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海明威范例(3篇)
老人与海海明威范文
走在佛罗里达州基韦斯特的巷子里,自己的青春岁月更是让我想到了海明威这位文学巨匠,他的故居就隐藏在那些明亮简洁的房子里。
海明威的一生中有过四次婚姻,前三次都以离异结束,只有最后一位女子玛丽陪他走完了生命的历程。
海明威的故居并不难找,基韦斯特最有人气的博物馆当属这里,大多时候人们都在排队等候进入。他是在1931年与第二任太太宝琳一起搬到这里的,此时,这所由船舶建筑师阿萨建造的房子已经足足80岁了。他一直在此居住到1940年与宝琳离婚。宝琳1951年去世后,整个院子连带着家具出租给别人。1961年海明威过世,基韦斯特的一位女商人迪克森买下了这幢房子,并一直居住在里面的主屋内。商人的敏感度常人难比,1964年,整个院落被改建成海明威博物馆对外开放。直到今天,房子的所有权仍在迪克森家族名下,以成人每张13美元的门票接待海明威的追随者。
据说,砌成海明威故居院墙的砖原本是从巴尔的摩运来铺街道的,因海明威不想被人向内窥视,便用砖堆砌成现在的墙,取代了原来的篱笆。院落外,那位酷似海明威的老人先是坐在椅子上悠闲地吸着烟,许久后才缓缓站起,不紧不慢地支起了画板。看到站在街对面的我,他笑了。或许他每天都这样以红砖为背景,描出基韦斯特,绘出海明威与海。
厄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奥克帕克,直到1961年以自杀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他的一生当真是多姿多彩:加入红十字救援队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战地记者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在非洲狩猎过,在墨西哥湾流里捕过鱼,在阿尔卑斯山滑过雪,在古巴定过居。记者出身的海明威,“新闻体”的文字被不喜欢的人批评为过于直白简单,但正是这种简洁无比的风格,让他以《老人与海》获得了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马车库二楼的写作间,原来被海明威建成一条通道与主屋相连。海明威习惯在早晨写作,起床后可以直接从通道来写作间,后来通道在一场暴风雨中倒塌掉。现在这里有上下楼梯,游客们排队参观。写作间还保持着当年的老样子,古巴人做雪茄时坐的椅子、海明威使用的打印机以及他收集的纪念品,都在原来的位置。《午后之死》、《非洲的青山》、《胜者一无所获》、《丧钟为谁而鸣》、《乞力马扎罗的雪》等,都是在这个写作间创作的。
马车库前的游泳池是基韦斯特第一个居民游泳池。按照海明威的设计,宝琳于1937至1938年在他奔赴西班牙内战的战场时负责了游泳池的建造。当他从西班牙回到家后,听到总共两万美元的建设费用后,当时就震惊了。海明威从口袋中掏出一个便士扔给太太,笑道:“你索性把我最后一个便士也拿去算了!”现在,泳池边绿色柱子前的玻璃下面,就埋着海明威的“最后一个便士”。
当年的马车库的一层被宝琳装修成居室,现为博物馆的纪念品商店和办公室。海明威与宝琳离婚后,便定居古巴,直到1959年后离开。《老人与海》就是在古巴完成的。宝琳去世后,海明威和玛丽经常探望这座老宅,来时就住在这个居室,最后一次是在1960年。
主房共有两层,通过一个狭窄的楼梯相连。一楼是起居室和主餐厅,二楼是主卧室、孩子们的房间以及保姆房。走廊书柜里的书都来自当年海明威的书房,从这里也可以知道他都喜欢读些什么样的书。
起居室内的家具,都是宝琳在巴黎居住期间购回的。想想当年,连同院内的游泳池,这幢房子在基韦斯特曾经是多么显赫。其实,直到1929年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问世后,他的经济状况才真正好转起来。许多小说中的灵感都来自海明威的真实生活,就像《永别了,武器》中的人物关系,就有他在意大利战场中与安格妮修女之间的一段有始无终的感情的影子。海明威一生中唯一创作的大型剧作是《第五纵队》,起居室里的红色椅子就曾在百老汇戏剧《第五纵队》里粉墨登场过。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后期的作品,一部巅峰的完美之作。小说共用8周时间完成,根据他的古巴老朋友格雷戈里奥的真实经历写就。海明威曾经讲到:“更深的东西是在懂了以后看到的东西。”老人、小孩、出海、捕鱼、鲨鱼、袭击、骨架,无一不是有其更为深刻的象征象义。看到墙上的《老人与海》的海报,不由得让我想到了看过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直到少年派在电影快结束时的大段独白,才让人猛地想到,海上生存并不是看上去只与猛虎为伴那么简单,实际过程可能更是一个恐怖得不能再恐怖的故事。
墙上猫的画像,让人想到海明威和他的六趾猫的故事。在基韦斯特的邋遢乔酒吧,海明威结识了好友斯坦利·德克斯特——来自马萨诸塞州的救捞船船长。正是他,送给了海明威第一只六趾猫。据说现在在海明威故居看到的猫,都是当年他钟爱的那些六趾猫的后代。这些猫并不怕人,定期有兽医照料它们的健康。猫们都有自己的名字,死后都葬在院子内的猫墓地,就在主屋与马车库的旁边。
