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主治医师工作总结范例(3篇)
骨科主治医师工作总结范文篇1
一、选题依据、目的和意义:
骨折不愈合是骨科临床常见病症,其中以四肢长骨多发,例如胫骨,股骨,肱骨等,针对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二次手术我院多才用植骨术配合lcp重新内固定。自体髂骨作为植骨材料具有较多的优点:如取材简单、组织相容性好、无移植排斥反应、骨诱导作用强等,这些优点使得髂骨成为一种最佳的植骨供材,这在临床上已形成共识。植骨是治疗骨折不愈合的重要方法,其机制是爬行替代所引起的支架作用与供给矿物质的作用,爬行替代顺利进行的条件要求准确的复位、充分的植骨和坚强的固定。为达到充分的植骨,及早促进骨折愈合,我们采用髓内外360°植骨的方法,外用钢丝环扎,配合lcp坚强内固定,术后3~12个月内进行随访,根据愈合情况和功能恢复情况分析手术的临床疗效。选题目地在于探讨治疗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的手术改进方法和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本课题以导师多年的临床资料为依据,通过对骨折不愈合手术治疗的国内外文献进行系统整理,结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病房对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患者的随访调查及回顾性分析,根据骨科特殊生物力学特点和导师治疗骨折不愈合的多年临床体会,分析治疗效果,并对手术中的细节问题做初步探讨与论述。同时也希望可以通过对导师的临床实践的研究、总结,能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
二、本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的动态、水平
治疗骨折不愈合,可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最重要的就是植骨术加更改断端内固定。骨折不愈合应用自体骨移植治疗效果显著,已经形成共识。植骨是治疗骨不连的重要方法,植骨方式临床多采用髓内外联合植骨。沿肌间隙进入,骨膜下小心剥离显露骨折部位,取出内固定器械,清除骨断端间瘢痕,咬除硬化骨,打通髓腔,修整骨折端,手法复位,按照骨缺损情况取骨。髓内植骨以比髓腔稍粗的骨棒,贴紧髓腔骨质;髓外上盖植骨宜用螺丝钉固定植骨块;骨碎屑充分填充残余的空隙,这样才能确实达到植骨的目的和要求。自体皮-松质骨植骨的爬行替代缩短了骨折愈合过程,新鲜的自体骨具有生物活性,不存在免疫排异,无传染疾病的风险,同时存在骨传导和骨诱导能力。
内固定物更换得坚持以下原则,原钢板内固定者,可更换成交锁髓内针或更长的钢板置于张力侧;原交锁髓内针内固定者,可选用更大号髓内针或钢板内固定;原先短钢板内固定者,可改成较长的钢板。所有病例均需植骨。更换内固定物后,,术后石膏外固定者,应及早进行肌肉收缩锻炼活动,骨痂生长良好后,去石膏开始关节屈伸功能锻炼。但是临床上医师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可以根据骨痂生长情况酌情处理,出院时务必详细医嘱病人注意事项,配合医生,直到骨折完全愈合。lcp钢板内固定适用于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可用拉力螺钉固定碎骨块及移植骨块,并对断端行轴向加压锁定。手术关键是将骨折端的瘢痕结缔组织全部切除,骨端硬化骨全部咬除,露出正常骨质,钻通髓腔,植入的骨块必须牢固的嵌入缺损区,间隙用松质骨填满,。应积极正确指导术后功能锻炼,严格定期随访及指导。避免过早的不正确的负重。综上所述,对于骨折不愈合的治疗,自体骨移植疗效确切,安全稳妥,技术成熟,应用广泛,值得提倡。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临床资料
1.1病例来源
本研究病例均采集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病房
(二)采集时间
2009年5月~2010年12月
(三)病例选择
1.诊断标准[2]
(1)病史:明确的外伤史,骨折后6个月没有愈合,并且没有进一步愈合倾向已有3个月。
(2)症状:患者骨折端成角、旋转、侧移位、短缩畸形或者节段性骨缺损、持重疼痛或不能持重、局部在应力下疼痛等。
(3)体征:局部窦道形成、流脓、假关节形成或伴有局部软组织瘢痕、缺损等
(4)辅助检查:x线表现:骨端硬化,髓腔封闭;骨端萎缩疏松,中间存在较大的间隙;或骨端硬化,相互成为杵臼假关节等这三种形式中的任何一种就可以定为骨折不愈合。
2.纳入病例标准:
(1)符合本病诊断标准;
(2)骨折平均愈合时间超过半年以上,有假关节形成;
(3)骨折平均愈合时间超过半年以上,多次复查x线拍片显示,骨折线
清晰可见,未见内外骨痂或内外骨痂极少;
(4)拍片显示骨折线增宽,骨折端骨面致密性硬化,骨髓腔封闭,骨质疏松,骨痂间无骨小梁形成,或伴有明显的骨缺损;
(5)临床表现有骨的感染、缺损、畸形、肢体不等长、局部窦道形成、流脓等。
