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征范例(12篇)
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征范文1篇1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
1BMSC向心血管组织细胞分化
大量实验数据表明,BMSC一旦暴露于多种生理或非生理性刺激下,进一步分化的细胞显示心肌样细胞的几种特征。在这些条件下,体外分化的BMSC显示出肌管样结构和时间依赖性同步跳动特性;电子显微镜分析揭示这些细胞具有心肌细胞样超微结构包括典型的肌小节,中心位核和心房颗粒;并呈现发育心肌细胞的几种功能特征包括肽类物质的产生、多重结构收缩性蛋白的表达;它们也显示出至少具有窦房结样和心室样细胞兴奋能力[1-3]。
已明确介质和直接的细胞与细胞之间的接触均可诱导BMSC分化为心肌细胞。通过与人类心肌细胞共培养,已经证实干细胞可以获得心肌细胞样的表型特征为表达重链肌球蛋白、βactin及肌钙蛋白T。然而,当BMSC在心肌细胞条件培养基下培养时,仅能观察到βactin表达。因此,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直接接触对于促使BMSC分化为心肌细胞基因谱系的心肌环境或微环境的信号传递是必须的。而且,人BMSC呈现出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相互偶联并通过特殊的缝隙连接与心室肌细胞偶联[4,5]。实验观察到培养的心房和心室肌心肌细胞与从BMSC分化而来的心肌细胞样细胞具有惊人的细胞及分子相似性,为更好地理解原始成体细胞和BMSC源性心肌细胞之间的细胞对话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已证实BMSC不仅可分化为心肌细胞,同时还可以分化为血管平滑肌细胞或其前提细胞(vSMC/PC)、祖细胞和内皮细胞。这些细胞类型均与血管系统发生有关,包括血管的生成和扩张。研究表明,新vSMC/PC形成出现在血管周围间质干细胞分化后,呈现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DGFB)依赖性过程;随后又发现,在心肌内注射BMSC后,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揭示注入的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vSMC/PC和内皮细胞,同时可观察到血管密度的增加[6]。与此相似,给慢性缺血的狗心肌内注射BMSC可产生血管供应增加的效应并改善心功能。免疫荧光分析揭示,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出现共区域化,与肌细胞却不存在共区域[7]。因此,这些数据表明BMSC成为心梗后病人大量心血管组织细胞成分的一个理想的供体来源。BMSC分化为心肌细胞继发新生血管形成和心功能改善的机制与BMSC引起的生长因子的旁分泌有关[8-10]。已经证实,FGF2,一种主要的有丝分裂蛋白,是由BMSC产生,并分别刺激定型和未定型的BMSC持续休眠和增值[11]。未定型的BMSC代表休眠前体的少数细胞群,而定型和成熟的BMSC产生大量的终末分化的间质细胞系[12]。
以上阐述BMSC具有分化为几种心脏表型细胞的潜能,多数情况是根据冰冻组织样本的免疫组织学分析显示固定细胞的细胞系的特殊细胞标志的共区域化的实验依据为基础。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证实BMSC注入后在受体心脏检测到的已明确的免疫表型是肌原性和(或)血管细胞系分化的真正显示且不是假象。在骨髓干细胞可塑性研究方法学进一步发展后,相似的观点已引起广泛争议。因此,目前有必要借助一种合适的可确保实验结果准确、可重复及稳定的方法学检测进行BMSC分化为心肌细胞的研究。此将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争议诸如骨髓造血干细胞横向分化为心脏表型细胞继而影响心肌再生[13,14]。
2临床前研究
啮齿动物如羊、狗、猪或猴梗死模型的实验研究表明,多种类型细胞进行心脏移植是可行的且有助于改善梗死心肌的收缩功能[15]。这些细胞类型包括自体同源的未纯化的骨髓、骨髓单核细胞、纯化的骨髓来源的细胞(CD34+和(或)CD113+)、心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肌原细胞。虽然可以变更移植方法(经心肌内、冠状动脉内或静脉)、移植细胞的数量和受体的心脏状态,但移植后的免疫或毒性反应仍然不能检测。
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征范文篇2
通讯作者:徐新胜
【摘要】目的探讨肝脏肉芽肿的早期和晚期CT表现并与病理对照分析,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肉芽肿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行上腹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结果肉芽肿早期病灶,平扫为边缘模糊的低密度灶,形态可为圆形、花瓣型、索条形,增强动脉期不均匀强化或明显强化,持续至门脉期、延迟期有逐渐增加的趋势。31例肝脏肉芽肿共35个病灶,其中9个为早期肉芽肿。纤维化期平扫示边界清晰的低密度灶,形态为圆形、卵原形等,增强无明显强化或边缘环状强化,31例肝脏肉芽肿共35个病灶,26个为纤维化期病灶。结论肝脏肉芽肿的多期CT表现可以反映其所处的病理时期,可以与肝脏的其它肿物鉴别。
【关键词】肉芽肿;纤维化期;动态增强
CTofthelivergranulomasandpathologicalanalysisoftheperformanceXUXin-sheng*,ZHUXiao-nian.*KaifengCancerhospitalinHenanProvince,Kaifeng475003,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arlyandlatestagesoflivergranulomaCTandpathologicanalysisofperformanceandfurtherenhancetheawarenessofthisdiseaseanddiagnosticaccuracy.Methods31patientswithpathologicallyprovedlivergranulomawereanalyzedretrospectively,allOKabdominalCTscan,dynamiccontrast-enhancedscans.ResultsEarlygranulomalesions,plainlow-densitylesionsatriskambiguity,shapecanberound,petaltype,cordbar,enhancedarterialphaseenhancementorunevenobviouslyenhancedandsustainedtotheportalphase,latencyperiodisgraduallyincreasingtrend.31casesoflivergranulomalesionswere35,includingnineofearlygranuloma.Thefibroticstageoftheboundaryscanclearlow-densitylesions,morphologyround,eggprototypesoasto,enhancetheedgeofnosignificantenhancementorrimenhancement,31casesoflivergranulomaswere35lesions,26forthefibroticstagelesions.ConclusionOfthemulti-phaseCThepaticgranulomamayreflecttheirperformanceintheperiodinwhichthepathologycanbeidentifiedwiththeliverandothertumor.
【Keywords】Granuloma;Fibrosisfhase;Dynamiccontrast-enhanced
肝脏肉芽肿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伴有肉芽肿形成的局限性慢性炎症,是一种少见的肿瘤样改变。近年来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在超声及普通CT上缺乏特征性,容易被误诊。而在多期螺旋CT增强扫描的表现有一定特征。综合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做出正确诊断。现搜集笔者所在医院经病理证实的肝脏肉芽肿患者31例,对其CT征象加以分析总结并与病理对照,以提高此类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共收集本院2000年10月~2008年10月间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肝脏肉芽肿31例共35个病灶,其中男14例,女17例,年龄为27~65岁,平均47岁。包括肝脏结核性肉芽肿9例11个病灶。肝脏血吸虫病2例,特发性肉芽肿4例,16例肝脓肿18个病灶,其中早期肝脓肿5例,8例患者有上腹不适,胀痛。6例高热,其余均为体检发现,3例患者有原发肺结核病史。
1.2方法所有病例采用飞利浦螺旋CT扫描,层厚均为5mm,螺距为1.0,均为平扫加增强,造影剂采用碘普罗胺300,总剂量为100ml,速率为2.5ml/s,动脉期为20~25s,门脉期为60s,平衡期为180s,延迟5~6min,其中肝结核9例,肝脏肺吸虫病2例,特发性肉芽肿4例,16例肝脓肿。
2结果
2.1病灶大小、形态、部位31例病例共发现35个病灶,27例单发,4例多发,其中2例结核性肉芽肿均为2个病灶,2例早期肝脓肿各发现2个病灶,病灶大小为0.5mm×1.0mm×1.5mm~5mm×7mm×8mm不等,病灶形态为圆形、葫芦形、花瓣形、条索状及不规则状,19个病灶位于肝右叶,12个病灶位于肝左叶。
2.2影像学及病理所见肉芽肿早期病灶:共9个,平扫呈边缘模糊的稍低密度灶,7例增强动脉期呈不均匀轻度强化,其中1例见邻近肝段成一过性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逐渐增加(图1);2例动脉期明显强化可达同层血管密度,门脉期明显强化而延迟期则呈等密度(图2);“牛眼征”表现5个病灶(图3)。病理镜下见病灶主要由上皮样细胞、巨细胞、淋巴细胞构成,伴小灶状坏死,处于肉芽肿早期。纤维化期病灶:共26个,平扫呈低密度,18个边界清楚,8个边缘模糊。16个病灶各期无明显强化,10个病灶门脉期及延迟期边缘轻度线样强化。病理镜下见病灶主要以干酪样坏死及凝固性坏死为主,周围被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包绕,处于纤维化期。
3讨论
3.1病因病理肝脏肉芽肿是一种起源于网状内皮系统的疾病,它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可能是肝脏对各种有害物质慢性刺激的非特异性反应,实际是对有害物质的过敏反应,抗原与抗体结合后的复合物产生了有害人体的现象,是宿主企图用细胞的或体液的免疫方式破坏或清除抗原性物质或外来异物的一种反应[1]。它的病因众多且与地理分布有关,包括细菌、霉菌、寄生虫、病毒等感染因素和结节病、原发性肝病、药物、肿瘤等非感染性因素,尚有相当数量的肝脏肉芽肿不能查明原因被称为特发性肉芽肿,在我国结核、寄生虫等是常见病因。尽管它的病因多种多样,但是各种肝脏肉芽肿病变有着共同的组织学形态,即以形成肉芽肿为特征。虽然在细节上各有不同,这些肉芽肿由组织细胞和(或)其转化成的上皮样细胞灶性增生而形成境界明显的结节状病灶,其内常有多核巨细胞,周围有淋巴细胞,或见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病灶中心区发生坏死,陈旧性病灶周围有纤维包膜[2,3]。文献[4]把它氛围四个组织类型:以组织细胞占优势的称为黄色肉芽肿型;以浆细胞为主的称为浆细胞肉芽肿型;对有显著硬化特征的称之为硬化型;此外有静脉内膜炎及坏死型。肉芽肿在其发展过程中内部成分发生变化,由形成初期的以组织细胞浸润为主,逐渐向后期的以坏死纤维化为主演变,在结核性肉芽肿中可形成有特征性的干酪样坏死。所以肝脏肉芽肿内不同程度的纤维组织增生、炎性细胞浸润、凝固坏死以及炎症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是产生肝脏肉芽肿影像学表现多样化和不同强化类型的基础,某些影像征象仅与炎症过程中的特定时期相对应,随着炎症过程的动态变化,瘤体的大小、强化类型短期内可有变化[5]。肝脏肉芽肿可单发或多发病灶,可合并或不合并全身系统性疾病,可有临床症状或仅为查体发现,临床症状包括腹痛、腹部不适、发热、肝脾肿大。肝脏肉芽肿的形态表现多样,可为圆形、卵圆形、花瓣形、条索形等,其中条索形最多见于寄生虫性肉芽肿,为吸虫游走所致,具有重要的诊断指导意义[6]。1例出现一过“肝段增强”,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门脉管道的炎症导致门脉血流减少,而肝动脉的代偿性增加或肝脓肿在形成过程中像肝癌一样出现动脉门脉异常通道,动脉血流增加[7]。
3.2鉴别诊断肝脏肉芽肿需与其它肝脏局灶性病变进行鉴别,特别是与肝癌、转移瘤等恶性肿瘤的鉴别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中早期肉芽肿与富血供肝癌和转移瘤的CT表现类似,平扫为边缘模糊的低密度灶,增强见各期均有强化,个别中早期肉芽肿中心液化时表现酷似转移瘤的“牛眼征”。增强后肝细胞肝癌的典型表现为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强化程度迅速减低,呈“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并有肝硬化和或乙肝病史。中早期肉芽肿与转移瘤均表现为环形强化,以门脉期和延迟期最为明显,鉴别诊断需结合临床情况。此外,肝脏肉芽肿与一些少见病如肝局灶性结节增生、肝内胆管肉瘤鉴别,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增强后病灶中心可出现特征性的放射状低密度,不强化或延迟强化;肝内胆管肉瘤单凭影像检查难以同肝肉芽肿性病变区别[8]。
参考文献
[1]孙宏训.肝脏病学.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634.
