养;人工喂养:采用其他动物乳制品或者代乳品喂养。
1.3调查方法
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选择的调查对象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收集产妇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学历、职业、婚姻、经济状况、分娩方式、医疗费用支付方法等;相关的环境包括丈夫对母乳喂养的态度、接受母乳喂养宣教情况以及代母乳宣传、产假时间等。
1.4质量控制
所有调查以及分析均由专业人员进行,调查前进行培训,统一调查标准,产妇出院后入户随访,现场核对问卷,并回收问卷,采用统一的语言对调查进行介绍,并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解释。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见表1。
2.2喂养方式调查结果
对338例产妇随访调查,纯母乳喂养171例,占50.6%,混合喂养146例,占43.2%,人工喂养21例,占6.2%。分布情况见图1。
图1三种喂养方式分布情况
2.3不同喂养方式产妇一般资料分布情况
根据母乳喂养的方式不同,将调查对象分为纯母乳喂养组和非纯母乳喂养组。两组一般资料分布情况见表2。
2.4影响母乳喂养社会心理因素单因素分析
将以上变量进行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业、关于分娩方式对母乳喂养影响的看法、自觉母乳量等进入回归方程。见表3。
2.5影响母乳喂养社会心理因素多因素分析
将有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有自觉母乳量、母乳喂养是否改变体型、母乳喂养信心进入回归方程。见表4。
3讨论
母乳是婴儿最佳食品,母乳喂养对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妇幼保健对母乳的关注以及健康教育,我国母乳喂养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但是仍然不甚理想。母乳除了能够给婴儿提供最好的营养外,还能提供免疫抗体,增强婴儿的免疫力[2,3]。研究显示,母乳喂养能够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和认知发育,母乳喂养的婴儿感染、过敏等疾病的发病率低、症状轻,母乳喂养还能够降低婴幼儿哮喘的发作和糖尿病的发病率,母乳喂养还能够预防肥胖。曾妍芳[4]研究显示,出生后6个月随访,纯母乳喂养的婴儿体重、身长、头围、PDI和MDI评分等方面均优于混合喂养的婴儿。母乳作为婴儿天然的食品,还具有经济、无污染的优点。母乳喂养能够减少产妇患乳腺癌的几率。母乳喂养时,婴儿的吸吮能够促使子宫收缩,促进子宫恢复。婴儿吸吮还能够促使多种激素的产生,可发挥一定的避孕作用。
研究显示,母乳喂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生理因素和社会因素[5,6]。产后产妇精神压力可减少乳汁的分泌,而乳汁的分泌减少又会加重产妇的心理负担,导致恶性循环,母乳分泌不足是不能进行纯母乳喂养的重要原因。职业和配偶对母乳喂养的态度是影响母乳喂养的重要因素。在本次调查中,没有职业的产妇纯母乳喂养的比例更高,这是因为无业产妇产后不用为工作做准备,也不用担心产假时间,可全心全意投入看护婴儿,农民、个体职业等自由职业的产妇产后母乳喂养率紧随无业产妇之后,一方面是自由职业者工作时间相对自由,不用受到产假等约束,另一方面,这类职业人群对母乳喂养对体型的影响等不是十分关注,更容易执行纯母乳喂养。工人和国家干部的纯母乳喂养率相对较低。女职工产后有返回工作岗位的心理压力,且上班后常常工作负担较重,照顾孩子和哺乳的时间相对较少,另外一些从事舞蹈工作、演员等担心哺乳影响自己的体型,而拒绝哺乳。
配偶对母乳喂养的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本次调查中,配偶支持母乳喂养的产妇纯母乳喂养的比例达158例,占92.4%。产妇产后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心理依赖性相对较强,家属的态度,尤其是配偶的态度对产妇的影响较大。这提示,在健康教育中,医务工作者应注重对家属的健康教育,尤其是配偶,使其充分认识到母乳喂养的优点,给予正确的建议,使其能够支持产妇纯母乳喂养,以提高母乳喂养率。帮助产妇分担照顾孩子的任务,保证产妇饮食和睡眠,促使其精力恢复,保持良好的情绪,从而增加乳汁分泌和增强母乳喂养的信心。
产妇对影响母乳喂养的相关因素的认识对母乳的分泌和母乳喂养的信心也会有一定的影响[7]。在本次调查中,认为分娩方式会影响母乳的产妇纯母乳喂养的比例就显著低于不认为分娩方式会影响母乳喂养的产妇。近年来,因为多种因素,选择剖宫产的产妇在我国明显增多,一部分产妇是有剖宫产指征而选择了剖宫产术,而另外一些产妇多是因为对相关知识了解不够,存在误解,或者一些社会因素而选择剖宫产。剖宫产术后恢复相对较慢,加上术后疼痛、限制等,均影响母乳喂养,而开奶晚,也会影响乳汁的分泌,从而影响纯母乳喂养率[8,9]。对于具有正确喂养认知的产妇,无论是剖宫产还是自然分娩,通常都不会影响产妇母乳喂养的信心。这提示,在围产期保健工作中,应注重对孕妇母乳喂养优点的教育,使其了解母乳喂养的优点,增进其母乳喂养的信心。
产妇对自己母乳量的感觉也影响到母乳喂养率。认为泌乳量充足的产妇更有信心进行母乳喂养,这就会促使良性循环,而对于泌乳量感到不足的产妇,会增加心理负担,从而促使恶性循环。在本地调查中,认为自己母乳量充足的产妇纯母乳喂养的比例更高。在调查中发现,产妇对母乳是否充足存在误区,而认为自己母乳不足的产妇会自行给婴儿添加代乳品或者配方奶,因口感差异,时间长了,婴儿就会拒绝母乳喂养,另外,婴儿补充配方奶后,对母乳吸吮减少,泌乳量反而会减少,导致恶性循环。相反,觉得自己泌乳量充足的产妇,会对纯母乳喂养更有信心,增加婴儿吸吮的次数,形成良性循环。
产妇对母乳喂养的看法也影响着其对母乳喂养的重视程度。一部分产妇对母乳喂养存在误解,认为母乳喂养营养不全面,加上代乳品的增加、宣传广告增大,家长希望婴儿得到更好的营养,这使一些对自己母乳喂养信心不足的产妇放弃了母乳喂养,而选择配方奶等代乳品。在本次的调查中,调查了产妇对母乳喂养的看法,包括母乳喂养是否会影响到自己的睡眠、体型,是否感觉母乳喂养比较麻烦等,结果显示,产妇认为母乳喂养会影响体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母乳喂养。这提示,产妇对母乳喂养不科学的认知会影响母乳喂养,在孕期保健工作中,还需要加强对孕妇母乳喂养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对母乳喂养科学的、正确的认知,从而提高产后母乳喂养。
分娩以及产后角色的转变对产妇都是一个应激事件[10],如果不能正确应对,容易导致产后抑郁或者焦虑,而这些情绪均不利于纯母乳喂养。在本次调查中,产后没有抑郁或者焦虑的产妇纯母乳喂养的比例显著高于产后有抑郁或焦虑的产妇。在这个过程中,产妇需要来自配偶和亲人的支持,如果得不到支持,会影响对孩子的照顾,甚至会对孩子产生厌恶的情绪,这些均不利于母乳喂养。无论是抑郁情绪或者焦虑情绪,均会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发生紊乱,泌乳量下降,影响哺乳。产妇对母乳喂养的信心是影响母乳喂养的一个重要因素。导致产妇信心不足的原因比较多,比如分泌的乳汁不够、凹陷导致婴儿吸吮困难、妊娠和分娩消耗体力过多、不能够负担母乳喂养等。多种因素导致喂养信心不足,这均会影响纯母乳喂养。
综上所述,在单因素分析中,产妇的职业、丈夫对母乳喂养的态度、产妇对母乳喂养的一些看法等均影响到母乳喂养,而在多因素分析中,母乳喂养信心、自觉母乳量、对母乳喂养是否改变体型的看法是影响母乳喂养的相关因素。
[参考文献]
[1]吴幸芳,刘敏立.影响早产儿母乳喂养成功的护理因素[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0):435-436.
[2]张霞.母乳喂养的好处[J].健康大视野(医学版),2013,21(2):148.
[3]秦立梁,华建芳.苏州市流动人口中4个月内婴儿喂养方式的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0):138-140.
[4]曾妍芳.纯母乳喂养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9):61-62.
[5]李洁,王俊晓.影响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的因素及护理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5):1934-1935.
[6]辛晓春,高清源.全程健康教育对母乳喂养率的影响[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3,20(5):170-172.
[7]谭红娟.产后访视中健康宣教对母乳喂养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9):580-581.
[8]郭景丽,王献花.优质护理服务在产妇母乳喂养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3,35(10):1587-1588.
[9]李超,赵长华,裴迎新,等.郑州某医院婴儿母乳喂养状况调查[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8(3):424-426.