3.排除病例标准:
(1)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
(2)患者有严重的内科疾病,不能够耐受手术者
(3)精神疾病患者
(4)资料不全影响判断者
2.疗效观察方法
对骨不连愈合的评价应包括骨愈合和功能恢复双重评价:
(1)骨愈合评价标准:本评价结果决定于四项指标:骨愈合、感染、畸形和肢体长度,其中骨愈合标准为x线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骨痴通过骨折线,拆除或试行松动外固定物后骨折无异常活动,下肢可无痛行走,上肢持物骨折处有稳定感。评价标准:
优:骨折愈合,无感染,断端畸形<7°,双侧肢体不等长<2cm。
良:骨折愈合及其他三标准中两项。
可:骨折愈合及其他三标准中一项。
差:骨折未愈合或再骨折或虽愈合但不具备其他三标准中任何一个。
(2)功能评价标准
功能的评价分上肢与下肢的不同,上肢主要考虑其灵活性,而下肢主要功能为负重行走。
将下肢评价指标定为以下五项:①明显跛行;②踝或膝任何一关节僵硬(完全伸膝或踝完全背伸时,活动范围较正常或对侧丧失15°以上):③软组织情况不良;④有限制活动或影响睡眠的疼痛存在:⑤丧失工作能力或生活不能自理。
优:存在工作能力且无其他四项指标。
良:存在工作能力且具以上四指标中一至二项。
可:存在工作能力并具以上指标中三至四项。
差:丧失工作能力或生活不能自理,不考虑是否具备其他指标。
对上肢功能评价参照steuart和hdlly对上肢功能评价标准”[3]
观察指标为三项:疼痛、关节活动范围、日常活动能力。
l:上肢功能评价标准
分数痛疼任一关节活动受限日常活动
优
良
差无
用力或疲劳后
持续性<20°
20~40°
>40°完全不受限
轻微受限
严重受限
5.课题进度及安排:
2009-05——2010-12收集病例及随访
2010-10——2010-12资料汇总及数据分析
2011-01——2011-03撰写论文、定稿
四、本课题特色、预期取得的结果>骨折不愈合应用自体骨移植治疗效果显著已经形成共识,治疗过程中的经验总结需要不断的进行,更要求开展回顾性工作及进行系统的因此,骨折不愈合的临床资料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课题通过搜集整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2009至2010年期间的患者临床资料,对于自体骨移植治疗骨折不愈合的相关性问题进行临床研究与总结。应用统计分析评分进行术前、术后及相关方面比较,对自体骨移植治疗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获得客观、真实、准确的评价,并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
五、可行性分析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是山东省中医管理局评定的重点学科、重点科室,在省内知名度较高,病人来源广泛。导师王明喜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治疗骨折不愈合做过大量研究、临床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课题搜集整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近几年的临床资料,并在导师指导下对这些一手资料进行研究与总结。
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由于并发症较多,治愈比较困难,手术后功能恢复过程漫长,因此在治疗过程中,经验的总结是非常必需的,也是可行的。本课题主要研究山东省中医院近年应用钢丝环扎360°植骨配合lcp内固定治疗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的治疗效果分析情况,因此在选题上可行性较强。课题的研究也得到了学校、附院等各部门、科室的大力支持。相信可以圆满地完成课题。
主要参考文献
[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等.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2]王亦璁,等.骨与关节损伤[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夏和桃.组合式外固定器简介[eb/ol].北京骨外固定技术研究所,2005
[4]蒋协运.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5]boydhb,lipinskisw,wileyjhjbonejointsurgam,1961;43(2):159—168
[6]audigel,griffind,bhandarim,etal.pathanalysisoffactorsfordelayedhealingandnonunionin416operativelytreatedtibialshaftfractures[j].orthoprelatres,2005;438:221~232.