[2]何德华,詹洲.肝胆病理学.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7:243.
[3]年,沈铭昌,郭慕依.实用外科病理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388.
[4]左长京,段承祥,吕桃珍,等.肝脏炎性假瘤的CT诊断.临床放射学杂志,1997,25(增刊):41.
[5]靳二虎,沈爱东,马大庆.肝脏炎性假瘤误诊1例.临床放射学杂志,2000,19(12):816-817.
[6]叶慧义,高元桂,董宝玮,等.肝脏肺吸虫病变综合影像特征与病理对照分析.中华放射学杂志,1997,31(12):822-824.
[7]任永芳,蒋杰,夏迎洪,等.肝脓肿的CT表现及MR扩散成像分析.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8,19(7):517.
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征范文篇3
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病原学;临床特征
经典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儿童多发,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可见异常淋巴细胞,血清中可见嗜异凝集素及EB病毒抗体[1]。近年来研究发现,除了EB病毒外,传单中有5%~10%的病例是由非EBV的其他病原体如巨细胞病毒、弓形虫、肺炎支原体(MP)等感染引起[2],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可见异常淋巴细胞,与EBV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相似。由其他病毒和细菌感染、药物过敏引起者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3]。为了解传单综合征的病原学,总结临床经验,将我院自2010年10月~2014年5月收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患儿22例,进行分析其病原学检查、临床特点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0年10月~2014年5月收治的传单综合征患儿共22例,均符合诊断标准:①临床表现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肝脾肿大、皮疹、肝功能损害;②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10%或异形淋巴细胞绝对值>1×109/L;③嗜异凝集试验阴性或嗜异凝集试验阳性而豚鼠肾吸附后试验转为阴性;④EB病毒-IgM阴性;⑤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查血EB-DNA-PCR
1.2方法所有患儿于发病1~2w采静脉血用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的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EB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风疹病毒(RV)、肺炎支原体(MP)、甲型肝炎病毒(HAV)的IgM抗体。
2结果
2.1临床特征共同特征有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异淋≥0.10,单核+淋巴细胞明显增高。部分有眼睑水肿,多于病后2~5d出现,持续3~7d;咽颊部、扁桃腺表面假膜于治疗后4~9d消失,鼻塞持续2~5d。学龄前儿童肝脾、淋巴结肿大、肝损害均比婴幼儿明显,恢复所需时间比婴幼儿长。
2.2病原学检查22例患儿采用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检测血清中巨细胞抗体阳性率高达40.90%,其次支原体抗体阳性检出率为36.36%;合胞病毒、腺病毒及风疹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均为9%,混合两种病原抗体阳性率达13.6%,病原不明2例,见表1、2。
3讨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infectiousmononucleosissyndrome,IM)征是由多种疾病引起,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类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但血清学检查无嗜异凝集试验或经豚鼠肾吸附后试验反应阴性及EB病毒抗体阴性的一组综合征[4]。
在本组资料中,病毒抗体检出阳性率最高的是巨细胞病毒,阳性率高达40.9%,人巨细胞病毒(humancytomegalovirus,HCMV)属DNA病毒大类中的疱疹科病毒,对宿主的细胞产生病变效应。引起受染细胞体积增大,胞核和胞浆内出现包涵体,此种病变细胞可见于全身组织、脏器,并出现相应的症状。因此临床上最易引起类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的表现,其中肝脏肿大和肝功损害更突出。
本组中肺炎支原体抗体检出率仅次于巨细胞病毒,占36.3%。肺炎支原体(M.pneumoniae,MP)是介于病毒与细菌之间的一种没有细胞壁的病原体,是最小的能独立生存的引起人类感染的原核细胞,是近年来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临床表现不典型,以肺部表现为著,肝脾淋巴结肿大程度、血液系统等损害相对较轻。由于MP与人体某些组织存在着部分共同抗原,故感染后可形成相应组织的自身抗体,导致多系统的免疫损害[5]。MP可由于病原体本身及其激发的免疫反应造成机体损伤,这可能是引起传单样综合征的机制。
合胞病毒、腺病毒及风疹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均为9%。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syncytialvirus,RSV)属于副粘病毒科,肺炎病毒属,为有包膜的单链负股RNA病毒,其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表现为发热、流涕、咽痛。腺病毒(Adenovirus)为DNA病毒,属于腺病毒科,进入机体先侵犯呼吸道或眼结膜,可从增殖的局部进人血流引起病毒血症,继而感染其他组织器官,引起皮疹,组织充血、水肿,肝脏、淋巴组织增生肿大。风疹病毒(rubellavirus,RV)为RNA病毒,属披膜病毒科,有囊膜。临床引起发热、红色斑丘疹和浅表淋巴结肿大。巨细胞病毒、EB病毒、风疹病毒、柯萨奇病毒均可引起肝脏炎症。本组中两种病原混合感染者占13.6%,主要为肺炎支原体或巨细胞病毒与其他病原混合感染。
本组资料表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临床共同特征有发热、咽峡炎、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异淋≥0.10。检测病原中巨细胞病毒感染居首位,其次为支原体感染;混合感染主要为肺炎支原体或巨细胞病毒与其他病原混合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者肝脏肿大和肝功损害突出,肺炎支原体感染者发热持续时间长、淋巴结肿大明显。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病原学检查非常重要,决定了治疗方案及预后。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上册)[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21.
[2]洪冬玲,李强,贾苍松.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32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17):723-726.
[3]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2版.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52-254.