对母婴护理行业的认识范文1篇3
关键词:母乳喂养;对策;影响因素
母乳是一种非常好且理想的天然食品,其具有均衡和清洁以及卫生、方便等优点,对婴儿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作用[1]。另外其还含有一定的免疫物质,对婴儿具有一定的疾病抵抗作用,有效地增进母子之间的感情。为了探讨和分析母乳喂养失败的原因,对1000例婴幼儿母乳喂养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以下是详细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此次调查的都是2012年5月~2012年10月期间的出生的婴幼儿。
1.2方法
根据此次调查的目的,通过自制的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将调查的1000名调查小儿分为母乳喂养组和部分母乳喂养组以及人工喂养组。
1.3调查内容
在婴幼儿出现后的6个月内的喂养情况和患病情况。母亲的年龄和职业文化。分娩方式、母亲接受喂养知识的教育情况等[2]。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采用X2检验,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2.1母乳喂养情况
此次被调查的儿童有1000名,其中男性为450名,女性为550名。全母乳喂养的有600名,占60.0%;部分母乳喂养有320名,占32.0%;人工喂养80名,占8.0%。剖宫产600名、顺产400名;初中及以下有200名、高中200名,、大专及以上600名。
2.2改变喂养方式时间
此次研究的人群都是集中在2个月内改变喂养方式,最早改变喂养方式为出生的当天,最晚的则在出生后3个月。
2.3母乳缺乏原因分析
乳量不足、母亲患妊娠高血压和乙肝以及产后大出血等、婴儿患病、母婴长时间分离、母亲怕影响形体、工作忙、错觉、产假时间短、食欲不振、精神紧张等。
2.4喂养方式和小儿健康状况对比,见以下表1。
注:两组进行比较,P
3讨论和对策
此次调查中,全母乳喂养率为60.0%,相比WHO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经过对此次的1000名儿童哺乳方式和母乳的喂养失败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认为母乳喂养率和分娩方式没有很大的关系,只要对母乳喂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到位,不管是哪种分娩方式都会使得母乳喂养成功。近些年来,随着母乳喂养知识的不断普及,人们开始意识到母乳喂养的优势[4]。所以,对于母亲来说,其的文化教育程度对母乳喂养不会产生影响。
经过调查发现,导致母乳喂养失败的因素中,母婴患病和乳腺因素所占比较比较大,所以,帮助产妇学习和掌握母乳喂养技巧、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产科质量、预防和控制新生儿疾病的发生等都能够提高母乳喂养率。在产妇住院进行手术之前,给产妇讲解相关的母乳喂养知识,同时及时地回答产妇的各种疑问,消除产妇心中的疑虑和紧张情绪。当脐带剪断之后,产妇还处于神志清醒的情况下,让产妇对新生儿进行皮肤性的亲吻,能够有效地促进产妇的腺垂体释放相关的催乳素和催产素,进而使得乳汁能够及早地分泌,同时也增强了母子之间的感情,让产妇感受到做母亲的喜悦性,进而有母乳喂养的欲望。
经过研究发现,对婴儿进行人工喂养的主要原因为母亲的奶水不足,其次为认为因素,然而,母亲疲劳、睡眠不好、开奶时间晚、食欲下降、缺乏早吮吸、精神紧张等都会对泌乳造成一定的影响。泌乳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神经内分泌活动,很多不良因素都会对人体的大脑皮层造成影响,进而对催乳素的释放产生抑制,同时还可能会通过神经-内分泌来影响泌乳的调控,使得产妇乳汁分泌大大减少。要在家庭和社会中营造母乳喂养的良好氛围,给产妇营造一个良好的喂养环境,同时让产妇有足够的睡眠和营养,保证有足够的产假。
参考文献
[1]江淜.4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的影响因素及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4:305-306.
[2]姚喜.3种添加配方奶的喂养方式对促进母乳喂养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34:331-332.
对母婴护理行业的认识范文篇4
[关键词]系统护理;妊娠;合并症,母乳喂养
[中图分类号]R17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7)04(c)-0176-03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ffectofsystemcareinterventiononthelevelofmaternalbreastfeedingandtherateofbreastfeedinginpregnantwomencombinedwithcomplications.Methods112patientswithgestationalcomplicationsfromDecember1st2014toDecember1st2016indepartmentofobstetricsandgynecologyinourhospitalwereselectedandrandomlydividedintoobservationgroupandcontrolgroup,with56casesineachgroup.Patientsinobservationgroupweregivensystemcareintervention,whilepatientsincontrolgroupweregivenroutinenursingintervention.Thematernalbreastfeedingawarenessandbreastfeedingrateoftwogroupswerecompared.ResultsThematernalbreastfeedingawarenessinobservationgroup(96.43%)washigher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80.37%),and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χ2=12.527,P=0.000).Thebreastfeedingrateinobservationgroup(96.43%)washigher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75.00%),and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χ2=10.856,P=0.000).ConclusionSystematicnursinginterventioncanimprovethepregnancymiscarriageofpregnantwomenonbreastfeedingawarenessandbreastfeedingrateandcanbeusedinclinicalpractice.
[Keywords]Systemnursing;Pregnancy;Complication;Breastfeeding
有研究@示[1],科学的母乳喂养能够提高人口素质,对于儿童的免疫能力、认知能力以及智力水平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妊娠期合并症产妇属于一种较为特殊的群体,母乳喂养的问题不仅仅涉及到产妇自身的安全问题,同时还涉及影响婴儿成长的问题[2]。临床上产科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对妊娠期合并症产妇的系统护理干预有着极大的帮助,可以提高产妇母乳喂养的落实情况及妊娠期患者对母乳喂养的认知度[3]。本研究旨在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干预对产妇母乳喂养认知度及母乳喂养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1日~2016年12月1日我院收治的妊娠合并症产妇的患者112例,其中初产妇70例,经产妇42例;年龄26~35岁,平均(30.56±4.57)岁;临床测量≥2次空腹血糖≥5.8mmol/L,部分伴有发热、鼻塞、头痛症状,测量红细胞计数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指导,正确指导产妇和婴儿的接触,使其尽早喂奶,同时使产妇了解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
观察组给予患者系统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妊娠期合并症产妇在围生期自身会产生焦虑、恐惧、紧张等一些负面情绪,这些心理问题会严重困扰产妇,甚至危害胎儿的成长。住院后要根据心理调查结果了解妊娠合并症产妇的心理问题和需求,同时开展正确的心理指导。研究人员要调动产妇的心理情绪,使其正确认识妊娠合并因素不会对婴儿产生健康影响,而母乳喂养可以提高婴儿的免疫力,可以帮助产妇调整自己心情,使其尽快进入母亲的角色。②健康教育。在产前3~4个月向产妇及其家属讲解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帮助产妇和婴儿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助于产妇的心理健康和婴儿的生长发育,并且正确指导产前病房护理,进而提高产妇的母乳喂养认识水平,为以后的母乳喂养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需根据妊娠合并症产妇的个体情况,制定人性化的健康教育,由于产妇的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母乳喂养的水平,还会影响母乳喂养的信心和母乳的分泌,因此在产前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将心理护理和知识相结合是非常有必要。③产后健康教育。主要包括饮食、护理和早期泌乳教育。饮食教育主要影响产妇的自身健康和泌乳量,进而影响母乳喂养的状况,科学的指引产妇的饮食,产后24h内可以使用汤面和粥,待到产妇完全康复后可以转变多样化的饮食。产后教育注重的护理教育,正确指导产妇了解一些常见的疾病,如乳腺导管扩张、乳腺炎等疾病均会影响母乳喂养,严重时会导致无法进行母乳喂养。在产后护理的过程中,需要向产妇宣传早期泌乳的方法,如排空、催乳素以及吸允等。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产妇母乳喂养认知度。应用我院自制的母乳喂养认知度评价表,其中包括健康心理的认知、如何防止乳腺疾病、对母乳喂养的观点等,满分为100分,>90分为掌握;60~90为一般掌握;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产妇母乳喂养认知度的比较
观察组共54例产妇已掌握母乳喂养知识,其掌握率为96.43%;对照组共45例产妇已掌握母乳喂养,其掌握率为8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产妇母乳喂养率的比较
观察组产妇母乳喂养54例,占比96.43%;对照组产妇母乳喂养42例,占比75.00%,观察组产妇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56,P=0.000)。
3讨论
相对于婴儿来说,母乳是天然食物,能够满足出生后6个月的婴儿生长发所需的全部营养,并且可以增强婴儿的免疫力[6],促进婴儿智力以及骨骼的生长发育,因此母乳对婴儿来说是最佳的天然补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临床提倡母乳喂养[7]。如今,母乳喂养问题已经成为了公民重视的一大问题,良好的母乳喂养有助于提高婴儿的认知能力、智力水平以及免疫力等[8]。对妊娠合并症产妇进行系统性的护理干预和母乳喂养的健康教育,对于提高母乳喂养认知度和母乳喂养率有着较大的研究意义[9]。而妊娠合并症产妇作为社会中较为特殊的群体,在产妇健康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对母乳喂养的教育也可以提升产妇的母乳喂养认知度。同时在心理学方面,产生了一种“母乳喂养自信心”的理念[10],就是指产妇对自己给婴儿实施母乳喂养能力的自信程度,而母乳喂养的自信心强度也决定着是否进行母乳喂养,甚至愿意付出能力程度或者在母乳喂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方式等[11]。本研究应用的系统性护理干预方式对产妇分娩前、后和出院前的围生期均有着极大的影响,其可以提高产妇分娩后的母乳喂养的自信心以及喂养率,同时消除了产妇的负面情绪,树立信心,同时可以通过家庭或者配偶对母乳喂养的支持力度更进一步[12]。相关资料显示[13],配偶不仅可以影响预计的喂养方式,同时还可以体现在母乳喂养过程中的鼓励,这种支持的信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产妇的技能和自信心,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临床研究表明[14],对围生期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对于产妇的母乳喂养的认知度有一定的提供。
郗树红[15]的研究显示特色护理干预妊娠合并症患者后的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干预的患者,差异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系统护理干预能够树立妊娠合并症产妇的自信心,促使其合理的运用喂养技巧,同时可以提高妊娠合并症产妇对母乳喂养的认知度和母乳喂养率,在临床上可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欢欢,马丽园.围术期系统护理干预在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血压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1):166-169.