[7]jamesjmccarthy,johnherzenberg.tibialnonunions[j/ol].emedicine,apr9,2004
[8]周来喜,林本丹,钟志刚,等.胫骨骨折三种固定器械的生物力学比较和临床研究[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0;15(5):428~430
[9]李峰,欧阳跃平.骨不连临床研究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2007;28(2):117~119
[10]harveyej,henleymb,swiontkowsidmf,etal.iryury,2003;34(2):111~116
[11]任可,张春才,赵建宁,等.持续动态压应力下骨折愈合时软骨内骨化的特点及其机制[j].解剖学杂志,2008;31(4):570~574
[12]李兴华.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j].中医正骨,2007;19(2):43~44
[13]吴国华.4种固定方法治疗胫腓骨双骨折的疗效对比[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47~48
[14]权毅,潘显明,王元山,等.交锁髓内钉断钉与骨不连的力学研究及临床意义[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11(3,4):207~209
[15]streekerw,sugerg,kinzll.localcomplicationsofin-tramedullarynailing[j].othopade,1996;25:274~291.
[16]farmanullah,muhammadshoaibkhan,syedmuhammadawais.evaluationofmanagementoftibialnon-uniondefectwithilizarovfixator[j].ayubmedcollabbottabad,2007;19(3)
[17]daviesr,holtn,nayagams.thecareofpinsiteswithexternalfixation[j].51lunwen.com/shuoshikait/journalofboneandjointsurgery,2005;87:716~719
[18]李起鸿.骨外固定技术临床应用中的几个问题[j].中华骨科杂志,1996;16:604.
[19]杨立民.当今骨科感染的特点与对策[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9;14:139
[20]陈文红,史振满,陈建常,等.感染性胫骨骨折不愈合的外固定架治疗[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22(8):691~692
[21]sluzalekm,gazdzikts,mrozeksetal.externalfixationinthetreatmentofseveretibialfracturescomplicatedbysofttissueinjury[j].ortoptraumato1rehabil,2004;6(1):103~112
骨科主治医师工作总结范文
前段时间,电视剧《大国医》热播。这部电视剧是以河南洛阳平乐中医正骨的传奇历史为素材,以影视艺术展现了中医骨科的一段独特发展史。王宏坤教授60年的从医之路,就是从在洛阳平乐正骨学院求学开始的……
初涉医道,名师带出大医者
1959年,时年23岁的王宏坤考上了河南洛阳平乐正骨学院,开始了为期4年的大学生活。
尚未入学时,王宏坤就听说过有关“平乐正骨”的种种传奇,他知道“平乐正骨”也叫“郭氏正骨”,历经郭贯田、郭聘三、郭灿若等郭家族人代代相传,终使平乐郭氏高明而神奇的正骨医术早在民国时期就成为名震中华的一大中医学术流派,享誉中外;尤其是平乐郭氏正骨代表性传承人高云峰,更是一位有着诸多传奇故事的女性。她是平乐正骨第五代传人郭灿若的妻子。电视剧《大国医》的女主人公“云鹤鸣”,就是以她为原型塑造的。