墨西哥式双层橱柜上面,有一只非常有名的雕塑猫,当年毕加索送给海明威的礼物。不过,现在看到的是复制品,真品已经被小偷打碎。1974年,海明威的第一任太太哈德莉参观这里时,确认在地下室发现的就是这只雕塑猫。
海明威与宝琳在基韦斯特的故居内共育有两个儿子,帕特里克和格雷戈里。他们的卧室就在主卧室对面,现在这里展示的是海明威一生各个阶段的纪念品和照片。仔细观看每一件展品,都可以找到海明威当年的故事,从芝加哥附近的出生地一直到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各种勋章。
移步出来,满眼都是青翠的热带景色,元月的寒冬原本只出现在距离这里遥远的北方。无花果树的枝叶正盛,据称是在建造这座房子时就种下的。
对面的灯塔建于1847年,并一直使用到1969年。现在想来,多少个夜晚,海明威在邋遢乔酒吧与好友斯坦利·德克斯特酩酊大醉后,都是灯塔的灯光给他指引着回家的方向。
Manisnotmadefordefeat,amancanbedestroyedbutnotdefeated.一个人并不是为被打败而生的,肉体可以被摧毁,但绝不能被打败。海明威始终在他的书中讲述这样一个思想,特别是在小说《老人与海》中。他遭遇挫折无数,甚至连飞机失事都经历过两次,但都没能被败打。或许是宿命难以改变,1961年7月2日,海明威用一支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此前,他的父亲也是自杀身亡。在这之后,他的孙女同样自杀辞世。《老人与海》的原形、古巴渔民格雷戈里奥,活到104岁。
老人与海海明威范文
关键词:海明威《老人与海》桑迪亚哥生命赞歌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小说主人公的原型是海明威的救命恩人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后来,海明威经常与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一起出海捕鱼。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远捕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这条鱼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长时间,结果在归程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了一副骨架。1950年圣诞节后不久,海明威产生了极强的创作欲望,在古巴哈瓦那郊区的别墅“观景社”,他开始动笔写《老人与海》。到1951年2月23日,他完成了初稿,1952年发表。《老人与海》以朴素、纪实的手法描写了一个简单而又惊心动魄的故事。故事中的老渔夫虽然失败了,然而他并没有向失败屈服。这种在失败斗争中的坚持、执著反而使得他在精神上取得了胜利。这便是海明威极力颂扬的“硬汉”精神――桑地亚哥精神。它是一种人类精神,也是一种体育精神。透视整部《老人与海》,其实也是对当今体育生命的一种赞歌,不放弃、不退缩,这正是体育生命的精髓。
一、关于《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描写了古巴老渔夫桑迪亚哥出海捕鱼的经历。他连续84天一无所获,第85天他终于钓到一条比他的船还要大的马林鱼。桑迪亚哥随鱼一起游动漂流了几个小时,然后开始了搏斗。收钓丝时大鱼猛挣,他知道鱼受了伤,自己也很痛苦,但决心较量下去。在极度劳乏中,他希望大鱼睡去,自己也能睡去,梦见狮子。
第二天,大鱼拖着船快速游动,老人挺住身子坚持。直到第三天,大鱼开始打转,作最后挣扎,他用鱼叉奋力击去,终于杀死了它,绑在船边。可是,在返航途中,大群鲨鱼前来袭击,老人又与鲨鱼展开搏斗,用鱼叉、绑在桨上的刀子、棍子打击鲨鱼。在力量悬殊的对抗中,马林鱼被咬得残缺不全,老人也精疲力竭,可是他心里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最后返回渔港时,大鱼已被吃得只剩一副骨架了,老人躺在茅棚里睡觉,素来钦佩他的一个孩子来探望他,决心要跟他一起出海打渔。他守在老头儿身边,老头儿在梦中梦见了狮子。
《老人与海》并无复杂曲折的情节,描写质朴无华,语言简括明晰,但通过细致精确的细节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和象征、暗喻等手法表达出了富于哲理的丰富内涵。由于它的问世,海明威获得了195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二、桑迪亚哥的精神内涵
在小说中,作者用浓墨重彩来进行刻画的是桑迪亚哥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顽强的生命力、乐观的精神和“硬汉子性格”。可以说,桑迪亚哥是坚强和勇敢的化身。他捕捉那条大马林鱼的过程以及千方百计遏阻群鲨吞噬马林鱼的奋不顾身,完美地表现了一个孤独的硬汉子刚毅、坚韧的性格,表达了人应该勇敢地面对失败的这个主题。