[2]徐雪芬,胡引.阶段性电话回访对初产妇产褥期纯母乳喂养的影响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3):191-193.
[3]徐小燕,周虹.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初产妇中的应用及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2):142-144.
[4]张梅.产科护理人员对妊娠合并症产妇母乳喂养认识的护理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4,8(17):52-53.
[5]王晶.产科护理人员对妊娠合并症产妇母乳喂养认识的护理措施及效果[J].中国医学工程,2015,23(11):129-130.
[6]曾爱平.浅谈产科护理人员对妊娠合并症产妇母乳喂养的认识[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7(10):254-255.
[7]黄盼,罗碧如.孕产妇母乳喂养意向与行为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1):148-151.
[8]罗琳雪,陈丽芬,黄基梅,等.健康教育路径对母婴分离产妇母乳喂养影响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6(33):3746-3747.
[9]郭笑杨.产科护理人员对妊娠合并症产妇母乳喂养认识的护理措施及效果研究[J].医药,2015,7(16):56.
[10]董小娜.a科护理人员对妊娠合并症产妇母乳喂养认识的护理措施及效果评价[J].母婴世界,2016,5(9):68-69.
[11]付科灵.产科护理人员对妊娠合并症产妇母乳喂养认识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探究[J].大家健康,2016,10(12):320-321.
[12]吴艾芳.产科护理人员对妊娠合并症产妇母乳喂养认识的护理措施及效果分析[J].医药卫生(全文版),2016,2(10):102-103.
[13]王长华.系统护理对妊娠合并症产妇母乳喂养知识掌握水平及母乳喂养率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7,30(2):180-181.
[14]弋欢,成芹,杨杨.探讨产科护理人员对妊娠合并症产妇母乳喂养认识的护理措施及效果[J].引文版:医药卫生,2015,1(9):132.
对母婴护理行业的认识范文篇5
母婴同室可增进母子感情,促进母乳喂养,利于产妇恢复等优点,但由于新生儿的调节中枢及脏器功能不健全、生活能力差、机体抵抗力低下等客观原因,导致母婴同室中的新生儿存在着一些医疗安全隐患。笔者通过分析母婴同室区内新生儿潜在的安全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管理对策,通过实施取得较好的效果,确保了新生儿安全,减少和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7年1月—2009年1月我院共有10253例新生儿实施母婴同室,住院时间最长21天,最短18h,平均6.5±3.1天,均为母乳喂养;入母婴同室条件:胎龄>37周,体重>2500g,出生后新生儿无窒息,Apgar评分>7分,家属自愿要求照顾新生儿者。
1.2新生儿安全问题10253例新生儿中共80例(7.8‰)存在安全隐患,其中新生儿院内感染26例(32.5%),新生儿呛奶窒息18例(22.5%),新生儿低血糖12例(15.0%),新生儿暑热综合征8例(10.0%),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5例(6.3%),新生儿烫伤4例(5.0%),新生儿压伤2例(2.5%),新生儿摔伤1例(1.2%),其他损害4例(5%)。
1.3处理与预后80例新生儿经过积极处理,及时好转者28例(35.0%);52例(65.0%)转入重症新生儿室进行治疗,经专科治疗后治愈50例(62.5%),死亡2例(2.5%),分别为新生儿呛奶窒息1例,不明原因1例。
2安全隐患原因分析
2.1院内感染母婴同室区内空气、物品、工作人员的手消毒不严格;新生儿使用的衣物、被褥、毛巾消毒不严格;母婴同室区内通风不好,造成空气不新鲜;探视人员过多易造成交叉感染;家属无菌护理观念不强,未做到每次接触新生儿前均需仔细洗手,易发生新生儿皮肤、消化道、呼吸道感染等医院内感染疾病。
2.2护理工作制度落实不到位护理人员对新生儿观察不仔细;专科知识掌握不够;新生儿出现异常表现不能准确判断及给予相应措施;部分表现责任心不强,操作手法不规范;缺乏对产妇进行育儿的指导能力。
2.3母婴同室管理制度缺陷护理人力安排不合理,排班公式化,出现了人力不足的薄弱时间段,护理工作偏重于治疗,忽略健康教育,减少了对病房的巡视和对新生儿的观察。
2.4产妇及家属不科学的喂养方法产妇及家属不重视清洁卫生;缺少喂养新生儿的经验;对医学知识不了解;少数祖父母辈会采取传统而不科学的喂养方法,如给新生儿喂开口汤,出生后最初几天不喂初乳等;缺乏对新生儿观察知识的了解,对新生儿可能出现的常见症状如呕吐、发热、青紫等无法判断而延误治疗时间。
2.5社会因素外来打工者因工作或生活原因造成无人照顾或家属长时间外出不归;因重男轻女思想引发性别歧视给女婴带来的危险;由于利益驱使有违法犯罪人员在母婴同室区内进行偷盗事件;但这些现象可能成为母婴同室区内新生儿不安全的潜在危险。
3防范对策
3.1加强制度完善、落实和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护理安全的保证,注重落实,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实施。同时组织全体医护人员学习各项规章制度,从法律和业务上严格规范产科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使全体医护人员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也是职业保护,需时时牢记医疗安全,定期征求家属及产妇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改进护理措施。定期举办专科护理培训、专科护理查房、专业理论知识与操作考核等。科室责任护士及护士长按制度落实每日与每周的考核工作。护士长随时检查督促护士工作,每周召开患者座谈会,倾听产妇和家属对护理诊疗工作的意见,及时改进,对潜在隐患进行妥善处理,保证护理安全。
3.2加强母婴同室区的感染管理加强手卫生管理工作,由于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手是医院内细菌的主要传播媒介[1]。针对这种现象,严格要求护士掌握正确的六步洗手法,并成为其自觉行为,接触新生儿时做到“每触必洗手”;严格落实室内环境卫生,母婴同室区室内每日通风换气2~3次,每次15~20min,每日湿扫地2次,床旁柜每日用1%消洗灵擦洗1次,认真落实晨晚间护理,保证床单的整齐,新生儿床单用品一旦污染立即更换,母婴出院后对室内空气、物表全面彻底消毒,每月对母婴同室区的空气、物表、工作人员的手进行院感监测。
3.3加强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从不同角度对护士进行护理安全教育[2]严格掌握护理工作制度和护理操作常规,熟悉护理安全制度及风险防范预案;定期检查母婴同室的设施;母婴同室区护理人员坚持规范着装,保持服装清洁,避免交叉感染,护理人员不留长指甲,不染指甲油,不戴戒指,一律穿平跟防滑工作鞋,不穿高跟鞋;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重视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工作流程。
3.4加强产妇及家属健康教育,纠正产妇及家属不科学的育儿观念加强对产妇及家属安全知识的宣传:(1)对产妇及家属履行告知义务;(2)严格执行探视制度,以免发生意外;(3)教会产妇及家属防范新生儿坠床、窒息、烫伤、冻伤等情况的护理方法;(4)告知新生儿鉴别标记的意义;(5)严格执行新生儿核对制度,新生儿沐浴或治疗需要暂时离开返回时,应请产妇核对新生儿鉴别标记进行确认;(6)开设病区育儿学校:目的是及时提高家长护理新生儿的水平,由于我院收治的较多的农村患者,产妇和家属普遍缺乏卫生保健和科学育婴知识,加上陈旧观念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新生儿护理中的安全隐患。通过防范措施的落实,控制护理缺陷、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综上所述,由于笔者加强了母婴同室区新生儿的护理与管理,尽最大努力杜绝母婴同室区内的安全隐患,母婴同室区内的新生儿意外事件明显减少,随之而来的是家属满意度明显提高,医患纠纷矛盾大大减少,医院也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对母婴护理行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母乳喂养;措施;阴道分娩;剖宫产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5(c)-0040-03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specificmeasurestopromotethesuccessofthebreastfeedingandincreasethebreast-feedingrate.Methods692primiparaswhounderwentdeliveryinourhospitalfromJanuary2011toDecember2014wererandomlydividedintoobservationgroup(n=346)andcontrolgroup(n=346).Routinenursingwasperformedincontrolgroup,whilebreastfeedingpromotionmeasureswereconductedintheobservation.Maternalbreastfeedingratewasobservedandrecordedbothforthetwogroups.ResultsMaternalbreastfeedingrateoftheobservationwas100%,whilethatofthecontrolwas81.21%(281cases),andthedifferencebetweenthegroups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Measures;Breastfeeding;Vaginaldelivery;Cesareansection
