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时事点评范例(3篇)

来源: 时间:2024-04-15 手机浏览

时事点评范文

“四段式”变成“多段式”

一直以来,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模式是简单的“四段式”,即“提要”+“引导式主持”+“主体事实”+“评论式主持”,《焦点访谈》就是这种结构的典型代表。而所谓的评论,常常是集中在最后一段主持上,由于篇幅的限制,这样的评论往往不痛不痒,难以深入。由于央视对地方电视台的影响力,《焦点访谈》的这种“四段式”结构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主要结构模式。但随着电视新闻理念的变革,观众获取新闻资讯时的价值取向也在发生改变。在此背景下,传统“四段式”结构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日渐显现出它的缺陷和不足。从事实报道而言,新闻评论节目远没有眼下热播的民生新闻栏目对事实把握得那么生动、鲜活、抢人眼球;从评论的角度来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远远达不到报纸言论版那样透彻和有深度。面对这种尴尬,浙江卫视《新闻深一度》采用了“新闻提要”+“事实梗概”+“第一评点事实”+“第一评点”+“第二评点事实”+“第二评点”……的“多段式”节目结构模式。

由“四段式”改为“多段式”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不再将评论机械地附在片尾,而是渗入片中的全过程,依托事实又高于事实,将新闻事实与新闻评论在节目结构上相融合。由于评点大多是“草根”评论员紧密依托评点事实而发,针对性强,在最容易引起观众评价的时候及时发出媒体的声音,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同时,由于评点次数的增加,评论在节目中的力度也得到了加强。传统“四段式”结构是以一个事件的完整情节贯穿整个报道,对事件的完整性依赖程度高,如果事件缺乏完整的情节,报道往往难以进行。“多段式”结构则以亮点来布局谋篇,先确定事实的亮点,再根据亮点的展示来安排报道的结构,对新闻画面的完整性依赖性不强。因此,一个事件可能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获得完整的影像资料,但依据“多段式”结构同样可以组织成一期完整的报道,同时事件的亮点在“多段式”结构中得到了强化和放大,而不是掩盖在对事实完整情节的叙述之中。如2010年8月16日播出的《奶粉深陷信任危机,谁之责?》将目光投向了圣元奶粉风波,首先主持人进行了口播式的新闻提要,接下来就用新闻回放的方式,跟随事件发展的过程带出一个个评点事实。第一评点事实是“消费者向有关奶粉检测部门求助时因为某些原因遭到拒绝,那么当‘送检无门’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究竟谁能给我们答案?”,四位“草根”评论员和现场特约评论嘉宾就这个问题进行第一评点。接下来第二评点事实是“公众对卫生部的检测结果仍然质疑颇多,这反映了公众一种什么样的心态?”类似的评点事实随着事件的发展一个接一个呈现在观众面前,“草根”评论员和现场嘉宾则各抒己见。这就是节目对“多段式”的典型运用,它突出了“亮点”和“评点”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的作用和功能,改变了传统“四段式”结构中单一的线性叙述模式,提升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对焦点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说教型”变成“互动型”

与报纸评论“旗帜”“灵魂”的地位相比,电视评论起步较晚,存在模式守旧、以述代评、拖沓冗长等问题。以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大多是主持人口若悬河地上演“独角戏”,或者与评论嘉宾大唱“二人转”,有的还请许多观众到现场来做一些形式上的“互动”。居高临下,板着脸孔说教,忽略了观众的感受。《新闻深一度》依托浙江卫视自主开发的网络视讯系统平台,让全国乃至世界的观众都可以参与到电视新闻评论中来,最多时可以容纳几十人在线发言。这些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草根”评论员,有不少是各大门户网站人气博客的博主,他们站在各自的角度发表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和观点,在节目中代表草根阶层坐在电脑前与主持人、评论嘉宾互动,使得节目更具开放性、互动性和参与性,更能体现民意,传达民声。