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征范文篇4
【关键词】毛细胞白血病;临床特征;血象;骨髓象
毛细胞白血病(hairycellleukemia,HCL)是一种罕见的成熟B淋巴细胞肿瘤。发病年龄的中位数为50岁,男女的比值约为5:1。因其发病率不高,对其研究较少,为临床上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造成一定的阻碍。既往国外对该疾病的报告认为[1],毛细胞白血病临床表现以发热、脾大及贫血为特征,脾大比较常见,肝大次常见,淋巴结肿大偶见。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全血细胞减少,单核细胞减少是本病一大特征。外周血及骨髓象可见毛细胞。笔者为指导对毛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通过研究本院该病病人6例,进一步分析其临床特征,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回顾本院2002年5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经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检查确诊为毛细胞白血病的病人共计6例,其中男性病人5例,女性病人1例,年龄42-55岁,平均(45.5±4.5)岁。所有病人从起病到确诊时间为5个月-13个月,平均(8±2.5)月。
1.2检查方法病人来诊后,了解其一般状况,询问病史,仔细查体,观察症状和体征并做好记录。之后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查血常规、外周血涂片找毛细胞、做骨髓活检、电子显微镜检查以及免疫分型。
1.3治疗方法参考孔令容等研究对毛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标准,6例病人均予嘌呤类似物喷司他汀、2-氯脱氧腺苷(2-CdA)治疗。对其中一例脾大伴随明显白细胞计数减少者施行切脾治疗。2例病人予干扰素-a皮下注射。并对所有病人依照个人情况对症抗感染、改善贫血治疗。
2结果
2.1临床表现6例病人中有脾肿大者6例,其中重度1例,中度4例,轻度1例;发热病人6例;6例患者均有程度不等的贫血征象;肝区肿大的病人3例;可触及淋巴结肿大的病人1例,肿大的淋巴结部位包括颈部淋巴结和两侧腹股沟淋巴结;出现皮疹2例。
2.2实验室检查
2.2.1血常规检查6例病人的白细胞计数2例减低、3例正常、1例增高,分别为2.2×109/L、3.4×109/L、6.8×109/L、7.4×109/L、7.8×109/L、20.8×109/L;6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贫血,重度贫血1例血红蛋白为35g/L、中度贫血3例分别为60g/L、75g/L、85g/L,轻度贫血1例100g/L;6例病人血小板均减低,(35-85)×109/L;6例病人全部出现淋巴细胞计数比例增加。外周血毛细胞比例分别为10%、12%、19%、25%、35%、57%。
2.2.2骨髓活检6例病人全部可见毛细胞浸润且骨髓全部显示增生活跃,毛细胞比例为13%-79%,毛细胞大小不等,病变为弥漫性或斑片状浸润,网状纤维增生。毛细胞细胞核在半透明的胞浆之中,形似煎蛋状,可见毛细胞有长而细微的绒毛,毛细胞呈管状围绕聚集的红细胞形成假窦道。
2.2.3电子显微镜检查6例病人全部电子显微镜送检,全部可见毛细胞形态(如图一所示)。其中2例可见核糖体-板层体复合圆柱体结构(ribosome-lamellacomplex)(如图二所示)。
2.2.4免疫分型6例病人中毛细胞均表达smIg、CD19、CD20、CD21、CD22;4例病人CD25+,2例病人有CD103+,3例病人有CD11c+。
2.3临床治疗效果6例患者经治疗4个月后全部有所缓解,脾亢较前减轻,肝大、脾大范围缩小,继发感染均得到有效控制,病人均已无发热,贫血程度完全缓解抑或有所好转。复查血象可见全血细胞计数较前趋向正常,毛细胞显著减少。
3讨论
毛细胞白血病是一种罕见的成熟B淋巴细胞肿瘤。数十年前,因其发病率低、研究对象少以及医学发展所限,这种疾病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近年来,国内外该疾病的病例并不少见,这种疾病引起了人们足够的重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2],使毛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较前更有针对性。
通过观察本院确诊的6例毛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征的分析以及结合既往国内学者孟美丽等对该疾病临床特征的分析[3],我们可总结出,毛细胞白血病临床表现以发热,脾大及贫血为特征。脾大和肝大均较为常见,淋巴结肿大偶见。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全血细胞减少,往往影响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减少也是本病的特征之一。仅有少数患者白细胞计数增加。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及骨髓活检可见毛细胞,骨髓穿刺大多为干抽。骨髓活检的意义较大。诊断该病的核心在于外周血和骨髓活检中找毛细胞。毛细胞除了表达smIg、CD19、CD20、CD21、CD22等B细胞标记外,最有特征性的标志依次为CD25+及CD103+、CD11c+。但HCL变异性不表达CD25和CD103。
对年龄较大,症状较轻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效果并不十分确定,但是存在反复感染、全身症状显著及血象明显减低的患者治疗效果普遍好。近年来,嘌呤类似物一直是毛细胞白血病的首选治疗药物。喷司他汀静脉推注每两周一次,四个月后患者病情一般能够有好转。2-CdA每日0.1mg/kg持续静脉滴注一周也有效。氟达拉滨也是毛细胞白血病的有效药物之一。另外,干扰素也是本病治疗的有效药物。若脾大超过肋缘4cm,切脾效果明显。6例患者感染控制较好,预后尚佳,该病继发感染是导致死亡和预后不佳的重要因素,应提高重视。
参考文献
[1]冯志清,张莹.毛细胞白血病1例[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28(1):121,125.
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征范文篇5
1材料与方法
1?1动物与分组成年健康雌性SD大白鼠80只,体重180~200?g(甘肃中医学院科研实验中心),动物合格证号:SCXK(甘)2004?007。单只单笼,连续阴道涂片10?d,观察动情周期,剔除动情周期异常的雌性大鼠后余72只,随机分6组,每组12只,即对照组(A组:等容积去离子水);Zn实验组[B组:补给ZnSO4溶液,含Zn40/mg(kg·bw)(约20倍于A组)];VA实验组[C组:补给VA粉剂水溶液,含VA20?000?U/(kg·bw)(约30倍于A组)];联合实验I组[补给VA和ZnSO4混合溶液,含VA6?667?U/(kg·bw)(约10倍于A组),含Zn40?mg/(kg·bw)(约20倍于A组)];联合实验II组[补给VA和ZnSO4混合溶液,含VA20?000?U/(kg·bw)(约30倍于A组),含Zn40?mg(kg·bw)(约20倍于A组)];联合实验III组[补给VA和ZnSO4混合溶液,含VA33?333U/(kg·bw)(约50倍于A组),含Zn40mg/(kg·bw)(约20倍于A组)]。
1?2试剂与仪器VA粉剂(规格:32?5万U/g,北京嘉康源试剂有限公司)。硫酸锌(分析纯,山东莱阳化工实验厂)。JEM?1?230型透射电子显微镜(日本JEOL公司)。
1?3方法
1?3?1造模方法每天定时定量等容积经口灌胃法补充相应受试物(每只大鼠灌胃量为0?5?ml),自由摄取饲料(斯莱康)及饮水(双蒸水);定时称体重(每3?d称重一次);每天观察动物的一般情况,定时称量动物剩余饲料,计算摄食量;连续30?d。
1?3?2腺垂体超微结构观察于实验第31?d,采血法处死大鼠,取垂体组织先经过戊二醛磷酸钠缓冲液固定,漂洗,四氧化锇固定,然后经过脱水,浸透,聚合,切片,捞片和染色等过程制备成透射电子显微镜超薄切片,镜检。
2结果
2?1一般情况实验过程中B组大鼠出现烦躁,易激惹;C组、联合实验II组和III组出现纳差,活动减少,喜睡眠;各实验组大鼠均不同程度出现胡须脱落,体毛干枯,腿部体毛脱落等现象,联合实验II组相对较重;处死大鼠后解剖可见,VA、Zn单独及联合过量均可致不同程度胃肠粘膜损伤,B组相对较重。
2?2腺垂体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图1-6)各实验组共同表现有:腺垂体部分细胞固缩;细胞核体积固缩,核膜不规整,核边集;染色质边集;线粒体肿胀,呈空泡状,甚至有包含体,嵴模糊甚至消失;内质网扩张;分泌颗粒减少等征象。各实验组相比较具体主要特点为:B组线粒体肿胀明显,呈空泡状,甚至有包含体,嵴模糊甚至消失;C组内质网扩张明显,暗细胞增多;联合实验I组分泌颗粒减少明显;联合实验II组细胞固缩明显;联合实验III组胞质有溶解,细胞器损伤明显,坏死细胞多,细胞间有空泡,细胞比较疏散。
A组:线粒体未见异常
图1正常组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腺垂体超微结构(×15?000)(略)
B组:线粒体空泡化
图2Zn实验组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腺垂体超微结构(×12?000)(略)
C组:内质网扩张,有凋亡小体
图3VA实验组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腺垂体超微结构(×15?000)(略)
Ⅰ组:线粒体空泡化,分泌颗粒减少
图4联合实验I组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腺垂体超微桔构(×12?000)(略)
Ⅱ组:内质网扩张,核固缩染色质边集
图5联合实验II组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腺垂体超微结构(×12?000)(略)
Ⅲ组:上:细胞器溶解;下:细胞界限不清,对周围有炎性,是坏死征象
图6联合实验Ⅲ组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腺垂体超微结构(×8?000)(略)
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征范文
关键词:巨噬细胞:Exosomes;透射电镜;超速离心
中图分类号:Q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847(2014)04-0283-03