母乳喂养是指在婴儿出生后4~6个月只给予母乳喂养,母乳喂养是人类的繁衍的重要环节,是提高人口质量、保证儿童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品,具有易消化吸收、营养丰富的优势,是任何食品都无法替代的[1]。乳汁中富含大量免疫球蛋白、乳糖、脂肪酸、微量元素等,可在极大程度上增强婴儿的免疫力,婴儿不易产生过敏反应。因其具有方便、无污染、经济等优势,母乳喂养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科学育儿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理念的转变,各种心理、生理因素导致母乳喂养失败,为了提高纯母乳喂养率,需采取必要的措施。为探究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有效措施,该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692例初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产妇均给予促进母乳喂养的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在该院分娩的692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产妇均无其他严重疾病、无哺乳禁忌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6例。观察组产妇年龄分布为17~33岁,平均年龄为23.25岁,其中阴道自然分娩152例,剖宫产294例。对照组产妇年龄分布为20~31岁,平均年龄为23.32岁,其中阴道自然分娩156例,剖宫产290例。两组产妇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饮食护理、环境护理等,给予产妇高蛋白食物,保证病室环境的整洁。观察组产妇给予促进母乳喂养的措施,具体情况如下。
1.2.1健康宣教产妇入院后采用发放宣传手册的方式向其宣教母乳喂养知识。在安顿好产妇后,护理人员可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母乳喂养对产妇及婴儿的好处,使产妇及家属明白母乳有营养、可防病,母子感情的增强及产妇康复离不开母乳喂养[2]。另外,向产妇讲解分娩后半小时开奶的好处,帮助产妇做好心理准备。对产妇思想动态进行了解后,给予有目的性的帮助,在首次宣教时简明扼要地进行说明,待产妇及家属产生疑问时需耐心解释。另外,家属的工作也是不可缺少的,家属对孕妇比较重视,但是大部分家属缺乏专业知识,对产妇的压力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需告知家属以积极的态度激励孕妇,劝告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家属不要在产妇面前进行非专业的宣传,以免加重产妇的压力。
1.2.2心理疏导医护人员需及时了解产妇的心理需要,并给予关心,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该组研究中,产妇均为初产妇,心理压力及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较多,因此需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使产妇明白,分娩是自然生理现象,帮助产妇树立信心。加强剖宫产产妇的术前宣教,告知其手术的安全性,向其介绍手术过程及施术者,使其增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减轻恐惧、紧张、烦躁等情绪,使手术顺利完成。
1.2.3准备在孕妇分娩前帮助其清洗及,不能用强碱性洗涤剂擦洗,如果较脏,可先用棉棒蘸温水,在其软化后轻轻擦拭,防治皮肤出现破损,引发感染。采用伸展练习及牵拉练习指导产妇纠正平坦及凹陷的现象。伸展练习:将两指平行放在两边,自至两侧拉开,牵拉乳晕皮肤,以利于向外突出。然后将两手拇指分别放置在上下方,向上下侧纵行拉开。重复练习,每天两次,每次5分钟左右。牵拉练习:一只手将托住,另一只手用拇指和中指、食指将抓住后向外牵拉,2次/d,重复15下左右。两种练习可连续或间断操作,对凹陷较深的患者可采用两种方法的同时使用负压牵拉器进行牵拉[3]。
1.2.4分娩后护理阴道分娩产妇分娩后半小时内、剖宫产妇回病房意识清醒后护士帮助进行早接触、早吸吮。初乳中富含多种抗体,可有效保护婴儿,减少生病的概率,使产妇明白早接触、早吸吮有利于婴儿获取较多初乳。婴儿吸吮可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产妇子宫进行收缩,有利于减少产后出血量,帮助产妇及早恢复。分娩后半小时,护理人员将婴儿抱在产妇身边,让母亲与新生儿进行胸贴胸、腹贴腹地早接触,并帮助产妇让新生儿早哺乳。哺乳时新生儿的正确含接方法是:婴儿身体转向母亲,并紧贴母亲身体,张大嘴,嘴唇凸起,下颌贴,吸入及大部分乳晕,吸吮时面部鼓起,有节奏的吸吮和吞咽。母亲用C字形的方法托起,用刺激孩子的口周围,使孩子建立觅食反射。当孩子的口张到足够大时,将及部分乳晕含在新生儿嘴中。此时,询问产妇的感觉,如出现疼痛,则给予重新含接。在婴儿正确吸吮时可见面颊鼓起,可听及吞咽声。充分吸吮半小时后,将婴儿抱在产妇旁边的婴儿床上,在产房观察2h后再送回母婴室。
1.2.5母婴同室的护理护理人员在分娩后2h护送母婴回母婴室,帮助母婴完成第二次含接,在产妇喂奶时向家属及产妇再次宣教母乳喂养的好处及相关的卫生保健知识,如产妇在喂奶前需洗净双手;先挤出一滴奶将变软后再喂奶,以利于婴儿含接;喂完把乳汁涂在上晾干,可有效防止皲裂。产后6h,护士再次帮助喂哺,将喂哺的要领教给家属,含接不顺利时,家属可积极配合。剖宫产产妇在术后2~3d开始分泌乳汁,为保持乳汁畅通,减轻胀痛,护理人员需帮助产妇按摩,从边缘向中心按摩,减少疼痛,利于乳腺管畅通。
1.2.6出院时护理产妇出院后需保证充足的营养,每天进食足量的蛋白质、蔬菜、水果,保证奶水充足。出院时,对产妇及家属进行出院宣教,嘱产妇坚持纯母乳喂养4~6个月,坚持母乳喂养1~2周岁断奶,可添加辅食。再次嘱咐家属出院后仍需支持母乳喂养,有利于产妇及婴儿健康。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产妇母乳喂养成功率进行比较和分析,母乳喂养成功的标准为新生儿自出生之时除母乳外,未进食其他食物,如牛奶、米糊等。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包对该研究所有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经护理,观察组产妇母乳喂养成功率高达100%,对照组281例喂养成功,成功率为81.2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7384,P=0.0000)。导致母乳喂养失败的主要因素为产妇自觉无足够母乳、准备不足、母亲因病等。具体情况见表1。
3讨论
大量临床实践证实,母乳可为婴儿提供丰富的营养,易消化,可在极大程度上促进婴儿的成长发育。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母乳中含有大量免疫物质,对增强婴儿抵抗力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母乳喂养有利于产妇子宫收缩,可减少产妇产后出血,促进产妇身体恢复[4]。心理学认为,母乳喂养给婴儿带来的情感体会及母子间的感应是无法替代的[5]。母乳喂养是自然规律,但是并非简单的过程,目前,很多产妇对母乳喂养存在一定的误解,支持母乳喂养的产妇中,部分因客观原因导致无法亲自哺乳,因此,近年来母乳喂养率极速降低,母乳喂养的缺失,对婴儿的健康产生严重不良影响[6-9]。
平坦及凹陷是影响母乳喂养成功的主要原因,也是降低4个月纯母乳喂养的重要因素,相关研究对平坦及凹陷产妇给予纠正后母乳喂养成功率大大提高。该组研究中,12例产妇出现凹陷,经伸展练习及牵拉练习后,均得到纠正,实现母乳喂养成功,与前人的研究成果一致[10-11]。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措施离不开护理人员的责任心、爱心及耐心,同时要求护理人员具备母乳喂养的专业理论知识及技术,为每一位产妇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产妇入院待产时,医护人员需做好宣教工作,向产妇及家属介绍母乳喂养的好处;缓解产妇的心理压力;在分娩前,帮助产妇做好准备;分娩后,协助产妇做到早接触、早吮吸、早开奶;做好母婴同室及出院护理。经护理,观察组产妇母乳喂养成功率高达100%,对照组281例喂养成功,成功率为81.2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母乳喂养的成功与多种因素相关,任何一个环节的放松和疏忽都可能造成母乳喂养失败。医护人员需认真、细致地帮助产妇解决母乳喂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好宣教工作、心理疏导、三早及母婴同室、出院护理可有效提高母婴喂养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春红.产妇母乳喂养的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J].中外女性健康,2014(6下半月):78.