2010年8月17日播出的《官员兼职高尔夫球协会“球门”为何难禁》一文,针对温州市近30名高官挂职高尔夫球协会一事,“草根”评论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所在。“草根”评论员林有财这样说道:“这起事件不管是权力寻租、官商一体,还是企业扯着虎皮做大旗,这背后晃荡着的始终是权力这只老虎的影子。我认为权力这只老虎,必须先把它关回笼子里去。”在谈到官员若是自费出入高尔夫球场有没有问题时,“草根”评论员不约而同地持否定态度。“草根”评论员古渡闲人说道:“官员打高尔夫不仅仅是一个经费来源的问题。众所周知,目前高尔夫球在中国还属于一项贵族运动,领导干部如果频繁地或者集体地进行这种高消费运动,不能说一定有腐败行为,但是至少给公众以极大的想象空间。领导干部不同于普通的老百姓,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他们自律的要求和标准理应更高一些,避免瓜田李下之嫌。”可见,栏目中“草根”评论员的草根评论,不求权威结论,但求畅所欲言,既增强了节目的互动性,也为节目带来清新鲜活之气,让节目更加富有生命力。

可以说,在《新闻深一度》中“草根”评论员是真正地参与其中,主持人是一个提问者和串联者,并且负责对评论观点和立场进行宏观把控,而节目现场的评论嘉宾往往是与本期话题相关的权威人士,他们负责在节目中从专业的角度对新闻事件做出评论,是对“草根”评论员有益的补充和平衡,而“草根”评论员则把最有价值的议题阐发出来,给观众以广阔的思考空间。这种三维立体的评论传播结构,让观众在心理上不断产生共鸣,由此使栏目真正实现了各种公共意见的承载者和传播者的角色,呈现出海纳百川的大家风范。

“单一化”变成“多元化”

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由于评论话语“单一化”,大都显得“厚重有余、轻灵不足”,因此各种电视手段的功能无法得到全面的展现,这就造成电视评论节目一直以来与平面媒体和广播媒体难分伯仲的局面。《新闻深一度》为了做到评论话语“多元化”,邀请了上百名新闻时评高手,特别是来自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的时评名“博”加盟栏目,请这些“草根”参与评论,让那些有不同意见、不同观点的普通民众对新闻事件发出不同的声音,较好地突破了这一瓶颈。这档评论节目以活动图像为主,与背景材料、文字解说词、画外音等相结合,用夹叙夹议的方法,把观众“带入”现场。以画面提供的事实为依据,自然地引出观点、看法,就实务虚,叙事说理,既具体形象,又生动逼真,有很强的感染力,使观众容易接受。此外,醒目的关键词提示、关联图片、背景音乐、电话连线等多种电视手段,对民间舆论、专家观点、媒体观点进行有机梳理,实现了评论话语的多元化,为观众提供了多个视角、多种见解,在开放的媒体态度中让观众保持一个开放的空间。

2010年8月12日的《申遗成功之后,压力与“福利”的纠结》节目中,画面首先给出了江郎山景区申遗成功之后游人暴增、垃圾满地的镜头,自然地将观众带入当天的话题之中。在讨论第一评点事实“景区申遗成功之后该不该涨价”问题时,对联合申遗成功的广东丹霞山管委会主任采用了电话连线的方式,现场感强。随后在介绍申遗成功的福建泰宁的票价计划时,则播放泰宁县在央视新近投放的广告视频来说明问题。另外还采用图片和图表的形式,介绍了全国各地世界遗产的票价现状;在讨论第三评点事实“世界遗产保护缺乏法律法规的配套保护”问题时,采用了一段短片来配合说明《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既向观众介绍了该条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了四川省目前的保护状况,远比主持人或者画外音乏味地念一遍该条例效果来得好。综合运用电视手段,不仅能刺激受众对意见性、观念性信息的期待,而且能不断提高观众的观赏欲望,影响观众的收视情绪,使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受到新观点、新看法、新信息的刺激与启发,从而引起观众和嘉宾思想上的共鸣,增强节目的吸引力。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发挥电视媒体的特性,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功能,推出有深度、有思想、受欢迎,并具有强引导力、高公信力、大影响力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新闻深一度》积极尝试利用网络技术创新新闻形式,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其中不成熟处还有很多,但它的创新劲头值得鼓励。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本文责编:陈道生

参考文献:

1.阮拥军:《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结构模式》,《南方电视学刊》,2006(4)。

时事点评范文篇2

论文关键词:评点艺术,左传,君子曰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相传作者是左丘明,但是后人对此颇有疑义。它以《春秋》中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神话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塑造了一批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左传》是我国先秦叙事散文最重要的著作,也是我国整个叙事文学的源头之一,甚至可以说它对明清时期优秀长篇小说的大量涌现也发挥了重要的影响。我国小说的理论研究是从明清小说评点开始逐步成熟的,但是很多人并没有发现其实在《左传》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后世评点艺术的影子,只是还处于极其初步的阶段,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评点,所以我把这种不成熟的评点加上了引号——评点”。

一、评点”体例的初级阶段

《左传》的评点家”不为一个,这和明清时期一部小说的评点家是提前确定的相异。明清时期,金圣叹评点的《水浒传》、张竹坡评点的《金瓶梅》以及毛宗岗父子评点的《三国演义》等书,其中都注明了评点者是谁,我们在随意翻开这些书籍的评点体例时,都会首先就了解到是谁做出了评点,每一句评点的话语都出自于这个确定的评点者。而《左传》则不同,其中的君子曰、君子是以知”代表了作出评点”的人,但是我们不能确定到底是哪一个作者,根据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的解释君子曰,也许是出自于作者自己的议论,或者是作者取自于他人的言论,有一种解释甚至说是当时有所谓君子”的人说出的话语,不论我们怎样去考证它的出处,起码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里的评点”非出自一人之口。

《左传》评点”的话语较为简洁,并且缺乏整然有序的评点体例的规划。明清时期成熟的评点著作虽然都不追求深入的理论体系的建立,但是他们还是非常注重评点体例的规范化,全书总评、回前总评、回后总论、夹批、眉批”等等这些评点的条例都展示得十分清晰明白,让人一目了然,只要阅读金圣叹的《读第五才子书法》就可以有深刻的认识。《左传》的评点”仅仅为君子曰、君子是以知”一种,所有的体例都被包括了进去,也可以说根本就没有成熟的体例规划论文格式范文。其用语十分的简洁,评点者”只是用了一段文言,甚至一两句文言就对前文叙述的历史事件作出了自己的评价与议论,这也与处在最原始的初级阶段有关,还没有出现体例上的各个方面。《左传·隐公十一年传》云: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这是隐公十一年时,息国与郑国交战并且战败之后,评点者”对这次战役的简单评价议论,并没有对文中描写战争的语言做过多的研究,其中没有繁琐的体例分类,只是事件的后面跟着一个小评论,这里也牵涉到了中西方叙事观念的不同,我们主要是从文本所叙述的内容出发,而西方则更注重文本语言,这在后文中还将涉及。

《左传》中君子曰”的话语里经常引用《诗经》中的语句,有些甚至直接用这些诗句做评论。明清时期的评点也有引用典故的情况出现,但是大多数时候还是评点者个人的语句表达,也不像《左传》中有的完全一字不差的袭用一些诗句。比如《左传·隐公元年传》中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而类’,其是之谓乎!”这里在赞美颍考叔是大孝之人的同时,引用了《诗经》中的语句来协助自己的评价,使读者在阅读这个历史事件时,对其产生的教育意义有了更为透彻的理解,也可以说与古诗中表达的美好理想产生了一定的共鸣。引用诗句使评点”的话语不再显得枯燥乏味君子曰,飘进了一丝新鲜的气息,也在某些方面提高了全书的社会作用。

二、对著作思想的高度重视

很多学者都认为评点是注重对文本著作语言的一种再阐释,使读者阅读能够寻找到一个方向,知道从哪些方面去体味作品表达出来的感情,如果用古代文与质”的观点来看,就是把重点都放在对文”的解读上,从文词语言入手,来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而我认为《左传》是从另一种源头发展而来的,它的评点”注重对历史事件内容的把握,大部分时间都忽略了文词语言的解读,但是对文本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意义却格外的重视。有人说这不是评点,只是对著作中历史事件表现出来的社会意义的再阐释,但是我们要注意到一点,书中君子曰”等话语是否对我们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提供了帮助,如果他做出的评价与议论确实对阅读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对历史事件加深了理解,那这就可以看成是一种非常态的评点”,明清时期的评点家不就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陪读者与引导者吗?