当时,身为洛阳平乐正骨学院院长的高云峰,与郭宗正、郭维淮被誉为“正骨三杰”。王宏坤入学后,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逐渐意识到,要想当一名“苍生大医”、“神医”,就必须从基础做起,不但要研习中医经典著作,还要涉猎更广泛的国学知识。那时,郭宗正老师常以药王孙思邈《千金方》中的一段话教育他们。“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郭宗正老师还强调,大医首先是一个有极高人格修养和文化修养的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等,然后才能成为一位医学家。
在老师们的影响下,王宏坤和同学们开始狂热地研读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千金方》《伤寒论》《本草纲目》等博大精深的中医经典,王宏坤都是在大学时熟读并领会的。
三年的理论学习结束后,王宏坤带着被中医基础知识和典籍学养滋养后的身心,在洛阳正骨医院开始了为期一年的临床实习。
王宏坤教授回忆说:“临床实习与在校读书不同,跟着带教老师,每天都要接触患者。虽然自少年时起,我就梦想成为一名医生,但当这一天终于来临时,我才知道要想做一名称职的医生是多么艰难、多么不易。刚开始实习的日子,我的心里整天充满了不安,担心万一治不好病人怎么办?但没过多久,我就平静下来了,因为正骨医院的大夫都是平乐郭氏正骨的名医。有他们作为自己的实习带教老师,我觉得无论遇到什么疑难杂症都不怕!为了真正掌握郭氏正骨手法,我几乎到了神魂颠倒的地步;为了真正领会老师示范的治疗陈旧性关节脱位如何用手法活筋、剥离粘连,旋转伸曲、松解挛缩,摆动摇晃、研磨盂臼的那一整套整复方法,一天到晚,不管是走着、坐着,甚至到了晚上睡觉时,只要手闲下来,就在自己身上扯、拉、点、按,练习各种手法。经过一年的努力,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终于掌握了郭氏正骨手法的基本技法。”
王宏坤教授还说:“平乐郭氏正骨由平乐郭氏私家专有技术彻底成为国家宝贵的医学财富,由民间知识完全上升为独特的学科体系,已经成为中医骨伤科十分重要的学术流派。我和我们那些同学是十分幸运的。因为我们既是第一批大学院校培养的外姓传人,可以说也是‘洛阳正骨学院’最后一批院校学生。”因为到了1962年7月,根据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洛阳正骨学院下马,更名为洛阳正骨医院。截至这一年,洛阳正骨医院共毕业了三个班的专科生和四个班的本科生,为全国各地培养中医骨科大夫235人。他们大部分成了新中国中医骨伤科的杏林翘楚,在各自的岗位上传承着平乐郭氏正骨的宝贵医术,为无数的骨伤患者解除着痛苦……
术道并重,临床砥砺一甲子
经过三年理论和一年实践的学习,王宏坤从河南平乐正骨学院毕业了,随后被分配到开封中医院,成了一名真正的中医骨科医生。
“当时的开封中医院,只有六七十个医生,全院只有一个显微镜,根本就没有大型医疗器械。”王宏坤回忆说,初报到时,因为人才匮乏,开封中医院还没有开设骨科。他和一同分去的大学同学时兴武,便开始白手起家,共同创建骨科诊室。从此,开封中医院才算告别了没有骨科的历史。
开封中医院骨科初创之时,只有两个年轻大夫、两张桌子,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更没有X光机等骨科必须的检查设备,所以,每次遇到行动不便的骨伤病人,王宏坤都要领着病人或抬着病人到其他医院拍片;有时因病情需要,他还经常在X光线下随时正骨。就这样,在科室初创阶段,王宏坤硬是和同学时兴武凭着一个听诊器、叩击锤,两双手,一把用来削竹片的刀具,自治的固定骨伤的架板,开始艰苦创业,逐渐使开封中医院的骨科诊室有了名气,吸引了更多的骨病患者前来就诊。
在此期间,最令王宏坤难忘的是1976年7月28日发生的唐山大地震。震灾过后,很多伤员转到开封救治。当时,王宏坤生了一场莫名其妙的大病,莫名其妙地发烧,最后居然瘦得皮包骨头,面容憔悴,四处求医一年了,病因也没找到,病情却一天天恶化。被疾病折磨了一年多的王宏坤,连他的家人都认为他“可能活不长了”。
唐山大地震发生后,王宏坤不顾自己也是垂危的病人,硬撑着从郑州家里返回开封中医院,投入了抢救工作。那时的王宏坤发着烧,大便带血,每天只能喝点儿稀汤维持生命。就这样,他本着要为唐山人民尽最后一点儿力的初衷,几乎是拼着性命履行着一名医生的职责。那段时间里,不知道曾经有多少人经他的正骨手法得以整复。一门心思扑在救治唐山伤病患者的工作中忙碌了一个月后,他在每天只能喝三次稀汤的情况下,在无数患者得到康复的同时,自己所患的那场“无名疾病”竟渐渐减轻,最终居然奇迹般地痊愈了!