[2]汪明珠.剖宫产术后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的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4(20):207-208.
[3]王洁,杨钰,陆海娟.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孕产妇母乳喂养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10):113-114.
[4]徐亚红,朱波亚.产前母乳喂养认知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4(5):778-779.
[5]许庆.护理干预措施对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5上旬版):59-60.
[6]张丽威.促进母乳喂养的护理新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2):381-383.
[7]黄俊岭.母乳喂养自信心的护理干预对初产妇母乳喂养的影响[J].天津护理,2011,19(2):65-67.
[8]张悦,王惠珊,罗倩,等.新生儿院内纯母乳喂养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20(6):507-509.
[9]马力凤.优质护理在初产妇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2,10(13):1215-1216.
[10]陈娟慧,尹心红.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3(2):35-37.
[11]田勤霞,温阿楠.剖宫产术影响产妇母乳喂养的护理干预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8):207-208.
对母婴护理行业的认识范文篇7
但由于产妇和家属受传统观念影响以及对婴儿护理知识不同程度的缺乏,加之探视人员较多,护理过程中常发生窒息、呛咳、烫伤等安全问题[2],直接影响母婴的生命安危、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2009年6月~2010年6月,我院在母婴同室病房实施层级护理模式,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6月~2010年6月在我院产科母婴同室病房产妇135例,年龄24~36岁,平均(30.8±1.6)岁;阴道分娩89例,剖宫产46例;所有产妇均为头胎,无妊娠合并症,胎龄37~42周,新生儿Appar评分8~10分.以2008年6月~2009年6月实施传统功能制护理的62例产妇为对照组,以2009年6月~2010年6月实施层级护理模式的73例产妇为观察组,两组产妇年龄、分娩方式、文化程度和新生儿情况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实施传统功能制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层级护理模式,实施护士长、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助理护士四层责任管理.
1.2.1人员配置本科室护理人员共13人,均为女性,年龄22~52岁,平均(31.8±2.8)岁;职称:主管护师3人,护师8人,助理护士2人;文化程度:研究生1人,本科3人,大专7人,中专2人;护龄:8年以上3人,5~8年6人,5年以下4人.
1.2.2岗位职责和内容护士长由责任心强、临床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担任,全面负责科室管理,对高级责任护士、责任护士和助理护士进行管理和考核,并处理疑难护理问题.
其余护理人员由护士长根据护士的工作能力、产科工作经验、职称和学历等综合考评,分为A组和B组,每组高级责任护士1人,初级责任护理3人,助理护士2人.高级责任护士为小组组长,在护士长指导下全面负责母婴整体护理,负责护理质量的检查,做好科室持续质量改进,并指导本组成员的护理工作以及专科知识的培训、考核;初级责任护士负责各项基础护理工作,负责婴儿沐浴、抚触、游泳及新生儿筛查工作,进行母乳喂养知识的宣传和指导产后康复活动,巡视病房母婴情况,并指导助理护士做好生活护理;助理护士在初级责任护士指导下完成病房的卫生清洁、饮食营养、排泄等生活护理和部分基础护理工作.
1.2.3排班制度工作时间分为A班(8:00~16:00)、P班(16:00~24:00)、N班(24:00~8:00).
每个班次由高级责任护士全面负责,助理护士实行24h负责制.
1.3效果评价(1)知识掌握:
采用问卷调查法,自制哺育知识调查问卷对两组产妇哺育知识掌握率进行调查,并记录纯母乳喂养成功率;(2)护理服务质量评价: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满意度调查表",在出院前评价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包括基础护理质量和护士服务能力.
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4个等级,以非常满意和满意计算满意度.(3)安全问题:
观察并记录母婴并发症和安全问题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形式表示,分类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两组哺育知识掌握、纯母乳喂养和安全问题比较观察组哺育知识掌握率为95.9%(70/73),纯母乳喂养成功率为93.2%(68/7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9%(52/62)和77.4%(4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7,P﹤0.05;χ2=6.86,P﹤0.01).观察组发生孕妇尿潴留1例,新生儿呛咳2例,安全问题发生率为4.1%(3/73);对照组发生孕妇尿潴留2例,新生儿窒息2例,呛咳2例,烫伤2例,红臀1·2993·现代预防医学2011年第38卷第15期ModernPreventiveMedicine,2011,Vol.38,NO.15例,安全问题发生率为14.5%(9/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8,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服务质量比较观察组基础服务质量、护士服务能力和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P﹤0.05;t=4.78,P﹤0.05;χ2=4.51,P﹤0.05).见表2.
3讨论母婴同室是指婴儿与母亲24h都同住在一起,使婴儿施行母乳喂养,增加母婴感情,从而促进宫缩及产妇恢复.
但婴儿亲属多对抚育知识较缺乏,而新生儿由于出生时间较短,呼吸道比较窄细,自主神经调节差[3],喂奶、喂水量掌握不适当,极易引起呕吐、呛咳甚至窒息,尤其是中午、夜间时,产妇和家属都非常疲劳,几乎都处于睡眠状态,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对12781例母婴同室新生儿进行统计分析,其中469例存在安全隐患,其中呛咳窒息213例,寒冷损伤综合征168例,中暑49例,烧、烫伤34例,摔伤、压伤各2例.
因此,相比其他科室,母婴同室病房的护理更加复杂,护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母婴的身体健康.
2009年6月之前我院母婴同室病房实施传统的功能制护理模式,以完成各项医嘱和常规基础护理为主要工作,缺乏对不同学历、能力护士的合理调配,工作缺乏完整性、连续性和科学性,不能充分发挥护士的专业知识和主观能动性.
有的护士甚至认为婴儿在母亲身边,母亲是第一监护人,出现问题应由母亲承担,与医护人员无关,严重影响护理服务质量.于秀梅等对644例产妇及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产妇及家属普遍缺乏科学的母婴护理知识,传统的旧观念影响严重,产妇的角色转换并不能一步到位,对相关母婴护理知识的宣教有非常强烈的需求,但护士日常工作中用于产后母婴专项护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只占全部工作时间的12.50%,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产妇和家属的需求.
对母婴护理行业的认识范文篇8
关键词:儿童福利院;HIV;梅毒
儿童福利院(ChildrenWelfareOffice)由民政部门管理,国家经费支持,是儿童的公民权利、生存、生活和受教育的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的儿童福利机构。了解乌鲁木齐市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艾滋病病毒及梅毒感染情况,为今后更好的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阻断工作和提高婴幼儿的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乌鲁木齐市儿童福利院2006年1月~2014年11月收容无依无靠、无人抚养的孤儿、弃婴和残废儿童。
1.2方法HIV抗体检测:采集收容的婴幼儿/儿童等静脉血3ml,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年修订版),首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e-sorbentassay,ELISA)进行初筛,凡阳性者使用MP生物医学亚太私人有限公司(新加坡)生产的HIV1+2型抗体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WB)试剂盒进行确证。梅毒检测: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apidPlasmaReagent,RPR)初筛,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reponemapallidumparticleagglutination,TPPA)确证,RPR试剂由上海科华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TPPA试剂来自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FUJIREBIOINC,TOKYO)。
1.3统计学分析应用Excel2007软件进行统计。
2结果
2006年1月~2014年11月共检测373例,检出HIV抗体阳性1例;梅毒抗体阳性1例;总的检测阳性率为0.27%。其中男性208例,女性165例,年龄出生1d~19岁。
3讨论
民政部门制定的对收养儿童是采取统一抚养、分类分班管理的方针,婴幼儿以保育为主,同时开展学龄前教育,还可以根据条件自费收养在家中,实在无力照管的残疾婴幼儿,采用家庭寄养、一对一的儿童护理模式。本次检测的373名孤残儿童中,其中HIV抗体阳性1例(男性,出生20d,汉族,因其母亲HIV感染状态不详,婴幼儿不满18个月未做〈WB〉确证试验);梅毒抗体阳性1例(男性,出生38d,汉族,RPR滴度1:4,TPPA阳性),两例均失访。由此看出:应加大对护理残疾婴幼儿家庭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强基层单位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队伍建设,做好定期随访工作。
近年来艾滋病疫情正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同时妇女的感染人数也在日益增加。母婴传播是艾滋病、梅毒重要的传播途径之一。根据《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1],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侧重于受教育程度低、早婚早孕、未婚先孕以及初次怀孕的孕妇和育龄妇女。
HIV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垂直传播,由于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在我国相对滞后,产科的护理人员接触血液、体液和阴道分泌物的机会最多,因此,做好护理人员的标准性预防,增强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意识,提高对HIV职业暴露的认识。尽可能避免职业暴露的发生。终止妊娠是阻断HIV经母婴途径传播的重要措施,国内多项研究也表明该措施是各地阻断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也是最经济的方式。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工作,可以使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从30%~50%降低至2%~3%以下。剖宫产避免了子宫收缩,胎盘滋养层破裂,游离病毒直接通过破裂的滋养层进入宫腔,减少了胎儿的皮肤、粘膜直接与母体血液或阴道分泌物的直接,阻断了分娩期HIV垂直传播的危险性。
加强HIV、HBV、梅毒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管理、早治疗以减少先天梅毒的发生,降低HIV及梅毒母婴垂直传播,减少新生婴儿的HIV及梅毒感染率,提高婴幼儿/儿童生存质量与生存率和对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随访的质量,减少失访。因此在不断扩大宣传的同时,要提高干预的频次和HIV及梅毒检测的覆盖面,加强孕产妇检测,尽早发现HIV阳性孕妇,是做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关键[2]。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对于降低艾滋病母婴传播率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对收养的孤残儿童及时进行筛查及随访,有利于儿童AIDS的早发现早治疗,为今后改进相关预防策略及促进婴幼儿健康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1[2013-11-20].