《左传》中的评点”是粘附于直觉的、具有概括性的、道德化的理论思维方式。先举一个简单的事例,《左传·隐公三年传》中提到了周王为了和郑国表示同盟友好的关系,互相派遣了人质到对方的领地,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但是后来双方因为利益上的冲突,还是处于非常紧张的关系之中。最后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谿、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薦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在这里评点家”就是通过自己很直观的认识,对事件进行了精心的分析,这和明清时期的评点有相通之处,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理论体系,评点家的文字重在个人的直觉,往往过于琐碎,但也处处包含着一些真知灼见。君子”用了这一段话就把其中内在的道德教育意义表达了出来君子曰,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有回后总论”的影子在里面。先秦时期是一个礼教高于一切的时期,人们从事的所有活动都要符合礼仪规范,更要达到道德标准,上文中君子”就表达了只要国家之间有忠信的存在,又何必派遣人质的思想。这在全书的评点”中几乎全部得到了贯彻,二百四十年间的所有历史事件都充满了道德化的评价思维。又如在这一年的另一处君子曰:宋宣公可谓知人矣。立穆公,其子饗之,命以义夫!商颂曰‘殷受命咸宜,百禄是荷’,其是之谓乎!”高度赞扬了宋宣公不立自己的儿子为君王,而将王位让之于弟的高贵品质,并且引用《商颂》中的语句来证明这是出自于道义的决定。当然,还有一方面原因是《左传》是从鲁国的角度来叙述历史事件的,而鲁国最初是周公的封地,周公是制礼作乐的人,所以鲁国很早就是一个礼义之邦,从礼义之邦的角度出发,道德礼教肯定是最重要的行为准则。

虽然《左传》的评点”对文本的内容高度重视,但是由于这部著作中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之间关系并不十分密切,还有全书经、传分列体例的束缚,间接导致了评点”前后的联系较为松散,显得非常孤立,也缺少了对某些具体语句画龙点睛式的描述,不像明清时期的评点小说,在上下文之间都有比较阅读,此处评点的话语可以联系到其他处的评点文字论文格式范文。明清小说情节前后联系极为密切,处处都有铺垫手法的存在,这种比较阅读、比较评点也就显得很正常了。

三、与作者、读者的精神共享

学过中国叙事理论的人都知道评点艺术是中国特有的叙事现象,不同于西方的抽象叙事理论。评点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灵魂的桥梁,作者在创作时所投入的个人思想感情,以及在文本语言中所包含的意义,都通过评点者”这个中间人进行了一番阐释,使文义更加清晰的展现在我们读者的面前,也可以说通过这条途径,作者与读者在精神上产生了超越时空的交流。

《左传》中的君子”便充当了这个媒介,他和作者生活的年代较近,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比我们要更加深入,也就有能力把这种感情透彻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虽然话语显得很简洁单薄,但是却包含了对事件的正确理解。《左传·桓公六年传》中君子曰:善自为谋”,齐侯想要将文姜许配给郑国太子忽,太子忽却推辞不从,作者在文字中并没有对这件事表达看法,但君子”的语言已经表示了作者对太子忽的做法是持肯定态度的,文姜是个淫乱的女子君子曰,太子忽冒着失去齐国这个大邦为外援的危险,而坚定的拒绝了对方,足见其人格品质的崇高与善于自我谋划的能力。这其实也符合我们读者的心理,不畏惧强权大国,追求自我的道德提升,在这时作者与读者的思想是一致的,当然也包括评点者”这个中间人。这样的例子在全书中可谓数见不鲜,又如《左传·庄公十四年传》写道君子曰:商书所谓‘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其犹可扑灭’者,其如蔡哀侯乎!”蔡哀侯自己作孽,直接导致了楚国的入侵,君子”引用商书的语言对其做出了严厉的批判,同时这也是作者创作时所持有的态度,最终在读者的脑海里也会产生同样的愤慨。三者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都在表达对同一事件的看法,这也就是一种精神共享。