Johnstone等研究网织红细胞发育时,发现网织红细胞成熟过程中会分泌出一种囊泡状物质,于是分离纯化了该物质并命名为Exosomes。目前研究认为Exosomes由细胞内多泡体(muiti-vesicularbody,MVB)与细胞膜融合后,释放到细胞外基质中的一种直径约30~100nm的膜性囊泡,这些小囊泡具有呈递生物相关抗原与免疫治疗作用的特性。
巨噬细胞是目前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能刺激初始型T细胞增殖,激发机体免疫应答。巨噬细胞分泌的Exosomes主要表达MHC分子、共刺激分子及特异性抗原肽,并能将抗原刺激信号运送到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s,APC)或T淋巴细胞从而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发挥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近些年来Exosomes在免疫调节、肿瘤治疗、疫苗开发等方面的作用已经引起科研人员的极大关注并已经展开了许多基础与临床研究。
但由于Exosomes直径一般在30~100nm内,很难从细胞上清中分离及获得纯度较高的Exo-somes。本文主要利用低温超速离心方法收集巨噬细胞分泌的Exosomes,并对其形态学与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的分析鉴定,为后续实验研究奠定了实验技术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人单核白血病细胞系THP-1来自武汉大学保藏中心。
1.2试剂及仪器
RPMI-1640培养基、胎牛血清购自美国Hy-clone公司,CD80、ICAM-3、HSP-70抗体购自美国SantaCruz生物技术公司、佛波酯(12-邻-14-烷酰佛波醇-13-乙酸酯,PMA)购自德国默克公司,Cocktail蛋白酶抑制剂购自长沙海扬生物技术公司、蔗糖、磷钨酸均购白南京金斯瑞生物技术公司。
美国Beckman超速离心机;日本日立透射电子显微镜;美国FormaScientificCO2细胞培养箱;倒置显微镜(Olympas);中国六一垂直电泳仪。
1.3细胞培养
THP―l细胞于含10%胎牛血清的RPMl-1640培养基中,37℃,5%CO2饱和湿度环境中培养48h后,0.1mmol/LPMA诱导THP-1细胞24h,使其分化形成巨噬细胞。
1.4Exosomes收集
收集巨噬细胞上清液,4℃,4000r/min,离心20min,保留上清;4℃,10000r/min,离心45min,保留上清;4℃,32000r/min,离心60min,保留沉淀,9%蔗糖溶液200μL、lOOx蛋白酶抑制剂2μL溶解沉淀;4℃,40000r/min,离心45min保留沉淀,9%蔗糖溶液50μL、lOOx蛋白酶抑制剂lμL溶解沉淀,-80℃保存备用。
1.5Exosome透射电镜鉴定
取10μL新鲜Exosomes溶液,3%磷钨酸染色5min,将Exosomes滴于铜网膜,65℃烤干,透射电镜下观察其形态大小并拍照保存分析Exo-somes提纯质量。
1.6Westernblot
Bradford方法测定Exosomes蛋白浓度;配制10%SDS-PAGE电泳凝胶,将变性后的蛋白质按50μg的蛋白质总量上样电泳,然后通过电转移法将蛋白质转至PVDF膜上,以免抗人CD80、I―CAM-3、HSP-70抗体作为一抗,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二抗进行免疫反应,凝胶成像系统观察拍照。
2结果
2.1佛波酯(PMA)诱导THP-1分化成巨噬细胞
THP-1细胞培养48h后细胞密集度达80%后的生长情况,THP-1细胞经0.1mmol/LPMA诱导24h后,分化形成梭形巨噬细胞(图1),分化形成的类巨噬细胞具很强的吞噬功能。
2.2透射电镜鉴定Exosomes
10μL新鲜Exosomes溶液,与3%磷钨酸2μl染色5min后,Exosomes溶液轻轻滴于铜网膜,65℃烤干,透射电镜下观察Exosomes形态学特征(图2A),并利用NanoSight统计系统分析Exosomes溶液中囊泡直径大小,并绘制曲线(图2B)。
2.3Exosomes膜蛋白表达
CD80、ICAM-3和HSP-703种蛋白质在不同细胞来源的Exosomes上均有表达,目前认为这3种蛋白质可以作为Exosomes的特征蛋白质。Westernblot研究分析巨噬细胞分泌的Exosomes膜上CD80、ICAM-3、HSP-70的表达(图3)。
3讨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验结果证明:树突状细胞和肿瘤细胞产生的Exosomes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功能,可转运肿瘤抗原至抗原提呈细胞,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产生和增强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Exosomes的非细胞性及其不易被体内环境诱导丧失活性、无繁殖能力、稳定性高、体积小易清除、储藏时间长等优点,使Exosomes有可能成为一种很有潜力的新型无细胞治疗性肿瘤疫苗。目前法国科学家研究的树突状来源的Exosomes肿瘤疫苗已经进入临床I期,并且尚未发现任何副作用。Bard等研究报道,肿瘤来源的Exosomes亦可诱导有效免疫应答,如恶性渗出物(胸水、腹水)中的Exosomes同样含有肿瘤抗原和抗原提呈分子,可以诱导产生抗肿瘤一细胞反应。
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征范文篇7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体系构建
生物学科核心概念教学涉及生物一般学概念、生物学重要概念和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理解,高中生物教师必须掌握这些概念,并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学核心概念体系。
一、概念界定
对于概念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1]。由此可见,概念是人脑对客观存在归纳推理分析得出的,共同具有某些特性或属性的事件、物体或现象的抽象概括。生物学概念是人脑对客观生物学对象归纳推理分析得出的,共同具有某些特性或属性的生物学事件、物体或现象的抽象概括。生物学重要概念是处于学科的中心位置的,它包括对学科的基本现象、基本规律、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科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的概念。生物学核心概念即那些能够展现当代生物学科图景的概念,这样的概念可以统摄学科的一般概念和重要概念,揭示学科概念之间的联系,具有统整学科知识的功能。
二、概念、重要概念、核心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学生核心概念体系的建立使学生形成生物学科观念。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生物学一般概念建构重要概念,通过重要概念建构核心概念。由于核心概念包含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的基本理解和解释,重要概念居于处于学科的中心位置的一批概念,它包括对学科的基本现象、基本规律、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科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可见生物学核心概念是生物学重要概念的上位概念,重要概念是生物学一般概念的上位概念。
三、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
教师在备课时,先通读教材,熟练地掌握教科书的全部内容,了解全书的结构体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采用模块结构体系,如必修部分包括“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和“稳态和环境”三个模块。模块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综合化的学习单元,模块设计突出了单元“章”之上更集中和更上位的生物学主题。教学时可以把每个模块又具体地分为若干学科主题,在针对具体模块建立一般概念、重要概念和核心概念体系。例如把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的教学内容分为“确立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第一章)、“分析细胞物质组成”(第二章)、“论证细胞是系统”(第三章)、“论证细胞是生命系统”(第四五章)和“系统的发生发展和消亡”五个学科主题。每一个学科主题可以确立一个核心概念,这样必修一就可以确立五个核心概念,如下:
(1)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
(2)细胞是由物质分子组成的,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作用;
(3)细胞是物质分子的有机结合体,细胞的各种结构既分工又合作;
(4)细胞的生命活动需要物质和能量的推动;
(5)细胞有一个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甚至还能够发育成一个新的个体(即细胞具有全能性)。
其次,教师要对每一个核心概念进行细化,将上位的核心概念拆分为若干重要概念,例如把“必修一”第一章的核心概念“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拆分如下:
(1)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
(2)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能够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系统叫做生命系统。
(4)原核细胞是组成原核生物的细胞。这类细胞主要特征是没有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同时也没有核膜和核仁,只有拟核,进化地位较低。
(5)真核细胞指含有真核(被核膜包围的核)的细胞。其染色体数在一个以上,能进行有丝分裂。
再次,教师以梳理出的重要概念为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思考这些重要概念是以哪些生物学概念或生物学事实来支撑的,学生是否已经掌握这些概念。例如在进行必修一第一张第一节“走进细胞”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就要回想学生在初中教材中学过的相关的重要概念,如下: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结构,以进行生命活动。