对母婴护理行业的认识范文篇9
【摘要】目的探讨恢复期母婴同室对高危儿出院后发病率的影响。方法:将398例恢复期高危儿随机分组,未实行母婴同室的高危儿为对照组,实行母婴同室的高危儿为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新生儿护理(母婴分离、封闭式的集中护理)。干预组实行母婴同室,对高危儿常见的护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干预组高危儿出院后的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大大提高了新生儿科的服务满意度。结论:对恢复期的高危儿开展母婴同室,针对高危儿出院后常见的护理问题给予护理干预,指导其喂养、护理、皮肤感染的预防等,从而有效降低了高危儿出院后的发病率。
【关键词】恢复期;母婴同室;高危儿;发病率
高危新生儿是一组具有高度危险性的新生儿,最常见的高危因素为窒息、早产、颅内出血、低出生体重儿、高胆红素血症等,有较高的病死率和伤残率。故这些新生儿需要专业的治疗及护理。但大多数产妇初为人母,缺乏经验和必要的护理知识,加之对疾病认识不足,导致部分高危儿在出院后不久(3-15天)因各种原因再次发病来院就诊。因此,我院对恢复期的高危儿开展母婴同室,针对高危儿常见的护理问题给予护理干预,指导其喂养、护理、皮肤感染的预防等,从而有效降低了高危儿出院后的发病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7月至2010年12月恢复期的高危儿398例随机分组,未实行母婴同室的高危儿为对照组,实行母婴同室的高危儿为干预组。干预组198例,男117例,女81例,其中窒息35例,早产93例,颅内出血5例,低出生体重10例,高胆红素55例;对照组200例,男109例,女91例,其中窒息37例,早产儿89例,颅内出血8例,低体重儿12例,高胆红素54例。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新生儿护理(母婴分离、封闭式的集中护理)。干预组实行母婴同室(产妇和家属直视下的开放式护理(1)),对高危儿出院后常见的护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1.2.1护理问题:
1.2.1.1高危儿家属缺乏日常护理知识:(1)受多年旧传统观念的影响,母亲睡觉时有搂抱患儿同睡的习惯;(2)认为室内不能通风,对患儿包裹太厚,保暖太严,导致体温过高;(3)对患儿哭闹表现焦虑不安。
1.2.1.2高危儿家属缺乏喂养知识:(1)患儿母亲对母乳喂养不够自信,一是担心母乳少不够患儿吃(患儿住院,长时间母婴分离导致母乳量减少),二是不能把握患儿吃好、吃饱的标准;(2)部分患儿对喂养方式的改变表现出不适应,家属出于担忧,不愿继续母乳喂养,甚至有少数患儿母亲认为哺乳会影响日后自身身材的恢复而拒绝母乳喂养;(3)配方奶配置方法不正确。
1.2.1.3高危儿家属缺乏相关疾病的预防知识:(1)缺乏预防皮肤感染的知识;(2)出现呛奶、呕吐等异常情况时缺乏应对能力;(3)高危儿保健知识匮乏。
1.2.2护理干预:
1.2.2.1传授新的育婴知识
(1)告知家长科学育儿的相关知识和方法,使之接受新的知识,改变传统观念,患儿睡小床,不要和母亲同睡。
(2)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每日通风2次,每次30分钟,室内保持22℃-24℃,湿度维持在50%-60%,高危儿着衣和包被以四肢暖和为度,体温保持在36℃-37℃。
(3)患儿哭闹是对来自体内或体外不良刺激引起不适的表现,若哭声响亮、婉转,间隙期面色如常,即为生理性哭闹,家长不必担忧。
1.2.2.2传授喂养知识
(1)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不断鼓励母亲增加母乳喂养的信心,并帮助其提高喂养能力。母乳经济方便;母乳中含有较多免疫因子,能增强婴儿免疫力;通过母乳喂养能增加母婴感情(2)。嘱母亲应坚持按需哺乳,奶量以喂奶后患儿安静、不吐、无腹胀和体重增长达15-30g/d为宜。
(2)住院时间较长的高危儿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习惯了配方奶、奶瓶喂养,当改用母乳喂养后,部分患儿有不吸吮、吃奶少等表现,这属于正常情况。因为配方奶和母乳口感不一样,且人工喂养的奶嘴比母亲的易于吸吮,一般来讲,母乳喂养后1-2天患儿就会逐渐适应。因此,高危儿家长不必为此担忧,选择继续母乳喂养。
(3)若高危儿母亲确因疾病或其他原因无法进行母乳喂养,则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配方奶进行喂养,并严格按配方奶上的说明进行调配。奶粉配置过浓会导致患儿喂养不耐受,甚至有可能发生坏死性小肠炎;奶粉配置过稀则营养摄入量减少,患儿出现生长缓慢,体重不增,甚至下降。奶孔的大小以奶汁流速连续滴出为宜。
(4)因消化道解剖生理特点,高危儿易发生溢奶,早产儿甚至会发生胃食道反流。吃奶后指导家属将患儿竖着抱起来,轻拍其背部,持续约2-3分钟,帮助患儿将吃奶时咽下去的空气通过打嗝排出来。另外吃奶后30分钟应将患儿侧卧,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减少溢奶造成的误咽和窒息;早产儿床头抬高15°-20°,可减少胃食道返流的发生。
1.2.2.3介绍疾病相关的预防知识
(1)教会家长正确的皮肤按摩方法,以增加皮肤抵抗力。保持高危儿皮肤清洁,洗澡时注意将耳后、颈部、腋下、肘窝、腹股沟、臀部、窝等皮肤皱褶处洗净,擦干;不要在颈部、腋下、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扑粉,因这些部位的皮肤褶皱处不透气,加之患儿易出汗,潮湿的粉块刺激皮肤,增加了患儿皮炎的发生。重点加强对高危儿脐部的护理:每日检查脐部,保持脐部清洁干燥;脐带未脱落前,每日用碘伏消毒一次,直至脐带脱落,完全干燥为止;要特别防止被尿液污染,以避免脐部感染。?做好高危儿会皮肤的护理,勤换尿布、会温水清洗(顺序为由前至后)、吸干,必要时局部涂鞣酸软膏。
(2)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每日给予足够的奶量和水分,保持大便通畅,否则有可能使黄疸再次加重。教会家长学会观察患儿大便的颜色、性质和量;对于肠蠕动比较弱,每日不能正常排便的高危儿,给予腹部按摩每日4次,必要时给予刺激排便或开塞露通便等处理。
(3)注意观察高危儿的面色、呼吸。喂奶时患儿若出现呛咳、呕吐、口周、面色青紫等异常情况时,应暂停喂哺,患儿取侧卧位,给予拍背、清除口鼻呕吐物等处理,直到患儿哭声响亮、面色转为红润。否则报告医生给予吸痰,吸氧等进一步处理。
(4)高危儿患以下疾病的可能性要远高于正常新生儿:脑瘫、智力低下、营养不良和视力、听力异常及运动障碍,轻则会影响孩子正常发育,重则导致终生残疾。一旦错过最佳矫治时机,将会造成终生遗憾。告知家长高危儿在出生后的半年内,需每月接受一次保健服务,半年后每两月保健一次,以便医生随时发现由高危因素导致的并发症。
1.2.2观察指标:比较两组高危儿出院后的发病率及发病病种的变化。
1.2.3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高危儿出院后(3-15天内)发病率的比较(见表1)。干预组采取母婴同室后,出院后(3-15天内)发病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
组别例数发病数发病率(%)
干预组1982311.61
对照组2006834.00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2.2两组高危儿出院后(3-15天内)发病的病种变化的比较(见表2)?干预组采取母婴同室后,出院后因喂养及护理不当而发病的病种均小于对照组(p
3讨论
3.1新生儿生长发育迅速,能量需求较大,母乳或现阶段母乳化配方奶所含的能量及营养素可以保证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所需。而高危儿因存在各种高危因素,其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功能差,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配方奶喂养极为重要,更不能随意添加其它食品或保健品。同时由于其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采用合理的喂养方法及,可以明显减少高危儿由于喂养不当而导致各类疾病的发生。对照组采用常规新生儿护理,高危儿出院后发生肠功能紊乱、便秘等疾病发生率明显升高,其中有一例患儿在出院后第三天,家长擅自给患儿奶粉中添置了少量成人食用蛋白粉,次日患儿出现腹胀、呕吐来院就诊,确诊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极差。
3.2感染是高危儿病情突然变化及加重的重要原因。高危儿住院治疗期间,接受介入性诊断及治疗过程,免疫功能低下,对多种病原微生物高度易感。而且胎龄越小、日龄越小,免疫及局限感染的能力越差,常可引起肺炎、败血症、脑膜炎。开展母婴同室,护士通过日常护理、健康教育等活动,教会了家长正确洗手的方法和预防感染等相关知识,从而有效减少高危儿因感染再次发病的机率。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干预组因室内不通风、家庭成员交叉感染等因素导致出院后高危儿发生呼吸道感染比率较低。新生儿感染的另一来源为皮肤。高危儿尤其是早产儿皮肤娇嫩,角质层薄,毛细血管丰富,皮肤抵抗力低下,如皮肤护理不当,很容易造成皮肤完整性受损,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糜烂、破溃、脐炎、尿布炎等(3)。干预组高危儿在出院后可以得到较好的脐部护理、皮肤护理、臀部护理,发生脐炎、脓疱疮等的机率大大降低。同时也减少了高危儿出院后因感染导致高胆红素血症及败血症的发生。
3.3研究表明:大约有1%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发生母乳性黄疸(4)。母婴同室期间,部分恢复期高危儿母乳性黄疸能被及时发现,通过试停喂母乳、定期监测、医学干预后得到缓解,同时由于患儿的家长接受了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出院后依从性高,能定期来医院监测黄疸,及时发现胆红素波动情况,并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干预。但并不能因此减少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