在捕捉这条大马林鱼和跟鲨鱼在茫茫大海上进行搏斗的两天两夜里,桑迪亚哥以豪迈的气慨、惊人的毅力和非凡的勇气,忍受了难以忍受的孤独、饥饿、疲劳和伤痛。当他用鱼叉叉死第一条鲨鱼后,他在孤独中鼓舞自己:“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饿了,他强迫自己吃下生鱼肉、虾子;寒气袭来,他披上破麻袋御寒;累了,他通过回忆当年跟黑人大力士卡萨布兰卡扳手劲,僵持一天一夜而终于取胜的往事来鼓舞自己,以坚定自己的信心;手弄伤了,在海水里泡泡;左手抽筋了,他“硬扳开它”。总之,桑迪亚哥是十分乐观的,任何痛苦他都能忍受,都能找到安慰自己的理由,鼓舞自己在厄运中找到光明。比如,饿了的时候,分明没有吃的,只能从马林鱼身上被鲨鱼咬过的地方撕下一块肉吃,却觉得比牲口肉还香,并吃得有滋有味的;在和鲨鱼搏斗中右手受伤出血,他安慰自己:“流点血反而叫我的左手不抽筋。”鱼叉同被扎死的鲨鱼一起沉到海里去了;绑着刀的桨扎向鲨鱼时折断了也跟鲨鱼沉到海里去了,他没有灰心丧气,他说:“我有两把桨,一个舵把,还有一根短棍。”最后,连舵把、短棍也在和鲨鱼的搏斗中丢掉了,他仍然斗志不减。“船还好好的,完完整整,没有半点损伤,只除了那个舵把。那是很容易配上的。”他对小伙伴曼诺林说:“咱们一定要弄一把厉害的鱼标,经常带在船上,可以弄一块旧福特汽车里的钢板来磨成标枪头。咱们可以拿到瓦纳瓦科阿去磨。”计划、办法都拿出来了,他正在准备迎接新的战斗、期盼新的斗争。他不畏惧失败,失败了也绝不能失去人的尊严。“即使面对失败和死亡的命运,他仍然要忠于自己执拗的感情和勇于战斗的‘硬汉子’性格。”桑迪亚哥不愧是一个“英雄”,一条“硬汉子”。
三、桑迪亚哥的精神是对体育生命的赞歌
毋庸置疑,《老人与海》歌颂了桑迪亚哥与大自然搏斗的宏伟行动,刻画了他渴望战斗、勇敢坚韧,即使失败也毫不气馁的形象,精神上始终是个强者的“硬汉”精神,桑迪亚哥虽败犹荣,值得我们敬佩。而透过桑迪亚哥的精神,我们可以反思当今的体育界,其实桑迪亚哥那种毫不言败的精神也正是对当今体育生命的赞歌。
纵览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体育的崛起历程,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中国体育筚路蓝缕,实现了由竞技体育弱国向竞技体育大国的伟大转变,无数中华体育健儿在训练和比赛中用血汗铸就了以为国争光、敬业奉献、科学求实、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并在训练和比赛中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竞技体育快速崛起的历史进程中,激励和鼓舞着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和科研人员不断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自强不息,奋发进取,不断超越,取得一个个优异成绩。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竞技体育已经屹立于世界竞技体坛,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在会见第27届奥运会载誉归来的中国体育代表团时指出:“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全国各个行业、各条战线的同志们都要大力发扬振兴中华、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发扬顽强拼搏、争创一流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勇于创新,力攀高峰,同心同德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可以看出,体育精神与桑迪亚哥精神是不谋而合的。《老人与海》作品中老人的一句话:“你可以打倒我,但你永远不可能打败我。”完美地诠释了作品的主题,在老人与马林鱼惊心动魄的拼杀场景中,作者塑造了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敢于面对暴力和死亡的“硬汉子”精神。小说中的大海和鲨鱼象征着与人类作对的社会和自然力量,而老人在与之进行的殊死搏斗中,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虽败犹荣的大无畏勇气。再反过来看看体育界的健儿们,他们隐忍、坚强,虽然遭受过失败,但是一直没有退缩,正是这群运动健儿们拥有强大的体育生命,使得他们奋力拼搏,力攀高峰,夺得一枚枚宝贵的金牌,使中国竞技体育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绩!