(3)相比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例如叶绿体和细胞壁。
(4)细胞能进行分裂、分化,以生成更多的不同种类的细胞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5)一些生物由单细胞构成,一些生物由多细胞构成。
(6)多细胞生物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生物个体。
教师要思考学生在初中学过并掌握了的这些重要概念与高中要形成的重要概念之间的联系,利用这些概念帮助学生进行概念同化和掌握新概念。
四、结语
目前,研究者们通过一般概念和核心概念构建生物学核心概念体系,生物学核心概念相对于一般概念在数量上是远远小于一般概念的,朱晓琳在研究中筛选出生物必修部分的核心概念为15个[2],可见在高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生物学核心概念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形成,而不是一节课或是几节课就能构建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提出通过一般概念概念、重要概念和核心概念构建生物学核心概念体系。
参考文献:
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征范文
关键词钩藤显微鉴别
1材料和仪器
1.1材料钩藤、华钩藤、毛钩藤和攀枝钩藤采自贵州省的贵阳市、剑河县、三都县等地,经贵阳中医学院药学系生药教研室刘教授鉴定。
1.2仪器YD-202C型旋转切片机(浙江金华益迪医疗设备厂)、XSZ-8D4A型生物显微镜及数码图像分析系统(梧州光学仪器厂),实验所用的试剂均为分析纯。
2横切面显微特征
2.1野生钩藤茎(2~3mm)的横切面横切面观类圆形。表皮细胞1列,具角质层,无表皮毛。皮层薄壁细胞数列,排列较疏松,形状各异,含棕色内含物。中柱鞘纤维断续排列成环,壁厚。韧皮薄壁细胞数列,排列较疏松,形状各异,含棕色物质,韧皮部内纤维单个或成群散在,较中柱鞘纤维细小,微木化。木质部导管常数个径向相连,木纤维多数。形成层明显成环。中央髓部宽广,约占横切面直径的一半,四周有1~2列环髓厚壁细胞,偶见棕色小团块状物质。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砂晶(见图1)。
1.表皮2.皮层3.韧皮部4.木质部5.髓部6.中柱鞘纤维
2.2野生钩藤钩(1~1.5mm)的横切面横切面观长椭圆形。木质部由木化细胞、木纤维等组成,导管散在,木射线径向排列。髓部较宽,扁椭圆形。细胞排列较紧密。其余和茎横切面相同(见图2)。
1.表皮2.皮层3.中柱鞘纤维4.韧皮部5.形成层6.木质部7.髓部
2.3野生毛钩藤茎(2~3mm)的横切面横切面方形。复表皮2~5层细胞,外层表皮具单细胞及多细胞非腺毛。角质层表面观呈内凹的方格形。皮层、韧皮部薄壁细胞数列,排列较紧密,细胞形状各异,呈类圆形、类四边形和不规则形等,且含少量棕色物质及草酸钙砂晶。中柱鞘纤维断续成环。形成层明显成环。木质部导管类圆形,多单个散在,偶有2~5个成群,木射线径向排列。中央髓部宽广,四周偶见1~2列环髓厚壁细胞。髓薄壁细胞内含有较多淀粉粒及棕色物质(见图3)。
1.非腺毛2.表皮3.皮层4.中柱鞘纤维5.韧皮部6.木质部7.髓部
2.4野生毛钩藤钩(1~1.5mm)的横切面横切面扁长条形。木质部由木化细胞、木纤维等组成,导管放射状排列。韧皮部、髓部较宽,髓部可见淀粉粒及棕色团块状物质。组织排列紧密。其余与茎横切面相同(见图4)。
1.非腺毛2.表皮3.皮层4.中柱鞘纤维5.韧皮部6.形成层7.木质部8.髓部
2.5野生攀枝钩藤茎(4~5mm)的横切面横切面方形,两侧略凹。表皮具众多非腺毛及毛脱落后凸起的痕迹,表皮细胞平周壁略呈半圆形。皮层及韧皮部薄壁细胞数列,排列较紧密,呈类圆形、类方形等,且含草酸钙砂晶;皮层薄壁细胞中含有棕色内含物。形成层明显成环。木质部导管类圆形,多单个散在,偶有3~4个并列,木射线径向排列。中央髓部宽广,约占切面直径的2/3,四周可见1~2列环髓厚壁细胞(见图5)。
1.非腺毛2.表皮3.皮层4.中柱鞘纤维5.韧皮部6.木质部7.髓部
2.6野生攀枝钩藤钩(2mm)的横切面横切面长纺锤形。韧皮部较宽。木质部由木化细胞、木纤维等组成,导管呈辐射状排列。髓部偶见淀粉粒及棕色团块状物质。组织排列甚密。其余与茎横切面相同(见图6)。
1.非腺毛2.表皮3.皮层4.中柱鞘纤维5.韧皮部6.形成层7.木质部8.髓部
2.7野生华钩藤茎(4~5mm)的横切面横切面观四方形,四角具棱。表皮细胞1列,外侧具光亮角质层,角质层在每表皮细胞外侧中部略隆起,无表皮毛。外皮层较明显;皮层薄壁细胞数列,排列较疏松,形状不一,呈类圆形、类方形、多边形和不规则形等,且含棕色内含物;皮层内方可见连接成环的中柱鞘纤维。韧皮部筛管散在,韧皮射线细胞宽1列,径向排列,韧皮部内纤维较少,含有少量棕色内含物及草酸钙砂晶。形成层明显成环。木质部导管常数个径向排列,类圆形,木射线细胞1列。中央髓部宽广,约占切面直径的2/3,四周有2~3列环髓厚壁细胞(见图7)。
2.8野生华钩藤钩(1~2mm)的横切面横切面观椭圆形。木质部中木纤维、木射线明显,导管放射状排列。髓部较宽,扁长圆形。组织排列致密。其余与茎横切面相同(见图8)。
1.表皮2.皮层3.中柱鞘纤维4.韧皮部5.木质部6.髓部
2.9栽培华钩藤茎(4~5mm)的横切面横切面四方形。表皮细胞1列,外被角质层。皮层薄壁细胞数列,排列较疏松,呈类圆形、类方形等,且含棕色内含物及草酸钙砂晶。中柱鞘纤维连接成环。韧皮薄壁细胞数列,排列疏松,呈类圆形、类四边形等,且含草酸钙砂晶,韧皮部内纤维较多。形成层明显成环。木质部导管散在,类圆形,木射线径向排列。中央髓部宽广,约占切面直径的2/3,四周有1~2列环髓厚壁细胞且髓薄壁细胞含有棕色物质及草酸钙砂晶(见图9)。
1.表皮2.皮层3.中柱鞘纤维4.韧皮部5.形成层6.木质部7.髓部
1.表皮2.皮层3.中柱鞘纤维4.韧皮部5.木质部6.髓部
2.10栽培华钩藤钩(2~3mm)的横切面横切面观长椭圆形。木质部中木纤维、木射线明显,导管散在。髓部相对较宽,扁长椭圆形,可见草酸钙砂晶及棕色物质。组织排列紧密。其余与茎横切面相同(见图10)。
1.表皮2.皮层3.中柱鞘纤维4.韧皮部5.形成层6.木质部7.髓部
3粉末显微特征
3.1野生钩藤粉末淡红棕色。①韧型纤维大多成束,甚长,直径15~25μm,壁稍厚,木化,具明显单斜孔。②韧皮纤维大多成束,直径16~42μm,非木化或微木化,孔沟不明显。③表皮细胞棕黄色,类方形、多角形或稍延长,直径长达32μm,壁稍增厚,细胞内有油滴状物,有的可见较厚角质层。④微木化的薄壁细胞众多,呈类方形、类圆形、不规则形或细长方形,直径16~74μm,壁稍增厚,具多数椭圆形或圆形单纹孔。⑤韧皮部薄壁细胞延长,呈螺旋状或扭曲,间有草酸钙砂晶细胞。⑥草酸钙砂晶细胞散在,有的较密集或排成纵行。⑦纤维管胞少见,大多与韧性纤维成束存在,有具缘纹孔(见图11)。
1.木化薄壁细胞2.表皮细胞3.韧皮部薄壁细胞4.草酸钙砂晶5.纤维管胞6.韧型纤维7.韧皮纤维
3.2野生毛钩藤粉末淡黄棕色。①韧型纤维大多成束,较长,直径12~20μm,壁较厚,木化。②韧皮纤维大多成束,甚长,直径15~40μm,非木化或微木化。③表皮细胞棕黄色,类圆形、多边形或不规则形,直径可达30μm,壁稍增厚,细胞内可见油滴状物,有的可见较厚角质层。④木化薄壁细胞众多,类方形或类圆形,壁稍厚,具多数圆形或椭圆形单纹孔。⑤韧皮部薄壁细胞延长,次生壁自初生壁脱离,呈螺旋状或扭曲,间有草酸钙砂晶细胞。⑥非腺毛平直或仅顶端弯曲,多细胞毛多为锐长锥形,单细胞毛为短角状。⑦纤维管胞少见,有具缘纹孔(见图12)。
1.表皮细胞2.木化薄壁细胞3.非腺毛4.韧型纤维5.纤维管胞6.韧皮纤维7.韧皮部薄壁细胞
3.3野生攀枝钩藤粉末淡黄棕色。①韧型纤维大多成束,较长,直径10~20μm,壁较厚,木化。②韧皮纤维大多成束,较长,直径12~38μm,非木化或微木化。③表皮细胞棕黄色,类圆形或多角形,直径可达36μm,壁稍增厚,细胞内可见油滴状物。④微木化的薄壁细胞较多,呈类圆形、类方形、不规则形等,多数具椭圆或圆形单纹孔。⑤韧皮部薄壁细胞延长,呈螺旋状或扭曲。⑥可见螺纹、网纹及具缘纹孔导管。⑦非腺毛多弯曲,单细胞毛为长条形。⑧草酸钙砂晶散在(见图13)。
3.4野生华钩藤粉末淡黄棕色。①韧型纤维大多成束,较长,直径18~28μm,壁稍厚,木化,具明显单纹孔。②韧皮纤维大多成束,甚长,直径20~45μm,非木化或微木化,孔沟不明显。③表皮细胞棕黄色,类圆形、类方形或多边形,直径长达36μm,壁稍厚,细胞内可见油滴状物。④木化薄壁组织碎片极多,包括木射线、木薄壁细胞等,细胞呈类方形或细长方形,壁稍厚,具多数椭圆形或圆形单纹孔。⑤可见螺纹、具缘纹孔导管(见图14)。
1.木化薄壁细胞2.表皮细胞3.导管4.韧型纤维5.韧皮纤维6.非腺毛7.韧皮部薄壁细胞
1.木化薄壁细胞2.表皮细胞3.导管
3.5栽培华钩藤粉末淡黄棕色。①韧型纤维大多成束,较长,直径16~25μm,壁稍厚,木化,具明显单纹孔。②韧皮纤维大多成束,甚长,直径18~42μm,非木化或微木化,孔沟不明显。③表皮细胞棕黄色,类圆形、类方形或不规则形,直径长达34μm,壁稍厚,细胞内可见油滴状物。④木化薄壁细胞呈类方形或类圆形,壁稍厚,具多数圆形单纹孔,孔沟明显。⑤可见具缘纹孔、螺纹、梯纹导管。⑥草酸钙砂晶散在,有的含砂晶细胞密集排列成行(见图15)。
4讨论
4.1不同种的钩藤在性状和组织构造方面有基本相同之处,都具钩;在横切面观基本组织一致,为表皮、皮层、中柱鞘纤维、韧皮部、木质部及髓部所组成。大多数钩藤的皮层、韧皮部及髓部薄壁细胞中均含棕色内含物和草酸钙砂晶。但在各种之间又有不同特征,表皮细胞可分为有表皮毛及无表皮毛两类;表皮毛为非腺毛,又分单细胞和多细胞两种非腺毛;单细胞非腺毛有短角状、长锥状,多细胞非腺毛有平直的和弯曲的两种;茎表皮角质层层纹不同,有的平滑,有的具条状纹理;角质层表面观凹凸各异,有的呈内凹的方格形,有的在细胞外侧中部略隆起成四边形等等。以上特征均可作为鉴别依据。
4.2几种钩藤药材的显微特征检索表(见表1)。
1.木化薄壁细胞2.表皮细胞3.导管4.韧型纤维5.韧皮纤维6.木射线细胞4.韧型纤维5.韧皮纤维6.草酸钙砂晶
表1几种钩藤药材的显微特征检索表
1.表皮有非腺毛
2.非腺毛多弯曲,单细胞,为长条状――――野生攀枝钩藤
2.非腺毛平直或仅顶端弯曲,单细胞的为短角状,多细胞的多为锐长锥形,角质层表面观呈内凹的方格形,较厚野生毛钩藤
1.表皮无非腺毛
3.茎横切面四方形
4.表面观细胞类方形,茎横切面具棱,角质层中间略隆起成四边形――――――――野生华钩藤
4.砂晶细胞延长,较多,散在,有的密集排列成行
――――――――――――――――栽培华钩藤
3.茎横切面为类方形或圆形,角质层成平直条纹
――――――――――――――――野生钩藤
4.3石蜡切片技术中,植物组织的染色方法有多种,最常用的是番红-固绿二重染色法,但此方法操作复杂,效果不易控制,而番红―固绿混合染色法[5]对各种植物组织染色均可取得良好效果,选择番红与固绿染料进行混合,染色时一次性完成二重染色的要求,分色清楚,色彩鲜艳,着色牢固,可简化操作,节省时间。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80.
2贵州植物志编委会.贵州植物志[M].第6卷.成都:四川省民族出版社,1989:244~248.
3刘佳,富至军.钩藤的研究概况[J].海峡药学,2006,18(5):90~93.