王宏坤说;“人类的骨骼出了问题,一般都深藏在皮肉里。对于患者的骨伤病情,哪怕是在大白天,也相当于‘在漆黑的夜里寻找亮点’,这就要求骨科大夫不仅要细心,还要谨慎,不能有丁点儿的马虎。对于病人来说,却是伤在骨头、疼痛的折磨深在肌肉,而且,患者的病情每时每刻都在变化。鉴于许多病情的复杂性,中医骨科大夫在诊治病情时,不仅需要望闻问切,还要借助片子来进一步找准伤处,尤其是大夫使用正骨手法时,更要稳、准、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治疗目的,使患者尽早康复。”
时光荏苒,岁月更迭。凭着这样的深刻认识,王宏坤已经记不清经他的正骨手法治愈了多少骨伤患者了。20多年过去,到了1985年,河南省中医院(河南省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开始创建;1989年10月,该院开始创建骨伤科诊室,急需一位学科带头人,王宏坤从开封中医院调回了省城郑州,出任河南省中医院的骨科副主任。自此之后,他才算结束了长达27年与家人两地分居的漂泊生活。事实上,这已经是他接到的第五次调令了。由于开封中医院骨科的工作离不开他,前四次调令都被他瞒着家人偷偷压下了。然而,五次调令背后,却意味着长达27年的两地分居的坚守。但是,人生短暂,能有几个27年?
王宏坤在河南省中医院初任骨科副主任时,每天忙忙碌碌地带着十几名青年大夫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经过近半年的辛劳,河南省中医院骨科诊室正式建立;但在科室初创时,为迎接外宾参观访问,他们搞卫生搞到深夜10点,王宏坤差点儿把命搭进去。那天夜里,在医院劳累了一天的他心脏跳动开始不太规律,感觉非常难受,上吐下泻,一检查才知道,原来他患有陈旧性心肌梗死。情况危急,他当即住进了医院,直到一个多月后,他的身体才慢慢得以康复。
就这样,王宏坤凭着一颗大医之心,一直在临床一线工作到退休。他医术、医道并重,修身、修业兼济,为中医骨科的发展,奉献了大半生的光阴。
传道授业,让中医正骨薪火绵延
在近60年的杏林生涯中,王宏坤在继承郭氏正骨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融汇诸家,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着中医正骨理论,形成了独特的中医正骨诊疗方法和方剂。在治疗筋伤时,王宏坤强调局部病变要结合全身变化;临床上,他采用伤科用药三法即“破、和、补”及手法整复,四诊合参、手摸心会、内治与外治相结合,中药与手法相结合,将推拿手法作为治疗筋伤的主要方法。诊余时间,他还著书立说,在全国和省医学刊物,以及学术会议上40余篇,著书两部,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理论和学术思想;他还获得了两项省科研奖项;他研制的“脊得舒”、“熏蒸一号”、“熏蒸二号”方剂,专治颈肩腰腿痛;“栀黄止疼散”专治软组织损伤,热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显著。
60年间,王宏坤教授医治过数万名患者,他自己也从青年、中年,迈向老年。如今,年届八十高龄的他,仍然行走在医院与家庭之间,仍然奔赴在传承与创新中医骨科的路途上。然而,业内同道都知道,中医不同于西医。学习中医,要想全面继承老中医的一招、一式、一方、一法,靠的还是师傅带徒弟这种绵延了数千年的教学方式。仅仅自1969年至1988年,王宏坤教授就带徒十几名,共计四批。如今,这些学生均已成为河南省的中医骨科主力、学科领头人,正服务于临床一线。
1997年1月,退休后的王宏坤教授被国家人事部、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此后,他首先确立了邓素玲、王霞此两位学术继承人,带领她们学习经典,深入钻研、领悟和发掘古典医籍的精华。在指导过程中,他要求她们做好读书笔记,写出学习体会;做临床时,必须积极参加医院门诊或病房工作,参加会诊及疑难病例讨论,广泛开展临床研究,并进行创造性的临床实践;着重提高解决本学科危急重症及疑难病症的临床能力与服务总量,同步提高中医临床科研能力,逐步形成中医临床科研思维方式,掌握中医临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如今,这两位学术传承人已经成为主任、科室学术带头人,成为骨科的骨干力量。
王宏坤教授自第二批名老中医带徒工作结束后,又结合带徒经验,提出要全方位认真总结师承教学临床经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合理的人才队伍,发扬中医正骨特色,针对骨伤科常见的疑难病症,在理论及诊疗技能方面加以总结推广。