参考文献
[1]余拥军.成功还是失败――评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圣地亚哥[J].作家,2008(16).
[2]朱法荣.《老人与海》主人公圣地亚哥的命运新析[J].外国文学研究,2003(06).
老人与海海明威范文篇3
一、关于生态文学批评模式的概述
生态文学批评是一种文学研究模式,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一种公认的文学研究流派,在文学批评的实践中主张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自然”缺失的研究,分析“自然”现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再现,对人们对于自然规律的熟视无睹和肆意地破坏进行批评,从而号召人们理解、爱护和尊重大自然,树立生态环保意识。人类在自然界之中究竟应该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究竟应该如何相处?人类破坏自然的恶行会受到大自然怎样的惩罚?这些都是生态文学批评研究的重要问题。最初,人类和自然保持着相依为命的和谐关系,但是在生态危机不断加剧的现代社会里,人类开始重新审视和自然的关系,希望可以重新建立和谐的自然和人类关系。而对企图征服自然和统治自然的贪婪的人类行为进行批判正是生态文学批评的重要思想内涵。伴随着生态文学批评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经典文学作品被重新解读,以便可以对其中蕴涵的生态智慧和哲理进行挖掘。
二、海明威生活经历对小说创作中自然主题的影响
自然一直是海明威进行小说创作的主题之一,自然的主题始终贯穿在小说《老人与海》之中。小说中的自然犹如人类一样,带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时而温文尔雅,时而狂野暴躁。郁郁苍苍的森林,奔腾不息的小河,波涛汹涌的大海,苍翠挺拔的树木,都为海明威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自然素材。打猎、游泳、钓鱼、滑雪等这些贴近大自然的活动,几乎陪伴了海明威的一生。海明威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他创作的大部分作品都带有一种挽歌的性质。对战争的厌恶、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类文明的绝望,使得海明威终生都在寻找未被破坏和未被开发的自然,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海明威曾经去过伊利诺伊州的大草原,西班牙,基韦斯特,东非,古巴和美国的西部山区等地,贴近大自然、欣赏大自然和关注回归大自然。海明威的住处——橡胶园,基韦斯特,太阳谷,华隆湖畔的避暑茅舍等,无不是贴近自然的地方。海明威的生活经历对于小说创作中的自然主题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在小说《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对大自然进行了深情的讴歌,同时对人类和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思考,表达了自己回归自然的思想情感。
三、生态批评视角下对《老人与海》的解读
(一)生态批评视角下对《老人与海》中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解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孤独老人桑提亚哥是小说《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桑提亚哥无依无靠,终生与海为伴。老人热爱海洋,赞美大海的美丽。老人把大海比喻成了一位女性,当成了一位在施宠或者不施宠的时候会做出鲁莽或者调皮的事情的女性,老人绝不冤枉她、恨她。在这位老渔夫的眼中,人类已经不再是自然界的统治者,他一直试图通过一种女性的形象和自然界之间维持着一种和谐稳定的关系。在老渔夫看来,海洋中的任何生物都是人类的好朋友,老人热爱飞鱼,因为它是海洋中重要的朋友,老人替受伤的鸟儿疗伤,照顾那些瘦弱的黑色小海鸥。通过作者对老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老人的存在和日常行为已经和自然融为一体了,人类的影子已经融入到了自然的生态圈中。在海明威对老人生活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作者一种整体回归自然的生态观念,老人寻求的是一种自我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稳定的密切关系。
(二)生态批评视角下对《老人与海》中人与自然恶性关系的解读
对于人类的贪婪无止境的自私行为,自然界会进行惩罚的。恩格斯曾经在《自然的辩证法》一文中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在小说《老人与海》中,海明威通过自己深厚的文学底蕴为我们策划了一场人类和马林鱼进行斗争取得胜利和人类与鲨鱼斗争最终失败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小说的故事发生起因是老人已经在海上84天没有捕捞到任何一条鱼了,因为“近海的鱼是越来越少了”,这也暗含了人类对于海洋自然资源的无限制的掠夺已经受到了海洋的惩罚,人类的生存也变得更加艰难。海明威在小说中为我们细致地描绘了老人在海上经过84天后终于捕捞到一条大马林鱼的惊险过程和最终带回鱼骨的悲凉结局,生动传神地为我们讲述了人类对于自然的疯狂掠夺和受到自然沉重报复的辩证关系。