3.4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以及助孕技术的成熟,窒息、早产、先天畸形等的危重新生儿比率较前增加。高危儿常需要较长时间的住院治疗,这使父母无法确切了解患儿的生活。加之生育高危儿的母亲往往会有忧郁和罪恶感,接受高危儿需要特殊照顾观念常需一段时间。对恢复期高危儿开展母婴同室,鼓励父母参与照顾患儿的活动,如抱抚、亲自喂奶等。指导家长如何冲调奶粉、如何沐浴、何时预防接种,以使他们得到良好的信息支持和树立照顾患儿的信心;同时护士能及时发现家长在育儿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针对存在的护理问题,提供护理干预,提高了育儿水平,有效的降低了高危儿出院后发病率,同时也提高了新生儿病房的服务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梁淑芬,林晓枫,张晶,等。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难点及对策。中外健康文摘,2010,5(7):252-253
[2]向丽,杜鹃,谢立平,等。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难点及对策。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161
[3]杨亚青,周静,白静。产后家庭访视中对新生儿皮肤的管理。中国医药卫生,2010,9:45
[4]崔焱.儿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8
对母婴护理行业的认识范文篇10
【关键词】健康教育:母乳喂养;护理
健康教育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主要内容,也是临床护理需要不断完善和深入的重要课题。我科开展健康教育以来,采用产前、产后健康教育以及指导产妇自我护理,收致了很好的效果,现将实施方法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09年9月—2010年10月间来我院分娩的产妇作为健康教育组,共643例,实施健康教育,将2003年9月—2004年10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作为历史对照组,共532例,非健康教育。两组产妇一般情况相似,其平均孕周均为(39±2.9)周。平均年龄:健康教育组(26.48±2.56)岁,历史对照组(26.36±2.93)岁。文化程度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1.2方法
1.2.1制定标准健康教育计划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笔者发现母乳喂养知识是产妇最渴望得到的健康知识,也是产妇护理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对产好实施健康教育,提供有关知识,减轻其心理负担,使之自觉自愿哺乳,成产科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之。我科针对产妇具体情况,按照护理程序制定标准健康教育计划,包括:母乳喂养的重要性,早吸吮,24h母婴同室,按需哺乳,喂奶的正确姿势及婴儿的含接姿势,挤奶的正确手法,如何判断新生儿是否吃饱,如何保证有足够的母乳,饮食、活动指导,新生儿沐浴的顺序,脐带护理及换尿布方法等。
1.2.2护理人员需具备的健康教育能力实施健康教育,探讨母乳喂养的重要性,这不公要求护士掌握专科护理知识,现代护理理论,交流沟通技巧等,还要掌握母乳喂养的有关知识及技巧。因此对本科护理人员进行分期分批的培训,组织全科人员学习卫生部妇幼卫生司母乳喂养培训教材,加强护理人员对实施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巧的认识,为确保母乳喂养取得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1.2.3具本实施方法产前健康教育采用集中授课、观看电视录像、发给书面资料、宣传栏、床旁讲解协助母乳喂养等形式,对每位来院分娩的孕妇进行环境、制度、人员介绍后即应用护理程序对其产前认知进行评估,针对评估情况制定护理和教育计划,做好母乳喂养的身心准备。产后健康采用讲解、示范、协助的方式,待产妇分娩后回到病室即进行身心状态评估及产后保健指导,顺产病人产后30分、剖宫产术后第1天协助母乳喂养并指导直至掌握。指导内容:饮食活动伤口护理喂养指导新生儿日常护理,乳房护理等提高产妇的自护能力,促进母乳喂养。产后第3天由专业护士评定完成“认知、参与”的程度。出院前2d进行自护能力的测定,对未掌握的项目进行指导,使之掌握并成为自觉行动国。
2通过出院回访发现健康教育组的母乳喂养率比历史对照组超过27%及减少了产后患乳房病发生的情况
3讨论
3.1增强了产妇产前认知水平实践证明,产前健康教育明显增加了产妇的前认知水平,她们能够准确回答母乳喂养的重要性、母乳喂养的正确体位及婴儿正确的含接姿势,早吸吮,24h母婴同室等有关母乳喂养产科病房的有关规定,为产后哺乳提供了科学依据,因此产前认知水平的提高是提高纯母乳喂养的先决条件。
3.2提高了产妇的自护能力,保证了母婴健康及母乳喂养的效果产前健康教育使产妇建立了对母乳喂养的认识,产后实行早吸吮不仅可练习、巩固吸吮反射,有助于母乳喂养成功,而且还可使产妇脑垂体释放催产素和催乳素,后者刺激乳腺泡,可提早乳房充盈,延长母乳喂养时间。健康教育完成了产妇的角色转变。掌握自我康复护理外,还学会了新生儿的日常护理及母乳喂养技巧,表现出一系列的良性反应,保证了母乳喂养的成功。
3.3消除了心理因素对泌乳的影响心理因素既是致病的原因,也是致病的条件,并是防病的依据。产妇紧张、焦虑的情绪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及内分泌腺的调节发生变化,而泌乳与心理应激相关早已被认识,紧张、焦虑情绪可使泌乳减少。通过实施健康教育,护士与产妇密切接触,对产妇害怕疼痛,害怕体型改变,担心婴儿健康等焦虑、恐惧、担心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健康教育指导,树立母乳喂养信心,保证了母乳喂养的成功。
总之实施健康教育,以产褥期母婴健康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适用于每个医院,每一位产妇。
对母婴护理行业的认识范文1篇11
[中图分类号]R51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c)-131-02
近年来,我国艾滋病(AIDS)流行形势日趋严重,感染者中妇女和儿童的比例逐渐增大[1],而母婴垂直传播是婴儿及儿童感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径。由于各级妇幼保健院和妇产科医护人员主要服务对象是育龄妇女及婚检人员,因此在防治艾滋病母婴垂直传播,降低儿童感染HIV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本调查旨在了解我市基层妇幼保健院和各级医院妇产科医护人员艾滋病母婴传播防治知识/态度现况,为开展培训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本调查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市县两级妇幼保健院(站)4家,市、县、乡三级医疗机构共14家;其中,市级综合医院2家,县级综合医院3家,乡镇卫生院9家。调查妇幼保健机构的检验科、妇产科、查体科以及儿科的医护人员,医疗机构妇产科的医护人员,共计调查226人。
1.2调查方法
参照国内有关文献[2]设计调查问卷,现场采用匿名调查。在答卷前,由调查者说明意义及要求,让调查对象在统一时间内独自填写,当场收回。然后专人进行资料的整理、录入与统计分析。
1.3调查内容
个人一般信息,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途径,艾滋病母婴垂直传播防治知识/态度。
1.4质量控制
调查人员对现场问卷进行缺项、漏项及逻辑错误检查,并随时纠正。
1.5统计方法
所有资料均使用EPIDATA3.1软件进行录入,使用SPSS11.5软件分析数据。
2结果
2.1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226人,收集合格问卷216份进行分析。其中男36人(16.7%),女180人(83.3%);市级综合医院26人(12.0%),县级综合医院33人(15.3%),乡镇卫生院37人(17.1%),市级妇幼保健机构32人(14.8%),县级妇幼保健机构88人(40.7%);本科及以上学历25人(11.6%),专科学历73人(33.8%),中专学历101人(46.7%),中专以下学历17人(7.9%);副高及以上职称16人(7.4%),中级职称88人(40.7%),初级职称98人(45.4%),其他95人(6.5%)。
2.2人员培训及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途径
市县两级综合医院的被调查人员有89.5%参加过上级单位或本单位举办的艾滋病知识培训班;乡镇卫生院有78.4%参加过培训;妇幼保健机构有62.2%参加过培训。所有被调查人员均没有参加过艾滋病母婴传播专业知识培训班。69.5%的被调查者通过培训、专业书籍、报刊、电视以及互联网等多种途径获得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另有8.9%的被调查者仅通过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获得知识。
2.3对待AIDS/HIV感染者的态度
30%的医护人员认为在工作中有可能会遇到AIDS/HIV感染者;65%的被调查人员认为艾滋病离自己还很遥远,因此学习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必要性不大;有45%的被调查者愿意主动向育龄妇女开展有关预防艾滋病信息的宣传、健康教育和咨询;36%的被调查人员愿意为AIDS/HIV感染者提供手术/助产等服务。