2012年,河南省中医院“王宏坤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成立,并建立了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王宏坤名医工作室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整理、收集名老中医典型医案和影像资料等相关资料,形成电子版资料库;建立临床经验示教诊室、示教观摩室、名老中医资料室(阅览室)。其目的在于继承和发扬王宏坤教授的中医学术思想,并进一步应用于中医药理论研究、教材建设及教学之中。工作室建立后,王宏坤教授招收弟子及学生十余人,通过跟师坐诊、收集典型病案、录音录像、专题讲座、访谈等文字、电子形式,开展名老中医经验整理、运用推广及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等任务,完成研究型相关论著出版,院内制剂研制成功并投入临床应用及继续教育项目、人员进修培训等工作,以求最大限度、尽可能完善地保留保存王宏坤教授的专家经验,建立一支能够传承名老中医经验的中医骨科队伍。
自建立工作室后,王宏坤教授的第一批徒弟有董良、王勤俭;第二批有董良、毛开颜(已故)、史栋梁、孟庆良;第三批有王艳召、李文涛;第四批有杜绪召、王龙飞、郭会卿、苑媛媛等人。近期,又收了年已五十多岁的刘永良大夫为徒。
在带教工作中,王宏坤教授教育学生的第一节课是医德。在他的工作室里有这样几句诗:“以忠为基、教为本,技艺精湛、心血汗。医德高尚为人贤,功德无量乐尔康。”他时常教育学生,要忠于党忠于人民,孝敬父母,刻苦学习,不怕苦和累;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明白为啥而学,为谁而习。他强调先要学习老师的技术,再学老师的经验。
如今,看着弟子的成长与发展,看着自己一生所学、所获在弟子们身上开枝散叶、更广泛地服务于患者,王宏坤教授便由衷地感到喜悦和自豪……
骨科主治医师工作总结范文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始建于1892年9月28日,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是卫生部指定的部级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也是我国西部地区学科门类最为齐全、医疗技术最为精湛、诊疗设备最为先进、科研实力最为强大的医院之一。该医院占地1173亩,业务用房面积为50余万平方米,共开放床位4300张,拥有工作人员7800余人,单点规模(即不包括分支及附属医院)位居世界第一。近年来,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公布的《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学科建设、临床技术、科室级别、人员配备、医疗质量、日均门诊量、年住院人次、院内病死率、患者满意度等方面的综合排名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二。目前,该医院共设有38个临床科室(另有4个综合病房)及10个医技科室,拥有高级职称专家800余人,博士生导师180人,硕士生导师321人,年门诊量高达355万人次,年手术量近10万例,位居全国各大医院前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拥有包括核磁共振断层扫描仪、螺旋CT机、伽玛刀、立体定向X刀、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ECT)、血管造影仪、直线加速器、大型自动生化仪及各种内窥镜等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诊疗设备,对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外科疾病、骨科疾病、肿瘤疾病的诊治水平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近年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每年都承担着近百项部级和省部级的重大科研项目,荣获了数百项部级、教育部及卫生部的科技成果奖。现将该医院的重点特色科室及著名医生介绍如下:
呼吸内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内科是部级重点科室,也是我国西部地区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中心。该科室设有一病区、二病区、呼吸病区、结核病区、呼吸内镜中心、肺功能检查室、纤维支气管镜室、肥胖与睡眠呼吸障碍诊治中心、高压氧治疗室及内科重症监护室(MICU)等诊室,拥有住院床位150余张,是我国大型医院当中床位数量最多的呼吸科室。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内科擅长诊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哮喘、肺炎、肺癌、气胸、胸腔积液等各种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尤其对需要进行呼吸支持的呼吸衰竭、胸膜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水平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目前,该科室拥有工作人员1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等高级技术人员24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0人,年门诊量高达75000人次,年住院患者近4000人。