评点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可谓源远流长,可是一直到明清时期才真正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先秦时就已经有了评点的起源,比如对儒家经典著作进行阐释的章句注疏、本文所探讨的先秦叙事散文中的评点”等等,这些都可看作是一大源头。就像杨义先生在《中国叙事学》中表述的那样,评点为我们创造了另一个经典世界,认真研究评点的起源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理解评点的艺术内涵。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2.杨义:中国叙事学[M].人民出版社,1997年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中华书局,2009年

时事点评范文

一.引入“时事点评”的缘由

初中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而初中生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看问题顾此失彼、以偏概全等弱点,影响着他们的健康精神世界的形成。语文教育与人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语文教师在教书的同时,更应注意育人,“时事点评”在这方面有着独到的作用。“点评”活动过程是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面对问题,既要引导学生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敢于展示自己的主张,提出自己的看法,又要指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问题的正确答案,形成正确剖析生活现象的能力。同时,学生通过演讲,训练发音吐字,训练语调、语气、语速、停顿,训练态势语言。这使学生可以读准声、韵、调,同时注意口型、发音器官到位,做到吐字发音准确清晰,换气自如;使学生通过不同的语气,不同的发音效果表达不同的感彩,说话时情动于衷,感情饱满;使学生能恰当地运用面部表情、眼神、姿态和手势,取得口头表达和表情动作完美和谐的统一;使学生的语言具有形象、生动、风趣、幽默等特点。从而实现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技巧的教学目标。

二.具体操作

1.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的良好习惯。要做好“时事点评”的前提条件是学生有关心国际国内时事的良好习惯,这需要语文老师的灵活引导。笔者在开始之初经常利用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引导学生翻阅《参考消息》、《环球时报》以及《深圳特区报》。语文是一门依靠“滋养”存活的学科,只要方法得当,老师的目标在潜移默化中就可以实现。截止毕业前夕,笔者所带班级学生均有每日一报的阅读习惯,又因为“时事点评”的引入,《参考消息》尤受热捧。

2.教导学生掌握时事点评的基本结构。在占有时事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时事点评框架:前一部分概述新闻事实,后一部分对新闻事实加以点评,或对事件本身直接发表看法,或揭示事实所具有的普遍意义。这个部分可以结合凤凰卫视“时事点评”栏目来指导学生慢慢适应。一开始,学生在这块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顾此失彼:要么只重引述新闻事实不谈观点,要么就只发议论不谈事件。老师需要耐心,不厌其烦地加以强调,经过两轮的训练,学生基本上就能按要求把事件简要引述,把个人观点及理据表达清楚。

3.进行及时评讲、评分。学生在演讲完后,老师要及时地进行评讲。老师的评讲主要是对学生演讲的内容、语言、思想、技巧、创新等方面进行适当评价,主要是为了让该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缺点,为下一步的提高明确方向。初中生在时事点评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多如下:所选择的内容倾向于生活社会琐事;点评缺乏自己的看法,喜欢在时事内容中选取一些语句当作点评;评价的表述不规范,口语化;评价分析时只从单一角度出发,不会多角度分析问题;部分评价带有强烈的感彩,甚至有点偏激等等,老师可以针对这些问题,在讲评时进一步规范学生的点评,逐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应对其他同学在点评时可能存在的普遍问题加以引导。当然老师切不可只挑毛病,要做到客观、公正,有理有据,多给学生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可以知道自己演讲存在的不足,知道努力改进的方向,提高参与演讲活动的兴趣。在分数的评定上,可先制定好评分表,由老师和学生共同给演讲评分,并做好记录,每一个阶段完成后,给优秀学生予以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4.质量跟踪,定期对比学生演讲情况的变化。我所在的学校每班42人,按学号顺序每天两名学生上台演讲,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可以拥有4-5次上台演讲的机会。老师应对学生的每一次演讲的情况都加以记录,三次演讲后就应该作一小结,与学生一起就其前后表现加以分析,学生在这项活动中各方面的进步常常会给他们极大的鼓舞。

三.心得