在小说中,老人杀死马林鱼主要是因为以下两个重要原因:首先,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老人已经熬过了84天没有捕捞到鱼的生活,为了有足够的钱去买生活用品和捕鱼需要的鱼饵,老人只有通过捕鱼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因此老人和马林鱼进行搏斗只是为自身的生存而相互残杀,这和自然界中的老虎、狮子、豹子为了生存而相互厮杀是同样的道理。其次,人类试图通过征服自然来证明自身的价值。老人是一个渔夫,出海捕鱼是他生存的唯一出路,正如他杀死大鱼的时候心中想的是他只是杀死了一条大鱼,只是为了养活自己和卖鱼肉。老人作为一名捕鱼者,最大的荣誉就是将鱼杀死。通过对以上两个重要原因的分析,我们会发现第一个原因是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才进行的,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第二个原因的产生是在人类对自然的控制欲和占有欲的驱使下进行的行为,这也是造成现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所在。小说的经典之处就在于老人虽胜尤败,在表面上他杀死了马林鱼,可是最后带回来的却是一副毫无用处的骨头架子。这正是海明威的独具匠心之处。海明威把老人和马林鱼搏斗的背景置于大海之上,小说中的老人和马林鱼是自然力量的象征,马林鱼是被自然征服了的一面,鲨鱼是自然复仇的象征,结果是毁灭了人类所捕获的东西。人类和大自然进行了殊死搏斗后,并没有取得彻底性的胜利,最起码没有战胜大自然。小说中老人最后的失败也告诉我们:任何试图控制和占有自然的人类自私贪婪的行为,都会受到自然的惩罚,会成为自然的敌人,最后只会以失败而告终。
(三)生态批评视角下对《老人与海》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在小说《老人与海》中,老人最后失败了。老人对于失败的原因也进行了反思:“我真的不应该出海那么远!”“我这次出海真的太远了!”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语。老人最终也不得不承认:“也许我仅仅是武器比它强。”老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海洋的关系,自己对于海洋是拿着人类自己制造的认为很先进的工具进行掠夺,可是当自然真正地实行报复的时候,无论人类认为多么先进的工具,在自然的面前还是显得微不足道,人类最终无法战胜自然,无法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在现代,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界无休止的索取已经超出了自然界的承受能力,自然界已经开始对人类的贪婪行为做出警告。
四、结语
海明威在小说《老人与海》中表现出一种深层次的生态学思想和对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关系的反思,为如何正确看待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反思:在生态文学批评中,人类仅仅是生物圈中的一员,和其他自然界的动物的关系是平等的,没有高高在上的权力。在小说《老人与海》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和其他自然物是互为条件的,如果将其他自然物作为人类的环境来看待的时候,人类就处于“中心”的位置,但是如果将人类作为其他自然物的环境时,其他自然物就处于“中心”的地位。所以,在《老人与海》中,我们看到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
人类和自然界要和谐共处,人类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固然可贵,人类的尊严同样不能丢失,但是在强调和肯定人类能力的时候,我们不能以牺牲自然的利益为代价,坚决不能为了人类自身利益而破坏了自然界的和谐。通过对海明威的生态主题思想的了解,可以加深我们对海明威文学作品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增强我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尊重大自然,合理利用和开发大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海明威这位具有超前生态意识的伟大文学家在《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中给我们的最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2]郭遂芝.《老人与海》中的象征手法与哲学意义[J].短篇小说(原创作品版),2012(14).
[3]陈霞,周红蕊.海明威的性格特征及其对小说人物塑造的影响[J].短篇小说(原创作品版),2012(06).
[4]陈建永.《老人与海》的叙事分析[J].短篇小说(原创作品版),2012(08).
[5]陈靖怡.从《老人与海》看人类生态意识的发展[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04).
[6]陈智淦,王育烽.海明威的生态情结——从生态文学批评角度看《老人与海》与《圣经》[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