梁宗安医生简介:
梁宗安医生现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常委、四川省医学会呼吸专委会副主委、成都医学会呼吸专委会副主委、欧洲呼吸学会会员、美国呼吸治疗学会会员。梁宗安主任1984年毕业于四川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前身),曾赴美国Case、Western、Reserve、University等多家医院进修老年医学、呼吸病学及呼吸病治疗学。他擅长诊治支气管哮喘、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睡眠呼吸障碍(鼾症)等内科及呼吸内科疾病,尤其擅长各种呼吸内科危重症的抢救。
董碧蓉医生简介:
董碧蓉医生现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专科分会常委、中国老年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理事、四川省医学会老年医学专委会主委、成都市医学会循证医学专业分会主委、四川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是我国老年医学专业的学术带头人。董碧蓉主任擅长诊治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哮喘、老年心身疾病等呼吸内科疾病及老年呼吸道疾病,尤其在诊治老年呼吸道疾病、老年心理障碍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普外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普外科是部级重点科室、国家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科室、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科室,在复旦大学中国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上名列全国第5。该科室现有住院床位444张,年门诊量高达19万人次,年住院人数高达1.5万人,年手术量近1.7万例,位居全国各大医院前列。目前,该科室下设有胆道外科、甲状腺乳腺外科、肝胆胰外科、肝脏及血管外科、胃肠外科等5个大型专科,其中胆道外科拥有专业技术人才36人,正副教授等高级技术人员9人,甲状腺乳腺外科拥有专业技术人才42人,正副教授等高级技术人员7人,肝胆胰外科拥有专业技术人才45人,正副教授等高级技术人员10人,肝脏及血管外科拥有专业技术人才45人,正副教授等高级技术人员11人,胃肠外科中心拥有专业技术人才78人,正副教授等高级技术人员15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普外科从1978年开始就开展肝移植手术,创下了中国首例“肝移植女病人术后3年怀孕生子”、世界首例“尸体活体合成肝移植”等十余项记录,并将肝移植手术的平均费用降低到15万元左右,其中单例手术最低费用为8.6万元,为全国最低。
胡建昆医生简介:
胡建昆医生现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腹腔镜胃癌临床协作组秘书长、中国西部胃癌协作组副组长、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胡建昆教授是我国胃肠肿瘤外科专家,擅长诊治各种胃肠外科疾病,尤其在诊治胃癌、贲门癌、结肠癌、胃肠间质瘤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骨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是部级重点科室、部级临床重点专科,在复旦大学中国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上名列全国第7,在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评估中名列全国第6。该科室下设关节外科、手及显微骨科、脊柱外科、脊柱动力稳定性重建及脊柱退变性疾病科、骨肿瘤及骨材料科、骨运动医学及关节镜科、创伤骨科等8个临床专科,拥有在编职工16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56人,正副教授等高级技术人员33人。目前,该科室设有住院床位236张,年门诊量高达9万人次,年开展骨科手术近万例,位居全国各大医院前列。该科在“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功勋卓著,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