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征范文篇9
一、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学、医学、林学、环境科学等科学的基础。
二、生物科学的新成就:
1、试管婴儿;2、杂交水稻;3、克隆技术;4、基因工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生物技术强国之一。
三、环境问题:
1、森林正在减少,乱砍滥伐。森林火灾的此起彼伏,大面积毁林。
2、工厂排放的废水,海洋、河流、湖泊受到污染。
3、沙尘暴
初一上册生物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还具有其他特征。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判断下列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
机器人钟乳石珊瑚珊瑚虫太阳水树人动物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一、调查的一般方法:
1、明确调查目的。2、选择材料用具。3、方法步骤:
(1)选择调查范围。(2)分组。(3)设计调查路线。(4)调查记录。(5)归类整理分析。
二、生物的分类。
1、按形态结构分:植物、动物、其他生物;2、按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3、按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节生物圈
一、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一个家。
二、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三、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一、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分两类:1、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2、生物因素。
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当环境中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
四、探究实验的步骤:
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五、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方法是:对照实验。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蚯蚓松土。沙地植物防风固沙等。
三、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影响着生物的生存,生物在生存和发展中不断地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化,适应环境。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第四节生态系统
一、定义: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
1、生物成分:消费者(主要指动物)2、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等。
分解者(主要指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三、食物链的定义: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称为食物链。
四、食物网的定义:一个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交错连接,构成了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有毒物质能够沿食物链积累。
五、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保持相对的稳定,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该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1、森林生态系统2、草原生态系统3、海洋生态系统4、淡水生态系统5、湿地生态系统6、农田生态系统7、城市生态系统8、河流生态系统等。
二、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1、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由于地域相隔,表面看来好像毫不相干,但实际上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2、整个生物圈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3、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初一上册生物知识点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
一、显微镜的构造。
二、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步骤:1、取镜和安放2、对光3、观察
三、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越大,看到的细胞数量越少。
第二节观察植物细胞
一、玻片标本。
1、种类:切片、涂片、装片
2、制作:需要载玻片和盖玻片
二、植物细胞的结构。
1、模式图。细胞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细胞质内含有液泡、叶绿体
2、细胞壁的作用:起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
3、西瓜甘甜可口主要是因为西瓜的细胞液中含有大量的糖分。
4、植物细胞的各种结构分别具有各自的功能,它们协调配合,共同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
第三节观察动物细胞
一、人和动物的细胞形态不同,基本结构是一样的。
动物细胞模式图。主要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
二、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在结构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是: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不同点是: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植物细胞有液泡,动物细胞没有液泡;植物细胞有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叶绿体。
第二章细胞的生活
第一节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一、细胞中含有两类物质。
1、无机物:水和无机盐2、有机物:糖、脂类、蛋白质、核酸
二、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膜能够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同时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
三、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1、叶绿体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2、细胞都含有线粒体,线粒体将有机物与氧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3、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细胞中的能理转换器。
第二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一、遗传信息的定义:上一代能把控制生长发育的信息传给下一代,这样的信息就叫做遗传信息。
二、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由克隆羊的故事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三、细胞核中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是——DNA
1、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叫做DNA的有机物。DNA存在于细胞核中。
2、DNA的每个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这些片段叫基因。
四、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
1、每一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数量是一定的。如人体细胞内含有23对染色体。水稻有12对。
2、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3、DNA上的遗传信息是指导和控制细胞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一系列指令,也是生物体建造自己生命大厦的蓝图。
第三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一、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分不开的。
二、细胞的生长:新产生的细胞体积很小,通过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
三、细胞的分裂:一个分成两个,两个分成四个。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
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1、在发育过程中,某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2、组织的定义: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3、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舒张功能。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
结缔组织: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二、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
1、器官的定义: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例如:大脑、胃、心脏、肝、肺、肾、眼、耳等。
三、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
1、系统的定义: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2、人体的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这八大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第二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植物体是由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最终形成植物体。
二、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1、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三、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1、分生组织:位于根尖的分生区就是分生组织。
2、另外几种: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
第三节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一、单细胞生物: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大多数生活在水里,有些生活在我们身上。
二、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
以草履虫为例:如图。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活。
三、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有利的一面:1、多数浮游生物是鱼类的天然饵料。
2、草履虫对污水净化有一定作用。
有害的一面:1、人体内寄生虫危害人类健康。如:疟原虫、痢疾内变形虫等。
2、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造成赤潮,危害渔业。
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一、病毒的种类。
1、根据它们寄生的细胞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的动物病毒,如流感病毒。
一类是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的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
一类是专门寄生在细菌内的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如大肠杆菌噬菌体。
二、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1、病毒的结构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的。没有细胞结构。
2、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的细胞里。离开了活细胞会变成结晶体。一有机会侵入活细胞就会重新开始生命活动。
三、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病毒靠寄生生活,给人类、饲养动物、栽培植物带来了极大危害。
如:流行性感冒、肝炎、艾滋病、口蹄疫、鸡瘟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疫苗预防疾病。疫苗是经过人工处理的减毒病毒。
单元小结
1、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是绝大多数细胞共有的基本结构。
3、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核内含有遗传信息。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征范文篇10
【摘要】目的探讨卵巢癌(OCa)及正常卵巢组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OCa组织及OCa盆腔腹膜转移灶、上皮性良性肿瘤及卵巢良性疾病组织MCP1、VEGF表达,分析其与OCa生物学特征间关系。结果MCP1在OCa及转移灶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卵巢组织及卵巢良性肿瘤(P
【关键词】卵巢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通过促进巨噬细胞的聚集对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有促进作用〔1〕。研究表明肿瘤组织过度表达MCP1引起的单核细胞浸润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并促进肿瘤组织血管生长,VEGF能增加新生血管的通透性,协助癌细胞进入血液并转移到其他组织,促使肿瘤发生转移〔2,3〕。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CP1和VEGF蛋白在卵巢癌(OCa)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OCa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为MCP1和VEGF用于临床治疗和病理学诊断提供实验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标本采集收集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医院2000~2008年OCa组织及OCa盆腔腹膜转移灶实施根治手术标本45例、上皮性良性肿瘤组17例、卵巢良性疾病组织20例。术前均未接受化疗,患者年龄35~72岁,平均54岁,临床资料完整,随访确切,石蜡标本保存。
1.2免疫组化法每例标本4μm厚切片,其中1张做HE染色,其余做免疫组化染色,染色采用SP法。试剂MCP1、VEGF均为鼠单克隆抗体,二抗为生物素化兔抗鼠IgG,以上试剂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公司,具体按常规SP法操作,用PBS代替一抗作空白对照。
1.3免疫组化评定阳性反应为黄至棕黄色颗粒,MCP1、VEGF定位细胞质,以细胞数>10%为阳性标准,阳性强度分级:细胞数10%~25%(+),26%~50%(),>50%()。
1.4统计学分析用SPSS10.0统计软件行χ2检验。
2结果
2.1MCP1和VEGF蛋白在不同卵巢组织中的表达OCa组MCP1阳性表达位于癌细胞的细胞质中,呈弥漫棕黄色颗粒,在正常卵巢组织中多呈阴性表达。OCa组MCP1的表达阳性率为66.67%(30/45),显著高于上皮性良性肿瘤组织(0/17)及卵巢良性组织(0/20)(P
2.2MCP1和VEGF蛋白表达与OCa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MCP1在OCa患者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及年龄不相关(P>0.05),在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者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肿瘤高或中分化、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
2.3MCP1和VEGF蛋白在OCa中表达的关系OCa组织中MCP1和VEGF蛋白共阳性表达25例,共阴性表达者8例,MCP1阳性而VEGF阴性5例,35例VEGF阳性中MCP1阴性7例。通过相关性分析,OCa组织中MCP1和VEGF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097)。表1OCa中MCP1、VEGF阳性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讨论
在炎症、肿瘤、自身免疫病、变态反应、血管生成、AIDS等病毒感染中均有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参与〔3〕。肿瘤发生主要是由于细胞恶性转化引起的。与大多数肿瘤有关的巨噬细胞均起源于外周血单核细胞,它在趋化因子作用下,将单核细胞聚集到肿瘤部位分化成巨噬细胞,造成大面积浸润,释放多种调控因子、酶等物质,从而影响肿瘤细胞恶性增殖。MCP1是趋化因子CC亚家族中的一员,由76个氨基酸组成,是一种可趋化和激活单核细胞、T淋巴细胞和NK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的细胞因子。MCP1可由多种细胞分泌,如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等。在多种人类肿瘤中亦可见MCP1基因扩增和蛋白高表达。有研究通过检测OCa患者血清MCP1水平发现原发性和复发性OCa患者血清MCP1水平明显高于良性卵巢肿瘤患者和正常健康妇女,而原发性OCa患者血清MCP1水平又明显高于复发性OCa患者〔4〕。本研究显示OCa中MCP1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卵巢组织和上皮性良性肿瘤组织,MCP1蛋白表达随OCa病理分期的增高而上升,有淋巴结转移组织中MCP1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转移组织,提示MCP1可能参与促进卵巢侵袭和转移。
VEGF首先从肿瘤细胞的分泌物中分离出来,但现已证实VEGF及其家族成员不仅在肿瘤血管生成,在其他生理和病理血管生成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诱导因子。因此,VEGF作为重要的血管生成因子在各种实体肿瘤发生中起重要作用,通过抑制VEGF调节血管生成作用,抑制肿瘤及其他以病理性血管生成为特征的疾病,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5〕。VEGF是参与调控血管生成最重要的血管生长因子,它在组织中的表达反映了该组织血管生成活性。本研究表明OCa中VEGF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卵巢组织和纤维腺瘤组织,有淋巴结转移组织中VEGF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转移组织。OCa患者VEGF表达增强使卵巢组织血管渗透性增加,可以诱导卵巢肿瘤血管生成,肿瘤组织获得血供进一步侵袭、发展,病灶不断扩大。
MCP1可促进局部组织细胞表达VEGF并诱导血管生成,但仅限于动物实验或肿瘤组织中。本实验中MCP1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即两者呈同向表达,表明MCP1在OCa发生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但是否通过调节VEGF表达间接发挥促血管生成作用,需深入研究。总之,MCP1和VEGF的异常表达在OCa淋巴结转移中有重要作用,联合检测MCP1和VEGF蛋白表达可能对OCa患者临床治疗和病理诊断有帮助。
参考文献
1HoughtonJ,WangTC.Helicobacterpyloriandgastriccancer:anewparadigmforinflammationassociatedepithelialcancers〔J〕.Gastroenterology,2005;128(6):156778.
2SinghS,SadanandamA,SinghRK.Chemokinesintumorangiogenesisandmetastasis〔J〕.CancerMetastasisRev,2007;26(324):45367.
3KogaM,KaiH,EgamiK,etal.MutantMCP1therapyinhibitstumorangiogenesisandgrowthofmalignantmelanomainmice〔J〕.BiochemBiophysResCommun,2008;365(2):27984.