2.4艾滋病母婴传播防治知识答题正确率
216份合格问卷,总的答题正确率是60.1%,基本知识部分平均答题正确率是67.0%,预防治疗部分平均是48.2%,传播途径部分平均是67.7%。艾滋病母婴传播防治知识答题正确率分别是14.4%~95.8%(表1)。
2.5各级医务人员艾滋病母婴传播防治知识得分比较分析
将问卷中的25个问题作为知识指标,每个正确答案计1分,总分25分来评价我市医护人员相关知识水平,并进一步分析这个指标的基本人口学特征。结果显示:不同级别单位医务人员艾滋病知识得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对表2再用SNK(Student-Newman-Keuls)法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市级综合医院妇产科和县级妇幼保健站的医护人员得分高于县级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艾滋病母婴传播是儿童感染HIV的最主要途径,婴幼儿HIV感染约有90%通过母婴传播而获得[3]。因此,防止艾滋病母婴传播是减少儿童发生艾滋病的重要措施。聊城市于2002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截止到2006年12月,已经发现18例AIDS/HIV感染者,女性患者占33.3%(6/18),其中1对夫妇经性途径感染HIV[4]。尽管目前没有出现艾滋病母婴传播,但随着我市女性HIV感染者的增多,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可能性在逐渐增加。有研究发现:通过对HIV阳性母亲在孕前、产前及产时、产后的一系列干预措施,如有计划终止妊娠、合理用药等均可降低婴儿HIV的感染率[5]。各级医院妇产科和妇幼保健机构医护人员其主要服务对象是育龄期妇女和婚检人员,因此,在妇幼保健系统和开展助产服务的医疗机构加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能力建设,实施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干预措施,对于降低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几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调查发现我市各级医院妇产科和妇幼保健机构的医护人员普遍缺乏艾滋病母婴传播防治知识,其平均得分率仅为60.1%,诸如:艾滋病母婴垂直传播的时机、艾滋病的早期临床表现等问题的得分率非常低。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大多数被调查人员(65%)认为艾滋病离自己还很遥远,缺乏学习艾滋病知识的动力有关。
态度决定行为,本次调查表明:仅有45%的被调查者愿意主动向育龄妇女开展有关预防艾滋病信息的宣传、健康教育和咨询;愿意为AIDS/HIV感染者提供手术/助产等服务的被调查人员所占比例更低,仅为36%。医护人员的这种消极态度必然影响她们向其服务的对象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和实施行为干预。有研究表明:未对高危生育期妇女进行有效的HIV监测及咨询,未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是造成儿童HIV/AIDS的主要原因[1]。因此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和妇产科医护人员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培训,提高其对预防母婴传播艾滋病的认识,对防止艾滋病经母婴垂直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要求,到2002年,85%以上的医疗卫生人员须接受性病专业知识培训。本次调查表明,本市乡镇卫生院只有78.4%的被调查人员参加过培训,市县两级妇幼保健机构仅有62.2%的人员参加过艾滋病培训,低于85%的目标。基层妇幼保健机构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农村育龄期妇女和婚检人员,有研究发现,不少育龄期妇女的丈夫存在感染HIV的危险因素,而的低使用率可导致感染HIV的男性通过性生活的途径将艾滋病传染给妻子[6]。而通过将预防艾滋病的内容融入现有的妇幼保健系统婚前知识培训体系,对婚检人群及育龄期妇女实施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宣传,可以取得明显的干预效果[7]。但我市妇幼保健机构医护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现况还不具备对服务对象实施干预的条件。因此,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主管领导应充分认识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危害,尽快采取措施,开展我市医护人员艾滋病母婴传播防治知识的培训。
[参考文献]
[1]王临虹,王爱玲,方利文,等.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流行状况与预防[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3):350-352.
[2]章扬熙.KABP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8,19(2):122-124.
[3]PancharoenC,ThisyakornU.Stuartganmemoriallecture2002,HIV/AIDSinchildren[J].AnnAcadMedSingapore,2003,32:235-238.
[4]姜祥坤,郑雪峰,张蕾,等.聊城市艾滋病高危人群HIV感染情况监测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44(7):710-713.
[5]杨筱.妊娠合并艾滋病的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3,14(4):226-228.
[6]刘刚,毛晓英,秦光明,等.四川省艾滋病高发区孕妇HIV感染及相关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2,18(3):211-212.
[7]占利,王志英,潘晓莉,等.某区婚检人群艾滋病性病知识干预效果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04,31(5):771-772.
对母婴护理行业的认识范文篇12
提高产科工作质量,是保障医疗安全,降低孕产妇、新生儿死亡率的重要途径,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加强业务学习,完善各项业务制度,加强产科各类手术操作规程,每周组织业务学习两次,每月医护人员写业务学习文摘卡不少于4篇交院质控办考评。
二)坚持政治思想教育,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认真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医院管理年活动为契机,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努力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维护群众利益,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三)贯彻实施《母婴保健法》,依法保护妇女儿童健康权益:
我们采取了多种形式在全院范围学习《母婴保健法》、《母婴保健管理条例》,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率10*。并在产科门诊和爱婴区设置母婴保护法律法规知识宣传专栏。
四)积极开展妇幼两个系统管理
1)加强孕、产妇的系统管理。今年前来我院分娩的产妇共46*、系统管理46*、系统管理率10*、产后访视46*、访视率10*。加强高危妊娠的管理,今年共有高危孕产妇6*,全部进行了管理,监测和追踪,并实行产前产后一次性收费制度。为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保健手册的合格率,把保健手册的填写纳入质量检查,严格控制错漏和不规范现象。
2)继续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加大宣传力度,争取患者的理解和支持,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到9*以上。并认真做好新生儿访视工作,一年来在我院分娩的活婴有46*,访视46*,访视率10*。
3)积极做好母乳喂养知识的宣传工作。对孕产妇进行耐心宣教,讲授孕期,产褥期保健知识及母乳喂养知识,并对孕产妇进行测试。共宣教46*,宣教率10*、测试合格率10*。
4)对来我院产检的孕产妇发放孕期保健知识,母乳喂养知识宣传手册,在门诊候诊区和病房设有健康宣传专栏,宣传妇幼保健知识,每季度换一次,今年共开办四期。在院内设有母乳喂养热线电话,在门诊设有母乳喂养咨询门诊,正确解答母乳喂养知识的咨询。
5)建立健全的妇幼各项原始登记和报告制度。认真做好妇幼卫生信息统计工作,按时完成国家,省级报表的上报工作,做到完整、准确、及时。
6)不断完善爱婴医院工作。全院医务人员经常为孕产妇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并提供母乳喂养的帮助和指导,成功实施我院促进母乳喂养的十点措施。具体做法如下:对全院工作人员实行每年3小时复训,重点科室人员每年实行两次3小时强化复训,新上岗人员实行岗前培训18小时,并定期组织考核,使爱婴医院成果不断完善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