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征范文篇11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是近年来倍受人们关注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s,APC),能摄取、加工及呈递抗原,启动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DC于1973年首次由Steinman和Cohn发现。近年来关于DC分化、发育及抗肿瘤应用尤其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对血液肿瘤DC的研究作一综述。
1DC诱导的自身肿瘤杀伤活性
Choudhury等[1]报道,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慢性期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细胞因子-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M-CSF)、白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体外共同孵育后,产生了形态学、免疫表型具有DC特征的细胞,荧光原位杂交(FISH)表明这些细胞中t(9;22)的存在,说明它们来自白血病细胞。特异的体外测定DC的功能证实这些细胞具有潜在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体外产生的白血病DC刺激自体T细胞产生了强烈的抗白血病细胞的细胞毒活性,但对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匹配的正常异体骨髓细胞表现为低反应。用DC刺激的自体T细胞抗CML靶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是体外单用IL-2培养扩增的自体T细胞作用的4~6倍。DC刺激的T细胞也抑制CML克隆前体的生长。这些结果表明,体外细胞因子诱导CML细胞向DC分化,这些DC具有明显的T细胞刺激功能。体外产生的DC通过对白血病特异性抗原的有效传递产生抗白血病作用。Robinson等[2]报道,急性白血病(AL)细胞在上述细胞因子的作用下亦能向DC分化。作者用21例AL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GM-CSF、TNF-α共同孵育,15例细胞成活,其中12例可观察到符合DC典型的形态学特征。流式细胞分析显示,这些细胞有DC特异性抗原CD1a、CD83的表达,成熟DC还有HLA-DR、CD40、CD80、CD86的表达。9/12例中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测定,这些培养的细胞具有很强的抗原呈递功能,经FISH分析证实,一些AML的DC起源于5q-及ph+白血病细胞,另外2例髓系和淋巴系双表型白血病CD19持续异常表达。AML恶性转变发生在多能干细胞水平,但是体内随后白血病细胞的分化被局限于某一细胞系、然而体外白血病克隆50%可自然向单核细胞、粒细胞成熟,另外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可进一步终末细胞分化。该研究证实了AL原始细胞衍生的DC是恶性起源的,表明一种恶性细胞向具有潜在抗原呈递能力的细胞转变,这类细胞具有很强的呈递肿瘤相关抗原的能力,因此可以用于诱导抗白血病免疫反应。需指出的是,DC的白血病起源由以下证据支持:①在培养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白血病原始细胞占90%~98%,细胞数量在整个培养阶段维持稳定且具有恒定的高存活力;②在GM-CSF、TNF-α中培养后观察到的DC占73%~92%,比在相同条件下正常祖细胞衍生的DC比例高;③AL单个核细胞生成的DC与正常DC前体行为不一致。体外来自12/15例AL所产生的潜在抗原呈递DC,这一发现提出的两大重要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①一种早期干细胞表型是这种现象的先决条件吗?AL与其它白血病的进一步研究,需要确定是否如此,以及该现象的真正频率和生物学重要性;②这种体外成熟能允许假定的白血病相关抗原更有效地呈递到有适当受体的细胞毒T细胞吗?
Choudhury等[3]报道,AML包括一组血及骨髓中原始髓细胞克隆积累的疾病,恶性细胞表现为髓细胞分化的变异程度及与许多特征性的细胞遗传异常和基因重排有关,特殊的细胞遗传变化通常与特殊疾病表型和临床后果有关。正常多能造血干细胞与白血病克隆共存于骨髓。成功的抗白血病治疗后,骨髓正常造血干细胞的造血功能得以恢复,但大多数病例,缓解仅为暂时的。因此,对于大多数AML病人的治疗上的挑战就在于防止复发,以期达到长期缓解。为此,Choudhury等[3]开展了体外诱导AML细胞分化成DC的工作,并以此来刺激自体的抗白血病的T细胞反应。他们在体外用GM-CSF+IL-4联合TNF-α或CD40配体(CD40L)产生DC,对象19例不同染色体异常的AML病人,除1例外均产生了DC的形态学表型特征及T细胞刺激特性,这些细胞高表达MHC-Ⅰ类、Ⅱ类抗原及共刺激分子CD86和ICAM-1。有3例通过FISH分析染色体异常。自体淋巴细胞与AML衍生的DC共同培养能溶解自体白血病细胞,并注意到少许抗自体的正常细胞的细胞毒活性,这些正常细胞来自于病人缓解期。结果显示有DC表型、功能的细胞能从多数人AML标本中获得。如果已知AML的生物学异质性,就不会奇怪实验结果的变异及偶尔有AML细胞标本未显示有向DC分化。进一步研究这些细胞确保可决定靶抗原而进行被观察到的免疫活性。这些工作潜在治疗上的应用是重要的,白血病DC可潜在地被用作体内细胞的白血病疫苗或体外产生抗白血病的T细胞而用于免疫治疗。它们在免疫治疗上的应用于这种通常致死性疾病可消除微小残余疾病及将暂时的反应转变成持久缓解。
据Cao等[4]报道,GM-CSF可诱导鼠红白血病细胞(FBL-3)分化成类单核细胞的细胞来刺激宿主对白血病的免疫反应,即经GM-CSF处理后的FBL-3细胞,DC的特异性标志33D1及NLDC-145的表达阳性率显著升高,同时MHC-Ⅱ类分子,CD80、CD86的表达及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表达显著上调,通过电镜观察到DC典型的形态学。功能上,GM-CSF诱导的FBL-3细胞可明显刺激初始异基因的和自体的T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特异的细胞毒T细胞的产生。总之,这些结果对白血病的免疫治疗有重要启示。
2DC在移植免疫中的作用
Fujii等[5]提出,CD34+脐血细胞衍生的DC是可诱导抗肿瘤的细胞毒细胞,如细胞毒T细胞、NK细胞和单核细胞。用射线照射的MHC-Ⅰ类抗原阳性的K562细胞脉冲刺激的DC刺激脐血T细胞能选择诱发清除K562mHC-Ⅰ类抗原,CD8+或MHC-Ⅰ抗原T细胞的这种杀伤活性几乎完全被抗体消除,而CD4+T细胞则不同。这表明CD34+脐血细胞衍生的肿瘤细胞脉冲的DC能诱导抗相应的肿瘤细胞的肿瘤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这些细胞毒T细胞是经MHC-Ⅰ类分子识别肿瘤细胞的CD8+T细胞。这个发现具有潜在的重要性,提示DC在脐血移植中及在临床免疫治疗的应用。
近来,脐血干细胞移植已被用于治疗致死的先天性或恶性疾病,且取得显著成功[6,7]。积累的实验及临床依据业已证明该临床措施的有效性。脐血移植无需严格的HLA相合,GVHD发生机会少,这可能归因于新生免疫系统的独特性,更能耐受异已抗原。许多研究提示体外各种不同的功能测定中脐血与成人血比较而言缺乏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DC。Harris等[8,9]与其他学者[10,11]报道脐血T淋巴细胞表型及功能如此不成熟以至于异基因刺激后很少产生细胞毒T细胞活性。大量证据表明:造血干、祖细胞起源的DC可专门呈递抗原到初始T细胞,因此很有可能DC呈递抗原是脐血初始T细胞激活所必需。对于肿瘤治疗,研究者致力于将肿瘤抗原脉冲的DC用作治疗性的疫苗,同时也用于体外采用T细胞治疗中启动肿瘤抗原特异的T细胞[12,13]。据近来报道,肿瘤抗原负载的DC的免疫作用代表了诱导抗肿瘤免疫的有力措施[14,15]。本研究中,试图用CD34+脐血细胞衍生的DC,诱导抗肿瘤细胞毒性活性作为脐血移植后GVL效应的体外模型。
在不久的将来,脐血移植可能成为各种不同的致死性恶性肿瘤尤其血液肿瘤的标准治疗手段,因为它优于其它干细胞来源的移植。但在脐血移植中,GVL效应减少将成为一个问题。移植免疫治疗的一个目标是创造一种方法,即可避免GVHD、根除残余肿瘤免疫的策略,也可激活脐血单个核细胞抗未知抗原承载的肿瘤细胞。总之,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正确使用DC可能有益于更特异和更有效的免疫治疗。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时,移植物DC可以直接激活宿主残存的T细胞,导致移植物排斥和移植失败。因此,去除移植细胞中DC,保留干细胞(CD34+HLA-DR-)的重建活性,将会提高移植的成功率[16]。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供者来源DC间接呈递受者次要组织抗原,是GVHD发生的主要途径[17]。此外,动物实验表明,骨髓去除性治疗只是去除了大部分,而不是全部的受者DC。
临床移植中控制DC策略[18]:DC是刺激T细胞免疫反应的专职APC,调控DC或干扰DC致敏途径,有可能延长移植存活并促进耐受。控制DC的可能策略包括:①去除DC即移植前预处理移植物达到减少或消除移植物内DC的目的,避免直接致敏从而延长移植物存活;②抑制DC移行或成熟,通过进一步研究DC移行机制,选择调节DC移行和成熟的某种因子,有可能阻断致敏途径;③阻断DC与T淋巴细胞共刺激信号,如用CTLA-4-Ig阻断B7/BB1和CD28间作用有可能诱导耐受;④DC耐受作用,耐受与嵌合现象的发现,使人们重新认识DC在移植中作用,随着对DC研究的深入,人们有希望筛选出某一类型DC,用于诱导移植嵌合体形成。
3DC治疗肿瘤
DC的研究近年来已成为肿瘤治疗研究的热点,其分化发育及抗肿瘤应用尤其受到人们关注。动物实验表明应用多种形式的肿瘤抗原体外冲击致敏DC,少量回输即可诱导机体产生极强的抗肿瘤免疫[19]。DC的临床试用亦有报道,DC回输疗法已试用于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黑色素瘤、前列腺癌、多发性骨髓瘤(MM)晚期患者的治疗。对于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是应用抗独特型抗体体外致敏的自体DC,目前已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15]。德国学者[20]应用独特型蛋白多肽体外致敏的自体DC回输治疗了7例MM患者。其作法是从MM患者血清中分离出独特型蛋白,酶消化降解后用HPLC纯化出多肽,然后用此多肽体外致敏CD34+细胞来源的自体DC,将此类DC给MM患者皮下注射,并随后每隔2周皮下注射一次独特型蛋白多肽,连续3次,结果发现在受检查的4例MM患者中,有2例血中抗独特型IgM和IgG抗体的水平分别升高约8倍和12倍,而且还观察到独特型蛋白的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表明该疗法的有效性和临床应用前景。
近来有关DC用于白血病治疗研究的报道较多,鉴于未成熟DC具有一定的吞噬能力,Fujii等[21]报道,为了用DC在体外诱导出自体细胞毒T细胞然后用于白血病的免疫治疗,将G-CSF动员的外周血CD34+细胞用GM-CSF和TNF-α体外培养出DC,这种DC混合群体(包括典型的成熟DC及未成熟DC)能摄取外源性蛋白抗原——钥孔戚血蓝素(KeyholdlimpetHemocyanin,KLH)并将之提呈给CD4+和CD8+T细胞,诱导出KLH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并且他们选择3例AML患者,将放射性灭活的白血病细胞与DC、T细胞共同孵育后,结果其中2例诱导出能杀伤白血病细胞的自体细胞毒T细胞,从而为细胞毒T细胞过继免疫治疗奠定基础。
4DC判断预后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Baur等[22]报道了滤泡型树突状细胞(FDC)在结节硬化型霍奇金病(NSHD)中的预后价值。霍奇金病Rye分类中已建立的形态学表型、组织学显示一个宽阔的范围,然而这种组织学不同并未被考虑作为预后因素。NSHD病理组织学分级中两个亚型NSⅠ(恶性)及NSⅡ(高度恶性)的预后相关性仍然存在着争议,FDC的分析可提供新的预后参数。对59例NSHD进行研究,平均随访时间8年,按分类41例为NSⅠ,18例为NSⅡ。用耐石蜡的单克隆抗体CD21和CNA42免疫染色FDC,在肿瘤组织中区分出三种形式:FDC1,存在着广义的滤泡样结构(n=20);FDC2,存在大量被破坏的FDC网状结构(n=25);FDC3,无或少许孤立的FDC(n=14)。这3组根据复发频率及生存明显不同,发现生存最长的是FDC1组,最短在FDC3组,FDC2组居中(P=0.0025)。FDC状态是一个区别针对所有病人包括不同年龄和分期的预后因素。结合FDC状态和NSⅠ-NSⅡ分级将最佳生存组定义为FDC1-NSⅠ,对于NSHD的传统病理组织学检查,FDC的分析是一种新的预后判断方法。结果表明FDC状态的评估更加准确,其真正的预后价值有待于进一步的随机临床试验应用中加以评估。
对于DC的研究正受到人们的青睐。仍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如:如何调控DC的功能,使其选择性发挥作用。DC用于肿瘤免疫治疗大多仍处于实验研究阶段,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DC分化调控及DC活化机制的掌握,DC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将会成为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具有广阔的前景而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
5参考文献
1ChoudhuryA,GajewskiJL,LiangJC,etal.Blood,1997,89:1133
2RobinsonSP,EnglishN,JajuR,etal.BrJHematol,1998,103:763
3ChoudhuryA,LiangJC,ThomasEK,etal.Blood,1999,93:780
4CaoX,ZhaoY,YuY,etal.Immunology,1998,95:141
5FujiiS,FujimotoK,OsatoM,etal.IntJHematol,1998,68:169
6WagnerJ,KernanN,SteibuchM,etal.Lancet,1995,346:214
7SweetmanR,RosenthalJ,SenderL,etal.Blood,1995,86:388
8HarrisD,SchumacherM,LocascioJ,etal.ProcNatlAcadSciUSA,1992,89:10006
9HarrisD,LocascioJ,BesenconF,etal.BoneMarrowTransplant,1994,14:545
10RisdonG,GaddyJ,StehmanF,etal.CellImmunol,1994,154:14
11RisdonG,GaddyJ,HorieM,etal.ProcNatlAcadSciUSA,1995,92:2413
12MayordomoJI,ZorinaT,StorkusWJ,etal.NatureMed,1995,1:1297
13CelluzziCM,MayordomoJI,StorkusWJ,etal.JExpMed,1996,183:283
14PorgadorA,SnyderD,GilboaE.JImmunol,1996,156:2918
15HsuFJ,BenikeC,FagnoniF,etal.NatureMed,1996,2:52
16VanLE,VanKM,MormmaasAM,etal.TransImmunol,1996,4:151
17FerraraJLM,BoneMarrowTransplant,1994,14:183
18孙兆黎,杨贵贞.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7,20:124
19ZitvogelL,MayordomoJI,TjandrawanT,etal.JExpMed,1996,183:87
20曹雪涛.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1998,5:82
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征范文1篇12
论文摘要:从生物学的独特视角,将细胞分裂的方式、特点以及dna的复制过程与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的传播过程进行类比,可看出企业文化传播与细胞分裂具有相似性。企业可以借鉴细胞分裂的特征构建合理的企业文化传播模式,帮助企业成功地传播自己的文化,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一、企业文化传播的特征
1.企业文化传播具有主客两重性
企业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其传播主体与传播客体的角色是互换的。除了企业文化的核心传播者外,作为企业文化的坚定传播者和相关传播者在传播企业文化时首先是接受者,只有当他们全身心融入企业文化中,并将自身的价值观、行为标准和个人利益与企业文化完整地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企业文化的传播主体。
2.企业文化传播的主客体双向互动
企业文化的传播活动,是由核心传播者将企业文化传递给传播受众并接受其信息反馈的过程。因此,企业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虽然是单向传递的,但从传播主体将企业文化传递至传播客体时,客体必然会反馈信息给主体,从而产生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所以,企业文化的传播是企业文化的再确认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最终形成企业各方认同且遵守执行的共同的企业文化。
3.企业文化在主客体间的传擂错落有序
企业文化的建设,发源于企业文化的核心传播者,他们再通过自身的行为标准影响企业文化的坚定传播者,使其在企业中找到归属感。在深深地融入企业之后,企业文化的坚定传播者将通过管理要求和手段不遗余力地向基层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的传递。基层员工再通过企业的产品、服务以及其它活动,向社会传递整个企业的文化。
二、企业文化传播与dna复制
1.细胞分裂与dna复制
细胞分裂是指一个亲代细胞一分为二,形成两个子代细胞的过程,是细胞重要的生命特征之一。通过细胞分裂,遗传物质可在亲代细胞与子代细胞间传递,保证了细胞遗传的稳定性。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三种: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dna<deoxyribonucleicacid),又被称为脱氧核糖核酸,是染色体的主要化学成份。dna是一种分子,可组成遗传指令,以引导生物的生长和发育,以及整个生命体的正常运转。dna是一种长链聚合物,分别由两条各四种脱氧核昔酸连接而成。dna中的碱基有四种:腺嘿吟(a),鸟嚓吟(g),胞嚓吮cc),胸腺嗜吮(t)。很多脱氧核昔酸聚合成为脱氧核糖核酸((dna)。每个dna分子都是由两条长链盘旋而成的,成为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生物的遗传现象,是与dna分子的复制有关系的。dna分子的自我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的。dna分子在解旋酶的作用下,两条扭成螺旋的长链开始解开。解开的每段长链都可以作为母链。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了与对应的母链分别互补配对的两条子链。每条子链与对应的母链构成一个新的dna分子。随着细胞分裂的染色单体分开,两个新的dna分子,就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这种形成方式就叫复制。
2.企业文化的传播与细胞分裂具有相似性
(1)企业文化传播过程与细胞分裂的过程具有相似性。
细胞分裂时,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分裂方式,总是由一个细胞分裂成为两个细胞,再分裂成为成千上万个细胞,以此保证生物体的正常生长。企业文化的传播与此相似。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传播者,企业的创始人、所有者或领导人,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用自身的言行,将融入企业文化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传播给共同创业的合作者,再一起去影响和感染共同创业的骨干员工,最后将企业文化逐级传递给全体企业员工,从而形成企业上下共同接受并遵照执行的企业文化。
(2)企业文化传播的内容与细胞分裂传递的信息都是传播过程的关键因素。
细胞分裂时,dna要进行复制,生物体的遗传信息就通过基因的脱氧核普酸排列顺序来传递。如果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由于环境或其它因素的变化造成基因的脱氧核昔酸排列顺序发生改变,那么,亲代细胞传递给子代细胞的信息就会产生变化。企业文化传播的内容与细胞分裂传递信息一样,是关键的因素。企业的创始人、所有者或领导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就会形成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企业文化,企业需要提炼出积极的、正面的思想和精神,融入企业的发展中去,升华为固定的企业文化。这些积极的、正面的思想和精神是企业文化传播的关键。
(3)企业文化传播的时机选择与细胞分裂相似。
细胞分裂的过程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过程。在自然界中,生物往往会选择在环境影响较好且稳定的条件下进行,同时进行dna复制。环境影响包括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以及外界的温度、湿度等。如果环境条件出现问题,势必会造成细胞的基因突变,从而造成遗传信息的变化。企业文化的传播同样存在着这样的情况。一个企业的文化不是在创业初期就能进行建设的,也不是等企业发展成熟后才开始建设的。在企业面临生存、变革以及权力更迭等变化时,也不适宜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当然也不能进行企业文化的传播。由于企业文化在传播时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大,如果不是在合适的且稳定的环境下进行企业文化的传播,就会在传播过程中造成信息的失真,企业文化传播的内容会完全改变。
(4)企业文化的传播与细胞分裂一样具有传播的规律性。
细胞分裂时,dna要进行复制,在dna的复制过程中,染色体中的碱基要遵循腺嘿吟(a)一胸腺嚓咙(t),鸟缥吟(g)一胞喀咙(c)的配对原则,进行有序的配对排列,且有极强的规律性,这样才可能更好地进行生物信息的传递。而企业文化的传播,从形式上来看并无规律可言,因为它的传播并不具有规则。企业文化在传播时要做到不走样,内容能真实地传播、复制,就要求企业文化的核心设计者和核心传播者必须身体力行,言行一致,这样企业文化传播才是有效的、真实的。只有自我遵循做人的原则,发自内心地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并踏实践行,才能有好的传播结果。这既是企业文化传播的要求,也是企业文化传播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